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原生家庭故事的叙述与倾听(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21:1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00个原生家庭故事的叙述与倾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00个原生家庭故事的叙述与倾听》。

第一篇:100个原生家庭故事的叙述与倾听

100个原生家庭故事的叙述与倾听......2009年心景出版了《活在爱中的秘诀》,计划出版一系列的亲密之旅相关的图书。亲密之旅的核心技术是关于原生家庭的学习与探索,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黄博士讲过原生家庭的90/10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说,一个人现在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90%来自于原生家庭。无论我们的父母有多么努力,但他们的爱终究有局限的:或者太过疏离,造成冻伤;或者太过亲密,带来烫伤;或者太过放纵,缺乏管教和秩序;或者太过掌控,令我们倍感不自由和刻板。更何况还有大量披着父母外衣的小小孩,令我们的成长过程伤痕累累。原生家庭的伤害不处理,我们就像一个瘸腿的人要奔跑,又像一辆马达出了问题车行驶在道路上。

三四年前,心景的三人编辑小组(吴新萍、顾海燕、刘军芳)就开始策划一本关于原生家庭的书,这本书原名叫《原生家庭访谈录》,根据一个访谈提纲,我们采写了13个人的原生家庭的故事,将亲密之旅里的部分原生家庭的理论编在书中。2012年秋天,我和军芳在美国芝加哥黄博士的家中,用了一两天的时间,把这些故事读给黄博士听,请他给予回应和点评,我们再编写成文字,插在每一篇故事的当中。这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以至于我们捧在手里觉得滚烫,我心里知道有多珍贵,原生家庭的记忆不仅仅属于个人与家庭,甚至我们从其中能够体味到某一些时代的艰辛烙印,这13个人出生于不同的时代,来自于不同的原生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一本书相当于一部沉甸甸的历史。

我是一个自1985年就开始从事出版业的编辑,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经历很多次的新型文化的浪潮,我仿佛是一位冲浪者,冲浪者固然不能制造浪潮,但当大浪滔天的时候,凭着智慧、勇气和专业技能,很多次成为幸运的弄潮儿。虽然2012年底,这本书就基本完工,但我们一直没有出版,我邀请了很多人阅读其中的故事,听取各种建议,我很不甘心这本书平庸地出版,我盼望她能够成为抛砖引玉的第一块金砖,我一直想要做成一个开放式的书系,13个人的原生家庭故事,作为生命的礼物,引发100个人来叙述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许,我们可以让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每个时代的人都来回溯他们在大时代中的个人家庭的历史,或许,因此开启了中国人原生家庭记忆的江河……

而此刻,我仿佛隐约听到大浪滚滚而来的砰訇响声,你,是否也听到了呢?来吧,让我们一同踏浪而上……

1990年代末,我投资出版过一本书《琥珀中的女人》,那是一部叙事治疗的典范,作者叫爱格.纳索,是一位拉脱维亚裔的美国人。她是一位很优秀的大学教授,经历过二战,原生家庭、战争带来的创伤深深地印刻在她的心灵深处。虽然熬过那些艰辛的日子,她终于成功了,有了不错家庭和事业。但当她人到中年的时候,童年的噩梦追逐她,令她开始自毁,后来朋友们劝她,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吧,写出来也是一种纾解和治疗。她写了这部处女作,获得1994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我不知道她的后来,但读那本书时,我感受到她渐渐步入平静安稳的心绪,于我来说,这一阅读也是一次治疗。一边读着她的叙述,一边想着我的故事。我一直琢磨这本书的名字所蕴含的深意,琥珀,仿佛某一些创伤事件,就在事件发生的一瞬,爱格,纳索就被困在其中了……叙述与写作,令她可以挣脱那种捆锁。

叙述原生家庭的故事,不是为了声讨自己的父母,而是为了医治与痊愈,治疗好瘸腿,令我们的奔跑更加有力,修理好马达的车辆才能安全行驶。那些创伤成为一次又一次令我们不断重复地跌落其中的黑洞,黄博士说,这一次不要要独自回到黑洞,再被“杀”死一次,这一次是要擎着光,带着援军,进入黑洞,是为了永远离开黑洞。黄博士说“倾听就是爱,了解中有医治”。我们邀请你也来参与其中,按照我们的采访提纲,讲述你原生家庭的故事。让千万双爱的耳朵来倾听你的心底深处的故事,让黄博士来倾听你的原生家庭,让这样的倾听洗涤你生命的河流,重新清澈、甘甜,热烈奔涌,朝向你人生的方向!来吧,加入我们!切莫错过这一次波浪洪涛的瞬时,莫辜负这治愈的伟大时代!▼【参与方式】 参与者:参加过亲密之旅认证培训的学员叙述方式:按照下文的“访谈提纲”作为架构,叙述自己的原生家庭故事。加编辑“心景-小密'(qmzl-xm)为好友,将你的故事发给编辑部。参与福利一:将获得黄维仁博士或者亲密之旅培训师点评。参与福利二:心景视界择优采用,分享在亲密之旅微信公众号中(签署授权分享协议)。参与福利三:心景视界择优采用,集辑成册出版关于原生家庭的书籍(签署版权使用协议)。隐私保护:请当事人分享自己觉得可分享的部分;如因需要有文字上的增加、删减、编辑,在分享之前都会征求当事人同意。▼【访谈提纲】

1、在你0-6岁这段时间里,你是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吗?还是由别的抚养者抚养?

2、如果让你描述你最常出现在你脑海中的一个小时候的家庭画面,是什么样的?

3、在你的记忆中,你小时候和父母(抚养者)的关系如何?如果用亲密之旅原生家庭地图来描述,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亲密轴、弹性轴)?

4、在你的原生家庭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一两件特别的事情,让你印象非常深刻?可以分享一下吗?(时代、地域、亲故等)

5、如果让你用几个感受性的词汇,来描述你的童年生活,你会选择哪些词?分别跟我们详细讲讲好吗?

6、你原生家庭中的冲突模式是什么?父母(抚养者)之间,你和他们之间分别是什么样的?

7、你小时候,有没有被暴力对待过,语言的或是肢体的?这些暴力的言语和行为,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具体的感受?

8、后来,等你长大开始恋爱,甚至进入婚姻时,你觉得亲密关系中,哪些方面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9、你是如何来面对和处理这些影响的?你所经历的这些改变和成长,现在反过来也带动你跟原生家庭的关系改变了吗?

10、你经过这一系列的自我成长,现在回头来看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什么是你觉得特别感恩的地方?▼【访谈样章】--生命开出美丽的鲜花采访者:心景编辑

被采访者:Lily Chen点评:黄维仁博士(隐私已处理,经叙述当事人同意)

好像要被黑暗淹没的恐惧

我小时候爸妈都要上班,特别是妈妈做列车员跑长途的时候,会把我放在外婆外公家。妈妈长得很年轻,生完我之后还像小姑娘,这让我挺自豪的。有人来追我妈妈,她就会把那个男人带来看我,跟他说:“这就是我女儿。”所以,那段时间我很开心。爸爸在那时给我的印象不深,好像没有爸爸的影子。回想起童年的画面,我只记得爸爸妈妈会不断地冲突、吵架。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冲突,跟邻居的关系也不好。那时我家住在二楼,没有自来水,要到下面去挑水,他们常常会因为排队之类的事情跟邻居吵架。我印象中吵架的画面特别多,通常我会躲起来。我家有一个房间是搭出去的,我睡在搭出去的那个上铺,下面是吃饭的地方。我会躲在那里不愿意下来,但是心又挂着,耳朵竖得高高的,听他们在说什么,什么时候可以结束,非常紧张害怕,那时我大概三四岁。爸爸常常拉着很长的脸,嘴上嘟哝着抱怨和骂人的话,即使是悄悄的,我都听得见,好像在我面前他就会用这种形式来反抗妈妈。爸爸基本是冷暴力,我最看不得他那张脸,一说起他就会浮现出那张脸。妈妈有时候会动手,她会用拳头推,边骂边打,像敌人一样很凶,爸爸就被打得不声不响,窝囊地站在那里。我感受到那种张力、那种冷漠、那种暴戾,好像要被黑暗淹没的恐惧。爸爸越施冷暴力,妈妈就越火上浇油。妈妈的语言暴力非常厉害,什么都敢骂。其实打和骂没什么区别,语言也像一把刀,那种厉害程度在我的感受中是一样的。我家里没有亲密感,几乎没有肢体接触,几乎没有拥抱。我从来没有讲过心里的感受,也没说过心里话,关系很疏离。但是弹性度又不高,爸爸妈妈很掌控,他们要求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不准你做什么,你就不能做什么,绝对的掌控。黄维仁博士点评她从小成长的过程中,家里充满了冲突和暴力。感觉上父母亲经常战火升高,母亲大概是指控型的,母亲指控的时候父亲用冷暴力的方式,基本上父亲是电脑型的,刀枪不入,在这种情况之下会战火高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母亲是关系亲密感的追逐者,父亲是亲密感的疏离者。她从小看到的婚姻关系模板,就是父母亲相处的模板和冲突的方式,没有感受到任何的爱,也没有感觉到爸爸妈妈抱她。和邻居的关系也充满了冲突和张力,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心中会缺乏安全感。任何人都需要爱,她从小就没有感受到爱,将来长大之后,从小没有得到东西就会特别想得到。就比如一个人肚子饿的时候,别人给你很烂的食物,你都会吃下去。她将来会比较容易在一个脆弱的、危机比较大的情况下进入亲密关系。一般来说依附关系很好的人,在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候危险性不是那么大。而且可以看到她的反弹性不那么强,从小缺乏亲密关系,她就容易情感上饥饿,比较容易陷入陷阱。最亲密的人要离开我了外婆去世给我的印象很深。那时我读小学,快要上初中了,基本上暑假都回去跟她在一起。外婆是一个很温柔、很贤惠、很端庄、很漂亮的女人,虽然她不识字但很内秀,而且非常勤劳。外婆家有个大院子,种了很多水果。我最开心的就是每天去等无花果,等它熟了就都归我吃。我跟外婆的关系很好,在她那里我得到非常多的亲密感,爸爸妈妈没有给我的,外婆都给我了。

