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部分 知识与认知
一、体育课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加深对体育育人意义的理解,从而能更加理性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的学习与身体锻炼中来。重难点:重点:了解体育课与玩的区别
难点:能积极去参与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近期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材料。板书设计: 体育课的重要性
导入:列举我国青少年体质近况。
1、我们为什么上体育课?
2、学习初中体育的收获。课堂练习:
1、学生体育爱好调查。
2、掌握1-2项比较擅长的技能。
3、体育课的注意点。
4、体育课的要求。作业布置:
1、你觉得你的身体是否面临着健康问题,是什么问题?
2、在初中阶段,你应该如何对待体育课,你有什么锻炼目标?
二、现代社会中的体育与健康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知道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知道青少年体质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了解提高自身体质的方法,并能在学习生活中进行锻炼。重难点:
重点:知道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 难点:能提高自身体质 教学准备:
我国亲少年体质状况,日本、韩国强大国民的举措。板书设计:
导入: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便捷,同样给增加了人们的懒性。
1、世界在如此看到我国人民的体育与健康
2、我们应如何身体力行地强健体魄 课堂练习:
1、世界近百年发明哪些生活必需品?
2、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物品对人类体质的影响?
3、如何维持身体健康? 作业布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会面临怎样的健康隐患?
三、在体育运动中磨炼意志
教学目标:知道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人的意志,知道意志培养的方法,了解如何面对困难,能为自己设定一个座右铭。重难点:
重点:知道意志对于体育运动的意义 难点:培养意志,克服困难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一些励志的事迹,引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如何去面对。板书设计:
在体育运动磨炼意志
导入:列举姚明在NBA打球遇到的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
1、体育与意志
2、意志是个“座右铭”
3、四句话,四个不同的结果
4、遇到困难时如何应对
5、每个人的“努力的座右铭” 课堂练习:
1、什么是意志?
2、座右铭的作用?
3、怎样去鼓舞队友?
4、在体育运动和学习中,遇到困难,该如何应对?
5、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作业布置:
1、说说你对意志的认识。
2、谈谈你最有毅力做好的那件事,当时激励的那句话是什么?
四、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我国运动会发展的过程,和我们国家与奥运会之间的坎坷历程,体会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重难点:
重点:奥林匹克的宗旨 难点:奥林匹克的精神 课前准备:
我国解放前参加早起奥运会的资料,近几届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所取得的成绩。板书设计:
导入:介绍我国著名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
1、旧中国:走近奥运——难忘而艰辛的历程 ①奥林匹克运动的传入与在我国的初步开展 ②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性接触
2、新中国:走近奥运——坎坷、尊严与荣誉
3、进入奥运大家庭:辉煌的中国奥林匹克运动成就 课堂练习:
1、何时提出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口号?
2、我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是谁?
3、我国为何退出奥运会?
4、我国第一个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是谁? 作业布置:
1、收集我国在冬奥会上的成就。
2、与同学们分享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成就。
3、复述我国进入奥运会的大致历程。
第二篇:分诊相关知识
急诊分诊
急诊分诊是根据病人的主诉、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及时安排救治程序及指导专科就诊,使急诊病人尽快得到诊治。
分诊程序
急诊分诊程序可分为接诊、护理评估、分诊处理三个步骤。
(一)接诊
(1)病人到达急诊室后,分诊护士应该快速对其情况进行评估与判断,急危、重症病人先入抢救室救治,其他病人护士要认真询问病史,根据病情需要为病人做初步体格检查和化验,准确分诊,指导病人就诊。
(2)急救车送来的病人,分诊护士应主动迎接,与急救车人员共同将病人送入抢救室,详细交接病人的病情及用药并记录。
(3)所有急诊病人都要进行急诊信息登记,时间精确(具体到分),内容全面。每日小结一次,每个月总结一次工作量。若为病人出具急诊各种证明要记录备案,以备查阅。
(二)护理评估
评估原则:突出重点、紧急评估和快速分类。力争5分钟内完成病人病情分级判断、资料收集、初步体验、准确分科,指导病人顺利就诊。1.常用的分诊技巧
