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背景下:校长培训与管理(自组织与区域规划)的新形态

时间:2019-05-13 23:1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集团化背景下:校长培训与管理(自组织与区域规划)的新形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集团化背景下:校长培训与管理(自组织与区域规划)的新形态》。

第一篇:集团化背景下:校长培训与管理(自组织与区域规划)的新形态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校长培训与管理的新形态

——基于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中干部培训管理策略的思考

沈河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发展研究室

我区在推进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以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方式,稳步推进优质资源的有序扩张,做强做大名校的辐射作用和再生能力,快速扩大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和总量。随着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创新学校内涵发展,进行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突破性探索,成为当下名校集团化发展的新趋势。区域校级干部培训工作由此进入到一个新的拐点,适应这种体制与机制创新的发展需求,我们的干部要具备相关岗位工作能力与素养,顺利推进这种发展大势走向稳妥的教育现实,成为新阶段干训工作亟需破解的一个课题。本文试从我区名校集团化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名校集团化发展的新形态,尝试构建新形态下校长培训与管理的实用模式,为名校集团化快速发展储备与培养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

一、背景分析:我区名校集团化的现状与发展特点

————由单一的学部制管理走向多元化发展

(一)基本概况:由单一走向多元

我区是省市集团化办学的实验区,也是试行集团化办学的先行区。从薄弱学校改造之际,以名校兼并薄弱学校的方式,我区走上了集团化办学的道路,其中,又历经了民办校改制之后的回归,继续壮大了集团化学校的规模。目前,我区集团化学校,按学段分,小学主要有实验小学(三个校区)、文艺二校(二个校区)、朝阳一校(二个校区)等校,初中主要有七中(三个校区)、实验中学(两个校区)、育源(两个校区)。幼儿园和高中暂无学校集团。在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已经制定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集团化办学的力度,拟在优质公办、民办幼儿园开展连锁办园,探索建构优质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模式。

(二)管理特点:学部制稳步推进

目前,我区集团化名校的管理模式,基本采取的都是较为稳妥的学部制管理方式,即分校区按年段来进行,通过实施年部制主任和分管校长负责制,进行分段管理。基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和原有的单一大校、名校的管理方式一致,有利于管理的稳妥推进。

(三)发展趋势:探索变式促均衡

/ 7

随着我区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必达要求,以及西高东低的教育格局的快速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部分新建地区配套学校高起点建设的发展需求,名校集团化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集团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必然会出现几种新的变式,建立不同于年段式管理的分部,新建分校独立管理,委托办学管理,联合管理办学,等等都会逐渐出现在我区——名校集团化发展新的格局上,要求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的管理形态。

(四)新的挑战:体制与机制创新

名校的校长,将随着名校集团化发展到新阶段,熟悉和掌握新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适应新形势下“均衡发展”和“高位优质”区域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管理好集团学校,为区域教育的又快又好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模式:名校集团化发展新形态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

经实践证明,我区以年段学部制推进的名校集团化发展策略,是非常稳妥和富有成效的。但是这种集团化的发展方式,也是迈向名校集团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涉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根本变动,随着高位均衡发展的区域教育快速推进的客观要求,以及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作用,教育自身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才能为我区教育的进一步内涵跨越式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坚实支撑。

(一)模式之一:委托办学

基本目标: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深化改革,推进均衡化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

发展举措:四个统一,即统一硬件配备水平、统一拨款标准、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提供教师培训与发展机会。

关键措施:提升软件水平是关键,建立办学联合体,联合学校校名不变、法人不变、拨款体制不变,但打破学校界限,统一配置教师资源、统一学校管理、统一课程改革、统一教学质量评价。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管办评联动机制——委托办学。委托管理期间,学校的性质不变,与新区社发局的隶属关系不变,政府的拨款和其他任务不变,学生的学习支出不增加,政府每年支付给委托管理学校管理费,即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学校入主学校后,从委派校长、输入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到培训教师、组织教学等全部实行自主管理。最终学校办得好不好,不是由政府和委托管

/ 7

理学校说了算,而是由专业的中介评估机构评估。管办评联动模式的核心,是理清了政府、学校、社会三者的关系,明确了各自的职能定位,前提是政府职能转变。管理,不再是政府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而是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政策设计、督导检查等来实现宏观管理,一些具体的专业服务、事务管理则通过购买服务,交给社会专业机构。办,就是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对校长充分授权,支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创造性。评,就是要建立专业化的社会评估机构,对教育决策、教学成果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建立“管办评”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了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调动了各方积极性。

典型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二)模式之二:集团化办学

案例: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从1999年开始,起于杭州求是小学,到2009年3月,集团达到120,学校数417个。

做法:名校输出品牌、师资和管理来实现新区配套学校超常规发展、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

