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分析
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感情
《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传奇成长故事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一部描写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作品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她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与余的爱恋我们认为并不能全部否定。本文所写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在党的引导和时代的推动下,她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如第一次入狱想到牺牲时的急躁情绪,在农村看到佃农郑德富充满阶级仇恨的“白眼仁”时的心理活动,从定县回到北京路过旧居时的思念之情,地下工作处于艰难情况下想上战场当红军的要求,在任玉柱父子面前轻率的暴露了地下工作者的身份等),有层次的细致描写了她在锻炼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使人物身上因袭负担的沉重和自觉改造的坚决和盘托出,新旧思想的消长过程清晰可辨,反复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改掉阶级的劣根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非经长期的斗争锻炼和痛苦磨炼不可,就是入了党也不能停止这个磨炼的过程。正因为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细腻笔触写出了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才使林道静这个三十年代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真实可信,部否定。人们从林道静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中,既看到党的教育和革命理论的指引作用,又看她本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觉改造;正是这二者的结合,才使她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作者善于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展示林道静的内心世界和她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善于把人物外貌描写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些方面都使林道静的形象的性格鲜明感人。
她的感情经历也如她的革命经历一样坎坷余永泽,卢嘉川,赵毓青,江华。一一出现在她的感情世界中,也造成了她的迷惘与痛苦的抉择。
从男女关系上来看《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成长之路可以 归纳为“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即林道静与余永泽、卢嘉川和江华之间的情爱纠葛。当然有一些插叙比如赵毓青,胡梦安。在他们的眼睛里,林道静的身份除了是寻求解放热衷于革命的女性,还是一个漂亮的女人,这样的身份定位展现出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压制、占有和情欲。
你的林道静 谁的余永泽?
爱情,热情而宽厚;爱情,冰冷且脆弱;爱情,多么美好的事物。当你爱上爱情,黑夜是光明的;当你失去爱情,白昼也是阴冷的。而这之间的差距,在于生活。
林道静把余永泽称作诗人,这不是盲目的崇拜,这是对爱情最高的赞誉。她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遇到了自己渴望的爱情,她赞美着自己的爱情,她热烈,她积极,她幸福。
余永泽,或许更多的人把他称作自私自利、庸俗不堪外表的伪君子,为了追取林道静,卖弄才情,实际确实一个委琐和心胸狭窄的人,而我却更愿意把他看做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他有自己的革命思想,他追求自己的爱情。林道静,她聪慧、美丽、纯洁向上,又带着一种惹人怜爱的淡淡忧郁。他爱着,他追求着。
爱情,是不分是非的,还记得余永泽在海边倾诉自己的爱情:
“暮色朦胧地走近,潮水变得更狂暴,我坐在岸旁观看波浪的雪白的舞蹈。
我的心像大海一样膨胀,一种深沉的乡愁使我想望你,你美好的肖像到处萦绕着我,到处呼唤着我,它无处不在,在风声里、在海的呼啸里,在我的胸怀的叹息里。
我用轻细的芦管写在沙滩上:“阿格纳思,我爱你!” 爱情是美好的,我相信,那些诗歌,那些情愫,甚至那晚的海浪,那晚的月,一切都有着美丽的爱情作着广阔的基础,在两个年轻人的世界蔓延,像藤蔓一样,纠缠着两颗年轻的心。那晚的林道静与余永泽,他们是幸福的,诚然“爱情是不能脱离生活的”,但是思想的交汇,精神的爱慕,这是对爱情的嘉奖。没有赞美,没有热情的爱情,是干瘪的,没有光泽。
爱情的发展,到了深处就是生活。当林道静决定与余永泽同居时,她的闺蜜王晓燕曾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劝阻过她,试图让林道静看清事情的后果,闺蜜的建议是好的,她是为了自己最好姐妹的幸福,而她没有看到爱情的美好,如果一个人总是能在自己的爱情中保持着一种高度的冷静,那这份爱情的真实性就真的有待考究了。
日子久了,时光地流淌让林道静看到了余永泽身上的不足,他的革命热情的消退,他的小资思想,他的自私,还有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让她认识到了闺蜜王晓燕的劝解的道理。
爱情与生活,又一次不可避免的碰撞了,子君与涓生的悲剧又一次上演,剥去了那华丽的诗歌,消去了那美好的月光,生活就像是花后月下的荆棘丛,走过了静谧甜美的热恋,就要去面对这些困难,这个时候,爱情更加的重要,当你一心想抓着她,死死地抱着她,那么只会被生活弄得遍体鳞伤,但是,你若将爱情变成应对这些荆棘的镰刀,你的生活还是很顺利的,你的爱情也会更加坚定。
最后,我只想说:爱情,无罪。只要拥有爱情,那么每个人都会在感情中投入自己的情感,无关抱怨谁对谁错。热情过后,冷静的思考很重要,他人的建议要合理的听取,取舍在己。你的林道静,谁的余永泽?哀了谁的爱情,伤了谁的人生。
第一次遇见卢嘉川,是在北戴河的那个小山村——杨庄。卢嘉川身上似乎有一种魅力,他的爽朗的谈吐和潇洒不羁的风姿深深地吸引了道静,道静仿佛见到了一个老朋友,开始与他交谈起来。卢嘉川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也是个中国共产党员,他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他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换起了道静的爱国激情,她在以后的教学中,义愤填膺地教导学生要抵抗侵略,保卫国家。
