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含5篇)

时间:2019-05-13 16:5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

第一篇: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

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才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我们也会发现,有的学校治理得很好,无论是教师的修养,还是学生的道德素质,都是那么叫人赞不绝口,是一处令人神往的学习场所;但有的学校却恰恰相反,校园里丝毫没有书香气,垃圾随地可见,学生更是出口成脏,教师也表现出强烈的职业倦怠,彼此之间更是钩心斗角。这种差距和对比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该校校长的影响,包括校长的人品,作风,领导力等等。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焦点聚集在校长身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校长?”这是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校长队伍建设提出的反思。长期以来,我们对校长角色的定位一直比较模糊。在人们的意识里,校长通常被认为是被提拔上来的官或是教师,但很少有人将校长理解为一种职业。有没有想过,这些提拔上来的老师仅仅是在教学上有所建树,仅仅是能和他的学生达成一片,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且在每次统考中都能带出一个成绩相当突出的班级。但是如果站在一个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些本领足够领导一个拥有千位或万位学生的学校吗?他有这方面的专业管理知识吗?答案可能是值得怀疑的。

我们便自然而然地讨论起了“校长职业化”这个名词。何谓校长职业化? 对于这个不成熟的理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解释说:“校长职业化”首先要承认校长是职业,是通过市场选择、聘任的职业,并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专业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具备现代校长的职业标准。有人提出:我国目前的校长是一种行政职务,主要执行上级指令,校长的角色主要按计划指令照章办事,自主权受到很多限制,不利于校长创造性的发挥。职业校长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职业校长既是学校的决策者,又是学校内部协作群体中的首席教师。有人解释说:职业校长,是指经专门训练,具有管理经营科研等职业技能并获得认证资格,使其统辖的教育资源实现持续增值化的高级专业人才。也有的认为,职业化校长,是指专门从事学校经营和教育服务的专业校长,它不是一种职务,而是指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校长职业化就是把校长从官本位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任命制的事业管理者转变为聘任制的产业经营者,由执行计划的职务校长转变为关注市场的职业校长。

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实行校长职业化的转变呢?

最根本的是要求校长确立专业领导、专业管理的思想,把学校管理作为校长的本职专业。其实质和核心就是校长的素质和能力的专业化。因此,推进校长职业化,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努力提高校长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水平,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成长。那么,什么是专业化?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标准,我认同这其中几条: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受专门的教育训练;有专一的服务意识;有健全的专业组织;有恪守专业的伦理道德。在校长职业化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校长看作是“职位”,更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职业”,正如国家主席是我国的政府机构而不单单是个人的职位一样。既然是一种职业,如同法官、律师、医生一样,必须具有特有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因此,在中国教育转型进程中,校长的角色应该是设计师、引领者、探索者、促进者。

一、校长要做学校改革发展的设计师:从时间上看,要提出学校总体发展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让全体教职工在任何时候心中有目标,工作有劲头,并不断体验成功的快感。从条块上看,要着眼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组织形态建设、校园设施建设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体优化,全面提高。作为一名校长必须要高瞻远瞩,驾驭全局,不断结合纵向、横向的变化发展了的实际,不断提出、修正学校总体的规划设计。

二、校长要做学校教育思想的引领者:“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根据本校实际提出具体而符合实际的教育思想,并努力内化为全体教职工认同的学校价值观,让校长的灵魂外化为学校的办学灵魂。要坚持为学生服务,坚持为企业服务,坚持为社会服务,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校长要做学校经营管理的探索者:一方面,校长是管理者,要讲究管理艺术。制度管理要从严,制度面前要替现人人平等,否则会失去公平。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人更是一门融交际、学识和人格魅力的综合艺术,校长要从管理知识、管理技能以及个性气质等方面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校长又是经营者。校长要具有经营学校的理念和经营学校的本领,设法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对职业学校而言,必须走开放式办学之路,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社会的、高校的教育资源,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四、校长要做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校长是“教师之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校长的作用是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我坚信,如果给教师一个机会,教师很可能还学校一个奇迹。

我们期待着校长职业化的星星之火,早日形成燎原之势。

“新教育”的提倡者朱永新教授说:“教师素质确实是迫切需要提高,但我想,提高校长素质,培养好的校长可能更迫切,毕竟,一个好校长,往往就意味着一个好学校。”那么,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的今天,校长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一、政治和道德素质:校长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敏锐的政治觉悟,严明的组织纪律,崇高的道德品质,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真履行校长职责,努力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校长,他必须辩证地看待学校的人和事,勤奋工作,坦率正直,广开思路。校长道德素质的提高,自然使其人格感召力相应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在学校营造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群体,而这种群体的存在,将成为一所学校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保证。

二、领导和创新素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应该具有全面的领导能力,具体来说,包括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协调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是一个校长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管理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规定,要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顺应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合乎民

意,体现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决策水平是衡量校长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当面对的是影响学校发展方向的问题时,校长的决策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校长,必须养成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具备审时度势、科学预测的能力。协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又是协调工作的主要任务。创新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一所学校活力的体现。校长的创新意识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是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创造新事物以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三、教学和科研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具备教学计划里所列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就没有可能领导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优秀的校长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名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学者,一名具有科学教育观念的教育专家。校长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便于了解学生,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自己能够上好课,有教学专长,才能真正深入教学领域有效地指导教学,以身作则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技巧,而校长这种教学行家里手的专家形象必然会带动和影响教师,起到榜样和表率的作用,这是建立管理者威信、搞好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身体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校长身体状况不佳,会导致学校的许多工作无法及时、顺利地展开,学校的发展也势必会受到影响。科学地、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校长积极进取的源泉。校长要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这是管理者联系群众,协调校内校外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条件。作为一校之长,无论在何时都应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要善于抑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校长要有宽容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把各种各样的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我也阅读了一些关于校长素质的书。《优秀校长一定要做的15件事》中提到:每时每刻关注每一个人;首先关注行为,进而关注信念;要乐于关注;随时补救而不是亡羊补牢。

《校长的平衡艺术——做人本校园的“独裁者”》中说,标准中对未来的校长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要在必要地时候“铁面无私”,又要能包容,善合作,敏感,有同情心;校长要树立“有爱心,能分享”的形象;要“在 心怀仁爱与当机立断中找平衡”;“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我们期待着校长们能够做得更好!

