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税法监督体系的完善
税收的基础是依法纳税,税收监督是依法纳税的基本保障。我国已建立起基本的税收监督的体系,其中包括立法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许可法将税收作为一种行政行为而建立起基本的行政监督体制,也有按照税收征管法、各个税种的 法律 等建立起的与税收征管 内容 与征管程序紧密相联的具体的税收监督体系。随着市场观念的更新、各种制度的完善、我国 社会 法制化进程的加快,税收监督在税收法治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税法监督体系也随着法律监督体系完善而完善。编辑。
有关税收的监督制度的完善还需要从税收的观念、税收程序化、重视与保护纳税人的权益角度来强化与促进。
(一)税收监督基本理念与渊源
1、税法监督是维护税收法定的需要,税收监督产生的基本理念
税收法定是税收监督前提,之所以要税收监督,是由税收法定引伸而来。税收法定要求税收的开征、税收征收程序、税收的核算、违反税收的法律处罚必须建立在法律明文规定的基础之上。税收是对纳税人的一种财富索取,若无法律规定,而向公民与 企业 索取财富则是对公民与企业财产权的一种侵害。因此税收法定也是税收能够存在的法律基础。由于税收是法定的,则税收机关同样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界限,而利益的驱动导致权利的滥用。在税收征收关系中税收征收机关是行政机关,在整个税收法律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为保障法律的客观真实地实施,以及保护公民与企业利益的需要,均要求税收立法与税收征管中建立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否则由于主体之间利益的对立与地位的落差会导致税法执行过程中被扭曲,损害纳税人的合法利益。从 理论 考察,若税收征收机关自由裁量权过于宽泛,且在行使过程中缺乏必要监督,必然造成权力的滥用,从而使实际税收征管有违于税收法定的原则。在税收实践中,征税机关不仅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而且还具有税法的解释权,从而征税机关可以征收其想征的税,而不是依法应征的税,这种状况强化了税务机关的权威,但损害了税法的权威。
2、税收公平和税收合理是税法基本价值的体现,也是税收监督的另一个重要渊源
税收公平要求每一个纳税义务人都按同样的法律规定纳税,而不应当有地区和个体的差异。税收作为国家宏观 经济 调控的重要手段,不仅要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更要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税收立法要贯彻税收公平和税收合理原则,税法解释和税收执法也要体现税收公平和税收合理原则。目前 我国税法体系中有相当数量的部委规章,部门立法往往难以突破部门利益,税收公平和税收合理原则在税法中的体现不足,而税法实际执行中的随意性,更有损于税收公平和税收合理的原则精神。要实现税收的公平与税收的合理,就需要限制与约束征税人的权力被滥用的行为,以防止出现损害纳税人利益的情况产生。因此税收的公平与税收的合理原则要求建立起一个税收监督机制,约束税务机关在税法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公平与不合理行为,尽管这些行为可能在形式上是合法的。
3、税收主体地位平等是 现代 社会的基本理念与要求,也是税收监督的产生的一个基本理念 要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减少征收成本,就必须建立纳税人的权利观念,确立纳税人与征税机关的平等地位。在我国传统税法观念中,税务机关的地位高于纳税人,税收法律关系是一种单向的法律关系,征税机关享有权利而纳税人负有义务,这是一种对税收的狭隘的理解。人人平等是现代法制的一个基本理念与立足点,人不分贵践、企业单位不分大小均是平等的。政府机关本身就是由公民与组织组成的,在法律上政府机关与公民及社会组织在具体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机关虽然具有管理职能但它是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行使其权力,其法律地位与公民及社会组织仍然是平等的,不能认为政府机关具有公共管理职能而具有高于公司与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这种理念引伸至税收法律关系,从基本的法律理念 分析,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地位是平等的,税务机关是依法征税,公民与社会组织是依法纳税,二者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在我国税务实践中比较重视税务机关的征税权力而忽视纳税人的权利。纳税人有对税收缴纳的依据及程序的知情权,有享受政府给予行政服务的权力,有避免政府滥用征税行政权而使其受到损失的权力,有在受到税务侵权时的申诉权。虽然我国已有行政复议法及行政诉讼法,但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很少有纳税人提起税务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是我国的税收征管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法律水平,以致于纳税人没有不同意见。而更多的是纳税义务人对税务行政权力的恐惧。这种对税务行政权力恐惧心理的存在就不可能使税务行政行为得到必要的监督,也就难以使税法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
税务监督需要一个税收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之间法律地位平等的基本理念与法律基础作为后盾,才能使税务监督的机制自动地运行,而不是仅仅靠政府机关的单方面推动,如果仅仅是靠通过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来实现是不现实的。如果当事人的地位平等了,税务机关的行为就会面临每一个纳税人的监督,则纳税监督就不需要大动干戈,税务监督的目的就能轻而易举地达到。国外的政府机构管理人员相当少,不是他们没事管,而是他们非常强调在地位平等基础上建立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自己本身的行为就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在当事人之间利益发生冲突,自己又不能协商解决时才需要政府出面,政府的工作量及人员相对就比较少。为此我国目前在大力提倡纳税光荣的同时,需要大力扶植纳税人的法律地位,唤醒纳税人的权利意识,通过立法来强化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4、税收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利益驱动客观上需要强化税收监督
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由于利益驱动导致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想方设法通过财务 会计 核算,通过各种规避税法等各种手段逃避纳税,达到少缴或不缴税收的目的。而征税机关包括国税、地税、海关等则经常以完成税收指标任务为目标,利用自由裁量权和行政强势地位,确保税款的收缴。在实际中产生两种倾向:第一是“放水养鱼”。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税源相对充足,纳税机关以保障本年度的税收指标任务的完成为导向,有意识、有目的地隐藏税源,决不多收超指标的税。藏税于企业,虽然不 影响 当一政府的税收收入的规模;纳税人应税未税的行为,也不会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而受处罚,但客观上违反了税法,同时在纳税人中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给纳税人带来其他法律风险,尤其是信息披露严格的上市公司。第二种是“寅吃卯粮”,内陆地区和经济欠不发达地区由于税源足往往因完不成本年度的税收指标任务,千方百计挖掘税源,甚至将纳税人在下一年度,再下一年度该缴的税先行征收。其结果虽然完成了税收指标任务,但损害了税基,客观造成了不同地区企业间的不平等,税负的不均,从而损害统一市场的公平竞争的秩序,同时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反税收法定的原则。该收的税未收或不该收的税收了均是税收征收机关在利益驱动下所为的有违税法的行为。如果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可以纳入税务稽查,税收征管等程序,由税收征税机关加以监管、加以处罚并使其违法行为得以矫正,造成的危害结果得以救济,那么具有强势地位,拥有强大自由裁量权的税收征收机关,其征管行为的合法、合理与否更应当纳入税法监督的程序。
