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论文!!夭折版
一例社交恐怖症的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 本文是对一例女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心理咨询记录及分析报告。来访者赵某是一名大一学生,近半年来害怕与人交往,只要和人交谈就不敢直视对方,会出现脸红、心慌、颤抖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症状,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社会交往。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来访者性格和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诊断标准,本例符合以下症状(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2)病人感到很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3)对所害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且病程超过半年,故诊断为神经症里的单纯型恐怖症。然后根据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进行了有效的治疗,根据求助者的生活状态和咨询师的回访证明本咨询为有效咨询。关键词:自卑、社交恐怖症、系统脱敏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赵某,女,20岁,汉族,天津西青区人,某大学一年级学生
2、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是家中独生女,从小娇生惯养,性格内向,家庭教育严谨,父母是个体经营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族内没有精神病史。
来访者从小学习舞蹈,身材修长,五官娇好,学习优秀,是班里的核心任务,整个小学时期生活很愉快。但初中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青春期,脸上开始冒青春痘,一次学校办晚会,来访者在表演完节目后,无意中听到有人说自己,脸上的痘痘那么大,好丑,来访者顿时脸通红,自卑感慢慢萌生,从此很少参加学校的晚会,减少抛头露面的机会。但平时和同学交往正常。升入高中,来访者不长个了,但周围的同学慢慢的都比她高了,她由小学时期的修长到高中的个头平平,让她有落差感。而且脸上的痘痘越来越严重,试过很多办法,但效果不明显,爸爸妈妈说青春期过了就好了,但仍然不能缓解她的自卑感。而且高中开始住校了,第一次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由于在家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都是父母照顾,所以对于集体宿舍的生活很不习惯、很不适应。被子不会叠、床单、衣服等不会洗,更不知道怎么去打扫卫生。有次轮她在宿舍值日,因为宿舍打扫的不干净、被子叠的不整齐,导致宿舍得分很低挨舍友的埋怨和白眼。说她不讲卫生,脸上的痘痘也是因为她不讲卫生才会那么严重,从此,来访者自卑感更加强了。上了大学后,青春痘的状况好转,几乎没有痘痘了,只是有点痘印,但情况却变的更糟,害怕与人接触,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一说话就脸红、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就算舍友或同班同学也不讲话,不想出门,只想整天呆在宿舍里,害怕去教室和餐厅等人多的地方。
3、精神状态
言行拘谨、情绪紧张、语音较低,但注意力集中,思维清晰,有自知力,人格相对稳定。
4、身体状态
存在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脸红、心慌、颤抖等,但近期身体检查无任何异样。
5、社会功能
害怕与人交往,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对方,脸红、心慌,只想整天呆在宿舍里,不敢去教室、餐厅等人多的地方。
6、心理测验结果 未做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
来访者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负性生活事件,如脸上长青春痘,不适应集体生活等,导致自卑感不断加强,直至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对方、脸红、心慌,不敢出门、不敢去教室、餐厅等人多的地方
2、个人陈述:
自从初中开始脸上慢慢开始长青春痘,觉得自己不漂亮了不优秀了,生活不再像小学时期那么快乐了,高中因为值日没做好受到宿舍同学集体攻击后,很长时间就觉得没面子、抬不起头,从那时起就变得很自卑,一直到了现在。上大学后,情况就更糟,特别是最近半年,害怕与人接触,和人讲话不敢直视对方,眼睛躲闪,一说话就脸红、心慌,就算舍友或同班同学也不讲话,害怕去教室和餐厅,不想出宿舍门。吃饭和上课也就成了两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不想去上课,就要经常找辅导员或任课老师请假,很难为情,有时就干脆逃课,但旷课太多又会受到处分。知道自己这样下去肯定不行,虽然也看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想自我诊治,但事情还是越来越糟。所以,这次就在老师的陪同下前来求助。
三、资料分析与评估
1、心理咨询师的观察结果
求助者长发披肩,厚重刘海,好像尽可能把脸遮起来的感觉,进入咨询室时,言行拘谨,过于彬彬有礼,言谈过程中伴随一些紧张性动作,而且总是低着头、情绪紧张、语音较低,但其谈吐比较文雅,语言表达完整,求助心切。
2、陪同老师反映
陪同前来的老师反映,经常请假、逃课,白天宿管老师检查卫生的时候,经常看到她一个人拉着窗帘呆在宿舍里,还经常吃些方便面、面包之类的东西,问其为什么不去餐厅,说人多怕挤,也不和同学一起去就餐。更不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四、评估和诊断
1、诊断
(1)根据判断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此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均未遭到损害,属正常范围。根据来访者具有“求医行为”和对症状的“自知”,可排除其为重性精神病的可能。
(2)根据许又新教授提出的“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标准[1],求助者出现临床症状有半年时间,评分为2分;自己不能摆脱精神痛苦,有朋友的劝解也无济于事,评分为3分;学习和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设法逃避某些社交场合,这种回避行为显著干扰了个人的正常日常生活和学业,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评分为2分。总评分为7分,因此诊断为恐怖性神经症的的社交恐怖。
鉴别诊断:
① 恐怖性神经症的害怕是对特定的事物和处境、场所,自知这种威胁的来源;而焦虑性神经症之恐惧系指向未来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某种威胁和危险。
② 恐怖性神经症是对外界特定事物或场所发生恐惧,使患者苦恼,并采取主动回避方法解除焦虑不安。强迫性神经症状常来自于自身的观念,很少采取回避,既使回避也是被动回避。
③ 精神分裂症早期可出现恐怖症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精神分裂症症状会日益明朗。
根据本例出现的症状特点,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初步诊断为恐惧症。
(3)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分类方法,发现求助者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求助者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植物神经症状。求助者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求助者以恐惧为主,符合以下4项:
① 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和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 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 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④ 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本例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求助者无论是与人交谈还是在人多的场合都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并主动采取回避方式,故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2、病因分析
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问题,从小父母对其管教太严,对学习时间抓的太紧。另外,由于父母担心其安全也从未参加过任何集体外出活动,养成比较胆小的毛病。
交际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由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时期的落差和个性方面的原因,求助者十分害怕与人交往,也很欠缺人际交往的能力,平时不爱说话,也很少与人交往,经常独来独往,非常不善于为人处事,更欠缺这方面的锻炼。个性:性格上有遗传及生活环境所致的缺陷,内向、胆怯、敏感、自卑,交往能力不强,环境适应性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强。
五、咨询目标
根据诊断结果,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如下咨询目标:
1、最终目标
消除恐惧,完善求助者的个性,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
2、长远目标
运用系统脱敏疗法,将对社交的恐怖程度降至为0分。
3、近期目标
运用系统脱敏疗法,将对社交的恐怖程度由100分降至为50分,敢于去人多的地方。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系统脱敏疗法及原理。