政策:2006、2007年,市出台《关于实施中小学名校集团化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的意见》。

具体模式:以名校为龙头,通过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方式,名校承办、投资、入股等形式,在一体化模式和共同体模式两大基本类型的基础上,探索核心连锁式、教育联盟式、名校托管式、城乡互助共同体式、优质资源再生发展式等多种运作机制,实施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名校+民办校等多种办学模式。

杭州市规定,除部分农村地区外,2004年以后由政府投资的新建学校,原则上只建新校,不取新校名,不挂新校牌,由名校来管理,实现政府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最优化。这种做法称为电梯式发展模式——新校、民校和弱校搭乘名校这架电梯,走一条低成本、小风险的发展之路。

2007年10月,《杭州市名校集团(互助体)考核评价方法(试行)》,从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干部队伍与师资品质、教育环境与文化资源、办学水平与社会效益以及创新与特色等五大方面,为名校集团化办学树起了一个标杆,标志着杭州集团化办学道路步入成熟阶段。

目前,在杭州主城区,已有59.7%中小学实施了集团化办学,中小学受益面

/ 7

达到54.9%.三、工作对策:构建区域校长培训与管理的新形态

——————集团化发展下校长培训与管理模式 我区名校集团化发展的新格局,必然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上全面推进,也必然在幼儿阶段依托省市示范园,构建连锁名园集团,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有序扩张,最大程度和效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和需求,而在推进名校新形态集团化的过程中,集团内部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即集团内涵建设,尤其关键。以集团化名校的校长和校级领导所构建的管理团队,就成为我区推进名校集团多元化发展进程中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从单一的学部制管理的稳定推进,到多元化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我区的名校集团化发展,一路走来,都是高效稳妥的发展方式,因此,在积极推进名校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优先组织好对名校集团的校长和管理团队的培训,建构有效的培训培养模式,探索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名校集团化管理团队的专业发展与培养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就成为现阶段和今后一定时期,我区干训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一)理论学习:培训的逻辑起点——明确岗位职责和自身能力要求 校长由单一的学校管理者成为集团化管理者,由学校人变成集团人,管理结构和组织体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需要站在高位,打造集团的整体教育文化和引领各分部的自主有特色的发展。对校长的大局观、系统观,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多元的专业能力,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和期待,不仅要指导好一个主校区学校的发展,也要指导好分校区的发展,既要协调好相互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整合效应关系,也要处理好合而不同的特色发展问题,还要面对各种内涵发展进程中凸现的核心问题、焦点问题,及时有效加以解决,构建整体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对体制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都能有效予以在过程中解决。

(二)经验借鉴:培训的实践案例——校长的管理问题和专业发展问题 在集团化推进过程中,集团化校长和管理层,一般的管理问题主要有:

1、站位不准。特别是一些副职容易出现,往往定位在一个特定的工作岗位,缺乏应有的大局观、系统思考,不能从整体的工作网络和功能结构上,去定位自己的工作,去发挥自己岗位该有的作用和效用。

2、协调不畅。集团化的管理是一扁平式管理方式,是一充分发挥民主和倡导自觉的组织管理结构,积极发挥相互的团结合作,才能有利于整体工作的优化发挥,但是往往囿于单兵作战,既有传统工作思维的束缚,又有埋头苦干的不足,4 / 7

常常就会出现各种拥堵问题。需要每一个岗位的管理者,对整体工作环节各个管理岗位的熟悉,及时把握整体的工作状态,及时沟通,迅速解决问题。

3、管理体系问题。

4、运行机制问题。

5、工作效能问题。

6、评价考核问题。

1-2问题,是传统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种工作惯性的消极影响,属于改变工作管理性质的问题;3-6的问题,既有新的工作机制的适应性问题,也有发展过程中的预判与前瞻性解决问题,属于开拓性与创新性工作管理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般出现的专业发展问题主要有:

1、文化建设。一个集团要有整体的文化,要有核心的教育思想,要有统一的办学方向,师生培养和发展目标。这是素质教育推进到现阶段,作为集团校长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培植与引领学校文化一体化建设。

2、合而不同的发展特色。随着不同于学部制单一管理体制的多元管理模式的出现,分校之间,由于地域方位的差异带来各种不同,分校之间的发展特色走向,也会必然出现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因此,在基本办学理念和教育文化根本一致基础上的不同特色发展的建设与指导能力,也需要重新建构和学习。

3、学生发展研究。研究好学生,成为集团发展的首要任务;学生的校际不同,带来研究的极大不便;研究好学生,引领好学生发展,掌握相关的技术手段和策略体系,成为集团化名校发展过程中,管理团队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4、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构建集团的骨干教师梯队,构建集团内名师的共享机制,构建集团内学科基地和教研合作工作机制,从集团内部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和思路出发,推进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问题,是集团发展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根本。

