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解放战争学案

时间:2019-05-14 21:2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7课 解放战争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7课 解放战争学案》。

第一篇:第17课 解放战争学案

后一站应选在

A.井冈山

B.西柏坡

C.瑞金

D.延安

5、从下面图片中你能获得的最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是: A.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三大战役取得重大胜利

C.国民党政权覆灭 D.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6、促使中国共产党作出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决策 的关键因素是

A.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B.战略决战取得胜利 C.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D.新中国即将成立 7、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A.进行战略反攻 B.进行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 D.进行平津战役

8、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战术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扬立马薄燕台。”诗中反映的是()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展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9、2006年4月27日,连战一行到南京拜谒中山陵后,拜访了“总统府”当年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对于南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912年,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1949年,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C.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与清政府对峙 D.1912年,袁世凯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很多仍需我们弘扬的时代精神。下列精神按出现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五四精神”②“井冈山精神”③“长征精神”④“西柏坡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②④③

1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12、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出现于1949年的高频率语汇是

A.内战、谈判、南京、革命、解放 B.重庆、侵略、民主政权、盟国、边区 C.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封建 D.鞑虏、民族、共和、专制、自由

13、毛泽东创造性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系统论述是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因为()

A.民族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新生产力的代表

B.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体现了近代历史发展的要求 C.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D.中国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独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15、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安放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①“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2分)

材料二

中山陵是孙中山

先生的陵墓,位于紫

金山麓,坐北朝南,建筑宏伟。其祭堂的 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

500万人次。

游客达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

③材料三中的诗和图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3分)

④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试结合阶级属性对形成大总统誓词

②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2分)

上述历史命运的原因作一探究性评价。(3分)

16、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列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1839年 图二:1919年

图三:1937—1945年 图四:1949年(1)请分别指出上述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图

一、图二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根据图

三、图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ACCBC

BACDA

AACC

15、①《南京条约》、香港回归。(2分)②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们深切怀念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中山陵位于紫金山麓,建筑宏伟,属优质旅游资源。(2分)③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意义: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3分)④提示:清朝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3分)16、7.(1)图一《虎门销烟》(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图二《五四远动》;图三《抗日游击战》(或抗日战争);图四《渡江战役》。(2)共同点: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 端。

(3)斗争对象:由抗日战争时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到解放战争时期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妄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汇集为中国人民反对蒋介石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二篇:高中历史解放战争 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7课 解放战争

【思维激活】

右面1955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蒋介石,名字前面没有任何头衔。背景是一个国民党的士兵孤单的守望着大海,对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蒋的脸上是无奈,还是失望?

请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打败蒋介石反动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课标点击】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基础梳理】

一、内战的爆发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背景:①国内外要求和平。②由于内战准备尚未完成,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2)表现:①重庆谈判: 目的:中共为争取和平。时间:l945年8月底。

结果:国共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②政协会议召开 时间:1946年初。地点:重庆。

意义: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2.全面内战爆发

(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国民党军队被迫转为重点进攻。

(3)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从l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被人民解放军粉碎。【阅读思考】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谋士陶希圣原话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和平舆论的压力;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时间:1947年6月。

(2)标志: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战略决战

用心

爱心

专心

(1)概况:①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后长春解放;11月初,解放军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②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人民解放军首先在碾庄地区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在宿县西南围歼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1949年1月发起总攻,淮海战役胜利结束。③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l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2)意义:三大战役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阅读思考】

陈毅在《吟反攻形势》中写到: “江汉飞传刘邓捷„„辽吉猎虎布火雷。”(1)涛句反映的主要史实有什么?(2)这些史实有什么意义? 答案:(1)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2)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为淮海、平津战役胜利奠定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背景: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中国共产党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2)结果: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作战:l949年4月21日,横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阅读思考】

国民党和谈代表刘斐对中共和谈态度存有疑虑,就找个话题试探毛泽东:“毛先生,您会打麻将吗?”毛泽东不知他话中的含义,随口答道:“晓得些,只是晓得一些。”刘斐问:“您是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毛泽东明白了对方的用意,大笑起来,话中有话地说:“平和,只要平和也就行了。”毛泽东不仅在口头上多次表示出和谈的诚意,而且电令处于长江沿线的人民解放军缓期渡江,勿攻安庆,和谈期间不发生任何进攻性战斗。

从当时的兵力和民心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必胜无疑,为什么还要与国民党和谈? 答案: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减轻人民痛苦。【核心突破】

