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人有用的一句话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夸奖
一个年轻人到一家杂志社实习,遇到一位以严格要求和博学多才而闻名的老编辑。年轻人每次交稿时,这位老编辑总是说一句话:“如果你对某一个字的写法没把握,就查字典。”他要求年轻人每天写一篇文章放进编辑桌上的盒子里,哪天没有,他就敲着桌子说:“文章呢?”经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年轻人在写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后来参与起草了美国《独立宣言》。
这位年轻人就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民主主义革命者富兰克林,指点他的那位编辑名叫弗恩。富兰克林一直以一种敬畏和崇拜的心情按照弗恩的要求磨砺自己,终于取得了成功。后来,弗恩去世了,富兰克林在整理弗恩的遗稿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孩子,其实我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人,我并不懂写作,每个单词都得查字典,一篇稿子要看上几十遍。为了生活,我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权威的形象。你让我教你,我尽量去做,其实多数时候是你自己在打磨自己。”
皮尔· 保罗是罗尔斯的小学老师,他在1961年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皮尔· 保罗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 保罗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罗尔斯大吃一惊,长这么大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 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他记住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成为纽约州的州长”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面旗帜。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后的40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罗尔斯真的成了州长。
3英国大文豪苏格特,他的一生创作了小说47册,诗集21册,历史传记30册,著作等身,对英国小说史有划时代的影响。这样一位优质的成功者,小时候成绩却难以入目,身染小儿麻痹症的他,右脚行动不便,身体孱弱,几次重病差点丧命,本来就有些自卑的他,加上成绩不如人,便成了“学校怪胎”,言行常常不礼貌,爱缺课,学期末的评语都很糟。只有一位老师知道,他虽然厌恶功课,但对读书却充满兴趣而给予鼓励,而这也正是他的人生转折点。
成名后的苏格特曾回小学的母校参观,感触良多地问学校老师:“现在学校成绩最差的孩子是谁?”他学习当年看重他的那位贴心老师,告诉那位红着脸的小朋友:“你是个好孩子,我当年也跟你一样,成绩很差,不要灰心”。说完并从口袋掏出一枚金币送他。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苏格特的身上应验了,那孩子最终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当上了执业律师。他的一句话也能改变别人的一生。
4,2008年北京奥运冠军‘吊环王’陈一冰,也是一个很好的事例。他2001年7月被天津队送到国家队进行带训,刚进国家队时的陈一冰,最初是抱着随便混混的态度。他认为自己的基本功差、动作规格低,离国家队要求十分遥远,迟早还是要回到天津队去的。然而有一次,在陈一冰眼里近乎是神的总教练黄玉斌,看过他的训练后和主管教练说了一句,‘这小孩很有发展潜力,要好好带。’这句话让陈一冰欣喜若狂。从那时起,陈一冰的训练变得刻苦了,天赋逐渐展露,特别是在吊环上的进步十分明显,并最终成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可见,这位培养了无数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教练的 ‘一句话’ 评价,对于年轻的陈一冰来讲,确实具有改变一生的作用。5 “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
在奥斯卡的舞台上,李安特别感谢了妻子林惠嘉,今年他们将迎来结婚30周年的纪念日。李安在好莱坞遇挫时,曾蛰伏6年做“家庭主夫”,靠在伊利诺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妻子微薄的薪水度日,在此期间两个儿子相继出生。李安在家包揽了所有家务,买菜、做饭、带孩子„„每天傍晚做完晚饭,他就和儿子一起兴奋地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回家”。
面对现实的窘迫,李安一度想要放弃电影,委曲求全改学计算机。林惠嘉知道以后说:“做电脑的人那么多,不缺你一个。你还是专心搞你的电影吧。” 一夜沉默之后,她在上班前给李安留下一句话:“安,不要忘记你的梦想。”回忆起这段难熬的生活,李安至今仍然十分痛苦:“我如果有日本丈夫的气节的话,早该切腹自杀了。”
1990年,李安因剧本《推手》获得一笔可观奖金,影片在1992年获得金马奖多个奖项。之后他又陆续导演了《喜宴》、《饮食男女》等影片,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西雅图电影节最佳导演等奖项。当李安开始被鲜花和掌声包围时,林惠嘉把李安摆在家中的各种奖杯收了起来,提醒李安不要因为暂时的成绩忘记自己最终的梦想。
