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创新(汇编)

时间:2019-05-14 20:3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主旋律电影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主旋律电影创新》。

第一篇:主旋律电影创新

主旋律诗篇新探索

——评《百年情书》等片创新形式

摘要

主旋律电影是指在政府指导下,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电影。邓小平同志曾说,“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它的特征有:主流意识形态认可、国家政策倡导、主导文化价值观体现、情态表现积极向上、表现历史与现实的健康的电影创作。现今出现一种革命加情感的主旋律电影创新方式,先以《百年情书》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创新;叙事方式;现实主义

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实际上是由两种电影构成:一种是弘扬主旋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和道德伦理片,即主旋律电影;另一种就是以喜剧、悲喜剧为主,伴以武侠和侦破类型的商业娱乐片。在这里我简要分析的是上述第一种,并对现今主旋律电影的创新新形式进行探讨。

电影《百年情书》取材于“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烈士殉难前亲笔书写的两封遗书“与妻书”与“禀父书”。影片以林觉民烈士从1905年至1911年期间的革命活动,与广州起义最后三天时间所发生事件并行交织,集中展现了林觉民亲情家国的热血人生。影片故事分为两条主线交错进行,第一条是林觉民从参加革命到英勇就义的悲壮历程,另一条线索则是他在家里与妻子父亲情感融合细腻交错的生活。影片还是采取了主旋律惯用的现实主义手法,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与人物。无论是温柔体贴奉父母之命与之成婚的妻子还是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父亲,都极为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影片中父辈一代和林觉民等新知识分子的服装对比展现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击,对话半文言的形式也表现出导演尽量在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氛围。包括影片中一次林觉民和妻子上街时半路抛下妻子去参加革命会议,回家时被父亲严厉罚跪于祖宗祠堂,从革命氛围到传统的礼教管制都展现出当时的思想冲击和革命工作的艰难性。

但影片和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在叙事方面,不像通常的主旋律电影一味讴歌英雄人物的伟大,而是加入了情感的主线。将历史人物从遥远空洞的文字印象里解脱出来,变成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如果说战斗场景是刚,那爱情和亲情则是柔。刚柔相结合,革命与爱情叙事交叉展开,互为映衬,这是一种表现革命题材或者说是主旋律题材的新方式。影片也是靠这一点去打动观众,只有真实的有情感有弱点的人物才会让人感同身受,让观众去体悟他们的伟大和平凡,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一味假大空的形象早已让观众失去兴趣,只有这样可以触碰到的人物才能去触动观众的情绪,去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不过影片并非就毫无弊病。整部影片都给人极为仓促的感觉,复调叙事的方式虽好,但导演明显没有掌握好节奏。情感和革命的交叉进行将革命性冲的极淡,而情绪的转接也显得极为生硬。在革命性的场景中,感受不到演员的真实情绪,只有几位“少年”一路高歌豪言壮语,情绪激昂的让人有些莫名其妙。而情感的表达也被穿插的革命活动弄得支离破碎,妻子和林觉民的情感发展都不曾体现出来,甚至让人无法感受两人是先结婚后相爱,反而给观众两人一来就情感深厚的错觉。总之,影片的剪辑等极差,将故事的好题材和构思都无法良好展现出来。

在这里将其与同样是情感和革命性兼具的但明显技巧更为娴熟的《秋之白华》类比分析。《秋之白华》是庆祝建党90周年的展映影片,将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瞿秋白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以瞿秋白与杨之华坚贞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展现瞿秋白为革命事业所奉献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但是,不同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也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人物传记片,《秋之白华》在坚守主旋律思想的基础上,无论是从题材的选取、还是影片风格上都呈现出了创新意义。

《秋之白华》将叙事重点放在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上,立足于这条叙事主线,影片在展现瞿秋白这一人物时,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没有把瞿秋白的一生做全景式的宏观展现,而是从瞿秋白的感情生活来架构整个影片,将历史史实推到后景,将瞿秋白人物性格和复杂的情感世界推向影片的前景,这种爱情加革命的题材更符合当下年轻观众的观影习惯。与之相比,《百年情书》的复调叙事结构则既无法深刻表现主线革命的煽动性,同时细腻刻画的情感生活也被打碎,给人以极为混乱的感觉。笔者认为,《百年情书》最大的败笔就在于主次不明显,依照片子的剪辑方式,革命应是导演主要想展现的部分,但导演在表现革命时又显得过于拘谨,内容空洞生硬无法给人以震撼,而于此同时,本为副线的林觉民感情生活却刻画的极为细腻。主次颠倒的顺序让观众难以被调动情绪。

而《秋之白华》在影片的叙事视点和影像风格上也有让人极为难忘的创意。影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杨之华在1984年出版的《回忆秋白》的女性视点叙写秋华之恋,采用顺序的手法,树立了一个丰富而又立体的瞿秋白。但或许女性过于主观化的视角无力承担起整个影片,也或许导演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更丰富,影片在最后三分之一处视点转换为瞿秋白在长汀监狱写《多余的话》,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将波澜动荡的历史事件与秋华之恋紧密相接,将瞿秋白在长汀监狱写《多余的话》的历史场景与瞿秋白、杨之华真实的生活场景相切合,倒叙与顺序相互交织,非限制性视点与限制性视点相得益彰,不仅拓展了影片的容量,而是真正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性格、情感相互关照。这种双重视点的叙事方式无疑加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度,也是对传统主旋律电影单一的、全知视点的线性因果式叙事一种全新的突破,无疑为主旋律电影表现手法的突破与新语境下的新表现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而与之相比,《百年情书》则是采取了插叙的方式,始终都是以客观的视角拍摄,按照的是最普通的时间顺序叙事毫无特点。在这里想到另一部影片《红河谷》,同样是情感和战争,片子虽然也是依照的时间顺序推进,但之前的情感和之后的战争都让人动容。片中的情感故事既展现了各人物的性格亦做下了诸多铺垫,与后面的战争情节环环相扣,同时藏民情感的淳朴西藏的纯净以表现的淋漓尽致,让后文的战争毁灭显得更加的痛心。笔者认为,与其将故事穿插的支离破碎还不如就用两条主线分别将两个故事完整的展现,让看得人也更加酣畅淋漓,同时也避免了情感和革命的转场过于突兀让人感觉所有的革命活动都是临时决定般,给人以极为草率之感。不过总的来说,相较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革命加情感的新形式已逐渐被关注重视。这类以客观史实为背景,再现革命先烈的情感经历的新方式让观众更加容易被打动接纳。尤其是《秋之白华》,虽然是附有主旋律诉求的遵命文学,但影片的创作者并没有沿袭以往献礼片郑重浑厚的革命叙事基调,而赋予影片一种抒情意味,将“宏大叙事变成个人叙事,有效地拉近渐行渐远的革命往事同当代观众的精神距离”。这种大胆的处理方式对既定的献礼片模式是一次全新突破,更是一种颠覆,它不仅能够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更能激发起观众对革命家的情感共鸣。同时,比起以往的主旋律电影靠宏大的场面和明星阵容取胜,此类影片甚至完全可以“零明星阵容”,以细腻的生活场景讲好故事即可。这种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的融合若可以做好则会让观众感受到诗情画意的同时亦能感受到严峻的历史,美学和教育意义两不误,值得被更多的人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秋之白华》主旋律电影的一种创新——贾学妮