二、税法监督存在的 问题 与成因
税收的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核心是税收的立法监督。目前税收法律体系的整体立法层次较低,虽然宪法关于征税权的原则规定是税法立法的宪法依据,但税法中除税收征管法、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是由人大通过的法律外,在整个税收法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流转税法和内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他税收实体法均是行政规章或部委规章。这不仅仅是立法层次低,影响税法本身的权威性、稳定性,而且关乎整个市场主体和公民财产权的税法出于部门之手,在缺乏实质性立法监督的情况下,税收行政法规和规章本身的合法性问题,这是税收法定、税收公平和税收合理的前提。
税法解释不规范。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可以将有限公司的全部净资产折成股本,这使得会计账簿上股东权益的科目的全部金额转成股本。对此税务机关认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到股份公司注册资本所产生的增加额,如是 自然 人股东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股东是外商或企业、公司则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这种做法既违反所得税法关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导致不同股东之间税负的不公,限制自然人再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经济的 发展。
自由裁量权缺乏合理性监督和行使过程中的程序约束。以偷税处罚为例,除追征所偷税款外,可处以所偷税款五倍以下罚款。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处以一倍罚款还是五倍罚款,都属合法,至于究竟是一倍还是五倍则由税务机关根据合理原则自由裁量。因此自由裁量的程序约束和监督十分必要。
从国家权力分工的角度看,立法权属于全国人大,行政权属于国务院,司法权属于法院、检察院。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执法权是政府的本职权力,而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则是政府的派生权力,因此针对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的法律监督程序和要求不同。国家立法机关负责对行政立法的监督,对行政执法的法律监督行政复议前置,而对行政司法的法律监督则可以直接进入司法程序。税务行政立法即是税务机关实施的抽象行政行为,税务行政执法和税务行政司法则是税务机关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由于抽象行政行为不属于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监督的范畴,因此加强和完善税务行政立法的监督显得尤其重要。
虽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立法法明确规定普通法律不能违反宪法,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但这一立法原则需要具体宪法监督程序和立法程序来体现,才能立法实践中产生实质性效果,税收行政立法也不例外。对税务行政执法和税务行政司法的监督程序,包括税务行政复议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但由于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于宽泛和税务机关的行政强势地位,使纳税义务人基本上未能启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从而使税务行政监督和税务司法监督只是一种法律上规定的监督程序,没有真正成为纳税人获得救济的手段。
第二篇:论我国会计监督体系
论我国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监督在经济监督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一种以基层单位财务收支为监督对象,以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单位内部监督为主要形式的会计监督体系。这一会计监督体系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近年来这一监督体系开始显现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屡查屡犯,使现行的会计监督体系面临严重挑战。健全和不断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对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现行会计监督体系的构成会计监督体系是指由若干具有履行会计监督职能的组织机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我国现行会计监督体系包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个部分。
(一)单位内部监督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会计法》规定,各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这一规定,明确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对象是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手段是对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实行监督。由会计人员承担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其主要任务是在单位领导人的领导下,通过对记账凭证的审查、财务收支的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并保证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活动在法定范围之内。从严格意义上讲,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还应当包括内部审计,因为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一般单位在设计内部会计监督体系时往往考虑内部审计的因素。尽管如此,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两者仍有所区别,审计监督是对会计工作的再监督,两者不可替代。多年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一直在经济监督体系中承担重要使命,而且在促进单位内部强化管理、保证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等方面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社会监督
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的社会审计。从社会 1
