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类报纸创新主旋律报道浅析

时间:2019-05-13 03:2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都市类报纸创新主旋律报道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都市类报纸创新主旋律报道浅析》。

第一篇:都市类报纸创新主旋律报道浅析

2009年度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诞生--刊发于《姑苏晚报》的作品《抬起“不屈的脊梁”》获得中国新闻奖摄影类一等奖。这幅图片记录了四川“5·12”地震灾区震源地--汶川县蔡家杠村,村民抬着灾后重建中摔成重伤的村支书的瞬间画面。在没有路的陡峭山坡上,10多位村民紧张、吃力地抬着一副自制的担架下山。担架上卧绑的是蔡家杠村村支书蔡继友。担架后面跟着五六位抬送下山的村民,脸上焦急、不舍的表情一览无余。照片上看不清这位“抗震书记”的脸,但是被担架绷带绑着的笔直的脊梁却是清清楚楚。这幅作品的价值在于: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员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折射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重建家园的民族气魂,彰显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中国精神。

荣获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三等奖的另一件作品,乌鲁木齐晚报作品《凌晨三点的送饭人》同样受到了评委的好评。稿件讲述的是“7·5”事件后,乌鲁木齐市妇女何萍,坚持103天于凌晨三点给维稳官兵送饭的拥军事迹。稿件虽然采写的仅仅是一位普通妇女的感人故事,但却真正反映了特定历史事件背景下“乌鲁木齐各族群众渴望安定团结,军民一家亲”这一重大主题。

这两则获中国新闻奖的报道均来自中国地方城市晚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都市类报纸创新主旋律报道所取得的成绩。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来临,在文化体制改革渐趋深入、媒体快速转型、传媒市场化程度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国媒体生态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都市类报纸正越来越多地进入重大主旋律报道领域,与党报一起,担纲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进步的时代重任。对此,笔者认为,创新主旋律报道是包括中国都市类报纸在内的所有媒体的应尽责任,同时又是社会发展和媒体自身竞争的需要。作为都市类报纸,应该从全局立场、民生思维、人文情愫三个方面切入,创新主旋律报道形式与内容,让弘扬主旋律的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更具感召力。

以全局立场,筑强报道之“基”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人民网考察工作时所做的重要讲话提出,媒体要“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深刻地指出了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2009年10月9日,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始终要牢记在心。

笔者认为,贯彻落实胡总书记讲话精神,中国都市类报纸首先要以全局立场,筑强主旋律报道之“基”。所谓全局立场是指,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报道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重,以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为重,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重。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有同志认为,主旋律报道是写给宣传部门或者是领导同志看的,这是党报考虑的,都市报无需多加关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一种偏见。一方面,融入主旋律报道是传媒掌控话语权的重要渠道,是体现都市报自身政治素养、专业视野的重要介面。另一方面,融入主旋律报道,也是体现都市报专业素质,吸引最为广泛受众的有效途径。此外,主旋律报道自身拥有丰富资源的“新闻矿藏”,绝不是什么负担。早在2005年,全国上下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时。《钱江晚报》就策划推出了大型人文报道--“先进性教育的民间期待”。该组报道,从历史过程、社会现状、先进性教育的发展环节和具体形态、经典著作的先进性养分等角度,探讨这种民间期待的由来、依据、敏锐和关切。这组报道由此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近年来,各地都市类报纸纷纷在创新主旋律报道方面紧紧跟上,诞生了大量时效性、创意性强的报道。2009年,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江南晚报,围绕无锡纪念解放60周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等推出主题报道。2010年,该报又围绕着上海世博会、太湖环保、物联网、科技创业家等题材,精心策划,推出图文并茂、服务性强的主旋律报道专版,受到读者的充分肯定。这些报道成为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主旋律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了都市类媒体的新闻宣传引领作用。

以民生思维,敲开报道之“核”

围绕着创新主旋律报道话题,新闻界还有另一种思想误区--就主旋律报道本身内容而言,这种报道形式就是党政报道、官样文章。其实,与百姓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弘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民生类报道,同样是主旋律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作为都市类报纸,只有拨开事件表象,才能发掘出内在的价值,以民生思维,敲开主旋律报道之“核”。而物价、住房、教育、生育、医疗、交通等领域,均是诞生民生类主旋律报道的重要层面。

