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放战争 读书笔记
《解放战争(套装上下册)》作者是王树增,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它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如何艰难新生的历史。武器简陋、兵力不足的军队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兵力庞大的军队,数量不多、面积有限的解放区最终扩展成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解放战争在短短四年时间里演绎的是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传奇。通过《解放战争》这本书,算是对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斗争有了一个全貌的了解。
《解放战争》一书开篇就有这么一句话:“1945年至1949年发生在中国的规模巨大的战争——战争的一方称之为’解放战争’,另一方称之为’戡乱战争’。”从这种称呼上的差距,我们就可以看到战争双方有着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称之为解放战争,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是为了解放光大劳苦百姓的目的,而国民党则是为了一统中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这两种可以称之为对立的立场,显然有着相差万别的结果。
《解放战争》在还原当时战争环境时,很注重人性,细节注意很好,不但是叙述战争人员伤亡、战术战略指挥、战争结果及影响。而且在还原“人”的丰富性和立体感的时候,抛却了“成王败寇”的历史功利主义,深入体察人物在历史大势难以抗拒的时候,个体命运的悲喜忧欢。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作者对解放战争中的共产党与国民党将领的描写上。除此,作者还详细描述了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客观再现了当年马歇尔、司徒雷登等美国高级将领在中国这个战场上所做的事情。
以前在学习解放战争的书中,感觉很枯燥乏味,都是以战争来讲,看到的都是些数字,路线图什么的,都是很严肃的在看,缺乏激情与热血。但是这本书很让人动容。举个例子,同样是介绍中原战争,该书通过细节描述,还原了作战主要将领我军粟裕,与国民党将领李默庵等当时的生活与战术指挥中的风格。在1946年6月,国民党撕破伪装,拒绝组建联合政府,两党关系破裂。而得知中原即将爆发军事冲突的时候,粟裕随即公开对新闻界表示:“蒋不攻李,粟比攻蒋”。而话音刚落,国民党即开始对共产党中原军区李先念部进行军事打击,而李先念部则开始中原突围。中原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此时,担任国民党军第一绥靖区司令一职的李默庵则要面对的对手就是粟裕。李默庵威望极高,在黄埔军较流传“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其能力可见一斑。然在战争准备阶段以及战争结束,李默庵都始终没能研究透的一个人就是粟裕。粟裕在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眼里的形象是:个子不高,文质彬彬,寡言少语,面带杀气。李默庵与粟裕在苏中战场上开始了七场对决,而结果呢,苏中战役在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被称为“七战七捷”。李默庵后来说:“粟裕在指挥作战中的卓越的指挥艺术很值得总结”。书中关于战术的描写不一一列举,而全书对于战役的描述都是基于此种方式,细节入微,而整体布局又大开大阖,读起来思路清晰,令人爱不释手。
读完全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民党军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相比,兵力不可谓不强大、武器不可谓不极其精良,而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能以坚韧顽强的作战风格,最后得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其原因在于“政胜其民,下附其上”,有众多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国民党军队迅速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民胜其政,下叛其上”,战争中完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援助。
毛泽东说:“所谓人民大众主要的就是农民,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过革命,忘记了农民,就是你做一百万件事情,也没有用处,因为没有力量。”
而国民党方面呢,蒋介石、杜聿明、胡宗南、阎锡山、张灵甫、陈诚、卫立煌„„这些名字被中国百姓熟悉的程度,丝毫不亚于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在写到国民党的失败时,作者强调,长官意志难以统一和派系斗争只是一个方面,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这个政党的主张背离了人民,因而也从根本上背离了历史大势。
1946年8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十分肯定地说:“如果蒋介石维护人民的利益,那么他就是铁老虎;如果他背弃人民,发动反人民的战争,就像他现在做的那样,那么他就是纸老虎,会被雨水冲跑„„,共产党有力量,因为他能够启发人民的觉悟。在我们中国这里,共产党只有小米加步枪。但是我们的小米加步枪最后证明去蒋介石的飞机大炮还要厉害。”事实如此呀。就是因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站在了“最大多数”的人民中间,才有此最终赢得这场战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注定繁荣昌盛;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党和国家,必然永葆青春。新中国60年的探索和成就表明,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建设和谐的社会。
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不积极的思想糟粕。很多党员与官员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摒弃了人民的利益,脱离了人民群众,一味的追求权力、金钱,丧失公共道德与做人的底线。政府虽然也颁布很多条例,提倡反腐倡廉,也加大扫黑除恶的力度,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正本清源。一个堡垒的攻破往往不是从外部攻破的,而是从内部开始的。
希望政府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要求官员与干部们都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中间,倾听最底层人民的需求,做为人民服务的事情。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看不惯很多社会上的那些不良现象的,这说明我们都还有一颗纯洁正直的心,也希望我们的社会可以更美好,否则真的对不起为我们流血牺牲而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烈士们。
第二篇:解放战争教案
第三章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二)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总路线;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及胜利原因和
意义。
思想教育:1.解放区的土改具有极大意义,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2.三大战役是空前的,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是人民力量的胜利。能力培养:1.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过程,培养学生把握历
史进程的阶段性、全面性。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难点知识:土改政策的改变;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的进程及胜利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情况。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改 时间:1947年
内容:
意义: 一亿多农民获得土地;
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思考:自1931~1947年来,中共先后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政策?主要原因是什
么?各有何意义?有何认识?
