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论文--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
《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评析
摘 要:《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小说.它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故事塑造了人们所喜爱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女妖是一个集神、人、物、魔为一体的形象。尽管她们有着魔的本性,神的本领,但更有着人的性情,特别是女性的性情。正是因为吴承恩笔下的女妖有着复杂的性情,给后来者以有益的借鉴,对认识女性,认识社会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女妖;妖魔性;人情;人性
正 文:《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小说。它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故事,塑造了人们所喜爱的“人”、“物”化的艺术形象。《西游记》中的女妖是一个极为独特的群体。在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她们既如片片迷人的风景,又似道道可怕的陷阱,吸引着读者的目光。这些精灵妖魔,她们虽出身不同,法术各异,却个个本领高强。白骨精狡猾善变,蝎子精邪恶狠毒,罗刹女爱子情深等,共同丰富着《西游记》的人物画廊。笔者认为,这些精怪尽管有着妖的外表,魔的本性,神的本领,但她们更有着一颗人的心灵,尤其是女性的心灵。笔者很少发现有论女妖这一独特形象的文章,尤其是在女妖的人性这方面论及甚少。本文拟对《西游记》中女妖这一群体的妖魔性与人性进行探讨。
一、女妖的妖魔性
千百年来,妖就是一种反常怪异事物的名称。《左传.宣公十五年》云:“地反物为妖。”女妖也曾是美丽女子的专用形容词,曹植就曾在《美女篇》中有:“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因此,在《西游记》中的女妖魔,虽为取经人的对立面,均非善类,但与那书中的男性妖魔相比,却几乎是清一色的美人。个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美虽是女妖们的外表,妖却是一种反常的事物,而狠毒、邪恶、怪异、纵欲等却不失为女妖的内在妖魔性。美也罢、毒也罢,都成了女妖最基本的含义。女妖也就成为中国自古以来那种不符合现实社会普遍要求和封建伦理道德的代名词。当然,《西游记》中也有独特的女妖,那就是罗刹女,她除有其它女妖的共性外,却还有一颗爱子情深的心,这是后话,下面笔者略析女妖的妖魔性。
(一)女妖的美
作者在《西游记》中共写到11个(群)女妖,她们大都美比天仙。像作者在第二十七回中写道“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这是白骨精为迷惑唐僧师徒而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怪不得那八戒动了凡心。
第六十回中写玉面狐狸精“娇娇倾国色,缓缓步移莲。貌若王嫱,颜如楚女。如花解语,似玉生香。”难怪乎玉面狐狸精又叫玉面公主,原来她有倾国之色,也怪不得牛魔王会抛弃那结发前妻,爱子情深的
罗刹女。
第七十二回中写七个美人儿,“比玉香尤胜,如花语更真。柳眉横远岫,檀口破樱唇。钗头翘翡翠,金莲闪降裙。却似嫦娥临下界,仙子落凡尘。”使得那一心向佛、六根清净的唐三藏都“看得时辰久了”。而八戒那贪色之徒就可想而知了,怪不得吴承恩大师会将72回取名为“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中写白毛老鼠精的美貌更是传神,“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端端正正美人姿,月里嫦娥还喜恰。”连嫦娥都惊喜她的美色,而孙行者则担心师父为美色所惑“只怕一时动心”。
《西游记》中的女妖外表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作者在塑造这众多女妖的美貌显然是别有用心,同样也应合了前人在描写女人美丽即为妖艳的说法。既为女妖,那也就少不了妖艳了。
(二)女妖的神的本领
《西游记》中的女妖,虽然出身各异,或修炼成精,或神仙下凡,但都个个身手不凡,法力极强,具有神的本领。我们知道《西游记》中最为熟悉的人物莫过于孙悟空了,原因在于他不仅神通广大,而且贯穿始终。小说里的女妖有连孙行者也奈何不了的。像作品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中的琵琶洞蝎子精,就尤为神通。那怪道:“孙悟空,你好不识进退!我便认得你,你是不认得我。你那雷音寺里佛如来,也还怕我哩。量你这两个毛人,到得那里!都上来,一个个仔细看打!”连如来佛祖都惧怕她,怪不得孙行者那“雷打火烧”、“安于八卦炉,煅炼四十九日,俱未伤损”的头却“今日不知这妇人用的是甚么兵器,把老孙头弄伤也!”以至于最终蒙观音菩萨指示“去东天门里光明宫告求昴日星官,方能降伏”。作者在第五十九回中写孙行者与罗刹女大战,“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莫想收留得住”。最后孙行者所得仙扇也非硬取。吴承恩在描写女妖法力强大之外,还描写了女妖的善变。
我们知道,神魔皆会变,以变来欺诈对方达到目的。孙行者会72变,女妖也不例外。在《西游记》中,如果唐僧取经,没有孙悟空的炼魔降怪,单凭八戒沙僧是不会成功的;而孙行者在危难之时没有神仙启示帮助,也难成正果。这其中与女妖的善变分不开。在第二十七回中,白骨精三变三戏唐三藏,使得唐僧师徒关系紧张,最后是唐僧的一纸休书,休了悟空,弄得行者好不凄惨。
(三)女妖的魔的本性
《西游记》中的女妖无不具有魔的本性,她们都狠毒、凶残、吃人肉、纵情欲。在第七十二回中蜘蛛精为唐僧安排的斋饭有“人油炒炼,人肉煎熬;熬得黑糊充作面筋样子,剜的人脑煎做豆腐块片”。吃人是她的本性,而追求与唐僧“阴阳交欢”,也大都为了取其“阳元”。第五十五回中蝎子精强与唐僧交欢,唐不肯,“那妇人恼了,叫道:‘小的们,拿绳来!’将唐僧捆得像个猱模样。”就连心存善良的罗刹女也不例外。孙行者第一次借扇中,念及罗刹女是结拜兄弟的结发妻子,是嫂子,以礼相待。无论孙行者如何的诚恳,罗刹女都是在大骂之后举剑便砍。后来,无奈之下借得的扇子却是假的,可见她又有
多狠毒,多狡猾。
二、女妖的人情人性
吴承恩笔下的女妖,大都是害人精,是与取经事业相冲突的,但她们又不乏人情人性。正因为吴承恩笔下的女妖“有人情”、“通世故”,将女妖形象人格化,塑造成妇女形象,更好地丰富了《西游记》的内容。正如谭正璧先生所说:“女性是给与文学家以艺术的情绪与环境的唯一人物,文学里没有女性的表现也决不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1] “女妖形象的人情人性化,为《西游记》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名篇功不可没。同样,女妖的人情与人性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一)女妖的爱与情
在《西游记》中,我们对女妖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女妖的逼婚。当然,逼婚的对象无一例外的是那迂腐的唐僧。
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中,当孙行者变为一颗红桃进入白毛老鼠精肚中乱捣之时,吓得那精怪把唐僧抱住道:“长老啊!我只道:夙世前缘系赤绳,鱼水相和两意浓。不料鸳鸯今拆散,何期鸾凤又东西!蓝桥水涨难成事,佛庙烟沉嘉会空。着意一场今又别,何年与你再相逢!”真是情谊绵绵,充满了女性的柔情,还期待着下次的相逢。好在那唐三藏虔诚向佛,否则弄不好还真会与她成亲。也难怪孙行者“在他肚里听见说时,只怕长老慈心”。后来,果真再次“相逢”,这精怪也并没有因为唐僧师徒合伙骗她而报复唐僧。可见,这女妖对唐僧倒是有些人情意味。
当然,我们讲白毛老鼠精与唐僧成亲,主观上讲不能说是追求爱情,而应归为“求阳”。可那杏仙则有所不同,在第六十四回中写杏仙生得“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星眼光还彩,蛾眉秀又齐。”活生生一个大美女,且还充满柔情,为人谦虚、贤惠。像给大家进茶,吟出“雨润红姿娇且嫩,烟蒸翠色显还藏”的妙句,还说自己“妾身不才”。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虽美,却不淫。不以美色迷惑唐僧师徒,她对唐僧是有“爱之情”,就算成不了“姻眷”也未曾伤害唐僧丝毫。在唐僧识破其为树妖后都对其有怜惜之情,只有那呆子,“不识好歹”,结果了她,好生可怜。杏仙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讲,她所追求的都是一种爱与情。而且她身上有着与众多女妖不同的品质,像在《西游记》中,她是唯一一个未参与与唐僧师徒打斗的女妖,甚至连自己性命遭到威胁时都未反抗。可见,吴承恩对笔下的杏仙是肯定的,笔者也为杏仙的遭遇不平。
《西游记》中的女妖还有着亲情的显露。作者在第五十九回中就写道,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因阻挠取经,而被观音菩萨收为善财童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这本是红孩儿的造化,可罗刹女却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难以自禁的母性流露,让人动容。对于丈夫,罗刹女也是一个温柔贤良的妻子。丈夫牛魔王贪财贪色,喜新厌旧,娶了玉面公主后,很少进家门,罗刹女俨然就是一个弃妇。可她却对偶然相见,无情无义的丈夫百般殷勤,低声俯就。满肚子的幽怨却只说一句:“大王,燕尔新婚,千万莫忘结发,且吃一杯乡中之水。”可见她的情性的宽容。更可贵的是为搭救丈夫,她甘愿奉上自己苦修多年的宝扇。好在悟空也讲人情,只要宝扇,未要她命,否则恐怕她也愿搭上。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罗刹女的爱子爱夫的深情,最后也就只有她“得了正果,经藏中万古流名”,也枉费她的一片人情人性。
(二)女妖的善解人意
《西游记》中女妖都能认识把握利用人性及人性中的弱点以逞其目的,这也是女妖人性的体现。所以,我们无论长幼,凡看过《西游记》的人,都有感于女妖的聪明和狡猾。
第八十二回中,就写到白毛老鼠精的狡猾。“却说三藏坐在林中”,“见那大树上绑着一个女子”,“长老肉眼凡胎,却不能认得”。“那怪见他来问,泪如泉涌”。“千万发大慈悲,救我一命,九泉之下,决不忘恩!”希望能以此打动唐僧那慈悲之心。虽然唐僧在孙悟空力劝之下且又念及孙行者未曾走过眼,只好作罢。但是那精怪似乎了解唐僧耳软,施法传话给唐僧“师傅啊,你放着活人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正好讲到唐僧的心坎上,弄得那三藏“也就忍不住吊下泪来,声音哽咽”。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对白骨精善解人意,奸诈狡猾刻画更是入木三分。
白骨精本是一个粉骷髅,但她也同其它许多妖精一样想吃唐僧肉,以求长生。只可惜她的本领不及其它妖精,但她了解并且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与阴暗面。在她的三戏三藏中,她第一次变化用了一个“美”字。利用美色来设陷阱,果然奏效,“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这精怪虽在孙行者护道下未得逞,却挑拨了唐僧师徒关系,弄得行者受皮肉之苦。第二次用了一个“哀”字,哭泣自己的女儿遭不测。利用了唐僧作为出家人的那种慈悲心肠。同时,更加狡猾的验证行者第一次的打杀是误杀良家妇女,虽然再次失手,却弄得行者“十分疼痛难忍,滚将来哀告道:‘师父莫念了!有甚话说了罢’!”好在行者重情义,未曾气走。第三次这精怪则变化为一个老道,念着佛经,拈着佛珠,似十分向佛。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唐僧在这荒野之地,遇到老道,真是他乡遇故知,产生了亲近感,放松了警惕,好在“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只可惜那圣僧为妖所惑,反倒怪罪行者,一纸休书逐了美猴王。怪谁?还不是那精怪通人性,狡猾奸诈。
三、女妖形象的启示义
《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从这丰富的形象中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西游记》中的女妖是人,是女性的化身。而我们又应如何去解读吴承恩笔下女妖的妖魔性与人情人性。它代表着一种怎样的妇女观?以及对后来文学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社会现象的分析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一)历史的总结
