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解决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偏区现象
幼儿“偏区”怎么办
常州市钟楼区五星街道中心幼儿园
徐春响
【内容摘要】本文为一篇案例分析,是我在班级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了几则幼儿的偏区现象,然后加以分析思考,针对不同的情况予以改进措施,逐步转变了幼儿在区域中的偏区现象。【关键词】幼儿 区域 偏区
一、案例背景
幼儿园活动室的区域是幼儿的一个重要活动环境,是老师为了配合主题而创设的活动场所,区域活动可以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能够促进幼儿的多元化发展。然而,在活动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在活动时存在着偏爱某区域活动的现象,只要是区域活动就直接跑到该区域,不厌其烦地玩,而对其他区域则很少光顾或根本不闻不问。这样的情况虽然可以致使这些幼儿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兴趣,但是不利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不利于促进幼儿相互交往,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对班级幼儿的活动区域中偏区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观察分析和研究,并对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二、案例实录
(一)情景一:
建构区总是很热闹,我又看到蒋海润和其他几个“老顾客”在那里搭建汽车、坦克和飞机了,我又好气又好笑:“蒋海润,你们怎么又跑到建构区了,不去别的地方玩玩吗?”他笑嘻嘻地说:“我下次到别的区玩!”这样的话他说过好多遍了,看着他手法熟练地插着一艘轮船,还有条不紊地给其他各位分工做什么做什么,我可以怪他不守信用吗?„„我过了一会去看他们的时候,嘿!所谓的 “特种兵团”还真有点象样呢!
(幼儿的性格不同,各项能力的发展水平也不同,象蒋海润这些小男生,他们平时就特别好动,家里的玩具也都是些汽车坦克之类的,个性和兴趣导致他们偏爱到动手的建构区,而且百玩不厌。)
(二)情景二:
阅读区相对比较安静,总能看到嵇文飞的身影,她文静内向,总是坐在阅读区的门口,捧着图画书翻看着,有时候就算区里只有她一个人也会呆在那里,我以为她特别喜欢看书,几次观察后,竟然发现她一边看书也会经常看看对面热闹的建构区和表演区,我读出她的眼神里分明写着羡慕与渴望。
(有些幼儿比较胆小,不愿意去不熟悉的区域,也许是怕与人交流,也许怕别的操作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呆在图书区,觉得阅读区比较“安全”,她们选择“逃避”,然而内心中喜欢玩的天性又蠢蠢欲动,对那些没有尝试过的活动还是充满好奇,也渴望去看一看、试一试。)
(三)情景三:
我班的表演区总是很热闹,周可可、单莹莹和向阳在表演区跳的拉丁舞和民族舞像模像样,她们曾经去一些地方表演过,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表演时,小朋友们都会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她们,这几个孩子是表演区小舞台上的主角。
(幼儿的兴趣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肯定、同伴的羡慕,都可加强幼儿该方面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导致他们对固定的区角有了特殊的爱好,故而极少把目光再投向其他区域。)
(四)情景四:
区域活动开始了,王雨生还在活动室内转来转去,我问他:“你想去那个区活动呢?”他说:“我想去搭积木,可是那里人已经太多了。”既然想动手,我要求他退而求其次:“那边点心店还缺少一个厨师,你去吧。”谁知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我才不想去做饭呢,那是女人做的事情!”我啼笑皆非„„
(这里的情形有点特殊,幼儿去不了自己想去的区域,别的区域又不想去,原因是内心中居然存在着“大男子主义”:觉得娃娃家和点心店是女生去的地方,也许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造成了孩子这样的错误观念。)
(五)情景五
漂亮的齐盈来坐在位置上,懒洋洋地看着别区的小朋友,我有点好奇:“怎么了?想到哪个区去玩?”“我想去美工区画画。”我看那边已经门庭若市,便鼓励她到较冷清的操作区玩穿项链,她嘴巴一撅:“不好玩,我早就会了,而且珠子的颜色太少了,穿出的项链一点都不好看。”
(幼儿已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低层次要求和材料的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创作欲望,故而逐渐对这个区域失去了兴趣,造成有些区域人满为患,而操作区却门可罗雀。)
三、分析与反思
以上列举的一些“偏区现象”,在班中虽说只存在于少数幼儿中,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观察后发现,影响幼儿偏区的原因很多:幼儿的个性偏好、教师引导不当,都会造成某些幼儿偏区。除人为因素外,区域的环境、投放的材料等也是影响幼儿偏区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分析,找出影响幼儿偏区的本质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而采取相应对策,从本质上根治幼儿的“偏食症”。
(一)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1、如何解决幼儿的兴趣不同而引起的偏区现象:
幼儿的特长和兴趣不能在一个地方施展,可以鼓励幼儿去别的区活动,我是用“友情客串”和激发幼儿好奇心的方法来纠正的。例如:让偏爱表演的幼儿到娃娃家去扮演别的角色;将美工区制作的精美作品和图书室的图书互换,让双方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发现对方区域的趣味之处;请建构区的常客到科学区做做小实验,摆弄摆弄那些同样需要动手操作的器具„„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兴趣去另一个区域活动,这样既参与了其他活动,又发挥了各自的特长,时间一长,他们对别的区域就产生了兴趣。
2、如何解决幼儿对其他区域不了解而引起的偏区现象:
幼儿对其他区域不了解,不敢与同伴交流的现象也不少,对于这样的孩子,我采取的是“带他进区”的方法。由教师帮助他选择一个区域,陪着一起活动,或帮他找几个好朋友,让他跟小伙伴一起玩,老师在旁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对所有的区域有了解,逐步去感受每个区域不同的乐趣
3、如何解决幼儿因老师的态度而引起的偏区现象:
幼儿某方面的特长会得到老师的赏识,因而喜欢呆在某个区域,配班教师应该统一认识,可给予尺度适当的“冷处理”:故意多讲评其他区域情况,减少表扬那些常在固定区域活动、并有较好表现的孩子,表扬能进各区活动的孩子,使他们把目光投向其他区域。
