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观课有感(刘正红)[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2:4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杭州观课有感(刘正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杭州观课有感(刘正红)》。

第一篇:杭州观课有感(刘正红)

杭州观课有感

11月6日至11月8日,我们数学组一行十三人从瑞安乘坐“和谐”号动车,一路欢歌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参加了由杭州师范大学承办,杭州教师进修学院主办的第35届浙派名师初中数学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

这次活动中所呈现的精彩之处,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并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想不到,这句名言竟然被来自于北京十一中,北京市骨干教师张晓华老师给创造了神话。在名师的名下,没有开头和结尾,只有不断地探索和进取,我只有自叹弗如呀!

她擅长主体性课堂教学,即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培养悟性,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少讲精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让学生多讲、多做、多交流,使学数学变为”探讨式“数学。

这节课的展开方式就非同凡响:引入设计就十分吸引学生与观课者的眼球,你听:同学们,一元一次不等式大家都解过吧,下面老师写题你解题,看看谁的速度快。

用师生比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说她做的极佳。对概念的教学从不含糊,而是采用及时追问的方式,层层深入,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的概念诠释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恰当的追问,使课堂妙趣横生,精妙的语言,尤其是表扬学生的语言,非常艺术,恰到好处;极其高超的过渡性语言把整节内容巧妙的串连起来,比如:

(1)如何做到解题准确无误呢?—画数轴„„(2)如何做到解题格式规范呢?看书„„

后来杭州的特级教师张老师在评价她这节课的时候说到:洗去铅华留下了朴实。张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得的是听她告诉,这节课是半小时前看了学生的课本才知道浙教版和人教版不同,临场发挥,足见张老师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的高超。

杭州建兰中学陆韵,是浙派名师的后起之秀,虽然她还非常年轻,但是具有开拓精神她带来的课题是:《从解题到解决数学问题——折纸问题》。

《折纸问题》是一个“老僧常谈”的问题,许多学生都非常感兴趣,许多老师都在探索之中,我也见过许多经典的课件制作。陆老师进行了大手笔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发展个性。

陆老师的情景就是现实,一开场就是今年宁波市有4000多名群众参与的折飞机大赛,并播放壮观的场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要求学生动手折出和正方形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这其中包含了:全等、相似、垂直、等积、勾股定理,真所谓一箭双雕,用心良苦。最后通过变式训练,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并逐步渗透各种变换,数形结合、方程思想,一题多解等。

数学寓于折纸之中,经过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了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高潮出在由中学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特级教师,朱敏龙老师开出的《认识事件的可能性》(苏教版),给学生与观课者都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意味。首先也是版本不同,教案编制也很简单,一页不到,临上课之前,我就听傍边有人议论,这课既枯燥,也不好讲。估计是一节失败的课,“预言家”们在朱老师未出师前就判了他的课的“死刑”。往往会有一些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的事情。

朱老师一出手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视野,他亲切地伸出一个手指头对同学说:“这是什么?”„„“1+1=3可能吗?还要求学生叙述”生死签的故事,猜一猜谁能进八强?„„通过这简短又恰如其分对话,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游戏活动,即活跃起了气氛,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又从生活中影射了本节课要研究的教学知识,引领学生快速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状态,课堂教学效率在不经意间提升。

朱老师的这节课开头设计就非常新颖,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课开始后,朱老师设计了比一比:一个同学举例子,另一个同学说结果的比赛,还设计了两个同学对玩的“石头、剪刀、布”等游戏,要求同学说出胜的秘诀。就对同学们说:“老师有项特别大的本领,这个袋子装的是球,不管你们怎么摸,老师都能猜出每个同学摸的球是什么颜色。”这样一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都想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接着,朱老师还以游戏的形式,分小组合作,让同学之间互相摸一摸,猜一猜。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去感悟去体验。

好动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快乐操作的学习形式,更能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的氛围。这节课朱老师都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这些原本枯燥乏味的抽象思维变为津津有味的形象思维。在操作过程中,朱老师不停地在小组内巡视进行指导,及时纠正操作不正确的同学。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取决于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朱老师创设了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经验作为素材。如:①太阳从西边升起.②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这些都是学生熟悉常识,学习起来易懂。尤其是利用《摸球》这个游戏设置的练习,直奔学习主题,学生们觉得很有兴趣,学习情绪空前高涨,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尤为认真,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开放,结论开放的广阔空间里自由飞翔,大胆想象,奋力创新。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的,朱老师没有急于解释而是把学生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去修正。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朱老师用充满爱的会说话的手抚摸他们的小脑袋并微笑着暗示方法。