中国古代并非总是“男尊女卑”。在“女娲造人”的母系时代,女性就占统治地位。进入封建社会这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后,则一直维持着“男尊女卑”的观念,甚至有“女人是祸水”的说法。白居易在《长恨歌传序》中就曾说,他写李、杨爱情的目的是为了“惩淫欲,窒乱阶”。连他都认为“女人是祸水”怪不得人们将亡国的罪责都推到像褒姒、妲姬、杨贵妃这些女子的身上。到底女人是不是祸
水,历史自有公论。总之,这种“女人是祸水”论在古代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影响至大也是至深的。
到了明代,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巨著,但其中的女性形象还是那样的不丰满。像《水浒传》中的女性,除了潘金莲这样的淫妇形象,就是母夜叉孙二娘这种杀人不眨眼的毫无女性特征的形象。《西游记》在塑造女性形象上,笔者认为既承上,又启下。有其庸俗的一面,也有其进步的方面。《西游记》中的女妖,都有独立的人格,敢爱敢恨,敢做敢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在婚姻上都是自主的,虽未两相情愿,却大胆表白:“我与你做个道伴儿,真是个百岁和谐也”。更为可贵的是,吴承恩塑造了铁扇公主这个有着复杂性情的女妖形象。人们称她为铁扇仙,因为她使人们免受炎热焦渴之苦;同时,她爱子爱夫情深。作者在作品中也肯定了她,所以她修成了正果。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处于那个特定时代的吴承恩在写作上的不足。《西游记》虽对封建男性优越意识有所怀疑和冲击,表现出进步的一面;但它毕竟是一部写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作品,仍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封建伦理制度下士大夫对女性的偏见[2]。作者在作品中多次写到女妖的美中有“一对金莲”,所谓“全身之胜,犹在裙下双钩”。缠脚本来是对女子身心的一种变相摧残,作者写女人的小脚,本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将此视为美而大加赞赏则流露出封建士大夫的畸形审美意识与心理,显然是落后了。
到了清代,那种“女人是祸水”论逐渐站不住脚了,特别是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人们认识女性有更深刻启示。《红楼梦》中的女性同样像《西游记》中的女妖一样美丽,但她们的地位却更为优越,形象也更加突出。如“凤辣子”王熙凤,她不仅外表漂亮,且聪慧能干,以至于强过了贾府许多须眉男子。她也理所当然地成了这个贾府的大管家了。《红楼梦》中宝玉有一段惊世骇俗的言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为作品奠定了在文学上的最高地位,也是作品中最为闪光的东西,因为它打破了“女人是祸水”的谬论。
(二)《西游记》中女妖形象对《聊斋志异》的启示
《西游记》和《聊斋志异》同为志怪小说,里面大都写妖写怪。其中既有相同之处,而《聊斋志异》更有过人之处。它们都塑造了大量的女妖形象。在外表上她们都有极美的外貌,《西游记》中的女妖自不必说,而《聊斋志异》中像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公孙九娘“笑弯秋月,羞晕朝霞”等等。她们不但貌美,而且心善。像《红玉》中的红玉主动帮助贫士冯相如;当其在遭到恶霸欺辱,妻亡子散后,能帮他重整破碎的家。这就是《聊斋志异》胜过《西游记》之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丝毫不能排除蒲松龄在女妖形象的塑造上借鉴了吴承恩的《西游记》。尤其是《西游记》中的树精藤怪、狐妖花媚等的妖精形象的取材、取形、取貌对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妖精形象的塑造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如《画皮》中的狞鬼、《丑狐》中的丑狐形象。但蒲松龄却塑造了更为美且丰满的形象。他赋予她们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真善美”的统一。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贬低《西游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正是因为《西游记》在中国古典小说
创作中,用女妖这一独特形象来揭示人间情性,传导人性回归开了先河,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认识女妖形象的时代意义
《西游记》中的女妖的妖魔本性固然令人憎恶,神的本领却又让人惧怕,而人的性情特别是女性的性情又启人深思。在《西游记》中女妖是作为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曲折反映。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吴承恩所处时代对女性的歧视。同时,我们也看到吴承恩对那种不合理的封建伦理道德开始有了突破。
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被妖魔化了。悟空在取经之前不也是一个妖吗?可他后来却能潜心修道,修成正果。我们所熟悉的蒲松龄笔下的狐妖不也同样令人钟爱?笔者认为,无论所处时代如何,可怕的永远是心灵的妖魔化。今天,社会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充斥着奸诈与勾心斗角。很多人的心灵都被妖魔化了。文学作品提出问题、描写现象就是为引起疗救的注意。可见,我们从充满喜剧色彩的小说中,不能只看到那离奇的故事,而更应该看到作者严肃的人生态度。
注释:
[1] 谭正璧 《中国女性文学史话》 白花文艺出版社 1984年版
[2] 林伟玲 《<西游记>的妇女观》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一卷 第二期
参考文献:
1、谭正璧 《中国女性文学史话》 白花文艺出版社 1984年版
2、王国光 《西游记别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
3、张锦池 《西游记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4、蔡铁鹰 《西游记之谜》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刘勇强 《西游记新说》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第二篇:浅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浅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摘要:《西游记》名列中国四大名著,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不论文章的整体价值,单就其主人公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具备了深刻的借鉴和思考价值。它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从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从为自身喜好而行为到为造福万民而取经。如果说唐僧仅仅是取经集团的精神领袖的话,那么,取经集团真正的主心骨却是孙悟空。且不说他一路上降妖除怪,甚至取经集团内部不少思想问题,包括唐僧的思乡畏难情绪、八戒的自私动摇,都是在悟空的帮助之下才得以克服。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不仅是一个渴望自由、藐视神佛,对抗邪恶的斗士,还是一个降妖除魔、乐观勇敢、不怕困难的英雄,自古以来就是只能中国人们心目中知恩图报、善恶分明、伸张正义的偶像。
关键词:《西游记》 孙悟空 形象
孙悟空由仙石风化而成,然后学得一身本领、能呼风唤雨,上天入地,他不满于天庭对他的歧视和压制,大闹天宫,打败十万天兵,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帜。后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得以解脱,开始了与唐僧等西天取经的艰难征程。取经途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他逢山开路,逢水搭桥、降妖除魔,一路上出力最多,功劳最大,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他的艺术形象,也集中体现在翻天覆地的大闹天宫和降妖除魔踏平坎坷的取经路途两部分,大闹天宫是他的个人英雄传说,西天取经则是他建功立业的传奇历史,由一个无所畏惧的任性游侠,转变为降妖除魔扶危帮困的英雄人物,表现出了他正直、勇敢、机智、顽强。他的艺术形象应该有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孙悟空是一个渴望自由、藐视神佛、对抗邪恶的斗士
《西游记》第一回即点出孙悟空的生世:文中写到花果山上一个感受日月精华,破石而生的石猴一出生便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中斗府、他无所畏惧、敢于探索,首先发现水帘洞被群猴拥为猴王,过着“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第二回,为了“学一个不老长生”美猴王云游海角,运涉天涯,访师问道,练就一身本事后,第三回,他大闹龙宫,强行索走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龙宫宝物——“如意金箍棒”他又大闹冥府“吓得那牛头鬼东躲西藏,马面鬼南奔北跑”“阎君也只得任他销去生死簿上猴类的所有名字,龙王阎君上告天庭,玉帝遣将擒拿不成,便降旨招安,封他为“弼马温”他识破骗局,毅然树立“齐天大圣”的旗号与天庭对抗,后来干脆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要求玉帝让出天宫,“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第七回,作者在用重笔浓彩描绘孙悟空的来历和大闹天宫的故事,不仅闪耀着浪漫主义的熠熠光芒,而且也具有强然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这里,作者把瑰丽的艺术幻想与丰富深刻的现实内容融为一体,作品中的“天宫”还是人间王朝在天上的投影,美猴王渴望自由,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则是现实社会中广大人民的斗争意志和生活理想的艺术概括,曲折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苦难深重的劳动人民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强列愿望和勇于反抗,敢于斗争的战斗豪情。
毛泽东主席阅读《西游记》时也高度称赞孙悟空渴望自由,不畏强暴的斗士精神。多次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他身上有孙悟空的“猴子”精神,打破一个旧世界,创建一个新世界,敢叫日月换新颜,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创建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为中
国人民谋幸福。
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所以受到人们喜爱,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这些惊异的神通中贯穿着藐视神佛,对抗邪恶的斗士精神。对实际上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神佛,他桀骜不 驯、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如取经开始,他就要求观音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应。”又如在平顶山,师徒四人受阻,为了骗过两个小妖,孙悟空竟要玉帝把天“借他半个时辰”,“若是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玉帝迫于他的威力只得答应。取经途中,他还不时地驱使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出来效劳。他骂观音一世无夫,说如来是妖精的外甥,甚至还扬言神仙是他的晚辈,简直嘲弄了所有的神佛。
