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城市随笔
廉江:与往事干杯
这座城市与漂亮无缘,也与高尚无关,但许多年之后,我相信它还会长久地在记忆中存活下去,因为,这是我的家乡。
是的,廉城,它给我的烙印如此深刻,以致情感的麻木。这个城市谈不上整洁,在我眼中,它肮脏而混乱,甚至在某些场合,它表现得更类似于集市,来不得半点永恒;但,毕竟有人在这住下了,并生了根,集市也就成了城市。在这里,有人乐于天命,有人却步履匆匆,有人说廉江像他路过的一个驿站,而不是家,好比父亲,今年五十了,却因生活所累未能走出廉江。
记得曾为廉城写过一篇怀旧的文章,现在想来或许也过于矫情。真有那么多东西值得去感怀么?而我眼前的廉江却是如此的年轻,墙痕斑驳又能说明什么,细心一看,所谓的古老也不过只俱俱几十年,时间只是轻轻淡改了容貌,我就傻冒地跟着抒情,发笑的是上帝。还有许多人在阐述这个城市的历史,只是我已学会一笑而过,时间的碎片散落在看不到的地方,或深埋,或遗弃,历史又从何说起?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去年夏天,我离开了廉城开始了在远方的求学历程,失去的是参与叙述这个城市故事的资格,但我知道,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里,还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来。异乡夜深,孤灯独影,偶尔,我会怀念这座年轻吵闹的城市,怀念喧哗的街道,怀念郊外的麦田,以及许多……
毕竟家,不分好坏,对吗?
韶关:冬日记忆
一个人的韶关
韶关,一座不折不扣的山城,一座俭朴的城市,这里与海无缘,开门见山。而我所认识的却十分有限:韶大、大塘、步行街、教育学院……
在繁华之外的地方,别处有着别样的精彩,比如我最爱走的沿江路,熏风路。公车上,景物迅速后退,阳光穿透窗框洒落在每个人身上――一片金黄,此刻没有迷惘的眼神,有的只是一种恬静安闲的态度,还须语言表达吗?冬日里,有什么比灿烂的阳光更让人感到舒服?而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倘佯在韶关的大街小巷之上。
孤独的韶大
这是凌晨四点
凌寒中夹杂着的孤独
呼出一口水气
凝结
一团薄雾
有人说
这是零下一度
褪去喧嚣的外纱
雪白的外表被路灯照得橙黄
温暖
如期降临
寂寞在每个暧昧的角落蔓延
谁也不知道
这是
韶大最深处的
秘密
广州:匆匆一瞥
广州是这样的一座城市,它大、杂、乱,商业繁华,空气混浊,却拥有非一般的魅力,麦当劳与肯德基泛滥,而又不乏地特色。它是许多旅人的终点,于我,却是路过的驿站。这座有太多人居住的城市,给我印象却仅有三十分钟,每次都是匆匆而过;变化的是身边那些来来往往的陌生面孔及人头涌涌的人流。
对于广州,我只是路人,这座城市不会因一个背包族徜徉于街头而惊讶,或者说它早已习惯这种陌生人的访问;每天,如我般的旅人又何止千万?如果说喜欢广州,倒不如说喜欢这种陌生感。晚上这座繁华流光绚丽的城市便谜一般在夜色中绽放,一不小心就容易迷失方向,高楼林立,找一个座标总是很难,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在广州住了四天,却还是无法看清我眼前的这座城市,迷路成了家常便饭。
但,总一些东西让你难忘吧――比如地铁。
因为地铁,广州被分割成地上、地下。与地面的繁复不同,偌大的广州于地下便演化成两条简单的线条。繁复被简化后原来可以如此清晰:入站、买票、坐车、出站……在这座城市里旅行,其实不难。而我自然会享受坐地铁的时间:跃越了城市的节奏,安然地看着人来人往,谁说这不是一种别样的蕴昧?