系统脱敏疗法:其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即经典的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还有交互抑制理论。由于在系统脱敏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人员的鼓励、赞许对求助者的操作训练起着强化作用,使求助者在恐怖情境下仍保持放松,不再引起焦虑,这样,恐怖行为就会自然消退。换句话讲,心理咨询人员有步骤地让求助者在放松状态下想象以前曾引起他恐怖和回避的情境,逐步增加其耐受程度;由于处于放松状态,求助者一般不会出现回避行为,并且能直接体验到平静和放松的情绪,因而原先恐怖反应的强化因素被消除,这样经过反复多次以后,求助者的焦虑和回避行为就会逐步减退和削弱[2]。
2、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1)责任:
①向咨询师提供与问题相关的真实资料;
②积极主动的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2)权利:
①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②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③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④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⑤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3)义务:
①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
③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3、咨询师责任,权利和义务:(1)责任:
①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②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③ 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2)权利:
①有权了解与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相关的个人资料; ②有权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③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3)义务:
①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②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③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规定;
④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于者。
4、咨询的时间和费用: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每小时收费10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心理诊断和确定咨询目标。首先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资料。通过收集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心理问题的诊断,然后帮助球者者制定解决其问题的方案和计划。通过谈话了解到,求助者对小学和高中所遇到的一些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至今历历在目,以至于产生自卑心理和后来的越来越强烈。到了大学后由于以前事件的影响使其不敢与人交往,产生逃避交往和回避交往情景的行为,或者是在交往过程中伴随有脸红、心慌,不敢正视对方等症状。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自知力、求医行为,诊断为社交恐怖症。求助者咨询动机端正,共同确立咨询目标。
第二阶段:心理治疗阶段,这是咨询过程的核心。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克服对“社会交往”的恐怖情绪,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及其原理。
1、建立恐怖等级脱敏表(1)和家里人进行交谈(10分)
(2)和亲近的老师在宿舍进行交谈(20分)(3)和同宿舍同学进行交谈(30分)(4)敢于走出宿舍(40分)
(5)敢于在宿舍附近与其他人进行交谈(50)(6)敢于去教室、餐厅等人多的地方(60分)
2、进行放松训练;,每天1次,每次历时20-30分钟。一般需要6-8次练习,以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驰状态为合格。
3、分级脱敏练习(1)放松
(2)想象脱敏训练。由实施者做口头描述交谈的场面,并要求对方在能清楚地想象正在和某人交谈。然后,让求助者保持这一想象中的场景30秒钟左右。想象训练一般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想象要求生动逼真,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不允许有回避停止行为产生,一般忍耐一小时左右视为有效。实在无法忍耐而出现严重恐惧时,采用放松疗法对抗,直到达到最高级的恐怖事件的情景也不出现惊恐反应或反应轻微而能忍耐为止。一次想象训练不超过4个等级,如果在某一级训练中仍出现较强的情绪反应,则应降级重新训练,直至完全适度。
(3)实地适应训练。从最低级到最高级,逐级训练,以达到心理适应。一般均重复多次,直到情绪反应完全消除,方可进入下一等级。每周治疗1至2次,每次30分钟左右。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帮助求助者巩固咨询所获成果,并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对人与人的交往有个正确的认知,消除其社交恐惧心理、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此次咨询所制定的咨询目标分为四次,分布在四周内进行,基本按计划完成任务。求助者现在已能与同学进行正常的交往,并已开始正常的生活,按时上课、去餐厅吃饭等。
第二篇: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维新运动的过程、意义和结果,了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认识到资产阶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维新运动的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资产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为什么说维新运动是一场“昙花一现”的运动?
同学们都知道,这场运动只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时间非常短,所以称为“昙花一现”,同学们注意到了这场运动的时间短,但忽略了这场运动“玉质芳华”的一面,这场运动,也是寻求中国出路一次宝贵的探索,但由于其局限性,使这场运动如昙花一般转瞬凋谢,思之令人感叹。
“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饶宗颐:《优昙花诗》
“莫言过眼花时短, 玉质芳华照世间。” 次虞愚:《咏昙花 》
一、戊戌维新派运动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2)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设厂利润丰厚,刺激了中国一部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民族工商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而且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广求利源,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从18世纪70年代初到1898年,(中国)在工矿、航运、新式金融等行业的商办近代企业有250家(多数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设立的)。其中,可以知道具体投资的189家企业的总投资额有2844万多元。”——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版
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在香港和上海游历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进步性,决心向西方寻找救国的真理,多次上书清帝,要求变法图强。1890年,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当时引起了思想界的强烈震动,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另外,他还和另外的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训练变法人才。
梁启超 :(1873-1929),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担任《时务报》的主笔,写了《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指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他的政论在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大加强了维新变法的声势。
严复:(1854-1921)曾在英国学习海军,除了撰写维新变法的政论外,更大的贡献是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康有为在他的政论中,吸收了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进化论史观。
谭嗣同:(1863-1898)湖南人,主要著作《仁学》,在这部书中,虽然认为中国的威望危亡“唯变法可以救之”,但就其思想深层而言,带有民主革命的色彩。
维新派的领袖和骨干人物大多是士大夫或清朝的中下级官员,为什么说他们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呢?
