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探究

时间:2019-05-13 09:1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探究》。

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探究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给传统的中国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使用,特别是全新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提出,给数学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小学数学教师素质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文从积极认真备好课、有效整合课程、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加强培训学习五个方面来采取对策,使他们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促其素质不断提升,这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素质专业成长

1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意义

1.1素质教育的提出

跨入新世纪,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9年6月15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于2001年6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把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新的教学理念的推进和扩展,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2课程改革与小学数学教师发展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师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的主体,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准确理解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内涵是关系小学数学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

课程改革通常涉及课程价值理念的变化或调整,但任何课程改革的推行,既不是靠课程理论的科学性就能保障,也不是靠课程政策的强制就能够施行,它需要教师有新的信念、能力和热情。小学数学教师历来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小学数学教师在实现课程理论“有用”和“被用”的结合与保障课程实践“实效”与“科学”的统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与小学数学教师发展是整合统一的过程。课程改革可以带来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可以说课程改革随小学数学教师的发展而推进,小学数学教师的发展因课程改革而加速。

1.3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1.3.1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 比如,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2][1]

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情境化,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懂得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

1.3.2教学知识与技能方面 新教材一个显著变化是知识面加宽了,这也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知道课堂中的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是什么关系。过去上课小学数学教师过多地依靠教参,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用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已经不能靠拿参考书直接上课了,绝大部分教师是引导者,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

1.3.3教学研究方面 教学科研能力是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将这种能力溶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能使学生受益,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国小学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带来了希望,使得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素质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使得他们难以胜任新课改的艰巨任务,感觉压力较大。主要表现为:备课跟不上教学、不能将课程有效整合、教学反思能力弱、教育教学研究热情不高、培训提高系统缺失等。这些问题使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难以从容应对。

2.1备课跟不上教学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其中备课是主要的。我们总是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可理想总是美好的,但实施起来就不那么顺利了。因为在备课中很少有数学教师备学生的,他们总是认为数学上起来比语文轻松,一节课只要让学生明白讲的内容就可以了,做题学生会就是自己把书教好了。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在平时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人上相同的一节数学课,有的课堂我们就能感受到教师上的很轻松,学生学的也很愉快;而有的教师上的课一节课下来学生学的很累,而且不知道老师都在说些什么,让他们干些什么。这样一比较我们就能发现:备课中一定要备学生,重视各种一般知识的教与学,而且还要强调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不仅要强调一般性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着力于学生研究性能力的形成;不仅要着力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学习与形成,而且还要聚焦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导引等等。

2.2不能将课程有效整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新课程教学中层出不穷的问题。然而,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有些令人担忧,他们的知识结构通常不够完善,其知识面非常的狭隘。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只是懂得所教学科甚至只懂得某个年级段的学科基本知识,对其他学科乃至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出现了“教什么懂什么,不教什么就不懂什么”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导致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困境:面对新教材时,他们在知识运用上常常感到有些捉襟见肘,具体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平淡乏味,语言苍白,没有激情;有的教师甚至于虽在使用新教材却仍沿用旧的讲法等等。不仅如此,不少教师由于知识匮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今天,不知怎样使用信息

技术为数学教学服务,更不用说将数学与其他学科整合了。

2.3教学反思能力弱

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通过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和超越自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上很少有教师能自觉而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否与现代教学的要求相适应、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否与素质教育的标准相吻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能否与新课程要求相对应、自己的教学效果能否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等等。不少教师所能做的,依然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不从自身找原因并且改正和提高,而是认为学生教不好,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没兴趣,教师教书很死板,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成绩不理想。

2.4教育教学研究热情不高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在初步反思的基础上,自觉地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做进一步地深入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的这种教育教学能力对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新课改实践的优化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尴尬。一方面,在一些小学,相当多的数学教师普遍存在关于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错误观念。在他们眼里,教育教学研究只是“专家们”——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只要按部就班地上课,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技能,就算履行了职责,尽到了老师的义务。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第一线教师还存在教育理论知识相对贫乏、教育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即便有教育教学研究的机会,有现成的研究课题,多半也会陷入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的困境。而且即使研究了也是坚持不下去,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制约了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减慢了他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2.5培训提高系统缺失