剔除喧嚣后的静谧,忽略繁复后的简单,这样的广州有着说不出的精彩。
人在旅途
很早便想为远行找个理由,若不是求学于远方的话,或许我还是未能走出雷州半岛。出走那年,我二十岁。
父亲告诉我,对于廉江,他只是个路人。于我呢,褪去浮躁后是否可证明自己的成熟?是否我也如父亲般,在所有去过的城市中都只是把自己当作路人,包括廉江?或许正是这种遗传的潜意识吧,我更加相信:一个美丽的新世界正等着我去发现。算命先生说:四十岁前,我不属于任何一座城市。那个多次被提及过的陌生感正鬼魅般吸引自己经过一座又一座漂亮或不漂亮、繁华或不繁华的城市。
没有起点,也无所谓的终点,于某种意义,我愿意做个永在路上的旅人,没有目标,只有方向,如果可以,我更愿意走到这个世界尽头,并记住旅途中那些善良的人们及更多曾去过但叫不出名字的地方……
篇二:城市随笔
广州是这样的一座城市,它大、杂、乱,商业繁华,空气混浊,却拥有非一般的魅力,麦当劳与肯德基泛滥,而又不乏地特色。它是许多旅人的终点,于我,却是飘过的驿站。这座有太多人居住的城市,给我印象却仅有三十分钟,每次都是匆匆而过;变化的是身边那些来来往往的陌生面孔及人头涌涌的人流。
对于广州,我只是路人,这座城市不会因一个背包族徜徉于街头而惊讶,或者说它早已习惯这种陌生人的访问;每一天,如我般的旅人又何止千万?如果说喜欢广州,倒不如说喜欢这种陌生感。晚上这座繁华流光绚丽的城市便谜一般在夜色中绽放,一不留意就容易迷失方向,高楼林立,找一个座标总是很难,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在广州住了四天,却还是无法看清我眼前的这座城市,迷路成了家常便饭。
但,总一些东西让你难忘吧�D�D比如地铁。
因为地铁,广州被分割成地上、地下。与地面的繁复不同,偌大的广州于地下便演化成两条简单的线条。繁复被简化后原先能够如此清晰:入站、买票、坐车、出站……在这座城市里旅行,其实不难。而我自然会享受坐地铁的时间:跃越了城市的节奏,安然地看着人来人往,谁说这不是一种别样的蕴昧?
剔除喧嚣后的静谧,忽略繁复后的简单,这样的广州有着说不出的精彩。
篇三:城市随笔
这座城市与漂亮无缘,也与高尚无关,但许多年之后,我相信它还会长久地在记忆中存活下去,因为,这是我的家乡。
是的,廉城,它给我的烙印如此深刻,以致情感的麻木。这个城市谈不上整洁,在我眼中,它肮脏而混乱,甚至在某些场合,它表现得更类似于集市,来不得半点永恒;但,毕竟有人在这住下了,并生了根,集市也就成了城市。在那里,有人乐于天命,有人却步履匆匆,有人说廉江像他飘过的一个驿站,而不是家,好比父亲,今年五十了,却因生活所累未能走出廉江。
记得曾为廉城写过一篇怀旧的文章,此刻想来或许也过于矫情。真有那么多东西值得去感怀么?而我眼前的廉江却是如此的年轻,墙痕斑驳又能说明什么,细心一看,所谓的古老也但是只俱俱几十年,时间只是轻轻淡改了容貌,我就傻冒地跟着抒情,发笑的是上帝。还有许多人在阐述这个城市的历史,只是我已学会一笑而过,时间的碎片散落在看不到的地方,或深埋,或遗弃,历史又从何说起?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去年夏天,我离开了廉城开始了在远方的求学历程,失去的是参与叙述这个城市故事的资格,但我明白,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那里,还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来。异乡夜深,孤灯独影,偶尔,我会怀念这座年轻吵闹的城市,怀念喧哗的街道,怀念郊外的麦田,以及许多……
毕竟家,不分好坏,对吗?