第二篇:主旋律电影论文:主旋律电影 电影艺术 审美表现

主旋律电影论文:当下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现探析

【中文摘要】时代进步、技术发展、经济转型、多元文化、市场竞争、观众审美趋向……,所有这一切造就了主旋律电影创作市场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也激发了创作者求新求变的艺术创作灵感。如何理性应对当下境况,国庆60周年的献礼影片为我们提供了鲜活而丰富的审美源泉,研究这些范本对于提高作品艺术质量,启发创作思维将不无益处。本文以此为起点,立足于当下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实际,以国庆60周年优秀献礼影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片美学表现的分析解读,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当下主旋律电影的美学特征表现实际,并尝试就其成因做系统分析和探究,期望能对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论文共分绪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言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并对主旋律电影的相关研究做了梳理和比较。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史,并分别简述了对应时期的主要审美特征表现,阐释了主旋律电影审美具有传承和流变的特性。第二章从主题价值取向、影像语言表达和结构类型变化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国庆60周年献礼影片的审美表现。第三章则从四个层面探析了导致这些审美表现的因素。第四章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当下主旋律电影表现对我们...【英文摘要】The progress of age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economic transition, multiple cultures, market competition, aesthetic tendency..., all these bring up

unprecedented chanc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Thematic Movie market and inspire the creators’ willingness to change and progress.To cope with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 rationally, the movies greeting the 60th National Day provide us a fresh and rich aesthetic source.The study of these movies help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rtistic works and inspire creative t...【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电影艺术 审美表现 【英文关键词】Theme Movie Film art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目录】当下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现探析6-71011言16-1919-33Abstract7

绪言10-16

中文摘要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10-1

1四、研究综述11-1

4三、研究方法及论文基本构架

五、概念约定14-16

引第一章 传承与流变: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现概说第一节 主旋律与电影19-20

第二节 主旋律电影创作观念的形成20-2121-27

第三节 主旋律电影内涵演变过程

二、主旋律电

一、主旋律电影产生的根源21-23影概念的内涵演变23-2626-27

三、当下主旋律电影创作境况第四节 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现演变历程27-3

3二、建国前电影创作及审美表现

一、审美表现的概念27

27-28

三、建国后十七年电影创作及审美表现28-29

第二章 第一节

四、改革开放以来主旋律电影创作及审美表现29-33创新与多元:当下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现及探析33-49主题价值取向33-3933-36

一、主导民主和谐,宣扬爱岗奉献

第二节

二、崇尚积极进取,期盼和平自由36-39影像语言表达39-4439-40

一、视听效果震撼,意境氛围浓郁

三、影

二、镜头表达灵活,意义转向明显40-42调层次多变,影片主旨明确42-4444-49

第三节 结构类型变化

二、故

一、情节编排得当,强化戏剧张力44-45事链条新、奇,层层推动剧情45-47刻画入微47-49现影响因素49-60态影响49-

53三、结构紧凑自然,人物

第三章 分析与思考:当下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第一节 思想层面:审美表现受主流意识形第二节 市场层面:审美表现与多元文化、观众审

第三节 艺术和技术层面:电影艺术创作第四节 历史层面: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现的第四章 当下主旋律电影审美表现启示美趋向的关系53-55的自身规律55-57自我反思57-6060-6360第一节 贴近生活,融主流意识形态于大众文化之中第二节 文化自主创新与多元协调发展60-6

1第五章 结语

一、著作类

后记第三节 遵循市场规律、完善体制建设61-6363-6465-6771-72 附录64-6

5参考文献65-7

1二、论文类67-70

三、工具类70-71

第三篇:新世纪十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变化定稿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对该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撰写过程中没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由本文造成的一切知识产权纠纷均由本人负责。特此声明。

声明人:年 月

日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

——浅析新世纪十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变化

摘要

阐述新世纪十年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变化,从普通观众一直以来对主旋律电影的观念入手,结合近十年的变化从电影主题表现手法、演员阵容、上映方式、电影形式还有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市场化;

明星阵容; 主题变化

ABSTRACT

China described the main theme of the new century decade changes in the film, from the general audience has been the main theme of the film on the concept, combining the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eme from the film technique, cast, release mode, film marketing strategy in this form there research and analysis.Key words: Mainstream Film;market;Star;theme change

目录

1.前言--------4 2.主旋律电影类型片分析-----------------------5 2.1革命历史题材影片-----------------------5 2.2谍战影片6 2.3人物传记类影片-------------------------7 2.4爱情类主旋律影片-----------------------7 3.主旋律电影新老特点-------=-----------------8 3.1主旋律电影的老特点---------------------10 3.2主旋律电影的新特点---------------------17 4.小结--------18 致谢--------19

一、前 言

主旋律这个词首先出现于音乐领域,指多声部音乐中一个声部里的主要曲调,其他声部只起烘托、陪衬、润色、补充的作用。⑴“主旋律电影”就是这一定义在电影领域进行延伸之后得出的名称,属于电影艺术却又明显是受政治指引的,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中国而言,尤其是建国后十七年间的电影无疑都带着浓厚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主要作用就是宣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向典型学习。

2007年6月13日,《南方周末》曾做过(电影)专题栏目《离不开主旋律的日子》。其中简要介绍了“主旋律电影”这个概念的发展史。文中提到,1987年3月,现任《电影》杂志主编的赵葆华从长影厂调到北京,帮助刚上任的电影局长滕进贤为全国电影会议上设计口号。其中一个口号是“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 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主旋律”概念。

主旋律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电影局文艺处副处长陆亮对于主旋律电影的理解是这样的: “关于主旋律曾经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从1987年到现在有多少定义根本说不清楚,‘三性统一’,从最早的文艺定义开始;‘百花齐放’,这是一种;然后‘双百’;然后是‘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然后是‘三性统一’;然后‘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三贴近’也是一个„„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存在。‘弘扬时代精神’,大概就是‘主旋律’的意思,这是社会的责任。但你要说谁给它一个科学的界定,我觉得没有。”

而在2006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在全国电影创作会上表态,一切反映真、善、美的影片都属于主旋律影片。⑵

从这些一直在变的主旋律电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主旋律电影有两个始终没有变过的特点:

一、主流意识形态认可,二、国家政策倡导。这就决定了主旋律电影与一般电影的不同。

相信至今还有人记得或经历过单位组织观影的典型情境:每家都带着小板凳看露天电影。那个年代,电影是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只要能公开放映的影片一般都是主旋律电影。所以当《少林寺》、《庐山恋》等电影出现的时候,第一次与香港合拍武打片、第一个接吻镜头,都掀起了轩然大波,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外来新事物的接受,中国的电影市场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文化产品多样性和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观众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固有印象就是电影内容千篇一律,表现形式单一。社会时刻在变化,且不提一部又一部的好莱坞大片,国内的大制作也是一部接一部,即使是吴宇森、冯小刚之类名导的呕心之作,一样会被口味越来越挑剔的观众找出一堆的毛病来,这种情况下名导也要结合市场需要拍片,更不用说一向高姿态却逐渐脱离了大众视线的主旋律电影。换言之,主旋律电影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局面。

可喜的是,新世纪初出现的一系列主旋律电影(《云水谣》、《建国大业》、《风声》、《铁人》、《集结号》、《南京!南京!》、《十月围城》),不仅呈现出中国电影的井喷式发展态势,更反映出主旋律电影的新发展。这些电影不仅在在主题、内容、结构上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有了明显的不同,在拍摄方法、演员选择、故事重点也都向商业片借鉴了一些方法,甚至开始运用商业片的营销策略宣传电影。

将新世纪十年里主旋律电影的新发展与建国之后的主旋律电影略做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主旋律电影呈现出的市场化趋势,本文将着重从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谍战影片、人物传记类影片和爱情影片四种类型展开分析。

二、主旋律电影类型片分析

1.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这一类影片自始至终就是中国主旋律影片的重头戏,《中华儿女》、《林海雪原》等都是建国后十七年间极具代表性的影片,《集结号》、《十月围城》则是新世纪里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代表作。