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质量均衡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此,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下,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小学数学教师假期培训工作,每年都搞一些教师培训和听课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我国的很多落后和偏远地区,教师培训体系缺失,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享受相应的培训权利,接受不到新的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主要表现为:(1)在培训组织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管理不到位。(2)培训经费不足。在某些地方,学校无力支付教师培训费用,致使教师负担过重,挫伤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3)培训机构及培训者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不高。现在的培训机构及培训者的水平不高,培训时教师不能得到所需要的知识,脱离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无法跟上新课改的需要。

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对策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给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各科教师的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适应教师角色。在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准确把握自己,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3.1积极认真的备好课

常言道: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让你的学生掌握你所教的知识,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呢?首要条件就是课前备好课。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认真花点时间在备课上,不仅要备书本,而且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安排,这样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1.1备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掌握其所教学段的目标。其次应当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弄清所教的知识在整个小学阶段所占的位置,明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只有把握好教学目标,落实好学习目标,才能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课备好。

3.1.2备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因此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是要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钻进去”,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钻出来”。

所谓“钻进去”就是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从而安排课时、解决问题。

所谓“钻出来”,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3.1.3备学生

在每一课的备课时,都要充分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如学生了解哪些知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生的作业完成的好不好,学生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学习内容等。在备课时可以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考虑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总之,备好学生,做好课前充分准备。

3.1.4备教法

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怎样备好教学方法呢?一定要考虑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特征、班级特点等因素。课前想好如何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以上工作,针对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有效的备好课,上好课。这将直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3.2做到课程有效整合现在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会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而且在《新课标》中也对小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及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提出了很多要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能适应各方面的需求,应及时掌握信息技术,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并且学会将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完美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率、改[4]

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可作为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兴趣的好帮手;可作为将数学理性提供更直观的画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可作为显示和演示工具。在当今信息时代,只要我们掌握了信息技术,并注意坚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注意知识更新,并注意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应用,就一定能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3.3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是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反思探索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没有反思的教学行动是不成功的教学,也不会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反,教学中经常反思,教师会对教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能力也会有更大的进步。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前的提前性反思、教学中的调整性反思和教学后的批判性反思几个方面来加强自我反思,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

要努力提高自己反思的水平,要善于根据自己教学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进行选择、分析、评价,从本质上搞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予以改进,提高实效。素质教育才开始起步,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学习并在实践中进行探讨,不断总结经验,使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不断深化、完善。

3.4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提出最贴切自己教学的意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往往根据经验进行处理。对此,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地审视自己,以新的教育理念来要求自己,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对教育教学的研究进行深入挖掘的数学老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灌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最佳途径。

3.5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数学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互助合作,可使小学数学教师个人少走弯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长。因此,数学教师应加强集体备课、听课,以及多参加一些培训活动。在培训中,数学教师的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培训中得到交流、讨论和学习,提高大部分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还有学校进行的每周数学教师听课,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促进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有助于培养教师解决实际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能够鼓励教师审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5]

4总结

总之,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的应用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

关系到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成败,也关系到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程实施中,只有加强教师的备课水平、提高课程的整合能力,倡导教师的自我反思,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与新课程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因此,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时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其自身素质不断提升,来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肖第郁:《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年第13期,第5-6页。

[2]张相学:《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师范教育出版社,2004年05期,第120-121页。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3-4页。

[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70-72页。

[5] 王道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10-14页。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相互合作、资源共享

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的相互合作与资源共享

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丁同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一直扮演着课程改革主力军和创新者的角色,毋需置疑,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矛盾,为此就需要我们大力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切实注重和增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有效地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然而仅仅依靠个人的能力,教师是很难达成这些任务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教师。把数学教学看做是一种合作式探究学习,数学教师之间互相合作、资源共享,不仅是改革的需要,更是工作的必需,是教师适应新形势而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

