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的力量
教师的力量
我是一名教师,但要以他们为榜样,增强使命感,争取永远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新贡献。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可歌可泣。他们之所以赢得社会的认可,是因为他们能够立足本职,从小事做起,从最平凡的事做起。在前进的道路上,人生征途中,即使遇到艰难险阻、刀山火海,也在所不异,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所有的英雄任务中,高松老师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国家做些什么,为民族做些什么,国家就会越来越美好了。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伟大、共产党的力量、共产党的风采。他们的事迹,是共产党员无私情怀、坚忍不拔、淡泊名义、甘为孺子牛的情操的具体体现,更是真正感动我们和中国的力量。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应该怎样呢?首先,一名优秀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要一流。我想这应该是最基本的条件。因为作为体育教师最根本的任务教师教学,不仅课堂教学要一流,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自己进行身体锻炼。其次,一名优秀体育教师必须是一名充满爱心的教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看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有一点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学生倾注了无限的爱。无论是前苏联苏霍姆琳斯基,还是我国近代的陶行知,所有有成就的教育家,都把爱当作教育成功的法宝。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才会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才会用心来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没有足够的爱心,就没有办法与学生生进行正常的交流,也就没有办法真正去了解学生,进而帮助学生再次,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是热爱书籍,酷爱读书的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那你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我们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特别是我们体育教师,知识的薄弱阻拦成为优秀体育教师的门槛,知识上的欠缺,意识上的不到位,往往把许多优秀的体育教师挡在门外。
第二篇:教师《力量》观后感
教师观《力量》有感
在校领导的认真组织下,大家集体观看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教学片《力量》。影片跨越了七十年峥嵘岁月,向我们描述了沂蒙人民不畏强暴、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与日寇斗智斗勇、不屈不饶,前赴后继自愿地为前线部队运送物资,这种积极踊跃、可歌可泣参战抗日的情景,反映的恰恰是沂蒙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真正爱惜自己的子弟兵——八路军的深深军民鱼水情。而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拥有如此深厚的群众支持,也恰恰是因为党真正做到了一心一意为人民利益去奋斗。整个影片没有恢弘的排场和精琢的场景,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震撼我的心灵,启迪我的思想。
可敬的沂蒙红嫂明德英,在旧道德观氛围下,为救八路军伤员毅然解开衣襟,将乳汁滴进伤员的嘴里,救活了战士,用实际行动支持了抗日。就是拿到现在来说这都是很需要勇气的,但这位红嫂却没有犹豫。“他们的父母打鬼子去了,不一定还能回来,咱得把人家的根留住了。”尊敬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出的就是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情谊。而冰冷的汶河水中,32名妇女用自己的身躯铸就了通向胜利的桥梁,她们没有豪言壮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对革命胜利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渴望激励着这些柔弱的妇女坚强地扛起了重担;陈若可抱着出生仅13天的女儿英勇就义,替部队首长抚养孩子的沂蒙母亲王桂花„„这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发人深省。这就是质朴的沂蒙人:她知道共产党是抗日的、是救国的、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这就足够了。
影片中迟浩田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胜利是根据地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用小推车退出来的。那动情的语言、哽咽的语调,让我深深为之动容。而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写照。《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荀子》云,“水则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获得我党发展的力量之源。习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力量》充分展示了无穷的群众力量,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执政的核心基础。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教师,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也要坚持一心一意为群众、全心全意做教育的思想,跟随党的脚步,做好“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做到甘于奉献、勇于钻研、敢于创新,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依托学校资源,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修养和技能,加强党性思想教育,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参与各种有益活动,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
看完《力量》,头脑中一直回放着那段光辉的历史,这种力量震撼人心。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这些日子里细细品味,才知道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红色革命精神,更多的是深刻学习和领会群众路线。
第三篇:《教师的力量》读后感
爬山虎的墙
于是之在提到他童年、少年时代遇到的老师时,说到:“他们为我启蒙,教我知道书这种东西的宝贵,使我没有胡乱地生长。”这让我想到了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中的一段话:“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看来,爬山虎没有触着的墙,即使再耐寒,生命力强,都是没法生存下去的。