两相对比可以明显看出,《集结号》在影片中力求淡化政治背景,不再将电影主人公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的不懈追求作为影片主线,而是将重点放到了小人物在的坚持,不再着眼于战场故事而开始讲述人物在和平时期仍然以军人纪律要求自己不懈怠自身。

作为一部纯粹的战争片、男人片,《集结号》2.48亿的票房成绩,仅仅以冯小刚导演的票房号召力为理由来解释未免太过单薄,整部电影的完整构架,宏大的战争场面,都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部分,但最感动的我的是谷子地的坚持。

电影中谷子地坚持了一辈子的信念,就是为在那场战役中死去的战友找到队伍正名,作为唯一的幸存者谷子地坚持的是责任,他始终认为他的活不是他一人的活,是肩负着所有死去战友的生命的活,整个主题在结尾得到升华。背负着所有等待着集结号响起而不得,一直坚持掩护大部队撤退却不知道,从一开始就已经被舍弃的战士们的命运,电影的悲壮气氛不言而喻。

谷子地的坚持在结尾部分加强,先是烈士陵园授勋,镜头拉升,垂直俯拍墓碑顶部的的红五星与军队番号,一般来说,这是主旋律电影的结尾镜头。但《集结号》此后又加了一组夜幕下桥上行军的镜头;谷子地回过身来,侧脸看着自己的连队,然后背对着银幕与队伍走向桥的对岸。这一个尾声是来自电影的想象,但不太一样的是,这一个尾声既来自于谷子地的想象世界也是整个电影后半部分叙事期待的实现,同时他还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态度,即只有正常的死去,而且死者得到了正常的安葬和生者的合理的评价死者的亡灵才能到达可靠的彼岸。⑶谷子地始终坚持的信念终于实现,死去的战友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能够死的其所,名正言顺得到了部队的承认,可以挺直腰杆明明白白地说一句:“咱们死的值了。”谷子地的灵魂,所有人的灵魂都得到了解脱。

除了在故事设置上有了变化,在拍摄模式上主旋律电影也开始改变。就此而言,《集结号》毫无疑问也是一次国产战争片的新尝试。已有评论者明确指出,该片演员的表演方式、镜头调度等都有美剧的影子。⑷其实2005年的抗日题材影片《太行山上》在拍摄手法上已运用了大量增强视听感染力的手段,更借鉴了《兄弟连》的拍摄手法,用运动镜头表现场面的动荡,用肩扛摄影机增强战火纷飞的真实感,加上航拍的运用,充分展现了千军万马的战争全景。

除了《集结号》之外,《十月围城》也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很成功的一部作品。在2009年12月18日晚上的“2010新年电影招待会”上,广电总局特别为各部委领导、外国驻华大使、文化参赞等放映了一场《十月围城》。排片强劲的《十月围城》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及电影局的高度赞扬,被誉为“最佳华语片”。⑹

《十月围城》是一部融合了主旋律概念的商业电影,这不仅表现在对国共 两党都认可的孙中山革命的这一历史背景的选择上,还表现在两种对人的基本理解或抵触上:以为一个历史伟人的牺牲的宏大叙事理念和个人动机作为行为出发⑸点。电影中赌徒、乞丐、车夫、小贩、孤女,三教九流各层阶级都有,正是这些人构成了“七大死士”。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目的都个不相同,但却在同一条道路上先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心中,并没有强烈的革命思想,或许只是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碗米饭、一个铜板,便慷慨地把自己的性命交了出去!

电影中,甄子丹饰演的赌徒武艺高强,最终帮助革命人士却是因为范冰冰饰演的前妻用女儿向一个父亲提出的要求;黎明饰演的乞丐是出于重新活过的信念成为了死士之一;谢霆锋饰演的车夫因为对于老爷的忠诚,梦想着“过了那一天”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最终死于胡军饰演的闫孝国之手;巴特尔饰演的小贩,则是在王学圻饰演的李玉堂的正义感召下,加入了前途未卜生死不明的危险行动;李宇春饰演的班主之女,怀着不为革命只为报仇的信念,成为小分队第一人。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都是真实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梦想,无疑增加了观众的接受度。

2.谍战影片

这一类型的电影,建国后一直被称为反特片,《羊城暗哨》、《冰山上的来客》、《古刹钟声》都是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影片。2009年,一部号称“风声之后再无传奇”的谍战片《风声》,又给了我们新惊喜。

谍战片一向给人的印象是:卧底的共产党员气质儒雅,没有不精通的东西,智斗各种不同的敌人,最后总是共产党员经历一些挫折后,峰回路转顺利达成目标,千篇一律。就像007邦德先生总是无所不能,故事总是如出一辙,可是邦德至少还是货真价实的帅哥,特效高科技打斗也是实打实的有看点,但国产邦德们却是一个赛一个的低估观众的眼力和观影水平了。

电影《风声》却与众不同,影片中,老鬼顾小梦出身亲日的资本家家庭,父亲还出钱为敌人买飞机,吴志国是伪军队长身上还有不少抢眼,还有负责情报传递的瘸子,所有的共产党人在影片中均是各自为政、互不联系,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不清不白的污点。电影并没有交代这样一批背景迥异、工作地点极端敏感的人是怎么样加入共产党、经历了怎样的考验走到最后这一步,但对于观影者来说,所有这些人存在各种缺点的身份、背景是可接受可信赖的,愈加成熟的观众接受的是在现实中有可能性的故事,而不是一部没头没尾完全脱离现实的所谓谍战电影,就这样《风声》凭借强烈的代入感变输出价值观为观众主动接受电影中的价值观念,相信不少人在电影最后听着顾小梦临终前得心声时都潸然泪下。

而且,在《风声》中,电影编剧对电影故事做了特殊安排。电影的主人公是在主旋律电影中的坏人“日本军官武田”,所有故事的展开是由他开始的。所有的人被送入裘庄这个完全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后,新特点又出现,以往主旋律影片中强大而无所不在的党组织出现了缺位,并且处于需要被保护的地位。⑺顾小梦和吴志国一个拼了命运用自己的尸体也要把保护党组织的讯息送出去,一个受着极刑仍然用尽所有和不知是否在病房的联络人员互通讯息。现在的我们不会明白,是什么样的感情促使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为什么在那样的情况下依旧坚定不移的选择自己的信仰,即使是这样并不影响我们被这样的选择,被这样的行为感动,这才是拍摄主旋律电影的可行的有效的途径。

《风声》是一部另类英雄演绎的传奇,影片之所以契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首 先是他把以往“主旋律影片”所倡导的价值观做了贴近于观众的处理。比如影片中把共产党为“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的宏大目标浓缩成了具体的、可感可见的斗争——与残暴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一场生死较量,只有胜利者才能活下来。而只有活下来才能继续斗争,继续那个在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目标。

影片中导演着力营造的迥异于常的黑色氛围,一干演员的台词中没有口号式的语言,所有的台词都是生活化的,剧中顾小梦没有更多的向李宁玉解释刘林宗为何以爱情的名义利用她,只是简单的陈述,承认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对李宁玉的伤害,也没有做任何努力争取李宁玉的原谅,顾小梦所作只是接受,接受李宁玉给的耳光,接受李宁玉对自己的可能产生的恨意,最后的时候,她承认自己对李宁玉的亏欠,并没有以所谓的伟大理想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办法把责任单纯推给其中一个人,是顾小梦太过分利用信任自己的李宁玉,是李宁玉太傻相信顾小梦相信刘林宗?电影传达的只是无奈,在那个时间里每个人被时代推着做出选择,都是无奈之下的选择,选择所有坏结果中那个看起来比较不那么坏的一个。这样的设计使得人物真实丰满起来,增加了整个电影故事的可信程度,使得观众能够接受整个故事,从而对于当时的革命者的信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顾小梦缝在旗袍上的对李宁玉的一番表白做了铺垫。这一整个故事才构成了鲜活可信的电影,才能够在观影之后对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志士有所了解,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人物传记类影片

