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当前幼儿责任心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论我国当前幼儿责任心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摘 要:从小责任心缺失的幼儿,在逐步成长走进社会后,他们的行为会导致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道德滑坡、责任感丧失的现象。这些现象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果任由这样的情况态意发展而坐视不管,社会的道德水平将会受到严重的挑战。本文首先概述了幼儿责任心的内容,其次分析了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意义,接着剖析当前幼儿责任心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从家长和幼儿园两个方面提出对策以加强对幼儿责任心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责任心;责任感;培养
责任心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是幼儿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也是幼儿将来能够立足社会、获得成功与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缺乏责任心的幼儿将来在社会生活中很难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往往不会真正关心他人,难以与他人真诚合作,甚至无法适应社会。因此,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需要幼儿——未来社会的主人,从小树立责任心。
一、幼儿责任心内涵
对于幼儿来说,责任心大体包括对自我的责任心、对家庭的责任心、对集体的责任心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自我责任心
自我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在遵守道德、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抱有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的反映。对自己负责,是一切责任心的前提。对于幼儿来说,自我责任心应该包括自我保健、自我学习、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等方面。培养幼儿的自我责任心就是要培养他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培养幼儿自信、自理、自制和独立的能力,使他们自己充满信心,不怕困难;能够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东西,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控制能力,不乱发脾气,不过分行事;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有独立的兴趣爱好,能够勇敢地面对错误,接受必要的指正,勇于承担行为的后果。
(二)家庭责任心
家庭责任心是作为家庭生活的重要一员,对家庭的认识、情感维系和思想信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规范、承担家庭责任和履行家庭义务的自觉态度。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是他们步入社会的起点,应该从家庭中着手培养幼儿理解、体贴他人,关心他人的态度。使他们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珍惜父母的劳动,有帮助父母,服务家庭的愿望,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能够作为家庭的一员,对家庭事务主动关心和思考,并在其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培养幼儿对家庭的责任心,可以逐渐消除幼儿的自我中心倾向。
(三)集体责任心
集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在集体中应承担的责任与履行的义务的认识,以及对集体中的他人及集体的共同荣誉和利益负责的态度。对于幼儿来说,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和幼儿园。家庭是由具有亲缘关系的成员组成的一个小集体,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一个大集体。幼儿园这一大集体不同于家庭之处在于它当中的成员没有亲缘关系,当幼儿进入幼儿园这一大集体中时,要努力使他们爱上这一集体,而且要让他们懂得这一集体对他的重要性,要让他们去思考自己可以为集体做些什么,使他们认识到只有热爱集体,为集体做出贡献,才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欣赏。幼儿的集体责任心包括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的共同活动,爱护幼儿园的公共财产,维护班集体、幼儿园的共同利益,关心班级的其他成员,能够与他人真诚、友爱与合作,友好地与他人相处,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四)社会责任心
社会责任心是指社会中的个体为建立更为美好的社会而自觉承担责任的观念,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或比个体自身更高的利益。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不仅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还应该对人们生活的大环境社会负责。一个人如果只爱自己,那是自私,只爱家庭,那是小爱,只有将这种爱延伸到爱他人、爱社会,那才算是大爱。一个爱社会的人,才会更加懂得爱自己、爱家庭,爱身边的人。现在有强烈社会责任心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往往为了一点私利牺牲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因此,孩子作为未来生活的主人,必须从小培养社会责任心。社会责任心对孩子来说也许是一个较大、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细节入手,培养他们产生社会责任意识。如教育孩子懂得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爱护环境、遵守社会规则,从身边的事情开始,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逐渐使幼儿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社会的一部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二、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意义
责任心作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作为组成幼儿发展过程中组重要的人 格、个性品质,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非常必要的。有责任心的孩子才能够更好地面对复杂的社会,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从小培育孩子的责任心就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从而对社会负责。幼儿责任心的培育,有利于幼儿个体的成长和完善,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有利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有利于幼儿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
幼儿期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责任心虽然不像知识、技能和能力那样具体、那样清晰可见,但它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催化和促进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责任心发展是其他方面综合发展的隐性的向导和动力。缺乏责任心的幼儿,往往会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容易养成自私冷漠的性格;生活不能自理,过分地依赖他人、容易变得脆弱敏感;不懂得关心、尊重和帮助他人,难以与同伴交往,从而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综合发展。只有有责任心的幼儿,才能认识到自己需要自己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去做哪些事情,才会形成正义感、自我约束感和羞耻感;才能有克服困难的动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力,养成积极向上的个性;才能主动地关心和理解他人,形成友爱、团结的性格;才能主动完成任务,从而获得他人的信赖、尊重,变得自信而有成就感。可见,幼儿责任心的培养和发展为幼儿勇敢、友爱、坚强、自信、积极向上的性格和个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幼儿各方面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从小培育幼儿的责任心,使幼儿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明晰自己的责任,懂得管理自己,懂得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这样,幼儿在未来的生活中才能认清自己扮演的复杂角色中应履行的对他人、对社会的各种责任,积极完成好自己使命,在不断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塑立高尚的品格,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升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在整个社会中的存在价值。
(二)有利于教育内在目的的回归
幼儿期是人的生命展开的起始阶段,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准备时期,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始阶段。由于幼儿责任心是幼儿个体发展的隐性向导,所以,在幼儿时期开始注重培养幼儿的责任心,使幼儿在责 3 任心的指导下健康成长,让幼儿首先学会对自己负责,教给幼儿要有能自主决定正确的生活方向的意识,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日后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发展观,把握自己安身立命之根,真正的“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职责,回归自己的本质。(三)有利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儿童不只是要成长为一个投票者、一个守法的人;他也要成为家庭中的一员,他自身很可能要跟着负责对未来儿童的抚养和训练,从而维持社会的继续。他将成为工人,从事有利于社会并维持他自己独立和自尊的某种职业。他将成为某个特定邻里和团体的一员,无论在哪里,必须对生活的意义贡献力量,为文明增加礼仪和光彩。”
