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兴起(转载)

时间:2019-05-14 21:2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随笔]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兴起(转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随笔]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兴起(转载)》。

第一篇:[历史随笔]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兴起(转载)

[历史随笔]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兴起(转载)

[历史随笔]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兴起

时间:2006-09-30 15:43:00

1、中世纪的欧洲星罗棋布地散布着小的公国,每一个都依情况而定,由一个公爵、伯爵、男爵或主教管辖,并组织起来成为一支战斗部队。这些公爵、伯爵或男爵都笛宣誓效忠授予了他们“采邑”(“feudum”,即封建一词的由来)的国王,采邑作为他们忠实服务及向国王交税的交换条件。于是就形成了国王与贵族间的“封建契约”。而最著名的就是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在那个时代,旅行是十分缓慢的,交通工具极为落后。因而这些王家或帝国的管理者们享受着很大程度的独立,而且在他们自己行省的疆界内僭取了原本属于国王的绝大多数权力。但如果你们猜想11世纪的人们反对这种行政体制,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他们支持封建制度是因为它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而且必要的体制。他们的封建主同时是他们的主人通常居住在建于陡峭巨岩顶端或深深壕沟之间的巨大石头房子里,但处于他居民们的视线范围之内。遇到危险,这些居民便在堡垒的高墙内找到避难之所。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设法住得离城堡越近越好,而这也说明了许多欧洲城市都开始发展于一座封建城堡周围的原因。

于是,日耳曼首领,法兰克男爵,北欧公爵(不论他们是什么名称或头衔)占据了原本是伟大的罗马帝国一部分的那份土地。他们尽心竭力地管理着他们的城堡及周围乡村的事务。他们和任何一个不免一死的软弱者所能希望做到的一样,忠实于教会的清规戒律。他们忠心耿耿地效忠于他们的国王或皇帝,与那些遥远却总是危险的君主保持良好的关系。总而言之,他们尽力正确公平地对待自己的邻居,而又不对自己的利益太不公平。

“契约式的封建”带来了统治的种种不便与漏洞,而中产阶级、商业和自治也借机找到了机会,在权力的夹缝中艰难扎根、发芽。

2、另外在蛮族大迁徙并接受了基督教后,罗马传统有两个不同继承人这一事实,将中世纪忠实的自由民置于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处境。中世纪政治制度赖以存在的理论依据既合理又简单。世俗的君主(皇帝)照管他臣民肉体上的幸福,精神的主人(教皇)看护他们的灵魂。

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制度运行起来漏洞百出。皇帝总是试图干涉教会的事务,而教皇则给予回敬,并告诉皇帝该如何治国安邦。然后他们以极不礼貌的语言告诉对方管好自己的事,而不可避免的结局便是战争。教皇与皇帝之间的争吵一直没有平息,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两个敌人学会了互不干涉。这就意味着和平,但是这之前本可用于国内建设的整整两个世纪,在无益的战争中白白浪费掉了。

有弊必有利。意大利的一些小城市,各种力量在小心翼翼地寻求平衡,设法以皇帝与教皇双方为代价,加强了自身的自主权与独立性。于是教会与国家相互争斗,而第三者——中世纪城市从中渔利了。

3、在几乎四千年的时间里,我们称为城镇的木结构熙来攘往的地方一直是世界的作坊。然后蛮族开始了。罗马帝国分崩离析。城市被付之一炬,欧洲再次沦为一片牧场和农业小村庄。在黑暗的中世纪漫漫长夜,文明的土地被闲置荒芜。十字军东征为土地的复垦做好了进备。收获季节到了,可果实被自由城市的市民悉数摘走。

当时城堡和修道院以及它们周围沉重的石头围场,就是保卫着人们的肉体与灵魂的骑士们和僧侣们的家。你们已见过一小批工匠(屠夫、面包师以及偶尔一个烛台工人)是怎样住在

城堡的附近,他们随时听从主人召唤,在危险时寻求保护。有时封建主恩准这些人用一道栅栏围起他们的房子。但是他们的生活取决于城堡中封建领主的大思大德。当他出来四处走动时,他们跪在他的面前,亲吻他的手。

此后的十字军东征使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先是在东征时将士们宁愿翻越阿尔卑斯山前往热那亚或威尼斯,从那儿乘船去东方。在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手里,这横渡地中海的旅客服务成了一桩非常赚钱的买卖。

另外,十字军东征更使成百万人从西部迁移到了东南部高度文明的地区。他们发现世界并不仅仅局限于他们小小居所的四壁之内。他们渐渐欣赏起更好的衣物、更舒适的住房、新的菜肴以及神秘东方的物产。他们回到自己的旧家之后,还对这些物品情有独钟。背上背着货筐的货郎——黑暗时代唯一的商人——将这些物品添加进他旧有的商品中,这些货郎买了一部手推车,雇几个前十字军战士做保镖,以防范这次国际大战之后的犯罪风潮,然后使以更大的规模更现代的方式做起生意来。他的事业并不一帆风顺。每次进入另一位贵族老爷的领地时,他都必须交买路钱和赋税。但这生意依然是赚钱的,而小商贩继续着他的贩运。

不久,某些精力充沛的商贩发现,他们一直从远处输入的这些商品可以在当地生产。他们就把自己家的一部分改成了作坊。他们不再做商贩,摇身一变成了制造商。他们不仅向城堡的封建主和修道院中的教士出售他们的产品,还输出产品至附近的城镇。封建主和教士用他们农场里的产品支付,即鸡蛋和酒,以及在那个时代被当作糖用的蜂蜜。但是距离遥远的城镇里的市民不得不以现金支付,于是制造业者和商人开始拥有了零碎的金子,而这完全改变了他们在中世纪早期社会中的地位。

4、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金钱的世界。但是很多中世纪早期的许多人从出生之对到死亡之日,从未见过一枚铸造的钱币。而希腊和罗马的金银还都被埋在他们城市的废墟之下。罗马帝国之后的世界是一个农业世界。每一个农民都栽培足够的谷物,饲养足够的羊,以便自给自足。

中世纪的骑士是乡村里的大地主,他们几乎用不着用钱来支付物品。他的庄园生产他和他家人吃、喝,以及穿在身上的每一样东西。他房屋的砖块是在附近河流的岸边制造的。大厅橡子的木头是从男爵的森林里砍伐的。少数必须从国外弄来的物品以货物(蜂蜜、鸡蛋、柴薪)交换。

但是十字军东征以一种激烈的方式破坏了原来的农业生活节奏。假设希尔德斯海姆公爵要去圣地。他必须长途跋涉数千英里,而且必须支付路费和住宿费。在家里,他可以用他农场里的产品支付。但他不太可能随身带着上千个鸡蛋、一推车火腿,去满足威尼斯船运代理人、布伦纳罗火山口客栈老板的贪婪。这些先生们坚持现金交易。公爵阁下因此不得不在旅途中随身带上少量的金子。他到哪儿去找这些金子呢?