有一年外婆从外面买来麦乳精,我们那边当时还没有。我就很炫耀,拿出来吃,还跟小朋友说:“你看我的口水是乳白色的哦。”听到别人说:“你外婆好年轻、好清秀啊。”我就特别开心,觉得比赞扬妈妈还开心。外婆的手工特别好,每年给我打毛衣,很细很密,比外面买的机器做的还要好。她还会亲手纳鞋底给我们穿。虽然外婆外公也会吵架,但他们吵得不像爸妈那么厉害,因为我觉得外婆比妈妈更有智慧。她很宽容,把孩子都带得很好。她是一个让我特别尊敬,让我感受到爱和温暖的人。我八九岁的时候,外婆得了骨癌。爸妈很孝顺,就把外婆外公都接到我们所在的城市一起生活。得了骨癌会很痛,有一天外婆在阳台上晒太阳,妈妈端了一碗绿豆汤给她吃,吃完了她从阳台上走回来,因为阳光很晒,进来时眼前一黑就摔倒了,结果导致她骨折非常疼痛。我记得当时爸妈和舅舅商量:“这么痛,怎么办?真不如安乐死。”因为她太痛,医院里都不肯接收。我顿时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感觉最亲密的人好像要离开我了。外婆躺在床上把我叫过去,我就抱着她,她都没有需要别人,好像我是她最想亲近的,哭得很厉害。大人们商量着去各个药店买安眠药,我当时不懂,因为相信他们商量的事情总是好的,也帮着去买安眠药。其实他们就是不想让外婆痛了,后来的结果如何,我已经没有记忆了,他们应该是避开了我。那次拥抱给我印象特别深,像离别之前的告别,好像我生命中的一个东西要被拉走了,这么善良、这么好的一个人要离开我了!我一直把外婆的一张照片留在身边,看着它,就像我最亲的人在身边一样。外婆去世后把骨灰盒放在她生前居住的城市。我们家仿佛有一个内在誓言,就是生前好好待她,死了就没有了,所以大家都不去看。但我心里很牵挂,就会一个人跑去那个城市看外婆,用这种方式来纪念她。外婆的去世是我生命中很伤的一件事。黄维仁博士点评她生命中最亲的人是外婆,因为她从外婆身上真正感受到很深的爱。外婆给她很多精神遗产,特别是在过世之前,让她感觉外婆跟她最亲,两个人相依为命,以至于这样的失落对她来说是个非常大的创伤。当然,外婆死的时候,大人让她回避,所以她生命中最后一个印象是跟外婆有一个很好的拥抱,然后外婆就不见了。虽然很痛,但是至少在外婆去世前还有一个最后的拥抱,这样比较好,比没有告别就不见了要好。唯一可相信的只有我自己

我小时候被打得很厉害。我被爸爸打,他是在我身上发泄;我被妈妈打,是因为她承受不住爸爸的冷暴力,她想寻找依靠却找不到,就把一切的痛发泄到我身上。但我心里并不恨他们,因为他们打我也是为了爱我,我心里这么想。其实我从小就懂得他们可以不这样生活,但我没有力量、没有智慧把这个感觉讲出来。用一种极端的话来说,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可以离婚,我在中间会过得很好,可以跟他们连接得更好,用理性的方式来面对。在我高中之后,我还曾经劝过妈妈:“你不快乐就离婚,我要的是一个快乐的妈妈和爸爸。”如果这样,我好像也得到一种解脱,就不会生活在他们吵架斗争的环境里了。这些对我后来的恋爱和婚姻影响很大,我不是在为自己找爱人,而是在满足父母。我找了一个他们要求中的男朋友,甚至我们之间都没有产生谈恋爱的感觉就结婚了。因为爸爸妈妈很满意,特别是我妈妈,她一直说:“我们家没有儿子,女婿就像半个儿子。”我找对象的时候,其实是在帮妈妈找儿子。黄维仁博士点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父母的关系太痛了。每个人在这种情况下的反应不一样,有些人会说:“爸爸妈妈婚姻这么不好,我一定要找一个非常好、非常爱我的人。”有的人会反其道说:“我不要结婚。”对她来说,她对婚姻基本上没有什么期望就结婚了,但是她不知道她里面有很深的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过去的伤害会在亲密关系中浮现出来,并不是说当时婚姻盲目,这些问题后来就都不见了,还是会再浮现。谈恋爱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吵架,甚至打架。他开着车,我可以在车上跟他打,打得很厉害。我骂人的语言、腔调,打架的方式,都跟我父母一模一样。而他则是冷暴力,有时也会打回来。我们打了之后,又在一起,然后又打,又和好,一直到走入婚姻。婚后我生了一个女儿。女儿生下来后,我就得了产后忧郁症。因为婚姻不幸福,家庭有暴力,所以孩子生下来后我就没有爱,抱着女儿都没什么感觉。幸好在那样忧郁的情况下还有奶水,上帝给我最温馨的体验是女儿吃我的奶,现在回想起来都很感动。女儿的小嘴吃着我的奶,是我和她最亲密的时间,甚至有一次她把我的乳头咬破了,我都觉得很幸福。很痛,但这种痛是非常幸福的感觉,好像除了外婆以外,又有了一个亲人,感到很被需要。我被温柔地抱着孩子的那种亲密所感动,特别是女儿睡觉的时候,我用奶水涂抹她的脸,就像回到了以前和外婆之间的亲密时光。这是孩子长大到现在我们最亲密的时光。这段婚姻维持了差不多六七年,女儿五岁的时候我就实在受不了,一定要离婚。我的内心再也没有办法承受,因为他有了外遇。我可以忍受他不爱我,忍受他打我,但我要求他做一个好爸爸。他有了外遇,就无法做一个好爸爸,我的忍耐也就到了极限,只有离婚这一条路。我的铁石心肠也是在原生家庭中炼就的,外婆离开后,我就觉得没有亲人了,爸妈的暴力,让我觉得人都不可靠,人与人之间没有亲密感,没有信任。我跟他谈恋爱谈了两年,一起组织家庭,一起有了孩子,他还可以背叛我!?人与人之间的爱、信任、温柔,这一切都在我心里倒塌了。他用女儿来要挟我,知道我很爱女儿离不开她。但那时我已经心硬了,因为看到我妈妈的心硬,她可以把歪的说成正的,什么都可以是对的,所以我也变得很硬,我想先保住自己。那时我只有83斤,瘦得皮包骨头,想到自杀却没有勇气。最后,我硬着头皮把女儿给他,就回了娘家。离婚之后十二年,我都没有再进入婚姻,因为很害怕。我心里的内在誓言是:“人都是不能相信,不能依靠的,连父母和我最亲密的爱人都不能相信,所以唯一可相信的只有我自己。”我就拼命地去抓世界上的金钱和一切的东西,觉得爱我的女儿,好像用钱就可以了。黄维仁博士点评看到她人生中的这一段,可以感受到她很需要爱,但是从小没有感受到爱,唯一感受到的爱是从外婆而来,还有她的女儿。她跟前夫的婚姻基本上是她父母的翻版,她过去希望父母干脆离婚算了,后来当然她也会不知不觉地希望 :“这种日子不要再过下去。”她应该会喜欢女儿留下了跟她,但是那个时候她心里太痛了,痛到一个地步实在管不了了,瘦成那样也没有精力去争斗。我想她为了解脱这段日子,把女儿给前夫以后,心中会有很多悔恨,因为她本来跟女儿很亲。所以在那个时期,我相信她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她从来没有感受到爱,女儿是最爱的对象,也给了人。那段时间她应该像是行尸走肉,心里还很空虚,那怎么办呢?可以填满心里空虚的就是物质,有很多人就会用酗酒、吸毒、性泛滥来麻醉自己,满足心里的空虚。感觉看到了一道亮光 十二年之后我有了信仰,通过一位教会领袖的博客,看到了黄博士的博客,当时就感觉看到了一道亮光。我突然觉得我知道要什么了。以前,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做什么,只知道拼命工作赚钱。工作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工作。照顾女儿就是给钱,给父母钱养她,给老师钱教育她。但我发现黄博士的博客里有很多关于婚姻关系、个人成长的文章,我强烈地感受到我要的就是这样的课程。他的好多话都很触动我,特别是这一句:“一颗受过伤还愿意不断去努力学习、不断去爱的心,是一颗最美的心。”我发现这句话就是我心里的渴望,黄博士把它说出来了。我好激动,这就是我需要的,也是我的婚姻、我的原生家庭、我和孩子的关系所需要的。我就这样开始了亲密之旅的学习。2009年年底,我带着女儿和现在的丈夫一起去上课。在第二段婚姻中,我仍然有很多挣扎,还是时不时地指责丈夫,有一些破口的言语出来。尽管他是一个外国人,但从我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他都可以看到我是在攻击他、轻蔑他。如果没有亲密之旅,我还会复制前一个婚姻的模式,就算再有几次婚姻都会这样。我跟孩子的互动也很像我的父母,好掌控,毁灭她心里的感受、期待和愿望,要她按照我的期待去做,把我没有完成的愿望都加在她身上。所以看到这个课程之后,我就好像看到了一个救生圈,心里的单纯,从外婆那儿得来的亲密感都重新浮现出来,我对课程充满了期待,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渴慕。2010年的1月,我们又去参加了一次小培训。丈夫是被我拉去的,他对亲密之旅也很感动,如果没有它,我们俩会自顾自地成长,在信仰里有各自的观点和角度。参加完之后,我们好像有了共同的话题,可以彼此看见。学完大概不到半个月,我们就开始带领亲密之旅小组,每周三晚上在我们家带大家继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更多成长和发现,包括情绪按钮和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问题,都在带课的过程中,在大家的分享中,在团体动力中,让我越来越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改变自己。黄维仁博士点评