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有些人变得自私和冷漠,他们不关心他人的健康,不关心社会的持续发展,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利益,于是社会上的假冒和欺骗现象越来越多,各方面环境状况也越来越差,人们的安全和健康都无法得到保证,这势必会影响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因此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公民是教育一个势在必行的任务。只有从小重视培养儿童责任心,逐渐使他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应该竭尽全力地珍惜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应该心系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健康发展,使自己的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社会成员的整体责任意识和道德水平,使我们的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当前幼儿责任心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和幼儿园都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它们必然会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幼儿园因素都会影响到幼儿责任感的发展。其中,以家庭因素的影响力最大。
(一)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
1、溺爱性父母教养方式
溺爱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一切包括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全部由父母代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甚至连吃饭、睡觉、洗手、刷牙等事都认为是在替父母做,与自己无关。
2、放任性父母教养方式 放任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冷淡,给予孩子绝对性质的自由,虽有交流和沟通,但对孩子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奖励或惩罚。这一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极易对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中的规则熟视无睹。因为孩子每次对这些规则的违反都被父母所放任。如此下去,父母在无形中为孩子提供了违反规则的便利条件,使得幼儿不自觉地形成了不良行为,失去了责任心发展的良好环境。
3、专制性父母教养方式
专制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把孩子作为附庸品,压制其独立性、创造性,与放任性相对的是,这种父母过分干预孩子的行为,过分压制使孩子服从,孩子没有发言权,要求孩子言听计从,稍有违背就会加以训斥和惩罚,这些父母始终在以一种挑剔的目光审视着孩子。他们往往忽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愿望和要求,苛刻地要求孩子无条件遵循各项规则,但又缺少对规则的解释。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大多爱撒谎,没有勇气去承担责任,以免遭到惩罚
4、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
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会因为时间、地点、自己的心情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长此下去,父母会缺乏温情地对待孩子的各种行为,有时不问不管,顺其自然,怀着树大自然直的心态,而有时又严加管制,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混乱的教养方式,缺乏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态度。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责任行为要求不一致,使孩子不能预期自己对责任行为所做的反应会得到惩罚还是鼓励,孩子无所适从,对责任做出的反应更多采取保守行为,即使有了正确的责任认知也不会付诸相应的责任行为。长此下去,孩子逐渐漠视他人及集体,甚至自己的承诺,其责任心自然得不到发展
(二)幼儿园重智教育的偏失
以教育地点分类,幼儿责任心的教育主要有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责任心的一种重要途径,但由于一些家长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存在不足,我们不能将责任心培养这一重要任务完全置于家庭教育之中。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一些家庭中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幼儿的发展,才使得家庭教育出现缺陷,导致幼儿责任心的缺失。幼儿生活的另一个重要环境是幼儿园,幼儿主要在这一环境中接受系统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要使幼儿“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当前,一些幼儿园过于重视智育工作,而忽视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幼儿责任心的缺失。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3-47.[2] 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4-132.[3]金芳,杨丽珠.儿童责任心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03):44-47.[4] 姜勇,庞丽娟.幼儿责任心维度构成的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J].心理科学,2000,(04):34-37.[5] 张升峰.幼儿责任心水平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教育,2008,(15):13-15.[6] 庞丽娟,姜勇.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03):13-18.[7] 杨丽珠,金芳.促进幼儿责任心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6):24-26.[8] 姜勇,陈琴.中班幼儿责任心水平影响因素的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02):25-29.[9] 吴春蓉.幼儿责任心的构成维度和发展验证分析[J].文教资料,2007,(09):146-147.[10] 杨春梅.浅谈幼儿责任心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496.[11] 刘闯,杨丽珠.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7(01):58-61 6
第二篇:论我国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心态问题,影响着人们对待社会的态度。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这必然会带来不同社会阶层以利益为核心内容的矛盾更加复杂化。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给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社会心态是社会状态的反映。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态最主要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把利益分配的旧机制打破了。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焦虑症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而且,社会心态中不公平感增强,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都存在着特定的压力感,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心态变化不容乐观,社会“群体性怨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认为这就是当前我国普遍的社会心态。
产生当前社会心态的主要原因,首先来源于经济上的不公平感。经济上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不合理,当然会导致不公平感,甚至于仇富、炫富。计划经济时期,大家都是同一个级别,同一个待遇,一看工龄就知道你拿多少钱,平均主义“大锅饭”,虽然穷但基本没有差别;而现在大家已经相互不清楚收入有多少,特别是我们国家东中西部地区、城乡、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开了,所以大家有比较强烈的经济上的不公平感。
其次,来源于社会上的不公平感。比如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公平;公有单位编制内外身份不同导致的待遇不同;腐败分子权钱交易,少数官员目中无人、欺压百姓;还有人们常说的“官二代”、“垄二代”、“农二代”等社会阶层固化,这种不公平感自然就会产生。
第三,文化上的迷茫空虚感。主要是缺乏主流价值观,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哪个方向是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建立健全,且远未深入人心,大家都搞不清楚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在这种文化空虚迷茫的情况下,焦虑浮躁、抱怨冷漠、“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不良心态就必然产生和蔓延。
第四,政治上的失望感和无助感。部分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及时帮助,找不到有效畅通的渠道来表达,因此有失望感、不信任感、无助感。近年来,一些地方强拆民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政府管理上一些信息、政策不公开、不透明等,当然会使部分人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仇官恨官,只要是官方说的一概不相信,先骂了再说。
所以,从以上四方面找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社会心态了。
面对当前的普遍社会心态,我觉得应该从一下几点予以解决。
1经济层面,就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社会分配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加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这肯定有利于淡化仇富的心态,有利于老百姓心态平衡,也有利于今后经济精英按照正常合法合规的渠道赚钱。