(1)分诊六步法:望、闻、问、触、听、查 1)望(用眼睛看):主诉的症状表现程度如何,哪些病人未提及;体态、步态;观察病人面色,有无苍白、发绀,颈静脉有无怒张等。2)闻(用鼻去闻):病人是否有异样的呼吸气味,如酒精味、呼吸的酸味、大蒜味、化脓性伤口的气味等。3)问(用口去问):了解现病史和既往史,通过询问病人及家属了解发病经过及当时病情。4)触(用手去触):测脉搏,了解心率、心律变化及周围血管的充盈度;可探知皮温、毛细血管充盈度;触疼痛位置,了解范围及程度。
5)听:用耳去听病人的呼吸,咳嗽,看有无异常杂音或短促呼吸(2)Carry-Weed的SOAP公式
1)S(subjective,主观感受)收集病人的主观感受资料,包括主诉及伴随症状 2)
O(objective客观现象)收集病人的客观资料,包括体征及异常征象。3)A(assess,估计)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诊断
(3)P(plan,计划)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专科分诊,按轻,重,缓,急有计划的安排就诊
(4)
PQRST法:可用于疼痛分析。
1)P(provokes)诱因:疼痛的诱因是什么,怎样可以使之缓解或加重。2)Q(quality)性质:疼痛是什么样的感觉,病人是否可以描述。3)R(radiates)放射:疼痛位于什么地方,是否向其他地方放射。4)S(severity)程度:疼痛的程度如何,将无疼痛至不能忍受疼痛比喻为1~10的数字,询问病人的疼痛相当于哪个数字。
5)T(time)时间:疼痛的时间有多长,何时开始的,何时终止,持续多长时间。2.评估内容
(1)一般情况评估:年龄、性别、活动能力、姿势、语言能力、行为、面部表情、呼吸、气味、伤口评估等。(2)生命体征评估:气道、呼吸、循环、体温、有无出血。
(3)清醒程度:AVPU评分,评估双侧瞳孔变化,包括对光反应、大小、是否相等。(4)皮肤情况:评估皮肤色泽、温度、有无瘀斑等。(5)不同病人的评估重点
1)头部外伤或脑血管意外病人需评估有无颅内高压症状,评估意外及双侧瞳孔。2)外伤病人评估头部、颈部、胸腹部、脊柱、骨盆、四肢外伤情况及有无出血。3)急腹症病人评估腹痛的性质、持续的时间和部位、有无伴随症状,年龄大者应排除心肺问题。
4)疼痛病人评估疼痛持续时间、部位及有无放射,鉴别一般胸痛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5)昏迷病人详细询问病史、既往史,评估是否为脑血管病、中毒、肝性脑病、低血糖昏迷等。
3.评估病情级别
分诊护士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将病人分为四级。
(1)I级(急危症):有生命危险,必须立即紧急抢救。如心跳呼吸骤停、剧烈胸痛、持续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呼吸困难、重度创伤、中毒、严重复合伤等。
(2)II级(急重症):有潜在性威胁生命的可能。如心脑血管意外、严重骨折、腹痛持续36小时以上、突发剧烈头痛、开放性创伤、小儿高热等。
(3)III级(紧急):生命体征稳定,但有可能病情变化,急性病症不能缓解的病人,如高热、寒颤、呕吐、闭合性骨折。
(4)IV级(亚紧急):病情稳定,没有严重的并发症,故可等候一段时间的人。急诊患者病情分级
目前,卫生部公布《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拟将急诊科分为红,黄,绿三区,将病人的病情分为濒危病人,危重病人,急症病人,非急症病人四级,从而提高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的医用安全
一级濒危病人是指病情 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的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耳机危重病人是指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为一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置和治疗
三级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没有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内安排病人就诊
四级非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没有或很少有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的病人
另外,急诊诊治区将分为红,黄,绿三大区域。红色即抢救监护区,适合于一级和二级病人处置;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合于三级病人,原则上按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立即送入红区。绿区即四级人人诊疗区
第三篇:认知与表现
认知与表现
一、创造性思维
什么叫创新呢?创新是对当今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每个人都念念有词,同时,创新它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这三个含义对一个设计师来说不可或缺。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军事中的完璧归赵、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空城计,以及我们熟知的曹冲称象,或是在体育竞技中福斯贝里发明的背越式。在诺基亚称霸手机行业的时代,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除了诺基亚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手机制造商,可苹果手机横空出世开启了手机的智能时代,给手机用户带来了崭新的体验,而诺基亚则因为其固执的保有其原有的经营形态不肯创新改变,造成了被收购的结局„„当今世界,手机是我们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微信更是我们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记得09年左右的时候,飞信发展很迅猛。可是好景不长,飞信的用户越来越少,直至今日,几乎已经看不到人用了。移动期间推出的飞聊也是昙花一现,现在就完全消失了一般。而现如今QQ、微信却发展越来越好,甚至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交往交流以及支付方式。这些事件的发生除了内部运营思路的问题恐怕也和缺乏创新思维密不可分。