(提示:主要原因: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认识:中共的政策具有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战略反攻
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方向:中原地区。情况:(略)
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思考: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敌人力量空隙;(主力在陕北、山东)
大别山地区是老区,群众基础好;
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引用课本61页材料,分析:人民解放军第二年的任务是什么?主攻方向?具体情
况怎样?有何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数量、民心、装备、士气、后方、战略上)
2.三大战役的概况:(略)播放电影三大战役的片段。
3.意义:是空前的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分析: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主要原因)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努力;
中共战略方针的正确;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小结]:(略)[作业]:
一、选择题
1.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的土地分配办法是()
A、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按阶级成分分配土地
C、按实际劳动力分配土地
D、按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标准分地
2.人民解放军在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征是()
A、内线防御为主
B、内外结合,外线反攻为主
C、内线相持为主
D、内外结合,外线决战为主
3.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其直接原因是由于这
一地区()
A、群众基础良好
B、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C、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 D、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4.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
“转折点”是指()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B、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全议召开
5.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二、材料题
材料1 没收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①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②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③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一切土地,经
苏维埃政府没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中共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2 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的──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及其需要的贫民使用。
──中共1930年《苏维埃土地法》
材料3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为得抗不交纳。
──中共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4 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中共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回答:
①比较材料1.2,指出材料2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②比较材料2.3,指出材料3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③比较材料3.4,指出材料4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④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基本特点。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B 5.D
二、材料题
①材料1实施的是土地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材料2没收地主土地,保留农民的土地私有,具有资本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
结果: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积极参加红军,支援革命。
②材料3有条件地保留了封建土地制度。
结果:减轻地主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抗日积极性,联合开明地主一致抗日。
③材料4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结果:翻身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
特点:将革命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第三篇:《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及影视和其他媒介的了解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会比较熟悉,但往往零碎而不系统,且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历史现象的分析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上。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阶段的斗争及结果,因而带有综括性,教学中要适当注意。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重庆谈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认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从而理解当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意义。通过战决战的学习,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2、能力目标
分析重庆谈判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和平民主道路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对立双方的目的、力量对比等因素分析历史事物变化发展的方法。总结中国共产党斗争的重大活动,弄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线索。朗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体会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
3、知识目标
蒋介石企图建立对全国的独裁统治;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渡江作战、解放南京、追歼残敌。
4、教学重点难点: 重庆谈判,三大战役。
二、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重庆谈判”和“三大战役’’的影像资料
三、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想、讨论等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入:以两张图片来导入新课。提问
1、这分别是哪两位英雄人物?
2、可以简单介绍他们的事迹吗?
3、这两个事迹都发生在中国哪一段革命战争时期?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一堂课的开始,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导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重庆谈判
用知识抢答的形式,确立一个主持人,一个记分员,一个记时员,学生分成5 一6个小组,确定小组发言人,针对问题,合作探究,解答疑问,教师提供若干。
问题:
1、蒋介石为什么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2、中国共产党对待和平与内战采取何种态度?
3、重庆谈判是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派了哪些代表人物?
4、重庆谈判成果如何?
5、蒋介石是怎样破坏谈判成果的?
6、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
7、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要体现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教学知识,也训
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二)、三大战役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1 948年9月一1 949年1月发生了哪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的领导人分别是哪些人?
3、三大战役的战况如何?分别取得什么战果?
4、三大战役有何历史意义? 让学生阅读课文同时结合地图,以加深直观印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和归纳纳分析能力。讲解时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展示三大战役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三)、渡江战役
阅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提问
1、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场战役?
2、百万雄师指的是什么部队,穷寇又指的是谁? 设计这一环节,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解读资料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要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反馈巩固 根据板书总结,按讲课内容理清教学思路,并在讲述的过程中随机确定一些简洁的小题让学生回答,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完成教学所要求的知识目标。
第四环节:引导综合,适当拓展 提问:
1、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打败拥有美式装备、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队?
