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音乐反思

时间:2019-05-14 21:3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主义音乐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主义音乐反思》。

第一篇:现代主义音乐反思

《传统音乐的颠覆——现代主义音乐》教学案例反思

金华二中—胡晓杰

在古典音乐历史长流中,音乐之父巴赫、音乐神童莫扎特、钢琴诗人肖邦等一系列浪漫主义之前的音乐家在学生脑海中或多或少的留下了印象,但不管学生自小接受音乐教育程度的多少,对传统音乐格局分解后的历史、风格、人物等各方面均一无所知,即使在一些高等院校里,对这些内容也是略带而过。很多人在稍接触过现代音乐后,对其刺耳的音响效果非常抵触,却没有想过作曲者打破传统作曲手法创作音乐的目的,也不会将自己放入作曲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中去聆听音乐,从而盲目的排斥现代主义音乐。教师通过这堂课意欲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音乐,本节课准备参加09年浙江省中学音乐优质课比赛,通过多节课的反复试教,笔者从中发现了若干问题,正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一、导入环节

本堂课的导入非常关键,由于本堂课的音乐是非常刺耳、不和谐的,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听音乐的时候发生躁动,或者昏昏欲睡,所以,导入环节的成功也就代表着整堂课完成了三分之一。

艺术是相同的,为了设置悬念,本人设计了从美术领域引入到音乐领域的导入过程,在五张幻灯片中分别用了古典派,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和抽象派,然后进行逐个讲解,包括画的内容、作者和创作该美术作品的动机,也向学校的美术老师学习了很多美术知识,认为这些内容是必须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的。但是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问题①:讲解时间拖沓,脱离了音乐课的本性!

笔者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这个环节占用了整整15分钟左右,在这段时间中,学生根本没有听到任何的音乐,不禁会让学生想:这堂课是在上美术课吗?但是这五幅画代表着美术领域颠覆的一个过程,是必须要给学生看的,如何压缩这个导入环节的时间是关键问题。

解决问题:通过指导老师的建议,在第二次试教的时候,我把五幅画的幻灯片设置成了自动播放的模式,作者和画名也都各自展现在幻灯片中,放在课前展示,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这五幅美术作品吸引,能够迅速有效的把学生预先引入课堂的氛围中,作者和创作作品的动机也省略不讲,在课堂上只是对这五幅画进行了总结,导入环节所用的时间也由原来的15钟左右压缩到了5分钟,而学生也理解了美术领域颠覆的一步步过程,较好的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标。

更好地解决问题:为了能够更加鲜明的对比出各个时期美术作品风格的不同,笔者在第三次试教时将美术作品的内同进行了改进,由原来的五个时期不同内容的作品改成了五个时期描绘女人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更加清楚直观的感受到绘画风格的变化。同时也加入了欧洲20世纪时代背景的讲解,有效的和历史学科进行了综合。

二、初步感受现代主义音乐

初步感受现代主义音乐,学生第一次听到现代主义音乐,音乐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所以本人采取了对比的聆听莫扎特的《四十号交响曲》和勋伯格的《预兆》,目的就是要紧扣本堂课的主题——颠覆。但是在第一次的试教中发现,这两段音乐根本没有吸引到学生,当本人问到这两段音乐都有哪些不同时,学生却只能说出一个好听,一个不好听之类的回答。

问题②:如何恰到妙处的对比欣赏现代主义音乐?

当我就原来的设计再追问《预兆》是如何颠覆传统音乐的时候学生基本上答不出来,这与本人当初设计的学生答案和学生的反应有很大的出入,寻找原因,应该是自己对这个环节的定位和提问出了问题,本来就是初步感受现代主义音乐,如果学生都能说出来那接下去的环节就失去意义了。而追问的那个问题明显范围太广,让人无从所答。

解决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选用了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李斯特的《爱之梦》、芬尼《夜半怪声》三个音乐片段,从教学方法上也从原来的聆听音响效果改成由授课教师自己用钢琴来演奏,通过教师自己的才艺展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而且前两首作品学生比较熟悉,消除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陌生感,在演奏芬尼的《夜半怪声》的时候,通过用非正常的演奏方式,例如

用手掌拍击琴键等等,非常明显且有效的让学生感受到了20世纪初音乐与传统音乐的不同。而且在提问环节本人也只要求他们能够分辨的出哪首曲子是与传统音乐风格不同的,这相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当然,也会继续追问除了演奏方式不同以外,还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非常困难,我也没有要求他们能够回答,目的只是设置一个悬念,引出下面的环节。

三、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

在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音乐流派非常多,而最有代表性的应属表现主义音乐,在第一次试讲时本人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聆听《一个华沙的幸存者》,听完之后让他们讲出感受,然后介绍作曲家和这首作品当时创作的背景,再讲解其中的知识点:十二音列体系,最后总结表现主义音乐特点。但是上完之后,不要说学生,连自己都觉得很空泛,学生的注意力全都散了,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

问题③、学生聆听《一个华沙幸存者》的时候,注意力涣散。问题④介绍十二音列体系的时候,理论性太强,学生无法理解。

问题⑤总结表现主义音乐的语言太简单,学生的对表现主义音乐的理解仍然处于初步聆听现代主义音乐的阶段。

课后就有关这三点问题进行了课后不断的反思,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因为一个华沙幸存者时间较长,学生没有耐心长时间的聆听这种怪异音乐,况且现在的学生满脑子都是流行音乐,即使听一些旋律性较强的古典音乐,学生也会有这个问题出现,有听课老师在的话会全部趴下打瞌睡,没有听课老师在的话会自管自的聊天。最后问问题的时候一律会有这些答案:不知道、不好听。

对于第二个问题,其实很多对我们音乐老师来说很简单的一个概念学生却理解不了,而更关键的是这些概念我们音乐老师也很难解释得清楚,所以我们得用简单的语言来自己概括出这些理论性的概念,并且减少理论性概念的讲解。

由于第一个问题的出现,第三的个问题也紧随而至,试想,学生根本没有认真的去听音乐,又如何对表现主义音乐进行总结呢?

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方法:加入绘画的环节

通过与指导老师的讨论,同时查阅了大量全国优秀教学案例,如义乌中学的叶艳老师的《表现主义音乐》的教学案例,最终在第二次试教过程中,聆听《一个华沙幸存者》中加入了绘画的环节,让学生在听音乐的时候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绘画来表现出来,加入这个环节后,学生反映非常热烈,每个学生都聚精会神的聆听着音乐,非常认真而且真实的画出自己听到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有些学生画了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刀,有些学生画了一个骷髅头,有些学生画了一个坟墓…………之后把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自己来讲解为何听到这段音乐之后会画出这样的画,于是,在第一次试教时候出现的第一个问题立刻得到了解决。但是本人也曾经犹豫过,加上画画会不会是课堂的音乐性减少,但是如果不加画画,从实际操作角度上来讲,学生势必难以全神贯注的聆听整首音乐,所以为了能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聆听,需要在聆听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课堂实践的环节,此举有利于让学生全身心的置身于音乐之中,加入画画,利大于弊。

