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21:1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第一篇: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认清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性质与作用;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新特点及其他分配方式的实现和调节。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核心内容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4、贯彻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核心内容

2、贯彻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叙法、举例法、启发法、提问法 教学课时:4个学时 教学内容: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必将使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阐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一)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的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和经济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当时并不存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特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对自身否定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必然在以下两个方面创造出对自身否定的条件:

1、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物质条件;

2、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阶级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公有制并不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征的公有制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这种公有制形式同样要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而采取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种社会公有制度,即由全体劳动者组成的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内涵。也是有别于私有制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时,劳动者个人在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员时,才是生产资料所有者。

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种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经济制度。劳动者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共同进行劳动,并共同占有劳动成果,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般特征。

总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社会公有制。

马克思的这些理论概括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预见,但不是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概括。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不可能同马克思的科学预见完全相同。

2、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1)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甚至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2)实践:

A、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所处的国际条件以及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途径: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对官僚资本采用没收的方式,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购买的方式。官僚资本占工业、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总额的80% 第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既有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一面,又有拥护“共同纲领”,接受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的一面。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和改造政策。

第三、改造个体私有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对个体劳动者不能剥夺,只能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示范、教育和国家帮助,引导个体劳动者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 手工业: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4、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不是单一的;

根据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要求建立的生产关系,必然是不同性质和多层次的。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表现为多种形式。

现实中的公有制经济必须采取多种实现形式,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等,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

(二)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这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本质,主要是对整个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认识,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问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目标。

1、共同富裕的含义

共同富裕,是指社会全休成员都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劳动者体力、智力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内涵(2)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铲除了剥削和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使共同富裕具有了可能性。第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将使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3、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平均分配的关系(2)共同富裕与两极分化的关系

(3)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奋斗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社会主义制度中剩余产品的性质和作用

不同所有制的区别,表现在“剩余”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中,收益权或剩余索取权是所有权的最终实现,不同所有制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剩余”的归属上。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剩余”不是归于私人,而是归于公有:(1)“剩余”归属全民所有,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本质体现;(2)“剩余”归属与于集体所有,就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本质体现。

四、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确立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在于: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只有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离开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

第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它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

实践证明,无论用哪一种所有制经济去套不同的生产水平,其结果只能是阻碍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本身的发展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它不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有问题。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

(一)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1、“两个毫不动摇”:

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所有制性质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张和观点,在理论上都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也都是有害的。我们必须在改革过程中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

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长期以来人们的片面理解

第一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所有制形式在根本上的制约性,没有切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实际出发来研究所有制结构和优化所有制结构;第二、在认识上简单地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没有切实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出发来研究所有制结构和优化所有制结构。

(2)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经济制度上的体现,就是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所有制经济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从这一标准出发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就应该把非公有制经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之外纳入此制度之中来。

(3)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所有制的层面上,而且要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上来认识。

2、“一个统一”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1)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是由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来共同推动的。(3)必须要营造能够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一制度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基本保证;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现实国情的客观要求。

1、公有制为主体内涵

指公有制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社会公平、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和社会稳定方面,起着支撑和保证作用。

2、公有制为主体的必然性 第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

第一,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第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

二、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协调发展

1、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 1)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A、含义: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属社会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它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

B、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劳动,共同占有生产的“剩余”,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平等。

C、现阶段全民所有制采用国家所有制的形式:

第一、在全民所有制范围内,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全体劳动者都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但是,每一个劳动所有者只有在作为全体劳动者这一整体中的一员时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就必须由一个代表全体劳动者利益的社会机构来行使所有权,这个社会机构就是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全民所有制是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宏大的体系,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和制约关系。要使这一系统能协调运转、高效运行,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来统一协调和指挥,这一社会中心只能是国家。

第三、全民所有制是为全社会人民谋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第四、国有经济只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国家,而它的运行仍然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进行的。

(2)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A、含义: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它是与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但它所能容纳的劳动力水平是比较广的。

B、特点:生产资料只属于集体范围内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在同一集体经济范围内,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平等的,但在不同的集体经济之间是不平等的。

C、集体所有制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a、集体所有制经济也是我国城镇经济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城镇集体经济广泛存在于轻工业、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b、股份合作制在性质上属于经济所有制经济:

第一、股份合作制企业是通过职工参股的形式来组织企业的;

第二、企业的资产由集体共同占有、共同使用、实行民主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第三、企业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劳动者个体经济

A、含义: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以及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B、特点:第一、个体经济的简单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基础,是同社会化程度较低的这一层次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第二、个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分散、灵活、多样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个体经济在满足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和独特的优势。

(2)私营经济

A、含义:私营经济是指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B、私营经济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3)外资经济

A、含义:外资经济是指通过引进境外资本和我国的港、澳、台资本在我国大陆建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济。

B、外资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外资经济是得到我国政府批准,在尊重我国主权、接受我国政府监督和管理的前提下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

C、外资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外资经济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

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1、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关系(1)区别

(2)联系,即统一性。

2、公有制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1)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A、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B、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自查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具体是指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公有制在现实中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用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①所有制权利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处置权、收益权。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在经济过程中界定和实现所有权及其派生权益的形式。

②过去,我国的公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特定形式。农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

③实现形式有:合作经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④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3)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据

(一)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按劳分配的含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首先,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第一、任何形式的所有制经济都是体现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而这种关系最终都要通过一定的分配方式实现。第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一是按劳分配是在社会范围内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主体地位与非主体地位的区别,是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二是按劳分配是社会范围内个人收入的基本分配方式。从社会范围看,劳动者个人收入主要是通过按劳分配这一分配方式获得的,从其他分配方式得到的收入不是构成个人收入的主要部分。

其次,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所决定的。一方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按劳分配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贯彻,并表现出自身特点。另一方面,市场经运行的自身规律又要求按照市场原则来对个人收入进行分配。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都具有商品性质,都要有相应的收入和回报,所以必须按生产要素分配。

个人收入呈现多样化的复杂现象:

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财富是通过多样化分配方式来分配给个人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多种分配方式与社会层面的结合,不仅引发分配制度的变革,而且也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二、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个人收入不再单一地来源于按劳分配,其他分配方式也将成为个人收入的重要来源。个人收入通过什么分配方式来实现,这不仅是收入分配的问题,而且也是个人在社会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确认问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一)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必须废除资本主义中剥削的分配制度,确立按劳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联系在一起的,在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按劳分配关系。

其次,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而可分配的社会产品的数量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还不能够根据人们的需要来分配产品。

第三,人们还不能做到无条件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提供劳动,劳动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只有承认劳动的差别,并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以保证劳动者各尽所能地为社会提供劳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第一、按劳分配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局部劳动:劳动者是直接向企业提供劳动的,而不是直接向社会提供劳动。因此,这种劳动只能是在企业局部劳动的构成部分。

第二、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实行;对劳动者进行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无法做到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分配。

第三、按劳分配还不能按照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量来计量,而只能按照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计量。如果企业经营约好,劳动者的劳动就能够全部被社会承认;如果经营的不好,就不能全部被社会承认。

第四、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来实现。劳动者提供劳动,起先获得的是价值形态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所需要的商品。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三、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配的几个关系:

(一)其他分配方式:

1、按劳动成果分配:主要是指劳动者个体经济收入,它显然是劳动收入,但不属于按劳分配的范畴。如:个体户劳动所得、农民劳动所得。

2、按经营效果分配:就是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经营的最终收益量,即经营效果分配。如:经营劳动收入,经营风险收入。

