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是不能用军事攻势来计算的,是人民的选择,人心的选择。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装备精良;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装备简陋。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当时的世界舆论,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可战争却在短短的4年里来了个大翻盘。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呢?所有这一切根本无法用军事理论去阐释。但偶然中体现的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了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先进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一切革命力量,实行了符合中国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而在国民党方面,腐败已经达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国民党军队信仰的缺失,执政运作规则的扭曲,官员价值观念得崩溃,所有的腐败注定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在政治方面,共产党所主张的政治理想,就是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抗战结束之前,毛泽东就说过,我们要建设一个这样自由民主的中国,即:“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政府,建立一个自由、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在经济方面,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和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参军支援前线成为热潮。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在延安的时候,外国记者曾经问过毛泽东说:“你能不能和国民党军队作战当中取胜?”毛泽东给的回答,根本就没有提到“军队”两个字,他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而这也正如作者所言:“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是人民对战争双方作出了胜负的选择。”淮海战役时共产党只有60万人,国民党有80万人,但共产党背后有500万老百姓的支持!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一支军队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那样身后会有那么多的民众奋力支持。“在所剩无几的境遇里甘愿倾其全部的百姓,是共产党官兵刻骨铭心的依靠和难以忘怀的归宿。”
人民的选择,以及人民何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解放战争》一书所承载的重要命题。正是人民的选择和支持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胜利.解放战争爆发之初,共产党领导的军--人民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力量 队在数量和武器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却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一支摧枯拉朽的强大军事力量,最根本的原因是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与拥护。这深刻地启示我们:在战争中,作战双方与其说在进行军事较量,不如说在进行政治较量,进行人心向背的较量。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就选择了自己国家的未来命运。正是这个伟大的选择,创造了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历史。
第二篇: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
从公司将《解放战争》发到手中,出差的时候即使行李再多,也习惯将他塞进鼓鼓的行囊,断断续续终于看完。阅读过程当中有时候难免蜻蜓点水,但细细想来,最近这一段时间阅读学习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他帮助我梳理未成形的思绪,帮我走出惯性思维,起了很大帮助。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如何艰难新生的历史。我军队武器简陋、兵力不足,在内忧外患中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庞大军队,在摸索、挫败、转折中不断前行,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区最终扩展成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大浪淘沙,渐成中国之特色共产主义。我仅结合自身工作,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1、清醒的自我认知与定位
一场战役从对当前局势的认知,对于自我实力、定位的判定,对于全局与局部战况的考量、战前侦察与情报、对战斗条件的判断、作战部署、展开战斗及战场指挥与控制、甚至需同步进行的策反工作、对战后战场的清理、对俘虏的收编、对战利的分配等等。这均可被理解为是一项复杂的有系统性的事物,通过有效的组织,得以策动和实施,且得到控制,以相对合理的代价,取得局部乃至全局的胜利,这就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和审时度势的部署。
我军的力量可以说是在通过在战场的缝隙中求存、通过游击作战而逐渐累积的,进而逐步在条件艰苦的局部区域建立根据地,通过对
各局部区域的切实控制进而实现各区域间的联动,达成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局部作战的条件,并最终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胜局。不同于国民党军队的外强中干,我军的力量是星星之火最终燎原。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无论何种方法,也都只是战术层面,要想真正成功驾驭市场,从容进退,拥有看清市场大势的大局观,拥有团队至上的全局胜利意识,总是至为关键的。
我们做市场工作,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原则可谓人人皆知,但固步自封、惯性思维往往制约着我们的行为,了解同行业的定位、发展、长处、短板,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不盲目、被动地单纯跟风,在不同的情形下有自己的策略组合和实施方案。要求我们必须懂得如何稳定、发展自己的目标市场,保持现有顾客。并努力争取新的消费者或用户;必须设法创造独有的优势,给自己的目标市场带来如地点、服务、保障等某些特有的利益;还必须尽力降低成本并提供较高质量的产品和保证较高的服务质量,提防同行业的模仿与攻击;必须防备竞争对手的进攻和挑战,保护企业现有的市场阵地。最佳的战略方案是不断创新,以壮大自己的实力。还应抓住竞争对手的弱点主动出击。当我们不准备或不具备条件组织或发起进攻时,至少也应使用防御力量,坚守重要的市场阵地。
