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有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时间:2019-05-14 21:3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确定有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确定有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第一篇:确定有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确定有效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我们通常是这样教说明文的:“这篇文章内容上说明了些什么对象,使用了一些什么方法进行说明的,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围绕中心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把说明文上成实验课或是“四不象”已是不争的事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说明”(说明文)的表述:“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简单的说明文”。可见,作为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语文课程标准》在5~6年级只提出了说明文的阅读目标,而没有提出写作目标,而将写作说明文的要求设计在7~9年级的写作目标中。而我们现在执教的七年级学生对说明文可以说是零起步学习,因而要做好与小学的衔接。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这个概念,因而七年级上册的文章和小学课本中的文章性质相差不大,在单元教学目标中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因而在教学中应当把说明文的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的目标,为后来的真正意义上的说明文做准备。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对于事物说明文我们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事理说明文则要注重把道理讲透彻、讲明白,因而语言要准确、简明,表达要有条理。我们可以据此重点来分析一下教材中的说明文。八上说明文的教学目标为:

1、阅读有关介绍古今中外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了解这些著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体会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进一步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

3、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理清课文写作的线索。

4、懂得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在观察时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

5、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八上的文章《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事物说明文,因而我们要把明确事物的特点作为教学的目标。每种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如何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说明白,学习作者怎样努力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表现它的特点的,是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去思索、去发现的。下面我们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来解说这一过程。《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拱”,在行文中作者不管是介绍桥的结构,还是详细介绍地理环境、具体位置、修建过程,都紧紧围绕这一特征,因而描写准确而又特色鲜明。据此我们可以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拱”这一特征说明手法;

2、体会建桥者的智慧以及作者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3、体会准确、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其中目标1和2作为一课时,目标3作为一课时来品味语言。下面我以目标1和2作为一课时为例来说明教学目标的实施和达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检查完学生预习的情况后质疑:

一、中国石拱桥的整体特征是什么,从问题中找出一个字来说明它与其它桥的不同。

二、快速浏览课文,用一个词来形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很快地发现“拱”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而且文题也表现出来了。当学生有了这一认识后继续质疑:课文描写了中国石拱桥的哪几个方面?哪些句子体现出这个“拱”的特征?学生又一次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课文写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总体特征和结构。要从文中句子的赏析来体会其“拱”的特点。

在这里需要追问:文中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个特征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通过这一追问使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得以体现。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说目标都是很明确的,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得到了切实的锻炼,从而做到了一课一得,得的实实在在、扎扎实实。“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设立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并努力让目标达成,让学生通过学习切切实实地得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技巧,从而促进其自身知识的完善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谯城区古井中心中学

王明光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与教学理论学习,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学习体会,针对农村初中的现状,提出应该从多方面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语文素养,探求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终身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时代步伐

学习习惯

试卷结构

农村中学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信息交通、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也应有独到之处。在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的今天,每个教师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扎实地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时代对个人素质的高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更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还要抓好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第一次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人来培养,体现了时代的需要。影响教学质量的还应该有教师这个因素,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对接受教育的学生,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本身的个人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社会把教师比作园丁,在这里我私自把教师比作一株兰草,一株散发着淡淡清香,让教师本身人性美的芬芳散发出来,使学生心同身受,接受香气的沐浴,美的熏陶。结合本人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

一、跟上时代步伐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实践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模式,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学习,要不断更新旧知,做永不枯竭的泉源。

2、上好课、备好课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上好课,让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上既要有所创新,又要课堂教学轻松,教师必须备好课,备好课是上课的关键。以我个人的体验,我认为备好课主要备以下内容:备教材,掌握教材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根据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来设计教法。备教学法,为了达到目标,采用什么方法来教学,学生如何学。备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些什么要求和问题教师都要有所准备。备自己,想想自己对教材、学生的掌握情况,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还有没有自己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做到了这几点,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生动,教师上课一定轻松自如。

3、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首先应该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我对教师的主体地位的理解是,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取先进的教学模式之精华进行个性化处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达到离开教案教参能收发自如地进行教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对即将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有思想准备与尝试,也为了让初中学生到高中能更好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接新班时都很重视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的综合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乐知者不如好之者”。首先,学语文的兴趣来自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文学成就璀灿夺目。教师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学成就开展五彩缤纷的语文活动,如课前五分钟,朗诵比赛,班与班之间为了一争高低,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长了不少知识,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其次,兴趣还来自成就感。语文不像理科那样一道题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因而语文老师不要吝啬你的夸奖,用平等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语文成果,让赞扬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有主导地位,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喝彩,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大增。