2009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武广高铁3小时飞广州》刊发于武汉晚报。作品记录了中国人骄傲自豪的历史性时刻:在新落成的武汉火车站,创下多项世界第一的高铁列车正式首发,这标志着中国仅用5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40年高速铁路发展的历程。报道成为国家重大工程与百姓民生相交集的崭新新闻亮点。

在报道民生类主旋律报道时,报纸还要擅于运用多种新闻品种,通过言论、新闻摄影、通讯等不同形式,创新报道内涵。针对老百姓非常关注的房价问题,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出台了八条政策,被简称“新国八条”。消息一出,全国各地都市类报纸立即在显著位置刊发了追踪报道。《齐鲁晚报》的一篇言论《让住房回归民生,关键在执行》,成为众多同类报道中的佳篇。文中称:依靠炒房者的道德觉悟是不现实的,必须由国家通过针对性的政策压缩炒房的盈利空间,最终使炒房成为无利可图的事情……中央的政策落到地方打了折扣、走了样子,一些地方政府应该是负有责任的,这也是之前多次调控几乎沦为“空调”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中央政府先行打出的重拳,让公众对新一轮调控有了更多的期待。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多次调控失利的原因,点出问题的实质,也有效配合了国务院房产新政的颁布实施。

以人文情愫, 弘扬报道之“魂”

2008年3月,全国“三教办”在重庆举办的全国“关注民生共建和谐”新闻研讨会发布消息:受到中宣部表扬的《重庆晚报》打造“巷子记者”经验,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这家晚报的“新闻故事”栏目,成为重庆市唯一的中国新闻奖获奖栏目。

2011年1月6日,《重庆晚报》20版“新闻故事”栏目《风雪里,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报道了这样一个人间故事:在万州谋生的忠县棒棒(扁担挑夫)郑定祥,新年第一天帮人挑两包羽绒服,结果与雇主走丢,在寒风中苦寻雇主五天,一直未找到。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喊出了一句“缺钱不一定就缺德”。这则报道一出,立即在网上迅速掀起了一波关注的热潮。老郑的事迹又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有网友称赞“他是中国的脊梁”,还有人将老郑的“缺钱不缺德”这句话写进了QQ个性签名。

人文精神是一种弘扬社会正义、正气与理想,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作为都市类报纸,同样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舆论平台,发挥信息的传播扩散功能,以人文情愫,弘扬报道之“魂”。作为一名战斗在新闻一线的记者,笔者时常会关注一些新闻当事人,特别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和命运。2010年4月,无锡首批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开始选房。在选房现场记者发现,一些市民面带愁容。其中一位石女士的遭遇令人动容。因种种原因,她不能享受公积金贷款,申请商业贷款的路也走不通。他们一家三口住在一套建筑面积不足50平米的单间内,尽管物价部门对她所选中的小区核定销售均为每平方米3500元,但她家就连凑齐首付款都困难。随后,笔者写的文章《低收入家庭选了到房却贷不起款》在江南晚报见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其后,文章被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纷纷转载。

日益开放的中国,正处于世纪初叶的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利益关系的变动,正刺激和引爆着国人强烈的财富欲望,各类社会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我深深感到,唤起了受众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忽视人性者给予道德挞伐,牢牢把控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问题类、揭露式报道,同样是主旋律报道的有益补充。

梁启超说过:“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她尽到责任的人”。都市类报纸要永远将读者利益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创新采访报道路径,才能以崭新的思维、视角和情愫,创新主旋律报道内涵,真正得到历史的垂青,获得读者的心。

(作者单位:江南晚报)

第二篇:都市类报纸科学传播现状调研报告

大众传播媒体是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现代形式多样的大众传媒中,报纸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递及时、可供反复阅读和思考、报道翔实深入等特点脱颖而出,成为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的重要媒体。2005年进行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通过报纸所获取的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比例为44.9%,仅次于电视媒体。其中立足

于都市、面向普通市民的都市类报纸,具有版面多、信息量大、价格低、报道内容广、报道角度多等优势,更是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以2008年3月1日~31日期间发行的《大连晚报》和《半岛晨报》a、b版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同时进行了“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读者对科技报道报道的期望”的调查,以期能全面准确地分析这两家报纸科技报道的现状。

现 状

1.科技报道数量偏低

从科技报道报道数量来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刊登的科技报道数量太少或是较少的读者人数所占比例共计为75.4%。经笔者统计,2008年3月1日~31日期间发行的《大连晚报》的a、b版新闻报道共2758篇,其中科技报道共63篇,所占比例为2.28%,平均2.03篇/天;《半岛晨报》的a、b版新闻报道共3065篇,其中科技报道报道共55篇,所占比例为1.79%,平均1.77篇/天。