由于在杨庄教书每月只有十五块钱的薪水,道静想去另找一份工作,但她屡屡碰壁,余永泽趁机想说服她搬过去和他一块住,但道静不同意,终于,在余永泽的苦苦哀求下,她答应了。于是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此刻的道静感到幸福,余永泽的温存和体贴,使她从小缺乏爱抚的心灵感到了情感上的满足,而且余永泽使她有了一个温暖的家。然而时间一长,道静的内心渐渐地有些不安,她问余永泽:“你是大学生,有书读,有事做,可是,我,我这样的算个什么呢?”但余永泽却说:“这没什么,还劝她可以学学烹调、缝纫。”道静惶惑了,为什么余永泽那时在北戴河海边时的思想那么丰富,对人生的见解那么独到,可现在怎么就成了个琐碎的人呢?同居后道静任出去找过几次工作,但依然以失败告终。她还去见了高中的同学陈蔚如,如今的她已成了个阔太太,整天涂脂抹粉,她早已忘记了当初和道静一起许下的希望纯净地生活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的诺言,她堕落了。看到朋友的这种状况,道静感到愤怒和无可奈何,她更加厌恶地诅咒起这个黑暗的社会。
余永泽对上门来请求帮助的老佃农恶语相向,一毛不拔的行为更使道静看到了他的自私与冷漠,她感到痛苦,原来那个有着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人已在时间面前渐渐消失,他原来是个自私的、平庸的、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男子。
大年三十的晚上,余永泽回家去了,没有带上道静,道静于是来到隔壁与那些没有归家的青年一起过年。聚集在隔壁的都是些有志向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东北三省的沦陷而感到痛苦,激愤地要求将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土地,他们回忆了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所进行过的游行示威活动,这些言谈和经历深深地震撼了道静,她为自己不能投身于救国运动而感到羞愧。在与卢嘉川的长达五、六个小时的谈话中,她更懂得了个人的奋斗只有投身到集体的斗争中,把个人的命运同广大群众的命运连结在一起的时候,个人才能求得解放。随后,卢嘉川给了林道静一些书,道静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她逐渐了解了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在与卢嘉川的交谈以及阅读进步书籍的过程中,她逐渐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开始不顾余永泽的反对,去进行游行示威,张贴宣传标语的活动,这些活动使道静感到激动而充实。此时的道静深深地爱上了卢嘉川,卢嘉川也对单纯善良的道静有好感,然而不幸的是,卢嘉川被捕入狱,并在狱中牺牲了。可以这样说,卢嘉川是林道静的精神导师,是她成长的引路人,他使道静由一个个人主义者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信仰的战士。
从道静的感情方面来看,卢嘉川是她心目中的理想爱人,他的牺牲使道静十分痛苦,但她依然在等,期盼有一天他能回来,尽管结局不圆满,但他道静的成长过程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段经历促进了道静的成长。
他们的关系似乎只有革命战友那么简单而单纯,林道静对赵毓青的评价是年轻热情的,而且在与江华的对话中现出了一些小女人的羞涩态甚至有些发窘,也许有一些爱的萌芽吧。但是江华走后林道静面对这个有灵活热情的眼睛瘦瘦且面庞清秀的青年时,却显得并不那么感冒了,当时的她心中满满的装的都是革命,都是江华留给的任务和嘱托。即使带领学生们去春游去乡村去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他们也混然不去触发那风情,而是争论着革命的下一步走向也许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原因吧。革命成为革命者的全部和爱情的坟墓。
赵毓青甚至比林道静更加狂热于革命,属于头脑发热型,被叛徒的错误诱导,错误的打倒了有一点保守但人很好的校长,过早地的暴露了革命的力量结果惨遭逮捕直到最后牺牲但不可否认的,他是一个坚定地革命战士,不曾屈服于敌人,不畏惧生死。但他的的内心是否也深藏着对林道静的一丝情愫呢,我想是有的,在离别的那一刻当林道静用激动的眼睛热情的关切他的时候他的内心被深深的感动了,他也为林道静能安全的脱身而选择留下来,不知道多年以后林道静是否还能记起那个清瘦的有一双明亮眼睛的青年。他叫赵毓青。
难道革命者真的那么完美??我深深的怀疑着
革命情侣
江华是林静道成长经历的第三个阶段,小说着重描写了在江华的带领下,林静道的成长。但我认为这是英雄救美的爱情,或说成是革命加爱情。总之俩字:不纯。
“革命加爱情”对于女性来说可能是浮出历史地表的一道路径,但在男权话语之下却带上了不少戏谑和轻蔑的意味。不管是在《青春之歌》抑或是其他文本中,“革命”的主体或重点永远都是男性,女性作为爱情的载体更多地为展现男性英雄而存在,即使叙述视点更多地置于女性身上,往往也无法超脱被拯救被引导的客体迷思。换句话来说,“革命加爱情”的叙述模式之下,有另一层隐性的本质,即男权话语下的情欲与政治。
杨沫对江华的描写显得有些割裂,在工作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徇私没感情的革命者,尽心尽力地纠正,林道静的阶级立场,培养她的共产主义觉悟,但回到生活上,江华依旧无法摆脱对林道静情欲的渴求——“她不但是一个坚强的同志,而同时她也是一个温柔的需要感情慰藉的女人”、“他爱她——很久以来,他就爱着这个年轻的女同志”,到最后,江华终于挑明了他的渴求“你说咱俩的关系,可以比同志的关系更进一步吗?”对林道静的改造和引导,又一次结束在肉体的情欲之上。在此并非是说革命者拥有爱情和欲望就不纯粹,而是在杨沫的叙事之中,女性的成长依旧少不了男性的介入和拯救,林道静的成长之路多多少少变成了一个赞美男性或雄化人物的噱头,在作者心中,最值得书写的依旧是男权话语下的权力与情欲,而一个女性的解放和成长,却不可避免地必须被窥视被引导最后结束在对男性权力的依附之上,纵然林道静爱的不是江华,可是“像江华这样的布尔什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林道静的爱情被当做是赞许的奖励品被论功行赏,这才是男权话语下女性作为客体最难以逃脱的命运——她们是肉欲的对象而不是理想的同路人,她们是被物化的客体而不具备平等的地位,女性一直都是性与政治的结合之下对男人能力的评价标准。
林道静作为中国成长与选择的象征,恰如一个女性客体被多方所争夺,若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林道静不仅被物化,她甚至难以拥有自己的感情,而是被争夺的对象,以最为雄化有力者取胜,女性的身体和情欲一直都是无声的战场,“而当为革命的身体整合为民族国家的身体时,爱情的最高境界其实也已经成功地置换为革命、国家、神圣爱情的统一”女性对爱情的选择被赋予了对国家命运选择的崇高象征,这对女性来说并没有太值得庆贺的地方,相反的,她们被物化了。
小结:所以,林静道没有得到幸福的爱情,没有拥有爱情的主权。却沦为了爱情的附庸。若是中国革命再向前发展一步,另一个江华必将出现,林静道总是把自己的爱情和思想火花先进的革命者放在一起,单从此讲,她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欣赏之上的渴慕。这也说明了,她不懂的爱情,也不珍惜自己的爱情。他这样轮回的做法,是对爱情的践踏,蹂躏。
她由最初的天真无助的美丽少女,一点点的变成了一个不加修饰的革命女战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许是必然,或者说是被逼迫的,改变了她自己。我们充分的尊重作者的写作思路。
但是折射现今的社会现状,虽然我们都有过那天真烂漫的青春年华,都有过不曾被社会污染的赤子之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是否觉得自己世故了呢,是否也如林道静一样开始随潮流前行,甚至男朋友也随潮流而更换呢?