教育学院

教育学(师范)

0818403001

孔玉玲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五种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五种意识

江西宜黄中学

吴建国

内容提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是“学校之魂”,其办学思想实质就是学校工作思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作为校长,如何确定新的办学和治校理念,是学校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笔者认为,新时期校长治校必须树立人本管理、全面质量、科研先导、学校文化和终身学习等五种意识,才能较好完成自己应尽责任。

关键词:校长

意识

教师素质

人本管理

全面质量

科研先导

学校文化

终身学习

当校长,特别是当一所薄弱学校的校长很不容易。要办好一所学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好的校长显得至关重要,陶行知先生把校长比作为“学校的灵魂”,有哲人认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要领导和管理好一所学校,除了要精通教学业务,熟悉教育规律,除了要有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以身作则外,还必须长于管理。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如何确定新的办学意识和治校理念,是顺利完成自己职责的关键。

一是人本管理意识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因此,校长治校一定要做到“目中有生”、“目中有师”,要看到学生、教职工不仅是管理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他们不仅是管理的客体,也是学校的主人。校长要强化人本意识,就要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成功和成才为本。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使学生会飞的让他飞,会跑的让他跑,跌倒的扶起来牵着走”。这句话一语中的,直指教育本质。没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爱满天下”的博大精神,没有敬业、乐业、专业、勤业的奉献精神,根本不可能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走向成功,这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体会最深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反对“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更要避免“不把人当人看”的做法,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激励与约束、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训、求同与存异等方面的关系。教师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校长首先要引领教师打造工作温馨的环境,营造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欣赏、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释放内在潜能。校长还要通过听评课、教学沙龙、电子信箱等方式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同时也让教师了解校长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已。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一个“诚”字,校长必须真诚地关心、爱护教职工,以诚相处,以理服人,经常诚恳谈心,交换意见,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和教学成果。还应该进行心理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考虑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让教师真切地体验到集体中的温暖,更多的体验、感受到与校长的相互制约又相互发展。教师是纽带,他们以自己的工作热情,必然带动学生自主发展,同时形成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因此就能不断向前发展。

校长要强化人本管理意识,要把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看作是自己份内最主要的工作,最重要的职责。校长治校,不能离开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财力支撑。办好一所学校,也不能忽视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但是,身为校长一定要认识到,在所有的教育资源,最宝贵的还是人力资源。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切不可放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首先是提高教师素质,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三十年代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崎教授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而是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放在中学也同样适用。一个校长在他离任之时,衡量他的功过,主要不是看他盖了几幢楼,而是看他有没有带出一支师德过硬、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二是全面质量意识

这里讲的“质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含义,而是指建立在现代质量观上的质量概念,也就是说,对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其发展的高质量的、最优化的发展。对于学校来说,建立全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学校每一个教育环节的高质量至关重要。过去我们是依靠考试,以一把尺统一要求所有的学生,这体现的是工业化时代的质量观。现在我们要借鉴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建立起学校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和制度。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作为校长要视教育为一种服务,将学生、家长和社会视为“消费者”和“顾客”。要从服务的角度思考学校的一切工作,并持续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彻底摒弃过去加班加点,起早贪黑,“题海战术”的“苦教”“苦学”精神,绝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惟一标准,而是包括合作和竞争意识、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环境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合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引导老师优化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空间”,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乐学”“会学”,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校长在构建以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人的因素。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学校全体教职工特别是教师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校长及其他校级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和全体教职工都要转变观念。其次,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将职能细化为具体的任务,分配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年级组和人员,使其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并授予其相应的权力。同时构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强调,学校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力量要通力合作,各职能部门、年级组、教研组、班级以及学校各种非行政系统要相互联系。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还必须动员和组织学生家长及社区公众代表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网络系统,积极开展优化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工作,努力把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统一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上来,使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条件,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三是科研先导意识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办好学校靠什么?方法纵有千万,但依靠教育教学研究,即走“科研型”道路,才能使学校不断地有所进步,不断地领教育改革之先。要创建科研先导型学校,校长应是教育科研积极践行者。人们常说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许多科研特色学校的校长自己就是一个科研积极分子,可以想见,校长不专注于教育科研,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也不可能蔚然成风。校长的践行,不仅在于其本身搞几个课题的研究,而在于把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要求,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设计出具体的方案,提出操作性的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按照要求去实践去发展。要以课题为载体作抓手,积极开展实验研究,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最好是人人都有研究的课题,这样才能使每个教师科学而有效地开展工作。校长要把课题研究作为重要工作,定期召开课题工作会议,每学年都举行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会,促使全校上下形成以有研究课题为荣,以谈课题研究为誉的风尚。

勿容置疑,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是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和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基础。但是只注意经验的积累和丰富绝不会带来直接而明显的质的飞跃,更不会使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思想,换句话说,走“经验型”道路总脱不了“教书匠”的习气。当前,对于我们基础教育中的教师来说,“平庸化现象”已经成为教师生活中的“头号杀手”。教师为什么会平庸?一是没有目标,二是缺乏激励,三是缺乏自我发展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怎样才能不平庸?那就要促使教师形成自觉发展要求,即推动教师进行教研、科研活动,将是最好的途径,不研究必然平庸。当然教师不是科研工作者,而是实践者,但也应该是有思想的实践者。因此,校长要促使教师走“科研型”之路,帮助他们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并逐步成为学者型的教学专家。

