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途中绕道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

时间:2019-05-14 21:0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下班途中绕道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下班途中绕道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

第一篇:上下班途中绕道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

上下班途中绕道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 发布时间:2007-5-14

浏览:2536 次

上下班途中绕道受到机动车

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

案例一

某公司员工王某于2005年6月7日下午5时20分左右下班回家,途中绕道约4公里到同事李某家中归还书籍,5时4分左右离开回自己住处,6时10分在途中遭遇车祸。但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王某系在下班途中遭遇车祸,应为工伤。公司不服,认定王某绕道到同事家纯属私事,从同事家到集资住处的路上不应视为下班途中,要求撤消工伤认定结论。

案例二

2005年5月,某公司员工刘某购置了一辆私家车,于是用该车上下班代步。由于其妻所在单位与刘某的公司在同一方向,因此,刘某每天上下班绕道约一公里路程接送妻子上下班。2005年11月19日上午,刘某送妻子上班后,在去公司的途中与一辆卡车相撞而受伤。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其为工伤。公司则认为,刘某上班的路线偏离正常的上班路线,不应认定为工伤,要求撤消工伤认定结论。

案例三

冯某为某公司员工,主要从事外事接待工作。2005年12月24日冯某在下班途中绕道308公里到花卉市场订制公司第二点举办圣诞酒会所需要的鲜花篮,在从花卉市场返家的途中发生车祸受伤。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其请认定其为工伤。公司认为,订制鲜花篮本应是冯某在上班时间内完成的工作,因为方便其改在下班时间完成,属于不服从公司的指挥安排,其所受伤害应由其自己承担,要求撤消工伤认定结论。

上述三则案例均涉及到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绕道发生机动车事故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的问题,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均对劳动者做出了工伤认定的结论。比较三则案例,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存在差别:第一,绕道的目的存在差异。案例三中劳动者绕道带有工作目的,而案例一和案例三中劳动者绕道纯粹是为了私事。第二,绕道行为的形态不同。案例一和案例三中劳动者的绕道行为是偶尔性行为,而案例二中劳动者的绕道行为是经常性行为。第三,绕道距离的长短不同。案例一和案例三中劳动者绕道距离较长,均为4公里左右;案例二中劳动者绕道距离较短,为1公里左右。

本文将结合上述三个案例,主要分析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绕道发生的工伤如何认定。

▲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的法理基础

将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遭遇的某种或某些人身伤害作为的工作,有其深刻的法理根源。其主要理论依据有:

其一,上下班行为与工作本身具有相当紧密的关联。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住所往往与工作地点不在同一处,而是有一定距离。劳动者要进行工作,必然伴随着一定时间,一定路线的上下班行为,因此,上下班行为与工作之间具有密不分性,即所谓“无通勤即无劳动”(高德润,1996)

其二,上下班途中的风险应被视为一种“劳动风险”或“社会风险”。这类风险不应由劳动者个人承担,而应将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分散出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由于劳动者上下班路程远距化、上下班时间尖峰化、交通工具高速化等因素的存在,劳动者在每天的上下班途中都必须暴露在各种交通危险与一般市民生活上的危险性比较时,劳动者的社会危险性明显地被加重。从社会因素所致,是无法回避的社会危险,不是完全私人性质的风险,不应由劳动者个人来承担。

另一方面,由于在上下班时间内劳动者并未提供劳动,未受到雇主的监督管理,雇主也未能有效的拘束劳动者的行为,因此,无法否认上下班途中所遭遇的伤害与工作过程中所受的伤害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二者不能相提并论。所以,在保护程度上不宜超过职业灾害的保护程度,通常与之相同或略低与职业领域内。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在立法上将通勤灾害“视为”职业伤害,而不是迳行将通勤灾害的职灾补偿制度的适用,仅限于劳动保险条例部门。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今各国礼法例中,几乎看不到雇主直接补偿的体系内有通勤灾害视为职业灾害的明文规定。