他可以向老伦巴族人的后人,已经变成职业放债人的伦巴第人那儿俗。这些人坐在他们的兑换台(通常以银行而闻名)后面,很高兴用公爵大人庄园作抵押借给他几百个金币,如此一来,万一公爵阁下死在土耳其人手上,他们便有可能得到补偿。对借钱的人来说这是一笔危险的交易。最终,伦巴第人总是会拥有那庄园,而骑士却倾家萌产,只好把自己作为一名战士受雇于一个更强大、更谨慎的邻居。

公爵大人也可以到城镇上犹太人被迫聚后的社区去。在那儿他可以以百分之五十或六十的利率借钱。这同样是一笔蚀本的交易。

但是否还有其他好办法呢?据说围绕着城堡的小城市里的一些人钱袋充实。他们与年轻的公爵大人是世交。他们的父辈曾是莫逆之交,因此他们的要求不会不合理。那么.很好,公爵阁下的书记员,一位能写会算的憎侣,送了一封短笺给那些大名鼎鼎的商人,要求一小笔贷款。在为附近的教堂制圣餐杯的珠宝商的作坊里,市镇居民们碰头讨论这一要求。他们不可能拒绝。索要“利息”是没有太大意思的。首先,收取利息是违背大多数人的宗教原则的,其次,利息是无法偿付的,除非用农产品,而这些人们自己的农产品是自给自足的。

但是,或许有一次,整日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桌边、多少有些哲学家气质的裁缝建议道,“假如我们借钱给他,我们也要求得到某种回报。我们都喜欢钓鱼。可是公爵老爷不让我们在他的小河里钓鱼。如果我们借给他一百元,作为交换,他给我们写一张保证书,准许我们在他所有河里随便垂钓,这样他就可得到他所需要的一百金币,而我们也得到鱼,这交易岂非两全其美?”

公爵接受了这一建议的当天(这看上去是得到一百块金币多么容易的方法),他签署了他自己权力的“死刑判决书”。尽管他没有意识到。

他的秘书起草了协议书。公爵画了他的标记(因为他不会签他的名字),并启程去东方了。两年后他回来时已一贫如洗。市镇居民们正在城堡池塘里垂钓。这副悠然的垂钓者的景象令公爵大为恼怒。他告诉他的总管去把这群人赶跑。他们走了,可是当天晚上一个商人们的代表团拜访了城堡。他们十分礼貌,恭贺公爵平安归来。很遗憾公爵受到了钓鱼人的打搅,但是公民也许还记得,他曾亲自准许他们那样做,而裁缝还出示了那份自从公爵去圣地时起就一直存放在宝石匠的保险柜里的特许状。

公爵气得七窍生烟。但是他又想到他还急需钱花。原来,在意大利他因其他的事情,为某位有名的银行家在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这些文件都是些商业期票,从签字之日起两个月为有效期。总数达到340镑佛兰芒金币。在这种情况下,尊贵的骑士不能表露出充满他心中及高傲的灵魂中的怒火。相反,他提出了另一小笔贷款。商人们便告辞,回去商议此事。

三天以后他们回来答复说“同意”。他们很乐意为公爵摆脱困境提供帮助,但作为期金镑的交换,他是否能给他们一个书面许诺(另一份特许证),许诺他们,市镇居民,可以建立一个他们自己的、由城市里所有商人和自由公民选举出来的议会,前述的议会将不受来自城堡一方干涉地管理市政事务。

公爵怒不可遏。但是他需要这笔钱,只得同意并签署了特许证。第二个星期他就后悔了。他召集了他的士兵,跑到宝石匠家里索取他诡计多端的臣民在他为情势所迫时从他那儿诱骗去的文件。他把文件拿走并被付之一炬。市镇居民们站在一旁,什么也没说。

但是当下一次公爵再需要钱为他女儿置办嫁妆时,他一分钱也得不到了。在宝石匠家里的那次小小事件之后,他的信誉失去了。他被迫低声下气地道歉,并提出作某些赔偿。在公民得到所规定数目的第一笔款项之前.市镇居民们再一次拥有了所有旧的特许证,还得到了一份新的,允许他们建造一所“市政厅”及一座坚固的、可以存放所有特许状、防备火灾和强盗的塔楼。其实那意思是防备将来封建主大人和他的武装随从使用武力。

这种情况在十字军东征之后的几个世纪里司空见惯。从城堡到城市这一逐渐的权力移交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像几个裁缝和宝石匠被杀,而几座城堡冒着浓烟被烧毁之类的事件或不时发生。但趋势是,城镇变得更富有,而封建主却越来越穷。为了养家糊口,他们总是被迫以市政自由权的特许证交换点现钱。

城市发展壮大了。它们为逃跑的农奴提供庇护所,这些人在城市城墙后居住上若干年就可获得他们的自由。城市成了周围乡村地区中较有活力群体的安居之所。他们对自由新的重要性感到自豪。在几个世纪以前,以鸡蛋、羊、蜂蜜、盐等进行物物交换的市场周围,他们建造起教堂和公共建筑物,并在那里显示他们的力量。他们要使他们的后代在生活中拥有比他们自己享有的更好的机会。他们雇请僧侣来到他们的城市做学校的教师。当他们听说了一个能在木板上画画的人时,他们向他提供一笔年金,只要他愿意来,并使他们的小礼拜堂和市政厅的墙上画满《圣经》里的景象。

