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王小波小说 “人”在权力存在与话语管制中的“存在”与救赎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
试论王小波小说 “人”在权力存在与话语管制中的“存在”
与救赎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 称 学学指导教生姓
名 号 师
文学与传媒学院
对外汉语 胡玉彬 060124048 朱彦芳 讲师 2010年5月 完 成 时 间
试论王小波小说 “人”在权力存在与话语管制中的“存在”
与救赎
胡玉彬
(文学与传媒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 学号 060124048 指导教师 朱彦芳讲师)
摘 要:“黑色幽默”是王小波小说最明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他的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的小说作品中,权力存在的形式、目的以及话语管制的生成、方式、流程等都以一种近似荒诞的“黑色幽默”表现出来。在文本阅读时“王二”们在权力与管制下的生存状态,在“自我”与“他人”间的挣扎和追求,都能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所谓“荒诞”与“真实”之间异名同质的关系。不难看出对权力的反抗和自由话语权的追求以及对“自我意识”的强烈认同正是作者实现主体救赎的途径和标志。
关键词:王小波; 权力; 话语管制;存在主义
被称为“文坛外的文学高手”,王小波从来都是被定性到“特殊”的一群,他的小说正是展示其“特立独行”的一面不朽的旗帜。近些年来对王小波的研究也出现了将其不断经典化和过分“象征化”的现象。[1]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他丰富奇诡的想象力,幽默洒脱的笔触以及惊世骇俗的性书写等等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从小波去世至今十几年来,理论界对王小波及其小说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呈现出一种逐渐深入的趋势。本文将在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借助福柯的现代权力谱系学观点和存在主义——人的荒诞存在与虚无等思想再深入对王小波小说中的相关意向进行剖析,以形成对王小波小说的主体认知。
一
从研究视角来讲,十年来对于王小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以自由主义为视角的王小波思想研究
90年代后期的自由主义之争中,朱学勤、许纪霖、秦晖等人都曾论及王小波。这些相关的评论可谓已经触及了王小波“自由主义”的创作姿态,然而这些评论多是针对小波其人或者其杂文,对其小说的剖析和挖掘尚显不足。
(二)考察其后现代性特征的王小波作品研究
自由主义显然不是王小波研究的全部。就当前王小波研究现状来说,对王小波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分析研究显然是值得重视的。张伯存在分析王小波的小说《万寿寺》时指出王小波的文体结构具有间断、复制、增殖特征,而结构中所表现出来的无选择性、随 机性和不确定性则是后现代主义文本的标志。
[4] [5]
张伯存的观点后来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印证,这些研究者有从不同角度深掘了张伯存的观点。这些学者对王小波的解构已经非常的完整和深入,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模本。
(三)置于传媒言说语境中的王小波现象研究
“王小波现象”研究涉及的面很广,就“王小波热”产生的原因,已经有许多学者对此做出解释。王小波在九十年代正是经历了一个不断象征化的过程。象征化既意味着判断的不确定性,又暗示了意指范围的无限广阔,而后者走到极端就会变成意指的随意流溢和无限泛滥。王小波和他的写作在此意义上被不断误解、扭曲,各种言说主体都在那一具抽空的躯体上涂抹着意义。王小波已经是一具假象了,有时候他是启蒙斗士,有时候他是自由主义“学理”的实践者,有时候他是另类青年的精神导师,有时候他是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苦苦期待的中产阶级的先行者„„他什么都是,就是不是他自己。”此外李音的“中产阶级乌托邦”解释、吴志峰的“价值立场”解释、李卓芮的“网络特质”解释也都注重“王小波热”的外部原因。事实上,除了价值论之外,或许网络也对“王小波热”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总体而言,关于王小波的这些研究基本上涉及了王小波本人和其作品的所有方面,但是又都明显有其不足之处——或以偏概全,或泛而不精。本文在讨论时将筛取部分研究成果,去粗存精,以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王小波小说有更深刻和准确的认识。
二
活跃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法国学者福柯,他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王小波。福柯是一个多产的学者,一般公认为他是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但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福柯的主要工作总是围绕几个共同的组成部分和题目,他最主要的题目是权力(Power)和它与知识的关系(知识的社会学),以及这个关系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表现。他将历史分化为一系列“认识”福柯将这个认识定义为一个文化内一定形式的权力分布。
福柯继尼采之后将他对于现代权力的特性和发展进程的反思形式命名为“谱系学”,福柯的现代权力的谱系学理论使我们能从相当广阔的视角出发理解权力;当研究定位于他所谓的“微型实践”(现代社会中由日常生活构成的社会实践)的多样性时,他又使我们能够相当细致地理解权力。
[7]