余永泽
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的落后分子形象
林道静与余永
泽、卢嘉川和江华
戴愉与王晓燕、白莉苹与罗大方
胡梦安垂涎林道静
第二篇: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水浒传》
天雄星豹子头林冲,早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他的妻子被高俅儿子高衙内调戏,自己又被高俅陷害,在发配沧州时,幸亏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被发配沧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又遭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林冲杀了陆谦,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为白衣秀士王伦不容。晁盖、吴用劫了生辰纲上梁山后,王伦不容这些英雄,林冲一气之下杀了王伦,把晁盖推上了梁山泊首领之位。林冲武艺高强,打了许多胜仗。在征讨江浙一带方腊率领的起义军胜利后,林冲中风,被迫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原名鲁达,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梁山泊,做了步兵头领。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而死。
《傅雷家书》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做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优美的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萧邦的赏析。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傅雷的悲壮弃世,不但是对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荒谬绝伦的“文化大革命”的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充分显示了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尊严。他为人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无私热爱,有良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傅聪,1934年出生于上海,8岁半开始学习钢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1959年起为了艺术叛国出走,曾轰动一时,此后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钢琴是傅聪的终身“情人”;音乐,是他灵魂的避难所。早年傅聪前往波兰学习时,父亲傅雷临别赠言说:“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50年后,傅聪正朝着父亲的意愿走来。在他的身上,有着中国文人的傲骨和音乐家的悲情。傅聪在国际乐坛受尊敬的程度,远远胜于其他的大师。他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是个严谨并且热爱音乐的人。
《培根随笔》
培根在《论友谊》中写到:“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靠的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们站起来;当我们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朋友是一本备忘录,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做。朋友是可以倾诉、可以依赖、可以寻求帮助的人,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的朋友,他们不仅是一种角色,他们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简爱》
简爱生活在一个自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还要受表兄妹的欺辱.舅妈不加掩饰的鄙视.到了寄宿学校,还要爱老师不公正的待遇.正是这一切,让简爱炼就了,坚强不屈的自信的精神,使
得罗彻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一位可以和自己精神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可是在结婚地那一天,却得知罗彻斯特另有一位患精神病的夫人还生活在同一座楼上顶层.,她觉得她必须得离开。这也是简爱所告诉罗彻斯特她必须离开他的理由。简爱还作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个有着非常力量的爱情的包围下,还有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已个人的尊严。
罗彻斯特先生由于遭遇过种种不幸让她富有智慧,固执、冷漠下是善良,就像冰雪覆盖着的火山。他是简的主人,对她说话有时会傲慢无礼,但并不漂亮的简的那种不卑不亢、争取平等的精神及聪睿的头脑将他彻底征服。当简深深的爱上他,却又处在误会中,故事起了小小的高潮,简用理智压制着冲动的情感,心情复杂的说出了最能突出她性格的话.《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和鲁滨逊一样,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他记忆力很强,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思维,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举止善良,容易与人交往,愿意将自己所了解的先进的思想知识和他人一起分享,愿意帮助朋友。同时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事圆滑合理,说话巧妙伶俐,做事坚决果断,对于面前的困难不退缩、勇敢面对,抓住一切机会追求自由,有着极强的自信心。他为人坦率,爱国,也十分姑息自己的面子,对敌视他的人充满了仇恨、厌恶与鄙视,但也是敬重高尚的、知识丰富的学者。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有忍耐力的游者。
佛利姆奈浦是利立浦特国王的一个宠臣,对于国王他一味阿谀奉承,为了讨好国王,他会想方设法让其开心,甚至愿意做出威胁自己生命安全的行为来得到国王的欢心。反过来对人民却颐指气使,看不起平民,认为他们比自己低级。佛利姆奈浦拥有才能和本领,但却不将此运用到正途上、为百姓做好事。他心眼狭小,忌妒心强,痛恨比自己有能耐的人,喜欢暗地里给人打小报告、污蔑他人。狠得下心,不惜一切代价寻找机会进行打击报复,不给对手留下丝毫的余地。在格列佛看来,他有阴暗乖僻的本性,狡猾奸诈,口蜜腹剑,并且多疑,猜忌心强,甚至会无端地怀疑自己的至亲和至爱,是一个受人鄙视的人。
