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教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6:3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教案》。

第一篇: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教案

肥东县众兴中学

公 开 课 教 案

授课教师:李定玉

地点:高二(4)班

时间:2012年12月26(星期三下午第二节)日 第十三课 西方现代艺术

授课教师:李定玉

一.教材分析:

给现代艺术定性是很难的。艺术是什么?我们可以给出无数个答案,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类一直遵从的美术定理,就是描摹自然,模仿“上帝制造”的世界,美化和装饰万事万物。但在西方“现代艺术”中“艺术是追求美” 的这种说法被彻底打破了。

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表现形式和艺术理论也各不相同,是标新立异、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它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表现形式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欣赏难度较大。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以及我国特定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文革前,人们视之为洪水猛兽,一味排斥;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又变成一种非常时髦的东西,甚至一味效仿。

因此本课的重点是以转变学生的欣赏观念为主,以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美术欣赏的标准为线索,通过一些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画家自身从具象到意象、抽象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理解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欣赏特点,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欣赏美术作品,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鉴赏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学深对于本节知识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这节课可以说是对所生所进行的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教育的启蒙。所以责任更重意义更大。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学生们虽然对这部分内容比较陌生,而且大多是出于好奇而并非喜爱,但是从西方印象主义出现以后,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探索就从未停止,学生对此已有了很多了解,而且东方艺术中的书法、国画,可以说是西方现代艺术抽象、变形最早样板。所以说,学生并不缺乏欣赏稀饭方现代艺术的能力。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对于本课的知识内容,学生们可以说是充满期待,又充满好奇。对广大中学生来讲,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领域,是一个陌生的艺术世界,一个急切想了解的艺术世界。所以本课要让他们懂得如何欣赏、如何理解现代艺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西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绘画的巨大发展变化,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和多元化的艺术流派。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逐渐掌握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运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体验和品评、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欣赏方法

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五.教法方法:

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启发学生在阅读分析、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多媒体手段来配合教学,此辅助手段的优势在于:

同步性:可以在需要画面内容时随时切入。

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意图随意编排设计自己需要的课件,课件在播放时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切换或重放。

丰富性:图片、资料来源广泛。审美性:所呈现给学生的课件都是经过教师加工设计的,会呈现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给学生以视觉美感。

六.教学过程:

(1)引出课题:

多媒体展示:西方传统绘画、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作品让学生谈第一眼感受或印象。传统绘画学生会用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等词形容,而现代主义绘画,学生的直接感受是:很怪、很酷、很难懂。

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我们往往习惯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词来形容一些艺术佳作,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其中包括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时,却再也不能用这些标准去衡量了:这些怪异、荒诞的画面,这些支离破碎的形象,这些杂乱或简单的线条,这些激烈或火爆的色彩,这些报刊杂志的拼贴,这些现成照片的组合,让人似是而非,似梦非梦,似懂非懂,这些作品还算不算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来欣赏这些作品,这正是本课要与同学 们一起讨论的内容:标新立异、流派纷呈的,<<西方现代主义美术>>(2)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绘画中的某些流派的统称。当时的西方美术领域可谓流派众多,个性鲜明,思想性和理论性在绘画中更加突出,形势技法和美术各门类相融合,呈现出复杂而又光怪陆离的现象。但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努力突破以至完全摆脱或否定西方写实美术传统,强调美术家的主观精神和艺术方面的种种探索。

问题:1.说说你知道哪些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流派?

2.知道哪些著名画家? 3.他们的作品你是否有所了解? 浏览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各流派作品。色彩的抒情——野兽主义绘画 分解与重构——立体主义

心灵之火的闪烁——表现主义绘画 速度之美的展现——未来主义绘画 达达主义

梦幻的世界——超现实主义

美国的欧洲梦——抽象表现主义(又称“纽约画派”)万花筒:流派纷呈新气象——波普及其之后的绘画(3)西方艺术走向现代的动力源:

1、摄影的发明

这可以视为西方艺术转变的内部原因。因为摄影的发明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传统艺术古典—写实艺术的根基,从而使美术产生了自我意识;

2、现代大工业的发展

这是西方艺术向现代转化的外部原因。因为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的分工和对自我的重视,它孕育了整个社会的个人主义和创新意识;

3、宗教的衰落

宗教情感在西方社会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在现代大工业的社会中人的情感日益现实化,由此造成人的现实理想与终极理想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艺术中就是其物质性的加强和精神性的失落;

4、哲学的影响 从19世纪末开始,许多西方哲学家都极力提倡个人意识和精神的重要价值,反对以往的工具理性思想,使人们从深层上看到了社会转型的必然。(4)各类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类作品的表现形式,教师进行适当归纳——艺术分三类:具象、意象、抽象。

由学生得出结论: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以意象和抽象作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的。

问题:与传统具象绘画相比较,同学们更习惯或容易接受哪一类作品,用一、二句话说明一下理由。

(5)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画家 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毕加索(Pabol Picasso,1881-1973)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凡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6)、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麽? 1、哲学化

哲学化——这表明西方现代艺术与现实不再发生直接的关系,而表现出艺术自身的独立; 2、理论化

哲学化与理论化不是一个概念,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注重理论表明现代艺术的出现和现代艺术家的努力不是偶然和盲目的,而是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的集体趋向; 3、形式主义

即强调美术形式的独立性,通过形式的极端化 和绝对化而提倡美术自身的独立; 4、创新意识

可以说创新是任何艺术的本质,但西方现 代主义艺术却把创新本身视为艺术的惟一主题。(7)、无止境的形式创新使艺术走到了危险的边缘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极端化和不断创新的意识,使之不可避免地走到了自己的尽头,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发出了“艺术死亡”的惊呼,艺术也因此开始走向一个新的方向——后现代艺术。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亦称为“流行艺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以英国伦敦和美国的纽约为中心出现的一个艺术运动。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课堂总结:

我们初步欣赏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了解到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评价的标准,学习了用视觉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这还刚刚是开始,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确实有消极、荒诞和艺术趣味不健康的东西。还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魅力。

课后作业:

文字作业:你喜欢那一派画家的作品?为什么?(字数不限)下次上课时交。教学反思:

第二篇: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教案

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

2014—2015第一学期

特 色 教 案 《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的设计思路

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 黄晓东

本节课知识相对来说是较为晦涩难懂,教师一定要在观念上启发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探究知识。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的目标是: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和多元化的艺术流派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逐渐掌握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初步学习运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体验和品评、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初步学习运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体验和品评、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作品。