(一)王小波对对权力“苦涩”的反抗与反思。福柯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说确切一些权力和反抗构成一对关系,“我所谓的反抗不是一种实体。它并不先于他所反对的权利。他与权力是共生的、同时存在的”[8],“只要存在着权力关系,就会存在反抗的可能性”[9]。我们在会心的品味王小波小说中的黑色幽默时,很容易就能发现这种对权力“苦涩”的反抗和斗争,充满了小说的每一个角落。在《黄金时代》里,陈清扬被以道德名义打为“破鞋”,但“我”还是和她一起逃到小山上,成了一个“不追求进步”的知青,后来站在权力一端的军代表“找我谈话,要我写交代材料”,完全失去话语权的“我”,在这种近似荒诞的知青生活中也以“沉默”来反抗这种权力控制和话语管制——“傍晚时分我在河边打鹭鹭,碰上了军代表。像往常一样,我一声不吭,他喋喋不休。”王小波的另一部小说《红拂夜奔》,里面有一个情节,李卫公死后,红拂殉夫而死,她准备上吊,“领导上”给她安排好了一切的程序,可是在所有的步骤上,她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权力也许可以控制“人”的物理行为,但是却不能完全抹杀“人”的思想,这种权力和反抗的共存的关系,也正好构成了存在的两端。
(二)福柯的描述表明,现代权力是“毛细血管状的”,他在日常的社会实践中作用于社会集体的每一个末端。[10] 福柯认为权力是无处不在的,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大网,个人在权力线之间循环,处于既承受权力又行使权力的位置上。而且,正是权力关系制造了主体。我们阅读王小波的小说可以发现大多都毫不例外的存在着一个权力关系网。所有人物都被置于这个权力网的一点上行动。福柯曾经说过:“我要说我关心的问题从来是一贯的:权力的效应和‘真理的产生’。”王小波向我们展示的正是权力实施所取得的效应,却并不显示权力从何而来。王小波选择了权力实施阶段的最后两三层承受者,他们实际上是权力的终极目标。在这张权力网里,既有权力的服从者和实施者,也有跳来跳去的特立独行的人物。服从者往往由大众构成,是一类人。而特立独行的人物往往由叙事主人公“我”充当。当然,“我”的特立独行是有限度的,因为他始终在这个网内。他在行使自己的反抗权的同时也受到统治权利的约束。这样,“我”与统治权力就形成了一对权力关系。王小波曾经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个猪本来被人安排的角色是肉猪,但是它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神,它可以像山羊一样敏捷的跳过猪栏,也可以像猫一样的跳上猪圈的房顶,所以它到处游走。它从来不找队里的母猪,每次都是到附近的寨里去约会,因为队里的母猪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寨里的母猪要好看一些。它还会再吃饱饭后到房顶晒太阳,[11]或者模仿各种声音。“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他活得潇洒。”“我对它则不只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后来这头猪跑了,变成了野猪。王小波在文章末尾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已经40 岁了,除了这只猪,我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手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支特立独行的猪。”在另一篇杂文《科学的美好》中,王小波甚至直接宣称,对个人而言,如果没有自由和平等,会活得像一只猪。当然后一个猪是一只普通的被安排好生活的猪。王小波用两种猪的不同生活暗示读者,是否接受被设置的生活,是一个人有没有平等和自由的标准,甚至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人的标准。这样,王小波把福柯对权力效应的关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否接受被安排好的生活。在《黄金时代》里,“我”———王二———构成了权力关系的一极,以军代表和队长为代表的人物构成了权力的另一极。这两极中,后一极无疑是社会权力的实施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而以王二为代表的知青则是绝对的被统治者。但是,作为权力一方的“我”因为不满军代表的作为,常常与之作对,比如把牛赶入他的房间搞破坏等。不仅如此,“我”的行为还对军代表的心理和行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比如对军代表采取沉默战术,当着他的面用刀恶狠狠的劈开南瓜,用公猫看母猫的方式盯着他等等,甚至曾经想用枪打死军代表。从而使权力双方关系发生了转化,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权力承受方,成为了反抗权的行使者,而军代表是反抗权的承受者。小说中,我有反抗的自由,可以随时随地跑进山里躲起来,我不跑是自愿的,因为陈清扬不愿意跑。接受批斗和审查也是一种自愿的行为,领导要他们出斗争差并不采取强迫的手段,而是采用商量和请求的口吻说,本来不想批斗他们,但是因为有人不服气,所人保组很难办,决定做工作动员他们参加。陈清扬甚至还从批斗中体会到了乐趣,她自认是所有被批斗的破鞋中最漂亮的一个,而且每次批斗会结束后她都性欲亢奋。在写交待材料的问题上,交代什么问题是由“我”和陈清扬商量后决定的,“反正要交待问题,具体交代什么,你们自己去商量”。
(三)社会权力及其运行方式与政体是福柯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方面。社会权力及其运行方式与政体,但却都包含着如下现象作为特征:褒扬某一陈述形式而相应的贬低其他;授予某些人提供知识断言特权的制度许可,而相应地剥夺他人;提炼来自个人和关于个人的信息的程序,其中包含着各种形式的压迫;定位于调查对象,同时也将目标指 向运用社会政策的话语阶层。在《黑铁时代》集子中共有三部小说,并且这几部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包含的思想,写作的风格几乎相同,而其中的《大学四年级》更具有代表性。这部小说的背景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一个黑铁公寓,公寓中住的全是知识分子。叙事主人公“我”是一个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表哥的公寓里打工。表哥的公寓中住了七位房客,小说讲述了其中的四位房客的故事:银行职员、音乐家、高级管理者、大学教师(数学博士)。表哥拥有这个公寓完全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同时也对房客拥有所有权和管理权,房客只拥有完全服从的权力,不拥有任何自由,甚至还被当作物品一样被买卖、偷盗,他们已经不具有人的权力和地位。