1、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变化(1)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由中日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的不同。

(1)背景不同。前一次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占有较大优势,迫于国内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独裁的舆论压力和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的现状,于是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后一次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内部分裂,败局已定,不得不发出求和声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2)目的不同。前一次国民党是为发动内战争取准备时间,共产党则是为了尽力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团结和教育人民;后一次国民党是为争取喘息时间以继续进行内战,共产党则力图尽早结束内战,减少人民痛苦,并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面目。(3)内容不同。前一次谈判的焦点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后一次焦点是革命是否进行到底的问题。(4)结果不同。前一次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最终都被国民党撕毁;后一次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被国民政府所拒绝。

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典例剖析】

考向一 对抗战胜利全国人民愿望的考查

【例1】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朱自清语)这说明当时人们的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答案:B 考向二 对重庆谈判的考查

【例2】2009年,影片《建国大业》热播,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句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个熟知的人物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出现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一起的画面(如右图),当时二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合作抗日 B.军队国家化

C.和平建国 D.政治民主化

解析:图中照片拍摄于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国共双方谈判的主要话题为和平建国的问题。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是双方争论的焦点。答案:C 【纠错笔记】

易错点一 对抗战胜利后国内两党斗争的主题本质认识不清 典例1 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毛泽东所说的“斗争”的实质是

A.国共两党的斗争 B.内战与和平之争

C.建设什么性质的国家之争 D.统一战线是否继续存在之争

解析: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选择:一是国民党的独裁、内战建国,一是中共和中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建国。因而中共为了减少人民的痛苦,争取国内和平和民主,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表明看是内战与和平之争,实质上是可是建立什么性质国家的斗争。A明显错误,D在抗战结束后就不存在了,故答案为C。答案:C 【名师点拨】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又上升为中国

用心

爱心

专心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为欺骗舆论,他们一开始就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的真面目,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重庆举行了和平谈判,并签署了包括坚持避免内战等内容的《双十协定》;1946年初召开了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是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而斗争的焦点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易错点二 错误地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标志性意义 例2 右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照片。据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判断,你认为这件事的主要意义是

A.标志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B.表明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总决战的伟大胜利 C.表明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判断这副图是反映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史实,南京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所在地,这表明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垮台。但全国并没有全部获得解放,故D说法是错误的,A、B明显错误。答案:C 【名师点拨】为了彻底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政治阴谋,我党从1949年4月1日开始在北平与国民党的代表团进行谈判。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午夜,红旗插上了总统府,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南京宣告解放。南京的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覆灭,标志中国的人民解放战争基本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优化考题演练】 【夯实基础】

1.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的中国

①处在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阶段 ②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④斗争的焦点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D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结束到解放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结合教材分析即可。2.1946年,中国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在重庆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确认避免内战及和平建国方针。并确定了走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等的建国道路,这说明,A.中华民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努力争取和平建国 C.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制度 D.共产党和人民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解析:B 解答本题注意时代背景。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和平民主是中国人民的一致呼声,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一系列的斗争,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就是其中之一。A项是指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项是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D项应为“民主党派”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正确答案为B项。

3.“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陈毅这首诗所指战役的意义是

A.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使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C.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结束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 解析:C 此诗写的是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3.2万余人,击毙

用心

爱心

专心

敌中将师长张灵甫,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江苏是革命老区,江苏人民积极支援革命战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战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并与江苏有关的是

①淞沪会战 ②徐州会战 ③淮海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C 淞沪会战是在上海,排除①,徐州会战尽管是在江苏,但那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②。

5.读右图,你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B、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的任务已经完成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D、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解析:D 图示是渡江战役的相关内容,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后,4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6.1945年—1949年,国共两党强弱易位、政权易手,其中起了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内部是否团结一致 B.外援是否始终一贯 C.政治基础是否广泛 D.军事决策是否正确

解析:C 共产党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因而具有广泛的政治基础。

【能力提高】 8.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与厂商制作一系列历史人物玩具,其中包括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版”。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签署了“双十协定”

D.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解析:D 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的经典成就应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完成抗日斗争的全面胜利,这是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9.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B依材料可知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10.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渡江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解析:D 故宫、颐和园、雍和宫都在北京,联系时间1948年底可判断是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

11. 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用心

爱心

专心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解析:A本题的关键词是“1949年4月”、“大江”和“ 金陵”。故选A。

12. 2010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2周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请根据下列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 指出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2)图