篇四:城市随笔
“我们是90后,每一天乘着朝阳上学,踏着夕阳放学。这是个学习的时代,这是个萌芽的时代。”
“我们是80后,每一天拿着简历奔波于每座高楼,每个单位。这是个创业的时代,这是个奋斗的时代。”
“我们是70后,每一天按时上班,按时回家,和家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个温馨的时代,这是个和谐的时代。”
不同年龄的人们以自己最独特的方式享受着这个时代,忙碌的步伐,矫健的步伐,轻盈的步伐,每个人用自己脚步,用自己的节奏迎合这个时代,谱写了一曲丰富多彩的城市足音。
太阳刚升起,我懒散的伸了个懒腰,从暖和的被子里钻出来,又是新的一天。朝阳被浓浓雾色遮掩着,仿佛还未睡醒,透出一丝微微的红光,但城市却早被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叫醒,各行各业的人都开始了一天的打拼。也许朝气蓬勃的景象吸引了太阳,它褪去雾色,散发出光芒,天空也渐渐从最初的淡黑色转为宝蓝色了。穿好鞋子,背上书包,我踏着矫健的步伐飞奔向校园。只见街上车水马龙,学生们端着早餐,迈着匆匆的步伐急急忙忙的赶往校园;拎着公文包,身着西装的白领们等待着公车的到来,怕赶不上时间急匆匆的脚步,跺脚,搓手,脸上露出焦急的神情;老人们神采奕奕,穿着软布鞋,昂首挺胸,大踏步的朝公园走去,准备开始晨练的时光。繁华的景象给我鼓舞,仿佛也焕发了我的生机。来到校园,还没进教室,就听见了朗朗的读书声。我放下书包也加入他们的行列,一齐卖力的读着,似乎想激发活力,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去感染这座城市,去唤醒人们的热情。这是城市脚步,各种苏醒的声音交织而成的早晨。
太阳当头,人们纷纷离开各自的岗位,回家休息。大街上的人寥寥无几,偶尔传来一两声汽车鸣笛。工作学习了一上午的人们需要借助一个短短的午后来好好休息一番,持续下午做事的活力。这是城市安静有序混合一体的午后。
下午一两点,街上走动的人群渐渐增多了,休息过后的人们又重新活跃在大街上。嘈杂声,音乐声又重新涌入耳畔,此时感觉到的是精力充沛后朝气的面貌。一杯咖啡过后,城市精英们理清了思绪,整个人又好似从迷糊的梦乡里来到了充满激情的舞台,全身的细胞振奋起来,在图纸上挥笔写下了设计方案。涂涂改改,冥思苦想,尽可能的把工作做到最完美。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用蓬勃的活力点燃起城市的激情。
傍晚时分,小区高楼的窗台映出这样一幅剪影:精美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小碟,餐桌旁,小孩早已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开始自顾自的伸手夹菜。老人们抚摸着孩子的脑袋,眼里流露出慈爱的目光。而孩子的父母在给家人们盛上热饭,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一家人紧靠在一齐,大人们忙着给孩子老人轮流夹菜,小小的一片肉不知轮番放在了几个人的碗里。家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月光下,柔情蜜意从每家窗口飘出,蔓延在夜的城市中。
这就是城市一天中最清新真实的面貌,我们每个人以这样的方式和它一齐呼吸,共同成长,聆听城市的足音。
篇五:城市随笔
生活忙碌、工作忙碌,常常感受不到忙碌最终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和快乐。
在这个多愁善感的季节,总为那时刻变换的景色而感叹。城市依旧在发展,太阳每日照样升起,每一天擦肩而过的人仍旧匆忙汇入人群,地球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在宇宙中转动。没有任何人会去关注素不相识的人和事。
站在摇摇晃晃的、拥挤的公交车中,心中总有许多不快。到一个陌生的新城市拼搏十几年了,我究竟在追求什么?是不是自己喜欢这种所谓的充实?带着疲惫茫然地看着每一天都看过的风景,突然莫名其妙地对生活十几年的城市产生感动,突然为这个秀丽的城市而心动,为每一天劳碌奔波的生命感动,为那慢慢落下的夕阳而感动。
这片在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建起的现代化城市,年轻而充满了活力,尤其是此刻,这座夕阳中的城市别有一番景色。太阳的余辉将整个城市染成了橘红色,远处的高楼大厦在夕阳下仿佛像一幅巨大的油画,而天空就是巨大的幕布。随着车辆的行驶,落日像一个大金盘,不断在大厦中跳跃、像顽皮的孩子在捉迷藏,一会伸出身子、一会又将自己隐藏。
