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略的三个维度

时间:2019-05-14 21:3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略的三个维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略的三个维度》。

第一篇: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略的三个维度

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略的三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07/13王永贵

导读: 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做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遵循。必须从底线思维、话语体系和理论创新等主要维度上来思考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略,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谋划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战略布局,以崭新的思维理念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总书记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做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遵循。必须从底线思维、话语体系和理论创新等主要维度上来思考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略,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一、底线思维维度: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正确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

底线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它要求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从坏处着眼和考虑,积极争取最好的工作目标和结果,掌握好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性。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2]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同样适用于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建设的底线思维,实际上就是要求认真分析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从战略上谋划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方略,明确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努力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掌控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可以说,确立和把握好底线思维,是谋划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方略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维度。

注重党的思想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底线思维的生动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意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为此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为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提供前提和保障,确保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执政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也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高度统一,并最终实现党的历史任务,这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确立底线思维维度,才能把握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树立底线思维,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然,任何意识形态发展创新的基本方向、具体定位和实践方式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内涵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为了更好地认识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脉络,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所实施的各项政策和意识形态工作,把握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未来走向,就必须从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进程出发,探索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实现中国梦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撑。

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对毛泽东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的某些失误的纠偏,并针对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建符合时 1 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果。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实质上就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塑造党和国家的形象,以更好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服务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就决定了新时期中国意识形态建构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包括有世界眼光、时代潮流以及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这一新的理论概括成为当时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及其更新的依据,是当代中国最具标志性的话语体系。这一理念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所有举措的得失成败,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邓小平理论等强调以爱国主义为内核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重组,强调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新型爱国主义的重新树立,为此它不但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党长期优良革命传统,而且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并放眼当代世界各种文明共存交融的未来,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因而富有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论对中国国内的经济、法律、政治和文化,还是对整个世界而言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时,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变化,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明确指出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科学发展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深入认识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同时必须把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也正是在这一总体布局中继续得以有效推进,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取得新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并获得全面阐释,使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意识形态发展认识又一次重大进步和新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更趋于复杂化,挑战前所未有。改革开放30多年进程积累下来的经济社会问题,诸如收入差距拉大、环境污染较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等民生问题突出、部分官员的腐败等也亟需解决。面对这一社会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定力和决心,多次强调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中国必须也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目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措施正逐步付诸实施,以期通过坚定的改革步伐化解社会积弊。与全面深化改革同步,当前中国还需要在意识形态思想理论上有新的创新发展,以此为改革攻坚阶段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3]同时,在针对如何实现中国梦的问题上,习近平提出了“三个必须”,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4]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效实施,必将成为凝聚人民思想共识的强大精神纽带,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与时俱进性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都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在把握底线思维中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二、话语体系维度:加强对外思想交流,在求同存异中打造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5](P162)这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事实上,话语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交锋和斗争 2 的核心,而打造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已经成为我们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维度和战略任务。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西方仍然主导着整个世界的话语体系,其仍然用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核心价值观念来作为国家间交往的基石和处理国际事务是非判断的标尺。尽管我国综合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速提升,但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中西之间关系呈现出典型的“政冷经热”的态势。其原因主要源于中西之间在国家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而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极力维持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强行胁迫其他国家接受其价值观念,将那些与其价值信仰不同的国家视为“异端”,忽视了国与国之间在历史传统、具体国情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伴随中国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中国威胁论”亦与此关系密切。另外,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相比,与中国快速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理论资源相比,国内在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方面相对滞后,而人们对西方主流的政治、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认知仍存在不全面的地方,这都造成了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具有的话语权不够多,不够有力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打造自己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成效显著,中国国际话语权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还落后于中国硬实力提升的步伐,还没有完全赢得属于自己的国际地位。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增强中国对外话语表达的整体竞争力、逻辑说服力、凝聚力和公信力,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故事”,更加生动准确地阐释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传播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塑造美好国家形象。

应积极建构和传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当前,如何在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过程中,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打造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2013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因此,在国际交往中,尽快建立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于切实维护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意义重大。