一、图二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根据图

三、图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四所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请依据改革开放以来表现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设计一幅浮雕作品(只要求提供作品名称)》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以近代不同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1)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

(2)共同点: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意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斗争对象的变化:由反帝到反国民党反动统治。

变化的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影响: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4)(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教材问题全解】 [学思之窗] P79答案提示:①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②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使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基地。

一、本课测评

答案提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粉碎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全面内战爆发后,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取得战略反攻和决战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在北平谈判破裂后,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

用心

爱心

专心

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学习延伸

答案提示:“两个务必”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第三篇:解放战争教案

第三章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二)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总路线;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及胜利原因和

意义。

思想教育:1.解放区的土改具有极大意义,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2.三大战役是空前的,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是人民力量的胜利。能力培养:1.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过程,培养学生把握历

史进程的阶段性、全面性。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难点知识:土改政策的改变;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的进程及胜利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情况。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改 时间:1947年

内容:

意义: 一亿多农民获得土地;

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思考:自1931~1947年来,中共先后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政策?主要原因是什

么?各有何意义?有何认识?

(提示:主要原因: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认识:中共的政策具有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战略反攻

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方向:中原地区。情况:(略)

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思考: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敌人力量空隙;(主力在陕北、山东)

大别山地区是老区,群众基础好;

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引用课本61页材料,分析:人民解放军第二年的任务是什么?主攻方向?具体情

况怎样?有何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数量、民心、装备、士气、后方、战略上)

2.三大战役的概况:(略)播放电影三大战役的片段。

3.意义:是空前的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分析: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主要原因)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努力;

中共战略方针的正确;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小结]:(略)[作业]:

一、选择题

1.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的土地分配办法是()

A、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按阶级成分分配土地

C、按实际劳动力分配土地

D、按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标准分地

2.人民解放军在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征是()

A、内线防御为主

B、内外结合,外线反攻为主

C、内线相持为主

D、内外结合,外线决战为主

3.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其直接原因是由于这

一地区()

A、群众基础良好

B、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C、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 D、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4.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

“转折点”是指()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B、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全议召开

5.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二、材料题

材料1 没收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①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②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③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一切土地,经

苏维埃政府没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中共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2 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的──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及其需要的贫民使用。

──中共1930年《苏维埃土地法》

材料3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为得抗不交纳。

──中共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4 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中共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回答:

①比较材料1.2,指出材料2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②比较材料2.3,指出材料3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③比较材料3.4,指出材料4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④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基本特点。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B 5.D

二、材料题

①材料1实施的是土地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材料2没收地主土地,保留农民的土地私有,具有资本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

结果: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积极参加红军,支援革命。

②材料3有条件地保留了封建土地制度。

结果:减轻地主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抗日积极性,联合开明地主一致抗日。

③材料4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结果:翻身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

特点:将革命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第四篇:《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及影视和其他媒介的了解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会比较熟悉,但往往零碎而不系统,且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历史现象的分析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上。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阶段的斗争及结果,因而带有综括性,教学中要适当注意。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重庆谈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认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从而理解当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意义。通过战决战的学习,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2、能力目标

分析重庆谈判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和平民主道路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对立双方的目的、力量对比等因素分析历史事物变化发展的方法。总结中国共产党斗争的重大活动,弄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线索。朗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体会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

3、知识目标

蒋介石企图建立对全国的独裁统治;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渡江作战、解放南京、追歼残敌。

4、教学重点难点: 重庆谈判,三大战役。

二、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重庆谈判”和“三大战役’’的影像资料

三、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想、讨论等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入:以两张图片来导入新课。提问

1、这分别是哪两位英雄人物?

2、可以简单介绍他们的事迹吗?

3、这两个事迹都发生在中国哪一段革命战争时期?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一堂课的开始,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导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重庆谈判

用知识抢答的形式,确立一个主持人,一个记分员,一个记时员,学生分成5 一6个小组,确定小组发言人,针对问题,合作探究,解答疑问,教师提供若干。

问题:

1、蒋介石为什么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2、中国共产党对待和平与内战采取何种态度?

3、重庆谈判是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派了哪些代表人物?

4、重庆谈判成果如何?

5、蒋介石是怎样破坏谈判成果的?

6、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

7、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要体现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教学知识,也训

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二)、三大战役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1 948年9月一1 949年1月发生了哪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的领导人分别是哪些人?

3、三大战役的战况如何?分别取得什么战果?

4、三大战役有何历史意义? 让学生阅读课文同时结合地图,以加深直观印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和归纳纳分析能力。讲解时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展示三大战役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三)、渡江战役

阅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提问

1、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场战役?