“不应该认为,所有的民主派代表人物都是小店主或崇拜小店主的人。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来说,他们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使他们成为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是下面这样一种情况:他们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方面的代表人物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614。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到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击,又受到中国的封建主义的压制与摧残,所以,新兴的民族工商业举步维艰。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中国独立富强,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
维新派通过接受西方的政治学说,提出了变法的理论和主张,并为此进行宣传和政治活动,这首先就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所以,他们就成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3.维新派的活动方式
(“公车上书”: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一片愤慨,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组织了1300名举人在5月2日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史称“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和爱国救亡运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学会 学会名称 强学会 粤学会 闽学会 蜀学会 陕学会 南学会 创办人 康有为 梁启超 康有为 林旭 杨锐 杨深秀 谭嗣同等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光绪皇帝下诏变法
1898年1月,康有为写成奏折上呈光绪,这就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在这次上书中他陈述了必须变法的道理和比较具体的变法的三项措施,实际上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纲领。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到变法失败为止,共发出100多件维新谕旨。主要内容包括:
A政治方面:臣民不论大小皆可上书言事,裁撤冗官闲衙,澄清吏治,取消国家对旗人的供养
B 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全国设立邮局
C 军事方面:军队改习洋操,采用西洋兵制,裁汰绿营,筹建海军
D 文教方面: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允许自由设立报馆和学会,派人出国留学和游历。2.戊戌政变
由于维新运动触犯了慈禧太后和一些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9月21日,慈禧太后正式宣布训政,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被杀害在北京菜市口,时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参加维新的官员也相继被革职,除了京师大学堂外,新政被扫除无遗。变法失败。
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到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这场运动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表现。维新派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概念,强调国家为国民所有,匹夫有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的失败证明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行不通,要想使国家复兴,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从而为民主革命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启示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变法颁布的保护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激发了人民“实业救国”的热情,形成民族企业的第一次投资高潮,为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是一场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
变法期间,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学会和学堂,大量地传播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介绍了西方的自由平等学说和君主立宪制度,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
这场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维新派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缺乏彻底反封建勇气
维新派虽然同封建势力有矛盾,但是不敢摧毁封建势力,不想推翻现有的政权和制度,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变法图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理论指导上,打出孔子的招牌进行变法,虽然具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了维新派的软弱无力;
(2)缺乏彻底反帝勇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虽然同帝国主义有矛盾,缺乏彻底反抗帝国主义的勇气,认为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通过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能免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寄希望于英美的支持。
(3)缺乏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军队的支持
谭嗣同慷慨就义前的高呼,表现了他为改革革新以死相搏、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但也反映了维新派的孤立与无奈。“回天之力”存在于亿万民众之中,这是维新派的志士们所没有认识到的。
这种缺点致使不流血的维新变法最后以流血的政变而告终,证明想用和平的改革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中国行不通。
2、教训
昙花一现的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反动压制下,不触动封建制度及其根基的任何温和的改良道路根本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小结本章内容:
早期探索的历史证明:
1、农民群众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引导革命取得胜利。
2、地主阶级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决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
3、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本章思考题: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本章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
2、严复:《天演论》自序
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4、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5、梁启超:《变法通议》(节选)(1896年)
(第一讲)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基础知识: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情感目标 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的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
※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三民主义、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
※ 教学时数:1学时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回顾这整个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在前进道路经历了多少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提问)(三次)产生几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提问)三位——(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播出幻灯片孙中山博物馆图)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播出幻灯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3页)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说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不会是没有缘由的。列宁曾经说过:“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统治下去。——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461页。辛亥革命就是在民族危机加深,以及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产生的。
1.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播出幻灯片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华侵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和扩大他们在华利益,加紧对华输出资本,掠夺通商和路矿利权,与此同时伸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的激烈角逐,导致矛盾逐渐尖锐化,这种矛盾的激化集中体现在日俄战争的爆发上。(播出幻灯片日俄战争图)1900年,沙俄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并拒绝退兵,妄图在东北推行“黄俄罗斯”计划,这与日本夺取中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在英国和美国的支持下,1904年2月6日,日本向驻扎在旅顺的俄国军舰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这场为了争夺中国领土的战争竟然是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清政府除了划出“交战区”外,还要严守局外中立。在美国的调停下,1905年9月,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重新划分了在中国的利益,战争结束。在战争期间,英国在西藏燃起战火(播出幻灯片英国侵略西藏图),德国也将炮舰驶入长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也更加腐朽,(播出幻灯片辛亥革命前经济崩溃情况)《辛丑条约》中的赔款规定,清政府每年须偿还白银2200余万两;1900—1911年,清政府举借的外债高达3.4亿两;1910年,清政府财政收入29696万两,支出33865万两,为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把大量赔款、偿还外债的负担分摊到各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激化(——数据来源: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周育民:《清末财政与晚清社会》)。特别是为了对外支付赔款等,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地被追加,比如田赋盐课等旧税一再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层出不穷,这就致使民怨沸腾,当时的事实是:收回铁路、矿山利权的运动、抗捐抗税斗争、抢米风潮、会党起义、工人罢工等等风起云涌。
借用孙中山的一段话来形容当时清政府的处境(播出幻灯片):“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选集》中册P145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实质上从根本上打消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在逃亡西安期间,就发布了“罪己诏”,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张。为摆脱困境,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播出幻灯片清末新政)清末立宪活动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但是由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很多新政改革流于一纸空文。
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使人民更加坚定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决心。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播出幻灯片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表现图)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表现为:设立厂矿的数目和投资额增加、发
展较快的是轻工业,其中以棉纺织、面粉加工等行业最为显著。设厂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浙、两湖和广东三个地区,三个地区共设厂251家,占民族资本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虽然这些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还非常小,但是近代工矿企业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比以前有较大的进展,与此同时,随着商办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及其联系的社会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也产生了显著影响,为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创造了必要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以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背景下出现的。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局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加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播出幻灯片毛泽东语)毛泽东就曾经说过:“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播出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享村一个普通人家,名文,字逸仙,1878年12岁时被哥哥孙眉接到檀香山,入意奥兰尼书院读书,开始接受资本主义教育。1884年,他到香港求学,1886年开始学医。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孙中山逐渐产生反清革命的思想。他与一些志同道合者如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常在一起谈论革命,人称“四大寇”。随着国内维新改良思潮的发展,孙中山与维新人物也多有接触,最初,他也受到了维新改良思潮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1894年2月,孙中山满怀希望地写了一封《上李鸿章书》,提出改良的主张,不料却得到李鸿章冷冰冰的回复:“打完仗了以后再见吧!”孙中同回到上海,知道改良的路走不通,决定采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对此,陈少白曾有过这样的评价(播出幻灯片陈少白语):“孙先生所以要上李鸿章书,就因为李鸿章在当时算为识时务之大员,如果能够听他的话,办起来,也未尝不可挽救当时的中国。岂知所以希望完全成泡影。所以到了这时候,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找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清政府。”——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1册,P28。
