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课稿刘延红
整本书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评课——侯海燕指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刘延红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讲述的是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五次历险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而且文章分为梗概和精彩片段两个部分。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侯海燕老师把这课的目标定为:了解梗概内容,初知人物形象;欣赏精彩片断,感悟文章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有几点还是值得夸赞的:1.紧抓题意历险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这样梳理内容一目了然。2.精彩片断的赏析中抓住“虚惊一场”这一关键词,把梗概和精彩片断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感受马克吐温文学大师的写作技巧。接着让孩子们谈谈哪部分的描写最吸引你?这时孩子们畅所欲言,无一不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夸张。可是在教学过程中,侯老师的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在梗概部分的教学中花了太多的时间,总认为孩子会说不出来,所以引的痕迹太重了。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对本书读了至少一遍,对于故事内容应该比较熟悉,让孩子们概括本书写了几次历险?是很简单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的时间就可以省出来了。那么后面的设计“成果展示”就不会成为虚设了。这是最遗憾的一件事。第二点也是值得我思考的就是:我们老师在平
时上课前,若布置了学生预习,可能会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那么在分开课时是否也能一样做到呢?比如侯老师的这一节课的教学,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教学时间就不会不够了,教学目标当然也能完成,甚至还可能拓展更多的东西。可是往往在公开课上这件事还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老师总担心自己的预设不能及时完成,总担心学生的生成答案与自己的预设不相符,害怕出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这方面多做努力!
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让孩子们将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和四字词进行了梳理和自学。学习梗概的时候,我只为孩子们提出了两个问题:1.通过读梗概,汤姆经历了几次历险?2.在梗概中,你认为汤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孩子们经过自学讨论很快就迫不及待地举手要求交流。于是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这样梳理内容一目了然。特别是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的技巧: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列小标题。然后,让学生用自然段的连接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一下子就对文章的内容把握住了。对于第二个问题,孩子们讨论的兴趣很高。侯老师迅速抓住孩子们的某个发言,引导孩子们去有滋有味地朗读句子。3.侯老师归纳读书方法这一环节做得比较好,很直接准确地交给了孩子们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在教学精彩片段的时候,同样侯老师也设置了两个问题:
1、精彩片段描写的是汤姆第几次冒险的事情;
2、从精彩的片段中,你又感受到汤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再让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片段去细读,在孩子们交流自己喜欢的片段的时候,侯老师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让他们去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遗憾的是,1.侯老师设计的“以竞赛的形式”,将学生分为两组(答题星和闪电组)这一环节,由于题目不搭调,再加之没有强调竞赛规则,致使这个环节十分混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感觉这一堂课时间太短了,要交流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总感觉像蜻蜓点水般地走过,如果时间能够再充裕一点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些。
第二篇:五年级教学设计刘延红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用联系上下文及词素分析法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指导学生抓住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学会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刻画人物特点。教学重点:
抓住母亲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刻画人物特点。导学案:
一、课前预习:
1、我要自读课文2遍,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然后借助工具书,理解并掌握。
2、我想把下面词语读一读,再抄写两遍:
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 龟裂 忙碌
二、检测反馈
通过自学,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2)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3)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
(4)目光迅速地向周围看。()
三、合作探究
1、画出课文中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再摘抄下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1)
(2)
(3)
2、课文片段阅读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从中,我体会到了:
四、回扣目标
小结: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慈母情深》的作者是__________,我还知道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创作诗歌:《慈母情深》
在那()的噪声里,有一个响亮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_,在那极其昏暗的角落,却有一个清晰的背影:_______________。
在那一卷()的毛票里,有一份()和(),那是():在那一听香甜的罐头里,有一份()和(),那是()。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作者思路 1.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抓住段与段之间地的联系分段,理清写作思路。①.1—4自然段:我想买《青年近卫军》。②.5—33自然段:妈妈给钱让我买书。
