第一篇:不能以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
不能以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声音)
《 人民日报 》(2017年04月05日
05 版)
老百姓上访,不如让干部下访。干部走下去了,群众满意度就会提升上来。工作既要深入,还要务实,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得到、感受得到
信访问题没解决,很多是我们自己的工作没落实,没有站在困难群众的角度去思考。最近,我在网上看到,某区的一个老百姓户口和身份证丢失,找派出所10年没解决,多次上访没解决。这种事情,如果换成你的兄弟姐妹,你会让他这样跑吗?而有的干部就是没有这种换位思考、服务群众的意识。我作了批示,在有关部门督促下解决了。
广大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体谅群众,多想想百姓疾苦,多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难题,绝不能视而不见、久拖不决。要把化解信访积案作为当前基层作风巡察的重点内容,加大化解力度,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力争今年10月前基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重点信访问题。
总书记曾强调,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主动下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每个领导干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认真落实市区两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由领导干部牵头化解一批信访疑难问题。要把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本地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纳入领导包案。
干部走下去了,群众满意度就会提升上来。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以干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工作既要深入,还要务实,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得到、感受得到。近期,“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万名处科级干部联系服务万家小微企业”“万名警察进社区”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很受企业和群众欢迎。群团组织特别是工、青、妇、科协、残联等要结合群团改革,组织开展“千名群团干部下基层”活动,建立起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深入基层,走到群众中去,让每位干部在服务中了解情况、接受教育。
到基层调查研究,要经常运用“微服私访、随机调研”这一利器,轻车简从,不预设线路,不事先打招呼,这样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摸准实情。
现在,很多群众的关注重心在网上。干部要触网懂网,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及时了解群众期盼,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对群众在网上反映的问题,市委已建立每日收集汇总、及时交办督办制度,各级各部门要抓好落实。要畅通网上信访主渠道,建立平台互通、信息共享、力量整合、条块顺畅的信访工作机制。要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行政审批模式,分门别类列出清单,让老百姓一目了然,不要搞“文学化”“浪漫化”。
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必须用心用力。工作不能停留在喊口号上。口号叫得响能够振奋人心,但是时间过去了没有成效,就会失去人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做到以身许党、以身许国、以身许民。信访责任制不在于形式,关键在于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意识。走形式的制度要取消掉,不管用的制度也不要搞。做不到的就不要讲,讲了就要坚决做到。要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压紧压实信访工作责任。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分管哪方面工作就要负责预防和解决哪个领域的信访问题,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初始、化解在属地。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日前在市委政法信访工作会议上说(本报记者 禹伟良整理)
第二篇:2013-10-21 人民日报评论员:自我感觉不能代替群众评价
自我感觉不能代替群众评价
人民日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1日01版)
衣冠正不正,照了镜子才知道;脸上脏不脏,旁人看得最清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群众利益,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教育实践活动越往后,越要坚持标准,决不能虎头蛇尾,决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直指问题关键,为推动教育实践活动走向深入指明了方向。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至今,总体进展顺利、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一种现象,一些部门谈起自身工作,往往是总体情况不错,但对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却是遮遮掩掩,甚至浑然不觉。一些干部倒是反思了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是避重就轻,大而化之,甚至有时听起来是批评,实际却是表扬,与群众的期待还有相当的差距。概而言之,“发现不了问题”,觉得自己“没问题”,甚至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究其原因,正是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
