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落实小学英语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落实小学英语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王文华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换句话说,小学英语学习阶段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语感。同时,《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倡导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新课程再次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把新课程理念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为学生搭建主体参与的舞台,从而鼓励学生乐于学习。
关键词: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常规,教学质量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们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为有效的开展教学,我认为很重要的是要落实好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常规。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体会,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们的英语教学常规。
一、如何备课?
备课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教和学的一座重要桥梁,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上好课、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也是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资料和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首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1.钻研课程标准:要透彻领会《课标》的内容、知识体系和精神实质,熟悉《课标》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认真钻研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基础知识、功能意念项目、话题项目,明确《课标》对不同学段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因素,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钻研教材:(1)通读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容设计。有可能的话尽量把从3A到6B的教材通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有了比较你才会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所教年级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知识水平。(2)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编写体例,有机地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弄清课本中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教学内容从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确定各节课的教学目标,注意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整个单元仔细推敲,反复思考,找出重点、难点。
(二)其次是认真编写教案
(1)课须在课前备;(2)一个单元有几课时,就应备几课时,先备单元目标,包括课时安排等等;(3)教案须详细,每一个课时均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包括课堂作业设计和家庭作业设计);(4)每一环节或任务设置前必须思考能否发展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什么技能,教案中应体现简单的目标达成;(5)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的设计力求精炼,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听说读写训练时间,其中与课堂同步的书面练习时间应保证2分钟;(6)每个课时都应留有空间作个案修改,要求用红笔书写;每个学期需有25%的教后反思,手写,用红笔。还要认真分析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身心特点、个性差异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要注意各环节内在的逻辑性,要注意联系紧密,过渡自然,即过渡语的使用。各环节之间教学内容的分配与时间安排要适当,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可以在教案上注明每个内容大概安排多少分钟,以使自己能够心中有数。
教学过程中所需活动也要精心设计。应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设计出操作性强、任务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意:
1.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尽量真实,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方式尽量简便; 3.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4.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参与面,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如何上课?
要想使自己的课上得流畅,准备工作很重要。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你必须在课前就了然于胸,而不是带着教案进教室,边上边看下一步该做什么了,接下来该说些什么。其次所需教具也应该准备充分,并在课前置于教室合适的位置。再次要营造亲切的英语教学氛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歌曲、chant、与学生互致问候等方式营造教学氛围。
开始上课,首先每位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满腔热忱地对待教学工作,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其次要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处理恰当,对语言知识的处理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灵活地使用教材中的各种材料,并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真实素材,教学容量适当。教学中无科学性和知识性错误。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检测”和“反馈”作用,要根据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并将问题情境转化为活动情境,在良好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既要按照课时计划与教案上课,又要不拘泥于教案,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教学进程灵活的展开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活动的实效性,活动的科学性;要有重点、有条理,一环扣一环地上好每堂课。
第三,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切忌满堂灌,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讲解要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练的形式必须多样化,有实效。一堂课,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口,笔)时间至少要占三分之二。每堂课必须有明确的训练主项、充实的内容、紧凑的环节、有效的方法,要正确把握教学的三度(深度、广度和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在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组织课堂活动时应做到:
1.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的学生都集中精力于课堂活动;
2.明确活动的目的,每项活动前都应交待清楚活动的任务、规则和时间要求,给予指令时语言应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3.应特别关注后进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情况,让优生和后进生合理搭配,共同发展;
4.形成良好的课堂活动行为习惯,确保师生配合默契,杜绝混乱现象; 5.教师应在活动的不同阶段进行组织、监控、督促、评判,需要时应参与学生活动。
三、认真进行课外辅导,合理布置作业
1.早读课时间教师应下班辅导,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背诵训练。2.作业布置:课后应向学生布置作业,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和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一些特别困难的作业,应先在课内完成一部分,进行半独立性作业。英语作业可分为口头和笔头两部分:口头作业以听录音和朗读对话为主;笔头作业要突出重难点、份量适中,不增加学生负担。练习内容要有代表性、突出重点和难点,要兼顾知识、技能、交际性练习,且难度有层次,份量适中,要做到少而精,切忌搞题海战术,尽量减少机械性抄写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经常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做好补缺补差工作。辅导形式要多样,可采用个别辅导、小组辅导、集体辅导等形式;辅导要有针对性,要分层次、分专题,重点放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身上;要讲究实效,不要加班加点的进行全班性的补课。每堂课后,或上完一个单元后,教师要回顾上课情况,记下教学中的得失、经验或改进措施作以后教学的参考。
3.作业批改:批改作业是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对作业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要在课堂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对书写好的或有进步的作业还可以给予激励性的语言来进行鼓励。教师对学生的每题作业应进行及时、认真地批改,并用红笔划出错处。错题应督促学生订正,必要时进行当面批改。每位教师对待学生的作业应抱严谨认真的态度,英语作业中一个单词甚至一个字母的差别就错掉了,你如果不是非常细心地看出来的话又如何要求学生认真检查自己的作业呢?可能一开始的时候比较费时费力,但久而久之你的眼力也就提升了,一点点小错误在你的“火眼金睛”里也无处遁形。
四、认真进行教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是一个形成性过程,是一个根据信息反馈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种形成性检测手段,课堂评估应为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案和策略提供反馈,为教师调整教学方式提供反馈。教师应在英语课堂上经常使用Very good!/ Good!/ OK!/ Wonderful!/ You’re clever!等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了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学习情感,要常常用荣誉激励性评价方式,如画五角星、奖红花和小卡通图片等多种形式。课堂上哪怕教师只是一句简单的“Good!”或者一个微笑的眼神都是对学生的一种鼓舞,你的笑脸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与你配合,你的大拇指能够使学生展开她的笑颜,你的遗憾摇头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做得还不够……
五、认真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常进行自我评价。提倡写教学日志,通过学生日志和教师本人写教学日志,来促进自己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最基本的是对自己的每节课进行教后反思,总结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在下节课中扬长避短,积极探究更有效的教学策略。积极开展研究,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坚持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有条件的新教师可以跟班听课,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多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调控能力,学习他们的课堂语言组织,学习他们的教育机智,等等。继而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课再进行修改、提升。
我们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自我进修,通过阅读不断整理分析教育经验、调整教育教学行为、更新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学技能,把经验思考转变为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论思考,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行为反思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尽力去做一个好教师。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落实教学常规
抓好“三不”突出“三实”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落实教学常规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经由实验阶段向常态教学过渡。针对如何落实教学管理制度这一专题经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达成以下共识:学校在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要抓好“三不”突出“三实”即:要不搞形式、不摆架子、不走过场,要讲究一个“实”字,即:“结合实际、落到实处、讲求实效”。具体做法为:
一、领会常规、活用常规。
1.学习常规,提高认识。把落实教学常规活动搞得让教师既怦然心动又扎实有效。学校每学期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并把对教学常规的学习与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使落实常规的过程,成为对教师开展新课程理念培训的过程。让所有的教师在学习中,进一步接受新课程理念的熏陶,进一步加深对常规的认识。
2.领悟常规,活用常规。教学常规是对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纲要,如何克服机械的强行照搬,是落实好常规的关键。根据规范的要求,可以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相应的制度、细则等。以此达到活学活用常规。让常规真正起到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能的目的。
二、做敬业务实的管理者。
制度的制定,常规的落实,必须有坚强的执行者,否则形同虚设。为此,建立学校落实教学常规的领导机构,科学制定监督机制、激励评价机制,切实将常规通过教师的领悟落实在教学行动中,才能发挥其特有的功效。也只有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确保常规落实常抓不懈,避免走过场、演假戏的不良现象发生。为此,广泛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促常规落实的局面,是常规落实的保证。
1、建立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深入教研组制度、领导进课堂制度及听评课制度,确保常规落实在教学实际中。