解决调性问题:音阶的解决倾向半音

对于第二个问题,也是本堂课的难点——对调性的理解,没有受过专业学习的学生是根本理解不了什么是调性的,第二次试教时本人在钢琴上分别弹奏一组大调音阶与半音音阶,大调音阶第一次弹1 2 3 4 5 6 7,弹完之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他们能听出不舒服,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以为我还没弹结束,本人第二次弹的时候加入了高音的do,会让学生马上感觉到第一遍弹是少了一个高音的do,本人就会借这个机会介绍这个do就是大调的主音,用同样的方法,介绍了半音音阶,只是学生感受不到缺少了些什么,也就说明了半音音阶不管弹到哪里都没有结束感,得出结论,半音音阶是没有主音的,最终得出结论,有主音的音乐是有调性的,没有主音的音乐是没有调性的这个理论,这个难点也就解决了。

总觉得前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三个总结表现主义音乐特点这个问题也肯定没问题了,但是发现学生还是很难回答的上,请教了指导老师后发现了,还是出在提问的问题上。

解决的方法:有针对地有效提问

通过课后反思和讨论,发现我提的问题仍然太大,学生不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回答,所以在第三次的试教中,我对最后的总结表现主义音乐这个环节中分别从音乐表现内容上、音乐形式上、音乐创作技法上让学生进行总结,学生有了回

答的范围后也就非常清晰的总结出最终的答案。

四、实践环节

在完成表现主义音乐的鉴赏后,本堂课也拓展到了我们国家的现代主义音乐的创作,涉及到一个音乐家——谭盾,通过对谭盾《纸乐》的聆听,也从音乐的创作技法对传统音乐的颠覆中向更深一个层次(在演奏形式上)对传统音乐的颠覆上发展。

我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学生实践的环节,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本人用了一盆水,一张纸,一支笔让学生自由创作现代主义音乐,但是总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形式主义,操作起来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说学生会拿一支笔随便敲几下凳子,拿纸创作的学生也只能模仿谭盾《纸乐》中的演奏方法。

发现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创作

学生创作没有一定的思路,很难具体展开。经过讨论,原因主要是没有给学生限定一个创作主题,虽说有些理论指出要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要限定学生的思维,但是笔者觉得是需要有个前提的,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发挥,限定主题也是教师引导的一种方式。

解决方法:设计主题进行创作

针对学生课堂中的情况,我设计了几个主题,1、暴风雨

2、大森林的早晨,再让学生自由组合创作音乐。

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他们会运用纸张的摩擦声模仿大自然中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会用笔轻轻敲打凳子模仿小雨滴的声音。但是这个时候也发现了,自己还是把他们框住了,很多声音他们创作不出来,主要是因为没有道具,所以在第三次试讲的时候,本人索性就不限定他们的演奏乐器,于是,更丰富的音乐也就创作出来了,有学生吹口哨模仿风声,有同学走到钢琴前非常张扬的用手掌拍打钢琴的低音来模仿雷声,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完全不一样的音乐效果。

结语

可以说,不断试教的过程是一种历练,也是本人成长的一个过程,第一次试教属于非常传统的授课方式,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授课方式必须要退出历史的舞

台,枯燥、乏味,整个课堂如同一滩死水,毫无生机可言。第二次试教已经对第一次进行了颠覆,能够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比较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对这样的课会非常容易接受。第三次试教完全取消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可以说是对传统课的完全颠覆,而且也对一些细节上进行了改进,当然,本文中的四个环节只是本人觉得许多次试教中有明显改进的部分,还有一些比如说语言的组织,环节与环节的衔接也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问题本人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也对自己不断的进行完善。这堂课至今仍留有缺陷,就是在结尾总结的时候对本堂课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不够,所以,这也是以后要努力的方向,总之一堂好课是打磨出来的,需要不断的通过试教,来完善课堂中每一个环节,不能疏忽每一个细节,只有将这些要素全部做到了,才能做到对传统音乐课堂的彻底颠覆,也才能称之为一堂优质课。

第二篇: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的发生

现代主义是现代性高度发达的产物,中国20世纪的现代性出于起步阶段,现代主义并没有发生的环境和土壤,它的产生主要是外源性地移植西方现代主义的结果,这也决定了其幼弱、畸形乃至必然夭折的命运。换句话说,中国的现代主义不过是在中国现代性发生之初的一次趋时尚新的表演,无法准确把握现代主义审美的核心内质。

现代主义的兴起始终与现代都市的繁荣相伴随,李欧梵指出,“没有巴黎、柏林、伦敦、布拉格和纽约,就不可能有现代主义作品的产生”。因为,正是都市对理性、效率和自我利益的强调导致了人的异化,现代主义的诞生便是出于对以都市生活形态为核心的异化生存方式的厌弃和抵制。在中国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中,上海的都市化所带来的不是人对于现代生存形态的焦虑和恐惧,而是价值体系出于混乱时期的中国人对于现代生存方式的盲目迷恋和好奇。施蛰存坦言:

“《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所谓的现代生活,这里面包含着各式各样独特的形态:汇集着大船舶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厂,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乐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飞机的空中战,广大的竞技场……甚至连自然景物也与前代的不同了。这种生活所给与我们的诗人的感情,难道会与上代诗人们从他们的生活中得到的感情相同吗?”

从上述话语中,我们看不到施蛰存对于现代生活的厌弃,相反,是新奇甚至着迷。因而,《现代》杂志倡导现代主义,重心放在了确认人的感受能力与现代生活形态之间的新的对应关系上,与现代性之间形成了一种顺应关系,而非对抗和反思。

中国现代主义的基本形态: 现代主义诗歌

第一阶段(20年代中期以前):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

李金发学习波德莱尔和魏尔伦,诗风怪异、晦涩,隐约触及到了象征主义的精神实质;而穆木天和王独清师法瓦格拉和瓦雷里,二者看重象征主义在语言精细化方面的努力,致力于形式方面的“纯诗”的实验。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象征主义重心在形式和语言层面的实验,无意于对现代性进行反抗和抵制。

弃妇

(李金发)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倘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落花

(穆木天)

我愿透着寂静的朦胧 薄淡的浮纱,细听着淅淅的细雨寂寂的在檐上激打,遥对着远远吹来的空虚中的嘘叹的声音,意识着一片一片的坠下的轻轻的白色的落 花。

落花掩住了藓苔 幽径 石块 沉沙。落花吹送来白色的幽梦到寂静的人家。落花倚着细雨的纤纤的柔腕虚虚的落下。落花印在我们唇上接吻的余香 啊!不 要惊醒了她!