建国初期,因为政府政策指向原因,出现了很多的革命人物传记类主旋律影片,《刘胡兰》、《赵一曼》、《董存瑞》、《江姐》都是典型的树立典型人物的影片,在当时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

进入新世纪,则以《张思德》、《铁人》为代表,《张思德》获得了百花奖最佳男主角,《铁人》一片叫好声,所有人物传记片中的主角无疑是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神化形象,从焦裕禄、孔繁森到张思德、铁人影片主人公始终具有大公无私为国为公的美好品德,但英雄已经走下神坛开始平民化。

以《铁人》为例,铁人的好,不在于是否重燃了当年“宁可少活20年,拼死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革命激情,而是在于它跳出了一贯的假大空,用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王进喜那一辈人的真实情感。⑼

电影中两条线索交替进行,一个是新时代里的石油工人刘思成奋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一个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王进喜奋斗在寒冷的东北。刘思成因为背负着父亲的理想,踏实肯干却得不到周围的人的理解,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电影中铁人王进喜的部分。

王进喜的部分导演选择了黑白纪录片式的效果,铁人一出场,观众就被铁人的一口烂牙,一口方言给惊到了,这还是我们印象里的英雄吗?一火车皮的石油工人从玉门到了萨尔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钻井用的装备、粮食、御寒的衣物没有一起送到,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气温里,没有棉衣,没有暖和的房间,没有食物,钻井一开始就面临难题,铁人们是这样解决的:没有房间,工人就和牲口住在一起;没有棉衣,就身体壮睡在墙边,所有人都背靠着互相取暖;没有食物,就用一两把挂面煮出一锅热水来所有人喝;面对着恶劣的条件,工人们都“蔫吧”了,王进喜就用秦腔激励大家。开始打井时没有机器,工人们用手提肩扛,硬是搭起了井架,没有水,硬是用人工挑出了几十吨冰块化成水。

而与铁人形成对比的是刘文瑞这个人物的设置,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工作条 件下,必然会产生向“小知识分子”这样的逃兵,即使王进喜对他呵护备至,仍然改变不了他的想法;刘文瑞更是在油田境况好转后,厚着脸皮要求重回油田,这样的情节无疑增加了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这样的逃兵是一定会产生的,即使是在当时那个人人政治觉悟都很高的情况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一个极限,有的人选择坚持继续斗争,如王进喜;有的人选择放弃另寻方向,如刘文瑞。

电影的高潮无疑是在王进喜拖着病腿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的部分。在这段时间里电影没有使用任何刻意煽情的音乐,只是安静,安静。在这一段镜头里,观众一次次的看见井架上又厚又长的冰层,王进喜拖着病腿,艰难的往井架上移动,嘴里喊着井架不会倒。其他的工人推车的推车,到泥的到泥,在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的时候,有更多的人跳了进去。这个时候我才终于明白,所谓铁人并不仅仅只某一个人,他不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只有一个王进喜并不足以建设起一个油田,只有更多的铁人才可以做到。

而电影里的另一条线索,刘思成找到了因不检点行为而被开除出井队的舍友赵一林和他的女朋友,诚实的面对父亲刘文瑞曾经的逃兵行为,也开始尝试打开自己的心扉,以开放的心态正视他人——这是新时代里铁人的起航。两条线索最终并行走向同一个目标,向观众阐明了新老两个时代里铁人共同的选择。

4.爱情类主旋律影片

建国后十七年间主旋律影片中以爱情为线索的并不多,《柳堡的故事》、《战火中的青春》就是其中代表,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歌曲《九九艳阳天》就出自电影《柳堡的故事》。

新世纪以来,爱情线索越来越成为了主旋律影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影《云水谣》,全篇讲述男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从年少时纯纯的初恋到战火纷飞时相濡以沫的爱情。小人物的故事在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更加显得难能可贵。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却是着眼于小处,以一个家庭,一个人的经历作为时代社会的缩影,以情动人。

男主人公陈秋水因时局动荡离开台湾,离开了恋人王碧云,在朝鲜战场认识了战地护士王金娣,在战争结束后做援藏医生,对陈秋水一往情深的王金娣追随陈秋水来到西藏,最终两人成婚,二人在1968年因雪崩最终埋骨于雪山。

《云水谣》整部电影的线索都放在爱情上,影片的主旋律色彩似乎很淡。不过,通过王金娣的经历,我们却不难看出隐匿其间的浓厚的主旋律色彩。王金娣是个全心全意跟党走的革命战士的典型形象,一个娇生惯养的上海女孩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南下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又因爱情到了西藏最终埋骨雪山。可以说在遇见陈秋水之前,王金娣的决定都是出于一个热血年轻人自己的选择,她选择了革命,选择了战场。上海女孩子讲究生活细节,在战场上仍然每天要刷两遍牙,在包袱里随手就拿出了风干的米饭,被炮弹擦破皮就不停的叫唤,这些都说明这个女孩子以前是一个娇气的小姑娘,可是战场改变了她;娇气的小姑娘成了护士,每天枪林弹雨,看见的都是鲜血伤口,可是她并没有退缩,并且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

影片中,王金娣的个人经历不同于以往主旋律电影中的人公。首先,王金娣的家人朋友并没有遭受日本人的欺侮或杀害,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活平顺的小姑娘;其次,在没有上一条情况发生的条件下,王金娣在父母的阻挠下选择了投身革命,是出于她自身对于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并不是在外力的推动下是自 主选择的;再次,王金娣是千千万万革命者中普通的一个,建国后重新开始普通的生活,相比于功勋满身的各路模范标兵,她并没有成为一个所谓的英雄,这才是真实的。电影中王金娣的经历就是中国革命发展的缩影,从投身革命参加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场,再到援助西藏,这个过程就是当时中国的历史,通过王金娣这一角色,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伴随着中国革命发展的个人成长史。

电影中对于王金娣和陈秋水的爱情叙述,则从另一个侧面加强了这一效果,王金娣除了是一个革命者更是一个普通人,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王金娣爱上了台湾医生陈秋水,最终在西藏和陈秋水结了婚。在我看来陈秋水选择王金娣,除了被王金娣的感情打动之外,当时台湾和大陆的紧张关系也是因素之一,陈秋水和王碧云完全没有在一起的可能性,在大环境里个人的力量总是微乎其微的,在现实和时间面前人人都是弱者。

而故事最后,陈秋水和王金娣遭遇雪崩的场景无疑增加观众对于影片的接受程度。西藏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特别是雪山上,王金娣体力不支陈秋水背着她一步步挪动,我想陈秋水一定是爱着王金娣的,即使不能忘记王碧云,他也爱上王金娣了。在雪崩来临时,两人的情绪中无疑流露出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的希望,这个结局不稀奇,导演的安排好在并没有像以往落入俗套,即让两人相视一笑,紧握对方的手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突如其来面临死亡的这一刻时,恐惧才是最真实的反映,即使是英雄也不例外。陈秋水和王金娣无疑是典型的正面人物,他们大公无私一心为了革命,革命成功后就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他们身上有着每个典型人物有的闪光点,但是电影却选择了从另一个角度—爱情入手。挖掘出主人公身上人性化的一面,从现今观众关注的角度入手,既完成了的电影的使命又使得观众乐于接受,无疑是使主旋律电影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主旋律电影的新特点