与此同时,城堡中那位住在破败透风的宅邸里的公爵大人亲眼目睹所有这一切暴富的显赫荣耀,对他当初签署的第一张丧失他主权和特权的字据追悔莫及。但他此时已无力回天。保险柜装得满满的中产阶级市镇居民们对他不屑一顾。他们是自由人,为了占有所得到的东西,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些东西是他们汗流浃背、经过十几代人的斗争获得的。

5、直到这时,国王在统治他的领土时,还仅仅考虑他的贵族们和主教们的要求。但是新的、从十字军东征中成长起来的贸易与商业世界,迫使他不得不承认中产阶级,否则他就会受国库亏空加剧的折磨。虽然他们并不愿意,也只好吞下了苦果,因为它是镀金的,但他们也不总是一味地束手待毙的。

在英格兰,当狮心王理查不在位时,国家的政权落人了理查的一个兄弟约翰手上。作为糟糕的管理者约翰以丢失诺曼底和大部分在法国的领地开始了他作为摄政王的事业。接着,他又设法陷入了与霍亨斯陶芬家族著名的敌人——教皇英诺森三世的争端。教皇将约翰逐出教会(就像两个世纪以前格列高利七世曾开除了亨利四世皇帝的教籍一样)。公元1213年,约翰不得忍辱求和,正如亨利四世在1077年所做的那样。

约翰不因缺乏运气而心灰意冷,他继续滥用他的王权,直至他那些心怀不满的贵族诸侯囚禁了他们这位神圣帝王,并迫使他保证管好自己,不再干涉其臣民们古老的权利。所有这些都发生于1215年6月15日,泰晤士河靠近兰尼米德村的一个小岛上。由约翰签名的那个文件被称为《大宪章》。它没有什么新鲜内容。它以简短而直接的词句重述了国王古老的职责,并列举了诸臣的特权。它对大多数人民.即那些农民的权利(如果还有那么一点的话)视而不见,但它给正在兴起的商人阶级提供了某些保证。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宪章,因为它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严格地限定了国王的权力。但它仍是一个纯粹的中世纪文件。它没有提及普通人,除非他们碰巧是诸侯的财产,那就必须保护兔受王家军政之害了,正如男爵的森林和奶牛受到保护以防王家林务官的过分热衷。

然而在数年后,在国王的议会上开始听到了迥然不同的论调。约翰天性顽劣、阴险歹毒,他曾郑重地许诺遵守《大宪章》,但接着又破坏了其中的每一项条款。幸运的是,他很快就死了,由他的儿子继位为亨利三世。在贵族的压力下他被迫重新承认了《大宪章》。与此同时,由于他的叔父理查参加十字军东征浪费了国家大量钱财,国王不得不设法寻求新的贷款以偿还犹太高利贷者的债务。作为国王顾问的大地主和主教们无法为他提供必需的金银。国王于是下令把城市的一些代表召集来出席他大议会的例会。他们于1265年首次在会议上出现。他们只是被准许作为财政专家参加会议,除对税收问题可以提出建议外.不参加国家大事的一般讨论。但是事情往往是开了头就越搞越大条。渐渐地,这些“平民”的代表在许多问题上出谋划策,而贵族、主教和城市代表的会议发展成了定期的议会,凡重大国事决定之前都要在这里细细商量。这样一个有一定行政权力的总顾问委员会机构,不是仅仅限于英伦诸岛。你会在欧洲各处找到一个由“国王及其议会”所构成的政府。

借着自治特许状,借着管理市政事务的市镇议会,借着参与国事的国会代表,欧洲自治城市里的商人和自由民在教皇、国王、领主的重压下的中世纪辟出了另一片天。

第二篇:中世纪欧洲美术

中世纪欧洲美术

——哥特式美术

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 班级:08级教本三班 姓名:朱丽霞 学号:080401041339 指导教师:武孟亭

哥特式美术(Gothic Art)12~15世纪的中世纪欧洲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认为此期美术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故用“蛮族”——哥特人一词,称之为哥特式。其最早产生于法国,之后风靡整个欧洲。哥特式美术分类

哥特式雕刻

雕刻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装饰,与罗马式雕刻对建筑的依附性不同,哥特式雕刻大量运用半圆雕和高浮雕,从而较自由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并加强了空间感。尤其是开始追求世俗情感的表现,不仅对宗教传统模式有所突破,而且赋予人物以生命的活力。法国亚眠大教堂的基督雕像,流露出仁慈而诚挚的感情。南十字耳堂的《镀金的玛丽亚 》,则充满了慈爱的母性。德国班保大教堂的雕像《玛利亚与伊丽莎白的会见》,人物表现出丰富的内心活动。意大利雕刻家G.皮萨诺为普拉多大教堂作的圣母像,动势十分优美,故被称为哥特式倾斜,这种姿势影响到整个欧洲。

《旧约》中基督的一位先驱者,取自夏尔特尔大教堂的御门之上,代表了早期哥特式雕刻艺术。人物修长,立在垫座之上,头上是华盖。两臂紧贴身体,衣服的褶皱线亦成平行状,刻得很浅,有点象柱子上的凹槽。头部占身体的六分之一,符合当时的美学准则。表情安祥,更加强了人物的神圣感。雕刻艺术的一个典型的特点是继续的线条间的紧张感。这个“圣母与圣子”像尤其鲜明地体现了这个特色。同时,整个雕塑的结构似乎融化在衣服优美雅致的线条之中。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在15世纪,人们普遍带有着文艺复兴的观念,希望回到古典时代。哥特风格的建筑的特征,是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的尖塔、刻有想像的怪物,其局部装饰均富有强大的表现力,这种形式在这一时代的教会建筑中占有统治地位。

哥特建筑的结构体系是把罗马教堂的十字交叉拱、骨架券以及从7世纪阿拉伯人所用的尖顶券加以发展而来,并成熟地应用了飞扶壁。它把罗马建筑中支承拱顶重量的坚实厚壁(罗马时代都在60厘米以上)极巧妙地运用垂直于屋顶的构柱、飞扶壁、尖券以及肋料拱共同承担,从而大大减小了墙垣的厚度,并又赋予极精美的艺术处理。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结构体系,它把古罗马的结构体系中不够完善的地方,都改进了,罗马结构体系中存在的难题,都解决了。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的正面有一对钟塔,主入口的上部设有巨大的玫瑰窗。在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百米的尖塔。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于是,教堂就成„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哥特式绘画

