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治思想史重难点辅导

时间:2019-05-14 21:2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政治思想史重难点辅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政治思想史重难点辅导》。

第一篇:中外政治思想史重难点辅导

绪论

一、中外政治思想史的概念:

政治思想:适应一定时代的需要,反映一定的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划策。

特征:阶级性与社会性

时代性与继承性

民族性与交汇性

二、中西政治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为维护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政治统治服务的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2、不同点:

(1)两种思想体系的思维形式不同。

A、中国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务实性,强调知行合一。B、西方文化则表现出唯理性强调逻辑思辩。

(2)两种政治思想全系的侧重点不同。

A、传统政治思想的侧重点在于解决君主的最高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因此在国家问题上表现出以管理国家到认识国家、组织国家。

B、西方政治思想的侧重点在于,他们在探讨政治问题时,普遍关心和要求解决的是人为什么要过政治生活,为什么要建立国家的问题。即从认识国家的本质入手,其次便是对政体问题的关注。由此西方政治思想在国家问题上呈现出从认识国家、组织国家到管理国家这样一种顺序。(3)两种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不同。

A、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说是一贯型的,几千年“一以贯之”。主流:君主集权主义,不变中也有变,好呈现出主流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法家、阴阳家、佛学思想结合的趋势。

B、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是演变型的,从横向上看,西方政治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虽然也是派别林立,诸家杂陈,但在纵向上,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则经历了不同的政治观的演变,即自然政治观、神系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但从其继承性上看,西方政治思想发展是“变中有不变”,其中某些要素,始终没有中断。

它们构成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这些要素包括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这样一些价值观念及其制度建构,而这些观念恰正是西方自由主义的内涵。因此,我们可以把自由主义看作是贯穿于西方政治思想的一条主线,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就是自由主义滥觞、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章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古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

一、城邦制度与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1、城邦制度的特点:

话语(言论自由)具有压倒一切其它权力手段的特殊优势。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都是被赋予完全的公开性。公民的平等地位。小国寡民。

2、城邦的社会构成

公民:享有从事祭祀和政治活动权力的人。

自由人(外邦人和雅典公民的女性后代及配偶)不享有公民权。奴隶

3、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二、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发展

公元前12C——公元前8C“荷马时代”,古希腊便已出现政治思想的萌芽,其表现《荷马史诗》。其中便用的正义、法律观念蕴含着政治观念的萌芽。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1)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2)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3)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三、古罗马及其政治思想 古罗马社会的特征:

(1)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疏远

(2)个人不再完全融于整体,其结果导致了个人的某种解放和个人主义的萌芽。

(3)人类一体、种族平等的新观念逐渐形成 古罗马政治思想的特点

(1)古罗马政治思想家对希腊的政治思想兼收并蓄(2)从共和国公民权利和义务发展阐述国家的本质

(3)古罗马政治思想是沟通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近代政治思想的桥梁

四、苏格拉底及其政治思想

生平简介: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的传统开创者 政治思想

专家治国论:强调道德的作用,并认为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美德即知识”强调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哲学思想

一、理想的国家

生平简介: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城邦时期的政治哲学家

著作《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政治思想及其特征

(1)政治哲学以理念为基础

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和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是不真实的。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变动不居。理念只能被某高超的智慧所把握,真正的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因此,为了掌握国家的知识,人们必须达到对国家理念的认识。(2)他的政治思想与他的国家理论和他的经历有关(3)《理想国》及正义论:

《理想国》阐述了一个理想的城邦,包括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

柏拉图政正义论的实质是国家正义,其意是指严格地贯彻了社会分工原则并依据国家职能“统治”、“保卫”和“生产”而划的三个等级,即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分工互助。柏拉图认为,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也是理想国家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

二、哲学家治国的思想

理想国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便是哲学家执政治国,这也是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只有哲学家才达了对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家怎样组织、怎样治理。哲学家是挽救城邦的希望

三、政体思想

柏拉图的政体思想是贤人政体,即哲学家为王的政体。

第三节

亚里斯多德的城邦思想和政体理论

一、创立政治学学科: 生平简介: 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32)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政治学》和《雅典政制》。其中政治学为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该书将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并分别论述了城邦的起源、目的、本质、理想城邦的原则,城邦的性质及现实城邦等问题。并指出政治学是研究人和城邦“至善”的科学。

二、城邦思想

1、“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2、人类的目的是实现所谓的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结果。

组成城邦的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公民的本质就是平等享受政治权利,城邦则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有足够的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即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

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不是主人与奴隶的结合。城邦政治家的权威是对自由人的治理。

三、政体理论 城邦政体的含义

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

(1)政府的宗旨,即统治者只照顾统治者自身的利益还是照顾到全城的公共利益(2)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多寡 分类

(1)正宗政体(2)变态政体

理想的政体

(1)体现最基本的民主原则

(2)以“中庸”为原则,以中产阶级为基础

(3)混合政体即将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混合起来

第四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

一、自然法思想

斯多葛派在使自然法成为完整的理论并使其发挥重要作用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绝对统一的整体,而人生这个绝对统一整体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小宇宙。每个人的灵魂也分享了作为宇宙灵魂的“圣火”,他的理论是宇宙普遍理性的一部分,他的本性也是宇宙本性在人身上的分有或体现。因此,人也必然受那种弥漫于宇宙之中的普遍法则的支配,构成自然秩序中和谐的一部分。这个支配和人的“理性”便是自然法。

二、平等思想

所有的人相互平等,因为他们都是神的儿女。

斯多葛派将平等原则大胆地适用于奴隶、外邦人或野蛮人身上。

打破了城邦时代对人的身份的种种偏见,以新的价值尺度衡量了人的价值。

还提出自觉服从自然法对于实现人人平等的意义,从而将自然法与平等观念恰当地结合起来,影响了以后平等思想的发展。

第五节、西塞罗的共和国思想和自然法观念

一、共和国思想

生平简介: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著作《论共和国》(或译为《论国家》和《论法律》)

他将希腊政治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的政治哲学介绍到罗马。

国家的含义:“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国家是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 合起来的集合体”。所谓“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就是国家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推崇混合政体

二、自然观念

西塞罗对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作了创造性的介绍和阐述,为共和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自然法先于成文法而存在,它是正义的根源,是人类法律的基础。自然法是“正确的规则”或最高理性。它根植于自然与“自然相一致”,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内在准则,因此它永恒存在和普遍有效。

它命令人们做正当的事情,禁止人们做不正当的事情。“当这种理性确立于人的心智并得到实现,便是法律”。

自然法是有高于人类一切立法的权威,是判断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是衡量人类立法和人类行为的准绳,法律只有符合自然法,才是真正的法律。

通过西塞罗有力的影响,希腊的自然法思想被罗马人所接受,特别是罗马法学家和基督教神学家所接受,在西方悠久的自然法传统上,西塞罗起到了关键的联接作用。

西塞罗认为,既然所有人都由自然法联结为一个整体,所有的人就都应该是平等的,都是整个世界国家的成员。

第六节

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一、神学思想 生平及著作

奥古斯丁(354—430)著作《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主要观点

(1)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和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政治思想的特点

他以《圣经》为最高权威,极力推崇信仰,贬低理性,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的关系中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

(3)宣扬人的“原罪”和“恩典”理论。

(4)将一切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罪恶都说成是上帝对人的惩罚。

二、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

地上之城,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城上之城(人们选择肉欲的生活)上帝之城,由爱上帝发展到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人们选择精神生活)

上帝之城中由注定要得救的基督徒组成的,他们真诚笃信上帝,具有“虔诚、敬畏、忏悔、勤劳和禁欲等美德,其余的人则构成世人之城”。到末日审判时两座城才彻底分开,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世人之城无论多么富足,他们的命运仍是悲惨的,注定要被上帝所抛弃,永远要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世俗国家是上帝灵魂实现自己拯救计划的工具。赋予教会以更高的地位。

他系统的阐的基督教国家理论,以及他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章 中世纪西欧神学政治思想

1. 欧洲封建社会政治观念

西欧封建社会从5世纪到15世纪延续1000多年,史称“中世纪”。中世纪时期,西欧存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社会处于长期分裂状态。基督教发展和兴盛,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神学观念占主宰地位。基督教发展很快,后被罗马统治者立为国教,成为统治人民的精神鸦片。

中世纪神权压倒一切,世俗权力服从于教权,教权高于王权,教会高于国家。教权和王权的斗争形成了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对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神学政治观。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2. 中世纪的政治思想表现的基本特征

首先,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征。

政治学的首要问题是教权与俗权的关系问题。

第二,世俗国家观念淡薄是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又一特征。

世俗国家观念的淡薄无疑有利于强化教会统治,树立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意识。

第三,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教权高于王权,教权至上的思想成为思想的主流。“双城论”、“日月论”、“两剑论”,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

第四,中世纪的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

政治理论基本上显得非常贫乏,很少产生杰出的政治学著作和论文。

3.阿奎那政治思想和但丁、马西略反对教会统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是西欧封建社会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论证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教权高于俗权的合理性,国家理论,关于法的本质、目的、特征和分类的思想。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世纪也有反教会的人。

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者。但丁政治思想的中心是实现意大利的统一。提出建立“世界帝国”的主张。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但丁支持王权,反对教权。坚持教权与王权分工的理论,驳斥君主权力来自于教皇。

马西略是西欧中世纪最著名的市民阶级政治思想家,是开始使政治思想摆脱神学束缚的代表人物。马西略要排除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干涉,以实现意大利的和平和秩序。马西略注重人的现世的幸福生活, 和平是幸福生活的保证, 分工互助是实现和平生活的途径。官吏和政府权力是和平的保卫者,教会对国家事务的干涉是和平的最大威胁。

第三章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1.了解资本主义形成时期西欧社会的重大变化,理解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基本内容;

从14世纪开始,西方进入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是以民族国家和个人精神为主要特征的。

从政治思想角度看,文艺复兴带来巨大影响:人文主义以人为本,以人的眼光看世界,看社会;提出世俗主义,开始摆脱神学影响,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揭开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序幕。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宗教改革运动不但进一步确定了近代以来兴起的个人精神,而且为近代西方提供了自由、平等、民主、民族国家等基本概念,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2.重点掌握马基雅维利、布丹的政治思想。

马基雅维利将权力视为国家本质,作为研究政治问题的出发点,为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为统一意大利提出一套主张,第一个把政治、伦理分开。伦理问题不能用政治手段解决,同样,政治问题不能用伦理解决。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严复译为《霸术》,称霸之术,权术。

布丹:国家主权。第一个讲主权问题的是布丹。

第四章 17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1.欧洲大陆的社会政治状况和17世纪英国革命的影响和英国政治思想的特征

17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时期,英国革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通过这次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权利观念,同时也形成了以限制权力、分权、法治为核心的权力观念,这为英国自由宪政思想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内的封建专制势力,在英国率先建立起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本国的发展。就世界范围来看,在英国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成为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典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为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从而揭开了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2.霍布斯、洛克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霍布斯的贡献在于为地道资产阶级思想奠定了基础。

最初比较全面阐述自然状态、自然权利的是霍布斯。他第一次把自然状态讲得那么清楚。自然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关系。这种思想发展到最后是专制。