作为校长,应当成为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人。为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地创设研究的环境,提供研究的条件,给予研究的指导,解决研究的困难,总结研究的成果,推动研究的经验,真正把科研兴师纳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战略中去,努力使你领导的学校成为科研先导型学校,这是校长管理学校所追求的最高境介。

四是学校文化意识

一个学校影响最长久、最醉人的莫过于独特的校园文化,它好比药力强大的缓释胶囊,不知不觉地长期发挥着良好的教育作用。那么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重点难点在精神文化的建设。怎样培育学校文化?首先,学校要有先进而独特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准确而科学地自我发展定位,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校长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出有前瞻性的、切实可行的办学理想和目标。其次,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必须在学校中形成共识,在校内形成内部默契,而这种默契是在民主性的管理中孕育而成。再次,就是教学风格异彩纷呈的教师队伍,它要求学校内部师生、生生、干群之间互相尊重、善于在质疑讨论中形成共识,目标一致,合作团结,而且对各种不同独特见解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学校并非只有一种声音,校长与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流派与风格,有不同的观点或独特的见解,校长必须包容,积极推动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并能在更高层面上促成共识。当这些形成学校的传统时,就会构成学校自己的文化。

要形成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校长必须善于在国家、社会和家长的共同需要中寻找到平衡点,平衡点往往体现在教育理想但又切合实际的办学目标上,办学目标首先要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目标既要源于家长与社会的需求,更要高于社会和家长的世俗要求。同时办学目标也要体现学校的层次,要从实际出发研究自己的传统,寻找自身的优势。办学目标最好能用明晰、简练的话语来表述,不能拾人牙慧,如能凝聚成有穿透力、鼓动力的标志性语言,那就更好,这也是形成学校品牌的必要手段。人大附中的“崇德、博学、创新、求实”,上海国际实验学校的“给学生提供最好而可行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显示办学者教育价值观的与众不同。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一些制度,这些制度往往能使教师、学生受益终身。如天津南中学从张伯苓当校长时开始,就在“校门立镜”,并在一块大木板上刻上《行正规》:“坐必正、领必扣„„”。共和国的三位总理出自该校,并以他们的个人修养成为中华民族的典范,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学校制度文化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内在关键。校长必须认真抓好制度文化的建设,使制度得到人们的自觉认同,从而自觉执行制度,产生出相应的教育效益。

办学特色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建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校长要紧紧扣住特色,通过活动激人,活动感人,使大家由生到熟,由小到大,由被动到主动,由徘徊羞涩到成功喜悦,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应该说,办学特色越坚持长久,越发展光大,就越能促使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学校的文化孕育着名师与“大家”,名师又使学校得以发展与光大。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形成品牌的关键,也是学校文化的本质体现。过去的一些名校不仅出好教师,还出科学家、出教授。今天,校长抓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再简单地把它放在一个通常的地位上去认识,去思考,而应放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去全面考虑。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出类拔萃的学校,都有强而有力的学校文化。

五是终身学习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江泽民同志也号召各级干部和全党同志:“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校长要真正成为“师者之师”,必须读更多的书,向更多的人学习,要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善于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要用心去研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正如江苏张家港市高级中学高万祥校长所说:“面对学生,面对伟大的变革时代,面对知识信息的爆炸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我时时有被掏空的感觉,因此,我努力充实自己,而读书正是充实自己和丰富自己的最好办法”。这段话,诠释高校长永远是一个“学习型”校长的思想境介,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校长,首先就应成为“学习型”校长,全力打造“学习型”领导班子,使学校从上到下有一种爱学、乐学、笃学的精神。要充分发挥学校已有学习资源和课程资源,调动教师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建设“学习型”学校。其次应创设良好的、宽松的,有利于学校成员间及时沟通、交流和讨论和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建立各种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开展经常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制度,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自觉行为,同时,还要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校、学术团体、教研培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及研讨的多元化组织学习途径,形成校内成员人人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再次要建立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体系,形成学历教育和专业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教师学习系统,让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进行学习,体现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业务知识不断拓宽,教学素质不断提升,教育实践不断丰富。第四要建立并完善鼓励、倡导主动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学校要通过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学习潜能,为每位教师提供学习的动力。

总之,校长必须在“人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把“终身学习”放在首位,组成一个高效能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干群之间、学校成员与社区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互动关系,使教师的发展在群体的学习文化中不断持续、不断修炼、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民生:面向新世纪中学校长的使命·中小学校管理·2004、(5)

2、潘承进:论新课改下校长的新意识·教育家·2004、(5)

3、王铁军:给校长的101个建议·南京师大出版社·2002

4、张国宏:中小学校长谋略·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5、肖宗六:教育管理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6、安文铸:学校管理研究专题·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第三篇:校长职责与校长素质

校长职责与校长素质

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具体来说,校长主要行使以下职责:

1、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执行上级的指示、决定,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校长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它们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在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不良倾向,要依法行使职权,要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

2、负责学校的组织管理、行政决策,主持学校行政会议、校务会议等,向教师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健全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组织、领导并监督制度的执行。

3、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学校工作,组织制订并实施学校工作计划,审批部门工作计划,做好督促、检查和总结工作,审查处理、答复各科室的请示报告。

校长要学会“举重若轻”。校长不能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结果累坏了自己又得罪了其他领导和教师,事情也未必办得成功。对此,校长必须利用好规章制度和问责制,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的作用。

