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莎士比亚三个时期的创作变化分析
莎士比亚三个时期的创作变化分析
【摘要】: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给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食粮:三十七部戏剧、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二首叙事长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根据社会和其思想的发展变化,研究者将他二十来年的戏剧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本文以莎士比亚三个创作时期为主线,通过研究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及其戏剧写作手法、表现风格和创作特点,分析其创作风格变化的趋势及深层原因。
【关键词】:莎士比亚 变化 特点 原因
一.历史剧和喜剧时期:(1590—1600)
1590年到1600年,正值伊丽莎白统治盛年,英国一派繁盛兴旺景象,莎士比亚的创作基调也是乐观明朗的。这是他创作的早期,即历史剧、喜剧时期。他写出《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等九部历史剧,《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等十部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三部悲剧。
这些作品,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从对待现实的态度上看,着重于讴歌赞美人文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喜剧尤为突出。他的喜剧突破了古希腊罗马喜剧重在社会讽刺的传统,而偏重于对理想事物的歌颂。他大多通过男女主人公在婚姻上的纠葛,来颂扬人文主义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如《第十二夜》等。其次,从人物形象上看,塑造了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历史剧中战功显赫、治国有术的开明君主亨利五世形象,喜剧中一大群新女性形象,例如薇奥拉,鲍西娅等。后者尤为光彩照人。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作者表达了他主张国家统—的政治理想和个性自由的生活理想。再次,从戏剧冲突上看:多用误会、巧合来编织情节,表现人物。例如《错误的喜剧》,便是把整个作品的构思建立在误会和巧合上。第四,从创作基调和风格上看,明朗乐观居主导地位。轻松的喜剧和严肃中含有诙谐的历史剧自不待说,甚至悲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乏欢快的情趣。
上述特点的形式,不外乎三方面的原因:
从社会根源上看,这时期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年,英国已建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势强大,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举国上下陶醉在升平安乐之中。这自然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上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
从思想根源上看,他的人文主义思想这时尚未经受社会的严重考验,他坚信人文主义理想是可以在现实中实现的,因而,对现实的看法过于乐观。
从艺术规律上看,他之倾向于用历史剧的形式来反映现实,是因为他像每一个处在民族形成时期的伟大艺术家一样,出于一种用艺术形象来探索祖国历史的爱国主义热忱,而他致力于喜剧的写作,则是因为这种戏剧样式能比较自由地表现他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主题,而且喜剧多以误会和巧合来编织情节的特点,也便于他这个经验不多的青年剧作家去把握。这样,特定的生活内容找到了适当的表现形式,他在历史剧和喜剧的创作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悲剧时期(1601—1608)
1601年到1608年,英国社会矛盾表面化、尖锐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莎士比亚对现实悲观失望。这是莎土比亚创作的中期,即悲剧时期,也是他一生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悲愤、阴郁的情调。他写出《哈姆雷特》等七部悲剧,《一报还一报》等四部喜剧,成就大者是悲剧。其中又以有“四大悲剧”之称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更为著名。这些作品,与作者早期创作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
首先,不再是歌颂而是深刻揭露现实的矛盾和丑恶,着力表现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如《哈姆雷特》就是通过同名主人公未能完成“重整乾坤”重任的社会悲剧,来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专制暴政的罪恶。其次,占戏剧中心舞台的,不再是理想人物,而是一系列野心家、阴谋家。例如《奥赛罗》中的伊阿古,《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妇等,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作者一方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另方面表达了人文主义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深切忧虑。第三,不再依赖外部的误会和巧合来构筑戏剧冲突、描写人物,而是在尖锐的矛盾中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内心的矛盾斗争。比如《哈姆雷特》的描写中心,就是写主人公内心激烈的斗争过程,通过他内心的冲突来表现并强化外部冲突即人文主义理想与专制暴政的冲突,他既坚定又软弱、既果断又犹豫的典型性格,正足以显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第四,创作基调由明快转变为悲愤沉郁。悲戚伤感的悲剧自不待言,就连喜剧如《一报还一报》也蒙上一层冷峻凄苦的阴影。
总之,莎士比亚这一时期的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关于变化的原因,同样可从三方面来探索:
从社会根源上看,这时的英国已从表面繁荣进入**时代,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都暴露无遗,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时代风云的变化,自然影响到作者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变化。
从思想基础上看,莎士比亚之所以把创作的重心放在揭露和批判上,是由于他对现实的认识深化了,他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看到了人文主义理想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悲剧性的事实。
从艺术规律上看,他之所以完全或部分放弃历史剧和喜剧的写作,而潜心于悲剧的创作,是因为无论就表现矛盾冲突的深刻性而言,还是就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灵便而言,悲剧都明显地优于历史剧和喜剧,而且作者这时已积累了足够多的创作经验,能自如地驾驭这种难于把握的戏剧样式。悲剧创作代表了莎士比亚创作的最高成就。
三.传奇剧时期(1609—1613)
1609年到1613年,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使莎士比亚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乌托邦式的幻想。这是莎士比亚的晚期创作,即传奇剧时期。他写出《暴风雨》等三部传奇剧,《亨利八世》一部历史剧(与人合作)。传奇剧的代表作是《暴风雨》。
作者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在这部剧作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第一,它虽然对黑暗的现实有所涉及,但中心不是揭发批判,而是鼓吹宽恕调和。第二,主人公普洛斯彼罗被虚化成一个神话式人物。他被阴谋家窃去权柄,不图报复斗争,只求洁身自好,最后反宽恕了敌手,是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抽象的善的代表。第三,推动剧情发展的不是现实生活中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而是一系列虚无缥缈的奇遇。冲突的最后解决,不是人物行动的逻辑结果,而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第四,构成戏剧基调的,是虚幻超脱。
一句话,作者这一时期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倒退。
至于倒退的原因,仍可从三方面加以探寻:
从社会根源上看,这时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不堪压迫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面对人民的反抗,詹姆斯一世一方面野蛮镇压,另一方面则加强对舆论的控制。戏剧界于是形成一股专写迎合宫廷趣味的、情节离奇的传奇剧的逆流。莎士比亚转向传奇剧创作,显然是受到这股逆流的影响。
从思想根源上看,由于人文主义者自身的矛盾,使得莎士比亚未能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因而当人民群众起来反抗暴政时,他便很自然地退到企图以宽恕来调和社会矛盾的境地。此外,作者本人此时的经济地位,也使得他这样做,因为作为一个大剧团的股东和在乡下拥有田产的富裕绅士,他个人特别需要有安定的环境而不思**。
从艺术规律上看,传奇剧往往依靠外部力量来解决矛盾冲突的特点,正好被作者用来调和矛盾服务。因而他抛开悲剧转向传奇剧的创作。从思想内容上看,传奇剧自然不是作者的上乘之作,然而,他们的艺术成就却很高。国外批评界把《暴风雨》看成是作者“诗的遗嘱”而予以高度评价,并非毫无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莎士比亚在传奇创作上同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特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写人物命运,对于人物性格和生活现象,往往是从多方面加以描写,有发展变化,广泛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莎士比亚生前并未享受过多的荣誉,他死后的二百年里也并未得到普遍的肯定。到了19世纪中叶,人们重新发现了莎士比亚,并形成了一门新学科--莎学。但由于莎士比亚出身平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生平资料又过于匮乏,引起了一些人对他的戏剧创作生涯产生怀疑,甚至还挖空心思地找出了莎剧的“真正”作者。其实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和材料推翻莎士比亚的著作权。莎士比亚作为一代文豪、伟大的戏剧家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参考文献】:
1.《解读莎士比亚》,程雪猛、祝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2.《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 3.《莎士比亚研究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4.《莎士比亚评介文集》,裘克安,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 5.《莎士比亚悲剧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电影与文学》课程结业论文
专业:软件工程测试技术10-01班 姓名: 王苗
学号:541013110143
第二篇: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三个阶段的特点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三个阶
段的特点
肖旭
威廉·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以他杰出的创造性劳动,给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食粮:三十七部戏剧、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二首叙事长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根据社会和其思想的发展变化,他二十来年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1590年到1600年,正值伊丽莎白统治盛年,英国一派繁盛兴旺景象,莎士比亚的创作基调也是乐观明朗的。这是他创作的早期,即历史剧、喜剧时期。他写出《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等九部历史剧,《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等十部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三部悲剧。这些作品,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从对待现实的态度上看,着重于讴歌赞美人文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喜剧尤为突出。他的喜剧突破了古希腊罗马喜剧重在社会讽刺的传统,而偏重于对理想事物的歌颂。他大多通过男女主人公在婚姻上的纠葛,来颂扬人文主义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如《第十二夜》等。