2社会层面,要进一步消除社会不合理不公平的弊端,重点是抓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同时,要继续抓好就业,如果大家有活儿干,有饭吃,就不会出现中东那种情况,包括英国最近闹事,也基本上是失业、半失业、移民的孩子在那儿闹。还有就是要继续打破社会层面的二元结构,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让贫穷家庭和低收入阶层二代、三代有人能够上升到社会的中上层。
3文化层面,一是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园、小学得搞出有针对性的、浅显易懂的、培养好品德的教育材料,持之以恒抓下去;二是要抓精英共识的形成,核心价值观一定是上口、好记、入耳、入脑、入心的东西,首先要为精英们所认可和接受,进而能够逐步推广到广大人民群众中。
4政治层面,可以由浅到深,首先公开“三公经费”这个事要抓到底,同时进一步抓好反腐倡廉;还有就是人事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将真正有能力的干部选拔出来。
今年3月,“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中。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心态会越来越理性平和,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第三篇:论我国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
论我国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
发布日期:2010-11-09文章来源:互联网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所以会如此关注,除了犯罪造成的危害性之外,青少年作为下一代的国家建设主力军,他们的身 心健康深远的影响着国家明天的发展。设想一下,如不对当今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加以关注和采取措施,明天的他们还能承担起使国家长存,民族长兴的重担 吗?我想一定不会的,他们反而会成为阻碍国家发展,束缚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另外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青少年违法犯 罪是一个信号,它在告诉我们社会内部的的某些方面出现紊乱,它只是内部出现病症的一些外部表现。首先,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的范围进行确定。我国刑法将刑事责 任按人的年龄分为三个阶段:即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岁不满16周岁)和完全负刑责任年龄阶段(已 满16周岁)。① 另外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指出:未成年人是指不满18周岁的公民。那么本文中所指的青少年既包括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也包括已 满18周岁但超出不多的青年人,这些人在刑法中有的已属完全负刑事责任阶段,有的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阶段,有的却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阶段。虽然在法律严 格届定上会有这些不同,但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其身心却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后却突增到70%以上,从最高人民法 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 人数在平均以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② 这些数据无不证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正在日益加重,另外出现频率最多的犯罪案件依次为抢劫、盗窃、故 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聚众斗欧、故意杀人等等。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青少年犯罪的行为在逐渐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向:
(一):违 法犯罪形式的团伙化。即青少年违法犯罪多数是以有组织的团伙形式出现的,这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的条件决定的。由于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条件尚处在较薄弱时 期,如果以个人的力量来达到犯罪目的,势必会加重其心理和身体上的承受压力,使其产生胆怯的念头。但要是一些人集合在一起,并进行必要的分工,则分摊在每 个人身上的压力将会大大的减少,从而逐渐形成一些较为稳定的组织。基于共同故意来实施犯罪的案件,往往会有人把风,有人作案,有人负责销脏,最后共同分 脏。
(二):违法犯罪年龄的低龄化。即不满14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在逐年增多,甚至有些少年从小学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犯罪者大都是缀学的青少年,还有的青少年片面地认为18岁以前犯罪不用负任何责任,所以才放心大胆的实施各种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三): 违法犯罪手段的暴力化。即实施犯罪的手段残忍,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抢劫、故意伤害、强奸等恶性案件上,大多数青少年在犯罪前往往没有充分的 考虑
和策化,只是在产生犯意或受到刺激后一时冲动,不计后果的突然犯罪,因而这样往往会造成恶性犯罪的出现。
(四):青少年违法犯罪中仍存在其它一些趋势
A: 女性犯罪的数量和范围逐渐增加:其中情感问题占主要部分;B:毒品犯罪问题日益严重:据国家禁毒委有关数据显示,至2004年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已达 79.1万名,比2003年上升6.8%。在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人占到了70%。③ 由于青少年的好奇心,为了追求感官上的新鲜刺激而吸食毒品,成 瘾后不能自拔又会引发贩毒,卖淫等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C:电脑犯罪数量的迅速增加,在科技进步和信息自由化的不断推动下,时代要求青少年须具备基本的计 算机专业操作技能,近几年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深入普及,使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沟通、交流等生活方式出现巨大的改变,而对这些新鲜事物,最受渲染 的莫属这些青少年们了,网恋、网婚及网上传播淫秽信息、网上诈骗等新形式的网络犯罪层出不穷,屡尽不止。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人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总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其行为习惯的养成与环境因素更是密切,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所以对于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要从青少年所处的环境中寻找答案。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 庭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对青少年来说,家庭对孩子所带来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学习社会规范、了解社会文化与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大都是在家长的教育 和熏陶下逐步建立的,家庭也是青少年性格、人格培养的场所,家庭结构残缺,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及家长自身言行的污染都可能会导致家庭教育的缺陷,而家庭教 育的缺陷又是造成子女不健全个性的主要原因,从而增加了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危险性。
A: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许多家长在子女教育上 往往爱走极端,有的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过于宠爱,娇生惯养,处处袒护,不让孩子接受真实的生活,尤如在真空中生存一样,极易造成他们性格脆弱,好逸恶 劳,不能受到挫折,或者是任性自私,能动性差,缺乏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反而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或受到挫折的时候实施犯罪;但对孩子过于放松,漠不关心,放 任自流,则会使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情感沟通,子女在成长中的迷惘和未知领域得不到及时的明示,内心的疑问和欲望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心理上会造成抑郁,敏感多疑,性格会渐渐变的冷漠、孤僻、缺乏同 情心,更重要的是以上这些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会进而导致他的行为离正确的社会准则越来越远,在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也会极容易实施犯罪;再者就是父母 对子女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从心理上解决孩子的问题。轻则大吵大骂,重则皮肉相向,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恐慌和不安也会教他们学会用暴力 解决问题,出现矛盾时便有极端之举,也会使孩子因厌倦家庭选择离家出走,社会上投靠一些不法之徒,最终堕落成为罪犯。
B:家庭残缺不 完整。即单亲家庭或父母离婚、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这样的孩子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抚养、教育与监督。离婚问题已成为当今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据
统 计,近些年来,我离婚率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离婚后的家庭不能对孩子及时照看,相比其它有幸福家庭的孩子,那些不幸的孩子会逐渐痛恨自己的家庭及身边 的一切,埋怨对自己的不公,进而会影响其走向歧路。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提高青少年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的场 所,青少年的身心是否能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有无良好的教育环境,优良的教育环境必将对孩子心灵健康成长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但反之则可能 会使学生染上不良行为习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环境仍存在诸多弊端,从“云南马加爵事件”中便可见一斑。