4、领导和组织教育教学。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搞好教学常规管理。认真研究教学工作和学生教育工作,对德、智、体、美、劳和课外活动负有全面责任,对学生人身安全负有主要责任。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带领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校长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应当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且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学校集体的行为,最终推动学生、教师、校长、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校长在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教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不断进行总结与反思,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校长要重点抓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注意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多与教师进行交流合作,虚心接受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其次要带头研究并且指导教育教学和教学改革,重视教研组活动的开展,必要时与会指导;第三要深入到教学一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

校长要重视学生人身安全。校长要防止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情况在学校出现,引导教师正确管理学生,要做好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要做好督促检查,要有严格的追究负责制,要有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和值班制度。

校长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和享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与情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校风传统、集体舆论等精神财富及教学环境、办学条件等物质财富的总合。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全校师生的人格及道德走向具有导向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对师生及社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具有约束和规范功能。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梳理、整合本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成分,加以发扬强化,另一方面要学习其它学校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方案和经验,取长补短,同时还要考虑本校所处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学校性质、师生民族构成、学生年龄、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5、建立教职工的聘任、考核、培训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校长要正确评价教师,既要看到教师的优点和成功,也要看到教师的缺点与不足,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师。校长要正确使用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给他们足够的施展空间,并且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短处。

校长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随着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教师必须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校长要将教师培训工作变成制度化、常规化的工作,要亲自抓,要将教师培训情况列入考核,要与职称、奖金等挂钩,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6、分管学校财务工作,审理学校各项经费预算和基本建设计划,审批财务开支,要求总务人员管好、用好校舍、设备和经费,搞好校园管理和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校长在理好财的基础上要注意广开财源,要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对学校建设的大力支持,要搞好勤工俭学,要充分挖掘学校的潜力,要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要勤俭节约,但是也要防止乱收费乱摊派等不良行为,以免引发不稳定因素。

7、配合党组织,支持和指导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等群众组织在办学育人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8、领导和组织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建设德育工作骨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9、搞好学校的对外关系,做好协调工作,形成合力,办好学校。

校长要注意和学生家长的关系。校长要充分发挥家长会、家长学校的作用,教会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成就和困难,倾听家长的心声。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还可以发挥家长的力量来办好教育。

可见,校长的职责决定了在学校中的地位的特殊性,就出现了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的现象。而校长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兴衰成败。作为一名校长,我认为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

(一)、思想品德素质

校长的思想品德修养对形成优良的学校集体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都说明校长是师德高尚的人,是师生的楷模。因此作为校长必须有较高的思想品德素质。

1、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作为校长,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

2、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事实求是的精神。

校长在工作中要坚持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丧失原则和立场的事坚决不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不能不顾学校的实际情况一昧地蛮干,也不能因循守旧、畏缩不前。

3、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校长要热爱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要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劳动者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认识到振兴教育既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责任,也是科教兴国的迫切需要。

4、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

校长要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有了这种精神境界,校长就能与教师、学生、家长心平气和的交流沟通,减少矛盾,增进友谊,增强合力,就能听得进去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就能克服私心、个人欲望的干扰,就能把维护学校的正当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身的天职,就能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假公济私的行为。

5、具有公道正派的优良作风。

俗话说“公生明,廉生威”。作为校长要深知,自己威信是来自于公事公办、不循私情;来自于作风正派,对上不吹、不拍,对下不欺、不压,不搞小团体小山头;来自于言行一致、光明正大,不文过饰非、诿过于人。

6、具有民主谦逊,胸襟开阔的高贵品质。

首先,校长要作风民主,多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心声,遇事多与同事、教师沟通商量,争取大家的认同,达成共识,以便形成合力,减少阻力,使工作顺利进行。作为校长要深知,个人独断专行、态度傲慢,是领导工作之大忌讳。

其次,校长要有容人之量,胸襟开阔。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同意见,甚至出现一些不愉快,但是作为一名校长,切忌小肚鸡肠、斤斤计较,要大度待人,要宽容诚恳,要团结、相信、依靠广大教师共同搞好工作。

7、具有自知之明,能够严于律己。

校长要正确认识自我,善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上级的批评、教师的意见,并且在面对吹拍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长要在遵守纪律、个人品德、文明举止、业务水平等方面为教师作出表率,要对自己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8、具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指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巨大意义。校长肩负着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创造型的人才。为此,校长要着眼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一校之长要做创新型教改实践家,站在全国及至全球的教育高度,审视与规划未来。

9、具有善于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面对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加快,校长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地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使自己始终站在发展教育理论的前沿。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是一个校长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校长作为全校最高管理者、决策者,智能形象的树立,棋高一招的决策,得益于知识渊博,储备雄厚和对业务的精通。

10、具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能力。

要办好一所学校,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就要有一位水平高、能力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校长,才能赢得社会的赞誉和家长的信赖。这就要求校长敢于冲破旧观念,善于运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带领全体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具有探索性的教育科研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出全面发展而又具有个性的人才。

11、具有坚忍不拔,顽强向上的意志。

在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校长敢于面对困难,具有不被困难吓倒的气概和勇气,坚决解决困难、克服困难。

(二)、专业文化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么首先就得成为一名好教师。”校长是教育人的人,是教师的教师。这就要求校长是教育的行家,具有T型知识结构(专与博的有机结合),要有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有厚实的专业基础,掌握教育规律,掌握信息技术,熟悉教学业务,是教学骨干和学科教学研究的带头人。也就是说,校长必须熟悉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精通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的基本语言、基本思路与方法、基本知识与结构有着清晰的认识,能熟练地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而且还对该学科的某些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在教学方面能给教师起示范作用;必须长于课堂教学,善于课堂管理,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能做到教学成绩优秀,深受学生爱戴;必须掌握最新的现代教育科研的动向和理论,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了解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各学科的基本要求,了解所在学校各学科教材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必须善于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并可以随时将获得的新知识传授给广大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见多识广,博闻强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了解本地的历史、自然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民族与宗教政策。