应当看到,“当前,面对国际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交锋态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情况,我们必须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在国际思想舆论交锋和斗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中掌控主动权和话语权,切实抢占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制高点,不断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6]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我们首先应提炼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它既能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及人民思想文化发展的精神实质,又能为西方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具有民族性、真理性和时代性,才不会因其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或价值观差异过大而发生排异反应,这对于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其重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明确,鲜明体现了整体与个体价值观的统一,是我们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有助于我们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一旦这种价值观深入人民大众的思想深处和血液之中,就会无形中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并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更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建立,是实现中国 3 梦的重要战略支点。

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对广大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寄予厚望并强调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同时,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7]因此,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全面展开,必将日益发挥出兴国之魂的强大精神力量。

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同时,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能否真正建立并获得国际社会的接受和认同,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获得验证。因此,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无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理论创新维度:贯彻落实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阐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创新性理论成果,特别是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了中国力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国家凝聚力、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展现了中国道路的光明前景。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党的理论创新呈现出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创新特点。所谓战略性就是我们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思想理论创新和价值引领;全局性是注重整体思维,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强化理论创新的顶层设计;而系统性就是从传承与创新、批判与建构的维度推进理论创新。这些进一步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崭新创造,为我们理论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提供了丰厚基础。

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8](P157-158)深入研究、系统阐发和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思想理论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也是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维度。理论工作者理应积极投身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和实践中,用我们的智慧在不同领域充分反映和体现我们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探索和思考,为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坚持正确的研究立场,准确把握理论创新的基石和原则。深入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一项党性、政治思想性和学术性很强的研究工作,要把握好研究的正确立场、方向和方法,把握好理论创新的基石和原则。一是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是深入研究和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财富。既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活水,更要说明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与时俱进。要在学习掌握科学理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将其作为精神的经典予以吸收,使我们的理论创新思维能力与精神境界共同提升。二是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还要系统掌握好我们的看家本领,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各级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这一创新理念同样适用于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我们应在深读细研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科学运用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中。

此外,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原则,即把党性与人 4 民性高度统一起来。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深入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要有深厚的为民情怀,时时处处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期盼为着眼点,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出发点,积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正能量,不断激发起人民群众奋进的强大力量。

第二,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创新思维,深入阐释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成果。当前,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其根本要求就是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既要分领域、分专题深入研究阐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同时,又要注重从系统性和整体性上来研究阐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阐明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思想精髓、战略地位和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研究提供了丰厚材料。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创新性思想和重要观点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高瞻远瞩。既要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道路的重要论述及其精神实质,更要研究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国际关系和对外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深刻领会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内涵与实质,准确把握其思想的语言特色和哲学智慧。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和方法,科学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回答现实课题。“问题意识”对于我们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马克思高度重视“问题”对于把握时代特征的重要性。他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9](P289)在当代中国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决不能遮蔽问题、回避问题,而应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中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发展能充满动力和活力。理论工作者要敢于亮剑,善于发声,不仅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回答现实课题,更要旗帜鲜明地对那些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有效回应,发表我们的响亮声音。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0](P11)我们应进一步深化和聚焦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研究,以宽广的理论视野和独到的学术眼光去研机析理,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捕捉问题、找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矛盾、突破发展难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总书记指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继续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11]可以说,深入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是我们的“分内之事”,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理论工作者应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集聚资源,整合力量,以更加过硬、更具显示度的理论成果,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为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2]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4-07-30(1).[3]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 [6]王永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定位、精神实质及着力点——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8]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第二篇: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体会发言

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体会发言

高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执政安全和社会主义未来方向。党的*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旗帜鲜明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面对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发和突出问题,要敢于亮剑、善于亮剑。

二是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要强化阵地意识,构建高校网上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依托新媒体传播手段,以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切实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进一步提升师生面对不良信息时的“免疫力”。

三是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思想进师生头脑。

用思想武装全体师生,要按照学*弄*做*的要求,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系统学、及时跟进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理论研究和宣传,让全体师生了解掌握这一伟大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不断深化对这一思想的理论品格、思想脉络、实践价值的认识,真正用于实践并推动高校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构高校“三全育人”格局。

要选好配强宣传思想部门领导班子,确保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抓好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三支队伍建设;加强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和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格局,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创建良好生态环境。

第三篇: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三个维度

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三个维度

编者按: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地方社科院系统作为智库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要着眼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探索发展新路径。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社会科学院第十九届院长联席会议暨首届智库论坛》上,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邵汉明交流了该院新型智库建设的三个维度,即“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突出重点”。本刊将邵汉明院长的发言以访谈的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邵院长,您好:请您谈谈贵院新型智库建设的三个维度。

