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字祖国的文字》说课稿20160228
《汉字——祖国的文字》说课稿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汉字》是人教版小学品社学科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第四课《汉字和书的故事》中第一部分。
本单元基本上是从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和汉字、书(精神生活)两个层面出发,透过历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汉字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而本课的主要落脚点在精神层面的汉字。2.教材处理:
【教材】教材中有关汉字的部分共有两个环节,包括汉字的创造与发展,神奇的汉字。通过对汉字起源,演变,形声字的造字方法以及所起到的沟通交流的作用来展示汉字的基本知识和我们祖先的创造力。紧接着通过百福图来体现汉字的传承性,用外国朋友热衷学习汉字来体现汉字的内涵,用五笔字型输入法来体现现代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对汉字的贡献。虽然教材安排的条理比较清晰,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浅显。通过这些,还不足以激发他们对汉字的热爱。
【学生】在许多学生眼中,“汉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符号,会写、会用足矣!学生对汉字缺乏整体的了解。英语热,更让学生忽略了自己的母语——汉语,而汉字正是研究汉语的敲门砖,这些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让人感觉到痛心。如何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我选择这一教学内容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作为本次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在备课过程中,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认真收看并记录了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从中感悟到汉字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优秀传统。《百家讲坛》也让我对汉字的内涵有了深度的了解。对古代和现代两位字圣的解读,更让我感受到古往今来,人们对汉字的热爱,研究,传承都是不曾中断的。在我的内心深处升腾起一定要讲好此课的愿望,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汉字,尊重汉字,研究使用汉字,这就是对祖国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品社学科课程性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落脚点。并且非常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生要发展,教师也要发展,不能让祖国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断层。
【综合】因此,本课设计立足于本次教学内容的开阔的背景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从历史和审美的纬度设计一幅画卷,依次出现追根寻源,说文解字,艺术鉴赏,文化传承四个篇章。让学生由浅入深,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造字,感受汉字的内涵、唯美。顿悟我们就是汉字的使用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我将汉字这一课程的落脚点归于:祖国的文字,从而引领学生完成快乐的精神之旅!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造字方法,以及与现实事物之间联系。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传承祖国文化,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理解汉字深刻的内涵,感受祖先伟大的创造力。难点: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
二、说教法
游戏导入,追根寻源; 说文解字,逐层深入; 趣味引路,自主探究; 引经据典,感受神奇; 传承文化,激发情感。
三、说学法
体验性学习和解决问题性学习并重。
读谈赏、说议表、写比找、猜创赛,多种方式并存。
四、说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导入 1.猜猜看。
师: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一个猜字游戏。请看卡片(出示甲骨文“蛇”字的卡片),猜猜看,这是什么字?
2.师小结:这个符号就是古老的汉字。想知道它是什么字吗?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汉字和书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去了解奇妙的汉字。(出示:汉字与书的故事)(板书:汉字)活动
一、追根寻源篇
1.师:同学们,汉字是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我们每天都要与它打交道。但汉字并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就产生了的,在没有汉字以前,古人是怎样记事的呢? 学生回答
2.小结:那时候人们采用结绳、刻木和绘画的方法来记录事情。
3.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远古时代尝试着用前人的方法来记录一些事情。我这里有几张纸条,它记录着远古时期部落里发生的几件事。请大家试着用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和画图记事的方法,把这些事记录下来。同学们可以暂时用纸笔来代替刻木记事用的工具。
(学生分小组用刻木、绘图、结绳等方法记事。记好之后展示,请大家猜所表达的意思。师:刚才,我们尝试着用古老的方式来记事,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回答:„„
(大屏幕打出那几件事情)看,这就是刚才同学们用刻木、绘图、结绳几种方法所要表达的意思
4.小结:正像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那样,用这样的方式费时、费力,还不容易清楚地把事情表达出来。而用汉字记事一目了然,非常清楚。
5.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人打猎的工具越来越好,打猎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打到的猎物种类增多,数目不断增加,再使用这样的方法行吗?那此时,我们的祖先就想到了文字,同学们一定有这样的疑问:“究竟谁那么有本事,能创造出这么神奇的文字呀?”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传说呢!