一、钻研教材,制定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讲授、图片展示、设疑、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尽量为课堂创设出轻松,愉悦,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提高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

二、注重学法,学会学习

学生的学法相当重要,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提示,解惑和启发,在整个教学中应该是让学生成为主体,主动去学习。在教学中我更多的是展示图片,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练习环节,我也是提出要求,最后由学生自己悟出。

在这节课各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都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从整体上感知,并得出答案。如果我们每位老师能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么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便指日可待。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有一句话想与大家共勉:不要以蜡烛自慰,以为只有燃烧了自己,才能照亮别人;不要以老黄牛自居,到头来累得“羸病卧残阳”;我们应该做生命中的智者,让我们在艺术的教学中轻松和愉悦。真诚的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陪伴学生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的教学设计

【课题】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表现形式和艺术理论也各不相同,是标新立异、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它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表现形式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索,通过一些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画家自身从具象到意象、抽象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理解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欣赏特点,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欣赏美术作品,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鉴赏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西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绘画的巨大发展变化,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和多元化的艺术流派。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逐渐掌握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运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体验和品评、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西方现代主义美术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启发学生在阅读分析、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多媒体手段来配合教学,此辅助手段的优势在于:

同步性:可以在需要画面内容时随时切入。

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意图随意编排设计自己需要的课件,课件在播放时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切换或重放。

丰富性:图片、资料来源广泛。

审美性:所呈现给学生的课件都是经过教师加工设计的,会呈现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给学生以视觉美感。

【教学准备】教材、讲义、图片和电子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出课题:

多媒体展示:西方传统绘画、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作品让学生谈第一眼感受或印象。传统绘画学生会用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等词形容,而现代主义绘画,学生的直接感受是:很怪、很酷、很难懂。

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我们往往习惯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词来形容一些艺术佳作,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其中包括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时,却再也不能用这些标准去衡量了:这些怪异、荒诞的画面,这些支离破碎的形象,这些杂乱或简单的线条,这些激烈或火爆的色彩,这些报刊杂志的拼贴,这些现成照片的组合,让人似是而非,似梦非梦,似懂非懂,这些作品还算不算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来欣赏这些作品,这正是本课要与同学 们一起讨论的内容:标新立异、流派纷呈的,<<西方现代主义美术>>(2)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绘画中的某些流派的统称。当时的西方美术领域可谓流派众多,个性鲜明,思想性和理论性在绘画中更加突出,形势技法和美术各门类相融合,呈现出复杂而又光怪陆离的现象。但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努力突破以至完全摆脱或否定西方写实美术传统,强调美术家的主观精神和艺术方面的种种探索。

问题:1.说说你知道哪些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流派?

2.知道哪些著名画家? 3.他们的作品你是否有所了解?

浏览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各流派作品。色彩的抒情——野兽主义绘画 分解与重构——立体主义

心灵之火的闪烁——表现主义绘画 速度之美的展现——未来主义绘画 达达主义

梦幻的世界——超现实主义

美国的欧洲梦——抽象表现主义(又称“纽约画派”)万花筒:流派纷呈新气象——波普及其之后的绘画(3)西方艺术走向现代的动力源: 1、摄影的发明

这可以视为西方艺术转变的内部原因。因为摄影的发明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传统艺术古典—写实艺术的根基,从而使美术产生了自我意识;

2、现代大工业的发展

这是西方艺术向现代转化的外部原因。因为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的分工和对自我的重视,它孕育了整个社会的个人主义和创新意识;

3、宗教的衰落

宗教情感在西方社会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在现代大工业的社会中人的情感日益现实化,由此造成人的现实理想与终极理想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艺术中就是其物质性的加强和精神性的失落;

4、哲学的影响

从19世纪末开始,许多西方哲学家都极力提倡个人意识和精神的重要价值,反对以 往的工具理性思想,使人们从深层上看到了社会转型的必然。(4)各类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类作品的表现形式,教师进行适当归纳——艺术分三类:具象、意象、抽象。

由学生得出结论: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以意象和抽象作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的。问题:与传统具象绘画相比较,同学们更习惯或容易接受哪一类作品,用一、二句话说明一下理由。

(5)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画家

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毕加索(Pabol Picasso,1881-1973)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凡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6)、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麽?

1、哲学化

哲学化——这表明西方现代艺术与现实不再发生直接的关系,而表现出艺术自身的独立; 2、理论化

哲学化与理论化不是一个概念,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注重理论表明现代艺术的出现和现代艺术家的努力不是偶然和盲目的,而是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的集体趋向; 3、形式主义

即强调美术形式的独立性,通过形式的极端化 和绝对化而提倡美术自身的独立; 4、创新意识

可以说创新是任何艺术的本质,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却把创新本身视为艺术的惟一主题。

(7)、无止境的形式创新使艺术走到了危险的边缘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极端化和不断创新的意识,使之不可避免地走到了自己的尽头,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发出了“艺术死亡”的惊呼,艺术也因此开始走向一个新的方向——后现代艺术。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亦称为“流行艺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以英国伦敦和美国的纽约为中心出现的一个艺术运动。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课堂总结】:

我们初步欣赏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了解到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评价的标准,学习了用视觉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这还刚刚是开始,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确实有消极、荒诞和艺术趣味不健康的东西。还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魅力。

【课后作业】:

文字作业:你喜欢那一派画家的作品?为什么?(字数不限)下次上课时交。【教学反思】: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和传统的绘画艺术有着很大的不同,很多学生都表示看不懂,不理解。现代美术都已经产生一百多年了,我们还是无法欣赏,这值得我们去反思。西方艺术的发展是在朝向误区还是我们的艺术教育落后了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个人观点是应该解放思想,大胆想象,敢于创新。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魅力。

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够正确理解西方现代美术的现状,能够以学习的态度去思考现代美术的多元化趋势的形成的必然性。

失: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纷呈,三年级幼师学生的鉴赏基础不足,容易误解。本课涉及到二战的背景,需要在讲课前做足历史背景知识的准备。应该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人物,出一些题给他们思考。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三篇:现代主义美术-教学教案

杭师院附高 罗雪峰目标 :使学生对二十世纪绘画的主要成就及主要画家、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现代派绘画作品的形式感及艺术成就。重点介绍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及表现主义艺术。

难点 :现代派艺术较为复杂,历史的评价不一,学生的理解难度较大。准备 :课件制作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和教师活动 组织: 导入:

1、有关小组演讲问题说明。

2、学生介绍毕加索。(10)展开:

1、立体主义介绍:(1)出示问题:毕加索的绘画艺术风格主要分成哪几个时期?立体主义绘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谈谈你对立体主义的看法?