4、如何解决幼儿性别观念而产生的偏区现象:
有些男生觉得表演区和娃娃家是小女生玩的地方,自己加入会有损“男子汉形象”,而文静的小女生也会觉得去“奥林匹克”运动区玩拳击和投篮不够“淑女”,或者怕有危险,对此,我在这些区域张贴了一些图片,如在运动区张贴女子冠军照片,而在表演区张贴剧照和成人和儿童的男女明星照片;表扬在运动区表现出色的小女孩„„目的是让幼儿觉得区域活动没有性别之分,乐意去尝试平常无意光顾的区域。
5、如何解决因材料单一和活动方式单调而引起的偏区现象:
幼儿喜欢形式多变的活动,经常玩同样的材料,制作同样的作品,就丧失了创作欲望,我们尽量丰富材料、改变活动方式。比如穿项链,可以用色彩和形状来加深难度,孩子们设计出了七彩项链、单色却因形状不同而排序有规则的项链,为了激发幼儿玩珠子的兴趣,让他们穿好后到娃娃家给娃娃装扮,布置到表演区的舞台上,这样就调动了孩子们再一次尝试的兴趣。
(二)丰富材料,拓展兴趣
一个区域能否吸引幼儿们的兴趣,材料的投放至关重要。教师要经常性地根据目前的主题丰富、更换操作材料,但有时也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不受幼儿欢迎的情况,出现吃力不讨好的情况。
怎样的材料才能吸引幼儿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幼儿真正的需要和喜好。比如我们大班的益智区,我开始摆放的是一些认知方面的图片,结果幼儿稍微翻看一下就没兴趣了,反而对那些有难度的拼图产生了兴趣。
(二)材料要有可操作性、变通性和游戏性。例如:我在生活区摆放一些制作好的坚果和点心等成品,幼儿却不大感兴趣,后来换了几盒橡皮泥,幼儿居然自觉地做起饺子、元宵、面包来,自己动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用自己做出来的“食品”喂给娃娃吃还很有成就感,也就乐此不疲。
(三)提供的材料还要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力。比如,我在操作区提供了很多废旧的罐子和纸盒,并有意识地在旁边放了些其他“配套”的工具和图片,幼儿看着那些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垃圾”就有了“灵感”,做出了卡车、火箭、电视机,再用自作的玩具玩得不亦乐乎。
(四)活动区的外部环境布置也很重要,要从幼儿的欣赏角度进行装饰,形成幼儿乐意在其中活动的环境氛围,从而吸引幼儿参与。比如我班的“悄悄屋”,虽然是利用楼梯的拐角,但是用轻纱和风铃做的门帘就大大吸引了孩子的视觉和听觉;还有表演区的舞台,我们用木版垫高以凸显舞台,更能激起幼儿表演的欲望。
作为幼儿老师,在区域活动的环境和材料的丰富上,一定要从幼儿整体因素出发,有新意,有美感,使幼儿产生到每个区域去玩一玩的愿望,那么提高和培养幼儿广泛兴趣的目的就能水到渠成了。
(三)善于观察,有效指导
区域活动是自主游戏,难以避免产生一些偏区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很多,显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决偏区现象,就要求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时,做到:细心观察——分析成因——综合对策——有效实施——完善总结。在观察指导时,教师应做个有心人,观察要细心认真,联系幼儿平时的性格表现,再与活动中的形态表现相联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因材施教,避免不当指导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给予个别幼儿帮助和建议的同时,还要及时调整整体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善于总结取得的成果,找出尚存的问题不断予以修正。
要消除和解决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偏区现象,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以自身的积极行为充分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参与性,从根本上解决偏区现象。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主要方式,丰富了幼儿的一日生活,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愿望和爱动的天性。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丰富了知识,发挥了创造性,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要尽量通过自己的努力,有针对性地从多方位去吸引幼儿全面尝试,使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第二篇: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除了主要以教育活动或集体活动为主以外,孩子们还应该有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即让幼儿有一定的自由、没有精神负担的分散活动,设置活动区就极大的解决了这一需求。每个孩子都爱玩区角活动,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的玩!孩子什么都学不到,而且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因此结合我们小班年级组的“创设温馨的环境,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一课题,我班选择了“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一子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课题研究中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作为幼儿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品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分别从设置目标、投放材料、创设环境、指导与评价等几个方面阐明了如何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自主性的发展。
三、探索与实践
(一)、围绕幼儿主体性作用的发展设置目标
设计教育目标的意义在于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使教师能根据预定要求来组织有效的教育活动,因此很容易出现忽视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现象。因此我们在设计目标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在“美工区”开展“亲亲我家”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纸张、橡皮泥、油画棒、剪刀、浆糊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折(剪)纸、泥工、绘画、粘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样,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达到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目标。