③.34-35自然段: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4.默读课文第二段,勾画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想一想,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的母亲。
5.默读课文第二段,勾画我行动、心理活动的重点句段,思考、批注,我对母亲有()的深情。
二、细读探究,体会母亲对“我”的深情。1.母亲的爱
①外貌描写──瘦弱的母亲 ②行动描写──贫苦、辛劳的母亲 ③语言描写──通情达理的母亲(勤劳善良、通情达理、深爱儿子)2.我的爱(反衬母爱的深沉)①行动描写 ②心理描写
(感动、心疼、崇敬、感激、热爱)
三、自主评价学习收获,总结学法,练习提纲 1.抄写、背诵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精美句、段。
2.运用本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重点句、段体会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练习---《伞的故事》。
3.以《母亲的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母亲关心你的一件事。
4.课外阅读《爱的教育》。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1.转换积累课内精美语言(1题)。
2.读写迁移,训练技能,形成能力(2、3题)。
3.拓展阅读(课内之法用于课外的大量阅读),内化爱的博大(4题)。
板书:
“我”
母亲
想买书
塞钱
买了水果罐头
凑钱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认读:“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严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把握、谨慎、极端”等词语。理解“一如既往、得意扬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体会父母两种不同形式的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拓展阅读《我的母亲》(节选)自主学习:
1.我要通读课文三遍,想一想父母亲的不同评价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
2.我要把下列词语抄写两遍 糟糕 确实 自豪 誊写 敬仰 判断 出版 戏剧 严厉 灵感创作 源泉 警告提醒 把握谨慎极端 3.通过自学,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一个作家,应该说(),都需要((),)。
这但
种是
(),它可能()。所以还
需
要
(),需
要()。
4.质疑。读完课文之后,我还有一些不理解的问题,我想记下来,上课与同学讨论。合作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2.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
3.你是如何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 小结:对儿子的一首小诗,母亲和父亲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但学完课文后,我明白:不管是母亲的,还是父亲的,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拓展延伸: 学了本课以后,你一定对爱有了新的理解,以 ※※ 的爱为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写自己的感受。当堂检测:
1.我会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填空:
()的眼睛()地赞扬()的诗()的小船
()的鼓舞
()的眉头 2.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还要把它背下来。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这种爱的力量是。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所以还需要,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 他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地.使它
不被哪一股风刮到.我从心底里知道 也好.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在爱的鼓舞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说说对课题的理解。这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一种检测,同时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学能力的平台。)
二、走进“童年的故事”,了解不同的评价,体会小巴迪的情感变化。
1.自由读1-14自然段,(课件出示)思考:是什么事让小巴迪得到了这样的两种评价?小巴迪的反应怎样?
2.学生汇报自读情况。
3.理解母亲的评价。课件出示: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说说对母亲评价的理解。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感受母亲的心情。)
4.体会巴迪的“得意扬扬”
师:听了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评价,巴迪是什么反应?(既腼腆又得意扬扬)
师:如果你是此时的巴迪你会怎么想?(让学生与自身相联系,体会巴迪的兴奋、自豪的心情。)
5.理解父亲的评价,体会巴迪情感变化。
师:在母亲的赞扬后,巴迪最想把他写的诗给父亲看,他焦急地等待着„„父亲终于回来了,看完了诗却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为什么父亲会这么说?(学生交流自已的想法)师:听了父亲的评价,巴迪是什么心情呢?课件出示: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地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已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换词,从巴迪的动作中,真切地感受巴迪伤心、难过的心情。)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小巴迪对父母不同的评价的感受。)
三、自主探究“后来的认识”,理解不同形式的爱,体会作者的情感。
1.自主学习15-17自然段,课件出示:巴迪一天天长大了,他对父母的评价有新的认识吗?(要求: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理解,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2.学生自读,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理解。3.小组讨论交流,理解句意,解决疑问。
4.全班交流汇报。课件出示: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体会理解不同的评价其实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体会作者对父母爱的感激。)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爱,懂得回报爱。
1.师:同学们,你们理解了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爱了吗?在生活中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感受生活中的不同形式的爱。)2.师:父母长辈们给我们不同形式的爱,我们该如何回报呢?(通过交流让学生懂得回报爱。)