如今,李安拿到了多个电影最高奖项,但他身边这个“大女人”却并不那么重视。李安在柏林捧得金熊后打电话向妻子汇报,只换来一句“大惊小怪扰我睡觉”;上次《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外语片奖时,她的反应平淡,只让李安赶紧陪她去菜场;今年奥斯卡红毯上,她与李安姗姗来迟,平常着装,素颜亮相。
大公网3月28日讯内地媒体新京报最近曾采访赵本山,28日见报的内容上赵本山谈到了徒弟小沈阳的一些轶事。以下是赵本山口述:
小沈阳站在我肩膀上,一下子就干到一线上。他懂表演吗?一点不懂。他也不知道怎么就出名了。他无论表演还是接戏,都需要我的帮助。大家用他的票房(号召力),却没有一个负责任的导演、剧本去对待他,所以我想让他重新回到这个团队里,不能草率地去外面闯荡。前两天他还去演出,我说你回来,回到这个团队中,别拿自己当个腕儿。怎么说你呢?你就是朝鲜发了一个卫星,一下子发上去,到天上连美国都找不到这个人在哪儿,这挺可怕的。你得让人家找到,找到以后你得有能力回到地下,这才是成功。
小沈阳站在我肩膀上,一下子就干到一线上。他懂表演吗?一点不懂。他也不知道怎么就出名了。他无论表演还是接戏,都需要我的帮助。大家用他的票房(号召力),却没有一个负责任的导演、剧本去对待他,所以我想让他重新回到这个团队里,不能草率地去外面闯荡。
前两天他还去演出,我说你回来,回到这个团队中,别拿自己当个腕儿。怎么说你呢?你就是朝鲜发了一个卫星,一下子发上去,到天上连美国都找不到这个人在哪儿,这挺可怕的。你得让人家找到,找到以后你得有能力回到地下,这才是成功。
他跟师兄弟们越来越远,已经不会演二人转了。不是他自己变了,是外面对他的情绪变了,“小沈阳老师”,这个那个的,一出去又是眼泪,又是鲜花,又是横幅,这会把一个演员弄晕的。我说你回来,你就是当时背一个小破兜,到处唱二人转的。你回到这个身份来,这一切全都是空的,你别把这个当成真的。演员别建立一个偶像概念,偶像是暂时的,实力才是你一生的财富。我相信他会逐渐好起来。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马尔克姆· 戴尔凯夫的职业作家,他的作家生涯中之所以会取得可喜的原因,是因为简单的四个字——“写得很好”。
戴尔凯夫小的时候是一个胆小害羞、对自己没有信心、极度自卑的小男孩。在一次英语课上,他的英语老师布劳斯太太给全班同学布置了一道作业,她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去写一段文字。戴尔凯夫认认真真的做完作业交给老师批改。布劳斯太太在他的作文本里的空白处写了四个字—— “写得很好”。布劳斯太太不知道,在她的不经意之间,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一生。
就因为这一句话,戴尔凯夫开始试着去做一些他原来梦想着去做却不敢去做的事情。比如说:在那之后,他开始去写一些故事等。
事后十几年,戴尔凯夫都依旧历历在目,他坚信,如果没有那句评语的鼓励,他就一定不可能拥有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无论是什么。一句话,四个字,很简单,很短,但是这句话的分量很重,它的作用不容小看。他,因为一句话从自卑中重拾自信,又因重拾自信而渐渐地走走向成功;他让一个对自己毫无希望的孩子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从一个原本对以后日子毫无目标的孩子到奋力向着目标前进的孩子;再从不敢尝试到把自己的目标做得有声有色„„
戴尔凯夫忘不了布劳斯太太,他感谢布劳斯太太对他的肯定和帮助。可以设想,如果布劳斯太太没有说这句话,而是说“你写得真烂”或者是说“一般般',那么我相信最后的结局又会不一样。还有,就是凯尔戴夫的妻子。她每天学习到深夜就为了得到一张中学的学位证书。后来她拿着证书到他的面前寻求他的帮助和建议。他把自己从布劳斯太太那里得到的信心和勇气有传递给了这位姑娘。
“写得很好!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改变人的一生。
孩子的高中老师很称职,不仅循循善诱,在学业上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她简直就是一位心理医生,经常地矫正着学生的心理。这名学生上高中后很努力,很快进入学校的快班,但是,就在非常关键的高三的第一学期,在一种莫名的自卑心理冲击下,孩子旧病复发。因为这名学生曾流露出自己会从快班掉下来的忧虑,老师认为问题出在心理上,于是,同他作了一次不经意的交谈:“凭你的智商都能掉下重点班,我看咱班就没有人能呆得住了!”一句很普通的话语,把这孩子从心魔障碍的深渊里拽了出来。
你看,这就是一句话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某个学生的未来往往就是老师的一句话所决定的。之所以说上面的那个故事绝对真实,因为那是笔者的一次亲历,那个学生其实就是笔者的孩子。如今,他在一所知名大学里已读到大三了。邰丽华多次想放弃,但是她的舞蹈老师却不断鼓励她说:“要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因此,她坚持下来了,并且一鸣惊人。她成功了。二战时,有一个叫多克的人,由于超龄而被拒绝入伍,他觉得很遗憾,就自己报名到野战医院做义工,协助医生救治伤员。救治伤员日复一日,需要很大的毅力,为鼓励自己也鼓励大家,他想好了一句话,就把它写在了墙上:“没有人会死在这里”。出自义工的这句话,大家看后都付之一笑。可是,天长日久,伤员和医护人员,甚至院长,都渐渐地记住了这句话。伤员因为记住了这句话而顽强地活着;医护人员因为想起这句话而精心治疗。一句话改变了一个医院,也改变了许多伤员的命运。一位老者一句“孺子可教也”的夸奖,曾使汉臣张良扬起信心的风帆,成就了图霸的大事业。一个美国青年要轻生,准备再买一张报纸读完后就自杀,当他读到黑人诗人休斯所写的“人生啊,不过就是虚梦一场”这句诗时,顿刻醒悟,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从此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第二篇:不要吝啬对别人的称赞
