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正红----《浙江名师课堂》观摩课随笔
专家引领,名师示范
-------《浙江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随笔
刘正红
2013年10月18日,温州市数学会在龙湾区“海城中学”举办了初中数学“浙江名师课堂”研讨会,我有幸参加了在海城中学举办的浙派名师经典课堂观摩,我非常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花了2天的时间,收获颇丰,有以下心得和大家分享。
10月18日上午,我听了浙江省瑞安市海城中学高晓媚老师的《几何图形》、乐清虹桥实验学校陈谱锦老师的《矩形中的折叠问题》,以及教育专家张晋红老师的精彩点评两位老师的两堂课,给我带来了快乐的共同感受。
10月18日下午,我们又听了金奕老师的《勾股定理的应用》、李馨老师的《变阵——图形的变换》、卜春兰老师的《巧用图妙解题——特殊三角形有关线段的计算》以及专家徐丹阳的精彩点评。也让我忘记了疲劳与困顿。
10月19日,我又一鼓作气,听了郑瑄的《黄金分割》、王清的《用字母表示数》胡志奎的《三角形的复习课》、胡赵云的《探索勾股定理》 “课堂是学生快乐与智慧的发源地,也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这是我在这次浙派名师初中数学经典课堂观摩活动中最大的感慨。
在这次的“名师课堂”观摩活动中,许多老师都是来自外地,但是在课堂中却做到了让学生乐学,能够有所收获,一个美好、和谐的课堂才会得以构建,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享受快乐的场所,教师也才能在其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我们的各位名师为我们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一、关注课堂的情感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应创设体现民主、自由,充满关爱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情愉悦,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会被压抑,学生才能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愉悦情绪和热情鼓励毫不吝啬地传给学生,尽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在郑瑄老师和王清老师的课堂中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展示师生才华的平台,教师应充分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创新的机会。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远比获取一种数学结果更为重要,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任务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勇于争论,善于思辨,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和发展,学生才能从课堂中真正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
三、要关注学生的数学体验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基于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我认为数学学习不应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受动的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性主题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不仅爱老师,爱同学,爱数学活动,更爱数学本身。这样学生就会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数学是丰富多彩、生气勃勃、光彩照人的。它绝对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计算、公式、法则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名师的课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引领,“课堂是学生快乐与智慧的发源地,课堂是老师生命价值所在。”这种境界不是一两天能够达到的,需要我们不断日积月累,不断提高我们的“课感”,更需要我们用“思考和行动”来落实,用“实践和反思”来提升。
1、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要根据学习课程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规律,指导并引导学生高效地获取相关知识和能力。这就是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上,并根据学生、教材的特点加以引导。如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以前什么地方学过用字母表示)的交叉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情)出发呈现问题,进行诱思。教学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进行主体性研究学习活动,即让学生在学习参与中,在能动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并逐渐完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充分尊重和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即把学生带到“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建构、完善认知结构。
2、人文关爱溢满课堂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成功的肯定,对学生错误时的鼓励,对学生不能完成目标时(“举左手”)的循循善诱,在引导学生学习探索中的富有挑战性的语言,如“小小发现家”,“小小鉴别家”,“小小设计家”等,让学生非常感到亲切,并一次次地尝试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心理不再有因错误而焦虑,心理自由得到最大潜能的发挥。最后教师的名言导航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借助字母表示的公式悄无声息地渗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处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地在课堂上得以实施。
3、“从学生中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的确,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作为独立认识和实践的人,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潜能的存在使得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活动成为可能和需要。
“从学生中来”,具体体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数学学习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材料必须是学生身边熟悉的,学生感兴趣的,且有意义的;第二,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果把这种理念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就是要努力体现“学生路线”: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从学生中来,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等“再创造”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返朴归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多重交互,共同发展 《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的“有效引领”,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自主生成提升,掌握探究之法;在体验丰富的数学思考之中,感受数学之“美”,从而实现师生的“协同发展”。