邵汉明:好的。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三个维度,分别是特色智库维度、优势智库维度、重点智库维度。三个维度不仅是我院在谋划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反思和实践总结,也是我院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核心理念和重要策略。我院要以特色智库建设为导向,以优势智库建设为基础,以重点智库建设为支点,以支撑体系建设为保障,在建设过程中走分层推进、统筹发展、整体提升之路,努力推动优势智库向特色智库发展,重点智库向优势智库迈进,努力推动地方社科院迈出扎实步伐,加快迈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前列的步伐。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这三个维度,以及如何构建新型智库支撑体系。

邵汉明;第一,特色智库维度,它是新型智库建设的生存之本。

在“互联网+”和共享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特色发展是对“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不懈追求,是对理念创新、路径创新、措施创新的不断实践,是对占有特色资源、培育特色队伍、升级特色产品、打造特色品牌的不断实践。特色智库即按照特色发展需要建设的专业智库平台,未来将是地方社科院建设新型智库的生存之本。

从历史发展看,我院结合区域特色文化历史资源,形成了满铁研究、高句丽研究和朝鲜问题研究三个特色领域。在这三个特色领域,我院不仅承担了相关领域多个国家级项目,如《满铁调查部研究》、《朝鲜半岛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朝鲜粮食问题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东北古代方国属国史》、《唐朝东北边疆经略史研究》等;而且出版了一批“人无我有”的学术精品成果,如《渤海简史》、《简明高句丽史》、《中国古代治理边疆思想研究》、《日本侵略东北史》、《朝鲜国民经济计划发展史》、《伪满洲国史》、《韩国经济发展论》、《中朝界务史》、《中朝关系史》、《中国朝鲜族革命史》、《中朝、中韩文化交流史》、《中日关系史》和《满铁资料整理研究》等;还培育了一批享誉学界的知名专家,如满铁研究第一人解学诗以及历史学家孙玉良,朝韩问题专家张英、陈龙山等。

在新型智库建设中,我院将进一步强化特色发展,着力建设三个特色智库:一是“满铁”研究智库。依托“满铁”研究中心等部门,壮大完善“满铁”研究队伍,利用好第一手“满铁”档案资源,加强“满铁”档案整理、资料挖掘工作,实施“满铁”资料抢救工程、“满铁”资料馆资料数字化工程和全国性“满铁”档案资料联合调查行动,筹办《“满铁”研究》杂志,出版首批成果《“满铁”研究系列丛书》,提高“满铁”研究与政治理论、国际关系研究的结合度,以确凿证据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扭曲历史的政治意图,为中日关系早日摆脱历史包袱提供系统依据。二是高句丽渤海研究智库。依托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等部门,联合省内外相关问题的专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把握高句丽渤海研究的国际新动向、新趋势;收集掌握最新的相关资料,大力开展高句丽渤海问题研究,尤其是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厘清高句丽渤海历史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便为日后我国与相关国家之间处理好高句丽渤海归属问题及即将开始的“渤海申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朝鲜半岛研究智库。依托朝韩所、东北亚中心及东北亚智库论坛,发挥半岛问题研究优势,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机遇,加强与外事、经合等部门联系,办好“东北亚智库论坛”和“中国吉林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圆桌会议”,紧密追踪朝鲜半岛形势变化,强化国际关系、经贸合作、朝鲜半岛政治走向、宗教渗透等多领域交叉研究,以朝鲜半岛为重点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及时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第二,优势智库维度,它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支柱。

新型智库建设既要抓特色,也要抓优势。强化优势即地方社科院要强化自身具有但非独有的学术、政策优势,并按品牌化、特色化方向提升这些优?荩?努力使这些优势变成别人无法取代的特色。优势智库维度就是按照强化优势的思路,积极发挥地方社科院在有关领域的“立地”优势以及其自身具有的综合性学术机构优势、社会科学管理优势等,建设新型智库平台,形成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支柱。

