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政府学2015-第二次作业
第二次作业(第2-4章)1 试卷总分:100
注:请20分钟以内保存一次。每大题完成后请先保存再更换大题,试卷试题全部完成后提交。浏览器请采用兼容模式。第1大题
第2大题
第3大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总分40.00)1.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冲突,由()提出意见。
(2.00分)A.法院 B.国务院 C.省政府 D.人大
2.一般说来,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所有者属于((2.00分)A.城市政府 B.国家 C.个人 D.集体
3.地方行政权行使的目的是实现()。
(2.00分)A.国家利益 B.地方公共利益 C.官员利益 D.政府利益
4.下面()个城市不属于较大的市?
(2.00分)A.洛阳 B.包头 C.杭州 D.开封
5.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2.00分)
A.国务院制定的法规 B.自治法)。
C.人大制定的法律 D.宪法
6.我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建制是()。
(2.00分)A.市 B.县 C.乡 D.省
7.规定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基本问题的是()。
(2.00分)A.行政规章 B.自治条例 C.单行条例 D.行政法规
8.在我国,城市土地所有者是()。
(2.00分)A.个人 B.城市政府 C.集体 D.国家
9.省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公安部制定的部门规章效力说法正确的是()。
(2.00分)A.后者高于前者 B.效力相当 C.前者高于后者 D.无法判断
10.作为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
(2.00分)A.地方行政权 B.地方司法权 C.地方立法权 D.地方暴力机关
11.行政区划上()一直是变动的焦点。
(2.00分)A.省 B.县级市 C.县
D.地级市
12.一般说来,行政的核心是()。
(2.00分)A.行政主体 B.行政客体 C.行政权 D.行政关系
13.我国,管理国有资产的机关是()。
(2.00分)A.国资委 B.人民银行 C.发改委 D.财政部
14.系统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立法权限、程序和其他事项予以规定的一部法律是()。
(2.00分)A.立法法 B.刑法 C.宪法 D.民法
1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关键是()。
(2.00分)A.依法治民 B.依法行政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16.人民检察院可以行使()。
(2.00分)A.审判权 B.法律监督权 C.人事任免权 D.无限权力
17.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任期为()年?
(2.00分)A.5 B.4 C.6 D.7
18.()是地方政府管理市场与社会的基本方式。
(2.00分)A.行政审计 B.行政监察 C.行政诉讼 D.行政监管
19.下列属于派出机关的是()。
(2.00分)A.区政府 B.街道办事处 C.县政府 D.乡政府
20.当前,精简政府机构,最重要的是()。
(2.00分)A.市县改革 B.乡镇改革 C.精简人员
D.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次作业(第2-4章)1 试卷总分:100
注:请20分钟以内保存一次。每大题完成后请先保存再更换大题,试卷试题全部完成后提交。浏览器请采用兼容模式。第1大题
第2大题
第3大题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总分30.00)1.民族自治立法机关享有的权力包括制定()。(3.00分)A.行政法规 B.单行条例 C.法律 D.自治条例
2.按照行政监管的对象,行政监管分为()。
(3.00分)A.个人监管 B.经济监管 C.社会监管
D.反托拉斯监管
3.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是指()。
(3.00分)A.政治统治实施者
B.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表 C.所在区域的政府 D.经济秩序维护者
4.善政希望建立一个()。
(3.00分)A.服务政府 B.民主政府 C.责任政府 D.廉洁政府
5.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主要表现在()。
(3.00分)A.维护社会秩序
B.提供教育等公共服务 C.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 D.保护生态环境
6.地方政府常务会议参加者包括()。
(3.00分)
A.职能部门负责人 B.秘书长(主任)C.党委负责人 D.政府正副首长
7.享有地方规章制定权的主体有()。
(3.00分)A.经济特区政府 B.省级政府 C.省会市政府 D.较大市政府
8.较大的市有()。
(3.00分)
A.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B.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 C.县级市 D.地级市
9.自治立法权属于的三级自治机关包括()。
(3.00分)A.民族乡 B.自治州 C.自治县 D.自治区
10.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
(3.00分)
A.经营基础设施
B.调控和维护经济秩序 C.制定发展战略 D.管理国有资产
第二次作业(第2-4章)1 试卷总分:100
注:请20分钟以内保存一次。每大题完成后请先保存再更换大题,试卷试题全部完成后提交。浏览器请采用兼容模式。第1大题
第2大题
第3大题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总分30.00)1.法律的效力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规章效力相同。
(3.00分)错误 正确
2.人大常委会主任可以担任行政机关职务。(3.00分)错误 正确
3.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逐渐获得了较大的财权和事权。(3.00分)错误 正确
4.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有立法权。
(3.00分)错误 正确
5.自治县政府和其他县一样不具有立法权。(3.00分)错误 正确
6.公安局的直接上级是上级公安机关。(3.00分)错误 正确
7.地方立法权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与法律有一定冲突。
(3.00分)错误 正确
8.地级市人大常委会具有立法权。(3.00分)错误 正确
9.地方立法权超出本区域不具有法律效力。(3.00分)错误 正确
10.常委会做出的决议必须由常委会组成人员过半数同意。(错误 正确
第2大题
第3大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D
3.00分)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B
17.答案:A
18.答案:D
19.答案:B
20.答案:D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答案:B D
2.答案:B C D
3.答案:B C
4.答案:A B C D
5.答案:A B C D
6.答案:B D
7.答案:A B C D
8.答案:A B
