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酒是穿肠毒药
酒是穿肠毒药 色是剔骨刚刀 财是惹祸根苗 气是下山猛兽
无酒毕竟不成宴 无色世上人渐稀 无财谁肯早早起 无气处处受人欺
饮酒不醉量为高 见色不迷真英雄 非份之财君莫取 忍气绕人祸自消
自省是男女之间的桥,来到桥的女人是为了跨越;来到桥的男人是为了回返。
婚姻使男人沦为帐房先生,使女人沦为管家婆,在计算和絮叨中,流失的不仅是生命,还有对幸福的感觉。我曾说过:“我们同样轻飘,所以我们才有机会在空中相遇,所谓“扎实”,不是女人的专利。” 没有什么事情比失恋更能提高人对于痛苦的消化能力,心中有爱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缺欠,爱一旦消失世界也会变得千疮百孔
爱情与生活
爱情也和生活一样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时被人爱的人不一定真正值得爱,被人拒绝了的爱的让人,也不一定不值得爱。拿爱情来做筹码的,换来的未必是幸福。
生活是一个空瓶子,里面必须装满东西,在真挚的爱情、在温厚的体贴也会随着家庭的枯燥繁庸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抹淡。
第二篇:书是一种毒药
书是一种毒药
2011-03-05 | 作者:朱景| 13条评论
推推的小苏有事,本来今天有一期推推的。我应邀写了点东西填空,也不占推推的期数了。书是一种毒药
如果说看书有三个阶段,现在显然到了第三个阶段。以我的经历来说,第一阶段是小时候,那时候我是个在路上看到有字的纸都要捡起来看一遍再丢掉的农村孩子,当然,九十年代的农村也不是满地都是纸。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说是自从手机发明后,我终于不用大便时坐在马桶上看牙膏盒子的说明了。我也不至于总在捡路上的纸看,但也不至于富裕到买书看,别人也不至于富裕到借很多书给我看。那个时候,课外书像是有屎一样的颜色的某种东西,黄金一般罕见。那不是你选择书的时代,而是先要解决有没有书的问题。由于上一代的遗留,这些书往往都是香港台湾作家写的武侠小说,盗版的,线装的。这两种配置对于现在的书来说是格格不入的,现在的书线装一般就等于精装,而盗版都是胶封。那个时候上厕所一般都有书陪伴在旁,卫生纸还没有普及到农村,都用书纸来解决问题。
直到4年级或5年级我才看到第一本童话辑,紫色封面,名叫《装在玻璃瓶里的魔鬼》。那种阴森的封面颜色和题目一直给我留有阴影,我也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童话书要设计成这样。盗版的武侠小说也都不是什么金古梁三大家的作品,多是什么卧龙生啊之类的,看多了就会觉得千篇一律,然后就灿烂到觉得自己也能写了。于是,我就买来白纸,一张折成四折,开始照着他们的书中原文,把主角的名字和招式等名词换成自己原创的,开始临摹起自己的武侠小说。倒了初中的时候我又升级了,开始不用照着书抄袭了,思绪开始天马行空了。
谁曾经没拥有过这样的神器呢?特别是没封面的!
那个时候我的文化水平还是个什么状况呢?记得初中老师突然家访,打开我书包一看,就是一本武侠小说,一本新华字典还有一个日记本。其他的都丢在学校的课桌里。不过我成绩还算好,老师当时说了句:你看小说是不是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查字典的啊。这一辈子我都会把这句话当做是夸奖。那些写的武侠小说应该有十几万字了,我那个时候对写书这种事的套路都不懂,还要大概数一数那些名家每一章有多少字,然后我写的时候到了相近的字数就会开始“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了。这种无书可读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初三,后来我跟一个同学合伙租书。那个时候午餐的菜钱只要5毛,而租书一本一天租金也是5毛。(那个时候的5毛就是5毛,没别的意思)于是,我们俩个男孩子一顿只打一份菜,两个人分着吃,然后剩下的5毛钱拿去租一本武侠小说。想来更有趣的是,这本武侠小说我们只能租一天,于是或者白天作为班长的我在课堂上带头违反纪律偷偷看,晚上他带回家看,第二天趁着课间再狂跑到外面去把书还了,重新再租一本。那段争分抢秒的时间这次过年跟那位好友说起,两人哈哈大笑。那时候我们把古龙的大部分小说都看了,古龙不同于传统的写法和悬疑的思路大大影响了我的“武侠小说创作”。我开始试着在我的武侠小说中加入各种意想不到的情节,但由于智力原因,往往到了后面圆不起来。一直到高三,我都会把自己突然冒出来的“武侠小说悬疑情节”用笔记下来,当时的想法是,现在我没有机会和时间写,但灵感我还是要记下来,以后再把所有灵感串起来,肯定是一本惊世之作。
谁曾经没有用过这样的招式呢?当然你肯还会更多!
