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2、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讨论,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教学难点: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接下来,请大家集体读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疏通文字
教师: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初读,理清字音,检查预习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樊迟_______ 皋陶_______ 弘毅_______ 枉_______
(提示:fán、gāo、yáo、hóng、wǎng)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1)天下归仁
______________(2)为仁由己
______________(3)请问其目
______________(4)雍虽不敏
______________(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______________ 1
(7)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8)能近取譬
______________(9)士不可以不弘毅
______________(10)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______________(12)克己复礼为仁
______________
(提示:(1)赞许(2)靠(3)详情(4)资质愚钝(5)实行(6)字(7)担忧(8)比方(9)抱负远大,意志坚强(10)停止(11)贫困(12)实现)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问知。子曰:'知人。'(2)举直错诸枉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4)知者利仁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提示:(1)'知'通'智'(2)'错'通'措'(3)'乡'通'向'(4)'知'通'智')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仁以为己任:宾语前臵语,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
梳理字词,初步感知。
三、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例)(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先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论述,然后概括说明。
文中的句子: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 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四、拓展延伸
“仁”与生活
有人说,“仁”是很高尚的道德,但施仁的社会已远离我们而去了;有人却认为,“仁”一直与我们在一起,我们生活中,仍需要“仁”,存在“仁”,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总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五、总结: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还有一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六、作业:
搜集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的句子。
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又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耶稣
最高贵 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穆 罕默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精选3篇)
篇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二、解读选段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3、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重点词:
(1)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2)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6)樊迟未达达:明白,理解。
(7)问知知通智。
(8)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
……
文言句式:
(1)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2)选于众状语后置句
(3)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
(4)克己复礼为仁决定句
翻译: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庄重。自己不
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能够拿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今译
孔子说:“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能够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今译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没有明白。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那些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那些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
明确:“克己复礼”是指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都贴合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一种体现,“仁”是目的,而“礼”、“乐”等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而不要以“礼”为核心,核心仍是“仁”。
2、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明确: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好处,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状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必须的启发好处。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务必思考到他人的存在,思考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务必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资料,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三、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
(1)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同一事物。围绕什么是“仁”,孔子既从肯定的方面作答,又从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诉人们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从如何对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从如何对待别人的角度作答,从而使人们对“仁”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
(2)文辞简约而意蕴丰富。
选文第1则中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句中的“一日”两字值得反复体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百事都始于“一日”,何况追求仁德呢
四、联系实际,深化孔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好处。
举例:比如,公交车上让座的例子;为四川赈灾捐款的目的等等。
五、课堂小结
用于丹《论语》心得中话作结。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天所学的选段,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在《论语》书中找到关于“仁”的思想的语句,翻译,全面理解“仁”的学说。
篇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样解说的。
二、结合注释,通读全文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樊迟fán皋陶gāoyáo弘毅hóng枉wǎng
2、学生群众诵读
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能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齐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3、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⑴天下归仁:赞许
⑵为仁由己:靠
⑶请问其目:详情
⑷回虽不敏:资质愚钝
⑸请事斯语矣:实行
⑹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字
⑺尧舜其犹病诸:担忧
⑻能近取譬:比方
⑼士不能够不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⑽死而后已:停止
⑾不仁者不能够久处约:贫困
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⒀其恕乎:大概
⒁尧舜其犹病诸:大概“之乎”合音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问知。子曰:“知人。”“知”通“智”
⑵举直错诸枉“错”通“措”
⑵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
⑷知者利仁“知”通“智”
5、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⑴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语,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
⑵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⑶选于众状语后置句
⑷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
⑸克己复礼为仁决定句
三、疏通文意,理解语句的大概意思。
1、【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一个字能够终身奉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能够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7、【原文】曾子曰:“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有志者不能够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职责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职责,这样的职责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8、【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9、【原文】子曰:“不仁者,不能够久处约,不能够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四、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仁”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二)请大家根据一下三个问题的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重点句)。
A、什么是仁
明确: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仁”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B、怎样才能到达仁?