我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紧密结合地方政府需求、产业特色,逐步形成了三个具有比较优势的智库领域。一是在东北历史与文化软实力研究方面,我院上承东北文史所底蕴,先后有《东北文学研究丛书》、《金代文学论》、《中国文化研究30年》、《吉林文学60年》、《大众儒学》等成果面世,《宋、辽、金文学关系研究》、《明清两朝对东北地区的治边及民族政策对比研究》、《满族说部的当代传承研究》、《近代东北民间信仰研究》等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是在宏观经济预测预警方面,我院1994年起组织编写的《吉林蓝皮书》成为地方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研究的首创;2001年组织编写的《东北蓝皮书》,开创区域经济跨省区协同发展研究之先河,得到中国社科院和东北三省领导的高度重视。三是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方面,《中国东北松辽平原粮食主产区实施大豆―玉米轮作计划个案分析》得到了温家宝同志的肯定批示,“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农村合理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等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目前,我院正在推动上述学科领域做精、做强、做品牌。一是东北历史与文化软实力研究智库。依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分中心,加强对东北历史与文化,重点是对民族文化、长白山文化、红色文化的整理和发掘;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程度的监测和调查研究;加强吉林省区域文化软实力和产业文化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制定文化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宏观经济预测预警研究智库。发挥宏观经济运行趋势预测的传统优势,更新预测模型和手段,提升蓝皮书品牌效应,适应“新常态”发展需要,进一步突出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的预警预报分析,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宏观经济运行的对策建议。三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智库。发挥农业政策研究优势,借助国家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农业建设、职业农民培育等方面的政策机遇,围绕“三农”工作和建设现代农业“三个体系”,围绕品牌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开展研究,建立3~5个“三农”发展调研基地,加强与省市农科院开展合作,探索差异化、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为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重点智库维度,它是新型智库建设的新增长点。

新型智库建设不仅要抓特色、抓优势,谋求新型智库发展的牵引力,还要努力在其他领域挖掘潜力,寻求突破。重点智库维度就是针对目前特色优势不明显但具有发展前景的有关领域进行支持,并努力推动这些领域成长为优势智库,打造新型智库体系的新增长点,为新型智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动力。

我院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原则,在其他10余个学科领域内通过科学筛选,设计了四个重点发展的、面向未来的重点智库领域。一是经济质量评价研究智库。以吉林省经济运行质量评估为中心,撰写《吉林省经济运行质量评估报告》,坚持跟踪研究,力求突出地方特色,逐步形成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二是城乡发展及科技创新研究智库。强化“新型业态下城市发展若干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等前沿问题研究,继续出版《吉林省城市竞争力报告》,完成城乡发展实验室和城乡发展数据库建设,利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探索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三是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研究智库,以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吉林省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中的底线公平和精准服务问题。四是法制发展评估研究智库。依托“吉林省廉政建设中心”,以建立法制发展评估指数体系为抓手,对地方法制水平进行评价,及时发现所评估区域法制工作的优劣状况,提高地方法制建设在各个领域的工作水平。

第四,构建新型智库支撑体系,力促新型智库三个维度加快突破。

新型智库建设的三个维度,既是传统智库建设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新型智库建设模式的创新和探索,还是对地方社科院既有机制和发展观念的突破。可以说,三个维度的任务设计,涉及到智库资源的整合,涉及到人才活力的激发,涉及到科研理念的突破,涉及到三个维度的联动发展,因此,三个维度建设必须依托先进的支撑体系才能顺利推进。