孙悟空敢于斗争,有着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和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在大闹天宫时,他不承认天之独尊,表现了对皇权的最大不敬,在玉皇大帝面前,他也只是“唱个大诺”,答应一声“老孙便是”。他偷蟠桃、盗玉酒、窃仙丹并且假传圣旨,愚弄赤脚大仙,把个堂堂天国闹的不亦乐乎,从八卦炉中逃出之后他一条金箍棒打得“九曜星君闭门闭户,四大天王无影无形”,并且公然声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他对皇权的篾视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抗。
皈依佛门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本性,仍然坚守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只要是他认为错误的思想和言行,他就敢于去斗争,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的地位有多高,绝不因此而妥协。孙悟空本是东胜神洲花果山的一个天生石猴,他出世后,就在这仙山福地里过着“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在的生活,自然的天性使得他在传统礼教束缚下显得格格不入。他闹龙宫,向海龙王强索武器来武装自己;大闹冥司,则把生死簿上一切猴类的名字全部勾销;第一次大闹天宫的原因,是他发现了弼马温是最低级别的官职,感到自己受到了玉帝的愚弄,所以他心头火起打出了南天门,竖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当玉帝第二次骗他上天庭,给他盖了“齐天大圣府”他却每日只是云游四海,结朋交友,蟠桃会没有请他去,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再次被骗,索性把天宫闹的一塌糊涂,反了出去。即使玉帝派兵压境,他仍不屈服,甚至在如来面前宣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后来,众神费了大力,总算把他投入了太上老君炼丹炉,七七四十九天,只炼得他火眼金晴,趁老君开炉取丹时,跳将出来,蹬倒了八卦炉,把老君摔了个倒栽葱,打的那“九曜星君闭门闭户,四大天王无影无形”。虽然孙悟空最终还是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心,被压在了五指山下,但他这时还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泡猴尿亵渎了威严的神佛。
还有(第五十六回)在杨树村,当孙悟空错杀了两个强盗后,唐僧在荒坟前念咒“——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孙悟空攥着铁棒在坟上捣了三下说道:“曹瘟的强盗,你听着!我被你前七八棍,后七八棍打的我不疼不痒的,触恼了性子,一差二误的,将你打死,尽你告到那里去,我老孙实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星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齐天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 与我情深面熟,随你告到哪里去!”对人间之王,他更加的篾视,他对乌鸡国王说:“我老孙若是肯做皇帝天下九洲的皇帝都做遍了”,等等这些敢于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等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桀骜不驯的性格,强烈的自我意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要求。
二、孙悟空是降妖除魔、乐观勇敢、不怕困难的英雄
《西游记》从第十三回,开始写西天取经的故事,但作者着意表现的却是孙悟空沿途的降妖除魔的斗争精神,取经只不过是描写师徒四人克服九九八十一难的引线。书中出现的种种妖魔中,既是危害人类的自然力量的化身,又是邪恶势力的象征,它们给人间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通天河的金鱼精,每年向陈家庄人民要童男童女享用,并强令交纳猪羊牲醴贡献。比丘国的国丈白鹿怪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为国王做药引子,青龙山玄英洞 的犀牛怪,强迫 天县人民每年供献价值四万八千两银子的酥合香油灯„„孙悟空的除魔斗争,不仅是为了保证取经事业的顺利进行,也含有为民除害的意义在内,作品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我国古代人民坚决向一切灾害,困难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和高度智慧。
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一个筋头就是十万八千里,一根毫毛拔出来就是无数兵将,踢天弄井、搅海翻天、担山赶月、换斗移星自不待言,就是“砍头剁脑、剖腹挖心”也不在话下。孙悟空还善于变化,他时而变成飞虫、时而变成妖魔、时而变成美女„„„以应付各种不同斗争的需要。不管花果山称王称圣,大闹天宫,还是后来的取经路上降妖除魔,护卫唐僧,如果没有广大神通,这都无从谈起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根基就不能够实现。
孙悟空在取经路上,不仅凭借的是神通广大,更重要的还有是他的“心比六窍多一窍”的机智和勇敢。他经常变成蚊子、苍蝇、蟭蟟 虫,钻到妖精洞里去弄清妖精的底细(如黄风怪);或者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妖怪的来历,然后根据这些妖怪的特点,寻找相应的对策(如黄袍怪);有时他又化为妖精的丈夫或妻子去欺骗妖精(如三调芭蕉扇)。或者赚来妖怪的法宝,反置妖怪于死地(如计盗紫金铃)。他还善于运用钻到敌人肚子里去的战术来制服妖精(如黄眉怪)。他机智灵活,随处设计,常常令妖怪防不胜防。
取经途中九九八十一难的艰难曲折,坎坎坷坷,曲曲折折,惊心动魄的降妖除魔,扣人心弦的离奇故事,荡立回肠的情节恩怨,牵肠挂肚的是是非非,孙悟空在取经历程中系列艰难险阻中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正体现了孙悟空形象的突出特点:
取经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真可谓是形形色色神通广大,有的来头也不小,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只要是妖魔,孙悟空都不放过,凭着那双火眼金睛都能及时地识破他们,消灭他们。
当然,孙悟空与妖怪的斗争有时也时常处于下风,有时师父、师弟被妖怪捉去,有的是被妖怪夺走了金箍棒,有时甚至是自己遇到生命危险,如在小雷音寺被关在妖怪的金铙中险些闷死,火云洞被“三昧真火”烧烤,在火焰山借芭蕉扇等情节都充分地体现了孙悟空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不服输,依然精神抖擞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从不象唐僧那样一听到有妖怪就“坐个雕鞍不稳,扑的跌下马来,挣扎不动,打了一个倒退遍体酥麻,两腿酸软”,也不象八戒那样爱说些丧气话。孙悟空有一股子韧劲,深入巢穴,纠缠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战斗风格。
虽然在除妖的过程中,孙悟空也有着许多的无奈,很多时候不得不借助神佛的力量。例如,小雷音寺的妖怪黄眉大王,是佛祖南无弥勒座前司磬的一个黄眉童儿,假佛成精(第六十六回);霸占朱紫国金圣娘娘的妖魔赛太岁,是观音菩萨跨下的金毛猴(第七十一回);比丘国的国丈白鹿怪,是南极老人星跨下的白鹿(第七十八回);竹节山九曲盘桓洞的魔怪九头狮子,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狮兽(第九十回);妖魔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是为太上老君看金炉、银炉的两个童子(第三十五回);衡阳峪黑水河妖精鼍龙,是西海龙王敖顺的外甥(第四十三回);碗子山波月洞的黄袍怪,是玉帝左右二十八宿中的奎星(第三十一回),等等。说明这些妖魔的危害人民、作恶多端,大都与神佛的包庇纵容有关,这里所写的神魔之间的联络有亲,像极了现实生活里官官相护、狼狈为奸,压在人民头上的一座封建大山的形象。这样的情况在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于是每个时代都需要像取经时的孙悟空这样,一心只求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造福于人群,不计较得失更加不屈服于权威的英雄。他在扫荡妖魔的斗争中,为了杜绝后患,他不仅奋力杀妖魔,而且追根溯源,要从根本上消灭妖魔再生,表现了革命斗争的彻底性。鲁迅的痛打落水狗,毛泽东革命的彻底性,这与孙悟空的斗争精神如出一辙,斩草除根,肃妖必净。孙中山辛亥革命虽然成功,但革命不彻底,给反革命以喘息机会,导致革命损失更大,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教训。
面对有些妄图想吃唐僧肉,使自己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妖魔;也有凭借自己的本事欺
骗百姓媚惑当道,欺君误国篡夺王位的妖魔,有占山为王,大施瑶威,荼毒百姓的妖魔,还有其他出于不同的自私和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尽管这些妖魔形态不一,变化多端,孙悟空都同他们纠缠到底,不制服他们就决不罢休,随着孙悟空跟妖怪斗争的次数越多,他的战斗欲望就越强烈,他跟妖怪纠缠得越久,斗争的经验就越丰富,也正用为孙悟空的这种机智、勇敢、百战百胜,还达目的不罢休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热情,到西天取经后他终于获得了斗战胜佛的称号。
三、孙悟空是知恩图报、善恶分明、伸张正义的偶像
孙悟空不仅是降妖除魔、乐观勇敢、不怕困难的英雄,而且更重要的还是知恩图报、善恶分明、伸张正义的偶像。首先孙悟空是知恩图报的正义化身。当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压在了五指山下,风霜雨雪五百年,被唐僧救出得以解脱,被菩萨点化后开始了保护唐僧,和八戒、沙僧一道开始了去西天拜佛救经的征程。对唐僧知恩图报,即使在唐僧一时糊涂,错误惩罚、驱赶他的情况下,他对取经事业与师父和师弟也是念念不忘,一片忠心,一遇险情,还是前往搭救,这种同心同德的精神与行动终于使唐僧回心转意,共同到西天取得的真经,修成正果。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即使被唐僧赶回花果山时,还是“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得知师父遭难,立即前往除妖。在他眼里,没有越不过的险阻,没有镇不住的妖怪,任什么熊罴怪、黄风怪、白骨精、金角银角、蜘蛛精、九头怪,无不在他的面前原形毕露。孙悟空就是这样一位闪烁着神奇色彩和理想光辉的英雄形象,这一形象,不仅概括了中国人民主持正义,申张正义,勇于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概括了中国人民的丰富的斗争智慧,当年毛泽东主席井冈山斗争,长征途中,创造性地提出机动灵活的斗争策略,与吸收采纳《西游记》的孙悟空的机动灵活的斗争策略如出一辙。