第三篇: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归纳方法
一、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
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小说中的人物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是当时社会某阶层那类人的代表,如《范进中举》中的人物塑造,“胡屠户”和“范进”这两位人物,他们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两类人,一类是趋炎附势、嫌贫爱富、前倨后恭、市侩小人的代表,另一类则是热衷追逐功名利禄、人格扭曲、思想空虚、人性腐朽、精神颓废的读书人代表。个性则是指即使是同一类的人,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所受教养和所处的具体环境互不相同,他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的生活习惯、心理气质、兴趣爱好、精神状态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户”是一个卖肉的屠户,生活上能吃饱饭,没有社会地位,在有钱有势人面前卑躬屈膝,在比他生活得差的人面前吆五喝六;在“胡屠户”身上,我们看见了虚伪势利、嗜钱如命、愚昧迷信、庸俗市侩等社会低层的“小人物”的人性弱点,这一人物的鲜明个性在典型环境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举例:《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空城计”了,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如《祝福》中被卖改嫁时的嚎骂,是她与族权的矛盾冲突,体现出她性格特征中的主要一面――反抗.当祥林嫂用积攒的全部工钱捐了门槛后,自以为可以参加祭祀时被四婶大声呵止,这是本文的一个主要冲突,使祥林嫂完全绝望,精神支柱被彻底摧毁,精神世界顷刻土崩瓦解.三、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1)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对贾宝玉、林黛玉的肖像刻画。
(2)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3)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内心独白。这是一种直接剖析人物思想活动的心理描写方法。例如,《水浒传》中:“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提辖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这段心理描写,写了鲁达对这个不曾料到的人命案的认真思考。但是,他逃避官司只是因为担心没人送饭。这说明他即使仔细考虑,也不过是“鲁达式的思考”。(2)动作暗示。这是一种以动态的方式,通过对动作、表情的描写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例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项链》:“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段文字就充分展现了马蒂尔德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她拿到项链后的狂喜之情。(3)通过梦境、幻觉写人物的思想、愿望。这是一种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特殊方式,常用来显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曲折历程。例如,《红楼梦》中的“病潇湘痴魂惊噩梦”。2.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据说他当初行为很不端正,就是说他曾经挥霍过一些钱财,这在穷人的家庭里是罪恶当中最大的一种。在有钱人的家里,一个人吃喝玩乐无非算是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呼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家庭里,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儿,那他就是一个坏蛋,一个流氓,一个无赖了。)和结尾景物描写(在我们面前,天边远远地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塞岛了。)都属于侧面描写。3.从细节描写入手。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
四、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自然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指环境与人物和谐一致,即社会风气、自然风光、气氛和景物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等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反之,则是反衬。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死,色调是低沉与凄凉的,画面是悲惨的,但祥林嫂却死在了欢乐热闹的“祝福”中。这两幅反差极大的画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自然环境对人物命运有时有影响,但决定人物命运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像祥林嫂,别里科夫等,他们的命运与性格无不为环境所决定
五、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所选小说《侯银匠》,虽然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可是小说的主要文字却是写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全面总结出侯菊的形象特点。
六、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首先要高度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什么事)。其次揣摩作者的态度:表现了什么,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赞扬什么还是批判什么,最好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如《祝福》)