洛克发展了霍布斯思想。他认为,自然状态是和平、自由状态。洛克思想贡献主要是为英国革命做辩护。

洛克明确提出自然权利(NATURE RIGHT),与生俱来,人人都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财产之权。人权神圣不可侵犯,后写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和联合国宪章。

洛克的另一贡献是提出分权理论。要想保护人权一靠法制,二靠分权。

第五章 18世纪欧美政治思想

1.18世纪重点关注美国和法国

思想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展开。这场启蒙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后期,并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但是,启蒙运动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

法国的启蒙运动提倡科学,宣扬理性,以其巨大的批判性力量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准备。启蒙运动也影响了美国革命。

就思想内容来看,推崇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主张废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天主教教义,传播资产阶级的人权与民主等构成了启蒙运动的基本主题。对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要求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最基本特征。

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出发点和目的,构造了这一运动的基本精神。这对18世纪的法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理性甚至成为18世纪的标志,人们称之为“理性时代”。理性为人们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做了辩护。

事实上,人们从启蒙意义上使用理性这一词,理性几乎成为启蒙运动的代名词。

启蒙运动步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尘,继承了它的精神财富,使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达到“顶峰”,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基本成就,总结了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的基本经验,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启蒙运动对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和合众国的建立。《独立宣言》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是表达人权的政治纲领。

三权分立和制衡思想,美国在实践三权分立上是典型。

2.孟德斯鸠、卢梭、杰弗逊、汉密尔顿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孟德斯鸠。提出政治自由概念。象洛克一样,提出分权思想,继承发展了洛克思想,分权思想此时成熟。分权还要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不允许存在不受制约的权力。

卢梭。主要提出人民主权思想。国家应该是民做主。主权在民。

杰弗逊。宪政思想,民主思想。

汉密尔顿。立宪,三权分立制度。

重难点辅导七:黑格尔法哲学

黑格尔的法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学说,因此有关国家主权问题便成为他的法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黑格尔认为国家是实在的精神,即活的地上的精神,法哲学要处理的是国家理性、国家制度等涉及伦理本性的问题。所以,他的《法哲学》的副标题: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并在“序言”中给予了说明,他认为法要达到国家阶段,需要一系列的过程、阶段。法哲学即展示这样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法的本性的学说。

一、理解黑格尔国家主权理论的基本前提

1.黑格尔有关道德Maralitaat 与伦理Sittlichkeit的观点,特别是有关伦理世界的看法。对此,在《法哲学》与《精神现象学》是有区别的。他强调市民社会的地位,但又认为国家高于市民社会。

2.黑格尔对于法的本性的观点,即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他认为作为“法的概念”,其知性Verstand与理性vernunft是有区别的。法是从概念向理念的运动。

3.黑格尔关于法的等级划分:抽象法--基于罗马法权的元规则;市民社会的法--作为法学家的法律;道德法--内在良知的法律;国家法--作为政治法的法律。

二、黑格尔国家主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黑格尔首先规定了国家的本性,认为它是实现了普遍与特殊之统一的自由的理念,在其中,市民社会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普遍利益获得了制度上的有机统一。由此黑格尔既反对契约论,也反对绝对权威论,强调法律制度,即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性意义,认为它是现代国家的本质特性。

从政治制度上看,黑格尔认为国家的实体分为三个方面或环节:一是立法权,它对应普遍性;二是行政权,对应特殊性;三是王权,对应个体性。由此看见,黑格尔的对于国家权力的划分,不同于孟德斯鸠等人的理论。他把司法权放在了市民社会,并把王权提高到重要的国家法的高度。

黑格尔有关国家主权的理论,集中体现为君主立宪的国家观点。从国家理性来看,黑格尔的主权理论又分内外两个方面。1.对内主权

国家作为政治有机体,其生命的自由意志只能由一位君主来体现,国家主权即为王权。在此,黑格尔批评了传统根据统治者的数量来划分君主制、共和制和民主制等政体的观点,认为自由意志的本质是政体的关键,而他理解的主权是从政治法的本性来规定的。由此黑格尔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的国家主权的理论。

首先,政治国家的职能和权力等各个环节是一种理想性的统一体,其中的个人性只是一个符号,全体大于部分,由此,黑格尔批评了三权分立的机械论。在这个方面的论述中,黑格尔强调了法制的重要性,主权是宪政意义上的拟制的国家本性,反对专制的国家。

第二,作为国家意志的最佳体现是王权,主权即王权,即一个个体性的君主作为国家本性的化身。但君主的统治是基于法制、宪政,所以黑格尔提出了君主立宪的国家主权理论。主权是国家意志的决断性的产物,它的主体从历史上看,由个人--君主来代表,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最高形式上的表述,虽然仍然具有 偶然性。

第三,君主的个体性虽然从继承来看,难免偶然和任性,但立宪君主的主权行使,只是御笔的签字,象征性的职能,最多君主有任免政府官员、赦免罪犯的特权。由于国家制度的现实运作在于行政,所以,君主也不承担政治责任。黑格尔又讨论了君主继承权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黑格尔的君主立宪制的主权理论,具有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德国国家理念的综合特征,基本上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国家说学,属于保守的自由主义的谱系。

2.对外主权

传统的主权理论集中体现在国际法中,黑格尔同样把主权视为对外的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表现,他认为这个国家主权只能由君主来体现,他对于所谓“人民主权”的批评。强调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荣誉。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在此提出了一种“战争伦理”的思想,与康德的“永久和平”的理论呈现出明显的对立。

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脉络

第七章先秦政治思想,包括殷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其中,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大发展时期,诸子百家就诞生于这个时期。

第八章汉代的政治思想。西汉东汉总共 400 年,政治思想发展的重点在西汉初期。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就是在董仲舒和汉武帝的推动下形成的。

第九章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处于发展的鼎盛阶段,然而政治思想的发展相对平稳,基本趋势是汉以来主流思想的延传。不过在平稳中也有若干闪光点,如唐太宗李世民的重民与纳谏思想,韩愈的“道统论”等。

第十章宋元时期政治思想。宋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有三条线索:改革思潮(王安石)、理学、功利思潮。元朝立国时间较短,又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因而有人提出元朝没有政治思想。其实并非如此。宋代的理学本是民间学术,后来成为官方政治意识形态。理学官学化的过程正是在元仁宗朝完成的。

第十一章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明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有三条线索:一是朱元璋、张居正的集权思想;二是心学派的王守仁;三是王门后学泰州学派的平等思想。另外还有这一时期“异端思想”的典型李贽。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是三位重要的思想家,其中黄宗羲的思想具有近代议会民主政治的色彩。足以启发后人。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习重点

1.先秦

殷商:

上古三代指夏商周,讲思想史从公元前 16 世纪的殷商开始。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只讲儒墨道法四家。

殷商时期处于萌生阶段的政治思想透露有两个信息:一是帝王个人专制,二是王对神和祖先的崇拜。统治者通过祭祀祖先和神,论证权力合法性。这些认识给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专制集权思想一脉相承,源头在殷商时期。

西周讲周公。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叛乱,制礼作乐,大兴分封,是西周王朝实际开拓者。他有很多政治认识,提出对天的崇拜、保民思想、慎刑罚、有德等。

周公把道德引入政治等思想直接影响到儒家思想。孔子崇拜周公,周公思想是儒家思想主要来源。

中国的重民思想源头在周公。

文人、士的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多元与文化的多元化。

儒家学派:孔、孟、荀

孔子:春秋晚期。其思想掌握三点: A 基本政治态度:天下有道无道; B 通过礼的方式,恢复统治秩序,是为天下有道(有等级秩序); C 仁的思想,属于政治道德,讲人我关系,仁者爱人;从道德入手,规范人的行为。

孟子:战国中期。道德政治化的典型。从性善论到仁政。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荀子:战国晚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性恶论,礼法兼施,礼义为主。

道家学派:无为之治。春秋晚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道是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谁决定四季?是冥冥之中的自然力量起作用——道。老子考察人类社会,发现人心很坏,统治者很糟糕,于是提出无为而治,统治者减少干预和愚民统治方式。战国时代的庄子继承老子社会批判思想,认为一切社会文明成果都应批判,理想社会就是回归自然。

墨家学派的思想比较特殊,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追随者众多。墨子有十大主张,比较重要的有尚同、尚贤、兼爱。

尚同是比较典型的政体思想。墨家认为,要自下而上形成政长系统。天—诸侯—卿大夫—乡—里,每一级政治长官要与上级保持一致。

墨子提出理想社会是兼爱。

法家学派:法家思想体系:法(法律)、势(权势)、术(权术)。法家思想战国初三个人物:李悝(法的思想)、申不害(权势思想)、慎到(权术思想)。稍后是商鞅,特点是重罚主义,主张用重刑,轻罪重罚。他提出人性好利说,然后利用人的好利本性,实现其“耕、战”即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

韩非在人性好利上有特殊认识,对于势的认识也很独到。并提出思想文化专制的主张。韩非在理论上完善了势法术体系。.秦汉时期

秦的统一时间短,二世而亡。其中的关键是李斯。李斯将法家思想推向极端化,造成思想文化专制,打击了当时维护秦政权的士人;又提出《督责术》,削弱了秦的统治能力,加速了秦的灭亡。

西汉

贾谊总结秦亡教训,提出秦灭亡不仅在于严刑酷罚,而且在于不懂制度转换,夺取天下靠武力,治理天下,巩固政权只靠武力不行。

贾谊的重民思想:自古以至于今,凡与民为敌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董仲舒:天人合一政治论。天神崇拜由董仲舒完成,把天人通过阴阳五行联系起来。阴阳五行是当时解释世界最科学的理论。董仲舒解决了权力合法性问题——君权天授,自董仲舒后,所有帝王都要祭天。

然后,他还提出了权力制约问题。他提出的“天遣论”通过灾祸告戒帝王,不调整政策就会天降大祸。

董仲舒把伦理道德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三纲五常”。官本位、权力崇拜、歧视妇女等与“三纲五常”有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隋唐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重民思想—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重民思想经李世民的宣传,影响极大。

李世民善于纳谏。谏—下对上提出反对意见。李是纳谏典型,谏臣魏征提了 200 多条意见,基本被接受。提出著名的“三鉴说”。

韩愈道统论:汉代始,佛、道等宗教思想对文化的影响巨大。韩愈为维护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和强化儒家思想的真理性,而提出道统。道统是一个圣圣相传的序列。.宋元时期

宋代要重点讲王安石、李觏。王安石的人才观最完善。

理学思想比较难懂,不一定要掌握。

元朝用夏变夷思想是解决民族关系问题,主流文化是汉文化,其余是亚文化。孔子提出华夷思想。华夏是黄河流域,夷狄是周边少数民族。孔子认为,华夏永远高于夷狄,因为华夏懂得礼仪文明,这是以文化为依托的民族心理。.明清时期

朱元璋问题较阐明确,就是专权、治吏。

王守仁心学重点在人性改造。其后比较重要的是泰州学派,王艮、李贽等。

王艮有平民化思想、平等思想。提出道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这在认识上打破了等级观念。这一认识被李贽发展。