1.主旋律电影的不足之处

在对新特点略做分析之前,先对建国后十七年间主旋律电影的不足之处稍作总结。

1〉电影人物形象模式化

主旋律电影中人物脸谱化,具有高大全的特点,普遍以写完人为主,塑造典型人物,这正如美国电影营造英雄神话而中国电影始终以道德神话为主类型一样。不难从中发现,当时主旋律电影中主人公的特点总是一致的:一心为公没有丝毫私心,总是团队中的领导者,身上全是优点没有任何缺点。总的来说,就是人为拔高英雄人物,使之成为没有瑕疵的道德模范,抹杀了他们身上任何人都会存在的各种缺点。

建国后的电影中《刘胡兰》、《董存瑞》等塑造的都是在生活中,战场上起模范带头作用的英雄式人物,在人性道德还有日常生活中不存在任何缺点,在当时情境下确实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长期出现这样的人物形象就导致了现今主旋律电影不受观众欢迎的被动局面。

而这种填鸭式灌输的方式,更加引起了看过不同类型电影的观众的反感,有了比较之后,主旋律电影与生活脱节、教科书式的居高临下说教方式都为人所诟 病。

2〉制片模式单一

因为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电影从前期准备到中期拍摄后期发行全部由政府负责,发放拷贝、电影院放映均属国有,演员、剧本、资金、发行统统归属国有,电影的拍摄模式受到局限也是自然。

而主旋律电影本身反映主流意识,而且长期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刻板印象,针对主旋律电影的非官方资金投资并不多,即使是在现今也仍然有费用由官方来买单的情况。

2.主旋律电影的新特点

市场的构成是这样的,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中国电影观众的数量和购买力毋庸置疑,最重要的是主旋律电影能否刺激观众的购买欲望,《建国大业》、《风声》、《南京!南京!》这一批票房过亿的主旋律影片的出现,证明主旋律电影市场仍然大有可为。结合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主旋律电影的新特点。

1〉电影主题表现手法的变化

从《铁人》和《风声》中的我们不难看出,新世纪里主旋律电影的主题由单纯的的写人转向写事,故事情节设置多样化,英雄人物平民化。故事情节呈现出新的变化,英雄人物也走起了亲民路线,不再是以往电影中,经历过国破家亡的非人痛楚之后,形成了坚毅的性格,永远是高不可攀的样子,是供在神坛里的英雄,今天的英雄们则纷纷走下神坛,不约而同地向观众展示英雄或者小心眼或者邋里邋遢,这样那样和普通人一样的缺点和不足。

2〉市场化的电影营运

2009年,作为献礼片之一的《南京!南京!》,票房达到1.72亿元,这是对主旋律片的商业化可能的有力证明。作为长于纪录片风格的陆川来说,这部电影不仅是亿元俱乐部的的入场券,更证明了他的电影作品不仅仅只是能拿奖没市场的文艺片,更证明他可以一手艺术一手市场。印证了中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的话:“所有的影片,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前提下,都应该以盈利为最基本目标。”

而在主管单位看来,虽然承认政府内组织观看是一种正当形式,但更乐见普通人主动掏钱,为主流意识占领更加广阔的阵地。优秀的主旋律影片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已是必行之事。在最新的“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标准中规定:参选影片必须在全国主流院线公映后达到400万元以上的票房,同时,还有必须收回投资成本的硬性要求。

在票房才是硬道理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都势在必行。带着浓郁商业色彩的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的营销策略,无疑为主旋律电影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首先是史诗化的影片风格,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基本传统和叙事模式,把产品的功能诉求放在第一位,以大时代跨度的故事承接为主干,刻画再现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形式上说的是“好莱坞式”的中国大片,但在剧本台词上依旧保持了中国式的含蓄深刻。电影叙述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地方的故事,而是对当时风云变幻的中国的一个浓缩。其次是电影的准确定位,豪华的全明星阵容,《建国大业》将占据主流市场的电影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合二为一。号称“史上最牛的献礼影片”、“看星星的的影片”,172位明星、83位一线明星,陈道明、陈龙、李连杰等在此片中都仅仅是跑龙套的角色,章子怡、赵薇在电影中都成了一闪而过的妇女代表,陈凯歌、冯小刚也都成了大大的绿叶。观影过程中,不少影迷在不停的发出,“这是XX,这是XXX!”的声音。

再次是全方位的强势的宣传策略,在这场宣传战中,全国各路媒体也在主动的宣传《建国大业》方方面面的信息,如报纸提供专题策划、杂志提供封面等,可以说各大媒体也因此赚取了不少的眼球。更值得一提的是,各大电视台也慷慨的滚动播出《建国大业》的预告片,而在南京首映礼上,江苏电视台全力投入,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包罗万象的盛宴。⑽

最后是在公映后期尝试开发衍生产品。学习好莱坞的电影运作方式,依托电影衍生出一系列T-恤、水杯、签字笔之类的产品,使电影的价值得到最大化,运作周边衍生物创造经济效益。

3〉新类型主旋律影片的出现

最早从1995年开始,《红樱桃》、《黄河绝恋》等影片就将电影的重点由纯粹的主旋律转向电影中人物的感情经历,将个人的经历放在国家动荡的背景之下,以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主题,以小见大将主旋律进行到底。

《唐山大地震》正是这种新类型的主旋律影片中的翘楚,《唐山大地震》里,冯小刚成功的将“唐山大地震”这一事件本身的悲剧性嫁接到电影之上,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展示出来。⑾导演冯小刚自己是这样理解电影的,哭不是目的感动才是,又称《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灾难片,而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说明中国人对家庭的眷恋,说明亲情的力量特别大。

而对于一般的观影人群来说,《唐山大地震》更多的被定义为“催泪弹”、“哭片”,因为比起灾难片伦理片似乎更符合电影的表达,很像二十多年前的电视剧《渴望》——一部家庭伦理的苦情片,极尽催泪之能事,很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流下眼泪而不自知,不过导演冯小刚试图通过影片表达亲情的力量的目的已经达到,在看完影片后电影确实是唤起了很多人对家庭、对亲情的回归。

另一方面,通过这部影片将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地震连接起来,但并没有着重表现人们在震中震后的惨象,坚韧的生活态度温暖的亲情才是电影的主题。李元妮在失去丈夫和女儿之后,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也没有抱怨自己的命运多舛,更没有向他人诉说生活的艰辛,总是以阳光的心态乐观面对生活,独自担起生活的重负。⑿唐山的灾民在地震后重建重新开始生活,并没有被失去亲人和家园的双重打击击败。这激励了观众,即使身处困境仍然不要忘记心向阳光,只要有家就有希望。

4〉主旋律电影叫好不叫座

虽然新世纪里主旋律电影呈现出一派可喜局面,也有了《建国大业》这样的主旋律影片营销的成功典范,但我们仍然要看到,主旋律电影市场存在的影片叫好不叫座的情况,观众不愿意掏钱进院线看主旋律电影的现象早已存在。电影导演尹力拍过号称主旋律三部曲的《张思德》、《云水谣》、《铁人》,2009年电影《铁人》院线票房惨淡,却获得了大把奖项:第二十七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美术、第13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成了一部典型的叫好不叫座的电影。在这种情况下,走政府渠道成为主旋律电影票房的主要保证,因为主旋律电影的投资方一般是政府单位,拍摄完成后多由政府下发红头文件,组织机关单位观看收回成本,很大一部分的主旋律电影并没有进入院线而成为内部电影。而在省内组织观影,这是所有由省级制片厂投拍的主旋律片的首选动作。码头熟,人脉足,是最主要的原因,《生死抉择》、《任长霞》都是这一办法的受益者。