5、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构建教育教学、教师、学生等各种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与管理体系,是集团化办学走向内部均衡发展和高位优质发展的基本专业路径。

6、信息化管理平台。教育集团化发展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手段和推进方式;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支撑的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整合应用的技术能力与工作方式,必然成为集团化发展进程中基本管理工作的 5 / 7

有效实施保障。

(三)实践历练:培训的校本课程——校长的专业发展与集团建设方向 实践历练是培训的主体阶段,也是在培训过程中分段进行的多种内容和方式的集合。既有基地校的定岗实习,也有本校的工作探索,是在实践的环节上,深化参训课题的应用性操作。在整个培训阶段,可以把参训课题作为自己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在基地校和本校的实践过程中,完成设计、应用等开发、验证、完善、提升的过程。

校本课程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校长的专业发展方向,一个是集团化建设方向。

校长专业发展方向:

1、以教育家办学思想为核心的学校内涵发展建设与创新能力建设。

2、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建设。

3、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系统管理和统筹发展能力建设。

4、以民主化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能力。

5、以教学指导力为核心的教育领导能力建设。

6、以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资源整合与增值的能力建设。集团建设方向:

1、扁平式民主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建构与运行机制。

2、学习型组织团队建设。

3、学校文化建设。

4、学校特色发展。

5、和而不同的发展模式。

6、授权管理与项目管理。

(四)以训代评:培训的过程管理——理论研磨与实践历练的有机整合 校长的真正有效培训过程,实际上就是浓缩的实践探究过程与行动研究过程。理论学习是必须的,经验借鉴是必要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实践历练,只有它才能实实在在地提升参训学员的境界和能力。

把评价导向完全融合在过程培训中,既有利于培训中各个环节的抓实做好,也有利于从学员“成长的轨迹”中更好地进行差异性评价与考核,从而完成新一轮优秀管理人才的比较客观与科学的选拔。

1、做长培训链条。

/ 7

培训的周期要足够长,这样才能经历理论学习研磨、课题引领实践、基地深化实习、过程自我感悟、学员互评提高、岗位实践反馈、校本成果展示、专家指导提升等各个必要环节的整体性锤炼,才能在各个必要阶段,经受相关的专业素质与能力的碰撞与再生,这样,需要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才能发展起来并达到一定的合格程度。

2、做好带题参训。

培训的最佳效果是培训学员通过参训获得了工作能力和工作境界的显著提升,适应工作岗位并积极推进工作的深化发展。这种效果的达成,基本的支撑手段就是培训学员参训过程中,要完成基于本校实践性、挑战性、发展性的一项工作课题。培训的过程,也成为学员通过理论提升、基地磨砺、学员探讨、学校尝试、专家点拔等诸多外力相助和自己实践尝试,这种行动研究的方式,构建一种成功的工作模式,破解学校发展中的焦点问题或者瓶颈问题。选题非常重要,这是管理学校发展学校的创新之举。

3、做足过程互动。

创建培训专题网页,搭设学员研讨专题和探讨的空间平台,提供专家在线辅导的高位引领,记载与呈现培训过程中学员的认知与成长。既便于全程管理的到位,也便于智慧的分享,更有利于问题的及时捕捉与有效解决。

4、做大成果展示。

培训的过程也是培养的过程,也是受训者体验和感悟成长、获得提升的过程。预期成果与展示成果,既是受训成功的一种喜悦表达,也是自我督促、快速发展的潜力激发。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搭设平台、提供机会,展示与交流学员的阶段性成果和终结性成果,通过现场展示、研究报告、结集出版、高端论坛等诸多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整体学员的全部活力与潜力,最大化、最优化地促进学员的自主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2011年5月31日

/ 7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与区域规划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与区域规划

罗胜昂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10地理本科班,学号:2010021119)摘要:目前城乡一体化要求下,如何提高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可行性就成了迫在眉捷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动力机制分析了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新要求,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市和区域规划;问题;要求;策略

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动力机制1、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1、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来源主要可 以分为两种: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发要求;

二 是政府规划、政策、制度等因素的推动。1、2、1市场经济发展本身对城乡一体化的自发要求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区域内具有特定资源禀赋、较高资源支配能力、良好区位条件的城市地区,率先聚集了强大的科技研发投入力 量、便捷的交通通