我国现行立法的相关规定、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伤害的情形十分众多,我国现行立法仅将机动车事故伤害定型化为职业伤害,而未就其他事故伤害加以规定。然而上下班途中发生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情形是纷繁复杂的,其中上下班行为兼具私人行为的情形比较多见。如前述案例中,劳动者下班绕道去同事家中还书,接送配偶上下班,再如劳动者上下班途中绕道幼儿园接送小孩,绕道菜市场买菜等等,如果发生机动车事故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是当前工伤认定工作中的难点。

《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采取不完全列举的方式对工伤和视同工伤的情形做出了详尽的规定,从《条例》的规定来看,相对于原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以下简称《办法》)在工伤认定的标准上更为抽象,在具体的工伤形态上有所增加或条件更为宽松,使工伤的具体范围进一不扩大。其中,《条例》第14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六)在上下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而《办法》第8条规定:“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九)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二者相比,《条例》是明显扩大宽松的规定:第一,《条例》取消了《办法》中关于上下班途中时间和路线的限制性规定;第二,《条例》取消了机动车事故中对劳动者本人责任的限制。因此,上述规定体现了立法的进步,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工伤职工的权益。但是,对于上下班途中应作何理解,《条例》并无进一不规定。《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

为保障《条例》的顺利实施,劳动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函[2004]256号,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第2条解释,“上下班途中”既包括职工正常工作的上下班途中,也包括职工加班加点的上下班途中。从上述解释来看,仅从时间要素上对上下班途中做出了界定,而未从空间和路线要素上进行界定。因此,在现实的具体个案中,如果劳动者在上下途中绕道,偏离正常的上下班路线,能否认定为工伤,就成为一个疑难问题。

▲上下班途中绕道发生工伤的认定标准

如何认定上下班途中发生的工伤,上下班途中这一要素是至关重要的标准。笔者认为,所谓上下班途中,就路线而言,应理解为:依社会一般观念,劳动者上班和下班的合理的途径,而并非必经路线或指定路线。上下班途径是否合理,应就具体个案进行分析,原则上劳动者的居住和工作场所之间的合理途径应不限于最短路线,也不应以用人单位指定的途径为限。因此,所谓合理的途径应不仅一条。例如,案例二中劳动者开私家车上下班,其可能行使的路线通常有几种,而且实际距离都差不多,这些路线均应视为合理的途径。那么,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绕道,偏离正常的上下班路线,是否属于合理途径的范围?笔者认为,绕道是否属于合理的途径,应主要以绕道不可避免性的强弱和绕道距离的长短因素并结合其他因素加以综合判断。

绕道不可避免性的强弱因素

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绕道可能有多种情况,应就这种绕道行为不可避免性的强弱加以判断。绕道的具体情形可以分为:

——因交通不便而绕道。例如,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因为交通阻塞、道路施工、集会游行等特殊交通状况而偏离正常的路线,改走其他较远的路径,是不可避免的情形,绕道应属于合理的途径。

——因公事而绕道。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为执行业务或出于工作目的,而脱离正常的上下班路线,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多见。例如,为了工作紧急需要在下班途中绕道购买实验仪器;在上班途中绕道客户家中领取需要修理的电脑;为执行用人单位的指示,在下班途中绕道投递邮件;等等。尽管上述行为发生在上下班时间而并非工作场所,但由于其本身具有业务性质,只要急性伤害是因执行职务(业务)而发生的,即使发生在工作时间和生产工作区域之外,也属于工伤(王全兴,1997)。但是,在构成要素上需具备以下两点:其一,需出于用人单位的指示命令。其二,绕道虚是执行业务的必要。满足以上两点要素,即可认定劳动者在上下途中绕道的行为属于业务行为,发生的伤害应为业务上的伤害,故受保护的伤害类型应不仅限于机动车事故伤害。