3、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者不会无偿提供生产要素,企业也不能无偿使用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必须参与与分配。如:按按资分配、按劳动价值分配、提供技术和信息的收入等。

4、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如:福利性收入、扶持性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收入和救济性收入等。

(二)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各种关系:

一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方面要看到效率优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兼顾公平的重要性。

二是、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提倡奉献精神就是要使社会成员树立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增强为社会多做奉献的观念。同时也要把个人做出的贡献与收入联系起来。三是、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反对平均主义仍然是贯彻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四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处理分配问题的基本决策是:一是依法保护合法收入,二是取缔非法收入,三是整顿不合理收入,四是调节过高收入,五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总之,要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第二篇:第5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B、按劳分配制度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D、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在一个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以一种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同时并存着其他所有制形式,居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该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8页;《大纲解析》第111页。

2.马克思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说明社会主义社会与私有制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A.生产关系不同

B.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

C.最终目标是否是共同富裕

D.所有制结构不同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社会与私有制社会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了依靠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而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的可能性,按劳分配以劳动作为个人收入分配的共同尺度,既承认差别,又不能因为收入的差别而形成贫富悬殊。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增多,其结果必须是劳动人民在物质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私有制社会的本质所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9页;《大纲解析》第111页。

3.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之所以有区别,根本原因是:

A.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不同

B.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不同

C.生产资料的收益权不同

D.“剩余”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区别。

任何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都包含着所有制的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由此派生的占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在这些权利中,收益权或剩余索取权是所有权的最终实现,因而也是任何一种所有制的最本质的内容。因此,不同所有制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剩余”(这可以表现为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等)的归属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剩余”不是归于私人,而是归于公有。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则在于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9页;《大纲解析》第111页。

4.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

A.生产资料的财产存在方式

B.公有资产的最终归属问题

C.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D.产品的分配方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等诸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有同样的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上可以实行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随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一定会更加多样化。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强化产权约束,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1页;《大纲解析》第112页。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D.人民民主专政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基本保证;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现实国情的客观要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基于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经济属性认识的逐步深化,我们认真总结了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搞单一公有制的经验教训,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认识到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党的十五大明确将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0页;《大纲解析》第111页。

6.在我国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A.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B.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C.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确立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是由我国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的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要使所有制形式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需要从实际出发,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更好地符合初级阶段的实际,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本身还不成熟和完善,这也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一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最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依据。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都作为市场主体,相互联系、公平竞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0页;《大纲解析》第111页。

7.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优越的标准是看其:

A.社会化程度的高低

B.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是否实行股份制

D.是否实现了多种实现方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优越的标准。

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优越的标准看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即先进的所有制形式;阻碍或制约生产力的发展的,即是落后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它集中反映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有了一个深刻的变化。过去我们往往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也不能将其包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之中。这样的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导致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单一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0页;《大纲解析》第112页。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本质区别在于:

A.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

B.国有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C.集体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

D.初级阶段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处于基础地位的,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根本不同的,现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条件下的并存,而过渡时期是以私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条件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私有制经济处于被改造条件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2页;《大纲解析》第111页。

9.公有制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其主要的实现形式是:

A.公有独资企业

B.合作制企业

C.股份合作制

D.股份制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有制实现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我国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是,由于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大胆利用。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就能有效地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1页;《大纲解析》第112页。

10.全民所有制是由:

A.部分劳动群众结合在一起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B.全社会范围内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C.全社会范围内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D.部分劳动群众结合在一起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全民所有制。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它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它是同较高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生产资料,采取了国家所有制形式,所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又称为国有经济。由于它只能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这样,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就必须由一个代表全体劳动者利益的社会机构来行使所有权,这个社会机构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代表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因而全民所有制必然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3页;《大纲解析》第113页。

11.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

A、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B、国家政权的性质

C、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D、社会分配制度的性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股份制。

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与所有制是处于不同层面的经济范畴。股份制是以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可以包容不同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股份制作为资本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其性质如何关键看控股权张我在谁手中。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由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2页;《大纲解析》第112页。

12.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我国农村所有制的主要形式是:

A.个体所有制经济

B.集体所有制经济

C.私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

D.全民所有制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农村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集体所有制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根据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和具体情况的差异,农村集体经济采取不同的经营组织管理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水利设施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基础上,使生产经营的责、权、利相结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利益关系,把劳动者的收益同劳动成果直接挂钩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家庭联产承包制这一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农户家庭运用归自己所有的部分生产资料,如农具、运输工具等,在与集体订立承包合同的基础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生产成果除了缴纳农业税和上缴集体的部分以外;归自己所得。农村集体经济的这一形式,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中国农村的实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中国农民在改革实践中的创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3页;《大纲解析》第113页。

13.我国城乡蓬勃发展的、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它的性质属于: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个体经济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股份合作制经济。

股份合作制是兼具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为一体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它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它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引进股份制的基本原则,资金可以入股,技术也可以入股;在分配方式上以劳动所得为主,又有一定比例的按股分红。所以,股份合作制既不完全等同于股份制,也不完全等同于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股份形式明确了产权关系,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共同劳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居于主人翁的地位,使劳动者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调动了人们投资和劳动的积极性。要支持和鼓励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2页;《大纲解析》第112页。

14.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主要是指:

A、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B、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增加

C、有效发挥作用的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增加

D、公有资产绝对数量的增加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不是仅指量的优势,更要重视质的提高,如果国有经济的资产庞大,但占相当比重的资产闲置不用,反而是浪费,公有资产占优势应是指有效发挥作用的资产占优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3页;《大纲解析》第113页。

15.个体经济建立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它的性质是:

A.不具有剥削性质的公有制经济

B.具有剥削性质的私有制经济

C.不具有剥削性质的私有制经济

D.私营经济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个体经济的本质。

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是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属于私有制经济,但它又以自己劳动为基础,因而不剥削他人劳动,不具有剥削性质。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这是个体经济的显著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弥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不足,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加强对个体经济的管理、监督和引导,使其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4页;《大纲解析》第113页。

16.外资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它的性质是:

A.单纯的社会主义经济

B.单纯的资本主义经济

C.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外资经济的性质。

外资经济是指通过引进境外资本和我国的港、澳、台资本在我国大陆建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济。外资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有利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加快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的生产管理水平;有利于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外资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外国和港、澳、台资本主义的合作,它既不是单纯的社会主义性质经济,也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性质经济。外资经济是得到我国政府批准,在尊重我国主权,接受我国政府监督和管理的前提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因此,就其性质来说,外资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5页;《大纲解析》第114页。

17.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是: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多种经济成分。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不存在剥削关系。私营经济是指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是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属于私有制经济,但它又以自己劳动为基础,因而不剥削他人劳动,不具有剥削性质;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用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一种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依靠雇用劳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在性质上属于存在剥削和被剥削关系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4页;《大纲解析》第114页。

18.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其前提条件是:

A.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D.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存在重大差别,还是谋生的手段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劳分配制度的客观依据。

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排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基础,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者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第三,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可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7页;《大纲解析》第115页。

19.“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分配制度”,这句话的依据是按劳分配:

A.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B.肯定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C.承认阶级差别

D.贯彻了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等价交换原则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劳分配的实质。

分配是所有制的实现,一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总是有与之相联系的分配方式存在。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密切联系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具体内容: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从根本上否定了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按劳分配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只承认人们的劳动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和富裕程度的差别。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把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直接联系起来,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99页;《大纲解析》第74页。

20.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是由:

A、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B、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决定的 C、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D、我国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说,在社会初级阶段,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7页;《大纲解析》第115页。

