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还学生一个舞台 你会收获一个惊喜---杨焕萍
还学生一个舞台 你会收获一个惊喜
合水县老城镇中心小学 杨焕平
昨天上了几节课后,师生都力倦神疲。为了既不耽误教学进度,又能调节师生精神状态,我决定让学生编演课堂剧,学生一听此言,顿时精神百倍、喜形于色。我简明的讲了几点要求后,同学们即刻撤向后操场开始排练。
同学们自由组合,但必须人人都参与,排练的内容有《草船借箭》、《将相和》。片刻呼朋引伴的混乱后,各组人员搞定,即进入热火朝天的排练中。同学们有的手捧书本、口中念念有词,有的摇头晃脑、意会人物神态,有的轮臂跨步、演示人物动作,还有的小导演拉这个,扯那个,确定演员位置......全班六十人无一人偷懒,无一人左顾右盼,无一人走神,全都聚精会神,百分之百的投入到剧情中,个个小演员都争先恐后的排练,唯恐落于人 后。那动人的场面确实令我吃惊不小,原来学习也可以这样快乐有趣、生动活泼呀!
大约五十分钟后,好几组已排练好,跃跃欲试,我让同学们搬来两张单课桌,几把椅子简单的布置好舞台,有的同学争分夺秒,利用此时制作了简单的道具:扇子、皇冠、玉石。表演开始时,同学们有点怯场,也有点谦虚,没有人愿意第一个表演,于是,我让抽签决定。第一个节目《草船借箭》闪亮登场,虽然初次登台表演,紧张又害羞,但表演的还算流畅:台词熟悉,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衔接紧凑。第二个节目《完璧归赵》表演得比较精彩,动作大方,声情并茂。待到刘斌、贾岳成主演的《渑池会见》上演时,场上顿时掌声雷动,刘斌饰的秦王“哈哈哈”一声大笑,两臂一摊,把秦王的骄横嚣张与无奈演得惟妙惟肖,惹得同学们有的笑弯了腰,有的笑得直流泪,有的笑得直喊肚子疼,我也忍不住肆无忌惮的哈哈大笑起来。贾岳成饰的蔺相如更是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引来老师和同学们一片啧啧的赞叹声。接下来的几个节目也是各有特色,每个同学在快乐而投入的课堂剧表演中,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中心思想,体会了人物情感,更有机的训练了同学们的表达与表演能力。这真是我始料未及的,是个意外的惊喜!
表演结束后,我们评出了最佳节目与最佳演员,我让同学们把这精彩而难忘的一刻写下来,同学们欣然接受,有同学还悄悄告诉我:“老师,我们这样记课文快多了!”。
2008-6-1
第二篇:给我一个机会,还您一个惊喜
给我一个机会,还您一个惊喜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一节好课,不光要有好的导入来吸引学生,好的情景来激发学生,还需要好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如果没有合适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情境就如同聋子的耳朵成为一种摆设。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样的问题:老师认真钻研了教材,对教学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于课堂问题的设计也做到了有梯度性、有指向性、有启发性,但却未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下课了,某老师垂头丧气的端着书进了办公室,书往办公桌上一放,就开始抱怨,“真烦人,我费了这么多功夫备的课,精心制作的课件,到了班里,提出个问题,这个也不会,那个也不会,你说这课怎么上下去呀!”
在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我觉得教师不应太着急,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给学生机会。
1.要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这些教学内容是老生常谈,再熟悉不过了,但对于学生来说这都是新事物,对于新事物学生需要有一个从了解到接受的过程。因此老师千万不要太急于求成,力求出现一提出问题就抢答的局面。比如说我在讲《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情景:
是什么让我们疏远?
伤心的父母:“女儿是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中成大的,可她上了初中以后,与我们的交谈逐渐减少了,问她学校的事,总是一句‘不知道’就打发了我。平日里,我们叫她往东,她偏要往西;我们认为是美的,她都嗤之以鼻;我们认为丑的她都津津乐道。原来那个依偎在我们身边的女儿到哪里去了?难道这就是我们付出无数心血换来色结果吗?”针对这个情景我设计了这么个问题:
从父母的倾诉中你发现了哪些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因素?