其次,从人物形象上看,塑造了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历史剧中战功显赫、治国有术的开明君主亨利五世形象,喜剧中一大群新女性形象,例如薇奥拉,鲍西娅等。后者尤为光彩照人。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作者表达了他主张国家统—的政治理想和个性自由的生活理想。
再次,从戏剧冲突上看:多用误会、巧合来编织情节,表现人物。例如《错误的喜剧》,便是把整个作品的构思建立在误会和巧合上。
第四,从创作基调和风格上看,明朗乐观居主导地位。轻松的喜剧和严肃中含有诙谐的历史剧自不待说,甚至悲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乏欢快的情趣。
上述特点的形式,不外乎三方面的原因: 从社会根源上看,这时期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年,英国已建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势强大,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举国上下陶醉在升平安乐之中。这自然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上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
从思想根源上看,他的人文主义思想这时尚未经受社会的严重考验,他坚信人文主义理想是可以在现实中实现的,因而,对现实的看法过于乐观。
从艺术规律上看,他之倾向于用历史剧的形式来反映现实,是因为他像每一个处在民族形成时期的伟大艺术家一样,出于一种用艺术形象来探索祖国历史的爱国主义热忱,而他致力于喜剧的写作,则是因为这种戏剧样式能比较自由地表现他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主题,而且喜剧多以误会和巧合来编织情节的特点,也便于他这个经验不多的青年剧作家去把握。这样,特定的生活内容找到了适当的表现形式,他在历史剧和喜剧的创作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601年到1608年,英国社会矛盾表面化、尖锐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莎士比亚对现实悲观失望。这是莎土比亚创作的中期,即悲剧时期,也是他一生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悲愤、阴郁的情调。他写出《哈姆雷特》等七部悲剧,《一报还一报》等四部喜剧,成就大者是悲剧。其中又以有“四大悲剧”之称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更为著名。这些作品,与作者早期创作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
首先,不再是歌颂而是深刻揭露现实的矛盾和丑恶,着力表现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如《哈姆雷特》就是通过同名主人公未能完成“重整乾坤”重任的社会悲剧,来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专制暴政的罪恶。
其次,占戏剧中心舞台的,不再是理想人物,而是一系列野心家、阴谋家。例如《奥赛罗》中的伊阿古,《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妇等,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作者一方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另方面表达了人文主义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深切忧虑。
第三,不再依赖外部的误会和巧合来构筑戏剧冲突、描写人物,而是在尖锐的矛盾中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内心的矛盾斗争。比如《哈姆雷特》的描写中心,就是写主人公内心激烈的斗争过程,通过他内心的冲突来表现并强化外部冲突即人文主义理想与专制暴政的冲突,他既坚定又软弱、既果断又犹豫的典型性格,正足以显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第四,创作基调由明快转变为悲愤沉郁。悲戚伤感的悲剧自不待言,就连喜剧如《一报还一报》也蒙上一层冷峻凄苦的阴影。
总之,莎士比亚这一时期的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关于变化的原因,同样可从三方面来探索:
从社会根源上看,这时的英国已从表面繁荣进入**时代,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都暴露无遗,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时代风云的变化,自然影响到作者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变化。
从思想基础上看,莎士比亚之所以把创作的重心放在揭露和批判上,是由于他对现实的认识深化了,他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看到了人文主义理想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悲剧性的事实。
从艺术规律上看,他之所以完全或部分放弃历史剧和喜剧的写作,而潜心于悲剧的创作,是因为无论就表现矛盾冲突的深刻性而言,还是就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灵便而言,悲剧都明显地优于历史剧和喜剧,而且作者这时已积累了足够多的创作经验,能自如地驾驭这种难于把握的戏剧样式。悲剧创作代表了莎士比亚创作的最高成就。
1609年到1613年,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使莎士比亚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乌托邦式的幻想。这是莎士比亚的晚期创作,即传奇剧时期。他写出《暴风雨》等三部传奇剧,《亨利八世》一部历史剧(与人合作)。传奇剧的代表作是《暴风雨》。作者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在这部剧作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第一,它虽然对黑暗的现实有所涉及,但中心不是揭发批判,而是鼓吹宽恕调和。