9.答案:B C D
10.答案:A B C D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1.答案:错误
2.答案:错误
3.答案:正确
4.答案:正确
5.答案:错误
6.答案:错误
7.答案:错误
8.答案:错误
9.答案:正确
10.答案:正确
第二篇:电大-地方政府学-第二次作业 (附答案)
第二次作业(第2-4章)总分:100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总分40.00)1.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冲突,由()提出意见。A.法院 B.国务院 C.省政府 D.人大
2.一般说来,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所有者属于()。A.城市政府 B.国家 C.个人 D.集体
3.地方行政权行使的目的是实现()。A.国家利益 B.地方公共利益 C.官员利益 D.政府利益
4.下面()个城市不属于较大的市? A.洛阳 B.包头 C.杭州 D.开封
5.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A.国务院制定的法规 B.自治法
C.人大制定的法律 D.宪法
6.我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建制是()。A.市 B.县 C.乡 D.省
7.规定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基本问题的是()。A.行政规章 B.自治条例 C.单行条例 D.行政法规
8.在我国,城市土地所有者是()。A.个人 B.城市政府 C.集体 D.国家
9.省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公安部制定的部门规章效力说法正确的是()。A.后者高于前者 B.效力相当 C.前者高于后者 D.无法判断
10.作为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A.地方行政权 B.地方司法权 C.地方立法权 D.地方暴力机关
11.行政区划上()一直是变动的焦点。A.省 B.县级市 C.县
D.地级市
12.一般说来,行政的核心是()。A.行政主体 B.行政客体 C.行政权 D.行政关系
13.我国,管理国有资产的机关是()。A.国资委 B.人民银行 C.发改委 D.财政部
14.系统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立法权限、程序和其他事项予以规定的一部法律是()。A.立法法 B.刑法 C.宪法 D.民法
1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关键是()。A.依法治民 B.依法行政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16.人民检察院可以行使()。A.审判权 B.法律监督权 C.人事任免权 D.无限权力
17.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任期为()年? A.5 B.4 C.6 D.7 18.()是地方政府管理市场与社会的基本方式。A.行政审计 B.行政监察 C.行政诉讼 D.行政监管
19.下列属于派出机关的是()。A.区政府 B.街道办事处 C.县政府 D.乡政府
20.当前,精简政府机构,最重要的是()。A.市县改革 B.乡镇改革 C.精简人员
D.转变政府职能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B 17.答案:A 18.答案:D 19.答案:B 20.答案:D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总分30.00)1.民族自治立法机关享有的权力包括制定()。A.行政法规 B.单行条例 C.法律
D.自治条例
2.按照行政监管的对象,行政监管分为()。A.个人监管 B.经济监管 C.社会监管
D.反托拉斯监管
3.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是指()。A.政治统治实施者
B.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表 C.所在区域的政府 D.经济秩序维护者
4.善政希望建立一个()。A.服务政府 B.民主政府 C.责任政府 D.廉洁政府
5.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主要表现在()。A.维护社会秩序
B.提供教育等公共服务 C.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 D.保护生态环境
6.地方政府常务会议参加者包括()。A.职能部门负责人 B.秘书长(主任)C.党委负责人 D.政府正副首长
7.享有地方规章制定权的主体有()。A.经济特区政府 B.省级政府 C.省会市政府 D.较大市政府 8.较大的市有()。
A.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B.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 C.县级市 D.地级市
9.自治立法权属于的三级自治机关包括()。A.民族乡 B.自治州 C.自治县 D.自治区
10.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经营基础设施
B.调控和维护经济秩序 C.制定发展战略 D.管理国有资产 1.答案:BD 2.答案:BCD 3.答案:BC 4.答案:ABCD 5.答案:ABCD 6.答案:BD 7.答案:ABCD 8.答案:AB 9.答案:BCD 10.答案:ABCD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总分30.00)1.法律的效力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规章效力相同。错误 正确
2.人大常委会主任可以担任行政机关职务。错误 正确
3.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逐渐获得了较大的财权和事权。错误 正确
4.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有立法权。错误 正确
5.自治县政府和其他县一样不具有立法权。错误 正确
6.公安局的直接上级是上级公安机关。错误 正确
7.地方立法权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与法律有一定冲突。错误 正确
8.地级市人大常委会具有立法权。错误 正确
9.地方立法权超出本区域不具有法律效力。错误 正确
10.常委会做出的决议必须由常委会组成人员过半数同意。错误 正确
1.答案:错误 2.答案:错误 3.答案:正确 4.答案:正确 5.答案:错误 6.答案:错误 7.答案:错误 8.答案:错误 9.答案:正确 10.答案:正确
第三篇:地方政府学作业
地方政府学
作业一.
个人讨论提纲: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适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和权限,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仲等问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区划是地方国家机构设置的前提条件,也是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创新现行行政区划格局是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更是适应并促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我国地方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2.“省直管县”如何改革。