分析这种“自我感觉”,根源正在于脱离群众。领导干部越是身居高位,往往越难得听到真实的批评。有的时候,奉承话、吹捧声与日俱增,以至一呼百诺、一怒众惧,难免会闭目塞听,自我膨胀。倘若认识不到这一问题,等到出了事,方才警觉自我评价与群众认知有如此巨大的鸿沟。这正所谓“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 纠正这种失真的“自我感觉”,出路还在于开门搞活动。正如中央领导同志强调的,开门搞活动,不是开小门、开侧门,也不是开一时、开一段。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标准、确保质量,就要把开门搞活动、让群众参与贯穿始终,下一步,要继续敞开大门,让群众来参与、来监督、来评判。凡是群众认可度不高、认为走了过场的,都应该返工补课。只有群众看到了实效,教育实践活动才不会走过场。
唐代诗人杜荀鹤有首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群众的评价,就好比这“泾溪石险”,是航行的警示标;听不到群众声音,就好比“平流无石”,看似一片大好,实则危险密布。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警惕这种“无声的危险”,主动开门走出去,热情把人迎进来,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让群众来为自我感觉纠纠偏,把群众的评价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标尺。如此,方能把握真实民意,克服自我感觉良好的痼疾,让群众路线越走越宽广。
触碰问题才能“取信于民”
中央第十六督导组组长杨崇汇 《人民日报》(2013年08月07日05版)
看不到问题,本身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没问题,本身就是大问题
评判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能否“取信于民”。活动开展以来,无论是对“搞形式”的担忧,还是对“走过场”的警惕,都指向了这一点。正因如此,活动一开始,总书记就强调,要“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古人说,“未思进,先思退”。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群众最盼的是解决问题,最怕的是形式主义。对督导组来说,求真务实的一个体现,就是从一开始就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督导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研究取信于民的举措,警惕失信于民的危险。只有抱着这种忧患意识,才能当好中央的参谋助手,做好督导单位的得力帮手。
取信于民,关键要把自己摆进去。此次活动针对的重点是领导干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查摆问题,先向自己开刀;改进作风,先从自己改起,这是中央“规定动作”的必然要求。反之,如果转移视线、避重就轻,讲自己虚晃一枪,说别人头头是道,不仅难以让下属看到决心,更容易让群众失去信心。在这个意义上,看不到问题,本身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没问题,本身就是大问题。
从当前的督导情况看,各级领导班子普遍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但也发现对教育实践活动认识没有完全到位,对活动能否解决问题存在观望态度,有顺着走、跟着走、看着走的倾向;有的谈工作问题多、反映“四风”问题少,谈面上现象多、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个人问题少。因此,找准找实问题,还需要下一番功夫,通过“二次聚焦”,进一步把“四风”问题聚焦到班子上、聚焦到领导干部个人身上,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找准靶子,才能有的放矢。
取信于民,要害在敢于动真碰硬。中央领导强调,活动要红红脸、出出汗,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好民主生活会,是查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点,但有的领导干部还存在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的思想顾虑。因此,进一步加强思想引导至关重要,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督导组也要敢于唱黑脸,达到三个“红红脸”:通过谈心交流红红脸,通过审阅剖析材料红红脸,通过在民主生活会上诚恳批评红红脸。通过红红脸,取得出出汗、排排毒、相互交流思想、共同促进提高的效果。陕西是延安整风的发源地,省委围绕集中整治“四风”问题,在全省开展全覆盖2.7万个村、2000多个社区的大调研,组织各级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察民情、听民声,深入查找梳理“四风”问题;同时,突出“敢、真、常”三个字,既不折不扣完成“规定动作”,又因地制宜探索弘扬延安精神的“自选动作”,为活动取得实效营造了浓厚氛围。取信于民,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不解决问题就是官僚主义,见不到成效就是形式主义。因此,活动一开始,就要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大有大改、小有小改,不等不靠、立行立改,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要抓紧落实、避免耽误,让群众感到变化、见到实效。围绕解决突出问题,青海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努力服务于各民族群众”为主题,组织“万名干部下基层,结亲帮扶增感情”,把解决突出问题、维护稳定促发展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边学边改、边整边改,在全省同步开展八个专项整治行动,着手研究建立相应制度,着力以好的作风、促进“高原精神”在全省开花结果。
始终带着“问题意识”开展活动,解决的问题才能实实在在,群众的感受也就会真真切切,活动的开展才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第三篇:烘焙企业激励员工不能以金钱为主
烘焙企业激励员工不能以金钱为主
2012-08-03 10:30:17 互联网
娜娜
我要评论(0)
点击:0
字号:大/小
在所有能够激励员工的因素中,你认为薪水可以占据到什么位置?