经过反复探索,我院正在着力构建包含10个内容的新型智库支撑体系。一是新型科研体系。建立以问题研究为导向、以跨部门、跨学科的大课题组为表现形式、以“首席专家+主要负责人”共同牵头和课题组成员竞争上岗为组织形式,以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为目的的科研体系。二是新型咨询体系。继续办好《特色智库专报》和《社科成果要报》,积极拓展“两报”报送对象,推进“两报”向中宣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报送工作。鼓励研究人员形成多种形式的咨询成果,通过多种途径报送决策咨询成果。三是新型人才?w系。打造建立学术型人才和政策型人才两个队伍。筛选一批专门从事政策研究和制定的人才队伍,按兴趣和学科打造若干类政策研究小组,在职称晋级、对外交流等方面给予优先待遇。四是新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学术型人才和政策型人才两个评价体系。在既有的学术研究评价体系基础上,增强咨询建议方面的同行专家评价和部门反馈评价机制,通过到实际部门调研等方式,加大对已转化为实际政策措施或政府实际行动的咨询建议或可行性报告的评价分值和奖励力度。五是新型文献体系。建立政策文献资料室和政策文献数据库,线上线下并行,收集智库建设重点领域的国内外政策措施,为智库建设提供基础资料支撑。六是新型合作体系。巩固院校合作基础,探索建立院(吉林院)院(中国社科院)智库建设合作机制;大力推进党(省委和地方党委)政(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部门)院决策研究合作机制,继续推进“院―分院(区域分院)―基地(特色基地)”的开放合作体系。七是新型财务体系。按照“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要求,探索建立体现智力成本、可用于智力报偿的新型财务体系,推进建立政府购买智库咨询服务的财务管理制度。八是新型信息体系。着力推进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政策信息数据库建设,实施院内期刊(战线、纵横等)成果院内网络共享工程,实施智库建设成就信息化展示工程等。推进我院与各分院及调研基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在政策信息、科研信息、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快捷沟通和协同发展。九是新型宣传体系。加强在吉林日报、中国吉林网以及我院主办的相关杂志上对智库建设的宣传;强化在涉外工作、东北亚智库论坛、沿边9省区智库联盟等活动中对我院智库建设成就的宣传;通过印发宣传图册等方式,强化社科联、讲师团等部门在社科普及、对外联系等工作中对我院智库建设成就的宣传。十是新型后勤体系。后勤是智库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立后勤部门与科研部门、其他管理部门的工作沟通机制,及时对院(会)设施作出维修或改进,为全院智库建设提供后勤服务和基础保障。

综上所述,“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突出重点”构筑了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三个维度,这种推进模式不仅是我院在谋划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反思和实践总结,也是我院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核心理念和重要策略,更是我院落实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要求的重要指南和具体体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我们的探索和努力下,满铁、高句丽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区域经济研究方面多项成果得到了省部级以上领导的肯定批示以及有关部门的采纳,地方分院、特色基地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今后几年,我们仍将脚踏实地地推进以“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突出重点”为核心的“三维并进”,努力打造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的“吉林模式”,为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实质贡献。

记者:邵院长的谈话,使我们了解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新型智库建设的三个维度,近年来吉林省社科院在特色智库、优势智库和重点智库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效。相信未来通过贵院三个维度建设和新型智库支撑体系的构建,能够推出更多优秀的智库成果,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使智库更好地服务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再见!

(责编:玉山)

第四篇:价值、制度主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三个维度

价值、制度、主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三个维度

日期:2008年7月20日 | 来源:国际研讨会论文 | 国公网 纠错补充 | 建议投诉 | 书签收藏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的明确提出并载入宪法,是我国政治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明确任务并不意味着任务的完成。事实上,政治文明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而重组优化这一系统的艰巨性、复杂性并不亚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我们具有必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而且更需要我们加深对政治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本文就以此为思考立论之基点,而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层次性、内在逻辑性从政治价值、政治制度、政治主体三个维度进行解析,以期对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能有所裨益。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学界政界对此深有体会和认同。但对这一系统的内部结构,学者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如把政治文明高度概括为政治关系文明;有的把政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有的则把政治文明建设概括为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还有学者提出政治文明应包括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文化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等方面。这种认识不同和存在争论是正常的,是会有助于认识的深化的。在这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政治价值、政治制度、政治主体这一政治文明建设系统的三维空间,与同仁探讨。

每一种政治文明的确立,都首先是与这种文明赖以确立的政治价值分不开的,或者说,政治价值的确立和发展是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明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比如,封建社会的政治文明(这种文明是放到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那一阶段以及与其前面发展阶段的比较观察的结果)的确立是与“君权神授”、“家天下”、“等级身份”、“人身生命自由的有限保障”(与奴隶社会的奴隶相比较而言的)的确立分不开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确立也是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有限政府”等政治价值的确立分不开的,它们充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理论武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这些政治价值指导下的产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与现代政治文明规定性的有机统一,它的确立和推进也离不开政治价值的确立。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政治价值的依赖性要更强烈一些,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想,不是象以前的社会更迭那样,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要否定任何剥削压迫和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多数人实行统治的合理性,建立一个没有人压迫人、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可以说,社会主义与以前的社会制度形态之间有着更为强烈的否定性关系。不首先确立代表社会主义合理性的政治价值而幻想简单依靠旧有社会制度的政治价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也更无从谈起。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看,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总体性价值诉求。但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上总体讲是比较好的。这集中表现在我们党既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将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取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①的远