2.科技报道内容覆盖面较窄

从科技报道内容范围来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刊登的科技报道涉及范围太少或是较少的读者人数所占比例共计为70.6%。由于两家报纸所刊载文章的侧重点不同,笔者根据其内容实质按照14大类进行了“抽象归纳”。《大连晚报》相对比较突出的是医药健康方面的报道,共9篇,占科技报道总量的15%,而基础科学、军事科学、历史考古、科技人物等受众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则交了白卷;《半岛晨报》相对比较重视生命科学、航天科学、科技动态方面的报道,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科技政策等可以为受众提供众多科技信息方面的报道为零。

3.科技报道形式较为单一

从科技报道形式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喜欢阅读图片式科技报道的读者所占比例为41.0%,喜欢阅读故事式科技报道的读者所占比例为28.7%。但两家都市类报纸大多数的科技报道都是以陈述事件为主的科技消息,所用科技图片量较少。其中,《大连晚报》科技图片量为平均0.65幅/篇,《半岛晨报》科技图片量为平均0.56幅/篇。科技专题报道方面,只有《大连晚报》的特派记者与“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活动”同行,刊发了《迎接北极第一缕曙光“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活动”专题报道》。而科技通讯、科技特写、科普小品等形式的科技报道在两家都市类报纸上未见踪影。

4.科技报道来源各有千秋

从科技报道的来源来看,《大连晚报》和《半岛晨报》获取科技报道的途径不尽相同。在2008年3月1日~31日期间,《大连晚报》比较重视本地新闻报道,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报道数量为38篇,占总报道量的60.32%;转载其他媒体报道的科技报道和其他媒体特供稿的数量共为24篇,占总报道量的38.10%,还有1篇报道没有明确标注来源;《半岛晨报》比较青睐转载其他媒体的科技报道和其他媒体的特供稿,数量共为39篇,占总报道量的70.91%;而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报道数量仅为16篇,占总报道量的29.09%。

5.科技报道记者采写能力有限

科技报道记者是否具有较强的采写能力是科技报道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经笔者调查发现,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科技报道记者情况堪忧。其中《大连晚报》科技报道记者只有1人负责与科技局、信息产业局、高新园区等部门沟通,专业背景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半岛晨报》科技报道记者同样只有1人负责与科技局等部门沟通,专业背景为新闻专业。

对策建议

都市类报纸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都市类报纸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呢?通过对大连地区都市类报纸科技报道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努力增加科技报道数量

保证科技报道的数量是都市类报纸对受众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的重要手段。科技报道数量过少,是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不论其内容质量如何,都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都市类报纸对于科技报道应在观念上重视、政策上扶持、制度上激励、人员上配备,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增加科技报道的数量。同时,还应注重形成“众星捧月”的科技报道局面,即确立本报在某一科技领域报道优势的同时,不断扩大科技报道所涉及的范围,为读者提供更加广泛的科技信息。

2.不断丰富科技报道形式

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使科技报道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都市类报纸除了充分

发挥新闻图片直观形象、现场感强、真实性高、短时间内传递信息容量大等先天优势,加强科技图片报道,提高科技图片的使用量,使读者对科技事件有更直观地认识之外,还可以采用科技通讯报道、科技专题报道、科技人物写真、科普小品趣闻等形式,以弥补科技报道因专业性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等给传播效果带来的影响。此外,科技报道故事化也是拉近科技报道与百

姓之间距离的重要形式之一。

3.积极对待科技报道转载

转载其他媒体的科技报道既可以丰富本报的科技报道来源,又可以扩大科技报道的影响。都市类报纸应在保证科技报道的科学性、真实性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如介绍科技报道中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转换科技报道的专业化角度为社会化、生活化、服务化角度,突出科技报道中的某一方面的价值,挖掘科技报道中与本地关联密切的细节,彰显科技人物追求真理、勇于批判、大胆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注重人文关怀等。此外,还可以关注国内外专业科技期刊,从最新发表的科技论文中寻找有价值的科技报道线索,以丰富科技报道报道的来源。

4.注重培养科技报道记者素养

称职的科技报道记者要具有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以及科技采访写作能力。都市类报纸应注重培养科技报道记者的素养,使科技报道记者熟悉科技工作的原则和方针,具备鉴别科技信息的能力,积极关注科技发展的连续性、科技成果的可替代性,并能公正对待科技争论。一方面,都市类报纸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以加强科技记者报道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都市类报纸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公正的科学评价作品的标准,以此鼓励科技报道记者自觉提高自身素养。