(2)播放介绍性影片《毕加索的奇遇》(学生带着问题看影片)(9)(3)学生讨论回答。(6)(4)教师总结评价。(2)小结: 现代主义艺术涵义及特点小结。知识性内容 组织: 导入: 展开:

1、立体主义(1)、毕加索: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的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全国美展,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可以分为几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 “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总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玫瑰红时期”。尔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

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1973年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九十一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2)、立体主义:

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1908年,g.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评论家l.沃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立体主义的主将是p.毕加索和布拉克。

立体主义绘画方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酝酿过程。20世纪初巴黎画坛异常活跃。继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之后,年轻的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革新形式,来表现在迅猛变革的工业社会里人们的内在情绪和心理。新的流派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国相继出现。在法国,继野兽主义崛起后,另一群文艺家常在蒙马尔特的“流动洗衣房”聚会。参加的有毕加索、布拉克、m.洛朗森、g.阿波利奈尔、a.萨尔蒙、m.雷纳尔、j.格里斯、f.莱热等。支持他们的有画商d.-h.卡恩韦勒,他在1907年在巴黎开办了画廊,这便是被人们称作的立体主义社团。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赋予分析的立体主义以秩序和规则,从而促进了立体主义朝着更为抽象和主观的方向发展。从1912年开始,毕加索等又进行综合的立体主义的试验。在分析的立体主义破碎而又剔透的结构中,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画家们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现于单一的平面上,造成一个总体经验的效果。综合的立体主义不再从解剖、分析一定的对象着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实物拼贴的手法,试图使艺术家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

虽然作为立体主义分支的黄金分割社于1920、1925年继续举行展览,但作为艺术运动的立体主义早在1914年便失去活力。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

立体主义在反传统的口号下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又给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以不小的推动作用。

2、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1)野兽主义:

1905年产生于法国的松散的美术社团。这个社团没有共同遵守的明确目标。没有发表过宣言和理论主张。野兽主义这个名称是偶然产生的。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一群青年美术家的作品参展,他们是h.马蒂斯、a.德兰、a.马尔凯、h.芒金、m.de弗拉曼克、g.鲁奥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间,有一件展品比较写实,风格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雕塑家多纳太罗的作品。批评家l.沃塞列斯在描述该展品时,用了“在一群野兽中间的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这样一句话,把马蒂斯等年轻画家的画比作野兽,故名。35岁的马蒂斯被这群风格并不相同的年轻画家拥戴为领袖。

野兽主义是西方20世纪前卫艺术运动中最早的一个派别。他们继续着后印象主义v.凡高、p.高更、p.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吸收了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注意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写意倾向。有人把野兽派看作是广义的表现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野兽派不是一个艺术运动,只是马蒂斯等人艺术生涯中短暂的一个阶段,一个特别注意线和色彩表现力、不受任何程式束缚的阶段。马蒂斯后来回忆说:“对我来说,野兽时期是绘画工具的试验,我必须出一种富于表现力而意味深长的方式,将蓝、红、绿并列融汇。”

野兽主义作为社团存在的时间只有二三年。参加这一社团的艺术家后来朝着不同的目标,继续作新的探索。(2)表现主义: 20世纪初欧洲(主要在德国)的文艺运动和思潮,在美术中有鲜明的反映。德国《狂飙》杂志的编辑h.瓦尔登1911年首次使用表现主义来称呼柏林的前卫派作家,不久被广泛采用。实际上,美术中最早的表现主义社团从1905年即已出现。

表现主义是个复杂的文艺流派,它的成员包括不同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都市文明不满,对机械文明压制人性和个性反感。对工人阶级表示同情,对保守的传统艺术表示反抗,要求艺术革新。他们从原始的农业社会、东方文明寻求精神安慰,并从东方和非洲艺术中吸收营养。表现派美术家们强调艺术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主张不机械的摹仿客观现实,而爱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其中有些人在社会的不平等和人类的灾难面前有一种强烈的改变现实的紧迫感,用画笔刻画社会生活的黑暗面,描绘弱小的、在生命线上挣扎的人;而也有人故意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在艺术中寻求宁静和仁慈。不少表现主义艺术家在激烈和残酷的社会对抗前,表现出悲观和动摇,在作品中流露出悲惨和伤感的情调。

表现主义是从后印象主义演变、发展而来,是对印象主义忠实地描绘现实的悖逆。同时,它和德国历史上的民族传统有内在的联系,它承继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

第四篇:西方现代主义电影(写写帮整理)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

一、西方文艺中的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陆续出现的以现代派相标榜的各种文艺流派的一个统称。影响较大并同电影密切相关的主要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一般而言,只有主张以非理性原则主宰创作活动的文艺流派,才应归入现代主义的行列。

2、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点: 在拒绝理性的前提下,使造型艺术走向抽象化,即强调艺术家要记录自己对现实事物的内心感受,并且主要反映出在观察事物对象时本人的主观情绪状态;叙事艺术则走向意识化,强调创作者要记录下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文艺作品不再是客观存在事物的如实再现,而成为个人化的情绪反应的原始记录。

3、现代主义技巧上的基本特点: 运用歪曲、扭曲、变形、时空错乱等手法来造成震荡性的强烈效果。A、这在造型艺术上表现为紊乱的线和点、位置错乱的空结构、违反真实的色彩配置等,特别是反映所谓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形象或狂乱的梦境时尤其如此。

B、在叙事艺术中,出现新的语言组织,故意的文法不通,生造的新字,词句颠倒,甚至取消标点符号等等。

4、从艺术角度看现代主义的兴起

原因:

1、在艺术上突破窠臼的强烈愿望;

2、是对艺术的模仿人生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现代主义非理性倾向的基础:

1、科学根据——弗洛伊德学说

2、哲学基础——存在主义

二、西方电影中的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在西方电影中的兴起:

第一次: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先锋电影运动为代表

第二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为代表2、20-30年代的法国电影 A、法国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⑴法国印象派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了重振法国电影,路易•德吕克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的运动,形成以他为中心的电影流派——印象派。印象派电影从印象主义绘画中获得启示,试图用画面来表现感性印象。

① 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的重要角色; ② 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于气氛的创造; ③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印象派的形式特性——主观性的传达:通过摄影技巧和剪辑技巧的实验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包括心理化的影像,如幻想、梦境或记忆等。