五、推荐阅读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著作《爱的教育》。
六、课外作业:将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写下来。板书: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鼓励 警告
爱
第三篇:评课 刘海红
让智慧的花朵在课堂上绽放
——大庆市骨干教师生本课堂有效教学“优质课”
展示点评
杜蒙县江湾中学刘海红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我个人认为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是生本课堂必须具备的条件。因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就不可能收获成功的课堂教学。生本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为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由于两位教师的引领作用发挥得非常出色,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明天不封阳台》是一篇环保教育主题的文章。郭老师将这一堂课设计为四个板块,即整体感知(想一想)、走进文本(品一品)、合作探究(听一听)和创作实践(写一写),思路非常清晰。各个板块之间过渡自然,详略得当,对课文的挖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进行品析,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巧妙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郭老师运用多媒体以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声嘹亮悦耳,句句扣人心扉,与本文《明天不封阳台》的主题不谋而合,非常恰当,又与“合作探究”板块中使用的《命运交响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不封阳台”这一善举的可贵之处。可见老师设计上的匠心独运。新课教学中,“整体感知”意在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这两个问题(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关于封不封阳台作者的态度经历了几次变化?封与不封的原因各是什么?)的设计使枝叶全无,主干突显,既节约了时间,又使知识目标有效达成。“走进文本”这一环节中抓住对鸽子的描写来品词析句,并以第一人称来揣摩鸽子的内心世界,为下面“合作探究”,倾听文字以外的声音做好了铺垫,可为环环相扣。在合作探究这一板块,教师先抛出问题:9——12段中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结合你的经历举出相关例子,谈谈感受。然后布置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去黑板上板书,再派一名学生发言谈感受,使小组学习有效有序进行,而不是名义上的“大合唱”。学生举例子谈感受,让学生从文本直接走进生活,与生活对话,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沉淀于生活之中。教师还加强朗读指导,纠正字音“相处(chǔ)”让学生在朗读中悟情思理。与下面观看环境恶化的图片,倾听《命运交响曲》运用诗句表述图片呈现的景象,一起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可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巧妙地突破难点。我相信下面的创作实践,只要时间充足,学生都能做得很好。
郭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控制课堂节奏急缓得当,板书突出主要内容和主题。
有两点想和郭老师商榷的:一是整体感知部分,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却没有给学生读的时间,莫不如将此环节设计为预习提问。二是在合作探究中让男生大声动情地朗读“我回来了”,我觉得读后应该深入品析一下:我回哪里来了?与“明天不封阳台”有什么关系?当然是我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这是我心灵的渴望。我希望大自然向我敞开怀抱,那么我应不应该对大自然敞开怀抱,去接纳一只祈望庇护的鸽子呢?这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是有关联的,所以我认为这里应该品析一下。
《我的母亲》是一篇亲情教育主题的文章,学习这篇文章应该理解母亲那可爱的优秀品格,感受她那独特的深厚的爱子之情,以及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这又是一篇多方面立体展示人物性格的好文章,所以写作方法及运用也应该是教学重点之一。
金老师是一位激情授课的教师,从课前师生交流中可以看出,她非常擅长与学生沟通,亲和力强,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顺利授课铺设了一座桥梁。教师语言优美流畅,语调婉转悠扬,和谐悦耳,用“天使的故事”导入巧妙且又直奔主题。整堂课以学生的读、品、议为主,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畅谈母爱(写)这一设计既强化了写 的训练,又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总之借学生上课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已经非常完美了。
同样也有几点想和金老师商榷:
1、教师点拨语言过多,冲淡了学生的思考、发言,又占用了时间。
2、先叙后议,夹叙夹议的写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用“冰糖葫芦”来设喻解释有点浪费时间。
3、板书的作用不大。
两位老师的优秀展示让我受益匪浅,她们以学生为本,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情感体验,让我对生本课堂有了更实际意义上的认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心智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自我,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既是学生的智慧,也是教师的智慧。对于本次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让智慧的花朵在课堂上绽放”。
第四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 刘红侠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送课下乡评课稿 龙凤镇中心小学 刘红侠
昨天下午,第一次聆听了姜历历老师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姜历历老师讲的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通篇也没有提到有关宋庆龄的事情,把她与樟树进行链接,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在课堂中,姜老师能够把课堂气氛驾驭自如,能很好的钻研教材,通过不断地朗读体会,引导学生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从而让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有了较深的了解。