6.师:请大家看书52页,默读《仓颉造字的传说》!7.师:汉字真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吗?
8、师:“仓颉造字”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不是史实。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如果仓颉确有其人,他也只是寻找到了文字的“根”,并且发挥聪明才智使“文字根”长出了强壮的树干。在后人的浇灌下“树”才渐渐“分枝”,长出“绿叶”。
活动
二、说文解字篇
一、汉字演变
(课件展示:依次出现汉字演变、造字方法、名家解析)1.那么到底汉字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看看这些字。(课件出示甲骨文特写的十二生肖图图片)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很象事物的形状)2.“马”字的演变
师:现在再看看刚才大家猜的字?它是十二生肖里的马字。(依次贴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展示“马”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仔细观察马字的演变过程,汉字发明以后,经过历朝历代的改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字在演变时都经历了哪些字体呢?(生答,师板书: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测学生答:汉字由图画→象形→符号,变成了方块字。汉字由复杂→简单,有了固定的笔画。)
(归纳:由图形走向方块字,由图画变成了笔划,由繁难到简单)
3.师小结: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的需要,汉字经历了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这样的变化使我们认识汉字、使用汉字变得更加容易、更加简单。
4.师:汉字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画图阶段,当汉字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时候,有体系的文字才真正产生了,这就是甲骨文。考古学家对大量甲骨文分析研究之后,发现它具有汉字的多种造字方法。汉字到底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汉字的一笔一画都有奥秘,让我们赶快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起来了解一下汉字的造字法。(课件出示)
二、造字方法 1.象形
师:下面我们将看到一个由汉字拍成的童话故事片,比一比谁的眼睛亮,找到的汉字 多,注意观看过程中不能出声。(课件展示:汉字艺术短片)生:简述故事大意,回答找到的汉字。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汉字。能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吗? 生:这些字的字形看起来非常像真实的物体,画出了实物的形状。
师:说得太好了,我们把这类字的造字方法叫做象形法。我们来看一下其中一些汉字的演变过程。2.指事
师: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但数量却最少。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画不出来,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另一种造字法。就是在象形文字上直接加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汉字的意义。(课件展示:木→本,木→末)
师:你能猜出本和末的本意是什么吗? 生:本的本意是树根,而末的本意是树梢。(课件展示:上和下的甲骨文)
师:有些时候,人们直接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汉字的意义。你能猜出这两个字表示什么意义吗?(生答)
师:我们把这类造字方法叫做指事法。(注意不是指示)3.会意
象形到会意只是汉字表意的第一步,后来,人们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 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课件出示:人和木的甲骨文)师:我们可以利用这两个字造出哪些新字?它们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从休林森)(预设)生:从本义随行,跟随 生:休本义人依傍大树休息 生:林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生:森本义树木丛生繁密)师:甲骨文里的“木”字,中间一竖,就像一个树干,下边两笔往下的杈子,杈头就像树根,往上两枝一穿,就是树枝,这就是一幅图画,但是它是一种意会的图画。放两个,于是变成了树林,两个以上变成森林,三个,三个木以上,中国人把三称为最多的数,三生万物,所以中国古人在造字上,很聪明。我们把这类字叫做会意字。4.形声
师:汉字发展到这一步,还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想到了文字是记录说话的,说话跟声音有关,那么文字是不是可以把声音记下来呢?于是就又发明了形声字。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课件出示:请)师:“请”字的形旁和声旁分别是什么呢?去掉形旁后,还可以组成哪些新字。生:情清晴氰鲭蜻箐精静靖睛菁 师:汉字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我们刚才对古人的造字方法进行了研究,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板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三、名家解析 师:我们对汉字的认知终归是浅显的,想更深层次地学习汉字,我们需要知道这样几个人物。1.许慎
在古代,对于汉字最有研究的莫过于许慎了,他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他也有“字圣”之称。2.萧启宏
师:而现代,人们对汉字的研究则更加深入。萧启宏教授20余年扛鼎之作《汉字世界》终于问世,汉字也能说话了,他则被人们誉为“当代字圣”。(课件出示:《汉字世界》节选部分)
师:我们来看一看他对汉字的解析。汉字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完整地包藏在汉字当中。如用“人”字说明“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人音通仁,仁义为本”的做人道理。中国儒家文化的精华——“仁”。用“信”字表示从“亻”从“言”,说明“人言为信,信誉如命。信音通心,心通神明”的诚信原则。“做”字从“亻”从“故”,说明“人要做事,因故而做。做人第一,做音通作,作为相匹”的做事定律„„所以,汉字是指导人类遵循天地法则和谐发展的完备理论,是人类旷世难以再造的无当瑰宝。(针对重点部分,老师强调,学生跟读。)3.赵世民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百家讲坛中赵世民教授对汉字的解析,更会让你们拍案叫绝。(课件出示:百家讲坛)
师:听了刚才的名家解析,你对汉字又有了哪些了解?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汉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汉字是有哲学体系的。
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到汉字里,成为民族的灵魂和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活动
