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工伤保险条例扩大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范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扩大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范围
2010年12月08日18:01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580)
字号:T|T
[导读]国务院修改《工伤保险条例》,草案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城市轨道交通、火车事故等伤害,可认定为工伤;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提至城镇居民收入20倍。
中广网北京12月8日消息(记者 侯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工伤保险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作出修改。
会议指出,《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施行以来,对于维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规范和推进工伤保险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工伤保险制度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修改后的条例草案从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出发,完善了有关制度。
(一)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草案规定:除现行规定的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外,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也应当参加工伤保险。
(二)扩大了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范围。草案规定:除现行规定的机动车事故以外,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也应当认定为工伤。
(三)简化了工伤认定、鉴定和争议处理程序。草案规定: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认定决定。同时明确了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时限,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
(四)提高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照伤残级别增加1至3个月职工本人工资。
(五)增加了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项目。将工伤预防费用增列为基金支出项目,将由用人单位支付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住院伙食补助费和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改由基金支付。同时,草案加大了对不参保单位的处罚力度,加强了对未参保用人单位工伤职工的权益保障。
会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自1993年12月施行以来,对加强税源监控,保证税收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日益严重的制售和使用假发票、不依法开具发票等违法行为,修改后的办法草案补充完善了防控措施,加大了惩处力度,同时调整和完善了发票管理行政许可制度。
会议决定,上述两个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第二篇: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
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认定为工伤。但是,这并不是说职工发生的所有道路交通事故,都算工伤,要认定为工伤的,应满足以下条件:(1)职工在规定的上下班时间;(2)职工在上下班的必经路线上;(3)事故的主要责任不在职工本人;(4)事故属于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5)职工本人负伤、致残或死亡。可见,对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的条件较为严格,必须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若职工不是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而是提早上班,或不是在上下班途中必经路线上,发生了交通事故,就不能被认定为工伤,这明显不利于对职工的保护,也不利于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工伤保险条例》对此作了较为合理的修正,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就应认定为工伤。为此,认定为工伤的要件只须具备二个:(1)在上下班途中;(2)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因此,职工只要是在上下班途中,而不必在规定的上下班时间内,职工若是推迟上班或提早下班,发生交通事故,也应认定为工伤。此外,职工在上下班途中,也不必在必经路线上,只须在上下班途中即可。最后,应予注意的是,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无论事故的主要责任是否在职工本人身上,都认定为工伤,所以,对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而受到伤害的,认定为工伤,明显有利于对职工的保护,有利于对职工提供有效救济。
【相关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20030427]
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三篇:如何理解“上下班途中”受伤的工伤认定
如何理解“上下班途中”受伤的工伤认定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2006年下发的《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二十一条规定:“认定职工工伤的‘上下班途中’是指职工以上下班为目的,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途中。职工在合理时间段内的迟到、早退途中,应当认定为上下班途中。职工在上下班途中从事了其他活动,该活动是职工日常工作生活中必须的、合理的要求,且在合理时问内未改变以‘上下班’为目的的合理路线,应当认定为‘上下班途中’。”该条第二款,即:“职工在合理时间段内的迟到、早退途中,应当认定为上下班途中。”中的“合理时间”,本人认为不妥。
以一工伤复议案件为例:2007年5月21日19:30,某县一企业职工在单位上夜班,直至5月22日凌晨4:30,在下班回家的途中,因被摩托车碰撞而受伤,遂提起工伤认定申请,市劳动局认为:一是公司的交接班记录上该职工的交班签字与本人笔迹不一致,不能证明其已经下班,且有工友证明其5月21日晚至5月22日在上班。二是有证人证明该职工是被摩托车撞伤,且有交警大队证明其为交通事故。三是该职工不是私自离开工作岗位,是同工友一起下的班,且公司对计件工做完本职工作后是允许提前离开公司的(有证人作证)。四是根据《意见》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该职工应属下班途中。因此市劳动局作出了该职工受伤为工伤的决定。但企业不服,原因为:一是交警大队的证明不能作为认定交通事故的依据,只有交通事故认定书才是证明交通事故的有效法律文书,且该证明违反程序,不合法,不具有证明效力。二是本单位有上下班制度,规定的上下班时间为19:30至次日凌晨8:00,职工不得私自提前离开公司。三是在交接班记录上该职工是交班,即5月21日晚至5月22日晚,该职工已经下班,根本就没上班。四是即使该职工在上班,但其提前了3个多小时离开公司,属早退,且不符合《意见》关于“合理时间”段内早退的规定。因此,市劳动局认定其为工伤为适用法律错误,应予以撤销。本人认为:市劳动局认定的结果正确,但其认定理由不充分。首先,交警大队的证明是不是认定工伤的必要依据的问题。我认为不是。