从数学教师自身分析,互相合作、资源共享也有以下的深刻原由:

一、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以及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目前在一些学校,数学教师之间却很少合作。除统一教学进度,平时个别问题讨论外,其他方面基本上是单干,甚至出现不正当的竞争。教师不能做到互相合作,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又如何教育学生要做到合作学习,又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这无疑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的限制,从而对学生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许多数学教师都担任班主任,每天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八小时。无论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搜寻信息、进行课堂设计、解题、编题、批改作业、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等,数学教师本身还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相当多的教师感到“太累”,甚至包括一批教龄在五年以内的精力旺盛的年轻教师。教师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紧张的、繁重的工作状态中,久而久之,就很可能变得冷漠、狭隘甚至孤僻和自私。这样既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必然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新课程条件下,随着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成分增大,学生的自我空间增大,自主意识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本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有效的数学学习需要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教科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它并不能满足学生所有数学学习活动的需要。因而教科书给教师留下了创造的空间,需要教师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查找资料、开发教学资源,以适应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然而即使是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获取相关信息,但一个人获取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仍难以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

四、数学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数学教师设计教学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同样需要合作学习。教师之间的切磋,不同于物质交换,一个苹果换一个苹果,每人只有一苹果。合作学习交换的是思想,一种思想换另一种思想,每人得到的是两种以上的思想和方法。

1通过交流必定会激活教师的思维,产生1+1>2的效果,弥补了一位教师思想与水平的局限,特别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尤其明显,可促进每位教师提高和发展。而目前存在的一些单干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势必会造成教师思维的局限,陷入江郎才尽的境地。数学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数学教师思维的局限性势必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时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两位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心筛选的资料或典型例题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出现“高耗低效”的困境;教学中的一些精彩的设计只有自己的学生可以享受,平行班里的学生却无法享受,总让人感到意犹未尽。

六、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也就是说,要形成教师通力合作以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现象在校园里依然部分地存在,教师缺乏团体意识,校园里缺乏教师合作发展的文化氛围。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怎样实施相互合作与资源共享呢?

第一、理论学习——教师合作的先导

数学教学共同学习数学教育教学理论,是提高教师学科素养的需要,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数学教师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和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必需掌握一定的学科教育教学技术,要了解数学学科以及与数学学科相关的知识、科技创新的现状,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必备知识,要明确新时期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等等,要了解和掌握这些,通过对数学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为教师以后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如不加强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尤其是向课程专家、骨干教师学习是根本做不到相互合作与资源共享的。

第二、经验交流——教师合作的情感纽带

如果说数学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探究学习,那么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为教师间寻找差距、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样的理论学习,不同的教师个体由于知识与经历的不同常有不同的体会;数学教学中,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经常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与处理,对同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同样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班级常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为及时地总结经验、积累宝贵财富,教师之间需要交流、需要对话、需要合作。至于经验学习,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校内交流。如,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教研组活动、务实求真的备课组活动能为数学教师提供多种学习研究、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二,校际交流。校际间的合作不仅能促进不同区域间不同教师的经验交流,而且能加深兄弟学校间的友谊。第三,网络交流,即网络合作。这种全新的合作理念目前已在广大中小学中流行,教师间通过短信、邮件、建立博客、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来增加交流与合作。同一区域不同教师、不同区域不同教师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为实现师师合作、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第三、个性化讲座——教师合作的生长点

数学教师,作为学校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个成员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每个人在教学经验及对事物的理解方面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独到之处。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组内教师每个人的长处、展示每个人的个性?如何通过交流与合作让全组成员都学习这些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呢?教师个性化系列专题讲座的实践与开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这样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丰富的实践内容,是一个个教师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通过组内教师个性化讲座的开展,使得大家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与此同时,开设讲座的教师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四、互动评课——教师合作的重点