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管理,比如安装监视器、给房客带手铐脚镣或披枷带锁、进行鞭打等等。这个公寓就是一个社会组织,而这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组织。在这个公寓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黑铁公寓是一座四四方方的混凝土城堡,从外面看起来是浅灰色的„„在通道两边,雕花的黑漆铁栏杆后面,就使黑铁公寓的房间———房间里的一切都一览无余,你怎么也不肯同意,像这样的小房间可以要那么多的房钱。但是人家也不需要你同意,他们径直把你推向其中的一间,然后你就的为这间房子付钱„„这里有第一流的房间服务———一日三餐都有人从铁门上的送饭口送进来。从这个口子送进来的还有内衣和卫生纸、袋装茶和袋装咖啡———在动物园里,人们也是这样给笼养的猛兽送东西,只是不送袋装咖啡———住在这个笼子里,你大概也用不着别的东西”。不仅是房客的行动被完全安排好,就是房客的思想也必须被安排,小说中写道住在401的女孩因为发癔症到处乱发邮件,遭到了房主的鞭打,而房主就是管理员也是接到了有关部门的电话才这样做的,“首先是有关部门给我表哥打电话,说到:你还管得住管不住自己的房客? 要是管不住就早点关门———然后就把电话挂了”。最可悲的事情是,作为叙事者的“我”,明明知道住在黑铁公寓是如何的悲惨,但是却无法避免,只能听天由命,接受权力的安排。从王小波的角度说,住在黑铁公寓的房客只能是动物。从王小波的写作顺序看,从《黄金时代》到《黑铁时代》,接受权力安排的人物在逐步扩大,由知识分子发展到所有的人,而知识分子则一以贯之是权力关注的重点对象;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个人对权力的反抗将逐渐减弱,最终只能完全接受权力的安排。在《黑铁时代》中越是知识水平高的人,接受地安排越多,没有丝毫反抗的可能。按照福柯的理论,权力双方应该都有行使权力的自由并且行使了自己的权力,这样才能构成一对权力关系。但王小波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黄金时代人所享有的自由,尤其是反抗和发泄
[12]不满的自由将逐步消失,到了黑铁时代,权力就完全成为单向的,社会中只有当政者的统治权,作为个体的知识分子将失去主体地位,沦落为客体工具。
三
存在主义在二战后约1945年到1955年成为西方思想界的主流学说,,这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其中无神论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当推活跃于上个世纪30至70年代的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他最著名和最明确的格言是“存在先于本质”,意思就是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为来定义的。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他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
(一)被一直坚持和固守的“自由选择”。萨特认为“意识”的本质是“超越”,纯粹的“意识”可以说是对外界纯粹的感知,是不带反思和总结的;纯粹的“意识”其实就是我与外界事物遭遇时的存在方式,是人与世界发生互存关系的纽带。“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因为“他人意识”的存在,我感觉到了“他人”,然后才反思我自己,在这里“他人”完全可以代换成“世界”,“世界”与“自我意识”也正好构成了个人存在的两极性——在“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之间徘徊的选择变得困难,人的自由也因此受到束缚。所以“他人即地狱”,个人的主观意识在社会意识(道德标准、宗教信仰、社会教条等)面前,很容易被削弱,从而使“个人意识”无所适从,个体行为也变得违心和虚无。存在主义的精义和核心是自由,萨特主张人在选择自己的行为时是绝对自由的。他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他相信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做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在王小波的小说中,“自我意识”时常出现在各种各样近似荒诞的环境里面,面对“世界”,他们背负痛苦、孤独又令人感动的“特立独行”着。王小波的早期作品中有一篇《绿毛水怪》,在该小说中“老陈”(陈辉)对“我”讲述了一段十二年前他与一个叫杨素瑶的女孩之间的故事。小说里陈辉和杨素瑶是五年级的同学,两个人因为太过“复杂”不被教导主任喜欢,在一次被批之后成了很好的同学,在这开篇短短的几千字里,已经让我们巨细无遗的看见了“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碰撞——两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 法,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却不能为教导主任所接受,在“社会意识”面前,他们的“自我意识”被压制,失去了完全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但是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因此而完全消失,陈辉和杨素瑶依然可以在放学之后溜进旧书店淘书;依然可以在回家的路上讨论《雾海孤帆》、《草原上的田庄》,但社会意识是无处不在的,没过多长时间他们最后的“个人意识”也被打入“地狱”——在学校里不许看小说。“自由选择”变得异常困难,但杨素瑶没有妥协,依然艰辛的追求着自由,小说里她不惜变成了一个只能在海里漂泊的水怪。小波小说里的很多人物都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古代、在当今、在未来的“世界”中他们处处碰壁,时时受限,他们这样被压抑的进行着生活,但他们从未放弃,在追寻“自由选择”的路上,他们坚持着。