在这里可以看到她开始走上一条成长的路,很高兴的是她有角度和观点,有办法用话语来描述,她看到自己过去生命的剧本,她看到自己人生互动的过程和方向。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基本上有办法说出自己过去犯错的地方,就是现代很多人所犯的错误:“我跟孩子的互动也很像我的父母,好掌控,毁灭她心里的感受、期待和愿望,要让她按照我的期待去做,把我没有完成的愿望都加在她身上。”能看到这一点,她就会开始矫正。而且她也看到除非自己努力,不然就算她结几次婚,都会按照这些模式去进行。她开始看见、了解自己过去的创伤是什么,有新的角度和观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哪一条是合适的路,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阶段。她开始带领亲密之旅,而且跟丈夫一起来做这件事,所以这两人中间有个共同语言可以帮助他们越来越亲近。本来异国婚姻就不容易,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文化中创造出共同的文化,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帮助。这份爱在源源不断地流淌

我和丈夫也开始把亲密之旅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做五步骤、十步骤,恳谈与倾听等互动,越操练越觉得心里有很多爱,带课中也变得越来越谦卑。这两年下来,改变了我们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让我觉得这真是一个祝福生命的课程,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自我,把自己作为礼物送给别人。非常感恩亲密之旅给我这么多恩典,这么多改变,特别是跟丈夫的关系,完全颠覆了父母的婚姻关系和我第一次婚姻的模式,让我重新做回自己,重新焕发出激情,不但以前有的还给了我,还从别人的生命故事中加给了我更多爱。黄维仁博士点评

我很喜欢她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找到自我,而且这一句话我很喜欢“把自己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因为慢慢地她就成为别人的祝福。最美的事情是,她的女儿也跟她一起参加亲密之旅,全家三个人一起来学习,创造出共同的语言和沟通方式,这样进步起来非常快,而且很幸福。

这份爱还在源源不断地流淌,一直流到我的父母、家人、同事、学员,慢慢地这根管子变得越来越有韧性,可柔可急,水流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发现自己变得游刃有余,生命更有弹性了。人体里有一根脊椎,它有弹性可以弯腰,可以往前,也可以往后。爱也是这样,当被亲密之旅的爱充满时,我就觉得自己可以做脊椎型的妻子和父母了。孩子可以有负面情绪,我有柔韧度去体会她的负面情绪,当丈夫有一些负性的话语时,我也可以柔性地回应他。我不再学我父母只有一种掌控,刚硬没有温暖。我跟丈夫通过恳谈倾听来经营“珍珠时刻”,每个礼拜天晚上,我们都会在沙发上彼此倾听度过珍珠时刻。我们会去约会、看电影、散步、旅游,这些都是我们俩的时间,因为我们知道婚姻关系是家庭里最重要的关系,就用亲密之旅教的方法来好好经营,这样,每天都活在爱的氛围中。当我们的关系充满爱的时候,自然而然,我们跟孩子也建立了爱的连接。这次女儿从国外回来,我跟丈夫说:“我们要欢迎一下她,让她一进家门就能感到我们是何等欢迎她回来!”所以,丈夫就设计了一个她从小到大的照片墙,中间有一段圣经经文,下面有我们对她的祝福。女儿很开心,她对我的评价是:“妈妈,你现在跟我说话的方式我感到很舒服,我很喜欢。”这是很高的评价,因为我原来老是挑剔她、责骂她和掌控她,所以我很清楚地看到我在改变,她也在改变。黄维仁博士点评

她看到自己过去的缺陷,开始走出一条新路来,而且不断地走这条新路,帮助丈夫成功地来跟她一起走这条路。现在又帮助女儿能够一起成长,让女儿可以感受到爱。她自己过去没有感受到爱,现在借着自我改变和付出,她开始感受到爱,而且可以把爱给别人,这是很好的成长。

前几天亲密之旅亲子班刚结束,我就看到桌子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我好想你们!祝愿你们永远幸福!这件衣服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她从来没有这样表达过,以前只是给我写生日卡片,觉得应该做,如果妈妈过生日不打电话就是不孝,妈妈会生气。但那张纸条是她主动写的,我们没有要求,她不写,我们也完全不会责怪她,但因为我们关系的改变,她就甘心乐意地表达感受。我们就这样用心地经营着家庭,可以庆祝的,我们不放过,有悲伤的时候,我们也不放过,因为那是化了妆的祝福。黄维仁博士点评 这是一些很美的转变,特别是她为爱留下一处空间,当她没有逼女儿的时候,女儿反而自动给予,她心中得到的那份满足其实是更荣誉的一份满足。我很喜欢她说的一句:“可以庆祝的我们不放过,有悲伤的时候,我们也不放过,因为那是化了妆的祝福。”所以,她在很好地成长。生命开出美丽的鲜花

黄博士说:天下人间最有意义的就是爱的连接。当我们没有爱、没有被医治的时候,我就不可能跟别人有爱的连接。黄博士又说:天下人间最难发展出来的是你看问题的观点和角度。现在,我能跳出来用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我爸妈,看我的原生家庭,就觉得非常能理解他们。我外公是一个很掌控的人,虽然外婆让我感到很多亲密感,但妈妈更多学到的是外公的掌控,当她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就超级掌控。我爸爸像一个孤儿,他是个华侨,从小学就离开家乡,离开爷爷奶奶,三十多年都没见过他们。这么小的孩子能靠什么生存?所以他就拼命读书,读成神经衰弱。因为唯有读书才有出路,唯有读书是最高的追求,所以他变成只会读书的人,没有情感也不会照顾妈妈。一个是想找依靠的妈妈,一个是想找父母的爸爸,用黄博士说的从潜意识做主到意识做主的状态,我看到原生家庭怎样影响了我们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和看世界的角度。黄维仁博士点评

当她自己本身得到医治的时候,才能够从这种很受伤、很僵硬的情况下融化下来,变得有弹性。一个有弹性的人,才有办法看到别人的角度和观点。她得到医治以后,会开始从爸爸妈妈的角度看他们的人生,开始有一些饶恕,有一些宽容,有一些理解,这是很美的事情。