A:学校教学思路有偏差,虽 然素质教育已被提倡许多年,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都全面发展,但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偏重应试教育的状况仍没有明显改善,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不顾 忌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点,随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只懂得读书而对其它事物一窍不通的机器,最终也将白废,还 有就是把学生分为尖子班和普通班,甚至有的把学习差的学生分在一起,使学生遭受歧视,导致厌学,不求上进,逃课,最终到社会上参与一些违法活动,也是造成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低龄化现状的主要原因。
B:学校心理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的滞后,虽然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实际上许多学 校和老师并没有足够重视开设课程的重要性。把其放在边缘的位置,讲课时要么半遮半掩,要么就一代而过,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并没有真正解开,强烈的好奇心理也 会促使学生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酿成苦果后悔莫及。
C:教育方式不得当,一些老师在日常教育中缺乏耐心,恨铁不成 钢,对学生使用不适当的方法。比如,吵骂学生,讽刺挖苦,罚写作业,请家长; 更有甚者对学生进行体罚,而不去对学生耐心的说服教育,造成孩子对学校产生 畏惧,厌恶之心。一面是对学习的厌恶,一面是家长的期许,孩子承受不了这双重的压力,而选择离家出走,流入社会。也会构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D: 学校管理不善和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便很难营造出一个良好学校风气,对各方面事务的管理制度如不健全,便不能及时约束个别学生 的不良行为,此类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与控制,邪恶势力也会迅速在校园里肆意漫延,甚至会出现有组织的校园黑社会,则校园犯罪也会接踵而来,校园犯罪波 及面的深度和广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利用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而忘记教师为人师表的宗旨,做出向家长索要财物,违规收费或向学生 推销商品赚取提成等有损职业道德的行为。逐渐会腐蚀孩子的心灵,也会使部分没有满足其目的的学生遭到歧视与冷落,而无法正常进行学习。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相 比家庭和学校环境,社会上的事物更是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真善美、假恶丑掺杂在一起难以分辩,随时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我国在改革开放 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的软环境也无可避免的出现着变化,不正规的文化场所对青少年的影响
尤其深刻,如周边的电子游戏室、网吧,卡拉OK等场所,使学 生整日陷入在暴力、恐怖、凶杀、色情、梦幻之中不能自拔,无心学业,日渐堕落,极容易在黑社会群体的影响下,参与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活动。
[NextPage]
(四):个体因素
青 少年犯罪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犯罪动机为指导的,犯罪动机的形成要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中找原因,青少年的好奇心较重,对新事物接受快,冲动,爱冒险、思想很敏 感。但往往会产生许多疑问与迷惑。当这时不能得到正确及时的引导,这些特点就会促成他们产生不良念头并演变为犯罪动机。另一方面,青少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道德意识薄弱,尚未把握正确的社会准则,是非观念模糊,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很难形成正确的认识,处理事情时就很感性,容易冲动,往往会知不觉造成了违法犯 罪。再者青少年抗腐蚀能力较差,如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很容易被异化,走向社会的反面。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
寻 找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对策,应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入手,即努力改善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营造合偕的氛围促使青少年能保持 健康向上的心态来茁壮成长,使之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益的人,这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环境系统改造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及每位公民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包括学校、老师、家长及青少年本人在这一问题上做出检讨与总结,剔除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共同创造一个全新环境,并辅以完善的法制体系,构建多条社会 防线。
(一):改善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便接受着家长的抚养与教育,家庭的环境在无时无刻的 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家庭的生活水平、家长的素质、教育方式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在培养青少年情操、品德、性格方面起着关健的作用,有专家认为家庭的思想 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孩子今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安定则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则社会和睦,因此我认为 家长做为家庭的主要成员,首先,要做到保持家庭的稳定与和睦,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幸福的家庭中快活健康的成长,但试想如果在一个家庭里婚姻失 败,家人失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经常处在紧张状态,让孩子整天面对无休止的争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势必会造成很大障碍,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子女因享受不到家长 的完整呵护,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抚养责任,就会造成性格变异,心理畸形的孩子,这些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孩子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有益之事,反而会因危害社会而走在社会反面。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孩子 的榜样。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子女,要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责任人,在教育孩子之前,应先自我反省,改掉自身缺点和不良惯,从自身 做起,做好人,做好事,这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相反家长的不良言行更会使模仿能力极强的孩子走向歧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再次父母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切勿忽视,经常沟通与交流,把握孩子的内心动向,并掌握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无论是从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还是在 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中,我们都应当感受到孩子健全人格的确立离不开父母须臾的呵
护与关爱,一个合格的父母应当既有事业心,同时也有对孩子的责任感,不能因工 作理由而疏忽对孩子的教育与关心,孩子最怕就是对他不理睬,如果父母与孩子能常沟通,常交流,孩子就会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感。。其实孩子对父母 的要求并不高,当他们需要时,给他们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幸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甚至是一次适时的批评,都会让他们感觉到父母在关 注他,爱他,这样的孩子又何以不能积极向上? 而有些父母的关注总是围绕在孩子表面并未深入至孩子内心,以为给孩子吃好,穿好,要什么买什么,处处袒护 着,包庇着,才是爱孩子,这样的教育只会让孩子养成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不求进取,自暴自弃的坏习惯。
(二):改善学校教育环境,打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学 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它又有自己一些特点,他是培养学生社会化素质的基地,是学生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当学生踏入校门之后,这里便不仅是学习各类科 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园地,更是他们培养正确的行为规范,待人接物,巩固道德观念,是非观念,塑造自我的场所。“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教师无小 节,事事做模范。”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的职能与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德育环境对未成年人今后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则意义深远。因此,相关教育机构应对目前 的教育环境多做一些深思与改进,诸如以下建议:
A:学校的教育思路应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让素质教育真正的走进课 堂。倡导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培养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变强行灌输式的教学为循序渐进,培养兴趣,学生才能真正用心接受,效率才能真正有所提高,素质才能真正的得到全面发展,最终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B: 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应增设有实质性内容的心理辅导课程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对未知领域的强烈求知欲往往让孩子出现困惑,青春期的困惑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应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接受孩子的咨询,解答青少年的问题,解除他们的心理困 惑,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
C:对学校物质环境的改造和校风学风的建设,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学校的基 础设施既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校园环境优美,教室宽敞明亮,宿舍整洁,图书馆资料丰富,实验设备先进,则会使置身其中 的学生不自觉受到渲染,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形成自觉的学习动力。但做好硬环境的建设同时,学校更应致力于营造和保持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良好的校 风学风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坚定信念,忌恶扬善。包括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教师个人修养,使教师忠于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为人师 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做到以上这些学校必须建立起严密的管理制度并严格的加以实行。
(三):改善社会环境,创造合偕健康社会
比 起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则社会环境具有更广的覆盖面,更大的辐
第四篇:当前幼儿早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说起“早期阅读”,人们往往自然而然地想把它与文字联系在一起,把早期阅读当作提前开始的对婴幼儿进行的识字教育;也有人认为学前阶段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而阅读是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内容;还有人认为,早期阅读就是看图讲述,因而在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操作上常常混为一谈。很多人疑惑:幼儿这么小,又不识字,怎能阅读呢?其实,幼儿阅读与学龄阶段的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读懂图书;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或听老师念图书文字等等。也就是说,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
早期阅读是以学前儿童为接受、理解主体,以低幼绘本为主要阅读对象的理解性学习活动。学前教育领域关于早期阅读的对象主要有三种认识,一是文本说;二是视觉符号说;三是绘本说。
早期阅读的指导重点是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研究发现,人的阅读学习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获得阅读能力的学习,二是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的学习。早期阅读教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儿童的阅读综合素质。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依此思考早期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在情感态度方面,教师要引发幼儿对书面语言的兴趣,使幼儿热爱书籍,爱护图书,喜欢观察书面语言信息(包括以印刷材料呈现的各种色彩、图像、符号及文字等)能自觉自主地参与阅读活动。在认知习惯方面,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认识图书的结构,懂得按顺序逐页翻阅图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初步建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在技能能力方面,教师要培养幼儿对书面阅读信息的观察模拟、预期猜测、自我调适以及连贯表述等技能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应侧重于教材中包含的阅读符号和对儿童阅读能力的要求
三、教学准备应着重考虑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环境的创设。无论组织哪种语言教育活动,教师都要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做好环境、教具材料、幼儿知识经验以及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准备,但对于早期阅读教学而言,其教学准备应考虑的核心问题则是阅读材料和阅读环境。
四、语言运用应体现多样性综合化的特点。在早期阅读中,教师指导幼儿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方式,将会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五、教学环节安排应侧重于突出阅读活动。教学环节的安排应围绕重点,突出重点,解决重点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早期阅读教学的环节安排为接触阅读材料—— 幼儿自主阅读—— 师幼共同阅读—— 围绕阅读主题扩展延伸,从而突出阅读活动的重点,体现了对阅读活动重点的突破。
六、教学指导应侧重于培养儿童的基本阅读能力。
七、教学反思应侧重于是否促进了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在早期阅读中,教师反思的基点是促进幼儿的自主阅读。
当前幼儿早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最为明显的是将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如果一味地强调识字,势必会忽略儿童其他语言能力的培养,比如会弱化儿童的口语学习,这最终会影响他们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如果将儿童阅读的注意力主要引到识字方面,这种消极的学习体验将最终降低他们阅读的兴趣和动机。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和理念早已背离了开展儿童早期阅读的初衷,不仅影响了早期阅读的效果,而且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儿童关于阅读的消极体验,误导了儿童的阅读习惯,降低了儿童主动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是无教师指导的自主阅读。目前幼儿园内都有供幼儿自主阅读的图书角、阅览室。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很少有教师对幼儿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给予较为科学、细致的指导,主要的阅读指导行为仅仅是诸如爱护图书这样的常规指导。
再次,儿童的早期阅读被狭隘地理解为一系列单纯的学科教育内容和方法。早期阅读被等同于简单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而没有意识到幼儿早期阅读还应有利于儿童逐渐获得表达情感、意念、愿望等的能力。
(一)幼儿早期阅读是一种整体性的语言学习过程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儿童从出生时起就已经具备了学习人类语言的能力。因此,幼儿早期阅读作为早期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早期阅读作为一种语言学习活动,应当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言的基本条件。早期语言教育不仅应当重视儿童听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为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做准备。这对于幼儿早期阅读的启示就在于,应该把幼儿早期阅读视为一种整体性的学习过程。
其实,幼儿园早期阅读不同于成人的阅读,早期阅读概念的范围很宽泛 对幼儿来说,一切与阅读活动有关的行为,都算作阅读。早期阅读教育不是孤立地教幼儿识字和写字,而是丰富幼儿口语词汇,培养幼儿对语音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学习并欣赏书面语言符号的动机和对文字的敏感性以及有关文字的知识,形成早期阅读的兴趣。此外,早期阅读活动本身还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交往活动,其潜在的学习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同他人的交流 合作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早期阅读是一种整合性的学习过程
首先,早期阅读教育不再局限于单纯学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应当包括渗透在其他学习活动、游戏或日常生活环节中的早期阅读指导。
其次,可开展以阅读为主的综合活动,如自编图画故事书活动、诗配画活动等。
(三)幼儿早期阅读是一种开放式的语言教活动
教育者应将传统的“师传生受” 的语言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和儿童合作学习的过程。尤为值得教育者重视的是,教育者应当让幼儿学习有用的、具有价值的语言,要注意引导幼儿在情境中学习语言,脱离了情景的语言对儿童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总之,幼儿的早期阅读对其人生成长进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幼儿增长知识、开拓眼界的有效途径。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影响
一、早期阅读的重要作用
1、促进幼儿良好的听、说、读习惯的养成。幼儿阅读不仅仅是能否认识几个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的问题,而好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对幼儿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在阅读活动中,可以让幼儿逐渐了解到阅读的基本程序,逐步形成观察、想像、思考、听读一整套方法。