(二)在荒谬和痛苦中追求有趣的生活。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不过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如此,富人也如此。而王小波的小说更是这样——从《三十而立》到《我的阴阳两界》;从《白银时代》到《未来世界》;从《红拂夜奔》到《寻找无双》;至于他早期的作品和一些未竟稿更是如此。我们喜欢王小波的小说,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那些故事“很好玩”,我们从阅读中能获取快乐——这也就是他的“黑色幽默”,而我们仔细探寻都能发现这些幽默多源自小说中人物生活的“荒诞”和“虚无”。《黄金时代》里,陈清扬被大家成为“破鞋”,“我是这么想的:假如我想证明她不是破鞋,就能证明她不是破鞋,那事情未免太容易了。实际上我什么都不能证明,除了那些不需要证明的东西。春天里,队长说我打瞎了他家母狗的左眼,使它老是偏过头来看人,好像字跳芭蕾舞。从此后他总给我小鞋穿。我想证明我 自己的清白无辜,只有以下三个途径:
1.队长家不存在一只母狗; 2.该母狗天生没有左眼;
3.我是无手之人,不能持枪射击。
结果是三条一条也不成立。队长家确有一棕色母狗,该母狗的左眼确是后天打瞎的,而我不但能持枪射击,而且枪法极精。在此之前不久,我还借了罗小四的汽枪,用一碗绿豆做子弹,在空粮库里打下了二斤耗子。当然,这队里枪法好的人还有不少,其中包括罗小四。汽枪就是他的,而且他打瞎队长的母狗时,我就在一边看着。但是我不能揭发别人,罗小四和我也不错。何况队长要是能惹得起罗小四,也不会认准了是我。所以 我保持沉默。沉默就是默认。所以春天我去插秧,撅在地里像一根半截电线杆,秋收后我又去放牛,吃不上热饭。当然,我也不肯无所作为。有一天在山上,我正好借了罗小四的汽枪,队长家的母狗正好跑到山上叫我看见,我就射出一颗子弹打瞎了它的右眼。该狗既无左眼,又无右眼,也就不能跑回去让队长看见——天知道它跑到哪儿去了。”在这一段里,我们看见了荒诞的逻辑,荒诞的人际关系,荒诞的生活。与存在主义的观点不同,“王二们”的生活真实而荒诞,但在这样的世界中他们没有“苦闷、失望、悲观消极”,小波用“黑色幽默”滋润着他们,没有“权力”;保持“沉默”;生活被“军代表”和“领导上”设置,他们在这样的存在中寻找有趣,追寻智慧,享受性爱。这样的“荒诞”也许才是“真实”的生活。
(三)小波小说中的自由与责任是双向的。人的“存在”,是一个从过去推向未来的,自由选择以突破既定自我,实现新的可能的过程。“人除了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萨特以此作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在个人的生活中,一切过去的情况,都是可以在未来改变的,所以,永远别以固定的“本质”来限定自己,自己在这一刻是自由的,选择改变,选择否定,或者选择维持现状,这都是选择,是自己的存在。所以,对于人来说,“存在先于本质”,人有绝对自由。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彻底无神论的,他坚决反对外在的上帝对人的决定性。由于萨特相信,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都有选择权。所以,萨特否认一个人行事时的任何客观理由,客观条件固然是有,但是否接受条件的影响,则是由人自己说了算。很多人认为自己犯了什么错,是受了外在条件或过去状况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至少他们任由这些客观因素发挥作用,而不想办法主动改变或制止,所以他们仍然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失去了外在真理或外在上帝的限定,人便有了做任何事情的自由,所以,人理应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负责,而不能推卸,这就是“绝对自由”的代价——“绝对责任”。若从心底里接受外物的限定,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绝对自由,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绝对责任的人,其实是在欺骗自我。为什么人们普遍要欺骗自我,放弃自由呢?因为“绝对自由”并不会给人带来安乐,反而会带来巨大的无依靠感、惶恐感和责任感,这就是人生的“苦恼”。为了逃避这让人劳累的自由,人们学会了推卸责任,学会了自我欺骗。存在主义的著名公式是:存在先于本质。萨特把这运用到人生观中。他这样看待人的社会参与:人的出生是由于他的先人撒了几滴精液造成的结果,他的出生或不出生本来是完全偶然的; 人的存在因此并不是按照某种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而规划的,人应当“自由地”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应当完全介入到自己生存的社会中去,以自己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王小波所塑造的人,都是热爱“自由”的,他们也一直为此不惜付出沉重代价,他们是如此执着,对于“自由”之后所产生的“责任”也愿意义无反顾的承担,无论是“我”和陈清扬相爱,还是王仙客到宣阳坊“寻找无双”,甚而“我”和棕色的纠缠,但是我在这里想说的是《2015》中我的“小舅”,他是一个艺术家,“特别的招人恨。这是因为他的画谁也看不懂,五彩缤纷,谁也不知道画了些什么”,所以他也因此经常被叫进派出所里蹲着,而我就负起了去把小舅领出来的责任。尽管如此,我却很崇拜小舅,也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艺术家”,但“我妈说,假如我像小舅一样不三不四,她就要杀了我。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她托人从河北农村买来了六把杀猪刀,磨得雪亮,插在厨房里,每天早上都叫我到厨房里去看那些倒。假如刀上长了黄锈,她再把它磨得雪亮,还时常买只活鸡来杀,试试刀子。杀过之后,再把那只鸡的尸体煮熟,让我吃下去。如此常备不懈,直到高考完毕。我妈是女中豪杰,从来是说到做到。我被她吓得魂不守舍,浑浑噩噩地考完了试,最后上了北大物理系。这件事的教训是:假如你怕杀,就当不了艺术家,只能当物理学家。”“小舅”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现实里,都始终是一个特例,他有自己的想法,尽管家人反对,尽管要经常蹲派出所,他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做一名艺术家,并且他对由此而生的连锁反应都无怨无悔。也许在这个世界上他的画除了小舅妈没人能看懂,但他还是要画,仅仅因为他喜欢这样。说到这里,也许我们无权讨论小舅这样到底值不值,但有一点起码是可以肯定的——“小舅是真实的”,在他的生活中,他没有按照别人的意志去活着,他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他控制着自己的生活,他控制着自己的存在。小说最后一句——“今年是2015年,我是一个作家。我还在思考艺术的真谛。它到底是什么呢。”也许一切已经不言自明——“人除了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你所追求的也正是你要承担的。