我想,我们教师就是那堵爬山虎的墙。一方面给学生在学习路上一种依附,让他们有学习下去的动力;另一方面就是给学生指引,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他们的人生之路。前一种是后一种的基础,后一种是前一种的根本。我们只有给学生一种学习的依附,他们才能学习到人生的道理,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他们精彩的人生。
每个老师,都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例如:教学朗读,教师的读法,不与时下相同,不洪亮,不加手势,可以很安静地读,从某些方面来说,学生很受用,学生自然被吸引了。又如,最让我崇拜的就是大学中的国文老教授,他们可以信手拈来中国文学史中的故事和典故。对于其中的观点,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作为学生的我,不能不去借阅各种文学史的书,虽然不能完全弄明白,透彻的了解,但是至少知道在文学史中有这个人或这部作品。所以,爬山虎的这堵墙,不是简单的用石头堆砌起来就可以的,不仅要用结实的材料,肚子里都是货,而且还要用扎实的粘合剂粘合,不断充实自己,使墙根充满养分。这样,爬山虎才能从中吸收养分,健康成长,最终爬上墙头,放眼看世界的美景。我们能做到,也应该做到。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荀子·劝学》)蓬草生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里,也会跟它一起变黑。兰槐的根是芷草,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不靠近,普通人不佩戴。芷的本质并非不美。那是为什么呢?因为环境。环境决定东西生长的健不健康,我们教师这堵墙,就是爬山虎的环境,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好的环境,他们才能健康成长,不会枯萎,不会生长地畸形,顺着平直的道路行走。
我们要时刻记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在观察教师时常常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点善举,会使他们产生无比的崇敬;教师的一点瑕疵,会使他们感到莫大的失望。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仿效的楷模。如果爬山虎的墙是歪的,那爬山虎肯定长不直。
爬山虎的墙,学生的引导,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四篇:党员教师力量观后感(推荐)
党员教师力量观后感
2014年4月14日,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黄台小学组织我校党员同志观看了反映沂蒙山区人民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巨大贡献的教育片《力量》。观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从中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我按照党的群众路线前行的信念和方向。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教学片《力量》运用真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亲历者叙述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沂蒙人民忠于祖国、一心向党、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与日寇斗智斗勇、不屈不饶,前赴后继自愿地为前线部队运送物资,影片中用肩膀搭起解放军过河“桥梁”的伟大沂蒙女性、在革命中“最后一口粮食送前线,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沂蒙人民、可歌可敬的沂蒙六姐妹和沂蒙母亲们……这种积极踊跃、可歌可泣参战抗日的情景,反映的是沂蒙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真正爱惜自己的军队——八路军的军民鱼水情。而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拥有如此深厚的群众支持,也恰恰是因为我们党真正做到了一心一意为人民。整个影片全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震撼了我的心灵,启迪我的思想,坚定了我的意志。
可敬的沂蒙红嫂明德英,为救八路军伤员毅然解开衣襟,将乳汁滴进伤员的嘴里,救活了战士,用实际行动支持了抗日,像这样的事迹在沂蒙山区数不尽。“他们的父母打鬼子去了,不一定还能回来,咱得把人家的根留住了。”尊敬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情谊。而冰冷的汶河水中,沂蒙妇女用自己的身躯铸就了通向胜利的桥梁,他们有的怀有身孕,有的落下终身残疾,她们没有豪言壮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对革命胜利的向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对新生活的渴望激励着这些柔弱的妇女坚强地扛起了桥梁;陈若可抱着出生仅13天的女儿英勇就义,替部队首长抚养孩子的沂蒙母亲王桂花……这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发人深省。这就是质朴的沂蒙人:她知道共产党是抗日的、是救国的、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是老百姓的守护神,这就足够了。
影片中迟浩田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胜利是根据地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用小推车退出来的。那朴实的语言、简单的话语,让我深深为之动容。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写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则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是我党发展的力量之源。习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力量》充分展示了无穷的群众力量,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执政的核心基础。看完《力量》,我脑海中一直回放着那段光辉的历史,这种力量震撼人心,让我深刻体会到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知心人。
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我也要坚持一心一意为群众,跟随党的脚步,甘于奉献、乐于钻研、勇于创新,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修养和技能,加强党性思想教育,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严格要求、勤恳工作,热爱学生,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的中国共产党员。
第五篇:教师幽默语言的力量
幽默的力量
奉贤区西渡小学
董梅娟
对于老师来说,幽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润滑剂,也是教师智慧的表现。教师语言的幽默能使师生之间更和谐,也能使中国文字的表达显得生动活泼。汉语‚幽默‛一词,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楚辞》中有‚孔静幽默‛,‚幽默‛一词当时意为‚寂静无声‛,而在现代解释为:‚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幽默是另类的语言,更是另类的思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1](P1)同样是上课,老师平淡无奇地叙述课文,严肃地讲解知识点,和老师的妙语连珠,哪一种会更受学生欢迎呢?