李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最有个性的思想家。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思想对辛亥革命请思想有很大影响,革命党宣传革命思想,提到黄宗羲“人民要做天下的主人”等。黄宗羲提出人民主权思想、学校议事等。

第二篇:)国际私法重难点辅导

(2013.06.10)国际私法重难点辅导(文本)

石蕾:大家好,今天的教学活动正式开始

今天的主题是重难点辅导,今天我们会就本课程的重难点内容逐章逐节进行辅导,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 国际私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际私法基础知识

一、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及其特征

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关系。涉外民事关系是指民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三者之一具有涉外因素的,即为涉外民事关系。

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特征 1.涉外性。2.广泛性。3.国际性。

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冲突

法律冲突是指在涉外民事关系中,由于涉外因素导致有关国家的不同法律在效力上抵触。

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具体内容大家自己看教材,但是第三个原因涉及到法律的域内效力和域外效力之间的冲突。什么是域内效力和什么是域外效力也就是什么是属地效力和什么是属人效力也是国际私法上的很重要的概念,同学们要重点看一下。

三、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调整

(一)冲突法调整:又称间接调整。采用的方法是制订一个冲突规范,在冲突规范当中指出怎么来适用法律,从而找到应该适用的法律,这个法律称之为准据法。这里涉及到经过冲突规范的指引就产生了间接性。

(二)实体法调整:制订统一的实体规范,直接适用这个直体规范。这种方式也称之为直接调整。第二节 国际私法的范围和定义

一、国际私法的范围

中国国际私法学界对国际私法范围有大、中、小国际私法之争论。我们认为,国际私法范围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规范;

(二)冲突规范;

(三)统一实体规范;

(四)国际民事诉讼程序和商事仲裁程序规范。我们采用的这个观点基本上是属于中国际私法的范围。

第三节

国际私法的渊源

国际私法的渊源是指国际私法规范的表现形式。任何一个法律部门都有其特定的法律渊源。国际私法的法律渊源包括国内立法、国内惯例、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一、国内立法

国内立法是国际私法渊源的最早表现形式,迄今为止仍是国际私法最主要的渊源。其具体表现为:散见式、专章专编式、法典式。

二、国内判例

国内判例是一国法院审理某一案件作出的判决及该判决确定的法律原则对以后的司法审判具有拘束力。我国不承认判例具有法律拘束力。我国承认判例是国际私法的渊源。

三、国际条约

没有什么具体强调的内容

四、国际惯例

国际惯例是在国际交往中经过反复的实践逐步形成的具有确定的内容,为世人所共知的行为准则。国际惯例的适用,须国家同意、当事人选择。

五、学说作为国际私法渊源问题 第二章国际私法发展史 第一节

国际私法学说史 对于一个学说,主要从四方面把握,即背景,创立(创立年代、创立人、创立方式),内容,评价。

一、意大利法则区别说

二、荷兰的国际礼让说

三、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

四、柯里的政府利益分析说

一、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史

中国唐朝《永徽律》最先规定国际私法规范。

1756年《巴伐利亚法典》、1794年《普鲁士法典》规定了冲突规则。

1804年《法国民法典》关于国际私法的规定对各国国际私法的立法产生过巨大影响。19世纪末至20世纪,国际私法的立法由法典中的国际私法条款转为法典式立法。

二、国际私法的国际立法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在国际私法统一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893年至1951年,这一时期的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是临时性的国际会议,而非国际组织。1951年通过了《海牙国际私法会议规约》,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成为政府间的国际组织。第一届海牙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发起人。

第三节

我国国际私法的历史 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史

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宋、元、明承袭唐制,明末、清发生逆转,采属地主义立场。1918年北洋政府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际私法法典《法律适用条例》。1953年中国台湾颁布《涉外法律适用法》。第三章冲突规范 第一节

冲突规范的法律特征与冲突规范的结构和类型

一、冲突规范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冲突规范是指对特定涉外民事关系的调整,指出应适用哪一国法律作为准据法的规范。冲突规范的法律特征:

1.冲突规范不直接规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只指出该民事关系应适用何国法。2.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相结合,才能最终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二、冲突规范的结构

冲突规范在结构上有范围和系属组成。范围是指冲突规范所要调整的民事关系,系属是指调整涉外民事关系应适用的法律。

连接点是指把特定的民事关系与某国法律连接起来的桥梁与纽带。

三、冲突规范中的连接点

连接点是指把特定的民事关系与某国法律联系起来的一种事实因素。连接点反映着特定的民事关系与一定地域法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连接点多以国籍、住所、居所、营业地、物之所在地、行为地等客观标志确立,现在连接点的确立,除采用客观标志外,还采用主观因素与客观标志相结合的方式确立连接点,如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的原则。

四、冲突规范的类型 单边冲突规范 双边冲突规范 选择型冲突规范 重叠型冲突规范

五、系属公式

双边冲突规范的系属又称作系属公式,其种类有:

(一)属人法

(二)物之所在地法

(三)行为地法

(四)法院地法

(五)旗国法

(六)当事人合意选择的法律

(七)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第二节

准据法及其确定

一、准据法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准据法是指按照冲突规范的指引而援用的确定当时人权利与义务的特定实体法。准据法有两个法律特征:

1.准据法是经冲突规范指引所援用的法律。2.准据法是能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法律

二、准据法确定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区际法律冲突与准据法的确定 1.区际法律冲突的概念 2.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方法 3.我国区际私法的特征 第三节 先决问题

一、先决问题的概念

先决问题是指涉外民事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是以另一个问题的解决为条件的,这另一个问题就是先决问题。

二、先决问题的法律地位 先决问题具有独立于主要问题的法律地位。第四节 识别

一、识别的概念、起源

概念。识别是将涉外民事案件的事实情况或有关问题进行分类,把它归入特定的法律范畴,以确定应适用的准据法。

起源。1891年德国法学家卡恩在《潜在的法律冲突》一文中首次提出识别问题,1897年法国法学家巴丁在《关于法律关系性质的确定》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识别问题”这一概念。

二、识别的对象 识别的对象是事实情况。识别的对象不是冲突规范。

识别的对象不是冲突规范中的连接点。

三、识别的法律依据 石蕾:第四章 第四章

冲突规范适用过程中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反致

一、反致的概念

1.广义的反致和狭义的反致 2.反致、转致、间接反致的概念

二、反致制度的产生

1.反致制度产生于1878年法国法院审理的福尔果继承案 2.反致产生的原因

A.客观原因。对同一涉外民事关系,法院地国与有关国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系属。B.主观原因。法院把冲突规范指向的国家的法律理解为包括实体法和冲突法在内。C.与同一涉外民事案件相关联国家之间的法律存在致送关系。

三、各国反致的立法与实践 1.接受反致、转致 2.接受反致、不接受转致 3.不接受反致、转致 第二节 法律规避

一、法律规避的概念与起源

法律规避是指当事人为了逃避本应适用的法律,故意制造一些条件以便利用冲突规范,使对其有利的国家的法律得以适用。

法律规避起源于法国鲍富莱蒙离婚案

二、法律规避的构成条件 1.当事人存有规避法律的故意。

2.当事人实施了规避法律的行为,改变了连接点,或者规避了各国法律中规定的连接点。3.当事人规避的是强制性法律,而非任意性法律。4.当事人实现了规避法律的目的的。

5.当事人规避法律后,仍与原国家或原地区保持某种联系。变更连接点的几种情况。法律规避产生的原因。

三、法律规避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

法律规避是独立的法律制度,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四、法律规避的范围

法律规避仅指规避一国的实体法,还是包括一国的冲突法。法律规避仅指规避本国法,还是既包括本国法,又包括外国法。第三节 外国法的查明

一、外国法查明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外国法的查明是指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根据冲突规范应适用外国法,如何确定该外国法是否存在及如何查明该外国法的内容。

二、查明外国法的方法

1.英美法系国家多把外国法看作事实,由当事人负责举证。

2.大陆法系国家多把外国法看作事实,由法官负查明外国法的内容。

3.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家把外国法视为法律,原则上由法官查明,必要由当事人予以协助。4.秘鲁等国家把外国法视为法律,原则上由当事人查明,当事人不能查明时,法官采 取措施负责查明。

三、外国法内容不能查明时的解决方法

1.以法院地法代替应适用的外国法。我国法律亦作了相同的规定。2.类推适用内国法。

3.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抗辩。4.适用一般法理。

四、外国法错误适用的司法救济 第四节 公共秩序保留

一、公共秩序保留的概念与涵义 公共秩序保留是指法院依本国冲突规范指引应适用外国法时,如果外国法的内容与本国的冲突规范相抵触,则可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

1.公共秩序保留与公共秩序 2.公共秩序保留的历史沿革 3.公共秩序保留的三种表现形式 第五章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第一节

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

一、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含义

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是指外国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在内国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二、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历史发展 1.敌视主义时期 2.贱视主义时期 3.差别主义时期 4.相互主义时期 5.平等主义时期

三、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几种制度

(一)国民待遇

国民待遇是指一个国家给与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不低于给与本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国民待遇的特点。

(二)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给惠国给予受惠国的待遇不得低于他已经给予或将来给予第三国的待遇。最惠国待遇的特点。

(三)优惠待遇

普遍优惠待遇是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性的、非互惠性的关税优惠制度。

第二节 自然人

一、自然人的国籍

(一)国籍冲突 1.国籍的概念 2.国籍的取得方式 生来取得 传来取得

3.国际冲突的形式 积极冲突 消极冲突

(二)国籍冲突的解决(1)国籍积极冲突的解决

A.当事人所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籍中有一个是内国国籍时,内国国籍优先,只承认内国国籍,不承认外国国籍。

B.当事人所具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籍都是外国国籍,其解决方法有:(A)以当事人最后取得国籍为其国籍。

(B)以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所地以及与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国籍为其国籍。(C)由法院确定其国籍。(2)国籍消极冲突的解决(A)以当事人住所所在地国家为其国籍,无住所或住所不能确定,以当事人居所所在地国家为其国籍。(B)由法院确定其国籍。

二、自然人的住所

同学可以比照国籍这几个方面学习。冲突: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冲突的解决方法与国籍差不多。

四、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的权利能力 1.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 2.自然人权利能力法律冲突的解决

(二)自然人行为能力 1.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 2.自然人行为能力法律冲突的解决 第三节 法人

一、法人的国籍 1.法人国籍的概念

法人对一个特定国家的属性就是法人的国籍。2.法人国籍的确定 A.成立地 B.管理中心所在地 C.主要营业所所在地 D.实际控制标准 E.复合标准

二、法人的住所

各国确定法人住所的作法。

四、外国法人的认许 外国法人的认许的概念 外国法人的认许的方式 A.特别认许制 B.一般认许制 C.相互认许制 D.分别认许制 第六章 第一节 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行为。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的准据法。第二节 代理

一、涉外代理的概念与代理的法律冲突

二、涉外代理的法律适用

(一)被代理人与代理人关系的准据法

(二)被代理人与第三人关系的准据法

(三)代理人与第三人关系的准据法

三、代理法律适用公约 第七章涉外物权的法律规定 第一节

涉外物权中的法律冲突 涉外物权的法律冲突

涉外物权法律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权的主体和客体

(二)物权的种类与内容

(三)物权的取得、转移和消灭

(四)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

(五)物权的保护方法 第二节

物之所在地法原则

一、物之所在法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物权依物之所在地法原则产生于13世纪的法则区别说。当时的物权主要指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不动产,而动产适用所有人住所地法,其原因是动产数量太少。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力的发展使流动资本增加,动产的比重加大,最终导致动产和不动产物权都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二、物之所在地的确定