总之,朱老师的课堂,让我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整堂课,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教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 师,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了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

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朱老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朱老师澎湃着内心涌动不息的激情,在三尺讲台上演绎出令人惊异的绚丽风景!连最后“再见”两字都作为教学资源,说朱老师这节课准备了一辈子,真不为过。聆听朱老师一节课,胜读十年书。

在示范课后的研讨会上,点评专家认为:“来自教改先进地区一流学校优秀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教学实践确实让大家大开眼界,朱老师的课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将对学生人文关怀和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的激活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内容丰富,且连接巧妙,每堂课都像一篇篇诗意浓郁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一直陶冶在诗意的熏染中,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这次杭州之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经过这两天的学习,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在教学中尽可能使问题的设置具有探究性。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每位老师在问题的设置上不但言简意骇,而且寓于情感,形象直观,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问题的难度和梯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像吴增生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陆韵老师的《从解题到解决数学问题----折纸中的数学》。

二、努力的挖掘教材和尽可能的拓展教材。中考试题是命题专家潜心研究、匠心独运的结果,考题往往具有较强的原创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研究意识与创新意识。而原创性较强的中考试题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不少考题其原型往往源于课本的例题或练习。像吴增生老师、褚水林老师、王海生老师上的《用字母表示数》这节,都对课本进行了挖掘和拓展,尤其是青蛙儿歌的引入,平时我们的课堂只是把它用来引入,而大师们又对这首儿歌进行了拓展,充分利用课本教材,又起到首位呼应的效果。

三、重视情景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数学情境的创设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此,教学情境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看得见、摸得清。让学生有问题的 感觉,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每个老师都有精心设计情境,这是我们每个听课的老师深刻的感受,回来后,教研组内的讨论,对这个也是深深的折服。像朱敏龙老师的《感受概率---确定与不确定》,每处的情景设计,每处都充满悬念,充满诱惑,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想之外,整节课学生都在不停的探索中,情绪高涨。

“课堂是学生快乐与智慧的发源地,课堂是老师生命价值所在。”这种境界不是一两天能够达到的,需要我们不断日积月累,需要我们不断的“反思”,更需要我们用“思考和行动”来探究,用“实践和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水准。

刘正红

2010年11月18日

第二篇:观于永正的课有感

观于永正的课堂有感

10月23日这天,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来到诸城市西郊小学,参加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于老师为我们全市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上了两堂精彩的语文课,8:10会议正式开始。“于老师来了,大师来了”,全场掌声雷动。头发花白的于老师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主席台。看着于老师,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想法:于老师就是小学语文的符号。开幕式简短而精致,几位领导高度概括了于老师的教学生涯。就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教育教学思想作了精彩的点评,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活动伊始,先由西郊小学的杜芳老师进行了课例示范,题目是《红领巾真好》;接着由诸城市府前街小学的李海梅老师进行了《称赞》一文的授课。课堂上亮点众多,精彩不断。

接下来还进行了一个隆重的拜师仪式,李伟、季永梅、李海梅三位美女教师正式拜于永正老师为师,于老师第二次登台,与新收的三位弟子对话幽默、风趣,不愧为语文艺术的大师。三位教师都热情的拥抱了于老师。

上午10:00于老师正式开课,课例的题目是小学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长达8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于老师围绕“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一主题展开教学。在这节课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首先是于老师的精神,73岁高龄仍然和学生、课堂、语文在一起,令人敬佩。

其次是语文课就应该学语言、用语言,通过识字、写字、读书等方式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求真、务实,简单的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生动有趣。当于老师讲到“踮起脚尖”时,“起”字应读轻声,全班同学无一读对,于老师亲切的拍着学生的肩膀,趴在学生的耳边,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指导,更是饱含深情地进行了范读。那样的耐心,那样的慈祥,请恕我无法用言语描述。虽然我有时也强调朗读时的轻声,但没落实到这么的细致,这一点我要学习于老师严谨认真地教学态度。于老师还非常注重“写”的训练,一笔一画,起笔落笔都讲求规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虽然只有短短的两节课,但我相信他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影响重大。纵观整堂课,普普通通的二年级学生、平淡无奇的教学语言、司空见惯的教学方法,到了于老师这里被运用得出神入化,像被魔术棒点化了一般,居然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反思我的教学,今后一定要抓好基本功训练,踏踏实实的进行教学。