高中,因为每月都有生活费,加上各乡人马都汇在一个班,书开始多了起来,自己也偶尔买书。那个时候韩寒和郭敬明很火,而郭敬明的《幻城》里熟悉的古龙风格又让我的“武侠小说创作”白日梦重新鸟语花香地做了起来。跟书印象深的经历是我买了本鲁迅的杂文合集,然后学着鲁迅的口气在书的扉页上写了几句话。那天物理课在偷看,班主任刚好在外面巡视时,我自然是没发觉。他敲了下窗,然后就从后门冲进来,把我的书拿走了,众目睽睽啊。课后把我叫过去,叫我写检讨。为了要回那本书,我写了深刻的检讨,交给了物理老师,物理老师把书交给我时,指着扉页上我写的那几句话,又夸了我几句。我一直认为,就像孔乙己说偷书不算偷一样,偷看课外书也应该不算什么错事。很显然,有些老师有这么开明。
高中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古诗之外还有现代诗,对现代诗迷了很久,也买了很多诗集,但一直虽然自认或公认写的不错,我从没有投过稿。显然那个时候还是不比以前,写诗已经不能迷倒女孩子了。
第二阶段应该从大学开始。我那时候对本专科的区别没太多概念,把大学定义在一个能够有很多自由时间可以不用上课专门在读书馆看书的地方。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影响我四年的一句话:如果你没有专门的研究方向,你应该什么书都看,直到找到你喜欢的研究方向。这样一来,我大学的成绩就够差了。但眼光开始开阔起来,我看计算机也看哲学,看诗歌散文小说看经济学看历史,应该是人文学科的几个大分类我都看了。这个阶段是有书可读但不做选择。一般都是直接去读书馆,随便找几本看一眼还行的书就读。因为,我觉得,不管写得怎么样都算是一本书了,肯定比我这个刚从农村出来的小孩子的思想“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当然,有时候会有矛盾,你到底是做一个杂家好还是做一个专家好,也就是读书的时候是专门读一个方面还是什么都读好。我因为专业的关系,几乎找不到相关的专业著作来读。所以还是拜倒在杂字之下,毕业后也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一个大学生,看书这件事终究是不会在本科四年有什么专不专的问题,而是应该通过读书馆去扩展自己的视野和见识,什么都懂一点,这样自己的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完善起来。一点陋见。
第三阶段就是现在了,当你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就只能是挂在一棵树上,去了解这棵树的所有茎干,包括枝枝叶叶。但这种见解往往都不是在你做出决定的第一时间来到你的大脑皮层。例如我,我起先写评论会觉得特别上手,灵感和思路以及词汇量特别多,我不会觉得自己应该去看书,我只需要每天花时间去看当天发生的新闻,然后开动十指去把词汇用思路连贯起来,然后避免错别字,就完成了一期。这样的一种好状态被你挥霍了一定时间,情况就会急转直下,变得非常不妙。
诸如现在的我„„
诸如现在的我,发现思路和词汇非常容易出现重复。我把原因归结为知识不够,很多事情说不清楚就会模糊化,而当你把很多新问题都模糊化的时候,这些模糊就会出现类似的模糊。这时候,你会发现只要占有几个观点就可以在瘦米中文新10条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包括北非的革命和中国哪个贪官又被她的第十几姨太举报了。
也许,具体的问题都需要专家型学者的具体分析才能够让读者心满意足。但,你若真对一些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其实,你也可以洋洋洒洒写一堆观点出来,而跟专家型学者的思路差不太多(所谓专家学者只不过是记者们寻找的一种更有公信力的观点支持)。我不是想做一个专家,而是希望做一个专一点的杂家,什么都懂一点,类似于诸葛亮式的略懂,会去帮马接生,等它长大了还会骑着这匹叫萌萌的马。我现在是很自恋地这么想的,我也开始在做。虽然世事纷杂,总有骚扰,但还是能够守得一份清静,圆得一个梦想。这个时候借助网络(别人的调查)和书籍(别人的研究)来形成自己对世界新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就是人生阅历或者类似的东西,但往往都是初级的。人只有不断从前人经验里汲取营养、获取感悟,积累到喷薄欲出的那种状态,才会开始创造营养并引人感悟吧。