(一)有体动产所在地的确定

(二)无体动产所在地的确定

三、物之所在地的适用范围

1.物之所在地法决定物权客体的范围。2.物之所在地法决定物权的种类与内容

3.物之所在地法决定物权的取得、转移、变更、和消灭的条件。4.物之所在地法决定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别 5.物之所在地法决定物权的保护方法

四、物之所在地法原则适用的例外 1.运送中物品的法律适用

2.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的法律适用 3.与人身关系密切的动产的法律适用 4.外国法人财产清算的法律适用 5.无主土地上的物的法律适用 6.外国国家财产的法律适用 第八章涉外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第二节

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原则

一、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

(一)专利权的法律冲突

(二)商标权的法律冲突

(三)版权的法律冲突

二、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原则

(一)适用知识产权原始国法律

(二)适用保护国法律

(三)原始国和保护国法律兼用

(四)有关知识产权转让的法律适用 第三节 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与国际组织

一、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

六个公约的缔结生效时间,我国加入时间,主要原则,内容。第四节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建立

1967年7月14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顶国际会议上签订了《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该公约1970年4月生效。1974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我国1980年6月3日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90个成员国。第九章涉外合同之债的一般法律适用原则 第一节

涉外合同法律冲突与解决方法 确定合同准据法的同一论与分割论

同一论主张将合同的几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统一适用一个法律。分割论主张对合同的几个方面作以分割,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第二节

涉外合同之债的法律适用原则

一、意思自治原则 1.意思自治原则的内容 2.意思自治原则的产生和发展。3.意思自治原则的范围

无限意思自治原则,主张选择法律不受限制,但要合法、善意。有限意思自治原则,主张合同准据法的选择必须与合同有一定的联系。4.意思自治的方式

明示的意思自治,要求当事人对合同准据法的选择明确的表示出来。

默示的意思自治,法官根据合同中的一些因素推定当事人已默示同意适用某一国法律。

二、客观标志说

客观标志说是指法院依照“场所支配行为”的原则以与合同有关的客观标志为依据,确定合同的准据法。

在各国的立法与实践中,与合同有关的客观标志主要有:

合同订立地、合同履行地、当事人国籍或住所、物之所在地、法院地或仲裁地。

三、最密切联系说

(一)最密切联系说的概念与特征

1.最密切联系说是指某一法律关系在当事人没有选择应适用的法律或选择无效的情况

下,法院依据这一原则,在与法律关系有联系的国家中,选自一个与该法律关系本质上有重大联系,利害关系最密切的国家的法律予以适用。

2.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法律特征:

(1)最密切联系原则是一种新的法律选择方法。

(2)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核心是通过对合同以及与合同有关的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寻 找与合同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3)最密切联系联系的原则赋予了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二)合同中最密切联系因素的判定方法 1.美国的合同要素分析法

2.大陆法系国家的特征性履行说。特征性履行是指法院根据合同的特殊性质,以何方的履行最能体现合同的特性来决定合同的法律适用。

第三节 我国关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原则

一、意思自治原则

二、最密切联系的原则

三、强制适用中国法原则

四、国际条约优先原则

五、适用国际惯例原则

第十章 几种具体合同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调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国际公约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重要)1.签定生效时间。我国加入时间。2.公约的适用范围 3.公约的适用依据

4.我国加入公约时提出了两项保留

二、调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国际惯例

1.影响较大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文件(2000年惯例的特色)2.常用贸易术语:FOB、CIF、CFR(重要)第二节

国际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及其法律适用

(一)班轮运输合同 1.提单及提单的法律职能 2.调整提单运输的国际公约

1924年《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

1968年《修改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的议定书》 197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

(二)租船运输合同 概念和种类

二、国际航空运输合同及其法律适用

调整国际航空运输合同的国际公约(公约名称重要)1929年《华沙公约》 1955年《海牙议定书》 1961年《瓜达拉哈拉公约》

三、铁路运输合同及其法律适用 调整国际铁路运输合同的国际公约

《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 《关于铁路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 其中我国加入的公约。第三节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运输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适用冲突规范确定合同的准据法。

(二)适用国际惯例。第四节

国际贸易支付的法律适用

一、票据及其法律适用

(一)票据的概念与种类

(二)票据的法律冲突及其两大票据法体系

(三)票据法律适用原则

二、支付方式及其法律适用

(一)支付方式及种类

汇付、托收、信用证。各自概念和类型。信用证的法律特征

(二)支付方式的法律适用 托收统一规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第十一章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侵权行为及其法律适用

一、侵权行为的责任基础(涉外侵权损害赔偿的责任基础):一般采用过错原则,推定过错原则和特殊案件采用无过错原则。

二、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以及这种情况下的法律选择 第二节

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

一、传统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原则

(一)侵权行为地法

(二)法院地法

(三)重叠适用行为地法和法院地法。

二、当代侵权行为法律适用原则

(一)侵权行为自体法

(二)有限意思自治原则

(三)当事人的共同属人法 第三节

几种特殊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一、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

(一)发生在公海上的侵权行为(船舶内部、传播碰撞的法律适用)

(二)发生在领海内的侵权行为(停泊或行驶在领海内发生侵权行为、撞坏港口设施或排放有毒物质的法律适用)

(三)我国法律对涉外海上侵权的法律规定(海商法里的规定)

二、空中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

三种情况(航空器内、航空器碰撞或与其他物体碰撞、航空器事故致使旅客受伤或受损)下分别的法律适用。

调整空中侵权行为的三个国际公约:华沙公约、海牙议定书、瓜达拉哈拉公约

三、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

四、公路交通事故的法律适用

五、油污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第十二章涉外婚姻家庭关系法律适用 第一节

涉外婚姻的法律适用

一、涉外结婚的法律冲突

二、结婚实质要件的法律适用 1.依婚姻缔结地法。2.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3.混合制。

三、婚姻形式要件法律适用 1.适用婚姻缔结地法 2.适用当事人本国法 3.适用属人法或婚姻缔结地法 4.领事婚姻。第二节

涉外离婚案件的管辖权及其法律适用

一、涉外离婚案件的管辖权 1.以住所或居所为标志的管辖原则

2.以国籍为主,住所或居所为辅确定管辖权原则

二、涉外离婚的法律适用 1.适用法院地法 2.适用属人法

3.选择或重叠适用属人法和法院地法 3.适用有利于离婚的法律

三、关于离婚法律适用的国际公约

1902年6月12日海牙国际私法会议通过了《关于离婚及别居管辖权与法律冲突公约》,该公约在离婚及别居法律适用上采用一种所谓“双重隶属原则”,即采用重叠适用当事人属人法和法院地法的原则。这实际上是海牙会议试图协调当时世界上存在的一些国家不允许离婚只许别居,而另一些国家只许离婚不许别居这两大制度的结果。第三节

夫妻关系的法律适用

夫妻关系主要分为夫妻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大部分。

一、夫妻人身关系的法律适用

(一)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

(二)适用行为地法

(三)适用有利于夫妻人身关系效力确定的法律。

二、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适用

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适用主要涉及如下一些内容:

(一)意思自治原则的运用

(二)关于分割制还是单一制确定准据法的问题。

(三)属人法。

(四)关于准据法的不变主义与可变主义问题 第四节

亲子关系的法律适用

一、父母与婚生子女关系的法律适用。

二、父母与非婚生子女关系的法律适用

三、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适用 第五节

收养、监护和抚养的法律适用

一、收养的法律适用

(一)涉外收养成立要件的法律适用

(二)涉外收养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适用

收养关系形成之后,在确定收养效力时,应适用的法律。

二、监护的法律适用 涉外监护的法律适用

三、抚养的法律适用 抚养的法律适用

第十三章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遗嘱继承

一、遗嘱形式要件的法律适用

(一)遗嘱形式要件的法律冲突

(二)遗嘱形式要件的法律适用

1.采用区别制,不动产适用遗产所在地法,动产适用其他法律。

2.采用单一制,不分动产和不动产,统一适用立遗嘱人本国法或立遗嘱地法。

二、立遗嘱人能力的法律适用

立遗嘱能力适用立遗嘱人的属人法。遗嘱中涉及不动产,一般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

三、遗嘱内容的法律适用 1.适用立遗嘱人的属人法 2.动产遗嘱适用被继承人属人法 3.适用遗产所在地的法律

4.立遗嘱人在一定范围内指定所适用的法律 第二节 法定继承

一、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

(一)区别制 概念及内容。

(二)同一制 概念及内容。

(三)遗产所在地法

(四)合并制

以属人法为主,兼采财产所在地法 第三节 无人继承财产

一、无人继承财产的概念

二、无人继承财产的法律适用 第四节

关于继承的国际公约

一、1961年《遗嘱处分方式法律冲突公约》

二、1973年《遗产的国际管理公约》

三、1988年《死者遗产继承法律适用公约》 88年公约很重要

第十四章国际民事诉讼程序 第一节

国际民事诉讼程序与国际民事诉讼程序法(了解一下)第二节

外国人的民事诉讼地位

一、国民待遇制度 概念和特征。

二、外国人的民事诉讼能力

民事诉讼能力包括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概念以及我国确定外国人民事诉讼能力的立法与实践。

三、诉讼费用担保制度 概念

四、诉讼代理

(一)概念

(二)律师代理与领事代理。

(二)我国关于诉讼代理的立法与实践

(三)外国人可委托律师、公民作为诉讼代理人

(四)外国人在我国委托律师作代理人的必须委托中国律师

(五)我国承认领事代理

五、国家的民事诉讼地位

(一)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的概念与内容 1.司法管辖的豁免。2.诉讼程序的豁免。3.强制执行的豁免。

(二)绝对豁免原则和限制豁免原则 二者的概念。第三节

国际民事案件的管辖权

一、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概念

二、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种类

(一)属人管辖原则

(二)属地管辖原则

(三)协议管辖原则

(四)平行管辖原则

(五)专属管辖原则

三、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四、我国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法律制度 第四节 司法协助

一、司法协助的概念

(一)概念

(二)内容 1.司法文书送达 2.域外取证

3.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

二、司法协助的机关

(一)中央机关

(二)主管机关

(三)我国的司法协助机关 第五节 域外送达

一、域外送达的概念

二、送达途径

外交送达、领事送达、中央机关送达、法院送达、邮寄送达、个人送达、公告送达

三、我国司法文书域外送达的立法与实践 第六节 域外调查取证

一、域外调查取证的概念

二、域外调查取证的方式

(一)直接调查取证 1.外交或领事人员取证 2.特派员取证

3.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取证

(二)间接调查取证

依据条约和互惠关系通过请求书委托外国主管机关代为取证。第七节

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一、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概念(承认外国法院判决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二者分立与结合的概念都要掌握)