三、感受汉字的神奇 1.我们的祖先的确是伟大的,他们不但创造了神奇的汉字,还创造了独特的汉字艺术—书法。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奇丽的瑰宝![课件出示各种书法作品] 2.欣赏书法作品,师解说:这是百福图和百寿图,一个字就有一百多种写法,这不得不叫我们惊叹。
(课件出示:百福图)
师:一个福字,人们为什么会发明出那么多写法?“福”字什么时候用得最多? 师:看来,人们对生活都有着美好的向往,企盼福如东海,万事如意。
3.这是“龙”字,在书法家的笔下,汉字能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有的笔峰苍劲有力,有如灵龙出洞,有的触笔细腻流畅,如涓涓细流。师:(第1小节)在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的形体虽屡有变异,却一脉相承,忠实地记录了中国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我们看到的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书法艺术。(第2小节)颜筋柳骨,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4.这里还有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字,出示各种文字“马”的写法
你觉得这些文字和我们的汉字有什么不同?(这些文字大都是由26个字母组成的,而汉字既有形又有声,能承载更大的信息量,这又是它相比其他文字的一个优点。)5.感受汉字特点的奇妙。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见到汉字的身影。让我们走进汉字王国,和汉字一起做游戏吧。
这是一个日字,我们看看,如果给这个字添加一笔,又可以组成哪些新的字?(旧、由、旦、申、甲、白、田、目、电)6.小结:一个简单的独体字,加上一笔,就创造出了那么多的新字。汉字神奇吗?生:神奇
7.师:这一个词高度概括了汉字特点之所在。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这么神奇的汉字,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呢?就让我们自豪的说一声:我为你自豪,伟大的祖先!活动
四、文化传承
师:同学们,通过对汉字的深入了解,你认为汉字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
师:是的,汉字是神奇的、优美的、凝练的、富于色彩的、具有思想的文字,但我想说,汉字更是祖国的文字。(板书:祖国的文字)
师:同学们,就连外国朋友都要到中国来学汉语。
师:英文26个字母可以拼出所有字词,自从有了计算机,只需要有限的按键就可以解决,汉字成千上万的字形,要多少个按键呢?聪明的中国人创造了汉字输入法,比英文输入还要简洁,这一发明又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中办的智慧和创造力。激情总结: 师:一横一竖,一瞥一捺,汉字作为记载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载体,博大精深。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感受到神奇汉字的凤毛麟角,也只能感受到我们祖先非凡创造力的冰山一角,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更进一步的去体会汉字的无穷魅力,感受祖先的无限智慧!做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华夏子孙。
五、说板书设计: 汉字——祖国的文字 汉字的产生神奇的汉字
第二篇: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东安二中
唐良兵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
本课教材讲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事,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结合点,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好素材,又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点。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新旧教材重叠之处。在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新教材中增加了“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探究性学习总结”等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要求。
初中历史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帝国主义国家对港、澳、台的侵略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其它科目也涉及到了“一国两制”和港、澳、台问题。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
2、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香港顺利回归;海峡两岸的交流。依据:通过了解海峡两岸的交流情况,使学生感受两岸人民迫切希望祖国的统一,认识统一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统一的必然趋势。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学习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一国两制”构想实践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这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内涵及意义
依据:学生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使学生得到正确结论。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涵义。概述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及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学习“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和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利用图片、文字等情境资料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②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③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充分认识到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宏伟气魄和非凡智慧。
三、说教法
1、教学思路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港、澳、台问题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抓住“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由理论上升到实践这条线索积极的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