小波故去距今已十三年,但他对自由的追寻;对话语管制的反抗;对“个人意识”的的强烈认同;还有他追求“有智”“有趣”“有性”的生活态度却长久的触动和激励了许多人。无论如何,小波先生用他恣肆的笔触为我们描绘的在痛苦 与荒诞的存在中,那“真实”的生活态度,都将引导着我们不屈的走下去。
参考文献:格式还有些问题,你再看看。
[1] 郑宾.九十年代文化语境中媒体对王小波身份的塑造[J].当代作家评论,2004,(4):141-148.[2] 朱学勤.1998年关于:陈寅恪、顾准、王小波[C ].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3] 秦晖.流水前波唤后波———论王小波与当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命运[ C ].王毅.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4] 张伯存.一个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解读———评王小波《万寿寺》[ J ].当代文坛, 1998(4).[5] 张伯存.王小波的精神结构及其小说的结构艺术[ J ].枣庄师专学报, 2001(6).[6] 戴锦华.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 J ].当代作家评论, 1998(2).[7] 郑宾.九十年代文化语境中媒体对王小波身份的塑造[ J ].当代作家评论, 2004(4).[8][9] 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版,1997:46,47,102,27.[10][12] [美]南希·弗雷泽著,李静韬译.福柯的面孔[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23,126.[11] 莫伟民:《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第43、275 页,[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版.10 Wang Xiaobo novel of “person” in the discourse of power and control in the presence of “Being” and salvation
Hu yubin(Literature and Media Institute No: 060124048 Tutor:Zhu yanfang)Abstract:“Black Humor” is the most obvious Wang Xiaobo novel, the main form of, to intellectuals in his performance of the novel object works, power exists in the form of objective and formation of discourse control, methods, processes, etc.is absurd in a similar “black humor” displayed.In the text can be read,the ‘”Wang er” ‘s living state under power and control;in the “self” and “other” struggle between the pursuit of, can make us feel the real the so-called “absurd” and “real” name of homogeneity among 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on the power and freedom of speech against the right to pursue and on “self awareness” strongly agree, on the way to achieve salvation, and the main sign.Key words:Wang xiaobo;Power;Discourse control;Existentialism 11
第二篇:浅谈人的意识——意识与存在
浅谈人的意识——意识与存在何为人的意识,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如是写道: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意识决定存在,存在又反作用于意识。
其中“意识决定存在,存在又反作用于意识。”引起了我的深思。
凡人类创造的一切东西,首先是人意识中先想象出来,然后根据其想象创造出来的。若人没有想象,也就是没有思维、没有意识,那么,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存在的一切人造物都不会出现。这就明明白白地证明,是意识决定存在。没有人的意识,哪来地球上这么多人工制造的东西?
意识决定着存在,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存在。人人好战,这个世界就将战乱不息,人人爱好和平,哪里还会有战争?
意识决定着存在。看看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教堂、佛教的寺庙,其建筑风格和造型迥然不同,为什么?因为设计建造者的意识相互不同。
意识决定着存在。为什么美国人口数量发展比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数量发展缓慢?为什么智商越高、越富裕、文化水平越高的夫妻越少生育,而越贫 穷、文化水平越低的夫妻生的子女越多?为什么有些国家和地区一个男人可以拥有几个妻子,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只能是一夫一妻?为什么我们的上一代一对夫妻可 以生许多子女,而中国现阶段只能生一个孩子?难道这一切的不同不就是我们人类的意识决定的吗!
意识决定存在。为什么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相互不同?美国总统为什么最多只任两届,而有些国家的总统却要一任再任?难道不就是各国民族的意识决定的存在吗?
地球是如何诞生的?地球上的动植物是如何出现的?难道不就是上帝的意识决定的吗?
