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19-05-12 21:0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篇:《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一、人物简介

他身长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双股剑,是皇室后代,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手下文武双全,个个都各显神威,他的言行举止与宽宏大量成就了他的伟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一国的霸王,就是因为人和与民心才成就了他,是个仁义的英雄豪杰。

二、1.性格特点一:仁义善良

1).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刘表快死的时候,他再三要把荆州托付给他,刘表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宏大的前途,可刘备却再三推辞,不肯收下荆州,当他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也再三说服刘备接纳荆州,可他却再三不要荆州,还说:“我宁愿死,也决不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违背仁义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做的。”从此可见,刘备他非常的仁义。

2).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他当上徐州牧的时候,他出城了,留张飞看守徐州,因刘备走了,所以张飞喝的大醉,不料被吕布领兵来偷袭,很快吕布占领了徐州,当刘备回来时,他并没有再夺回徐州,而是对吕布说:“这徐州就给你吧,我暂时驻扎小沛。”这等善良的人在世界上还有几个呢?别人夺走了自己的城池,自己不断不发怒,还愿另外寻找地方来住,这主以表示他的善良。

2.性格特点二:爱民如子

1).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在他再次当徐州牧其间,曹操要带刘备回许昌,不料当地的人民的代表带着几个人民前来拜访,曹操以为他刚来徐州没几天,那么多人民就想挽留他,可他们说道:“请丞相留下刘备吧,在他当徐州牧的这几天,我们是丰衣足食,他还为我们修了十几座桥,让我们行动也方便了许多,求求您了,留下刘备吧。”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备爱民如子。

2).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当他驻扎在新野的时候,曹操五六十万大军来犯,诸葛亮从容不迫,说要等他们进城后再放火烧他们,再趁机逃往江夏,可那样民房就没了,刘备强忍着答应了,在去江夏的途中,刘备带着全部新野人民一起走,可这样会导致速度减慢,很快会让曹操追上,诸葛亮再三劝阻他抛弃人民,可他说道:“我宁愿人民抛弃我,我也决不抛弃人民。”这句话说得好,更加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的精神,关羽这时候说道:“世界上我最敬佩三物,天、地与我大哥!

总结:从上面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善良仁义的三国人物,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的精神,喜欢他的品质,我认为三国因为有他而精彩!

第二篇: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从“拥刘反曹”的历史倾向和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出发,进行了对曹刘政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曹操:

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爱惜百姓。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也。”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2、刘备:

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仁德爱民、宽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

首先,《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渲染刘备的仁德爱民形象,大力凸显了刘备的仁君形象。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就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

第三篇: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人物形象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小说创作经验„„其中,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有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诸葛亮、关羽、曹操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奇”或“三绝”。

清代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毛崇岗认为,《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要归因于小说描写了这三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形象分析:

(一)曹操形象的总体特点——曹操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典型的“奸雄”形象;在小说中曹操被视为“乱臣贼子”的代表,正与刘备的仁主、明君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历史人物曹操的特点——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扫平各地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混乱局面,统一北方,使广大中原地区的和平发展得到保证,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发挥过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的重要人物。

西晋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功过有较为公正的记叙和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后来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采取的各种材料中已有不少民间传记故事,已经不再忠于历史原貌,而这些传说性内容往往为后代艺人所吸收。

在民间艺人手中,曹操一步步由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变成艺术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这一倾向在《三国演义》达到顶点。

(三)小说人物曹操的特点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奸雄”形象。作者注意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并没有把这个形象简单化,而是肯定他思想性格的多面性,在强调他“奸”的同时,也刻画出他的“雄”。A.曹操之“雄”

曹操雄略冠时,智谋出众。作品注意揭示其智慧和谋略,并时时与其豪爽、豪迈的气度相联系,刻画出一代枭雄的典型形象。

1、气度豁达,志向远大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对刘备坦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具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勇气,具有敢为人先、勇于承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曹操历数二十多年来自己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等功业,称“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表现出超拔的雄豪之气。