很显然这个问题很具有思考性,需要学生重新审读材料,经过归纳之后才能回答。如果此时我们耐不住性子,一抛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等待我们的肯定是“不会”。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机会,因为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2.要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在教学中当我们遇到上面提到的情况:一个问题抛出来,叫起一个同学来不会,再叫起一个来还答不上来,一连叫了几个都不会,而且他们又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就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对于同学们来说可能是个难点,靠个人的力量难于突破,这时我们需要给同学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讨论讨论,集思广益来解决。俗话说的好啊,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喜欢把难题抛给学生,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参与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把组员们的思路进行整理,归纳后,再进行班内交流。有时对于难度大的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后效果还不好,我就让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作为“特派员”,带着自己小组的观点到其他小组去交流、取经,然后再回到自己小组对自己的观点和其它小组的观点进行融合,最后再确定自己小组的最终观点。很多时候课堂上就会出现几个小组的“特派员”集中在一起进行争论、讨论的热闹场面,甚至有时同学们会为了一个观点、一句话争得面红耳赤。只有给同学们讨论的机会,才会出现思维火花的碰撞,才能实现情感和认识的升华。兵教兵的效果可比我们的灌输式教学效果好多了,它不但会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而且对于开阔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有益处。
我们教师的价值就在于给学生解惑,如果直接把结论抛给他,就缺乏“解”的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而我们只需做好学生思路的引导者、学生发言中重要信息的捕捉者、学生发言后的点拨者就可以了。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为学生做一次呼吁:老师,给我一个机会吧,我会还您一片惊喜的!
第三篇:给学生一个两分钟的舞台
给学生一个两分钟的舞台
作为非工具学科的美术课,在课前两分钟准备时间段,小学生往往会出现思想准备上不重视、工具准备上不充分、心理准备上不及时,以及纪律涣散等不良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有训练有素、秩序良好、准备充分的班级出现,但两分钟活动只是小干部在老师的指令下带领全班念儿歌、背古诗等单一又重复的学习活动,不具有美术学科的特点,不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又缺乏新时代课堂应有的生动气息和想象力。
另一方面,我们的部分美术教师已经注意到课前两分钟活动的重要性,在一些公开课、展示课中会有一定的设计,但在常态课的情况下,老师对于这方面的关注往往就会忽视。针对上述问题和情况,我认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在平时的常态课中积极设计短小但丰富、有趣、有意义的课前两分钟活动,从课前准备入手,寻求有效方法和策略,巧用、活用美术课课前两分钟,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美术学习的最佳状态,也让学生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热情投入到后面的课堂学习中。稳定的教学秩序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的同时,又会促进师生关系和教学气氛的和谐,从而提高小学美术课堂学习效率。
以下文字是本人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小经验,供大家一起探讨:
一、结合学科本体,造型能力训练
1、DIY个性图画本,创意起点让孩子们准备一个两分钟图画本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两分钟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一系列美术活动的起点。这样可以在两分钟时间,让喜欢信手涂鸦的孩子有一个美妙的、可以自由表达想法和情感的小天地。而且可以避免学生零散的纸张到处出现。图画本可以是商店里买来的,也可以是自制的。如果是自制的还可以让孩子DIY设计一个有个性的封面。
当我提出这样的倡议后,孩子们非常乐意接受。第二次的美术课就早早地把自己准备好的两分钟画画本拿出来展示给我看:有的封面上画的是一个调皮的笑脸,长长的睫毛,吐着舌头;有的画的是一支正在飞翔的长翅膀的蜡笔,上面乘着一只可爱的小蜗牛。还有的写着非常个性的“我爱画画”几个美术字。每个封面都是个性十足,让人看了爱不释手,我惊讶于孩子对这件事出乎意料的热情和想象力。他们和我同样期待着从此以后的两分钟奇妙之旅!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准备的本子就不太适合。因此,对于这本两分钟图画本,老师还需要有一些另外的要求,如:①本子不能太小。有孩子会拿来手掌心点大的“迷你”本子,这样的本子就不利于学生思路的打开,容易画得拘谨。②本子内页不要有横线或格子。有的写字练习本、数学练习本就不太适合,纵横交错的线条会破坏画面的完整性,干扰视觉。③本子内页不宜太薄。画画时教师最好建议孩子能够直接用记号笔画,培养他们自信地画,有规划地画。如果纸张太薄,笔的痕迹就会印到反面或第二页。
两分钟个性图画本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短短的两分钟一展身手,有时随意绘画自己喜欢的内容、有时根据小主持人的要求进行主题绘画等(后文会具体展开)。画完后可以同伴间相互欣赏,或者举在手里请教师点评。据研究后期某年级的调查问卷统计,有89%的孩子有自制的两分钟图画本;其中有59%的孩子的图画本有自制的个性封面。学生们说:“我喜欢我的两分钟画画本,因为是自己制作的。”、“有了两分钟绘画本,我觉得美术学习多了一份乐趣!”、“有时没有被请到去黑板上画也没关系,因为可以在两分钟绘画本子上画。”可见,两分钟个性图画本的形式普遍受到学生欢迎。而个性图画本的设计本身就是一次有趣的美术创作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美术知识技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说一系列两分钟美术创意活动从这里开始。