到了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诞生。(播出幻灯片兴中会照片)。兴中会成立后,并筹划了重阳节在广州举行起义。但由于事机不密,计划泄漏,清朝官员四处搜捕,孙中山被迫逃离广州,东渡日本。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0世纪初,新兴知识分子创办报刊、翻译西方社会科学书籍,倡言革命,使民主思想得到发展。
(播出幻灯片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的革命活动)
1903年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写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针对康有为《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所散布的保皇立宪主张进行全面系统的批判。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留学日本时改名为邹容,重庆巴县人)写有《革命军》一书,这本书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还揭示满清政府对国人的压迫和屠戮,分析了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对此,鲁迅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杂忆》,《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8页)
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猛回头》《警世钟》是其代表作。在这两部书中,他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质,描述了祖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境地,他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朝廷”。
此外,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播出幻灯片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图片)在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之后,在香港成立总部,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革命目标,随后比较有代表性的革命团体主要有1903年到1904年由黄兴、龚宝铨分别在上海组建的革命团体华兴会和光复会;1906年刘静安组织的革命团体日知会,以及福建的汉族独立会、安徽的岳王会等革命小团体,这些革命团体推动了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的一个标志。
最为重要的是,在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播出同盟会成立幻灯片组图)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即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宗旨。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总的来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重要内容是排满革命思想。大家注意:这里说的“排满”一词,它在不同时期,其含意是有些差异的。最初,“排满”一词,是在明末清初时就提出来的,这时候它曾是地主阶级反满派的口号,也是农民号召群众的旗帜。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举起了这面旧旗帜进行反清斗争。这时候的“排满”矛头是指向封建专制制度的。还把“排满”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即建立民族的统一国家,还把排满与反帝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新的内容,使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排满”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满汉矛盾的局限,超出了狭隘民族主义的范围。他们的反满宣传,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过程,吸引了一定的群众。但这个口号又容易滋长主义情绪,模糊了斗争方向,把一切仇恨简单集中到满族统治者身上,清政府一旦倒台,革命势力也跟着迅速解体,这也原因之一。在后面分析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时,我们将进一步加以说明。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刚才我们讲到了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地学习领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的内涵。(播出同盟会纲领内容幻灯片图)
(一)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第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第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二)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政治纲领的核心内容。
(三)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其目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就是同盟会纲领的主要内容——三民主义。(播出三民主义的评介幻灯片,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与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力图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追求民族独立及民主的良好愿望。它坚决与改良派的君主立宪思想划清了界限,明确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对三民主义作一个评价:第一、“三民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纲领,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第二,“三民主义”也有其局限性,它是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是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在同盟会的对外宣言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主张打倒满族统治者,却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这也一定程度导致了后来旧官僚进入革命内部;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主张民生主义,但又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具体内容,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就不能真正地领导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把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更不能把民主革命引向胜利。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播出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幻灯片组图)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历时两年的一场大论战。
辩论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在民族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在民权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在民生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社会革命。
这场辩论基本上澄清了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第一、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这种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第二、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第三、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财富不均等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纲领的提出,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并获得与改良派辩论的胜利。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领导核心和统一的指导思想,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预示着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但是同盟会的成员对纲领态度并不一致,而且在组织方面,本部和地方分会之间始终缺乏紧密有效的联系,内部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派系斗争,为日后的革命运动发展留下了隐患。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认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重要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教学时数:1学时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讲了20世纪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动荡时局中。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在在矛盾激化的动荡时局中。在同盟会的领导下,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并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同盟会和其他革命团体先后发动了十余次武装起义,如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些起义为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也为辛亥革命的胜利积累了因素。
(播出黄花岗起义幻灯片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1年4月3日,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牺牲。(播放黄花岗起义视频)这次起义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可以这样来形容:“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孙中山:《继承先烈遗志为国奋斗——邹鲁编<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文选集》下册,P127。)此外,1911年四川、湖南、湖北和广东等地爆发风起云涌的保路风潮,加速了武昌起义的爆发。(播出川汉铁路开工典礼等幻灯片图加以说明)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早在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代表举行联合会议,筹划联合起义,推举起义总指挥,定于10月6日起义,因准备不足后来推至10月11日。在10月9日这一天,起义参谋长孙武在俄租界制造炸弹是不慎爆炸,俄国巡捕赶来,逮捕了一些革命党人,搜去了起义的旗帜、信件、文告和革命党人的名册。次日设在武汉的指挥机关遭到破坏,武汉三镇戒严,开始在搜捕革命党人,形势紧迫。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动集议,认为应该奋起斗争,10月10日晚,武汉城内新军第八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难,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标志着武昌起义爆发。(播出武昌起义幻灯片系列图),打死反动军官,占领楚望台军械局,然后控制了武昌城,起义取得胜利。11日晚和12日晨,驻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也获得胜利,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控制。革命党人同立宪派聚会湖北咨议局,决议成立湖北军政府,共推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皇帝年号,因为这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迅速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播出辛亥革命形势图)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但是有些省的政权成立后,很快为立宪派代表或旧官僚所控制,旧的统治秩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虽然在当时起到了号召四方,汇成革命洪流,促使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的的作用,但是也给革命留下了隐患。(播出起义的历史局限性幻灯片图进行分析)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紧接着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播出民国成立的系列幻灯片组图)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领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播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幻灯片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在当时是相当进步的。但它所规定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无疑是对英美政治制度的照搬,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播出幻灯片林伯渠对此的评价图)林伯渠曾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苒三十年》,转引自金冲及《五十年变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P121)
2.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一面有号召力的旗帜。