2、百万雄师指的是什么部队,穷寇又指的是谁? 设计这一环节,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解读资料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要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反馈巩固 根据板书总结,按讲课内容理清教学思路,并在讲述的过程中随机确定一些简洁的小题让学生回答,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完成教学所要求的知识目标。

第四环节:引导综合,适当拓展 提问:

1、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打败拥有美式装备、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队?

2、回忆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结合历史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有一个怎样的认识? 这样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深层次的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达到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

第五篇: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

从公司将《解放战争》发到手中,出差的时候即使行李再多,也习惯将他塞进鼓鼓的行囊,断断续续终于看完。阅读过程当中有时候难免蜻蜓点水,但细细想来,最近这一段时间阅读学习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他帮助我梳理未成形的思绪,帮我走出惯性思维,起了很大帮助。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如何艰难新生的历史。我军队武器简陋、兵力不足,在内忧外患中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庞大军队,在摸索、挫败、转折中不断前行,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区最终扩展成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大浪淘沙,渐成中国之特色共产主义。我仅结合自身工作,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1、清醒的自我认知与定位

一场战役从对当前局势的认知,对于自我实力、定位的判定,对于全局与局部战况的考量、战前侦察与情报、对战斗条件的判断、作战部署、展开战斗及战场指挥与控制、甚至需同步进行的策反工作、对战后战场的清理、对俘虏的收编、对战利的分配等等。这均可被理解为是一项复杂的有系统性的事物,通过有效的组织,得以策动和实施,且得到控制,以相对合理的代价,取得局部乃至全局的胜利,这就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和审时度势的部署。

我军的力量可以说是在通过在战场的缝隙中求存、通过游击作战而逐渐累积的,进而逐步在条件艰苦的局部区域建立根据地,通过对

各局部区域的切实控制进而实现各区域间的联动,达成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局部作战的条件,并最终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胜局。不同于国民党军队的外强中干,我军的力量是星星之火最终燎原。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无论何种方法,也都只是战术层面,要想真正成功驾驭市场,从容进退,拥有看清市场大势的大局观,拥有团队至上的全局胜利意识,总是至为关键的。

我们做市场工作,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原则可谓人人皆知,但固步自封、惯性思维往往制约着我们的行为,了解同行业的定位、发展、长处、短板,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不盲目、被动地单纯跟风,在不同的情形下有自己的策略组合和实施方案。要求我们必须懂得如何稳定、发展自己的目标市场,保持现有顾客。并努力争取新的消费者或用户;必须设法创造独有的优势,给自己的目标市场带来如地点、服务、保障等某些特有的利益;还必须尽力降低成本并提供较高质量的产品和保证较高的服务质量,提防同行业的模仿与攻击;必须防备竞争对手的进攻和挑战,保护企业现有的市场阵地。最佳的战略方案是不断创新,以壮大自己的实力。还应抓住竞争对手的弱点主动出击。当我们不准备或不具备条件组织或发起进攻时,至少也应使用防御力量,坚守重要的市场阵地。

与国民党着眼于控制铁路沿线的大城市和重要城镇不同,我党建立根据地、通过严肃军纪和进行充分的群众工作,尽可能地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进行动员。要知道,打仗并不是只靠军队就行的。

从后方筹集向前线运送粮草,行军奔袭中军械辎重的同步运输,在战场上向前沿进行弹药补给、将伤员转移并安置到后方,甚至战斗减员后的军员补充……这一切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这几年行业飞速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各地品牌众多,良莠不齐。经营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利益,但利益之定义各有不同,有追求短期内利益最大化,有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我们公司一直以脚踏实地的作风、长足发展的目标,投身于农村市场,到农村去,到群众去,占领农村市场,包围城市化建设。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活动、品牌内涵;锁定不同客群不同需求;以品牌为核心的针对性主题促销;以顾客为中心的体验式营销都将在到农村去的核心方略下带来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

2、高度的思想统一,高效的执行力、战斗力

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革命战争就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发动群众,才能赢得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更有许多宣传文稿,都是他亲自操刀的。在强大的思想宣传、耐心的说服引导、人民队伍纪律严明的表现、结合明确的土地改革政策下,我们党,我们的队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为整个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现代企业中的很多领导思维模式都是结果导向,很多领导喜欢说,“别告诉我过程,我只要知道结果。”其实,在注重结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想。如果你有一个凡事只让你讲一遍的下属,无疑你会剩下很多心思专注于其他事务,而不用时刻想着去提醒下属要做什么,该怎么做。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思想的培养。历史上很多建立功勋的伟人并非有什么特别过人的本领,而是他们都十分重视思想的培养。只