这种做法一方面确实保证了主旋律电影的票房收入,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观众产生这样的心理:“这种影片就是卖不动才会要求组织观看。”而且确实存在质量不好的影片就组织观看这样的情形。这样一来就造成一种怪圈,观众出于对主旋律电影的固有印象不愿意看主旋律电影,而主旋律电影票房不好就会走政府渠道组织观影,观众一听到看的是主旋律电影就没有兴趣,再加上是红头文件规定观看就会有先入为主认为电影肯定不好看的消极想法,即使本身电影是很好的,但因为是硬性规定观看后对电影的评价仍旧不会高,如此形成了对主旋律电影的不良印象。就是这一怪圈长期作用,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主旋律电影成为业内人士叫好而观众不买账票房不好的主旋律影片。

四、小结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开展了一项调查,这项有来自全国30个省份2528人参与的调查显示,45.5%的人肯定近几年来“主旋律”影视剧开始变得越来越好看了。本次调查中,90.9℅的人认为需要弘扬“主旋律”,调查中,66.5%的人认同“主旋律”影视也可以拍得很好看。53.8%的人认为,“主旋律”影视剧拍得好看的话,观众也爱看。⒀

这一调查说明,群众对于主旋律电影的态度是认可的只是希望能够没有更多质量更好的电影出现,因为不管何时,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中国的主旋律电影都是不能消失的,近些年来对主旋律电影的探讨争论从未听过,所有这些声音的出发点都是希望主旋律电影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变,我们心中对于真善美,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追求是始终不会停的。

但仍需正是主旋律电影的现状,好的趋势值得鼓励,不足的地方依然需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得到改善,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大人物,但有上面即类似的数据支撑,主旋律电影的长足发展不成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主旋律的创作人员在努力寻求新的发展之路不断创作出好的作品,观众也正在逐渐改变观念,接受新的主旋律电影,我们有理由相信主旋律电影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走出国门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国产的真善美。注释:⑴杜芳 戴艳军 罗雯雯.主旋律影视片研究综述[J].文艺争鸣,2010.10 ⑵袁蕾 周华蕾.离不开主旋律的日子[J].《南方周末》,2007.6 本文网址:http://

⑺任为民.风声:革命传奇的别样写作[J].电影文学,2010.4 ⑻瞿婧宇 杨欣薇.他们助推主旋律片转型[J].青年报,2009.9,本文网址http://youthdaily.why.com.cn/epublish/node4/node26156/node26164/userobject7ai194605.html

⑼何塞.铁人非常好看 无比震撼[J].世界电影之窗,2009.6 ⑽黄卓.从《建国大业》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运作[J].东南传播,2010.9 ⑾徐刚.家庭伦理、历史叙事与苦情戏的意识形态[J].<唐山大地震>评论小辑

⑿张友文.民族灾难中彰显人间真情[J].文艺精品赏析,2010.9,上半月总第465期

⒀陶涛 冀晓萍.民调显示:公众感觉国内主旋律影视剧越来越好看[J].中国青年报,2007.10本文网址http://ent.163.com/07/1022/09/3RD9FOJS00032DGD.html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张华老师从选题、开题、提纲的确定以及最后成稿都给予了悉心指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成老师深厚的理论功底、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藉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的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另外,衷心感谢人文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我在求学期间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既增加了学术知识,也得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将是我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最后感谢在论文完成过程中支持和帮助我的同学和朋友们。

学生签名:

年 月

参考文献:⑴贺红英 李彬.世界电影:管窥与瞭望[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⑵杜悦.新世纪国产电视剧的中国特色——有关中国电视剧“民族性”问题的探索[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7 ⑶南野 邵清风 俞浩 应小敏 赵剑飞 钟丽茜.影视作品解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 ⑷周涌 张希.亚洲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4 ⑸黄会林.经典影片读解教程(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⑹陈旭光 戴清.影视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⑺吴迪.中西风马牛[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9 ⑻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 ⑼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⑽典泰.电影知道答案:从戏剧化的影像汲取力量[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7 ⑾詹姆逊.论全球化和文化.王宁编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⑿尹鸿.世纪之交:90年代中国电影备忘[J].当代电影,2001.1 ⒀饶曙光 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⒁宋家玲.主旋律电影的危机与活路[J].电影艺术,2006.1 ⒂王庚年.把握时机 振奋精神 再创佳绩 迎接新世纪——就当前国产电影态势答《当代电影》记者问[J].当代电影,1999.1 ⒃胡谱忠.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片的互动渐变规则[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1)⒄滕进贤.关于中国电影的主旋律[J].人民日报,(1991.2)。⒅张晶晶.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点[J].商情,(2008.5)

⒆陈建新.建国大业正式公映 主旋律影片寻商业突围[J].本文网址www.xiexiebang.com2009-09-17 ⒇毕耕.论“主旋律电影”的特点及其教育功能[J].中州大学学报,(2006第63卷02期)。

第四篇:创新是语文教育 的 主旋律

创新是语文教育 的 主旋律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世纪的勾画要创造,未来世纪的发展要创造。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的使命就是要培养有创造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善于想象,乐于合作。

自主,方能创新

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也就是说自主性是创新的第一因素,自主性是指学习者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对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也就是说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如果学生自主意识被唤醒,创造力的培养才有可能。现在中考语文文章阅读大多是选取课外的,所以在教授课文时,自然也就不必求全求深,只要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学习内容中有所悟,有所得,再追求有所创新。在学习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有个学生通过自主钻研教材,发现了菲利普的性格除了自私、冷酷、唯利是图外,还具有许多优点:如于勒占用了菲利普的那份家产,菲利普还是很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的那份,菲利普将于勒送到海外是希望他能到海外淘金,自食其力,创新过上好日子,这也说明菲利普是念手足情的。有如学习蒲松龄的《狼》时学生了解到狼具有凶残,狡诈的本性,但狼是否还具有其他本性呢?狼在我们这里毕竟少见,课后同学们通过图书馆和网上查找资料,有的人私下甚至到动物园去观察,结果发现狼还具有聪明、勇敢、团结的特性。如果不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怎么会知道还有这么多的优点呢?

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力,只要我们为他们提供自助学习的条件,创造发挥潜力的机会,及时发现他们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被开发出来。

第五篇:改革创新: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主旋律

改革创新: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主旋律(上)

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4-07-24 07:10:00 来源:金融时报作者:周荣芳

2005年,人民银行提出以发展企业短期融资券作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突破口,以产品创新带动金融市场整体建设的思路。短期融资券的引入如一声春雷划破长空,破解了我国直接融资的难题,开启了我国信用债市场的新篇章。以此为契机,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在产品、机制和体制等方面的创新迅速推进,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十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基本情况

从2005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市场化改革启动算起,10年来,人民银行持续推进银行间市场产品创新,以金融创新带动市场规则体系的完善,实现了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以非金融企业为主体,创新发展公司信用类债券。长期以来,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育不足,非金融企业的资金需求基本上依赖于银行体系。一方面,使得风险大量聚集于银行体系,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间接融资的低效率也使得部分非金融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阻碍了经济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05年,人民银行抓住机遇,将短期融资券引入银行间市场。继短期融资券后,2008年推出了中期票据业务;2010年推出了期限更短的超短期融资券;2009年,研究推出了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2011年又推出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通过上述产品的实践和探索,不仅创新了债券品种,也创新了发行方式,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覆盖服务于大中小企业的不同的债券融资方式,改变了企业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单一来源的状况,降低了全社会的融资成本。

2006年至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超过11万亿元,与同期国债的发行量相当,占同期债券市场总发行量的16.3%。截至2013年底,银行间市场公司信用类债券托管量5.14万亿元,占整个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量的20%。

其次,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创新发展金融债券。2004年以来,为拓宽商业银行资本筹集渠道,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先后推出了次级债券、普通商业银行债券、混合资本债券等。2012年,重新启动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并积极推动其常规化

发展。2013年,针对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同业存款等线下业务存在信息不透明、恶性竞争等问题,创新发展同业存单等替代性金融产品,对同业存款等线下业务进行引导。