3.辛亥革命是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民主意识深入人心。(播出林伯渠评价幻灯片)“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林伯渠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1日)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播出在革命后,街上剪辫片插图)
5.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因此列宁对此做出这样的评价:“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文献*关于中国革命》,《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P163。)
※ 教学后记:
思考题 :
1、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如何评价?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列宁:《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见《列宁选集》第二卷
2、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军政府宣言》
(第10讲)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基础知识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过程以及失败的原因
2、情感目标 通过对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主张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需要新的指导思想和领导阶级。※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原因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封建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教学难点: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 教学时数:1学时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讲到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事实上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引起了帝国主义的仇视,他们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颠覆革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震惊和仇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又使帝国主义感到“恢复旧观,断无可望,”只好宣布“中立”,与此同时,寻找和扶植新的代理人各帝国主义国家一致选中了袁世凯。因此,当时,迫于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和一些革命派的压力,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袁世凯废除了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任命亲信组阁,控制了政府的实权。(播出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幻灯片)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在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1.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其主要表现(播出袁世凯反动统治措施幻灯片)为:破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投靠帝国主义、进行帝制复辟。
比如:在1913年,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播出宋教仁被刺一案幻灯片)经数次搜查,获得刺宋证据多件,宋案背景乃尽行暴露。幕后主使者袁世凯,直接指挥者国务院总理赵秉均,上下联络者国务院秘书洪述祖,布置行凶者应夔丞,杀人凶犯武士英。孙中山在宋教仁追悼会上送的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此外,袁世凯积极策划帝制复辟一事(播出复辟幻灯片)
2.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主要表现为: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据1912年统计,在中国煤矿生产中,官僚资本控制了机器采煤的82.2%,1916年控制了79.3%。1912—1916年主要军阀投资的工商企业有37家,全国新设立的银行30家,其中主要是军阀投资的。(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1卷上,中华书局1981年,P394,P396。)
3.思想文化上掀起尊孔复古思潮
(播出袁世凯天坛祭孔仪式幻灯片图)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借用孙中山的来说:“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开始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为了反抗袁世凯的反动统治、维护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又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1、二次革命(播出二次革命幻灯片图)
1913年,李烈钧、黄兴组织讨袁军,举起讨袁大旗,上海、广东及安徽等地纷纷起兵响应,但最终归于失败。
2、护国战争(播出护国运动幻灯片图)1915年12月,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李烈钧等发动护国运动,25日云南宣布独立,接着分兵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兵,讨伐袁世凯。接着,贵州、广西、陕西宣布独立,全国出现了反袁斗争的高潮,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3、护法运动(播出护法运动幻灯片图)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担任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任元帅,举起护法大旗。但在直系军阀的拉拢下,西南军阀组织了“西南自主各省护法联合会”,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相对抗。1918年5月,孙中山愤然辞去大总统职务,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于1922年6月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离粤退居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辛亥革命失败了。
4、联俄联共
第二次护法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孙、越会面曾后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播出联俄联共幻灯片图)
同年年初,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孙中山得以在3月回粤。12月29日,孙中山落实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不幸的是,在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下面我们来看看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吴玉章曾说:“从辛亥革命起,为了推翻清朝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抗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 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又叛变了。这样看来,从前的老一套革命办法非要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 1.失败原因:
A.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B.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的许多弱点:
第一,在反帝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敢也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甚至幻想与革命的敌人妥协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第二,在反封建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封建主义的本质缺乏深刻的科学的认识,对封建主义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估计不足。
第三,在依靠对象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没有唤起广大民众,一般的民众特别是农民基本上没有发动,人民的革命力量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第四,在组织领导上,始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从同盟会到中华革命党,其领导集团始终处于思想混乱、四分五裂的状态。
总之,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些弱点根源在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对于他们的缺点,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绵延不绝。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陆续参加中国共产党或成为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这不是偶然的。※ 教学后记:
思考题:
1、列举历史事实说明,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列宁:《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见《列宁选集》第二卷
第三篇:农村责任田推行与夭折
农村“责任田”的推行与夭折
1961年,提建议,当先锋,推行责任田
1958年,人民公社化的狂飙席卷中华大地,数亿农民可谓在劫难逃。但情况仍有例外,而且就出现在宿县。
宿县东北境有褚兰古镇。该镇北部边陲地带,横亘着几座小山,形成安徽和江苏两省的天然分界线。其中的虎山较高,公社化时属于褚兰公社光华大队,山南二华里就是王庄。王庄有个老农叫刘庆兰。他不仅没加入人民公社劳动,不吃公共食堂的饭,而且还斗胆上了虎山,开荒种地,自劳自食。
刘庆兰是贫农,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还曾分得几亩地。他耕地很认真,但是刚分到手里的天地又在1956年归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刘庆兰失去耕地的经营权,但又反抗不得,一气之下,离开合作社。刘庆兰失去耕地的经营权,但又反抗不得,一气之下,离开合作社,扛一把铁 上了虎山。在虎山开垦荒地种粮,重新焕发出自耕农民对土地的炽热的亲情。当时他已年过60岁,高级社也不把他当做劳动力,因而也不派他干农活,任他在虎山上开荒种田。
1958年人民公社化,刘庆兰明白了,他那祖辈留下的田地以及土改分得的田地的所有权已离去更加遥远,不可复返了。于是失望加生气之后,在虎山搭起茅草庵棚、砌起炉灶,拿来铺盖被褥,进一步在虎山上安营扎寨。
也就是在这一年,刘庆兰的第二个儿子刘志立,因为原先在蚌埠皮革厂干活得了肺结核被辞退,现在的水利工地也不愿意要他,就回到了生产队养病。这自然导致很多人的不满,生产队的公共食堂不愿白养30岁左右的病人。刘志立万般无奈,在大队干部的指点下,他也上了虎山。
父子俩在山上披星戴月地垦荒、耕种。至1958年底,共积累开垦荒地10亩,当年收入粮食2184斤。这使得山下的社员眼红了,但又说不出理由。生产队长深解其意,就提议让刘庆兰交一些粮食给生产队大食堂。刘庆兰同意了,交给生产队734斤。1959年山上收入粮食2400斤,交给大队900多斤,还卖给供销社60多斤籽棉。1960年,山下饿死那么多人,大批社员外流。刘庆兰父子开荒地达16亩,收粮3000斤,上交给大队粮食1473斤。另外还交给大队芝麻17斤,胡萝卜种子7斤,还有现金60元和一只羊。通过三年多的山上山下的较量,集体生产失败了,人民公社有那么多的“优越性”,却没能干过老人和病汉子。按说集体该认输了。但当次之时,山下的社员还免不了要说风凉话,认为刘庆兰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根本目的是要个人致富。
1960年12月,安徽省委抽调省直机关千名以上干部,组成很多工作组,分赴各地区各市开展和指导反五风运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祚荫带领农水口的大批干部到蚌埠专区蹲点。1961年3月,蚌埠专区析置为滁县、宿县两个专区,张祚荫就一直在淮河以北的宿县专区巡视和指导工作。水利厅厅长孙韵和被派驻褚兰公社蹲点。这位学者型的厅长从公社那里听说了刘庆兰的事情有些好奇,于是多次来到虎山考察,但对刘庆兰走的是什么道路他也难以给定论。孙韵和把这件事告诉了张祚荫。
1961年元月底,张祚荫巡视来到褚兰镇,随着孙韵和上了虎山。刘庆兰对他说出几句很平常但又令人警醒的话:快把田地分给各家社员耕种吧!要是再这样大呼隆下去,连城里的干部也会饿肚子的。刘庆兰的话传到了省委书记曾希圣的耳朵里。
当时曾希圣不仅是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还兼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大约是2月12日,曾希圣乘火车从济南来到蚌埠。在听取省内工作汇报期间,张祚荫说到了刘庆兰的事迹以及建议。曾希圣对刘庆兰的事情也极为重视。那时候,安徽全省的粮食短缺问题都很严重,他也一直在寻找一条出路。刘庆兰的事迹让他的思路开始清晰。回到合肥之后,他立刻召开省委常委会,会上讨论并决定推行责任田制。3月6日,印发了《关于包产到田、责任到人的问题》。这是安徽推行责任田制的第一份文件。文件第一行就说“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紧接着说“宿县一位老农的建议”,还说及老农的事迹。;
3月18日,正在广州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曾希圣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向他说:“你们觉得没问题,就可以干,责任田可在小范围内试验。”有了毛泽东的表态,曾希圣立意坚决地干起了责任田。4月23日,曾希圣在地市县委第一书记会议上,大谈刘庆兰的事迹和建议,并肯定刘庆兰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此次会议后,全省掀起推行责任田制的高潮。
3月底,宿县县委派出工作组到城郊区两个点作推行责任田试验。由张祚荫副省长在宿县蹲点指导。至6月底,全县就有50%的生产队推行了责任田办法。到1961年8月20日止,全县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有6967个,占全县7359个生产队的94.6%。8月中旬统计,全省实行责任田生产办法的生产队占全部生产队的74.8%。两相比较,同期内宿县实行责任田办法的生产队的比例比全省的平均比例高出20个百分点,当然是名列前茅。若联系全国农村改革的历史来看,可以说宿县是人民公社化以后第一个实现包产到户的大县。这算得上是一项殊荣。
张祚荫副省长还根据上级指示,于这年6月间完全解散宿县各公社的公共大食堂,来个一风吹,社员各家又重新砌上炉灶,自家做饭吃。啥时间,市场上大小铁锅价格上涨好几倍。
还是在6月份,张祚荫向省委呈报告。汇报在公社蹲点推行责任田的情况以及对所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积累了一些经验。8月份宿县县委向宿县地委呈上《关于推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办法的情况报告》。地委于9月初又写出相应报告给省委。上述的几个报告总结出推行责任田的经验,从而推动宿县责任田巡视普及开来。
宿县推行责任田时,注意做到五统一。所谓五统一是指在生产时社员间种植计划统一(指生产指标和作物安排)、分配统一(包产部分仍由大队统一分配)、大农活和技术活统一、用水管理统一、抗灾统一。至于牲畜和大型农具都是按照实际,由几户社员共同饲养,共同使用或保管。
宿县县委还注意保留了少数集体生产搞得较好的生产队不推行责任田,以便两相形成对照,比较优劣。例如:符离公社王楼大队的杨庄生产队曾经在坚持集体生产劳动方面受到县委的表彰,符离公社就决定不改现状,但这个队的社员大多数都希望推行责任田。1962年
(一),责任田,“救命田!”