听课、评课是学校教学活动中常见的最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它立足于学校,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学习来分析研究教师的教学,通过审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聚焦问题,通过授课者与评课者的交流与碰撞达成共赢,分享成功。

在新课程理念下,听课、评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有哪些新视角和新观点呢?进入课程改革,我们的关注点应该转向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发展。对于听课,要关注三个环节:第一,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看看,主要内容是什么,有没有难点、疑点。第二,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通过学生的变化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变化。另外,听课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们要边听课,边思考。如,这节课由我上应该怎样处理教材,对照授课教师设计的活动和实际教学过程,我该怎么办?对哪些环节的处理可能会更好?对于评课,首先,要掌握评价的标准与原则:粗细结合、平等互动、经验分享、尊重倾听、按需取舍;其次,要根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着重关注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与评价。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看这堂课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要关注三维目标体系是否有机结合,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改变,课堂上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想象、猜测、推理、讨论、合作交流,特别要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是否发生了思维的碰撞,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还要特别点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验与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要关注教学中教师有没有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是否对学生的学习实施了有效监控,如何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状况,是否有效地对学生学习的反思习惯进行培养;要关注课堂效果的评价,尤其要在学生合作交流氛围的浓度、有效参与的密度、自主探究的力度、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教学思考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效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的开展,不断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五、集体备课——教师合的核心

务实求真、精益求精的集体备课是目前广大中小学中广为流行的一种教研活动,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备课方式,是师师合作的核心。集体备课,也是实现学科备课组脑力资源共享、提高备课水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又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提到集体备课,很多人会说,我们早就集体备课了,没什么稀奇,但新时期下的集体备课,不应是一人备课、多人使用的偷懒式备课,也不应是集体研究、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的机械式备课。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如果强行统一内容、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例题甚至统一讲解方法,那么教师就不是教师,而是一台机器。因此集体备课不应追求形式上的统一,而应追求实质的统一。应制订出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授课目标,统一要传授的知识点,统一要教给学生的解题思想与方法,统一好教学的难度、深度。对于相同的知识与内容,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讲解与表达方式,可以选用不同的例题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

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备课、协同施教、及时反馈,小组成员细化分工,大范围合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使每个教师都能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对学生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对学生而言,他们得到了全校本学科较高智慧和水平的教育。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整体的业务水平在提高,也促使着数学教师由传授型不断向研究型转变。

第六、齐心协力育新人——教师合作的引领点

新教师的成长对整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新教师的成长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师之间是否有合作精神,同事之间关系是否和谐,信息资源能否实施共享。国家新颁布的教师发展纲要中指出:教师成长的第四阶段是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仅仅个人要具备较强的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更要有一种善于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一种用自身魅力影响他人的能力。齐心协力育新人、培养青年教师,这一举措为促使新教师尽快成长、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资源优势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引领的平台。那么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有哪些措施呢?一是新老教师结对子。由教研组和备课组协商确定同备课组的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其“结对子”,即传统中的师徒关系。新教师从导师那里学做人、学处事,与导师共同工作,以使他们加速经验学习的进程。老教师在日常学科教学的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对新教师进行指导,双方互相听课;青年教师则通过听课、撰写听课笔记、上汇报课、记载教学反思不断努力提升。二是开展青年教师专业知识考试,以考查数学教师的解题能力,了解数学教师处理教材与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三是成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俱乐部,通过制度建设与活动开展创造教师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青年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学习,注重知识、方法、经验的积累,注重自身与他人的真诚合作,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七、团结协作争荣誉——教师合作的催化剂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和专业道德以及发展内趋力等等。对于基础教育中的教师来说,“平庸化现象”已经成为教师专业生涯中的“头号杀手”。上