其次,孙悟空还是善恶分明、伸张正义的民间偶像。他具有锄强扶弱,打报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他扫荡妖魔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的顺利进行,更重要也是为民除害,他嫉恶如仇,除恶必尽,机智灵活。取经途中,孙悟空的叛逆反抗性格得到发展升华。在同妖魔斗争中,因为有胆,他敢于斗争;因为有才,他善于斗争;因为其有识,他能明辨是非,为自己的理想而斗争。他的胆量是超人的,“别人胆大是身包胆,他的胆大是胆包身”。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任何刀山火海,隐洞暗穴,他都是等闲视之。他除妖耍妖是因为妖怪阻碍了取经事业,要么是因为危害百姓,空就“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所以他与妖怪的斗争是正义的,也是生动、积极的。从东土到西天十万八千里,遇到的妖怪头子就有几十个,但他一条金箍棒打遍西天世界,令妖魔鬼怪闻风丧胆。并且他同妖怪斗争,大多数都是主动进攻,只要一听说妖怪扰乱人间,就决不放过。收伏八戒之后,他就对引路的高才说:“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几个,还有谢你处哩。”第67回驼罗庄主人请悟空捉妖,悟空当即向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八戒在一旁就这样说:“你看他惹祸!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很能说明悟空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乌鸡国他听说国王的魂魄前来伸冤,十分兴奋“分明是照顾老孙的一切生意”。唐僧路遇抢劫的强盗,不得不推说银子在后面的徒弟身上,悟空得知后,高兴地说“好!好!好!承你抬举,正是这样供若肯一个月供七八十遭,老孙就越有买卖”,在朱紫国见了国王招纳医生的皇榜,他满心欢喜“且把取经事宁耐一日,等老孙做个医生耍耍”;在比丘国,悟空得知妖怪要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孩子的性命;在隐雾山打死豹子精,救出了贫困的樵夫;他三借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在祭赛国,他从万圣公主手中骗到了舍利子和九叶灵芝,活捉了龙婆和公主,使金光寺又重见霞光,祭赛国又恢复了往日的祥和安宁;在宝象国,黄袍怪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但悟空认为长大后必定会成为妖怪,像黄袍怪一样为害一方,悟空摔死了他们,既是为了降服黄袍怪,也是险恶务尽,斩草除根。可见悟空扫荡妖魔鬼怪,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也是为民除害,这种助强扶弱、打抱不平的举措不是典型的江湖好汉特色吗!
今天,孙悟空的形象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偶像、善恶分明、伸张正义无所不能的偶像,在众多善男信女家中敬奉的牌位中赫然写有“齐天大圣”的字样。如意金箍棒、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无时不刻的活跃在广大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每当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之时,无数孙悟空便率先为民请命,救民于水火。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吴承恩,《西游记》电视连续剧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第三篇:浅论《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形象
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明清文学专题》期末论文
浅论《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形象
系别:文法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088541班 姓名:孙东霞 学号:085408026 任课教师:顾立新
浅论《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形象
【摘 要】《西游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各路妖魔鬼怪、神仙、凡胎。除去孙悟空师徒四个典型形象之外,观音菩萨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形象之一。本文是试图从观音大慈大悲、受人尊敬、充满人性以及母亲形象的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进而展示观音不同于往日作品中的特别的形象。
【关键词】西游记;观音菩萨;女性形象;世俗性;母亲
1.引言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观音总是频频出现在明清的神魔小说中,这些形象之中有男有女,有的作品把她描述成为救苦救难消灾降幅的神的形象,在有的作品中,她则是被作为女子容貌品评的参照物,而在《西游记》中,她则是被作者描述成为了一个以慈悲为怀、充满人性而且法力无边和爱护儿女的母亲的形象。在这里,她不但是个救苦救难的神,而且他会像凡间母亲一样发脾气、护短,形象丰满可爱之极。
2.深入人心的民间观音形象
观音是梵语的音译,又叫作光观音,观自在、观声音等,略称为观音。是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为本愿的菩萨。佛典讲:众生凡遇各种烦恼和灾难,只要一心持念“观世音”名号,观音立即就能观其音声,使祸患迅速解除。世人但有所求,观音都能令其满足。观音信仰在民间一直十分盛行,深受中国人喜爱。随着有关观音的经卷不断地被翻译、介绍到中国,“观音”可谓是家喻户晓,有力地促进了民间对观音的信仰、传播和崇拜,观音在中国人心目中成为一个极其亲切的救世主形象,并被融入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而正如《西游记》中所说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一样,观音菩萨与慈悲、救苦救难等形象联系在一起,而这正从心理上满足了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依赖心理。
观音形象在我国经历了从男身到女身、从神圣化到世俗化的转变。观音原本是一位威猛、伟岸的大丈夫。印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观音还依旧是男身,我
说出一番“ 弟子不敢在菩萨面前施展。若驾筋斗云啊,掀露身体,恐菩萨怪我不敬”。这么突然的变化,不正暗示着孙悟空其实是把观音菩萨当成了一个纯粹的女性来看待的吗? 可在第三十五回中,孙悟空却又大不敬起来,他一旦知道金角、银角大王是观音派下凡特地为难他们的时候,竟然说出了“ 语言不的,该他一世无夫” 这样尖酸刻薄的话来,没有半点尊敬之意,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之处,而是他本身就将观音设置为了孙悟空身边的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让她更接近于凡尘女子。他时时处处都在强调悟空是把观音当作一个女性来看待的,而这个女性,却不是高高在上的那种,而是就在身边可以真真切切触摸到的女性。
再看第四十二回中,作者就写观音因为有人假扮她,“ 心中大怒道:‘ 那泼妖敢变我的模样!’ 恨了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扑的一掼,唬得那行者毛骨竦然,即起身侍立下面,道:‘ 这菩萨火性不退,好是怪老孙说的话不好,坏了他的德行,就把净瓶掼了。可惜,可惜!早知送了我老孙,却不是一件大好事? ’ ” 所以有人评价说“ 菩萨也大怒,大怒便不是菩萨 ”。
可见作者纯粹是把观音作为世俗生活中的人来写的,让她也有着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同样的,一向在玉帝面前法相庄严,在如来前端庄肃穆的观音菩萨,在孙悟空面前也开始轻松起来,常常和他调侃戏弄,怎么看也不似脚踏莲花座的高贵神仙了。且不说她联同其他几位菩萨下凡调戏唐僧师徒四人,一点神仙样子都没有,就是在第四十二回中她跟悟空说的那些话,哪一句符合一个高高在上的菩萨的身份? 竟然说出“ 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那有工夫又来寻你? 你须是留些甚么东西作当 ” ,“ 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 ”。这种话,插科打诨,哪里是个菩萨说的出来的话,怎么看也像是个和男子调情嬉戏的凡俗女子了。
而在第十五回中,观音更是离谱,大骂孙悟空是个“ 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 ” ,这般的破口大骂,稍微有修养的女子都是讲不出口的吧,却偏偏从观音菩萨嘴里说了出来,可见作者是特意要把观音作为一个世俗女性的形象来描写的。
4.温柔慈祥的母亲形象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个石头里跳出来的石猴子,本来应该是无父无母的,作者却又从另一方面补给了他先天缺失的父母:唐僧是时时处处约束他、管制
第四篇:《西游记》中沙僧形象浅析剖析
目 录
摘 要…………………………………………………………………………………1
一、沙僧的典型性格特点……………………………………………………………1(一)任劳任怨、勤恳敬业……………………………………………………………1
(二)秉性善良、情深义重…………………………………………………………1
(三)精明世故, 逆来顺受…………………………………………………………2
(四)驯顺服从、奴性人格…………………………………………………………3
(五)人云亦云、明哲保身…………………………………………………………4
二、沙僧在取经团队中的重要作用…………………………………………………5
(一)沙僧在取经队伍中起着后勤保障的作用……………………………………5
(二)沙僧是取经队伍的调和剂,调和了各方的矛盾……………………………5
三、小结………………………………………………………………………………6 参考文献………………………………………………………………………………7 后记……………………………………………………………………………………8 真正的智者——《西游记》中沙僧性格浅析
唐剑红
内容摘要:《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中数沙僧最不起眼,论资排辈,他居于老末。作者吴承恩构思主要人物形象体系,将他安设在取经队伍的次要位置上,用墨量少而色淡。不过,只要我们挣脱惯性思维的桎梏、立足于整体角度去深掘其形象内涵,即可发现,沙僧形象决非可有可无,他不仅是一个血肉饱满、具有个性的典型人物,而且还是《西游记》主要人物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他老实善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同时,他又循规蹈矩、驯顺服从、明哲保身。这一形象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表现了农耕文明背景下普通民众的精神特质,同时也体现了当今社会中那些人云亦云的现象。
关键词: 沙僧
任劳任怨
默默奉献
明哲保身
一、沙僧的性格特点
沙僧在《西游记》这个享有盛名的取经团队中,本领一般、修行一般、长相一般、性格也一般。但正因为这一个个“一般”,他身上的劳苦大众的特点才更为突出、明显。他秉性善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勤勤恳恳、忠于职守,也正是这些美德,才使得沙僧成为《西游记》中的无名英雄。
(一)任劳任怨、勤恳敬业
正如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中所唱的“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沙僧就是这样肩挑着担子,走过“山一程,水一程”,不知走过多少个春夏秋冬。甚至他肩上的担子已经成为了他的标识。尽管如此,但沙僧对此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不仅如此,他还兼任了团队中打杂这一角色。除去“担担子”这一本职工作,他在没人化斋的时候要去化斋,在猪八戒探路久不回的时候要去找人,在两个师兄都有事的时候要用生命保护师傅,也许这些都只是偶尔的情况,但不可否认,它们都曾真真切切的发生过。沙僧不像猪八戒那样,有点事就尽量的偷懒,实在不能偷懒时嘴上也要念一大通,啰嗦个没完没了。他也不会像孙悟空那样,做事高调出场、风风火火。即使是如唐僧般的人物,在孙、猪二人争论由谁去化斋时,也会抱怨几句。但沙僧却从来没有过一句抱怨之词,没发过一次牢骚。如此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沙僧,不是劳苦大众的化身吗?