2、简笔画小练笔,累积“素材”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两分钟预备的时候信手练上几笔简笔画,对于喜欢画画的孩子们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也是一次小热身。简笔画造型简洁,可以在短时间出效果,在两分钟预备时实施是很适合的。这种简笔画“素材”的积累对于学生的绘画表达和美术创作是有益的。同时,同伴之间的互相启发和影响,还能让孩子积累更多的简笔画“素材”,这样孩子在以后的创作中“想得到但画不出”的现象就会有很大的改善。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练习,学生的双手和头脑都会变得灵活起来,不仅能很快进入到美术学习的良好状态,而且线条的表现和造型能力也会大大提升。有以下几种形式供大家参考:
① 自由画
几乎每个孩子人生中拿起的第一支笔,便是画笔。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画家,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信。让他们通过画笔展现内心绚烂、丰富的情感世界。“自由画”便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自由画”是指不规定画的内容,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擅长的内容进行自由想象画。小主持人可以先请一部分准备工作完成快的学生上黑板进行绘画,给他们当众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实践发现,有很多孩子都会争先恐后地去获取这样的机会。当然,最后没有被请到的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两分钟画画小本子”上进行绘画,机会对于大家都是公平的。画完后,教师还可以很快的进行一个简短的点评,也可以请学生来参与点评,这样以后小练笔的质量就会有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绘画内容非常广泛,吃的、玩的、用的、看到的、想象的,各种各样的简笔画都会出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欣赏到同伴各种各样的简笔画“词汇”,然后结合自己的“词汇”,他又可能创造出新的“词汇”。于是便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② 命题画
“命题画”就是小主持人规定一个内容,如:蝴蝶、冰激凌等,其他学生就根据命题进行简笔画的创作。记得有一次,主持人出了“恐龙”的命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画完之后班级的黑板成了一幅“恐龙乐园”的大作,各式各样的恐龙出现了,有的写实,有的抽象,有的夸张,有的搞笑??大家发现:小凯画得恐龙四条腿前后有重叠的,感觉很立体很生动;而小捷画得恐龙细节最丰富,爪子、牙齿和背上的剑刺都栩栩如生。大家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着各自的优点,都感到很有收获。
3、创意小活动,想象无限
除了“自由画”、“命题画”,我还鼓励小主持人设计更有创意的美术创作小活动,激发大家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于是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参与了进来,两分钟活动发挥了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大的想象力。① 借形想象画
“借形想象画”是指小主持人先画出一个图形或者一种线条,其他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添加。这对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具有一定作用。在上教版美术新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内容,如“水迹象什么”、“有趣的数字”等。美术两分钟活动也可以借鉴此类内容。但要让学生在短时间中添画成形,需要尽量设计简洁的图形,而且要让学生明确时间观念,引导学生注意技巧:要用最少的笔画表现最大的创意。
② 听儿歌配插画
儿歌朗朗上口,是孩子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视觉手段的结合往往让孩子对儿歌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所以许多儿歌出版物都是图文并茂的。因此,在两分钟预备活动时,让孩子为某一首儿歌配上一幅小插图的形式,孩子们很熟悉也很喜欢。虽然这是有点难度的,但是大家也很愿意积极挑战一下。记得有一次,我读了这样一首儿歌:
小娃娃,学画画。大蜡笔,手中拿。画只小鸭叫嘎嘎,画匹小马骑回家。孩子们最后呈现出来的画面,让我很欣喜,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幅独特画面:有的简洁但充满童趣;有的能够运用一定的技法,画面层次丰富;有的则喜欢卡通画的表现方式,人物表情生动。我还欣慰地发现,平时上课时讲到的一些方法,如“重叠”、“人物动态”、“六面体的画法”等,在他们的画里都能找到不少运用的痕迹。
还有位小主持人念了一首《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孩子们也同样画出了很有趣的画面。
③ 听古诗配插画
通过几年的学习,孩子们应该掌握了不少古诗,古诗的意境大多优美,充满诗意。让学生听古诗配画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想法。通过创作,学生们会发现美术创作的实用功能。文学和美术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也让孩子们有了独特的美术创作体验。
除了儿歌、古诗以外,还可以是谜语、歌谣等多种形式的引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感官,激发学生参与两分钟活动的兴趣,同时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儿歌或古诗的选材上也要注意选择画面感强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容易表现的题材,否则反而适得其反,会让学生有挫败感。
二、结合课堂教学,知识情感铺垫
1、巧用视频资源——小视频里有情感、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的有机整合,为美术课堂带来新气象。音频、动画、录像等丰富多彩的媒体效果使原本单调的语言陈述变得更为生动有趣。相对而言,运动的画面总是更加容易吸引住孩子的目光。两分钟预备时,巧用视频资源,可以让美术教师在轻松收获良好的教学秩序的同时,对于当堂课的教学情感、学生学习情绪等有巧妙的铺垫。