2、知人、爱才

历史上的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小说中对此虽然作了重大改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写出曹操知人、爱才的一面;如善待关羽、敬佩赵云,等等。

3、富有文采,诗风雄放

历史上的曹操富有文学才华,其诗雄浑奔放、古劲苍凉,小说对此多也有表现。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在气氛紧张的赤壁之战前,穿插描写曹操诗酒豪放,充分展现其

雄豪情怀。B.曹操之“奸”

由于曹操信奉“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所以其高才

往往与恶德相结合,因而小说最将其塑造成为一代奸雄。《三国演义》多方展示曹操的狡猾奸诈、诡计多端、凶狠残暴、虚伪自私、飞扬跋扈、荒淫无耻,把他写成一个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成为一个恶德集中的箭垛式人物。

1、许劭评赞

小说一开始在曹操第一次出场时,曾借许劭之口,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曹操的形象作了基本定位。

2、“捉放曹”与杀吕伯奢

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回。小说通过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之事披露曹操“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并以此为基础,设置具体情节,展示其“奸雄”的各个侧面。

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操在历史上确实因为多疑而杀了吕伯奢家人,但由于当时吕伯奢外出,吕伯奢本人并未被杀。小说为了突出曹操的自私残忍,虚构了曹操杀死吕伯奢的情节。历史上的陈宫与曹操杀吕伯奢之事没有任何关系,小说作者却把陈宫与曹操杀吕伯奢之事联系起来,把陈宫写成一位见证人,通过陈宫捉曹、放曹、随曹、弃曹这一逐渐变化过程,展示出曹操残忍奸诈的面目。

3、许攸问粮

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许攸是曹操旧友,袁绍谋士。官渡之战中他截获曹操书信,知曹操粮尽。初降曹操时,曾探问曹军粮草虚实。曹操一连四次说谎,最终不肯吐露实情。作者借此极写曹操之奸诈。

4、“借头欺众”

事见《三国演义》第十七回。《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不择手段,常有灭绝人性的欺诈残暴之举,借王垕人头欺骗众人、收买人心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由此说明,曹操一生的功名是建立在对士兵和将领的欺骗和愚弄基础上的,是以他人无辜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此事历史上并无记载,完全出于作家的艺术虚构,以展示曹操残暴奸诈,与小说中爱民如子、宅心仁厚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比。

5、忌杀杨修

小说写曹操爱才与刘备爱才截然不同,刘备爱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体现了信任和尊重,他对诸葛亮的态度可作明证;曹操爱才则是自己高高在上,充满了猜疑

和欺诈,不容他人超过自己。因此,小说一方面写他爱才,另一方面又写他嫉贤妒能。杀杨修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事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历史上曹操杀杨修是因杨修介入曹氏父子的内部争斗,而且有违曹操意志,小说则将此完全归因于曹操对杨修过人才华的嫉妒。

写曹操杀杨修之前,作者还历数数事,写曹操嫉妒杨修的过程:杨修曾破解曹操的“阔”、“一盒酥”、“梦中杀人”之谜,最后又窥破曹操“鸡肋”之意,于是曹操找借口处死杨修。

6、妄意二乔

铜雀台本建于赤壁之战以后,与东吴二乔无关,小说却把铜雀台建筑的时间提前到赤壁之战以前,并在第四十四回、四十八回写到曹操对二乔美色垂涎已久,极写其好色之丑行。小说写曹操驱使无

数军民南下作战,目的在于夺取美女,这完全是为丑化曹操而进行的艺术虚构。

曹操形象小结:小说中曹操的形象已与历史人物曹操有很大的距离,作者进行大量艺术虚构,以夸张的手法表现曹操作为“奸雄”的各个侧面,并处处与刘备形成鲜明对比;

作品由此表现出基本的思想主题: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望。

二、刘备形象特点(详见课件):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被描写为“仁”的化身,“义”的体现,是作者理想中的“仁君”、“明君”形象。(1)“仁君”的表现之一:爱民(2)“仁君”的表现之二:爱才(3)“仁君”的表现之三:义气 刘备形象的缺憾