第三篇:主旋律报道创新如何兼得“气质”与“颜值”

主旋律报道创新如何兼得“气质”与“颜值”

每年全国两会,都是中国最受关注的政经盛事。适逢“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局,2016年全国两会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将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迹。而两会前夕,总书记调研三大中央媒体,并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可以说,今年全国两会宣传报道是对新闻媒体政治水平、创新理念与舆论引导能力的一场重大检阅。

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的迎战之策是:将正确导向、彰显价值、讲好故事、追求原创作为四大发力点,在内容生产、传播形态、传播语境、传播渠道等方面全方位创新,让两会报道在内容、价值上凸显主流“气质”,在形态、表达上亦有亲民可看的“高颜值”,在新时代的舆论场上更好地发挥出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

我们这一探索也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肯定:两会期间,四川卫视在北京设立演播室,以“新常态新理念新起点”为总栏目,连日来,不仅及时准确、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两会盛况,还在新闻性、鲜活度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运用上大力创新,呈现出采访内容生动鲜活、报道手段精彩纷呈、整体报道浓墨重彩等特点。

一、正确导向:两会新闻“看向”何处?不“追星”不“雷人”,而是“追新”和“走心”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同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是在2016年2月19日举行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着眼党的工作全局,为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坚守党性原则,增强“看齐意识”,四川电视台新闻中心全国两会报道以“新常态新理念新起点――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为总栏题,突出“治国理政新实践新理念与代表委员的履职关切、群众的民生渴盼深度融合”这一主题主线,构建了“重大时政新闻民生化”这一报道基调。通过主动出击、提前策划、精研议题、精选话题,在《四川新闻》推出《主播跑两会》、《精彩30秒》、《我从基层来》三大专栏,《今日视点》推出代表委员北京演播室访谈节目《议政2016》,《汇说天下》推出《图说两会》,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呈现两会盛况,耳目一新地传播了两会主旋律和正能量。

如果问:今年全国两会,四川卫视究竟把什么拿给了观众看?简要归结为一句话:不“追星”,却“追新”;不“雷人”,却“走心”。

着力于打破两会报道专题堆砌、语调“高冷”的刻板印象,四川卫视今年推出《精彩30秒》专栏,聚焦“两会时间”代表委员认真履职的“最美瞬间”与议政建言的“妙语连珠”,着力抓取代表委员会场发言或接受专访时的真话实话、动情瞬间,短小鲜活,亮出“干货”,并在四川新闻微信公众号上集纳推送。由于契合了当前受众对于视频新闻资讯“个性化、碎片化”的需求,呈现出“小而美”的传播新效果。

今年《主播跑两会》栏目,则强化“主播”符号,突出主播跑现场、追新闻的现场感,努力打造全国两会报道品牌栏目。《抵近经济强省四川的最佳跑法是什么》等报道,主题上紧扣政府工作报告热点、热词,角度上兼顾全国视野与四川特色,同时贴合了四川本土观众的民生关注。《今后咱爸妈去哪儿养老》系列节目,更是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的不吝点赞:“3月14日,《四川新闻》‘主播跑两会’栏目以《今后咱爸妈去哪儿养老》为题,重点关注四川养老五服务问题,节目就如何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深入采访基层代表委员,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节目还结合四川实际,解读‘一区两片三带’的养老格局建设,重点推介遂宁、广元等地积极探索养老服务的崭新实践。”

在浓墨重彩报道好全国两会的同时,新闻中心还全力强化全国两会上宣报道力度,特别是鲜明突出对“新经济、新常态、新发展、新理念”的聚焦,使其精准契合央视《新闻联播》的主题主线,既与央视同频共振全国两会“主旋律”,又借力央视平台放大了“四川好声音”。在全国两会预热报道上,自1月1日至3月3日,四川新闻上央视新闻联播单条稿达24条,为乘势全国两会塑造四川良好的省域形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影响。两会期间,共有17条报道在央视《新闻联播》平台呈现,特别是在“代表委员议国是”这一重头专栏中,《发展动能充沛前行信心十足》、《精准扶贫需多点发力》等重点报道,采用了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采访同期声等形式,大大提高了传播效果。

二、彰显价值:两会新闻“气质”何在?不“高冷”而“高明”,既亮“底气”又接“地气”