有位教师在《拉拉队》一课的两分钟预备时间,播放了世界杯足球赛中拉拉队员助威呐喊的现场视频。学生一下子被画面所吸引,又被热烈的场面所带动和感染,顿时情绪高昂,学习热情高涨。又如,在《素雅的青花瓷》一课中,我在两分钟预备时播放了一段介绍青花瓷起源、发展和制作工艺的视频。精良的画面制作、配音员浑厚的解说以及悠扬的古典乐曲背景,让孩子们久久地沉浸在充满魅力的青花瓷艺术世界中。用仅仅两分钟的时间多方面感受着青花瓷素雅的美感,激发了学生对古老青花瓷艺术的亲近和喜爱之情。
2、巧用游戏资源——小游戏里藏玄机
一些电脑小游戏的运用,因其简单易操作又趣味十足的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两分钟活动时适当的运用,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认识形状”、“插花”、“涂色游戏”等。当小主持人一打开电脑游戏界面,整个班级就会马上安静下来。如果游戏内容能和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点的学习,有良好地铺垫。那么这两分钟对于整堂课,无疑是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在上三年级《彩墨花卉》一课前,我就在课前两分钟时早早到了教室,开始带领学生玩“插花”电脑小游戏。我先示范操作了一下,大家马上知道了游戏规则。两分钟很快过去了,结束时大家还依依不舍、意犹未尽。我笑着说:“游戏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插花活动还可以继续,今天上课的内容就是《彩墨花卉》”!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请他们玩游戏是有“目的”的!电脑小游戏让学生对瓶花的造型和构图要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整个上课和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显得特别投入,花朵的高低错落和前后重叠关系表现得非常好。
3、巧用实物资源 ——小资源里受启发
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运用到教具、供学生欣赏的图片、物品等实物资源。有时候由于上课时间有限,这些资源很可能来不及被充分利用起来,不免有些可惜。因此,我认为可以把这些有价值的实物资源提前到两分钟预备活动出示。一方面可以制造悬念,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例如,《迷人的细节》一课是让学生写生表现植物的结构和纹理细节。课前我就在小组桌上摆放了植物盆栽,又从自然组借来了十几个放大镜。两分钟时,我拿出放大镜说:“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宝贝?”“是放大镜!”有几个孩子激动地叫了起来!被他们一叫,那些心不在焉的或者还没完全作好上课准备的孩子马上被吸引住了。然后我让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小组里的植物。孩子们可投入了!连平时的一些调皮鬼也非常地专注观察起来。通过放大镜他们发现了许多植物的细节,到后面正式创作时,他们对这些细节已经非常熟悉,并且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轻松地画出这些细节了。
《拼贴人物》一课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人物拼贴画创作。两分钟预备时,学生一走进美术室就发现墙壁上赫然多了七、八个漂亮的大相框。看到大伙惊讶的表情,我干脆让他们走出座位仔细地观察这些相框。孩子们发现了:有的相框是用几根树枝随意捆扎成的;有的边框是将贝壳镶嵌在白色超轻彩泥上;有的边框是花布和蕾丝花边巧妙组合的??学生的创作兴趣被激发的同时,也受到了启发。发现了生活中的许多废旧材料都可以成为有用的装饰材料,也从中了解了许多材料的材质特点和利用方式。这样就为本节课后面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4、巧用作品资源——小画展中大回味
老师对上节课作品的反馈,是孩子很期待的一件事。每次的作品回顾和点评的环节,孩子们总是听得特别认真,孩子们期待着自己的作品被得到肯定。为了让更多优秀的课堂作业得到展示的机会,我会经常在两分钟预备时间,到班级里布置课堂作业回顾展。这种展示很常态,不需要精心布置,只要教师早一分钟进教室,把一排作品斜靠在教室黑板前即可。看到作品,孩子们会自动围上来观看欣赏,找找有没有自己的作品,说说人家作品的优点,回味着上节课的创作成果,气氛非常自然融洽。
学生在作业的回顾欣赏中还能找到与当堂课的知识技能表现有关联的内容。比如继《画画我的鞋子》后的《我喜欢的自行车》,两课教学内容都属于线描写生类的课,通过《画画我的鞋子》作业回顾展,学生能进一步巩固线描写生中“细节生动丰富”、“线条疏密有变化”等相关技能要点,进行知识技能体验的;
三、多角色主导,树立服务意识
1、教师主导,提供两分钟真诚服务。
现代课堂需要教师具有服务课堂、服务学生的精神。在低年级的两分钟预备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般是以美术教师为主导的。但是教师要以正确的观念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主导”并不意味着活动的展开要以教师为中心。我们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是中心永远是学生。教师不应把自己当成发号施令的指挥者,而应该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服务员”。教师需要早一些进教室,甚至是在第一遍铃声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找到最好的切入口;教师需要真诚面带微笑,让孩子感受你的丝丝善意。尤其是在低年级中进行的两分钟预备活动,教师要起到组织、引导、示范和帮助的作用。在组织学生展开活动的同时,也要为将来学生的自主开展活动做好铺垫。告诉学生作为主持人需要做什么,其他学生要怎样积极地配合,这样大家才能愉快地度过这短暂而有意义的两分钟。
2、学生主导,给学生一个两分钟的舞台。
在两分钟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生命能动性的提升。
① 小小主持轮流当
有了前面低年级的良好铺垫,学生就能顺利地在中高年级开展两分钟预备的自主活动了。一开始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教师可以选择几位能力强的小干部轮流主持。这些能力强的孩子一般情况下都已经基本掌握了老师的主持方式和常用手段。教师还要鼓励他们积极开发更新颖的活动方式。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形成各有特色的主持风格。有了他们的带动和示范,再接下去就可以尝试按学号全班轮流主持。不管能力怎么,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锻炼,告诉他们人人都有责任为班级服务,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两分钟的小舞台也许就是他们将来灿烂人生舞台的一个起点。而作为老师的你也该暗暗庆幸了,因为如果你偶尔晚几分钟进教室的话,也不会出现大闹天宫的局面了!