作者多从概念出发,把刘备“仁”、“义”的主要特征过分夸大,造成失真之感。

对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曾批评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三、关羽形象特点:

关羽是《三国演义》众多武将中最有光彩的人物,是理想化的英雄、义士形象。

关羽之“义”——“义释曹操”最为典型。

关羽之“勇”——“刮骨疗毒”,“单刀赴会”

关羽之“傲”——作者以“傲”烘托其“勇”,但作者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也展示出:“傲”正是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致命弱点。关羽身上体现着“义”、“勇”、“傲” 三个方面,史书对他的“傲”多有微辞,而小说则着重于其“义”、“勇”,并对此大加渲染;尤其对他的“义”大作夸张,使他成为“忠义”的化身,成为理想化的义士和英雄。关羽形象在民间长期流传,受到民众喜爱,甚至被逐渐神化。究其原因,不仅由于历代统治者强调他的“忠”而不断予以尊崇、追封,更由于广大民众敬佩其“义” 而对他无比崇敬。

四、诸葛亮的形象特点:(1)历史人物诸葛亮的特点

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杰出政治家,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他擅长行政管理,严于法律,对开发西南地区、改善民族关系作出突出贡献。他“长于巧思”,有许多创造发明。在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及他的行政才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诸葛亮在当时得到了刘备的充分信任,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为人称道。(2)小说人物诸葛亮的特点

诸葛亮这一形象集中反映出作者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三国演义》把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优点进一步充实、渲染、铺陈、放大,把他塑造成一个智慧而忠诚的形象:一方面是“智”的化身,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忠”,其“智”总以“忠”为基础,以“忠”为归宿,由此他成为古代理想的“贤相”典型。

1、三顾茅庐

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五至三十九回。既写出刘备求贤若渴,也写出诸葛亮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能。作者通过“隆中对策”写出其智慧。诸葛亮同意出山,一是出于对刘备的感恩,同时也出于他以苍生为念的社会关怀。他并不追求个人功名,甚至在出山之前就提出自己将来要功成身退。

2、博望烧屯

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历史上诸葛亮入刘备营后并未直接指挥战争,小说却写他成功地指挥了几次重大战役。博望烧屯等多次诸葛亮指挥的战争的描写,展示了他筹帷幄的军事才能,奠定了他在刘备军中的威信。在历史上,这场战争实际是刘备指挥的。

3、赤壁之战

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至五十回。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绝世的智慧才能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但历史上并没有他曾参加此战的记载。历史上的火攻计本是周瑜采用黄盖的计策,草船借箭则是赤壁之战许多年之后孙权的故事,借东风更无现实依据。但小说作者通过舌战群儒、巧说孙权、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火攻计、借东风,把诸葛亮写成夺取赤壁之战胜利、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最为关键的人物。

为了衬托诸葛亮足智多谋,作者还改动了周瑜的形象来与诸葛亮形成对比。历史上的周瑜宽宏大量,富有才干,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无忌妒和加害诸葛亮之举,周瑜之死亦与诸葛亮无关。但在小说中,周瑜的形象被大大改变,他一方面精明强干,智谋过人,另一方他又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因此处处与诸葛亮作对,两人形成一对矛盾,两人斗智也由此展开。

4、三气周瑜

事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一至五十七回。这部分文字承袭赤壁之战的余波,继续

写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结果依然是诸葛亮大获全胜,东吴陪了夫人又折兵,刘备既得到了夫人,又保住了荆州。小说作者通过改动周瑜形象,以周瑜的智慧正衬诸葛亮的智慧,以周瑜的狭窄心胸反衬诸葛亮的坦荡胸襟。

5、白帝城托孤

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展现诸葛亮对刘备、对蜀汉事业的赤胆忠心。由此可以看到小说中诸葛亮形象的发展变化。此时他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答刘备,而不再像当初出山时所说的要功成身退,保持自己清高隐士的形象。