哈维尔说:“当一个作家20 岁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他最初的对于世界的经验通常已经在他内部成熟,成为他后来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从中汲取的源泉。在经过了若干最初的摸索之后,差不多在这个年龄上,他达到了对于自身的一种比较严肃的理解,开始用他自己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找到他自己的方式来承担这个世界和自身。然后,他差不多再花10 年的时间去调查研究,把事情弄清楚,从各个角度上释放这种对于世界的最初的经验。这是一个重要的10 年:一个获得进展、英雄般自信和相对勇敢及乐观主义的时期。”
我刚好介于20到30岁之间,处在哈维尔所说的“去调查研究,把事情弄清楚,从各个角度上释放这种对于世界的最初的经验”这个“重要的10年”里。但我不是作家,我缺少他们那种下笔如有神的经验和状态。我现在缺少灵感或者有了灵感却缺乏自信,不认为自己能把一些事情分析得很透彻,我对自己以前那些鄙陋的、关起门来造观点的行为感到了无意趣。因为我缺乏“从各个角度释放”这样的能力,还停留在自己熟知的某些角度、语句以及词汇的基础上去看待问题,那些陌生的领域几乎不能触及,一碰就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浅陋。
我常常因为自己的词穷而感到艰难。可以把这种状态称之为艰难,但我更愿意称之为思考。毕竟,我知道了自己的艰难,然后也知道怎么通过读书上网填补空洞、克服艰难。另外我也不会把这份艰难看成是很重大的事情,像红军长征宣传过草地一样,总共才15里长的草地,被描述成了一个牛逼哄哄的谎言,供人膜拜。
书是一种毒药。你看一本书,专业一点的深刻一点的,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这么浅薄,你还有很多不懂的东西。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求知欲,你就会深入去了解,我就是这样中毒了。但同时,书又是一种药,凤凰网有个栏目叫“读药”,书像是《药》里的馒头一颗颗都沾满了心血。
愿在每一本等你翻开扉页的书面前,与你们共勉。你会看到我在瘦米中文的进步,也会看到我更像一个有态度的青年,或者瘦米中文更像一个有态度的博客。
第三篇:经典语录:抱怨是一种毒药
经典语录:抱怨是一种毒药
我不怕你伤害我,我只怕这对于我再也不算伤害。---翕涵但愿你始终不懂人心,游离于世俗。但愿你没有秘密,自白于人间。如果这但愿,让你历经苦楚和伤心,你需了解在肮脏的池塘中,每一样活着的生物都很洁净,希望你喜欢活着的感觉。---姬霄不管你经历多痛的事情,到最后都会渐渐遗忘。因为,没有什么能敌得过时光。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木心《鱼丽之宴》有句话说得好:“生活总有点欺软怕硬。一个完全不懂拒绝的人,也不可能赢得真正的尊重。时光流逝,童年远去,我们渐渐长大,岁月带走了许许多多的回忆,也消蚀了心底曾今拥有的那份童稚的纯真,我们不顾心灵桎梏,沉溺于人世浮华,专注于利益法则,我们把自己弄丢了。---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爱情里最忌讳的是:两人都幻想着彼此的未来,却也总惦记着对方的过去。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白岩松《痛并快乐着》我想你的时候,会把你的名字写在手心,摊开是想念,握紧是幸福。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得太重,有时候总感觉别人忽略了自己,其实可能是自己太闲了。抱怨是一种毒药。它摧毁你的意志,降低你的身价,摧残你的身心,削减你的热情。抱怨命运不如改变命运,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毕竟抱怨≠解决。任何不顺心都是一种修炼,进锅炉的都是矿石,出来的却分矿渣和金属。凡事多找方法,少找借口,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在奔跑!无奈的是,语言这东西,在表达爱意的时候如此无力;在表达伤害的时候,却又如此锋利。