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两面观

时间:2019-05-14 21:2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两面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两面观》。

第一篇: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两面观

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两面观

226400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缪爱明

X X X X 先看一例:某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了《荷花淀》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并质疑。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这个问题提得新颖,是一个教学亮点。该语文教师也便脱离了原来设计好的教案,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试着为她们起名字。片刻,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泼辣的那位应该叫小翠(大概对《边城》的印象很深);等等。课堂气氛空前活跃。紧接着这位老师让学生分角色带上名字朗读课文,发现学生读后哄堂大笑,但并没有仔细体会到其中什么味道。于是他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了?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最低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小小的名字竟会有这样深刻的含义,学生们非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抗日战争乃至近年来的中日关系。这样一来,一篇小说成了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文章。在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这堂课受到了专家和听课老师们的好评。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语文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的智慧。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产生出灵感,迸发出创造性。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迁移方法、陶冶情感、提升生命。恰倒好处地发挥生成性,有利于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X X X X 再看一例:前不久,一位教师上《祝福》,在渲染了一番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后,见到有学生问:是谁杀死了祥林嫂?便随机应变让学生讨论。一番唇枪舌剑后,答案基本趋向两种:

一、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封建礼教;

二、文中所有的人。谁知老师突发惊人之语:不,是她自己!学生愕然„„这位老师又继续发挥道:人家要是老在你面前讲“阿毛的故事”你讨厌吗?所以人们嘲笑她并没有错;而鲁四老爷也仅仅是严肃地说了声“你放下吧!”祥林嫂就经受不住要往死里想?这是不是她自己的问题?那么这篇小说究竟有没有批判封建势力、封建礼教?显然没有„„看得出,这位老师当时颇为自己的“新奇”看法感到得意,或许还自以为是石破天惊之论。不少学生自然是使劲地附和着“是”、“对”!

——这样的“生成性”语文课堂开端很好,本来教者可以围绕这两个答案挖掘下去,这两个答案其实是实质与表象的关系。祥林嫂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当然是封建社会制度下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造成的,“想做奴隶而不得”,也有封建统治秩序——纲常伦理的因素在作怪,更主要的还是封建文化思想的浸透。具体地说,就是封建妇女的贞节思想和封建迷信夺去了她的生命,害死了她。更为可怕的是,在小说中封建礼教成为了人物所处环境里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当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看到祥林嫂最后对阴司发问的深刻的革命意义!遗憾的是后来教者的惊人之语和借题发挥完全生“偏”了。它不仅浪费了学生课上的宝贵光阴;而且对学生的读书求知起着一种误导作用。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方向、价值不同,有的生成性问题是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的。为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科知识;既要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同时,必须注意语文这一学科性质的基石作用,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坚决拒绝“生成”而“生成”,不顾实际和价值的做法;否则就会使一些生成性问题成为教学有害的“问题”,成为教学沉重的“包袱”,成为教学无形的“伤疤”。

X X X X 生成性这个概念主要是针对预设性而言。传统里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备课还是写教案,都把教学目标的实现、既定计划的完成作为教学成功的标志。把握预设性便是这种教学成功的标志。但是,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生成性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是新的课程标准,都旗帜鲜明地打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旗帜。学科教学已经从强调目标和计划,发展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体验。这种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然孕育出许多生成性因素。这对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素质要求,因为能否把握生成性,最能综合体现教者的知识结构、情感取向、经验积累、价值追求等方面的素质水平。如果把握准确、科学和艺术,那么教师就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课程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者。

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明确的预定目标以及对预定目标的达成”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注重的不仅仅是自己观念的传输与确立,更首要的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那些把课堂当成功利主义来应付的“短”“频”“快”的应试主义是不负责任的。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因为爱,所以教师不会压制学生,不会专横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也因为爱,知识在教师的心中将不再是一个中心的位置,而教师也不会被教材所占住、所役使。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着眼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的建构,不是空洞的理论灌输而是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情感与思想的新体验和新尝试。