21.按劳分配的“劳”是指:

A.直接的社会劳动

B.直接的个别劳动

C.以个人为单位的局部劳动

D.以企业为单位的局部劳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特点。

按劳分配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局部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作为商品生产者存在的,企业生产的商品必须经过交换才能实现。劳动者在一定的企业中从事生产劳动,他的劳动只是该企业劳动的一部分,对于社会来说,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只能是一种带有个别劳动性质的局部劳动,而不能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企业生产的商品必须经过交换,企业生产商品的局部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劳动者是直接向企业提供劳动的,而不是直接向社会提供劳动,因此,这种劳动只能是企业局部劳动的构成部分。这种局部劳动在客观上存在着一个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的问题。也就是说,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有可能被社会所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也有可能不被社会所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样,能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就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7页;《大纲解析》第116页。

2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要做到:

A.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把效率放在首位

B.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把公平放在首位

C.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D.初次分配注重公平,再分配注重效率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正确处理好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求在微观领域的收入分配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合理拉开差距,把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与劳动贡献直接结合起来,鼓励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按其贡献参与分配。再分配注重公平,就是要求在宏观领域中,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要把公平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更多地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需要从社会角度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一方面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进行适当的调节,如征收个人累进所得税等。另一方面,对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给予适当的照顾,如实行转移支付和帮困措施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1页;《大纲解析》第117页。

2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与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条件有很大的区别。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合所表现出的特点是:

A.按劳分配的“劳”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B.它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企业范围内

C.按劳分配中劳动量应该是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全部劳动量

D.我国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决定了分配结构也必须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劳分配的特点。

按劳分配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而只是局部范围内的。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标准实现的,但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形式,各种企业又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们存在着经济利益的差别。因此,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是对劳动者进行按劳分配的主体。正是由于企业是对劳动者进行按劳分配的主体,所以只能在企业的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劳动者进行按劳分配,在不同的企业,分配的标准当然也就不一样。也就是说,在现阶段,作为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具体是通过各个企业贯彻这一原则来实现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8页;《大纲解析》第116页。

24.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公有制

C.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D.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实行按劳分配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排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基础,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者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第三,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可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7页;《大纲解析》第115页。

25.按劳分配的存在范围是

A.各种所有制经济范围内

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C.各种合作经济范围内

D.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范围内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劳分配的特点。

按劳分配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而只是局部范围内的。这是因为,在现阶段,劳动者在企业从事生产劳动,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对劳动者进行分配。也就是说,对劳动者进行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正因为分配的主体不是社会,所以,也无法做到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分配。企业作为对劳动者进行分配的主体,当然也只能在企业的范围内按同一标准对劳动者进行按劳分配,离开了企业的范围,就谈不上对劳动者按同一标准进行分配。因此,在现阶段作为全社会分配原则的按劳分配,是通过各个企业对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来实现的。正是因为按劳分配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实行,所以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来实现劳动者提供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因此,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是对劳动者进行按劳分配的主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8页;《大纲解析》第116页。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主体是:

A.全社会劳动者

B.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C.各种所有制企业

D.社会主义国家政府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劳分配的主体。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实现的,但现阶段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还不完全是公有制,并且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各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他们存在着经济利益的差别,因此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是对劳动者进行按劳分配的主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8页;《大纲解析》第116页。

27.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A.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B.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收入

C.存入银行的利息收入

D.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劳分配的收入。

由于按劳分配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因此,在现阶段作为全社会分配原则的按劳分配,是通过各个企业对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来实现的。正是因为按劳分配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实行,所以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来实现劳动者提供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因此,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是对劳动者进行按劳分配的主体。上述答案中,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收入和存入银行的利息收入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只有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7页;《大纲解析》第115页。

28.某国有企业有一职工,年工资3万元,奖金0.7万元,津贴0.3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收入1.5万元,房租收入3万元,该员工一年的按劳分配收入为:

A.7.5万

B.3万

C.5.5万

D.4万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劳分配的收入。

按劳分配的具体内容: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由于目前按劳分配的存在范围只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所以该职工的薪资收入包括:年工资3万元,奖金0.7万元,津贴0.3万元应属于按劳分配收入。而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的年收入1.5万元及房租收入3万元应属于按要素分配的收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7~158页;《大纲解析》第115~117页。

29.按劳分配制度中作为收入分配客观尺度的劳动量是指:

A.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

B.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

C.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D、劳动者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劳分配的尺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第一,按劳分配中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而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个别劳动的组成部分。第二,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而只是局部范围内的。第三,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是以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作为计量标准的,而不是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劳动量只有在产品实现交换后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按劳分配也只能以这部分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作为计量标准,而不是以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作为计量标准,也就是说,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与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并一定完全一致,按劳分配只能以后者作为收入分配的客观尺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8页;《大纲解析》第116页。

30.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与按劳分配不同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决定的,下列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是:

A.救济收入

B.优抚收入

C.国民收入

D.股票收入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上述选项中,救济收入、优抚收入和国民收入属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股票收入属于资产收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9页;《大纲解析》第116页。

31.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确立生产要素按:

A.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B.所生产商品的供求状况参与分配原则

C.所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参与分配的原则

D.所生产商品的性质参与分配的原则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也就是说,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9页;《大纲解析》第116页。

32.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根据合同规定从企业利润中提取的报酬,属于:

A.联产计酬收入

B.资金分红收入

C.经营风险收入

D.按劳分配收入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营风险收入。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营者,根据合同规定从企业利润中提取的报酬,属于经营风险收入。因为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比较于一般职工要承担大得多的责任和付出更多的劳动,在合同界定收入时应予以肯定。但是,这种经营风险收入应确定合理的限度,不宜过于悬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9页;《大纲解析》第117页。

33.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A.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B.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劳分配的特点。

按劳分配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而只是局部范围内的。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标准实现的,但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形式,各种企业又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们存在着经济利益的差别。因此,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是对劳动者进行按劳分配的主体。正是由于企业是对劳动者进行按劳分配的主体,所以只能在企业的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劳动者进行按劳分配,在不同的企业,分配的标准当然也就不一样。也就是说,在现阶段,作为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具体是通过各个企业贯彻这一原则来实现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8页;《大纲解析》第116页。

34.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的个人收入属于:

A.按资分配收入

B.劳动收入

C.按劳分配收入

D.风险收入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个体劳动者收入。

个体劳动者从事个体工商业、个体服务业以及农副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这种个体劳动所得虽然也是一种劳动收入,但不同于按劳分配所得的劳动收入。因为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体现的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在分配方面的互助合作关系,而是作为个体私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这种收入的数量不仅取决于他们的劳动,而且取决于他们拥有生产物质条件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市场的状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9页;《大纲解析》第117页。

35.劳动者购买的债券、股票和在银行存款所取得的利息、股息等收入属于:

A.按资本取得的收入

B.按劳分配收入

C.劳动力价值收入

D.按资金分配收入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资金分配收入。

按资金取得的收入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和个体经营者取得的资产收益。如在社会主义企业之间实行横向经济联合时,有的企业只是向其他企业提供资金,然后分享收入,后者在金融市场上向银行或者其他企业提供资金,分享利息,或者是向其他企业参股,取得股份分红收入等。这种资产收入,有一部分会转化为企业劳动者的收入。此外,劳动者购买债券、股票和在银行存款所取得的利息、股息等收入,也是一种资产收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9页;《大纲解析》第117页。

36.下列工资收入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是:

A.国家公务员的收入

B.建筑工人的收入

C.服务行业人员的收入

D.高校教师的收入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收入。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所取得的收入较“原始收入”。目前,我国的初次分配时分别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他所有制企业中进行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和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的个人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就是要求在微观领域的收入分配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合理拉开差距,把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与劳动贡献直接结合起来,鼓励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按其贡献参与分配。上述选项中,建筑工人的收入属于原始收入。服务行业人员的收入、高校教师的收入、国家公务员的收入属于再分配收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2页;《大纲解析》第117页。

37.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在:

A.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 B.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的 C.非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的 D.产业部门进行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民收入再分配收入。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所取得的收入叫“原始收入”。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之后,又在全社会范围内所作的分配。经过再分配所取得的收入叫“最终收入”。再分配注重公平,就是要求在宏观领域中,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要把公平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更多地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需要从社会角度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一方面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进行适当的调节,如征收个人累进所得税等。另一方面,对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给予适当的照顾,如实行转移支付和帮困措施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2页;《大纲解析》第117页。

38.我国现阶段,国家企事业单位职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收入是:

A.按劳分配收入

B.经营收入

C.风险收入

D.劳动收入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企事业单位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获得的劳动收入

国家企事业单位职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收入,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这种个体劳动所得虽然也是一种劳动收入,但不同于按劳分配所得的劳动收入。因为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体现的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在分配方面的互助合作关系,而是作为个体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这种收入的数量不仅取决于他们的劳动,而且取决于他们拥有生产物质条件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市场的状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9页;《大纲解析》第117页。

39.从根本上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范畴是在: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传统体制下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训的基础上,及时汲取了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深入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由此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9页;《大纲解析》第112页。

40.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十七大报告提出:

A.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同时注重公平与效率

B.初次分配注重公平,再分配注重效率

C.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1页;《大纲解析》第117页。

41.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培育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是:

A.培育和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B.进一步改革商品流通体系

C.建立由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

D.价格改革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又称市场构成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整体。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个方面。商品市场,即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及房地产市场等。从总体上说,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竞争有序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市场体系,目前尚未最终形成。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是健全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改革商品流通体系。同时,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上的自由流动,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0页;《大纲解析》第121页。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将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A.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C.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D.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且应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确立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是由我国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的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要使所有制形式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需要从实际出发,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更好地符合初级阶段的实际,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本身还不成熟和完善,这也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一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不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都应该得到发展,都应该利用它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0页;《大纲解析》第112页。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

A.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形式

C.人们对生产资料的经营方式

D.人们对生产资料的组织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上可以实行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随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一定会更加多样化。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强化产权约束,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1页;《大纲解析》第112页。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下列属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有:

A.合作制

B.股份制

C.股份合作制

D.承包制和租赁制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大胆利用。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合作制、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租赁或者承包经营等方式。随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一定会更加多样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1页;《大纲解析》第112页。

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保证公有制经济控制全部国民经济

C.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D.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要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只要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2页;《大纲解析》第113页。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

A.国有经济

B.集体所有制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不同形式,知识公有化范围不同,不存在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之分,无论是国有和集体所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都是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1页;《大纲解析》第112页。

6.国有经济的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包括:

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B.自然垄断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要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3页;《大纲解析》第113页。

7.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主要有:

A.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

B.乡镇集体经济

C.各种乡镇、城镇合作经济

D.股份合作制经济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农村集体经济形式。

集体所有制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根据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和具体情况的差异,农村集体经济采取不同的经营组织管理形式。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主要有: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乡镇集体经济;各种乡镇、城镇合作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的形式,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中国农村的实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中国农民在改革实践中的创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3页;《大纲解析》第112页。

8.“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

A.由法人股东而不是个人股东构成的股份制是公有制

B.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以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

C.公有制经济占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D.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股份制。

股份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可以包容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如何确定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2页;《大纲解析》第112页。

9.股份合作制的特征主要有:

A.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出资者,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企业中有一定比例属于职工集体所有的财产

C.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时采取一人一票制

D.共同分配劳动成果,税后利润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股份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特点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它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它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为基础,劳动者除了按劳动取得报酬外,还应按其投入的资本额取得相应的收入。它的特征主要有:(1)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出资者,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企业中有一定比例的属于职工集体所有的财产;(3)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时采取一人一票制;(4)共同分配劳动成果,税后利润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2页;《大纲解析》第112页。

10.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的政策是:

A.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发展

B.放宽市场准入

C.禁止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D.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做强做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前,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认为非公有制与公有制是对立的。改革开放以来,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开始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宽市场准入个体、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做强做大。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4页;《大纲解析》第113页。

11.我国现阶段的外资经济包括:

A.外资出口企业

B.中外合资企业

C.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D.外商独资企业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商投资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这里所谈的外资,是指中国内地以外的台、港、澳地区以及外国资本的在华投资。中外合资企业,是指我国同外商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一般是指由外商出资金、设备,我方出土地、劳动力进行合作经营的企业。这种企业,在合同期内外商可用提取折旧费的办法收回投资,并分享企业利润,合同期满后所有财产归我方所有。外商独资企业,是指外商经我国批准,在我国境内租赁土地、独自投资、独自管理、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5页;《大纲解析》第114页。

12.“截至2005年5月底,我国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25378个,合同外资金额1161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844亿美元。外商投资遍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我国之所以允许外资经济存在和快速发展,是因为外资经济的发展:

A.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速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B.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

C.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

D.有利于沟通和开辟我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进外贸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内就业人口,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外资经济的作用。

外资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速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有利于沟通和开辟我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进外贸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内就业人口,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外资经济,既要为外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切实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也要加强对外资的管理,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外资经济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地限制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5页;《大纲解析》第114页。

13.我国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共同点是:

A.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B.都主要依靠雇佣劳动来经营

C.都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D.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是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一种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都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又有区别:个体经济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这是个体经济的显著特点。个体经济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不剥削他人的劳动,不具有剥削性质。私营经济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劳动者通过雇佣关系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成果归私营企业主所有,因而它在性质上是属于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资本主义经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4页;《大纲解析》第113页。

14.我国现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属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有: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股份合作制经济

D.外资经济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私有制经济。

我国现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属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有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因为它们在性质上是属于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虽然属于私有制经济,但由于个体经济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不剥削他人的劳动,不具有剥削性质,所以不属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应属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中的一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5页;《大纲解析》第113~114页。

15.我国现阶段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类型有:

A.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B.国内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成的企业

C.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所组建的经济联合体和企业集团

D.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联合组成的企业集团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指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一个经济体。它可以包括:国内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成的企业,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所组建的经济联合体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但是,同种所有制性质投资或组建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不能算混合所有制经济。所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联合组成的企业集团不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4页;《大纲解析》第112~113页。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有其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表现在: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B.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C.劳动存在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D.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排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基础,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者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第三,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可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7页;《大纲解析》第115页。

1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

A.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B.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衡量

C.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D.所指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劳分配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条件有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按劳分配中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而只是以公有制企业为单位的局部劳动。第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第三,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是以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作为计量标准的,而不是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的。第四,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8页;《大纲解析》第116页。

18.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

A.与公有制经济可以共存

B.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C.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

D.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1)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这一点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一致的。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结果都反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2)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成为统一的力量。为此,必须营造一个能够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3)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又必须处理好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其内涵来看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二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必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缺一不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4页;《大纲解析》第113页。

19.有人认为对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其结果必然是经济私有化,该观点:

A.错误,没有看到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放宽市场准入的

B.正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不兼容的

C.错误,是调整所有制结构质的飞跃,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D.错误,既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又可以促进国有垄断行业的改革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公有制地位与作用。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是调整所有制结构的一次质的飞跃。这既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又可以促进国有垄断行业的改革,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改变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过度垄断的状况,有利于实现垄断行业的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有利于垄断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在垄断行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和改变激励机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4页;《大纲解析》第113页。

20.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确立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原则,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是因为:

A.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B.企业规模大小不同

C.各种生产要素都在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

D.实行多种经营方式且经营效果也不一样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结构。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都要求有相应的回报,如果没有收入回报,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就不会把其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因此,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就是必然的要求。确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使个人收入不再单一地来源于按劳分配,使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呈现多样化,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8页;《大纲解析》第116页。

2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下列收入属于保护范围之内的是:

A.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收入

B.某人获得的股息收入

C.某人制假售假所得的收入

D.某人出售专利所获得的收入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合法收入。

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合法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上述选项中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收入、某人获得的股息收入、某人出售专利所获得的收入都应属于合法收入。为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允许和鼓励的是劳动致富、守法致富,对那些非法侵犯他人利益、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要依法严厉制裁。另外,为避免收入差距过大,对合法地通过正当途径取得的过高的个人收入,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防止个人收入过分悬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1页;《大纲解析》第117页。

22.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把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结合起来。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主要包括:

A.个体劳动收入

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C.按经营成果分配

D.按资金和资本分配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

所谓生产要素就是指用于生产过程的各种经济资源,或者说是进行生产经营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其经济上的所有权,按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获取相应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从收入分配上保证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都能得到回报,保证生产要素所有者有充分的动力把其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主要包括: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经营收入;资产收益;按资本取得的收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8页;《大纲解析》第117页。

23.李某一家五口人,李某本人承包了责任田,完成上缴农业税之后,收入不错;妻子开了个小店,纳税后也有不少收入;儿子是售货员,每月除工资、奖金、津贴外,还炒股,赚了不少钱;女儿是工程师,她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也有一份丰厚的报酬;李某的母亲靠出租房屋也有一定的收入。对上述材料中的分配方式表述正确的是:

A.李某承包了责任田税后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

B.儿子的工资、奖金、津贴、炒股属于按劳分配

C.女儿在私企当技术顾问属于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

D.其母的出租房屋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李某承包责任田的税后收入属按劳分配。妻子开小店的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收入。儿子的工资、奖金、津贴属按劳分配收入;李四儿子的炒股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女儿给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的报酬属于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母亲靠出租房屋得到的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9页;《大纲解析》第116页。

2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效率与公平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相反,矛盾突出。下面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正确认识是:

A.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B.现阶段,在个人收入分配上,要把公平放在第一位

C.离开公平谈效率,收入差距过大会直接挫伤广大群众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可能提高效率

D.离开效率谈公平,不但不能实现公平,反而会破坏生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有相互矛盾的方面,也有相互统一的方面,过分地强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首先,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1页;《大纲解析》第117页。

2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允许在富裕的道路上存在先富与后富,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承认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其经济根据是:

A.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B.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

C.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D.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平衡规律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先富与后富关系。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帮后富的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条件要求的。它不但与共同富裕没有矛盾,而且还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第一,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第二,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所有制和分配关系下,不同社会成员之间除了存在着由按劳分配产生的收入差别外,还存在着由其他分配方式所产生的个人收入上的更大差别。第三,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有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和竞争就起作用,就必然造成优胜劣汰。这是人们的意志所不能改变的经济现象。第四,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平衡总是绝对的,平衡总是相对的。实行共同富裕,有一个发展问题,不可能是同步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与个人依靠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示范效应,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0页;《大纲解析》第117页。

2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所谓公平是指:

A.机会的均等

B.规则的平等

C.结果的公平

D.公平就是平均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平的涵义。

所谓公平,主要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力分配的合理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机会的均等,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不会因为民族、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而具有某种优先的权力或受到歧视。二是规则平等,即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遵循同样的标准和规则。三是结果公平,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要素相当的收入,在承认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合理差距的基础上,共同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消除两极分化。公平的三个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1页;《大纲解析》第117页。

27.市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内涵包括:

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B.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C.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可与公有制相结合 D.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不能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也不能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第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可以有所不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4页;《大纲解析》第118页。

28.为了推进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必须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一基本框架的内容是:

A.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B.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D.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由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需要认真抓好以下五个重要环节:

第一,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必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第四,必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第五,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必须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采取切实措施,积极而有步骤地全面推进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7~168页;《大纲解析》第118页。

29.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调控模式上必须实现的三个转变是:

A.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

B.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

C.由以行政、法律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

D.由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向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宏观调控的模式。

宏观调控是一种政府行为,它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对经济总量的调节,控制经济运行的节奏和方向,或改变经济运行的方式和状况,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微观经济活动。宏观调控是现代国家的重要经济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调控模式上必须实现的三个转变是: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由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向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4页;《大纲解析》第124页。

第三篇: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基础,正是由于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除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的状态,才能摆脱资本家的剥削,获得主人翁的地位,实行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2.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的原因;按劳分配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难点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讲授时间:4学时 本章集中讲三个大问题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与按劳分配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或一部分劳动群众在一定范围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新型所有制。在我国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2.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的途径

(1)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具体方法是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

(2)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方法是引导个体农民走合作化道路。3.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因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只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保证。

(二)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含义

按劳分配就是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为社会进行劳动,其劳动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2.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依据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必要的的前提条件。第二、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者及其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主要是谋生手段,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是合理的。

第三、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抵还没有达到使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程度,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P183)

(二)我国现阶段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国有经济

(1)性质:社会主义经济

(2)作用: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和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2.集体经济

(1)性质:社会主义经济

(2)地位: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增加积累,安排就业,满足 2 人们多种需要。

3.个体经济

(1)含义: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由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与使用,并直接从事劳动的经济成分。

(2)性质:个体私有制

(3)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作用:发展社会生产,方便群众生活,增加国家税收,安排就业。4.私营经济

(1)含义: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2)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3)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作用:发展生产,活跃市场,繁荣经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

人民需要。

5.“三资”企业中的外资经济

(1)“三资”企业的含义:“三资”企业是指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2)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3)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4)作用:(P189)

(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2.怎样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完善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通过优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把国有企业塑造成市场主体。

(2)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3)改进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体制和市场行为。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分配制度?

1.总起来说,是由现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改革开放以来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的结果。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在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二)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1.不能以劳动证书或劳动券的形式直接实现等量劳动另取等量报酬的原则。而是每个社会成员向社会提供劳动后,根据多劳多得原则获得货币工资,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2.货币工资不仅用于购买个人消费品,也可以进行投资,还可以购买生产资料或流通资料组织生产和流通。

3.不能由社会按统一的标准直接确定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而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分配。

(三)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生产要素分为劳动生产要素和非劳动生产要素两类。劳动者的体力劳动、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属于劳动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和技术本身属于非劳动生产要素。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生产中的贡献参与分配,不是按其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才与分配。因为费劳动生产要素仅是生产价值与财富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四)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1.个人收入的分类(P197)

2.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概念(P197-198)

思考题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包括什么内容?