大理想,又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任务的转变,相继提出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建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离开这一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就会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推进还需要确立更为直接的政治价值,那就是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等价值理念。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价值理念首先是由西方资产阶级所提出的,在其现实政治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服务于资产阶级的阶级性,而把它们视为西方的专利品。实际上,如果抛开其阶级性,那么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本身更多的体现着某种普世性的现代政治价值理念,我们完全可以而且能够对这些价值理念加以扬弃和创新,使其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服务。而且,确立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等政治价值理念对我们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着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有很长的封建专制历史,“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而民主法制传统很少。”②其后果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家长制、等级观念、官本位、裙带风等封建性的东西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作祟。这些根深蒂固的封建的专制人治观念不除,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不能够很好的落到实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好的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更好的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进步性、合理性和优越性就不能充分显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开发与探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但是,只有这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中,还必须注意规则、制度方面的建设。

政治制度是针对人类政治生活而言的规则,是围绕权力的获取、分享、运用、限制,保障社会成员各种权利所建立的一系列规则的总和。政治制度并不是现代民主社会才有的,但现代民主社会的政治制度突出强调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以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价值导向,并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从而与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形成鲜明的区别。

我国的政治制度就是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保障人权为价值导向的。这种政治制度的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这种政治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具有普遍性、可预期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因而可以比较有效地克服单纯政治价值说教难以避免的“软”的缺陷。没有这种规范化的、赏罚分明的政治制度,社会现实中“所说”与“所做”之间的反差就还会大量存在,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实现就难以保障,而且最终会削弱这种政治价值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其次,这种政治制度的健全能够使现实政治权力和权利的运行实现有序化和可控化。因为政治制度从政治结构和运行规则两个方面为政治权力的运行提供了两个基本维度,换句话说,也就是明确了权力运行的边界,从而避免政治权力运行的失控所引发的混乱和腐败。政治制度在规范政治权力运行的同时,也会具体地反映和落实公民政治权利的分配和行使,进而规范公民的政治活动范围、内容和形式。再次,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忽视民主法制制度的建设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一个时期,我们曾认为,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自然而然的会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殊不知,忽略民主政体和法制的建设,优越的国体就不能从社会实践层面充分体现出来。这一偏差导致了实际政治生活中以权代制,以言代制,以言废制的现象大量发生,导致了“文

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失误。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后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总结。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③“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④

因此,我们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使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⑤没有这种制度,就谈不上什么政治文明。

在现代社会,制度化的最主要形式就是法制化。要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制度,首先要完善宪法。通过这一根本大法把人民主权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政治权力的实施,其运行规则、方式等进一步加以界定,使公共权力的行使以不侵犯公民宪法权利为界限。我们常把国家比作机器,那么宪法就是一国所有政治力量共同为这架“机器”设计的蓝图,它不仅规定其内部权力结构,而且也规定权力运行的程序及方向,使国家行为能够为社会成员所预测和控制。其次要树立宪法的权威,实行宪政。宪法是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权力分工与监督机制的根本大法。我们提出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根本就是依宪法治国,依法办事首先是依宪法办事。不重视宪法的作用,不树立宪法的权威,依法治国也就失去了基础。要使宪法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普遍实施,除了执政党的各级领导人,包括党的最高领导人率先垂范外,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上提供保障。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党派,任何一个官员,其行为如果违背宪法,都应受到追究。没有制度的保障,仅靠宣传教育,宪政理念是难以在实际中得到真正落实的。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健全宪法保障制度,确保宪法的实施。”⑥再次,完善次级立法,把宪法的有关原则性制度规定,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司法制度、社会对公共权力系统的批评和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等加以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并通过这些次级立法,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色和优势落到实处。但这里必须注意的是,次级立法不能与宪法原则相抵触,尤其是政府的行政法规和文件规定不能违背宪法和法律,人民代表大会对此要加强监督和审查,这样才可能比较有效地纠正现实存在的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的现象,维护宪法和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尊严。