与国民党着眼于控制铁路沿线的大城市和重要城镇不同,我党建立根据地、通过严肃军纪和进行充分的群众工作,尽可能地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进行动员。要知道,打仗并不是只靠军队就行的。
从后方筹集向前线运送粮草,行军奔袭中军械辎重的同步运输,在战场上向前沿进行弹药补给、将伤员转移并安置到后方,甚至战斗减员后的军员补充……这一切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这几年行业飞速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各地品牌众多,良莠不齐。经营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利益,但利益之定义各有不同,有追求短期内利益最大化,有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我们公司一直以脚踏实地的作风、长足发展的目标,投身于农村市场,到农村去,到群众去,占领农村市场,包围城市化建设。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活动、品牌内涵;锁定不同客群不同需求;以品牌为核心的针对性主题促销;以顾客为中心的体验式营销都将在到农村去的核心方略下带来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
2、高度的思想统一,高效的执行力、战斗力
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革命战争就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发动群众,才能赢得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更有许多宣传文稿,都是他亲自操刀的。在强大的思想宣传、耐心的说服引导、人民队伍纪律严明的表现、结合明确的土地改革政策下,我们党,我们的队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为整个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现代企业中的很多领导思维模式都是结果导向,很多领导喜欢说,“别告诉我过程,我只要知道结果。”其实,在注重结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想。如果你有一个凡事只让你讲一遍的下属,无疑你会剩下很多心思专注于其他事务,而不用时刻想着去提醒下属要做什么,该怎么做。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思想的培养。历史上很多建立功勋的伟人并非有什么特别过人的本领,而是他们都十分重视思想的培养。只
有思想上高度统一,执行力才能贯彻落实。
3、团队精神与强大的执行力
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民心所向、腐败堕落、指挥不力,这些都是重要原因,“声势浩大”并不等于“拥有真实有效地的力量”——国民党的兵力曾一度“声势浩大”,但通过实际战争可以看到,其力量的有效性其实非常有限,缺乏意志、不战而逃、一战即溃,派系角斗、为保自身实力置全局于不顾避而不战见死不救……其浩大的声势背后其实并无有效力量及真实效率的支撑。国民党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分裂!事实上国民党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其仅仅只是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一方面在政治组织形式上,不要说三十年代初的中原蒋冯战争、蒋阎战争,以及后来的蒋桂战争,就是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内战时期,特别是在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突围向西长征的时候,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势力军阀之间的内讧的疯狂程度就已经可见一斑了。另一方面,在文化舆论上,国民党也没有统一,而且分裂的更严重。文化舆论的力量决定着大多数人对于一个政府的态度。如果文化舆论反对政府,那么社会舆论将成为执政者的最可怕的敌人,因此,一般说来,失去文化舆论支持的政府统治基础是极不稳定的,很难有效控制武装力量。武装力量一旦失控,那么将陷入混乱,所以,在国民党政府内部经常出现反蒋力量,即使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蒋介石也不可能完全有效的控制部队,内战时期的,国民党在政治组织与文化舆论上分裂的表现就更明显了。一直记得书中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对部下说的一句话:“校长之所以
还器重我,是因为我手上还有军队。”!!“黄埔系”、“中央军”、“嫡系”、“桂系”、“滇系”、“粤系”、“杂牌军”等字眼更反复出现。拥有军队,就是拥有话语权、拥有势力,在这些国民党大员的眼中,它不再是作战的力量,而是对自身利益进行交易或得到保障的筹码。这是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是酿成最终苦果的根本原因之一。
枪杆子里出政权——拥有军队,拥有思想统一的军队,拥有强大执行力的军队,才是取胜之关键所在。高度的思想统一,行动的绝对一致,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家庭都是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缺乏“团队精神”的群体不过是乌合之众,一个人没有团队精神将难成大事;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成为一盘散沙;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也将难以强大。公司也是同样,文化的传承是我们要思考、要重视的。
一个战术问题:
“集中兵力”——简言之,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实现以多打少。此战术说来简单,实则很难,在实战中需要军事将领有优秀的战略分析能力,抓住时机,不被复杂的环境迷惑和被敌人吓倒。反观现实工作,市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其目标任务不同,根据不同的任务,集中优势资源向目标冲刺,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们的市场的核心打造、强势区域的建立值得很好的借鉴。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历史和政治的魅力逐渐展现在我的面前,读史使人明智,政治使人清醒和成熟,希望自己可以借两面明镜,明思路、智方略、长发展。
第三篇:《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
如果要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即将脱离贫穷落后,忍痛挨打的旧社会局面,开创一个举世瞩目的雄伟篇章;那么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揭开了新中国成立的序幕,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将阳光洒遍全中国的伟大事迹!