从特殊到一般的题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经历“自主探索”、“亲身体会”、“积极参与”、“与人合作”、“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深刻体会“的过程,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最后自主探究归纳得出正确的结果。正因为这样,学生获得的不只是数学知识、基本技能,而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式方法。而且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的活力,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发展了学力。同时也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简洁美和整体美,使学生增进了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用好教材,适度拓展
新课程改革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整体把握教材知识的内在的逻辑结构,对教材进行适度“二次开发”。即根据教学实际和本人的教学水平,合理重组教材内容,合理整合课程资源,突出探究知识体系,预留较大的空间。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前提下,用发展的眼光,把学生带到“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创设一个民主的、开放、多重交互的平台。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不按照教材安排,而是在学生已有的学情的基础上,顺学而导,比较自然地呈现新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正确把握知识的生长点、思维的连接点和方法的迁移点,为学生搭建好自主探究、发挥潜能、体验自身探究创新的能力、水平和价值的平台。同时重视对学生学情分析,熟尖悉学生当前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结构,将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起点联系起来,引导、鼓励自主构建认知结构。当然,在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开发过程中,教师尖应融入自己的心智,感受创造的快乐。同时在自主建构过程中,将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植于学生的认知体系中,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2013-10-22
第二篇: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刘正红)
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
刘正红
本学期即将告一段落,回首这短短的几个多月,从暑气逼人到春寒料峭,似乎弹指一挥间,但翻看班主任工作手册上的班主任会议记录,才发现,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似乎在流淌着我的辛勤劳作的汗水,它们都记录着我和七六班的的学生们走过的岁月,记录着我辛勤的汗水,劳作的智慧。真的有必要总结一下,梳理一番。
一、本学期完成的主要工作:
1、积极配合学校、年级段做好教学改革工作,认真执行“三循环”的教学模式,做好学生的板演训练工作。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培养合格人才。
为了配合学校、政教处和团委的工作,我们班积极开展了许多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如“阳光伙伴”活动,英语节,“家文化美食节”,“语文朗诵”、“科技小制作”、我为父母“洗脚”的有益的活动,上好每一节主题班会,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我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有关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针对我班少数学生早恋的情况,我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对我班学生进行了“从被爱打扰了说开去” 的主题教育,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起到了警戒作用。有效的遏制了早恋的现象。
3、加强班级管理,培养优良的学风、班风。
七年级是学生的世界观、认识观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随着课时和知识复杂程度的加重,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有的学生甚至会感到迷惘,对前途失去信心。在这个学期里,一方面,我主要加大了对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既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质;又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4、积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却又是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我作为班主任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我还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
5、做好和家长联系的工作。
第一次调研考试之后,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加强了家访工作,我利用假期,及时去仙绛、马屿,飞云等学生的家中,让家长及时了解了学校和学生的情况。同时班主任也了解了学生在家的情况、学生的家庭情况。期中考试后,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和家长们一起分析学生考试的得与失,及时查找原因;在2012年元旦来临之际,我和其他科任老师一起,牺牲休息时间,在期终考来临之际,走东山、上望、跑莘塍、下安阳、上塘下。
6、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安全工作历来来都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工作,它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交通安全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每次放假时我经常提醒学生注意,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7、积极做好眼操、课间操的跟盯督工作,要求学生从七年级就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增
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三年后的体育中考打基础。每天的晨操我都亲自参加,而且和班级的学生一起跑步进行锻炼
8、积极主动地和各科教师联系,协调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发挥好纽带作用。
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能够慎重地处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关系,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尽量避免了激化矛盾,在这方面,我平时注意到多教育学生,让学生懂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
9、主动贯彻落实学校以及各职能部门各个阶段和突发性的工作要求,做到坚决服从、动作迅速、部署到位、落实有策。
二、工作中的不足:
1、班风学风虽然大有改进,但离班主任预期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个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部分学生集体意识不强。
2、后进学生转化工作效果有待提高,转化学生数较少,转化的程度也不尽人意。
3、个别班干部的工作能力不强,组织能力弱,虽经帮助与辅导,但仍需进一步培养。
三、下一步的整改措施:
1、认真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经验,向其他优秀的班主任学习。
2、进一步狠抓班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多渠道、全方位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文明礼仪的教育。
4、与任科老师通力合作,积极配合,从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各学科的成绩。