其实就是我闭上眼睛养神的功夫,景色就全变了,黑色渐渐转成窗外世界的主色调,马路两侧的路灯和变幻万千的广告霓虹灯在装扮着这个城市。我盼望着早点到站,因为拥挤的马路、吵杂的人群、喋喋不休的电话、车辆超多排出的尾气、――――都会破坏我刚才的好情绪。
下了车,穿过乱哄哄的小贩、快速走过那排熟悉的小店。踏进小区那一刻,工作中带来的烦恼和觉得疲惫的心突然变简单了。在小区棕榈树下摇曳的灯光中,看到我熟悉家中透过的灯光,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甜甜的桂花香,沁人心肺。不同人家的窗里飘出的菜香饭香,让我有一种飞奔到家的欲望。迫不及待地推开房门,看到可爱的孩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觉得感动和幸福,有家的感觉就是好,迅速闪入屋内,让暖暖的灯光将我紧紧包围。
篇六:城市随笔
我们生活在城市,在灰色里生长着我们的猗郁韶华,在钢筋混泥土里探索着绿色枝芽。我们常常迷茫,也常常不知所措,在繁华与喧闹的背后,在这个我们又爱又恨的城市背后,寻找属于自己的年华。
一、土地
土地是最好的历史书,但能看懂它的人太少。很多年前有海洋,之后有森林,再之后是原野,再之后荒凉。最后的最后,建起了一座名叫城市的所谓天堂。很多双脚每一天都在上面踏过,或是欢喜,或是沧桑,或是悲痛,或是迷茫。你看着无数的脚在这土地上踏过,会生出一种和奇怪的感觉,觉得这些脚步的移动就像是流水,而你作为这水中的一叶小舟,任意东西,随处流荡。但有时会很快乐的在这流动里,略带着彷徨。却也有时候是痛恨的表情,亦或者凄凉。这土地上生长着人类,也生长着其他生命,但在昏暗的天空下,有几人愿抬眼看看身旁安静的树木花草呢?它们生活在本不属于它们的世界里,在这嘈杂和表面的繁华里,安静地忧伤。
二、脆弱
有的时候会认为,这座庞然大物会一向存在在这,你每一天必经的街道,那家你经常光顾的饭店,走过的第三条街的右角那家花店,还有天桥下每一天都看的到的乞讨者,虽然容纳了太多的矛盾,虽然集中了太多的不平等和不和谐,但仍然顽强地欣欣向上地发展着的城市,会一向存在。但它却很脆弱。像庞贝,像玛雅,像亚特兰第斯,这些以前最辉煌最发达的城市,也是在一刹那不见地干干净净的。到底说城市的主角还是人类,所以人走了,空剩的楼房也只能叫残垣断壁的废墟而已。有种难以名壮的感情。
三、虚假
很多城市的居民都向往着自然的田野,但在难得的几处离自然很近的地方却少不了茶馆与休闲所,只是将麻将与扑克进行的地方换一下罢了,却仍自欺欺人的甚至有点虚伪可恨地向别人宣传“我热爱自然,追求自然。”于是很多人都说城里人很虚伪,城市也很虚伪。也许他们是对的。主宰者的人类在征服了一切之后却在继续支配一切的同时说自己该反朴归臻,这也能够说一种荒唐的杯具吧。
四、继续
但我们仍然生活在城市里,不管对它是怎样的情绪。
也许很久以后,在关于一切城市的传闻背后,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城市的背影。
篇七:城市随笔
以前有一次在杭州时,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悠久历史的城市,是能够让人肃然起敬和流连忘返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如果城市没有了历史的积淀与延展就会变得苍白而毫无个性。之后再有机会到杭州的时候,就开始试图留意那些耳熟能详的美景之后的各种渊源和积淀在这个城市中的文化表情,我觉得城市的个性就应在这些细节中表现出来。在杭州,有一件值得庆祝或者说值得纪念的事情就是政府在民间的呼吁下保留下了了清河坊这唯一完整的历史古街区,并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加以保护性开发,此刻,徜徉在“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的清河坊历史街区中的时候,能够看到那些仍历历在目的历史遗迹:唐朝的天门,南宋的御街,明朝的于谦故居,清朝的胡雪岩故居和胡庆余堂国药号等等,更有一批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它们象一条建筑文化图链一样汇聚在那里,凝聚着历史文化信息和时代特征。