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看,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监督和服务作用。注册会计师依法并接受委托,对有关会计事项如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法律公证性的审计报告,以此为委托人和有关方面服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且其审计工作具有法律公证性,因此,其监督也是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国家监督
国家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机关代表国家对各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的监督,它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单位内部监督起互补作用。国家监督的具体构成是:
1.财政监督。财政监督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在资金积累、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所实行的监督。它是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利用单位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以及财务会计报表等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情况来进行的。财政监督还包括财政部门组织的专项检查如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清理预算外资金、清查 “小金库”等,这些专项检查往往都以财务会计资料为重要对象之一。
2.审计监督。政府审计监督,是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依据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因而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会计工作的手段之一。
3.税务监督。主要是指各级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对纳税人的纳税及影响纳税的其他工作所实行的监督。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通过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一方面促使纳税人依法建账,建立健全有利于正确计算和反映纳税所得额情况的各项基础工作,推动各单位加强包括会计工作在内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督促纳税人依法纳税,遵纪守法,堵塞各种税收漏洞,纠正和查处违反税法的行为,保证包括《会计法》、《规范》在内的各项财经法纪的贯彻实施。
在国家监督中,还应当包括工商监督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注册登记和年检
中,对工商企业会计报表及其注册资本情况的检查。证券监督即国家证券管理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监督等。
二、我国现行会计监督体系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约束机制不完善
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人员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出台。其次,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再者,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很多企业将审计监督等同于会计监督,而事实上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它侧重于事后监督,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同一经济事项的监督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
(二)会计执业环境不规范
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结果表明,会计人员、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执业很不规范。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人的价值观也产生扭曲,企业追求短期行为,会计人员惟命是从,在权利、利益的驱使下制假、造假,失真的会计信息泛滥,严重恶化了会计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执业市场混乱,行政干预、地区(部门)保护现象严重,严重制约着注册会计师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的发挥,导致中介业务的变相分割,中介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恶性竞争,带来一些中介机构和会计执业人员在执业质量和执业道德上放纵,虚假信息得不到揭露,风险意识较差,甚至迎合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客户利益的需要,弄虚作假造成经济信息质量低下,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的有序运行。
(三)企业法人的约束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失调
目前,在一些企业中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
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
(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执业道德观念不强
一般来说,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人员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前些年我国会计人员奇缺,而现阶段,虽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三、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议
(一)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应尽快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处罚;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如《经济法》、《证券法》等,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改善社会职业环境,规范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真正行使会计监督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讲究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现象,提高政策业务水平,在行业自律性组织内,约束自我,净化队伍,维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加快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直接授权注册会计师协会全面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新体制,突出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宏观管理中的核心主体地位,便于注册会计师行使职业自我管理权限,同时