B1.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概况:欧洲先锋派电影产生于大约1925年前后的德国和法国,后期以法国为中心,晚于绘画和诗歌方面近二十年。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要求摆脱故事情节,摆脱舞台剧影响,创造一种“让画面来主宰一切”的纯视觉电影。

B2.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

1、先锋派电影运动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20年代中期):受达达主义的影响; 中期(20年代后期):以超现实主义为特色; 后期(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纪录电影

2、超现实主义: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 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那种通过可以识别的变形形象营造出的梦魇般的场景,看起来既精细逼真,又遥远陌生。这种风格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代表画家有达利,马格利特等人。

《一条安达鲁狗》是布努埃尔最具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杰作。

3、先锋派电影的总体特征(一)①对现实消极逃避

把电影作为抒发主观的随意幻想的手段,把幻梦作为美学的极镜。他们要求把现实世界变成梦幻,认为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超现实世界是最理想的,甚至是唯一的表现对象。他们还主张把它放在比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他们试图创造一种摆脱戏剧情节的“纯电影”。

②对艺术积极探索

盲目反对叙事,反对舞台化;主张“非理性化”,“非情节化”,“非戏剧化”。很多影片不以盈利为目的,是比较纯粹的艺术探索,其勇气和热情令人钦佩,但是也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

B3.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

1、代表人物——让·雷诺阿

他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象征。

他的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作是《大幻灭》和《游戏规则》

2、雷诺阿——20世纪30年代作品的特点:①尽量使用外景。②摄影机运动性强。

③经常使用长镜头以表现场面的连贯性,即使是拍多镜头的场合,也对镜头不作细致的剪接,不追求流畅性和上下镜头衔接的完美性。

④使用深焦距镜头,表现场面的全貌。

⑤注重演员的作用,根据演员的特点去塑造角色,鼓励即兴表演。⑥通常是即兴创作,拍片时只有大纲。

3、诗意现实主义的贡献 ①更新“现实”观念

“实际上,这一风格中,电影家并非重复或复制现实,那怕仅从形式的表层上看,他们在模仿生活创造的活动,它的情感进发、它的内在运动,依据此点进行 创作,仅仅只保留其最奇特、最具特色的那些方面,对真实的把握仅在于表达本质意义的真理”。

②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

坚持独立制片的雷诺阿,在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景深镜头,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 的电影语法。他的创作实践为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提供了实证,并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现代电影银幕的创作。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对于“电影本体论”的发展作出 了极大的贡献。

③发挥电影中的文学力量

电影编剧使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影片在银幕上大放光彩,它再一次显示了生活 自身的活力和电影文学的功力,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位置。这一时期的著名导演:克莱 尔、费戴尔、贝盖尔都是自己所导演的影片的编剧,雷诺阿、杜威维尔也均参与自己影片的编剧工作。以新闻记者生涯起步的卡尔内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他自己的艺术观察力、鉴赏力与导演的功力,而另一方面则主要得力于来自超现实主义小组的诗人普莱卫的文学优势。

4、诗意现实主义的创作误识

①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由于过于强调对白和编剧的作用,强调文学的作用,却往往忽视了电影首先是一门视觉性和听觉性的艺术,这样的误识在帕涅尔的影片中极为突出。

②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由于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的电影剧本通常出自于普莱 卫、斯派克和让松等几位大编剧之手,作品往往显现出某种近似性,即一种搬到当代平民社会现实中的悲剧模式。普莱卫、帕涅尔的门徒们一拥而起,这些平庸的模仿者抹平了电影艺术创作的独特性 与个性。这一状况一直持续了多年,直到“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出现,才宣告结束。

3、法国现代主义电影 A、新浪潮电影概念 广义概念: 泛指20世纪50年代末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兴起后在许多国家陆续出现的,特别是由新进导演拍摄的敢于打破传统电影语法的故事片,本质上是一个对抗旧美学的运动。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台湾、香港都曾出现新浪潮电影运动或以个人方式出现的新浪潮电影导演。

狭义概念:仅局限于法国的反传统电影,基本特征是—— 制片方式上奉行高效率的,不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制度;内容上强调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自己经验过的感情; 艺术上不用结构严谨的剧作和精雕细琢的剪辑,不用大明星,蔑视传统的电影语法。

新浪潮电影的流派特征:总特征是把商业电影(指娱乐性较强的电影)和艺术电影(指探索性较强的电影)结合起来。

1、不反对虚构的情节,注重娱乐性。

2、对传统电影语法的破坏是适度的。

3、在处理真实性和主观性的关系上。

4、用导演中心来代替制片人专权。

5、打破类型范式。

B:法国新浪潮:

⑴定义: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电影作品。后来逐渐专指法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的法国新一代导演的电影观念和在这种观念指导之下涌现的一大批现代派影片。法国新浪潮有代表性的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如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侯麦等。

⑵代表导演

特吕弗的主要作品: 安托万·达诺历险记系列,包括:《四百击》,《二十岁时的爱情》、《偷吻》、《夫妻生活》、《爱情飞逝》。

其他主要作品:《枪击钢琴师》(1960)、《朱尔和吉姆》(1961)、《野孩子》(1970)、《零用钱》(1976)、《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最后的一班地铁》(1980)。

戈达尔的主要作品: 精疲力尽(1959)、小兵(1960)、轻蔑(1963)、随心所欲(1962)、阿尔法城(1965)、狂人彼埃洛(1965)、中国姑娘(1967)、芳名卡门(1983)、新浪潮(1990)、爱情研究院(2001)

⑶新浪潮与新现实主义:

新浪潮电影非常推崇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反对在摄影棚中拍摄,纷纷到巴黎城区寻找实景拍摄。但他们在影片主题与内容上却有很大不同,新现实主义带有重大的社会性,而新浪潮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⑷法国新浪潮电影题材:

1、“新浪漫主义”题材:主要表现那些在生活方式、愿望和处世态度上带有现代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

2、个人题材:① “导演的自述”,即一种明显的或改头换面的自传形式,如特吕弗《四百下》。②表现自己熟悉的事物,其具体内容是描写一个阶层,一个阶级,描写他们所关心的事物以及他们常去的地方。③通过别人来谈论自己。

⑸创作特色:

①崇尚个人独创,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题材和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