上述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宪法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明确了现实政治制度建设的根本方向;维护宪法权威的有关制度使次级立法和政府规章的颁布和执行保持正确的发展轨道;在宪法原则下的次级立法和政府行政法规又使宪法原则得以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这几个方面制度设计的宗旨,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一段话来概括,那就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⑦

制度建设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讲,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制度设计,制度安排,也就是制度性建设。通过这种制度建设,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但是,制度又是从哪里来得呢?制

度从“写在纸上的规范”变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实际作用的规范,其真正的基础又是什么呢?透过这些必要的追问,使我们不能不想到政治主体问题,或者说政治文明建设的系统中不能不包括政治主体的建设。

所谓政治主体简单来讲就是政治行为或政治角色的承担者。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行使、政治活动的开展、政治文化的传承和政治制度的维系都离不开政治主体。政治主体可划分为个体的政治主体和集体的政治主体,前者包括政治家、官员和一般公民,后者则是指相关团体和组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里主要分析执政党和公民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需要。因为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就没有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从现实来看,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和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各民族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都需要有一个的坚强领导核心来处理好各种关系和矛盾,进而把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但与此相联系的是,党必须不断改善自身的领导,实现文明执政,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为我们党现在“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⑧党的地位、任务和环境的重大变化,客观上要求党从政治统治方式、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战略与策略、活动方式、对党员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调整和变革。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自觉地进行着上述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从而增强了党的表达和整合社会利益、制定政策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培养吸纳社会优秀分子等作用和功能。这些调整和变革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党从革命党、计划体制下的执政党向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的转变。这个转变的成功,将会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公民是资产阶级革命后实施宪政的产物,它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含义是指有权利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人。在我国,国民或者公民的概念存在的历史还没有一百年。严格来讲,公民的概念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宪法之中,而漫长的历史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则是“顺民”、“草民”、“子民”、“臣民”的称谓和记忆。这决不是表面上的称谓差异,而是代表着文化深处的某种质的不同。臣民是传统社会中统治者意志的消极服从者,它典型的代表着封建专制文化;公民则是现代共和制国家的主人,它反映的是凸显权利意识的公民文化。

臣民意识这一传统社会留下的遗产,虽然解放以来在理论制度层面已经基本被抛弃,但它对我们民族心理和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还远没有被消除掉。现在的一些广告及电视剧围绕着宫廷做文章,奴才、主子之声不绝于耳,还颇有市场的现实,在某种意义上就反映着两千年封建专制主义锻造的这种思想观念的浓厚的思想沉积物在当今还是以这样那样的形式顽固地存留于人们的内心深处。谁是某某某的人,谁是某派系或某地方的人,谁又是某家族的人,惟独作为国家公民的意识排在最后,只是具有了象征性意义。在这样的“差序格局”的文化氛围中,再好的制度设置,再好的体制,都可能沦为新瓶装旧酒的可悲结局。

所以,提高公民素质、培育公民文化对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公民素质主要包括责任感、效能感、参政的技巧与能力、权利意识和维权

能力、义务意识和守法意愿等等。提高公民素质,有赖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也需要对我们的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加以改革创新,在内容上使其由单纯的意识形态灌输重点转向为培养适应民主政治要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在形式上除了保持传统的理论宣传优势以外,更要着重从实践入手,正确引导公民的政治参与,增进公民对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的了解,传授公民政治知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技能;引导公民选择切实可行、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政治参与形式。在我国,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将是一项比创新制度复杂得多、也艰巨得多的工程,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而又艰苦的努力。但这项工程我们必须抓紧实施,因为如果没有较高的公民素质和建立其上的公民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不会有坚实的根基。

我们把政治价值建设、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主体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三维空间,并不是说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只包含这三个方面,我们这样讲只是意味着: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和政治主体在政治文明建设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和层次要高一些,其它的一些内容如政治行为文明、政治组织文明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包容在这三个维度之中。