制定和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合理性、公平性和权威性。整顿经济秩序,加强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强化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这是实现有效监督的重要保证。
(三)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作为单位负责人,他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样就加强了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再者,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法律负责。
(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经济、新业务的不断出现,要求会计人员面对复杂的经济事项,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能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明晰的理解力及准确的判断力,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用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誉;再次,会计人员能够不断地参加继续教育;最后,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
(五)加强和规范社会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新闻媒体监督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监督形式。由于新闻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具有导向作用,所以能够对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在我国,新闻媒体监督日渐成熟,许多会计造假事件就是由新闻媒体揭露出来的,体现了媒体监督的威力。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信息传递所带来的便利优势,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全方位地实施会计监督。
(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
对敢于坚持原则,坚持制度秉公办事的财会人员应给予工作上的支持和法制上的保护。
综上所述,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已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端正对会计监督的认识,并为强化会计监督创造条件。会计监督权利的履行对国家和企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应该重视会计监督的作用意义,大力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以保证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国家的财产不受损失。
谢辞
在本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任喜臣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任喜臣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 刘亚杰.《我国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08,5
[2]李明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问题的几点建议》[J].经营管者.2009,9
[3] 左媛.《 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刍议》[J].江淮论坛.2007,5
[4] 林风平.《 浅谈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J].经济师.2009,10
[5] 王先红.《新时期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09,4
[6] 陈巍.《浅谈会计监督》[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7
第三篇:完善监督体系规范权力运行
完善监督体系 规范权力运行
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建立健康、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是新时期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要抓住人权、财权、事权行使的关键环节,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建立起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上级监督和下级监督相结合,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主辅交叉的监督网络,努力形成良好的权力运行机制。
一、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
党内监督是指依据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监察、督促、保障党组织行使职权、完成任务,党员履行义务、行使权利,党的干部履行职责、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的活动。加强党内监督,首先要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这是对领导干部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全局性的问题、重大决策、重要干部的任免和大额度资金使用,都要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其次,要切实发扬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和前提,要不断扩大和畅通党员与党的领导机关沟通的渠道,落实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广大党员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到党的工作和党内事务中来。要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参加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制度,设立党员接待日,使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能够经常直接接触,相互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内形成民主和谐的政治氛围。要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党代会常任制推进党内民主,使党的各级委员会定期向党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接受其质询、批评和监督,同时也为弹劾罢免不称职的领导干部提供合法程序和有效途径。再次,要发挥好纪委的职能作用。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必须要着眼于创新和完善,既要把现有的监督措施落到实处,又要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力求做到监督关口前移,防微杜渐。