有思想上高度统一,执行力才能贯彻落实。

3、团队精神与强大的执行力

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民心所向、腐败堕落、指挥不力,这些都是重要原因,“声势浩大”并不等于“拥有真实有效地的力量”——国民党的兵力曾一度“声势浩大”,但通过实际战争可以看到,其力量的有效性其实非常有限,缺乏意志、不战而逃、一战即溃,派系角斗、为保自身实力置全局于不顾避而不战见死不救……其浩大的声势背后其实并无有效力量及真实效率的支撑。国民党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分裂!事实上国民党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其仅仅只是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一方面在政治组织形式上,不要说三十年代初的中原蒋冯战争、蒋阎战争,以及后来的蒋桂战争,就是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内战时期,特别是在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突围向西长征的时候,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势力军阀之间的内讧的疯狂程度就已经可见一斑了。另一方面,在文化舆论上,国民党也没有统一,而且分裂的更严重。文化舆论的力量决定着大多数人对于一个政府的态度。如果文化舆论反对政府,那么社会舆论将成为执政者的最可怕的敌人,因此,一般说来,失去文化舆论支持的政府统治基础是极不稳定的,很难有效控制武装力量。武装力量一旦失控,那么将陷入混乱,所以,在国民党政府内部经常出现反蒋力量,即使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蒋介石也不可能完全有效的控制部队,内战时期的,国民党在政治组织与文化舆论上分裂的表现就更明显了。一直记得书中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对部下说的一句话:“校长之所以

还器重我,是因为我手上还有军队。”!!“黄埔系”、“中央军”、“嫡系”、“桂系”、“滇系”、“粤系”、“杂牌军”等字眼更反复出现。拥有军队,就是拥有话语权、拥有势力,在这些国民党大员的眼中,它不再是作战的力量,而是对自身利益进行交易或得到保障的筹码。这是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是酿成最终苦果的根本原因之一。

枪杆子里出政权——拥有军队,拥有思想统一的军队,拥有强大执行力的军队,才是取胜之关键所在。高度的思想统一,行动的绝对一致,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家庭都是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缺乏“团队精神”的群体不过是乌合之众,一个人没有团队精神将难成大事;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成为一盘散沙;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也将难以强大。公司也是同样,文化的传承是我们要思考、要重视的。

一个战术问题:

“集中兵力”——简言之,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实现以多打少。此战术说来简单,实则很难,在实战中需要军事将领有优秀的战略分析能力,抓住时机,不被复杂的环境迷惑和被敌人吓倒。反观现实工作,市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其目标任务不同,根据不同的任务,集中优势资源向目标冲刺,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们的市场的核心打造、强势区域的建立值得很好的借鉴。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历史和政治的魅力逐渐展现在我的面前,读史使人明智,政治使人清醒和成熟,希望自己可以借两面明镜,明思路、智方略、长发展。

下载第17课  解放战争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7课 解放战争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 如果要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即将脱离贫穷落后,忍痛挨打的旧社会局面,开创一个举世瞩目的雄伟篇章;那么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揭开了新中国成立的序幕,......

    《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是不能用军事攻势来计算的,是人民的选择,人心的选择。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

    解放战争 读书笔记

    《解放战争(套装上下册)》作者是王树增,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它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如何艰难新生的历史。武器简陋、兵力不足的军队对......

    解放战争有感

    解放战争有感 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观解放战争一书,对我感触最大的,我想就是这句古话了。解放战争这本书不仅全方面的撰写出了1945年到1949年这四年解放......

    《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 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以生动的笔墨描写和展现出抗日战争结束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

    解放战争读后感

    信仰,浩瀚人生中的北极星 《解放战争》是王树增的抗日、解放、朝鲜战争三部曲中的一部。《抗日战争》把我从抗战神剧中浮夸的手撕鬼子,虚假演技之中拽到了现实。而《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一)王树增的书,以前看过《血红雪白》,感觉相当的不错,有大局观,也有小细节,于是利用kindle买了最新的《解放战争》一书,总体感觉非常好,完全和现代军史中的《东进:苏德......

    高中历史 4.17 解放战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解放战争 【知识拓展】 1、解放战争时期划分 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夏,蒋介石撕毁政协协议,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先后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