(二)、帮助幼儿做好进区计划
区域活动是每个孩子都很喜欢的活动,一到开展区域活动时,孩子们显得又忙碌、又快乐。区域活动吸引孩子的关键在于能让孩子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和决定去哪个区,玩什么,和谁玩,可以自己决定使用材料的方式和方法,自己决定与伙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就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而不是任意地活动。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区域习惯,我们设计了“今天你进区域了吗?”这一板块,每个幼儿要持卡进区,把卡放在相应的区域标志里,这样后来进区的幼儿如果发现本区域中有5个小朋友时请选择别的区域,因为教师规定每个区域中的幼儿不超过5人,这样不但可以规范幼儿的良好进区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练习一一对应。教师也可以以同伴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进区活动中去,作个“有指导性的合作者”。针对不同孩子的能力和特点有意识地吸引幼儿自主的到适合他的区域进行活动。
(三)、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操作材料)和心理环境(知识经验)。由于教师设置的各个活动区以及为各个活动区提供的活动材料可以被看作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实际对象,被看作是幼儿教育内容的物化,因此,我们可以把活动区材料看作是幼儿主动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物质基础,幼儿的主动活动才能落到实处。
1、区域名称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在以往的活动区设置中,我们往往以文字冠名。比如,在区域中写上“娃娃家”“建筑区”等等。这样对于成人来说是一目了然了,可对于不识字的孩子们来说表示什么呢?尤其在小班,和一个只有3岁的孩子来讲“益智区”、“操作区”简直太难以理解了。孩子们常常会乱指一气,名字和区域根本对不上号。正如《纲要细则》中指出,作为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3至6岁阶段,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段,形象或表象影于是在这次布置活动区标志时,我们有意识地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等特点,选择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形象贴在玩具柜上:如聪明的小猴代表“益智区”、乖巧的小猫咪代表“音乐区”等等。这样孩子们很容易记住各活动区的任务和性能,便于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区域进行活动。在分区活动中也不会再出现找错了活动区的现象。这样的布置,突出小班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利于孩子理解和掌握区域的划分。我们要时刻记得,环境是和孩子互动的。要让环境成为无声的老师,让孩子自然地理解环境所要表达的意思。
2、环境的独特而富有情趣性。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次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模、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如果教师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幼儿就能主动地,不断地获得信息。如,小班幼儿的劳动热情很高,很喜欢模仿成人的各种劳动,但由于他们年纪小、体力弱,知识经验少,不可能真的像成人那样地劳动,所以,我们就为幼儿设立了 “小小种植园”、“生活自理角”等,让他们在这新奇的环境中,把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通过特定的情景去实践或再现。这样的教育既能使幼儿获得大量的信息,又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因人而异地提供开放性的活动材料。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首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夏天结合“下雨的日子”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让幼儿来探索、表现。首先在科学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容器作为盛水容器,幼儿在进行装水和倒水的操作,教师在几个容器底部钻孔,幼儿观察水
从孔里漏出的现象,还提供了不同材料,如冰淇淋盒、木头、勺子、泡沫纸等,幼儿观察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积累初步的经验。美工区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豆类制成”的“听雨盒”供幼儿表现。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角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路线曲折复杂,难度较大的走“迷宫”,而能力稍差的幼儿就选择稍微容易些,难度相对小些的“迷宫”;还有就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趣味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如娱乐角中的休闲钓鱼,美工角中的蔬菜水果切面印画,观察角中的自制饮料等等。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四)适时地帮助与指导,促进幼儿独立性与创造性
强调自主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因此,并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适度帮助与指导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更好地开展游戏。