讯系统、完备的基础设施、优越的生产协作条件、雄厚的资本和集中的消费 市场、经济政策的偏向性、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发展优势,这些优势有效满足了技术创新、企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区位集聚的要求,城市地区便逐渐成为区域内的增长极,这时,不同地区的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内在驱动下自发地向该地区聚集,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极化效应。1、2、2政府规划、政策、制度等因素的推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虽然城乡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具有互补协同的内在要求,但自由市场的力量并不一定必然促进城乡一体化,反而可能会因为城乡发展的初始条件等的不同导致城市上升的循环累积过程和农村下降的循环累积过程,致使城乡不平衡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因此,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政府通过规划、政策、制度对城乡经济发展予以统筹协调。首先,发挥政府规划的统领作用;其次,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再次,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

2、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2、1 就规划本身看,普遍存在规划缺乏弹性和针对性,规划理论方法过时的问题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弹性就是指规划思路及指标体系对随机性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现在我国处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而且已经完成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些反映在城市区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上。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是目前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但目前的规划仍保留了计划经济时代空间规划指令性的特征,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均作刚性规定,这就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而且,由于规划被看作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延续和具体化, 在计划指导下它不是被视为金科玉律,就是被束之高阁,往往赶不上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得不到全面实施。

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多数规划不重视对规划区域和城市的背景分析,只注重图面效果,缺乏区域通盘考虑,规划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适应目前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要求。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土综合条件评价;国土开发整治的目的、任务、重点和生产力总体布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布局;人口城市化和城镇布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方位和

措施;环境整治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综合开发的地区;国土开发整治重大项目;实施规划的政策与措施等。这几乎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模式, 面面俱到而不明确, 且太多强调远期理想蓝图。各地又不分时期均加以采用而没有分析规划地的背景, 因此不能在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十分具体、可操作的方案, 形成了“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的现象。同时过多的关注图面效果忽视了实际可操作性。

规划缺乏新理论、新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的支撑, 一些经济、社会指标预测缺乏科学性。全国规划理论总体偏重于西方最早形成的理性综合规划观,过分相信政府是公众最佳利益代表,虽说《城乡规划法》里有规划过程让群众参与及监督的内容,但实际上能在规划中反应群众意见的很少。另外对规划缺乏过程操作理论研究, 规划理论体系不完善。技术方法上忽视了规划是“纯技术”和“社会技术”的结合体,单一发展纯技术而在社会技术上很少有突破,同时纯技术的运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使规划预测指标缺乏科学性。规划思维则缺乏从不同层次进行整体的思考和研究, 即缺乏区域整体观。

2、2就规划主体看, 普遍存在专业素质和思想意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规划主体包括制定规划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规划实施者。政府部门作为一个衔接点在二者间有交叉的情况。我国的规划人员水平极不平均,一些地方部门人员素质较差,不仅不能做出好的规划,即使有好的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按要求实施。当然近年我国许多高校也培养了大批的规划专业人才,充实了规划队伍,但仍有许多人因各方面的原因没能进入规划领域。许多规划者的思维仍停留在点上, 缺乏面的区域观。从思想意识水平上看, 许多规划实施者尤其是地方基层人员对规划认识不够,直接导致了规划难以实施;一些规划编制人员以官至上,忽视了规划成果对用户需求满足的程度;政府人员则面向权力,为谋求政绩好高骛远, 一步锁定规划目标。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不管不顾规划设计人员的意见和政府规划部门规划专业人员的建议,一味地以个人意志决定规划项目的好坏,同时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以效果图来决定项目的成败,忽视了规划指标和规划思想、体系等对规划项目的决定作用。这样就误导了一些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设计院为了迎合地方官员的口味而忽视对规划理论的研究,只注重图面的效果,从而导致整个规划设计领域偏离务实的轨道,使得一些不切实际的、花哨的规划项目得以存在,而

实际上可能无法实施。

2、3就规划体制看, 存在规划管理体制、规划编制体制、规划实施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目前我国规划管理机构分散、职能不全。地方住建局、计委、国土局等部门均设有规划管理科,导致了管理混乱和管理空心区的产生,而规划部门作为管理部门主要任务是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对资源分配有着极小的控制权。另外对规划到实施全过程管理监督不够。规划编制中,政府单一垄断的现象突出,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拟订尚停留在专家决定、领导决定的阶段, 公众参与只停留在浅层面的向公众宣传的阶段;公众意见的采集、吸收尚未形成系统有序的渠道和方法。从规划实施体制看,实施手段单一,仍以行政手段为主,市场机制显现不够,同时缺乏法律管理。虽然目前从《城乡规划法》等规划法规来看,规划形成及变更程序很严格、很复杂,但在实际的操作和执行过程中,又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严格执行。