3.我国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存在哪些问题?
4.如何进行地方机构设置的改革。
小组讨论后形成的主要内容:
行政区划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体制,是国家结构的重要组织形式,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要慎之又慎,要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进程相适应,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超前和滞后都会造成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尤其会严重束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人民公社体制和设市设镇的大起大落曾有过这方面深刻的教训。所以有关领导同志深刻指出,行政区划调整好了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投入成本低产出效益高的改革举措。
“省直管县”体制是指: 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实行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转变职能。坚持把转变职能作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突出不同层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点,形成全面衔接、分工合理的职能体系;加强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服务与管理。二是优化结构。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机构优化整合,在实行大部门体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充分考虑政府职能特点设置机构;清理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三是强化责任。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不断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积极探索明确和强化责任的途径及方法。继续推进省直接管理县的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和明确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权责关系。
四是严控编制。要按照中央规定严格控制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总量,认真执行机构编制审批和备案制度。
作业二.
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总体战略中的地位
【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总体战略中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认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仍在于提高效率。目前改革的难点在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并未形成良性互动,行政体制本身的改革并不配套和适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有很多阻力。对此,文章提出了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对策,并认为行政体制改革应与政治体制改革协同进行。
【关 键 词】政府/行政体制/行政改革/中国
行政体制改革理论是我国政治学和行政学自本世纪80年代初恢复重建以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也伴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当然,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应当说在政治学和行政学恢复重建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历来并不局限在政治学或行政学界,虽然那时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尚比较有限,而且由于处在改革开放之前,有关研究也不可能明确上升到“体制改革”的高度。改革开放以后,在广大政治学、行政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实践的呼唤下,学术界对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内容也相当丰富,为构建我国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应当看到,由于我国政治学和行政学研究的底子薄,基础理论较为肤浅,有关研究又深受现实政治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理论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的系统观点,学术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同一水平上的重复研究比较多,富有理论创新的成果还不多见。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迫切要求学术界在体制改革理论上进行创新和超越。在此情况下,总结和分析建国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的进展,对于切实推进21世纪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繁荣中国政治学和行政学等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于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战略中的地位问题,国内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主流观点认为行政体制改革介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一般认为,中国改革战略系统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上下两个结构。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循于经济主导模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副产品,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由于既有的改革基本上是遵循经济体制改革驱动政治体制改革,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先导,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发展序列,这就导致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时间落差和进度落差,这两大落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拉大,政治体制的不适应性矛盾日渐积累,引发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上的双重困境,并且相互激化。对此,邓小平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国家基本的政治结构和权力关系,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很难有实质性突破,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未能彻底解决。