总书记强调,“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而内容创新究竟从何着手,考验着各家媒体在新闻价值的把握以及新闻策划的创意上,谁是“最强大脑”。

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对于两会的报道,既需要“站在田埂上找感觉”,也需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这句比喻,其实投射出对一条报道中对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几何的综合衡量。新闻中心今年探索进一步增强新闻价值意识和受众意识,并以“时政新闻民生化”为突破口,将民生诉求与宏大议题相连接。

“时政新闻民生化”,就是通过寻求两会热点议题与民情民意的最大公约数,更深入地发掘出两会报道的新闻价值。不仅如此,在第一落点上抢占先机、存深度题材上高人一筹、在独家优势上独树一帜,这是今年新闻中心在全国两会报道上“秀底气”、“秀气质”的另外三大突破口。

今年四川代表团开放日,吸引80多家中外媒体1 50多名记者到会旁听,这是踏上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新征程的四川展现新形象、传播好声音的重要时机。新闻中心以超前的新闻敏感,提前统筹谋划“大事件的大手笔传播”。当天安排多路骨干记者,精心排兵布阵,对开放日现场进行了360度拍摄i除了及时圆满在《四川新闻》播出时政报道和新闻特写之外,还利用丰富的一手视频素材,在《今日视点》栏目推出了深度报道《关注四川新历程传递发展“好声音”》,此外,新媒体也对开放日新闻现场进行了即时传播,在抓取新闻的“第一落点”上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在深度题材上又如何高人一筹?“凡事预则立”,在新闻策划上,以前瞻眼光谋划深度选题才能把握主动。新闻中心提前研判今年两会上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传播热点、热词,精准圈定新闻价值突出的重点选题。如《主播跑两会》专栏《四川制造:托起大飞机梦外还有啥尖货》这集报道,一是两会前主动分析大飞机从机头下线到今年有望试飞等新闻资料,提前预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制造”“大飞机”有望成为热同,在报道主题上精准“投篮”。二是主动掌握代表、委员专业领域,精准锁定采访对象一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中航工业集团副总工程师杨伟。三是主动创新报道方式,利用虚拟演播室技术,精准制作模型,让一架同产大飞机直接“现身”北京演播室主持人的身旁,并雄赳赳“冲上云霄”,同时三维立体展示大飞机机头、通信导航系统、机载娱乐系统等,让观众体会大飞机就在眼前、栩栩如生的视觉效果。

第四篇:主旋律电影创新

主旋律诗篇新探索

——评《百年情书》等片创新形式

摘要

主旋律电影是指在政府指导下,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电影。邓小平同志曾说,“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它的特征有:主流意识形态认可、国家政策倡导、主导文化价值观体现、情态表现积极向上、表现历史与现实的健康的电影创作。现今出现一种革命加情感的主旋律电影创新方式,先以《百年情书》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创新;叙事方式;现实主义

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实际上是由两种电影构成:一种是弘扬主旋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和道德伦理片,即主旋律电影;另一种就是以喜剧、悲喜剧为主,伴以武侠和侦破类型的商业娱乐片。在这里我简要分析的是上述第一种,并对现今主旋律电影的创新新形式进行探讨。

电影《百年情书》取材于“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烈士殉难前亲笔书写的两封遗书“与妻书”与“禀父书”。影片以林觉民烈士从1905年至1911年期间的革命活动,与广州起义最后三天时间所发生事件并行交织,集中展现了林觉民亲情家国的热血人生。影片故事分为两条主线交错进行,第一条是林觉民从参加革命到英勇就义的悲壮历程,另一条线索则是他在家里与妻子父亲情感融合细腻交错的生活。影片还是采取了主旋律惯用的现实主义手法,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与人物。无论是温柔体贴奉父母之命与之成婚的妻子还是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父亲,都极为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影片中父辈一代和林觉民等新知识分子的服装对比展现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击,对话半文言的形式也表现出导演尽量在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氛围。包括影片中一次林觉民和妻子上街时半路抛下妻子去参加革命会议,回家时被父亲严厉罚跪于祖宗祠堂,从革命氛围到传统的礼教管制都展现出当时的思想冲击和革命工作的艰难性。