(三)、领导管理素质

学校领导不同于其它部门的领导,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的管理也是一种教育,这更要求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校长的人格和修养去影响和带动师生。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首脑,其工作能力是校长综合素质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反映,是履行职责、完成任务、领导管理学校各项工作的本领。

1、具有计划、决策、组织、指挥能力。

校长对任何一件重要事情,在决策之前,要对它的类型、层次、紧迫性和重要性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提出相应的若干个实施方案,然后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保证方案是科学可行的。校长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要善于决断,优于权衡,敢于担当,勇于拍板。校长一旦决策之后,要确保方案得到恰当实施,根据执行情况评价决策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但是不必事必躬亲,要放手让大家去干,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事情做成。

2、具有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

校长要处理好和上级领导的关系。校长要尊重上级领导,不在背后对领导说三道四;要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围绕领导的思路展开工作,积极为领导献言献策,有重要问题主动请示汇报;对领导的错误要及时地讲究策略地指出来,说服领导改正;当领导之间出现矛盾时要及时想办法调解,不要挑拨离间。

校长要和学校领导班子搞好关系。校长要主动团结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放手让他们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多让班子成员参与决策,要依靠规章制度管理下属领导,要对班子成员的失误及时指出并帮助改正。

校长在处理学校的问题时要从国家、民族、社会、地区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着眼,具有全局意识,不搞本位主义和关门主义,不搞小团体小山头,自觉协调并理顺和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关系,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3、具有调动、协调教师的能力。

赢得教师,才能赢得21世纪的教育。作为校长,首先要发现人才,要克服首因效应、光环效应、近因效应、定势效应等负面影响,坚持全面地看人、历史地看人、发展地看人。其次校长要有育才之心,必须承担起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的任务,要重视引进激励机制,如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成果激励等,以及新老教师优势互补的措施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其三,校长要有用人之道,让教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合适的岗位大显身手,要留住人才。其四,校长要引进学校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在人才策略上就要知人善任、合理使用、用中培养、整体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跨世纪的师资队伍。

校长在管理学校的同时需要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激励教职工,因此,校长要重视与教职工的情感交流。当教职工在工作中受到挫折时,校长要肯定他们的成绩,并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指明方向,使之振作;当教职工在生活方面遇到困难时,校长要尽可能关心帮助,给予解决;当教职工出现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情况时,校长要善于分析他们的心理原因,帮助解开思想扣子,使他们从低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重树信心,多给教职工以关怀、温暖、宽容,心理上的开导和物质上的帮助等,形成和睦融洽的气氛,教职工才会心悦诚服,才会把校长当成知心人。

4、具有交流问题的能力。

校长主要是学会倾听,要善于倾听,既可以了解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而且便于和广大教师交流。在倾听中校长要尊重对方,平等待人,及时反馈,适当插话,讲究礼仪,察言观色,切忌高高在上,冷言冷语,横加指责,虚情假意。

5、具有理好财的能力。

作为一名校长,理好财的前提是不贪财,寡私欲,“无私则心静,心境则神清”,廉洁奉公、民主理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规范“聚财”,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规范收费项目,严格收费标准,决不能明知故犯,触及“高压线”引发不安定的因素。其次,是合理用财,对学校的开支事先前有计划,开支要紧缩,切忌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禁止在帐务上弄虚作假。第三要做到民主理财,提高学校经费收支的透明度,设立财务监督小组,定期向教师公布收支情况,并通过教代会的形式,做好财务专题报告,征求教师对学校收支的一件和建议,不断完善学校的财务管理,使广大教师成为明白人,使校长成为清白人。

6、具有领导权威,善于发挥非权利影响力。

校长要有正确的权威观,要知道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办事公道,奖惩分明,讲究信誉,塌实苦干,成绩突出。校长在树立权威时切忌滥用权利,乱用奖惩,任人唯亲,弄虚作假,小肚鸡肠。校长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非权利影响力,要处处起带头作用,用自己的思想品德、人格魅力、专业知识、教学艺术、工作作风去影响广大教师,赢得广大教师的尊重与爱戴。

7、具有制度建设的能力。

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学校工作有秩序、高效率的进行,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对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校长首先要做好制度的制定工作,因校制宜建立健全一系列科学的、规范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把办学思想都外化在所建设的规章制度之中,保证一切按规矩办事,使学校得以持续稳定地发展。其次校长要做好制度的实施,既要敢于“管”,也要善于“奖”,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善于变通,真正做到以规章管事,以制度管人,使广大教师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工作氛围,使管理工作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四)、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是校长开展工作的本钱,因此校长要注意加强锻炼身体,要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要饮食合理,不暴饮暴食,要心态健康,积极乐观。

总之,作为校长,只要朝上述要求努力去做,而且也确实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成功的好校长的,所在学校也必定会获得全面发展的。

校长职责与校长素质

西梁泉小学

郭俊杰 2014年4月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校长课程领导力浅论

新课改背景下校长课程领导力浅论

桐乡市高级中学陆炳荣

[摘要]

新课改已经进入第二轮,但“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之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要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理想的课改方案转化为现实的课程,最终落脚点是在学校,在校长,在教师。新课改越往前推进,越加显示出课程领导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落实新课改,校长起着关键作用。校长应该是新理念的倡导者,新课程的践行者,新教学的引路人,新课堂的开拓者。实施新课程,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刻不容缓。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校长课程领导力

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学生明天的发展。

这次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课改来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新课改指导思想要转化为教育实践,理想的课改方案转化为现实的课程,最终落脚点是在学校,在领导,在教师。经过几年的实践,许多学校边研究、边实验、边推进,继承与创新并举,开拓与进取共存,学校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课改中校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一: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我这里所讲的校长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的综合性能力。其内涵包括课程规划与开发、课程整合与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构建有效课堂、提升团队专业水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

思考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否就是课程管理的能力呢?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来源于课程管理,但又高于课程管理。“领导”作为学校内部驱动的统领行为,往往与领导者自身的专业权威和个人魅力密切相关;而“管理”则是外部授权的强制行为,更多的是依赖于行政的权威。校长应该以课程领导为主,课程管理为辅,并逐步由管理型校长向教育家型校长发展。

思考三:我们应如何确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呢?