二、规范权力运行,加强人大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人大监督要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主要内容,加强对行政权、司法权行使过程的监督,保证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确保国家权力的规范运行。在坚持和完善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等方式的同时,综合运用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具体监督,增强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工作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支持和督促它们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三、拓宽监督渠道,加强政协民主监督
政协民主监督是通过建议和批评,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的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要充分运用会议、提案、视察、建议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各种形式,开展活动,不断探索民主监督的新办法、新途径,拓宽监督渠道,扩大监督范围,丰富监督内容。要依法保护政协委员的监督权利,扩大政协委员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切实保障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和批评的权利。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社情民意,密切关注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深入了解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有效发挥沟通群众和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协助党委和政府切实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四、完善司法体制,加强司法监督
司法监督是司法机关通过司法手段和司法程序对公共权力的行使是否合法、是否有违法犯罪现象所开展的检查监督活动。司法监督主要包括:审判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合法性的监督;检察机关依法对公安机关立案侦察活动、法院审判活动和判决生效后执行活动的监督;公安、审判、检察机关内部的监督。要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完善司法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保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和侦察权。加强案前、案中和案后管理机制,把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紧密结合起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落实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和警务公开,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权利的行
使。加强对办案人员执行工作纪律等情况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批评和纠正。通过健全公安、审判、检察机关相互配合和制约的工作机制及各自内部的监督机制,防止司法不公,确保司法公正。
五、促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主要包括:政府专门监督机关对其他政府部门进行的监督,主要有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某个政府部门依据自己职能,对其他国家机关进行的监督,如工商、税务、卫生、环保等部门就其主管的行政事务,对涉及的其他部门进行监督。要强化行政监察职能,加强对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执法程序的监督力度,纠正和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促进依法行政,维护行政纪律。深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解决一些部门效率低下、办事推诿、资源浪费等问题,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促进科学理政。强化审计监督,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切实追究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论除涉及国家机密的事项外,一律向社会公开。加强监察、审计机关的协调,监察机关要配合审计机关做好审计后续工作和审计建议的执行。加强执纪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整体联动,形成监督合力。
六、健全民主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包括群众团体的监督、公民个人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保障群众行使监督权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进一步完善信访、举报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权利。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促进民主施政。新闻媒体要有的放矢地开展舆论监督,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违背职业道德以及人民群众憎恶的种种不良行为的批评报道,选择有普遍意义的重大突发性事件、重大案件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映报道。
总之,要全面整合监督力量,形成统一部署,统一协调、统一行动的独立高效的、有权威的、全方位覆盖的监督制约体系,确保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第四篇:市工商局完善网络化廉政监督体系
市工商局完善网络化廉政监督体系 本报讯(通讯员鲁鑫)今年年初以来,市工商局从构建“点线块面”的网络化监督体系入手,努力搭建民意反馈的日常平台,打造反应迅速、覆盖全面、协调统一、规范高效的社会化监督机制,不断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构建“点线块面”的网络化监督机制。该局设立行风效能廉政风险评估“点”,由每个基层单位结合实际聘请一批敢说实话、作风正派、富有正义感、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同志作为行风效能监督员,加大监督力度,扩大监察范围,成为效能监察的“前沿岗哨”;贯穿纪检监察“线”,进一步加强纪委规范化建设,建立市、县、所三级纪检监察室,带好派驻纪检员队伍,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抓好责任片区这个“块”,将纪检监察工作与责任区日常走访相结合,强化反馈沟通,深化行政指导,以指导促转型,以转型促行风政风全面提升;整体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面”,以组织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纪检职能作用发挥为根本,着力提升整体工作水平,逐步形成纵横双向、区位网状的监督体系。