人们的一切意识都是对存在的反映。一切存在都会反映到人们头脑中去。正确的意识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存在的错误反映。人们的幻想与梦境其中包括一切宗教观念也都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曲折反映。离开了存在,人们就什么意识也不会产生了。为了生存,所以人们有意识的改变环境。有意识的环境改造成员与自己存在的模式。
存在反作用于意识。比较一下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女性的穿戴打扮与现阶段人们的穿戴打扮,从时空的角度看,那绝对是两个世界。文化大革命时期女 性不要说烫发、染发、描眉、涂口红,就是穿衣服,也大都是黄、灰、蓝三种,裙子和高跟鞋是绝对不能穿的,既是乳房,也要想办法紧紧地压束在胸脯上,稍为隆起一点,也会被人们另眼相看,将被看成是“骚狐狸精下凡”,是不安分守己、招蜂引蝶的标志。看看现在的女性,一个比一个打扮得妖娆美丽,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曲线美、性感美、气质美充分展显,活出了个性,活出了自由和潇洒,好象天上的仙女们都下凡了。为什么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穿着打扮,原因是不同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存在方式,是不同时代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意识。
我们再来看人类的居处和自然环境。我们进入一个喜欢干净整洁人的家里,看到桌椅床铺摆放的整齐有序,无论是墙上挂的图片,还是窗台上养殖的 花卉,都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美观、适宜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的生存都喜欢一个舒适的环境,为了一个舒适的环境人才产生装饰整理的意识。所以生存是反作用于意识的。
在从本质上说,没有存在,哪来的意识。所以存在是反作用于意识的。
所以意识决定存在,存在又反作用于意识。
第三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定稿]
三、城乡规划发展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两大规划衔接不够。即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不够完善,造成与土地部门在工作中有互相冲突与矛盾的地方。
2、规划滞后,编制工作有待加强。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城乡规划法颁布后,最大的难点就是规划全覆盖问题,县级城市尤为普遍。在广大的乡镇区域,缺少规划指导,在项目选址决策上,缺乏统筹安排,应尽快完善乡镇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
3、规划经费不足。规划滞后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规划经费不足,而致使规划不能按时完成。
4、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在城市建设上,有些重地上,轻地下,地下基础设施欠账很多,而这些看不见的设施,正是保障这个城市正常运行的的必要条件,如果长时间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将来整个城市的运行就会出现大问题。
5、村镇规划不完善,机构不健全。我旗乡镇规划编制工作落后,村镇规划机构不健全,规划管理水平也不高,缺乏专业人才。
6、规划监管机制不完善。尚未建立起规划行政层级监督制度,各级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管理行政追究制度和行政纠错制度还不健全,群众举报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四、2012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工作思路
我旗城乡规划工作坚持“以规划促建设,以制度促管理”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拓展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树立规划管理的人本理念、规划机制的创新思想,强化科学规划、严格管理,使规划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轨道,实现城乡规划工作的新突破。坚持规划是建设的“灵魂”、“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思路,努力发挥好城乡规划指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具体要突出二项重点:
1、以树林召中心城区为重点,全面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以服务城镇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和中心村镇建设步伐。
2、坚持规划先导,注重综合考虑村镇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重点指导和帮助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二>、工作措施
2012年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时期。统筹城乡规划,稳步推进城乡建设、城镇化建设进程,是我旗城乡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我旗城乡规划工作措施主要有:
1、完善健全各项规划,并着力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尤其
是村镇规划,尽快实现规划全覆盖,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指导。在规划编制中,注重理论提升、综合研究和深入实际,加强各类规划的相互协调和科学衔接,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大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借力、借脑”,引进先进的规划理念,产生好的规划方案,带动我旗规划编制水平的全面提高。
2、强化规划引导,提高规划服务。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层面的规划引导和调控,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促进城市资源配置最优化、利用最大化。加强城市重要地块的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规划设计,对城市资源进行高层次、高品位、高水平的挖掘和整合,在规划建设中彰显个性,推动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3、强化规划实施,着力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一是坚持专家论证制度,进一步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减少和规范自由裁量权。二是深入推进“阳光”规划。通过规划网站、电视、报纸、专栏等形式进行规划公示、政务公开,使得相关权益人对规划审批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责任制度。进一步强化规章制度的落实,确保干部职工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四是严格规划管理和实施。严格规划技术控制,严格控制城市交通预留用地和红线,根据城市容量进行规划设计,科学组织交通,充分考虑停车位、公园、公厕等问题。五是加强建设
项目批后管理,加强与市行政执法局的协调配合,加大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力度。认真开展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整治与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4、强化规划基础,着力提高规划信息化水平。一是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做好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与市行政服务中心审批系统的链接工作,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审批和服务效率。二是健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注重加大城市地下管线资料收集和补测工作,更科学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统筹规划城市管网建设。三是完善城市地形图测绘工作,及时收集和入库最新的基础地形图数据,保证规划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常用常新。
5、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规划队伍素质水平。一是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服务发展意识,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加强行风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发展最佳科室”和“优秀公务员”评选活动,转变政风行风,树立规划为民、高效形象。二是强化业务学习和调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展业务培训,深化学习制度,健全学习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干部职工精学本领,成为业务能手和管理行家。