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一)、确立新理念,校长是倡导者

校长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国家课程的坚决执行者,也是国家实施新课程的一面“旗帜”。校长的教育观念、角色行为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如果校长对新课程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解,就很难保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措施得到贯彻,更难做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这次新课程的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在谈到新课程的实施时是这样说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站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作为一校之长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积极倡导全体教师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学体系——由钢性体系向弹性体系转变,价值取向——由制造适合教学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

1学转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首长,应该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把自己学到的新课程知识、领悟到的新课程思想介绍给全体教师,引导教师增强课程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育手段和技能等。如校长可以亲自或请专家定期为教师做讲座,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校内外的新课程培训,引导他们看一些有关新课程的资料等。

实施新课程有利于对广大教师的思想引导和管理。当课程处于相对稳定的非变革状态时,原有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领导的某些作用。而一所学校一旦进入新的课程实践,先前以常规为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将被打破,人们对校长就会产生某种依赖感。因为,在新状态下,会产生新的观念目标,行为指向、操作程序等相对不明朗,这个时候只有看校长,校长在学校代表着一种权威,当然主要是学术方面的。特别是新课程将课程的部分决策权下移了,校长领导课程的角色身份更加明显。新课程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所谓三级课程,实际上就是国定课程、地定课程和校定课程。新课程赋予了校长课程领导权力的同时,也赋予了课程领导的责任。

(二)、实施新课程,校长是践行者

校长在领导学校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要承担首要职责。

在新课程推进的不同阶段,校长对课程的领导作用各不相同。在进入新课程前吃透有关精神,当好课程改革的预见者和设计者;进入新课程后,引领队伍,整合资源、选择策略,当好课改的组织者。所谓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显特色。这是新课程对校长领导角色的期待和检验。

与以往相比,高中新课程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评价制度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顺应时代潮流,凸显了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和课程改革目标,构建以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为基本特征的新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则呈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并且通过创建新的课程实施与评价制度,推动课程体制与课程观念的同步变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情况还跟不上要求,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在课程设置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设不够规范,成了摆设和装饰品;在学时安排方面,语文、数学、物理等高考科目增加了学时,而一些活动类、艺术类课程则减少了学时。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校长们统一思想,设法解决,而一些新课程实验学校的做法可以借鉴。

(三)、研究新教学,校长是引路人

在新课改背景下,校长不仅是一个新观念、新方法倡导者,更应该是一个实践者、引领者。新课改迫切需要校长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了解和研究课改实际情况,与教师一起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了解和把握各方面的动态,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变革的执行者,是提高全民教育质量的保证。名校并不是因为有高楼大厦,而是因为有一大批名师。没有一支观念新、业务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新课改不可能取得成功。

教育科研是教师的发展线。新课程实施需要教育教学科研有效跟进。而教科研发展了,反过来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新课程教学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教师搞教育科研的空间很大。作为校长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积极倡导教师加大教科研的力度,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进行研究。新课程下的新型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对实施新课程的目标和意义,对新课程的功能的改革,结构的改革,内容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课程管理的改革等都要有深入的了解。特别要研究实施新课程后应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等。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型教师必须注重两个字,那就是“研究”,学校是研究中心,课堂是实验室,教师即研究者。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存在进行认识和发现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教育规律进而构建教育科学理论以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就在于沟通教育科学活动与理论的联系。

当然这里有两点我们必须明确:一是教师研究的立足点在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教师研究的着眼点在于沟通教育科学与实践的联系。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教科研氛围。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落实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与困难,不能仅仅依靠听几场专家报告、听几节有关新课程的优质课、搞几次教研活动就行了,必须紧紧依赖于持久深入的教育教研,必须扎根于日常的教学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校长还必须引导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说君子在九个方面要经常进行反思:看的时候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听明白了没有,脸色是否温和,表情是否端庄,说话是否忠诚,工作是否认真负责,遇到疑问如何向人家请教,发脾气的时候考虑后果,有利可图时想想是否该拿。可以说,这九个方面包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假如能做到,即使不是十全十美,也是“九全九美”了!一位教师假如能经常考虑诸如“我能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吗?”“我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吗?”“我能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吗?”等问题,那么你的教学能力会不断地改进和提高,面对新课程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了。

(四)、构建新课堂,校长是开拓者

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校长应该身体力行,成为实施新课程,构建新课堂的开拓者。新课改的生命线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课堂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生态环境中鲜活的生命体,所以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师生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生命融合。

以新课改为挈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着力构建好四种课堂:

①情感课堂:教师上课充满激情,神采飞扬,精力旺盛,以教师激情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②和谐课堂:教师上课要充分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积极主动创设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使学生感觉充满愉悦的、气氛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

③动态课堂:教师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要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要合理地、大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④高效课堂:实行新课程以后,我们在教学上仍然要坚持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坚持教学创新,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强调有效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减少无效时间,实现有效时间最大化,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来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

新教材只是课改的一张皮,只有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真正占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时,我们才可以坦然地说,我们已经实施了新课程。