现在每次回爸妈家,我都要先预备自己。我会用我的心理容器去给他们更多的倾听。虽然还没坚强到给他们当面做“存款练习”,但我曾给他们写过一封存款信。有一次爸爸生日,我专门写了献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上面写了小时候他们让我感动的一些事情。我刻意寻找他们对我的爱的回忆,比如妈妈说我小时候刚会爬,就会到床底把放在一口大锅里的爆米花拿出来分给身边的小朋友,妈妈就称赞我的爱心。信写完之后,我丈夫就把我爸妈的照片画在上面,裱了一个画框,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到现在为止,我还不敢正面抱他们,但会拍拍他们的肩膀,搂一搂。我会问妈妈:“你们小时候玩什么游戏啊?你小时候最爱好什么?你最好的同学是谁?”妈妈讲的时候就眼睛发亮,我就认真倾听。我也会问爸爸:“那时你怎么来中国的?那个时候害怕吗?一个人是怎么过的?”然后爸爸就会讲给我听。当我去倾听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很多地方我不了解、不懂他们。以前只感受到他们打骂我,自己很受伤、很痛,觉得不被爱。但当我真正去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时,就发现他们里面也有很多伤。黄维仁博士点评 这是很棒的一段成长,因为她自己本身得到医治,就可以很疼惜爸爸妈妈心中的小男孩和小女孩,我觉得她非常有智慧,可以用爸爸妈妈觉得舒服的方式去存款,她很聪明。我常常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最难的一个挑战,就是在外面学习成长、医治以后,重新回到原生家庭去做一些修复。因为当你回去重新修复的时候,你很多捆绑在原生家庭的经历才能够释放,才能把背包里的那么多石头放下来,把这些经历重新发挥创造性,放到将来的地方去。我非常喜欢这句话:“现在每次回爸妈家,我都要先预备自己。我会用我的心理容器去给他们更多的倾听。”这是极端有智慧的。每次我们回原生家庭,很容易就被卷入原生家庭过去的舞步,所以一定要预备自己,要从潜意识做主的状态变成意识做主的状态。她预备自己,增加自己的心理容器,更多地是倾听,没有给予任何的说教,只有倾听,只有疼惜,这非常非常的智慧。她没有用很死板的方式跟爸妈做存款练习,而用他们可以消化、可以了解的方式,所以爸爸妈妈接纳以后非常感动。我最喜欢的是她不是用由上而下的填鸭,逼爸爸妈妈把过去那份欠她的爱给她,而是懂得由下而上的启发,懂得用问问题的方式,让爸爸妈妈里面的小男孩和小女孩重新活过来,感觉到被了解、被疼惜。因为过去爸爸妈妈受过很多伤,他们的小男孩和小女孩都没有被看见,没有被疼惜。当她懂得去问问题:“你们小时候玩什么游戏啊?你小时候最爱好什么?你最好的同学是谁?”像这些东西,妈妈讲的时候眼睛就发亮,那个时候妈妈就活过来了。她会懂得问爸爸“那时你怎么来中国的?那个时候害怕吗?一个人是怎么过的?”那爸爸就有机会把小时候的痛描述出来。她就像一个治疗者一样,在那里专注地倾听、安慰和鼓励。这是一个非常美的镜头:爸爸妈妈生我们,最后变成我们去疼惜爸爸妈妈。我觉得她这样做非常有智慧,很高兴看到这样的成长。我带领“亲密之旅第二家庭”的时候,记得黄博士说过:“我们不能选择原生家庭,但有一条智慧的路是你可以寻找‘好父母’”。不但你自己可以发展出里面的“好父母”,也可以寻找安全的人,在某一方面成为帮助你的好父母。我现在体会到“好父母”的成长也是自我成长。在带领别人的同时,我看见自己里面的“好父母”开始成长了。当我遇到紧急事情时,这个“好父母”就会跳出来安慰我,处理差异与冲突的能力越来越强。在第二家庭中,我自己的收获是最大的。我们团队中的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很独特,他们分享的感受也独一无二。在这么多人的分享中,我学会了许多观点和角度,滋润自己的同时,也影响别人的生命。别人分享的片段,我能整合起来成为滋润我的“好父母”,让我的生命和疆界得到扩张。外面的世界那么危险,但有很多人在第二家庭这个小生态中被滋润,生命开出美丽的鲜花,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这些美丽的光景,就是亲密之旅带给我们生命的改变。黄维仁博士点评 太棒了,太棒了!我看到一个蝴蝶蜕变的过程,后来变成很多人的祝福。▼

我仿佛隐约听到大浪滚滚而来的砰訇响声,你,是否也听到了呢?来吧,让我们一同踏浪而上……来吧,加入我们!切莫错过这一次波浪洪涛的瞬时,莫辜负这治愈的伟大时代!有感动,别忘了右下方,给我们写留言!

加入《亲密之旅》大家庭?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近期全国培训排期广州、成都、郑州、杭州、南京、深圳、珠海、北京......与亲同行亲密之旅版权声明

第二篇:教育故事叙述

教育故事叙述

上砂一洲学校 庄雪辉

“教育无小事”,本义是在琐碎的工作中寻找教育契机,从每一件简单的事中挖掘出教育的意义。不过,从班主任的角度来看,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我的理解是:教育中遇到的所有事,都不能等闲视之。再细微的事也该谨慎对待,如若处理不当,便可能会产生无法预测的恶果。就如这学期初湖北发生的校园事故,仅仅因为学生暑假作业没完成这么一件事,却引发了一死九伤的惨案。在我的教学经历中,也深深烙印着一件“小事”,这件事时刻敦促着我,激励着我----

那是我踏上讲坛的第二年,我担任五年级语文兼班任。有一节课上,我正激动地跟同学们讲着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时,我发现坐在前排的“调皮王”小伟居然在吃零食,根本没有听课。我拼命地用眼神提醒他,让他停下来,可是他毫无察觉。我有点生气了,但是又不想中断课堂,便边讲着课边走到他身边,拿起他桌上的课本,轻轻地朝他嘴角拍过去。这时,他突然把脸一转,恰好,鼻子撞在我拿着的书角上,顿时,血从他的鼻子里流了出来……看到这种情形,我一时呆住了,直到旁边的同学闹哄了起来,我才清醒过来,赶紧带他到办公室处理。止血后回到教室,我无限愧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着泪哽咽着跟小伟说:“对不起,是老师太不小心了,请你原谅!”班上安静得出奇,小伟也是眼圈红红的,一句话也没说。

放学后,我送小伟回家,准备跟他父母说清楚这事,但他父母出门干活了,没在家。我只好让小伟自己跟父母说明,有什么事直接到学校找我(那时他家没电话)。我也做好了接受一切处罚的心理准备。

第二天,我很早就到班上,看见小伟也来了,我问他:“昨晚鼻子还会流血吗?你父母来了么?”他说:“没事了,流点血算什么。我爸说没事了就好,叫我以后上课要用心听。”我心里的大石头落了下来,同时也很感激小伟父母的宽容、明理。从那以后,“调皮王”真的是乖了下来,每一节课都很安静很专心,尽管他确实听不懂多少。

那一学年结束,我专门找来小伟,跟他说起这件事,再次跟他道歉,并谢谢他的父母不计较,小伟说:“老师,其实那件事我根本没有告诉我爸妈。”说着,还顽皮地冲我一笑。我惊诧地问:“为什么不告诉他们呢?”他说:“老师已经跟我道歉了,我不能让老师更伤心。”瞬时,我的眼泪再次滑落……

这事虽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对我的影响确实深远的,我从一个顽皮的学生中,学会了包含,学会了宽容。也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带过教鞭进教室,没出手教训过学生,因为,我知道:再顽皮的孩子,也有熠熠发光的一面!同时也更明白,老师,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但是犯错了,就必须勇敢面对。向学生道歉并非自毁尊严,相反的,更是提升自己的人格,更能赢取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第三篇:原生家庭引发的心理黑洞

原生家庭引发的心理黑洞

关于原生家庭,对心理学比较熟悉的朋友,对这个概念的定义可能还有所了解。可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提到原生家庭,可能还会感觉到一些陌生,原生家庭究竟指的是什么?

胡:原生家庭指的就是父亲与母亲组合成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基础。原生家庭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处关系里头,其实有很多的因果的奥秘在。因为西方有一位心理学家,就是EQ的推广者——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注1]——他有一句话,说在人类历史中,对于亲子关系的因果律研究得最清楚的就是弗洛伊德。也就是说,弗洛伊德这位心理学大师发展出的精神分析学派,其实已经非常详细地描述了父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一种非常奇妙的心理症结点,包括所谓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深埋着这种异性的经验,这是很值得探索的。比如女孩子大部分都有恋父情结,等她长到成年之后,遇到她的伴侣,往往就会把童年的恋父情结投射到伴侣身上。那么,因为恋父情结里面就带着一种跟母亲的对立性,所以女孩子跟妈妈之间,通常都有一种很隐微的下意识的竞争。我记得我小时候,真的就感觉到女儿像爸爸的小情人一样。在内地也流行这么一个说法吧?

对,而且父女之间的感情好像更深一些。

胡:特别的深。因为大部分的夫妇之间事实上都有一些功课要学,也就是佛家常常讲的一句话:不是冤亲债主是不会凑在一块儿的。

凑在一块儿,就会有很多的人格上的习性要转化。性格上的模式必须要深入地洞察,才能把两个人的关系调整好。所以他们在相处的过程里,已经有一些问题了。当子女诞生出来之后,父母亲,尤其是父亲跟女儿的关系这么好,那母亲就会觉得好像她没有办法跟她的先生产生那么亲密自然的、自在的一种互动,这里面就会有一种隐微的对女儿的嫉妒。这些东西都是在孩子小时候点点滴滴养成的,身为孩子可能会感觉到的一种无意识里面的活动。

它还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就是说孩子可能会有感觉,但是他/她不会清晰地意识到。

胡:他没有办法诠释,没有办法分析,也没有办法了解。其实父母亲也没有办法充分了解自己的,对这个心理学有很多描述,也包括儿子的恋母情结、弑父情结,这里头错综复杂。客体关系心理学——像克莱因大师[注2]——她提出,孩子在开始有性的感觉和性的欲求的时候,会跟父母亲之间产生错综复杂的一些心理症结点,这是我们可以去了解的。我们小时候的第一个异性经验,其实就是我们的父亲或母亲,他们是我们第一个爱恋的对象。这个爱恋的对象的互动模式一定会变成日后两性关系的一个基础。

那比如同性之间,比如女儿和母亲之间可能就会有一种排斥和对立的关系。

胡:是。我个人的经验,对这种排斥的关系,我小时候是很敏感的、可以意识到的。我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对我有这么多的不满,随时随刻你都会意识到她的眼神里面总是带有一种想要矫正你的批判性。小时候我应该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犯错的,但是母亲流露的那种不接纳的心态,几乎变成她的一个精神的基调。这就造成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妈妈亲生的,就会有一种很深很深的没有被爱,没有被足够的肯定关怀和包容的匮乏感。这个匮乏感就会造成我日后在两性关系上面——就像心理学所说的——会有上瘾的倾向,因为我们的心灵坑洞没有被填补好。

事实上,每个人幼小的时候是很圆满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很大的自我。但在这样一个不当的被对待过程里,会造成心理上的坑洞。这种坑洞里面可能会带着不安全感、匮乏感、自卑、自我否定倾向、低价值感,或者是在自我成长实践上面的一种能力不足,必须花非常长的时间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即使有了很高的成就,但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好。像这类的心态,几乎都是在小的时候跟父母之间非常微妙的互动当中慢慢形成的。

也就是说源于原生家庭的心理坑洞。听起来特别沉重!