②摄影风格侧重于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制作。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出现。拉乌尔·谷达尔是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师,他拍摄了戈达尔1959 一1968年间的所有影片,还有一部分与特吕弗合作的影片。他在摄影中更多地使用自然光和微弱光线的表现。他创造了肩扛摄影机、跟拍、抢拍等类似纪录片或新闻片的拍摄方法,形成一种极强的现实风格。“新浪潮”的作品既顾及电影时空的完整性以及节奏的运动感,又出现大量的长镜头、景深镜头的摄影,特别是动用了一些十分灵活的移动摄影。

③音响处理:“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有时人物的对白甚至都被淹没在音响中。

④剪辑:蒙太奇只是作为时空切割时的手 段。新浪潮的导演们实现了一种快速剪辑的方 法,增加了电影的镜头数目。取消遮挡、淡出淡人等传统手法,采用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并在时空关系上进行跳接。这种剪接无疑加快了观众的视觉节奏,减轻 了叙事的繁琐冗长。特吕弗和夏布洛尔的长镜头使用增加了影片的真实色彩;戈达尔的快速剪辑法增加了视觉的节奏感。

⑤表演: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同时,他 们还汲取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非职业演员的方式,以及詹姆斯·迪思和马龙·白兰度的“不表演的表演”的风格。同时,新浪潮的导演还纷纷登场,出演他们影片中的角色。

总之,新浪潮电影最明显的创新标志是它们不拘一格的外表,对电 影传统的语言、语法毫不在意。他们采用十分灵活的制片原则,追求个人风格,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形成了“作者电影”的观念。这种观念影响了德国、日本、美国,甚至全世界。

C、法国“左岸派”电影

“左岸派” 电影主要表现在人与物、人 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突出人生之恐惧、社会秩序之荒谬、人之渺小孤独、人性之虚伪和残暴等,突出了人的精神痛 苦与丑陋。

“左岸派”强调在文艺作品中通过 非理性感受而进入意识深处,强调“直觉”在认识世界、艺术创作与鉴赏中的位置。

“左岸派”的导演们是由于对人和精神的发展过程感兴趣,从而走向了电影制作。因此,他们的影片有着明显的侧重人物内心描写的倾向。

在20年代超现实主义的表现中,内心世界是他们唯一关心的现实。他们认为:内心的现实远远高于外部现实。

“左岸派”导演们却一方面以探索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另一方面又将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结合起来。

阿仑·雷乃的主要作品:

夜与雾(1955)

广岛之恋(1959)(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

去年在马里安巴德(1961)

战争结束(1966)

我爱你,我爱你(1968)

天命(1977)

我的美国舅舅(1980)

生活是一部小说(1983)

抽烟/不抽烟(1993)

人人都唱这支歌(1998)

新浪潮(生活流电影)与左岸派(意识流电影)的不同:

1、新浪潮题材源泉来自传和新浪漫主义。左岸派影片则是从战争的浩劫所带来的后果,原子弹的威胁和世上荒谬的事情中寻找灵感。

2、新浪潮导演借鉴好莱坞电影,改编流行小说。而左岸派导演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创作剧本拍成影片,也从不借鉴任何外国电影。

3、新浪潮电影的手法潦草,往往有半即兴式的色彩。而左岸派电影则在手法上讲究推敲,细节上修饰雕琢。

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

从新现实主义过渡:弗德里科·费里尼

费里尼的影片中虽然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新现实主义的痕迹,但他与新现实主义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他以丰富的想象力来表现情感、现实和梦想,大量使用离奇的象征和怪诞的场景来营造一种既严肃又诙谐的气氛。他的影片有一种强烈的自传性。

1.新现实主义时期

作为罗西尼的助手,参加《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两分钱的希望》的编剧工作。

游离新现实主义美学轨道

1950,费里尼与拉都达合作执导了他的处女作《杂技之光》,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一些在城镇中巡回演出的杂耍艺人的悲惨生活。1951年他导演了《白酋长》,描写一个连环故事画的女读者遇上了自己梦想中的白酋长,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1953年导演了《浪荡儿》,影片记述了在费里尼家乡里米尼的一帮年轻人,手头上有些零钱,成天在街头游荡,吃喝玩乐,消磨时光。2.“孤独三部曲”时期

从50年代起,他独立拍摄了以表现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为主题的“孤独三部曲”:《道路》(1954)、《骗子》(1955)、《卡比利亚之夜》(1957)。

这些影片不同于传统新现实主义那样停留在外在的表现,而是通过他们在生活道路上的艰辛经历,着力去揭示人物受压抑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因此被称为“内心现实主义”。

《卡比里亚之夜》描述的主人公——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受尽了嘲弄、侮辱和欺骗,她跌跌撞撞的跟随着一抹曙光回家,正在她茫然无助的时候,她的身边出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她看着他们,本已麻木暗淡的脸又泛起了希望的微笑并跳起了舞蹈。而就在这个时候,她忽然转过身来,面对镜头,看了好几眼。这几眼已成为影史的经典镜头。3.现代主义时期

60年代,费里尼拍摄了著名的“背叛三部曲” 《甜蜜的生活》(1960)《八部半》(1962)《朱丽叶塔的精灵》(1965)1963年费里尼拍摄了轰动影坛的代表作《八部半》,该片是费里尼转型表现人内心现实的标志。影片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苦苦挣扎。影片大量借鉴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巧,将象征、闪回、幻想和梦境大量穿插在电影里,各个段落以超现实的方式拼贴组合,似真似幻,难以区分。《八部半》在剪辑上的时空跳跃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即被人们称作“意识流”的风格。这部现代派的经典之作,是费里尼创作的高峰和转折点。

1965年,费里尼拍摄了另一部自传性很强的《朱丽叶与魔鬼》,影片过分追求神秘主义的梦境空间,在影片里极尽详能的描述了一个资产阶级的女人遭到丈夫的欺骗,精神迷惘,陷于离奇古怪的幻觉,最后终于清醒的故事。费里尼彻底脱离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和技法,成为世界电影史上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电影大师。

“费里尼色彩”是费里尼电影的一大特色。但更代表了他在电影叙事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对现代主义电影的一大贡献。

简单的说“费里尼色彩”就是:自传因素,表现切身体验、叙述个人经历。

对费里尼的影片来说,自传因素并不意味着只用第一人称直接描写作者经历的真实事件,而是意味着采取“自传式的态度”,从个人角度对现实表态,用抒情手法审视现实,如实反映亲身经历过的若干重要事件。