在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忘记了“育人”这个根本,而纯粹地沦落为教书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交融统一的。一方面,必须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为基本目标;另一方面,千万不能丢弃思想教育、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等人文因素逐渐积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过程。课堂上虽然并不要求同步,不要求整齐划一,但要求交互共鸣,触类连通,讲求各种观点之间的互补。在学生的质疑和辨析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课堂成为一个有序而充满着各种观点合流而碰撞的“意义交汇场”,让课堂成为新观点的产生过程,新见解的生长过程,成为一个既有共同语言与思想,又有不同的见解的个性与发现的“大观园”。如果要使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出育人的本质,那么,我们不能把它仅仅当作科学,还要使它与哲学和艺术相结合。

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和交流中,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着各自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提升着自己的认识、审美与精神。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教学耗时,适用范围有限,要求学生具备问题意识、确定有效假设、选择相关学习资源等,难以适应不同差异的学生同时学习。

本文原载2005年第4期《名师之路》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性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性、动态的过程。小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行发现,提出了一些自己在备课时没有设想到的,非常独特的想法。这时,我及时的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学生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要动脑筋思考,学会随机应变。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扬了他们的个性。还延伸了课后的安全教育,我觉得这可说是一举两得呀!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而代之与开放式的、不断生成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善于抓住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上述摘录的教学案例中,这个创新点是由学生自己挖掘的,没有张演瑜小朋友独特的想法,就没有了“有时也可以不诚实的”的“创举”。而我只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大胆地想、尽情地说,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即要针对学情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这一案例中,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因为“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学习不应该仅仅是读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们不断创新,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生机,才有活力

在教学《棉花姑娘》第五自然段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我让学生通过合作表演来理解了“很快”、“惊奇地问”等词语,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先在小组中分角色表演,又让学生对表演进行评议。把读、演、评融为一体,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唤起了学习的情感,既发展了语言,学会了倾听、评价、欣赏,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老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个教学片段中,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学中,学生指出“圆圆的”一词要读得圆一些,这是件好事,但我没有及时引导更为重要的词语“很快”和“惊奇”应该怎么读更好,使得此处的品读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在鼓励学生方面,今后应该像赵志祥老师说的那样,对学生不要太吝啬要多看一看他们进步的地方,让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

。4楼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兰兰过桥》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第32课,本文内容较长,要使学生能充分地朗读,必须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进行练读,这样学生才能很快地抓住桥的特点来学习课文。我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通过反复朗读,欣赏图片感受,实物展示,学生对于桥的特点是比较明确的。以下是我摘了的几个教学案例以及《兰兰过桥》的教学反思。

《兰兰过桥》教学案例

(一)创设请境,导入新课

1、导

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动笔画一画好吗?

投影仪演示学生画的桥:说一说,议一议。

2、过渡: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

3、揭示课题,读题。(看教师写课题,注意“桥”字的规范写法。)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

(一):多媒体的演示使孩子们大开眼界。让他们感知了迅速发展的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感受到科学的奇妙。激发着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兰兰过桥》教学案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⑴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2~3遍。

⑵ 用“○”圈出本课中需掌握的字,用“—”标出本课需认识的字,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⑶ 思考:爷爷带兰兰过了几座桥?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样子。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

(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而读书方法尤为重要,这里具体的要求让孩子们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2、检查识字和读书自学情况。

《兰兰过桥》教学案例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

⑴ 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⑵ 看图体会,分组讨论。

这座桥叫什么桥?它架在什么地方?是用什么材料造的?在桥上可以看见什么?

⑶ 小结:多奇妙呀!桥居然架在水中。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河—进桥洞——桥中观看游鱼、行船。)

2、学习课文5~7自然段。

⑴ 自由读课5~7自然段。

⑵ 引发质疑:你能从课文这几段中知道些什么?