第四篇: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
所 在 系:中文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2014级
姓 名:李海龙
指导教师:张英 老师
《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在《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是比较成功的。林冲由一开始他为了保全自已的地位和正常的家庭生活,一忍再忍,直到忍无可忍时,才被逼上了梁山落草的道路;鲁智深豪爽仗义,但也粗中有细;宋江文武都不及卢俊义,相貌也不出众,却坐了梁山之主,因为他有权术,当然也有一定能力;武松因打虎而成英雄,杀嫂和西门庆替兄报仇,但在恶人的陷害下,最终只有上梁山。
关键词: 忍辱负重 造反上山 率直粗犷 玩弄权术 敢作敢为
一、《水浒传》英雄人物之林冲形象分析
《水浒传》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写林冲,借情节的波澜起伏,展示其性格的前后变化,曲折有致,摇曳生姿,最有韵味。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
其“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鲁智深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 3
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其“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其“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其“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
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写林冲的转变,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
二、《水浒传》英雄人物之鲁智深形象分析
鲁智深,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为人性如烈火,好打抱不平。
(一)爱憎分明,刚爽豪迈,见义勇为,粗中有细,扶危济困,疾恶如仇:他非常同情关心被当地恶霸镇关西欺侮的金家父女,在倾听完金氏父女的控诉后,主动向金氏父女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
离虎口;等到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他才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激怒郑屠,让其对自己动手,最终为民除害,这些表现了他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优秀品质。
(二)慷慨大方,重义疏财:与金家父女没有任何关系,但当倾听完金家父女的控诉后,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家父女盘缠让他们回东京,当他掏出自己所有的银子觉得不够时,便向旁边的李忠求助银两,当李忠不爽利地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
(三)率直粗犷,勇而有谋,粗中有细:为了保证金氏父女能平安的离开,鲁达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拖住店小二追寻金氏父女的举动,“约摸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
在惩治恶霸镇关西的时候,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而是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让郑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动手,将他引到街上,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的行动,直到后来不慎失手打死郑屠,他也是随机应变,遇险不惊:“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这些都表现了鲁达的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三、《水浒传》英雄人物之宋江形象分析
宋江世代务农,守一些田园过活。属于中小地主,自幼读一些儒家的书,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他的职业就是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他不属于官,而是一个小吏。所以刀笔精通,吏道纯熟。这样的家境出身,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这样的职业,所以他对百姓的一些
疾苦可能有一些体验,这都是他所谓的仗义疏财,有一定的正义感;因为他管的是文书档案,所以养成他的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他在衙门里边管案牍文书的,所以也培养了他遵守法度的习惯。所以宋江到了梁山以后,他处理一些事情想得比较周全,处理事情比较谨慎,大概和他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系的。一个人在那样复杂的社会里边,没有一点权术,很难生存。在宋江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他要把霹雳虎秦明招降过来,他就和花荣两个人设计就把秦明俘虏了。派人骑上秦明的马,穿上他的衣服,戴上他的头盔,假装是秦明,到秦明的上级那儿去杀人放火。《水浒传》里边写横七竖八,死的男女不计其数,最后他又把秦明放回去,结果秦明回去以后,慕容知府说,你早就投降了强盗,所以我把你的妻子和孩子也都杀了。秦明无奈,听从宋江的劝说上了梁山,这就是一种权术。宋江法度的思想是比较明显的。比方说,他把晁盖放走了,于法度上却绕不得,犯了法的。把他刺配到江州的时候,半路上被梁山的好汉拦住,要把枷给他打开,他不同意。他说这是国家的法度,如何能够擅自动它。一个是喜欢玩弄权术,再一个就是他看问题的时候,往往从法度的角度出发,都和他所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关系业。
宋江的一生可以把他划成四段,上梁山之前,上梁山之后,接收招安之后,结局。
上梁山之前可以说他是个仗义的英雄。因为他上梁山之前,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个就是私放晁盖,第二个就是杀死了阎婆惜。为了自己梁山的朋友而把自己的外室给杀死,表现了他义的一面。