6、七擒孟获

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七至九十回。既写诸葛亮的智慧,更写他仁厚、开明,淋漓尽致地表现其胸襟开阔,气度豁达,神机妙算,高瞻远瞩。

7、失街亭、斩马谡、空城计

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这是作品中描写的诸葛亮与司马懿第一次正面的斗智斗勇过程。失街亭本来是诸葛亮一生中最严重的失败,但他临危不惧,从容不迫,胆大心细,最后转危为安。斩马谡又写出他既宽于待人,又执法严明。

8、遗恨五丈原

事见《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作者以悲壮之笔渲染诸葛亮崇高完美的人格,表现其忠心耿耿、克己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由此,作者最终完成了诸葛亮这一智慧完人兼道德完人的形象的塑造。

诸葛亮形象的缺陷

《三国演义》有关诸葛亮的描写的缺点在于对他的智慧过分夸张,以致某些描写脱离了生活真实,缺乏现实依据。对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曾批评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第四篇:《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赵云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赵云

一、赵云资料简介:

赵云(154—230)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功绩卓著,有勇有谋,善始善终。卒于公元230年,死后追谥为顺平侯。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将,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沙场。

人们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赵云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常胜将军,人们又说“人无完人”,可至今也没有发现赵云什么缺点,不管是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易中天的《品三国》都没有说赵云有什么缺点。赵云浑身是胆,他不仅是文武全才,而且忠勇仁义。

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的赵云一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

汝南之战时,力斩高览,救了刘备性命。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智取桂阳时,更是展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和出众的谋略

刘备招亲,是赵云护驾,我想如果当时让张飞去恐怕事情就砸了。

诸葛亮借东风那时候接应他的也赵云。

随诸葛亮吊祭周瑜时,因赵云带剑相随,吴将无人敢动诸葛亮。

建立蜀国以后,刘备想着分封诸侯,犒赏三军,赵云提出来应该以安定团结为主,安定人心,听了他的建议以后使蜀国很快兴旺起来。

汉水救黄忠时,让魏国名将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关羽被杀害以后,刘备倾举国之兵,东吴报仇,赵云又站出来指出孙权是私仇,曹魏才是国仇。刘备不听,一意孤行,最终火烧连营七百里,元气大伤。还是由赵云把他接到了白帝城,才有了“白帝城托孤”。

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

诸葛亮智收姜维还是派赵云去接姜维老母,诱降姜维。

马谡失街亭的时候也是因为赵云独自断后,才不折一人一骑。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其形象是文武双全、近乎完美无缺的。

二、详细介绍:

1、刘、赵相遇:

公元191年,袁绍战公孙瓒时,赵云第一次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隔日,公孙瓒因赵云新投未知其心,便把赵云安排在后军。不过公孙瓒并非袁绍对手,被杀的大败,赵云单骑冲入袁绍军中,刺死麴义,视袁绍大军如土鸡瓦狗一般。此时,刘备、关羽、张飞亦率领军队前来相助。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或许是英雄惜英雄的缘故,两人相见便有不舍之心。后来公孙瓒接受董卓的诏令,与袁绍讲和,有表荐刘备为平原相,自此两人洒泪而别。

2、刘、赵再遇:

公元194年,曹操兴兵欲报父仇,兵发徐州。所过之处,杀戮百姓,挖掘坟墓。当时,因黄巾余寇围攻北海,孔融派东莱太史慈前往刘备处求援,刘备欣然前往。解北海之围后,因陶谦以曹操杀戮百姓为由派糜竺前往孔融处求助,孔融亦邀刘备相往之故,刘备便前往公孙瓒处借的马步军两千及子龙,前来支援陶谦。后来因吕布袭破兖州,进军濮阳,曹操怕失其根本,遂接受刘备的讲和,退军。陶谦犒军完毕后,赵云辞去。

3、刘、赵重遇:

公元200年,此时刘备已为徐州之主。但先前刘备依附曹操时,曾参与衣带诏之事被揭晓。曹操起大军二十万攻打徐州,刘备不敌,被杀得丟妻弃子,兄弟失散,遂单骑前往投靠袁绍。后来因关羽解了白马之围,斩颜良诛文丑,被袁绍知道,袁绍爱其才,便遣刘备前往招回。刘备趁此机会脱离了袁绍,在古城刘备和关羽、张飞、赵云重聚。自此赵云便在刘备帐下效力。

4、汝南之战:

公元201年,刘备趁曹操不在许昌时,偷袭许昌,但曹操迅速回援,刘备被困于乱军之中,赵云力战许楮,杀死高览,有三十余合战败张邰。后因刘备败给曹操,遂一起投靠了刘表。

5、博望坡之战:

公元207年,刘备投靠刘表后,屯兵于新野。曹仁部将来犯,赵云出战,不数合刺吕旷于马下。后曹仁引军前来报仇,赵云引五百军破八门金锁阵,数十合战败李典。后又因诸葛亮之计,与夏侯惇战于博望坡。

6、长坂坡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引大军欲报博望坡之仇,率大军八十万直扑新野。刘备不敌曹操遂弃樊城,携民过江,取到襄阳。但此时刘表已死,蔡夫人与蔡瑁、张允等人假立遗嘱,立刘琮为荆州之主。刘备过门而不得入。后曹操追击刘备至当阳长坂,众人失散。此时赵云寻思: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便冲入曹军阵中。赵云在此战中七进七出,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杀夏侯恩得名剑青釭,斩杀曹洪部将晏明,夏侯惇部将马延、张顗、焦触、张南四将,唬退张邰。在曹操军中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境,此战共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当时曹操亦赞曰:“真虎将也!”后因功迁为牙门将军。同年,赤壁之战爆发,赵云在乌林小路埋伏,杀的曹操死命脱逃。诸葛亮借完东风后,也是让赵云接应到樊口。并且同年11月,赵云智取桂阳。

7、截江夺阿斗:

公元211年,刘备入益州,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孙权得知刘备西征,以其母病危为名遣人驶船接其妹回吴,欲以刘禅换荆州。幸得赵云与张飞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

8、刘备入主益州:

公元212年到214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召诸葛亮率军入蜀。诸葛亮留关羽收荆州,自己与张飞、赵云逆流而上分头平定各个郡县,直到江州、破巴郡。然后兵分两路,诸葛亮、张飞走北路,赵云则另领一军走南路,赵云从外水平定江阳。最后在成都会合,合围成都,成都既定,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

9、汉水救黄忠:

公元219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七月,曹操自长安出斜谷,黄忠斩了夏侯渊之后欲趁胜追击,便引军前去劫粮。过期不还,赵云便前往接应,半路中一枪刺死文聘部将慕容烈、魏将焦炳,杀的张邰、徐晃胆战心惊,不敢迎敌。赵云救走黄忠后又冲入曹军重围救出副将张著。汉水营前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刘备亦赞赵云曰:“子龙一身是胆也!”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10、大意失荆州:

公元221年,关羽因恃才自傲,不听诸葛亮连吴抗曹之计,被东吴杀害。刘备欲报关羽之仇,尽起大军进攻东吴。赵云谏,刘备不听,留赵云督江州。

11、火烧七百里:

公元222年,刘备失利与秭归,蜀汉大军被陆逊一把火烧光。赵云听闻两军交战,引军出,救刘备至白帝城。

12、因功升迁:

公元223年,赵云因功升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后再迁为镇东将军。

13、南蛮叛乱:

公元225年,南蛮叛乱,赵云、魏延为大将随诸葛亮征讨南蛮,赵云斩杀三洞洞主之首金环三结。

14、力斩五将:

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师北化,在凤鸣山与西凉猛将韩德一家作战,赵云刺死长子韩瑛,四子韩琪,射死三字韩琼,生擒儿子韩瑶,后再刺死韩德威震诸军,而赵云此时已年近七旬。