2、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讲授法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以学生探讨研究知识为主,教师点拨疏导为辅。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主体性。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理解。同时辅以谈话法予以讲解。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打出《望大陆诗》《乡愁》两首诗,然后提出问题,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探究回答。教师讲解并由此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本课采用诗歌导入的方法,且诗歌的内容紧扣课题,思乡游子回到祖**亲怀抱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关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为新课学习作铺垫,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基础探究:你知道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吗?
(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由来
学生探究回答后,老师借课件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并指出香港问题是中国历史遗留问题。
2、澳门问题由来
学生探究回答后,老师结合课件介绍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并指出澳门问题也是中国历史遗留问题。
3、台湾问题由来
学生探究回答后,老师结合课件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并明确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香港、澳门属于中国历史遗留问题。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知识,教材没有涉及,散落在以前学习的单元中。但由于它是下面教学内容的一个必要的知识准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作铺垫。)
过渡提问:国家分裂、骨肉分离,如此美丽的香港、澳门还有宝岛台湾与祖**亲相分离,是全体中华儿女都不忍心看见的!那么港、澳、台问题怎样解决,实现祖国统一呢?党和国家提出了什么政策?学生回答:“一国两制”。并由此引入理论探究。理论探究:“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形成的?这一伟大构想的含义是什么?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有何意义?快速浏览课本第一目的内容,找出课本中的有效信息。
(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在学生回答后利用幻灯片展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一国两制”的涵义
在学生回答后利用幻灯片展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一国两制”的意义
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式。(这部分内容书上没有讲到,老师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去分析。同时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最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为下面的实践探究作铺垫。)
实践探究:①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基本情况。②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③香港、澳门回归有何重要意义?④改革开放之后,两岸关系经历了怎样发展?(暖流)⑤分析阻碍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寒流)
(三)、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的历程
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后,能够在课文里找出香港回归的基本情况。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归纳总结。
2、澳门的回归
对于澳门的回归学生能够明确: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对于回归的基本过程不作展开。
学生讨论探究: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用多媒体给予总结:前提条件——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群众基础——全国人民渴望回归。
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从港澳、中国、世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打出多媒体给学生进行总结。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设计意图:香港回归是教学重点,教材着墨较多,但纯文字讲授不免让学生兴趣索然,所以老师根据教材内容搜集了一些图片制作了一些幻灯片,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播放幻灯片并配以生动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同时接受信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探求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学习难度。)
(四)、祖国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台湾问题
1、两岸关系发展与交流——暖流
在前面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老师打出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归纳两岸交流的一些基本史实。1987年台湾政府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90年代,两会成立,并达成“九二共识”,“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进入新的阶段;2005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并会见胡锦涛总书记,自1945年以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并形象的给学生指出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股暖流,且不断在加强。
2、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寒流
学生讨论探究: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教师打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猖獗(李登辉、陈水扁等);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美国、日本等)。
多媒体打出胡锦涛发表的对台讲话: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归纳指出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得出结论祖国统一大业,最终必将完成!