1、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行为有否发展,该丰富哪些经验,新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被使用,是如何使用的,没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经过观察分析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重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2、采用开放式的指导方法。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及幼儿的不同行为表现,采取充分尊重、信任幼儿的原则,尽可能让幼儿独立主动开展游戏;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作为游戏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给予启发、点拨,依靠幼儿的积极活动帮助幼儿学习,但教师指导的语言应是开放式的,如“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请用它来试试,看看会怎样?”等,对大部分幼儿没有参与的结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发散幼儿的思维、引起幼儿的联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并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发挥。但特殊情况下教师需有特定的指导,如,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过激的行为,求助,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教师必须及时介入,进行制止或指导。
3、引发幼儿内在的游戏动机。游戏过程依赖的是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以及游戏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而并非外在于活动的其它东西,如教师的奖赏。幼儿的主动性是内在的游戏动机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选择区角游戏内容、材料投放时,应从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例如:我发现我班有不少幼儿到认知区玩“摸箱”游戏,我就投放一些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来感知软硬、厚薄和几何形体,并投放一些纸片,让幼儿通过动手折、剪图形来感知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棱形、圆形等)。通过开展这些幼儿喜欢的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望。又如:在科学区投放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皮球等,让幼儿自由摆弄,发现圆形物体会滚动,从而知道了为什么汽车轮子要做成圆形的道理。这样,通过设置容易让幼儿感兴趣、符合幼儿活动能力的区域内容来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动机。
4、积极的评价与自发交流。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让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游戏水平。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经常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如在认识水果与干果时,幼儿边玩边感知,当他们得到一些有关果实的知识经验后,我们就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向大家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等,再谈谈“是怎么发现的?”“你是怎么想的?”等,使幼儿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引导幼儿归纳概括水果与干果的各自特征,这样当幼儿看到陌生的果实时,就能主动分辨出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最后以“下次你准备观察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设问方式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反思与总结
区域活动由于提供了较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了较为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而且又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产生自豪感、自信心。教师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与环境的交往,通过自主地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总之,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仍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摘要: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幼儿园教师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那么,如何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的一扇门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注重在目标的制定、环境的创设、幼儿的活动、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考虑。
关键词:幼儿 区域活动自主性
区域活动能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为幼儿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它的潜在的教育价值也在不断地挖掘出来,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
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 的最有效的措施。那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呢?