但影片和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在叙事方面,不像通常的主旋律电影一味讴歌英雄人物的伟大,而是加入了情感的主线。将历史人物从遥远空洞的文字印象里解脱出来,变成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如果说战斗场景是刚,那爱情和亲情则是柔。刚柔相结合,革命与爱情叙事交叉展开,互为映衬,这是一种表现革命题材或者说是主旋律题材的新方式。影片也是靠这一点去打动观众,只有真实的有情感有弱点的人物才会让人感同身受,让观众去体悟他们的伟大和平凡,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一味假大空的形象早已让观众失去兴趣,只有这样可以触碰到的人物才能去触动观众的情绪,去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不过影片并非就毫无弊病。整部影片都给人极为仓促的感觉,复调叙事的方式虽好,但导演明显没有掌握好节奏。情感和革命的交叉进行将革命性冲的极淡,而情绪的转接也显得极为生硬。在革命性的场景中,感受不到演员的真实情绪,只有几位“少年”一路高歌豪言壮语,情绪激昂的让人有些莫名其妙。而情感的表达也被穿插的革命活动弄得支离破碎,妻子和林觉民的情感发展都不曾体现出来,甚至让人无法感受两人是先结婚后相爱,反而给观众两人一来就情感深厚的错觉。总之,影片的剪辑等极差,将故事的好题材和构思都无法良好展现出来。

在这里将其与同样是情感和革命性兼具的但明显技巧更为娴熟的《秋之白华》类比分析。《秋之白华》是庆祝建党90周年的展映影片,将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瞿秋白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以瞿秋白与杨之华坚贞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展现瞿秋白为革命事业所奉献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但是,不同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也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人物传记片,《秋之白华》在坚守主旋律思想的基础上,无论是从题材的选取、还是影片风格上都呈现出了创新意义。

《秋之白华》将叙事重点放在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上,立足于这条叙事主线,影片在展现瞿秋白这一人物时,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没有把瞿秋白的一生做全景式的宏观展现,而是从瞿秋白的感情生活来架构整个影片,将历史史实推到后景,将瞿秋白人物性格和复杂的情感世界推向影片的前景,这种爱情加革命的题材更符合当下年轻观众的观影习惯。与之相比,《百年情书》的复调叙事结构则既无法深刻表现主线革命的煽动性,同时细腻刻画的情感生活也被打碎,给人以极为混乱的感觉。笔者认为,《百年情书》最大的败笔就在于主次不明显,依照片子的剪辑方式,革命应是导演主要想展现的部分,但导演在表现革命时又显得过于拘谨,内容空洞生硬无法给人以震撼,而于此同时,本为副线的林觉民感情生活却刻画的极为细腻。主次颠倒的顺序让观众难以被调动情绪。

而《秋之白华》在影片的叙事视点和影像风格上也有让人极为难忘的创意。影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杨之华在1984年出版的《回忆秋白》的女性视点叙写秋华之恋,采用顺序的手法,树立了一个丰富而又立体的瞿秋白。但或许女性过于主观化的视角无力承担起整个影片,也或许导演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更丰富,影片在最后三分之一处视点转换为瞿秋白在长汀监狱写《多余的话》,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将波澜动荡的历史事件与秋华之恋紧密相接,将瞿秋白在长汀监狱写《多余的话》的历史场景与瞿秋白、杨之华真实的生活场景相切合,倒叙与顺序相互交织,非限制性视点与限制性视点相得益彰,不仅拓展了影片的容量,而是真正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性格、情感相互关照。这种双重视点的叙事方式无疑加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度,也是对传统主旋律电影单一的、全知视点的线性因果式叙事一种全新的突破,无疑为主旋律电影表现手法的突破与新语境下的新表现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而与之相比,《百年情书》则是采取了插叙的方式,始终都是以客观的视角拍摄,按照的是最普通的时间顺序叙事毫无特点。在这里想到另一部影片《红河谷》,同样是情感和战争,片子虽然也是依照的时间顺序推进,但之前的情感和之后的战争都让人动容。片中的情感故事既展现了各人物的性格亦做下了诸多铺垫,与后面的战争情节环环相扣,同时藏民情感的淳朴西藏的纯净以表现的淋漓尽致,让后文的战争毁灭显得更加的痛心。笔者认为,与其将故事穿插的支离破碎还不如就用两条主线分别将两个故事完整的展现,让看得人也更加酣畅淋漓,同时也避免了情感和革命的转场过于突兀让人感觉所有的革命活动都是临时决定般,给人以极为草率之感。不过总的来说,相较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革命加情感的新形式已逐渐被关注重视。这类以客观史实为背景,再现革命先烈的情感经历的新方式让观众更加容易被打动接纳。尤其是《秋之白华》,虽然是附有主旋律诉求的遵命文学,但影片的创作者并没有沿袭以往献礼片郑重浑厚的革命叙事基调,而赋予影片一种抒情意味,将“宏大叙事变成个人叙事,有效地拉近渐行渐远的革命往事同当代观众的精神距离”。这种大胆的处理方式对既定的献礼片模式是一次全新突破,更是一种颠覆,它不仅能够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更能激发起观众对革命家的情感共鸣。同时,比起以往的主旋律电影靠宏大的场面和明星阵容取胜,此类影片甚至完全可以“零明星阵容”,以细腻的生活场景讲好故事即可。这种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的融合若可以做好则会让观众感受到诗情画意的同时亦能感受到严峻的历史,美学和教育意义两不误,值得被更多的人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秋之白华》主旋律电影的一种创新——贾学妮