在政治体制改革进退维谷而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行政体制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目的就在于及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并进而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由于中国政府传统行政思维和行为的惯性影响,以及政府及其成员本身的权力利益关系,政府缺乏自我改革的内在动力。在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应是克服各种改革阻力,通过结构性的职能转换,有效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三大体制改革的思路。其中行政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先导,既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客观要求,又是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直接动力。有的学者指出:“当行政体制改革的诉求被提出后,它就同时承担起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克服旧体制下形成的某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促进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某些弊端,巩固新的经济基础。”行政体制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实际启动的共同要求,处于中国体制改革逻辑发展全程的结合部。
实际上,行政体制改革本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学者指出:政治体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各种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团体)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二是政权的组织形式或政体;三是政府(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即行政
体制。但在政治体制改革在总体上难以推进的情况下,行政体制改革便从政治体制改革当中脱颖而出并进而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对此,学术界予以相当的关注,从不同角度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予以论证。例如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从法理上讲,中国“议行合一”的国家政权体制决定了行政机关只是立法机关的执行机构,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府发挥着非常活跃的国家统治和管理力量的功能,在所有国家机器(人大与“一府两院”)中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实际承担着大量行政立法、决策和执行事务。因此,将行政体制改革从政治体制改革中单列出来,一方面有利于推进行政领域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适应经济体制的变迁,带动政治体制的变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五六十年代后的政治发展经验,特别是亚洲“四小龙”行政体制改革先导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提供了取同的对象。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行政体制改革优先模式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优先模式并不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情。由于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涉及政府功能的定位、政府组织结构的设置、行政权力的运行、行政法制的建
设以及行政人员的管理等,可以广泛借鉴外国政府管理的经验,故具有较高的实际可操作性。从根本上说,行政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从政治体制改革当中剥离出来并取得重要地位,是由中国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根据政治—行政“两分法”的基本理论假设看,政治体制改革导向权力利益再分配和公平与民主诉求,行政体制改革导向责任和效率,行政体制改革能以改善政府成本—效益关系(紧缩编制、转换职能、澄清吏治、提高效率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避免积极政治体制改革所可能造成的超前政治参与等“转型问题”。中指出,“现代性产生稳定性,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性”,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并不是落后的产物,而是转型的特有问题,包括大规模的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之间的矛盾等等。)从现实情况看,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以行政为中心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中,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执行,政府的效能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行政领导,政治与行政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交织关系。这决定了行政活动对于政治的重要影响,行政体制改革可以有效促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胡伟等:《论政治——中国发展的政治学思考》,第329-358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第1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第194-20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国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光明日报》,1993年2月21日。汪玉凯:《从政策调整到体制创新》,《工人日报》,1998年10月14日。
亨廷顿在《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安德森;《公共决策》,第47-49页,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作业三.填空题