1目标的制定
设计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在“美工区”开展“我爱小动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纸张、橡皮泥、油画棒、剪刀、浆糊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折(剪)纸、泥工、绘画、粘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样,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达到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目标。
2环境的创设
2.1创设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
幼儿对富有新奇、生动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会动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了解各种事物的特性。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季节变化不断创设新奇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自主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2.2提供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
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首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为了认识小动物,我们在饲养角进行饲养小动物、认知区设有图片、益智区进行动物分类等;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区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颜色、图形两种分类法,能力弱的幼儿则可选择一种分类法。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3幼儿的活动
3.1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探索
教师在各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为幼儿创设广阔的探索空间,解放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例如,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会变的颜色”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懂得不同颜色的融合会变出一种新的颜色的知识;“玩乒乓球”活动中,让幼儿在反复的练习探索中发现利用一张纸使乒乓球稳定的方法。
3.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交往合作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的交往空间,幼儿可以自愿参加,自主选择,自由活动,幼儿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乐趣,容易交流、沟通,他们之间也需要交往合作。活动中,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劳动,扮演成人的角色,因此能主动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纠纷等。幼儿也在活动中增强了怎样和同伴共同合作的能力。
4教师的指导
4.1平等交往中的隐性指导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活动为前提,进行隐性的指导。如幼儿用木筷夹弹子未有战果而准备放弃时,教师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以自身的行为带动他们继续努力,也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道出幼儿的心声、给幼儿以暗示,教师可以这样说:“唉,这弹子这么圆,筷子也这么圆,真是太难夹了,如果筷子不是那么圆就好了!”这样的语言能启发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来替代筷子。
4.2直接建议式的显性指导
当教师发现极好的教育契机时,可以直接点拨幼儿以建议和帮助。如:在科学探索区,个别幼儿拿着镜子把玩时,觉得没什么好玩,往往很快就放弃了,如果这时教师给予个别的显性指导“×××,我们到阳光下去玩吧!”这时幼儿通过自己“照来照去”这样的实际操作,对于镜子能反射太阳光的现象就会感到好奇,然后再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指导,如:“放到水里去试一试呢?”等,幼儿玩镜子的兴趣又会被调动起来,这样既获得了感性经验,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精神。但应注意的是,这种显性指导必须以不影响幼儿活动为基本条件。
4.3特殊情况下的特定指导
这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意外事件,通常是指活动中出现的不安全倾向和过激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正常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这也是教师必须会的指导。
总之,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仍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我们只有不断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并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才能使自主性区域活动更有意义,更具生命力。
第三篇:区域活动----工作区
区域活动----工作区
区域活动----工作区
目标:
1、尝试使用日常生活学习中常用的装订工具材料
2、探究学习使用装订工具的技能及适应性
3、利用工具解决生活中有关纸张装订的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材料:手段(收集)
1、订书机、打孔机、固定条、回形针、大头针、铁夹、书夹、报夹等用于固定纸张的工具
2、大小、质地不同的废旧纸张(宣传单、报纸、图片、文件纸等)
环境:
1、设工作台(用文字标明名称)
2、作品展示区
3、问题墙
4、图片展示角
5、使于取放工具和材料的工作柜及工作桌
指导:
1、问题:如何将散乱的纸张有序地整理清楚?可以用什么方法将其固定?