2、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通过阅读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过渡,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早期阅读是成人借助于图书和幼儿交往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人不仅丰富和扩展婴幼儿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也能够让婴幼儿在书中再认出他已经熟悉的事物,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的东西。同时可以丰富幼儿掌握的词汇,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现实思维的能力,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还能很好的发展幼儿的想像力。
二、进行早期阅读活动的策略
目前,幼儿园普遍开设了图书室或图书角,其目的是想通过这一特定的环境,培养幼儿爱看图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组织幼儿早期阅读时,要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环境
结合新《纲要》的理念,我们应该在阅读活动中提倡:在互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悄悄成长。向幼儿提供有利于主体性发展的阅读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让幼儿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1)提供适合的图书与阅读时间。(2)建立阅读活动区、图书角等。
2、充分发挥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阅读互动作用。
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与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交往等的相互作用。在阅读中,教师应多引导,采用师生共读同伴交流等多种方式。
3、合理运用阅读指导方法。
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及个体的差异,指导幼儿学会观察图画内容,听教师按画面的内容、故事情节进行讲述,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其中,在帮助幼儿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幼儿把理解的图画内容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出来。在模仿的基础上,启发幼儿创造性的编讲故事。此外,为提高幼儿语言概括能力,在阅读中,还可以尝试让幼儿学着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概括内容或主题,如教师可以先不告诉幼儿故事名称,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幼儿给故事取名等等,让幼儿学会理解和概括故事内容。
(二)组织幼儿在主题综合教育中进行早期阅读
1、主题综合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与幼儿一起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幼儿兴趣的产生至关重要。
2、教师应充分挖掘主题综合教育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阅读内容。
在主题综合教育活动中,幼儿所学的知识是有系统的,而不是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做到各领域的整合,还要让园内园外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这就为幼儿提供了有系统且丰富的阅读内容。
3利用主题综合教育中丰富的阅读材料,教给幼儿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组织幼儿阅读活动时,形式要新颖多样
阅读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它是传递阅读教育的信息,将阅读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位幼儿身上,促使其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多类阅读活动。
1、利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活动
在阅读活动中利用投影、录象、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的兴趣,拓宽信息渠道,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内容
2、小小新闻角
三、进行早期阅读的注意点
一些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盲目进行所谓早期教育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一是小学化,成人化倾向比较严重;二是“揠苗助长”,对幼儿进行不适当的专长定向培养;三是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游戏的价值,忽视了“寓教于游戏活动中”的幼儿教育原则;四是重视智力开发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体质和品德的健康发展。我觉得,无论你要教孩子学什么,做什么,正确的做法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具体而言,在早期阅读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早期阅读应重在培养孩子的兴趣。
第二,早期阅读应培养孩子的乐趣。
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使孩子切身体会到看书的乐趣,对培养孩子喜爱看书的良好习惯很有好处。通过看书孩子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无形中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丰富了想象力,促进了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三,早期阅读应符合可“接受性原则”。
读书能使人明智,但这种阅读必须符合“可接受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就是说阅读的内容必须高于儿童已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但经过儿童一定的努力,又必须能够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通俗地讲,犹如摘果子,让孩子跳一跳便能够摘到为最好。
第四,早期阅读要遵循“相似性原理”。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对文字的把握需要四个方面的支持,即声音、图像、语义和符号,只有将这四者紧密融为一体的时候,才能真正认识字。当孩子把事物的图像、声音、语义与文字符号整合到一起时,他们的头脑中就会建构起一个具有“自相似”、“自复制”、“相似块”,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旦接收到相似的信息刺激,那些已经内化了的“相似块”就会在大脑中自动地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重组。
第五,早期阅读要注重整合
早期阅读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纯粹的书面语言的学习存在,因而要注重将早期阅读与其他方面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早期是成功的重要条件,早期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经过探索实践,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可行的,只要各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幼儿早期阅读的开展是必行的,它对要而进入书面语言阶段的阅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当前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丰富多采,尤其表演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是幼儿园通过扮演某一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再现该文艺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除了扮演角色之外,还有歌舞、打击乐等自娱自乐的形式。选择表演游戏作为发展幼儿创造力的载体,是因为其内容广泛,种类多,材料广,具有调动幼儿想象空间和可创造因素,有随意和非现实性的特点,是幼儿主动性、探索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搭建幼儿自我挑战和获得成功的平台。它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与特点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
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根据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也就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表演技能(对话、动作、表情、语调等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形式。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一种重要游戏类型,表演的方式也是按幼儿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的。幼儿园里的表演游戏可分为作品表演游戏和创作表演游戏两大类,作品表演游戏是我们平日里现成的教材,我们可利用这些教材让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共同思考并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共同制作道具,布置情景,共同协商角色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交流、合作的乐趣。而创作表演游戏是指没有现成作品,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创作作品并加以表演的游戏。在游戏中,不但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愿望,并能学习一些优美的语言,体会一些积极的情感,明了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而且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它为每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和场所。