不要吝啬对别人的称赞
——观《小孩不笨2》有感
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别人称赞又是几时
—题记
社会心理学的老师组织我们一起观看了《小孩不笨2》这部电影,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看着那些孩子在父母的误解和呵斥下从原来的好孩子渐渐变成无恶不作的坏孩子,我感到很痛惜和遗憾,看到最后老师、父母终于感悟的画面又让人感动得泪流满面。
《小孩不笨》是新加坡的一部反应现实的很具有教育意义的一部影片。影片讲述的是中产家庭的汤姆和杰瑞兄弟生活条件优越,但是他们却有着诸多烦恼。爸爸是某手机开发公司的职员,妈妈是某著名杂志的编辑,夫妻俩整日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在这对父母的眼里,孩子们调皮捣蛋,一身的缺点,简直让他们操碎了心。汤姆的好朋友成才生于一个单亲家庭,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年轻时打架还瘸了一条腿。他为了避免儿子重蹈覆辙,便采取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家长如此,学校的老师也如出一辙。教授华文的符老师痛心学生们的学业,然而在教育过程中不得其法,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校长一味遵循校规行事,甚至公开体罚以达到的目的。学校、老师、家长,本该扮演呵护幼苗成长的角色,却成了揠苗助长和扼杀天性的凶手。当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时,殊不知孩子的心中已满是伤痕„„
在影片的开头,屏幕上就出现几个问句:“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别人称赞又是几时?很久了,对吗?看到这么几行字,我已经进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这让我想到我自己,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确实是像影片中的孩子们一样,不管我怎么做,父母都是不满意,不管做得多好,他们永远都嫌不够,从来没有给过我鼓励和赞美的话。还经常拿我跟别人比,这让我很反感。我的进步得不到肯定和赞扬,久而久之,我就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又没有人会肯定我奖励我的进步。于是我就经常跟父母吵架,发脾气,他们只会骂我。从此我与父母之间就隔了一道高墙,我从不跟他们说我的心事,他们也不了解我的真实想法。我相信天下的父母都一样,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很优秀,但在这过程中却忽略了要常常称赞一下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电影内容真实地反映了父母与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会出现的磨擦。父母总是以为自己是对的,孩子要按照他们的意愿来做才是一个好孩子,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需求。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的他们,在面对孩子犯下的一点点错误时,只会以打骂来对待,却从来不会找原因,也没有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世上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父母总把他们认为是好的东西,一股脑的全部给孩子,却从来不听听孩子想说些什么。很多父母都唉声叹气诉说他们的孩子怎样不懂事、如何叛逆、不听话、难管教、爱顶嘴等等。于是常常批评孩子,将他们加以管束。孩子反抗不了,只有听之任之,渐渐地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和父母说话,就是迫不得已说话的时候也是简单的“嗯、哦、啊”。久而久之,两代人之间筑起的心墙越来越高,彼此的心都被封堵在密不透风的心墙里,没有任何沟通和交流,彼此的联络也只靠赤裸裸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这就是父母吝啬那一声称赞的话语所造成的悲剧。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很重要,常常称赞孩子更重要。所以天下的父母们,不要吝啬你对孩子的那一声称赞,多夸一下你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教育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师要对于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应加以认真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他们交朋友。经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在学生取得进步是要适当的表扬他们。当学生犯错误时,也不能一味的批评学生。我想,再过两年,我即将踏上讲台,初为人师,一直以来我总以为不能过多的称赞别人,特别是那些年少气盛的孩子、学生。因为我总认为,要是赞美了他们,就会助长他们的骄傲和盛气,下次他们就会沾沾自喜,骄傲自大。只有不断的厉声教导他们,鞭策他们,才会让他们有更大更多的进步。或许这是受父母的影响。现在看来,我以后定不能这么做。