上梁山之后,给他定性的话,他是梁山起义军的首领。他凭什么可以当梁山的领袖?这是一个矛盾的地方。他文武的才能都有限,但是他能当梁山的领袖,可以从这三点来考虑。一个就是他仗义疏财的品格,使得他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对江湖的好汉有巨大的号召力。第二个就是他关怀兄弟,相信人。《水浒传》里边有几次比较大的战役,大多数他都是为了救自己的兄弟。他每打一个城市都是因为自己的弟兄,梁山的弟兄被捉,为了救这些弟兄而打仗。第三他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有一个战役影响比较深的就是三打祝家庄,其中两次宋江指挥得不太灵,损兵折将没有打下来,但他吸取教训,听吴用他们的意见,第三打典型地体现了他的组织才能。我们可以想像,如果要是作为一个义军的首领,他一点组织才能军事才能都没有的话,他是站不住脚的。梁山的武力发展到了最高峰,二败童贯,三败高俅,所以说他是梁山义军的首领。
接受招安以后,这个时候的宋江,应该是朝廷的忠臣。宋江挂在口头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国家出力,保国安民。所以晁盖一死,他把梁山的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原来是聚义,现在是忠义。正式接受招安把旗号改了,“替天”改成“顺天”,“行道”改成“护国”,所以接受招安以后,就从原来义军的首领变成一个朝廷的忠臣,要顺天要护国,不是原来的替天行道。接受招安以后,主要干了四件大事。一个是平辽,辽国的,北方的。平田虎,平王庆。再一个就是征方腊。征方腊是《水浒传》里边写得最惨烈的一次,也是宋江既是朝廷的忠臣,也是众兄弟起义的刽子手,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看看他打方腊的
时候,和他原来在梁山的时候不一样了。原来他一把朝廷的将领给俘虏以后,说小可宋江,被迫暂住水泊,等朝廷招安为国家出力。他征方腊的时候,把方腊的将领俘虏以后,不是说推出去斩首,就是挖取心肝祭奠阵亡的梁山兄弟。
他生活的最后一段是个悲剧的结局。108个好汉,征辽、平田虎、平王庆的时候,没有死一个。而到了征方腊完了以后往回走的时候,有的战死,有的阵亡,有的病故,有的离去,有的出家,最后剩了27个。宋江是被药酒害死,吴用、花荣和他的感情很好,在他的墓地上吊而亡。宋江他害怕李逵知道他被害死,怕他造反,所以他临死的时候,又把李逵招回来,骗李逵也喝下药酒,李逵最后也死了。所以他最后整个的结局是悲剧的下场。
四、《水浒传》英雄人物之武松形象分析
(一)景阳冈打虎,武松完成了由一个市井平民到英雄人物的转变
景阳冈打虎,武松由一个混迹市井的“小民”而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英雄,立刻光彩照人起来,并因此谋了个差事,为人物性格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爱憎分明、敢作敢为
西门庆与潘金莲私混,超越了当时社会所能容忍的行为规范,并且丧尽天良,毒杀了武大郎,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容忍的罪恶,武松公出回来后,对哥哥的死产生怀疑,展开调查,真相查明之后,在灵台前愤斩了潘金莲,于狮子楼怒杀了西门庆。武松替亡兄报了冤仇,消 9
除了自己及读者淤积于胸的一口恶气,表现了武松爱憎分明的豪侠之气。其间通过桩桩事件将武松一些性格特征表现出来。
1、具有一身凛然正气,守礼法纲常,非好色之徒。武松与武大相比,无论外形与能力,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加之武大之妻美艳动人,若如西门庆之徒那里会兼顾是否自家兄弟,早会坏了纲常,行了乱伦之举。而武松对于嫂子潘金莲的诱惑却是义正词严,怒而斥责,愤而离去。守礼法纲常,给了淫妇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其直白的表达方式,却为武大后期的命运埋下了祸根。
2、明察秋毫,做事果决干练。武松公出归来,发现愚兄亡佚,顿生疑惑,这里便表明了武松非一介莽汉,而是智勇双全。接下来查案一节更体现了武松的精明干练,一桩复杂的谋杀案,被武松迅速查个水落石出,且查案的途径如此之简洁,效率如此之高,手段如此之果决,若换作常人,怕会是一桩永远也无从查起的冤案了。
3、爱憎分明,敢作敢为。武松查明案情之后,本意公决,但知县包庇西门庆,换作旁人怕也只能是忍气吞声,含恨终生了。而武松断了这条路之后,替兄报仇之念未息,亲自手刃了谋害哥哥的奸夫淫妇。报了深仇并主动到县衙投案自首。
(三)看透世事黑暗,走上反抗之路。
武松由一打虎英雄而至发配之人,其间经历了许多侠义之事,替人报打不平,也正因此武松差一点送了性命。醉打蒋门神,武松替施恩出了一口恶气,自己却不曾想因此而遭人算计。被张督监以堂而皇之的借口接去之后,倍受礼遇,武松不知是计,张督监的一番甜言蜜
语之后,武松就对其深信不疑,且心怀感激之情。不曾想,张督监受蒋门神贿赂欲致武松于死地,早已设好了圈套。武松中计后,再次被发配,在飞云浦识破奸人诡计,灭了欲杀自己的几个恶人,幡然悔悟,至此武松开始认识到在“人间正道”上已无容身之地“,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隐忍只能进一步遭人陷害,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有落草走上反抗的道路可行了,”人间正道皆沧桑”的道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终于投二龙山落草为寇,后又投奔梁山成为众多英雄中较为璀璨的一颗“明星”。
(四)、辩证看武松
1、性格暴躁,动辄伤人。
武松一出场就是以醉酒后斗殴现身的,做客柴进府上,却动手殴打庄客,书中多处描写武松喝酒的情节时,很少有规规矩矩,动辄恶语伤人,甚至以暴力威胁。在景阳冈一节中,武松在酒家喝酒,三碗之后,强行要酒,店家好言解释,武松却烦躁怒斥和威胁。英雄是从凡人堆里被凡人推出来的。武松是有个性的人,但别人也需要尊严,理应受到尊重才是,且酒家也多为下层劳苦之人,并非贪官恶人,无端遭此辱是不应该的。后期杀了张督监等人之后,武松一路行来,饮酒之后也是性格暴躁,动辄与人争执,因此引起许多事端。
2、一时兴起,滥杀无辜。
在鸳鸯楼怒杀张督监一家,武松未免有些嗜杀。想那张督监身为一任官吏,本该伸张正义,造福于民,不想却助纣为虐;而蒋门神仗势欺人,作恶一方。都是该杀之人,无可非议。然而张督监的家人,尤其那些丫环、使女,何罪之有呢?这些丫环、使女之所以身处下贱,都因贫苦而来,都是苦命人家的女儿,无端惨死在武松刀下,有几人能够感到如杀张督监、蒋门神般快意呢?
3、结交朋友,不分良莠。
十字坡下,武松险些成了张青、孙二娘夫妇二人的刀下之鬼,但在几句话之后,反倒成了结拜的弟兄,有失常礼。从中也体现了武松交友不分良莠:张青、孙二娘在十字坡下开了一家酒店,却专卖人肉包子,十足一家黑点,虽然文中也交待了张青、孙二娘专杀坏人,但杀武松从何解释呢?难道武松是坏人?或者解释为一时难辨真伪,宁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坏人脸上又没有贴着标签,那岂不是见人就杀,见利就取?或者说世道黑暗,但也全没杀人越货的理由。此中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解释武松交此二友的正义目的。
4、反抗的目标不够远大,也仅能解释为解决个人的生存问题而已。