简而言之,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
(二)表演游戏的特点
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都属于象征性游戏或想像游戏,二者在角色扮演、象征手段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主题与内容的来源、结构性与规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1.主题和内容来源上的差别。
角色游戏中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来自于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例如家庭和社区生活经验。表演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来源于故事,包括文学作品和幼儿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像创编的故事。
2.结构性与规则上的差别。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都属于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都属于自由游戏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游戏的一致性要求上的不同,造成了这两种游戏在结构性和游戏规则上的差别。
表演游戏虽然也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但是,先在的故事(不管是来自于儿童文学作品还是来自于幼儿自己的创造)规定了游戏的基本框架。在表演游戏的展开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中的情节、人物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故事”成为游戏者认可的标准和行为的框架,幼儿必须在这个框架中游戏。即便游戏所依托的故事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创编发展起来的,但在每次表演之前游戏者之间都会有一个基本达成一致的脚本,角色的行为或多或少地都要受这个脚本规范,不能随意作为。所以,表演游戏要受到“故事”框架的规范,它的结构性更强。而且,“故事”作为表演游戏的“脚本”,需要所有游戏者的“认同”或“约定俗成”。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和切换游戏主题,自由决定和改变游戏内容,游戏内容是随着游戏过程的开展而丰富和发展的,之前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框架或“脚本”。而且,每个游戏者头脑中似乎都有一个“脚本”,事先并不需要达成一致。
表演游戏对于游戏一致性的要求不仅使得表演游戏的结构性较强,同时也使得表演游戏具有更明显的规则要求。
二、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中班开展表演游戏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不仅幼儿园中班平时很少开展表演游戏,而且就是专门组织的表演游戏来看,从故事选材到教师的组织指导,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歌舞表演活动被当作表演游戏
在幼儿园的表演区很少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表演游戏,教师通常所说的表演游戏是指幼儿在角区进行的类似于歌舞表演的活动,这与表演游戏的本来意义相去甚远。在教师所说的表演游戏区,通常有录音机、音乐磁带、舞台(表演台)等,幼儿随着音乐表演舞蹈、唱歌甚至走猫步、模仿模特儿的时装表演,而在幼儿园的中班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当我们请中班老师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时,教师们所组织的都是集体语言教学活动,表演游戏只作为其中一个环节而存在。
(二)表演游戏的功能狭窄
调查表明,表演游戏在幼儿园集体故事教学中的运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情况:
1.作为故事教学的末端环节。
教师通常采用以下程序组织故事教学:(1)讲第一遍故事以后就所讲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提问;(2)以听录音、分角色复述、看图讲述等方式讲第二遍故事;(3)以师幼分角色复述、边提问边讲述等方式讲第三遍故事;(4)表演游戏,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帮助幼儿复述故事。
2.作为故事教学的开端环节。
运用在教学过程开端环节的表演游戏,一般由教师或由教师事先训练好的幼儿来表演给小朋友看。表演游戏承担着提高幼儿对故事的兴趣、讲述故事和帮助幼儿复述故事的功能。
3.用在提问环节。
在教师讲过故事以后,教师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对话和表演角色动作。表演游戏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和模仿故事中的对话。
无论教师将表演游戏运用在故事教学的哪一个环节,其目的都一样: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帮助幼儿模仿角色对话,记忆故事。由此可见,本属于自由游戏范畴的表演游戏实际上已成为集体故事教学的手段。教师在故事教学中运用表演游戏的目的主要在于利用幼儿的游戏性动机,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巩固故事教学的成果。
由于教师仅仅把表演游戏当作故事教学的手段,表演游戏的运用被呆板地限制在语言教学领域中,教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其他课程领域相关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视而不见,一心按照自己原有的思路和框架,拽着幼儿沿着故事教学这一条窄道往前走,幼儿一旦有“越线”和“出轨”现象,立即就被老师拉了回来,从而导致许多很好的教育契机和课程生成机会白白流失。
比如在中班《早上好》故事教学中,有这样一幕:
例1:表演游戏《早上好》扮演蛋蛋狼的小朋友拿出小背心跟狼妈妈说:“妈妈,妈妈,我明天上学要穿小背心。”而当时玩这个游戏的季节是冬天,外面正下着雪,旁边的桑梅小朋友就说:”这么冷的天气傻瓜才会穿小背心上学呢,我们把故事改成蛋蛋狼想把一俩好玩的玩具火车带到幼儿园去,好不好”而狼妈妈说:”不行,老师会批评的,谁让我们乱改表演.’其他的幼儿也说:”不行, 不行,一定会被老师骂的,”结果这一组的幼儿还是按原来的故事继续演下去,此时,幼儿已经能把故事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了,能把书本里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融合,而这种学习兴趣和需要来自于幼儿自身,而我们的老师平常如果能多鼓励孩子这种的学习方式,多给孩子创造思维扩散的空间,使幼儿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但是,由于教师一贯的教育态度已局限了孩子们的思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这种目标极其单一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语言活动本身成为教师控制下的模仿、重复和练习,幼儿最终获得的“学习成果”只是一些破碎的、静态的词汇、句子。表演游戏仅仅成为故事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本属于自由游戏范畴的表演游戏实际上已被置于集体教学的从属地位,丧失了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活动在幼儿园课程和教学中所能发挥的课程生成等诸多功能。
(三)表演游戏成为教师指导下的集体活动
由于表演游戏是被作为集体教学的手段来使用的,因此教师总是采用集体活动的方式组织幼儿的表演游戏。教师所采用的组织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一种是以组为单位的集体的分角色对话:教师按故事中的角色将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几个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教师统一调度,用旁白的方式串讲故事。每一组幼儿按教师的串讲分别复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对话。这种方式类似于集体的分角色对话。
一种是以组为单位的故事表演:全班幼儿被分成几个小组,在每一组里,幼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的角色。在老师的集体调度与导演下,各个小组同时听着音乐一起进行故事表演。
还有一种是以组为单位的表演游戏: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幼儿自己找地方进行表演游戏,教师到各小组巡回指导。
最后一种是教师指导一组幼儿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演,让其他幼儿静坐观看。
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用集体活动的形式组织幼儿表演游戏存在以下一些弊端:(1)教师控制程度过高,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跟着教师的统一指挥进行表演;(2)全班幼儿虽然被分成了不同的小组,但却缺乏能够让幼儿进行讨论、协商的相对隔离的独立的空间。全班 幼儿同时在空间非常有限的活动室内进行故事表演势必相互影响与干扰;(3)教师没有精力因组而异、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的活动,当教师顾不过来时,幼儿就会因无所事事而打闹吵嚷;(4)长时间的等待往往使大多数幼儿因缺乏参与的机会而失去耐心。
这种用集体活动形式组织表演游戏的方式使教师不得不扮演“总指挥”或“总调度”的角色,这种做法极容易导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教师控制程度高,幼儿比较安静但很被动;控制稍一放松,幼儿又吵又闹,全班一片混乱。
(四)重表演、轻游戏
调查发现,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时存在着严重的“重表演淮游戏”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即演即像”的要求和高控制化的指导。
在幼儿初步熟悉了内容以后,教师一般不给幼儿协商、磨合的时间,而是要求幼儿马上再现故事,而且在表情上要逼真、动作上要到位、语气语调上要合理。也就是说,要求幼儿“即演即像”。幼儿做不到时,教师往往采取立即示范或手把手地教的高控制化的指导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师幼关系变成了指挥者和被动执行者的关系,教师往往把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强加到幼儿身上,角色的对话、动作、表情都是以教师的标准为主,常常可见“大灰狼应该是恶狠狠的,像这样„„”“哪个小朋友演得最像啊”这样的指导语和评价语。
2.无论何时都要求幼儿“即演即像”。
无论在何时开展的表演游戏,不管是第一次表演,还是第几次表演,教师都要求幼儿听完故事后马上生动再现故事内容,而不管幼儿能否胜任这种要求。
对表演效果的“生动逼真”的追求,使得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时,往往无视幼儿的实际特点与能力。同时,还不得不采取高控制化的指导方法。但是,教师的这种高控制化指导与幼儿的主动性之间恰恰形成了逆反关系:
教师的干预越多,控制程度越高,幼儿越被动,主动性程度越低。
教师为追求表演效果的“生动逼真”而“导演”幼儿的游戏,不仅使得这种游戏活动丧失了其“游戏性”而仅仅成为一种“表演”,而且教师的要求往往成为一种压力而使幼儿感到紧张。我们在现场观察中曾经看到,有时幼儿因忘了“台词”而紧张得哭了。教师对活动的这种高控制指导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对幼儿的表征和创造能力乃至主动学习能力的怀疑和低估。
三、针对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存在问题应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指导呢。
(1)首先,根据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可以自行分配角色但角色更换的意识不强;游戏的目的性差,需要教师一定的提示才能坚持游戏主题;游戏的计划性差,展开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以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因此,教师应为中班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并注意材料的结构化程度。幼儿的表演游戏需要――个安全、有趣的环境,因此要为幼儿准备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这个空间最好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给幼儿认同感和安全感。保证幼儿有不少于30分钟的游戏时间。为中班幼儿提供的材料要简单易搭,不能是那种需要幼儿花很长时间与很大精力才能够准备好的材料。当给中班幼儿的材料种类过多时会对活动造成干扰,所以,材料以24种为宜。
在游戏最初开展阶段,教师要帮助幼儿做好配组工作,讲解角色更换原则。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幼儿的游戏,不要急于示范,要耐心等待幼儿协商、讨论,提醒幼儿坚持游戏主题。在游戏展开阶段,教师应提高幼儿的角色表现意识,可以参与幼儿的游戏,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示范。
(2)其次,在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
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幼儿在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应选择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前,经过仔细揣摩和反复筛选,选择了故事《早上好》、《小羊和狼》这两篇作品,如《早上好》中,有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蛋蛋狼、青蛙先生、虾妹妹金鱼小姐,通过拟人化的角色扮演,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游戏,能使幼儿获得朋友之间要有礼貌,不能以自己的心情来影响别人的体验,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要互相尊重。
《小羊和狼》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孩子们喜爱 的小狗、小羊、小马、大象等动物,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如小羊,小羊,你为什么哭呀?不要怕,晚上我来帮助你,特别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如我用嘴咬它,我用爪子抓它,我用腿踢它,我用鼻子把它卷起来等,动作性极强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论是自己表演还是观看他人表演,都会使幼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游戏,体现了孩子们合作表演的乐趣,并使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待幼儿对作品表演游戏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就要为幼儿选择情节复杂、篇幅稍长的作品,但必须考虑内容的趣味性、动作性和思想性等几个方面,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狐狸和乌龟》等作品,都较适合幼儿表演,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在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方面(以故事为例),只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在活动中定会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3)环境的创设、道具的制作及使用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应启发幼儿根据表演的主题和情节,认真思考,共同创设有关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多种辅助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并制作道具。如: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金色的房子》后,我和孩子们共同商议,用彩色纸、等材料制作了房子,也可以利用幼儿园里已有的小房子等,创设了适合故事内容的良好环境。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鼻子(大象)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拼出小河(有的幼儿画出小河,还有的幼儿用彩色纸剪成条,贴在地上充当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在表演活动中,孩子们还可用辅助材料充当教具,如:用饮料瓶当话筒,用塑料块当灶台,用纸壳当房子的门等。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求,道具不必过于精致、鲜明,以免影响游戏的开展,并可以物代物,稍有象征性即可,随着游戏进展的情况,随时教会幼儿一些制作道具的方法,如教幼儿利用废旧报纸、挂历纸、塑料纸(袋)折叠后,剪出并制作简易服装、手指玩偶、头饰、帽子、拖鞋等,以便 幼儿参与不同内容的表演,如:时装表演、桌面游戏、戏剧、小品等,有的幼儿还不断地将家中不用的头巾、帽子、眼镜、小拎包、玩具手枪及各种小制作整齐地摆放在活动区,使活动区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为表演游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及表演活动,更加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
(4)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选择了一个适合幼儿的文学作品,就要制作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帮助幼儿熟悉、理解作品,并根据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游戏情况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以便于游戏的顺利开展,不同的作品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故事《拔萝卜》中,扮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小花狗、小花猫、小老鼠和大萝卜角色不受制,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共同创设良好的环境及充足的道具,孩子们可集体参与,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变换角色,重点指导幼儿在活动中角色的对话、动作及表情,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探索自己适合的角色,教师在游戏结束及时进行评价,切忌在活动中评价幼儿。在故事《小羊和狼》中,由于角色个数所限,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后,开始时以观赏性表演为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活动便于教师指导,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为了更好、更有趣地开展游戏,我们经常和孩子们讨论某个动物表情、形态、语调(叫声)、眼神,在这个游戏中怎样去表现更逼真等。对于篇幅长、情节复杂、词汇多、易混淆的语句,就应采用分段讲述的方法,以便幼儿更好、更快地理解故事,为作品表演打下基础。因幼儿对表演游戏已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能,游戏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头饰、教具,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满足幼儿表演的愿望,老师还经常为孩子们提供内容不同的音乐磁带,孩子们自编自演了许多作品,如:《狐狸和乌龟》、《生日舞会》等节目,根据幼儿游戏和创编情况,我们在游戏后进行及时评价,肯定孩子们的优点,对他们在游戏中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并组织相互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幼儿共同商议,使孩子们在下次表演中形象更逼真、更具有创造性。
(5)表演游戏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孩子们在作品表演游戏过程中,根据自己熟悉的作品内容,以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愉快地在大家面前表演,展现了自己的才能,表现了自己对作品的爱憎情感,这是在其它游戏中无法表现的,因此,深受幼儿的喜爱。由于孩子们的能力、性格、爱好不一,从表演活动中还会发现孩子们的某些特点,并针对孩子的某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以便在活动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如:性格外向、大胆、能力强的幼儿喜欢扮:大灰狼、狐狸、大象、大马等角色,性格内向、文静、对作品内容不熟悉的幼儿,则喜欢选择对话少或扮弱小动物的角色,如小狗、小猫、小羊、小猪等。在进行表演故事《小羊和狼》中,我还和孩子们一起用铁丝、彩色布制成了动物的尾巴,用毛线、彩条等装扮服装,满足了幼儿对动手、动脑的要求,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的积极性,在今年家长活动中,家长们看到孩子用不同的形式在表演节目,展现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生动有趣、形象逼真的美好形象,家长们完全陶醉在游戏之中,快乐之中,活动在孩子们的笑声、家长赞美声中结束,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随时记录孩子们的游戏情况,随时与孩子交流,随时和同行们商议,总结游戏经验,找出不足,以探索适合各年龄班幼儿的表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