第二,主人公普洛斯彼罗被虚化成一个神话式人物。他被阴谋家窃去权柄,不图报复斗争,只求洁身自好,最后反宽恕了敌手,是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抽象的善的代表。
第三,推动剧情发展的不是现实生活中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而是一系列虚无缥缈的奇遇。冲突的最后解决,不是人物行动的逻辑结果,而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
第四,构成戏剧基调的,是虚幻超脱。一句话,作者这一时期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倒退。至于倒退的原因,仍可从三方面加以探寻:
从社会根源上看,这时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不堪压迫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面对人民的反抗,詹姆斯一世一方面野蛮镇压,另一方面则加强对舆论的控制。戏剧界于是形成一股专写迎合宫廷趣味的、情节离奇的传奇剧的逆流。莎士比亚转向传奇剧创作,显然是受到这股逆流的影响。
从思想根源上看,由于人文主义者自身的矛盾,使得莎士比亚未能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因而当人民群众起来反抗暴政时,他便很自然地退到企图以宽恕来调和社会矛盾的境地。此外,作者本人此时的经济地位,也使得他这样做,因为作为一个大剧团的股东和在乡下拥有田产的富裕绅士,他个人特别需要有安定的环境而不思**。
从艺术规律上看,传奇剧往往依靠外部力量来解决矛盾冲突的特点,正好被作者用来调和矛盾服务。因而他抛开悲剧转向传奇剧的创作。从思想内容上看,传奇剧自然不是作者的上乘之作,然而,他们的艺术成就却很高。国外批评界把《暴风雨》看成是作者“诗的遗嘱”而予以高度评价,并非毫无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莎士比亚在传奇创作上同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特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写人物命运,对于人物性格和生活现象,往往是从多方面加以描写,有发展变化,广泛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莎士比亚对戏剧艺术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他的创作方法也成为人们师法的标准和规范。
第三篇:浅谈学生时期怎样创作舞蹈.
【标题】浅谈学生时期怎样创作舞蹈 【作者】杨 健 【关键词】舞蹈创作??艺术审美??符号化??模式化??艺术间相互借鉴得“度” 【指导老师】斯 日 古 楞 【专业】舞 蹈 学 【正文】引言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是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高度繁荣的国度,各个国家、省市的大型庆典活动都是以舞蹈为挽回的基本框架,这就需要舞蹈编导们要呈现出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也因此舞蹈创作成为人类文化艺术实践活动中的支柱性因素。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例如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例如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舞蹈艺术创作作为人类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受构成文化体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的影响和制约。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表现,也是行为模式的集成。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指出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犹如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多少具有一致性;每一种文化内部又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而这种目标是其他别的社会所没有的,所以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舞蹈艺术创作也不例外。
一、舞蹈创作简介舞蹈创作是一种舞蹈的审美创造活动,由于每个舞蹈家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文化素养、不用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受的不同的舞蹈教育等等,因此就有对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使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形象。所以,舞蹈创作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格式,可以说舞蹈创作对舞蹈家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任其自由翱翔。但是,舞蹈创作既然是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它又必须遵循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才有可能使创作出的产品获得艺术生命力,使它成为在社会中发挥一定影响和效益、给观众以审美感染的精神存在物。否则,就不可避免地陷于不能存活,或是短命的失败的命运。我们研究和把握舞蹈创作的审美规范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进行舞蹈创作时,要依据舞蹈创作的艺术规律,掌握比较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以更好地发挥个人的独特的创造精神,能够顺利地达到成功和胜利的彼岸。舞蹈作品,一般都是由舞蹈的内容和舞蹈的形式亲密无间地交融在一起所组成的。所以,舞蹈创作的基本原则,就是遵循舞蹈艺术形式的规范,取得驾驭舞蹈艺术形式的能力,表现出给舞蹈家的心灵以震撼、熔铸了舞蹈家情感和思想的生活内容。从舞蹈作品的内容来说,主要是表现人的情感、思想、感觉、潜意识以及围绕着这些所形成的情节、事件、矛盾、冲突等等;而从舞蹈作品的形式来说,主要是舞蹈的种类、体裁、样式、舞蹈语言以及各种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的创造和运用。