探究总结:
1、课堂测评
①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最主要的因素是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被各方接受B、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英国、葡萄牙政府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 ②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
国耻家丑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凌青
请思考:
1、这首诗中记载了哪些历史事件?
2、你从诗的后两句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课外延伸
①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岛,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比较两件大事,谈谈你的主要感想。
②请你以在校中学生的名义给台湾所谓的“总统”、民进党主席陈水扁写一封信,陈述你对祖国统一的企盼和你心中的愿望,以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统一。
3、知识结构体系归纳
五、说教学反思
这堂课依据课程标准,认真设计了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的一些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讲到台湾问题时个别学生可能有过激的情绪,老师要注意引导。
第三篇: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下面我将从学情、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校是湖南省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本节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甚至语文学科中都曾接触过;而且平时的生活中也时有所闻。可以说,这块知识是学生自认为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可能会受已有知识体系的影响,不愿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更不愿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现实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1.教材的地位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2.教材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①依据:“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②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2)教材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①依据:有利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②突破方法:采用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而是领悟历史,感受现实。4.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了各种技能。本设计的最大特色也正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主动构建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三.教学设计
1.教法和学法
①教法:以主线整合资源;以情境体验历史;以探究认识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采用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讨论谈话法等。
②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2.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紧扣当今时政热点,使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本课内容涉及学生熟悉并亲身见证的当代重大历史事件及热点问题,因此可以充分地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为主线,使各种教学资源能在此主题下有机结合,发挥最优化效果。
本课设计突重点,化难点。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3.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音视频材料收集等。学生:相关材料收集或预习课前发放的学案。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师生齐唱。营造特定的情景与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体验祖国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与要求)
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哪七子?如今都回来了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略)
(进一步置疑)那么,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是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实现?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习新课
情境探究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忆和合作探究解决第一组问题:
问题1:你对港、澳、台三地有何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派代表简述,老师投影归纳展示
深入设问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指出:港澳是外交问题,而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
教师过渡设问3:我们清楚了问题的由来,那么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呢?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途径,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如果你作为决策者,你将选择哪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失去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时机;另一方面,现
在如果武力解决,将会给岛内人民带来一定的损失,也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武力解决最终不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正是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情境探究二: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的提出(形成、内涵、意义)(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看教材第一目,从中概括所提问题的答案)问题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幻灯片展示)
(请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然后教师作简要评价,再将正确答案逐条展示在屏幕上)问题探究:据历史纵横分析“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经济特区有什么不同?
思路引领: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材料中说在实现国家统一后,台湾地区可以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是针对什么权利而言的?而经济特区的特殊权利仅仅指哪方面权利而言?在这两种地方分别实行什么社会制度?
通过分析同学们可以知道:港澳台特别行政区的“特”是特在政治制度,它们与大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权。而经济特区的“特”在经济制度和优惠政策,所以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接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最初是针对哪一个问题而提出来的?(学生回答“台湾”后引出第五个问题)
问题5: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如何评价“一国两制”构想?(幻灯片展示)
(对于第一问,不能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答案,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归纳:进行小组探讨,教师指导整理成答案。)学生回答后,应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归纳,台湾同胞长期接受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未曾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再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一国两制”是保持台湾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案;是祖国昌盛的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是中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二问,这一问书上也找不到答案,教师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一些时政热点联系起来,进行小组探讨,整理成答案。)
不过,因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情境探究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
港澳回归的历程(幻灯片展示)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国两制如何在解决港澳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