如果你的答案是“首位”,或是名列前茅,管理大师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的著作将促使你重新考虑一下。他在经典文章《再想一次:你如何激励员工》(OneMoreTime:HowDoYouMotivateEmployees)中指出,每一个人都会在工作中寻求满足自己特定的基本需要,从而不会引起自己的不满。这些基本需要被称为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条件、安全、公司战略以及薪水等等。缺少这些因素就会引发对工作的不满,然而,它们的存在并没有产生激励的作用。
金钱不过老六
真正的激励因素包括成就、对成就的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即使算作是一项激励因素,薪水也只是位于这一组因素之后,在所有因素中仅列第六。赫茨伯格发现前面五项因素才是真正驱动员工获取成功的动力所在。他说,这些才是烘焙领导者所应该追求的。
赫茨伯格的研究引发了广泛争议,但是很多管理操作者的经历证实了他的很多结论。老托马斯·沃森(ThomasWatson)最初接管IBM的前身公司时,就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规范,但根据他的儿子小托马斯·沃森所说,“他的管理哲学要远比员工们在过去所习惯的具有更多的人性化色彩。”小托马斯·沃森后来成为IBM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在他的畅销书《父子公司》(Father,Son&Co.)中这样描述父亲的激励风格:“父亲特别注意做到不解雇任何人。他告诉员工们他会一如既往地依靠他们,而他的工作将是锻炼他们成长。他懂得赢取员工忠诚的方式是尊重和强化他们的自尊。多年以后,当我加入IBM,公司便以丰厚的薪酬福利和员工对我父亲极大的忠诚而著称于世。但是回首创业之初,几乎是白手起家,父亲是通过他的言语来获得他们的忠心的。”
愿景激发斗志
自赫茨伯格和沃森那个时候开始,激励已经从关注基础管理转向更多地关注领导实践。最负盛名的领导力大师科特(JohnP.Kotter)就强调了激励在领导变革中是何等重要。他还认为,领导激励常常以一揽子的形式进行,包括:(1)明晰的愿景;(2)让员工参与如何实施愿景的决策;(3)热情洋溢地支持员工为实现愿景所做的努力;(4)公开认可他们所取得的全部成就。有趣的是,通常谈论的刺激因素和管理技术并未包括在内。人们需要激发高昂的斗志去克服困难,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在管理之道而不是领导之道上接受培训,就不可能支持高昂的斗志。
科特说道:“为了激励,他或她将尽力以高度可控制的激励方式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他可以提供额外奖金或其他奖励。这种激励方式可以在短期内激发起高昂的斗志,但也仅此而已。它总是无法实现长期激励。”
科特以玫琳凯化妆品公司(MaryKayCosmetics)为例,阐明怎样的激励真正起作用。在玫琳凯的销售大会上,活力、热情和责无旁贷的精神随处可见。如果有员工向经理反映一个想法或问题,经理就会真正想方设法对它采取行动,而通常情况下都最终采取了相应的行动。他们尽力在第一时间帮助员工解决绩效问题。高层领导也努力做好表率,并娴熟运用教练和辅导技能(coachingandmentoring)。他们经常以鼓舞员工的方式传播着公司的愿景,给予员工实实在在的责任。而且,他们对员工的每次成功都给予认可和奖励。
这种借助愿景激励员工的做法甚至步入了高科技行业。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就采用了一种根本性的方法来壮大自己的公司。杰弗里·詹姆斯(GeoffreyJames)在他的著作《电子精英的经营智慧》(BusinessWisdomoftheElectronicElite)中描述道:“盖茨把建设一个伟大公司比作是开发一套程序。首先确定能够提供激励的愿景,然后实施管理,将愿景变成现实。”
平凡成就激励
宏伟的愿景要依靠经理人每天的日常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而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了。“在恰当的时间从恰当的人口中道出一声真诚的谢意,对员工而言比加薪、正式奖励或众多的资格证书及勋章更有意义。这样的奖赏之所以有力,部分是因为经理人在第一时间注意到相关员工取得了成就,并及时地亲自表示嘉奖。”
要特别注意向你的员工询问这样的问题:在过去的一年里你最好的工作体验是什么?你要研究他们的答案,然后尽可能广泛地强化和再现创造这种工作体验的环境和条件。这一条锦囊妙计来自于马林·卡瑟莉(MarleneCarselli)所著《经理人的领导技能》(LeadershipSkillsforManagers)。
她的其他锦囊妙计包括:创造有趣、有价值的工作-当你发现员工对他们的工作失去了干劲,那就意味着你让他们干的工作过于窄小了;向员工分配恰当难度的工作,并表示相信他们有能力完成工作;抛开你原来认可他们努力的老花样,你甚至分文不花就可以多种方式向他们表达感激-一张手写的便条、一张问候卡片、会议上的一次点名表扬、一次面对面的称赞。
金钱恶性循环
在反对过分依赖金钱因素来激励方面,杜拉克的观点也许是最根本的。简单地说就是:需求越是接近满足,需要产生同样满足感的金钱数量就越多。他在其重要著作《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中指出:“经理人必须真正地降低物质奖励的必要性,而不是把它们当作诱饵。如果物质奖励只在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才产生激励的效果,那么采用物质奖励就会适得其反。物质奖励的大幅增加虽然可以获得所期待的激励效果,但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以至于超过激励所带来的回报。”