责任田在宿县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社员们对此倾注了全部的精力,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再也不用谁来监督他们干活,与以前的集体大呼隆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责任田获得了大丰收。1961年的年底,符离区委书记武念兹在县委会议上的发言说明了这一巨变:“年初的时候,我预计全年粮食产量是1700万斤,后来看到情况的发展感觉少了,就又重新预报是1850万斤,可是到了年底一统计,实际收货是2000万斤。”这仅仅是符离公社的变化。根据《宿县档案》1962年第3卷98页查知:1962年6月份,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安徽省第一书记李葆华返回合肥后,召开地市县委第一书记会议,传达中央会议精神。宿县第一书记周尽农回县后召开常委会议。周尽农转述李葆华所说以下情况:
七千人大会以后,全国还有一些省份严重缺粮。存粮较好的其中就有安徽。至当年5月底,安徽省有存粮7亿多斤。
其实又何止7亿多斤,应该是9亿多斤。
宿县超产的粮食堆满了粮仓。这跟依然徘徊不前的河南省相比产生强烈的反差,河南农民纷纷来安徽购买粮食。在皖北地区,前来宿县购买粮食的河南人很多。
但是,那时候粮食是宝贵的财富,在各个地区都设有关卡,不允许粮食外流。1962年2月初,在安徽宿县东关的淮北煤炭基建局宿东煤矿筹备处,召开了一次华东、中南两个中
央局联合会议。会议的议题是研究河南跟安徽两省的协作兴修水利问题,但是有关粮食运输的问题也被提出来。
参加治水会议的河南方面要求安徽撤销边界地区设置的关卡,让河南饥民随意到安徽购买粮食。安徽也愿意让粮食卖到河南,这样可以使安徽社员手里有钱购买农耕工具。于是安徽下文件,解除了设置在与邻省边界地区的关卡,宿县也解除了类似的关卡,在皖北地区各集镇都出现了粮食贸易市场。
那时候,汽车还是很罕见的,独轮车是主要运输工具。其次是使用扁担肩挑。为了结局粮食的运输问题,在宿县召开的两省治水会议不就,安徽和河南双方的负责人又在北京见面了。他们决定使用铁路运输,铁道部很赞同这样做,就召集了蚌埠和郑州两个铁路局的领导到北京开会,商讨增加临时列车。决定在安徽淮河以北的区域内到河南郑州之间开通两列临时客运列车,大概在1962年元月份,临时客运列车开始运行。
这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刻,河南的农村严重缺粮,无数的河南农民来到宿州大地,把一批批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河南。随着知道这两列火车的人越来越多,乘客也就越来越多,又赶上春节将来到,两列临时客车的运输能力明显不足。两个铁路局又再次协商,决定再增开两列临时客车,并且下发文件。该文件时蚌埠客(62)字第387号文件,《公布蚌埠—郑州间临时客车时刻的命令》。
这个命令下令之时,原来的两对临时运行客车也就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对临时列车,从而使淮北地区的粮食大规模的运往河南。
与此同时,江苏省北部陇海铁路两侧的广大农村,也有不少挨饿的社员爬火车或步行来宿县境内购粮。
宿县组建了临时办公机构。该机构抽调了县里商业、粮食、公安、交通、民政等部门的人员参加,由县政府办公室一名副主任主持工作,负责协调四列火车相关的工作,让河南的阶级兄弟感到安徽人对他们的关爱。
究竟有多少粮食运往河南,这成为很让人关注的问题。1962年3月16日,宿县县委书记周尽农在改正责任田的大会上作动员报告。从他的一些话里可以得出大概的数据。他说:“昨天到火车站了解得知,河南来卖粮的人每天在5000人左右,约买走23万斤粮食。”这仅仅是宿县境内大小十来个车站的总体情况,如果按照每人买走50斤粮食计算,那么从宿县运走的粮食不会少于6000万斤。
1962年
(二),多次保荐无效,改正责任田
当宿县人民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的时候,新的逆转开始了。1961年12月中旬,毛泽东在江苏省无锡市考察,就把曾希圣叫了去并对曾说:“生产开始恢复了,是否把这个办法变回来!”曾希圣乞求似的说:“群众刚刚尝到甜头,是否让群众再搞一段时间。”毛泽东没有对曾希圣的要求表态,这就是大逆转的开始。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与会者约7000人,后来就简称这次大会为“七千人大会”。宿县地委书记孟亦奇率宿县、灵璧等各县县委第一书记参加这次大会。大会的主要内容是总结1958年以来的经验教训、制定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发扬民主等。但也指出:安徽省推行责任田犯了方向性错误,批判并撤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职务。新任命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刚到任,就于3月20日下发了《关于改正责任田办法的决议》。这个文件下发后,宿县县委及时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会议上,符离区委书记武念兹认为责任田是救命田,无论如何责任田都不应改。如果真的要改,就请让我们干两年之后再改。不仅是武念兹,其他各级干部也是这个态度。会议期间,县委书记处书记兼任桥区委书记张德群、符离区委书记武念兹、蒿沟区委书记梁长荣等7人联名向党中央上书保荐责任田。
回到符离,武念兹又召开区委会议,传达省委改正责任田的决议,让大家讨论。讨论
十分激烈,大家都说责任田好。有人说大概是中央和毛泽东不了解责任田,要去北京反应情况。最后形成的决议是给毛泽东写信,但与会者又都怕因此落下把柄,日后遭受打击。最后大家还是决定这样做。
大概在4月初,经过多少次的修改,初稿写成,武念兹又拿到县委办公室,请秘书马道奎再做修改。马道奎认为初稿理论根据稍显不足,结构也有些零乱。在不损害区委原来意志的前提下,作了较多修改,然后又交武念兹带回。符离区委再一次召开会议,在庄严的气氛中,武念兹带头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紧接着签名 的是副书记王同生、刘道允、张厚业、董志云及多位区委委员。
此封信从八个方面列举了符离欣欣向荣的实际变化,从七个方面解答了人们对责任田的疑问。最后用十分委婉的话说:如果责任田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就让它作为反面教材存在几年。
给毛泽东的这封信写好之后,又写了一份内容大体相同的信给中央政治局。这两封信都有7000多字,被称为万言书。给毛泽东的这封信在1963年6月初发出,给中央政治局的信在7月2日发出。时隔五十年了,在中央、省、市、埇桥区档案馆都保存有这封信的打印件。