2、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

3、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怎样认识多种所有制经济各自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5、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6、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7、什么是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第四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作者:卫兴华 发布时间:2009-07-10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和主要媒体不断强调,我们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能倒退,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这其实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否定改革开放思潮的。如今,甚至还有人肯定“文化大革命”,肯定阶级斗争为纲,把这些年来所出现的现实问题全部归结为搞市场经济。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人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认为国有企业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否定公有制,主张私有化,甚至提出土地也应该私有化。所以,《人民日报》和中央其它报刊一再宣传我们要坚持什么,我们不照搬西方的什么,都是有针对性的。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问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们搞改革,既要坚持改革不动摇,又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那就是中央文件里写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概念理解不清楚,往往有人把它们看成是一回事。其实,无论在宪法上,还是在中央文件里,上述概念都是有区分的。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982年以来,我国宪法修改了多次,但有一点没有修改,宪法上这样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以公有制为基础,不是以私有制作为基础,也不

是以公有制再加上私有制为基础。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除了基础以外,上面还有什么?有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还有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还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等等。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以公有制为基础,这是宪法规定的。

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包括非公有制经济,这带有初级阶段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就是以公有制经济作为主体,同时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们所说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虽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但非公有制经济也要让它发展。当然,我们在实际中,公有制还是不是事实上的主体,这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把公有制为主体流于空谈。因为,目前有统计材料证明,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在不断减少,私有制经济的比重不断扩大。据统计,2006年,私有制经济已经占到全国GDP的63%。中央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强调绝不搞私有化。这实际上是对那些继续主张搞私有化、取消公有制、不要国有企业之类论调的一种否定。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出的历史过程

过去,我们生产力落后,广大人民生活贫困。小平同志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摆脱贫穷?怎样才能使我们摆脱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搞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正是改革开放使我们扭转了人民普遍贫穷的局面。但是,怎么去搞改革开放?在所有制问题上怎么发展?这个思想也是逐步解放的,一开始是允许个体经济发展,把个体经济的发展叫做拾遗补缺;后来个体经济发展了,它的经济规模扩大了,一个人,或者靠他家里的劳动力不够,就要雇人。这又产生个问题:雇人不就是搞资本主义吗?你允许个体经济发展,那么你允许不允许雇人?

我们先前允许发展个体经济的时候有个界定,请雇工7人以下(含七人)的才叫个体经济。实际上个体经济的概念本来应该是,个体经济本人或他的家庭来经营的经济叫个体经济。为什么界定为7个?当时有一个学者给中央提了个意见,说马克思《资本论》里讲过,雇7个人以下是个体经济,雇7个人以上8个人以上就是资本主义了,就有剥削了。中央采纳了这个建议,据此制定政策,个体经济可以有几个帮工,有几个学徒,加起来不要超过7个人。后来,雇工超过7个人了,开始检查,超过了不行。其实,也没法检查,他把人辞退了怎么办?超过8个人怎么办?那时还没有“私营企业”概念,称谓五花八门,如“雇工大户”等。中央的政策是“三不”原则:“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一不宣传,二不制止,看看再说。实际上,只要你不制止它就发展起来了。一直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除了个体经济以外,私营企业也允许发展。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进行的改革,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至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这样,私营企业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开始只是说可以让个体经济起一个拾遗补缺的作用,后来讲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或者叫做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是小平同志提出来的。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中央又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又进一步提高了非国有经济的地位,把它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是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表明我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是一种暂时的策略,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要坚持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根据什么理论、根据什么事实提出来的?中央文件里已经回答了,是根据我们的国情提出来的。我们的国情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既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否定了公有制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只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私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比如外资企业,外国资本家来中国大陆办企业就是搞社会主义了?不是的。但是我们要引进外资,要发展外资企业,利用它来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对私营企业,过去认识得很清楚,现在似乎越来越不敢讲了,我觉得我们理论界应该明确。我们私营企业已经有550多万家了,有的资本达到几百亿。我们有些学者硬说私营经济、个体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实际上,中央文件、小平同志都没有这样讲过。你看小平同志也好,中央文件也好,最初是说,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有经济的补充,或者讲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那就表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本身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如果私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的,那就用不着提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了。甚至有些学者讲,国有企业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如果那样的话,就更用不着讲公有制为主体了。恰恰宪法与中央文件都强调,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你搞社会主义不能离开公有制这个基础的,正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一方面,这是我们国情的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因为按照过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宣言里面就讲,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我们过去急于消灭私有制,就是按照马恩著作去做的。可是,马克思、恩格斯讲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那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的,我们照搬时就没有考

虑到它的前提,我们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彻底消灭私有制那种做法脱离了我们的国情。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我们生产力还很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各个方面都还是比较落后的。我们处于初级阶段,就不能搞单一的公有制,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事实证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成果是有目共睹、世界公认的。我们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70亿元,30年来年均增长9.8%,经济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还多。从全国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倍,农民的人均收入实际增长6.3倍。我们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亿5千万减少至去年的1400万。城乡居民储蓄,1978年是211亿元,去年已达到21788亿;外汇储备78年才1.7亿美元,增加到去年的19460亿美元,将近2万亿美元。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当中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第十位上升到第三位,现在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当然,如果按人口平均数的话,我们人均GDP还很低,但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三了,这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就是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成果。

四、提高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认识

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那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我们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坚持和完善我们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主体和主导是两个概念,主体是指要在量上占优势,量不占优势叫什么主体?对量这个概念怎么理解?过去是讲产值,公有制的产值要占优势,要占比例大;后来中央文件提优势,公有制的资产要占优势,我觉得不仅公有制的资产要占优势,公有制的新增加值也应该占优势。仅仅资产占优势不说明问题,我们有些国有企业占的资产很多,但是放在那儿闲置不用,引进外资,新

进的技术设备不会利用,放在那儿风吹雨打,资产有,但没有用上,或者没有开工,或者开工不足,浪费太大,那样的资产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看新增加值,在全国各个企业,全部经济的新增加值方面,我们的公有制经济也是应该占优势的。

我们的国有企业数量在不断地减少,有个统计数字我看了一下,由几十万减到几万了。人们似乎普遍地有个观念,好像国有企业不行,国有企业效率低,亏损严重,国有企业不如私营企业。但是,我们设问一下,改革开放以前国有经济占很大比重,尽管那个时候有“左”的路线、“左”的理论的错误干扰,但开放以前我们新中国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靠什么?主要靠国有企业。从统计数字来看,那个时候国有企业的利润率是很高的。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公有制。沙皇俄国是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很浓厚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跟美国的差距很大,但苏联建立以后很快地缩小跟美国的差距,后来战胜法西斯德国,能够跟美国抗衡,靠的是什么?在经济方面就是靠公有制,很大程度靠国有企业。

我们改革开放以后为什么国有企业出现了亏损,而且亏损不是一开始就出现,而是后来发生的?亏损、问题多,不是证明国有企业本身不行。国有企业过去挖得很苦,利润全部上交,没有让它留下发展的潜力,改革开放后你让它自负盈亏,特别是老企业,老的国有企业给国家的贡献大,背的包袱也比较重。过去我们医疗、住房、孩子上学全部由国有企业内部来解决,背着沉重的包袱,老企业退休职工也越来越多。而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轻装上阵,没有包袱,当然显示出它的竞争力了。你到市场的海洋里游泳,国有企业背着包袱,你不支持它;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轻装上阵,轻装游泳当然游得快,你轻率地断言国有企业不如私营企业,就不客观了。私营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而国有企业要担负国家的重大任务,它的目标不是仅仅追求利润。我们承认,国有企业过去在旧的体