明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
明确: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三)“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学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请联系现实生活对下列关于“仁”学的句子作一解读,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就应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期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期望爸爸、妈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但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爸爸、妈妈,理解爸爸、妈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期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这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期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能够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以前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清洁工,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舍长,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有些人总以为上苍欠他的,父母的呵护、师长的关爱、朋友的真情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视恩情如草芥,背信弃义却毫无愧疚之意,感恩之心早已荡然无存,其实内心的真诚感恩也是“爱人”的一种温暖的表现。
“爱人”即感恩,它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拥有感恩之心才能不断荡涤灵魂;同时感恩之心又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与呵护。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缺乏“爱人”的表现:对父母辛苦的无动于衷、对老师付出的漠然置之、对动物受伤的冷眼相待、对别人危难的缺乏同情、对民族忧患的缺乏关注……
讲几个小故事,大家体会一下“爱人”的内涵。
⒈为何国王把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
有个国王有三个儿子,他很疼爱他们,但不知传位给谁。最后,他让三个儿子回答如何表达对父亲的爱。大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帽子,让全国的百姓天天把您供在头上。”二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鞋子,让普天下的百姓都明白是您支撑他们。”三儿子:“我只想把您当做一位平凡的父亲,永远放在我心里。”最后,国王把王位传给了第三个儿子。
透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真诚,它就应来自心灵的深处。
⒉小女孩为何获得“雷鸣般的掌声”?
老师正在做一次如何感恩父母的调查。一个同学立刻说:“等我长大的时候,我要送一套很大很大的别墅给他们。”其他的同学露出惊奇和羡慕的目光。另一个同学之后说:“我要请爸爸妈妈出去旅游,南极的冰川和北极的极光就是我送给他们的礼物!”其他的同学传出不小的赞叹声。只有一个女孩怯怯地说:“我要给妈妈洗头,让……让她的长发飘逸起来……”空气在这一刻凝固了,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心跳声。“为什么?”老师不解地问。“在一次车祸中,妈妈的双手致残了,只有我给她洗头……对妈妈来说,洗头是种幸福!”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透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爱,它是幸福的另一种表达。感恩需要细心呵护,它就应来自平凡的生活。
⒊奥运会冠军顾俊的感人之处何在?
《江南时报》报道,载誉归来的奥运会冠军顾俊回到家乡无锡,得知父亲顾德元所在的无锡第四纺织机械厂正遇到贷款难题,便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16枚金牌,给父亲拿去作为贷款抵押。如今,这家企业蒸蒸日上。当职工们共拿出20万元奖励她时,顾俊却说:“我为家乡人民做些事情是就应的……没有家乡的哺育,就没有我的这天。”
透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需要提升境界,它就应来自博大的胸怀。
⒋国手拒绝回国原因哪般?
釜山亚运会之前,中国篮球协会召回在美国打球的王治郅,准备将他与姚明、巴特尔组成固若金汤的防线。然而,由于害怕经济利益受到损失,这位无人能替的国手最终没有回国效力。比赛的结果能够想象,我们以几分之差屈居亚军……
透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感恩就应远离冷漠,拒绝自私,对心胸狭窄勇敢地说“不”。
⒌《诗经》:“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其大意是说:父生我,母哺育我。爱抚我护持我,养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挂念我,出门进门想着我。)——《诗经-小雅》
透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天下至爱莫若父母。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就应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应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四)问题探究
⒈文章中有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明确: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有两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理解,即孔子和曾子。
⒉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
明确:“克己复礼”是指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都贴合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一种体现,“仁”是目的,而“礼”、“乐”等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而不要以“礼”为核心,核心仍是“仁”。
⒊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明确: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好处,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状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必须的启发好处。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务必思考到他人的存在,思考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务必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这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⒋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1)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同一事物。围绕什么是“仁”,孔子既从肯定的方面作答,又从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诉人们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从如何对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从如何对待别人的角度作答,从而使人们对“仁”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2)文辞简约而意蕴丰富。选文第1则中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句中的“一日”两字值得反复体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百事都始于“一日”,何况追求仁德呢?
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这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能够说我们一向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
五、课外延展
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结合你对“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用心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
要求:1.字数不少于400字。2.贴合倡议书的写作要求
篇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好处。
【过程与方法】
透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好处,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忙学生懂得并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融洽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教学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过程:
环节一:视频导入
1、播放电影《孔子》片段
2、小组交流名言赏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
环节二:生活在线
细雨淅沥,秋风瑟瑟。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原先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
探究:1、中年妇女为什么会“皱起眉头,面露不悦”?
2、你们认为她“喃喃自语”些什么?
3、请你评价一下中年妇女的言行?
生活在线(续)
雨还在下,车继续行进。放学后的我也上了这辆车,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环节三:生活剧场
材料:大人都喜欢逛商场,个性是妈妈。但我们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尤其是人多热闹的商场。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纳闷。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不能吸引小孩子呢
探究:1、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待在商场里?(透过学生亲身体验得出结论)
2、在生活中,别人有没有强求我们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时你的情绪怎样样?