学校中层以上领导,采取学科跟踪指导的措施。深入到每个教研组的中层以上领导,全过程参与本组的教育教学和教研等活动。定期汇报本组的教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本组教师的教学予以指导并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2.发挥教导处的职能作用,确保常规管理的实效性 教导处在落实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常规能否落实到深处,教导处责无旁贷。根据我校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每次上级的检查只要获得名次,对教导主任按镇抽考同档次给予奖励。通过实行周通报制、周例会制、月总结制来定期抽查、普查、反馈、交流存在的问题。将常规管理落实在平时的每一个环节中,这对常规植根于教师的教学行动中会起到 “不言自威”的作用。
3、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是落实常规的有效手段之一 教研组长在教学常规的落实中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教研组长是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如果他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实施常规,无形中对常规的落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教研组长又是学校落实常规的管理者。在他们的组织下,有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来推动全校常规落实。
4.三、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当做是落实教学常规的基点。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实施落实教学常规展示课工程。即:要求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突出一个“一”字,即一定落实教学常规,严格施教。以此确保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
四、注重过程管理。
在落实教学常规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五关”,即:抓好备课关、立足上课关、严把作业关、把好分析关、强化辅导关。从而优化过程管理。
五、突出双基,深入教学一线,做好调研分析。
小学是人生学习的基础,而各科的基础知识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我校不但注重从一年级抓起,更要从拼音,生字词,计算能力抓起。每月都要进行“基础知识月月清”主要调研各学科百分学生的百分率。以此来加强各科教师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实践证明,这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丰厚文化底蕴,是落实教学常规的根本。
教育为本,文化是魂。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教师文化,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发展,最终才会有学校的快速发展与提升。为此,学校努力造就出一支善于打整体仗、打硬仗的教师队伍。他们弘扬优良传统,具备为事业拼搏进取的崇高师德,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更把这种教育情怀融入教学实践,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用自己的爱心和自身行为感染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履行着他们的神圣使命。这样,教学常规就会自然内化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使各种制度不言自威。
总之,认识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教学常规,是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实践永恒的主题,“做好常规就是奇迹”,只有做好常规,学校的教学才会精彩,教师专业成长才能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课堂教学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教学的灵魂,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支配作用。作为数学老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朝着《数学标准》指明的方向去努力工作,寻求更加科学的途径,力求把三维目标具体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去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
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
1、创设情境:在“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实际具有的水平,是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形象地称之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 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从熟知的实际生活中选好素材,创设富有挑战性且适合学生个体差异和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在探究中获得新思维、新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数学是理性的,它自身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知识性很强,能力要求也较高,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一堂数学课是否成功,是不是务真求实,首先要看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在知识上没有理解,能力上没有提高,那么不管这堂课表现的如何精彩,也是一堂没有实际意义的课。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合并同类项》这节课,教材给出“同类项”的定义及“合并同类项”的定义之后,设计了例题:
例:根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
①-xy2+3xy2
② 7a+3a²+2a-a²+3
我认为本节课属于代数式化简的起步型课程,对后续学习能力影响很大。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重难点都在“准确合并同类项”这个点上。仅仅介绍定义就展示例题,难度太大。学生初次见到上述例题时可能“看不懂”、“不会做”,尤其是第②题出错率很高。原因是知识储备不到位。所以,我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时这样处理的:先举例讲解单项式、多项式、多项式的每项的系数、各项之间和的关系,利用加法交换律能将“项”与“项”之间的位置做交换。为负系数的同类项合并做铺垫,然后,板书例题。
①-xy2+3xy2
② 7a+3a²+2a-a²+3 解:原式=(-1+3)xy2
原式 =7a+3a²+2a+(-a²)+3
= 2 xy2
=7a+2a+〔3a²+(-a²)〕+3
=(7+2)a +〔3+(-1)〕a²+3
=9 a +2 a²+3 学生弄懂了恒等变形的来龙去脉,再辅助几道类似的随堂练习,加深巩固,知识技能目标就完成了。通过课堂巡回观察,学生掌握的效果很好。
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以往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 指导,授之以“渔”,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亲身经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在给予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进而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外延和内涵。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探索勾股定理》,属于上升型课程,教材展示了“勾股图”、“弦图”、“青朱出入图”、“五巧板”等图案,如果借此让学生看看、量量,一节课也就上完了,并不会破坏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知,但是效果可想而知。我在这节课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测量、数格子、剪纸、拼图、猜想、讨论、证明等,通过一连串的动手操作,在活动中鼓励与同伴合作,共同体验了《勾股定理》变化无穷的证明方法,特别是“青朱出入图”,数学上称其为“无字的证明”,拼图结果出来的那一瞬间,数学的神奇令他们自己都感到惊叹!整节课呈现出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很自然、很自由。