姜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课堂气氛驾驭自如,她对教材钻的比较深,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让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有了较深的了解。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失去探索知识,探求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在此次课上我看到了:
一、以学生为本,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比如:第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学会怎么写树:从枝干、树叶、生命力三个角度入手,以学生为本,定位在认识树的外形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直奔重点句:本身有香气,还能永久保持。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语句?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让学生注意下文的举例具体说明和上文的对比衬托的方法在写作中的有用性。在课中让学生对樟树、石榴树说几句。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樟树的内在美。
三、前置性作业的设置有一定的针对性。围绕“这是一棵 的樟树”这个句式展开说话训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四、借喻的写作手法。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并课外拓展详细介绍了“借物喻人”写法的一些例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五、突出小组合作交流。在这节课中多次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整体来说,我要向姜老师多学习“生本的教学模式”,但对本节课,本人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
在课的结尾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借物喻人,可不可以以“樟树和宋庆龄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我想学生很快就会知道文章是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略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姜老师见谅。
第五篇:作文指导课 刘红
如何上好习作指导课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同时一直是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热点,更是难点。只有开展真实有效、鲜活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喜欢习作、乐于参与、能说会写,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习作的系统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切实得到提高和发展。
一:激发习作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 培养学生喜爱作文是作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这个目标落实到每堂课中,就是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有话想写。对于小学习作教学而言,兴趣即是起点也是终点。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重视“兴趣先行”效应,通过多媒体影像、创设实践体验的情境等多种手法和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
(二)引导观察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三)注重评改 激发兴趣
习作指导课中的评改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时机。要关注习作过程中的人,而不是只看到习作本身,要本着“赏识鼓励”的原则,去引导、评价学生,树立其写作信心。
二:拓宽习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写 小学生写作文最苦恼的莫过于“无米下锅”。这“下锅之米”要从何而来呢?
(一)用心观察生活,发现习作素材
带领同学们走出教室,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多看、多听、多思,去发现大量的习作素材。
(二)积极体验生活,丰富习作素材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积极体验生活,使习作的素材更加丰富。
(三)坚持读写结合,积累习作素材
1.以阅读为本多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积累习作的语言材料。阅读是“吸收”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教师借助课本,通过课文片断讲解,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2、读与写相结合。教师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尤其是教材在安排训练上,很多都照顾到了“读”与“写”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范文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在学生写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找到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准备表述的,并进行仿写训练。
3.示范结合实际,如在课堂中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练说、练写,并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集体讨论;经常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写好生活日记等方法。
三:注重习作指导——让学生能说会写
我们解决了“写什么”这一难题,那怎么才能写好呢?
(一)内容——表达真情实感
表达真情实感是小学生习作的灵魂。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首先要强调写真事,抒真情。
(二)形式——倡导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写“放胆文”,以“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努力实现“有创意的表达”。
(三)方法——注重分层指导 把握整体,体现层次,突出重点
在指导方法上教师应注重把握整体、分层指导,要“导”在关键处,突出学段训练点。低年级侧重孩子的口语交际,会说一句话或者几句话,训练学生会看图说话;中年级侧重导词语、导句子、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高年级要重在导方法,导习作提纲、导布局谋篇。
教师上一节作文课,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在作文指导课上使学生获得作文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必须精心地设计作文指导课的上法,若想到什么就上什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即使上了一节作文课,收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及水平,教者必须在作文指导课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