在舞蹈创作中,舞蹈的内容和舞蹈的形式,从总体上看,都是来源于生活――直接的生活或间接的生活,有人把生活比作艺术创作的土壤,任何艺术创作只有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朵。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是舞蹈创作的基础,但是,有了源泉,有了基础,并不等于就有了舞蹈作品,正如有了土壤并不就等于能长出庄稼,就能结出果实一样。生活是浩瀚的海洋,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人们的所作所为,有善、恶、美、丑„„对于舞蹈作者来说,只有那些在情感上引起共振的生活素材。也就是说,社会生活进入舞蹈作者情感世界的那一部分,才可能是未来舞蹈作品的题材内容。其次,要把舞蹈的题材内容,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艺术形式――舞蹈体裁,也就是把舞蹈作品要反映和表现的生活内容投放到一定的舞蹈形式的审美规范之中。舞蹈结构的艺术处理,舞蹈主题动作的展示、发展和变化,舞蹈变现手法和各种表现技巧的运用等等,必须符合一定舞蹈形式审美规范的要求,才能创作除充分发挥舞蹈本体表现力,体现出舞蹈艺术规律特点,在艺术上比较完整,具有艺术魅力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与统一的优秀作品。学生时期的舞蹈创作,是社会舞蹈创作的未来和积淀,我们务必要使学生时期的舞蹈创作得到标准的规范,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茁壮的发展,为人类艺术文化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学生在舞蹈创作及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当前学生舞蹈创作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除了恩爱情仇没有什么可以表达得了,导致不少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舞蹈技巧而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挖掘。这样的编导编出的作品都会流于平凡,人民大众对这种题材已经看腻了。还有不少年轻的舞蹈编导在编创舞蹈是比较注重外化的动作,甚至在根本没有生活的体验下单凭大家熟悉的几个基本动作就敢进行“创作”,这样编出来的舞蹈往往就只能是夸张地强调动作技巧,我们从这个舞蹈的舞台表现上看味道很浓,但是我们深入讨论它的时候发现实际上什么都不像,既不是民族的也不是外国的,东一个动作西一个情节凑拼出来的“杂牌”。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舞蹈形象就更是这样,我们要使在编创出来的舞蹈充分体现出不一样的特色,舞蹈编导们只有通过生活的真正的深入才能做到,刀美兰老师说过“舞蹈不是体操不能只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作为舞蹈艺术创作者,应当具有先进的世界观,惟此他创作出的艺术作品的社会理想才能崇高;应当具有宽阔的视野,惟此他才能在兼收并蓄的同时把握时代脉搏;应当具备娴熟的创作技巧,惟此他才能把先进的哲学观念转变为栩栩如生的舞蹈艺术形象。舞蹈作为人类生命机能的总动员,作为一切艺术中最具综合性的艺术,其运动方式及审美规范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物质生活、社会结构和心智发展的产物。因此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舞蹈艺术创作。舞蹈艺术创作受文化坏境影响,与时代脉搏共振。
三、学生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具体手法?学生要想开展舞蹈艺术创作,除了要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通过充分感知、体验舞蹈的艺术美,在丰富的舞蹈艺术审美经验积淀的基础上,掌握舞蹈艺术自身的表现规律和创作规律外,还应当具备一下三方面进行。
(一)从理论知识方面舞蹈理论是指导舞蹈艺术创作实践的指南。要想进行舞蹈艺术创作,必须首先积淀丰厚的舞蹈理论知识,深入透彻地了解舞蹈艺术的表现特点、基本要素、形式内容,以及舞蹈的艺术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等。与舞蹈艺术相关的其他门类的艺术知识,也应当详细占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丰富的社会历史、科学文化知识,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丰富和支撑创作者创造才能的充分发挥。做文化知识型编导。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艺术类的表演,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在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具体地说一个编导的“知识性”很强,那么她必然是一个舞蹈人才,是一个从简单的艺术表演到知识型和复合型转化成功的艺术家,她会给我们编创出一个汇集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各学科的艺术作品。我国舞蹈艺术家们不停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那些都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饥火》、《奔腾》、《黄土黄》、《边城》、《东方红》、《阿诗玛》、《一个扭秧歌的人》、《残春》、《奔月》、《红色娘子军》„„当我们慢慢回味这些作品时,我们心存感激和无限的激动,我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是一代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和渊博的知识而铸就的一个个丰碑。??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的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的抄袭一味的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贾作光先生说过“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从这些著名的舞蹈艺术表演家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对一个舞蹈编导的重要性,舞蹈工作者应该花大时间下大功夫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抛开浮躁的功利心情,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文化,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出文化内涵,最好更多的是和一些“大家”交流,去领悟他们身上所积累了几十年的文化底蕴,这样在学习中就能快速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二)从舞蹈实践能力方面拥有丰厚的舞蹈创作理论是舞蹈创作的前提,而丰富的舞蹈艺术实践能力,包括对舞蹈美的深层次感知和丰富的舞蹈表演实践经验,是舞蹈艺术创作的物质基础。