② 小组合作来活动
小组合作活动,具有交流、分享、促进的特点,是有待开发的宝贵资源。两分钟预备活动同样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小组活动能增进生生之间情感交流,构
建积极和谐的学习关系和竞争机制;学生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生之间的思维能积极碰撞,产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借助集体的力量,提高作品完成效率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如“小组添画游戏”、“小组命题画”等活动都是可以在小组里展开。当然小组合作活动,教师也要有一定的事先指导,如明确任务分工、明确秩序、要求相互谦让、爱惜资源等。对各种意料外的情况,教师或小主持人也要有敏锐的捕捉和恰当处理。
四、评价机制保障,活动持续开展
1、作品评价。由于2分钟时间的限制,对学生作品(包括自由画、命题画小练笔、借形想象画等小创作)的评价只能做到尽量的简洁,目前的研究还是局限在以师评为主的形式,期待日后的完善。质量好的作品将立即获得一枚奖励章。
2、活动过程评价。在活动过程中,同样以奖励章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活动表现、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给予学生更全面、立体式的评价。
3、主持人评价。主持人的表现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有创意的活动设计以及有成效的活动管理,都能得到双倍的奖励章。
所有的奖励章都在课后领取,避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学期结束进行统计,并进行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评价机制的保障,可以使活动落实到位,获得持续性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执着坚持和评价机制的保障落实到位,两者同样重要。两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让活动持续地、井井有条地、有始有终地进行,真正为美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
五、研究小结:
我在三年级的几个平行班级用这上述系列方法实践了2年,当然这一过程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过程。实践研究的结果是让人非常欣喜的,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敢画、乐画、想画,在绘画中他们感受到了莫大的乐趣!各种绘画小练习对于他们课堂上的正式的作业也起到了帮助作用。每次正式作业的时间、效率和质量都大有改观。各种两分钟的小活动也让孩子们始终对美术课怀着美好的期待,保持着极大的兴趣。更可贵的是,现在到了五年级,他们中大部分的孩子还对绘画保持着相当大的热情。而以前未实践的班级,他们到了五年级掌握的绘画“素材”还是相当有限,同时伴随着心智和技能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眼高手低的现象,因此逐渐对绘画产生倦怠和自信心的丢失。
对此项研究的成效可简单总结为: 首先,两分钟预备活动给了孩子们更多信手涂鸦的机会。不要忽视孩子们的信手涂鸦,这正是儿童艺术创作可喜的起步。即使不成为大画家,儿时涂鸦的可贵经历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其次,两分钟预备活动给了学生展示自我,互相学习的机会。“自由画”、“命题画”
以及“作业回顾展”等形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进了与同伴的交流,积累了更多的绘画“词汇”。让他们的创作表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第三,两分钟预备活动提高了孩子课堂学习的成效。35分钟延伸到37分钟的意义可能并不只是多了2分钟。这2分钟让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度以及学习效率成倍地增长。
第四,两分钟预备活动开启了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借形想象”、“听诗配画”等各类创意活动的开发让孩子们拓展了思维,对艺术创作、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体验和更高的敏锐度。
给学生一个两分钟的小舞台,也许他们将还给社会一个精彩的未来!关于小学生美术学科两分钟预备活动设计的探索并没有完全结束,我将在这方面更深入和持续地关注。敬请指导,谢谢!