思考四:我们应如何有效行使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要有效行使校长课程领导力,必须着力做好下面四点:

(一)优化学校课程的组织结构

良好的学校管理组织体制是课程实施的有效保障。为加强学校课程的组织力,我校积极优化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质量管理。纵向管理,为适应新课改、新教学,我们学校组织机构设置为一室两处三中心,即校务办,教务处与学生处,质量保障与资源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

横向管理,赋予年级部行政管理地位和权限,同时成立年级部工作管理指导小组,使年级部成为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交织点和连接点,成为学校一个最重要的管理实体。这样纵横结合,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也提升校长对课程管理的领导力。

(二)增强对国家课程的执行力

校长对课程的执行力是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的新课程实施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设不够规范,成了摆设和装饰品;在学时安排方面,数学、物理等高考科目增加学时,而一些活动类、艺术类课程则减少了学时。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校长们统一思想,设法解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个科目。根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性质和采用研究方法的不同,我校的做法是将其分为调查研究、科学实验、设计制作和服务体验四种类型。学校根据课题类型进行分班,课程教师在不同的课型班级进行授课,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指导形式称为“课型化”教学指导法。

“课型化指导”法的操作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目前很多学校几乎没有专职教师的情况下,可以选用与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比较接近的老师担任课程教师。

如请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的老师担任调查类班级的任课教师,请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老师担任实验类的任课教师,请物理、通用技术等学科老师担任制作类的任课教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

(三)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方面,我们制定了《桐乡市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试行)》。从90年代开始学校就十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我校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课、阅读指导课的省内学校之一。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主要有:

高一年级:合唱、书法欣赏与创作、物理思维能力开发、中国现代文学史、世界战争影视鉴赏、无线电制作与测向、物理思维能力训练、时政热点专题讲座、新概念英语、数码摄影入门实践、趣味英语、化学与生活、数学思想方法入门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奥赛辅导、男女篮球队等20余门校本选修课程。

高二年段主要开设了古诗赏析、函数研究、数学思想方法、新概念英语(BⅡ)及学法

指导、高中英语趣味视听、物理高考题赏析、化学基础实验、自然的奥秘、文化现象鉴赏、历史经典视频赏析和简易机器人制作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奥赛辅导、舞蹈等18门选修课程。

几年来,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选修课、体育与健康课程、选修ⅠB课程以及高二年级的音乐课,有不少课程实行了“走班学习制”的方式,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四)有效提升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校长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力对教师起着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和培养目标的落实。对课程实施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评价上。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业评价与学生成长手册记录相结合;对教师评价采取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经教代会讨论并通过了《桐乡高级中学教师客观性评价方案》,建立了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多元、民主、开放和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同时通过开展“春蚕杯”技能大赛、量力教育奖励基金突出贡献奖、量力终身教育成就奖、量力英才奖、恒美教育奖励基金中青年教师奖、恒美优秀学子奖、红星教育基金园丁之星、领雁之星、教坛新星、学习之星等评选活动,调动师生积极性,更好地调控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策略,有力地发挥了课程评价的“指挥棒”的作用。

“对学校,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对学生,有一个好校长就有许多好老师;对国家,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批好学生。”(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

因为我们是校长,所以为国家培养明天的优秀人才,我们责无旁贷!因为我们是校长,所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季氏》;

2、校长专业发展的新使命 ——提升“课程领导力”《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6期作者:王雪莲;

3、简谈校长课程领导力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08-01 作者:汪卫平

4、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领导力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PPT

5、努力以教育家精神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上海奉贤中学季洪旭

6、《人民教育》2009年第一期,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寄语中小学校长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形势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评价体系也应不断完善,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当适应时代和形式的需求,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师生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同时也必须以综合素质评价取代以往的片面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对初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措施。这一评价方法对中学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课程改革的发展发挥重要意义。通过综合素质评价,能全面反映初中生的身、心、能力发展状况,其评价结果还能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中学教育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作为多年的班主任,我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与大家一同探讨学习。

一、充分认识实施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综合素质评价的含义

综合素质评价是依据教育部和各地区制定的,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能力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判断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前,学生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了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与激励的作用;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化特点;强调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注重量化评价,忽视量化积累对质的作用。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素质评价正如潘永庆在《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中所表述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各种潜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对学生的评价不应是关注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评价内容应当是多元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多维的。要通过评价,发现、促进学生强势智慧,借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只用单一的、用纸和笔可以测出的解答习题能力的个体。”即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体质、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教育性进行判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整体,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反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传统的以甄别与选拔为目的,忽视发展与激励的功能的教学评价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终结性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在过程中的努力以及其独有的个性特点;注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注重量化标准,忽视质的评价。它将教育教学活动禁锢于思想的樊笼之中,没有将教育看成一个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并且有序列的动态系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大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构建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传统教体育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学习成绩,成绩决定一切。这种评价忽视了学生具备的发展性和多元性,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

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把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内容。这有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须。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评价即能够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又有助于挖掘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即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需求,又有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学生的作用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在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同样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就是要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综合素质评价能得出更精确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自我认识、实现自我发展、完善和提高,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全方位的综合的强化。综合素质评价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2)转变教师评价观念,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

传统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教育和评价方式,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师的培养思路也以考试的指挥棒为向导,不注重业务能力提高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行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以新课程背景下的人才观、质量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作为评价的理论基础,多角度的审视学生,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观念,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能力,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促使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运用评价的诊断功能,通过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3)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了更高的要求,即重视人才的专业化知识水平,也重视人才的创造能力;即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重视人才的多元化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时代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招生学校要求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加强了对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国家选拔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4)学校整体工作优化,发挥学校特色的需要