——因私事而绕道。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可能为私事而绕道的情形相当普遍。例如,劳动者上下班绕道接送幼儿园的小孩,绕道菜市场买菜,绕道邮局投递私人信件,等等。上述行为貌似是私人行为,处理私人事务,但兼具有通勤行为,与纯粹的私人行为仍有区别。上述绕道是否为“合理的途径”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对绕道不可避免性的强弱加以分析,即绕道的目的是否为“日常生活上必须行为的最低限度”。如果该事务是日常生活的必须要求,符合一般常理,应理解为合理途径。例如,劳动者夫妻都是上班族,在上下班是绕道幼儿园接送小孩,从劳动者的立场而言,绕道是上下班途中不得不经过的路线。因此,这种绕道应属于合理的途径;劳动者下班后绕道去会见朋友再回家,这种绕道并非是日常生活所必需,不具有不可避免性,则不属于合理的途径;而至于下班之后去菜市场买菜,这种绕道不可避免性的强弱与劳动者家庭居住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有关,应同时结合绕道距离长短的因素来加以判断。

绕道距离的长短因素 如果绕道的距离较远,即使绕道的不可避免性因素较弱,也可以认定该绕道为“合理的途径”。这种情形在德国法上称之为“微不足道的中断”上下班行程(王惠玲,1992)。例如,劳动者下班后途中绕道50米归还碟片后在回家,尽管这种绕道的不可避免性很弱,但因绕道距离很近,应视为合理性的途径;再如,劳动者夫妻工作地点在同一方向且相距不远,丈夫先送妻子上班后再前往工作地点,这种绕道行为也应视为并未脱离合理途径的范围。但是,如果劳动者夫妻工作地点相距太远,如根本不在同一方向或者即使在同一方向但要绕道很远,丈夫仍送妻子上班后自己再去上班,这样的绕道路线就不应属于合理途径的范围。至于绕道距离究竟多长才算是合理的范围,应以社会一般观念加以判断,而不是宜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例如,在日本,有的个案认为绕道3.5公里属于合理途径;有的个案则认为绕道3公里就不属于合理范围。

其他因素

笔者认为,在对上下班途中绕道发生的工伤进行认定时,除应主要依据绕道不可避免性的强弱因素和绕道距离的长短因素外,还应结合其他各种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以上下班绕道接送配偶的情形为例,若一律否认劳动者接送配偶上下班绕道为合理的途径,一方面会增加交通流量和社会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不公,即同在一辆车上,接送者不能被认定为工伤,而被接送者却可以被认定为工伤;但若一律承认劳动者接送配偶上下班绕道为合理的途径,则又可能会使用人单位的风险负担过重。因此,应对劳动者上下班的行为进行整体考虑,根据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居住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具体个案进行具体分析。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劳动省对绕道接送配偶的情形是依个案进行认定的,有的个案考虑劳动者的居住环境,若劳动者居住的地方交通不便,一定要夫妻共用一辆车上下班,即便绕道较远也认为是合理的途径;有的个案则以绕道距离的长短来认定,在一定长度内的绕道属合理的途径,若绕道距离过远,则不是合理的途径;还有的个案是通盘考虑劳动者的各方面情况,如居住地的交通状况、夫妻上下班工作地点相距的距离、夫妻工作时间等因素,来衡量夫妻共同交通工具而须绕道接送配偶上下班是否妥当。

结合上述要素分析前述三则案例,笔者认为:在案例一中,劳动者王某为私事绕道,并非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不是下班途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且其绕道的距离较远,因此,不宜认定为工伤;在案例二中,劳动者刘某夫妻均是上班族,且二人上班地点相距较近,依社会一般观念,二人共用自家汽车上下班应是日常生活的需要,绕道一段路程仍应属于合理的途径。因此,应认定刘某所受伤害为工伤;在案例三中,劳动者冯某虽然未按照用人单位的指示在上班时间完成订制鲜花篮的工作,而是在下班途中完成此项工作,但仍然可以推定该行为属于业务行为,而非私人行为,故其所受伤害理应认定为工伤。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自中国劳动2007第4期)