第四篇:给学生一个表演的大舞台
给学生一个表演的大舞台
——谈如何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内容提要】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最能培养和反映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最能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集表演和学习于一体、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语文学习形式。为此,本文抓住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特点,联系表演与学习的关系,生动形象地谈及了如何上好新课标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关键词语】 表演大舞台综合性学习评价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些小孩儿表演和模仿的影片,其演技之高超,模仿之逼真,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在捧腹大笑之后,不禁惊叹:小孩儿确有天生的表演才能,即使是一流的表演艺术家,在这些小孩儿面前也定会甘拜下风的。仔细思量,我们的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他们的眼神或一举一动,你就可以看出其表演的强烈欲望,只要给他们机会,我敢保证,他们个个都绝对是出色的表演家。综合性学习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而设定的,它将学习与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寓学于演,寓演于学,简直达到了珠联璧合、浑然天成的教学境界,正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表演的大舞台。那么,如何让学生演好戏,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呢?我个人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演中学,学中演
表演和学习可以联系起来吗?这在过去的教学中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办不到的,表演就是表演,学习就是学习,两者是毫不相干,甚至是互相对立的行为方式,因为表演给人的感觉是随意的、松散的,还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而学习是正规的、严肃的,具有绝对的真实性。其实,这样将两者割裂开来,无疑将鱼与水分开,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是极为不妥的。综合性学习能够摒弃这种错误的思想,十分重视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演中学,在学中演,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看了深圳市育才二中的优秀课例录像《背起行囊走四方》后,你的看法也许会有更鲜明、更深刻的认识,纵观整节课,不是普通的教与学,也不是孤立的讲和授,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表演和学习的过程。学生所搜集到的资料和信息是如此的丰富,学生们参与度高、合作性强,表演的气氛非常浓烈,演不离学,活而有序。所表演的节目有讲故事、演小品、对对子,学做主持人等;学习的知识有对联、书法、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能力方面的体现更加全面,较突出是写毛笔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表演表现能力、审美创新能力等等,总之所 1
囊括的东西难以一一言尽,其绝妙之处亦难以一一道破,给人的感觉这既是一场精彩生动的表演活动,又是一堂轻松活跃的语文学习课,它给我们树立了信心和榜样,是对演、学相结合可行性的最好诠释。
二、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要做好这点,首先要承认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的演技。演技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学到的,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不信吗?那请留意一下身边婴幼儿的神情动作、喜怒哀乐吧,他们一定会令你发笑之余让你有所收获,而且他们的表演绝对比我们的要逼真得多,自然得多。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主人、主体、主动”三主 与“自编、自导、自演”三自,字眼不同,蕴含的意思却相当,实乃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期初,本人根据学生和本地的实际,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开展了一次主题为《清远人游清远》的综合性实践课。事先没有给予特别的要求和过多的提示,只是告诉学生两个星期之后进行,此话一出,学生们马上行动起来,找来了很多的《清远日报》进行剪贴和摘抄,到图书馆专门查阅有关清远旅游的书籍,如乡土教材之《清远市地理》、《畅游清远》、《清远市地图》等,甚至上网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一周之后,同学们都迫不急待地问:“老师,我们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就等老师您说‘开始’了。”积极性之高,速度之快,称得上是“清远现象”“深圳速度”,着实有点出人意料。无他的,这是表演的魅力!是他们对表演的兴趣和渴求!有了学生们的这股热情和充分准备,这节课开展起来当然就水到渠成、顺顺利利了。到现在,你总该放心了罢。相信学生的演技,大胆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让学生寓演于乐,寓学于乐
表演对学生来说是快乐的,充满趣味的,而学习就未必了,对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是辛苦的,枯燥的,以这样的状态来学习是相当不利的,特别是对于正在长身体长智育的学生来说,身心受到压抑,得不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何以培养得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呢?由此,通过表演来提高兴趣,通过兴趣来激发学习,实在是高明之至!不然,整天在说“学习是快乐的”,都是废话;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学于乐乃最高境界”等名言警句,都是一句空话而已。
综合性学习能将表演与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共享其中的快乐,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自己以上课和听课的经验发觉,学生在上综合性学习课表现得最积极主动、最轻松愉悦,并始终保持着一种亢奋的状态和求知的欲望。有人曾作过实验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自己也曾对学生作过简
单的调查:你最喜欢上什么类型的语文课?(A/ 阅读课B/ 作文课C/ 口语交际课D/ 综合性学习课)结果,绝大部分学生是选择D/ 综合性学习课的。别说学生是这样,就算我们当老师的,也有这种心理,喜欢过把瘾,一饱眼福,听课的时候,专门找那些观赏性强的、富有创意的公开课来听的,谁愿意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听那些沉闷的、说教式的课例呢?既然这样,我们在进行综合性学习课时,应充分发挥其表演性强、趣味性浓的特点,让学生学得愉快,易于接受。
四、让学生自我观赏,自我评价
表演是有演员和观众之分的,但这是一场特殊的演出,只有演员,没有一般的观众,学生既要参加演出,又要进行自我观赏,自我评价,在观赏中提高审美情操,在评价中提高表演水平。综合性学习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参与而非少数学生的出类拔萃,也就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需要进行自我观赏和自我评价了,并在此基础上,合作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其实,观赏评价也是一种能力,评价的深浅度足见能力的高低。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
个人评价:自己是否积极地参与搜集信息和资料?是否独立、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自己在这堂课学到了什么?
小组评价:我们的小组够不够团结合作?与其他小组比较有什么优缺点?能为其他小组贡献多少?收获又多少?