1.人民代表大会2.城市地方3.五.4.直辖市5.行政手段6.块块管理为主7.层级8.分类管理9.税收10.雇员制
名词解释
1. 地方政府人力资源
是指省级和省级以下政府系统内所雇用的人力资源以及地方政府所能利用和开发的人力资源,包括地方国家权力系统与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系统内所雇用的人力资源,以及民主党派人士、新闻媒体、作协、艺术团体、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员。
2.政府职能:
是指政府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国家、社会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和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以及为此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所体现的功效和作用。
3.地方政府公共财政
就是地方政府的理财活动。即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责任,依据宪法和法律,运用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进行的资金的收支和管理活动。
4.地方立法权
是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立法权的地方国家机关,按照宪法、法律的规定或授权,根据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特点,制定、修改、废止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规范性法律文本的权力。
简答题
1.1.提供教育等公共服务
2.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
3.保护生态环境
4.维护社会秩序
3.(1)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
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是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配之以自上而下转移支付的健全,来完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是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2)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科学界定地方政府职能(3)根据事权和职责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
(4)对进一步合理界定省以下政府的职能、权限和财政收支的划分(5)压缩管理层级(6)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论述题
首先应当科学地界定引咎辞职的标准。在认定标准上,必须本着客观公正、群众认可、定性准确、定量合理的原则,在体现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努力增强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让辞职者明白自己“咎”在何处。当然同时也要避免将引咎辞职标准一律数字化不良倾向。因为这样虽然便于操作,却很不科学。最大的隐患是,上面定下数字硬杠杠,少数地区、部门和单位在出事之后很可能会拼命隐瞒事故真相,导致更恶劣的后果。
其次,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操作程序。不少西方国家也并没有关于“引咎辞职”的法律条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像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如《法国公务员总章程》、《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均立法规定了公务员的辞职辞退制度,但都没有与引咎辞职相关的条款。显然,在这些国家中引咎辞职制度还未成为法律规范。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仅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了辞职和辞退两种形式。辞职是指公务员“不愿意”或“不适宜”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而自己提出的一种制度,属于公务员的个人行为和个人权利。辞退则带有强制性的条件。显然,引咎辞职不属于这两者的范畴。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一些明显不称职,甚至严重失职、渎职的人非但不会主动请求辞职,反而“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这无疑将严重影响其所在地区和单位的发展。虽然我国法律还没有引进引咎辞职制度,但宪法和法律也没有排斥这项制度,因此建立一个与辞职辞退互补、与引咎辞职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势在必行。
再次,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使之与引咎辞职制度共同发挥积极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成熟的引咎辞职制度离不开另外两个相关方面:一是可以启动国家程序追究官员的失察责任和不作为责任,比如立法机关可以提出不信任案对官员进行责任追究;二是能够表达国民意向,即国民意愿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我国现在缺乏启动国家程序的相应规范来对引咎辞职提供支撑,但如果对现有的政治架构赋予新的内涵就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人大进行监督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询问、质询和提案。法律对提案内容并没作具体限制,我国人大虽然从来没有提出过不信任案,但完全可以赋予它这个新职能,使引咎辞职获得国家程序的支撑。另外,引咎辞职的根本标准应是公众的满意度,而我国政府在运作中缺乏透明度。这就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政务公开。二是言路畅通,让舆论、公众对不称职官员的批评能够充分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官员的行为得到有效地监督制约,才能使该“引咎辞职”的人辞职下台。
最后还要认真做好引咎辞职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引咎辞职是为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而建立的一种淘汰机制。因此,对引咎辞职的干部既不能另眼看待,也不能放任自流。对引咎辞职的干部,如果具备条件,可以根据影响的大小、承担责任的轻重、个人综合素质和工作实绩优劣等情形,采取转岗、降职任用、待岗或提前退休等多种方式进行安置。对那些认真吸取教训,在新的岗位上进步明显、得到群众公认的,应当及时表扬鼓励。对符合提拔条件的还可以重新予以起用,努力形成一种既“能上能下”,又“能下能上”的新局面。同时,干部引咎辞职后,对经调查、审计等发现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应当坚决查办,以防止某些干部把引咎辞职当作保护伞,逃避党纪国法的处理。
作业四.