环节四:生活感悟
你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欺骗别人;
你不想被人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
……
环节五:情感升华
展示两组图片,学生比较得出结论。
第三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范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活动准备
学生收集“志愿者”助人的故事。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不仅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和陈赞。老师猜到了,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的内在含义,是吗?
2.感悟名言:学生先阅读传统美德故事《买屋让屋》,从中领悟苏轼买屋又让屋的道德心境,即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绝不施加给别人,然后阅读第五页的开头一段文字,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在含义。
3.讲故事:各组推举代表讲述有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4.师生对话:有人说,”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关键的是要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待人处事,你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充当角色,换位思考:先感受案例中的人事情景,了解胡文,赵磊、王晶三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设身处地思考三人的言行,最后在教科书的留白处,分别写出自己要充当的角色,应当如何想?如何做?
6.将心比心:先在左边轴心圆下面的空白圆内填写自己不喜欢别人的行为内容,然后按照“我不喜欢别人......”“我就应该......”的思考方式,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右边的五个空白圆内写出自己所应表现的行为内容。
7.教师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待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时时处处做到善待他人。
第四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范文模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面对银杏树的深思
坐在窗边,我痴痴的望着窗外银杏树上的苍翠的叶子。在微风中轻柔舞动着,充满生机,富有生气„„我痴迷了,陶醉了!
正当我着迷于此时,另一幅画面不可阻止的印入了我的脑海里。细细的,黑黑的枝干上,挂着几片零丁的叶子。叶子枯黄,带着那么一丝病态,如同被霜打过的茄子一般。这不正是我家阳台角落里那盆桂花吗?为何被遗落在了角落里了?
还记得刚买回家时,是花农从土里挖出来放在花盆里的。枝叶上还开着些许米白色的花,不甚多,却甚香,沁人心脾。我喜爱极了!
为何过了一个冬之后,毫无叶子的银杏树焕然一新,孕育出了嫩叶,显示出蓬勃生机?又为何桂花苗却从可爱极了的模样变得如此萧条,落败?
望着杏儿树思索着„„
忽儿,两只小鸟映入了眼帘。它们很自由,很美。头上有一撮白色的绒羽,这和它那漆黑的的外表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但它却是很美,它们相互追逐着,相互嬉戏着,在浓密的叶层中上窜下跳,或许,正在啄食着那美味的虫儿。这一幕把我带回了童年。
那年我七岁,在老家农村,我爬上树去掏鸟窝,取出一只刚出壳不久的幼鸟,它还没有长羽毛,嫩红嫩红的。我好奇地把它带回家精心喂养,它的羽翼渐渐的丰满了。到后来,也可以飞出那么一两米的距离了。我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我见证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这总是让人很愉悦!
现在突然想来,觉得它比其它的鸟儿少了那么一点什么,是什么了?对了,是少了那么一点大自然的灵性!
可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并没有“伟大”的将它放归自然,可能是自私心在作祟吧。但是因为一次大意,它却置身猫腹了,那时,我十分懊丧。
如果又下辈子,祝愿它不再遇到调皮捣蛋的我。
答案似乎愈亦的明朗了。上述二者皆是大自然的宠儿,喜欢自由,喜欢在无拘无束的的环境下出生,成长,直到死亡。喜欢自己去努力的汲取阳光,喜欢自己去奋起而飞,搏击长空。而不是被人们限制于一盆,一笼里面。
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渴望自由了?不喜欢没有被他人强加东西在身上的感觉了?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和孔老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是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了?
将心比心
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将心比心不失为一条良好的交往准则。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将心比心,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想想,那么和谐就很容易。一个作家去医院输液,年轻的小护士为她扎了三针都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泛起了青包,疼痛之时正想抱怨几句,却抬头看见小护士额头布满了汗珠,于是安慰道:“不要紧,再来一次。”第四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叹了口气,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我真感谢你让我再试一次,我是来实习的,你是我第一位病人,要不是你鼓励,我真不敢再给你扎了。”作家告诉她:“我想起了我的女儿,在医科大学读书,我只希望她也能得到她第一位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将心比心,会对孩子多一份怜爱,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同时,它也是一种很巧妙的鼓励方式,万事开头难,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在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许会给别人造成麻烦和困扰,这时,得到别人的宽容和理解,是一种最有力的鼓舞。
一位客人吵着要见餐厅经理,一位服务生过去解决情况,“你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好好的红茶糟蹋了!”服务生连忙道歉,并很快地换了一杯来,和先前一样,一杯红茶,碟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又轻声说道:“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放牛奶了,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使牛奶结块。”客人脸一下就红了,很快地喝完离开了。有人笑问服务生:“明明是他自己不懂,你为什么不直说呢,他那样粗鲁的叫你,为什么不还以颜色?”回答道:“理直气和!”