(二)秉性善良、情深义重
唐僧十分善良,这几乎是所有人公认的事实,但他的善良多表现为是非不分,人妖难辨。只有沙僧的善良,才是发自性情的真情实感。悟空被三昧真火烧得火气攻心,①是沙僧跳进水中,救出悟空;见到悟空“浑身上下冷如冰”,他便不由得“满眼垂泪”,②痛哭失声。九头狮子精拷打悟空,“沙僧见打得多了,甚不过意,道:‘我替他打百十下罢。’”③唐僧被妖怪变成了猛虎,又受到悟空的“揭挑”,是沙僧“近前跪下”,恳请悟空“万望救他一救”④黄袍怪揪着百花羞来到被捉的沙僧面前对质,沙僧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毅然替百花羞圆谎。这种出自内心的或者说是潜意识的善良,又和他的老实密不可分。
取经队伍中,沙僧最关心也最敬佩的人是唐僧。在他看来,唐僧的一言一行都堪为佛教信仰的楷模。更为重要的是,正是由于唐僧将其从罪孽深重的流沙河中救了出来,才有他日后的皈依佛门,修成正果。取经途中,他对唐僧忠心耿耿,嘘寒问暖。无时无刻不把师父放在心上。每到一处地方,唐僧要下马来休息,他总是毕恭毕敬地搀扶师父下马;每当唐僧饥渴难耐时,又总是他细心将茶水端上。完全是一个忠实老仆人的形象。在小说第八十六回,隐雾山的豹精用计骗了唐僧,八戒将妖洞之门打破。妖精抛出一截树根做成的假唐僧头,被悟空识破。紧接着又抛出个真人头,骗过了悟空师兄弟,三人齐声大哭。悟空、八戒报仇归来,到“唐僧”坟头,“见沙僧还在哭呢”⑤虽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由此可见沙僧对师父真情一片。此外,沙僧对唐僧的性情了如指掌。小说第七十二回,唐僧见春光明媚,又道路平坦,意欲亲自去村子里化一回斋,悟空、八戒坚决反对,只有沙僧充分理解唐僧想自我表现一下的心意,因而,不仅不阻拦,反而劝说悟空与八戒道:“师兄,不必多讲,师父的心性如此,不必违拗。若恼了他,就是化斋来,他也不吃。”⑥沙僧对唐僧的心性知道得很清楚,但为照顾师父的面子,他没多说,真可谓唐僧的知音。正因如此,唐僧在取经路上对悟空念紧箍咒,骂八戒“呆子”、“夯货”,却从来未数说过沙僧。
(三)精明世故、逆来顺受
沙僧个性中稳重踏实、细心周全等性格是受人肯定的一面,同时他又是精明世故,逆来顺受的,这一面在其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首先 沙僧是精明世故的。在《西游记》第四十回,孙悟空要与红孩儿认亲,沙僧笑到:“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返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哪里与你认什么亲耶?”⑦结果,果真如沙僧所言,红孩儿压根儿不买孙悟空的账。又如小说第六十三回,沙僧向祭赛国国王吹嘘悟空、八戒的本事:“不瞒陛下说,我大师兄乃齐天大圣皈依。他曾大闹天宫,使一条金箍棒,十万天兵,无一对手。只闹得太上老君害怕,玉皇大帝心惊。我二师兄乃天蓬元帅果正。他曾掌管天河八万水兵大众,唯我弟子无法力,乃卷帘大将受戒”⑧而事实上,沙僧的本事虽不及悟空,但较之猪八戒,则不相上下。他当着两位师兄的面,对他们极尽赞美之能事,自然令两位好名的师兄内心极为受用,而对自己则不置一词,其实是一种自谦的表现。
沙僧的精明之处还表现在他对时局形势的判断准确,沙僧在小说中第一次亮相,大战流沙河,在流沙河岸上,八戒同沙僧大战二十回合,不分胜负,旁观的孙悟空看到这种斗杀场面,恨得“咬牙切齿,擦掌磨拳,抡起铁棒,往那怪着头一下,那怪急转身,慌忙躲走,径钻流沙河里”⑨沙僧对自己的实力有自知之明,同实力相差无几的八戒他敢大打出手,见到实力远高于自己的悟空,却立即躲避,能打就打,打不赢就溜,任凭悟空、八戒在岸上百般辱骂,他就是不上当,弄得实力超强的悟空干着急却束手无策。第四十一回,悟空大战红孩儿,让红孩儿的烟火熏得大败回来。这时,沙僧便建议以“相生相克”取胜,悟空遂往东洋大海求借龙兵,希望以水灭火,谁知凡水灭不了三昧真火,沙僧又建议悟空去求观音菩萨,终于降伏红孩儿。
其次,沙僧是逆来顺受,不会反抗。在第一百回沙僧取得正果,被封为金身罗汉,居于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之后。虽然,猪八戒叫嚣着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沙僧只是默默地领受,这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逆来顺受。他会安慰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孙悟空来得神通广大,也不似唐僧是注定成佛,对取经的贡献也不比猪八戒来得突出。
(四)驯顺服从、奴性人格
《西游记》中的沙僧虽然名为“卷帘大将”,但那只不过是皇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所以连卷帘人也要封以将军之名。他虽然曾自我夸耀说:“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余在上。”⑩但实际身份却相当低微,以至于虽然参加过蟠桃大会,却没有一般神仙吃蟠桃的份,只能在一旁为玉皇大帝执玻璃盏。在五庄观,他一见到人参果便即认得,悟空问起原因,他回答说:“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见便曾见,却未曾吃。”⑪他的职责仅仅是“扶侍鸾舆”而已,是玉帝手下的侍臣,实际上就是奴仆。
沙僧的奴性人格,当然是奴隶文化薰陶的结果。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沙僧的这种性格,在中国古代民众之中又是极具代表性的。换句话说,奴性人格不仅仅是奴隶的主体人格,也是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突出表现。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就对奴性有客观描述,并称之为国民劣根性。因此,沙僧形象实际上有着更为广阔的典型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视野便不能仅仅局限在奴隶文化这个层面,而应该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更深层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笔者认为,形成国人也是沙僧奴性人格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农耕文明背景下的宗法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君主专制制度,与其身世背景是分不开的。他原是凡人,后遇见真人,受到帮助,历尽千辛万苦修满“三千功德”,方才“见天颜”,“受封卷帘大将”。这得来不易的荣誉他当然十分珍惜,却没料到会因失手打破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比起猪八戒的调戏嫦娥,孙悟空的大闹天宫,沙僧只是犯了点小错,但他所受的苦难,却是最多的。对此,他认为是理所当然,并且毫无怨言,默默承受。这是由于他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身份:原为凡人,即使成仙做了卷帘大将,也不过就是个玉皇大帝的奴仆。
(五)人云亦云、明哲保身
在沙僧奴性之中,又隐藏着更为世故圆滑的国民劣根性。沙僧在取经团队中自始至终几乎从未发表过自己的任何言论,也从未对任何事情做出过评判。与猪八戒因妖精掳走师父之后的抱怨,及孙悟空举棍便打的行为相较,沙僧表现出来的却是一副淡定从容的神态,这并不是因为他不担心唐僧的安危,而是他确信天塌下来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大师兄顶,遇到困难时面不改色心不跳,每次被妖精抓住,即将面对上蒸笼、下油锅的命运时,不说猪八戒,就连一向以镇定自若自居的唐三藏都大惊失色,狂喊“悟空救命”,可是,沙僧却不慌不忙地安慰他们说“师兄会有办法的”。突想起如今职场上的种种现象,想尽一切办法在领导面前表现的职员,多数情况下会遭到上级的厌恶,甚至下级的嫉妒,可是,那种默默无闻的职工虽然不起眼,但是他们永远都不会被批评,他们会跟随别人的意见而从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主见,而是唯命是从,正如第七十二回有集中描写道:正值春光明媚,前面是小桥,流水,人家。唐僧道:“平日间一望无边无际,你们没远没近的去化斋,今日人家逼近,可以叫应,也让我去化一个来。”⑫不言而喻,这是唐僧的豪兴,且情出于一种上级对下级的慰抚。可孙悟空却不同意,说:“你要吃斋,我自去化。俗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岂有为弟子者高坐,教师父去化斋之理。”⑬猪八戒也不赞成,说:“古书云:‘有事弟子服其劳。’等我老猪去。”⑭唯沙和尚在旁笑道:“师兄,不必多讲。师父的心情如此,不必违拗。若恼了他,就化将斋来,他也不吃。”⑮一个是“有心栽花花不开”,一个是“无意插柳柳成荫”。三人跟随唐僧十四年,行程十万八千里,我行我素的孙悟空固然常被咒念紧箍,喜欢卖乖弄巧的猪八戒也常遭厉颜斥责,唯默而侍之的沙和尚,却始终未落一辞,其深层原因恐怕亦在于此吧!有好多次,孙悟空和猪八戒所说的话,唐僧并不认同,但是,沙僧只简短的一句话:“师父,大师兄(二师兄)说的对!”⑯他这样说并不是盲从,而是坚信孙悟空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这表明他还是很敬佩有本事的同事的。这样在领导面前夸自己同事的人不多见,在同事和领导面前维护上级的下属更是少见。这样的职员想必会赢得团队中所有人的喜爱吧!他和上下级都能搞好关系的原因,不正是在于他的这种明哲保身的智慧吗?