女孩子真正富足的状态应该是:见多识广朋友多,不缺吃穿也不缺钱,但仍会被一件漂亮的衣服哄得很开心,仍会因为吃到可口的美食而一扫阴霾,也会因为看了一部好电影听了一首好歌原谅整个世界;不大惊小怪,却仍会为每一种细碎的美好感动,做最快乐的自己。感情不需要诺言、协议与条件。它只需要两个人:一个能够信任的人,一个愿意理解的人。未来的某一刻,你终会原谅所有伤害过你的人。无论多么痛,多么不堪,等你活得更好的时候,你会发现,是他们让你此刻的幸福更有厚度,更弥足珍贵。没有仇恨,只有一些云淡风轻的记忆,以及残存的美好,他们每个人都变成你人生的一个意义,在该出现的地方出现过,造就了你未来的不一样。---易小术真正的行者,不在于走过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成就了多少次全新的自己。---行者《天上大风》归零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所有的成败相对于前一秒都是一种过去。过去能支撑未来,却代替不了明天。学会归零,是一种积极面向未来的意识。把每一天的醒来都看作是一种新生,以婴儿学步的态度,认真用好睡眠以前的时刻。归零,让坏的不影响未来,让好的不迷惑现在。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当你毫不怀疑地相信一个人,那么你最终有可能得到两种结果,要么得到一个值得托付一生的人,要么得到一个值得铭记一生的教训。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张爱玲《半生缘》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第四篇:爱是毒药优美散文
爱是毒药
爱,是什么?
毒药
爱上你,我只能沉沦
因为,我所有的力气都用来爱了
没有了多余的力量
自从那一天开始,你就如毒药般
开始,在我毫无知觉的情况下,渗入我的心里,生根发芽
直到,现在无法根除
或许,我们说爱,很多人会认为,这一切都不是太真
一切的一切,只有我自己心里明白
这爱,是多么的深入,多么的真实,那么的痛彻心扉
很多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该怎样来,让她相信,我的真
一切的一切,只有我自己清楚,她在自己心里的位置的多么的重要
我不知道,如果没有了她,我的生活将变成怎样?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她心里是不是唯一
一切的一切,我只能等待…
等待,这最后答案的揭开
有时候,自己真的很苦恼,很无奈
因为,还有个他的存在很多时候,我只能默默忍受着这一切
真的很苦,很酸
而我有不得不忍受着
为了她,为了我自己,也为了我们,我只能选择忘记
和她在一起,真的很快乐、很幸福
每个夜晚,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在这寂静的夜晚里,好像就只有我们的一个声音存在轻轻的听着她的心声,很迷醉…
每次都很不舍的才放下手中的电话
夜了,睡了
我又开始期待
期待着新的一个夜晚的快点到来
每天,总是这样期待着,望着黑夜一点一点的到来
黑色的夜晚,给了我黑色的眼,让我除了寻找光明
还有她的到来
她——我最大的快乐……
为了你,我真的做了太多对不起亲人的事了
白痴一类的人,你舟舟不懂我,没关系,只是让我看清一点,你的不在乎,我会心痛,你却不懂,心在做遂,今天爸爸都打电话过来骂我,骂我不该那样跟妈妈说话,让她心情不好,你们都是一些自私的人,什么事我都承担,为什么,你不成熟,为什么、我们的感情会在这一个地方画上一个句点么,现在不怕了,真的不怕了,因为现在只要一想到你,眼泪流,心会痛……
在我的世界、你是最美丽的风景
总是在想你的时候
伫立窗前
打开心中那只美丽的万花筒
把这一幕幕绚丽尽收眼底
陷入牵挂,让红色的记忆
在我的世界开出一朵朵玫瑰
画出一幅动人的风景
总是在想你的时候
静坐灯下
为你缠绵文字,心思
总在你那儿
借着皎洁的月光捎来你的问候
再把我的温情注入你的梦乡
心
已追到了窗外的世界
思绪在浩瀚的天空翱翔
目光
荡漾在那被春风吹拂的柳条
在心海谱写一曲优美的乐章
读你,犹如春天满山遍野浪漫的翠绿
想你,犹如冬天碧玉妆成纯净的洁白
梦你,犹如秋天金碧辉煌浓郁的金黄
见你,你是我的世界最美丽的风景
细雨飘摇,融了谁的心
窗外飘着蒙蒙细雨,大家都穿着长袖披着外套,在五月份这样的季节里显得极不相衬,孰不知算是老天在哀愁还是在叹息!