武松走上反抗道路的出发点是官逼民反,是走投无路。并不是为了解决广大劳苦大众的苦难。只是为了解决个人的生存问题。他对黑暗的封建统治报有幻想,所以即使他一身的神勇,在 “犯事”之后也任凭官府发落。甚至没有鲁智深那种行了仗义之事,误杀人命,一走了之的想法。即使落草为寇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招安。还是继续效命朝廷的想法。
参考文献
[1] 《水浒传》古装历史剧1998 [2]吴越 关佩玉 品水浒《品人篇》[A]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7 [3]金圣叹 第五才子书[C]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9 [4]王振彦 马振英 水浒人物上山原因论述[J] 南阳 南都学坛1997年04期
[5]胡三如 《水浒传》中林冲人物形象赏析[J] 《文学教育(上)》2007年07期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6]版易中天 《易中天全集(含品三国、品红楼梦、品西游记、品水浒传等)》 [A]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第五篇:武松人物形象分析
悲情英雄武松的人物形象分析
吴亚徽
20099001
摘要:重情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行为准则之一,是在人际关系中衡量人格高下的重要尺度,但是武松的重情义却表现出了负面作用,直接导致他走向悲剧深渊,令人痛心。他由江湖义士变成囚犯,由打虎英雄变成杀人罪犯,由逼上梁山转向接受招安,参与攻打农民起义,由坚决反抗邪恶势力到出家遁入佛门,这一切都与其复杂的思想性格不无关系。尤其是浓重的重情义思想,在其悲剧性的发展道路上起了关键的作用。武松出身贫民家庭,生活在普通的平民环境里从小失去母爱,缺少关爱,性情刚烈,嫉恶如仇,他勇敢的向恶势力作斗争。集中体现了平民又面临生存危机而“犯上作乱”直到回归传统的过程。
关键词: 武松
情
武松是梁山泊的当家小生,施耐庵在写他的时候卯足了力气,足足用了十回。武松的每一次出场都是那样轰轰烈烈,气壮山河,让人热血沸腾,击节赞赏。从景阳冈空拳打虎,狮子楼怒杀西门庆,十字坡智擒孙二娘,到快活林醉打蒋门神,飞云浦戴枷杀四凶,鸳鸯楼怒杀众奸人,蜈蚣岭夜杀淫道人等等。
武松慷慨重义,神勇好胜,重人伦轻女色,他几乎集梁山好汉的优点于一身。难怪大才子金圣叹称:赞武松,天人也。然而武松在他快意恩仇的江湖路上走得并并不平坦,他一路坎坷,一路搏杀,一路迷失。作为天伤星的武松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悲情英雄。
纵观武松的一生他被情累,被情困,被情伤,一个情字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述一下武松的悲情生涯。
一、官府之情
武松出身低下,早年父母双亡,只和懦弱的哥哥武大相依为命。在颠沛流离的生活里饱尝人间的酸甜苦辣,他的内心特别渴望亲情,渴望拥有一个安定、温暖的家。他和古代的读书人一样把自己的这个愿望寄托于官府,也想通过报效朝廷来获得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景阳岗空拳打虎之后,武松从一个无名小辈变成一位身怀绝技的打虎英雄,他的生活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生转变的。知县爱惜他是个人才赐酒赏钱,又感武松:“忠厚仁德。”就有心栽培他做个都头。武松听后跪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
就这样武松从一个无业游民一下子变成了有身份的官吏。生活也渐渐步入正轨。颠沛流离的日子画上了句号,安定的生活在向他招手。这时的武松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好景不长,当他得知唯一情人武大惨死,悲痛欲绝,发誓要找出凶手。但武松没有因此而失去理智,而是先找到验尸的何九叔和知情的珲哥,取得了人证物证。当他得知之知县借故不理后,他隐忍不发,模拟整个审判过程,试图与法律尽量靠拢。首先借答谢乡邻的名义,安排嫂嫂设宴,拉来众街邻以作证人,然后审问潘金莲、王婆并当众录下口供,最终手刃潘金莲和西门庆。特别是当众明
确王婆的罪行后,武松没有杀死王婆,而是把必死无疑的王婆交给官府去处理,整个过程缜密细致,虽不合法,却也有理有据,将报仇雪恨之事堂堂正正的完成了,不同的是他一个人就包揽了县官捕快与侩子手的角色。
武松在处理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显得缜密而稳重。在杀人之后,武松也没有像从前那样选择亡命天涯,而是选择到县衙自首,这时的武松完全是个“模范公民”的形象。尽管他经历了:至亲惨死,嫂子背叛,县令昏庸,奸人当道等种种不幸与不公,再加上有贪婪邪恶的王婆,精明世故的何九叔似的人物让武松饱尝了人性之恶,但他还是以一个执法者的身份来要求自己。他要以自己的言行来证明法律的崇高和庄严。一个耿直的武松形象跃入读者的眼中。我认为武松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浓重的官府情结。
再一次点燃武松生活热情之火的事情依旧与官府有关。不同的地方是这次出场的是一个官吏代表:张都监。
张都监用甜言蜜语取得了武松的信任,并答应将一个花枝招展的养娘嫁他为妻。从小缺少父母之爱的武松,怕是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的温暖,书中云:“武松跪下称谢道: “‘小人是个牢城营内囚徒。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随镫,服侍恩相。’”又“也自欢喜,心里寻思道:‘难得这个都监相公一力要抬举我。’”此时的武松表现出了一副忠于恭敬的样子,甚至决定“到这里住了,寸步不离”,连交往密切的施恩也没时间联系,并想到“虽是他频频使人来相看我,多管是不能勾入宅里来的。”所以当他听说张都监家里进了盗贼之时,他的第一反应是:玉兰已被许配给自己为妻,自己理所应当的要为张都监效力。
武松是个不轻易相信别人的人,他一旦相信了别人,就会愿意为知己者死。然而,就在武松以为遇到了值得的效力,值得投靠一生的人的时候,张都监透露出了真面目,他栽赃陷害对她百般信任的武松。他那个所谓的养娘也做了可耻的帮凶。
武松身上的伤可以忍,心理的伤却无法忍。他无法忍受他人的欺骗,特别是他信任的人的欺骗。因此在那些人要害他的时候,他才怒发冲冠,先杀了四个杀手,然后是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最后是张都监一家,包括婢女、仆人在内十几口。最后还蘸着血,在白粉壁上写下八个大字到:“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如果当初张都监不是欺骗武松而是真心对武松好,留武松在府中安家,再把养娘嫁给武松,那么武松此后的生活必然又会转入正轨。他会为官府效力,并因有了老婆,而学会对女人温柔。但是可惜,这一切都是骗局。
武松发现自己信任的人并不值得信任,自己愿意效劳的人要栽赃自己,自己要娶的女人要陷害自己,就连官差也会被收买成杀手要杀自己,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曾给他带来无限憧憬的官府。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武松发现自己满心欢喜对生活的寄托都是来自一个骗局,他的心已死。于是他杀害了许多无辜的人,这完全可以被理解为大悲伤之余的冲动。