3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新要求3、1提高规划本身质量

高质量的城市与区域规划才会有较强的可行性。这就要求规划有很好的弹性、针对性, 有新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3、1、1规划要弹性和刚性结合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弹性主要体现在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内容、规划政策等方面。通常规划的期限为20年, 配套的远景规划内容十分简单, 要使决策者看清自己现在的决策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就必须打破期限的限制, 使规划具有更长远的导向性, 甚至不规定规划实施的时间, 只说明规划要达到的目的。为适宜市场经济, 规划的总量目标、结构目标、增长目标和效益目标等定量目标, 应有相应的弹性区间和调整回旋余地。对一些规划内容在不违背规划目的的前提下要保留进行灵活调整的可能性, 但也不能排斥必要的刚性约束.。3、1、2规划要针对性强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内要素流动快速而又复杂, 城市与区域只能是有限目标的规划, 必须对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内容进行规划,提高规划的编制效率与可操作性。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和区域要区别对

待, 体现出特色而不要面面俱到,但也不能抛弃规划的基本目标即重建/ 三E0(经济、环境、公平)。规划内容应重点放在如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上。要超越单一物质空间的摆布, 应把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纳入其中,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制定出既高瞻远瞩又切合当地实际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或空间战略规划,这将有助于正确把握发展机遇,扬长避短, 发挥有特色的经济文化优势, 以迎接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组织合理发展空间。在具体操作中要分析研究现行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更科学地了解城市与区域发展过程及规律, 更清晰地认识规划与现实的差异, 进而更明确规划调整的重点和内容。3、1、3 规划要有理论和方法创新

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强烈社会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其所有的相关理论都具有特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且规划是一门专门的工程技术, 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学科, 特别是经济学、社会学甚至是政治学的知识。因此必须根据当前的环境特征和科学技术水平, 在西方的理性的科学规划理论、倡导式规划理论、渐进主义规划理论、新马克思主义规划理论、新人文主义规划理论、实用主义规划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加以融会, 实行/ 拿来主义0构建完善的规划理论体系。

3、2提高规划主体素质

高素质的规划主体表现在: 有合理的组织结构, 即纵横结构的合理布局、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协调、权责关系明确;有合格的执行人员, 即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有较高的政策和管理水平;有高水平的规划人员即要整体地、动态地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 而不是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 要探究影响事物的发展过程、探究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规律, 而不是就事论事。同时, 规划师应该有端正的规划态度, 以服务为本, 确切体会土地管理者和土地使用者双方的需求, 协调好双方的关系。3、3完善规划体制

完善的规划体制首先就是要跳出由单一部门(政府)垄断性编制规划的限制。随着我国社会的转轨, 个体利益多元化的倾向将日趋明显, 公众对空间资源分配的导向性也将会日益重视, 要使城市与区域规划真正成为指导该地区开发建设空间行为的行动纲领,就必须重视公众的参与。对规划的实施也不能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管理, 需要继续保持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 使公众与政府密切配

合,共同搞好城市与区域的管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将城市与区域规划由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行为,规划部门由政府机构转变为企业法人,引入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4、策略

短期内,以吸取国外的经验为主,,并充分总结自身的经验教训。规划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外从规划形成开始至今已经有百年的时间,许多国家已经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统,成功的规划案例也较多。为提高规划质量增强其可行性,短期内可以从面上入手,有条件的采用国外成熟的规划模式,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模仿其成功的规划案例。

长远看, 应大力发展规划教育,努力实现全民规划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规划界的专业构成急需多元化,规划师的知识面急需进一步扩大,规划人员需要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了解变革引发的社会变化,掌握规划作为一种政府干预的手段,以及一种有机的社会过程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因此我国必须把规划教育纳入正轨,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强化公民的规划意识,做到模仿与创新相结合,这才是长远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胡序威,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J].城市规划,2002(2):23-26.[2] 陈雯,我国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的若干问题[J].长江流域

资源与环境,2000(2):141-147.[3] 庞荣,杨兴礼,余士杰 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可行性问题树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2):20-2.[4] 李刚,城乡一体化内涵及动力机制[J].渤海大学学报 2013,2

[5] 章健,关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探讨[J].理论探讨

[6]张席洲,城市与区域研究的新方法及其研究理论模式简介.[7]崔功豪,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J],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2001(12)

第三篇: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

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才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我们也会发现,有的学校治理得很好,无论是教师的修养,还是学生的道德素质,都是那么叫人赞不绝口,是一处令人神往的学习场所;但有的学校却恰恰相反,校园里丝毫没有书香气,垃圾随地可见,学生更是出口成脏,教师也表现出强烈的职业倦怠,彼此之间更是钩心斗角。这种差距和对比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该校校长的影响,包括校长的人品,作风,领导力等等。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焦点聚集在校长身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校长?”这是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校长队伍建设提出的反思。长期以来,我们对校长角色的定位一直比较模糊。在人们的意识里,校长通常被认为是被提拔上来的官或是教师,但很少有人将校长理解为一种职业。有没有想过,这些提拔上来的老师仅仅是在教学上有所建树,仅仅是能和他的学生达成一片,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且在每次统考中都能带出一个成绩相当突出的班级。但是如果站在一个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些本领足够领导一个拥有千位或万位学生的学校吗?他有这方面的专业管理知识吗?答案可能是值得怀疑的。