公开课、评段质课、评新秀、评名师等活动,使教师有奋斗的目标,激励教师自强不息,唤醒教师自我发展意识,锻炼教师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使教师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然而离开了教师间的真诚合作,仅靠教师个人的努力,这些都是很难做到的。比如一位教师将要参加市里的优质课评比,接到课题后,往往是参赛者先独自进行深入备课,接着全组教师研究其备课稿,听其说课、上课,然后进行集体评议,也就是专家眼中的磨课,重点对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是念把握的准确度,教学情境与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挑战性、学生的课堂发言、解题方法的生成、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师生情感的交流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商讨较好的教学方案。参赛教师修改后再上课,全组教师再听课、议课,如此循环多次,不断精益求精。有人曾把上课当做生活过日子,把上公开课当做家中来的“客人”,把磨课当做“主人”与“客人”的交流;正是那些经常光顾的“客人”,我们的“家政技艺”才会日上几层,正是这些“客人”才使得大家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同事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友谊加深,建立起了良好的协和队精神,既培养了每位教师的能力,使每个人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特别是参赛者),又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变个人竞争为集体竞争,形成了“校内合作,校外竞争”的生动局面。从而,使教师的发展在崇尚科研的激励机制下,不断持续、不断修炼、不断提升。

第八、集思广益编教材——教师合作的结晶

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需要及时汇总新课改中每位教师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丰硕的劳动成果。要完成这项工作,同样需要教师的合作,而聚集体之智慧编写教材是教师间层次的合作,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汇总、情感与心血的凝聚。集体备课使得每节课的教案都经过大家的深思熟虑、讨论研究和反复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平时的兴趣活动,包括数学竞赛班、数学思想方法兴趣班、数学思维训练兴趣班以及每位教师精心准备的个性化专题讲座等等,这些内容是每位教师反复查阅资料、认真研究的结果,将它们汇编成册,成为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具有学校特色,对下一届及以后学生的学习、教师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笔者认为数学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高,组内教师间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更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

实践证明,数学教师实行小组合作备课,互动评课等合作方式,使组内具有不同智慧、水平、智识结构、认识风格的教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教师个体的“扬长避短”,小组群体“集长弃短”,用“长长相加”来弥补教师个体的“长短抵消”,实现了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了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转变了过去数学教师各自为政的观念,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教师资源的潜力,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小组的整体功能,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更适应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不是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大纲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数学教师也不是仅限于三尺讲台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数学教师通过相互借鉴、共同探讨多种形式的师师合作,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进行了有效的指导,解决了学生在新课程数学学习中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使得学生不仅仅能听自己老师的课,而且能同时向多个老师进行学习,享受了学校的较高教学水平的教育。

今天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们的工作要求使得他们心力交瘁。没有任何一个工作像教师一样如此全面地要求一个人的智力、人际、情绪和政治源泉。竞争可以激励教师,并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但竞争也会产生许多不利的方面。在倡导竞争的同时,大力提倡协作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行合作,一改过去过于强调竞争造成的相互封闭、相互保守的僵化的沉闷的学术氛围,努力创设了一种开放的、民主的、自由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激发教师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热情,创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

数学教师的合作,为教师们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实现了教师在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经验上的互补,在气质、性格上的互补,在教学风格上的互补,这样的集体合作开发的数学教学资源能够弥补个人思维的局限和精力的有限,使校本研究更扎实,更有实效,不仅提高了数学教师的工作效率,也使得教师个体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实现教师资源的全面联网、对整个教学系统是有利的。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合作不应该仅仅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还应是师师合作;合作又是一种资源共享;合作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教学方式,它更是一种学习内容,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

有效性的探究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音乐、美术等艺术性课程重现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但是在当前初中音乐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依旧遵循着应试教育的模式,要么认为音乐课是为了给学生放松,要么在音乐课上进行音乐史知识的普及,对音乐欣赏和审美涉及非常少。本文将讨论如何提升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一、将审美性确立为音乐教学的总目标

作为一门艺术类科目,音乐与文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在初中教学中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文化课带给学生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在智力发展和审美发展方面取得平衡。因此初中音乐的教学不仅仅作为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娱乐课程而存在,它还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素养,进而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发展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提升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响应新课程标准的号召,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将音乐的审美性确立为教学总目标,缩减音乐教学中的功利意识,从情感和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前提下进行音乐教学[1]。