请看录像《中英会谈》,《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看完录像后,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图片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并用幻灯片展示。也可由学生扮演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再见双方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的情景,但课前由学生准备。)(接着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1999年月12月20日凌晨,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举行,继香港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胞。(用幻灯片展示几幅有关澳门回归的图片)问题6: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
(这一问题课本也没作太多表述,可结合自已的所见所闻所知和江泽民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的讲话》材料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言讨论,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
答案,请一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以饱含激情的语调,表现中华儿女欢欣鼓舞、扬眉吐气的心情。也可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香港回归重大的意义。如港澳回归,作为一个中国人,请你谈谈你的感想?2007年,作为新一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曾萌权,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庆典上,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简要叙述其发言的内容。)
讨论: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说明了什么?(幻灯片展示)
(组织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起来发言,结合同学们发言情况评价各小组表现,表扬先进,鼓励后进,再用幻灯片展示答案要点)
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问题情境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讨论:有人认为台湾将永远分裂下去,有人认为台湾很快就可以统一,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归纳:两种观点都不对。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开始割断了两岸之间的正常联系。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岸关系缓解,交流逐渐频繁。展望未来,尽管有国际上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的阻碍,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大事所趋,是人心所向,我们坚信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情况。问题7: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如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四幅时政图片分析,由小组代表总结出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及具体表现:隔绝(1949-1979)---暖风(八九十年代)---寒流(九十年代)---契机(2005年)教师稍作归纳,指出海峡两岸关系的主流是由隔绝走向沟通。
问题8: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归纳,各抒已见,教师总结。)
问题9:面对“台独”分裂活动,我国政府的态度和方针措施怎样? 出示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2005年3月)学生齐读,感受到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本课升华:投影显示板书,让一位学生根据板书小结本课知识。反馈练习
课外拓展:中国已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请结合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写一篇小论文,阐述一下你的观点:为成功解决台湾问题,我能做什么? 投影出示余光中的诗《乡愁》,并配以朗诵,学生在朗诵声中体会此诗所反映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设计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或其他),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措施一:要形成较固定的历史学习合作小组。选定一位同学担任组长,负责协调 措施二:要设置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
措施三: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前就印发相关的材料,或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个充分的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是保证课堂上小组交流能成功实现的一个前提
第四篇: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教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国统一大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构想。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祖国统一大业》编写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第22课。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他是在讲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一内容的基础上来完成的,通过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将学习的着眼点逐步引向了国家的内政和外交政策,为下一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所以说,祖国统一大业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内涵 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及历史意义 说出台湾问题的由来、现状和未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港澳回归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教学 学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分组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俗话说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关于教学过程我安排了新课导入 点石成金 巩固练习三个教学环节。首先是)新课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师生齐唱导入。提出问题: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哪七子?如今都回来了吗?那么,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是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实现?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这样进行导入新课的优点是:
一、通过美妙的音乐、流动的画面,再造历史情境,缩短由于时空差距所造成的学生与史实之间的距离,走近历史、感受历史;二,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时设置悬念,烘托气氛,使学生体验祖国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与要求,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接下来的点石成金环节共有三个知识点,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首先播放视频《台海危机》,并质疑,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分离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回忆台湾问题的由来并用多媒体展示,海峡两岸长期分裂,骨肉同胞不得团聚,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剧,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从而引出第一个知识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接下来我会用设置问题串的方式来学习。问题1“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形成的?问题2“一国两制” 的内涵是什么以及如何评价?问题3在台湾和港澳地区的实施中有哪些不同?这一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完成,然后由我总结归纳多媒体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香港、澳门的回归,首先让学生回忆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并对比香港、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关于香港的回归,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中英之间进行的艰难谈判、胜利回归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以及回归后“一国两制”下香港的今天更美好。让学生体会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激励学生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关于澳门的回归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让学生阅读多媒体展示的材料并讨论:香港、澳门问题成功解决的原因有哪些?最后由我总结归纳多媒体展示。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引出第三个知识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落脚点。