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在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一步步实现的。认真研读《解放战争》,品味其中淳朴而又真挚的语言描述,在心中想象着一场场战役的惊心动魄和胜利之后人民,军队,全党一同庆祝的情景,总是不由得让我热血澎湃,激动万分!在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军队控制着全国大多数地盘,清一色美式装备在手,更有美帝国主义在其后撑腰,可谓气焰嚣张;反观共产党军队,小米加步枪,一穷二白,只有区区几个根据地。双方实力悬殊的有目共睹。可是,最后的结果为何如此出人意料,仿佛历史给人类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在我看来,中国共产党和军队具有国民党永远无法具有的能力,魄力和魅力。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都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谁掌握了人民群众,谁就拥有改变历史轨迹,成就人类辉煌的巨大能力。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极端腐败鱼肉百姓,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这样的军队如果能够打胜仗,在我看来,实在是天理不容,历史老人都瞎了眼啊!而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就一直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利益,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代表着新生力量,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是哲学上已经被论证了无数次的命题!
我想起来《解放战争》里的一个场景,在等待前方战场胜负消息的时候,毛泽东主席的失眠症患了,朱德同志对此很是忧虑,找来了医生给主席治病,最后确定的方案是陪主席打麻将散心。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一开始感觉很幽默好笑,仔细想来又觉得这是多么的伟大和淡定。面对敌死我活的胜负战场,这种领导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这种英雄大无畏主义精神,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昭示出来的力量,实在是让人赞叹不已。从这段历史上,总能够看到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淡定,从容,自信,豁达,乐观的精神。而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小康社会所要奋斗的目标!
合上这本厚厚的《解放战争》,我的头脑中,那一幕幕激烈而又壮阔的场面久久不能平息下去,这本书所传递给我的那一份民族国家的骨气和正直,那一份对人民幸福最执着的追求,也必定会带给我无限的力量,指引着我在未来的人生中,走正确的路,走为人民服务的路,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做一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致,敬礼!
第四篇:《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
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以生动的笔墨描写和展现出抗日战争结束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代表反动腐朽势力的国民党军队的一场大对决,重温那段短暂而又激烈的斗争史诗。我们不仅要问,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装备精良;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装备简陋。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当时的世界舆论,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为什么短短四年鲜艳的军旗就升起在南京总统府,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每到两军交战的关键时期,蒋委员长的错误指挥渐渐断送了自己的一个个王牌军。一个个抗日名将在与共产党的交战中都最终以失败告终。除去战争因素的战略战术方面的原因外,决定这场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而决定政治归属的是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共产党代表劳苦大众的利益,在农村将土地分给农民,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是祖祖辈辈种田的普通老百姓的梦想,有一种组织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梦想,他们怎么会不支持自己的军队。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些细节的对比,在淮海战役期间,“从临沂到莱芜,直线距离140多公里。鲁中山区道路崎岖,雨雪严寒中,华东野战军十几万官兵以最隐蔽的方式连续行军。在蜿蜒不断的大军两侧、身后甚至前面,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几十万随军人流,浩浩荡荡地向前滚动。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或者用自己的肩膀,把部队作战需要的多达亿万斤的粮草、弹药和物资,全部承载起来。部队前进一步,他们便跟着前进一步。“他们已经铁了心,将自己”的命运和共产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愿意和共产党官兵分享好日子一样,他们也心甘情愿,与自己的部队一起承受苦难——生来便一无所有的他们,在向战场
走去的时候,镇定而从容。”。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与此相反,人民群众对国民党军队的态度却是天壤之别。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被俘后回忆说:“第十二兵团11月由确山出发,经过豫皖边境时,老百姓逃避一空,几乎连个带路的向导都找不到……当了俘虏,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行人如织,家家有人,户户炊烟,铺面上有卖馒头、花生,烟酒的。一辆辆大车经过,有的车上装着宰好刮净的肥猪,想是犒劳解放军的。我以前带着部队经过,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现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围着一个锅台烧饭,同槽喂牲口,除了便衣与军装不同,分不出军民的界限。”可以说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决定性因素。历史又一次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国共两党的合作正在逐步实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应忘记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我们更要坚定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信念,时时刻刻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我们工作得失的标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却也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在的许多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引起群众的不满。党群、干群关系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作为执政党,我们党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就必须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
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自觉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我们重读《解放战争》的一点最主要的心得,也是今后指导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必须时刻铭记。我所在的部门是机关后勤服务中心,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领导服务、为机关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宗旨,认真履行服务保障职能,严格落实“服务到位、保障有力”的总要求,为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强有力的后勤服务保障。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机关服务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机关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尽心量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机关后勤工作经常要与钱财物打交道,我们要适时开展纪律和廉政教育。适时开展了以“爱岗、敬业、守纪”为主题的纪律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岗位责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组织纪律观念,树立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提升队伍素质。立足本职,努力奉献,为伟大的人民事业做出我们每个人应做的贡献!