我们便自然而然地讨论起了“校长职业化”这个名词。何谓校长职业化? 对于这个不成熟的理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解释说:“校长职业化”首先要承认校长是职业,是通过市场选择、聘任的职业,并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专业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具备现代校长的职业标准。有人提出:我国目前的校长是一种行政职务,主要执行上级指令,校长的角色主要按计划指令照章办事,自主权受到很多限制,不利于校长创造性的发挥。职业校长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职业校长既是学校的决策者,又是学校内部协作群体中的首席教师。有人解释说:职业校长,是指经专门训练,具有管理经营科研等职业技能并获得认证资格,使其统辖的教育资源实现持续增值化的高级专业人才。也有的认为,职业化校长,是指专门从事学校经营和教育服务的专业校长,它不是一种职务,而是指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校长职业化就是把校长从官本位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任命制的事业管理者转变为聘任制的产业经营者,由执行计划的职务校长转变为关注市场的职业校长。

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实行校长职业化的转变呢?

最根本的是要求校长确立专业领导、专业管理的思想,把学校管理作为校长的本职专业。其实质和核心就是校长的素质和能力的专业化。因此,推进校长职业化,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努力提高校长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水平,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成长。那么,什么是专业化?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标准,我认同这其中几条: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受专门的教育训练;有专一的服务意识;有健全的专业组织;有恪守专业的伦理道德。在校长职业化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校长看作是“职位”,更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职业”,正如国家主席是我国的政府机构而不单单是个人的职位一样。既然是一种职业,如同法官、律师、医生一样,必须具有特有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因此,在中国教育转型进程中,校长的角色应该是设计师、引领者、探索者、促进者。

一、校长要做学校改革发展的设计师:从时间上看,要提出学校总体发展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让全体教职工在任何时候心中有目标,工作有劲头,并不断体验成功的快感。从条块上看,要着眼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组织形态建设、校园设施建设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体优化,全面提高。作为一名校长必须要高瞻远瞩,驾驭全局,不断结合纵向、横向的变化发展了的实际,不断提出、修正学校总体的规划设计。

二、校长要做学校教育思想的引领者:“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根据本校实际提出具体而符合实际的教育思想,并努力内化为全体教职工认同的学校价值观,让校长的灵魂外化为学校的办学灵魂。要坚持为学生服务,坚持为企业服务,坚持为社会服务,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校长要做学校经营管理的探索者:一方面,校长是管理者,要讲究管理艺术。制度管理要从严,制度面前要替现人人平等,否则会失去公平。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人更是一门融交际、学识和人格魅力的综合艺术,校长要从管理知识、管理技能以及个性气质等方面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校长又是经营者。校长要具有经营学校的理念和经营学校的本领,设法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对职业学校而言,必须走开放式办学之路,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社会的、高校的教育资源,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四、校长要做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校长是“教师之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校长的作用是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我坚信,如果给教师一个机会,教师很可能还学校一个奇迹。

我们期待着校长职业化的星星之火,早日形成燎原之势。

“新教育”的提倡者朱永新教授说:“教师素质确实是迫切需要提高,但我想,提高校长素质,培养好的校长可能更迫切,毕竟,一个好校长,往往就意味着一个好学校。”那么,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的今天,校长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一、政治和道德素质:校长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敏锐的政治觉悟,严明的组织纪律,崇高的道德品质,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真履行校长职责,努力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校长,他必须辩证地看待学校的人和事,勤奋工作,坦率正直,广开思路。校长道德素质的提高,自然使其人格感召力相应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在学校营造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群体,而这种群体的存在,将成为一所学校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保证。

二、领导和创新素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应该具有全面的领导能力,具体来说,包括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协调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是一个校长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管理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规定,要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顺应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合乎民

意,体现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决策水平是衡量校长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当面对的是影响学校发展方向的问题时,校长的决策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校长,必须养成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具备审时度势、科学预测的能力。协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又是协调工作的主要任务。创新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一所学校活力的体现。校长的创新意识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是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创造新事物以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三、教学和科研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具备教学计划里所列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就没有可能领导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优秀的校长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名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学者,一名具有科学教育观念的教育专家。校长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便于了解学生,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自己能够上好课,有教学专长,才能真正深入教学领域有效地指导教学,以身作则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技巧,而校长这种教学行家里手的专家形象必然会带动和影响教师,起到榜样和表率的作用,这是建立管理者威信、搞好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身体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校长身体状况不佳,会导致学校的许多工作无法及时、顺利地展开,学校的发展也势必会受到影响。科学地、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校长积极进取的源泉。校长要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这是管理者联系群众,协调校内校外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条件。作为一校之长,无论在何时都应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要善于抑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校长要有宽容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把各种各样的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我也阅读了一些关于校长素质的书。《优秀校长一定要做的15件事》中提到:每时每刻关注每一个人;首先关注行为,进而关注信念;要乐于关注;随时补救而不是亡羊补牢。