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不是哑巴,都要用语言和周围形形色色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怎样运用语言,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成为了我们必须学会的一门学问。每个人,总是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的,所以人人都希望有人能肯定他们,给予他们一定的赞美和鼓励。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活着有意义,有价值。所以,我们要学会经常赞美别人,事物都有好的和坏的两面,我们不要总是把目光定格在别人的缺点上面,而是应该用肯定的目光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加以肯定和赞扬。这样,被称赞的人就会觉得自己其实是被人在乎和关心的,自己所付出的被人肯定了,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受委屈都是值得的了。而且,还会改变他们对世界和人心善恶的看法。所以,无论是谁,都不要吝啬对别人的称赞。当别人问起,“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别人称赞又是几时?时,我希望大家都可以说:“没有最后一次。”
第三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哪个家长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哪个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尤其是在我国激烈的社会竞争条件下,父母们更是渴望找到一条培养孩子成才的妙方。然而,人是有个性差异的。正如俗话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不仅孩子如此,父母也一样。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帮助孩子更快的进步成长,成了许多家长努力的方向。
凡是当家长的都期望把自己孩子的德、智、体培养好,让他们能全面发展。因此,家长对自已的孩子都寄予很大的期望,家长的期望水平对子女的学业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适度的期望有利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进步的动力。可有的父母遇到具体问题时,常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作为儿女成长最权威的指导手册,尤其不愿看到儿女去重复自己曾经的遗憾,许多父母知道自己缺什么,所以活得很累。于是,让孩子去完成自己当年不曾达到的愿望,往往就成了下一代的目标与使命。因此,对自己的孩子学习分数看得很重,也抓得最紧。父母也可以在孩子的身上好好打一个翻身仗,从孩子身上找回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让孩子给自已“长脸”。这就是我们听到许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你要好好给我们争气啊。”而父母对自身的迷失导致了对孩子教育的盲目。因客观因素当年没能如愿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考虑孩子实际天赋,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厢情愿地下血本培养,指望自己的孩子长大能出人头地,成为一个什么科学家、舞蹈家、各类明星、企业家……来圆自己当年的梦想。因当年学业不利影响到事业不利的家长,更容易把成功的法则简单理解为学业优异。于是,家长对孩子的唯一考核指标——就是学习成绩。孩子便成了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凡与学习和考试相关的就大开绿灯,凡与学习和考试无关的就一概让路,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过分呵护,吃要注意什么营养,玩要注意什么危险,恨不得除学习以外的事,都替孩子包办了才好,以免其分心。对子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命令子女必须照办,以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其结果又怎样呢?高分低能者多,高智商犯罪者多,低分自杀者多。有谁知道父母为了孩子忙工作、忙家务,忙着挣为孩子付各类学费的钱,为了孩子许多家长真的没了自己的生活。可孩子们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在自编的一支歌中这样唱道:“你说你每天为家庭奔波,我却从来没有快乐过。”一个中学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似乎很能代表孩子们当前的心态:“大人教育我是为我好,可有时侯我觉得他们说不到我的心里去,爷爷说应该为有机会上学感到幸福,他小时侯捡垃圾、做苦工,看到地主的孩子上学羡慕的要哭。爷爷不知道,现在如果能让我少做点功课,少练会儿琴,我宁可去捡垃圾、做苦工”。“我们知道父母以一生的血泪换来的经验教训决不会害我们,可大多数的孩子不愿接受,要自己去实践、自己去体验。也许我们在怀疑他们的经验是不是更多的是从他们那个时代来的,时代不同了,是不是经验也可能过时了。我们想用自己的经历反驳父母的经验,可我们又是一代孝而不顺的人,或者说我们是阳奉阴违的一代。在他们教育我们的时候点点头,然后做自己要做的、想自己要想的,再编个故事去骗骗父母,他们会信。”听到这些,不知作为家长的有何感想?是为父母们鸣不平,还是对孩子抱同情?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小学生今年十一岁,上小学五年级,性格内向,和同学往来平时就不多,最近越来越少。学习提不起精神、成绩下降,孤僻悲观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每天在勉强完成作业之后,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什么也不想干。究其原因:孩子的父亲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单位的工作一直不顺心,因此将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当看重,限制甚至禁止孩子的课余文体活动,以及正常的同学交往,最近孩子学习成绩持续下滑引起了他的不安,总觉得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