胡:我翻译的《钻石途径系列》,作者A.H.阿玛斯[注3]是中东裔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是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性开悟经验的。他在《钻石途径系列》一、二、三这三本书里头,就把坑洞理论特别地发扬光大了,帮助大家了解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很多的坑洞,我们这一生事实上就带着这些坑洞在经验这个世界。实际上,这些坑洞里面所有的负面情绪能量并不是实存的,也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它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性质。但是因为这些洞没有被补足,我们就老觉得内心里有一些匮乏。按照生物能医学的研究,这些坑洞的情绪,事实上都郁结在我们的中脉七轮里面。

中脉七轮?

胡:人体有一个中脉,西方世界对中脉[注4]研究得相当透彻,几乎所有生命医学和信息医学都涉及对中脉的研究。我们东方的佛道思想和佛道修行人,研究奇经八脉的比较多,像任督二脉之类。但是往中脉七轮上面探索的,瑜伽系统和藏秘系统比较多一些。所以西方世界好像受了瑜伽和藏秘的影响比较大。这些科学家,包括心理学家,他们事实上慢慢地进入到了能量医学的探索。他们就发现这些早期的情绪几乎都郁结在我们的中脉七轮,尤其是下面三个轮,也就是海底轮[注5]、脐轮[注6]和太阳神经丛这些部位。海底轮就在我们的会阴地带,脐轮就在下丹田这个部位。太阳神经丛在我们肚脐以上,包含了肝脏、脾胃、十二指肠这一块儿的能量中枢。

现在很多的成年人都觉得上腹部被闷住了,胸闷,腹部这里好像有郁结感。那呼吸就没有办法下到丹田,上下的能量不通,你就不会有喜悦感,生命之中就充满了焦虑。事实上这都跟我们早期在原生家庭的经验有关,因为都是压抑,打压下来非常多的负面能量。

这些负面能量会在下面这三个轮当中积存?

胡:对,这个轮很抽象。如果你没有进入到对气脉的觉知,就没有办法了解和体认甚至体证到有这些脉轮的存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体内有这么隐微的能量中枢,当我们的能量活化或者提升到一个层次的时候,或者是我们先天的潜能觉醒的时候,这些脉轮会在里头转。所以这些脉轮要很活络,要能够转动,而且身体里的振动频率要很轻松、很活跃,这个人就有喜悦感。如果你全身的振动都静止,脉轮闷住了,那就会有很深的莫名的郁闷感,比如赚了很多的钱,工作很有成就,或者拥有了很多人人羡慕的条件,但仍然没有生命存在的正向感觉。

这跟原生家庭的问题有什么具体的关联?

胡:有密切的关系,都是点点滴滴灌输进来的一些信息,包括意念的信息,信念系统的信息,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信息。这些信息会透过我们身体里的神经传导物灌输进来。灌输进来之后这些信息就会在经络体、脉轮体里面卡住。

譬如说像我个人的经验,就是我跟母亲处不来,而且我根本就不认同这个家族,根本不认同我小时候成长的聚落,那个环境里大部分年长的人的生命信念和价值观。因为他们几乎都有很多的批判性和自我中心倾向,一种权威特质。就是否定别人的能力、才华或者认知,只有他的东西才是对的,只有他的一切,不管是想法、概念、说词、举动,甚至他的作风才是世界上最正确的。事实上,“我执”[注7]非常重的人是很多的。在我幼年的时候,周围聚落里面都是立法委员、国大代表、检察委员,都算是早期台湾环境里面的精英分子和所谓的特权阶级。这些人拥有了很多的条件,但是你不觉得他们的心胸是开放的,也不觉得他们能平等对待别人,所以我不认同这个家族背景。

当一个人不认同家族背景的时候,按照生物医学的看法,你的海底轮,也就是你存在的基础,容易有一些负面信息。不断有一些负面的信息让这个海底轮的能量锁住,锁住之后会影响到我们的两条腿,同时在心理特质上面,也会造成一种现实感不够或者是应付现实的能力不够的问题,包括金钱观念糊涂或者处理事情的现实感不够。举凡是涉及到怎么买卖房屋啦,或者是怎么处理工作啦,或者落实所有的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糊里糊涂的倾向。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往思维和精神层次去发展,那他的头部就会特别发达,他的腿部就很虚弱。如果做道家站桩的练习,有一些人腿部能量经络堵塞的人,他就站不久,会摇晃。平常走路的时候也感觉到不是很稳定,两条腿的力量好像不够。这都跟能量中枢,以及原生家庭的那种亲子之间或者整个祖宗传承理念的认同度不够有关。这是信息医学和能量医学里面很深的一个奥秘。

听您这么一讲,一些疑问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胡:可是重点在于我们怎么办?如果我们早期的时候形成这么一个心态,那么我们长大之后要怎么转化早期已经种下的问题。在心理学上也讲“三岁之前定江山”。

在三岁以前,人格模式几乎已经确定了。三岁之前父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常是让他守规矩,你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大笑,不能大哭,不能够有愤怒的表现,不能发脾气。事实上,每一个孩子在表现这种原欲的冲动的时候,都是非常自然的。这种原欲应该要有一个适度的表达管道。但是如果父母亲打压的话,太讲究规矩的话,这个孩子就会在三岁之前把这些原欲,原始的情绪、表达的欲望、求生本能的欲望,包括饮食的欲望,或者吃喝拉撒所有的欲望都压抑住,无法适度地表达,以后会造成一些问题。而孩子在性欲上,其实展现的时间也是很早的。据现在的科学家研究,在母胎内,胚胎其实就已经开始有性欲的反应了。孩子在早期就都会有对他性器官的探索,而中国的父母对性这件事情认为是丑恶的,会去打压他的探索。

是,很避讳。

胡:非常避讳,好像这件事没有办法拿到台面上来谈,也是不能够教导小孩的。其实有非常非常多的人,都是早期的性压抑,或者性的对待态度不当,而造成了下面两个脉轮的阻塞。因为第二个能量中枢就是脐轮,丹田的部位,它其实跟我们的性的本能、求生的本能,以及意志力的运用,还有对金钱的一种观念——因为金钱总是跟求生本能连在一起的——有关。这个能量中枢阻塞的话,不但是周围的器官,包括结肠、卵巢、子宫会受到一些波及,同时也会形成情绪的郁结,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这些器官的肿瘤或者慢性病的症状。除此之外,也会造成意志力上面的压制。

这也是创造性的能量中枢,你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的人情绪的流露特别的自在,有的就很规矩,压抑一点,被动一点,要别人带动他的情绪互动。有些人是完全没有办法进行情绪互动的,纯粹是理性思考的互动。有些人是纯粹事务性的一种关怀,除了办事情、解决工作上的难题、达成工作上的任务之外,其他的时候他就不知道怎么跟人进行情绪的交流。这也都是早期能量郁结的一种人格展现。

就是跟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系。

胡:对。

您刚才提到的关于性发育的问题,其实我在想,在文革期间,父母们处于那样的环境背景下,比如从着装上我们就能够看到,似乎男女的界限不明显。衣服的颜色都是灰的,关于女性特征的部位,其实也是受到一些压抑的。我记得我母亲在我青春期发育的时候,比如当乳房开始出现的时候,甚至都觉得很诧异,说这个孩子怎么发育得这么早,于是买来的胸衣都是很紧的。

胡:这个很糟糕,因为胸部这部分的能量中枢是代表一个人的一种气度,还有爱的能力。其实胸部大的女人,你仔细观察,她通常爱的能力都比较强一些。胸部发育比较不好的女性,她可能偏理性、偏思考,但是她的热情(passion)不足。会这样是因为心肺功能受到一种压迫。每个能量中枢都掌管它附近相关的器官。这种制服化、一切都是制式化、不能够有鲜艳色彩或者不能有非常大胆的流露,这些都是我们东方社会的一些问题。其实东方有非常多的国家都有这样的问题。你观察西方社会,他们在这方面是比较自由的,于是你会发现他们的创造力比较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甚至热情的流露、生命的活力与能量都跟东方世界不太一样。这都是跟原生家庭的教育有关的。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到哈佛大学学人类学的博士。他在那儿读书之后,回来办了一所幼儿园。他说,去那儿读书,感觉到自己跟当地的学生相比较,那个差距不是通过刻苦努力学习就能够弥补的。有些想法和点子,他们就是自然而然地涌出来,而他就是没有。他深深地感觉到这个落差,所以他回来办了一所幼儿园。