有雨伞下赶急的冲忙脚步踢踏声、有雨伞下情侣间的甜蜜的窃窃私语,有雨伞下孩子童真的嬉笑打闹、有雨伞下闲情老人的步履蹒跚、有雨伞下感概惆怅的青年……
干脆淋漓尽致的舒展在雨中吧,来吧,一起来吧……我们的青春怎可如此错过,就让雨滴洗刷我们的烦恼、我们的忧伤、让所有的不愉快随着雨水滴落,埋进土里吧!
第五篇:“读书无用论”是一剂毒药
“读书无用论”是一剂毒药
杨 华
广州、深圳一带城中村的“包租婆”经常是这样教育他们的小孩:“你整天想着读书这些没用的东西,再这样下去,将来就像租我们房子的大学生一样。”社会习惯于将“读了书的小职员”与“没读书的大老板”相比较,来论证“读书无用论”。
“没读书的大老板”在当下中国无非是以下几类人:一是城乡经商者,包括做商业流通、开商店饭店、做小生意;二是在城乡办厂者,包括企业和家庭作坊;三是包工头;四是包租婆和拆二代;五是乡村混混。这些人有靠能力赚钱的,也有靠拳头吃饭的,还有靠土地增值进项的,但就是没有靠技术成功的。即便是像靠办企业、经商这样创业发家致富的,包括江浙沿海大量的五金加工企业、纺织行业等,技术含量都不高。
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主要特点是市场准入门槛低,一般人都能进入这个行业,如五金加工,不需要多少资金,不需要雇工,不需要高深技术,只要有个空间便可开办家庭作坊。这样谁都能够进入这个行业,就容易造成这个行业的高度竞争性,使其利润较低,也使这个行业容易饱和。只有率先进入这个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会最终生存下去,从而垄断这个行业,形成对其他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的机会排斥。也就是说,行业的技术含量越低,市场准入门槛就越低,而竞争性则越强,最终发展的结果是垄断性就越高,排斥性就越强,致使后来者越难进入这个领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很多技术性较弱、市场准入门槛很低的行业造就了一大批“没读书的大老板”,这些大老板垄断着这些行业的资源与市场,排斥其他人的进入。逐渐地,其他人进入这些行业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便进来了,要赚钱也越来越难。也就是说,不需要科技含量的小五金创业时代即将成为过去,“没有读书”的人要想再创业成功,已近痴人说梦。
举一个例子,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在全国百强镇中排名很靠前,现有上万家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该镇的发家靠的是改革开放后当地兴起的小五金加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快占领全国市场,在当地也涌现出许多农民企业家、亿万富翁。对于这些没读过书的农民企业家来说,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首先是技术。只有少数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使自己的产品升级换代,而更多的企业则继续做着低端产品,但是他们进入该行业较早,拥有较丰厚的资金,因此能够联合起来垄断该镇的五金市场。其结果是,如果当地农民早年没有通过创业发家致富,之后就不可能再有机会成为一个新的富翁了。
同样,在其他如建筑、饭店、服装、商场等低技术行业,也已形成了市场垄断,市场机会不再对外开放,在这些领域很难再有零起点创业成功者。也就是说,中国以后的发展,很难再出现新的“没读书的大老板”。
未来中国更多的将是“读了书的大老板”,他们出现在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在该领域,市场准入门槛高,能够进来的人较少,饱和程度较低,且技术突破性和创新性强,领域的拓展性强,但垄断性不高。换言之,新进来者可以率先成为“大老板”,后进来者则可以通过领域拓展和技术创新同样成为“大老板”。