2、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其中,课前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须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而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不易忘记,它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进步大。课后复习是记忆规律的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识的及时巩固,及时复习,是学生查漏补缺的良方,找到自己的问题,及时解疑,才会将知识中的负积累减少,才会减少进一步学习的障碍。

3、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勤练笔的习惯。做好这一点,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也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之一。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随笔记下来,思考整理,写成周记或日记,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综合能力也跟上了。课余练笔,源于生活这股活水,多写真情实感,还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袭作文的出现,“多练笔生花”,所以新课标把学生的课内课外练笔规定得详尽具体。优秀的作文就是练出来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足够的时间训练作保证,学生还应具备必要的工具书,与教师长期的督促密不可分。老师要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在每堂新课之前抽查预习的情况,让学生比较:预习了的上课效果和没预习的上课效果。课外阅读,书多而杂,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筛选要读的书,更要读文质兼美、思想健康向上的好书。

三、从试卷结构来分析

综观近年来初中语文中考题中,试卷有三个部分,一是“积累和运用”。二是“阅读理解”,三是“写作”。那么根据这三部分的考试题型,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重视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的积累、背诵及默写。

要考好此类的题型必须要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古诗词的背诵及积累,争取在这一题型上不要失分。另外还要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灵活掌握,这一部分教师要在平时的讲课中注重练习,比如练习仿写,练习归纳能力等。学生是以机械记忆为主,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意义识记的能力,通过读读背背,使所学的知识在脑子里反复出现。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每次的考试中,阅读理解往往是占很大的分值。它不仅有现代文的阅读,而且有文言文阅读。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平时的课堂中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和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要包讲或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那么要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那就是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做到四个字“三多三少”——多读书少做题、多感悟少分析、多积累少讲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读书兴趣,要把读书变成学生本身的一种需要.再加上我们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受条件的限制,见闻少,视野小,生活阅历单调,在写作文时无材料可写,无话可说.在阅读理解方面不能身同感受,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不善于深入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含义,没有开动智慧的力量.缺乏真正的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某种程度上提示我们提高学生的语感的基本方式是读。另外在文言文的阅读方面,要多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其意思。还要加强文言文的背诵。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最怕的题。有的学生一见到作文题目,就觉得无话可写,脑子里一片空白;有的学生干脆一提起笔来不加思索就乱写一通,结果是文不对题,分数当然是不会高的。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课外练笔也许是一种好办法 练笔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者将观察所得,记叙几行;或者因读书报有感,评论一番;或者描写一段眼前景物;或者抒发几句胸中情愫;或者作些作文开头的片段训练,文章主体部分的拟提纲训练、作文情景设置训练;或者作些学生口述练笔训练,也可以教师不失时机的作文示范指导。除此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交互修改作文。“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写了作文初稿后,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当之处。让学生交互修改作文时,免不了学生对作文稿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完善。待学生把经自己反复修改的作文稿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还得针对学生写作实际,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该表扬、肯定的应给予表扬。

总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有创新、有责任心、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相信一定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中国教育报》 3

《语文教学通讯》 4 沧浪语文网

题目: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谯城区古井中心中学

姓名:王明光

时间:二零一零年六月

第三篇:加强识字教学,提高语文能力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识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点。

现在新课程区域内,对识字教学开展了较多的专题性研究,在识字教学上也总结出了很多好的经验。新课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识字量大,积累的词汇多,开始了较之老课程孩子更多的阅读,使得知识面更加开阔。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出现了识字严重的两极分化。孩子的接受有很大的差异,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又是以形象思维发展为主,注意力集中和保持的时间不能长久。大量的生字不经常去复习和巩固,很大部分学生存在生字回生率高的现象。一部分孩子在生字学习中,显得力不从心,学习困难很大。怎样化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果,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效率的方法,使学生自主高效地识字,是我们很多老师探究的问题。