哥特式绘画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在13世纪中叶出现在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图、北欧的板上画和意大利的湿壁画中。它与哥特式雕刻一样,经历了日益自然主义化的演变。彩色玻璃窗镶嵌画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变化而发展。其作法是用铁条把窗子分成方棂,再用铅条在格子里盘成图画,然后镶进彩色玻璃。玻璃的色彩以深暗和强烈的为主,常用几种不同颜色重叠,颜色层次加多。法国夏特尔教堂、兰斯教堂和亚眠主教堂横厅上的彩色玻璃窗画最为著名。手抄本插图画在哥特式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在法国常采用建筑物上的装饰纹样为创作题材,如巴黎图书馆藏的圣路德维克的诗篇插图,装饰的是哥特式尖顶发券。而世俗性的抒情诗与讽刺寓言的插图也很发达,如法国林堡兄弟以时令为题描绘的《美好的时光》以及英国的《大动物寓言 》等。德国马奈斯手抄本书籍中的情歌书,则表现了骑士恋爱的题材。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为壁画提供了赖以发展的天地,最重要的画派有比萨派和佛罗伦萨画派,他们吸取拜占庭的艺术原则,并结合哥特式因素,创造出新的绘画空间,经过奇马布埃、卡瓦里尼、杜乔直至乔托等画家的努力,最终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哥特式绘画的代表人物:

乔托(1266-1337)是佛罗伦萨人,据传说,他是契马布埃的学生。传说乔托小时候是个牧羊人,在牧羊时以石块和树枝在地上作画,契马布埃偶然在途中见到,惊异于这个牧羊少年画得生动而真实,就收他为学徒了。后来,他一生从事于为教堂画壁画,从1308年到1334年间,他的壁画遍及罗马、佛罗伦萨、巴图亚、比萨、维罗纳、那不勒斯等地,可惜大都损毁了,保存下来的真迹不多。最著名的有《犹大之吻》、《逃往埃及》、《基督传》等。

犹大之吻

乔托从构图上尽量采用活的人物和真实的世界,对绘画素材已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方法。人文主义思想在乔托所生活的年代已经萌生,但还未形成一种思想运动,其特点即是与封建正统的神学思想相对立。人们开始从信仰神转变为信仰自己、尊重人性和人生的价值。这里介绍的《犹大的吻》是他最有代表性的圣经历史画杰作之一。

《犹大之吻》是《圣经》故事之一,犹大是出卖耶稣的叛徒。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他以亲吻作为暗号。画面上表现的是犹大带领了一队兵马,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直奔耶稣,要与他亲吻。画面上耶稣双目盯紧犹大,满眼怒火;犹大则十分紧张。四周则充满着骚动,气氛极其悲壮。这幅画虽然是圣经故事,但从生活的光明和黑暗两个方面表现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表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搏斗。整个画的光线、色彩、构图都集中在中心人物形象上,犹大的黄色大氅明亮而醒目。全画用重色调,上部深蓝,下部褐色,造成一种沉重的黑暗感,以渲染这种斗争的紧张气氛。画家用画笔赞颂了光明、正义的化身——耶稣,鞭挞、揭露了黑暗、邪恶和丑的化身——犹大。

西莫尼·马尔蒂尼(约1285—1344)是哥特式绘画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也是锡耶纳画派中唯一可以与其老师——伟大的杜乔抗衡的人。受法国哥特艺术的影响,他的作品讲究轮廓线条的层次韵律,用色精细含蓄。1340年侨居法国,其作品对法国14世纪的绘画艺术影响很大。

西莫尼的艺术仍然与精神超然的拜占庭传统有关,但画风流露出类似乔托的开拓精神:注重形式的典雅、线条的流畅、人物动作的微妙奇巧。其作品华贵的品格和精巧的工艺性,表明他不仅是意大利哥特式的代表,更是“国际哥特式”风格的奠基人。西莫尼曾经到当时设在法国阿维尼翁的天主教教廷绘画,其典雅细腻的风格影响很广。

天使与圣母领报 《天使与圣母领报》是西莫尼·马尔蒂尼晚期的作品,画风属于早期的哥特式绘画。

西莫尼笔下的人物具有非同寻常的形体“流动性”,无论天使还是凡人都有一种飘掠的动感。这幅《天使与圣母领报》便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他的这种戏剧性。玛利亚飘逸的姿态仍不失哥特式的典雅,她身穿蓝色长袍,人们一般认为这是天空的象征。中央的百合花寓示着玛利亚的纯洁之躯。加百列周身金光闪闪,观众由此感到这次神圣的相见将天地合二为一。

《天使与圣母领报》是基督教绘画百画不厌的题材,不同时代的很多著名画家都表现过这一题材。而西莫尼画笔下的人物具有非同寻常的形体流动性,画中人美丽绝伦,没有一位画家像西莫尼那样敢用色彩,自信而巧妙地将我们引入他想象的世界。我们看到,玛利亚听到天使关于上帝之子将通过她成胎降生的传报后,神情畏缩,甚至大为惊骇。尽管在精神极度迷茫时候,玛利亚飘逸的姿态仍不失哥特式的典雅,玛利亚与天使的目光交织在一起,心灵得到沟通。

第三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上十几页,厚厚的《欧洲中世纪史》我花了四周才看完。对这一段西方的历史知识我是欠缺的,因为如此我以前发过不少谬论,一位网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感谢这位网友。匆匆读完,很难说从中收获到了什么或者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在读书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思索,这些思索大多是和中国有关的--中西的对比一直是吸引我的话题。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十分看重的一点。理性的康德说,我们无法从理性去判断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但为了道德的原因我们必须假定上帝的存在。对于这点,《欧洲中世纪史》的作者大概也没有异义,所以即使教会在道德上不总是那么光彩甚至让欧洲陷入到了黑暗之中,但作者还是持宽容的态度,总体上肯定了教会在道德层面上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在我看来这也是作者最看重的一点。而关于那些野蛮的行为,作者只是把它看成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过程--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但对于非西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我来说,事实就并非如此了。道德不应该来自于上帝的谕意,而是来自于人内心的感情。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宗教谈论道德。后来欧洲的启蒙时代的一些思想家也持这样的观点,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之国,而欧洲的思想是贫瘠的。如果我们不是一个西方中心论者的话,那么对这样的观点就不会感到诧异了。