啊!不要惊醒了她,不要惊醒了落花!任她孤独的飘荡!飘荡,飘荡,飘荡在 我们的心头,眼里,歌唱着,到处是人生 的故家。

啊,到底哪里是人生的故家?啊,寂寂的听 着落花,妹妹 你愿意罢 我们永久的透着朦胧 的浮纱,细细的深尝着白色的落花深深的坠下,你弱弱的倾依着我的胳膊,细细的听歌唱 着她,“不要忘了山巅,水涯,到处是你们的故 乡,到处你们是落花。”

月光(王独清)

月儿,你像向著海面展笑,在海面上画出了银色的装饰一条。

这装饰画得真是奇巧,简直是造下了,造下了一条长桥。风是这样的轻轻,轻轻,把海面吻起了颤抖的叹息。

月儿,你底长桥便像是有了弹性,忽高忽低地只在闪个不停。

哦,月儿,我愿踏在你这条桥上,就让海底叹息把我围在中央,我好一步一步地踏著光明前往,好走向,走向那辽远的,人不知道的地方……

残烛

(冯乃超)追求柔魅的死底陶醉 飞蛾扑向残烛的焰心 我看着奄奄垂灭的烛火 迫寻过去的褪色欢忻

焰光的背后有朦胧的情爱 焰光的核心有青色的悲哀 我愿效灯蛾的无智 委身作情热火化的尘埃

烛心的情热尽管燃 丝丝的泪绳任它缠 当我的身心疲瘁后

空台残柱缭绕着迷离的梦烟

我看着奄奄垂灭的烛火 梦幻的圆晕罩着金光的疲怠 焰光的背后有朦胧的情爱 焰光的核心有青色的悲哀

第二阶段 30年代前期

与早期象征派诗人的初步尝试不同,以《现代》《新诗》等杂志为主要阵地的“现代派”诗人将目光转向中国古典诗歌资源的重新开掘,将象征主义本土化了。他们致力于捕捉那种飘忽不定的复杂感觉,但忽略了象征主义在精神层面上的诉求。代表人物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梁宗岱等。

印象

戴望舒 是飘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它轻轻地敛去了

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咽,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距离的组织

卞之琳

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

报纸落。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

(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吧。)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好累呵!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 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休 洗 红

何其芳 寂寞的砧声撒满寒塘,澄清的古波如被捣而轻颤。我慵慵的手臂欲垂下了。能从这金碧里拾起什么呢?

春的踪迹,欢笑的影子,在罗衣的退色里无声偷逝。频浣洗于日光与风雨,粉红的梦不一样浅退吗?

我杵我石,冷的秋光来了。它的足濯在冰样的水里,而又践履着板桥上的白霜。我的影子照得打寒噤了。

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第三阶段 40年代后期

这一时期活跃于诗坛的中国新诗派的使人们真正触摸到了现代主义的核心脉搏,以诗性审美的方式重新审视和反思现代性发展为人类及个体生命所带来的灾难和困窘。他们并不无条件地认为个体服从于建立民族国家的现代性诉求,而是自觉抵制国家理性、政治理性,把民族生存看作人类整体生存境遇的缩影,从而他们对现实景观的审视和追问具有了形而上的取向。代表作家穆旦 杜运燮 辛笛 陈敬容 郑敏 王佐良 唐祈 唐湜 袁可嘉等。

城市的舞

穆旦

为什么?为什么?然而我们已跳进这城市的回旋的舞,它高速度的昏眩,街中心的郁热。无数车辆都怂恿我们动,无尽的噪音,请我们参加,手拉着手的巨厦教我们鞠躬:

呵,钢筋铁骨的神,我们不过是寄生在你玻璃窗里的害虫。

把我们这样切,那样切,等一会就磨成同一颜色的细粉,死去了不同意的个体,和泥土里的生命;

阳光水分和智慧已不再能够滋养,使我们生长的

是写字间或服装上的努力,是一步挨一步的名义和头衔,想着一条大街的思想,或者它灿烂整齐的空洞。

哪里是眼泪和微笑?工程师、企业家和钢铁水泥的文明 一手展开至高的愿望,我们以藐小、匆忙、挣扎来服从 许多重要而完备的欺骗,和高楼指挥的“动”的帝国。

不正常的是大家的轨道,生活向死追赶,虽然“静止”有时候高呼: 为什么?为什么?然而我们已跳进这城市的回旋的舞。

辛迪 帆起了

帆向落日的去处 明净与古老

风帆吻着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与白蝶

明月照在当头 青色的蛇

弄着银色的明珠 桅上的人语 风吹过来

水手问起雨和星辰

从日到夜 从夜到日

我们航不出这圆圈 后一个圆 前一个圆 一个永恒

而无涯涘的圆圈

将生命的茫茫 脱卸与茫茫的烟水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严肃的时辰

唐祈 我看见: 许多男人,深夜里低声哭泣。

许多温驯的 女人,突然 变成疯狂。

早晨,阴暗的 垃圾堆旁,我将饿狗赶开,拾起新生的婴孩。

沉思里:

他们向我走来。

严重的时刻

里尔克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间某处笑,无缘无故在夜间笑,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

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

新感觉派旨在以文学的方式更新人们的“现代”感受样式,而并不是在自觉地抵制现代性所造成的人的感觉经验的丧失或人性的异化。刘呐鸥在给戴望舒的信中写道:

“我要faire des romances,我要梦,可是不能了。电车太噪闹了,本来是苍青色的天空,被工厂的炭烟不得黑濛濛了,云雀的声音也听不见了。缪塞们,拿着断弦的琴,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那么现代的生活里没有美的吗?有的,不过形式换了罢。我们没有Romances,没有古城里吹着海角的声音,可是我们却有thrill,Carnal intoxication,就是战栗和肉的沉醉。”

新感觉派钟情于细腻地捕捉十里洋场中纸醉金迷的感性诱惑和刺激,并沉迷那种色情质的感性狂欢中,对于消费时代人的情感的匮乏以及现代人的孤独隔膜并不感兴趣:

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一只 saxophone 正伸长了脖子,张着大嘴,呜呜地冲着他们嚷。当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飘动的裙子,飘动的袍角,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鞋跟。蓬松的头发和男子的脸。男子的衬衫的白领和女子的笑脸。伸着的胳膊,翡翠坠子拖到肩上。整齐的圆桌子的队伍,椅子却是零乱的。暗角上站着白衣侍者。酒味,香水味,英腿蛋的气味,烟味……独身者坐在角隅里拿黑咖啡刺激着自家儿的神经。——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我爱那个穿黑的,细腰肢高个儿的。”话从我的嘴里流出去,玫瑰色的混合酒从麦秆里流到我嘴里来,可是我的眼光却流向坐在我前面的那个舞娘了。

她鬓脚上有一朵白的康纳馨,回过脑袋来时,我看见一张高鼻子的长脸,大眼珠子,斜眉毛,眉尖躲在康纳馨底下,长睫毛,嘴唇软得发腻,耳朵下挂着两串宝塔形的耳坠子,直垂到肩上——西班牙风呢!可是我并不是爱那些东西,我是爱她坐在那儿时,托着下巴,靠在几上的倦态,和鬓脚那儿的那朵憔悴的花,因为自个儿也是躺在生活的激流上喘息着的人。——穆时英《黑牡丹》

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动摇中——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灯光,和光亮的酒杯,红绿的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发焰的眼光。中央一片光滑的地板反映着四周的椅桌和人们的错杂的光景,使人觉得,好像入了魔宫一样,心神都在一种魔力的势力下。在这中间最精细又最敏捷的可算是那白衣的仆欧的动作,他们活泼泼地,正像穿花的蛱蝶一样,由这一边飞到那一边,由那一边又飞到别的一边,而且一点也不露着粗鲁的样子。——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相比之下,施蛰存超越了对新奇感受的描绘,试图深入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无意识动力。从他的小说中可以见到弗洛伊德的东西。代表作有《将军的头》、《石秀》、《梅雨之夕》等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性:

1、外源性:对域外现代主义的引介和模仿

2、实验性:文学创新意识的形成

正是现代派诗艺使诗人们摆脱了各种感伤情调而力求知性和感性的融合,更加自觉地运用象征和联想,使幻境与实境相互渗透,增强了诗篇内容的厚度和密度,在结构艺术和形象营造上都有了新创造,又通过抽象词与具体词的巅合,适当的欧化句法,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韧性和弹性。——袁可嘉

3、含混性:对域外现实主义的误读与偏离

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原因,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被激烈拒绝和否定的文学流派。茅盾从阶级观点定位现代主义:“属于‘现代派’的作家和艺术家都是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憎恨资产阶级,一方面又看不起人民大众;他们主观上以为他们的作品起到了破坏资产阶级的庸俗而腐朽的生活方式的作用,可是实际上,却起了消解人民的革命意志的作用。”这种定位,使现代主义基本被屏蔽在社会主义的文化现实之外,直到文革结束以后,现代主义才获得发生发展的可能。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前期,传播和认识阶段。

这一阶段启蒙主义文学是主流,但现代主义的因素也开始出现,如朦胧诗的技法、王蒙等人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在思想理论领域,现代主义逐渐获得了合法性。人们或者将现代主义和阶级剥离、与时代联姻,或者将技巧与意识形态剥离,努力为现代主义争取发展的空间。

二、先锋文学的兴起

先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批判和抗议传统社会主义及意识形态的压抑,争取个体的解放和自由,仍然具有浓重的启蒙立场。不过,在艺术手法和风格,先锋文学的现代主义意味很浓,而且也开始了对现代性的反抗,表达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生存体验。

在这一阶段,关于现代主义的争论再次兴起,主题不是要不要现代派,而是我们有没有真正的现代派。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派只局限于技巧层面,缺少西方现代派那种深沉的生命体验、形而上的提升;有人则声称执迷于把西方现代派作为“正宗”是落入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陷阱,中国化的现代派当然也是现代主义的。其实,中国新时期的现代派本身比较复杂,有些的确仅限于技巧层面的炫奇,称为“伪现代派”并不过分;有些作品则达到了技巧和思想层面的完美统一,尽管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取径可能有所偏差,仍然是成功的现代主义作品。

三、现代主义高潮的消退和延续

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兴起,80年代后期兴起的现代主义即先锋文学开始退潮,带有后现代倾向的新历史写作、欲望化写作兴起。当然,仍有部分作家仍在进行现代主义的写作。

八九十年代的现代主义小说家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无主题变奏》 残雪《苍老的浮云》 苏童《1934年的逃亡》《米》 余华《古典爱情》《世事如烟》 莫言《丰乳肥臀》 格非《褐色鸟群》《迷舟》

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 八九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人

关于“知识分子写作”

1987年诗人西川、陈东东、欧阳江河等在当年的“青春诗会”上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写作的概念。这批诗人主张诗歌要坚持知识分子批判精神和文化责任感,在一种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现实中建构诗意。知识分子写作是一种智性写作、精英写作,讲究诗歌的专业性和词语修辞,大量吸收西方思想和语言资源,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摒弃了各种意识形态幻觉,始终坚持个人立场但又不放弃责任感。欧阳江河认为知识分子写作是抗议的主题被耗尽,群众写作时代过去之后,一种有语境与语言策略的考虑、寻求阶段性活力的诗歌实践。

与“知识分子写作”相关联的命题是“中年写作”,“中年写作”指向的并非某一年龄或时段,而是某种写作心境和态度,在这种心境下的写作不仅依靠激情和才华,而且更加依靠“对激情的控制”,依靠“综合的有效才能”、“理性所包含的知识”和“写作积累的经验”。

傍晚穿过广场(节选)欧阳江河

我不知道一个过去年代的广场 从何而始,从何而终 有的人用一小时穿过广场 有的人用一生——

早晨是孩子,傍晚已是垂暮之人 我不知道还要在夕光中走出多远 才能停住脚步?

还要在夕光中眺望多久才能 闭上眼睛?

当高速行驶的汽车打开刺目的车灯 那些曾在一个明媚早晨穿过广场的人 我从汽车的后视镜看见过他们一闪即逝 的面孔

傍晚他们乘车离去

一个无人离去的地方不是广场 一个无人倒下的地方也不是 离去的重新归来 倒下的却永远倒下了 一种叫做石头的东西 迅速地堆积、屹立

不象骨头的生长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也不象骨头那么软弱 ……

生活的另一面

西川

我注定在某年某月的某个时辰 离开这个世界

因此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譬如恋爱,写诗,去西部流浪 我一走出那座老式钢琴似的屋子 就不明白地在C弦上摔了一跤 掌声和咒语于背后蝗虫般飞来 有一对酒窝变成美丽的陷井 我实在搞不清网与生活 究竟有何区别

我不流泪不等于没有眼泪

我整了整行李试图从哲人的书本上 寻找警句或方向

直到一条河自历史深处汹涌而来

灯塔与许多人的灵魂均漂在水上 我的灵魂也漂在水上

最后的营地

王家新

世界存在,或不存在

这就是一切,绝壁耸起,峡谷 内溯,一个退守到这里的人 不能不被阴沉的精神点燃

所有的道路都已走过,所有的日子 倾斜向这个夜晚

生,还是死,这就是一切 冬日里只剩下几点不化的积雪 坚硬、灿烂,这黑暗意志中 最冰冷的

在死亡的闪耀中,这是最后的 蔑视。高贵。尊严

星光升起,峡谷回溯,一个穿过了 所有港口、迷失和时间打击的人 最终来到这里

此时、此地。一,或众多 在词语间抵达、安顿,可以活 可以吃石头

而一生沧桑,远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 及高高掠过这石头王国的鹰 是他承受孤独的保证

没有别的,这是最后的营地,无以安慰 亦无需安慰

那些在一生中时隐时现的,错动石头 将形成为一首诗

或是彰显出更大的神秘

现在,当群山如潮涌来,他可以燃起 这最高的烛火了

或是吹灭它,放弃 一切 沉默即是最终的完成

八九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倾向

一、当下的、个人化的生存体验中领悟历史和生存的意义。

二、对现实的激烈反叛,多以隐晦病态的意象揭示社会人生的真相。

三、展示人性之恶、世界之丑

四、荒诞意识

五、颓废主义

艺术特色

一、意识流的引用

二、象征、隐喻、梦幻、反讽手法的运用

三、叙述方式的更新

第三篇:关于现代主义设计相关论文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设计的需求日益突出,本该承当重任的设计教育培养出来的设计师,由于专业水平泛泛,缺少实践机会,缺乏融合能力等诸多因素,使学生毕业后面对市场需求和激烈竞争难以适应纷纷改行,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

一、日本现代设计

日本现代设计令世界刮目相看,不但用了很短的时间来研究发展设计,而且其设计水平已达到了国际水准,这种快速发展的模式和众多成功的案例已成为设计理论的研究课题。

(一)日本政府对设计发展采取的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联合国限制了其军事力量的发展,所以日本政府把人力和物力的发展转到了民生用品上。日本政府在大力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大力扶持企业与设计师共同合作的项目,为设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平台。

(二)日本高校教育对设计发展遵循的理念

日本这个国家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历史,使其经济、政治、文化都与众不同,所以日本高校教育中对设计教育遵循着:“在不放弃本民族特有的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现代设计,在大量吸收外国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之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在不断尝试与完善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体系,向我们展现了很多与时俱进又不失传统风格的优秀作品,向我们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甚至相辅相成,这些才真的是需要我们好好地研究与学习的内容