15、单骑退魏兵:

公元228年,因马谡失街亭,造成蜀军全局被动,此时赵云和邓艾两人为疑兵与魏帅曹真对阵,兵少敌强,在箕谷失利。但由于赵云召集部众,固守阵地,才不至于大败而归。其中赵云抵挡郭淮、刺死苏颙,杀退万政,才全身而退。

16、赵云逝世:公元230年,赵云卒于成都。

三、《三国演义》有赞赵云诗曰:

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阪围,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应得显神威。

八面威风杀气飘,擎王保驾显功劳。非干后主多洪福,正是将军武艺高。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昔日战长阪,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钢枪匹马冠三军,前后无双勇绝伦。昔日当阳今汉水,子龙端的胆包身!

长阪坡前血战时,皆言人马似龙飞。今观汉水全无敌,方表将军有虎威。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留百世芳。

第五篇:《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意图将曹操树立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为受封建正统思想的约束,二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经过隋、唐、宋的流传后,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看完新版《三国》,再通读《三国演义》,却别有一番体会——曹操并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关键词] 奸雄

假仁假义

尊刘抑曹

军事天才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风起云涌、英雄辈出,三国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元末明初,罗贯中结合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与民间传说,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该书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像爱民如子,仁义无双的刘备、忠义双全,威震华夏的关羽、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孔明以及接下来我要重点分析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意图将曹操树立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为受封建 正统思想的约束,二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经过隋、唐、宋的流传后,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如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看完新版《三国》,再通读《三国演义》,却别有一番体会——曹操并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

《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作者罗贯中采用此种方式向世人介绍幼年的曹操,就是想告诉人们曹操的奸诈是天性,与生俱来的,然而世人也就这么认为。一个小孩子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办法不与其谋面,这不是一般小儿所为,仅凭这一行为就说其“奸诈”,未免太过牵强了些,充其量只能说明其顽皮,从另一层面看又恰恰说明了曹操幼年时的天资聪慧。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 “望梅止渴”之事更是表现出了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 也鼓舞了士气。再比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保全性命,反应如此机敏足以证明其聪慧过人。正如鲁迅所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二、胸怀大志、勇于进取

董卓作乱,公卿大臣们措手无策、只得抱头痛哭,此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不料行刺失败,后来在逃回乡里的途中,被中牟县令陈宫所擒。陈宫问到:“我听说丞相非常器重你,你怎能行刺与丞相?”曹操回答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哉!’你既然已捉到我了,就应该去丞相那里领赏。问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啊!”又说:“我曹氏祖宗世受皇恩,而今董卓篡权,祸害朝廷,如果不杀贼报国,不就是禽兽了吗?”曹操这一番说辞表达了其远大的志向,令陈宫深受感动,弃官追随曹操而去。曹操逃回乡里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苟全性命,过普通人的日子,而是召义兵,会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曹操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勇于进取,是政治家应有的风度。曹操所期望的是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场面,此等志向岂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敢奢望的。也是为封建礼教不能容忍的,做一个忠臣良将是何等荣耀的事情,为什么要去过多的奢望呢?如果他真象其他普通人一样悲天悯地,愤世嫉俗,恐怕就难以成就其后来三国鼎立之业。

三、智勇双全、军事天才

作为军事家,曹操更是有勇有谋。他胸怀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众多战 役中都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曹操对各路诸侯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做到了知己知彼。所以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数年间军力扩大数倍,领地增加数十倍。小说第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曹操率兵至定陶,连续数日不战,而是引军退四十里安营扎寨。当时正是麦熟时节,曹操军中也确实缺粮,就命军士割麦为食。吕布得此讯息后带领人马赶来,快要到曹军营寨时,发现左边有一大片茂密的树林,担心林子里有伏兵,而返回了。曹操便用疑兵之计,在林子里插了大量的旗帜,命部队第二天埋伏于营寨西侧没有水的河堤中,他料定吕布会来烧林。果然第二天,吕布中计战败,落荒而逃。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察已面面俱到,做到了天时、地利,因而他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