制下确实缺乏活力,所以我们要进行国企改革。但是我们改革是要把国有企业改造成富有活力、生机盎然的企业,而不是简单地把国有企业当包袱甩掉。当然,我们是有进有退的。

在我们理论界,有学者提出个口号,把改革国有企业叫做“国退民进”,这个口号响了很多年。现在把私营企业叫做民营企业,国退民进,国有企业退出来,民营企业进去。有人误认为这是中央的口号,有些地方官员误认为这是中央的精神,大量地出卖国有企业,我们国有企业在大量地减少,有不少就是一卖了之。什么国退民进,就是要让国有企业从经济里全部退出来,中央并不赞成那个口号。在某些地方,有些人以改革国有企业之名化公为私,大量侵吞国有资产;有的国有企业的厂长跟上面的官员勾结起来,自买自卖,通过各种的渠道侵吞国有资产,或者跟外商勾结起来,廉价卖给外商自己捞好处,这种例子很多的。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卖国有企业要经过议会批准的,而我们有些企业可以随便地和上级部门勾结起来就卖掉,几亿的一个企业可以一千万、两千万把它卖掉。对于国有企业改革,中央的政策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要进,有的要退,该进的进,该退的退,不是全部退出来。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为什么不允许国有企业去竞争呢?好像一切赚钱的行业国有企业就应该全退出来。按照一些理论家的说法,那是竞争性的领域,不要搞国有企业。既然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为什么不允许国有企业竞争呢?为什么国有企业要全退出来?国有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不是都不为,也不是不要国有企业存在。我们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国有企业为主导。什么是主导呢?主导意思是不一定占很高的比重,过去国有企业占70%、80%,那么现在哪怕降到40%、30%也可以,但是它起一个领导、引导的作用。可是不能降得太多,现在国有企业据统计降到20%几了,甚至比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占的比例都要小了,这有点不合适。

有些理论家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跟资本主义的国有企业对比,有种理论上的认识我认为是错误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它的国有企业可以非国有化,可以卖掉。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有企业占的比例很高,比如说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搞非国有化,卖了很多。把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当做我们的参照物,它可以不要,可以卖,我们也可以卖,这个误区我们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的,没有国有企业,资本主义制度照样存在和发展。国有企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步,16世纪算起,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国有企业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没有国有企业,资本主义完全可以照样存在,照样发展,国有企业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的必要性,国有企业对于资本主义来说仅仅是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的需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规模扩大了,经济发展非常复杂了,它需要国有企业来控制它的经济运行过程。今天私有化,明天国有化、非国有化,变来变去都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需要来安排的。

而社会主义国家就不一样了,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既是我们经济运行的需要,它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必要的。我们理论界出现了一种怪论,有一个经济学家写了本书,叫《人间正道私有化》,在香港出版的,就是主张私有化。他把国有企业叫做国家社会主义,他把私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叫做人民社会主义,他不主张国家社会主义,主张人民社会主义,居然说搞国有企业源于希特勒,因为希特勒打的招牌就是“国家社会主义”。这完全是颠倒是非。不仅马克思、恩格斯讲过,列宁也讲过社会主义要搞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马克思讲过,为什么要搞国有经济?只有国有经济才能够从全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现在有的理论家,甚至是有影响的理论家,恁说国有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甚至曲解恩格斯的话,比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过俾斯麦的国有化,大家知道俾斯麦,当时的铁血宰相,他也搞国有化,恩格斯说,“自从俾斯麦致力于国

有化以来,出现了一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它有时甚至会堕落为某些奴才气,无条件地把任何一种国有化,甚至俾斯麦的国有化,都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显然,如果烟草国营是社会主义的,那么拿破仑和梅特涅也应该算入社会主义创始人之列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7-318页注解)可见,恩格斯是反对把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叫做社会主义的。但是我们的理论家引证恩格斯这个话,说恩格斯讲得很清楚,国有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要社会主义。他们否定国家社会主义,把国有企业叫做国家社会主义,他们要什么呢?要人民社会主义,就是私有制,把私有制叫做人民社会主义。我说你主张私有制讲你的理由就行了,你是主张搞资本主义讲你的理论就行了,你不要曲解恩格斯。有人甚至曲解小平同志的话,为了搞私有化,给私有化提供理论根据,曲解邓小平理论。所以,我们理论界在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怎样正确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怎样正确地把握和认识邓小平理论,怎样正确地把握和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怎样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就是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也要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真正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如果公有制经济确实表现不了优越性,如果国有企业本身内在的就不如私有制经济更有效率,那你要国有企业干什么?如果真是公有制经济不如私有制经济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那你搞公有制经济干什么?恰恰马克思主义主张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基于如下两个标准。

马克思主义不是说私有制就绝对地坏,公有制绝对地好,没有这个概念。马克思主义判断私有制、公有制不仅仅是从道德的原则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判断一种社会制度,公有制、私有制哪个优越,哪个不优越,有两个标准。第一位的是

生产力标准,第二位的才是价值标准。首先是生产力标准。比如说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原始社会公有制,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发展到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私有制,而且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最野蛮的剥削制度,那么,奴隶制度取代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私有制取代了公有制,剥削制度取代了没有剥削的制度,是历史的倒退还是历史的进步?如果仅仅从道义不道义、正义不正义、公平不公平从这个价值原则出发的话,那么剥削制度取代了没有剥削、私有制取代了公有制好像是倒退。恰恰相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奴隶制度取代原始社会制度是个历史的进步,这正是从生产力标准出发作出的判断。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恰恰出现奴隶制的私有制,比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比如说原来原始社会有部落战争,抓来的俘虏杀掉,那时候生产力很落后,俘虏你还得养活他,他的劳动成果很低,所以要杀掉;而生产力发展以后,把他当成奴隶,保护了生产力,因为他留下来可以当劳动力,除养活他本人外还可以有剩余劳动力,可以剥削了。所以说,奴隶社会私有制发展起来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就可以进一步发展。

但是,任何私有制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产生剥削制度,产生阶级、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不断地导致经济危机。人们过去还迷信资本主义,现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发展起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又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过去,我们有些理论家把西方尤其是美国那一套当做我们改革开放的标准,坚持要向那里走,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否定计划。前不久《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值得我们一读。作者强调计划,提出日本、法国也搞经济计划,搞的还很好,他们既搞市场化,又搞计划化。我们原来强调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现在倒过来强调市场经济、强调市场化,不敢讲计划化,连计划都不敢讲了,老是走极端。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世界的经济危机,我

们国家的金融系统不会像资本主义那样受到那么大的危害的,为什么呢?恰恰在于我们的银行国有,我们没有完全自由化,没有完全按资本主义那样搞。

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要强调搞好国有企业。你搞不好的话,怎样为主体?空谈不行,国有企业不是搞不好的,可以搞好。从历史上来看,从外国来看,不是公有制经济搞不好,马克思主义强调搞公有制经济,恰恰认为它可以消除私有制的弊端,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比私有制应该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他才提出用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数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对生产力破坏极大,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另外,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会被社会主义取代,从价值判断上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比资本主义优越,比私有制优越,私有制达不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用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标准看,就是首先从生产力的发展看,公有制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我们现在有些地方把发展私有制经济当做政绩去宣传,放开、放手、放心搞,而不宣传怎样搞好国有企业,也不下工夫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没有搞好,不等于说国有企业搞不好。光宣传国有企业不好,它怎么能搞好?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搞好国有企业,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你才能站住脚,理论上你才能够说服人。