第五篇:解放战争读后感
信仰,浩瀚人生中的北极星
《解放战争》是王树增的抗日、解放、朝鲜战争三部曲中的一部。《抗日战争》把我从抗战神剧中浮夸的手撕鬼子,虚假演技之中拽到了现实。而《解放战争》作者以广阔的解放战争历史背景和全景视角描述了1945年至1950年解放战争中的点点滴滴。说到解放战争,浮现在眼前的诸如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孟良崮战役这些耳熟能详的事件。这些也都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个缩影。虽然这场战斗胜利了,但我党我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是一条血与肉铸成了坚实的和平之路,它引领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人非草木,战场上子弹呼啸而过,炮火飞溅,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那么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还会义无反顾的去战斗?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答案就是信仰。
信仰就像夜空中的北极星一样,象征着坚定,执着和永远守护。是支撑人们前行的动力,之前看了二战的电影《血战钢锯岭》,描述了一个军医一夜之间救下75人,他一直祈祷让他再多救一个。支撑他的就是他独特的信仰。这与解放战争中董存瑞的精神是多么的相似?《解放战争》这本书不光描述了国共两党的军事间较量,包含了背景,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角逐。以军事方面为视角,对双方进行了描述和对比。
共产党人的信仰从国共第一次合作之后的白色恐怖开始就没有变过,矢志与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国家。而反观国民党。以抗战期间曾经担任过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解放战争期间徐州剿总的刘峙为例。胡宗南对他评价道,徐州之地应派一虎将,次至派一个看门狗总行吧?结果派了一只猪。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岂能不败?当时的刘峙以及部下沉浸在贪污腐败,包养二奶,奢靡享乐之中。反观的他对手粟裕却将指挥部放在村子里,在战争之余和村民话家常,帮助村民干农活。当部队差距大,装备差距大,人员差距大,训练差距大的时候,信仰却成了影响战局的砝码。
解放战争这本书的背后,隐隐给了我很多的启示。首先第一点要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信念,解放战争的胜利正是由于国民党将领及军队,信仰信念的缺失,不知道为什么而战,许多抗日名将在内战上一败涂地。所以说信仰是支撑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攻坚克难前进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要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具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第二点是团队精神和强大的执行力。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民心所向、腐败堕落、指挥不力,这些都是重要原因。但究其原因是因为内部混乱,派系斗争不断。书中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对部下说的一句话:“校长之所以还器重我,是因为我手上还有军队。”在这些国民党大员的眼中,军队不再是作战的力量,而是对自身利益进行交易或得到保障的筹码。第三点是腐败,互相拆台、贻害无穷,平时工作中也更要注意,不将自己手中的权利筹码化,利益化,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兑现自己承诺,坚守自己的信仰,谨守职业道德。
信仰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它使人拥有力量,但也使人失去力量,信仰不该用来“造神”,而是应该用来造“我”,愿我们的人生都拥有一个伟大的信仰;愿我们的人生时时绽放着耀眼光茫,愿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辉煌!最后以一首毛主席的七律诗作为结尾。致敬那场战争,缅怀那些牺牲的先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