从以往实践看,识字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办法还比较少,识字和书写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普遍存在“逐个识字效率低、无章可循周期长、回忆再现难度大、易于混淆错别多”的缺陷,高耗低效的现象严重。本课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和研究,找到和总结出一种使得孩子能够轻松高效学习生字的音和形方法,并能在头脑中持久保持,随即运用的模式,使得低年级的生字掌握更加系统化和有趣化。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探究”,转变应试观念,切实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2、通过研究,寻求和探索小学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总结识字教学的经验,为相关课题研究与加强学科教学提供有效策略。

二、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以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为研究环节,将学生生活实践以及学生在情境中的游戏活动作为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措施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一)、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里所说的“文”不单单指“课文”,它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是孤立地学习字词,所以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想、理解出字词的意思,虽然有时候不能完全表达正确,但大部分字词能很好地理解。通过随文识字掌握的字词,学生在运用时困难不大,一般的差错都出现在文法上,很少有词语放错语境的情况。随文识字还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好的思维习惯,在识字课堂孩子始终是积极地动脑,课堂生成很多,趣味无穷。

(二)、依据字理识字三法

“字理识字”是九十年代初由湖南省岳阳市教科所贾国钧老师提出的。所谓字理,是汉字的构字依据和演变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字理识字主张教独体字(象形和指事文字)运用“溯源──对照”的模式,找到它所像的物体和所指的事物,然后了解其字形是怎样演变来的;教合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运用“分解──溯源──组合”的模式,先将其分解成几个基本意义单位,再找到它的本来意义或表字的读音,最后了解其组合起来表示的新的意义和读音。在小学生中,一般不讲转注和假借的字理。在教学中,依据字理识字的原理,主要可以运用了下面三种教学方法:

(1)“一个家族的字”──形声字举一反三识字法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汉字,形声字约占70%。如果我们能把握住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来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生字,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我在教学中将声旁相同的汉字称作“一个家族的字”。而且告诉学生,一个家族的字,声旁相同,形旁表示的是什么,那么这个字就与它有关。例如《美丽的小路》一课时,要求认读的字中有一个“浇”字,学生一看是“氵”,马上就反应过来,“浇”与水有关,所以是“氵”。按照同样的原理,学生明白了“烧”与火有关,“绕”与丝线有关.这样,我们通过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举一反三,学生一下子就认识了五个生字,而且大略知道了这些生字的意义,这对于他们避免写错别字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他在写的时候会联想到这个字与自己写的内容的关系,而从字列中选择合适的字。

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偏旁表示的含义。学生了解了偏旁的含义后,就能根据字形去理解字了。例如:

“冫”古字“冰”,意寒冷;

“礻” 示,与神祗、祭祀、宗庙、祸福有关;

“宀、广”房屋,作意符与房屋或居住有关。

……

(2)依据字形猜测字意,理解文字内涵──新“加一加”识字法

在学生用“加一加”或“减一减”识字的时候,不要简单地进行加减,而应该让学生经过思考尽可能地说出与字形相关的“加一加”来。如“肤”字,要让学生能说出“月字旁”是形旁,表示与身体有关;“夫”是声旁。“月字旁”加“夫”字,就是皮肤的“肤”。其实经过多次的练习,学生是能够达到这个水平的。如在学习“穷”和“富”这一组反义词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字形想想:字意与字形有什么联系。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他们说“穷人哪怕用尽了力气,也只能住山洞,因为„穴宝盖‟表示的是洞。„穴宝盖‟加„力‟字就是„穷‟。”“古时候的富人的标准一定是有一间大房子,因为宝盖头表示房子,有人口,有田地。一房一口一田加起来就是„富‟字。”

(三)、在生活中识字

只要你走上大街,你的眼里就会充盈各种招牌、广告、警示。孩子们每天都要从街上经过,他们的眼睛会好奇地看着窗外的世界,他们也会看到那些东西。可是,他们并不在意,也不知道那些字说的是什么。于是,我们可以开展 “汉字就在我们身边”的识字活动。要求学生认认他所见到的招牌、广告甚至是物品的名称,把自己喜欢的记下来,再带到学校与大家一起识字,一起交流。

在学生汇报中提到的物品名称、招牌、广告中既有他们在教室里认识的,也有自己问家长而认识的。应该说,我们班上已经有了一个识字的良好氛围,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汉字,自己在课堂里学到的汉字也派上了“用武之地”。今后,他们还会留意到身边的另外一些有趣的语文现象,如人们用错汉字的现象,还有各种生动有趣的广告,各种公示、布告、广而告之等等。只有从生活中来又运用到生活中的才是学生掌握的最有效、最牢固、最实用的语文知识。