二、打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音乐是人类历史最早出现的艺术之一,经过漫长的发展,音乐分散出了很多的分支,从种类可以划分为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等,从乐器又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拉弦乐器等……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教师在对音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沉浸在音乐情境中。因此教师需要向学校和教育部门申请购置教学所需要的乐器以及高级音响等,打造适合进行音乐学习的环境。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展开情景教学

随着对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正在逐渐呈现多样化。在传统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收音机等相对单一的播放器,播放相关音乐片段,所造成的效果是比较差的,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多媒体环境中,教师不仅有了更好的音乐播放设备,而且可以通过画面增强音乐的表现形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开展情景化教学,一边播放音乐,一边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情况下享受最好的审美体验,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在关键处给予学生恰当的讲解和提示。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寻找相关电影或者纪录片,按照音乐的节奏对电影或纪录片进行剪辑,使二者对事件的呈现表现出一致性,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电影的提示对音乐的表现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让学生进行实践

实践练习是掌握一项技能最快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环境开展实践课程。首先,教师在播放完一首音乐之后,应该要求学生凭借记忆复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复述时学生可以采取哼唱或者打拍子的方式,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可以进行乐器演奏。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尝试寻找歌曲的主旋律,在寻找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再次播放该音乐。当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找到音乐的主旋律之后,教师开展最后一步实践。如果是一首唱歌课,教师可以选择该方式教学生进行演唱;如果是一首纯音乐,教师可以选择哼唱、为音乐谱词或者让学生进行弹奏。通过实践练习,学生对该音乐的领悟能力将会呈几何倍数增长。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该教学流程,让学生对该音乐进行演唱练习。

四、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共进

音乐的种类是多样的,教师在培养训练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时应该从全面发展的角度选取相应的音乐。例如民族音乐表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交响音乐则大气磅礴震撼人心,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的音乐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通过在教学中选取多种多样的音乐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材积累,从而提升学生对不同音乐的鉴赏能力。其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音乐知识的广博性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学生会对不同的音乐产生兴趣,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对各种音乐的关注程度,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从而进行个性化培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需要从多个角度对教学进行改革。具体来说,教师需要从教学准备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准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初探

竞报2010-6-4 16:47:00

文/陈月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就高中化学学科而言,新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体验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探究式教学也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注重能力的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从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出发,依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就本人的实践经验,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特点,在选择探究内容时可以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

例如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是过氧化钠,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在供氧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反应?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最终掌握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再如,在讲授氯气的性质时,可以利用氯气消毒自来水的性质,提出探究问题:用氯气消毒自来水的原理是什么?

又如,在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部分时,首先提出问题:食物为什么在夏季比在冬季更容易腐烂?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经过深入的讨论,得出结论:温度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最终达到他们主动、深入地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课程内容问题化,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有时是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转为一种探究的动力。

例如在“探究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在初中里所学的有关碱的性质,学生们都能说出碱可以和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然后让他们做有关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并观察到明显的现象:白色胶状沉淀消失。接着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氢氧化铝这种碱能否和碱发生反应?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立刻回答:“不可以!因为两种都是碱,碱只能和酸反应。”老师提出实验探究内容:“氢氧化铝能否与碱反应?”,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果令学生既惊讶又困惑。对白色的氢氧化铝沉淀最终消失感到惊讶,对已有知识与眼前事实的冲突感到困惑,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探究氢氧化铝和碱反应的根源所在。

又例如在讲授“盐类水解”部分时,让学生测一测CH3COONa、NH4Cl、NaCl溶液的酸碱性,当学生测知CH3COONa溶液显碱性,NH4Cl溶液显酸性时,即产生了与已有认知(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相矛盾的认知冲突。