再就是于老师的和谐课堂。课堂上73岁的于老师就像个8岁孩子,感觉他和在坐的二年级孩子是同龄人,他和学生之间毫无距离,他们之间是平等和谐的。课堂上的于老师是亲切的。无论是动作还是语言无不透着于老师的和蔼可亲。每当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于老师总是一手帮学生拿着话筒,一手扶着肩膀,无形之中一定会让学生感到温暖、感到踏实。同时课堂上的于老师又是风趣的。当一位学生读完之后(此同学读时错了一个字,当时他自觉改正了过来,这时另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他读错了字”),于老师说:“他已经知道错了,再指出他的错,他会难为情的。”这一句风趣的话,不仅缓解了尴尬气氛,而且也拯救了读书者的“面子”。于老师跟学生相处融洽,同时也严格求学生遵守课堂规矩,如鼓掌时间不要太长,要学会倾听等。于老师说:大课无形,精彩的语文课堂不拘于形式,在语文课堂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气氛,在对话中体现教师的首席作用。一位好老师就是一堂好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决定课堂的成效。

接着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他一再强调,学语文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在他的两节课中,这几个字都体现出来。尤其是读好书。于老师非常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听完感觉余音袅袅,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用在朗读课文上,对自己和学生都提高要求,真正的做到能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于永正,一座小学语文教育的丰碑,他的学识,他的睿智、他的教学水平,只能令人高山仰止。他的高度不是我一名普通小学教师能够到达的高度。能够学到他教育思想的点滴,也能够让我受益。

第三篇:观《红小鬼》有感

观《红小鬼》有感

在影院和朋友们观看了红小鬼后,让我深有体会。因为红小鬼的拍摄是在我们赣南拍摄的,很多景点都是在我们信丰县取景拍摄的,记得高二时红小鬼剧组来我们学校召演员,我的同学有幸的参演其中,所以在观看红小鬼时我是带着激动地心情观看的,不仅仅是因为红小鬼的故事发生在我们赣南,更让我感动的是红小鬼的精神。

《红小鬼》是由赣南籍著名作家、苏区精神研究会副会长郭晨原著编剧,是他的“赣南红色题材电影三部曲”的头一部。该片讲述的是红军后代“红小鬼”曾百姓,在战火的洗礼中,寻找父辈足迹,并迅速成长起来的故事。

在当代绝大多数当代青年并不了解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创造了长征这一历史奇迹的军队,从年龄上看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当年红军作战部队的官兵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红军中平均年龄最小的部队应该是红二十五军,其战斗员的平均年龄应该不到18岁。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

影片主要讲述的主人公曾百姓,一个有点不像人名的名字,它属于解放战争时期赣粤边地区一个调皮捣蛋、没有爸爸的“野小鬼”。经过十几家人转养,这个孩子在百姓的乳汁中养育长大,因而起名“百姓”。他在伙伴的陪同下踏上寻找父亲的征途,加入游击队,成为“小鬼班”的一员。他犯过错,流过泪,受过伤,最终在革命战火的洗礼中,在寻找父亲的历程中完成了“野小鬼”到“红小鬼”的蜕变。在电影的开头,以百姓、田螺妹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抓鸟的场景为最前片段,百姓成功地抓到了小鸟,其他小伙伴为他欢呼。看到这里时,我知道百姓身边有许多信赖他的好朋友、好伙伴。当百姓被人打时,他的养母一顾一切地冲到百姓身边,搂住他。看到这个场景,我的眼睛模糊了,是啊,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梁百姓有一个爱他的母亲----虽然百姓不是她亲生的。最令我感动的那一段是梁寒松被救出那一段,百姓眼里含着泪珠,深情地叫着梁寒松“爸爸”,梁寒松紧紧地握住百姓的手对司令员说:“司令员,我把百姓交给你了。”说完就离开了人世,看到这一段时,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了。百姓,你真可怜。最后,百姓回到司令员身边,和司令员的儿子捡崽一起练武,最后练成一身好武功,从“野小鬼”变成了“红小鬼”,长大后,也成了一名红军。看到最后,我心里暗暗为百姓高兴。当然我们也是等待出发的“红小鬼”,以后要为社会做贡献。