第二篇: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

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认定为工伤。但是,这并不是说职工发生的所有道路交通事故,都算工伤,要认定为工伤的,应满足以下条件:(1)职工在规定的上下班时间;(2)职工在上下班的必经路线上;(3)事故的主要责任不在职工本人;(4)事故属于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5)职工本人负伤、致残或死亡。可见,对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的条件较为严格,必须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若职工不是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而是提早上班,或不是在上下班途中必经路线上,发生了交通事故,就不能被认定为工伤,这明显不利于对职工的保护,也不利于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工伤保险条例》对此作了较为合理的修正,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就应认定为工伤。为此,认定为工伤的要件只须具备二个:(1)在上下班途中;(2)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因此,职工只要是在上下班途中,而不必在规定的上下班时间内,职工若是推迟上班或提早下班,发生交通事故,也应认定为工伤。此外,职工在上下班途中,也不必在必经路线上,只须在上下班途中即可。最后,应予注意的是,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无论事故的主要责任是否在职工本人身上,都认定为工伤,所以,对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而受到伤害的,认定为工伤,明显有利于对职工的保护,有利于对职工提供有效救济。

【相关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20030427]

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三篇:如何理解“上下班途中”受伤的工伤认定

如何理解“上下班途中”受伤的工伤认定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2006年下发的《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二十一条规定:“认定职工工伤的‘上下班途中’是指职工以上下班为目的,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途中。职工在合理时间段内的迟到、早退途中,应当认定为上下班途中。职工在上下班途中从事了其他活动,该活动是职工日常工作生活中必须的、合理的要求,且在合理时问内未改变以‘上下班’为目的的合理路线,应当认定为‘上下班途中’。”该条第二款,即:“职工在合理时间段内的迟到、早退途中,应当认定为上下班途中。”中的“合理时间”,本人认为不妥。

以一工伤复议案件为例:2007年5月21日19:30,某县一企业职工在单位上夜班,直至5月22日凌晨4:30,在下班回家的途中,因被摩托车碰撞而受伤,遂提起工伤认定申请,市劳动局认为:一是公司的交接班记录上该职工的交班签字与本人笔迹不一致,不能证明其已经下班,且有工友证明其5月21日晚至5月22日在上班。二是有证人证明该职工是被摩托车撞伤,且有交警大队证明其为交通事故。三是该职工不是私自离开工作岗位,是同工友一起下的班,且公司对计件工做完本职工作后是允许提前离开公司的(有证人作证)。四是根据《意见》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该职工应属下班途中。因此市劳动局作出了该职工受伤为工伤的决定。但企业不服,原因为:一是交警大队的证明不能作为认定交通事故的依据,只有交通事故认定书才是证明交通事故的有效法律文书,且该证明违反程序,不合法,不具有证明效力。二是本单位有上下班制度,规定的上下班时间为19:30至次日凌晨8:00,职工不得私自提前离开公司。三是在交接班记录上该职工是交班,即5月21日晚至5月22日晚,该职工已经下班,根本就没上班。四是即使该职工在上班,但其提前了3个多小时离开公司,属早退,且不符合《意见》关于“合理时间”段内早退的规定。因此,市劳动局认定其为工伤为适用法律错误,应予以撤销。本人认为:市劳动局认定的结果正确,但其认定理由不充分。首先,交警大队的证明是不是认定工伤的必要依据的问题。我认为不是。《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很显然,认定工伤仅需证明是受到机动车伤害即可,并不一定要交警部门认定受伤必是因为交通事故。因此,交警大队的证明在本案中并不起关键作用,且本案中有三个证人证明该职工是因为摩托车而受的伤。其次,交接班记录笔迹与其本人笔迹不一致,且有多个工友证实该职工5月21日至5月22日在上班。第三,在本案中不能充分证明职工在完成工作后能否提前离开公司,市劳动局认定可以提前离开公司比较牵强。第四,应怎么理解该职工离开公司是否属于“合理时间”。这是双方争议的最关键最激烈的焦点。公司认为:省高院《意见》第二十一条第二款中规定的“合理时间”应理解为:迟到了多少时间或早退了多少时间的这一段时间,应满足“合理”的要求。具体到本案,该职工下班提前了的时间应当在“合理”范围之内,否则就不能认定为工伤。从《意见》第二十一条来看,其第一款中规定的“合理时间”明确了是“往返于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时间,而不是可以迟到或早退的时间段。其第二款对迟到或早退却并未明确。究竟是指“往返于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时间还是指“可以迟到或早退的时间”呢?省法院没有明确的解释,这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疑惑。从字面上理解,我认为第二款的“合理时间”就是指合理的“可以迟到或早退的时间”,但这有违立法精神。原《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八条第九款规定:“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应当认定为工伤。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不难看出,新条例取消了旧条例在工伤认定时对时间、路线的限制,其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即由原来注重对企业利益的维护转到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二是工作性质、方式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决定了上下班不可能也不仅限于工作单位与住所的两点一线。在时间上取消了“规定时间”,在线路上取消了“必经路线”。从条例制定的角度看,“上下班途中”的正确理解应是“以上下班为目的的途中”。迟到或早退,不是否定工伤认定的原因,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职工的迟到或早退属违反劳动纪律,系另类法律关系或是违反了公司企业的内部管理规定,而违反了公司内部规定,那是公司管理上的问题,应当另行解决,而不应作为不予认定工伤的依据。因为《工伤保险条例》并没有规定违反公司内部规定遇到车祸不能认定为工伤。至于目的地,一是工作单位,二是居住地,“居住地”不能仅理解为住所,而应该包括经常居住地或临时居住地。因此,职工迟到或早退,根本就不应受“合理时间”限制,即不受“合理的‘可以迟到或早退的时间’”的限制。只要职工的目的是为了上下班,在合理时间往返于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途中受伤,就应当认定为工伤。综上所述,该案中的受伤职工应当认定为工伤。