有时候我们遭遇如此误会,更应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化解,正因为道理一说都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吼出来,理直气壮是对的,可是在待人处事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在当时的气氛下,“理直气壮”是否可以解决矛盾,将心比心,别人有错的时候,和气、委婉地指出来,给人留一个台阶下。如果在当时本就紧张的气氛下,还大声地给以反驳,最后让对方难堪,这样更加深了矛盾。
在生活中,多为别人想想,别人也在为自己着想,多一些将心比心的感悟,人与人之间便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这点,人际关系一定会更加和谐。
将心比心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相处,民族与民族相处,国家与国家相处,都需要将心比心,这样人们才可以和睦相处,民族与国家才会得到和平。
众所周知,美国是受恐怖助于威胁最大的国家,基地组织为何要与这个世界上经济水平军事水平最发达的国家唱对台戏呢?是基地组织为了钱或别的利益才有与美国斗争的野心,还是美国自己因为一些事而激怒了别人?
从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美国是恐怖组织袭击的首要主标,是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将战争带到中东地区,让中东地区常年战乱。
最近新闻报道了本拉登被杀的事实,本拉登死了,恐怖主义就会消失吗?我认为不会,美国如果总是将己所不欲的战争施于别人,那么反抗者就会越来越多,他们自己也永远摆脱不掉恐怖主义的威胁。
世界上还有很多发达国家将自已所不欲的东西强加给一些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一边喊着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一边却又在一些小国家建造重污染的工厂。在这时我真想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名言翻译成各国的语言,然后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的总统,来唤起他们的仁爱之心。
或许是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之深,中国人最懂着将心比心。
自从长达数年的抗日战争和内战终结之后,中国几乎没有发动过别的战争,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因为他们知道战争的痛苦和艰难,他们最懂将心比心,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大好机遇。国力增强,中国人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扬眉吐气。在钓鱼岛事件之后,激起过中国人民的愤怒。但是当日本大地震之后,中国人又慷慨相助。赢得了日本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赞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做什么事都要将心比心,这样才可以得到别的尊重。我们将孔子的精神发扬广大,才能在这个世界屹立不倒,才能千古流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夫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品格,可是很多人却没有这种高尚的品格,有些人却为了这种品格牺牲了许多。
东晋大臣庾亮,有一匹很凶的马,有人让他卖掉,他却说:“我卖掉了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自己不安全就要嫁祸他人吗?”庾亮的所言就体现了这种高尚的品格。他没有因为自己会受到伤害就将这种伤害转移给别人,而是将危险留给自己,他的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应该让我们感到敬佩。
与他不同的是庄子笔下的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某海鸟停落在鲁国城郊外,鲁侯以为它是只神鸟,令人捉住他,以非常丰盛的宴会来欢迎它,对它比对神还好,可是他的热情却让这只鸟惶恐不安,不吃不喝三天,最后死去了。鲁侯对待这只鸟就没有想到这只鸟真的需要什么,他并没有想到这是只普通的海鸟,它所需要的只是能够让它填饱肚子的食物和自由飞翔的地方。鲁侯用他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最终害了这只普通的海鸟。从鲁侯的这个故事我们就该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别人是否也是这样,不弄清别人需要什么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应该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禹同样拥有着这个高尚的品格,他因为自己的亲人,朋友和乡亲着想,怕因为洪水而失去生命,离开自己刚结婚的妻子,率27万人治水,夜以继日进行疏水工作。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经13年奋战终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业,他都江堰宏伟的业绩造福了千千万万的人们,世世代代的成都人都受到了他功业的庇佑。
当战国的白圭与孟子谈论起治水的时候,白圭说:“让我来吧,我一定比禹做得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水流到别国不就完啦,省事多了。”然而他只看到了对自己的益处而忽视了对别人的不利。他没有想到当洪水流到别国时别国人民的苦难,他没有像大禹那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自私他完全没有考虑到别人。他没有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种品格,也是当今社会的许多人所缺乏的,我们应该将孔夫子的这句话时刻记在心里,提醒自己,应该怎样做人,这样才能终身行之。
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这是人与人交往的最重要的东西。孔子如是教导子贡,也教导千万代炎黄子孙。