费里尼影片中包含的主要因素

1、夸张的和过火的效果。

2、丰富多彩地、富于幻想地运用摄影机和音乐。

3、把象征和幻想与真实的动作结合在一起。

4、仅仅为了追求效果而制造惊人的听觉和视觉效果。

5、对演员通常处理过火。

6、对数量巨大的群众演员和复杂的动作控制自如。

7、把社会讽刺与对人类的基本情绪的真正关怀结合起来。

费里尼电影的美学特征

无所不在的自传元素,苦涩、伤感的幽默风格和神秘的、超现实主义的、高度个人化的想象、幻想的银幕世界成为费里尼影片的三个举世公认的美学特征。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2007)《波河上的人们》(1942-1947)、《联合国》(1948)、《甜蜜的谎言》(1949)等一系列纪录片奠定了创作基调。安东尼奥尼寻求个人化的表达方式。电影创作的根本原则从感性直觉出发确定叙事原则,表现个体的感性言语。

安东尼奥尼于1950年导演了自己的处女长片《某种爱的纪录》,他的早期作品尽管已经带有其标签的主题和风格,但反响平平,直到1955年的《女友》才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随后的《喊叫》(1957)也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

1960年的《奇遇》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该片与另外两部影片《夜》(1960)、《蚀》(1962)并称为“人类感情三部曲”,均为着力描述中产阶级空虚的感情世界。

1964年,他执导了他的首部彩色片《红色沙漠》并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影片创造性的运用色彩来传达人物情绪,凝造影片氛围。有评论家称《红色沙漠》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片。

1967年的《放大》为他再次赢得了戛纳评委会大奖。影片描写一名摄影师在公园拍摄了一对情人的照片,但后来放大照片时却发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东西,摄影师由此被卷入到一桩详情无法搞清的刑事案件中。影片想表现的并非是事件真实与否,而是试图说明想象是否起决定作用。

从新现实主义过渡: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一、风格形成时期(1950---1957)《一个爱情故事》(1950)《被征服者》(1952)《不戴茶花女的太太》(1953)《女朋友们》(1955)《呼喊》(1958)《呼喊》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走向转型的重要作品

二、创造盛期 《奇遇》(1960)、《夜》(1961)、《蚀》(1962)三部影片均着力描述中产阶级空虚的感情世界被称为“人类感情的三部曲”。安东尼奥尼的第一部彩色电影:红色沙漠(1964)

三、后期创作阶段 《放大》(1966)《扎布里斯基角》(1970)《职业:记者》(1975)《奥伯瓦德的秘密》(1980)《一个女人的证明》(1982)《云上的日子》(1995)《爱神》(2004)

安东尼奥尼的探索:

1、展示了环境与人的关系的主题

生命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 人生的荒诞意识和异化感

生存困境中的茫然失措

2、坚持生活的自然节奏,抛弃了传统的戏剧结构方法。

艺术大胆创新:哲学性的探索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突破传统情节结构

长镜头的运用

3、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4、创造性运用色彩作为表意符号。《红色沙漠》

关于人类感情的三部曲 《奇遇》《夜》《蚀》

在安东尼奥尼看来,生活的这个现实社会从没有什么必然性和合理性,电影的结构和节奏必然与之相适应。《奇遇》从恋人不辞而别的角度,《夜》从夫妻无话可说的角度,《蚀》从夫妻突然发现没有爱情的角度。

一个侦探故事的构架,探究照片幻觉的本质借以暗示影像陈述真实原貌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影片想表现的并非是事件真实与否,而是试图说明想象是否起决定作用。影片超越了生活表象,以一种抽象的形式重建了现实。

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包含着下列主要因素:

1.在电影剧本中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哲学观念。

安东尼奥尼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旨在表现社会面临的精神危机、生命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他认为现代人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贫困,而是因为上帝不存在所导致的孤独和心灵空虚。

2.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不注重情节、因果关系和戏剧冲突,他关心的是角色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感受到的气氛和情调。

3.复杂的、很长的、缓慢移动的摄影,很少依靠特写镜头或其他“电影”技巧。

4.通常是缓慢的速度使观念和事件有可能在很长的银幕时间内逐渐展现出来。他故意让影片的节奏与生活中的变化相一致,以突出生活本身的拖沓和迟钝,他善于利用建筑物、开阔地和自然风景来刻画人在特定气氛中的情感状态。

5.运用简短的、近乎电报式的对白,并常常被长时间的沉默所打断。他的典型构图是两个彼此不看着对方的人在谈话,以此来强调交流的困难。

6.高度抑制的表演;安东尼奥尼倾向于限制他的演员,使他们保持沉默,迫使他们用最少的外部效果来表现内部冲突和态度。

7.不大注重电影的传统的辅助元素(如音乐或光学效果)安东尼奥尼倾向于依赖场面本身:他的许多最出色的场面都是运用优美的长镜头来表现的,只用自然音响来加强对白。

总结:现代主义已被公认为当代西方电影中的一个流派,现代主义影片在技巧上还是有若干可以称之为标志性的特点的。

用事件的无逻辑组合(生活流手法)或非理性的意识活动(意识流手法)来代替或打乱逻辑的情节结构。

对传统的情节结构的否定,向来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电影最基本的形式特征。所谓情节结构,按最古老的解释,就悬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根据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法则(或因果)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E。M。福斯特尔给情节下的定义是,“把重点放在因果关系上的对事件的叙述。”高尔基则把情节称作“人们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相互关系,也就是这一或那一性格、典型成长和形成的历史”,或者相反,是性格“毁坏”的历史。由此可见,情节是作品所表现的生活的客观规律性的反映,而否定情节当然就意味着否定生活的客观规律性。只要回想一下我在上文详细介绍过的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意识形态基础,就可以看出内容决定形式这条定理也何等适用于现代主义了。

在特吕弗的著名影片《四百下》里,我们就找不到任何符合传统观念的情节。影片描写安托万这个在家庭里得不到温暖的男童,后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但是影片对安托万的生活方式的描述,只是通过逛马路、逃学、撒谎、逛市场、漫步沙滩等一系列毫无戏剧性可言的事件。整个影片就平淡得象日常生活中无数平淡的一天一样。当安托万最后从拘留所逃出,向大海飞奔而去时,镜头一直跟拍他那无休无止的奔跑达数分钟之久。在这里,与其说是在表现一个事件,不如说是在表达安挖万终于逃脱了肉体和精神折磨后的极度喜悦的心情。技巧在这里显然已不是为了叙事了。