第四篇:面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面试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方法灵活、收集信息量大、简便且技巧性很强的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它是招聘的主要环节,招聘又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因此,面试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人才选拔的正确性,对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面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猎头网
1.面试准备阶段主要存在面试题目设计不合理、准备工作不到位的问题(1)面试题目统一固定,但是与工作职责或任职条件无关。常见的“介绍一下你自己”类的面试题目其实是“无效”题目。其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应聘者的回答会涉及到自己的经历、兴趣、性格等各方面,但与特定工作无直接关联,还会助长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相似效应等。基于这样的题目,面试考官可能只是选择了他喜欢的应聘者而不一定是真正胜任工作的应聘者。另外,由于这些问题非常常见,应聘者往往是有备而来,因此,其真正测试的可能只是应聘者的印象管理或面试准备技巧,很难用它们去预测应聘者以后在工作中的表现。
(2)面试缺乏充分准备,导致面试目的不明确、流程不清晰。面试考官面试前没有预留足够多的时间熟悉面试背景和流程,浏览应聘者简历,布置面试环境;面试前没有制定详细的面试计划表,面试流程不够清晰明确,面试考官对面试流程应该有怎样的顺序,每个步骤要完成什么工作,获取什么信息不清楚。
2.面试进行中容易出现随意提问、缺乏记录、忽视非语言性暗示的问题(1)面试问题不够系统,面试提问缺乏技巧。常常出现面试考官随意追问而且问题没有章法。针对一些中高层的管理者,或者就某些复杂的问题,面试可能适当会有一些双向的互动过程。针对面试候选人的回答,面试官追问的问题比较随意,当候选人的回答比较概括时,面试考官不能较好地将回答引向与工作有关的方面,容易导致有偏颇的信息收集。
(2)有面试计划表和纸笔备用,但基本不做详细的面试记录。有些面试考官基本不做任何面试记录,尤其缺少对面试候选人回答内容的记录。一方面,面试人员多,面试时间长,面试考官的记忆和印象非常容易模糊或者混淆,导致最终仅凭模糊的印象评分。另一方面,多轮面试需要补增候选人时,面试考官就很难仅凭回忆确定还有哪些应聘者可能符合条件,于是只好重新展开新一轮的筛选和面试,导致招聘效率低下,而且不能保证第二轮选出的应聘者一定强于第一轮的落选者。
(3)面试时忽视非语言性的暗示。非语言性暗示可以判断别人是否撒谎。同时,面试考官也要注意,在面试时,坐在你对面的候选人也在观察你。这个时候你的一些暗示,如经常显得不耐烦、皱皱眉、下意识的摇头等都告诉他“我对你不感兴趣”。因此,面试考官不恰当的肢体语言有可能伤害到候选人的自尊,不利于建立良好的面试关系。
3.面试收尾阶段主要存在面试时间掌控不当、急于下结论的问题(1)面试收尾时对候选人提问时间掌控不当。一个高效的面试,需要面试考官与候选人充分沟通,共同努力把时间控制好。面试考官一方面需要提出行为表现的问题获取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又要给候选人预留一定的时间进行提问。如果面试节奏掌握不好,就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现象:一是不限制候选人的提问。甚至许多面试考官将候选人的提问当作面试的一部分,用于评价面试者,这就会影响到面试的效度。二是不给候选人提问的机会。在面试结束时,留出时间让候选人进行问话,这是对候选人的尊重。否则,有可能因为一场面试直接伤害了面试候选人的自尊心。
(2)急于下结论或轻易许诺不能确认的事情。在面试尚未全部结束时,就已经提前下结论,导致后续的候选人的不公平,错失最佳人选。或者在面试结束时,对候选人说将在几天之内答复他,或很快通知他,甚至像前面案例中那样,当场说录用他,这些不确认的事情如遇变故往往会给候选人造成打击。
二、具体解决对策
为有效减少面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为公司发展选拔出合适的人才,需要对上述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同时建议采用结构化的面试方法以提高面试的信度与效度。
1.解决面试准备阶段题目设计不合理、准备工作不到位的问题(1)设计面试的主要围度。结构化面试要求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应该围绕工作(岗位)的主要任务、责任和职责,以及履行这些责任和职责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来设计面试题目。具体操作可以根据拟招聘岗位的岗位说明书,梳理岗位职责,从中提炼总结出该职位所需的5项基本技能。由于面试时间有限,一般一个职位最好找出5项围度,不必找太多。专门抓住这五项设计好面试题目,就能看出有用的信息。通常情况下,由熟悉该职位的部门经理确定主要围度,设定工作标准。确定好面试的围度,面试目的就会非常明确,面试提问也将更有针对性。
(2)制定详细的面试计划。根据围度设计问题,一个围度设计3个问题,在面试之前把围度和问题写在面试计划上。不同的候选人,可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现场应变,参照面试计划并及时记录有助于掌握面试的主动权。
(3)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常言道:“准备工作做失败了,你就是准备着失败。”所以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在办公桌上摆上候选人的简历。二是记住名字和简历中的问题。三是在桌上摆一个介绍公司的小册子。四是要注意名片的摆放位置。五是熟悉围度,熟悉要问的问题。六是确保面试的私密性,减少干扰。
(4)关注简历上的疑点。浏览简历并在面试计划中写下疑点。面试的询问就从这些疑点开始:第一,工作空档;第二,为什么频繁变换工作;第三,最近有没有学习新技能,不局限于他的学历是学士或硕士博士;第四,追问他离职的意愿是什么,尽量追问出真实的说法,来判断公司能不能满足他。
2.针对面试进行中存在的随意提问、缺乏记录、忽视非语言性暗示问题(1)采用结构化的面试。结构化面试主要包括内容结构化、程序结构化和评价结构化三方面,即以相同的方式,向应聘者提出相同的问题,并以相同的标准评价应聘者的表现。具体实施上要重点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遵循定好的面试计划;第二,可以运用修改、重述、跳过、发展等问题技巧,系统化地探寻问题的答案;第三,直接在面试计划上记笔记;第四,以自然的口吻问问题。
(2)要遵循面试计划,问行为表现的问题。所谓行为表现的问题,就是着眼于事实而不是虚构,是应聘者过去做过、说过的事实,行为表现的问题主要帮助面试者收集候选人过去的工作表现的信息。具体实施上,可通过STAR式发问。“STAR”即是SITUATION(背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通过STAR式发问的四个步骤,可以对应聘者做出较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为企业更好的决策提供正确和全面的参考。
(3)要做完整的行为表现记录。面试要做好完整的面试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的记忆力不足以让我们记住所有候选人的所有信息,同时面试笔记可以有效地避免很多误区。所以越是面试关键的职位,笔记就应该记得越清楚,这可以帮助回忆面试的情况以及做出正确的比较。做笔记时要注意:第一,在面试计划上直接做记录;第二,用简短的话把他回答的案例、故事记下来;第三,要让候选人知道你在做记录,但是不要让他看到你写的是什么;第四,不要犹豫不定、左涂右改。
(4)要注意肢体语言沟通。肢体语言是语言的有效补充,肢体语言的情境性强,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肢体语言有着不同的含义。重视肢体语言沟通,一方面,面试考官可以参考肢体语言传递出的信息,结合面试提问进一步做出验证和判断,收集更多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可以运用面试开始时的微笑、面试过程中的点头称赞、面试结束时的主动握手等肢体语言,与候选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为面试营造良好的氛围。
3.对于面试收尾阶段存在的问题
(1)掌握面试节奏的主动权,为候选人预留合理的提问时间。应聘者会有许多针对职位或组织的问题。在面试结束后留出一段时间用于解答应聘者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尊重候选人,预留时间回答候选人提出的问题,向其提供关于企业和岗位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候选人提问,避免占用太多面试时间,即只在面试结束后允许应聘者提问,并且不作为评价依据,避免影响面试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2)要慎重做决定。要学会管理领导期望,不轻易做出许诺,切忌当场下结论。假设面试结束后合适的应聘者有好几个,要利用考试的方法继续挑选,直到找出最佳人选。
综上所述,面试是一项专业性强、技巧要求高的工作,通过面试,可以了解应聘者的经历、知识、技能和能力。以上只是列举了面试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随着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深入推进,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市场化,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将不断出现,这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是个极大的挑战。因此,面试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学习,对面试全过程各环节进行深入研究,设计结构完整的面试,对整个面试过程提供详细说明,通过正确运用面试的技巧和方法,最终提高面试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公司选拔储备合适的人才,助力公司持续发展。
第五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有效教学——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培训心得