如果说重新修复那个作为杭州古城仅存的源头的河坊街是为了延续杭州历史的文脉,那么作为现代建筑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学区就是文脉延续到这天,现代人对它的解读。位于南山路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学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十分江南化的作品,同时它又融汇了许许多多的现代元素。置身其间的人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场景:完全反常规的主体建筑中水墨画般的青砖灰瓦白廊柱,单体建筑架空层下的水榭联绕,而在屋顶坡面、外墙弧度等细节上,又同时跳跃着最现代的设计构造,一方面,老杭州的建筑符号和语言被巧妙的运用出来,青砖、灰瓦、廊桥、水榭、青石板、紫藤架这些江南历经千年的建筑文脉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最新的建筑材料、建筑方式,超前的建筑理念和艺术思想也同时在那里碰撞闪耀。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法根这样评价这片建筑――在那里,你会感觉它是由江南的山水、西湖的灵气、人文的古韵孕育而成的,它将与西湖母亲一齐,向人们深情地讲述独属江南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气质。清河坊的保护和中国美术学院南山学区的交相辉映正说明了这样一种关系――文脉总是在新与旧的张力中生存发展的,没有旧的也就无所谓文脉,缺乏新的接续,文脉则不能延续。
在上海,以外滩建筑群为代表的公共建筑和以石库门旧里、联立式新里、花园洋房等为代表的居住建筑,成为近代上海建筑的文化源流,由此反顾上海的近代城市建筑文脉,明显的与上海人的社会心态、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伍江在他的《上海百年建筑史》中将其总结为“注重功利、追求时尚、中西合璧、兼容并蓄”。以石库门建筑为例,其实用的城市联排式住宅的布局源于欧洲,其门框、门板、门环和天井又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门上的门框装饰又多为西式图案。位于太仓路的“上海新天地”更是将传统的石库门街坊布局移植成现代都市的休憩空间,在经过新一轮的解构与建构之后,空间功能改变了,石库门建筑的立面被符号化地保留下来,成为承续历史文脉的记忆碎片。
其实在“上海新天地”之外,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表现方式,除了建筑本身,在装修、陈设、选材上都有在历史文化领域的挖掘和再利用,用符号和记忆来表现这天的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追溯和理解。最近飘过上海的时候,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去了一间位于离衡山路酒吧街不远“三千院”餐厅,“三千院”准确的位置就应在乌鲁木齐路上,因为衡山路太过著名,所以很多人会习惯性的用衡山路作为地标来找寻它。“三千院”是个带酒吧的餐厅,它的外部在寂静的乌鲁木齐路上十分的抢眼,整个建筑由玻璃和粗砺的木柱结构组成,轻盈与凝重在那里得到了组合,令人明显地感受到了后现代的味道。那里值得一书的也是室内装修最个性的地方在于地板的取材来自于老仓库,据说,这些木料原先是杨浦区一个仓库的地板用料,之后仓库拆了这些木料被卖到苏州,此刻它们又回到故里,很有一点轮回再生的玄机。踩在地板上面的感觉十分塌实厚重,不明白是不是心理作用使然。餐厅的酒架是用螺纹钢结构而成的,高贵的红酒与廉价的酒架构成了一种比较,那里的椅子用的是藤椅,就是早期上海弄堂中经常见到的那种,这些场景使人的精神很容易回到弄堂生活的年代,你说它是噱头也好,文化也罢,它毕竟代表了一种趋势,这些令人回味把玩的细节
和造型很好地将历史保留其间,让你研读和触摸,整栋建筑就象一个历史的小舞台,舞台上散落的是历史的碎片。