子寻父、父寻子,巧妙的人物关系,浓浓的父子亲情,整个影片故事曲折而温馨,整体基调轻松愉快,充满了脉脉温情和天真童趣。动画与真实场景相结合,让影片更有趣;客家乡土气息淳朴清新,让人物形象更鲜明;少儿战斗情景饶有趣味,让故事发展更生动。

从红小鬼身上让我懂得了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催不坚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篇:观课有感

观课报告--《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015年,新一轮的研修又开始了,通过研修学习,我们从中又获得了很多知识。听了六位老师的课,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先用情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探讨问题,课堂效率很高。

现就《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

一、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反思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教材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辩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某个量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教学本课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是在学生学完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以前所熟悉的归一应用题。首先,教师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复习正比例的意义;接着,情景引入新课,找信息,提出问题,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比值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把学生放在了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岳静老师对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很自然的从生活中引入、探究和应用。

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比较积极活跃。学生能积极的进行思考和并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小组讨论热烈,能够主动提问,互相帮助,学习效果不错。

三、教学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明确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至关重要。否则就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

3.练习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不算紧密,要尽量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新引力的知识点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4.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反思中加深理解。

四、学习收获。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郭老师给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几位老师的数学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课终,老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一;教学设计;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求,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

二;教学过程;1,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反馈和评价及时恰当。教师能出示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亲身经历的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小数的性质,到商场去观察,用变魔术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和教学互动性,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持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

三、教学效果:教师的态度亲切和蔼,做学生的大朋友,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能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总之,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教师用心设计,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教学效果良好。

第五篇:观课有感

观课有感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在观看本课时,我确定的观察点为“学生学习”维度中的“目标达成”视角“学生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专业与水平不断地提升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总体评价: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跃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活动有效调动学生思维,把“看不见的”学生原始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通过学生黑板板演展讲呈现出来,让学生原始思维可视化,以便更好地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从而促进对目标的达成,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彰显活动有效之美。本节课突出的优点:

一、贯彻《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导入时以一段反应环境污染的视频开始,并且设计了问题情境: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让绿色回到文明身边,某中学团委组织八年级学生去植树,每个班37名学生,1班每人植树28棵,2班每人植树43棵,3班每人植树29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这个环节充分贯彻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高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动起来,自己解决问题。如因式分解的定义,公因式的确定,以及另一个因式的确定方法都是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解答等过程,重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高老师整节课所有的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得出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来多总结,多归纳,遇到比较困惑的问题可以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让学生讨论,甚至辩论,尽量让学生动起来。有时会成为与学生有同样知识水平线的未知者,有时成为能表达学生问题的困惑者,有时成为能帮助学生完整清晰地表达意见的翻译,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质疑。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习,且对于个别学习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

3、课堂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互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展示成果,讲解思路,提出疑问,交流看法,完善答案。充分信任学生,尽力做到了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学生讲对的不再重复。使学生切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巩固和应用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

下载杭州观课有感(刘正红)[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杭州观课有感(刘正红)[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课有感

    观课有感 罗老师讲授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罗老师的数学课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入手,从生活中取材,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了数学......

    观课有感

    观课有感 上周,有幸聆听了武昌区棋盘街小学曹成林老师的一堂作文课,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吸引学生的课堂导入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让学生......

    观课有感

    这次研修观看了四位老师的观摩课,感受到了各位老师的知识渊博以及对与教学事业的认真严谨。这几位老师的课精彩纷呈,无论组织教学,还是课堂设计,教学方法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

    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刘正红)

    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 刘正红本学期即将告一段落,回首这短短的几个多月,从暑气逼人到春寒料峭,似乎弹指一挥间,但翻看班主任工作手册上的班主任会议记录,才发现,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

    评课稿刘延红

    整本书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评课——侯海燕指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刘延红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讲述的是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五次历险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个......

    观《南平红荔》有感

    观《南平红荔》有感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性的难题,每个国家都很重视,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有这样一位法官,她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法院少年法庭的庭长,她尽心尽力的帮助失足少年,那......

    观《红高粱》有感五篇范文

    高粱地里抹不去的红 --------观《红高粱》有感 伴着低沉的男声,一段独属于这块的土地的悲歌缓缓升起。十八里坡上,满是高粱,象征着勃勃生机,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不屈。在夕阳......

    观刘彩虹课心得体会(本站推荐)

    观《故乡的芦苇》心得体会 松树沟明德小学 陆焕杰 观看了刘彩虹老师执教的《故乡的芦苇》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