二、我国设计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举办了许多设计大赛,从这些大赛中脱颖而出不少的优秀作品,有在校教师和学生,还有年轻新秀以及国内一些知名设计师,这是我国设计教育发展好的一面,但有些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一)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

参加比赛对于我国在校的设计师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不但可以证明我们的能力,而且选手之间可以相互了解和学习,但是获奖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系统学习的构架完善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至少如何从中获得启发,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还是没有太多积极的作用,比赛结束后一切照旧。日本设计的发展则更注重社会发展需求,通过一些设计比赛来展示和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创意设计,如每日设计奖和G-MARK:每日设计奖是针对设计师对该行业的贡献给予肯定;G-MARK是针对原创性设计给予鼓励,并且在社会上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无论哪个奖项,其设计主要研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人性化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的茶包、CD播放机等产品的设计就是将方便带给更多的消费者,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感受到设计对生活品质的影响。

(二)企业与学校之间真正达成合作的项目不多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企业与学校之间真正达成合作的项目不多,国内企业与学校合作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一方面有些企业不愿拿出太多的时间与资金去冒险;另一方面学校看到自己研发出来的成果,被合作的企业做得泛滥化、商业化、庸俗化后,学校与企业主动合作的意愿越来越低;还有学校设计出来的东西,企业看不上等原因,导致我国设计教育与实践操作相脱节,学生缺少相关设计流程以及制作方面的实践体验。日本设计界则与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密切,日本许多设计不光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政府还为设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健全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如创办杂志《工艺新闻》等,积极参与设计协会的活动,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企业的关注与支持下日本的设计水平快速发展,用了很短的时间便跻身世界强国。

(三)学生缺乏融合能力

随着我国现代设计的快速发展,设计教育面临着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化发展相融合的问题,学术界也因此争论不休,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进行了调整,虽然在教学内容方面有相关设计训练,但是学生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讲的内容和运用方面完全是两回事,学生也不考虑如何将两者融合起来,如何更好地实践所学的内容。随着媒体多样化、信息数字化、网络互联网等科技的普及推广,学生如果不将所学内容加以融合应用,比如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然后将设计预想通过电脑等媒体形式展现出来,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相融合,传统与科技也不能和好地相融合,融合能力的缺乏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毕业后进入设计公司也很难快速上手操作。日本的设计教育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冲击中,尝试“双轨制”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不但被保留下来,并且被延续、发展下来,还与现代高科技相融合,设计中遵循传统造物的理念,通过现代科技向人们诠释传统文化的魅力,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成,两者并不矛盾。

三、日本现代设计对我国设计教育的启示

通过研究日本现代设计的历史与发展,了解了日本现代设计本土化、国际化的原因,我们不仅要学习日本的现代设计,同时还要学习日本设计师如何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融合,努力探索出利于我国设计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

(一)研究探索新方法、新风格

设计方法和设计风格的研究探索是当代设计教育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现在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去研究探索问题的发展趋势,尝试分析它将来是什么样子,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参加比赛不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可以去尝试推出一些新方法、新风格,从中比较、总结新方法、新风格的优势和缺点。

(二)政府多鼓励支持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

有愿意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政府应多多鼓励,政府给予较好的政策扶持,企业投入一部分资金,同意学校进行一些探索性尝试;政府制定有关设计管理指导的政策,在企业与学校之间搭建合作桥梁,改善学生在校没有实践操作的现状,使学生有进入企业学习的机会,如果表现好,可以与企业沟通,毕业后就可进入公司工作。

(三)鼓励师生将设计与科技相融合作为现代高校教师,更应该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和观念,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定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探索新技术为教学所用,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将生活中常见事物与课堂讲解内容相融合,使学生顺利掌握相关知识点。设计教育中设计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在共同发展中优势互补,科学技术为设计艺术提供更多的视觉体验,多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通过电脑等科技手段不断进行尝试与创新,最终以满意的效果呈现出来。

总结

了解和研究日本设计成功的主要目的是探索适合我国设计教育发展的模式,日本设计发展的众多因素与我国还是有差别的,设计的发展是多元化、国际化的,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面对我国设计教育的现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与调整,取得一些成绩还是令人欣喜的,我国设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发展传统文化,延续传统并将其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我国设计教育不断坚持与探索的道路。

第四篇: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教案

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

2014—2015第一学期

特 色 教 案 《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的设计思路

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 黄晓东

本节课知识相对来说是较为晦涩难懂,教师一定要在观念上启发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探究知识。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的目标是: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和多元化的艺术流派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逐渐掌握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初步学习运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体验和品评、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初步学习运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体验和品评、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作品。

一、钻研教材,制定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讲授、图片展示、设疑、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尽量为课堂创设出轻松,愉悦,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提高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

二、注重学法,学会学习

学生的学法相当重要,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提示,解惑和启发,在整个教学中应该是让学生成为主体,主动去学习。在教学中我更多的是展示图片,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练习环节,我也是提出要求,最后由学生自己悟出。

在这节课各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都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从整体上感知,并得出答案。如果我们每位老师能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么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便指日可待。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有一句话想与大家共勉:不要以蜡烛自慰,以为只有燃烧了自己,才能照亮别人;不要以老黄牛自居,到头来累得“羸病卧残阳”;我们应该做生命中的智者,让我们在艺术的教学中轻松和愉悦。真诚的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陪伴学生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的教学设计

【课题】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表现形式和艺术理论也各不相同,是标新立异、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它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表现形式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索,通过一些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画家自身从具象到意象、抽象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理解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欣赏特点,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欣赏美术作品,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鉴赏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西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绘画的巨大发展变化,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和多元化的艺术流派。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逐渐掌握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运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体验和品评、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西方现代主义美术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启发学生在阅读分析、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多媒体手段来配合教学,此辅助手段的优势在于:

同步性:可以在需要画面内容时随时切入。

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意图随意编排设计自己需要的课件,课件在播放时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切换或重放。

丰富性:图片、资料来源广泛。

审美性:所呈现给学生的课件都是经过教师加工设计的,会呈现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给学生以视觉美感。

【教学准备】教材、讲义、图片和电子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出课题:

多媒体展示:西方传统绘画、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作品让学生谈第一眼感受或印象。传统绘画学生会用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等词形容,而现代主义绘画,学生的直接感受是:很怪、很酷、很难懂。

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我们往往习惯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词来形容一些艺术佳作,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其中包括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时,却再也不能用这些标准去衡量了:这些怪异、荒诞的画面,这些支离破碎的形象,这些杂乱或简单的线条,这些激烈或火爆的色彩,这些报刊杂志的拼贴,这些现成照片的组合,让人似是而非,似梦非梦,似懂非懂,这些作品还算不算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来欣赏这些作品,这正是本课要与同学 们一起讨论的内容:标新立异、流派纷呈的,<<西方现代主义美术>>(2)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绘画中的某些流派的统称。当时的西方美术领域可谓流派众多,个性鲜明,思想性和理论性在绘画中更加突出,形势技法和美术各门类相融合,呈现出复杂而又光怪陆离的现象。但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努力突破以至完全摆脱或否定西方写实美术传统,强调美术家的主观精神和艺术方面的种种探索。

问题:1.说说你知道哪些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流派?

