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不去的农村,呆不住的城市杂文随笔
荒山野岭的农村,灯火阑珊的大城市
初中毕业后,阿强考上了市里的一所技校,毕业后进了一家摩托车厂做起了流水线。从员工到组长再到班长,从单身到脱单到有了孩子,阿强过得幸福而又上进。可是,当孩子来到这世界后,一切都变了。以前住厂区宿舍,一个月100元就够了,可现在三口之家,不能住厂区宿舍了。只能在外小区租房子。人家几十万买来的房子,不可能便宜租给你,阿强最后租下了一套边远的房子,一个月2500元。父母年老了,不能帮手带孩子,所以阿强的妻子便辞职在家带孩子。这下紧张了,阿强的工资就5000元,房租水电煤气车费,奶粉尿布,孩子看病一除,几乎没有生活费了。好在婚前还有一些积蓄,还算勉强可以维持。最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呢……一转眼,阿强的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可是户口不是市里。只能上私立幼儿园。在市里的私立幼儿园,一个学期要一万多块钱,一个学期四个月,平均每个月三千元,而且周末要自己带。如果周末自己带,那么就有一个人不能上班,于是,一个人的工资养三个人成了不可以。思来想去阿强决定回农村,在户口所在地是义务教育,不用那么多学费。可是,回到农村后发现,阿强村里面已经无幼儿园和小学,所有孩子都在镇上的学校上学,每家每户必须有人在镇上租房子陪读。阿强想让妻子在城里打工,自己回去边带孩子边创业,谁知道家乡的店铺比行人还多。开个店子的想法流产了。想回到农村种点东西,可是家里离镇上很远,不方便孩子上学,而且家里的土地到处种满了果树,长满了野草,像原始森林一样,人烟稀少。有部分老人在家种的红薯被动物吃了一大半。看来呆在农村,也只有被饿死的样子。
爸爸妈妈,不要走吧
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却没有工作,他乡容纳不下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一个叫家的地方找不到养家糊口的路,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地方却安不了家,从此便有了漂泊。打工10年,回不去的农村,呆不住的城市,这群人改何去何从?谁也不知道。
第二篇:致回不去的青春杂文随笔
青春,多么美丽的回忆!
青春,多么伤感的过去!
谁不因青春激动?
谁不因青春伤怀?
影片《芳华》,再现了一群七十年代军人文工团那些少男少女们的故事!在这个大家庭中,他们激情燃烧,他们个性飞扬,谱写了他们一曲曲壮丽无悔的青春年华。在这里,有喜有忧,有乐有悲,悲欢离合交织,演绎了一幕幕感人的故事。
刘峰,手巧勤快,乐于助人,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战友结婚,因置不起沙发,他亲自动手,为战友做了精致的沙发。他每次外出归队,不怕累,不嫌烦,都要为战友捎带家属给的物品。他放弃自己光辉的前途,把上军大提干的机会拱手让给别人。这一幕幕无不让人感动?但命运有时候也会跟你开莫大的玩笑。他感情细腻,爱上了战友林丁丁。一次,因纯真的感情,抱了一下林丁丁,却被林丁丁落井下石,背处分,上了前线。
前线上,他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坚守阵地,用生命捍卫者军人的天职,在炮火中失去了右臂。
何小萍,善良坚强,因家世的不幸,她改名换姓,参了军。
她6岁,父亲含冤入狱,母亲改嫁,不被继父接受,受弟妹的欺负。她因故意受冻,引发感冒发烧,换得了母亲一次的拥怀入睡。
她刚参军,穿战友的军装照相,为让父亲高兴,却被战友林丁丁诬陷,落得“贼”的骂名。
她有着超人的舞姿,在文工团是A角的地位。因战友的欺负,上不了台。只有在别人伤了的情况下,被迫顶位上台。
何小萍,常常受着战友们的欺负,最终也被调到了前线,改行做起了军医。在炮火中,她不顾一切照顾着伤员。尤其是照顾了那个15岁的小伤员,那一幕,无不催人泪下。何小萍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受刺激,精神崩溃。
林丁丁,自私,任性。她诬陷刘峰,受处分,上前线;她故意欺负何小萍,使何小萍遭别人的冷眼。
影片后面,战争结束了,文工团解散了。在文工团解散前的最后一次演出中,刘峰来了,何小萍来了,小穗子来了……何小萍看着演出,恢复了记忆,慢慢的神志清楚了。
演出后,他们唱着《驼铃》,喝着酒,含着泪,为最后的分别壮行,场面感人。之后,他们各奔东西,寻找人生的前程。
多年后,刘峰去烈士陵园祭奠战友,与何小萍相遇。得知刘峰老婆因刘峰残疾,跟长途司机跑了。何小萍一叙旧情,向刘峰表白了自己很早就喜欢刘峰。他们相拥了,没有结婚,没有生子,相依为命,一起搀扶,行走在最美的夕阳里!
青春哦!一去不返。
青春像一出精彩的演出,在脑海里久久播放!
青春像一壶久藏的老酒,酒香在记忆里氤氲!