但是把现代主义的生活流技巧发展到极点的,则应当提到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直到他拍出《奇遇》(或译《冒险》1960〉前,还是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导演。《奇遇》问世后,他的技巧和发现才在世界范围引起了重视。安东尼奥尼是这样描述他的这部影片的:“从表面看,《奇遇》有点象一个爱情故事,一个有点神秘的爱情故事。说的是一个姑娘在一次旅行中失踪了。其它一些事情立即填补了所形成的空缺。那个姑娘的未婚夫和那个姑娘的女友出发去寻找她,结果变成了一次柔情蜜意的旅行,在旅行结束时,他们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新的、出乎意料的处境中。

《奇遇》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情节,”一个姑娘失踪了“只是一个虚假的悬念,因为观众终于发现,这只是一个借口,好让观众跟着那群富有的意大利人驾帆遨游西西里海,观察其中一对男女的感情变化。除了平淡无奇的旅游见闻和日常事件之外,观众所等待的矛盾、冲突或转折都没有出现。既然桑德洛已经对失踪的安娜不感兴趣,为什么还非要去追究她的下落呢?在1960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概念。影片作者只关心他的人物而不理会观众的习惯心理。这无异是摧毁了二千多年来的剧作传统。安东尼奥尼在他接下来拍摄的《夜》(1961)这部影片里,连虚假的悬念也抛弃了。影片的内容简单之至:一对夫妻突然发现他们并不相爱。影片描写了主人公生活中的十八个小时,既没有去回叙他们过去生活中的任何片段,以追溯感情破裂的缘由,也没有任何戏剧性事件成为破坏婚姻的因素。一切**都只是发生在主人公的头脑里,然而这种内在的波动却完全是通过外在的表现和动作表达出来的。妻子显得焦躁不安,伤心流泪,但并没有任何对话或内心独自来作出解释。观众必须自己去揣摩、思考,去寻找答案。

生活流手法一般来说是一种纯客观的纪录手法。纪录派的理论大师克拉考尔主张一部理想的影片应当是完全没有主观选择地按照生活的自然节奏来纪录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但是在现代主义电影里,生活流手法的客观性只是表面的。作为一种个人化创作的手段,影片作者的主观性是以溶合于人物的主观性的方式对事件起着取合作用。《奇遇》中安娜被完全甩开是一个例子。在《四百下》里,当社会工作者来对安托万进行精神分析法访问时,观众只看到安托万在回答问题,而始终没有看到访问者的真面目。因为安托万对这次访问丝毫不感兴趣,根本不想好好看对方一眼,于是观众也就没有理由要看见她了。

意识流”一词就其心理学原意来说,是用来描绘自然地不间断地流动的意识状态的一种借喻。人的意识活动可以分成三种状态,即清醒(理性)状态、半清醒(半理性)状态和非清醒(非理性)状态。在叙事艺术中,意识活动向来是表现的对象,但那是指意识的理性内容,或者叫做经过整理的有条理的意识活动。属于半清醒(半理性〉状态(如想象、联想)或非清醒(非理性)状态如梦、幻象〉的意识活动,也是历来表现的对象,但这种半理性或非理性的内容是被理性化了的。它们被纳入情节发展和性格形成的逻辑,作为解释人物行为动机或预示情节发展的补充手段。

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电影是在无情节的前提下以非理性内容的意识流动构成影片的主体,画外音作为一种理性化手段是被摒弃不用的。潜意识活动的形象表现和声音表现往往各自独立,互不吻合。所以从技巧特征的角度来说,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电影是把重点放在“错乱”上,这包括时间错乱、空间错乱、音画错乱和真假错乱。过去、现在和将来被交错在一起,地点可以任意改变,画面与音响互不吻合,事实与假想混成一团。在伯格曼的《野草莓》(1957)里,观众第一次被引进一个错乱的世界。老教授在去大学接受荣誉学位的旅途上回顾了一生,在梦幻和回忆中谴责了自己的冷漠、自私。影片以老人在起床前的一场富有表现主义色彩的恶梦开始,空落落的广场、阂无人迹的街,没有指针的大钟、无人驾驶的枢车、在棺材里发现了自己。影片以同样飘忽的梦境结束。梦境在影片里占了大部分篇幅,而梦境同现实混杂在一起,其间从来没有什么明显的界线。老人在度过青年时代的草莓地上看到了昔日的恋人,在林中空地上看到了已经死去的妻子,然而时间的间隔在这里并不存在,一切都是自然出现的,就如同在生活里,我们会不知不觉地陷入梦境一样。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费里尼的《八部半》(1963〉里。一个电影导演在拍摄他的第九部影片时思想陷入了混乱,他的直接经验同他的回忆、梦想完全交杂在一起,剪辑上的极度自由使观众同电影导演一起经历了一场,思想混乱的灾难。

如安东尼奥尼在现代主义的生活流法方面具有某种代表性一样,在谈论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电影时,便不能不提到阿仓·雷乃和阿仓·罗勃一格里叶的影片。

雷乃和罗勃一格里叶曾经合作拍摄《去年在马里昂巴》(1960)。此后便各自独立执导。雷乃出身于纪录片导演,而罗勃一格里叶则是法国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小说”的创始人,是很少几位以小说家身分兼任电影导演的人之一。

雷乃是个很有独创精神的人。他在搞纪录片时,就有点不同于众。他在1955年拍摄以纳粹集中营为题材的短纪录片《夜与雾》时,首创了用黑白和彩色来代表两个不同的时代,取得了非常强烈的效果。过去时代的灰白无力无异是给人们过于容易忘怀往事提出了有力的警告。四年后他初试故事片,在《广岛之恋》中把两个时间层面、两个空间合而为一。来到广岛拍摄和平主义影片的女演员不知为什么爱上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日本建筑师,然后又匆匆分手,前后相聚只有二十多个小时。影片所处理的问题是典型的弗洛伊德式的问题:一个人对过去生活的记忆将如何影响他现在的生活。无名的法国女演员不能忘怀战争末期在尼娃镇上同一个纳粹德国士兵的可耻的恋爱经历。1958年的广岛和1944年的厄娃镇夹缠不清,人们看到的是法国的景象,听到的则是广岛的声音。法国女人和日本男人的邂逅相爱其实并不包含任何情节的元素,与短暂的爱情并发的狂乱的潜意识过程才是影片的主体。