和“上海新天地”南北呼应的就是北京的798,坐落于机场路附近的大山子地区的798原先是座军工厂,从厂名代号看原先保密程度就应挺高,许多老北京都记得,这是一个“进厂务必查三代”的神秘工厂。而此刻,798却是京城里继三里屯和后海之后最值得一游的“艺术区”。上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对中国实施一项援助,建造“718联合厂”,又称华北无线电零部件厂,其下分718、798、706、707、797、751厂和11研究所。款项来自民主德国对苏联的战争赔款,设计者也来自民主德国。116。19万平方米的总面积及其建筑工艺在当时的亚洲首屈一指。工厂于1951年建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许多关键元件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许多重要零部件均产于此。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798厂为代表的大山子电子城也由于转产而逐渐冷清下来。从2002年开始,一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开始进驻那里,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仅一年多的时间便发展成这天拥有众多家艺术中心、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的现代艺术空间,构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798的厂区建筑风格简练朴实,讲求功能,当时是由世界上22个大厂带给的技术支持,由55位德国专家采用当时
世界最先进的建筑工艺和设计理念设计建造的,是著名的包豪斯设计风格建筑,这种建筑风格的厂房目前仅在中、德、美等国家有极少量存留,是世界上仅存不多的,带有包豪斯建筑理念的厂房建筑设计群,堪称工业发展史上的文物。它不仅仅仅是现代艺术家创作的完美空间,同时也是一件历史文化展品,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见证。798见证了艺术文化发展的新过程,德国包豪斯运动把文化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而798艺术区是中国新诞生的艺术家们对新时代的要求,所以具有了国际好处。798是艺术家们用艺术的方式让这一有着重要好处的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在此之后,也有过旅游、电子商务及办公等业态进驻798等想法,但不得不承认,是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了798,挽救了798,期望将来不管798会转成什么人群什么行业领域的聚集地,其作为城市发展及建筑史纪念好处都不会改变。
美国俄勒冈州大学规划公共政策与管理学主任MichaedHibbard教授说,“文化的界限依然存在,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源于城市最初的历史,比如他们的宗教传统和风俗,所以文化身份区别将更为强烈”,无论是北京、巴黎、纽约还是平遥、周庄、丽江,这种不同地域、城市的文化传统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特定的“文化身份”的识别性。此刻很多人一向在强调,我们的城市没有新意与特色,但实际上创新是与自己城市的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息息相关的,而我们此刻最就应做的,就是从此刻做起,去保护老的、真实的历史建筑,研读城市建筑文脉的渊源,让我们的城市更富有可读性。无论是清河坊还是中国美院,无论是“新天地”还是“798”,都是在努力用建筑延承和塑造城市的文化标签,用建筑讲述城市自己的故事,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不经意间将故事改得面目全非,将建筑弄得矛盾重重。徐怡芳在她的《城市化,让我透过空间再看你一眼》中写到:“从十分现代的北京橘郡出来,是农家的蹦蹦车霸着道路在揽客。很美国的生活方式经不起一声农夫的吆喝,就把人从现代空间的梦中唤醒。其实,你拥有的不是真正的与现代的美国同步的空间形态,你所拥有的但是仅仅是个愿望的外衣。”我想,那里除了在描述城市化发展
过程中的矛盾之外,还在潜意识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时候,在开发量越来越多、盘越做越大动辄几千亩的时候,在这些轰轰烈烈的推倒重来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对城市文脉的延展性和抗性究竟了解了多少?城市文化和建筑的关系又了解多少?