胡:这是人类潜能开发的奥秘。在西方世界研究身心灵治疗的专家们,他们通过很多的研究出版了很多作品。因为我是专门做出版顾问的,所以我阅读的东西非常多,尤其是有关脉轮的潜能的开发。这种想象力、思维的能力,整个脑神经系统的灵感的来源,其实都跟我们中脉七轮通畅与否有密切关系。你必须把七个能量中枢慢慢地活化了、打开了,从高等次元下来的灵感(inspiration)和启发,才会产生。你看有一些画家,他画到如入化境,几乎不用思考,也不必去构思,就是直接有一种源源不绝的创造能量不断地出来。那这些人你会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里面是任性的,如果依我们中规中矩的教育来看的话,毕加索绝对是任性的,达利绝对是一个疯子。但是他们的创造力是不得了的,因为他们的能量中枢没有堵塞。

对,这样的天才确实真不少。还有梵高,也有这样的感觉。

胡:梵高的情况当然又特殊一些,他有一点抑郁和躁狂的两极症的倾向,其实他抑郁的部分是比较多的。当他进入到躁狂的时候,他的创造力就会突然出来,这又跟血清素有关系,这也是非常深的因果律造成的。不过就原生家庭而言的话,不当的管教、原欲的压抑,会让下面三个重要的与创造力有关,或者与原始的性能量有关的脉轮堵塞,那么我们的创造潜能就会受到阻碍。

前面您所谈的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都是挺深层次的影响。作为一般的读者来说,可能听起来确实是有点抽象,但是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户,就是怎么更好地来认识自己的身体,或者说进行一种生命的成长。

胡:是。目的就是要帮助做父母的人了解,他们点点滴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每一个作为,事实上都是一种很微细的,而又带有深重影响力的信息和信念。这些东西在孩子小的时候,事实上会在每一个当下灌输进来,然后对这个孩子整个身心的发展,甚至他的经络气脉和脉轮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您的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这本书当中,您也提到您的父亲和母亲的背景。您也特别讲到父亲的性格特点,跟他的家庭背景也是很有关系的,母亲去世的时间比较早,然后又有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那么,像母亲去世得比较早,没有得到照顾,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

胡:我的祖母在我父亲一岁大的时候,就遭受到当时的村子里头的人,那些亲戚的误解。她性格很刚烈,吞了鸦片跳河自杀了。第二年,我的祖父也相继过世了。我父亲是他的姐姐背着他,带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抑郁的性格。他长大之后是在叔叔家里寄人篱下长大的,这造成他在情绪上不知道怎么跟人互动,有一种郁结的心态。他有很多深埋的哀伤没有释放,后来他大概20多岁就得了肺病。我们中医里面讲哀伤是伤肺的,所以他的整个体质带着这些问题。他进入两性关系之后,我的母亲不了解他这个成长背景,对这个人格的影响是什么。她只能就眼前这个男人跟她互动的情况来了解对方。她觉得为什么这个人不讲话,怎么这么冷漠,怎么这么无感,没有办法有任何热情的交流。虽然一开始两性关系产生吸引力的那个时候是热情的,因为那有一种本能的需求。性的需求和想要联结的渴望,会让两个人暂时性地打开,但是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变成夫妻了,变成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一种现实关系之后,热情一定会递减。递减之后,就是每个人带着自身漫长的生命史里的这些情绪创伤和所有心灵坑洞来跟对方相处,而对方又没有办法透过一种普遍性的知识来理解对方。

因为中国社会欠缺心理学的知识,尤其是我们父母那一代,所以就是埋怨,就是怨怼。我母亲对我父亲有非常大的恨,觉得我父亲就是刻意虐待她,不但在情感上不给她热情,而且在性的关系上面也冷落她。事实上,我父亲不是刻意虐待她。其实我父亲带着一身的创伤和坑洞,在找一个妈妈,找一个能够疼爱他的女人,能够无止境地照顾他,能够满足他对母亲的需要的那样一个角色。可是我母亲刚好不是那样的一个人。我母亲是现实感比较重的人,她觉得我嫁了一个先生,应该是两个人一起来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金钱问题的。对于我父亲的情绪需求,我母亲是忽略的。双方都忽略了对方的需要,都没有给出对方想要的那种对待方式,所以两个人就怎样也磨合不了,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一见面就一大堆的问题。

其实您的母亲也是带着自己的坑洞,她也有她的原生家庭。

胡:一点也不错,她的原生家庭也很辛苦。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个县长,然后娶了两房的太太,我外祖母是填房,大太太和填房两房都生了孩子,各自有各自的亲属。在我的外祖父过世之后,两房开始敌对,争房产,争遗产。我的母亲14岁就得帮助我的外祖母打官司,写状子。那种现实的金钱意识和危机感,就是从那么小开始养成的。

任何一对男女在一起相处,都必须要多多少少有一些心理学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去了解对方的成长史,以及他的原生家庭的问题,才能解决两性互动之间无意识底端的一种机械化的惯性运作模式。这些惯性模式是很难被察觉到的。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心灵教育的重要,或者身心灵整体治疗的重要,因为这是一种根本的生命教育和生命认识。没有这些科学上的认知的话,我们真的很难处理两性关系,也很难建构一个完美的家庭给我们的下一代。

没错。您是在这样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成长、长大的,无论是在您的书中,还是在一些演讲过程当中,您都提到一个现象,就是爸爸拂袖而去的时候,妈妈一个人抽着烟在房间里来回地踱步。那对于年幼的您来说,是不是感觉到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了?这对于一个孩子的心理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吧?

胡:绝对的,尤其是对于敏感度特别高的小孩。这个小孩敏感度虽然很高,但是他搞不懂为什么妈妈那么沉郁,那种氛围怎么那么浓重,觉得有什么不得了的严重大事情要发生的感觉。然后母亲又常常会把愤怒无意识地发泄在小孩身上。她也不是故意的,只是说身边没有人可以让她发泄,就只有这个孩子在旁边。她就把心中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不满,投射在小孩身上,要修正你,要改造你,要操控你,不断地产生那种批判和否定。这对孩子来讲,真的是太大的一种负面暗示,要花很久的时间恢复信心,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感。

这是在您成年以后,或者准确说是36岁以后?

胡:从我三十出头开始,我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召唤。这个召唤是有别于我母亲给我的引导的。按照一种形而上的、荣格学派的深度心理占星学的角度来看,29岁是一个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孔子讲三十而立,跟29岁转折点的概念蛮类似的。在29岁之前,我们几乎都是受到周围重要的关系人的熏染和影响,我们会顺着他们的意愿去发展自己。但是在29岁之后,30岁左右,我们心里的召唤就会越来越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就开始有明确的定位。我差不多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我根本不该往演艺这个方向走,我应该往一个更属于内在科学,内证的、心理学或身心灵整体探索的方向去走。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往这个方向去下工夫了。

也就是说,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心理上的阴影,最终可以通过自己的修为达到一种解脱。

胡:绝对可以的。自我探索,聆听内在的声音,然后要去理解早期的教育造成的人格制约,以及你的一种心理模式到底是什么。比如说,有的人心理模式是“无感”,其实我看到非常多的男性都有这个问题。男性也许背负了更多父母亲的期许,他们只能成功,尤其在事业上的所谓打拼,一定要能够出头,有个人的成就。当他把生命的重点放在成就上面的时候,他其实一定要透过意志力来压制很多自然流露的情绪和情感。久而久之,会形成只对工作这件事情,只对解决问题和做事比较关注。那其他的那种属于阴性的情绪联结的部分就不是他的生命重点。所以,他们多半会有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不知道怎么跟对象相处的问题。他会有封闭、不知道怎么沟通、不知道怎么流露爱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女性的痛苦。

很多女人其实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可是这个时候你必须要了解,必定是他的原生家庭问题造成他的封闭性,以及情绪上武装的特质。那我们怎么把层层的盔甲一层层地去解开,去卸除掉它,这是一种不得了的修为,也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这是两性之间都必须去学习的。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情形,就是把孩子让奶奶带,或者姥姥带,孩子在被养育的过程中没有跟自己的亲生父母有太多的直接接触。这样的养育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什么?