《校长的平衡艺术——做人本校园的“独裁者”》中说,标准中对未来的校长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要在必要地时候“铁面无私”,又要能包容,善合作,敏感,有同情心;校长要树立“有爱心,能分享”的形象;要“在 心怀仁爱与当机立断中找平衡”;“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我们期待着校长们能够做得更好!

教育学院

教育学(师范)

0818403001

孔玉玲

第四篇: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第一篇

2021年10月10日,参加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的研修活动,通过专家和领导们精彩剖析和分享,收益颇丰,本次研修活动共分为研学、沙龙及总结三大模块。

杭州市凤凰小学缪校长的讲座令我感受颇多。缪校长在介绍凤凰小学的“校本化实践的三项行动中”中提到“有所不为,做好五个‘无’”。“双减”下的作业设计确实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沙龙交流中,各位教育专家碰撞智慧火花。特别是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设计与落实的探讨,为作业优化设计提供了思路、阐明了方法。浙江省教研室喻伯军老师总结了八个字:“精选、先做、全批、返回”,高度凝练,醍醐灌顶。如何击破这八个字,如何落实这八个字,我想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式:

一、主题式作业,实现学科整合主题式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融通学科,使语文外延得以充分展开,构建大语文。如学习了《燕子》一课,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画出来,并用简短文字说明,或根据内容制作小燕子。美术课上老师进行评价,讲解,修改作品,实现语文与美术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式作业,实现知识内化

实践式作业的设置要激发学内化课本知识的作业,学会把语言内化为技能。如学习了《守株待兔》一课,可以组织学生把它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出来。这样的作业训练了学生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挑战。

三、分层式作业,实现各取所需

作业的设置的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增加学生对作业的选择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层级的作业。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基础性作业(侧重字词句等基础性知识训练的习题),能力性作业(侧重于段落、篇章和习作等练习题),拓展性作业(侧重于读写结合,内容拓展性习题),三种作业自助餐供学生选择,使不同学力的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学有所获。

四、趣味式作业,实现学而不厌

单调的学习活动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并会心生厌倦。因此作业的设置也应贯彻愉快教学原则,增强趣味性。如在学习了“田”、“地”“雪”字之后,布置学生猜谜语作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形象地记忆生字,一石二鸟。

思想引领行动,行动践行思想,聚焦“双减”,深化课改,不断提升作业设计能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赋能。

第二篇

早上,聆听了浙江教研网举办的《“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和管理》校长论坛,感慨颇深。“双减”政策的推出,诚然不是国家教育部的贸然政策,因为一个政策推出的周期和程序都是规范的,可见教育不是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而是社会是国家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正当有的学校还在评述政策的可行性时,我们教育人更应重点思考如何好好落实“双减”。从浙江校长的论坛报告中,可以看出浙江果然是全国教育的高地、前沿,几个学校的做法可以作为我们直接使用的经验,结合我们学校原有的优势可以让“双减”真正减去负担,提增质量。例如杭州凤凰小学的“四单式作业”,即艺体单、孝悌单、研学单及英才单。作业设计“四式设计与管理”,即学科纵向式、全科主题式、课题自由式、STEM学程式,以及博物馆式创生作品设计,应该是减少作业负担,又能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作业设计新样态。愿我们努力让作业成为学生美好的礼物,努力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第三篇

“双减”政策提醒教师,不得布置重复性作业,不得布置超标的作业,不得使用“题海战术”,尽量减少学生无效劳动。对于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老师们该如何转变观念呢?布置作业重在“精”“趣”“实”“变”,作业设计注重实践形式和训练试题类型与内容的思考,试题类型注重多样化、试题内容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获得感和成就感。通过作业让学生变成诗人,画家,变成哲学家,通过回顾、思考、梳理,准确建构思维模式,提升学习力。这是对教师严峻的考验,这是对教育管理者发出的挑战,新时代教育要用智慧、要用实践,团队合作,取长补短,分层推进。蔡丽蓉老师