创新思维对生活各方各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设计师来说,更是尤为重要。想要创造出一件好的设计,必不可少的便是创造者的创新思维。
艺术领域中有很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如卢西奥•丰塔纳的《概念的空间等待》,他将画布刺穿,视其空间观念为一种乌托邦形式,游弋于绘画或雕塑的物质限制之外。刺穿画布,使封塔纳事实上打破了观者视线占据的画面,通过画布本身,通往其后的空间。封塔纳将其视为一种唤出的无限,声称“我创造了无限的一维。”这便是其创造性的体现。除此之外,还有格哈德•里希特的《血红色的镜子》,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马歇尔.杜尚 《泉》、皮耶罗•曼佐尼《艺术家的大便 》...他们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局限,实现了创造性的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如何才能形成创新思维,就要打破人的惯性思维,不能仅凭经验判断。但是作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我们必不可少地要用惯性思维思考事物,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因素就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可是当我们干一件事情时,其越富创造性,要改变以往的习惯性行为也就更多。对于我们来说,创新思维十分重要。要具有创新思维,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我们打破惯性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来进行创造。用感受将事物进行再创造,理解设计的精髓,增强自我的判断力、感受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多观察,多思考,阅历上去了,看问题的角度自然就多了。
二、设计师的诞生
设计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设计艺术以最原始形态诞生起就已经决定了。从原始人类的石器、陶器、到青铜器及后来的银器、木器等等器物,从古至今的服装服饰,古今建筑,设计艺术伴随了人类的整个历史。如今,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实用性艺术形态,已覆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故有人称设计艺术是“将生活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
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地密切,以至于我们难以将它们分离。可以这么说,小到一个杯子、一粒纽扣,大到家具、房屋住所,如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人们在享用的同时,也有追求审美享受的精神需求。因而,设计艺术兼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并以实用功能为其基本属性。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毫无疑问让生活在很多方面变得更美好。同时无法否认的是,信息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让很多行业不再被需要,或者做法完全改变而使自己训练了一辈子的技能将毫无用处、智能化会直接淘汰掉大量的人工岗位„„唯一不可替代的便是人们的创新思维。对于处于这种技术**下的我们,与其担心,不如担当。
人与机器的不同之处其一正在于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马云说过我们把机器变成人,最终应该让机器更像机器,人更像人。
三、留白
“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中国绘画、陶瓷、诗词等领域中。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在文学作品、绘画和话剧上都有留白。留白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也有体现,一个话痨的人说话往往不受重视,沉默的人就比较突出。
“less is more”这句话适用于现代设计的方方面面。从平面设计到产品外观无处不体现着现代设计的理念:简洁。而“less”的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留白。留白在版式设计上和正负型联系紧密。如logo,电影海报、企业画册、导视系统等。好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就是故意使用留白作为其作品的亮点的。留白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设计师能够用简明扼要的方式让你get到点。设计师在精炼元素的时候投入了心血,也便有了高级感。
四、谢赫六法
“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任何学问技能做到一定境界都是一门艺术,艺术与宗教、文化都是设计的源泉。在设计的学习中我们由主动感知到被动感知,渐渐地理解画面系统,理解非物象形、色、质,理解点线面、黑白灰,理解节奏、韵律和感人。
五、问题
我们大一学的东西对以后的专业有何帮助?