二、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条件 第十五章国际商事仲裁 第一节 国际商事仲裁

一、国际商事仲裁的概念

二、国际商事仲裁的特点

三、国际商事仲裁的分类 第二节 仲裁协议

一、仲裁协议的概念及形式 仲裁协议的形式有: 1.合同中的仲裁条款。2.仲裁协议书。

3.能证明仲裁协议订立的有关文件。

二、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 1.对当事人的法律效力 2.对仲裁机构的法律效力 3.对法院的法律效力

4.仲裁协议是强制执行仲裁裁决的法律依据

三、合同中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重要)第四节

我国的仲裁立法及仲裁规则

一、我国有关仲裁的国内立法

二、我国加入的有关仲裁的国际条约及双边条约的仲裁规定

三、仲裁机构 第五节

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一、外国仲裁裁决的确定 领域标准、非内国标准、混合标准

二、承认与执行外国商事仲裁裁决的概念(参照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概念理解)

三、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法律制度 安建兵:国际私法-调整对象

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国际民事关系,可以称之为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作为国际私法调整对象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如下特点:具有涉外因素。具体体现在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具有涉外因素;是广义的民商事关系;是会发生冲突的涉外民事关系。

石蕾:这也是个重要内容

石蕾:今天的教学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参与。祝节日愉快,下次再见。

第三篇:中外政治思想史11

《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1、(A)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A.政治思想 B.经济思想 C 社会思想 D.文化思想

2、(C)是希腊政治思想萌芽的代表。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荷马史诗》 D.《法律篇》

3、(D)是西欧中世纪最著名的市民阶级政治思想家,是开始政治思想摆脱神学束缚的代表人物。A.路德 B.但丁 C薄加丘 D马西略 4、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D),把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唯理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它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成为17、18世纪西方流行的机械唯物论的著名代表。恩格斯层高度赞扬它是“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18世纪意义上的)”。A.

洛克 B.布丹 C.牛顿 D.霍布斯

5、托马斯·康帕内拉所著(C)一书是继《乌托邦》一书之后,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贡献。

A.《理想国》 B.《波斯人信札》 C.《太阳城》 D.《社会契约论》 6、18世纪的德国政治思想深受法国的影响,在对法国政治思想进行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德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最初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表现除了自由主义的倾向。()以伦理国家观确立了其政治自由主义基本倾向;(B)则主张划定国家的范围来保证个人自由的实现。A 黑格尔

贡斯当 B.康德

洪堡 C.霍布斯

洛克 D.马丁·路德

加尔文

7、拿破仑主持编制的《民法》法典以(A)的社会成果为依据,并把这些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法典详细规定了资本主义财产制度,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定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些周围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

A.法国大革命 B.英国革命 C.文艺复兴运动 D.宗教改革

8、商周到春秋战国。是我国政治思想从(A)的时期。A.产生到繁荣 B.繁荣到衰落 C.确立到发展 D.延续与完成

9、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的只有贾谊,这是传统的(B)的认识顶点。A.天人合一 B 重民思想 C.抑民思想D.重农思想

10、(C)是李世明政治思想和政治事件的突出部分,也是以其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共同四项主张。A.民轻 B.民权 C.民本 D.民主

11、(A)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引老庄思想入儒,提出太极说。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又名《易通》)。

A.周敦颐 B.胡瑷 C.韩愈 D.邵雍

12、明太祖朱元璋政治思想代表了明朝统治者(A)的思想本质。A.集权与专制 B.上帝崇拜 C.祖先崇拜 D.重民和政治调节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柏拉图 答:柏拉图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2分)年轻时柏拉图受到苏格拉底的深刻影响,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成果,设计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提出以社会分工原则为基础建立正义城邦。柏拉图一生著述丰富,并比较完整地流传下来,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4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与政治问题有关。集中阐述政治哲学的主要有三部,即《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理想国》。(2分)

2、神学政治观 答: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2分)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它从基督教神学教条出发讨论政治问题,从《圣经》和神学权威的理论中演绎出政治结论,一些关键的政治学概念如主权等都是在神学的体系内得到讨论。(4分)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2分)

3、边沁 答:英国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2分)1776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著作《政府片论》,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改革主张。1789年发表了《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震。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功利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由此提出他的政府理论和改革主张,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进步要求。(4分)边沁认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人的根本道德原则,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和个人利益之所在。因此,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应以增加人和社会的幸福、减少人和社会的不幸为目的。(2分)

4、董仲舒 答:我国西汉早期的著名思想家,被誉为当时的儒学宗师。(2分)董仲舒着力阐发了儒家典藉《公羊传》中的王权大一统思想,又吸收了墨、法、阴阳等家学说,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天人合一政治论。(4分)董仲舒促成了汉武帝独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并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文化,这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深远的影响。(2分)

5、黄宗羲 答:黄宗羲,字太冲,号南蕾,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2分)黄宗羲是复社的主要成员之一。明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拒绝与清合作,家居著述,今有《黄宗羲全集》传世。(2分)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大师,其思想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性继承,有不少具有时代特色的积极因素,如天下为主君为客、学校议政思想等,对清末维新思潮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4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11分,共33分)

1、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答:中世纪的政治思想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3分)第二.世俗国家观念淡薄;(3分)

第三.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3分)第四.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2分)

2、简述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

答:(1)在马基雅维利、布丹、霍布斯、洛克等人之后,卢梭创造性地将主权学说同“人民”联系起来,把主权学说由“君主主权”发展到了“人民主权”。(2分)

(2)卢梭的主权理论是同公意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卢梭认为,公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2分)(3)从公意理论出发,卢梭认为,主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2分)

(4)由于公意具有权威性、整体性,因此,人民主权也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权威性和整体性。(2分)

(5)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确认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近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深刻地影响了后来资产阶级国家宪政制度的发展,然而,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亦存在着很多缺陷,如否认代议制的可能性、否认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的重要性、否认对主权的限制等。(3分)

3、泰州学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

答:王阳明心学在流行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泰州学派最具特色。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泰州学派的创始人是王艮。王艮之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何心隐等。(2分)

(1)百姓日用之道——道的世俗化。道在传统儒学中一向是神圣至极的东西,只有圣人才能领悟和贱行道,普通人则做不到这一点,即所谓“上智下愚”。王守仁也坚持上智下愚的观点,但他反对程朱理学的繁琐教条,提出了简单易行的修习方法,从而扩大了道的施用范围,也使道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王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道世俗化;(3分)

(2)平等思想。王艮的平等思想的内容包括:第一,人我平等——强调自己思想和意志的独立性,反对外部力量的干涉,并认为这是安身立命、最终达于至善的前提条件。(2分)第二,身与道平等——王艮强调身的重要性,认为身与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何心隐的平等思想内容包括:第一,肯定人的自然欲求,主张对人欲不能禁绝,而是要有所节制,即寡欲。第二,讲仁义,但与传统观点不同;(2分)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他们从万物一体、人性自然出发,否定道的神圣性和凡圣差别,肯定个人利益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向往人人君子、君臣师友的平等社会。泰州学派有力地冲击了礼法名教等传统教条,批判了社会政治弊端,也因此被视为异端,并遭到迫害。(2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如何理解朱元璋集权思想的主要特点?

答:封建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朱元璋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极力树立君主绝对权威,强化国家机器和对全国臣民的控制,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2分)

他的集权思想的主要特点有:

(1)强权与集权主张。整顿纲纪。通过正纲纪,严明等级名分,形成君臣吏层层节制,吏臣君层层服从的体制。制度建设与调整。具体表现:严禁后妃干政;防止地方反叛,军权由皇帝控制;废中书省、罢宰相,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设立锦衣卫等,个人专制显著加强。思想文化专制。遵奉程朱理学;以八股取仕;大兴文字狱;禁止异端邪说;专制思想还祸及古人。(4分)

(2)安民思想和人才观。朱元璋比较重视安民、恤民,夺取天下时,禁止滥杀无辜,在建国后,确立以宽治民的原则。朱元璋重视人才的作用;他的人才标准是德与才,人才选用中注意用人之长,不求全责备;不计出身;不拘亲疏;不限民族;不论资格。认为治天下要靠儒生,重视儒生。他也猜忌人才、残害人才,禁锢人的思想,限制人的自由发展,阻碍学术思想文化的进步。(4分)

(3)严整吏治思想。朱元璋采取断然措施整肃吏治。重视和依靠刑罚的强制手段来整肃吏治,表明了其重典治吏的指导思想和决心。注意惩戒教育,对官民进行普法教育,使之知法、守法、畏法。鼓励民众告奸,发动民众,借助民众的力量来制约、监督官吏。(4分)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巩固朱氏王朝,朱元璋的心思不可谓不缜密,手段不可谓不强硬。然而诸侯、宦官、权臣等祸端本身是君主制度的伴生物,在保存这一制度的前提下,它们是不可能被根除的。有明一代,宦官、权臣之乱也证明了这一点。(1分)

第四篇:中外政治思想史第一次辅导内容

中外政治思想史第一次辅导内容

(2008年3月9日)

上编 西方政治思想史

绪 论

本节需要了解内容:

一、政治思想的涵义:

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

一般来说,政治思想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社会性

2.时代性与继承性

3.民族性与交汇性

二、中外两种政治思想体系之比较(不同)

1、思维形态不同。

中国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务实性,强调知行合一,因而政治思想表现为讲究实际效用。西方的政治思想则重视唯理性。

2、侧重点不同

中国政治思想解决的如何治理国家,为君主提供所谓的“治国之道”。西方政治思想在国家问题上呈现出从认识国家、组织国家到管理国家的顺序。

3、发展轨迹不同

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说是“一贯型”的。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说是“演变型”的。

第一章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古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

二、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特征

了解: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1、智者的涵义(公元前5世纪中叶在希腊一些城邦中出现的一批职业教师,他们自称智者。)

2、苏格拉底(掌握其生平及主要政治思想)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主流传统的开创者。

他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并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名言。总之,他的思想代表了希腊城邦高度发达的政治成就。

第二节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哲学王思想

了解:柏拉图的生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他是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重点掌握:柏拉图的主要政治思想 他的主要政治思想如下三个方面:

一、理想的国家

在《理想国》著作中,他开始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在他那里,正义的城邦国即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他认为,社会分工是

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也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

二、哲学家治国的思想

他认为理想国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就是哲学家执政治国,也是他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哲学家执政就是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他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利。

三、政体思想

他认为,正义的政体、惟一正确的政体是贤人政体。在理想王国中,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就是贤人政体。

他把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不当政体分为四种类型:即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他对政体类型的划分考虑了执政人数的因素,但他更重视每种政体的内在精神和原则。他对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进行了猛烈批判。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思想和政体理论

重点掌握: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影响(他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开创者、是古希腊政治的集大成者,希腊城邦思想的总结者。)他的主要政治思想成就如下:

一、创立政治学学科

他第一次使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并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城邦思想

1、在探讨城邦的起源时,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人类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他说,人按本性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如此,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

2、他提出,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结果在与家庭与村社的比较中,城邦的本质显现出来。

3、他论述了城邦的本质和性质。他把城邦比成有机的政体,个人是城邦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

4、他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

三、政体思想

他为完整的政体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继承了柏拉图的政体理论,提出了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其一是政府的标准,其二是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的多寡。