回顾《地方政府学》课程的学习生活,我自感喜忧参半,收获与经验同在,成绩和失误并存,专业知识储备有所丰富,能力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让我受益颇丰,倍感欣慰。学习是知识积累的唯一途径。我感到,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一年多的工作经历告诉我: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工作方面的相关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其运用技术的各方面知识都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这也是工作之后选择度成人本科教育的原因和目的。“活到老,学到老”,对知识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潜下心钻进去,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有所见长。
1、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于学习过程本身。
我感到,学习除了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思考和得到的启示。学会适应,初入大学,来到崭新的大学校园,对这里的情况很不熟悉,特别是这里的上课时间,挺不习惯,经常坐不住,弄到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都不自觉地分神,浪费了不少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现在基本上都可以习惯了这个学习时间制度,保证每堂课都认真听好听足。此外,在课余时间,我还抓紧时间阅读各方面的书本知识,以求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多方面的考虑问题,避免片面看问题,养成不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学习,我认为还有一样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学习态度,养成一种谦虚、勤问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而言非常重要。因为我知道学习上的东西来不了弄虚作假,是不懂就不懂,绝不能不懂装懂,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例子都证明了只要保持这两种学习态度才行。所以,我一有问题就问同学和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学会思考,“行成于思毁于随”,工作经验告诉我,工作的时候只知道盲目去干而不去深入思考是不会去的进步的,学习犹是如此,在《地方政府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就通过一道道习题,一次次讲解,弄清楚了问题的逻辑层次,进而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不断总结,并把这种习惯运用到工作当中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学习的落脚点在于指导工作实践。
工作实践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是从象牙塔迈向社会的“再淬火”,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工作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加深对社会的全面认识。因此,从学校再次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我有以下几点体会:摆正心态,拥有一颗平常心,一颗谦虚求教的心,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社会里的人。在实践中不如意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不能轻言放弃,我们要把它当作是走向成功的经历,我们应该积极总结经验,积累宝贵的财富。懂得珍惜,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会总结,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学会节约,节约积累来的财富。用心体会工作实践,那么我们将不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正视工作,对工作要有热情,要跟公司上级、同事相处的时候,要真心相待,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与之和睦相处,就如同对待老师和同学一样。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善于沟通,跟老师同学在一起时,要不断地跟他们沟通,工作中,更要拉近人际关系,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此外,我感到我们学校的课堂设置,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手段,管理水平以及教师的形象、举止等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针对大部分在读生都在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情况,我们在自身调整工学矛盾的基础上,也希望学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我们参加工作学生的困难和需求,以便于更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
第四篇:地方政府治理作业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政府治理》课程考核要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的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
一. 作业要求
1.回答问题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文字表达流畅。
2.理论工具应与所选题目相一致,能够运用适当理论进行阐述和论证。3.主次分明,字体小四,宋体,行间距1.5。
二. 作业内容
1、结合实际,谈谈实现地方多中心治理的前提条件。(50分)
答:实现地方多中心治理的前提条件:
一、首先地方多中心治理主体要实现角色转换
地方政府不是全能的,如同市场一样存在缺陷。在不稳定因素凸显的今天,各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政府失灵”,所以,首先必须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角色转换,才能稳步地推进地方公共管理的多中心治理。(1)地方政府应从单纯使用权力到注重树立法理权威
(2)企业型组织应从注重利润索取走向回报社会、担当社会责任。(3)非营利组织应从依赖走向自治。
二、地方政府的引导
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强化社会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才能形成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协作,才能使地方公共机构能够以较低的治理成本完成公共服务的提供。
三、公民社会的构建 一个国家自治化程度越高,代表着公民社会越成熟;公民社会越成熟,意味着多中心治理体系越完备。
四、权力资源的再分配
“多中心”治理要求的分权化指的是不同层级政府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将相关权力、责任向市场与公民社会转移的过程,表现为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关系结构。