再如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仅此一战,曹操即察觉非刘备所能想的战术。曰:“但知谁为刘备画策?”此乃刘备初获徐庶的第一战。足见曹操那军事上敏锐的嗅觉。曹操无论在战略、战术方面,都能应付自如。在战斗时,曹操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在战略方面,曹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他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陶谦病死,曹操采用谋士之计,平定了兖州,继而征服了徐州,然后囊收了冀州。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在各诸侯中,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但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曹操所败,说明曹军的战斗力才是最强的。曹操一贯作战时身先士卒,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第十二回濮阳城曹操大战吕布,曹操领众将,率兵入城。李典曰让曹操在 城外等候,自己先进城,曹操当即训斥道: “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领兵直入。曹操能如此身先士卒,曹军士气怎么能不高?曹操起兵,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皆得力于他治军严格,首先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反观其他军阀,袁绍指挥军队宽松、不严厉,法令就无法建立;吕布勇敢但没有计谋,不慎重、不稳重,言而无信;刘表对军事不熟悉,不钻研,只知道保护自己的领地;袁术娇奢、无礼,一点都没有善良之心。相比之下,曹操将他们各个击破,是迟早的事。由此可见,曹操可以称得上三国时代的军事天才。

四、爱才如命、胸怀宽广

自古以来,但凡能成大事者。都是能容才,爱才,用才之人。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那个诸侯群起,四方割据的乱世之中,曹操之所以能从一个起初只有五千人马的小小地方军阀迅速成长,历经几十年的东征西讨,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从而统一北方的大片土地。应当归功于他的爱惜人才,心胸开阔。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讲到刘备新野兵败,投奔了袁绍,刘关张三兄弟分离失散。关羽被围于城外土山之上,曹操对关公的神武仰慕已久,在讨伐董卓时见关公温酒斩华雄,便知关公乃不可多得的将才,一心想收为己用,苦于没机会。现在关公败在自己手上,正是天赐良机。于是他让张辽去劝降关公,虽然结果关羽答应了,但附加了三个条件,其中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第三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样一来,曹操不是养虎为患再放虎归山吗?这种史无前例的投降方式——败兵之将有条件投降,曹操也应许了。回到许昌,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 一大宴地邀请关公,金钱美女更不在话下,最后连赤兔马都慷慨相赠。而关公虽在归降曹操期间斩杀了袁绍麾下的两名大将颜良与文丑,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但当他得知刘备下落后,便毫不犹豫的辞别曹操,前往投奔刘备。曹操非但没有强加阻挡,还亲自送行。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出来的举动,如果曹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那关羽怎能活着离开!而且关羽在离开中,过五关斩六将将曹操几员守城大将一个不留的杀了,然后扬长而去。若是别人遭受如此损失,定会马上起兵追杀,而曹操却召回了私自前往追杀关羽的夏侯惇,以常人难及的大度放走了关羽。其爱才如命也可见一斑。

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主,曹操的爱才之心更洋溢于表。当时,曹操在山顶观战,只见赵云所到之处,威不可挡。曹操命军士不准放箭,抓活的,但最终未能得到。在你死我亡的战场上,曹操非常欣赏赵云的神勇无敌。为了一个对自己能构成很大威胁的敌方将领,曹操可以发出“不准杀死赵云”的命令足以看出其爱才惜才的心胸是如何的博大,怎么不教人为之动容? 再如,袁绍帐下的陈琳曾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文章。他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历数曹操的种种罪行,从曹操的祖先骂起,搞得曹操很没面子。后来曹操击败袁绍,俘虏了陈琳。手下劝曹操把陈琳杀了,曹操却因为赏识陈琳的才华,不忍杀他而将他放了,收为己用。我们再看看曹操的《短歌行》,其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流露出曹操爱才心切,求贤若渴的真情。曹操的爱才之心如此,谁可比之?俗话说:宰相肚里可撑船。在我看来,曹操的气量和胸襟恐怕要比宰相大的多吧。作为一个乱世中的封建统治军阀,若想独霸一方而虎视天下,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爱惜人才,胸襟开阔是必不可少的素质。而 曹操恰能以实际行动践行之一原则,使得许多人才愿意归顺于他,为他出谋划策,出生入死。