2、回忆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结合历史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有一个怎样的认识? 这样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深层次的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达到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
第四篇: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
从公司将《解放战争》发到手中,出差的时候即使行李再多,也习惯将他塞进鼓鼓的行囊,断断续续终于看完。阅读过程当中有时候难免蜻蜓点水,但细细想来,最近这一段时间阅读学习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他帮助我梳理未成形的思绪,帮我走出惯性思维,起了很大帮助。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如何艰难新生的历史。我军队武器简陋、兵力不足,在内忧外患中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庞大军队,在摸索、挫败、转折中不断前行,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区最终扩展成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大浪淘沙,渐成中国之特色共产主义。我仅结合自身工作,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1、清醒的自我认知与定位
一场战役从对当前局势的认知,对于自我实力、定位的判定,对于全局与局部战况的考量、战前侦察与情报、对战斗条件的判断、作战部署、展开战斗及战场指挥与控制、甚至需同步进行的策反工作、对战后战场的清理、对俘虏的收编、对战利的分配等等。这均可被理解为是一项复杂的有系统性的事物,通过有效的组织,得以策动和实施,且得到控制,以相对合理的代价,取得局部乃至全局的胜利,这就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和审时度势的部署。
我军的力量可以说是在通过在战场的缝隙中求存、通过游击作战而逐渐累积的,进而逐步在条件艰苦的局部区域建立根据地,通过对
各局部区域的切实控制进而实现各区域间的联动,达成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局部作战的条件,并最终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胜局。不同于国民党军队的外强中干,我军的力量是星星之火最终燎原。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无论何种方法,也都只是战术层面,要想真正成功驾驭市场,从容进退,拥有看清市场大势的大局观,拥有团队至上的全局胜利意识,总是至为关键的。
我们做市场工作,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原则可谓人人皆知,但固步自封、惯性思维往往制约着我们的行为,了解同行业的定位、发展、长处、短板,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不盲目、被动地单纯跟风,在不同的情形下有自己的策略组合和实施方案。要求我们必须懂得如何稳定、发展自己的目标市场,保持现有顾客。并努力争取新的消费者或用户;必须设法创造独有的优势,给自己的目标市场带来如地点、服务、保障等某些特有的利益;还必须尽力降低成本并提供较高质量的产品和保证较高的服务质量,提防同行业的模仿与攻击;必须防备竞争对手的进攻和挑战,保护企业现有的市场阵地。最佳的战略方案是不断创新,以壮大自己的实力。还应抓住竞争对手的弱点主动出击。当我们不准备或不具备条件组织或发起进攻时,至少也应使用防御力量,坚守重要的市场阵地。
与国民党着眼于控制铁路沿线的大城市和重要城镇不同,我党建立根据地、通过严肃军纪和进行充分的群众工作,尽可能地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进行动员。要知道,打仗并不是只靠军队就行的。
从后方筹集向前线运送粮草,行军奔袭中军械辎重的同步运输,在战场上向前沿进行弹药补给、将伤员转移并安置到后方,甚至战斗减员后的军员补充……这一切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这几年行业飞速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各地品牌众多,良莠不齐。经营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利益,但利益之定义各有不同,有追求短期内利益最大化,有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我们公司一直以脚踏实地的作风、长足发展的目标,投身于农村市场,到农村去,到群众去,占领农村市场,包围城市化建设。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活动、品牌内涵;锁定不同客群不同需求;以品牌为核心的针对性主题促销;以顾客为中心的体验式营销都将在到农村去的核心方略下带来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
2、高度的思想统一,高效的执行力、战斗力
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革命战争就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发动群众,才能赢得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更有许多宣传文稿,都是他亲自操刀的。在强大的思想宣传、耐心的说服引导、人民队伍纪律严明的表现、结合明确的土地改革政策下,我们党,我们的队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为整个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现代企业中的很多领导思维模式都是结果导向,很多领导喜欢说,“别告诉我过程,我只要知道结果。”其实,在注重结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想。如果你有一个凡事只让你讲一遍的下属,无疑你会剩下很多心思专注于其他事务,而不用时刻想着去提醒下属要做什么,该怎么做。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思想的培养。历史上很多建立功勋的伟人并非有什么特别过人的本领,而是他们都十分重视思想的培养。只
有思想上高度统一,执行力才能贯彻落实。
3、团队精神与强大的执行力