赫章县民族中学:项维
课堂教学中,只有努力地满足学生的认知活动,才能让学生爱学、好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然而教学设计时,有的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与研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新授课中无视学生的认知需求。
例如在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在学生已经熟悉的函数单调性的基础上,联系数和形,通过对两个特殊函数的研究抽象出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表面上看体现了转化(化陌生为熟悉)和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合由熟悉到陌生,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但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为什么要研究函数的奇偶性?其意义何在?价值是什么?只是按照自身的主观意志组织活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需求,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调动。
(二)在复习课中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在等比数列的复习课时中,有些教师先请同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等比数列定义(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3)等比中项的概念(4)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然后在学生一一回答时教师分别对等比数列定义中应注意哪些关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中,强调要对公比q讨论;等比中项应该有正负两个;等比数列性质中注意与等差数列的性质类比。粗看起来教师开门见山抓住关键,直奔主题,对知识的复习到问题的训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口又动手,教学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但实际上一问一答式的活动则是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再现,其中有多少内容是学生不熟悉的呢?有多少是学生感兴趣的呢?有多少是需要深入探究的呢?这些问题的思维价值在哪儿?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吗?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考虑到教学任务如何快捷、顺利地完成,却没有看到学生的心理需求,抽象、枯燥的知识往往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感到疲劳和乏味。复习课让学生重新温习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解题方法是必须的,但是这种重新学习是要通过学生的再认识和再实践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身学习能力。复习课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提炼升华的重任,应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充实感,知识上的价值感和应用上的协调感,由此提高兴趣,开发潜能,使复习课能上出新意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综合运用课上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例如函数性质的综合运用课,教师这样组织复习,先请同学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若函数f(x)是奇函数,如何用符号表示?用图形表示呢?(2)若函数f(x)满足f(x+2)=f(x)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如何用文字语言叙述?怎样用符号表示?(3)若函数f(x)满足f(1+x)=f(1—x)则函数f(x)的图像有什么特征?这样复习导入加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这三种语言的理解和相互转换,加强了学生对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学生可能也能积极参与,踊跃回答,教学效果似乎不错,但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基本上时教师安排好的,问题都是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的解决也要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学生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更没有体现出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等等都应立足于“实在”,都要着眼于“有效”。
鉴于上述存在问题,建议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一)创设积极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苏联心理学家教学家鲁宾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形成任何一种能力都必须首先引起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求知情景,把教师要教的变成学生要学的。如函数的奇偶性新授课,教师阐述对称性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地方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火箭为保持飞行方向和飞行平移尾羽成中心对称设计;汽车为易于驾驶设计成轴对称。对称也是函数图像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图像的对称进而得到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函数奇偶性的内在要求和数学探究的兴趣、欲望。
(二)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产生认知的焦点。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作为教学的纽带,把知识的认知和建构过程当作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学习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就必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要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性的学习中,体现求知的艰辛和快乐,锻炼思维,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问题可以由教师设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而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更接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教师以教学的首席身份将学生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即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又启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引起认知冲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组织探究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关键还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深入研究问题的原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生发现令他们不解或者感到有趣的事物时,好奇心就会激发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地提出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人人都参与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活动,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提供一种经历,使他们在这种经历中,能够实现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学生的认识总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起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想方设法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课堂是不可再生资源,在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形势下,特别是在江苏省教委的“五严”规定下,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迫切,而要取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关键,值得各位同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