二、沙僧在取经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 沙僧在取经队伍中起着后勤保障的作用。
唐僧师徒取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内外矛盾不断交织的过程。在对外方面,主要是指取经集团与外界的妖、神以及自然灾害之间的抗争。在这方面,沙僧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唐僧,看护行李马匹的作用。孙悟空是降妖伏怪的主将,猪八戒是开路先锋以及孙悟空的帮手。而取经集团的核心人物唐僧,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凡夫俗子,经常自身难保,更别提看守行李马匹了。但是,他又是极为重要的人物,没有了唐僧,就无所谓取经了,这时就需要一个人来保护唐僧,看守行李马匹。沙僧就是这样一个甘当后勤人员的人物形象。他做事细心而稳重,不似猪八戒的粗枝大叶,也不似孙悟空的暴躁任性,他一心向佛对取经抱着一颗坚定虔诚的心,不似猪八戒常嚷着散伙,也不似孙悟空叛逆妄为。有沙僧这样的一个人来照顾、保护唐僧,看守行李马匹是再适合不过的了。沙僧的存在,使唐僧这个取经的核心人物处于更加安全的地位。同时,也使得孙悟空能后顾无忧的去大展拳脚,斩妖除魔。
第二,沙僧是取经队伍的调和剂,调和了各方的矛盾。
西行取经是漫长的旅程,而取经集团内部每个人又各有性格,摩擦是难免的,其中,以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激烈。唐僧是取经集团的核心人物,他时刻以佛门弟子为警戒,以身作则,严于自律。而孙悟空则是不服约束,自由自在,任性妄为的。因此,矛盾经常由两人引起,有时激烈程度甚至大于外界矛盾。猪八戒在二人起冲突时除了落井下石,火上泼油,别的就没有了。而沙僧可以视为本事不大但对团队的价值观强烈认同的人,他在取经集团的核心任务之间和团队的主力成员起冲突时,起到了调和矛盾的作用。他与取经队伍中其他成员不仅保持了和谐融洽的关系,而且还会调和师徒间的矛盾。在“号山逢怪”一难里,红孩儿两次变作红云,想捉住唐僧。悟空一会儿将唐僧推下马,说是有妖怪,一会儿又将唐僧扶上马,说是过路的妖怪。唐僧大怒,误认为悟空在捉弄人,狠狠的要念“紧箍儿咒”,就是多亏沙僧苦苦相劝方才作罢。这是他调和水火的一个例子。可见,取经队伍中最尊敬爱悟空的正是沙僧。但当悟空暴躁时他也常会以柔克刚。如第八十一回孙悟空去追地涌夫人时,把唐僧交于猪八戒和沙僧,但由于他们俩一时疏忽让唐僧被抓:行者怒气填胸,也不管好歹,捞起棍来一片打,连声叫到:“打死你们!打死你们!”⑰那呆子慌的走也没路,而沙和尚却近前跪下道:“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兄啊,这行囊马匹,谁来看顾?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须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⑱一席话说得孙悟空平息怒气,解决了一场可能散伙的矛盾。在第八十回,唐僧对能否取得真经感到忧虑,八戒附和,眼见唐、猪、孙三人又要因这个问题起摩擦时,沙僧此时站出来呵斥二师兄:“莫胡谈,只管跟大哥走。”⑲一场争执被沙僧的一个举动一句话所平息,可见,沙僧在调和集团内部矛盾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三、小结
沙僧不是《西游记》的主角,作者没有像写孙悟空、猪八戒一样,倾泼一样多的笔墨。沙僧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不是个性模糊的人物,他是个很有性格的人。我们不能离开每个人物在书中的地位,以及他们所担任的角色评价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不能因为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取得了巨大成功,从而低估了其他人物形象的美学价值。而且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绝不在于笔墨的浓淡,而看是否写的恰到好处,是否给人们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谈起沙僧,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他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稳重、任劳任怨、细心周到。却也存在着国民的劣根性——世故圆滑、逆来顺受,不懂反抗。但无论如何,他的存在调和了集团内部矛盾,保证了取经集团可以顺利取得真经。所以说,沙僧的存在,无论从结构设计,情节内容,还是人物形象上,都起到了完善《西游记》的作用。注
释:
[1]吴承恩.西游记[M].青岛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第四卷第八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2]单良著.试论《西游记》中沙僧形象的塑造[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三期.[3]曹炳建著.封建时代普通民众的人格写照——《西游记》沙僧形象新论[J].选自《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一期.[4]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M].郑州:中州书画社.2001版.[5]陈刚.西游记[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98页.[6]傅继馥.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4页.后记
这篇毕业论文经过多次修改和校正,终于完成。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给予我悉心指导和不断鼓励的指导老师郭树芹老师。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修改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除了敬佩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也我影响深远。
同时,在这里还要感谢中文系的其他老师和我的同学们对我的支持与帮助,是你们的鼓励与关心,才使我的毕业论文得以顺利的完成,谢谢你们。
最后,我由衷地感谢兰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我的栽培。
第五篇:试论《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
试论《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
刘改明
摘 要: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他的故事分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反抗神权正统、追求自由的叛逆的性格;二是护卫唐僧西天取经,集中体现他不畏自然艰险,征服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前后两个阶段的斗争对象不同,性格基本一致。下面从西天取经的方面来概述孙悟空形象的特点。
关键词:《西游记》 孙悟空 形象
《西游记》是一部杰出的神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均具有较高的地位,却有人认为是宣扬投降主义和奴才哲学的坏作品。孙悟空本来是家喻户晓,一向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神话世界人物,却被认为是歪曲了劳动人民的性格,宣扬了投降主义和奴才哲学,从而把他贬低为宋江式的人物。为了澄清是非界限,正确区分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与糟粕,有必要对孙悟空这个形象重新加以剖析和评价。
关于《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霍松林《略谈〈西游记〉》认为,“不仅人间生活和人的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物描写出来的,就是神魔的生活和神魔的形象也是根据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物描写出来和塑造出来的。作者主要拿他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受的东西作原料,根据自己的看法,希望等等,加以改造制作,创造成各种各样的神、魔和人的形象”。李大春《读〈西游记〉的几点心得》称,《西游记》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利用幻想的神魔故事材料,再加上作者的想像构成幻想的形象。这些形象的性格,是以幻想境界为背景,在抽象的矛盾斗争中形成的。霍文认为《西游记》是现实主义作品,所以强调塑造形象的现实性;李文则强调《西游记》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形象。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谈到《西游记》用浪漫主义塑造人物形象,“在各色神魔身上,既有社会化的个性,又有超自然的神性,甚至被赋予了某些动物的特征”。
在《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中,孙悟空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物的创造,有深厚的人民群众的基础。唐代玄奘和尚曾到印度取佛经,本来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经过唐宋以来几百年的长期流传,人民群众不断地按照自己的观点对它加以改造,使其逐渐失去历史的真实面貌,神话色采愈来愈浓厚。历史上关于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故事,因缺乏文字记载,已无法窥见其梗概。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大都是一些书会文人记录的材料。猴行者形象的出现,最早见于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可推知在南宋书场“说话”中,猴行者已取代玄奘地位成为取经故事的重要脚角。元代另有《西游记平话》一书,作品虽未流传,但据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注解所记录的这个平话的故事情节,说明其中已写有孙悟空闹天宫故事。该教科书根据《西游记平话》原文改写的“车迟国斗圣”,内容相当于吴氏《西游记》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元末明初,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第九出“神佛降孙”,曾借用孙行者的自白追述他在闹天宫时饮玉皇琼浆、盗老君金丹、偷王母仙桃等情节。孙悟空的名字在这里已开始出现,并自称通天大圣,至吴氏《西游记》始改通天大圣为齐天大圣。孙悟空在上述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戏曲里,虽然早已出现,并且逐渐由次要地位代替唐僧成为故事的主要脚色。但是,它们所创造的孙悟空形象仍然比较概括、粗略,其社会意义与艺术感染力量,均未能与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相提并论。吴承恩把过去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和大量有文字记录的取经故事加以总结,经过再创造后写成长篇小说《西游记》,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善于继承文化遗产的光辉范例之一。特别是对于孙悟空神话形象的再创造,尤其生动具体,光彩夺目。孙悟空闹天宫故事,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尚未明写,仅在“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提及行者偷桃事,全文不过一二百字;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也只是借孙行者追述口气提到闹天宫,内容均甚简略,叙写亦不够生动,孙悟空的形象并不突出。而吴承恩《西游记》却以七回三、四万字的篇幅和大量的细节描写刻划了孙悟空闹天宫的生动场面,从而使这个故事更加完美动人。《西游记》所写西行取经途中孙悟空的扫魔斗争,虽然大都有所依据,但其变化多端,生动细腻,亦决非过去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戏曲所能比拟。明清以来,孙悟空这个神话世界人物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显然和吴承恩对这一形象的再创造有密切关系。