雷乃和罗勃-格里叶合作拍摄的《去年在马里昂巴》是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电影的“高峰作品”。它扑朔迷离,难以索解。它没有真实的角色,也没有真实的背景。在一座建筑风格奇特的国际性疗养院性质的大旅馆里,无数的塑像和似乎没有尽头的走廊给人以强烈的神秘感。里面的住客都是些无名无姓的、极有教养的上流人士。其中一个陌生男人不断告诉一个女人说,他们去年曾在此地相识,并且相爱,现在是来履行去年的约会,要求对方离开丈夫同他私奔。陌生男人是个普通的勾引妇女者、一个疯子还是他认错了人?谁也不知道。女人不相信他的话,以为他在开玩笑,但陌生男人非常认真,不断提出似乎是很确凿的证据,于是女人渐渐怀疑起自己的记忆力,并且终于相信了他,同意离开那个“也许是”她丈夫的男人。

这部影片是这样一个内容吗?罗勃一格里叶回答说,“我们允许观众从头至尾完全以自己的纯主观的设想为依据。这样,他们可能有两种态度,一是尽可能按直线的时间顺序,按照他们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方式,把故事重作安排。这样,观众即使不觉得影片无法理解,肯定也会觉得难以看懂。另一种态度是使自己完全听任眼前的异乎寻常的形象、演员的声音、声带,影片里的音乐、蒙太奇节奏以及人物的情感等等去驱使。这样,观众就会觉得这仿佛是天下最容易理解的电影,是一部直接诉诸他们的情感、诉诸他们的视、听、反应和感情上发生共鸣的能力。他们一旦愿意抛弃那些先入之见、心理分析和相当庸俗的理解方式,他们就会感到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克有现实性、更真实、跟他们所感受到的日常生活更为接近。”这就是说,《去年在马里昂巴》的故事内容也许是如上所述,但也许不是,因为影片留下了许多空白,有待观众自己去随忘填补。不过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因为(它的作者说)“风格、节奏、画面构图……要比实际的故事情节重要得多”。

从技巧的角度来说,《去年在马里昂巴》最引人注目的尝试,就在于它试图从人物的潜意识世界出发来表现他们的行为。在生活里,一个人的外部行为并不是永远同他的意识活动一致的。表面上看来正在专心听讲的某甲,在内心里很可能在想着某些毫不相干的事情。罗勃一格里叶说,“事实上我们的心神活动得(比我们的形体)更快,有时或者更慢。它的活动方式更多样、更丰富和克多变化,它常常跳过某些过程,常常鲜明地保存着某些不重要的细节的如实记忆,它不嫌重复,不怕颠倒。”《去年在马里昂巴》就是呈现这种狂乱、矛盾的内心活动。于是心理的连续性取代了叙事的顺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回忆和幻想,真相和错觉被交织在一起;画面与声音经常发生错乱,我们眼里看到的是弦乐四重奏,听到的却是手风琴的声音。就这样,这部作品便成了所谓“迄今以来最难以理解的一部影片”。

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电影就是这样一种错乱的电影。如果这也可以称为艺术的话,那就叫它错乱的艺术吧。

第五篇:美术教案西方雕塑

美术教案—西方雕塑艺术

一、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美术学科越来越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因而美术欣赏也相应地要求欣赏者的个性化创造,在生动的直觉形象中体验、感悟、共鸣,进而把握人生哲理、历史真理和宇宙奥秘。

雕塑是美术艺术内容之一,在生活中接触的也比较多,也是很重要是一门艺术。对艺术是了解不能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时间段里,而是要向各个层面、各个时间去了解。这样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本课采用的是欣赏式教学,通过对图片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让学生自己去发觉身边美的事物,去感知它的内涵。借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示自己当时的情感。

二、教学目的:

1、欣赏西方近代雕塑艺术中的典范人物的作品,了解以法国为中心的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风格。

2、通过欣赏罗丹、摩尔等人的雕塑作品,使学生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3、通过对雕塑作品的临摹,初步了解雕塑的艺术方法及其工作的艰辛和快乐。

三、教学重点:雕塑及其艺术特点

难点:雕塑艺术的特点

四、导入 :

通过对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的回忆,介绍西方雕塑艺术的状况 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五、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形体: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的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

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中,咬肌凸起,全身肌肉紧张。强化了他的苦闷、深思。

B、摩尔的《斜卧像》。这是1957——1958年为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雕像。这是一件抽象化的雕塑,描绘的是一位斜卧翘首远望的 女性。像这种表现性的雕像,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这样的雕塑应从内在的意境去观看,不能单看外表。

2、雕塑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雕塑形象单纯,难于作复杂的描绘所以作者利用其形体变化,体量和外轮廓造成雕塑的节奏韵律感,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如法国马约尔的《地中海》。他以丰满的女人体象征美丽富饶的地中海。马约尔是一位善于刻画女性美的艺术家,他从一个形象和姿态中显露出内心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

六、西方经典雕塑作品欣赏

罗丹《思想者》、《青铜时代》

七、临摹作品

临摹一副自己喜欢的西方经典的雕塑作品

临摹要求: a、比例确当

b、形体基本准确

c、注意人物内在神情的表现

下载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教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教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美术鉴赏

    西方美术鉴赏 姓名年级专业学号 1.以作品为例谈谈古希腊雕塑的魅力。 答:古希腊雕塑的魅力在于一种“真实的美”,它创造了一种美的综合,对于人体本身也充满了赞美,这些我们可以......

    西方美术简史

    《西方美术简史》 一、史前时代 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

    西方美术史

    1)古希腊艺术观中最重要的当属17C用于艺术批评泛指一种奇形模仿说奠定西方艺术基调。2)苏怪状,矫揉造作的风格,原是18C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奉献给17C有用即美,无用即风格的一个带......

    西方美术欣赏

    1 下面哪一个是宣纸的特点?() A、结构紧凑 B、不渗水 C、结构松 D、密度低 我的答案:C 得分: 20.0分 2 下面关于西方绘画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重明暗关系 B、走的是写实主义......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西方戏剧的嬗变及特点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西方戏剧的嬗变及其特点 西方的戏剧,经过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启蒙文学时期,以及十九世纪的浪漫......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的发生 现代主义是现代性高度发达的产物,中国20世纪的现代性出于起步阶段,现代主义并没有发生的环境和土壤,它的产生主要......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教学教案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标新立异、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表现形式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欣赏难度......

    《西方美术简史》读后感

    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人文光芒 ——《西方美术简史》读后感 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后扩展至西欧各国,于十六世纪盛行于欧洲。实际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