(四)“汉字开花”,联想识字

“汉字开花”是我在陈树民老师的《“汉字开花”,引发“联想”思维》一文中看到的这个称呼,“所谓„汉字开花‟,就是在„识字活动‟课的过程中,老师为了充分发挥汉字的联想功能、提高课堂识字功率、开发学生的潜能,根据汉字的特点二精心设计和组织的一个小小的游戏活动。这种游戏活动,只作为整个„识字活动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小小的插曲。”“所谓„汉字开花‟,就是引导学生以自己认识的某一个汉字为„中心球‟展开联想,发展思维,向四面八方发射,就像一朵绽开的花,花瓣向四周展开一样。只要是与这个字有关的事物都可以说。当然,在这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突出识字这个重点。”这种识字方法的价值和意义不在这里赘述,我觉得它还能以小见大地引导学生触摸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不是孤立地让学生识字。

四、拟开形成的成果

我们希望经过这样的实践研究,最终孩子们对识字充满了兴趣,他们的字越来越漂亮了,他们变得越来越喜欢读书了。这样我们识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四篇:指导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指导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古城镇舍利寺小学 王玉红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结合阅读教学指导课外阅读,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既提高了学生的读写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有目的地安排于阅读教学之前。

在讲读课文教学之前,组织学生阅读与课文相联系的有关文章,获取与所学课文有关的知识,为学好教材开拓信息。

1、课前提出阅读问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小语中、高年级的阅读课文,有的写的是从前的事,学生对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没有什么体验,教学这类课文必须联系时代背景。例如,在教《草地夜行》一文时,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要求学生弄清:长征是怎么回事;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长征的;他们到陕北的目的是什么;长征的结果怎样?用这些预习题,指导学生课前有目的地、有兴趣地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对老红军和小红军的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学生对这两个英雄形象的理解就具体化、全面化了。同时,这些课外阅读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老红军牺牲前,嘱咐小红军的一句话:“要记住革命„„”所包含的意思时,学生们纷

纷举手,各抒己见,说透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而这一切又有益于学生课外阅读。

2、课前指出阅读书目,为新课教学创造一个广阔的信息背景。小学生学习新课之前的预习往往局限于解决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而我们则除了上述要求外还注意安排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帮助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这样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黄继光》一课,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缺乏了解,我们就让学生课前阅读《抗美援朝战争简况》和《上甘岭战役》两篇短文,使学生对时代背景、战役的起因、结果,战斗中敌我双方的军火情况、伤亡人数有所知,在这样一个比较广阔的信息背景下学习课文,对黄继光奋不顾身,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动力“祖国人民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就不难理解了。

二、有目的地渗透阅读教学之中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览,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实在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条必由之路。

1、课中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正是这种情感性,才使审美活动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而使人在审美愉快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陶冶。例如在教实验教材十一册《长征》一文时,当学生初步学习了解课文内容后,不急于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用挂图出示红军长征的线

路图,让学生观察红军所经过的省市,并且指出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地所处的位置,使学生对红军长征路线有整体感知,从而激发理解诗句意思的兴趣。再如学习古诗时,课前五分钟竞赛活动,看谁背的古诗多,看谁知道的诗人最多,看谁讲的有关诗人的故事最多。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

2、课中阅读,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中阅读与所学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使之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与指导,从而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难点,疏通学生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即把阅读教学中的课中教学指导与课外阅读指导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我的爸爸》一文中李大钊同志教育子女的第二件事的时候,发现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使儿童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是怎么回事。孩子年龄小,对旧社会没有感性认识,所以李大钊同志所说的“地主和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农民和工人”这句话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这时当场发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一些表现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连环画和故事书,让学生在课上观看、讨论、发言,这样帮助学生获得了感性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旧社会地主占有土地,资本家占有机器和厂房,他们凭借这个榨取农民、工人的血汗来养肥自己,劳动人民连饭也吃不饱,哪里还有钱让孩子上学呢?就这样,教学难点解除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3、课中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为了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们在教学中有机结合课外读物。如《望庐山瀑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瀑布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像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来势犹壮”的艺术风格。为了加深印象,在教学的同时补充阅读李忱的《瀑布联句》:“千岩万壑又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使学生知道近看、远看瀑布的种种不同,加深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两首“瀑布诗”,阅读时互为对照,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