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也随时提出质疑,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使群体的智慧内化为个体的智慧,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 会,使其乐于探究,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分工合作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如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证明》,有一个《议一议》,四边形四条边中点的连线能形成什么样的图形。这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平行四边形和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等特殊的四边形。按照常规教学接下来就 是大量做题训练了。我认为,学生结果两年的三维目标引导,进行综合性问题探究,已经是蓄势待发的状态了。于是,我挖掘教材的这个《议一议》,设计了一堂专题探究课,题目就定位于——《探究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抛出问题:“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不相等、相等不垂直、不垂直也不相等、既相等又垂直的条件变化,会引起中点四边形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的劲头儿一下被激活了,讨论很热烈。课后反思,我最大的感受就如同课前预设的那句话——探究给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这节专题课取材于教材、又超出教材设计,似乎在教学进度上影响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是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思维品质和数学修养的锻炼是很宝贵的尝试。事实上,留意近几年的中考、高考试题,不难发现,由特殊到一般演绎、由一般到特殊的归纳,这种综合推理探究能力的考查,已成为一种潜在的趋势,已悄然成为教育所需、人才所需、发展所需。
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是如此。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清楚的认识教学目标,全面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拟定出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目标,只有提高认识、合理设定、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获得进步与发展,数学素养得到提升,让三维目标常驻我们的课堂,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指导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郴州市第十一完全小学 郭颜颜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理念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简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质量 提高方法
新课程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学生为主体”是当前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反思,采用先进的手法,让学生了解数学世界的奇妙,感知数学学习的精彩,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欲,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浅谈如下:
一、抓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知识传授、能力养成的共同发展、共同 进步的双边活动形式,教学活动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可控制等特点。可控性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其中准确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控制的基本方法。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反映本节课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它是课堂教学目标是否适当、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收集时要体现及时性、整体性和全面性原则,设计的反馈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不仅要使学优生和中等 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而且要使学困生也能学有所得,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反馈练习的整体性,保证及时获取信息的准确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回答问题、板书演示和当面批改的指导机会,把学生的知识盲点诱发出来,努力使他们对知识的疑惑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对于反馈信息,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评价,要看到学生的长处,正确及时给予鼓励,错误的要及时纠正,疑惑不解的要认真剖析,从而准确、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 实现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取得提升,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二、选择切合课堂实际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可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但由于教学内容的多变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环境的可变性,教师在进行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 教学时会有不同教法,在进行相同知识、相同课型的讲解时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教学 方法无论如何改变,都必须遵循“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定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思维特点,选择适合课堂 内容教学的方法,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的旧模式,努力从课堂内容安排上求活,在设 问题情境上求趣,在教学方法形式上求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充满兴趣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优势教学资源,运用电脑、录音机、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资源,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扩大知识容量,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需要很多语言说明的问题,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有时只需要几秒钟的画面就可以解决,而且更加形象 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情境设置、实践探索等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作用,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运用,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动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三、更新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新课程下,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因此教师要善于自我学习、不断”充电”、更新自我,使自己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要注意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来主动学习;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欣赏他们的“闪光”之处,使学生对自己产生崇敬之情,真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四、建立切实可行的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人人都有一个竞争对手。