所以,如果你现在不读书,未来就不可能通过创业成为“大老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并非所有人都认可“读书无用论”。大家什么时候听到过知识分子、官宦、资本家等大谈特谈“读书无用论”?什么时候看到过这些家庭不送自己的子女读书而让他们更早地赚钱?你看到的更可能的是,这些家庭会创造一切机会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浙江农村,当地成功的农民企业家无不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内外名牌大学深造,再不济也要送到国外野鸡大学混一圈,而不是过早地子承父业。“读书无用论”在中国的市场,主要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城市中下层家庭,也就是常说的底层社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乘着中国发展的东风先富了起来,而更多的人也通过打工、经商赚了钱,他们示范的是“不读书也能赚钱”的效应,也就使得底层社会越来越功利地看待读书,越来越不读书。这些家庭的子女过早地辍学,过早地感受到赚钱的快意,于是嘲笑起还在读书的、读了更多书的同伴来。
但是他们不知道,上层社会不会功利地看待读书。在他们那里,读书是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自我认同、自我归类的过程,是精英自我复制、自我循环的一种机制——通过读书、接受教育,永远留在上层社会。所以,上层社会的家庭会让他们的子女多读书、读好书。
也就是说,中国上层社会没有“读书无用论”,而底层社会却盛行“读书无用论”。有了这个认识,诸君就清楚了:“读书无用论”具有极其浓厚的阶级阶层的隐喻。阶级阶层地位从来不独由经济决定,它是权力、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统一体,且三者会相互转化。“读书无用论”的出现,既是中国底层社会尝到了中国发展、自己赚钱的甜头后的幻象,也使得他们停止了向上层流动的脚步,走向了自我边缘、自愿底层化。
“读书无用论”无疑是底层社会的一剂毒药。若不及时去除这种思想,中国底层社会便无希望。中国在未来如果还保持在当前的发展速度,社会继续充满活力,底层社会尚可继续做着“不读书也能赚钱”的美梦;反之,社会也快速固化,那么目前处在底层社会的家庭将何去何从?唯一的出路是,丢掉“读书无用论”,趁着还有机会赚钱,用赚来的钱让子女读更多的书。
既然差生那么有前途,你怎么不鼓励你儿子当差生
苏清涛
最近,好多人都在转一篇文章——《为什么坏学生最后当了老板》,这跟前几年流行的“好学生都是给差学生打工的”是同一个调调,尽管我们都已审美疲劳了,但依然阻挡不了它们的继续流传。有的人在传播谬论时,特别喜欢混淆逻辑。比如,清华、北大有几个不学无术或运气不好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某个没有上过大学、从搬砖起家的人,在摸爬滚打中最终创出了一番事业,这时候,有人就得出“上清华大学没用,搬砖更容易成功”的结论。明明是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群中最漂亮的那只鸡,可他们偏偏说“凤凰不如鸡”。“读书无用论”就是在这个逻辑的指导下复活起来的。的确有一个历史时期,差学生更容易当老板,但那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后很难再现。在当下及将来,差学生当老板、好学生打工的现象还会继续出现,但绝不会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最顶尖的富豪、企业家中,越来越难看到差学生的身影。对比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批企业家,你们就清楚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刚开始,市场刚刚被激活,压抑已久的需求一下子释放出来,但市场上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消费品的供应是匮乏的,因此,只要你能造得出产品,就能卖得出去,哪怕质量差一点也无所谓。
当时市场上最紧缺的物资基本是一些附加值低的东西,不需要你懂多么高深的技术也能造得出来。但在当时,有知识的人,基本在体制内有一份稳定而体面的职业,让他们放弃干部身份去创业,机会成本是巨大的;相比之下,那些没知识的人,本来就没有好工作,即便是创业失败了,也没有多大损失,反而顾虑少、更有魄力。这就是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那个年代,鲁冠球、步鑫生、年广久的崛起,缔造了“不上大学也能有前途”的神话。但总体上,这批草莽英雄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机遇和胆量、闯劲,跟个人的知识没有多大关系。他们的知识,主要是靠在实践中积累。