他具体分析了政体变革的原因及其防止的办法。同时,他认为,理想的政体形式应体现最基本的民主原则。在他看来,城邦是平等的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它在本性上就是民主的。他提出,理想的政体是以“中庸”为原则,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总之,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充分体现了古希腊城邦高度的政治文明,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 斯多葛派的政治哲学

重点掌握:斯多葛派的历史地位(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重点掌握:斯多葛派的主要政治思想::

一、自然法思想

斯多葛派在使自然法成为完整的理论并使其发挥重要作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源于其自然哲学。他们认为,人也必须受那种弥漫于宇宙之中的普遍法则的支配,构成自然秩序中和谐的

一部分。这个支配人的“理性”就是自然法。他们奠定在西方思想历史上的自然法传统。

二、平等思想

平等思想的提出,是斯多葛派注重人的内心生活,把人的精神特征置于首位的结果。所有的人相互之间都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是神的儿女。

他们认为,由于所有的人本性相同,精神平等,共同受自然法的支配,因此,人类就构成了一个情同手足的整体,一个世界国家。

平等思想的重要意义:

斯多葛派的平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它打破了城邦时代对人的身份的种种偏见,以新的尺度衡量了人的价值。

第五节 西塞罗的共和国和自然法观念

重点掌握:西塞罗的生平(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重点掌握其主要政治思想:

一、共和国思想

1、他重新对国家进行了定义。他说:“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即国家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把国家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从此成为人民集体的事务或共同财产,所以被称为“共和国”。

2、在他的国家概念中,他还特别强调法律的作用。他认为法律的纽带是国家的实质,没有共同遵守的法律,就没有国家。

3、他推崇混合政体。他对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都持批评态度。而由三种单一政体结合而成的适中的“平衡的政体”才是最好的政体。这种政体既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又具有稳定性。

二、自然法观念

在西塞罗看来,自然法先于成文法而存在,它是正义的根源,是人类法律的基础。自然法是“正确的规则”或“最高的理性”。自然法具有高于一切人类立法的权威,是判断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是衡量人类立法和人类行为的准绳。

评价: 总之,西塞罗的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他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

第六节 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重点掌握:奥古斯丁的生平及历史地位(教父学的最高权威)

一、神学思想

1、他以《圣经》为最高权威,极力推崇信仰,贬低理性。

2、他宣扬人的“原罪”和“恩典”理论,并把这套理论应用于现实,把一切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罪恶都说成是上帝对人惩罚。

二、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理论(双城论)

1、双城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他区分了“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他提出,两种不同的爱创造了两座城,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了地上之城,由爱上帝发展到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

依照他的理论,两个城在现实生活中是混合在一起的。

2、他指出,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自己拯救计划的工具。与世俗国家相比,他赋予教会以更高的地位。

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是对立的,但对于许多低等级和终结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可以达成一致。这样就构成了共同体的一套价值体系,社会正是这个共享受的中间价值领域。

评价:总之,他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的关系中来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将政治哲学有机地融合于神学体系中。

他的神学思想,他系统论述的基督教国家理论,以及他依据双城论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本人也因此在基督教会内享有巨大的威望。

第二章 中世纪西欧神学政治思想

第一节 西欧社会状况政治思想特征

掌握以下内容:

二、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思想以基督教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2、世俗国家观念单薄

3、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4、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

第二节 阿奎那的神权思想

重点掌握:阿奎那的生平(他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神学大全》。重点掌握: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如下:

一、信仰和理性

1、阿奎那坚持基督教的信仰,致力于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 理论基础。他对《圣经》的绝对信仰,是他研究一切问题的基础。在论述神学时,他常常采用神学的、理性的和经验的三重根据。在他看来,这三者并不存在矛盾。

2、他在调和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时,将信仰置于最高位置。他承认人的理性作用,但同时认为理性最终仍要服从信仰,为信仰服务。

他的目的就是用理性来阐明信仰所指示的真理。他便把人的理性看成人的道德活动的源泉,而道德的基础存在于人性之中。

3、他把人的道德活动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上帝的理性,而道德活动的最终目标所要达到的最高的善,就是上帝。

二、教会与国家

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他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论证教权高于俗权。他认为,国家和教会虽然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但目的各有不同。他承认国家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但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理性。因此,从根本内上说,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三、国家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表现在对国家的起源和目的的论述上。

1、在论述国家起源时,他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天然是个社会或政治的动物”。

2、在国家目的的问题上,他认为,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

3、对国家的作用,他从热门需要一个指导者、照顾公共幸福的需要、社会需要某种控制力量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4、在政体理论上,他也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他首先把政体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两类,然后又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将前者各分为三种。他主张建立的政体,是一种类似于将君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相结合的混合政体,是受贵族制约的选举君主制度。他认为,这种政体是神法所规定的一种政体,最符合上帝的意志。

四、法的性质与分类

1、关于法的本质。他认为法的本质就是“受理性节制”的意志。因为他始终把人的理性看成是上帝理性的体现,因此,法的本质归根到底也必然是上帝的意志。

2、法的目的。他认为,法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们的道德生活和社会福利。

3、法的特征。他认为,法的特征在于意志所具有的强制性,法要有强制性。

4、对法的分类。他把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热法和神法。他认为永恒法是上帝的理性,适用于整个宇宙,是一切法律的本原。他更加强调人法与神法的关系。他认为人法必须受神法的指导。

评价: 总之,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本人被基督教奉为圣人,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第三节 反对教会统治的政治思想

一、但丁的“世界帝国论”

重点掌握:但丁的生平及历史地位(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者)、代表作(《论世界帝国》)重点掌握:但丁的政治思想 如下:

1、他的政治思想的中心是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他认为最大的统一能够得到最大的和平。因此,他主张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世界帝国,由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实行统治,以保障人民所要求的和平。

2、他提出君民利益一致的理论。

3、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他支持王权,反对教权。

4、在王权与教权的关系上,提出二者分工的理论,并以此驳斥了君主权利来自于教皇的观点。

二、马西略对神权统治的否定

重点掌握:马西略的生平及历史地位(是西欧中世纪最著名的市民阶级政治思想家,是开始使政治摆脱神学束缚的代表人物。)重点掌握:马西略的政治思想 如下:

1、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是马西略政治思想的中心。

他从维护世俗权利的立场出发,对封建教会和教皇的权利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且探讨了教会的改革问题。

2、他又从世俗和宗教两个方面解释了国家的目的,并肯定了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认为宗教在国家生活中是必要的。他认为人的幸福生活是以和平为保证的。

3、马西略认为,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必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排除教会对国家生活的干预。应该取消教会中的教皇专制和等级教阶制度。在人法和神法的关系上,他认为二者是毫无关系的两种不同的法。

4、难得可贵的是,他的政治思想,已经表现出摆脱神学束缚的倾向。突出表现在他的人民权利思想上。他认为,不管是君主还是议会制定法律,立法权都属于人民。

评价:总之,马西略反对教会干涉国家事务,反对教会的神权统治,否定教会的封建等阶制度等思想。这些都为以后的宗教改革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他的政治思想中表现出的摆脱神学束缚的积极倾向,不仅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而且对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西欧社会和改革运动

重点掌握:

一、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

1、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展示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在欧洲历史上,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首次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和宗教神学发起猛烈攻击,在文化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以后欧洲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4世纪到15世纪中叶,是文艺复兴初期。人文主义新思想的提出,标志着问题复兴运动的开始。

第二阶段:从15世纪中页到16世纪末页,文艺复兴逐渐走向繁荣,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等诸多领域。

第三阶段: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页,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兴起时期。

评价: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和理论指南,同时,它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中最伟大的贡献。恩格斯高度赞扬文艺复兴运动,称其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世俗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二个重要内容。

2、宗教改革运动

与文艺复兴运动相继发生的是一次来自基督教内部的思想解放潮流,即从15、16世纪开始,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自西向东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反封建、改革教会为目标,成为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恩格斯称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第一,区分理性与信仰,并在世俗领域中承认理性的地位是宗教改革的理论家们在方法理论上的重要贡献。第二,建立民族教会是宗教改革的第二个内容。

评价:宗教改革在政治方面的贡献是:进一步区分了信仰和理性,强调了近代的个人精神,不但为民族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辩护,同时还对近代西方思想中自由、平等和民主观念提供了最初的表达,为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第二节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重点掌握:马基雅维利的生平及历史地位(他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被西方学者尊称为“政治学之父”。)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内容如下:

一、权利政治观

1、他明确地将政治与道德分开,从权利的角度理解政治,从而为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主张国家的本质是权力,政治就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斗争,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利为目的。

3、他对西方政治思想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现实政治问题,这也是他权力政治观的基础。

4、他注重从历史和实践经验中寻找政治统治的规律,其历史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出发点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影响,为其权力政治观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

5、在权力政治观的指导下,他又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

第一,主张国家至上论。主张建立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制止封建割据和内讧,抵御外辱和驱逐外国侵略者。

第二,他反对教皇和教会对世俗政权的干预。

二、共和制理想

1、马基雅维利将政体分为六种。三种好的政体,即君主制、贵族制和平民制。他持一种政体循环论的认识。

2、在他看来,共和国制度最符合平等、自由的要求,能够极大地增进公共福利,保证公民 财富的安全和增长。

3、同时,他又主张君主制,这也是出于其共和主义的理想。

在他看来,共和政体必须在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中才能实行。实质上,他拥护君主制度,实质上要借助王权的形式,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建立近代的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三、政治统治方法

1、他提出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君主统治之道,被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他认为,为了夺取和维持政权,有良种方法可以利用,一是法律,一是暴力。

2、他十分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以法律来治理国家,实行法治。

3、他又重视在统治的过程中争取民心。

第三节 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

重点掌握:路德的生平及历史地位(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导者)

一、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惟信称义 改革教会 教俗权力分离

1、他提出“惟信称义”,不靠事功。强调了个人理性在得救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西方个人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他提出改革教会的主张。

他向罗马教廷的“宗教等级”观点提出了挑战。对罗马教会的权威进行了深刻批判,揭露了其内部的腐败。他认为教徒之间是平等的。主张建立宗教会议。

3、他的教俗权力分离的思想

第一,他进一步发展了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双城论,从精神和肉体的二元对立出发,提出了“两个世界”的思想。

第二、为世俗的王权做了充分的辩护。教皇的权力不能超过皇权,甚至应当服务于皇权。第三,将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评价:他的宗教改革理论当中包含着重要的革命思想,不但有益于破除罗马教会对人们的精神束缚,同时还鼓舞了个人与民族精神,为欧洲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当然,他的思想并不是彻底的。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

重点掌握:加尔文的生平及历史地位(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重点掌握:加尔文的政治思想:

1、提出了预定论和新教伦理

他的预定论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均由上帝安排,这种安排是永恒的,人的命运也不例外。同时,他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他又将世俗的职业赋予神圣的性质,肯定了基督教徒奋斗的重要性。

2、教会改革和民主共和国

加尔文不仅将民主共和的理论应用于教会改革,建立起民主共和的教会,而且他还在日内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共和国,为近代西方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提供了实践经验。