(明确:桥的材料,使用方法、特点。)

⑶ 小组合作讨论、解答疑难问题。交流学习体会。

⑷ 讨论:这座桥与我们平时玩的什么东西很相似?你能给它起个更贴切的名字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桥的使用过程。

⑸ 小结:多有趣的桥呀!我们再来看一看它是怎么变化的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小河——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收)

3、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⑴ 齐读。

⑵ 理解词语:“变魔术”“专家”。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

(三):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让学生自主读,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级主动的学习状态。并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

《兰兰过桥》教学案例

(四)再读课文,求异创新

1、齐读全文,讨论:兰兰的爸爸为什么能成为桥梁专家?

2、小结:兰兰的爷爷就是因为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再加上他多动脑、勤思考,成为了著名的桥梁专家。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桥?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

(四):对“兰兰的爸爸为什么能成为桥梁专家?”的讨论,让子们明白成功的关键在于“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多动脑”、“勤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但是从课堂中表现出来一些问题,需要重视。

1、学生的朗读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有的学生朗读做到了正确流利,但是感情朗读还不太到位;有的学生还把握不好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领悟到的感情,模仿他人的较多,而自己的体会感悟的表现较少等。

2、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需要加强。有的学生光顾表现自己而举手,根本没听老师的提问和其他同学的发言,造成站起来什么都不会,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讲的情绪。

3、学生还是缺乏训练,发言声音普遍太小,这是一种胆怯的表现,也是一种很不好的说话习惯。

4、本人自己的调控能力、应变能力都应该继续加强,过渡语言、评价语言都比较贫乏,缺乏对学生的激励。以上几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注意,把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为了总结教学经验,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将本次授课进行反思如下: 本课成功的关健在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获得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为此,我首先播放小鸟出壳的画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欲望。

2.利用小组合作,识字教学,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不仅提高了认读生字的效率,交流了识记生字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带拼音读词、去拼音读词、再读单字等多种形式来认读生字,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和识字兴趣。

3、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在本节课中,我加强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每一小节我都进行了细致的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内容,理解内容,受到爱鸟护鸟的教育。此外,我还让学生齐读,指名读,挑战读等形式,加强了朗读训练的频率,提高了朗读能力和兴趣。

3、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两只鸟蛋》这一课,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了鸟类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培养了学生爱鸟的意识和情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但是,这一课上下来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我没有强调识字的方法等,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力争创建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篇:浅议“预设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

语文学习的核心价值在于“生成”,即学生在自己“真学”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验产生对文本、对事物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思考,生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学、老师合作交流,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语文课堂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张扬。那么,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呢?

一、互动中进行适度追问

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笔者结合课前预习题的检查,让学生明确这篇散文描写了春天的几幅图画。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幅画认真研读,结合文本具体句子说说你欣赏的理由”引起学生的思考。六七分钟后,学生发言交流。有的学生说:“我最欣赏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里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细、多的特点。”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但有一个同学立马站起来说:“这里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细和多,还写出了亮和长。因为花针在灯光下还会发出闪闪光亮,‘丝’又让人联想到春雨的长。”这位同学话音刚落,笔者激动地说:“你补充的相当完整,而且理由充足。同学们鼓掌!”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这时,笔者随即追问:“同学们,能否把后面一句‘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改为‘人家屋顶上飘着一层薄烟’?请说说你们的看法。”同学们纷纷摇头,表示不能这样改。那原因呢?笔者见同学们脸上有些为难状,就立即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几分钟后,不少小组都举起了手。一个同学胸有成竹地站起来回答说:“‘飘’字让我感觉到雨雾很稀少,而且随时都有可能被风吹散的感觉。”听到学生提到了“风”字,笔者笑着问:“你从哪知道有风的,能不能找出依据来?”这个学生先是一愣,然后迅速地从前面找出了答案。他说:“前面‘密密地斜织着’中的‘斜’字就是从侧面写出了风。”“回答相当棒!请继续。”笔者及时给予了表扬,那个同学接着说:“而‘全笼’则有完全笼罩的意思,写出了雨雾迷蒙的样子,让人能从整体上感受到烟雨朦胧之美。这里‘薄烟’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话音刚落,全班又响起了一阵掌声,笔者点头赞许。有了前面的师生互动和适度追问,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赏析的方法,积极性已被调动了起来。