三、有目的地延伸于阅读教学之外。

应用从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把方法转为学生的能力与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广泛获取知识,就应该高度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

1、积极迁移,循法阅读。教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的根本目的。为此在组织课外阅读时,应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培养逐步“会读”上下功夫。例如,在教《挑山工》一文时,先让学生根据“我”与挑山工几次相遇的地点,理出文章的线索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重点词句,最后联系实际使学生悟出文中所含的一个哲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学法:抓线索,理层次——抓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联系实际,悟出文中道理。然后,布置学生

课后用这种学习方法去阅读《愚公移山》、《龟兔赛跑》、《夸父逐日》等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挑山工》一文所说的道理:“做任何事,只要向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不停地向前走,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2、创设阅读氛围。当前中小学生阅读时间量偏少和阅读内容量减少,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影视音像的发展使家庭用于购买图书的费用少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些,在班级中成立图书角是很好办法,这样积少成多,丰富了图书内容,一本书几十人共享;平时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图书室去读书;利用晨会、班会、小队活动的时间汇报阅读成果。这样创设了阅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养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3、提供阅读书目。当前小学生喜欢阅读的书刊类型前几位的有杂志、卡通、漫画故事等,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倡导回归阅读,鼓励多读名著,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书目,学生在查找文章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获得丰富知识。如学完《晏子使楚》后可引导学生读有关的历史故事,学完《赵州桥》后可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建筑介绍》,学完《草原》一课后指导学生阅读《可爱的内蒙古》等。为了达到一篇带多篇的要求,各册《读物》应与课文很好地配合起来,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要,而且能够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每学完一篇课文,教师都应该立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读物》中的思想内容或体裁写法相近的课文,使学与用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完《游善卷洞》

后,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读物中的《游中山陵》、《沧海日出》、《黄山观日出》一类的文章。

4、掌握自主阅读的步骤。国内外大量教育研究的资料表明,一个学生所掌握的全部知识,从课堂内获得的,仅仅占整个知识的百分之三十,绝大多数知识,都是通过课外获得的。在具体阅读实践中,可结合以下步骤自读。第一步初读,先看清题目,思考文章可能写些什么内容。再通读文章,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然后想一想整篇文章是什么文体,讲了什么内容。第二步细读,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步精读,从写作角度去读,分析作者怎样立意选材构思,重点描写和语言描写有什么精到之处。第四步动笔,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在书上进行批划、记下疑难问题、写下心得体会,养成勤动笔的习惯,阅读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整体优化语文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坚持有计划地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关系,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地联系起来,就能够有力地促进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五篇:案例:抓住教学时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抓住语文教学时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背景:在开学初,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难免会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没有完全适应到课堂学习中来。老师又免不了的在课堂上大声强调,使学习过程显得没有了生趣,此时单靠一些小奖励、语言上的激励也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可是,只要老师肯用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时机就在每时每刻中。一天,我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这本身是一篇没有什么趣味的课文,上到课堂的一多半时,学生就明显的“支撑”不住了,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讲台上自己唱“独角戏”,真是又急又躁。似乎老天也故意跟我作对,这时,窗外慢慢飘起了雪花,而且越下越大,好长时间没有见到这么大的雪了。所有的学生眼睛都转向了窗外,还不时传来说笑声。把我这个老师当成了透明人,我正要“发威”,当我的眼睛也看向窗外时,心头突然灵机一闪,一个主意出现在我的脑海,我决定应合学生现在的心理,在课堂上插入一段小插曲,说不定效果会更好一些。

2、描述:其实也不是受到了什么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当时我只是觉得必须调合一下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硬要让学生回到课堂学习中来绝不会有好结果,于是我问:“同学们看窗外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一下子踊跃起来,纷纷举手,说着“外面下雪了”“下大雪了”。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可是很少见到学生这样有兴趣于一个问题的,好像我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不是刚才单纯地想调节一下气氛那种心情了。于是,我接着:“外面的景色怎么样?你能不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色和你的心情?我们要比比看谁说得最好!”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今天,外面下雪啦!”我顺势引导:“他只说出了下雪了,哪个同学能说得更多更好?”学生略加思考后,又有生说:“今天外面下大雪了,我看了真高兴!”我也没有想到学生会说出这么好的句子,连忙跟上说:“他说得好吗?哪里最好?”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意见,有的说“他说了真高兴这几个字”,还有的说“他说下大雪了”等。我说:“只要你们再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更多可以说的话,你来试一试。” 学生开始认真地向窗外看,这时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刚才那样只为了看而看,而是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另一个学习的环境,并且是非常有兴趣的在学习。