第三篇:回不去的故乡是远方杂文随笔
总以为风景在远方,所以不顾一切飘洋过海来寻找。总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所以要到处走走看看。
走了看了才发现,最好的地方还是故乡。深深烙印在我心里,草木枯荣,繁花落叶,季节变迁,小桥流水。闭上眼睛,都像活在梦里一样。
水乡人是细腻的,温润的,纯朴的,善良的。那条郁郁葱葱的人民路,多想再走一遍,七里山塘,外婆家旁边的万年桥还有念旧失修的城墙,斑驳的城墙是童年的回忆,慢一点再慢一点,景范也是难以忘怀的地方,范庄前的小巷子路修好了没,蛋饼摊的阿婆还在么,亲切的吴侬软语,校园里的石凳,假山,小操场,这个地方凝结了我所有最美好的回忆。细雨时节的苏城是静谧的,滴滴答答,雨滴从瓦片上落下来,清脆而空灵。四四方方的苏城,从来都不会迷路,没有机场的城市,总是没有那么多喧嚣,就像需要摆渡的鼓浪屿一样。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了苏大,当时看到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勾起所有回忆,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校园。中学时代里,很多关于爱情,关于大学的憧憬,都是在苏大里完成的,那条长长的十全街,忙碌而狭窄,苏州美在精致,美在细腻。
于是乎,在外面漂泊的日子,遇到同乡,总不免突生好感,最好还能来几句苏州话解解馋,搜哉宁,总是不一样的,烧菜的时候都要多放点糖的。
无锡,也待了四年,算是第二故乡,想死了江大那片湖,想死了同居四年的大学生活。人总是对待过的地方产生感情,若干年后,也许我会思念英国,想念这段痛并快乐着并且飞速成长的日子。
青春像火车一样,轰隆隆地开走了,留下的,是渐行渐远的声响,还有跳跃飞舞的尘埃,我们不知道火车开向哪里,却再也开不回去。那么就向前看吧,如果现在还不够好,那是因为还没到更远的地方。
记忆里的故乡早已面目全非,成为了回不去的远方,但是如果你来,我还是愿意带你走一走。
故乡其实最怀念的,便是一碗面。
第四篇:浮游城市杂文随笔
“我太年轻了,甚至不懂怎么去爱她。”
我讨厌红枣,却喜欢伊利牧场红枣味雪糕。喜欢蜜雪冰城四块一杯的红枣牛奶。我讨厌你对我忽冷忽热的态度,讨厌去揣测你的所思所想,却喜欢你。
说实话,我这个人真的挺奇怪的。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所有的困难和委屈都能够在夜里溶解。但是如果有人愿意倾听,就似乎一点委屈都受不了,无由生出许多消极情绪和负能量来,张牙舞爪地暴露自己隐藏在绿叶里的尖刺,迫不及待地暴露自己最最不堪的一面。
仿佛在说“你看,我这么糟糕,不要陪着我了,不要喜欢我了,你快走开。”真正逼走了那些可能真的愿意陪着我的人,又在心里哀求,哀求大家不要走。
永远希望在难过的时候有人陪在身边,希望能有人包容我,将我拉出泥沼,保护我,鼓励我,偏爱我。却忘记了没人会喜欢一个习惯躲在黑暗里的人。我现在在改了,能不能请你不要走。
自你之后,一切都定下基调。说话声音软软的、笑起来眼睛弯弯的,或者爱穿素色衬衫的男孩子,我总忍不住多看几眼。会钦慕的男孩子应该也是像你一样,比我优秀很多很多的人吧。
我现在完全凭借着你带给我的某些东西,走在一条不知道通向何方的路上,甚至都不确定我现在为之努力的,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以前,无论是看书、练字、抄诗、画画,都是我所热爱的并且出于本心去做的。现在,我早就弄丢了自己。
想和你在四月的结尾,坐在蔷薇花丛下,讨论北极星和金星,同喝一杯不加糖的薄荷柠檬茶,或者追逐一只蝴蝶,其实以上都不重要,我只想和你虚度好景。
其实还是你最懂我,一看到我手上的《维庸之妻》就知道我又不开心了,却也不拆穿我“只是随便从书架上拿来看”的小谎话。你怎么还不结婚啊。还不让我死心,还不让我谅解自己。
第五篇:城市只是个大农村而已杂文随笔
我是很喜欢汉村的。
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一直都有一种恐惧,觉得如果自己做不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我这辈子就是非常失败的了。我对自己有着很高的期待,然后在意识到“人是有上限的”的时候难过地哭了一晚上。我不喜欢热闹,远远地看着也觉得很恐惧。不喜欢应酬,甚至觉得维持一份正常人眼中的友谊很累很累很累,我觉得很累很累很累。我喜欢我的校园bubble——文化生活比我的城丰富一些,人也更加地尊重主管的精神感受。从小一直包围我的那种,因为社会资源短缺造成的不安感正在一点点的消失——我不知道这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是不是好事,但是我感到幸福。先要让灵魂坚韧起来才能够把自己放进风雨里磨练吧。
仔细想想我的城市其实也只是个大农村而已。她是安全的,你就在半夜的马路上走啊走啊走啊走,然后突然一边哭一边拼命往前跑。相对城市化的配套设施为独居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便利。上升空间没有太多,文化生活也不怎么好。但是她有海。你看着他,看不到边;你觉得自己很小很小,但又觉得自己很大很大,什么都能够包含进去,什么都能成就。
我在城市中生长了18年,我不能说我不爱城市。
我喜欢跟聪明人相处,喜欢精神层面上的互相理解和友善的距离——我依然对人与人之间的绝对理解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如果那是不可能的,起码我们能够点点头,做到给对方留一点空间。我喜欢天,喜欢海,喜欢他们象征着的自由;我喜欢老城区的味道,喜欢晴朗冬日早晨的阳光,还有安宁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