二、质疑处释放智慧的火花

上学期在上教研组公开课时,笔者选的是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在整体感知写老师的七件事,并讨论完本文的行文思路,以及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后,笔者引导学生进入了文本的难点环节,即揣摩文章的语句,体会情感。学生们很快抓住七件事的有关情节,分析出了师生之间浓郁的真情。

不过笔者见势又抛出了一个思考角度: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会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一找,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钟,然后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时,同学们发言比较积极,情感体会得较为准确。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了一个疑问:“老师排除学生之间的纠纷,我认为是很平常的事,是老师的本职工作,作者却说‘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里的情感表达是不是有些矫情啊?”面对这位同学突如其来的质疑,教室里的氛围一下子凝固了起来,其他学生都盯着我看。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时代召唤“生成性”语文课堂:“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为生成而为。”“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一个有效策略,一个最强音,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灵动和精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要把小学语文课堂变成动态生成的课堂,下面笔者就对此探讨一二。

一、当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生成性教学的相关概念模糊不清

对有关生成性教学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重要原因。在对“生成”认识的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生成”,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来认识“生成”,还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谈人的“生成”。又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源自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

“干扰”当作是“生成”性因素,如此“生成”导致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不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不顾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甚至大刀阔斧,肆意删节文本,置文本于不顾。总之,对“生成”本质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一致的看法,会导致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二)为生成而迷失教案

“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因而只有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才能在课堂上诞生出有意义的正确观念。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有评价但评价单一,结果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种迷失目标、迷失文本的课堂交往与互动在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教师的思维代替甚至压制了学生的思维。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淡化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老师被“生成”牵着鼻子在走,语文教学没有了边界,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于立足文本,可见若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语文生成性教学也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动态生成的策略

(一)设计开放、生成性的教学框架 1.目标的发展性

教学目标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而具有生成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课程标准所决定的教学目标,还应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因此,教学目标还应体现多元性、实践性、个体性。

2.设计的生成性

学习是丰富多采的,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只能从学生的现状中作出复杂的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者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选择,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框架设计体系的生成性,内容的生成性,更能体现弹性、空间和发展。

(1)设计体系的开放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是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它的思路是寻找语文与现代生活系统的连接点,力求把语文教学建立在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上,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设计内容的开放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内容的确定应以目标为基本依据,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丰富所学的体系,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跳出语文学语文”“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

(二)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动态生成”的外部条件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这是课堂中来自学生的信息生成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以促使信息的动态生成。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和动情的语言氛围

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身临其境,就能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学生犹如置身事中,就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具有个性特征的观点,悟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感受。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感情基调,进行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调控,引领孩子进入文本的角色和情感

2.适度开放教学时空,为生成留出空间

时空不仅是物质的,它还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时空的开放包括:(1)教学时间的开放。课堂教学时间要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操练时间和闲余时间。(2)教学空间的开放。拓宽学习空间,使学生从狭小的空间地带走向广阔的发展天地,营造宽松、多样、立体的学习氛围。(3)思维空间的开放。思维从问题开始,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更多地提倡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和直觉思维。

(三)突出小学语文教学特色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意生成,盲目生成的现象普遍,而语文课本身的学习被忽视,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仔细思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什么是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

(四)教学中注重生成的有效性 1.诱导质疑,引导学生探究

课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难点处、重点处、易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思考探究,生成个性化感悟,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教师在关键处一个开放式的质疑,就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都调动起来了,不必老师教,自能读书,不必老师讲,自主感悟,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生成的有效性。