第一,他否定了以君主制的办法治理教会的论调,主张按照民主的原则组织教会。这样,他就以共和制度改造了教会,在精神领域建立了一个不同于世俗封建专制制度的共和国。

第二,他进一步将民主共和的观念应用到政府体制的分析上。第三,他不但主张政体的合一,还主张政教的合一。

第四节 布丹的国家主权理论

重点掌握:布丹的生平和历史地位(近代西方主权学说的创始人)重点掌握:布丹的政治思想:

一、国家理论

1、他提出了国家的概念。他认为所谓的国家就是由许多家庭内及共同的财产组成的具有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它包含以下要素:其一,家庭;第二,共同财产;第三,主权;第四,合法。

2、他提出了公民理论。从家庭、权力、服从等重要概念出发,他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公民概念。他特别强调了家庭中的家长权威。

二、主权理论

主权理论是布丹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他继承了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国家理性”概念,进一步发展了古代已经存在的主权概念,并最终使“主权”成为近代欧洲政治学理论的主流话语,并成为详尽解释国家主权原则的第一人。

1、他明确地将作为最高权利的主权赋予国家,从而衍生出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国际主权概念。他的主权具备了永恒性、绝对性和独立性等重要特征。

2、他认为主权的具体运用不是无限的,绝对不受限制的权利是不存在的。他详细论证了主权的有限性。

3、他详尽地为主权罗列了立法、行政、司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政体思想

1、他第一次区分了国家的类型和政体。成为他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又一贡献。根据主权的归属,他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平民政体。

2、他认为,主权在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他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

3、他考察了政体的更替及其原因。

评价:无论是国家理论、主权理论还是关于政体的思想,都使布丹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一个关键人物。

第五节 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产生

了解:莫尔和康帕内拉的主要思想内容

一、莫尔的乌托邦思想

1、他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的角度提出了以共同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的设想。

2、在政治上,他明确地提出要实行民主政治制度,让普通的公民能够广泛地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

3、他的思想有着“哲学王”的特征。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高首脑由威望最高的贤人担任,是一个“哲学家皇帝”。

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社会

1、他将私有制看作是社会弊病的总根源,对私有制进行了猛烈批判。他提出的总的解决方案就是消除私有制,实现公有制。

2、在政治制度上,太阳城实行共和政体,他又将这种共和制度同柏拉图的贤人政治和基督教的某些思想融合起来,提出了政教合一的贤人政治。同时,他也提出最高管理人员应该由具备智慧和才能的哲学家担任。他还主张民主制度的原则。

第四章 17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欧洲大陆的社会政治状况

了解内容:这一时期欧洲大陆的经济和科学的发展状况,英国革命及其影响。

第二节 霍布斯对近代政治观念的阐释

重点掌握:霍布斯的生平及历史地位(西方近代政治学理论的阐发者)重点掌握:霍布斯的主要政治思想 如下:

从自然状态出发,以社会契约论解释国家权利的产生过程,以自然法和自然权利论证人权正是这一时期 政治思想家所具备的一个共同特征。霍布斯就是这一潮流的创始人。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1、第一,他假设了一个自然状态。

他认为国家成立以前,人类生活在自然状中。人们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每个人都是自由的。第二,人们通过自然法的规诫来作为行动的指南。他将这些法则精简为“自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他阐发了自己的关于政治生活的基本构想,建构起政治哲学理论的大厦。

2、他认为国家的本质就在国家本身,也就是主权。

他通过对自然法和国家起源的论证,他不但从自然法中得出了自然权利的观念,同时创造性地将马基雅维利和布丹的国家和主权观念同自然权利的概念联起来,以社会契约论的形式论证了群里产生的过程,以自然法的方式论证个人权利的合理性,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观的基础。

二、主权学说和专制主张

霍布斯进一步发挥了布丹的主权理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本质,并指出了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性质。

1、他认为,主权者的权力不受任何个人、团体的权力限制,也不受法律的限制。他否认任何对主权者的约束。

2、他认为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构成主权的各项权力都是统一不可分的。

3、他批评了民主制的种种弊端,认为君主制是所有国家类型中最佳的。

三、民众的权利与主权者的义务

1、霍布斯是从公民的自由出发来论证臣民的权利的。他认为,作为一个臣民,有两种自由,一种是即使有主权者的命令,人们仍然可以拒绝不做的自由。另一种是在主权者未以条令规定的地方,臣民有自由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或不采取行动。

2、根据人们在国家中的权利,霍布斯又规定了主权者的义务。他认为主权者的根本义务是保卫人民的安全。他将服从自然法作为君主的主要义务。

除此之外,他还为主权者规定了一些具体的义务,具体如下:主权者必须保护好主权;教育人民;根据良好的法律和平等的原则进行统治。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

第三节 洛克的权利主张和分权思想

重点掌握:洛克的生平和和历史地位(早期自由思想的代表人物)重点掌握:洛克的政治思想 如下:

一、自然权利理论

他创造性地运用了霍布斯的自然权利理论,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为财产权、自由权、生命权并阐释了法治和分权理论,奠定了近代西方自然权利理论的基础。

1、他的自然权利理论建立在自然状态基础之上。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们是平等的。

2、他认为,人们在没有进入人类社会之前就享有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的权利。

3、他以劳动起源论来论证私有财产的合理性。

4、他明确指出,政府的目的就在于保护人们的财产。从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中,可以看到从古代西方思想传承下来的自由主义的基本要素: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这些价值观念及其制度架构构成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二、政府的权力和目的

1、在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中,自由人交出了为执行他的私人判决而处罚违犯自然法的行为的权力,这一权力在国家那里,形成了另一种权力,即在国家对他有此需要时,使用他的力量去执行国家的判决。这样,在自由人交出权利的同时,在国家或是公民社会中形成了立法权和执行权。

2、洛克认为,一个国家的成员是通过立法机关才联合并团结成为一个有机体的。

3、政治社会或全民社会的建立使国家具备了对内或对外两种政治权力。因此,洛克认为,政治社会的本性就是“保护所有物的权利”。

三、法治与分权理论

(一)法治理论

1、洛克的法治理论是同自由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自由的界定,他论证了法治的原则,从而在政治制度上为自由提供了保障。

2、他区分了两种自由,一种是“自然自由”,这种自由、既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又超出了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只以自然法作为它的准绳;一种是“处在社会中的人的自由”,这是一种社会状态下的自由。从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下的两种自由出发,他论证了法律的存在与自由但是共容。

3、洛克将立法权看作是国家中的最高权力。同时,他认为,这一最高权力也需要限制。通过对立法权进行限制性的规定,他提出了立法权的四个原则:即目的原则;方式原则;财产原则;归属原则。

(二)分权理论

为了有效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实现法治原则,洛克提出了分权学说。他将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他主张立法权与执行权应该分开行使。

总之,洛克清理了霍布斯等人的君主专制理论,改造了霍布斯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并在此基础上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方式论证了自由、法治、分权等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据以建立的的基本原则,为后来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五章 18世纪欧美政治思想

第一节 欧美社会政治状况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了解内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国家的建立;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第二节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重点掌握:孟德斯鸠的生平及历史地位(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思想家,近代法理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重点掌握: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一、论法的精神

他探讨了法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法与这些事物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1、在他看来,法与各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他注意从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教育、政治、法律等多个方面考察“法”与其依存的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取得了重要成功。

2、他强调了法的理性精神。

他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个根本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寻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3、根据法律解释对象的不同,他进一步将法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别,即自然法、国际法、政治法和民法。

二、政体理论

1、他将政体分为三种,即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2、他强调了政体划分的法治原则。他认为各类主人能够体都应该遵循最初的基本法律。

3、在区分政体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区分了政体的性质和政体的原则。这成为他的政体理论的两个主要内容。他十分注意与各种政体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特征。这就是他所谓的政体的原则。在他看来,政体原则是政治制度的灵魂,它维系着政体的存在、发展及腐败。政体原则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

4、他还考察了政体的变化。在他看来,政体的变化首先是政体原则的变化,政体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人们在生活方式、习惯、风俗等各个方面发生变化的结果。

5、他尤其考察了各种政体的腐败。他认为作为政体变化的一种。政体的腐化几乎总是由原则的腐化开始的。政体腐化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法律。

6、在国家的管理形式上,他主张君主立宪政体。在国家的结构形式上,他更倾向于联邦政体。

三、分权学说

1、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分权学说。他的分权学说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即分权,他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组成部分。第二部分即制衡,他认为三种政府权力之间应该是彼此制约,以到达一种均衡。

2、他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成在于是他

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他认为,行政与立法权之间的制衡尤为重要。他还主张立法机关之间的内部分权。

3、他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

第三节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重点掌握;卢梭的生平

重点掌握:卢梭的主要政治思想

如下:

一、平等思想

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通过对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史的考察,卢梭不仅以辩证的思维描述了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过程,而且接近正确地评估了私有制、国家、法律等要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出了深刻的洞察力和彻底的批判精神,对后来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认为人类走向不平等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不平等是第一阶段。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政治上的不平等是第二阶段;主任和奴隶的状态是第三个阶段。

二、社会契约论

卢梭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主张。

1、为了说明社会契约的发生过程,他假设了自然状态和文明社会两种基本状态。

2、通过社会契约,卢梭希望解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就是既保证了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又要使他置身于力量的总和,不致忽略对于自己的关怀。这既是他的社会契约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其理论的全部出发点。

三、人民主权学说

1、卢梭创造性地将主权学说同“人民”联系起来,把主权学说由“君主政权”发展到了“人民主权”。他以“人民是主权者”为基点,以“主权在民”、“公意”、人民立法、直接民主等理论为核心,对主权学说做了全心的诠释。

2、他的主权理论是同公意理论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组成的,公意的本质决定了主权的特征。

3、从公意的理论出发,卢梭认为,主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他强调了人民与主权的同一,认为主权应掌握在议会之中。

4、由于公意具有权威性、政体性,因此,人民主权也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权威性和政体性。

5、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确认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近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深刻地影响了后来资产阶级国家宪政制度的发展。

第四节 美国立宪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杰斐逊的宪政和民主思想

他的宪政思想包含了人民主权原则、民主性原则、多数原则、代议原则以及分权和制衡原则等重要组成部分。

1、人民主权原则。这一原则是他宪政民主理论的基础。他认为,正是人民的意志组成了国家,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和委托,人民在任何他们认为胜任的事情上都可以行使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的权利。

2、民主性原则。他将人民视为宪法的基础。因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自然也是宪法的基础。他坚定地认为,人民的权威是宪法的基础,因此,人民有权依其意志改变政治原则和宪法。

3、多数原则。多数原则是人民主权原则和民主性原则的一个体现。在他看来,服从多数的决定是“每一个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4、代议原则。民主及范围的问题的解决来自对代议制原则的承认。他所主张的代议制通过摒弃直接民主制而将人民的权力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委托给少数人来行使,从而即使人民的意志成为有效的因素,又解决了直接民主下所无法实现的问题。

5、分权与制衡原则。他赞同分权与制衡的理论,这是特同卢梭民主理论相区别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他更注重立法机构在三权分立中的作用,从而在三权分立的框架中更多地体现了民主的原则。