2004年至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商业银行债券1.68万亿元。主要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金融债补充附属资本,优化了资产负债结构,增强了资产负债管理能力;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了商业银行的存量资产;通过同业存单,改变了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推动了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

再次,以国际开发机构为主体,创新发展熊猫债券。2005年10月,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引入国际金融公司(IFC)和亚洲开发银行(ADB)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发行人民币债券11.3亿元和10亿元,这是中国债券市场首次引入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主体,是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也是我国在放开资本项目管制进程中迈出的一个试探性步伐。在积极引入国际开发机构境内发债的同时,逐步探索引入境外非金融机构境内发债。2013年3月,戴姆勒股份公司首期5亿元定向债务融资工具成功簿记建档,由此成为首个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境外非金融企业。

熊猫债券市场的起步与发展,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正式建立起境外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境内融资渠道,实现了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支持了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截至2013年末,国际开发机构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40亿元,余额31.3亿元。

最后,以利率产品为主体,创新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银行间市场基础类产品不断丰富的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发展与我国金融市场风险分担机制相匹配的场外衍生产品市场。

2005年以来,陆续推出了债券远期、人民币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利率衍生产品,场外衍生产品市场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局面。2006年至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类衍生创新产品累计成交超过9.3万笔,名义本金超过12.8万亿元。截至2014年6月末,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制度备案机构113家,利率互换交易确认功能使用承诺函签署机构83家,基本涵盖了利率互换交易活跃机构,有效满足了市场参与者管理利率风险的需要,社会各界反响良好。总体而言,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基础产品种类已基本齐备,交易类产品也不断丰富,我国债券市场“产品少、层次低”的局面得到有效改观,极大满足了各类机构的融资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十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首先,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不断上升。伴随着债券市场产品的日渐多元化,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市场主体参与债券市场的热情不断高涨,市场规模得以迅速扩大。2005年债券市场规模仅占当年GDP规模的38.2%,到2013年底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1%,债券市场托管量突破30万亿元,连续3年超过我国股票总市值。

在债券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债券市场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比例也大幅上升。统计数据表明,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从2005年的0.2万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8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则从2005年的6.7%上升至2013年的10.4%。在直接融资中,债券市场融资比例也从2005年的86%提高到2013年的89%。

其次,市场成员不断扩容,参与主体日渐多元化。1997年6月,银行间市场刚成立时,参与机构只有16家银行。2000年引入了中小金融机构参与结算代理业务。2002年10月,又将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范围由金融机构扩展到非金融机构法人。随着市场的日益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非金融企业和其他法人机构投资者数量迅速增加。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涵盖了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国际开发机构等金融机构,涵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企业。投资者则包含了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和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产品、信托计划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等非法人投资主体,还有非金融机构、个人和境外机构等。截至2013年末,银行间市场参与机构数达到6075家,较2005年末增加了567家,囊括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绝大部分参与者,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形成一个以合格机构投资者为主、其他主体积极参与、分层有序的市场体系。

再次,公司信用类产品发行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其他主体积极参与。近年来,包含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在内的公司信用类创新产品,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国有企业旺盛的直接融资需求带动下,发行规模大幅增加。2006年,国有企业累计发行公司信用类产品2695亿元,占公司信用类产品发行量的92.3%。2013年国有企业公司信用类产品发行量增至25354亿元,占比虽然有所下降,但也高达89%。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类型的企业,如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也开始积极参与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且发行量和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以民营企业为例,2006年,发行公司信用类产品(主要是短期融资券)141亿元,占当年银行间市场公司信用类产品发行量的4.8%。2013年,发行量达到1838亿元,占比6.5%,年均增速超过国有企业年均增速50个百分点。

最后,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市场风险不断分散。随着银行间市场创新品种的日渐丰富,参与主体不断扩容,投资者结构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市场风险继续分散。以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商业银行债券等主力券种为例,截至2013年底,各类机构合计持有上述3种债券54750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前三大持有主体合计持有占比90.07%,较上年下降1.76个百分点。

分机构来看,商业银行持有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商业银行债券的比例不断降低,而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持有比例则不断上升。按可比口径计算,商业银行合计持有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商业银行债券的比例从2009年末的近60%降到2013年末的44%,与此

同时,基金持有的比例则从2009年末的13.7%上升到2013年末的31%。在这一减一增中,风险持续向银行体系外转移,市场结构得到了优化。创新产品推出对金融市场产生的效应

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已经成为资本市场融资的主渠道,是引导市场预期、落实宏观调控部署、传导货币政策意图的重要平台,在建设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观上还改变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促进了我国评级行业的发展与壮大。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实体经济筹资的重要平台,成为资本市场融资的主渠道。银行间市场依靠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通过创新产品迅速聚集了大量社会资金,在引导社会储蓄有效转化为长期投资,拓宽各类企业低成本融资渠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2006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62.6万亿元。其中基础类创新产品的发行量从2006年的0.36万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4万亿元,7年增加8倍多,占比则从6%增加到42%。2011年公司信用类产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量首次超过政府债券和央行票据,达到了2.09万亿元,显示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产品蓬勃的生命力。

从直接融资占比来看,包括基础类创新产品在内的债券融资占比不断提升。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在社会直接融资中的比例由2005年的47%上升到2013年的72%。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占社会债务直接融资的比例也由2006年的73%上升到2012年的78%。2013年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规模为境内股票市场融资规模的8.2倍,在直接融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银行间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平台。凯恩斯货币传导理论认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利率渠道、汇率渠道和资产价格传导。目前,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公开市场操作是影响我国基准利率水平的重要途径。首先是银行间债券市场聚集了绝大部分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和非金融机构等社会经济的主要参与主体。在高度市场化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各参与主体在交易中所形成的价格充分体现了其对市场的判断。其次,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横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场所,而这两个市场由于在资金供求、参与主体和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极强的关联性,使得货币当局在货币市场的操作能迅速传导到资本市场。基于以上两点,货币当局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票和国债所体现的政策意图可以迅速地被市场参与主体察觉与传达,并传导至实体经济中。可以说宏观调控部门调控能力的大小、政策效果明显与否与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发达与否密切相关。

(三)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建设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已经进入改革攻坚阶段。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发展,改变了金融市场体系不平衡状况,直接融资比重大幅提高,各种债券发行的市场化定价程度进一步提高,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观察2005年以来1年期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的分布区间不断扩大,特别是在2011年初以后,在发行市场更加开放,更多发行主体加入的情况下,1年期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分布区间进一步扩大,其发行利率的上限突破了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发行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作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Shibor既是我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对提高商业银行定价能力、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和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07年推出后,经过多年建设培育,Shibor已基本确立了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地位,成为传导货币政策、反映市场利率变动的重要指标,并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银行间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改变了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相对简单,主要依靠存贷利差获得利润。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为应对存贷利差收窄的状况,开始转变经营模式,重视债券投资和交易,债券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1997年,债券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不足5%,而到2013年末,这一比例超过了10%。商业银行债券业务的发展降低了其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程度,实现了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除商业银行外,银行间创新产品也得到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认可,在其资产配置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以证券公司为例,在2008年股票市场进入熊市后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为其业务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五)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提高了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为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代信用评级行业的主要功能在于信用风险揭示和价值发现,其发展基础是建立在债券市场的发展之上。据相关机构的统计,2001年~2004 年,信用评级机构主要为企业债券评级和借款企业评级,所评债券仅60 只左右,规模不到1500 亿元。2005 年5月短期融资券推出后,改变了之前由于信用债券市场发展缓慢,而对信用评级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评级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仅2005年当年,接受评级的债券就近100只,规模达到2283亿元。随后几年,评级机构在债券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经营规模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2年,全国评级机构共完成债项评级1672 笔,比2011 年增长42%;完成信贷市场主体评级近5 万户,比2011 年增长近5%。在债项评级中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已经成为主要评级机构最大的业务品种,收入占比超过60%。