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摩擦,会有意见不合。廉颇和蔺相如不也曾争了个脸红脖子粗吗?如果二人都各执己见,一直这么对下去,不愿寻找一个“平衡点”,那国家能安宁吗?将心比心,试着站在对方角度来看待分歧,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才会突然发现自己本来坚持的,或许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本事强调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但这也不能缺乏将心比心这一为人处世的原则。我们常说“有什么就说什么”,朋友之间就这彼此来考虑问题,把心摆出来,把心里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双方互相理解礼让,不也是将心比心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偏偏总会有那么些人“己所不欲,必施于人”。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恰好反映了两个政府对千年前孔子的教导的实行程度如何。美国积极应对危机,使自身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并且稳步发展。但德国纳粹却将危机转嫁给他人,对外侵略,肆意扩张,公然挑衅《凡尔赛和约》。为什么同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国,面对危机时的态度会截然相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是作为一个人的人生哲学,也是一个国家立足世界的根本所在,如若不然,那将会遭到世界人民的反抗,它将无法跻身世界民族之林。
将心比心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治国的原则。
君臣相处,做到将心比心,则可以天下安定,九州繁荣;反之,则国破家亡,往事如烟。唐太宗和魏征,齐桓公和管仲,他们都是本着为国为民的心相处共事。在君,为国;在臣,为民。如此,将彼此的真心摆在一起,管他逆耳忠言,管他曾经恩怨,为民为国才是最重要的。不把自己不想的不强加给对方,不强给百姓和国家。
当自己想对他人发火时,先想想对方会怎么想,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定要尊重别人。发生矛盾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心,说出真心话,就做到了将心比心。这就是值得我们一生都遵行的为人处世之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终身行之者也。
——题记
有俗语云:“强扭的瓜不甜,”爱情如是,为人处事亦应如是。凡是多为别人着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则会更加融洽,更加和谐。历史上有许多人物虽谈不上遗臭万年,但也绝对不是正面角色,这些人物的普遍特色则是欺压百姓、丧尽天良。攀龙附凤,崇尚拜金主义与享乐主意而不惜杀妻灭子的陈世美,终究是人财两空,死在包拯的铡刀之下;恃宠而骄,不顾百姓劳累从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的杨贵妃,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不会使自己受人唾弃。而历史上也不会有众多明君,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将天下智力得井井有条从而永垂青史。唐太宗采纳魏征的“十思”来治理天下而天下大治,国泰民安,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誉;齐威王采纳孟子的谏言,从而“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而使天下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多为别人着想,世界将和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也应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否则,人类必会尝到自己种下的恶果,别在污染了之后才想到治理,别在强迫了之后才想到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若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和平、安宁。
将加人,先问己。——后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人需终身行之的警示。自己不愿承担与履行的事物,我们为什么要要求他人一定要实行呢?更不能将自己的不满和对社会世俗带有的偏见而强加到他人身上。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矛盾和争吵但追究其根源,却大都是人自己的私欲致使的。
前段时间曝出陈光标“伪慈善”,但是经过多番的调查,终于澄清了陈光标在慈善事业上所做的巨大贡献。他不仅在中国,还有对其他国家的援助。可媒体却轻易用“伪慈善”来侮辱一个人的人格与信仰。媒体不会像陈光标一样捐那么多钱,所以他们才想出法子试图让陈光标“原形毕露”来换取更多的财物,媒体的报道着实让所属的机构吃到了甜头,但在最终证明了陈光标的清白的时候,也给他及他的家人带来的伤害,当我看到陈光标的采访的时候,他说“我做过的事情都是好的,所以我不怕。”可是采访到他的家人的时候,他的母亲却在镜头前落了泪,说着最害怕自己的孩子出事。让原先在镜头本来微笑的陈光标不知所措,最终流下了愧疚与不甘的泪水。媒体将陈光标作为一个乐子,媒体自己做不到这样的慈善,却因为私欲让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流泪。有谁能像陈光标一样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捐出?又有谁能在日本地震第一时间到达日本,在车上挂上五星红旗,在西服上贴着五星红旗去帮助日本人?他时刻记着,他在做慈善,他是一个做慈善的中国人。看到真相,那些媒体带着空穴来风的消息不会愧疚吗?为了自己而使他人陷入困境,难道他们忘记了“勿施于人”的道理了吗?
庄子笔下有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有只海鸟停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为它演奏音乐,给它喂牛羊猪肉。鲁侯的热情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我们从不想过是否对他们不是伤害,我们只是一味的为了自己的私欲“奋斗”和“执着”。
我们会发脾气,会不满,会不甘。但请别忘记做事有度。私欲施于他人,最终并将害了自己,也对他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我们更该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之道,这是前人的警示,更是对我们的期望。
第五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洋妞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的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被太阳晒黑了。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