2、分组操作:自由选择、尝试将散乱的纸张装订成册,要求幼儿装订的册子牢固,整齐又便于翻看
3、比一比:是否牢固、整齐、便于翻看,4、改一改:
1)如何改进提出看法
2)以文字、绘画的形式体现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展示在问题墙上
3)进一步探究装订的最佳方法
《区域活动----工作区》
第四篇:幼儿教学中区域活动创设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幼儿园的教育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想要不断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就要首先做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创设。幼儿园和相关的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开展区域活动,这样能够更加有利的开展幼儿园活动,并且能够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美好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幼儿智力的不断提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应该如何对幼儿园教学中区域活动进行创设。
【关键词】幼儿教学;区域活动;创设
前言
区域活动简单的来说就是指活动区的活动,也是在幼儿园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幼儿阶段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一些学习和活动内容,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也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活动时间,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也能够让幼儿园的管理工作顺利的进行。在如今的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虽然区域活动创设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幼儿园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区域活动创设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
一、根据幼儿实际特点而创设区域活动
在进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创设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创设,不能凭空的毫无根据的就进行创设,或者是完全照搬别人的创设成果,因为每个幼儿园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创设的过程中应该牢牢的把握自身幼儿园的特点,这样才能够高效的创设活动区域,从而让幼儿在幼儿园中更好的成长,也能够发挥出区域活动创设的最大作用。在进行区域活动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不同年纪特点和兴趣爱好将活动区域进行有效的区分,对于一些年龄较少的幼儿,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区域,例如“过家家”然而对于一些年纪中等的幼儿来说就可以创设一些具有表演性质的游戏活动区域,这样不仅能够让幼儿玩了游戏还能够让幼儿充分的表现自己,在游戏中不断的成长。对于年纪比较大的幼儿来说就要相应的减少一些角色扮演的区域活动,应该创设更多开发智力的活动区域。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特点分析,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的区域活动,开展一些幼儿比较喜欢的手工课程,或者将幼儿进行小组分配,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依据动态与静态的特点而分隔区域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创设区域活动的时候应该将动态和静态的区域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够保证创设的区域的合理性,将动态和静态的区域进行区分能够很好的保证幼儿在参与活动的时候不受外界的干扰,能够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例如,在一些图书区域和制作区域中,为了保证幼儿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将一些比较吵闹的区域与这些区域分开,或者是在安静的区域内增设一些隔离板或者是防噪音泡沫,这样就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活动区域的作用。
三、合理投放区域材料
由于幼儿园内的活动区域非常的多,因此会需要很多的区域材料,教师在创设活动区域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投放不同的区域材料,在投放区域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进行投放,投放的材料也要与活动的主题相符合。教师在创设区域活动的时候可以区域活动视为幼儿学习的重要场所,然后再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或者是幼儿的实际能力情况进行具有个性化的创设,从而让幼儿进行深入的学习,这样也能够让各个区域的主题不断的强化,幼儿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在组织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合理的投放一些区域材料能够让区域活动得到很好的延续,因为在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时候规定的时间结束了但是幼儿们仍然沉浸在角色中根本没有意识到时间已经结束了,教师在幼儿的整个模仿过程中应该与幼儿进行良好的交流,及时的纠正一些幼儿的错误,再不断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区域活动创设要得到创新
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区域活动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区域活动的创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整个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因此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创设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创新,通过开展科学合理的区域活动来开发幼儿的智力。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活动的主题创设符合主题的区域活动,例如在开展一些生态主题的课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积极的为幼儿打造一个生态化的区域活动场所,为幼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幼儿也能够更快的投入到学习中。之所以要对区域活动创设进行创新是因为区域活动的创设跟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教育环境也能够直接体现出一个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氛围,由此可见区域活动创设需要创新的重要性,实现幼儿长远发展。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区域活动创设进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创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创设,然后将动态的和静态的区域划分开来,其次还要合理的投放区域材料,这样才能够保证为幼儿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区域活动空间,从而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敏.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启发幼儿的创造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55.[2]李志勇.谈幼儿区域教学活动的策略[J].学周刊,2016(02):236.[3]林莹.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痕迹存储与教学传播方法初探[J].东南传播,2013(12):128-130.[4]李巧红.挖掘农村资源,开展幼儿区域教学活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1):67-68.