第四篇:认知与学习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实践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知道了任何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出台,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她是否尊重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使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得到了挖掘与发展。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依然是渗透教育思想、完成教学任务、传递知识信息、组织教育活动、检验教学成效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初中生的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1)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学《醉翁亭记》时,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欧阳修给醉翁亭命名缘由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杨礼赞》中讲,《废墟的召唤》中也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初中讲高中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3)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同的认知倾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认知倾向的表现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面有所差异,它可以通过教学来加以培养调整。如对场依存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冲动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有条理地、细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另外,在组织研究学习小组时,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情况,将具有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去研究分析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相互影响,也有助于对学生认知倾向的培养调整。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倾向,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法方法和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创新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班,运用各种方法(问卷、谈话、作业反馈、课堂观察等),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向前发展。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第五篇:浅谈认知与翻译
摘 要: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世界各地的人通过他们各自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作为人类认知基因内化的一个部分,是人的智能活动之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无论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还是语言学家,都愈来愈重视语言与认知的内在联系。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阐释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完全对等的,译文从来不是唯一的,相同的文字,对于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激起”不同的感受。因此译文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有的只是无限的接近。不同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观察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从而产生的译文也不同。
关键词:翻译;认知;经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本质上是各种文化和地区之间的一种交流和沟通。也是人们认知世界,尤其是其他文化的一种方式。
《圣经》中的创世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洪水消落之后,诺亚的子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当时天下的人都将同一种语言。后来,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讲各自的语言。
语言的隔阂阻碍了人类的交往和文化的交流,同时也阻碍着文明的发展。而翻译则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终于活动之一。
西方翻译的起源在与对《圣经》的翻译和传播,而中国的翻译历史最早则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佛经的传播和扩张。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缺少了翻译活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谈翻译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文化。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无论怎样定义,归根结底,“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
认知(cognition)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最初起源于拉丁语,指的是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即“人感知世界和对世界的万事万物形成概念的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张辉,祝良,1999)。
认知科学表明,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图像的形式储存在人脑的长期记忆之中,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组成。每当感官记忆输入了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认知是由记忆中的图式作用于未知实现的。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它认知结构,理解才能达成。
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着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因此一定能够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人类的认知心理共性促成了语言形式上的共性,各种语言之间之所以能够交流、翻译,正是以这种共性为基础的。
翻译活动则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性质。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翻译则是一种运用两种语言进行的跨民族的认知活动。
语言作为人类认知基因内化的一个部分,是人的智能活动之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无论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还是语言学家,都愈来愈重视语言与认知的内在联系。翻译处理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体现语言所反映的世界。综观整个翻译过程,翻译能力首先是译者认知能力的展现,译者依靠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翻译能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并包括译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等能力。语言认知研究的纵深发展同时又触发了把语言作为对象的翻译研究的新变化。翻译研究超越了传统的译学理论,开始深入研究翻译过程的主体认知问题,也就是从认知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翻译范畴下的各种翻译现象及其本质。翻译的认知研究,一方面是指以认知为出发点对翻译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更为重要的则是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术语来对各种翻译现象进行解释,从而发现翻译过程中最根本的规律。
双语转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无论是对原语文本的理解还是对译语文本的产出,都要受到认知主体心理表征的制约,可以说是认知的制约。
翻译的首要步骤是理解。只有充分读懂原文的意思,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翻译。
译者首先是读者,他要深深的,细细的体会原著文字所描绘的场景或是意境,自己体会了,然后再表达出来,有些人,可能在初级的体会阶段就没有能领悟到原作的意思;好一些的人,可能体会到了原意,却不能完好的再输出或是表达出来。
翻译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关键是靠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语境。关联理论认为,对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