二、汉密尔顿的分权理论

1、在政治制思想上,他解决美国现实政治为背景,阐发了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他认为共和政体的缺点就在于人民群众的代表控制了国会,而国会的权力过重,从而容易产生腐败;为了达到“非暴政的共和”的目标,就必须使立法、行政与司法三种权力分开来行使,三种权力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从而起到防止暴政的作用。

2、他主张限制立法机关的权力。因为,立法机关是最容易腐败的。而法院的权力则值得信任。因而他 提出了限权宪法的主张,这一主张不但为立法机关制定法律设定了限制,而且将审查法律的权力交给了最高法院。

3、尽管他主张在立法、行政与司法之间进行严格的分权,但是,他又主张在行政权力上实行集权。为了保证行政权力的强有力,他认为,统一、稳定、充分的法律支持、足够的权力上行政头脑所必不可少的。

第五节 柏克的政治思想

了解内容:柏克的生平(保守主义的创始人)重点掌握:柏克的主要政治思想:

一、保守的社会政治发展观

1、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因此,人们有可能透过上一次的失败为下一步指明道路,人们需要传统的指引。人类的历史发展在一代一代人中间组成了一个“长长的链条”,在这一“历史链条”中,所有的物理的和所有的道德都被安放在指定的位置,从而实现了秩序。这就构成了柏克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2、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感情、道德等非理性的因素,强调宗教的重要性。他看到了通过宗教来治理国家的好处。进而主张那种由国教将国家神圣化的做法。

二、民主观念

1、柏克蔑视人民群众,认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对国家进行统治,因此所谓的民主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一种政体。

2、他对民主制的另一个批判就是即攻击民主权力的绝对性。他指出,绝对的民主制就像绝对的君主制一样,都不能算做是政府的合法形式;人民的意愿像君主的意愿一样,都不能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评价:可以说,柏克的政治制思想对英国政治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浓重的保守色彩,成为保守主义政治思潮的先驱。

第六节 德国的政治思想

]

一、康德的伦理国家观

重点掌握:康德的生平历史地位(近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重点掌握:康德的主要政治思想:

1、自由

如果说道德居于康德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的话,那么,自由这一概念则构成了康德纯粹理性乃至思辩理性体系整个建筑的“拱心石”。在康德的思想体系中,自由与道德则是一体的,自由是道德的存在条件;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条件,自由通过道德实现自身。因此,他更从道德的角度定义自由,在他的逻辑体系中,合乎道德的意志就是自由意志,当人们依据自由意志为自己立下的实践法则来行动时,他就是自由的。康德既反对英国经验论的自由观,又批判法国唯理论的自由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先验自由观的理论框架,这就决定了他的自由观的矛盾。

可以说,通过自由学说,他完成了道德哲学向政治哲学的全面伸展,从而构建了以自由为依据,以权利与法治二元一体为基本架构的政治哲学理论体系。

2、权利

康德的政治哲学是权利的政治哲学。

第一,他依据权利的概念,提出了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法这两对重要的概念,并进一步规定了公民权利的基本内容,构成了他权利理论的大厦。

第二,他进一步提出了权利的普遍法则。他的权利的普遍法则实际上意味着义务。第三,他区分了两种权利,即“自然的权利和实在规定的权利”或“天赋的权利和获得的权利”。

第四,为保障权利的实现,康德提出了普遍权利的公民社会的目标。

3、共和

第一,康德心目中的共和制度是在民主基础上实现了分权等制度化安排,从而具备了更多法治因素的民主。

第二,普遍法治是康德共和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他强调法律在国家在中的地位。他认为,国家的目的不是公民幸福,而是国家制度和法律原则处于极其和谐一致的状态。

第三,将共和的政体同国际政治秩序联系起来,他提出了永久和平的思想。

二、洪堡的国家作用有限论

掌握:洪堡的生平及历史地位(19世纪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重点掌握:其主要政治思想:

1、他主张个性自由

他的自由思想是建立在对国家和公民之间关系认识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现代国家中最根本的关系就是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在考察古代的国家和近代的国家的基础上,他认为,个性自由是任何政治都离不开的基础,是国家的最高原则。

他反对国家干预个人自由,主张将一切非法律形式的对个人自由的限制排除在国家作用的范围之外。

2、国家及其范围

第一,他认为国家的作用可能是双重的,它既可能促进幸福,也可能是仅仅防止出现最坏的情况。由此出发,他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职能论证了国家作用的领域。这就是国家目的的最高原则。

第二,他主张,政治制度的目的应当是确定国家活动的限度,从而保证公民能够在这一制度下自由、独立地生活。

第三,他认为,保障安全是国家唯一的目的,除此之外的任何国家行为都应当被禁止。因此,为了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一最高原则,国家的唯一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障安全。

第四,他反对国家干预公共事务。尽管他主张限制国家,但并不否认政府在促进公民发展负有的责任。在他看来,保障安全的职责只有国家才能提供,只有国家权利才具备对付违法事件的条件。

评价:总之,洪堡的自由主义思想对德国政治在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整个19世纪,他的自由思想一直是被德国乃至欧洲各国的思想界、政治界不断援引和阐述。

第五篇:课程重难点辅导2

课程重难点辅导: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2011-10-07

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

1.近代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于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者手中,社会的被统治者奴隶和农民不拥有国家权力和社会的经济资源.必须使其对统治者产生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这样,建立在人格独立、平筹、自由基础上的宪法当然不可能产生。

在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替代了封建生产方式。资产阶级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迫切要求废除一切封建主义的羁绊,建立自由竞争和平等交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经济形态对人的要求是人们必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主体,并且可以自由地占有财产,自由地出卖劳动力,自由地进行生产、交换与竞争。这样的要求反映在法律上,是用根本法去组织政府并规范政府权力,防范权力专横并为公民的平等权利与自由提供保障,这就为宪法的产生和宪政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济上的动力。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宪法是在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产生的。为了摆脱封建专制的压迫和束缚,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断掀起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斗争。为了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防止封建势力复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便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来确认和巩固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以平等自由为基础,以代议制、选举制、政党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民主政治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3.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宪政实践须以宪政理论为先行。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之前和其中,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自由的主张,论证了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民权代替君权、以人权代替神权、以自由代替奴役、以平等代替特权的合理性,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在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学者如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提出的“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法治”等自由、民主、人权的宪政学说。这些学说和理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起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它们又成为资产阶级制定、实施宪法、组织国家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4.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形式的分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法律部门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是宪法得以产生的法律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数量少,活动范围狭小,社会关系简单,所以不需要大量和复杂的法律规范和众多的法律部门予以调整。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突破了原来的自然经济的框架,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促进了商品交换的普遍与流行,因而使民事方面的法律关系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原来以刑法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律表现形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各种部门法分离独立、自成体系已是大势所趋。而另一方面,法律各部门的分化又易导致各部门法的冲突,不利于法制的统一,因此需要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根本法来统摄各部门法,使一个国家的各部门法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法律表现形式的变化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1954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主要内容

1954年宪法由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组成,共106条。它是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的,《共同纲领》中有关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基本政策实践被证明是正确的,宪法对此予以保留,并进一步加以充实和完善。同时,1954年宪法又是对《共同纲领》的发展。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规定了我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它确认了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的国家性质,这比《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性质有所发展;它规定了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确认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四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肯定了《共同纲领》所规定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且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建国以来政权建设的经验,确定了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规定了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的活动原则,规定了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制度。

(3)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了比较完善和具体的规定,开展了人民民主,同时规定了逐步扩大物质保障的措施,体现出国家、社会利益同公民个人利益的一致性。

2.基本原则

1954年宪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人民民主原则。宪法关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规定,关于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都体现了社会王义民主的精神。这种民主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即无产阶级钡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2)社会主义的原则。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并且“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明确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过渡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另外,1954年宪法在贯彻上述基本原则的同时,也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1982年宪法及几次修改

1982年宪法由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和首都组成,共138条。它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它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2年宪法是一部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宪法,也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

现行宪法实施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宪法的一些规定与社会实践存在明显不适应的情况,为了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形势和需要,全国人大依据宪法中有关宪法修改程序的规定,对1982年宪法作了四次相应的修改和补充。

1.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两条宪法修正案,其内容是: 第一,修改第10条第四款,删去了不得出租土地的规定,增加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第二,对第11条予以修改,肯定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即“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2.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9条宪法修正案,其内容包括:

第一,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写入宪法序言,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改为“富强、民主、文明”。这肯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比较榘中、完整地表述了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规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确定下来。这有利于实现对农村政策的长期稳定。

第四,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国家的基本经济体制。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第五,调整地方人大的任期,规定“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3年。”

3.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6条宪法修正案,其内容是:

第一,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国家的指导思想地位。宪法将序言第七段中“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一句话改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这样修改,是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为宪法的指导思想,为邓小平理论在国家的指导思想地位提供了宪法依据和保障,使邓小平理论成为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第二,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修改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第三,在《宪法》的第5条增加一款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四,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样修改,就使得宪法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第五,关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修正案将《宪法》第8条第一款中“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修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写人宪法,对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六,关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等非公有制经济,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修正案的这一规定是将党的正确决策加以宪法化。同时宪法修正案还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样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力地推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七,将“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这是考虑到我国已经从革命时期进入建设时期,从法律角度来看,把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等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犯罪行为,规定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比较合适。1997年通过的新刑法已经将“反革命罪”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宪法将“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对促进刑法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4.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14条宪法修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并将“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修改为“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之后,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

第三,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统一战线包括的“劳动者”、“建设者”和两种“爱国者”,一层比一层更广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

第四,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13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五,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l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第六,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13条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七,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社会保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14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八,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的第1条即《宪法》第33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宪法中作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宣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第九,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59条第一款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中增加“特别行政区”,将这一款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第十,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67条规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第二十项“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修改为“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并相应地将《宪法》第80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布戒严令”修改为“宣布进人紧急状态”;将《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职权笫十六项“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修改为“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人紧急状态”。

第十一,关于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81条中甲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

第十二,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宪法修正案把乡、镇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各级人大任期一致,有利于协调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和人事安排。

第十三,增加对国歌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四章的章名“国旗、国徽、首都”修改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在这一章第136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下载中外政治思想史重难点辅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政治思想史重难点辅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外政治思想史》课程说明

    《中外政治思想史》课程说明 本课程为行政管理专业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现代政治学及行政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是在政治思想的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对西方和中......

    中外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五篇模版)

    中外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一、基础知识 1.( 自由主义 )是贯穿于西方政治思想的一条主线,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就是其滥觞、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在古希腊城邦中,享有政治......

    中外政治思想史课本答案

    阿奎那是如何阐释法的分类的?其实质是什么? 关于法的分类,阿奎那把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入法和神法四类。永恒法是最高的法,是一切法的来源,自然法和人法都要服从永恒法,同时人......

    邓小平理论课程重难点辅导七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邓小平理论课程重难点辅导七 邓小平理论课程重难点辅导七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1.我国政治体......

    中外政治思想史平时作业三(★)

    平时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

    2014《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五篇材料)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 总共50题共100分 一、单选题 (共20题,共40分) 1. 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代表了明清统治者( )的思想本质。 (2分) A.上帝崇拜 B.祖先崇拜 C.集权与专......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简答题复习题-2014

    期末复习指导14秋——简答题(绪论) 什么是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

    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2014年)

    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 )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