2.知道哪些著名画家? 3.他们的作品你是否有所了解?

浏览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各流派作品。色彩的抒情——野兽主义绘画 分解与重构——立体主义

心灵之火的闪烁——表现主义绘画 速度之美的展现——未来主义绘画 达达主义

梦幻的世界——超现实主义

美国的欧洲梦——抽象表现主义(又称“纽约画派”)万花筒:流派纷呈新气象——波普及其之后的绘画(3)西方艺术走向现代的动力源: 1、摄影的发明

这可以视为西方艺术转变的内部原因。因为摄影的发明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传统艺术古典—写实艺术的根基,从而使美术产生了自我意识;

2、现代大工业的发展

这是西方艺术向现代转化的外部原因。因为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的分工和对自我的重视,它孕育了整个社会的个人主义和创新意识;

3、宗教的衰落

宗教情感在西方社会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在现代大工业的社会中人的情感日益现实化,由此造成人的现实理想与终极理想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艺术中就是其物质性的加强和精神性的失落;

4、哲学的影响

从19世纪末开始,许多西方哲学家都极力提倡个人意识和精神的重要价值,反对以 往的工具理性思想,使人们从深层上看到了社会转型的必然。(4)各类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类作品的表现形式,教师进行适当归纳——艺术分三类:具象、意象、抽象。

由学生得出结论: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以意象和抽象作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的。问题:与传统具象绘画相比较,同学们更习惯或容易接受哪一类作品,用一、二句话说明一下理由。

(5)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画家

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毕加索(Pabol Picasso,1881-1973)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凡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6)、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麽?

1、哲学化

哲学化——这表明西方现代艺术与现实不再发生直接的关系,而表现出艺术自身的独立; 2、理论化

哲学化与理论化不是一个概念,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注重理论表明现代艺术的出现和现代艺术家的努力不是偶然和盲目的,而是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的集体趋向; 3、形式主义

即强调美术形式的独立性,通过形式的极端化 和绝对化而提倡美术自身的独立; 4、创新意识

可以说创新是任何艺术的本质,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却把创新本身视为艺术的惟一主题。

(7)、无止境的形式创新使艺术走到了危险的边缘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极端化和不断创新的意识,使之不可避免地走到了自己的尽头,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发出了“艺术死亡”的惊呼,艺术也因此开始走向一个新的方向——后现代艺术。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亦称为“流行艺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以英国伦敦和美国的纽约为中心出现的一个艺术运动。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课堂总结】:

我们初步欣赏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了解到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评价的标准,学习了用视觉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这还刚刚是开始,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确实有消极、荒诞和艺术趣味不健康的东西。还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魅力。

【课后作业】:

文字作业:你喜欢那一派画家的作品?为什么?(字数不限)下次上课时交。【教学反思】: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和传统的绘画艺术有着很大的不同,很多学生都表示看不懂,不理解。现代美术都已经产生一百多年了,我们还是无法欣赏,这值得我们去反思。西方艺术的发展是在朝向误区还是我们的艺术教育落后了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个人观点是应该解放思想,大胆想象,敢于创新。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魅力。

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够正确理解西方现代美术的现状,能够以学习的态度去思考现代美术的多元化趋势的形成的必然性。

失: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纷呈,三年级幼师学生的鉴赏基础不足,容易误解。本课涉及到二战的背景,需要在讲课前做足历史背景知识的准备。应该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人物,出一些题给他们思考。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五篇: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及其阅读

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及其阅读

吴晓东教授在北大开设有“20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这门课的讲稿曾于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7月,吴晓东教授的新书《漫读经典》再次由三联书店出版。作为研究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专家,吴晓东教授对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中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如卡夫卡、沃尔夫、马尔克斯等作家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学语文课堂。从阅读感受上来说,现代主义小说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借用吴晓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既然这样,中学生还要不要读,该读哪些、如何读,中学语文老师该如何讲?吴晓东教授对上述问题的观点和建议是什么,解读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让我们来倾听吴晓东教授的观点。

1.可否先请您谈一下什么是现代主义小说?

答:这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是什么“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指20世纪初叶在西方开始集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有范畴深的关系,如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影响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涵。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方面比较突出地表现了人与世界、他人以及自我的矛盾好断裂,所以往往被视为具有颓废悲观的情绪甚至虚无主义的色彩。而弗洛伊德心理学又为现代主义文学挖掘人的内在心理甚至无意识提供了所谓科学的根据。现代主义文学另一个重要特征则是在形式上的大胆试验,对传统文学样式采取的是彻底摒弃的激进姿态。这种激进的文学姿态的形成原因要到20世纪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求。我认为,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与此相适应的,是20世纪的文学也必然跟着复杂。这也正是20世纪从形式到内容都趋于复杂的现代主义文学占据了主潮地位的重要原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式、风格、美学、技巧诸种方面的特殊性,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的独特视角,甚至有自己不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具体说来,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存在主义等文学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都有很多作家致力于小说创作。这些小说也可以笼统地称为现代主义小说。

2.您认为阅读和欣赏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 答:我喜欢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的一句话:“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说句玩笑话,有时读者和研究者理解起现代小说甚至比理解现代世界本身还要困难。但也许这恰恰表明了现代小说的价值之所在。所以我个人觉得,阅读和欣赏以及理解和阐释现代主义小说的重心也应该开始转移,一方面我们想看到小说家表达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小说家是怎样表达世界的。这就是二十世纪小说研究的一个根本转变。阅读和欣赏的重心也从内容偏向了形式。

3.您的新书叫做《漫读经典》,请问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算得上是经典,哪些现代主义小说已经成为经典?

答:我认为,衡量所谓的文学经典有两个最重要的尺度,即现代小说经典一方面是那些最能反映二十世纪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题的小说,是那些最能反映二十世纪人类的困扰与绝望、焦虑与梦想的小说,是了解这个世纪最应该阅读的小说,正像了解中世纪必须读但丁,了解文艺复兴必须读莎士比亚一样。另一方面现代小说经典则是那些在形式上最具创新性和实验性的小说,是那些具有小说形式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的小说。这就是现代主义小说经典。对于了解20世纪文学的整体面貌以及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20世纪的现代主义经典绝对是无法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们认识二十世纪人类生存境况的重要途径。我在讲稿《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中选讲的九部小说是:《城堡》(卡夫卡)、《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尤利西斯》(乔伊斯)、《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喧哗与骚动》(福克纳)、《交叉小径的花园》(博尔赫斯)、《嫉妒》(罗伯-格里耶)、《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本来还想讲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讲。此外,以后如果有时间,我还想讲一下德国的托马斯·曼、黑塞,英国的伍尔夫、毛姆,法国的加缪、纪德,前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日本的川端康成的小说。当然,西方现代主义经典还有很多,漓江出版社1988年出了一本书,是康诺利、伯吉斯合作的《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提要·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这本书对于我们认定和选择什么是20世纪经典很有帮助。

4.您认为现代主义小说对传统的小说观念产生了什么影响,相应地人们的阅读应如何适应?