时任党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看了符离区委的信,派出以张其瑞为首的4人工作组到宿县调查责任田。6月27日,张其瑞到达宿县,先后深入到符离区王楼公社、城郊区刘合子公社作调查。7月14日,工作组向宿县县委递交了调查汇报记录。在文章结尾处认定:“责任田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当时毛泽东已经认定:责任田犯方向性错误。工作组还说“不能一棍子打死”。这可看出工作组的观点及态度。
党中央书记处也专门召开会议,讨论责任田。会上共12人,表决结果是赞成和不赞成一半对一半。会议主持人是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他在发言中首次阐发“猫论”。他说:“不管黑猫、黄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责任田是新生事物,可以试一试。”据有关文献查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时,张其瑞正在宿县作调查。
工作组回到北京的第3天,邓子恢就去见毛泽东,谈及了工作组在宿县的调查情况。次日,即7月18日,邓子恢就向毛泽东呈上符离区委的信。不仅如此,邓子恢又叫张其瑞抓紧修改,写成《安徽省宿县王楼公社王楼大队实行责任田的情况调查》和《安徽省宿县城郊区刘合子大队实行责任田的情况调查》。22日夜,邓子恢又乘车把这两份调查报告当面呈给毛泽东。
邓子恢第4次见到毛泽东并谈及宿县的责任田是在8月6日起在北戴河会议期间。这次召开的党中央工作会议原打算讨论农业、商业等问题。由于邓子恢面见毛泽东先声夺人,又大夸责任田,毛泽东有些怒容,批评了邓子恢。会后并转而大抓阶级东征,狠批单干风,撤销中央农村工作部,调邓子恢任国家计委副主任。
反单干风刮起势头强劲,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也马上行动起来,派出调查组会同宿县地委调查组深入符离区,并于10月10日写出调查报告。调查结论说:“大量材料证明:符离区实行责任田办法以后,根本不像区委同志所说的那样美妙。恰恰相反,而是削弱和瓦解了集体经济,普遍出现了两级分化,涣散了基层组织,不少生产队已经彻底走向单干。真是恶果累累。如果发展下去,那就不堪设想。”
同期内,宿县地委派出工作组对刘庆兰作调查。调查结果于地委主编的《内部资料》刊出。调查结论说:“刘庆兰过去是个不务正业、品质不好的人。办合作社以后,就上山搞单干。”
安徽省委于11月26日印发文件,《关于第一批改正责任田的总结及今后的工作部署》。文件中批评宿县县委和符离区委,说:“还有一些人坚决拥护责任田,公开地为责任田辩护。
以太湖县委宣传部钱让能同志和宿县符离区委为代表。他们说责任田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不违背社会主义原则。”
12月25日,宿县常委会议通过《中共宿县县委关于在责任田问题上的错误检讨报告》,承认“不仅在思想认识、阶级立场方面犯了严重错误,而且在组织纪律方面同样犯有严重错误。”检讨呈给省委10天后,县委又制定《关于呈批改正责任田计划》,争取到1963年底全县全部改正过来。
但是,省委和宿县地委都认为检讨不够深刻。县委又于1963年3月16日向省委、地委呈送《对责任田问题所犯错误的再次检讨》及县委第一书记周尽农的检讨。3月26日,省委以(63)70号文件形式,向全省批转宿县的两份检讨。此后,责任田问题渐渐销声匿迹。
就在宿县人保荐责任田的时候,河南省委也对此作出了表态。大约在5月中旬,中共河南省委向中央写报告,说河南省外流社员从邻省运回来两亿多斤粮食,从而缓解了粮荒。报告又说,两亿多斤粮食绝大部分是从安徽运回来的。安徽责任田真的多打粮食,进而有为责任田说项之意。
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没能延长安徽责任田的寿命,责任田在安徽只存在了一年多。但是在宿县,时间要长得多。自安徽省委1961年3月6日制发推行责任田的第一份文件始,至1963年3月26日新安徽省委批转宿县县委的再次检讨止,责任田在宿县存在了2年零20天。事实上存在时间比这长得多。据《宿县县委档案》1962年卷二第126页查知:在1962年底,“尚有占生产队总数96.7%,即6895个生产队继续实行责任田办法。”“要求1963年底基本改完。”对这么多的生产队的责任田“一刀切”改过来,当然不可能。由于社员留恋它,所以各区各公社并没有切实改正责任田。直至1964年冬季宿县地委从8个县抽调近千人组成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各工作组云集宿县,驻于各生产大队,责任田才算都改正过来。就其发生、发展、变化、改正的全过程来看,基本上可以说,责任田始行于宿县,最后终止于宿县。宿县是责任田的实验基地,宿县是农村改革的策源地,宿县是人民公社以后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大县。
第四篇:夭折的恋情美文摘抄
倪红接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背起行囊,倪红走向她向往的城市——大连,那里住着她的恋人悲情冰河。
泰戈尔说,穷人和悲惨的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的痛苦占据了,所以不可能有自由的思想。
但是在这禁锢的时间与空间里,心在向往的晴空自由飞翔。倪红想去看大海,尤其是冬天的大海。她断定那凛冽的寒意比她暗淡的生活温馨。远方的风越过家乡的油菜花,抚摸游子的伤痕。落叶与雪花如蝴蝶,轻落在蔚蓝的海水里,海面上盛开着大朵大朵璀璨而亮丽的花朵,摇曳着凄清的美丽。她会给悲情冰河拍一张照片,拍下海的气息,落叶的气息,阳光的气息,微笑的气息,然后从网上发给他。
她渴望一个陌生,陌生的地方与面孔,陌生的街道与气息,陌生的语言与表情,还有一个陌生的心情等待熟悉。
她将去海边,戴上那条紫色丝巾。在海边走走,在岩石上坐坐,偶尔翻几页书,拾几枚贝壳,托腮沉思一会,面对点缀枯叶的大海,她将吐出心中的郁闷,象带走每条河流那样,海的辽阔令她的抑郁无法收集,它们再不要回来,不要回到她的心中。
待夕阳沉睡的时刻,她会踏上街灯已明的归途。
倪红即将出发,给心灵放个假。也许会遇到她的梦境,会遇到悲情冰河。她断定必然会在命定的时间与空间与他不期而遇。
安顿下来后,倪红对她开始新生活的大学环境已经非常熟悉。她向往的大海也见过好几次了。在海边拣到了彩色的贝壳,她把它们穿成项链,送给同学。
每当面对大海,倪红越发思念悲情冰河。每到一个地方,倪红就想,也许悲情冰河刚刚离开吧,或者就在这里,那个穿休闲服的英俊男子是不是呢?或者,是那个打网球的青年吧?或者是那个一身牛仔匆匆而行的青年?或者就是那个喝咖啡的忧郁男人?