全班评价:整节课给人的效果如何?达到什么程度?有哪些地方日后需要改进的?等等。
这样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些进行思考和探究,多些进行总结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创新和进步,并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综合性学习给了学生一个表演的大舞台,给了学生一次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老师们如能借此良机,跳出这长期以来桎梏语文教学的怪圈,摆脱束缚,换种新的思维方式,以乐观的心情,积极的态度,放眼远望,就会发现语文的教学天地原来是那样的宽广,如此的美丽!我们若能真的这样做到了,何愁语文的教学见不到阳光呢?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主编: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
3、《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主编:秦训刚 晏渝生
第五篇:还学生一个自由的课堂
还学生一个自由的课堂
《风筝》课堂实录
党湾镇中 马锋云
设计背景:
鲁迅的文章深奥难懂,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他的文章一向让许多语文老师望而却步,为了上好他的文章,不惜花费五六节课的教学时间,力争能挖掘到文章的方方面面。其实不然,鲁迅生活的年代毕竟与我们学生不一样了,有些问题大可不必为它兴师动众,浪费我们宝贵的教学时间。就《风筝》一文,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课堂、文本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剖析、理解。力求能在探究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现将课例展示如下: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 开课入情
师:同学们,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家喜欢放风筝吗? 生齐答:喜欢。
师:大家喜欢放风筝,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的感受吗? 生:放风筝很有意思,当我放起风筝时,我有一种很大的成就感。生:放风筝也有懊恼的时候,有时放了几次都没放上去,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生:放风筝时我的心很放松。有时就觉得自己是风筝一样,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心情放飞,很舒畅。„„(学生群情激昂,发言积极)
师:很好!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有懊恼,有欢乐。确实,当我们望着蓝天白云,踏着茵茵绿草,迎着和煦的春风,感受春天气息的时候,这是何等惬意之事。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风筝的惬意和欢乐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周建人,来了解一段有关风筝的故事。通过风筝,我们来看看小时的鲁迅和中年的鲁迅在对待风筝的态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阅读感知 把握内容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按照记叙文的六个要素弄清文章的大致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看学生阅读速度,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师:作者回忆的是几年前的一段故事? 生:回忆的是20年前的一件事。
师: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是怎样的?请同学来复述一下。生:“我”不喜欢放风筝,也不允许弟弟放风筝。有一次弟弟偷偷地在做风筝,被我发现后,很粗暴地撕了他的风筝,睬了他的风轮。
生:“我”回忆这段往事时心情十分沉重,因为“我”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明白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而“我”当时却很粗暴地撕毁了弟弟的风筝。这件事使“我”后悔不已。
师:讲得很好,看课文非常仔细!那么对于“我”的遗憾,“我”想到补救的方法了吗? 生:“我”想补救的办法,第一个办法是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和他一起放。第二个解决的办法是请求他的宽恕。
师:回答得很好!对于“我”想到的补过的办法,可行吗?为什么?
生:第一个办法不可行。因为当“我”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年以后的事了。弟弟已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这么大的两兄弟,不可能再去放风筝。
生:第二个办法可行,但“我”却没有得到宽恕。因为弟弟已经把这件事忘却了,这件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三、自主探究 质疑解疑
师:说得很好。一件永远无法得到宽恕的撼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可以看到我们同学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把握。下面我们要进入攻坚阶段。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文中存有疑问或较难理解的句子或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分析探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寻找问题,教师上下讲台指导朗读)
师:好,下面我们就进入“互问互答”的环节。看看谁的问题最精彩,谁的回答最有理。
生:我的问题是:文中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好,第一个问题提在我们面前,看哪位同学能帮助他解决这个疑惑? 生: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看。“惊异”是指“我”在北京的冬季,地下还有积雪的环境中竟然有人在放风筝;“悲哀”的是看到浮动的风筝想起了儿时的一段往事,曾经粗暴地撕毁了弟弟的风筝,从此留下了一件让人终身遗憾的往事。
师:回答得太精彩了,他把这个问题分解后理解,应该说这句话就比较好懂了。请同学们继续提问。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生:我觉得这个春天应该是指鲁迅回忆中的春天,是故乡的春天,而现在是北京的严冬,看到了风筝勾起了鲁迅的回忆,所以说“在天空中荡漾了”。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
生:我觉得是因为作者看了这书以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这句话的道理,回想起自己曾经踏扁了弟弟的风筝是不对的,是虐杀了儿童的天性,“我”的良心受到谴责。所以感到“不幸”。
师:分析得太精辟了,可以说你已经真正融入了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情感中了。看到这本书让鲁迅产生了一个终身无法得到的宽恕,不能说不是一种“不幸”。好,请同学继续提问。
生:我曾经看过鲁迅的几篇文章,包括今天这篇。我发现鲁迅的文章经常有错别字出现,如“胡蝶”的“胡”字,而我们现在写“蝴”。我想请老师帮我们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师:老师由衷地佩服我们同学的大胆精神和火眼金睛,敢于向名著挑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乐意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经历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中的一项就是白话文取代之前的文言文。而鲁迅所处的正是这一转型时期,因此在写作时不免留有文言文的痕迹,出现了这些古今通用的字。而我们编排的课文,为了尊重原著,保留了这些字。因而就出现了刚才我们的同学认为的错别字。同学们不妨再找一下,除了“胡”字还有哪些?