这种感知和实践是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和表演而获得的。古人云:“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道出的正是艺术创作厚积薄发的定律。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在2007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舞蹈作品《进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借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现象的题材,用舞蹈的形式搬到了舞台上,把一个生活中主题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业舞蹈演员们用质朴而投入的表演把打工者的现实生活和情感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观众们看到的是农民工的艰辛和积极进取乐观的精神,同样也感受到了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一个舞蹈,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农民工问题,那么《进城》这个舞蹈就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除了专业的技巧外,重要的就是生活中的元素在节目中体现,这样大家都看得懂,都会拍手叫好。舞蹈本身就来自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根据自娱、祈福、达情所需而创作并直接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摸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我们一些舞蹈界的大师级艺术家经常就去民间采风,许淑瑛老师曾经邀请云南16个民族的50个原住民学习民族文化的传习,当时没有任何的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她就用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她从这些的老艺人身上学习到的技能充分运用到了《秘境乐舞祭》中。??贾作光老师指出:“舞蹈形象和生活的美是相互作用的。生活的美是基础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因而舞蹈编导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上的人体美给予加工,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通过贾老师的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该得到人们正确的理解,可以在舞蹈的表现中揭示生活,美化生活,感悟生活。?
(三)?从创作心理素质方面从事舞蹈艺术创作活动,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外,还应当具有适宜舞蹈艺术创作的健全心理素质。
1、兴趣?舞蹈家对于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是推动他们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动力之一。如果人们对某一事物不感兴趣,就谈不上深入的体验,更谈不上针对这一事物的创作活动。对于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者对于舞蹈艺术的兴趣,变“我们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使他们自觉探求舞蹈理论知识,刻苦学习、认真训练,努力掌握各种舞蹈表现技能,才能实现舞蹈艺术创作教育的预期目标。
2、想象力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想象力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他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因惑而作,由情而发”,通过调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断地加以补充。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创作
第四篇:简述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简述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喜剧的基本主题是表现爱情、友谊、公正、善良与现实的冲突;风格是浪漫与抒情,故此被称为“浪漫喜剧”或“抒情喜剧”;其思想倾向主要不在于讽刺,而在于正面表达生活理想和时代精神;在喜剧中,作家塑造了一大批“可爱而又奇特的女性”,她们都是“穿裙子的英雄”。
一 莎士比亚喜剧刻画女性予以相似的形象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相信爱情是生活的支柱
莎士比亚的喜剧当中大部分以爱情贯穿剧中为主要内容,爱情至上、爱情是生活的唯一,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性格也是受爱情的影响和发展的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充满着道德美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都拥有一种高尚的道德思想,具有较高的人格情操,她们信奉爱情,不能朝三暮四,更不能交换买卖,恪守承诺,忠于爱情。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突出强调具有主体地位的女性角色。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超越了她们的男性同胞,并在剧中最终占据了主体地位,这恰好证明了中世纪时期女性的传统角色及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伊丽莎白时代女性角色的转换。
二 莎士比亚喜剧塑造女性时也突出鲜明的形象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的有些女性拥有着胆识过人、敢作敢为的形象。