总的来说,《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口味是适合于西方文化保守派的(在中国则反过来了,合适于中国的激进派),即使是中国文化的保守派的我来说,虽然对作者的一些历史解读不以为然,但对作者对历史总的态度我还是欣赏甚至是感动的。当然这只一本单纯地介绍欧洲历史的书籍,作者没把欧洲和中国拿来对比,虽然在写中世纪时作者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伊斯兰文明,也只是客观的介绍而无主观的比较。光看这本书的名字,我也不应该期望找到关于不同文化对比的论述,但对于这方面有着强烈欲望的我来说,看完此书不免有些遗憾。如果有人只是想单纯地了解欧洲的那段历史,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个很好的读本--尽管在我看来它对自己的评价有些过于正面了,但不也至于偏颇得让人反感。

正是因为欧洲的战争,其实就是中东,还有印度,这些三大宗教发源地,在这些地方,战争和生活的苦难都要超过中国,也正是因为这个重要的因素,产生了三大宗教,而中国却没有;宗教就是为了约束现世的苦难制造者而产生的!

是的,苦难时人们更向往这个精神的寄托--宗教。

但是,中国也正是在最苦最乱的时候,即春秋战国完成了去宗教化,用世俗伦理代替了宗教说教,使之后的中国不同于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在其它地区,宗教和政治是合而为一,自然宗教自由就没有了。而中国宗教和政治是分开的,中国人就多了许多别的地区没有的宗教自由。

面对苦难,中国人作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选择,它把人们的目光从天上拉到了地上,从脱离现实到更关心现实。

第四篇:欧洲启蒙运动及兴起原因

欧洲启蒙运动及兴起原因 关键词∶启蒙 资产阶级 世纪 法国 理性 运动 政治 思想 宗教 封建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启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

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把反封建、反教会的旗帜接过来,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沦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他们就用这些思想启发教育群众,去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上述的这种思想,称为启蒙思潮,宣传这种思想的话动,就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阶段。如果将它同文艺复兴运动作一比较,那就更为清楚了。首先,从反封建方面说,文艺复兴运动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对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要求建立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以便在王权保护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在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进一步提出要求获得政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文艺复兴时代的反封建侧重于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的范畴;而启蒙运动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

其次,从反教会方面说,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贪污腐化,谴责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恶,要求进行宗教改革,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提倡比较简便的礼仪。在启蒙运动时,由于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在反教会方面就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为彻底,它已把反教会提高到自然神论和无神论的高度。

再次,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上说,文艺复兴时代强调的是反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执着尘世,面向现实。到了十八世纪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重点,就转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方面来。由于启蒙运动具有政治思想革命运动的性质,因此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决不限于文学家。除法国的盂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四大启蒙作家外,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科学家牛顿德国的美学家莱辛和海尔德尔,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等等,均属启蒙思想家的行列。

还有,从文艺的风格和方法上说,启蒙时期的现实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继续,但又有新的发展。它的特征不在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在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而在于具有更多的政论性,作家们都有意识地把他们自己的政治思想贯穿在文学作品之中。这

些启蒙著作,成了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争夺政权的精神武器,是传播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百科全书”。作品中的语言不是诗化,而是流畅的雄辩的政论性散文,富有逻辑性,启发性和战斗性。有些作品,由于哲学意义的深刻、强烈,使它们变成小说化了的哲学沦文。启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纯理性的特点。

17~19世纪初在欧洲各地先后兴起的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潮。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认为,社会之所以不进步,人民之所以愚昧,主要是由于宗教势力对人民精神的统治与束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树立理性和科学的权威。他们认为,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东西就没有存在的权利。他们主张传播科学知识以启迪人们的头脑,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强人类的福利。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在他们看来,封建专制制度扼杀自由思想,造成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因此,他们大力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参与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启蒙运动,特别是18世纪启蒙运动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对北美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在政治史和思想史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

法国启蒙运动

1反抗权威(法国哲学家受牛顿的宇宙物理学的吸引,受洛克的政治哲学的启发。受笛卡尔的启发,认为每个人都必须自行找寻问题的答案。口号一部分针对当时的教师、国王、贵族。)

2理性主义(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新兴自然科学证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辖的。大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和苏格拉底及斯多格学派这些古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坚决相信人的理性。所以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被称为“理性时代”。哲学家们认为他们有责任依据人不变的理性为道德、宗教、伦理奠定基础。)

3启蒙运动(“启”发群众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会。人民之所以过着贫穷、备受压迫的生活是因为物质、迷信。学校制度开始于中世纪,而教育学则开始与启蒙时代。)4文化上的乐观态度(非理性行为与无知的做法迟早都会被“文明”的人性取代。所有的发展并非都是好的。启蒙时期哲学家认为人一旦理性发达、知识普及后,人性就会有很大进步。)

5回归自然(有人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赐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产物。卢梭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相信大人应该让小孩子尽量停留在他们天真无邪的“自然”状态里。)

6自然宗教(人们认为宗教必须自然化,宗教也必须与“自然”的理性和谐共存。当时有许多人为建立所谓的“自然宗教”而奋斗。当时有很多唯物论者不相信上帝,自称为无神论者,但大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否认上帝存在是不合乎理性的,因为这个世界太有条理了,因此不可能没有上帝的存在,牛顿就持这样看法。同样,这些启蒙时期的哲学家也认为相信灵魂不朽是合理的。他们和笛卡尔一样,认为人是否有一个不朽的灵魂不是信仰问题,而是理性的问题。)

7人权(一七八九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人权与民权宣言’,确立了‘个人权利不可侵犯’的原则。一七八七午时,启蒙运动的哲学家龚多塞(Condorcet)就发表了一篇有关女权的论文。他主张妇女也和男人一样有‘自然权利’。在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妇女们非常积极地反抗旧日的封建政权。举例来说,当时领导示威游行,迫使国王离开凡尔赛宫的就是一些女人。后来妇女团体陆续在巴黎成立。她们除了要求和男人享有一样的参政权之外,也要求修改婚姻法,并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但她们却没有得到这些权利。)