构建行风效能问题的发现机制。该局充分利用多维纵深的网状监督体系,开展针对工商部门的民意测评,及时梳理存在的隐患,从中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提前介入,及时行动,变事后被动为事前主动,做到风险早发现、早防控、早化解;建立行政行为社会评价反馈机制,由相关职能处室牵头,对各类注册登记、举报投诉、行政处罚案件及其他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结果进行跟踪督察和回访评估,听取、收集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
构建行风效能问题的解决机制。该局着力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坚持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突出整改重点,必须对症下药、举一反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不断增强整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严格整改责任,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问责机制,把整改落实情况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的内容。
第五篇:警察权力监督体系如何完善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转型阶段,政治上,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经济上,需要不断适应国际化的大市场,从而壮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而,作为国家的武装机器的人民警察的系统的发展,论文也应适应时代的需要,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其中,人民警察监督系统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人民警察权力监督完善制度
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警告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让权力约束权力。”
人民警察的权力是人民群众和法律赋予的,因此,人民警察要对人民群众负责,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接受各级党委、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府的监督,接受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和人民检察院的检查监督,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完善我国人民警察权力监督系统。
一、我国人民警察权力监督系统的现状:
建国后,我国人民警察权力监督系统的理论逐渐完善,并指导着实践,从而进一步完善监督系统。然而,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全社会一体化的警务监督制度和组织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从人民警察的内部监督来说,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组织机构建设,相对力度都较大,但更有效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法制监督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系统完整的体系。因此,可依说,我国对警务人员的监督不是是否有效力的问题,而是是否协调好的问题。对人民警察的监督,有行政监察,党内有纪检机制,有政法委和纪委的监督机制;外部有各级信访、新闻媒体监督以及公众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但是,这些监督没有协调好,由于监督体制设置得不合理及难以具体、有效操作等原因,常使监督流于形式。正因为如此,人民警察出现的违法失职行为比其他国家行政机关的违法失职行为更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所以,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一体化的警务监督体系,才能确保警务监督的有效性。(二)司法监督缺乏足够的力度和存在监督盲区。
首先,我国检察机关对人民警察侦查活动的监督主要体现为柔性监督、弹性监督。法律规定处于追诉者地位的侦查机关有权自行决定和执行强制性措施,使其拥有广泛的权力;但另一方面,对侦查活动和行为又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除逮捕由检察机关批准外,检察机关基于法律监督权对人民警察所实施的搜查、扣押、拘留等强制性措施的监督,只是置后性的事后监督;而侦查人员的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侦查活动中,人民警察在移送案件材料时不可能主动记载侦查中的刑讯逼供等违法情况,兼之缺乏侦查监督的一整套制度,致使在实践中侦查监督难以经常化、制度化,使得检察机关对人民警察侦查活动的监督成为一项软指标,导致监督不力。同时,检察机关对人民警察侦查活动合法性的监督,也因缺乏后续的制约措施而导致纠错机制难以施行。如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如果发现人民警察的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况,应当明确规定人民警察不纠正违法情况的法律后果。如除逮捕外,强制措施没有司法审查制度,检察机关一方面无法制约,另一方面也不愿去过问,况且检察机关是公诉案件的起诉机关,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又因在很多情况下,与人民警察具有共同的职业利益和倾向,这就决定了检察机关对人民警察采取的强制性措施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其次,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对人民警察应予立案但没有立案如何进行监督的情形进行了规定.但对人民警察不该立案却立案的情形如何进行监督并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这显然是立案监督制约上的空白。此外.由于我国对警察权力行使的监督主要是通过人民警察内部监督和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审查方式进行的监督,但是,这两种监督渠道都需要通过权利被侵犯的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或起诉才可能启动。而实际上.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解决的纠纷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行政相对人在权利被侵犯后都选择了容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人民警察执法人员的权力欲望进一步膨胀。
(三)我国人民警察的体制跟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警察体制不同,它是一个包括行政和刑事警察的双重组合体。