一、幽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今年上半年,我有幸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的小学语文活动。聆听了来自江苏、上海、黑龙江等地区的名师的课。他们的开场白总是七分幽默三分风趣。与学生之间欢笑互动。收放自如的幽默风趣让我们这些听众也是一饱耳福。记得一位来自浙江的老师一开场就请学生评价自己当天的穿着打扮。有的说文质彬彬,有的说西装革履,还有的说一表人才,都是一些夸奖的词语。有一位学生说:‚衣冠楚楚。‛这位老师没有生气,反而微笑着回答说:‚这个成语一出来,老师就成了披着羊皮的狼啦!不过就算是狼,也是灰太狼,小羊们,准备好了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盎然地盯着老师。就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拉近了距离,开始了当天的课程。
当然,教师动作的幽默也是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好办法。在上公开课时,教师因为自己紧张,常常会不自觉地拘束起来。学生看到老师一脸严肃,也会不自觉地低下头不做声,也不回答问题,很可能有些需要学生放开尺度的,学生不愿意回答,怕在公开课上回答错了,挨批评。这样的课会死气沉沉。如果加上点幽默,舒缓一下学生的情绪,那么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布罗斯纳安认为:‚手势实际上是体态语的核心。‛ [3](P33)这个方法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上教研课《跳水》,中间有一个词语‚龇牙咧嘴‛,我两手捏着自己的脸,作出一副凶狠的样子,学生们看了以后哈哈大笑起来,就这样,我请学生自己尝试着读读句子时,学生的朗读根本就不需要再多的情景,自然而然就接下去读了猴子的顽皮放肆了。对于描写猴子的句子,他们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揣摩猴子的样子。孩子的天性喜欢活泼。如果老师的课也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当读高声的时候,手向上扬,当读低声的时候,手轻轻向下按,当遇到高兴的情景时面带微笑甚至欢喜雀跃的样子,当遇到悲伤的故事或语句时低下头,哀伤欲泣……那么孩子也会手脑并用,吸收起来也会如鱼得水。不过罗丹说过:‚不要扮鬼脸,做怪样来吸引观众。要朴素,要率真。‛ [4](P126)在平时的教学中,幽默也不是可以滥用的。教师的肢体语言一定是有教师自己的教学目的的,孩子对此感兴趣,并愿意为了自己的好奇心而认真去完成老师的每一个指令,学习体会每一句话的情感,教师不就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了吗?这样就化无声为有声了,孩子也没有了在老师的一环又一环指令下被迫完成任务的烦躁与叛逆了。
二、幽默有利于学生感悟教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本身就是‚幽默‛很好的教材,教师能充分发掘现有的资源,又能很好地为学生语言的表达提供学习参考的模板,降低学生探索的难度,何乐而不为呢?这次语文教研课上,当我深情并茂地范读了其中一个小节后,提问:听完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真是小手如林,争先恐后。我环视了学生一周,点了一名平时学习较好的同学。他的答案是:晏子很聪明。我提议换成智慧。当他清晰而洪亮的嗓音冒出这么一句话时,我傻眼了。当时他说:‚老师,为什么‘聪明’要换成‘智慧’?‛我脸刷地一下红了,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我气得热血上涌,直冲脑门。什么不好提,偏偏在这个时候提这样一个与学习没有多少关联的要求。碍于课堂上还有许多同事在听课,我又不好发作,于是我僵着笑脸,本来想说:‚我们下课在讨论这个问题。‛
可是,我转念又想,如果我拒绝回答他的问题,哪怕是推诿,孩子也会听出来的,但是如果直接告诉他他的想法不正确又伤孩子的自尊心,特别是有客人老师听课的情况下。所以我没有直接说出对错,而是微笑着对学生说:‚‘智慧’是‘聪明’的大人版呀!‛学生顿时明白了两个词语之间的细微的差别,又保全了他的面子,学生很开心地坐下了。我也松了一口气。心里暗自感叹:幽默太重要了。