不,这些都不是,上帝是不会让倪红轻易见到悲情冰河的。悲情冰河很神秘很富有是驾着豪华轿车上班的金领。
他从不给她电话,甚至连一个短信也没有过,他们只是网友,打开电脑非常亲密,关上电脑梦魇一场。
可是,她偏偏爱上了这个虚幻如梦的男子。
一天黄昏,倪红在一条林荫路上散步。倪红边走边收集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落叶,还在马路牙子上走,非常稳。远远地一个男子走来,脚步悠闲缓慢,他缓缓地从倪红身边走过,距离远的时候,他们彼此看了看,等到走近,都不由得抬起头,回避对方,矜持而过。倪虹虽然没有询问,但是直觉,这就是悲情冰河。
一天,校友请倪红去酒店吃饭。倪红看到一个微醉的男子从包间出来,拨打手机,但号码似乎不对,拨了几次,终于放弃。一个身着鹅黄套裙的典雅高贵的女子走出来,挽着男子的手臂离开了。
“你怎么了?想什么呢?”校友问发愣的倪红,“你认识他吗?”
“不。”倪红轻轻摇头。但是,直觉告诉她,这就是悲情冰河。
十点钟,校友把她送到学校宿舍。倪红上网。她在等悲情冰河。
悲情冰河来了。
“今天晚上在家吃的饭吗?”倪红问。
“没有。在酒店吃的。有应酬。刚回来。”悲情冰河说。
“喝酒了吗?”
“喝了,不多,啤酒。”
“千万别喝酒开车。”
“谢谢关心。没有,秘书开的。”
“女秘书?”
“是的。你别在意。”
倪红半天没吱声。
“生气了?”悲情冰河问。
“我还没有生气的资格。我猜,她很漂亮吧?今天穿着鹅黄色套裙?”倪红在证实一件事。“是的。你怎么知道?”悲情冰河发来一个奇怪的表情。
那么,是他了,那个男子就是悲情冰河。她的感觉没骗她。
“你为什么从来不给我打电话?”这是倪红一直疑惑的。
“我们不是有约定吗?”是的,他们约定不打电话,不发短信,也不见面。
“如果我们没有约定,你会打给我吗?”
沉默。
然后,悲情冰河说:“我试图打过,就在今晚还拨过,可是按到最后一个数字的时候,我放弃了。”
“那么,如果,我就在你的城市,你会见我吗?”
沉默。
然后,悲情冰河说:“我对你很歉疚!我的生活与你的格格不入。我已经订婚,我和她不仅仅是出于纯粹的感情,我们是家族婚姻,为了家族的利益。我想,你已经明白了。别把我想得太完美。”
沉默很久。
然后,他们在网上互道再见。
下线之后,倪红从好友名单中删除了悲情冰河。
第五篇:夭折的意思及造句
夭折拼音
【注音】: yao zhe
夭折解释
【意思】:(1)未成年而死。也说夭逝、夭殇。(2)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夭折造句:
1、然而,许多非洲人认为,大家庭是这个大陆的一种保险形式。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说,那里六分之一五岁以下的孩子夭折。
2、他的兄弟很快夭折。
3、科学家们取得过一些成果,但通过这种方式受孕的老鼠生出的后代无一健康,不久便夭折。
4、她甚至能拥有更多的孩子,尽而在自己的直系关系中产生更多的基因多样性;如果某个孩子夭折,其他的也能继续生存。
5、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需求,因为如果开发人员、管理员和操作人员不能够解决如何管理应用程序的问题,则它在首次发布之前就会夭折。
6、在非洲,每30秒就有一个孩子因为疟疾而夭折。
7、时而又来了他年轻时那些夭折的朋友,还有他那面带圣者般的蹙容、须发花白的父亲,以及在走过时却扭转面孔不理睬他的母亲。
8、其他研究还发现,老生子患心脏缺损、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的风险更高,而且夭折的几率几乎多一倍。
9、亚历山大有个孩子,但是夭折了,他的王国没有由他的后代继承,而被四位将领分割了。
10、她有十七个孩子,其中两个夭折了。
11、在这张单子里她略过了和克莱尔·吉列·莱茵长达九年的婚姻,从1909年一直到1918年,期间莱茵生了一个男孩,不过不久就夭折了。
12、陈述中还补充到,医疗小组认为婴儿已经夭折,不过他们在处置该婴儿时并没有遵循正确的程序。
13、于此同时,一项建立一个类似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的议案在八月份夭折了。
14、在最左端,一位妇女怀抱夭折的孩子,失声痛哭。
15、历史上第一例八胞胎活着出生发生在1998年的休斯顿,在出生一周后其中一个就夭折了。
16、世界上最重的婴儿1879年生于俄亥俄州,重达23.8磅(10.8公斤)。但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这名婴儿11小时后夭折了。
17、不幸的是,由于孕期并发症,虎宝宝都因早产个头小,出世后不久便夭折了。
18、“当冷雨不停地下,扼杀了春天的时候,这就仿佛一个年轻人毫无道理地夭折了,”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在他回忆巴黎的书中写道,这稍微有些夸张。
19、每年,有近400万儿童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内夭折(新生儿期)。
20、刚出生时克努特和它的双胞胎兄弟就被母亲抛弃了,而它的兄弟4天后便夭折。
21、1999年有大约1000万五岁以下的儿童夭折,其中多数死于可以预防的疾病。
22、许多儿童因此夭折(也有其他原因),年迈题弱的人也总是面临着它们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