启蒙运动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启蒙”一词,德语为Aufklrung,英语为Enlightenment,意为启迪,在启蒙运动中引申为用近代哲学和文艺的文化知识的光辉照亮被教会和贵族专制的迷信与欺骗所造成的愚昧落后的社会,恢复理性的权威。启蒙运动不仅在文化部门展开,同时也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科学、哲学乃至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

启蒙运动发生在法国路易十四逝世之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文艺复兴虽然从13、14世纪到15、16世纪已将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的斗争进行了三、四百年,但是基督教会和封建贵族在欧洲统治了千余年,根深蒂固;当时工商业还没有大规模地发展,资产阶级还处于无权地位,力量薄弱,没有彻底的革命性,容易和反动势力妥协。西欧各国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法国在17世纪处在所谓“伟大世纪”即路易十四的世纪,也是封建贵族和教会高级僧侣联合专制的势力最盛的世纪。资产阶级和平民合为“第三等级”,还处于无权地位。文化和教育完全掌握在天主教的耶稣会僧侣手里,独尊《圣经》和少数拉丁古典著作。一般民众处于相当愚昧的状态。这就是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经济和政治的形势开始有很大的转变。法国和英国隔海相望,法国比英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落后了一个世纪。英国已拥有海上霸权,工商业发达;资产阶级已走上政治舞台,开始进行产业革命;工人阶级日渐活跃;政治上兴起宪章运动,奠定了议会民主制基础。文学上在莎士比亚之后出现了理查逊和斯特恩等人的以市民为主人公的新型小说。法国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曾留居英国。他们与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和休谟等人结下亲密的友谊。他们都欣赏英国的三权鼎立和议会民主制。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编纂法国《百科全书》(即《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曾受到英国张伯斯主编的传播近代哲学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的启发。

在法国百科全书派活动的20年中,他们一直不断地受到反动势力的反击和迫害,有些人被关进监狱,有些人被迫流亡到国外。百科全书被禁止发行,或被烧毁。当时检察官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进行公诉中提出的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但百科全书终于在1772年问世。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百科全书派领袖之一孔多塞参加了这次革命,被选入革命政府任法院议员,革命中两次“人权宣言”都宣布人权是人类自然的(即生而就有的)权利,包括“平等、自由、安全和财产”四大项,体现了百科全书派的理想。由此可见,启蒙运动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引论中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那么欧洲思想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又有那些呢?

一、启蒙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14、15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新航路开辟以后的殖民掠夺,贩卖黑奴以及海外贸易的扩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后封建精神枷锁的初步解除,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到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资产阶级力量也随之壮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最大特征是自由: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有相对宽松的环境,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拥有政治上的权力 然而,此时的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依然处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下:封建桎梏不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也使资产阶级有钱无权:在翻天覆地的行动采取之前,一般都会有舆论先行资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必须通过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良封建斗争,从理论上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必要性,构连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二、启蒙运动的科学武器。文艺复兴时期,培根曾留下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自

从哥白尼以他的天体运行论>挑战封建教会权威以来,近代自然科学便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哥白尼到牛顿,从迪卡儿到斯宾诺莎,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在不断的进步一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朴素唯物论的新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正如伏尔秦听言:“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竞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英尺的小动物竞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昕欲的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宇宙间有它的公道存在,社会中也应有它的天然公理:要想不“奇异”,就必须遵循自然及社会发展的规律,推翻依靠封建宗教神学作为精神支柱、已违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封建制度:启蒙运动正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运动中很活跃很有影响的思想家中,如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罗,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另一重要人物拉瓦锡。是第一个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的魁奢,是著名的医生和经济学家 这些人的存在和他们对取代封建制度的新社会提出的种种设想,恪恪说明了科学的发展,是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也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三、现实的参考和比较,荷兰、英国先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翻了旧统治的这两个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小小的荷兰,商船吨位约占欧洲的四分之三,其对外贸易繁荣程度可见一斑,在17世纪成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一场“光荣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任务,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技术知识大量积累,向外扩张掠夺步伐加快加大,在18世纪成为一个“日不落”的大殖民帝国。荷兰、英国的迅速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英法争夺中法国的战败,已用铁的事实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较之封建制度的优越性 这种现实的比较。使有识之士更深刻地认识到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必要。这才会有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不约而同地先后前往英国考察,又均倡导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可以说,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某些主张和观点。正是对现实存在的总结和升华。

四、文艺复兴的作用和不足。文艺复兴运动是14~ 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而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使得“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笼罩着人类意识的“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两方面的“纱幕”烟消云散,赞美了人的高贵,提倡人性的解放,等等。使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的一生,已不再是为追求来世幸福而进行艰难准备的一个阶段,应在现世摆脱宗教束缚,争取自由,造福此生。毫无疑问,这些观点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以反天主教神学来追求现世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想,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运动,但更多是借助于文学艺术作品来反映自己的要求和主张,公开直露地抨击否定天主教会尤其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并不多,许多作品还是以宗教为题材,没有完全舍弃这一封建统治的主要精神工具。资产阶级为争取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必须直接触犯封建制度。为此,首先要剥去披在封建制度身上的这一层神圣的外衣,否定教权主义.从而否定“神授”下的专制主义 同时,只是依据“人性”来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似乎也过于“单纯”和“任性” 只有以“理性”来思索和评判世间万物,才能真正驱散笼罩在已蕴涵了资本主义生机的欧洲上空的沉重阴霾,开启人们被蒙蔽的心智。

五、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矛盾激化。

17、18世纪欧洲主要的封建国家君主,如法国的路易十四等,纷纷通过改革,加强封建专制制度: 消灭割据,重商主义,海外扩张掠夺,重视科技教育等措施,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然而。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不断瓦解,使封建统治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动摇。为维护统治,封建国家只好又进一步强化专制,强化特权,强化“上帝”的意旨。这与成长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相违背的。以民主对抗专制,以人权反对特权,以科学替代迷信,成为资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由于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力量和封建力量相比依然不占优势,这心声便通过意识形态领域首先反映出来,并为未来更猛烈更直接的反封建斗争指明了方向,作了