答:我在课堂上曾经讲过,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小说观念产生的最大的冲击就是对反映论的颠覆。人们把十九世纪以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所以马克思有一句分析巴尔扎克的名言,称巴尔扎克的百部人间喜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依据的正是反映论。反映论有一种坚实的哲学依据,就是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伟大的小说恰恰反映和揭示了这种本质和规律。而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则不同,小说家大都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没有本质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诞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像和虚构。这就是20世纪小说观念的重要内容。

而读者也需要调整自己的阅读习惯,把现代主义小说看成一种虚构,一种人工制作,是小说家人为的想像和叙述的产物,同时把小说看成是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历险。5.可否谈谈您个人阅读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历和体会? 答:我读现代主义小说是从84年入大学开始。到了1987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浪潮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达到顶峰的时期。我们这些读中文系的学生,对现代主义经典的阅读,也进入了狂热的阶段。我那时固执地认为,想要了解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认识二十世纪人类的心灵境况,读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经典是最为可行的途径。八十年代影响中国文坛的最后一个西方作家可能是昆德拉,昆德拉在他的影响了中国读者二十年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我们都是被《旧约全书》的神话哺育,我们可以说,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幅图景,象是对天堂的回忆。”套用他的话,我们这一代读书人也曾经被二十世纪的外国现代主义文学哺育。我们对文学的经验,对什么是经典的领悟以及对二十世纪人类生存图景的认知,都与这些作品息息相关。

这种对西方现代主义经典的爱好,使我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学生时代一度成为一个法国哲学家巴什拉所谓的“熬夜人”,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漫无目的地阅读二十世纪外国现代主义文学经典。到了1997年前后,已经当了教师的我开始十分怀念那些已经过去了的读西方现代主义经典的时光,我就决定在北大讲坛上讲授“二十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的课程,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就是这门课程的整理稿。我把这部书稿的问世,看成是一种以我个人的方式向现代主义经典所表达的缅怀和致敬。

6.您讲现代主义小说时用了“小说诗学”这个词,可否给我们的读者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答:法国理论家托多洛夫指出:“诗学”概念首先关涉的是“文学的全部内在的理论”,按这个说法,“小说诗学”则通常研究的是小说的内在构成方式,尤其是小说的叙事、结构、形式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传统的小说研究往往侧重于对小说内容的研究,如主题、时代背景、人物类型等,着重点在于小说写了什么,并且进一步追问小说的社会文化根源,但很少关注小说中的这一切是怎样被小说家写出来的。而诗学更倾向于追问“怎样”的问题,或者追问“怎么会这样”。这并不是说忽略了对小说中的内容、意识形态和文化哲学方面的重视,而是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是怎样落实和具体反映在小说形式层面的。

7.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有没有现代主义小说?

答:现代主义在20年代就开始影响中国现代文坛,鲁迅这样的作家就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到了30年代如戴望舒、何其芳等“现代派”诗人的作品中都有艾略特的《荒原》的影子。受当时西方的意识流、存在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现代派的作品,如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小说都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40年代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复仇》等,就既有意识流的影响,又有存在主义的痕迹。40年代冯至的中篇小说《伍子胥》,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巨大影响。

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对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坛影响更大,80年代后期出现在文坛的先锋作家马原、格非、余华、孙甘露、苏童、叶兆言等人的创作,都有鲜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痕迹。但他们的小说到底是不是现代派,在80年代文坛曾经出现激烈的争论,有相当一部分人研究者认为他们的创作是“伪现代派”。我个人认为80年代的先锋小说不能说是文学史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因为产生现代主义的历史条件已经过去。而西方迎来的也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时期。

8.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选有外国小说,比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巴尔扎克《欧也妮与葛朗台》、契珂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传统小说。2003年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原来基础上,几种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都选择了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和《饥饿艺术家》、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节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节选等。您怎么评论现代主义小说进入中学?

答:我刚才说过,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占据的是一种文学主潮地位。让中学生多少了解一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主潮的简要图景,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今天其实生活在20世纪的造成的某种结果之中,20世纪的阳光和阴影其实都在笼罩着21世纪,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刚刚逝去的20世纪的了解,有助于认识我们今天是怎样走过来的。而这种了解,应该从中学语文教育开始。

9.在众多现代主义小说中,中学所选入的只是冰山之一角。您认为其他像普鲁斯特、乔伊斯、昆德拉等现代小说大师的作品是不是也可以让中学生在课上有所了解呢?

答: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主义文学都适宜中学生阅读的,比如昆德拉是个很深刻的小说家,对极权主义制度和媚俗的母题都有深刻的揭示。不过他的小说,就不适合进入中学教材,比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这个人物形象就对自己所生存着的世界有一种既沉迷又游离的姿态,而昆德拉是通过这个人物对待性爱的态度来表现的,尽管其中具有一种升华了的审美意绪,但依然对中学生不太适宜。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名著《尤利西斯》也如此。倒是乔伊斯有几篇短篇小说可以考虑作为中学生的读物。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开头部分也可以。

10.如果请您来为中学语文编选外国文学单元的话,您会选择哪些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据说您参加了山东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不知您在为中学生编教材的时候有哪些想法?

答:我参加的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的编写,这套教材据说目前已经被北京一半的中学采用。我负责编选了三个单元。关于外国文学部分有两个单元,其一是外国古典文学,另一个就是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单元。我选择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第一章,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以及法国女作家尤瑟纳尔的《王佛脱险记》。我首先想在这一单元中传达一种现代小说观。我前面说过,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与19世纪以前的反映论有所不同,反映论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所以现代主义作家更把小说看成一种虚构。我想把这种虚构的文学意识传达给中学生。比如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写的就是一个虚拟的可能性的世界。所谓可能性的世界,就是说它在生活中并非真实存在,但是又有逻辑上存在的可能性。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写的就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小说开头就写格里高尔早晨起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这就是卡夫卡对人的可能性的一种虚构。在现实中人当然是不会变成甲虫的,但是,变成甲虫却是人的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的象征。同样,《饥饿艺术家》中的一连几十天不吃不喝的饥饿表演也写的是一种可能性的情境。所以读卡夫卡的小说,靠现实主义的反映论的逻辑是很难解释的。卡夫卡的小说表现的正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这只能借助于文学虚构才能实现。当然,虚构不是说胡编乱造,它也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但它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虚构中内涵着的某种人类的可能性的真实,或者说是一种终极性的哲学情境。

11.您认为节选的方式会不会影响学生对整部作品的理解呢?您是否建议中学生读整部的现代主义小说,您会给他们推荐哪些作家,哪些小说?

答:节选的方式对学生理解整部作品当然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像《百年孤独》第一章自身比较完整和自足,同时整部小说有不少课堂不宜的内容,并不适宜在课堂讲授。在中学阶段只读第一章其实是可以的。而相当一部分现代主义长篇小说,还是读整部为好。我个人建议下面一些小说比较合适作为中学生课外读物: 《气球》(美)巴塞尔姆 《笛梦》(瑞士)黑塞

《我们的祖先》(意大利)卡尔维诺 《局外人》(法)加缪

《日瓦格医生》(俄)帕斯捷尔纳克 《白象似的群山》(美)海明威 《死者》(爱尔兰)乔伊斯 《喀布尔人》(印度)泰戈尔 《看不见的收藏》(奥地利)茨威格 《阿莱夫》(阿根廷)博尔赫斯

12.记得您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曾谈到,您在上小学和中学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总要为每篇课文概括中心思想,不管讲什么课都有一个基本定式,就是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揭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我也是听着这样的语文课长大的。)您说,反映论从小就奠定了您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到了大学,您不得不一直与反映论做艰苦的斗争。不知您在北大给大学生讲现代主义小说时,是不是还要先给学生“洗脑”,先改变他们的文学观念?