由此,省高院《意见》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欠妥,应该予以修改或加以明确的解释。如“上下班包括迟到或早退”,那么就不会引起争议。

第四篇:关于职工因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

关于职工因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

有关问题的通知

(泰人社发【2011】227号)

各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

国务院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已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为了使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后及时得到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现就我市处理职工因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案件的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一、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要求申报工伤的,应当提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非本人主要责任(包括本人负同等责任、次要责任、无责任)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工伤认定的依据。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确定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无法认定责任的交通事故,应提供事故最终处理的其他有效证据材料(指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或组织机构对事故处理的调解、判决材料等)。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受理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申请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尚未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应当中止工伤认定程序,并向申请人送达《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申请人提供《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事故最终处理的有效证据材料后,应当恢复工伤认定程序。中止工伤认定的时间不计入工伤认定期限。

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受理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申请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处理不予受理的,应当作为不符合工伤认定受理条件的案件终止工伤认定程序,并向申请人送达《工伤认定终止通知书》。二〇一一年六月七日

第五篇: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是否为工伤相关法律法规

“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上班时晕倒”是否为工伤 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解释

各位员工,我公司为上班员工参加了工伤保险,当员工发生事故后,有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工伤科和医保局进行工伤认定和医疗费用赔付。但是,部分员工对“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及“上班时晕倒”是否为工伤有疑问,我公司咨询了市人社局工伤科,现将相关法律法规解释如下:

《工伤保险条例》

(2003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5号公布 根据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修订)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注:交通事故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认定,责任认定以交警部门作出的责任认定书为准。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交通事故伤害要求申报工伤的,应当提供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工伤认定的依据。)

第十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注:上班期间因自身疾病晕倒或者突发疾病的不能认定为工伤,可以根据病因及医院治疗的详细证明认定为病假,所花医疗费由本人向市医保部门申请按比例报销)

购买工伤保险的员工发生工伤后,员工本人或者亲属协同其所在单位必须24小时内向老河口市人社局工伤科及医保局提供申报工伤的详细材料(工伤认定申请表,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发生工伤的证明材料及三个证明人签字并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我公司安保部雷鸣在负责办理工伤事宜,不明白之处可以向他具体咨询。

下载上下班途中绕道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下班途中绕道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