这个故事反映的孩子情况,实质上所反映的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问题,进一步反映的则是家长的心态问题和认知问题。家长过高的期望,脱离孩子实际的要求,不仅不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起消极的作用,只会僵化智力发展,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此乃揠苗助长之举。孩子经过努力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心理上蒙盖着一种失败者的压抑感,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许多家长要求孩子顺着自己设计的模子去成长,不考虑子女的兴趣爱好,不考虑是否符合子女的实际情况,如:孩子的生理、心理、性格、智力等多种因素。而只从自己美好的愿望出发,为子女设计未来蓝图,硬性给孩子定指标,这容易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甚至与家长形成尖锐的矛盾。最终过高的期望往往使子女无法实现,只能成为泡影。实际上,每个人都各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有人喜爱摆弄文字但就不愿演算数学题;有人擅长动手实践而不愿抽象推理;有人能歌善舞而对体育却望而生畏。这也正是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就是说,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把握自己,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当然家长对孩子寄予期望,是一种信任。但力戒“高、大、全”;力戒出现“强扭的瓜”;力戒“重压”。父母的期望值要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予以调整。不必拘泥于既定的目标,而应以最适合的为标准,才会有最大的效益。如今素质教育越来越为各界人士重视。我们的教育最终服务于生存和发展,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懂得,生存和发展仅靠智力与成绩是不够的,在未来更是如此。要在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注重对孩子独立能力、适应能力的培训、健康心理的指导,为孩子将来的生存与发展乃至人生理想,打造牢固的人格基础,这才是我们家长必须认真去解决的问题。
最后,敬言各位善良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一定要符合实际,尊重孩子的选择;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切莫一厢情愿。
第四篇:不要随便对孩子说的10句话
不要随便对孩子说的10句话
1.本来想要个儿子(女儿)的,天公不作美。
这是明显的性别否定,孩子会自然的接受家长的“要求”。同时这种说法也会让孩子感到困扰,可能因为自己没符合爸妈的期望为失落或者感到愤怒,这样的情绪都会影响孩子。
2.别玩了,看看书去。
可以说一个孩子的童年伴随着玩耍才是正常的,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玩耍能学到很多经验。总是不让孩子玩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父母要明白不要参杂自己的价值观去勉强孩子。
3.你太小了,做不了这使。
父母保护孩子是责任,但是过度去保护就是不对了。对于现在的环境,需要鼓励孩子去尝试一些和年龄符合的事情,不要事事都替孩子去做。4.不能接受失败。
无论是谁都没遇到失败和挫折。如果您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那么你要小心了,不要什么都要求孩子都成功,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患上强迫症,很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5.不能去那个事。
父母习惯把自己的经历按在孩子身上,自己儿时吃亏的事情,是不允许孩子去做的。其实父母限制的多是阻碍孩子童年应该经历的体验,成年容易做事不果断。
6.小孩子懂啥,上一边玩去。
这是明显的划定界限,大人是大人;小孩子就小孩,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受重视,心理上会不服气,严重的会心理压抑,以后做事缩手缩脚。7.不能和谁谁玩。
这是对别人家孩子的歧视,带有父母自己的主观性。孩子是天真没有心机的,和谁一起玩并不分什么尊卑。家长强制的分开,让孩子无法理解,严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交际。
8.给我好好的听。