胡:台湾这样的情况也很普遍。父母亲很忙,就把小孩子交给菲佣、越佣、泰佣,交给佣人养大。我自己的女儿也是。我的秘书是一位护士小姐,我有的时候忙,她是代母职的。我觉得倒不是说一定非要父母养孩子,重要的是身边这个养育者,她本身有没有爱,有没有觉知,她能不能意识到自己所说出来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观念对这个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什么。还有就是她本身的身心健康能到什么程度,比如她照料这个孩子的时候,重点放在哪里。

我的秘书照料孩子,她的重点就非常正确。因为她是一个非常重视健康的人,所以她一定会把孩子每一天的排便、饮食、作息、运动,是不是快乐,把身心的健康当做最重要的。这样孩子即使是单亲家庭,她也非常快乐,人格也很健全。原因就是,周围带她的人用一种很正确的养育态度对待她。而且我们也不给她课业上太大的压力,她也不必一定要考得多好,只需要把功课维持在一个基本的标准。我们注意到她很喜欢体育和运动,会鼓励她,甚至在玩上面不会太限制她。

在原欲的表达上,包括她情绪的表露,或者她本身的各种对生命的怀疑探究,你要跟她用理性探讨,而不是把她当做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你要设定她是有能力接受一种像朋友似的理性探讨的。这样你就可以帮助她建构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被尊重的感觉。我自己在小的时候完全没有获得这个部分,母亲并没有给我这份尊重和肯定。

独立思考有吧?

胡:独立思考还不错。我母亲过去也写作,她是有脑子的人,有想法,也有洞察力。她在思想上给我的启发,以及对人的观察这些方面,倒是给了我一个蛮不错的基础教育。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给我讲鲁迅的思想多么棒。她那个时候有社会主义思想,那时在台湾这样的女性并不多,我早期受了她蛮大的影响。

这也是她遗传给您的才华。

胡:对。就可惜在价值观上,在给我一个更大的独立空间上,给得不够。

作为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大概有一些吧。

胡:我觉得最好的礼物,首先是要重视她生活中的健康作息,养成一个非常好的自我养生和自我照料的习惯。我们小的时候,吃东西完全没有概念,什么东西是健康的,什么东西是不健康的都搞不清楚。我母亲的观点是,在食物上有霉也没关系,有盘尼西林[注8]吃进去可以带来抗生素。她是没有卫生观念的,什么样的食物是有足够营养素的,她也没有概念,食物做得很油。比如她喜欢炖鸡汤,一层油漂在上面,她也要你吃。我都吃不下去,还要逼着我吃。有的时候放了一两天的菜,那个菜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能量了,剩下一根豆芽、两根豆芽,也要把它吃掉。作息上面的自我规律,还有运动的基本习惯,怎么去照顾自己的习惯,基本上都没有培养好。甚至在医疗上的观念也是错误的。小时候一感冒就被抓去打特效药的预防针,这样把体质都搞坏了。因为很多的抗生素进入身体后,身体的免疫系统没有办法发挥充分的功能。我觉得这方面的基础是最重要的。

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通过我女儿学校里的家长了解到,有好几个孩子出现了很早发性的秃头症,就是头顶上有一块“地中海”。还有皮肤病、湿疹的问题。一出现这些问题,妈妈就把孩子带到西医那里,打抗生素,没打多久就出现月亮脸,肿了,开始产生抗生素的一些反应。这个其实会造成体内一些化学毒素的污染,事实上也造成了经络上的伤害。那些父母没有自然疗法的观念,孩子这样下去健康一定会被摧毁。我们也发现有一些父母,他们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一百分,但是孩子四天不上大号,他们觉得这个不重要。这种观念也是完全错误的,很多的父母都需要在这个方面被唤醒。这个是在健康层面。

其次,在心理层面,我们要给孩子很多的鼓励、支持、尊重,像朋友似的和他们进行探索和理性的分享,然后要帮助他们及早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在哪里,生命可以往哪个方向去发展,早一点找到自己的生命召唤。这也是很重要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先天带来的才华,那个部分一定要及早地发现和培养,帮助他走。

再次,在灵性上应及早奠定良好的基础。所谓的灵性基础,事实上就是自我认识的能力,洞察欲望和念头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说,不应被念头和欲望牵着鼻子走,要有能力检验我的每一个欲望、每一个念头的底端,推动这些欲望和念头的内在驱力是什么,才不会被这些内在的无名驱力和欲望牵着鼻子走,变成一个没有办法做主的人。因为这些欲望事实上都是从集体意识里大部分人不假思索的欲求,内化到每个人心灵里面的,通过家庭和父母的传递之后,就变成自己的无意识的制约了。这个部分一定要及早帮助小孩有洞察能力,因为这是智慧的发展,非常重要。

第四篇:昼夜交替叙述故事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叙述故事

袁卫华

昼夜交替现象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昼夜交替现象,这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地解析。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难度难。这样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虽然最后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从而学着尝试应用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十分重要。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五九屯垦博物馆白天与三五九屯垦博物馆夜景图片的异同,感受阿拉尔市的美丽,认识常见的昼夜现象。然后巧妙追问,轻松自然地引出课题“昼夜交替”。如出示一组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片(三五九屯垦博物馆)让学生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三五九屯垦博物馆,介绍三五九屯垦博物馆(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再出示几组图片的昼夜对比地效果图片,问:我们看来这些建筑物图片,孩子们发现了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孩子们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接着看课件,想一想为什么有白天和晚上的不同,然后回答问题。在出示地球昼夜图,问:在这张图上,哪个是白天,哪个是晚上?谁使得地球不同地方出现了亮和暗的不同。然后师再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被照亮的一面是白天,叫昼;背对太阳的一面是晚上,叫夜,正因为如此,地球上才有昼夜现象。再看课件,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现在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了是什么时候?(夜)那夜过去了又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了是什么时候?(夜)那昼夜会不停地交替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和太阳如何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提出了很多的假设。然后再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拉近了学生与昼夜交替现象的“距离”,为上课做好铺垫。

第二、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办法,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首先用小游戏的形式 找2个学生上来,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地球与太阳的运动,鼓励其它学生大胆猜测。学生猜想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手比画运动的方向。其次收集学生的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⑤地球太阳同时自转等。老师再适时出示教科书第72页的四种假设的课件。如此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第三、昼夜交替现象的摸拟实验

假设是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的猜测,而实验则是一种收集证据的方法。我在这一实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交替原因的问题,形成信息互补,使小组成员通过合作,通过实验,来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手电筒、地球仪,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用法。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我国新疆乌鲁木齐,并标出东、西方。接着,我向学生阐述: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学生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先找到“昼夜交界线”,启发学生思考哪边进入白天,哪边进入夜晚。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自西向东。然后,学生分组实验:用电筒照着地球仪,转动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上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情况,并表述出来。学生实验时,我每组巡视,个别指导。最后,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课件“填空”表,学生一边演示,一边填出答案。当学生得出的答案有误时,可以让其它学生来补充,但仍要给他以鼓励。

第四、有多少种可能的解析 活动后让学生汇报交流,我又展示昼夜交替现象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而且能从中发现掌握规律的变化;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将学生的好奇心善加引导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如第一组汇报完后学生尝试评价。教师引导评价要点:示意图能否清晰反应太阳地球运动关系?模拟实验做得怎样?解释得是否清楚?有新的模拟实验和解释方法吗?对解释的尊重、接纳、质疑、评论。

科学课程必须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中获取事实证据,得出科学结论。首先,我要求全班都站到教室中空的地方,两个学生一组,找到合作伙伴,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接着。全班演示: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昼夜交替现象中地球与太阳的运动方式。然后,由我给学生讲述:地球仪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夜晚,这不就是昼夜交替吗?现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交替”吗?学生答:地球仪在自转。

整堂课教学中,经过实际操作、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变化过程,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昼夜交替现象的规律。

我把《昼夜交替现象》这节课目标定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推测、猜想昼夜交替现象和模拟昼夜交替现象这三个课堂主体活动,在科学概念方面能了解只要地球和太阳作相对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初步体会到昼夜交替现象是只要地球和太阳作相对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整合别人的观点能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做出假设,并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做出修正;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初步意识到地球、太阳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

第五篇:把我叙述视角,倾听人物心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2006.1

把握叙述视角, 倾听人物心声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思路吴含荃 钟峰华《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中具有很特殊的叙事功能。这种叙事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通过林黛玉进贾府, 写出整个贾府的布局和气派;第二, 通过林黛玉进贾府, 介绍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第三, 介绍宝黛的第一次相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本, 《林黛玉进贾府》运用了三种叙事手法: 第一, “移步换形”。就是读者随着林黛玉一步一步走进贾府, 不断地发现新奇的人物、场景,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 非常自然, 凸现了故事“动态性”和“现场感”。第二, 人物有限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即从林黛玉视角写人写事写环境)———这是本文最突出的叙事特点。第三, “不写之写”。作者通过林黛玉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闹喧哗的贾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也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环境背后的东西, 听到了人物发自内心的声音, 但同时, 主人公林黛玉的性情容貌也在叙述过程中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这种写法我国古代文论中叫“不写之写”。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经典篇目, 以往的教学设计, 可归纳为这么几种:一 是“出场对比型”, 主要抓住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加以比较来分析人物性格。二是“描写艺术型”, 主要抓住环境和人物的描写来揭示贾府的奢华, 人物的性格, 并品味作者精彩的描写艺术。三是“音乐欣赏、诗词品读型”,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红楼梦》插曲主题曲, 调动学生的情绪, 提供小说中相关人物的判词, 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应该说, 这些设计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总的来说, 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抓住文本的某个方面, 有脱离文本肢解文本之嫌。二是不能真正领略课文通过林黛玉为叙述视角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 我认为, 本文的学习有必要找寻一个新的教学突破口, 即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看”和“听”, 通过这样一个教学切入点, 我们不但可以领略课文在 “人物有限叙述视角”作用下所展现的奇妙的叙事艺术, 而且还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主题, 收到“一石三鸟”、“以一驭十”之功效。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小说采用“人物有限叙述视角”写人物、写场景的妙处。