5、努力提高班干部的管理、组织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一个团结、务实的班集体。
6、进一步开展后进学生转化工作,扩大前一学期的转化成果,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张红丽名师工作室观摩课评课活动
开展张红丽名师工作室观摩课听评课活动
2018年4月17日,我校张红丽名师工作室开展了观摩课评课活动,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学习,本次是由工作室成员周慧敏,夏薇带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卖火柴的小女孩》走上讲台,其他工作室成员全部参加听课。
首先:我们大家仔细认真的观摩了周慧敏老师带来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本课以图片导入开始,与课题紧密结合,从诗人杜甫以前的诗入手,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来贯穿全课,整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夏老师的课多注重朗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课后,大家针对这两节课进行评课活动,工作室全体成员进行抒发自己的见解,研讨气氛浓郁,学习氛围好,大家对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学习安排,课程亮点多方面进行了评价。
最后,工作室骨干老师邓玲玲老师,给出综合性的评价。本次活动,张红丽名师工作室成员,在观摩,学习,聆听,发言中获得了很多用于教学中的经验。大家纷纷感慨,要上好一节课,还要继续努力,要学的东西有很多。
第四篇:聆听名师大课堂 加注教学正能量
聆听名师大课堂
加注教学正能量
---------淮北市第十六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听课有感
淮北市人民路学校
宋士民
2013年3月16日-----17日,来自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的六位名师在这里给淮北的教师上了九节异彩纷呈的优质数学课,让与会的老师零距离感受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笔者也有幸参加这次观摩课,也被名师们独特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所震撼,使我的思想和心灵重新得到一次洗礼。
下面,结合近日笔者研读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的体会和感想,从不同的角度谈谈名师课例带给我们的启迪与思考。这里我也借助一些诗词来说明一下。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创新让课堂更灵动 何谓创新?--------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这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最为具体,最为完整的阐述,它较先前的课程标准更具有指向性和操作性。
名师们创造地使用教材,另类的教学设计,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觉享受。如张齐华老师教学《平均数》时,从身边的事例------自己与孩子们的投篮比赛,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层层深入,拾级而上,使学生逐渐发现并掌握:平均数的内涵和特点,运用“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思想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不做作,不扭捏,行云流水般顺畅,真正达到“教学无痕,精彩有痕”。
反观我们自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时多动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把静态的数学知识结论,变成了动态的探索对象,摒弃“讲解示范-----模仿操作----巩固练习”机械的教学模式,还原知识形成过程的真实经历和实践体验,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数学味,灵动起来。“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这些独具匠心的构思才是灵动课堂的源头活水。
二、细打量,前“思”后“想”不一样---------操作让课堂更有效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表述的实际物体”就是空间观念的重要表现,动手操作就是联系两者的桥梁纽带。如何进行有效操作?张冬梅老师执教的《分米和毫米》给我们提供借鉴和学习的窗口。
教学时,张冬梅老师先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一估1毫米1分米有多长;然后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捏一捏、画一画等一系列动作,使学生清楚地感知到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接着出示具体实例------数学书的厚度、回形针的长度、橡皮的长度等等,学生都能较准确地想象出它们的长度,并通过测量再一次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整节课,张老师引导孩子呈现各种不同的想法(其中一些想法可能是不够准确甚或是错误的),促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描绘,思考等学习活动,并对各种想法作进一步地追问与澄清,进而积累了丰富的空间感知力和想象力,再用分米和毫米去猜测和估计物体的长度,这时的“想”显然要准确的多了。经过几番“细打量”,使学生认识“前思”和“后想”的本质区别,真正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脱离了动手操作,想象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操作中积累,在实验中思考,不断地提高操作有效性,培养空间想象力。
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练习让课堂更有趣
一直以来,练习和复习课总是以单调、枯燥、乏味而不受学生欢迎。如何让这种课型上出新意,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享受练习的乐趣?张菁和范新林老师两节课例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在执教《除数是一位数的练习课》时,范老师出示四道笔算题,先让学生说出算理,再给出解决的过程,体现了过程与结果,方法和技能的和谐统一;在进行总结归纳算法时,还权于学生,让学生观察比较其中两个算式------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商为什么要定上0?老师这一设问可谓匠心独具,既突出练习的重难点,又激发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欲望,既达到“温故而知新”,又达到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真可谓是一举数得。当然张菁老师的复习课可圈可点的,值得我们学习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正如范新林老师在报告中形象地指出,练习课要让学生感觉不是在“抄冷饭”而是“炒美味可口的蛋炒饭”。这需要我们老师在目标制定、课堂组织、习题设计上多下一些功夫,充分挖掘出习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最优化方法,避免机械的模式化的解题教学,真正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达到变“苦练”为“乐练”的境界。
四、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原生态”让课堂更本真
纵观这九节数学课,与会老师的感觉是:名师的课更加朴实自然,更贴近我们生活中的课堂,更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这原生态的课堂是最自然地课堂,也是最儿童的课堂,即坚持儿童立场、立足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这九节课中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像张菁老师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课》就几乎没有课件,赵震老师的《加法和乘法交换律》也仅仅用了三张幻灯片„„可以说是低碳的课堂,教学手段无优劣,合适才是最好的。这九节课中没有花哨的表演,没有夸张喧嚷的动作,只有教师和孩子们在静静的思考,慢慢的等待,在追寻数学的本源,捕捉思维的火花。教学也需要“慢镜头”,寻常之处觅风景。
“原生态”教学在教学思想上更加回归本原,在教学技术上更加凸显本色,这就使得我们的每一节课都会更加贴近学生、适合学生。
五、值得思考的地方:
1、生活味>数学味?