第五篇: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性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性
[摘要]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赋予了孩子们更多的个体活动空间,幼儿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所以自主性区域活动的开展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它的潜在的教育价值也在不断地挖掘出来,那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呢?我觉得应注重在目标的制定、环境的创设、幼儿的活动、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考虑。[关键词] 幼儿 区域活动 自主性
一、制定目标
制定教育目标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之前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即教师预先设定学生在学完这一课题后应达到的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它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所以很容易出现忽视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在“美工区”开展“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纸张、橡皮泥、油画棒、剪刀、浆糊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泥工、绘画、粘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样,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达到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目标。
二、环境的创设
1、为区域活动创设物质环境
我们根据幼儿健康、社会性领域、语言、艺术等方面发展的需要,逐步设立了“娃娃家”、“宝宝看一看”、“宝宝动一动”“宝宝玩一玩”、”美工角”、“建筑区”“钓鱼岛”本着合理布局,便于流动的原则,根据活动室的特点,我们将建筑区、宝宝看一看、娃娃家等区域设为固定区,其余设为活动区,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刨设方面,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必须刨设船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
2、提供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合适的活动材料,为孩子自主性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如何有层次性地投放材料、使孩子各有所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所以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首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为了认识小动物,我们在饲养角进行饲养小动物、认知区设有图片、益智区进行动物分类等;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区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颜色、图形两种分类法,能力弱的幼儿则可选择一种分类法。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3、做好进区计划
区域活动吸引孩子的关键在于能让孩子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和决定去哪个区,玩什么,和谁玩,可以自己决定使用材料的方式和方法,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乐趣,容易交流、沟通,他们之间也需要交往合作。活动中,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劳动,扮演成人的角色,因此能主动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纠纷等。这就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而不是任意地活动。幼儿也在活动中增强了怎样和同伴共同合作的能力
三、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主活动的,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更好地开展游戏。
1、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
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行为有否发展,该丰富哪些经验,新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被使用,是如何使用的,没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经过观察分析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重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2、指导。
(1)平等交往中的隐性指导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活动为前提,进行隐性的指导。如幼儿未有战果而准备放弃时,教师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以自身的行为带动他们继续努力,也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道出幼儿的心声、给幼儿以暗示。
(2)直接建议式的显性指导
当教师发现极好的教育契机时,可以直接点拨幼儿以建议和帮助。如:在益智区,个走迷宫时,觉得没什么好玩,往往很快就放弃了,如果这时教师给予个别的显性指导“×××,好像往下走一点你就快到了”这时幼儿走迷宫的兴趣又会被调动起来,这样既获得了感性经验,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精神。但应注意的是,这种显性指导必须以不影响幼儿活动为基本条件。
(3)特殊情况下的特定指导
这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意外事件,通常是指活动中出现的不安全倾向和过激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正常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这也是教师必须会的指导。
3、积极的评价与自发交流。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让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游戏水平。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经常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如在认识水果与干果时,幼儿边玩边感知,当他们得到一些有关果实的知识经验后,我们就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向大家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等,再谈谈“是怎么发现的?”“你是怎么想的?”等,使幼儿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引导幼儿归纳概括水果与干果的各自特征,这样当幼儿看到陌生的果实时,就能主动分辨出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最后以“下次你准备观察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设问方式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时间、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独立的需要
1、空间的安全性。
小班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对较弱,要减少和清除环境不安全因素是对区域环境的量基本要求。
2、空间的方便性。
提起卫生人们就会与干净、整洁联系在一起,而对于幼儿的活动环境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采光。光线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视力,增设的区域宅间必须光线充足。
3、空间的动态性。
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由—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增设的空间必须方便幼儿进出。
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要将完成新活动自主权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见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括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继续末完成的探索„.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实现,又满足小班幼儿探索的愿望和独立的需要。
总之,幼儿是活动区域的主人,我们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才能使自主性区域活动更有意义,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