2.透过“人物有限叙述视角”的叙事艺术, 深刻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其中1是教学重点, 2是教学难点。

确定1是重点, 是因为教材的“单元提示”明确提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阅读和欣赏”。也就是说,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 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怎样欣赏小说。而具体的文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因而决定了各自不同的读法。对于《林黛玉进贾府》这样一篇具有鲜明叙述特点的课文, 教师要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教会学生欣赏。欣赏什么呢? 当然是欣赏这篇小说最大的叙事特点———“随黛玉的行踪, 借玉的视角观察贾府, 聆听人物心声”的表达效果。

确定2为难点, 出自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考虑到人物性格本身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因而我们在把握人物形象时, 需要倾听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2006.1

文本来体会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 有时还要借助某种生活还原以达到发现艺术与生活差距的目的, 更好地多角度地透视人物性格。二是考虑到学生透过林黛玉的视角把握贾府的众人形象可能不太难, 但是学生难于发现在林黛玉观察贾府人物场景的同时凸显了林黛玉自身的个性特征。为什么林黛玉能看出他人之所不能见, 听出他人之所不能听, 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林黛玉的视角反观林黛玉独特的身份立场、文化修养和个性特征。用这种方法来欣赏小说的叙事艺术, 从而把握人物形象, 能够更好地接近小说艺术的本质内涵。而这, 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方法和视角, 在具体的学习中可能会受到以往欣赏小说的惯用思维定势的影响和干扰, 因而我把这一点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按“一理二看三听”的思路,紧紧抓住“林黛玉的视角”展开教学。

1.导入课题。师: 有人说, “开谈不讲《红楼梦》, 纵读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是 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哪些同学听说过《红楼梦》或读过?请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红楼梦》, 一点即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后,教师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介绍《红楼梦》的主要目的是: ①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有表现的机会。②让不了解或了解不多的同学对《红楼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③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一个和谐共享的对话氛围, 凸现学生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补充可以弥补学生发言的不足, 让学生对《红楼梦》这部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师: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林黛玉的行踪, 走进富贵奢华的贾府, 感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喜怒悲欢。(板书课题)在学习前一篇课文《项链》的时候, 我们看到作者仿佛是无所不知, 无所不晓。通过作者的叙述, 我们知道了发生的一切事情。我们把这种叙述叫做———“全知视角”叙述。这一个知识点, 我们上《项链》的时

候已经掌握了。那么《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如何叙述的呢?还是采用作者的“全知视角”吗? 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 在教《项链》时, 已向学生介绍过关于叙事视角的知识。这里通过将《林黛玉进贾府》与《项链》的叙事角度进行对比, 一是承上启下, 自然过渡, 引出教学主题, 二是激发学习兴趣, 形成阅读期待。)

2.明确视角, 理清行踪。

师: 请结合“正定荣国府的示意图”, 简要说说林黛玉去了哪几处, 见了哪些人? 请你为林黛玉画一幅进贾府的简明行程图。(二读课文)

老师巡视并根据学生的回答

形成如下板书: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 扬州———金陵贾府 贾母处(史、王、邢、李、三姐妹、王熙凤)———贾赦处、贾政处———贾母处(宝玉)

(设计意图: ①明确本文叙述的独特之处, 形成新的关注点。②整体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2006.1

知,以线串珠, 化繁为简。让学生学会抓过渡句理清思路的方法,“读短小说”。③借助板书, 让学生体会小说“移步换形”的叙事特点。)

3.品“看”和“听”。师: 让我们再度跟随黛玉的行踪, 重入荣国府。但是, 这次要求大家睁大你的眼睛, 想一想, 林黛玉看到了什么, 看出了什么?针对林黛玉所看到的、所看出的你有什么想法?

下面请大家细心品读, “慢慢欣赏”。(学生聚焦于“看”, 三读课文)

(补充说明: 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利用较多的时间, 紧紧抓住“看”(谁看, 看到什么, 看出什么,读者看出什么, 看与被看)加以定点爆破、深入赏析, 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

重点品读完“看”后, 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要求学生按照“听”(谁听, 听见什么, 听出什么, 读者听出什么)的方法自己品读课文, 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 一般人读《林黛玉进贾府》只停留

在了解林黛玉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这是非常浅表的阅读。实际上, 小说中存在复杂的“看/被看”的关系。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而解开这个“看/被看”关节的, 还是“林黛玉的视角”。)

4.解读采用 “林黛玉叙述视角”之意义。

师: 通过文本细读, 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可谓“写人写景高人一筹, 绘声绘色入骨三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讨: 作者为什么采用“林黛玉视角”而不像《项链》那样采用“全知视角”? 如果我们给课文换一种叙述视角, 结果会怎样呢?

(补充说明: 在这一环节, 学生的深入讨论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教师可以提供 “刘姥姥进大观园”和“冷子兴言说荣国府”两个互文本, 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体悟“林黛玉视角”的无可替代性。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任选一个片断,改为“全知视角”或“刘姥姥”的视角来叙事, 比较一下他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 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 “全知

视角”与“人物有限视角”这两种叙述视角的运用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的, 必须服务于特定的叙述需要。选择这样而不选择那样的“叙述视角”主要受制于你想表达什么? 想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对两种叙述视角的掌握就更深入了。)

5.布置作业。要求课外阅读《红楼梦》, 任选片段, 归纳出几种叙述视角, 并利用叙事视角的知识来鉴赏人物形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上搜索有关《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也可以去图书馆借阅如下书籍: 刘心武的《红楼三钗之谜》, 王蒙的《红楼启示录》, 叶朗的《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 周汝昌的《曹雪芹小传》、《红楼小讲》,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三、教学反思 小说教学的重要目的, 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我觉得这里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有一个适宜的阅读态度。小说是文学作品, 它反映着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 我们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2006.1

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识。它教给学生如何读小小说所写到的人和事, 不说。

能把小说里的人和事作(吴含荃 系浙江温州“传记”或“新闻报道”式的五中教师;钟峰华 系浙江分析。二是要教给学生读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小说的方法, 才能实现叶生)

圣陶先生所讲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小说教学的这两个目的, 都需要“知识”的支持。过去, 我们反对语文教学中过多的知识教学, 这种主张在“知识陈旧”的情况下是对的, 但语文教学本身并非不需要知识, 恰好相反, 我们的许多教学目的, 都需要通过知识教学这个载体, 以知识教学为渠道来实现。我们不需要陈旧的知识, 但我们却迫切需要新的知识。这新旧之别就在于, 旧知识是客观陈述教学对象的特征, 知识学习就成为一个带领学生走向客体、认识客体对象的过程;新知识是从学生出发, 帮助学生“阅读”的知识, 帮助学生“的知识。有人称这种知识为“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或者叫“实践性知识”, 反正是帮助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管用”的知识, 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知识。在小说教学中, “叙事视角”知识, 就是这样的知

下载100个原生家庭故事的叙述与倾听(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100个原生家庭故事的叙述与倾听(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倾听哲理故事

    倾听是一个温暖的字眼,它可以给人安慰,给人鼓励,更能给人无穷的力量。生活中处处需要倾听。当好友因家庭变故,而跑到你面前诉苦时,你要学会倾听;当同学因人际关系的困扰而向你倾诉......

    倾听与成熟的哲理故事

    倾听一个男人在婚姻中遇到了麻烦,请求大师指点,大师说:“你一定要学会倾听你妻子所说的每一句话。”男人把大师的忠告记在了心里,回家之后,他认真听着妻子说的每一句话。一个月后......

    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精选5篇)

    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 我的家庭是比较传统的家庭,普通并且和睦、从小的教育也是根据社会风气顺流形式,遵从中国传统的思想,小时候的口号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为成绩而打拼。心......

    深度分析: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深度分析: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各位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地图,我们在它构建的世界......

    叙述身边的故事---钓鱼

    叙述身边的故事---钓鱼 叙述身边的故事——“钓鱼” 案例实录: 6月28日上午,我们幼儿园断电,由于人多空气不流通,小朋友在教室里玩的满头大汗,于是我组织小朋友到大型玩具场地活动,我......

    成长叙述故事(5篇模版)

    【成长叙述故事】平凡的路 2006年9月,初出茅庐的我当上了英语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很繁琐,没有经验的我吃了不少苦头,工作头一年体重就减了10斤。 有一段时间,我整天吵着嚷着要辞......

    班主任成长故事叙述一班

    聆听花开的声音 金溪镇中心学校 张素林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金溪一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名字叫张素林。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聆听花开的声音”。 师爱是班......

    生命是个奇迹——《倾听生命》读后感

    生命是个奇迹——《倾听生命》读后感 生命是个奇迹,一天我正在房间里写作业,突然一只蜻蜓飞进了我家的阳台,我立刻把窗户关了起来,之后蜻蜓就不停地撞着玻璃,发出刺耳的响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