篇八:城市随笔
早上一如继往地,六点四十起床,七点四十上车,八点到公司……
这天深圳的太阳很好,不是个性强――但是,也有赖于我那英明的公司领导。我们上班去的那个时间,也不会热到哪里去。。最起码,此刻这样的月份,还是比较好过的。
深圳是矛盾的城市。我是一个多情却又无情的人,在深圳这样一个充满惺惺相惜和冷漠的矛盾地方,真的是很适合我这样的矛盾生存。
每一天,都看到沿街有人在乞讨,空洞的眼神,摇得叭叭做响的铁罐,手和头麻木地晃着。仿佛那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线木偶,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有的时候很想给他们的碗里丢些钱,但是一想到他们背后的阴暗,个性是一些青壮年,不做事,靠乞讨过活,就觉得气愤。最后,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漠然地走过,仿佛路边那些“可怜可怜吧……”的声音传于天际,而非眼前。仿佛那些摇着罐子的手和木然晃着的头,是迎风摇摆的野草……
记得自己一向坚信,每个人都会有一条自己的路,身边的人能够给你引导,能够给你引诱,亦能够给你阻碍。但是,能够左右你的永久是自己。我相信我自己是执着地走在自己的路上,而那些乞讨者呢?他们是在走自己的路吗?他们是在左右自己的路吗?
在这样一个城市里,一点点温情都能够让人感动。每个人都在走着不同的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
篇九:城市随笔
那一夜,我从梦奄中惊醒,窗外正下着雨。
那一夜,我忍着疼痛,煎熬到天明。
那一夜,我醒过来时,正是凌晨两点钟。
……
是你,让我感到这是一个人的城市,一种孤独侵蚀着我。――正如一首歌所唱的:是因为想你才寂寞。
电话寂静的躺在我身边,不离不弃,我却没有力气拨通你的电话,我与疼痛在做着抗挣,今晚到底是它制服了我还是我燃烧在它的怀抱?我是个倔强的孩子,就犹如你的转身我不去挽留,我的离去那么绝决一样!
我游荡在这城市间,仿佛行走在荒芜的沙漠之中。每一个迎面而来的、擦肩而过的、或是背离而去的,究竟谁的双手能够带我走出这片荒芜、谁的胸膛能够让我依着哭泣、谁的眼里让我不再有孤独?――没谁能够!又有谁能体会你的无奈、分担你的愁苦、拭干你的泪水?――没谁能够!你也是这个城市孤独的孩子,没人在乎我的欢笑与泪水,又有谁在乎你的成功与失败?没人在乎我的浮沉与去留,又有谁在乎你的拥有与失去?
岁月改变不的不仅仅仅是容颜,最重要的是情绪。如今,这沧桑的心绪如何去重温那首往日流的憧憬?这是一个人的城市,每一个灵魂在其内心都有是孤独的、困惑的、迷茫的,我又能要企求什么?我不是这城市的宠儿,也不是这城市的乞丐,我不敢奢望在我疼痛时再有你温柔的双手,那是一个久远的梦想;我更不敢奢望在我困惑时还能看到你的笑脸,那已经是一个过往的以前。这城市,在一夜之间变得陌生无比,繁荣与否,整洁与否,一切与我无关,我只是这城市里的一个过客,以前的往事已远去,我还能期许什么样的未来?
――窗前,绿树成荫,车水马龙,喧闹无比。华灯初上之时,灯光交错辉映秀丽无比。然而,有谁懂这城市喧哗之后的孤楚,又有谁会顾及它的忧伤它的疼痛?
偌大的城市,但对我,这,只是一个人的城市……
篇十:城市随笔
韶关,一座不折不扣的山城,一座俭朴的城市,那里与海无缘,开门见山。而我所认识的却十分有限:韶大、大塘、步行街、教育学院……
在繁华之外的地方,别处有着别样的精彩,比如我最爱走的沿江路,熏风路。公车上,景物迅速后退,阳光穿透窗框洒落在每个人身上一片金黄,此刻没有迷惘的眼神,有的只是一种恬静安闲的态度,还须语言表达吗?冬日里,有什么比灿烂的阳光更让人感到舒服?而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倘佯在韶关的大街小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