《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很显然,认定工伤仅需证明是受到机动车伤害即可,并不一定要交警部门认定受伤必是因为交通事故。因此,交警大队的证明在本案中并不起关键作用,且本案中有三个证人证明该职工是因为摩托车而受的伤。其次,交接班记录笔迹与其本人笔迹不一致,且有多个工友证实该职工5月21日至5月22日在上班。第三,在本案中不能充分证明职工在完成工作后能否提前离开公司,市劳动局认定可以提前离开公司比较牵强。第四,应怎么理解该职工离开公司是否属于“合理时间”。这是双方争议的最关键最激烈的焦点。公司认为:省高院《意见》第二十一条第二款中规定的“合理时间”应理解为:迟到了多少时间或早退了多少时间的这一段时间,应满足“合理”的要求。具体到本案,该职工下班提前了的时间应当在“合理”范围之内,否则就不能认定为工伤。从《意见》第二十一条来看,其第一款中规定的“合理时间”明确了是“往返于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时间,而不是可以迟到或早退的时间段。其第二款对迟到或早退却并未明确。究竟是指“往返于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时间还是指“可以迟到或早退的时间”呢?省法院没有明确的解释,这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疑惑。从字面上理解,我认为第二款的“合理时间”就是指合理的“可以迟到或早退的时间”,但这有违立法精神。原《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八条第九款规定:“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应当认定为工伤。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不难看出,新条例取消了旧条例在工伤认定时对时间、路线的限制,其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即由原来注重对企业利益的维护转到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二是工作性质、方式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决定了上下班不可能也不仅限于工作单位与住所的两点一线。在时间上取消了“规定时间”,在线路上取消了“必经路线”。从条例制定的角度看,“上下班途中”的正确理解应是“以上下班为目的的途中”。迟到或早退,不是否定工伤认定的原因,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职工的迟到或早退属违反劳动纪律,系另类法律关系或是违反了公司企业的内部管理规定,而违反了公司内部规定,那是公司管理上的问题,应当另行解决,而不应作为不予认定工伤的依据。因为《工伤保险条例》并没有规定违反公司内部规定遇到车祸不能认定为工伤。至于目的地,一是工作单位,二是居住地,“居住地”不能仅理解为住所,而应该包括经常居住地或临时居住地。因此,职工迟到或早退,根本就不应受“合理时间”限制,即不受“合理的‘可以迟到或早退的时间’”的限制。只要职工的目的是为了上下班,在合理时间往返于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途中受伤,就应当认定为工伤。综上所述,该案中的受伤职工应当认定为工伤。
由此,省高院《意见》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欠妥,应该予以修改或加以明确的解释。如“上下班包括迟到或早退”,那么就不会引起争议。
第四篇:关于职工因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
关于职工因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
有关问题的通知
(泰人社发【2011】227号)
各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
国务院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已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为了使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后及时得到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现就我市处理职工因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案件的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一、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要求申报工伤的,应当提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非本人主要责任(包括本人负同等责任、次要责任、无责任)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工伤认定的依据。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确定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无法认定责任的交通事故,应提供事故最终处理的其他有效证据材料(指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或组织机构对事故处理的调解、判决材料等)。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受理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申请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尚未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应当中止工伤认定程序,并向申请人送达《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申请人提供《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事故最终处理的有效证据材料后,应当恢复工伤认定程序。中止工伤认定的时间不计入工伤认定期限。
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受理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申请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处理不予受理的,应当作为不符合工伤认定受理条件的案件终止工伤认定程序,并向申请人送达《工伤认定终止通知书》。二〇一一年六月七日
第五篇:工伤认定及工伤保险
工会业务知识培训:工伤认定及工伤保险
1、什么是工伤?
工伤,又称“职业伤害”、“工作伤害”,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责任相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事故和职业病伤害。
2、什么是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工伤保险是通过社会统筹的办法,集中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职业病,并由此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法定的医疗救治以及必要的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这种补偿既包括医疗、康复所需费用,也包括保障基本生活的费用。
3、申请工伤认定应提交的材料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及《工伤认定办法》第五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提交以下材料:
1)申请人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申请表是申请工伤认定的基本材料,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2)单位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3)工伤职工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4)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5)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6)工伤事故报告、证人证言; 7)其他相关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