2.尊重个性,鼓励不同创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悟,让思维在交流中融汇,让思想在交流中激荡,让个性在争鸣中张扬。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并肯定学生对专家和教材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意识。

第五篇:科学技术两面观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麻烦,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技术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科学的是在不断的发展中进行完善的.所以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这样而全面否定科学.汽车的发明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几乎对每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然而也正是这柄锋利的“双刃剑”,不仅制造了频繁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而且还是消耗能源的无底洞和大气污染的移动污染源。虽然这样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确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只是由于人们没有找到更好的科学技术来使它得到发展.氟里昂使人类坐享舒适得以梦想成真,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制冷剂而被最先发明的氟里昂,一方面使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一个档次,同时,也带来了臭氧层空洞日益扩大的问题,甚至即使现在立即停止氟里昂的使用,要恢复已遭破坏的臭氧层也要到本世纪中叶。滴滴涕一度曾是全世界农民的宠儿,甚至二战后在控制疾病方面都显示了神奇的功效,但就是这一所谓人类的宝贵财富、划时代发明的滴滴涕,竟然成了破坏生态之链、毁灭动植物种群、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现在,尽管全世界已禁用滴滴涕,但其残毒仍然顽固地滞留在大自然的循环中,即使是远在南极的企鹅也在劫难逃。电池的确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发明,它能根据人的需要,随时随地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动力。然而,就是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得不重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可能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享受电池的益处,却要用更多更长的时间遭受其害!手机的发明无疑给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便捷,然而就在手机备受人们青睐时,关于手机无线电波辐射是否会伤害人体DNA并杀死肿块的细胞修复系统这一话题,前后矛盾的传言漫天飞舞,让人不知应该相信谁。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现代科学技术也对人类社会环境存在负面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在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破坏的统一上.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只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的功能性作用,它可以在人们转化资源成为财富的过程中,给人们提供巨大的能量和很高的效率,因此去欢呼科学技术对自然征服的胜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日益为学界所关注。当人们为取得农作物的高产而无限制地使用化学农药时,自然界中百鸟的歌唱与溪中回游的鱼虾贝类,却离我们远去;当我们享受着廉价的取之不竭的核能源时,我们的生命却要冒着被放射性污染的威胁;当人们能够方便地对基因进行分离、剪接和重组时,我们却面临着改变生物的基因、改变物种,甚至改变人种的变异;当我们提倡死的尊严时,同样存在着某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利用安乐死谋杀病人的可能;当网络技术大大缩短人们的交往距离时,网络的虚拟性导致色情、仇恨、信息污染的泛滥,使人的是非感、责任感、尊严感被抛到九霄云外。一向以为与我们无关的高科技的伦理问题,却直接显露在每个普通人的面前。

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1]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

我们人类虽说不能杜绝科技的负面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减少科技的负面影响。所以,技术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我们要尽量减少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发生。只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想我们人类还是可以和自然协调发展的。

下载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两面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两面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它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

    生成性教学反思

    “生成性教学”的探索与反思 2012年3月6日有幸聆听了李晓慧老师的《小学数学生成性研究》研究性讲座,通过这次学习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 数学教学是数学......

    实践“生成性课堂”

    实践“生成性课堂”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它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

    生成性课堂学习心得

    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观摩培训学习心得 杨文霞 此次出差北海,有幸观摩了几节区内外同行的现场课,聆听了来自华南师大历史系的黄牧航教授的报告,收获很大,感想很多,选取几点记录如下......

    生成性成果总结

    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生成性成果总结 主题:如何优化课堂练习,达成教学目标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斜沟乡中心学校 小学数学组 二〇一五年九月 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总结......

    生成性教学及其理念

    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摘 要: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生成......

    生成性教学[5篇]

    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罗祖兵 摘 要: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

    对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认识与利用

    对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认识与利用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 刘大春 内容提要: 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的重要载体。课堂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