一方面,它是治安保卫机关;另一方面,又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刑事侦查机构,拥有除逮捕以外的刑事侦查权力。这种体制最大的问题是,在进行治安管理的时候,通常可以把刑事侦查权力拿过来用。如把刑事拘留等刑事侦查手段用于处理治安案件;而在进行刑事侦查的时候又把治安方面的权力拿过来用。这种互通有无严重混淆了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间的界限,易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近年来,在执法领域,行政权力呈扩张趋势。警察拥有的特殊权力往往被其他行政机关“借用”,用于非警务活动。在农村,帮政府部门征收税费、催粮要款、计划生育;在城镇,配合政府部门房屋拆迁、市容整顿以及配合工商、烟草、医药等部门执法,有时还受命插手经济纠纷、采取强制手段替单位或私人催款追债等。此外,在司法领域对侦查权力运行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由于警察权具有的单向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决定了警察权行使不当,必然会影响公民合法权益的实现。例如,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警察的处罚权在世界上也是较大的。他们在刑事侦查中有刑事拘留权,可以自行决定剥夺公民自由30天。由于事实上大量存在的超期羁押问题,这个时限更长。警察权力的滥用,反过来也会助长警察的特权思想,对如何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缺乏清醒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个意义,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导师陈瑞华说,这个司法、行政集于一身的警察体制的确急需强有力的制度约束,我们人民警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行政和司法的组合体。他认为,两权集于一身的问题在于,人民警察有时候为了便于工作,往往在程序上借刑事强制措施之名,在实体上越权或滥用职权。一旦离开程序和约束,警察的权力就存在着无限扩大化的危险。应该说,在一些警察滥用权力的背后,是监督的缺失。如何有效地限制警察权力,的确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可以说,警察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可以保障社会治安,同时,也保障人民的权利;但是运用得不好,又缺乏法律的严格限制,就可能成为损害人民利益、侵犯公民权利的危害因素。在法治国家里,警察权力的大小应该和一个国家的法治文明程度成反比例。越是民主、越是法治的国家,警察的权力就越是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
二、研究我国警察权力监督系统的完善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法制的不断完善和监督制约机制的运行,对人民警察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取得了很好效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新问题,利用行政权力进行腐败以及滥用权力的事情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人民警察办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权力,将案件中的有关情况泄露给当事人或当事人家属、朋友,甚至受人之托,不公正办案,为违法犯罪对象开脱、减轻处罚,得逞后从中收取好处。
(二)利用人民警察办证、办照、办理户口的权力,帮助办理按政策规定可以办理的证、照、户口等以后,收受当事人的好处,或违反规定和政策帮助办理不应该办理的证、照、户口等,从而达到牟取个人私利的目的。
(三)利用管理公共场所的权力,与场所经营者不正当交易,由工作关系转变为私人关系。充当经营者的保护伞,贪图个人利益。
(四)利用看守关押对象的权力,为了达到个人某种目的违反看守工作的有关规定和纪律,擅自为看守对象的亲属提供某种便利,然后从看守对象或其家属处得到回报,丧失了原则和立场。
(五)利用在公安工作中接触钱物的便利条件,贪赃枉法,公安民警在公安业务工作中经常那个有机会接触暂扣的钱物。
(六)向社会上有关人员泄露人民警察工作的工作计划、行动方案、犯罪嫌疑人的处理意向等。从而从中得利。
因此,加强对人民警察的权力监督和制约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但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则必须从思想、制度、机制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不断努力加以完善,努力提高监督和制约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使行政权力完全置于有效的监督制约之下。
人民警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非常重要的一种力量,同时它具有武装性质。警察权力除了具有特殊的强制性、内容的法定性、主体的特定性、形式的多样性、表现的层次性等显著特征外,还有效应的双重性和影响的广泛性等特征。警察权力的效应有正、负之分。众所周知,我国警察权力的社会主义性质,从根本上限制了权力负效应的存在。但是,由于权力制约机制还不健全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个别警察滥用警察权力,以权谋私、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执法违法等,违背了警察权力的法律规范,致使产生警察权力负效应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现时期对人民警察权力监督系统的完善,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如何完善人民警察权力监督系统
(一)强化人民警察权力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意识。从我国目前的监督制度和组织体系来看,权力监督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但实际更多地受同级制约,监督权往往受制于执行权,权力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和相对独立性,造成了监督和制约权力时常出现“弱监”、“虚监”,使得对行政权力监督制约乏力。对此,要进一步确立人大法制监督的核心地位和政协民主监督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强化纪检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部门和履行司法监督职能的司法机关的独立性。特别要增强专门监督机关如纪检监察机关的权威性,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的抗干扰能力。还有,只有在人事和财政方面独立起来,才能确保监督权力的强有力地实施。
(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各级公安机关要把警务监督建设作为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组成部分,要以警务督察部门为龙头,建立督察部门与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环环相扣、覆盖全局的联动监督体系。
具体来讲,(1)各级公安机关纪检、监察、督察、政工、法制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监督制约的职能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明查暗访和执法检查,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工作。(2)纪检、监察部门要根据管理权限,认真受理单位或个人对民警违反纪律的检举、控告,查处民警违法违纪案件,对公安机关的经济活动及有关经济责任人进行审计监督,并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3)警务督察部门要采取现场督察与突击督察相结合、定点督察与随机督察相结合、单独督察与联合督察相结合、专项督察与重点督察相结合、随警督察与随案督察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对公安机关及其民警的执法执勤活动开展全方位的监督。(4)政工部门要加强和规范对各单位领导班子和民警的考察、考核工作,全面掌握领导干部、公安民警完成工作和履行职责的情况,并对民警遵守纪律、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5)法制部门要根据管理权限,依法对公安机关及其民警的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开展执法检察和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工作。