另外,我们也要完善非公有制度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符合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要大力发展,也要不断完善。我觉得私有制经济有两面性,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不要忽略它的消极面。私有制经济如果唯利是图,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中央强调,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也要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其中也涉及到医疗卫生改革,新医改引发大家思考,怎样搞好国有医疗卫生事业?卫生医疗制度应该怎么改革,才能让穷人看得起病?刘国光同志的文章也讲到这个医疗问题,他说如果把医药制度完全市场化、医疗制度私有化,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果公有制比重过低,那么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实施难度就增大了。为了实现病有所医这个目标,国家从财政上就需要有所补贴,因为医疗、医院它本来是公共产品,是福利,可是原来的国有医疗体系已经改变了,许多医疗机构,尤其是一些基层的医疗机构已经私有化了,私人医疗机构的主要目的是赢利。过去在医疗改革过程中我们走了一些弯路,致使广大老百姓看不起病、看病难,但这都是改革中碰到的问题,都可以在改革中加以解决。实践证明,完全市场化、完全私有化是行不通的。

我们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也要毫不动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对它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这一面要监督它,对它的积极面要积极地支持发展,不能因为出现一些问题就简单否定。

(报告人系人民大学教授,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第五篇:煤矿安全与生产关系论文

煤矿安全与生产关系

保持良好持续的安全状态是生产正常的保障,安全促生产,安全出效益;维系正常生产持续是抓安全的唯一目的,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发展是抓生产安全的最终目的。煤矿安全特别是井下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关键命脉,只有较好的抓好井下生产安全才能抓好井下生产,可以说煤矿安全是生产的保护神,生产是安全的唯一目标,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煤矿的特殊环境给安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水、火、瓦斯、煤尘以及顶板等灾害时刻威胁着矿井的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复杂性、多变性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当前煤炭行业的深化改革将使企业面临兴衰和生存的严峻考验,此时,更应处理好安全与改革、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一、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在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有些人将它们对立起来,视为一对矛盾,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和片面的。安全与生产之所以不是一对矛盾,就是因为它们根本不是对立着的双方,安全生产相相互依存关系,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生产。人们常说:“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就是这个道理。

在认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和现象,既要承认安全与生产存在着本质的必然联系,又要承认安全与生产之间存在着区别,正确理解与掌握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反对形而上学,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观点,杜绝把安全与生产完全割裂开来的片面孤立的思想,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克服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为天,安全至上,把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到实处,落实到井上井下的全方位、全过程。

煤矿企业职工在思想意识上应正确对待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始终牢记“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所谓安全就是所有的人和财产不会受到伤害。从程度上讲,安全应该分绝对安全和相对安全。但是,所有的工作中都不会存在绝对安全。如果同时涉及到人身安全和企业财产的时候,我们应该认为伤害人身安全的才是最大的不安全。煤矿职工应该牢记安全才能生产,如果在生产中安全意识淡薄,在生产中会留下很多安全隐患,特别是蔑视安全的人为安全隐患是最可怕的。所以,要想消除一切不安全的严肃就应该首先排除思想上的这一难题。即:只有在职工高度重视安全的条件下,安全才能有保障。如果有人问我的话,安全与生产哪个重要,我会说,安全和生产是一个“交集”的关系,但是人的安全最为重要。也只有这样,安全与生产共同存在,才会有安全与生产的推动与促进关系。

煤矿安全管理是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关系的有效途径。在工作实际中,保证安全的条件是在严格的安全管理下避免安全事故,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煤矿安全管理包括职工的安全教育和现场检查。职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职工明确如何保证在生产中减少安全隐患,引导职工如何做到安全,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即使职工已经做到,但也不意味着就没有了安全隐患了,还需要严格的现场管理和监督。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及时的走到现场,组织人员排查各种不安全的隐患。同样在保证生产的过程中还需要有合理的配套设备,为此,应该加大投入,完善各种软硬件设备设施,并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提高安全生产系数。

二、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就煤矿整体工作而言,经济效益是中心,这是煤矿企业全部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但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不安全不能生产。煤矿对安全生产有特殊要求,煤矿的效益对安全生产有特殊要求。煤矿的效益主要来自于煤炭生产,如果没有安全保证,生产煤炭就是一句空话。事实上,一个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情况如何,必须会影响企业的效益。企业发生事故总要或多或少造成经济损失和伤亡,还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处理。这本身就是直接的经济损失。

此外,由于工亡事故的影响,职工人心不稳,出勤难以保证,生产难以进行,这也是无法估量的损失。由此可见,安全生产对煤矿至关重要。但是也应看到,安全毕竟不完全等于经济效益,安全上去了并不等于经济效益就能提高。由于有的国有煤矿多年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企业效益低下,亏损严惩,因此必须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煤炭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事实证明,效益与安全是煤矿企业的两项根本性任务,企业领导必须坚持两手抓,要以安全保效益,以效益促安全,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

三、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在安全生产中中,常有人以偶然两字来分析和解释各种事故。比如,若发生死亡事故,便以事出偶然来开脱,这种偶然显然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对搞好安全生产是十分有害的。认真分析煤矿发生的各类事故,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结论。任何一起看似偶然的事故,其背后都可以找到隐藏着的必须规律。每一起事故的发生,尽管有各种偶然因素,但终究是“三违+隐患=事故”的结果。无论分析追查哪起死亡事故,都能找到发生事故的必须根源。看似偶然的事故,其实都是必然。安全工作不同于其它工作,它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精心大意。要搞好安全生产,必须从基础工作入手,狠抓管理,从严要求,从严把关,从严考核,从严奖惩。只要坚持严字当头,认真强化安全管理,能逐步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杜绝事故的偶然而走向成功的必然。

四、安全工作靠大家

在现实工作中,一提到安全工作,一些人总不以为然,认为那是领导和安全员的事,与自己无关,或是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形成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源在于没有搞清楚,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存在这种认识的职工主观上产生麻痹,思想上警惕性放松,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对安全心不在焉,能应付则应付、能走“捷径”则走“捷径”,这就为事故发生埋下了祸根。

抓安全工作仅仅依靠领导和安全员是远远不够的,领导和安全员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检查,了解生产现场,班组安全状况,发现安全隐患,获取安全信息,消除安全隐患,促进安全生产。但是生产单位,员工多、生产面广、危险源点多,不可能派专人一直“关照”每位员工,更何况8小时以外呢?因此说,抓好安全工作更应该靠大家,靠我们每一个员工自己。

只有依靠自己,安全学习的积极性、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才会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才会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才能及时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能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和防范。其实依靠自己抓安全说到底就是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就能使广大员工自觉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讲标准、讲规程、查隐患、反违章,时时事事保安全”的思想,从而真正做到工作上“三不伤害”。“三不伤害”的精神实质,主要体现了一个“我”字,企业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我”组成,假如我们每一个职工都能做到:“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那么企业安全生产的大好局面就会形成。总之,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动态的管理工作,一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必须牢牢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穿在实践中,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先安全后生产,坚持“安全第、生产第二”的操作原则,抓安全促生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政治、经济效益,并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来保障安全生产,我们的煤矿企业才能达到少出事故和不出重特大事故的目标。

下载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0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导论

    社会主义部分 第10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导论 1.怎样从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私有......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定的经济运行形式及经济体制,总是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而存在。市场经济的不同社会形式,是由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五篇范文]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两种主要的社会体制。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更加良好的物质条件。而当今资本主义正对社......

    农谚与农业生产关系研究

    农谚与农业生产关系研究 摘 要 农谚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朵奇葩, 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的结晶,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现象......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学习心得体会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学习心得体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课我们学习了商品和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生产者一方面要到市场上去销售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还要从市场上买回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消......

    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5篇)

    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05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01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目标:从马、恩对未来社会认识的方法及对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的认识入手,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