吴承恩在创造孙悟空这个神话世界人物时,着重地描写了他对神佛统治权威的蔑视与反抗;描写了他对妖魔邪恶势力的斗争与扫荡;描写了他在和神佛、妖魔斗争过程中的坚强、勇敢、机智与乐观,等等。这些描写,均概括有现实生活中劳动人民所具有的某些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而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这是长期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孙悟空的最根本的原因。
“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作者是把他作为反抗天宫统治权威的叛逆者而加以歌颂的。所谓天宫神佛,从表面现象看,实在有些近于荒唐,但是,如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实质,那就不难发现,它们除了外形与生活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现实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以外,而其思想性格却与我们常见的现实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简直没有什么两样。玉皇大帝很象是人间的皇帝,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九曜星与五方将等,也很象是为人间皇帝作邦凶的文武官僚。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宫里,象人间一样有着极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公正”的阴司和“极乐”的西天,也象人间一样有着徇私舞弊的情况。孙悟空原来出生在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的一块仙石中,长期生活在山林间,由于他武艺好,并富于正义感,曾打杀花果山的混世魔王,为群猴解除痛苦,而被群猴公推做花果山的美猴王。后来因为他闹了东海龙宫与冥司,以致引起与诸天神佛的冲突。就孙悟空反抗天宫统治者的全部过程来看,简直象一首动人的英雄史诗。他为了自己掌握命运,不受冥司约束,曾强令冥司阎君修改生死簿;他因蔑视貌似强大的天国威严,不顾任何虚伪的陈腐教条,敢于在玉帝面前傲立,自称“老孙”;在他发现被封为“弼马温”是个骗局时,就一怒返回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的旗帜,要与玉帝并,王母娘娘不请他参加蟠桃大会,他就来个“乱蟠桃”,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与仙女,为因酒醉误入兜率天宫,趁太上老君不在,他就闯入丹房大嚼金丹。总之,他对天宫一切虚伪的礼法和等级制度,都是采取极端蔑视的态度。为此,玉皇大帝动员十万天兵天将逮捕他,亦无可奈何,后来还是靠老君的金钢琢和二郎的细犬把他拿住,然而拿住又怎么办,刀砍、火伤、雷打他都不怕,老君把他放在八卦炉中炼,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炼成钢筋铁骨,火眼金睛,反而更加坚强。一旦从炉中跳出来,又是一场大闹,只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最后,玉皇大帝将如来佛请来,才算把它个惊天动地的英雄捉住。当如来佛责问孙悟空为什么要闹天宫时,他回答说:“„„因为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贤,英雄只此敢争先。”并说:“他(玉帝)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玉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的,永不清平!”(第七回)。这里,作者把斗争矛头直指天宫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人间皇帝,从而使孙悟空这个神话世界人物焕发出最耀眼的光辉。在孙悟空这个具有反叛性的形象身上,虽然还看不到有一个什么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政治理想,但是,却明显概括有现实生活中劳动人民的某些思想性格特征。千年以来,封建统治阶级总是把自己打扮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庞然大物,而把劳动人民诬蔑为愚氓,他们胡说什么“上智 愚”是天命注定,任何人不得违抗。可是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却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的分配。他敢于蔑视天宫的神佛统治权威;他敢于向貌似强大的天宫神佛统治者宣战;他反神佛统治者的斗争中又是那样机智、勇敢而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这些,我们从中国封建社会无数次前赴后继的农民起义中,特别是从明中叶以后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可以找到它和现实社会劳动人民在思想性格上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孙悟空这个形象塑造,不仅具有劳动人民的某些思想性格特征而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时,他对于宋代以来反动的程朱理学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明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末期,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巩固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把封建统治加以绝对化。朱熹所鼓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就是汉儒董仲舒所宣扬的“三纲”。理学家认为没有“理”就没有一切,“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用“三纲”来束缚人民的思想行动。凡是不符合或违反封建“三纲”的,都叫做“人欲”,都要加以消灭。因为朱熹的这套反动思想体系适合于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需要,所以自南宋以后,历代的反动统治者都竭力吹捧朱熹,甚至把他抬入孔庙,与孔丘的学生并列,奉为“十哲”之一。吴承恩的写的孙悟空闹天宫,大反天宫统治权威,正是朱熹所说的要加以消灭的“人欲”。很明显,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尽管仍然体现有作者不否定封建制度的思想局限,然而决不能因此就抹煞他在当时所起的重要的进步作用。
一部分学者认为,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性格是矛盾的,主要根据是他前期大闹天宫,而后期却皈依了佛门。张天翼《〈西游记〉札记》认为,孙悟空投降了神—“皈依正道”,和过去的同类以至同伴作恶斗,立了功,成了神——成了“正果”。孙悟空走了“招安”的路,就像宋江他们那样受了地主统治阶级的“招安”。李大春《〈西游记〉的几点心得》称,“作者用最富于浪漫色彩的笔调刻画他,把他当作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来歌颂。在大闹天宫故事中,他被表现为天不怕、地不怕,反抗命运主宰,蔑视一切权威和‘等级’的叛逆者”。“在取经故事中,他虽已归附于天宫神佛的统治,但还保持有大闹天宫的叛逆性格„„对于命运主宰者的愚蠢和对于人民的摆弄,时刻加以嘲笑和谴责——这便是‘皈依’后的另一种反抗形式,当然比之大闹天宫,它来得缓和而又软弱了。因此,取经故事中的孙悟空的性格,蕴藏着内在的矛盾性,这是命运的悲剧所造成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小说史》认为,《西游记》对孙悟空的描写,存在着显著的矛盾。“闹三界的孙悟空是一个大无限的反抗者,到第八回却突然‘知悟’,成了一个‘情愿修行’的佛教徒。这个转变显得很生硬牵强,仅仅停留在概念化的表现方式上,完全没有溶化到孙悟空形象的血肉中去,与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
张德伦《大圣·行者·佛》说,取经路上的孙悟空虽然雄风不减当年,但与闹天宫时的齐天大圣相比,却有根本的不同。他把当年闹天宫视为“诳上”的“恶事”,自我否定,这只能说明他的立场起了根本的变化。他皈依佛门,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接受招安,标志着孙大圣事业的彻底失败。
李靖国《英雄的悲剧 悲剧的英雄》认为,从孙悟空的生命旅程看,他走了一条自由被不断剥夺的道路,不仅是行动的自由,而且是思想的自由。因而孙悟空是一个层次更深刻的悲剧形象。从大闹天宫到服从皇权保唐僧取经,孙悟空堕入了不能自拔的悲剧怪圈,走向了追求平等自由的反面,这是个异化的过程。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孙悟空的前后必须是统一的。沈玉成、李厚基《读〈西游记〉札记》认为,《西游记》的前一部分,孙悟空作为叛逆者,坚决反对天宫统治阶级;后一部分,斗争矛斗转到妖魔身上。该文批评张天翼所说孙悟空投降了统治者,而向他的同伴作恶斗,认为这种观点“会大大地减弱孙悟空这一正面形象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有许多问题也就变得难以理解”。沈仁康《〈西游记〉试论》称“《西游记》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形象——孙悟空,孙悟空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关于孙悟空这一形象前后是否统一的问题,沈文认为:“在闹天宫时肯定孙悟空和在西天取经路上肯定孙悟空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统一在“希塑解除人民痛苦的思想”基础之上。张默生《谈〈西游记〉》称《西游记》“是一部孙行者的英雄传奇”,“孙悟空是神的世界中打抱不平的一位硬汉,他永远是乐观、积极、不怕困难和敢作敢当”。他之所以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害怕唐僧念紧箍咒,这是时代的局限使他无可奈何的。
李希凡《谈谈〈西游记〉的主题和孙悟空的形象》不同意张天翼的有关看法,着重讨论了后期孙悟空的形象。他说,孙的后期并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在这个形象里存在着激起人们热爱的新东西。他并不是一个悲剧的性格,相反,仍是一个洋溢着战斗热情的英雄形象,渗透在这个英雄形象里的,不是残害同伴的卑劣品质,而是那种为了既定事业奋斗到底的崇高而忠诚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他的后期性格里被更深更广地表现出来了。李文说明,孙悟空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也就说明了他性格的前后统一性。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也称,“孙悟空是全书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西天取经’表彰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精神”,往西天的孙悟空“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孙悟空前后的命运是互相矛盾的,然而在性格上却有一致之处”。这实际上是说孙悟空这一形象是矛盾的统一体。郭豫适《论〈西游记〉》认为它“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神话艺术形象”,“常常把他们跟某种动物的体态习性糅合在一起,人物思想性格和动物体态习性的巧妙结合,使《西游记》的人物故事具有神话、童话的浓厚色彩,作者在这方面的艺术处理上又很注意个性化”。刘毓忱《〈西游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称《西游记》塑造了很多似人非人、似兽非兽、似妖非妖的艺术典型。在这些典型身上,毁有人的社会属性,又有兽的自然属性和妖的传奇性。“三者相辅相成,副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以人的社会属性为主导的艺术典型。”胡光舟《吴承恩和西游记》认为《西游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具有这样的特点:“它既是多次地、反复地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来泻染、加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又结合运用了比较细致的颇为传神的细节描写。”其描写细节的细致程度超过了《三国演义》,不少地方可以和《水浒传》媲美。