这是要求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否定孩子自己的思考。其实孩子是需要通过各种经验教训积累自己的思维。如果父母什么事情都干涉,什么事情都不让做,会阻碍孩子的思考能力,也会导致成年以后缺乏主见。
9.消停的,别哭了。
孩子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喜爱和认同的,认为父母是自己的保护伞。可是连哭泣都会被妈妈呵斥,孩子会感到特别的无助,也会慢慢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在未来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表达。
10.当初要没把你生出来就好了。
有的家长在气头上会说这样的话。这话完全否定了孩子的存在价值,对孩子是沉重的打击,因此绝对不能说,否则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第五篇:父母 千万不要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
父母 千万不要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
导语: 对于孩子提出的性问题,父母是否都是认真对待?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劝家长,千万不要对于孩子的性问题打马虎眼,要用认真又友善的态度帮孩子建立起健康的性观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视“性”有如洪水猛兽,不让孩子接受性教育。这是中国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
而实际上,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如果你有孩子,特别是当孩子长大一些,你会发现很多跟孩子有关的性信息就来了,这个问题会让父母感到特别困惑,因为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比如孩子常问的一个问题“妈妈,我是怎么来的?你怎么生的我?”妈妈就会很难回答。甚至孩子还会问更复杂的问题,父母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我们中国的父母大部分都没有受过正规性教育,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但是你又不得不面对。所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可悲的是,在我国,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一般家庭里父母们在孩子面前几乎很少谈到性,总感觉在孩子面前谈性实在是难以启齿。本来有着非常好的性教育机会,因为难以启齿,回避对孩子说起性话题,而白白地丢失了很好的教育机会。v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航是个聪明听话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唯独有一个坏习惯,让他的父母一直苦恼不已。
那就是在幼儿园午休时,老师发现他总喜欢趴着,两脚夹紧不停地挤压小鸡鸡。于是,老师就把情况告诉了他的妈妈,让妈妈注意一下。妈妈通过观察,发现小航总是趁大人不注意时或睡觉时有此动作。思想传统的父母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必须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于是,她要求幼儿园和家庭合作,共同帮助孩子。在幼儿园,生活老师让他把双手放在头上仰着睡;在家里,妈妈编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带有恐吓的味道,或者对孩子进行物质诱惑等等,只要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可是事与愿违,孩子非但没有改,反而变本加厉。殊不知妈妈的一言一行,无意中已经伤害了孩子。孩子觉得他这种行为既恶劣又羞耻,但又无法改正。孩子变得越来越敏感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航父母的这种做法真是不可取!现在的孩子普遍早熟,身体发育大大提前,他们需要更多的渠道了解性知识,但是,现实是父母和学校都在回避性教育,加之在一些文艺作品、影视剧等等对性知识作了大量片面或扭曲的传播,容易促成孩子们的好奇和冲动。他们有了好奇想要了解性知识时,起关键作用的是父母,如果父母回避,孩子就会想办法去获得想要了解的性知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但是,父母的回避却无法堵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会利用一切途径获取性知识,这时候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孩子们接受性教育知识的渠道太少且不正规。既然正常渠道不行,他们就会“另辟蹊径”去尝试一些非法渠道,会去搜集黄色书籍、黄色光碟、浏览黄色网站等等。这些会对孩子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对性的认识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到身体和生理的健康发育,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由于在国内受谈性色变的影响,父母们往往对孩子的任何有关的言语或举动过分担忧,态度总是那么粗暴、简单,父母这种错误的性教育将给孩子们带来一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