这批知识储备不足的企业家,在创业之初,行动力很强,但如果后续的“补课”跟不上,一般走不远,甚至还会死于他们的胆大。身为造纸厂厂长的步鑫生在被塑造成改革明星后,忘了自己几斤几两,到处作报告,甚至到部队、机关谈改革。此后由于一系列决策失误,1988年海盐衬衫厂资不抵债,步鑫生被免职。而曾经显赫一时的年广久——傻子瓜子创始人,今天很多人已经忘掉他了,不知道他在哪儿。实际上,现在,他就是一个个体户。商界的思想家冯仑曾经质问:为什么近30年来年广久一直做不起来?冯仑后来找到了答案:“我曾经在做一个电视节目的时候碰见过年广久,主持人让我们在题板上回答问题,那时候我们才发现年广久不会写字,除了自己的名字,其他字不会写。后来主持人问,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每个人的变化是什么。他说,我就是换了三次老婆,其他什么也没变。最有趣的是,记者去采访他,说到他办公室谈谈,结果到他办公室一看,里面除了一张麻将桌,其他什么也没有。一般来说,办公室最起码得有台电脑、有张桌子或者有个秘书吧。他说:‘没本事的人才用秘书,我都能自己干,秘书哪有我干得好啊?’记者问他怎么连办公室都没有,他说:‘我们在打麻将的时候就把事情谈完了,不用办公室。’这样一位资深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近30年来,他的企业在组织上没有任何变化,我们今天看到的他和20多年前看到的他是一样的,他的想法、观念都没变,你甚至会感觉时代停止了。”对于年广九,芜湖市原市委书记金庭柏的评价是:“精明的个体户,蹩脚的企业家。”
与年广久的“三十年不变”相比,能成为“常青树”的同龄人鲁冠球,极富学习精神、反省能力,甚至坚持写日记,不断地总结、进步。40余年来,鲁冠球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有知名企业出现大起大落,他便找来该企业的所有资料,认真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比如当年禹作敏被判刑后,鲁冠球三日不出,写了一篇题为《乡镇企业家急需提高自身素质》的文章,轰动一时。
与早期的创业者在没有多少知识的情况下赤膊上阵形成自己的商业思想不同的是,80年代中后期的柳传志、王文京、任正非,以及1992年前后那一批,大都是体制内的知识精英,眼界更开阔,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有比较明确的方向。
这一批人,无论是文科生冯仑、陈东升、郭凡生,还是理科生柳传志,都有很好的人文素养,比上一代企业家更擅长表达、擅长沟通,其中不少人还扮演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比较有情怀的一代。他们往往是自己所在公司的精神领袖,他们的个人形象,同时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
到2000年前后崛起的互联网的一代,创业者们的教育背景更好了,陈天桥甚至只用了三年就从复旦大学毕业了,还有不少人是海归;并且,他们在创业不久就引入了风投,接受了风投的专业辅导。因此,这是典型的知识引领创业实践的一代。
鲁冠球那一代企业家的知识,主要侧重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92派”的知识,侧重于宏观视野,包括对各种政策、趋势的熟悉;而互联网精英这一代,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其中脱颖而出的大佬们,除了陈天桥、马云和刘强东,其他基本都是理工科生,他们的知识优势主要在于专业性,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人才。对这个新领域的企业家来说,关系和资源并不那么重要,智商也许比情商更重要,你只要有好的商业模式、好的服务,就能取得成功。张朝阳和李彦宏其实都是很内向、“脸皮薄”的人,却照样能在这个领域叱咤风云。我们设想一下,把这种性格的人放到鲁冠球所处的时代,结果会怎样呢?他们在创业过程中肯定会碰很多钉子,甚至根本办不起来一个公司。
诚然,俞敏洪是个差学生,可人家是北大的差生。这个时代的光环,基本上是属于学霸们的。没有真才实学,脸皮再厚也没用。
不信你去问问那些鼓吹“好学生都是给差学生打工的”论调的人:既然差生那么有前途,你怎么不鼓励你儿子当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