第五篇:农业类报纸

农业类报纸

《农民日报》、《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乳业》 《甘肃畜牧兽医》 《中国畜牧兽医》 《吉林畜牧兽医》

园艺花卉类

《中国蔬菜》 《蔬菜》 《中国园艺文摘》 《温室园艺》

农学农作物类

《中国农业气象》 《作物学报》 《中国种业》 《云南植物研究》

粮油食品类

《农产品加工》 《绿色食品》 《食品科学》 《中国食物与营养》

林业类

《中国林业教育》 《林业科技开发》 《中国城市林业》 《世界竹藤通讯》

农资农机类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包装与食品机械》

《农民日报》、《中国农村经济》 水产渔业海洋类

《中国水产文摘》 《中国水产科学》 《中国观赏鱼》 《北京水产》

农经类(含农经、农金、乡企)

农业报纸、杂志、农书

1.报纸 《农学报》

《农学报》创刊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报社地址在上海。它是反映我国农业的第一份报纸。初为半月刊,翌年改为旬刊,每卷(期)25~30页,用连史纸石印。光绪三十一年终止,共出315卷。该报主持者有罗振玉、蒋伯斧等人。报道内容涉及农、林、牧、渔等,尤以蚕桑和茶叶的篇幅较大。《沪郊农民报》、《农民日报》

《沪郊农民报》创刊于1950年初,1951年底停刊,1958年初复刊。四开四版,五天一期,后改每周出两期。由中共上海市委郊区工作委员会主办;主编田野。报道内容主要是上海市农村工作及农业生产等。数月后该报改名为《农民日报》,发行量10万份。由中共上海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主办。总编许思潮、副总编田野。1960年上半年停刊,转办内部刊物《农村工作》。《解放日报市郊版》

《解放日报市郊版》试刊于1978年7月1日,10月1日起正式出版,1987年底停刊。四开四版,周二发行。由解放日报社主办,历届负责人有贾安坤、龚心瀚、宋超等。报道内容有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农村的方针政策;郊区农村贯彻执行方针政策的经验和典型;农民群众的关心热点和农事动态等。《上海农垦报》

《上海农垦报》创刊于1982年。由中共上海市农场管理局委员会、上海市农场管理局主办。主编纪少华。该报四开四版、周报。主要反映上海农垦系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信息、经验等。《上海郊区报》

《上海郊区报》创刊于1988年7月1日。由中共上海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主办,总编朱振天。该报四开四版,每周刊出两次。主要反映郊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发展农村经济的经验;重要农事活动的动态等。1990年7月1日改名为《东方城乡报》。《上海科技报农村版》

《上海科技报农村版》创办于1987年,由市农业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科协联合主办,主编姜聚光。主要内容为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报道农业科技新闻。1988年因《上海郊区报》创办而停办。2.杂志 《农村改进》

《农村改进》杂志创刊于民国23年(1934年)11月20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附设漕河泾农学团编印。创刊号刊出了《参加第二次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感想》、《沪西农村未来的危机》、《高桥农村改进区实习工作报告》、《沪西园艺场实习工作报告》等文章。只出刊一期。《土壤肥料与农业》 《土壤肥料与农业》杂志创刊于民国32年(1943年)11月。季刊。该杂志为中国肥料普及会主办的农业学术性刊物,着重登载土壤、肥料方面的科技论文。主编铁明。刊出四期后停办。《化肥工业》