(二)构建民主氛围,鼓励大胆质疑

科学探究活动需要自由、轻松的气氛。所以,在探究活动中要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空间和活动的自由;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发言、害怕出错、害怕失败等心理,不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要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平等、协作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也是学生的探究合作者、指引者;要充分肯定和赞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探究热情、探究行为和探究结论,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敢于质疑,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从而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加强合作探究,注重交流提高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多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所不同,这种相互之间的差异就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除了本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上网与其他探究者进行交流。

(四)加强信息技术与探究式教学的整合信息化环境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保证探究过程中所需信息及材料的充足。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材料为探究学习服务,另一方面,可指导学生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此外,还可以建议学生到专门的探究性学习的网站上去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网上指导老师,进行网上探究,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极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投入到探究式学习中。

例如,目前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在网上关于这方面的资料非常丰富,而且相关知识比较容易理解,适合自主探究。因此在研究“大气污染”时,我主要采用结合多媒体手段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课前一周我将探究问题布置给学生,共三个:

1、酸雨的形成、危害;

2、酸雨的防治措施;

3、汽车尾气造成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一个问题,主要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一周以后,在化学课上由各小组代表分别汇报结果,并用多媒体展示查到的资料,比如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 怀柔区第二中学)网站编辑: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探索

江西省修水县散原中学ABC 332400 摘 要: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最终解决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优点、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策略、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实验探究 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虽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阶段,就其内容而言不仅涉及到化学学科体系中的各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已经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成为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我在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尝试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即根据所学内容在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巧用实验方法去探究各种情境事件,能有效激活化学的知识储备,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一、实验探究教学的优点

所谓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结论—应用。它具有下述三大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验探究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一节课中,我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提出富有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学生观察现象,并归纳物质的性质,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而实验探究教学则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演示实验验证法,而我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来处理。上课前教师首先准备好所需实验仪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式和主动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新思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对知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说明学生的亲身体验体验对于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教学就能给学生营造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的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鉴别H2SO4和NaOH时,就可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案,然后进行实 验检验。学生们居然找到十多种方法,即(1)石蕊(2)酚酞(3)Na2CO3溶液(4)BaCl2溶液(5)CuSO4溶液(6)FeCl3溶液(8)Zn(9)PH试纸(10)CuO(11)Cu(OH)2等等。可见,学生们蕴藏着巨大的智力潜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挖掘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它一方面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地产生化学问题,能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能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1.策略一 增强实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的趣味性是提高学生探究精神的良好途径。如在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之前,我先表演一小魔术:在黑板上挂一张“空”的白纸,当依次向纸上喷洒无色溶液A(水)B(氢氧化钠溶液)后,一朵娇艳的红色玫瑰赫然出现。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又继续喷洒无色溶液C(稀盐酸),“玫瑰不见了,不见了,太神奇了”。在整个魔术观察过程中,学生的感观受到刺激,探究的兴趣被激起,这样将发现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思维在边实验边讨论的氛围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或者改变组织形式,我提出问题,学生自行设计,自我去探索,动手动脑。选用日常生活、环境、能源、生产中实际问题,家庭小实验来探求、解决自身紧密联系的问题。如:怎样简单快速除去室内异味?麦收季节如何防止自燃现象的发生?如何防止家庭金属制品生锈?等等;实验用品尽量来源于生活:如用鸡蛋壳代替石灰石,干电池锌皮代替锌粒,吸管代替导管,玻璃杯代替集气瓶、烧杯等。在破除封建迷信,破译魔术现象过程中,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科学的神奇,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化学,在化学中研究生活。

2.策略二 提高实验可视性

在化学实验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其首要前提要求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展开积极的思考。提高实验的可视性,让学生对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CO2气体与NaOH溶液虽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如何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呢?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1)利用指示剂变色呈现现象

(2)利用反应前后,密闭容器中CO2气体量改变,引起气压变化呈现现象。猜想是否可行呢?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得知:NaOH为碱,其溶液显碱性;Na2CO3为盐类物质,其溶液也显碱性。从而否定猜想(1)

讨论后,设计出以下实验方案

经过分组实验,得出以下实验现象:

方案一:试管内液面上升;方案二:气球胀大;方案三:红墨水向右移动; 方案四:烧杯中水倒吸入烧瓶形成喷泉,且变成红色; 由以上现象确定猜想(2)可行。

反思实验探究过程,有同学提出质疑:以上现象是否因为CO2气体溶于水而产生?