充分的舆论准备。

综上所述,启蒙运动发源于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荷,发展在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法国,波及已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击和人文主义思潮浸染的欧洲大多数国家,而没有出现在相对落后封闭的亚非拉,是和当时欧洲特殊的社会土壤、时代气候密切相关的。

第五篇:《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

从《中世纪的城市》看中世纪城市之起源

亨利•皮雷纳(1862-1935),比利时历史学家,所著多卷本的《比利时史》是西方史学名著之一。他的《中世纪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史评论)一书,1925年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经补充修改于1927年在布鲁塞尔以法文出版。后又收在他1939年出版的论文集《城市和城市制度》第I卷中。此书的译本也在在我国多次出版。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主要是作为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多次出版,出版情况如下:1985年,由陈国樑译《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版;20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第2版;2007年,商务印书馆第3次印刷出版。

全书共分为八章。其中前五章主要论述中世纪城市的兴起的概况和原因,后三章主要讨论城市的发展对于西欧文明的影响和城市制度。本文将主要针对前五章中关于中世纪城市的兴起的原因的部分进行讨论。

研究中世纪城市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詹姆斯•万斯在他的《连绵的城市》一书中曾说过:“要理解当代的西方城市,就必须上溯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历史,在这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中所发生的城市复兴,有着与后来17至19世纪工业革命相似的意义。” 中世纪城市的起源问题在19世纪及20世纪初曾引起西方历史学家的很大注意,提出了很多理论:如“罗马城市论”、“世袭领地论”、“马尔克论”、“城堡论”与“市场论”等。而亨利·皮雷纳则将“城堡论”与“市场论”想结合,认为城市是商人围绕设防地点—城镇和城堡的聚居地,立一家之言,颇具影响。

作者把城市形成的原因大大地归因为商业的作用。他从8世纪开始追根溯源,主张是地中海的航运促进了跨区域的商业的发展,而这种跨区域的商业活动又对于罗马帝国的各个部分起到了联系的作用,因而使得罗马帝国的统治稳定而且持续。皮雷纳把地中海的这种能够促进商业繁荣的特征归纳为“地中海特性”。对于地中海商业繁荣与否的解释,国内学者一般持一种“和平说”,即:“地中海贸易繁荣时期都是在风平浪静的和平时期,而一旦受到强敌阻遏这种贸易立刻缩减甚至绝迹,城市也就随之衰落。马其顿人侵后雅典的衰落和经历蛮族人侵后的罗马城市的衰败都证明了这一点。”而皮雷纳用三个时期的现象来说明“地中海

特性”对于地中海商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其一,促进8世纪商业繁荣的原因并不是罗马帝国的统一和强大,根本上的原因是“地中海特性”;其二,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即蛮族入侵之后,罗马帝国不存在,但是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地中海特性”依然存在,所以商业依旧保持着繁荣;其三,9世纪穆斯林进入地中海区域的行动使得商业中断是另一个验证了“地中海特性”的情况。“地中海特性”依托于罗马的文明,而不是罗马的政权,穆斯林的进入破坏了这种罗马文明,因而“地中海特性”不存,继而导致了地中海贸易的衰落。以上关于“地中海特性”对于商业的促进作用的分析为其论证商业促进城市兴起的观点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说明“地中海特性”学说的合理性,皮雷纳进而将“地中海特性”与政治变迁相联系。他认为,9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崛起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穆斯林关闭地中海与加洛林王朝登上舞台这两件事的同时发生,不可能仅仅是一种巧合。如果我们从总体上考虑这个问题,就会清楚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法兰克王国将要为中世纪欧洲奠基。但是它所完成的使命以推翻传统的世界秩序作为基本的条件;如果不是历史的发展改变了进程,也可以说,穆斯林的入侵使历史的发展改变了常规,那么加洛林王朝就不会起到它所起的作用。如果没有伊斯兰教,法兰克王国或许是不会出现;如果没有穆罕默德,查理大帝也是不可想象的。”117法兰克王国崛起,成为西部命运的主宰,其背后的深刻原因是:欧洲的“地中海特性”已经被破坏,所以整个欧洲改变了以前重视海洋的传统,政治中心开始转入内地,在墨洛温时代地中海保持着千年以来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在加洛林时代这种影响则不复存在就是这样一种变化的体现。而因为“地中海特性”之不存导致的商业的衰落也使得法兰克王国不得不进行货币制度改革,废弃金银币代之以银硬币;交换经济也开始向消费经济进行转变,9世纪成了无销路京经济的黄金时代。这样看来,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看,“地中海特性”一说对于地中海沿岸的现象是具有解释力的,所以是合理的。

作者认为:11世纪,人口增长似乎鼓舞了一种乐观的情绪,劳动力的增长促进商业的复兴。中世纪生活在乡村之人没有自由随意迁徙,即使迁徙也需要得到领主的批准,并且缴纳费用给领主用以支付因其离开导致的劳动力减少给领主带来的损失。有着技术的人开始涌入城市。皮雷纳认为,这种商业的复兴的实质还要归结到“地中海特性”,即这种复兴不是一种简单的仅仅源于城市内部因素的内生的复兴,而且是受到外来的因素影响的。“地中海特性”的恢复源于十字军东征使得穆斯林对地中海地区的影响减弱,因而“地中海特性”得以恢复,地中海上的航运于是开始重新兴起。航运兴起为商业贸易提供了基础,因而引发了11世纪的商业复兴。