新课改提倡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进行教学。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却把课堂教学变成了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过分淡化了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研究,严重影响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是生活味过浓的数学教学。
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一节中,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在自己与学生投篮比赛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其中四个环节都是自创的问答式。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更是依托于生活实际。当然我不反对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数学问题,尤其是中低段年级的学生,毕竟他们的认知特点允许可以这样做,但是对于高年级学生,我想还是多一些“数学化”,少一些“生活味”。
数学的本质是思考的学科,抽象的学科,过于直白,粗浅地表述,无助于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师充分挖掘和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才能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总之,不要因关注“生活味”而忽略了本质的“数学化”过程;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追求“生活化”,都能追求“生活化”。
2、过程>结果?
张冬梅老师执教《神奇的对称式》时,及时引入“不完全归纳法”的概念,并明确指出用不完全归纳法去证明结论有些时候是正确的有些时候是错误的,同时讲述“公鸡归纳法”的典故,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完全归纳法的认识------用它证明结论不能单凭几个特殊例子,甚至要举“九十九”例子有时也是不可靠的。正因为有了这种认识,导致“十位乘积等于个位乘积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对称算式的积是相等”正确结论出现时,一部分学生仍“半信半疑”(学生语)。最后老师不得自圆其说: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张冬梅老师利用“对称”算式,在练习中寻找“对称”算式的规律,让学生感受研究数学的过程方法,渗透不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无可厚非。但是在小学阶段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法证明结论的不可靠性这一意识,其结果会造成今后教学上的很多困难,其影响也是负面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正如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王永春老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者)在《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中指出:不完全归纳法在小学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小学数学中很多运算法则、面积体积公式、定律等的推导,都是在例举几个特殊例子的基础上得出的。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图形和树的排列规律,探究规律的过程就是一个应用不完全归纳法的过程。可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完全归纳法重要性和在小学阶段用不完全归纳法去证明结论的正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这也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较前课程标准的一大变化。
洗尽铅华,粉饰尽去。回顾这九节课,都抛弃了华而不实的形式,平实质朴地还原我们真实的课堂,都在给我们一线老师加注正能量,让我们每位老师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让我们在课改春天的路上渐行渐宽,渐行渐远„„
第五篇:全国小学语文特级名师优质课堂观摩课心得体会
全国小学语文特级名师“核心素养”优质课堂
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2016年10月30日上午,开始了我人生第一次现场观摩特级名师优质课堂。
一共听了两次观摩课,两次主题研讨会。第一堂课是江苏海门市通源小学的吴建英老师的三年级亲情绘本阅读课《长大做个好爷爷》,我也是听过好多绘本阅读,这次的课堂吴老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她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孩子,让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去理解去想象,真正的把学生当做了课堂的主体,十分值得我学习,为我以后进行绘本教学提供了模板。之后吴老师还给我们分享了他们学校是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让我感受颇深,尤其是怎样与孩子共读书这一环节,里面有很多小活动值得我学习,比如说充分利用早读前的十分钟进行晨诵,选取一些有趣的小诗或者故事来开启一天的阅读,还有每日的师生共读阅读活动,亲子阅读活动,以及充分利用被我闲置的图书角,来建立缤纷的阅读乐园,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第二堂课是江苏省无锡市南湖小学的武凤霞老师的四年级诗歌教学《渔歌子》,让我记忆尤深的武老师的导入活动,她出示了一些颜色的词语,让学生来随机记忆,一来暖了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二来为品读诗歌里描绘景物提供了素材,让导入活动变得十分有教学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在拓展活动结束后又回归诗歌这一细节让我十分震惊,诗歌拓展原本就与品读相结合,紧扣主题。原本以为拓展之后就会结束课堂,可是武老师并没有,她的拓展诗歌与原诗紧紧相扣,所以在拓展之后又能回到诗歌,再次更深层次的解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看到武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对她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佩服,也让我知道自己在备课环节费的心力远远不够,自身的知识储备还差了太多,还需要更努力的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这两堂课都非常的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也特别高,师生现场体验度也非常高,值得我在今后的课堂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