经过讨论,同学一致认为应在每一实验方案中增加CO2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装置,从而使实验探究方案更严密。

从以上实验探究结果,同学们将此探究方案类推至SO2与NaOH溶液、KOH溶液等反应。

有些实验可将部分实验的器材的外观加以改变,使其符合学生的审美观,如将铁片、镁带、铜片剪成元素符号形状放入培养皿中与酸反应,通过投影仪将其放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会感知,会观察,会表达。3.策略三 强化实验的参与性

让学生参与实验之中,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实验原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求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另外拓宽实验的时间,将实验下行到课外。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学生提出猜想:厨房里的食醋也是酸的,它是否也能象稀盐酸、稀硫酸那样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部分盐(尤其是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针对这一猜想,我布置学生利用家里的食醋及相关生活日用品,如:细铁丝、带锈铁钉、干电池的锌皮、大理石块、食盐、碱面、鸡蛋皮等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经过实验学生总结出食醋的化学性质与稀盐酸、稀硫酸相似。同时还积累了生活经验──利用食醋可以除去水垢。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我将部分安全性高的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来完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放实验室,建立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小组,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

4.策略四 探索实验最优化

教材中有些实验操作方法在学生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经常鼓励学生:实验方法需要创新而且可以创新,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探究MnO2对H2O2溶液的催化作用时,学生将MnO2加入到5%的H2O2溶液中,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却未复燃。反复几次,结果相同。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带火星的木条从试管中取出后,前端变湿了。原来是H2O2溶液产生的O2中混有水蒸气造成的。则如何除去水蒸气使O2干燥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经讨论后设计出以下方案(1)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干燥管相连。(2)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一根较长玻璃管相连,玻璃管外壁用冷毛巾包裹,使水蒸气充分冷却。经过实验,方案一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易行,设计较理想:方案二效果较好,但玻璃管要足够长,且要更换冷毛巾,操作较繁琐。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的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质疑,其中评价方案优劣等环节能够很好体现学习的深度,发展探究能力。通过多次探究,让师生有了共同学习的平台,更加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实验探究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我曾经对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三个实验班的13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兴趣方面,学生都喜欢上“实验探究”化学课。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探究教学”的学习,有助于对物质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且在学习过程中,由自己或师生交替操作实验,更有利于掌握实验技能。现已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培养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教学”的锻炼,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且能够带着问题,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更有部分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曾主动做过这类化学实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在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尤其对“实验探究教学”更是下足了功夫。我认为,“实验探究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以新的视角开展实验教学,要适当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要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优化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验探究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最佳的学习心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尤其是设计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从而达到既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把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创新中成长。这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实验探究教学”打开一扇窗。

2013年10月10日

参考文献

[1]文庆城,曾澄福.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 1—4 [2]杨 洁,张善培. 探究性实验实施的问题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5 19—20 [3]崔米英,李晓文.拓展实验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参考2007.5 25—26

中学化学教学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2008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三年。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革命,是......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质(5篇)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质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抓好教学秩序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怎样选择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文大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形势的需求。随着......

    新课程背景下利用有效性问题探究提高地理课堂效益

    新课程背景下利用有效性问题探究提高地理课堂效益 蔡清祥单位:晋江养正中学 邮编:362261 电子信箱:caiqx51@126.com 联系电话:***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围绕提高地理......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 摘要: 新课改理念高效课堂是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高效课堂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五篇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重庆市黔江区马喇初级中学校 李 培 林 邮箱: lpl19830429@163.com 电话:***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探究 [内容摘要] 根据语......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类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改进,并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

    小学新课程背景下识字(合集5篇)

    《小学新课程背景下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题目:《小学新课程背景下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相对于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