答:我近几年接触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中学语文教育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的改变,中学生的文学阅读状况也有很大改观,就我所接触的大学生而言,已经不大存在您说的需要“洗脑”这类问题了。这和他们对现代小说的阅读多少有点关系。而读现代主义小说本身就是一个改变既有文学观念的过程。

13.在您的书里,您说“我们这一代读书人曾被20世纪的外国现代主义文学哺育。”不过,您也十分诚恳地指出,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没有金庸、古龙、王朔那么轻松有趣,阅读和讲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是一个困难的事情。请问您认为应该如何让中学生(可能也包括中学语文老师)对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兴趣呢?

答:现代主义小说也不是铁板一块,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现代主义小说,如罗伯-格里耶的《嫉妒》,的确是令专业研究者也感到不那么轻松有趣的。但是,文学阅读不能只读轻松有趣的读物,相反,倒是更应该读一些难读的有挑战性的东西,如卡夫卡的小说和散文,加缪的《鼠疫》、《局外人》等等,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这类作品对我们的心智的培养,对我们的思想的洗礼,对我们的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形成,都是那些通俗读物,包括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不能替代的。所以关键是你是否面临着思想甚至自身生存的困扰,是否力图求索20世纪人类生存命题和生存处境。有困扰,才会有进一步钻研的动力;有问题,才会在现代主义小说中致力于求解。这时就会觉得现代主义小说也许不是那么晦涩枯燥的。所以首先还是阅读观念的改变。

但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主义小说都那么枯燥难读,我建议可以从一些好读的作品入手,比如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就是很好看的小说,收了三个关于“祖先”的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叫《分成两半的子爵》,写一位子爵在战争中被炮弹一劈为二,但分开的两半却都各自存活了下来,一半善良,专干好事;一半邪恶,只干坏事。人性的善与恶就这样形象鲜明地反映在分成两半的子爵身上。所以您能听出来,这是一种寓言式的写法,很适合少年人的思维习惯。但是小说的思想却很深刻,它以寓言的方式告诉我们,真实的人性其实是复杂的,是善与恶的统一,所以到了小说的结尾,作者就安排分开的那两半再度合而为一,而恢复完整的子爵则“既不坏也不好,善与恶俱备”,就像我们常人一样。这一结尾可谓意味深长。

再如尤瑟纳尔的《东方奇观》,都是从东方包括中国古代选择素材,她的《王佛脱险记》写的就是一个中国古代的童话故事,很像《神笔马良》,非常有可读性。从这些有可读性的小说入手,完全可以培养出对现代主义小说的兴趣。

14.中学语文课讲文学的方法是不对头的,而这一套方法用在讲西方现代小说上显然更不对头,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您觉得他们该如何准备在课堂上向中学生开讲卡夫卡、沃尔夫和马尔克斯呢?

答:我觉得增加新的知识储备,更新文学观念是首屈一指的任务。多读一些现代主义小说家自己谈创作的书籍,多读一些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专著,都有助于教师以新的姿态和新的认识进入现代主义小说世界。比如讲授《百年孤独》之前,可以读一读马尔克斯的谈话录《番石榴飘香》。那也是我在八十年代读过的最有趣的几本书之一。书中有一个细节给我深刻印象:据马尔克斯回忆,1981年12月,当时身为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在爱丽舍宫为马尔克斯佩戴荣誉骑士勋章时发表的简短的演讲辞中,“最使我感动的、几乎使我热泪盈眶的,是这样一句不但使我、而且也使他本人深深感动的话:‘你属于我热爱的那个世界。’”我读了密特朗总统的这句话后,就特别想看看这个被密特朗视为属于他热爱的那个世界的《百年孤独》到底有什么魅力。而《番石榴飘香》也有助于对《百年孤独》的写作背景、创作技巧、思想内涵等方面内容增加许多理解,其中也有很多挺有趣的例子,在课堂上介绍给中学生,也会活跃课堂气氛。此外,国内有不少现代主义研究专家写的研究专著,也有助于对现代主义小说的理解。

15.假如请您在中学开设一门现代小说的选修课,您会怎么讲?

答: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精神,我很赞赏这一精神。如果我开这样一门课,我可能会多给中学生一点探究的自主性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领悟解析现代小说中呈现给读者的关于人类的现代体验,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他们自己对20世纪乃至今天人类所遭遇的基本生存问题的理解,在现代小说中去寻求共鸣并寻求解答。当然最终标准答案是肯定没有的,而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对自主探究精神的最好的贯彻。

16.现在大学教授对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了。据我所知,您也参加了山东版语文教材的编写。而钱理群先生和孙绍振先生一直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教学类杂志上写文本解读类的文章,帮助中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素养,提供教学上的参考,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写一些深入浅出的小文章,给中学语文老师看,以帮助他们提高对中外现代文学的欣赏水平?

答:其实长期在中学第一线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积累了更多关于怎样讲授外国文学的经验,我从他们的经验体会中学到的更多。如果有机会与他们通过写作的方式加强交流,是我感到非常荣幸的事情。

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

专家简介

吴晓东教授,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7月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日本、新加坡、韩国访学与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诗歌、20世纪外国小说。出版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作)、《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漫读经典》等专著。

(此文发表于《语文建设》)100%(1)0%(0)

下载现代主义音乐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主义音乐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主义美术-教学教案

    杭师院附高 罗雪峰目标 :使学生对二十世纪绘画的主要成就及主要画家、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

    音乐反思

    听音乐课后的感受 胡场小学 王圣红 3月29日,我们到东群小学听了2节音乐课,欣赏了刘小乔老师的这堂优美的《音乐小屋》一课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刘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她......

    音乐反思

    音乐教学反思 石井谷春娜 1、对音乐产生兴趣 由于各种教学游戏化,使孩子们在玩中高高兴兴地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发现音乐与艺术的奥妙,感受的音乐的乐趣,从而开始对音乐产......

    音乐反思

    音乐《阿里里》教学反思 刘俊英 新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培养兴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自然地渗透。在注重个性发......

    音乐反思

    《幸福花儿开心上》教学反思 《幸福花儿开心上》是一首柯尔克孜族民歌,歌曲情绪热烈、欢快,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幸福生活。这节课我主要是想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掌握......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写写帮整理)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 一、西方文艺中的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陆续出现的以现代派相标榜的各种文艺流派的一个统称。影响较大并同电影密切相关的主要......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选本编纂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选本编纂 2016-03-30 09:57:41 来源: 作者: 7天论文网【大 中 小】 浏览:2次 评论:0条 摘要: 就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选本编纂的关系而论,1985 年前后是转折......

    第二节 鲁迅小说与现代主义

    第二节 鲁迅小说与现代主义一、鲁迅小说的象征、隐喻 药鲁迅小说富于象征和隐喻,有自己的象征意象系统,如《狂人日记》里的“月亮”与“夜”,《药》里的“药”,它的主题也是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