这时的武松也不再是对张都监一个人的恨而是上升为对整个制度和在这个制度管理下的社会的恨。他在墙上写下的八个大字就是他与官府决裂的标志。从此他从英雄转型为头陀,后归梁山,投身于武装反抗官府的行列中。
二、兄弟之情
武松有个性格懦弱,身材短小的哥哥武大。他与武松从小相依为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这对兄弟与《水浒传》中的孔明、孔亮,穆宏、穆春,孙立、孙新等兄弟完全不同。前者同属好汉级别,而武松、武大不一样,武松神勇超凡,而武大短小丑陋,懦弱善良,被人戏称为“三寸丁谷树皮”,因此武松对这个无辜,软弱的兄长的骨肉深情,更能让我们体味到武松刚猛血性之外的人伦温情。
武松在阳谷县做都头时遇见哥哥武大,“武大道: ‘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想你时,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 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因此便是想你处。’从武大的这些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兄长特别是像武大这样懦弱还需要弟弟做主的兄长对于兄弟深沉的爱和复杂的情感。
所以在武松得知哥哥被奸人所害,他毅然决然的放弃大好前程,不惜沦为阶下囚也要为兄长报仇雪恨。也正是武松的这份兄弟情深,使得武松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在被发配孟州的途中,武松因为兄弟义气,在不明是非的情况下帮助了黑道敛财的施恩夺回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这个施恩是何许人也?原来他仗着父亲是老营的管营,在孟州东门外的快活林小镇开了一家酒店,却不是靠“合法经营”卖酒菜赚钱。书中有云:“此处东门外有一座市井,叫做快活林,凡是山东、河北的客商,都去那里做买卖。有百十处大客店,二三十赌坊、兑坊。往常时,小弟一者倚仗随身本事,二者倚仗营里有八九十个舍命的囚徒,在那里开着一家酒肉店,都分给众店家和赌坊、兑坊里。凡是有过路妓女之类人到那里去,先要来参见小弟,然后许她们趁食。那许多去处,每天都有用钱,月终有二三百两银子进项。”这分明是一个借重父亲的权势,在快活林强买强卖收取保护费的黑恶势力的头子。官营老爸出钱当后台老板,儿子出面做生意,实际上施恩就是流氓帮会的“大哥”。他不仅利用父亲的势力欺行霸市,还把犯人中的亡命之徒调到酒店当打手。这个施恩分明就是当年典型的黑社会兼“官商”,如果他一个月真有二三百两银子的进项,一年可就有三四千两银子的收入。这可是一笔巨款———郓哥父子只要有五两银子就能生活“好几个月”,难怪要引起别人的眼红。于是管营的顶头上司张团练就插手了。张团练带来一个外号“蒋门神”的人,此人不但有一身好武艺,而且擅相扑。他来到快活林一顿拳脚把施恩打跑,强占了施恩的地盘。这叫什么行径? 这叫强中自有强中手,大鱼吃小鱼,是黑社会恶势力的厮杀。施恩把自己受排挤的情况都说清楚了,要武松给他报仇:打败蒋门神,把酒店夺回来。武松当过都头,不应该不懂得“黑吃黑”的行径。但是武松出于“义气”———不是正义之气,而是好酒好菜招待的酒气和肉气,不但一口答应了,而且和施恩结拜成兄弟,投靠了黑社会恶势力,给黑社会老大做帮凶。从此武松被扯进了黑社会的互相攻击,陷进了是非冤仇之中,在帮施恩夺回快活林时,为撇清施恩的嫌疑,武松故意寻衅,找个由头醉打蒋门神,并请了十数个为头的豪杰来店里,替蒋门神与施恩陪话,表现出一副完全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样子,显得颇有心计。可以看出武松为给施恩夺回快活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这时武松的江湖义气甚重,但无非是替人卖命的打手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他被表面现象迷惑,对在朝的赃官,奸佞小人的伪善面目蒙蔽,缺少应有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对小人精心设计的陷阱毫无觉察,从善良的愿望出发,最终使得自己身陷囹圄。
可以说,这份兄弟义气让武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因为这件事,武松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并且越走越远,最后完全脱离了他自己预想的人生轨迹。
另外一位影响武松人生选择的兄长是宋江。武松对宋江情深意重,他一直尊宋江为兄长。他们在武松以一次出场的时候就认识了,那时候的武松还没有成名,因误以为杀了人而躲在了柴大官人的府中,但因为其“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日子久了柴大官人也因此怠慢了他,正在落魄尴尬之时,宋江给予他无限深情。宋江是个精细人,看到武松是个汉子,也看到他对亲情的期待,便以江湖大哥的态度对待他。武松第一次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后来他对于宋江的感情,大概仅次于李逵吧,特别是武松要到二龙山时,谢绝宋江对他的邀请时所说的话非常恳切,动情:“……..天可怜见的,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拜访哥哥不迟。”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铁打的汉子深情的一面。
尤其是在武松不赞成江找案的情况下,未报宋江知遇之恩,不惜违背自己意愿与其一起攻打方腊,在征讨方腊时被包道砍去左臂至残,至残后的武松心灰意冷,再无斗志。他的人生也从此变得灰暗了无生趣。
三、情灭
武松在江湖挣扎的太久了,他看惯了,也看透了一切。他本来也注重恩仇,本想也找个大哥作为依靠,但经历了梁山大团圆,排座次,招安,平四寇,他隐约感觉到官场和江湖除了一个在朝一个在野,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兄弟之间,不要说义兄义弟,就是亲哥哥武大郎又给了他多少温暖呢?只有他刚搬到哥哥家时嫂嫂的一番话,真是有点亲情的温馨,但其中又包裹着多少邪恶。
特别是宋江流露出招安的意思的时候,本来对朝廷十分厌恶的武松第一个站起来反对:“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兄弟的心。”端望遍布的世界,他从原先的渴望到后来的寂灭,这其中的苦痛,却无处于人说。只能斯人独憔悴。在征方腊结束后,武松看到梁山兄弟死伤惨重,他对征方腊的意义表示怀疑。当宋江找到武松时,武松已经万念俱灭:“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觐见,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倍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这时的武松已是看破红尘,大彻大悟,终归佛门。
武松一路走来,一路受伤。被情累,被情困,被情伤。为情而报恩,也为情而复仇。一路跌倒,一路搏杀。最想得到的东西伤他最深,最想得到的东西离他最远。最后累了,乏了,心也归于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