五、功大于过、堪称英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么小说中的曹操有那些过错呢?杀吕伯奢全家;在官渡之战中,借粮管首级平众军士对自己的怨愤;“杨修之死”„„所犯这些过错,在小说中就是曹操 “奸”的一方面,然而,曹操身上的“雄”与“奸”是相辅相成的,“雄”是其目的,“奸”只是其手段而已,曹操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不得不采取一些行动,这对于曹操恐怕是时势之所然也。曹操虽然残酷但并不暴虐,冷酷但并非无情。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杀,他原本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又是你死我活的,面对一个个凶险的敌人,他不得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错杀无辜。但热爱生命重感情还是他的本性。他杀人不眨眼但并不以杀人为乐。执法不讲情面但又通情达理,慷慨多情真豪杰。文中描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对为袁谭,孔融哭尸的王修,习脂就很放了一马,甚至还送去了礼物。对典韦的英年早逝悲痛的死去活来的描写就更别提了。所有的这些描写都是作者为了表现曹操作为伟人而不同于别的伟人的一面。

英雄是什么?我们来看看曹操自己是怎样评价的。《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讲到曹操煮酒论英雄。当时刘备也住在许昌。有一天,曹操请刘备到俯中饮酒共论天下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雄据一方的封建军阀,如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却被曹操一一否定。于是刘备问谁能当之,没想到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 与操耳!”刘备听到这话,吓得汗流浃背,匙箸落地,后借听到雷声才掩饰过去。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日月之志者也。”那是说,凡是称得上英雄的人,都有吞吐天地宇宙的宽广胸怀,有宏远高大的凌云壮志,更兼决胜千里的雄才伟略。凡此三者备,可谓英雄也。曹操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自古以来,帝王之位,能者居之。小说中说曹操是汉室的乱臣贼子,那么商汤灭桀,武王伐纣,刘邦诛秦,又算作什么?难道说他们也是奸臣?曹操虽然在有生之年没能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但他统一了北方,消灭了那里诸侯割据的局面,发展了经济,人民得以修养生息,为后来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鲁迅先生评价曹操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色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在三国那个战火纷飞,军阀割据的**年代,曹操作为一个封建统治军阀,能胸怀大志,爱惜人才、文武兼备、策马驰骋华夏、挥鞭平定北方,堪称一世之英雄。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英雄本色不容诋毁。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9月第二版

[2]敦皓政、陈文新.《三国演义评注本》.崇文书局.2006年01月01日 [3] 游国恩、王起等著《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下载《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共五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1)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水浒传》 天雄星豹子头林冲,早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他的妻子被高俅儿子高衙内调戏,自己又被高俅陷害,在发配沧州时,幸亏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 所 在 系:中文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2014级 姓 名:李海龙 指导教师:张英 老师 1 《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在......

    武松人物形象分析

    悲情英雄武松的人物形象分析 吴亚徽 20099001 摘要:重情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行为准则之一,是在人际关系中衡量人格高下的重要尺度,但是武松的重情义却表现出了负面......

    《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

    《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 宋江: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攻读经史,胸怀大志,身在公门,精明练达,深通谋略,有仗义疏财,广结江湖好汉,具有领袖的气质和才干。但他忠孝思想根深蒂固,想封......

    《水浒》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水浒》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宋江 绰号:及时雨 性格特点: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被招安。 相关情节: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浔阳楼题反诗 人物简介: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

    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

    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 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林冲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社会地位不算太低。他有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和美丽贤淑的妻子,他安分守己,委曲求全,希望保持这个家庭的小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