针对这种情况我设置了以下问题,问题1: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这一问题由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教师稍作归纳,并指出海峡两岸关系的主流是由隔绝走向沟通。但是现在两岸关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引出问题2: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由各组派代表回答,然后多媒体展示四组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两岸关系的现状。针对不利因素提出问题3:面对“台独”分裂活动,我国政府的态度和方针措施怎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出示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意见:让学生齐读,感受到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最后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4:为成功解决台湾问题,我能做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我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各组学生进行抢答,这是本节内容的精彩之处,最后总结点评,肯定学生的表现。相信经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台湾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通过讨论和抢答,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同时也使得学生们自然而然实现了对本节课难点内容的突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联系现实、层层深入、增进学生“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信心,坚定学生“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祖国的图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念
针对重难点部分对学生以进行以下分层次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提纲挈领,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一目了然。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自信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熟悉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问题设计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适度的研讨可以促进生生交流以及团队精神的建立,知识的生成和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缜密的思维过程的展现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积累和探索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第五篇:我爱你中国汉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你,中国汉字》。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我爱你,中国汉字》选自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单元,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习这组课文,我们会沉浸在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为之骄傲与自豪。
《我爱你,中国汉字》是这一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是刘湛秋的一篇散文,本文语言生动、文质皆美、比喻形象。通过对汉字的赞颂,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感受汉字神奇、有趣、古老、丰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汉字的感情,努力学好汉字,继承和发扬汉字文化的优秀传统。
三、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强调了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因此,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本班学情特点,力求让学生在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意,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
3.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带着自豪激动的情绪朗读课文,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
因为这篇课文是散文既有蓬勃的激情,又有优美的文笔,所以我选择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悟(引读——品读——悟读——拓读)、赏析词句、多元互动等方法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来深入文本,进而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思想。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用自主品读法、、引领悟情法、读中练笔法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生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在各种读写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感悟。
三、教学准备:
为了辅助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特准备以下教、学具:
1、搜集有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2、多媒体课件。第三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我以“赞”为线索、以“情”为核心、以“读”为策略,将朗读训练、口语训练、思维训练、习作指导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真真正正地体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认认真真地诠释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思想。
依据设计理念,我从以下六个环节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这
(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这是一篇情感丰富,文质皆美的文章,上课伊始,随着古筝的轻音乐徐徐响起,我面对全体学生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说;:“孩子们,承载中国优秀文化的中国汉字,在全世界都受到了尊敬,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争先恐后地学习汉字,通过汉字了解神秘的中国。作为中国人,我们骄傲,作为化夏之后,我们自豪!请大家齐读课题《我爱你,中国汉字》”。此时的孩子们激情被点燃,内心对汉字的崇敬油然而升。在这样积极的情绪中我将进入下一个环节学习。
(二)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通过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直入主段,引领感悟。
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后我直接请人阅读第二自然段,读时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请边听边想,作者喜欢汉字的什么特点?随着抽生汇报自己的思考结果,并随机板书:性格独特,风韵各异,变化无穷。此时随着学生的想像我将为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多媒体的引领下穿越时空去感受汉字哭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看中知道古人在造字时的大胆想像,中国汉字的历史过程。学生看完后我出示第二段文字“是的,到,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读进文字里去。随后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品读语句感悟情感。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抽读,想像读,诵读,引读这一系列的诵读中让学生感悟汉字的灵性和富于变化。
(四)深入文本,读写体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是:汉字的色彩,声音、气味你能从哪里感受中感受到,请举个例子。学生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句诗,并把自己所举例子给你的感受写下来。学生在充分的准备过程中我将用轻音乐引导学生寻找灵感。在学生展现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结束后,他们会像一个个诗人带领我们感受汉字的无穷灵性。随后我们将进入四五自然段的学习。
(五)再读文本,升华情感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得到感情的升华,要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一长句“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为那壮丽的景色而迷醉一样,我真的钟情于我们赖以思维和交流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通过分析和理解后学生会更加深刻在感受到了作者对汉字的喜爱。随着学生感情的深化,我让学生齐读最后两段。读出大家内心的自豪和骄傲。此时的诵读全班同学会和作者一样,把自己对中国汉字的喜爱读进文本,读出深情。
第四部分:说板书设计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板书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浓缩和结晶,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而呈现,随教学过程的结束而完整,可以说是瞬间的艺术。本着坚持以学生思维为本的教学思想,遵循板书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理念。我根据本课教学特点,设计了以下板书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