在我的启发、鼓励和听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有的学生说道:“今天下的雪花一大片一大片的,真漂亮呀!”我连忙指导:“这样的雪花可以用一个很好的词叫鹅毛大雪,像鹅毛一样洁白美丽。你们能不能用这个词来说一说?”马上有学生跟上说:“今天外面下了鹅毛大雪,真美呀!”我接着问:“下了这场大雪,你的心情怎样?最想干什么?”学生一听,兴趣更来了,大声说道:“我太开心了,我要去堆雪人、打雪仗”。……

这时已经占用了五分钟的时间,该收尾了,我灵机一转,说道:“刚才就从一场雪上我发现了,原来我们的同学这样会观察,这样会说话。你们的语文觉得很棒嘛!你们都是爱学习、会学习的学生,知道什么时间要干什么。那么,聪明、爱学习的同学,看看谁先回到我们的课堂上来,把今天要学的知识学好。”所有的学生都用最快的速度整整齐齐地坐好了,为了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我又说:“如果这节课你们学得好,我们可以提前下课去看美丽的雪”。学生立刻又整了整自己的身子,于是我接着进行下面的新课,并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了小小的调整,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只要读熟了课文就行”,结果,学生大声朗读了起来,学习劲头非常高涨。很快地,有学生陆续举手,我指名学生来读,学生读得很流利,有的学生还读得很有感情,一些平时读书不是很好的学生也很快会读了,这是他们全心投入到学习中来,用心去学的结果。最后我让同位互相检查读课文。然后提前两分钟放学生去看雪,学生非常的高兴,有的围在我身边不停地说着话。

在上第二课时时,我发现学生还保留着上节课的热情,课文读得好,生字认得好,并且在回答问题“乡亲们为什么要立碑”时,学生回答积极,说得话也很条理,从说雪的那一小段时间的锻炼中,学生想与说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分析:其实,课堂上发生的这段小插曲,现在好好想一想正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体现。是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想像、表达能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是由于“下雪了”在原本单调的课堂气氛中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老师又创造了机会,所以学生才放开思维,尽情地想,大胆地说。而这一刻学生所收获到的,远比枯燥地读课文要多。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切实的训练。自然、社会、身边的小事中蕴藏着许多的教育因素,老师及时、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来训练学生读、想、说、写的能力,不仅不会打乱课堂教学秩序,影响正常教学。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调合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的锻炼,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在课堂上、在课本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接受能力,有益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这可是事办功倍的教学手段。

4、反思:从课堂教学偶然发生的这个特例中,不能不使我受到很深的启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能只是在保持教态亲切、多多表扬奖励这些花样上下功夫,这远远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想要做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一个真正的导师,还得善于从每一件事上去抓住教育的时机,用以引导学生成长、进步。教学不能变成封闭的、死板地学习课本知识的活动。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不能成为空喊的口号。在一二年级的起步阶段,让学生学着去观察身边的每一件感兴趣的事物、每说一个词、一句话都至关重要。正是这种涓涓细流般的积累运用才会成为日后知识的海洋。只要老师有心,有大语文教学的意识,就能不断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我就是在每一天的教学中缺少这样的意识,错过了许多提高学生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学习着做到语文课本与自然、社会,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巧妙结合,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味。

下载确定有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确定有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能力

    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能力 李文田一、加强课外阅读的意义: 首先要充分认识阅读的好处。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也说过:......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总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

    教学目标如何确定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是第一位的,知识的获得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归宿。以学生为本,这是我们设计语文课文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教学目 河北省承德县三沟初中李淑侠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

    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史林梅2012年7月,正值学生放暑假,伦敦奥运会召开了,奥运赛场上运动健儿们拼搏的精神让人难以忘怀,有很多世界记录奥与记录相继产生,有很多感人的画......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途径(范文模版)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五大途径:一、精心指导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二、善于发现,利用文本空白点培养......

    加强综合性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加强综合性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

    小学语文能力提高培养

    小升初作文冲刺班内部资料 作文一 名人名言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托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