《化肥工业》杂志初名《化学肥料》,创刊于1958年10月。月刊。1959年改名为《化工研究技术》,1960年又改名为《化学肥料技术指导》。1963~1965年,改名为《化工技术资料化肥专业分册》,双月刊。1966年起,又改名为《化学肥料工业》。1974年,定名为《化肥工业》。该杂志报道氮肥、磷肥、钾肥、复混肥、微肥、叶面肥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肥方法和肥料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同时介绍国外化肥工业的现代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由化学工业部上海化工研究所主办。《上海农业科技》

《上海农业科技》创刊于1971年5月。原名《农业科技简报》,半月刊。1973年3月,改名为《农业科技通讯》,月刊。1977年1月,定名为《上海农业科技》。1980年2月,改为双月刊。该杂志坚持普及与提高、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反映上海地区农业科技成果。由上海市农学会、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主编徐开智。《科学种田》、《当代农业》

《科学种田》,创刊于1972年2月,月刊。是一本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刊物。主要介绍上海郊区及长江三角洲农村实行科学种田的新技术、新经验,同时,介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动态和基本知识。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出版。1987年,改名为《当代农业》。历任主编有施正书、黄彰栋、王模。1989年起转给江苏省农林厅编辑出版。《农药译丛》

《农药译丛》创刊于1979年,双月刊。由上海农药研究所主办。主要介绍国外农药生产和使用的动态和技术。主编王能五。《食用菌》

《食用菌》创刊于1979年,双月刊。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农业部农业局、中国食用菌技术开发集团联合主办。该杂志着重报道食用菌生产、科研的新经验和新成果。主编张甫安。《上海农村经济》

《上海农村经济》创刊1979年,季刊。1986年公开发行后改为双月刊。由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主办,主编陈锡根。该杂志主要介绍上海农村工作、农业经济的动态和经验。《上海农学院学报》

《上海农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5月,季刊。该刊是由上海农学院在编辑出版《上海农学院科技资料》的基础上办起来的,主要报道上海农业高等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的成果。《上海农业学报》

《上海农业学报》创刊于1985年2月,季刊。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上海市农学会联合主办。主编徐新春。该杂志着重刊载上海农业科研和生产领域的科技论文,反映农业科研和生产的新成果。《杂草学报》

《杂草学报》创刊于1987年,季刊。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研究会联合主办。主编张泽溥。该杂志主要刊出上海及全国农田杂草的调查、研究的动态和成果、农田杂草的防除经验、化学除草剂新品种介绍等。《上海蔬菜》

《上海蔬菜》创刊于1987年,季刊。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联合主办。主编陈恩平。该杂志报道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蔬菜科技和生产流通领域的新经验和新成果,指导蔬菜生产现代化建设。《上海农业》

《上海农业》创刊于1988年,季刊。由上海市农业局主办。主编先后由王祖德、陈正玄担任。该杂志着重刊载上海农业生产的适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农业经营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农业适度规模与农田设施建设、农林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新经验,指导郊区农业生产。

下载都市类报纸创新主旋律报道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都市类报纸创新主旋律报道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都市类报纸周末市场的研究论文(共5篇)

    论文关键词:都市类报纸周末市场赢利模式赢利空间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都市类报纸周末版经营现状的研究,分析都市类报纸周末版的现有赢利模式及其存在的弊端,并针对都市类报纸......

    参观类报道(精选5篇)

    “绽放艺术梦想”——厦门大学美术院学生走进万仟堂 盛夏六月,凤凰花开,灿若红霞别样美。6月20日上午,万仟堂艺术品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批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年轻客人——厦门大学美......

    创新是语文教育 的 主旋律

    创新是语文教育 的 主旋律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

    改革创新: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主旋律

    改革创新: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主旋律 (上) 字号评论 邮件 纠错2014-07-24 07:10:00 来源:金融时报作者:周荣芳2005年,人民银行提出以发展企业短期融资券作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

    关于会展类新闻的报道

    会展类新闻的报道 2011年02月11日11:03 中国会展研究中心 一、会展类新闻的概况 “会展是指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览展销活动、......

    通讯报道-慰问类(最终五篇)

    1月27日,唐山市副市长辛志纯率队到唐山供电公司看望慰问干部职工,代表唐山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对唐山供电公司一年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并向全力保障春......

    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

    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2005-12-28 14:04:54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典型报道是党报新闻宣传的拳头产品,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人物让读者难以忘怀,成为人生学习的榜样。但时下,典......

    创新能力计划报道稿

    持续推进“创新发展能力提升计划” 强基固本促进科协事业上水平近年来,无锡市科协积极借助“县级科协创新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平台,扎实推进“县级科协创新发展能力提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