(6)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对所属单位及民警的事前教育和监督,掌握民警的执法执勤工作和纪律作风情况。对业务工作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监督的重要岗位和重要职务活动,论文发表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有针对性的监督手段,克服“重查处轻预防”的倾向。(7)各级公安机关要把对民警的监督延伸至工作以外。进一步完善单位、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监督防范网络,落实谈话提醒、家属专访、捆绑结对、重点对象帮教等工作措施,建立管理与监督并重、处理与防范并举的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和约束民警工作时间以外的行为,把违法违纪问题的苗头解决在初始阶段。(8)各级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机制,确保公安民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要认真执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执法过错责任倒查。对通过控告、申诉、信访、执法检查、案件审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司法监督及人大、政协建议、质询等渠道发现的执法过错案件线索,要及时移交有关部门查处。
(三)进一步完善外部监督体系。要进一步拓宽外部监督的渠道,充分发挥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实施全方位的监督。
(1)坚持警务公开制度。加强公安宣传工作,向社会和人民群众公开与之密切相关的办事依据、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工作标准、办事手续、服务承诺,及时定期公布各个时期公安工作的新政策、新动向,使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执法和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2)各级公安机关要自觉接受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的监督,定期汇报工作,征询意见和建议,组织他们对基层窗口单位进行随机检查,并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整改。(3)建立完善的警务廉政监督员制度。从社会各界人士中聘请专门的警务廉政监督员,协调公安机关拓宽外部信息收集的渠道。要加强与警务廉政监督员的沟通联系,定期走访或召开座谈会,向他们汇报公安工作的新情况,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4)各级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报刊、杂志的舆论警示作用,自觉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对新闻媒体提出的问题,纪检、监察、督察等部门要加强调查核实,作出答复。对属实的报道,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捍卫公安机关的声誉和执法权威,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地(市)以上公安机关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组织新闻发布,有效沟通大众传媒,主动引导社会舆论。
(四)加强司法监督,建立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司法审查制度。一方面,应进一步确保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提前介入,侧重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施监督,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侦查人员的违法行为;另
一方面,将司法审查职责赋予检察机关,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公安机关在采取搜查、扣押等涉及公民基本人权的侦查行为时(除紧急情况外),应当事先取得检察机关签发的许可证。
(五)要不断创新执法监督的制度规定,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主要执法行为、执法环节、执法措施的程序和监督制度。在科技手段运用上,要充分利用公安网络资源,实行网上执法办案、网上受理审批,推广内部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对刑事、行政执法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全网络运行和全程实时监督。在容易发生问题的监管、审讯、候问等场所,推广使用实时电子音像监控系统,实行全程录像和远程监控,促进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六)充实壮大监督力量,为监督执法权力提供组织保障和人力基础,确保监督到位。监督公安执法权力,必须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充实监督人员、健全监督网络,建立起一支与执法权力相配套、相适应的,监督功能强大、制约有效到位的监督队伍。针对自上而下的监督权威性高、工作力度大、效果明显的实际情况,应按“倒金字塔”模式做大做强省市两级监督部门,实现监督力量的“上浮”。在机构建设上,要按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精神,健全完善监督部门的内设机构,并通过《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予以规范。在力量整合上,要确保合署办公后的纪检、监察、督察、审计工作各有人力承担。
总体来讲,只有强化人民警察权力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意识,只有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只有进一步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加强司法监督,建立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司法审查制度,只有不断创新执法监督的制度规定,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主要执法行为、执法环节、执法措施的程序和监督制度。进而充实壮大监督力量,为监督执法权力提供组织保障和人力基础,确保监督到位。才能在我国法制逐渐完善的道路上,为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做出卓越的贡献。
警察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1] 《论法的精神》[M] 孟德斯鸠著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 2007年北京
[2] 陆晶.依法行政与警察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5):61—63.
[3]胡秋华.论公安监督与公安执法权力的适应[J] 人民公安报 /2006年/12月/30 日/ 第007版
[4]叶青,黄一超.中国检察制度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339—352.
[5]杜晋风.公安机关监督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26—29.
[6]姚伟章.公安执法中的公民权利保护[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