比如在上《半截蜡烛》一课时,我要求他们读读文中小女孩说的话。为了符合任务的特点,物品特意请了一位女同学来读。这位女学生第一次读得四平八稳,语气语调没有什么起伏变换。我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笑侃到:‚这可不是八岁小姑娘说的吧?我看像八十老太太。‚同学们个个满脸笑意,这位女同学也在笑声中明白了自己朗读时的不足之处,在第二遍时,果然把握住了人物的年龄特点,把小女孩应有的娇嫩的嗓音给凸显出来了。这一次成功了,同学们也给了她掌声。
三、幽默有利于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改善师生关系。记得去年的军训,我们班级有一位男同学,跑来告诉我说,张同学哭了,我一听,很意外,一个男孩子,哭了,要么是被人欺负了?还是摔倒哪里?等我奔过去,一打听,原来是睡不着,环境陌生,他觉得没有意思,所以就要回家,教官不同意,于是就以哭闹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这位张同学情况还比较特殊。因为他的脚带有先天性的不足,走路很不稳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于自己的脚的不足有了深深地自卑。于是在平时与同学的相处中,带有尖锐的刺。和他沟通比较困难。怎么办?如果批评他,怕引起他更大的脾气,于事无补。如果妥协,那他的意志就得不到锻炼了,而且会越来越娇气。我思考片刻,一个大胆的念头渐渐浮上心来。胸有成竹,我的表情也渐渐放松,亲自到宿舍看望张同学。只见他又哭又闹。不禁摇头笑笑说:‚哪家的孩子在哭啊?难不成老师是狼外婆?‛其他同学一听,哈哈大笑起来。而这位同学的哭闹也小了一点,我再接再厉,全当没有人死的,继续和学生们说说笑笑。张同学也渐渐地被我们的笑话所吸引,克服了自己的情绪。一张安抚就这样消弭于无形。试想,如果我怒气冲天地跑去质问他,一定没有这样好的效果。
四、幽默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发挥。
我们班有个特别有名的调皮捣蛋大王。一次十分钟队会,他们排练了课本剧《嫦娥奔月》,剧中的‚嫦娥‛手舞足蹈,扭动着他胖胖的身躯,学着嫦娥的样子深情地呼唤着后羿,只是他那张堆满了笑容的脸怎么看都很开心的样子。全班同学也是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班级里炸开了锅,人声鼎沸。一旁的后羿也是捧腹大笑,一个好好的嫦娥深情离别的情景就这样被破坏殆尽。台词也接不下去了。我在总结他们的十分中队会的时候,说道:‚今天让老师看了一出不一样的《嫦娥奔月》啊。你们给今天的这 一幕取个小标题怎么样?学生们再一次热烈地讨论起来:
‚胖嫦娥奔月图‛ ‚嫦娥开心奔月图” ‚非主流嫦娥奔月图‛ ……
我微笑着倾听他们五花八门的答案,心里也暗自高兴。学生获得了快乐,我呢,训练了他们对于小标题的运用。语言的表达也得到了拓展。双赢啊!
B〃莫向斯基在《爱因斯坦的教育》一文中曾说:‚如果一个教师使自己周围充满了一片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一切都将在这种气氛中凋零、枯萎。谁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有趣,谁才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 [2](P43)学生在快乐幽默中学习,是他们乐意的,自然就能学得进去。
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提示学生的不足,给学生也带来了鼓励和宽容。多一点幽默,就是多一点智慧,多一份和谐。
[1] 郑晓舜.教师实用语言艺术[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2] 傅惠娟.教师口语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李兴国,田亚丽.教师礼仪[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宋小丹,汤卓家.魅力演讲与辩论[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