作者还认为:“城市既是经济复兴的结果也是经济复兴的工具。”从“城市是经济复兴的结果”的角度来讲,商业复兴使得商业活动更加频繁,城市得益于商业的发展和与之相随的工业的发展,进而变得欣欣向荣。从“城市是经济复兴的工具”的角度来讲,首先城市的复兴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有拉动作用。城市的发展保证了商品的稳定销售市场,因而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人们努力开垦荒地进行更大面积的耕作,因为城市提供的市场是广阔的,农村生产出的产品都能够被贩售出去,所以受到这种物质利益的刺激,农村地区也开始变得繁荣起来。其次,城市的繁荣还引发了城市内部商人群体的变化——即商人群体开始争取自身的权益,主要通过实行特有的城市法律、要求特许状等方式实现自治,商人的案件要用特殊的法律、在单独的法庭中审理,这种方式保证了商人们的利益。关于城市的影响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自由的观念。在城市中居住满一年零一天的人,不论之前的背景与身份如何,都能够取得自由的身份。这种自由的身份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所以城市对于商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中世纪城市的起源跟商业复兴是直接相关,这是毋庸置疑的,可中世纪城市的起源就仅仅只是因为商业复兴吗?这显然是不够的,作者在看到商业复兴促进中世纪城市兴起外,同时也观察到很多城市是在之前的堡垒周围发展起来的。但是他更加强调的是堡垒和城堡是作为防御蛮族的军事设施和行政中心而存在的,并非所有的城堡都会演化为城市。而那些最终生发出城市的城堡大多是处在交通要道,这就更好地验证了作者的观点——即商业的发展才是促进城市形成的动因,商人正是因为这些城堡交通便利、处在商路之上才经常来往于此,而这些具备了如上所述的特质的城堡最终才可能随着人口的集聚而增长而成为城市。那些没有处在交通要道上的主教驻节处和城堡,在作者看来,都是属于农业文明的属地,那些地区不可能生发出城市,因为城市是需要工商业作为基础的。但是,城堡的防御功能与其商业的发展是有联系的,是因为城堡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商业才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发展,所以不能完全否定城堡的作用。人们“尽量靠近这

些堡垒居住,一旦战争来临,他们就可以躲避到堡垒中去,免于催难,因此在城堡周围往往可以形成相对密集的居住区,在和平时间中,城堡内外的居住者之间又可以建立一种互利互惠的贸易关系,通常紧靠粉城墙外居住的是一些手工业者,他们为城内的居住者提供服务,并以此获得生活来源。”我同意皮雷纳的这一“城堡论”。城堡是有利于商业发展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堡都能发展为城市。因为城堡这一类的聚居点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城市。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的居住者其生存主要还是依靠周围乡村的农业生产,聚落本身并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市场交易只是时断时续存在着的,准确来说,这些城堡应该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发展内核,随着商业贸易的复苏,那些位于重要商业线路上的城堡就成为了最早的一批中世纪城市。对于城堡,我觉得:应该看到城堡对于经济发展的庇护作用,但是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城市是完全起源于城堡的,只有把城堡和商业结合起来最终才能生发出城市,即如皮雷纳所持的将“城堡论”与“市场论”想结合,认为城市是商人围绕设防地点—城镇和城堡的聚居地这一观点。

皮雷纳在此书中详细论证了中世纪城市起源的原因,将“城堡论”与“市场论”想结合,提出城市是商人围绕设防地点—城镇和城堡的聚居地这之观点,立一家之言,颇具影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皮雷纳这一观点也是有一定的范围和局限性的。皮雷纳自己在书中就已经写明:“确实没有必要在一篇关于欧洲城市起源的文章中,考虑各个城市表现出的千差万别。城市生活最先仅在意大利北部和尼德兰及其附近地区为数相当有限的地方发展起来。我们只限于研究这些最初的城市就够了,不必去管以后的城市形成情况,无论这些情况多么值得注意,总而言之是重复的现象。”皮雷纳认为对于研究城市的起源,最重要的城市是那些古老的城市。他还认为“力图依据后来较晚形成的城市(如莱茵河那边的德意志城市)来解释城市制度的起源,那是一种错误的方法。”他还类比强调说:“从后来较晚形成的城市寻找城市制度的起源,正如从‘耶路撒冷会议’寻找封建制度的起源一样不可能。”皮雷纳的理论是基于早期城市的研究,所以只能解释早期城市,后期发展起来的城市需要其他的理论来解释和分析。

皮雷纳将“市场论”和“城堡论结合起来解释中世纪城市起源无疑是具有开创性并且是十分经典的,他通过“地中海特性”这一概念引出西欧之繁荣在于贸易和商业的繁荣,进而导向他的结论:中世纪城市兴起在于商业的促进。同时,他

还认为城市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最后他还辅助以”城堡论”,充实了他对于中世纪城市起源的观点。当然,不可否认,皮雷纳的观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相对于其局限性而言,皮雷纳的观点给了我们更多的关于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解释,同时他在本书中还阐述了关于中世纪城市发展对于西欧文明的影响,增加了我对于中世纪西欧文明的整体了解。总之于对中世纪城市起源问题感兴趣的读者,皮雷纳这位大家的这本《中世纪的城市》还是值得一读的。

下载[历史随笔]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兴起(转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随笔]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兴起(转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推荐]

    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摘要: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

    中世纪欧洲史教学大纲(写写帮推荐)

    2007年春 课程号:02133630 (2学分) 时间:周一/ 9-10节(16:50-18:40) 地点:理教121 任课教师:黄春高 e_mail:hchungao@yahoo.com公共邮箱: middleages@163.com 讨论区:www.xiexiebang.com/......

    美术史论文——邂逅欧洲中世纪美术

    邂逅欧洲中世纪美术 ——文艺复兴时期美术风格的历史之源 内容提要:文艺复兴作为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美术风格,与古希腊罗马美术和中世纪后......

    试论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作用

    试论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作用 谈起基督教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就会想到的就是西欧的中世纪。西欧中世纪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文化衰落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一直以......

    中世纪的贵族家庭教师杂文随笔

    她扣好衬衣领口处的最后一颗宝蓝色纽扣,这使她看起来又像是一个不苟言笑的贵族家庭教师了。她清了清嗓子,顺手拉开沉闷厚重的暗红色窗帘,白昼的阳光瞬间灼伤了她的眼睛,又狠又准......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1000字(共五则范文)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3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

    《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样例5)

    《中世纪的城市》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中世纪的城市》读后感一在第......

    城市随笔(精选10篇)

    篇一:城市随笔廉江:与往事干杯这座城市与漂亮无缘,也与高尚无关,但许多年之后,我相信它还会长久地在记忆中存活下去,因为,这是我的家乡。是的,廉城,它给我的烙印如此深刻,以致情感的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