这些女性敢于冲破封建的樊篱,有自己的主见,不畏父权和政权的威逼、追求个性自由、个性解放和爱情婚姻自主。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的有些女性具有才思敏捷的形象。
莎士比亚的喜剧抒写总免不了跌宕起伏的场景,也总少不了坎坷起伏的画面,其中人物的描写中,女性的才智写照发挥的淋漓尽致。她们面对坎坷不屈服,镇定自若。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新思想的开放的形象。
(四)、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贤妻良母的形象。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也涌现了不少的贤淑女性,她们以其善良温柔,让男人爱慕敬仰。
第五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其诗作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都很高,几乎每首诗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莎士比亚在运用这个诗体时,极为得心应手,主要表现为语汇丰富、用词洗练、比喻新颖、结构巧妙、音调铿锵悦耳。而其最擅长的是最后两行诗,往往构思奇诡,语出惊人,既是全诗点睛之作,又自成一联警语格言。在英国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当得起空前绝后的美称。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每首自成一体,但循着一条主线,即友谊和爱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诗人歌颂友谊和爱情,把两者看作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表征,特别强调忠诚、谅解以及心灵的契合,坚信美好事物将永存于世。
我们愿最美的人繁衍生息,娇艳的玫瑰才会永不凋零,成熟的总要死去,柔弱的后代自会把他放在心间;而你,却只与自己明亮的眼睛为伴,燃烧自己,培育那眼里的火焰,把丰收的地方变成一场饥荒,你与自己为敌,对甜美的自己未免过于残忍。你是当今世界最新鲜的装饰品,你是灿烂春天里的唯一信使,你在自己的蓓蕾里埋葬了你的子孙,你这个爱财如命的家伙,你越是吝啬情况就越糟糕。怜悯这个世界吧,否则你就是个贪得无厌的人,你把世界应得的一份吃了,只剩下你和坟墓。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Thy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Thout that are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
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
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很重要的一位文学家。他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尤其令人津津乐道。不过,据说当他在长安,被封为中郎将的时候,由於自己觉得身份不凡,曾经兴起休妻的念头。
一天,他派人送给卓文君一封信,信上写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大字,并要卓文君立刻回信。
卓文君看了信,知道丈夫有意为难自己,十分伤心。想著自己如此深爱对方,对方竟然忘了昔日月夜琴挑的美丽往事,於是提笔写道:
一别之后 两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相思 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 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 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 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 郎啊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收信后心中惊叹不已。夫人的才思敏捷和对自己的一往情深,都使他心弦受到很大的震撼,於是很快地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家乡变化 坚信三个自信(推荐)
家乡变化 坚信三个自信 王 垒 1241104050 材料班 看着今日发展迅速我的故乡-巴中市,不免有点叹为观止,市统计局一位负责人找出1993年以来的统计表对记者说,1993年全地区GDP25......
注意心脏病的三个危险时期[五篇材料]
注意心脏病的三个危险时期 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工作节奏快,有时候不得已还会用烟酒来排解压力和坏情绪。久而久之,心脏超负荷工作,血压、血脂、血糖也逐渐失控。虽然我们目前改......
舞蹈思维创作分析论文
在舞蹈创作中,肢体的创作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但舞蹈的思维创作却不多见。为了活跃大家的思维,增强大家的创造力,所以我要对舞蹈思维创作做一下阐述。关于舞蹈思维创作,我们......
感悟家乡变化,坚定“三个自信”
感悟家乡变化,坚定‘三个自信’ 邵阳学院 音乐系2009级 舞蹈学专业 摘要 2014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6周年。新中国的历史是不长的,但......
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分析
秦安县2011年度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一、2011年各地类规模和本年度各地类变化情况 2011年年末,秦安县土地总面积为160407.33公顷,耕地83402.5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1......
精心分析,适应变化
《精心分析,适应变化》案例分析 1、请指出王老师列出的目标分别对应布鲁姆目标层次的那一层? 答:“知识与技能”对应到是知道、理解这两层,“过程与方法目标”对应的是运用和分......
昆明绿地变化分析
昆明市近年绿地变化分析及具体规划内容 昆明绿地变化分析: 1988年,市区公共绿地达268.52公顷,人均2.8平方米,城市绿化复盖率为14.75%;其中市中共绿地为84.46公顷,人均1.17平方米,......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2011年度土地利用 变化情况分析报告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11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通知》精神及省市国土部门的相关要求,我们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