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民心所向、腐败堕落、指挥不力,这些都是重要原因,“声势浩大”并不等于“拥有真实有效地的力量”——国民党的兵力曾一度“声势浩大”,但通过实际战争可以看到,其力量的有效性其实非常有限,缺乏意志、不战而逃、一战即溃,派系角斗、为保自身实力置全局于不顾避而不战见死不救……其浩大的声势背后其实并无有效力量及真实效率的支撑。国民党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分裂!事实上国民党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其仅仅只是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一方面在政治组织形式上,不要说三十年代初的中原蒋冯战争、蒋阎战争,以及后来的蒋桂战争,就是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内战时期,特别是在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突围向西长征的时候,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势力军阀之间的内讧的疯狂程度就已经可见一斑了。另一方面,在文化舆论上,国民党也没有统一,而且分裂的更严重。文化舆论的力量决定着大多数人对于一个政府的态度。如果文化舆论反对政府,那么社会舆论将成为执政者的最可怕的敌人,因此,一般说来,失去文化舆论支持的政府统治基础是极不稳定的,很难有效控制武装力量。武装力量一旦失控,那么将陷入混乱,所以,在国民党政府内部经常出现反蒋力量,即使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蒋介石也不可能完全有效的控制部队,内战时期的,国民党在政治组织与文化舆论上分裂的表现就更明显了。一直记得书中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对部下说的一句话:“校长之所以
还器重我,是因为我手上还有军队。”!!“黄埔系”、“中央军”、“嫡系”、“桂系”、“滇系”、“粤系”、“杂牌军”等字眼更反复出现。拥有军队,就是拥有话语权、拥有势力,在这些国民党大员的眼中,它不再是作战的力量,而是对自身利益进行交易或得到保障的筹码。这是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是酿成最终苦果的根本原因之一。
枪杆子里出政权——拥有军队,拥有思想统一的军队,拥有强大执行力的军队,才是取胜之关键所在。高度的思想统一,行动的绝对一致,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家庭都是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缺乏“团队精神”的群体不过是乌合之众,一个人没有团队精神将难成大事;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成为一盘散沙;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也将难以强大。公司也是同样,文化的传承是我们要思考、要重视的。
一个战术问题:
“集中兵力”——简言之,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实现以多打少。此战术说来简单,实则很难,在实战中需要军事将领有优秀的战略分析能力,抓住时机,不被复杂的环境迷惑和被敌人吓倒。反观现实工作,市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其目标任务不同,根据不同的任务,集中优势资源向目标冲刺,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们的市场的核心打造、强势区域的建立值得很好的借鉴。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历史和政治的魅力逐渐展现在我的面前,读史使人明智,政治使人清醒和成熟,希望自己可以借两面明镜,明思路、智方略、长发展。
第五篇:《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
如果要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即将脱离贫穷落后,忍痛挨打的旧社会局面,开创一个举世瞩目的雄伟篇章;那么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揭开了新中国成立的序幕,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将阳光洒遍全中国的伟大事迹!
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在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一步步实现的。认真研读《解放战争》,品味其中淳朴而又真挚的语言描述,在心中想象着一场场战役的惊心动魄和胜利之后人民,军队,全党一同庆祝的情景,总是不由得让我热血澎湃,激动万分!在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军队控制着全国大多数地盘,清一色美式装备在手,更有美帝国主义在其后撑腰,可谓气焰嚣张;反观共产党军队,小米加步枪,一穷二白,只有区区几个根据地。双方实力悬殊的有目共睹。可是,最后的结果为何如此出人意料,仿佛历史给人类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在我看来,中国共产党和军队具有国民党永远无法具有的能力,魄力和魅力。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都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谁掌握了人民群众,谁就拥有改变历史轨迹,成就人类辉煌的巨大能力。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极端腐败鱼肉百姓,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这样的军队如果能够打胜仗,在我看来,实在是天理不容,历史老人都瞎了眼啊!而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就一直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利益,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代表着新生力量,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是哲学上已经被论证了无数次的命题!
我想起来《解放战争》里的一个场景,在等待前方战场胜负消息的时候,毛泽东主席的失眠症患了,朱德同志对此很是忧虑,找来了医生给主席治病,最后确定的方案是陪主席打麻将散心。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一开始感觉很幽默好笑,仔细想来又觉得这是多么的伟大和淡定。面对敌死我活的胜负战场,这种领导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这种英雄大无畏主义精神,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昭示出来的力量,实在是让人赞叹不已。从这段历史上,总能够看到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淡定,从容,自信,豁达,乐观的精神。而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小康社会所要奋斗的目标!
合上这本厚厚的《解放战争》,我的头脑中,那一幕幕激烈而又壮阔的场面久久不能平息下去,这本书所传递给我的那一份民族国家的骨气和正直,那一份对人民幸福最执着的追求,也必定会带给我无限的力量,指引着我在未来的人生中,走正确的路,走为人民服务的路,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做一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致,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