2、结合实际,谈谈地方治理中制度实施的困境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50分)
答:地方治理中制度实施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下列这些方面:(1)有效监督的缺失
在理论上来说,地方政府不会监督制度的实施,因为监督对于监督者和被监督者,惩罚对于惩罚者和被惩罚者,成本都是很高的。而且监督和惩罚后的利益有可能被其他政府无偿占有,会产生搭便车的行为。当各级地方政府认为惩罚不遵守诺言者比不惩罚更不利于自己时,他们很可能消极对待惩罚。如果应该受到惩罚的地方政府没有被惩罚,实际上不监督被隐性地激励了,地方政府很可能会选择不监督。(2)制度效率的递减
地方治理中,制度会面临着效率递减的问题。制度在制定出来的一段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制度开始实施的时候要与其他的制度安排相契合,这段时间内的制度效率比较低;随着制度契合程度的提高,制度效率会随着提高,并会达到效率制高点;随后,随着制度环境的变迁,制度的调整速度会慢慢滞后于民众的需求,这时效率就会下降,这就是任何制度都无法避免的效率递减规律。(3)制度创新困难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作用仍然面临困境:它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蔓延,阻碍权力中心推行的制度变迁进程,影响制度变迁的整体性推进。
第五篇:第二次作业
读《大学》八目
小议中国式传统“英才”的烙印与转变
[内容摘要] 《大学》中充当灵魂链锁式的 ‚三纲八目‛是中国传统式英才立志立德立功立言的有效途径,也是内圣外王孔儒大道的实现形式。但随着时代发展,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也应当辩证看待并取舍其中的观念,从而与世界接轨,让古老的中国焕发新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 ]
修身
八条目
治国平天下
齐家 一.八条目—中国传统个体道德修为的具体步骤
《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正如《形象学导论》一书中所言,我们通常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道德的内在修为(内修),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的外在修为(外治)。这里由于篇幅和学识有限,同时我个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修身的起点和源泉,所以我们重点就格物致知进行浅析。《大学》中界定模糊的‚格物致知‛是历代儒学中争议最大的存在。什么是格物?向来是《大学》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说,在思想史上很少有那个概念能象格物这样,产生过这么多的分歧,这么多不同意见。其中较有影响的,如郑玄认为‚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礼记正义》)按这种说法,‚格物‛乃‚致知‛的结果,而不是相反,显然不符合《大学》的原义。朱熹则认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朱熹释‚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有一定道理。不过他又认为格物的最终目的是‚推极吾之知识‛,即发明内心先天具有的理,显然又是主观发挥了。王阳明认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传习录上》)这个解释主观性更强,离《大学》的原义也更远。
那么,格物的原义到底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大学》文本中去,从上下文义的关系结构中去寻找解答。以往学者或偏重于文字训诂,或偏重于哲学阐发,都有失片面。因为‚格物‛的‚格‛,歧义颇多,不胜枚举,仅影响较大的就有‚来‛、‚至‛、‚正‛、‚度量‛(《苍颉篇》)等数义,而‚物‛乃‚大共名‛,格物一词,文献中又没有旁证,所以仅凭训诂,显然难以找到答案;同样,《大学》一些概念、命题的陈述不够明确,为后人的哲学的阐发留下了空间,对思想、学术的发展可能不无裨益,但却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们对其原义的理解。与此不同,《大学》虽然对格物等概念缺乏明确交代,但它的结构却相当严谨,不仅三纲领与八条目自成一体,而且上下文字互相照应。所以由此出发,庶几可以找到格物的真实含义。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现代汉语词典》给予的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那么如何做到格物致知?我大致浏览《大学》后,比较赞同宋.朱熹的看法——《大学》的要害是‚格物‛,格物的要害是切己。切己是精神要求,格物是身体力行。切己方显以为格物,格物所指必归于切己。所谓‚切己‛,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内省。如何运用内省法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二是笃行。《礼记》云:‚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说文解字》对‚笃‛字的解释有两种:一为固也,二为厚也。从这个意义出发,只要明确目标,坚定意志,坚持不懈,就能真正做到‚笃行‛。因此,对于我们而言,要格物致知,实际上就是八个字,即‚德技共举,知行合一‛。
二,对于八条目的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但随着深入阅读和理解《大学》中的这段文字,我对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因果关系产生了疑问。内修和外治通过修身这一环节联系起来,那么是不是说做到了内修四目就能达到外王和兼善天下的宏愿了呢?我觉得不然。历史的声音给了我们很多矛盾的结局:先以孔丘为例,活至七十三岁,被鲁君尊为‚国老‛,在其他诸国也得到礼遇,可是其为了实现自身理念以过半百之龄周游列国,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终不得志,虽有一干门徒相随,但儿孙之福是享不到的。这样能说他‚齐家‛了么?苏武牧羊,二十年不改归汉之心;嵇康打铁,飘飘然离凡尘之外;两者都是古时君子效仿的典范,但一个妻子改嫁,一个亡于小人之讥讽,遗下弱女幼子,二者都没能‚齐家‛,但是他们修身的功夫不够么?再有,汉武帝父子相残,唐太宗弑兄篡位,明成祖叔夺侄权,三个都是不‚齐家‛的典范,可是又各自独立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辉煌时代。不‚齐家‛便不能‚治国‛乎?三国时蜀相诸葛孔明,有安邦定国之才,经天纬地之能,然六出祁山而不能,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所以诸此种种,我们看到,八条目固然是先人的宝贵财富,但是必须按照具体情况和时代背景进行取舍,否则也只能沦为一纸空谈。时至今日,有关八条目的遵循与舍弃更应当充满理性与思考,否则我们也只能在‚传统人才‛的小径上与世界潮流渐行渐远。我们必须对于传统的道德评价和利义关系进行全新的认识和转变,才能真正不负《大学》一古文盛典,不负老祖宗们的心血!
参考文献
《大学章句》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版
[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郑玄、吕友仁 上海古籍出版社
》许慎、徐炫
中华书局
《中庸〃大学》 《礼记正义 《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