钟扬《点石成金》认为,“吴承恩善于创造幻想性情节去表现人物性格”。“作者懂得幻想性情节虽不受现实生活逻辑制约,却须遵循人物性格的逻辑和幻想世界的逻辑”。吴圣昔《西游新解》认为,《西游记》塑造形象的艺术经验有两点:
1、拟容取心,神形逼真。
2、丑中孕美,褒贬相成。“拟容”方面,善于抓住猴头和老猪的两副尊容及其特征,展开富有情趣的独特描绘。在运用“拟容”的手法上,有巧夺天工之妙。作者对人物形体特征(孙悟空的尾巴、猪八戒的长嘴)的描写显示了构思之巧、设想之奇、浓厚之趣。“取心”方面,借鉴某些动物性的具体内容,刻画和体现人物性格,是《西游记》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这突出地表现在孙行者和猪八戒的不同性格的对照刻画中。
对孙悟空的阶级属性问题,胡念贻《〈西游记〉是怎样的一部小说》称,孙猴子这个人物接近劳动人民,在他身上概括了劳动人民的特点,如机智、勇敢,有很大的本领,对于压迫者的反抗等。该文是将孙悟空作为劳动人民的典型看待的,实际上也就谈到了孙悟空的阶级性问题。朱彤的《论孙悟空》作了专门论述,他认为孙悟空形象“是新兴市民社会势力的政治思想面貌;在文学上以理想化了的浪漫主义形式的表现”。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它一定程度地曲折地概括了新兴市民社会势力渴望突破封建势力束缚,获得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的进步要求。(笔者按:50年代,沈仁康《〈西游记〉试论》说过,孙悟空等打垮妖魔统治势力,在客观上是工商业发展要求的曲折间接的反映,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要求冲破封建主义重重限制层层束缚的愿望。)朱文还说:“孙悟空形象是个成功的浪漫主义的艺术典型,它的现实基础是明代后期崛起于封建社会内部的新兴市民。他的热烈追求自由和平等,他的积极乐观主义,他的冒险进取精神,他的丰富社会阅历,以及他的机灵乖巧,多才多艺,甚至他的诙谐放浪中带着点油滑的独特风格,与新兴市民某结先进人物所表现出的社会阶级素质,是多么的相似!凡此都是以说明孙悟空实际上是穿着神话外衣的市兴市民二重性阶级的特征。赵明政不同意朱彤的看法,他认为断言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概括了市民社会势力两面摇摆的两面性,这就贬低了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因为孙悟空反抗封建统治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在当时的新兴市民社会势力是不可想象的。简茂森《孙悟空形象的阶级属性》从孙悟空造反的性质、特点和目的三个方面分析了他的阶级属性,认为“要对孙悟空进行阶级分析。他就是一个当时封建当权派的反对派,一具地主阶级的激进派,或者说他基本上是吴承恩这样一类中小地主的化身”。由此看来,该文是将孙悟空归于统治阶级的。
《西游记》所创造的孙悟空形象,决不是适应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是作者强烈不满社会现实腐败黑暗,渴望要求加以改革的思想愿望的集中体现。吴承恩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左右,其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嘉靖、万历年间。当时,君王昏愦,宦官专权,土地兼并剧烈,官吏贪污盛行。武宗时抄宦官刘瑾家产,得金二十四万锭另五万七千八百两,银五百万锭又一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万两;世宗时抄权臣严嵩家产,得器物金银珠宝无算。土地两极化和残酷的封建剥削,导致大批农民与小土地所有者流于破产,有的“佣丐衣食以度日”;有的“采野菜煮榆皮而食”,生活悲惨万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某些地区甚至形成“千里一空,良民逃避,田地抛荒,租税无征”的萧条景象。加以当时宦官权臣交相暴虐,厂卫特务遍布全国,政治腐败黑暗到极点。较为清正的官吏亦常受到监视与惨杀,广大人民的生活就更加没有保障。因此,自英宗以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事件经常发生。就在吴承恩所生活的嘉靖、万历年间,便曾不断地发生此伏彼起的农民暴动。吴氏本人,是一位宦途失意、生活穷困潦倒而具有强烈不满现实思想的封建文人。根据《淮安府志》和《射阳先生存稿》的一些有关材料,我们得知,他在早年曾“屡困场屋”,四十五岁时,被地方保荐为“岁贡生”,以后又流落南京,靠卖诗文为生。六十岁后,曾一度出任过长兴县丞,但不久又因与长官意见不合,“遂拂袖而归”。作者的生活遭遇,培养了他“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的不肯向权贵低头的傲岸性格。同时,也使他比较清醒地看到当时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从而对现实表现强烈的不满。上述吴承恩的思想表现,就成为他在《西游记》创造孙悟空这个神话世界人物的思想基础。
吴承恩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其政治抱负,还清楚地表现在他所写的《二郎搜山图歌》的长诗中。诗云:“„„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风,长享万年保合清宁功。”作者在这里尖锐地指出,当时人民所受的灾祸,完全是由于执政的权贵们所造成。他把那些残害人民的封建黑暗势力比作北宋的“五鬼”,比作魑魅魍魉,决心要用“斩邪刀”来铲除他们,但又有“欲起平之恨无力”的苦闷。满腔怒火无处倾泻,因而把胸中的“斩邪刀”化为文字,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创造了孙悟空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神话世界英雄人物,让他来横扫人间一切妖魔,用以表达作者内心所积压的块磊不平。当然,从诗中亦可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政治理想并没有超出正统儒家的思想范畴。他所希望的只是实行“王道”与“德治”,要求建立一个他认为合理的封建秩序,而不是要变革封建制度。作者的这一政治理想,既表现在《西游记》中对虚构的神魔的批判,亦表现在对取经途中几个现实国度的描写。唐僧师徒在西行途中所经历的九个现实国度,大都是君主昏庸,臣属贪暴,而经常被作者作为讽刺和谴责的对象。例如:祭赛国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朱紫国国王是“为老婆就不要江山”的昏君;比丘国国王贪欢女色,也是个无道昏君;宝象国国王是“水性的君王”,愚昧无知,不辨是非。官员是“木雕成的武将,泥塑就的文官”;车迟国国王迷信道士,“着实昏乱,东说向东,西说向西”;灭法国国王实行残酷统治,大肆屠杀和尚。其中只有玉华国国王“重爱黎民”,国家呈现出“人烟凑集”、“五谷丰登”的太平景象。从这些描写中,明确地体现出作者梦寐以求的不过是儒家所鼓吹的“圣君贤相”的政治幻想而已,在思想上他并不否定封建社会制度。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进步文人,吴承恩的世界观是有其深刻矛盾的。由于他对现实政治的腐败与黑暗有强烈不满和清醒认识,渴望要求加以改革,因而把辛辣的讽刺和愤怒的谴责指向神佛统治阶级和妖魔邪恶势力,并以歌颂态度创造了孙悟空这个具有反抗性的神话世界人物,用以表达他对现实封建统治权威的蔑视,以及排除一切腐朽邪恶势力的决心与信心,这在客观上符合于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有其明显的现实意义的;不过,又由于作者的政治理想跳不出儒家的思想范畴,认识不到封建政治的腐朽黑暗来源于不合理的封建社会制度,因而在思想上不否定封建制度,并幻想继续维护巩固封建制度,这就决定使《西游记》这部小说不可能在现有思想水平上再提高一步。作品中对皇帝的昏庸和官吏的贪暴虽然均有嘲讽,但是,对封建统治权威却不可能从根本上给以否定。孙悟空在反抗天宫统治者的斗争中,虽然那样英勇无畏、顶天立地,一个觔斗云能打十万八千里,然而却打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最终仍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孙悟空在西行扫魔斗争中,其机智勇敢亦不减闹天宫,可是,每当他遇到严重困难时,又不能不到天宫求助,从而把扫除妖魔邪恶势力的希望寄托在神佛身上。这些,显然都是作者无法超越的阶级局限和思想局限。在孙悟空这个神话世界人物身上,尽管概括有作者世界观深处进步与落后两种思想的矛盾,但其主要倾向在客观上符合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我们认为,决不能因为这个人物创造仍有其局限性,就任意加以贬低,抹煞他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因而便得出完全否定的结论。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这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对孙悟空形象的高度评价和热烈赞扬。这个神话世界人物,长期以来为中国人民所喜爱。目前,在批判“四人帮”所捏造的十七年“文艺黑线专政”论之后,不少剧种又开始上演“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传统优秀剧目,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不仅中国人民喜爱孙悟空,世界人民也喜爱孙悟空。过去,因为中国剧团曾到世界各国演出“闹天宫”,孙悟空已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看样子,今后孙悟空还会在世界上发生更大的影响。《西游记》这部杰出的神话小说,解放以前,一直被陷于资产阶级学者繁琐考证的迷宫中而不为人们所重视。解放以后,在毛主席双百方针和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指示的指引下,才把它从繁琐考证的迷宫中解放出来,使其面貌为之一新。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四人帮”对毛主席指示的干扰破坏,给《西游记》的研究又造成很大思想混乱。我们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千钧棒,彻底批判“四人帮”在文化思想阵地上所散布的种种谬论,清除其一切思想流毒和影响,让毛泽东思想红旗插遍学术研究各个阵地,坚持把上层建筑领域中两个阶段、两条战线的斗争进行到底。
郝世峰《孙悟空形象谈略》联系吴承恩的思想来谈孙悟空形象,称吴承恩借描述人鬼变异的神话来表达他的政治态度。他对于坏国殃民深致感慨,但要驱去这些恶势力又自感无力,因此寄希望于英雄出世。对于英雄的热情期望,推动着吴承恩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孙悟空显然是作者理想中的一个惩腐恶、正乾坤的英雄。孙悟空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他思想中的异端倾向,一是神权观念淡漠,二是富有主动战斗精神。孙悟空富有朝气的个性,是摆脱理学拘束的结果。
殷光熹《关于孙悟空反抗的性质和目的》认为,孙悟空反对昏君,并不反对明君,并没有想推翻最高统治者的意思。他有一定的反抗性,要求平等,要求冲破某些束缚,与明代中叶后资本主义萌芽所反映出来的朦胧的民主思想有些关系。刘勇强《西游记论述》第三章从孙悟空形象的演化、小说史上英雄形象塑造的变迁及社会思潮等几方面论述了孙悟空这一形象,认为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突破了儒家英雄观念及小说塑造英雄的传统模式。孙悟空既肩负着匡世济民的伟大责任,又不断追求自我价值,二者得到完美的结合。孙悟空强烈的自由、自尊、自娱意识与个性解放思潮息息相关。孙悟空“以除邪扶正的伟大斗争和对人生境界的努力开拓,展示出一种富有时代特点和民族传统的理想人格,这是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永久魅力的”。殷文和刘文都联系了明朝的社会新思潮来谈孙悟空这一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