激励的要旨是:一旦你可以通过给予更高薪水来提高员工绩效,那么,即使推动员工绩效增长一丁点,你也要付出大量薪水的代价。正如上面的例子所显示的,一个领导人的锦囊中有比金钱更好的激励利器。
第四篇:城镇化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村为代价
城镇化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村为代价
我们谈新型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决不能利用城镇化的名义搞房地产,不能把城镇化变成对农民的剥夺,我们要坚决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我们要吸取国外的教训,像印度出现大量的贫民窟,要总结前几年我国大城市中出现的城中村。所以我们不能大搞造城运动,搞城镇化大跃进,要实事求是,要从实际出发,现在一二线城市已饱和,已超过其承受能力,三四线的城乡还有发展的空间,重点是县以下的成千上万的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有很大的空间,小城镇以外的地方,要建设新型的居民点和中心村,要防止大拆大建,不能逼迫农民上楼。建设美丽新农村,既有利于生活,又有利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必须注意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实行十八大提出的倍增计划,等百姓手中有了钱,从总体上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水平,才能有钱买你的商品,才能真正发展内需,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才能做到民富国强。
(作者为原全国政协八届常委、经济委常务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第五篇:治理雾霾不能以城为界
10月以来,我国不少城市持续进入雾霾天气,近日被雾霾笼罩的还有长沙、沈阳等城市。前不久,北京雾霾天气持续加重、强化,成为一时焦点话题。甚至,临海的旅游城市三亚,近期也出现了雾霾,很多人表示难以想象。
感官上,雾霾天气中的城市如同“乌云”笼罩,让人极为不适。应对上,往往表现为城市突发事件及其应急处理。一定程度上说,我们还是把雾霾当做城市的极端天气来对待,以城市为单位,以城市应急模式来处理。
最近,还有关于雾霾天气的城市排名,用以判断哪个城市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在一般的报道模式中,雾霾也仿佛击鼓传花。这表现出,我们面对雾霾时的被动,甚至无奈。现在每个城市都有治污行动,对空气质量的检测与治理,都在下苦功,这很有必要,但我们必须要打破一种认识:北京有雾霾,就是北京的问题,三亚有雾霾,是三亚的问题,雾霾治理不能简单地以城市为单元。
前段时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综合空气治理有了顶层设计。具体实施上,比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有具体落实细则,指标明晰,时间表清楚,不过还是以更大的行政区域为单位,是行政区划框架下的一种先试先行。这种行政单位下的、指标化的、分解任务式的空气治理,的确可以取得效果,这有先前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空气治理为证。但立足长远看,这种治理模式需要警惕一种可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移等方式,确保了某一行政片区内空气质量达标,但污染可能并不是真正被消除,而是转移他处。
我们必须要明确,雾霾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事务治理认识。雾霾是污染问题,也是气象问题,气象问题没有地理边界,也不是哪一个城市的专属,空气层面的环境治理,可以说对突破传统行政区域的全方位治理模式,提出了很高要求。比如,传统意义上的治理,每一类问题有主责部门,面对雾霾,一个城市的环保部门是否足以解决问题?工业、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各领域,其事务范围可能就要拓展,并且考核机制也要发生变化,更进一步说,这些事务不再局限于一座城市,而是要扩大到更大的区域。
有资料显示,欧洲各国针对大气污染物的跨界输送问题,签署了一系列跨国协议,这些协议规定了一定期限内,跨国输送的大气污染物的削减量,而且在合作机制、污染治理方面也有探索。就雾霾治理来讲,还不要说国与国合作,现在最急迫的是城市与城市的合作、区域与区域的合作,除了技术上的保障,还有立法、执行、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配合。雾霾治理是全方位、大跨度的,每个城市都应积极应对,但这不能变成单打独斗,关起门来治理,对那些被雾霾笼罩的城市,没有哪一个城市可以坦然地做个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