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和政治主体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首先,主流政治价值是政治制度的内在灵魂,也是政治主体的文化思想核心。英国政治哲学家威廉•葛德文指出:“统治是建筑在见解上的”⑩用现代政治学一个时髦的术语来表达,也就是政治统治不能只是建立在威胁上,而主要应该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上。政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政治合法性在理论上的集中阐释。在政治实践中,离开政治价值指导的政治制度是不存在的,而与正确的政治价值相偏离的政治制度,决不是什么好的政治制度,在政治实践中也不会发挥良好的作用。政治主体,尤其是作为集体政治主体的政治组织,无不是围绕着某种政治价值而建立和开展活动的,即使是作为个体政治主体的政治人,一旦不再有什么政治价值和政治信仰,就会因失去灵魂支柱而颓废,其结果或者是逃避现实政治生活而成为无政治人,或者是走向与现实主流政治价值和政治制度为敌的道路而受到制裁,结果不再成为现实的政治主体。其次,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政治制度体现着政治价值,它应该是主流政治价值的具体化、规范化,为主流政治价值的最终实现提供保障。在一定意义上,政治制度成为连接政治价值和政治主体的中介。再次,在我们国家,无论是政治价值,还是政治制度,都是为实现绝大多数政治主体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而且,离开政治主体,政治价值的创新,政治制度的维系,都是不可能的,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就能理解列宁把研究人,发现有才干的人作为关键的问题,舍此,一切命令和决定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⑾邓小平在他晚年也讲,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讲,关键在人。⑿

所以,我们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要注意这一系统内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诸多内容的统筹兼顾。一方面,要继续致力于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方面的建设,把远大理想与当前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我们主流政治价值对政治主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继续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宪政体制的建设。另外从政治主体方面,加强公民意识、公民文化的灌输传播,在内心深处实现从“臣民”向现代公民的角色转变。

当然,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进程中,不仅要有全面的观点,而且还要具有重点论的意识。结合对我们国家政治建设实际的认识和判断,我们认为,当前一个时期,重点应放在制度建设和公民意识公民文化的建设上。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建设上是卓有成效的,在指导思想方面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代表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价值追求,在国体上,我们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这些政治价值是先进的,是优于资本主义的政治价值的。但是,我们这些优秀的政治价值还未能充分的发挥出来,甚至由于这些政治价值与社会现实的某些反差而削弱了其影响力。这不是由于上述价值观念的过错,而是由于作为国体实现形式的政体以及其它一些政治制度还没有健全和完善,远不像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制那样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备、相当高的程度,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套足以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完备的具体民主制度和法制形式,使得作为政体的社会主义民主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甚至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弊端。社会主义民主的这种具体制度和形式的不完善同它的国体实质之间的矛盾,在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就要注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制度建设,尽快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地位和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和保障。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当前还要突出适应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以公民文化为核心的政治主体建设,这也应作为我们现实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公民文化是民主制度的隐结构,只有公民文化发育到一定程度,民主制度才能建立,也只有得到公民文化的支持,民主制度才能得到巩固和健康运作。与制度上的成功设计相比,推动公民文化形成的任务更为重要。一些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可以引进作为现代化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可以移植先进国家中行之有效的工业管理制度、政治组织形式和其他制度,但是,当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不具操作这些设备和发挥这些制度的能力的时候,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工艺技术,都将在与其格格不入的传统人手中变成一堆废物。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33页。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48页。⑤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31-32页。⑥ 《光明日报》2002年12月5日。⑦《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32页。⑧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辅导》,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235页。⑨ 详见俞可平主编的《政治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55-58页。⑩ 《政治正义论》第67页。⑾ 参见《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2版,第392页。原文为“要研究人,要发现有才干的工作人员。现在的关键就在这里;不然的话,一切命令和决定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⑿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80页。主要参考文献:

1、党的16大报告。

2、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3、《邓小平文选》第2、3卷。

4、韩旭:“政治文明研究的新进展”,《政治学研究》(季刊),2004年第4期。

5、俞可平:《政治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10月版。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转自 国公网 】

第五篇:2018年党校研讨提纲 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6月6日下午,根据2018年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计划的安排,第四党小组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题目1和题目2行了认真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牢牢把握 “三个维度”。

一、从理论渊源看,它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怎么建设、建设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走什么路、怎样行稳致远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

二、从理论体系看,它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原创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要义是“八个明确”,基本方略是“十四条坚持”。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法治以及党的建设等各领域。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原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活的组成部分。

三、从理论境界来看,它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统筹;强调既注重总体谋划、又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些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建党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党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

下载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略的三个维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略的三个维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