生:还有“那里”的“那”,现在应该是口字旁的“哪”。生:还有“发见”的“见”,现在应该是王字旁的“现”。生:还有“他”,应该是宝盖头的“它”。“偶而”的“而”,现在是“尔”。
师:很好,大家找得很对。现在大家为我们这位同学鼓掌,他的大胆质疑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生:“他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句话我感到怀疑。这件事对鲁迅来说是刻骨铭心,为什么他弟弟会忘了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探讨。弟弟真的全然忘记这件事了吗?
生:我觉得他真的忘了,因为毕竟过去了二十年。
生:我也觉得他忘了。因为当时他各个阻止他时,他也没有反抗,说明他觉得哥哥这样做是对的。因此这只不过是生活的一件小事,二十年过去就忘了。
师:好。有同学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我觉得他没有忘,只是假装说忘了,因为他怕勾起鲁迅的伤心回忆,为了维护他们兄弟之间的情感,他假装说忘了。
生:我觉得他忘了,可能他记得更多的是兄长对他的好。而这一件事只是冰山一角,微乎其微,不会放在心上的。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其实无论忘记与否,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兄弟之间一种深深的情谊。兄长的忏悔,弟弟的忘却,不是人间真情的一种体现吗?还有问题吗?
生:文章最后一句,“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怎么理解?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请同学们从深浅不同层次去理解,可能效果会更好。
生:我觉得“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是说鲁迅想逃避。只要不看到风筝,就不会回忆起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故乡的风筝是在春二月放的,所以只要“躲到严冬中去”,就可以不见到风筝。后面一句讲鲁迅想躲却躲不掉,在北京的冬天,他又看到了风筝,所以他感觉到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
生:我觉得除他讲的以外,还有一点,鲁迅只要一想起这一幕,他就会感到心头悲凉,不光光是外界环境,还有其内心世界。
生:我赞成前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想再补充一点。我觉得这“四面”还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从一本参考书上看到过,讲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反动军阀大搞复古运动,取缔科学思想。因此我觉得,这最后一句可能还包括着鲁迅深深地感到这种反动思想的压迫而感到寒微和冷气。
师:说得太棒了!你对课文的理解远远超过了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你能把看过的知识连贯地来看问题,说明你是一个会动脑筋的男孩,为你的精彩论述鼓掌!
四、探究主旨 感悟人生
师:同学们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提问,一个又一个的精辟论述让老师不得不佩服我们同学那种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通过我们同学的共同努力,对文章几个重、难句子进行了分析探讨。应该说,我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又进了一步。对鲁迅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通过学习,你觉得鲁迅在“风筝”这件事上,由“毁”到“悔”的转变,可以看出鲁迅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知错就改
生: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自我反省
师:说的很好,正是因为鲁迅有着这样一种自我反省的意识,才使这件小弟已经忘却的事还20年后还耿耿与怀。在生活中,你们与家人、朋友有过这样的误解和冲突吗?在鲁迅身上,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生:有过,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以后自己也要懂得反思,看看自己哪里做的不对?
生:我感触最深的是鲁迅作为一个伟人尚且这样,我们更应该如此,学会忏悔,学会宽恕,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师:说的太好了。确实,真正的忏悔会使自己的灵魂达到解脱和新生,会使被伤害的人的心灵获得一些慰藉,会使人世间的良知复苏。那么,不忏悔行不行呢?也可以,等到别人的忘却吧。“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也就没有宽恕可言了。让灵魂在时间的月影中偷憩。怕就怕人们没有健忘,这时就得想一想,我在他们眼里是个什么东西。
五、小结归纳 延伸主旨
师:一次原本出于对小弟负责的举措,却因小弟的全然忘却而给鲁迅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在兄长的忏悔和弟弟的忘却中,不能不让人在肃杀的严冬中感受到“故乡的春天”般的温暖。浓浓兄弟情谊谱写的一首人情颂歌,永远回荡在人们心中。同学们课后去探讨,就文章而言,除了表现兄弟情谊之外,还有哪些主题可以挖掘,我们下节课讨论。
教学反思: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新课标力图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自如的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面对初一的学生,要学习鲁迅的文章,毕竟有一定的难度。问题的引导、文本的把握需要教师很好的指导。就本堂课而言,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激发思维,积极的投入到对文本的思考之中。
2、设置一个良好的情境,鼓励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做好问题的延伸工作,学生的问题有些肤浅,需要老师进一步的追问,以达成教学目标。经过延伸的问题,更有思考性,更具挑战性,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师语言要以鼓励为主,尽最大可能肯定学生的思维。
4、最重要的一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寻找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没有问题,也就不存在探究问题的可能了。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