以往的评价方式下,校际间的比较更多的是关注升学率的多少,其实也是片面强调终结性评价结果的恶果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校从整体的办学思路上进行根本的转变,即对学生整体培养方式从应试教育转为重视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测定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科成绩当作惟一目标的状况。对学生实行多元的全面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根据地区和学校特色,开发符合本校初中学生发展特点的校本评价,形成和发挥学校独有特色,从整体上优化办学效率,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促进校际间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

二、指导思想

班主任在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有利于引导家长、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要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健康发展,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评价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既要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其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成长、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1)发展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了传统评价方式中以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每个学生的错误做法。将每名学生看成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发展独特个体,在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以发展的性原则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长,因此在评价标准上并不强求划一。

(2)主体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被评价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任务型教学法下,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成为了评价的主体。主体性原则要求,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者由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同承担,并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发挥指导者作用协助评价。通过使学生参与评价,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两者之间有机地融合为统一的整体。

(3)导向性原则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将学生导向对书本知识的片面追求。综合素质评价也注重方向性和导向性,但是不同之处是,其提出的标准是对学生发展的期望,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确立适合自己情况的合理的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进而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愿望。通过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中学新课程改革理念,反映中学新课程方案的要求,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给中学教育与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正确的导向。

(4)差异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符合美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人的智力构成成分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不可能在每种智力中都得到均衡发展,而只可能在某方面显得较为突出”的理论。差异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以机会,综合素质评价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多元性、多视角的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使自己的特长得到表现,保护了学生的独特各性与创造性。

(5)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制定要合理,有较强的可评性;方案的实施要有多元主体的参与,要取得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要实现信息化,简便易行,要、且直观、易于使教学组织、考试考查组织、中考录取等方面的操作。

四、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成为新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项崭新的工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更需要我们敢于承担责任,为培养新型合格建设人才而努力工作。

(1)评价的方法

学校建立成长记录袋(内容有:学生考试考查成绩登记表、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体检表、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常年评估表,参加各类活动获奖证书复印件、探究实践考试试卷、学生自评互评记载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生结合实际制定的系列表册等),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和表现,注重对学生原始资料的积累和保存。成长记录袋由学校建立,其内容包括学生在三年学习中在六个基础性发展目标上的日常表现,以文字定性描述。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通过学生对照20个评价要素以班为单位进行自我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自评与互评。评价小组要尊重学生自我评价,并在学生互评和学生成长记录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时应参考学期学年评价结果,注重对原始资料的分析与概括,避免以偏概全[3]。

(2)评价的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列出的六个方面基础性发展目标及学科学习发展性目标。这六个方面依次为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根据六个方面的要求,以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为原则细化为20个要素,每项要素下设多项关键表现,即要能体现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具体内容体现在各地制定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中,以其作为学校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1]。

(3)评价的结果陈述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性评语,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以整体性评价,运用文字加以定性描述,展示学生的个人潜能和特长。综合性评语由评价小组成员集体研究,形成共识,由专人认真填写,并注意语言表述准确、言简意明,关注个体差异,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话。第二部分为三年综合评价等级,等级分为A、B、C、D四级(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A级指标控制在所评总人数35%以内,其他等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4)结果的公布

评价结果的公布包括过程评价结果和综合素质终结评价结果两种,过程评价结果在每学年结束前的适当时候向全体学生进行公布。综合素质终结评价结果通常在当年4月底以前完成,评价结果在学生参加初中学业考试前的适当时候书面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在学生所在班级公布综合素质为A级学生名单[2]。学年评价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记入学生档案并交由学校专人保管,作为综合素质终结评价的参考依据,也可作为学生中途转学证明材料,随学生档案进入就读学校。终结评价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提交学校评价委员会备案,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如有重大分歧,需提交校评价委员会裁决。评价结果需上报教育局,作为初中毕业和高中段学校招生依据。

五、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

(1)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注意将现代素质教育观、教育评价观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渗透到评价体系之中

多方听取和采纳不同层次群体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在形成的基本框架后,对其合理性、完整性进行研究,经过反复沟通与讨论、增、删、改,取得一致意见,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即总目标→子目标→具体指标。即重视评价内容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又重视在评价时间、空间上的多角度与多层次,静态与动态、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2)形成良好的评价制度环境

加大先进教育评价理念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评价观,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等制度,使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使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参考指标。

(3)完善综合素质的评价技术

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条件,规范收集、管理和保存综合素质评价的各项数据,注重日常的观察、积累和实证资料的收集保存。注意评价信息的获取要多角度、多渠道。还应加强参与评价人员关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培训。

结语: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观念。我们正确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学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新的视角观察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歌德说:“你要我指点四周的风景吗?首先你要爬上屋顶。”不论是爬上屋顶还是蹲下身来,都是突破以往的局限。有了这样的勇气,就能开辟出综合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新天地。

总之,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如何搞好评价,将关系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共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搞好素质综合评价工作而努力!

下载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策略与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策略与途径 第三完小 于红彬 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要知道教学管理是不是到位,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志。作为一名小学校......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探究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给传统的中国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使用,特别是全新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

    校长素质与学校品牌建设

    校长素质与学校品牌建设 主讲人: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劳 动模范、特级教师卓立 史家胡同小学概况: 1939年建校,现在是66个班,3000名学 生,220名教师,老校舍5800平米......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精选)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关于高考这件话题,老师们是逢会必说啊。这次也不例外。平克虹老师从高考的历史背景,题型等做了详细的分析,我对其中三点感触最深:1,如果让谁学不好英语,就让他......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 牛莹 (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基础教育改......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探索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大学一毕业就离开了家乡,从遥远的东北来到我们**六中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唯恐自己教不好,学生不满意。但是,三年来在各级领导......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1、校本课程(题中是:校本课程服务,不太准确,应为: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课程资源、学校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而研发的课程。是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为主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