作业的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目标,在双减政策下,作业也纳入到教研中,一份好的作业设计应该是能增长学生的兴趣,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增长知识或者见识,在传统观念中,作业的设计可能主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那现在我们可能需要做一些改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题目时应结合情景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更有兴趣,还可以创新一些作业,比如:对学习,生活,劳动中不称心的物品进行设计或制作,这个层次就会比较高。所以学生的素质也会相应的提升,充分让学生的想法展示出来。并对他的作品进行一定的评价,学生也会更有动力。所以在作业的设计形式可以有很多,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

第五篇:“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主题培训心得体会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主题培训心得体会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为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XX省教育厅教研室共同主办了“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网络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主要目的是指导学校活动,更好地聚焦科学作业的优化设计,集中探讨各年级作业的设计与要求。教师简单交流了本学期在作业设计和布置上的针对性做法,以及近段实践遇到的问题。其中针对“双减”工作抒发自己的主要观点:

一、作业设计是作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设计,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作业问题”;二、作业管理不能简单地停留于时间管理,学校应该引导老师聚焦于每一天所面临的极为真实的“作业问题”

三、以课题认领的方式研究作业问题,以作业为媒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相信很多教育智慧都来自一线教师,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是做好作业管理的重要路径。

通过学习我明白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可以检测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情,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巩固知识,提升应用能力,培养学科素养。然而,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过多过重过难的作业负担,不仅打击了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令大多数孩子身体素质下降,甚至身心受到伤害。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由于“双减”政策直击应试教育的功利、短视要害,因而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应,学校、家长、老师对国家的这一重大决策普遍表示了热烈欢迎和支持。“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学校、教师、家长必须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不得布置超过国家课标难度的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教师不得参加校外有偿补课等等,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得安排纸笔考试,不布置书面作业。对于国家规定的明令禁止的红线,每个教师都必须了然于心,时刻自警、自省、自勉、自励,要把国家的政策精神切实落实到行动上、工作中。有人认为,学生的作业少了,教师的负担也减轻了,教师可以轻松一些了。这种对“双减”政策的认识其实是一种严重误解,虽然不排除有个别教师以“双减”政策为借口放松自己,但所有学校和绝大多数教师其实都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双减”政策背景之下,教师的责任不是变小了,而是更大了,要求不是变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师的着眼点和教学重点必须从以往只做好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多地转移到对人的培育上来,而且必须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为此,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作出相应调整和提高,更好地扮演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关键角色。

通过学习。我领会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再也不能够为了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断给学生加压,让学生成为刷题机器。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教师必须控制好纸笔作业的总量,要做到少而精,精而有趣;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不能够安排纸笔作业和书面考试,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必须以更生动更活泼的形式,譬如以问答的形式来安排“口头”作业,这样既能够达到纸笔考试相同的效果,更为重要的在于,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然而,要做到作业的“少而精、精而有趣”以及安排生动活泼的“口头”作业,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比以前下更大的功夫,费更多的时间,做更深入的教学研究,课前准备要更加充分,教材研习要更加透彻,知识要点要更加突出,学生的情况要全面了解,只有如此,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安排。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尽量避免出现机械、单调、重复性无效作业或惩罚性作业,尽量缩减一些死记硬背、反复抄写的练习;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作业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切忌只有单调的书面作业,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性、操作性等体验类作业。各种体验类作业形式不仅是学生所喜爱的,而且还可以激发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差异,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的设计,探索因材施教下的作业设计;教师还要认真批改作业,加强面批面改,做好学生的答疑辅导。

作业是老师精心设计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一位优秀老师,可以通过一项作业让孩子变成诗人、音乐人、剪辑师、画家…..最重要的是收获了自我价值,发现了兴趣爱好。同时也懂得了感恩!

下载集团化背景下:校长培训与管理(自组织与区域规划)的新形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集团化背景下:校长培训与管理(自组织与区域规划)的新形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步入初秋时节,期待美景的同时是盼望收获。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双减”工作有关精神,进一......

    新课程背景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浙江省上虞中学 阮其良(312300) 【 摘 要 】 本文通过对高中新课程的基本情况和培养目标分析,列出了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室建设、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集体备课的管理与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集体备课的管理与研究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备课”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现行的教师备......

    培训与管理

    目录 第一章夜场介绍 第一节:夜场的概念一、什么叫夜场 二、夜场的共同特点 三、酒吧、Disco、夜场、会所的不同特点 四、量贩式KTV 第二节:夜场行业术语 第二章夜场服务......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建议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建议与思考 作者:许伟达 王柱国 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11期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意义......

    教师参加《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培训有感及心得体会

    2021年教师观《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有感及心得体会2022年*月*日,参加了*教研室《“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的研修活动,通过专家和领导们精彩剖析和分享,收益颇丰,......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三篇第一篇早上,聆听了浙江教研网举办的《“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和管理》校长论坛,收获满满。接下来讲讲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班级是学校内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校园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学生能否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