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发展的几点经验

总结银行间债券市场十年来的发展经验,重要的一条就是按照中央金融改革的总体方向,以市场化为导向,立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贯穿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是创新管理理念,从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以市场导向为主。债券市场在刚刚起步阶段,特别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生过重大的风险事件,使得创新一时间成了一个敏感词,似乎创新与风险是相伴相随的,创新就意味着风险,在客观上形成了不愿创新,裹足不前的局面。过去风险事件比较多,因此在管理上就强调行政管理的方式。实际上,回顾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严格的行政管理解决不了风险问题,特别是过去热衷的行政审批,不但阻碍了金融创新,降低了效率,还产生了监管冲突与监管套利,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深化。

随着对金融发展理解的深化及外部条件的改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2005年,人民银行提出要“超常规发展中国债券市场”。因为,在经济转型期的环境中,人的思想意识和政策取向容易反复,经济金融运行的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发展时机的持续性也难以测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抓住机遇促进债券市场发展十分紧迫,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改变制约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因素。但超常规发展不是拔苗助长,而是在坚持市场化的取向上,依据现有的条件与环境,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发展。

二是遵循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加强产品工具创新。正是基于市场化的理念,人民银行随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以产品创新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了债券市场的跨越式发展。

回顾银行间债券市场近十年来的产品创新历程,大体走了一条“先金融机构、后企业,先大企业、后小企业,先基础类产品、后衍生类产品”这样一条产品创新路径,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一般发展规律。截至2013年底,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产品已经涵盖国债、地方债、金融债、资产支持证券化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20余种,市场基础性产品的种类与序列已与发达债券市场基本一致。

三是创新管理方式,从行政审批转向市场约束和自律管理。2005年以来,人民银行以市场化为导向,进行了一系列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影响深远的管理制度改革。首先是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行管理由审批制逐步改革为更加市场化的核准制、注册制与备案制。这种新的制度安排改变了过去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发债企业及发行额度的传统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由发债企业自行决定发行与否,由主承销商负责发行事项安排,价格则由招投标和簿记建档方式决定。此外,为加强风险防范,还引入了信息披露和评级制度,用市场化的机制强化约束。事实证明,这样的改革是成功的,银行间市场凭借在发债流程和融资成本上的优势,实现了高速增长。以短期融资券为例,2005年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1453亿元,2013年则超过了1.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0%。数据显示了制度变革在促进市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按照政府方式转变的要求,根据市场发展需要,2007年9月,设立了中国银行(601988,股吧)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按照市场化运行的原则,推动以发行人信息披露为核心、投资者风险自担为基础、中介机构尽职履责为保障的注册管理制度,把企业能不能发债、发多少、以什么价格发都交由市场决定。以注册制为基石,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进入债券市场的通道,促进了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截至2014年5月末,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已达31.7万亿元。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总规模10.2万亿元,世界排名第三。管理方式的创新,在使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为我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主板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创新为抓手推动债券市场快速发展

美国次贷危机后,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创新是危机的根源,并庆幸我国因金融创新步伐缓慢而避免卷入危机。但从理论上讲,金融产品只是一种工具,本质上来说风险是中性的,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人的运用。因此,美国次贷危机根源不在金融创新,而在于对金融产

品不当使用,加之金融监管未能及时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造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失调,才使得部分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进入虚拟的自我循环。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在根本上还是对金融工具不恰当、不合理的运用。

考察当下国际金融格局,可以清楚地发现,金融市场发展的主流标准已经形成,其中居于标准制定主导地位的是金融市场发达的国

家。中国更多的是学习与借鉴,参与规则制定的机会很少。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中国也开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

和金融治理,谋求金融标准的制定参与权,但起步晚的现实使其中每一个进步都要付出诸多的努力。因此,正视我国金融创新不足的现实,形成加强创新的市场共识,破除体制、机制方面的阻碍,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当务之急,也是提升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必由途径。

首先要厘清发展思路,坚持市场化方向。如何合理确定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模式,形成一个既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又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思路是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优化发展的前提。随着金融深化的日益加强,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将来一些跨市场、跨机构、跨行业的产品必将不断出现。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可由市场参与者在自担风险的基础上,自行选择发行场所,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场外交易为主、场内交易为辅,场内场外分工合作,各有侧重的市场格局,这也是发达债券市场的普遍特征。其次是鼓励产品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创新是市场发展的源泉。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近年来之所以能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成就,与不断解放思想、积极鼓励创新是分不开的。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风险管理工具不足,缺乏足够的信用风险转移与对冲工具,在影响金融机构使用市场化的手段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使得相当一部分产品的流动性不足,这已经成为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软肋。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创新,建立健全信用风险转移与对冲机制是我们完善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探索,在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下一步将继续按照“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的原则,加大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力度,推进债券产品创新。同时平稳有序地开展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丰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手段。

第三是要加强协调,完善金融生态。从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创新产品的发展来看,部分产品从推出到真正发挥功能,其间往往要经历一些波折。金融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项新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仅仅依靠金融市场本身的良好愿望是不够的,还需要法律、税收、会计等诸多方面规则的配合。另外,即使是市场需要的产品,如果中后台的服务、制度和理念方面跟不上的话,产品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在尊重金融机构经营自主权、鼓励金融创新、继续减少行政审批的同时,对一些跨市场、跨机构、跨行业的交叉性新产品、新业务要通过监管协调机制,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切实加强监管,防范风险跨市场传播。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部副主任)

下载主旋律电影创新(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主旋律电影创新(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都市类报纸创新主旋律报道浅析

    2009年度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诞生--刊发于《姑苏晚报》的作品《抬起"不屈的脊梁"》获得中国新闻奖摄影类一等奖。这幅图片记录了四川"5·12"地震灾区震源地--汶川县蔡家杠村,......

    红色经典主旋律

    “红色经典主旋律”教研课学习心得 革命题材的课文永不会落伍,永不会淘汰,它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因此本次教研学习以“红色经典主旋律”题材展开,观摩了《开国大典》三课时的课......

    主旋律诗歌

    主旋律诗歌 主旋律诗歌 我们的中国梦 是国家富强的梦 我们的中国梦 是民族振兴的梦 我们的中国梦 是人民幸福的梦 我们的中国梦 是你的梦 是我的梦 是他的梦 是十三亿中国......

    好莱坞电影的创新

    好莱坞电影的创新 中国国产影片与外国影片尤其是好莱坞影片之间的战争近几年一直在大荧幕上硝烟弥漫,国产影片与引进的外国影片似乎总是在较量着成王败寇,谁与争锋。就在2012......

    从《建国大业》看主旋律电影营销策略(一)

    从《建国大业》看主旋律电影营销策略(一) 长久以来,主旋律电影一直是“叫好不叫座”。而电影《建国大业》上映以后,不仅创造了国产大片的票房神话,更是打破了票房尴尬这一桎梏......

    试论21世纪初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大片化(范文模版)

    试论21世纪初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大片化 论 文 摘 要 2009年的一部《建国大业》无疑给“奄奄一息”的主旋律电影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剂强心剂让创作者们充满了希望,越来越多主旋律......

    奏响创新发展主旋律 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

    奏响创新发展主旋律 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 ——靖江市新桥镇德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德胜村位于靖江市的最西端,村域面积2.1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民小组;626户农家,常住人口2393人......

    主旋律报道创新如何兼得“气质”与“颜值”

    主旋律报道创新如何兼得“气质”与“颜值” 每年全国两会,都是中国最受关注的年度政经盛事。适逢“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局,2016年全国两会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将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