我每单元都在测试,可发现学生自己和自己比进步不大,甚至有的同学原地踏步或在退步,我觉得这样不行得改变方法„„所以决定每个学生自找一名水平相当的对手(我依据学生与学生的可比性,稍作调整)。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文件文具盒上贴上竞争对手的名字,与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思想。每次考试、比赛之后,谁输,输了就得亲自制作礼物送给对方,以便时时激励双方。有一次,我们班的李弘正单元测验考完之后,迫不及待地来问我分数,当他知道他考了86分,而她的对手考了84分,比他低2分。他一蹦三尺高,冲出房间,边跑边喊:“我能得到礼物了……”没过几天,他又来找我,告诉我他要换竞争对手了,因为他超过了对手。通过这样的竞争,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进步也较快。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1、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
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
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求法时,我根据学生已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实际,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底为8厘米,高为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我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向学生提出如何将这个图形分成两个相等的梯形。学生开始动脑认真思考,并动手在纸上开始操作起来。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相等的梯形。接着,我请一个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动手操作,向其他学生演示如何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梯形。学生通过思考和同学演示,从而得出了梯形面积=1/2平行四边形面积。这种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借助旧知,进行信息传递,揭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内在联 系,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法,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
总之,新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只有了解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变为有趣生动的教学知识,从而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教学态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浅议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豹岭小学:刘凡友
新课程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两轮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学生为主体”是当前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反思,采用先进的手法,让学生了解数学世界的奇妙,感知数学学习的精彩,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欲,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浅谈如下:
一、更新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新课程下,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因此教师要善于自我学习、不断”充电”、更新自我,使自己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要注意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来主动学习;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欣赏他们的“闪光”之处,使学生对自己产生崇敬之情,真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人人都有一个竞争对手。我每单元都在测试,可发现学生自己和自己比进步不大,甚至有的同学原地踏步或在退步,我觉得这样不行得改变方法„„所以决定每个学生自找一名水平相当的对手(我依据学生与学生的可比性,稍作调整)。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文件文具盒上贴上竞争对手的名字,与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每次考试、比赛之后,谁输,输了就得亲自制作礼物送给对方,以便时时激励双方。有一次,我们班的马映月单元测验考完之后,迫不及待地来问我分数,当他知道他考了76分,而她的对手考了74分,比他低2分。她一蹦三尺高,冲出房间,边跑边喊:“我能得到礼物了„„”没过几天,他又来找我,告诉我他要换竞争对手了,因为他超过了对手。通过这样的竞争,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进步也较快。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1、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
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
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
四、关爱留守儿童,重辅后进生
1、目前,农村家庭外出打工较多,据统计我校有70%以上学生的双亲或单亲在外打工,他们的孩子或寄托给爷爷、奶奶或寄托在亲戚朋友家;如此多的留守儿童产生了许多的不良效应,他们不爱学习,无拘无束,无人管理,有的甚至转变成后进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制订可行的教学措施,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爱,要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他们,以心暖心,帮他们再次找回学习的热情。
2、狠稳全局、重辅后进生,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先狠抓大局,每一个学时的教学内容都必须保证全体学生中的极大部分做到会学、学会、会用,这样才能稳住大局。然而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到一个也不能落下,必须做到每一个教学内容都人人会学、人人学会、人人会用,也就是人人都要过关。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花大力气耐心辅导学习后进生,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通过与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对话,就可以确定在语言沟通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课内训练要多练精练,每次板演不能按一些老师的常规,专请中上水平,甚至只请成绩优秀的学生板演,这样只能看到表面现象,而应该分小组依次轮流进行板演,每次可以是相同的题目,也可以是不同的题目。为了提高效率,每次尽可能将人数确定在黑板能容纳的最大数量。通过分组板演,很快就能确定每堂课中出现的领会能力较差的学生。课堂后筛选是通过课后的各种训练,如从作业中筛选出对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较差的学生,每次批改作业,都要作详细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