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面临的挑战以法治为视角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面临的挑战以法治为视角
摘 要:在我国,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从制度上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范化、法治化进程。但是,综合学者们的学理分析和实务者的实践经验,现有的法律体系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主要体现为:立法有待进一步完善;不同法律之间的协调性需要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有待提升。
关键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规范化;法律监督;行政本位
一、立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专业立法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专门法律1。从我国的《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及其配套实施条例可以发现,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关规定比较分散。这导致法律的系统性和适用性都不够。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中,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都还缺乏统一的规范,业已开展的多数购买行为 自然需要更为统一且严密的法制规范。我国目前的问题是:实践已经走在立法的前面。在我们全面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时,其中可能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资源浪费、寻租腐败和公共服务质量低劣等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专门的立法来解决。二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管理机构面临着整体的不足3:首先是缺乏全国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组织,难以对全国政府购买行为进行顶层规划,同样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以压低购买成本和提高购买效率。其次各政府职能部门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比较容易造成公共服务的重复购买。再次目前各地的管理机构设置五花八门,上级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最后是集中采购机构的问题。现行的行政法规对此类机构的性质以及设立这些机构的积极意义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采购机构有的设在财政局,有的设在机关事务管理局,有的专门设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其性质有的属于事业单位,有的属于行政单位,有的属于企业单位,而广受期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同样没有解决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二、不同法律之间的协调性需要提高
前述法律大部分是移植国外,且制定过程比较快,相互之间不协调,甚至有矛盾的地方。这里面最主要的是采购法与招投标法之间的不协调。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法律间不协调,乃至于出现冲突与矛盾的原因在于行政主导的立法体制。例如,在政府购买的住房保障、环境治理和公共交通运输,都会涉及工程项目,两法都有明确规定,甚至规定相冲突的,那又应该适用哪部法律?两部委可能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本来学界和实务界希望新出台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此条例也避开了这个问题。并把此前争论最多的工程领域“拱手相让”,还把与工程相关的服务全部纳入工程,一并“让”给了招标投标法。这可以说是一种无奈而且令人失望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还有采购法律与其他法律的不协调。例如《政府采购法》和实施条例在都在第二条何为政府购买的服务作了说明,并明确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的公共服务,是政府采购法规范的对象。那么购买的基本养老、公共卫生和社区服务还有其他法律的规范,如何与主导制定和实施这些法律的部门明确权限和责任,实施条例并没有什么大作为。
三、法律的可操作性有待提升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一些法律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首先是监管制度的操作性不强。法律对政府购买服务在监管方面做出规定,但对如何监管、监管什么、监管原则都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而最新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在监督检查一章,将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购买相关部门都纳入监督主体,但同样没有对监督事项和程序做出规定。如果没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来规范,就很难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行监督。
其次是购买程序规定的操作性不强。虽然新出台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已经完善了信息公开,合同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制度,但对合同履约金和社会组织的服务资质鉴定等方面的操作性规定还有不足。一是服务供应商履约保证金管理问题。法律规定了要缴纳,但在操作层面却存在诸多问题:究竟该谁管?掌握在谁那里?扣除履约保证金谁说了算,扣留的保证金归谁所有?这都应该有具体的规定才比较好好。二是承接主体的资质鉴定方面。我国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问题还表现在缺少对承接主体资质的具体规定7。法律对可能成为服务供应商的非营利组织的资质没有做出相应规定。
再次,公共服务的评估制度操作性不强8。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与公共服务承接者虽然签订了合同,但是在履行合同的时候,政府难以做到同步的监督和有效的评价。又因为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体系,专业人才对服务中的专业技术问题也不能提供有效的监督。再加上现有的制度,监管权已经被分散到了各个的主管部门,而这些主管部门大都与社会组织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这就使得政府对公共服务的监管显得苍白无力。
参考文献:
[1] 黄民锦.政府购买服务立法供给研究[J],招标与投标,2014,(8)
[2] 项显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管理机构的设置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03)
第二篇:浅谈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基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
公共经济学
阅卷教师
成绩
姓名
***
学号
***
年级、专业
2018区域经济学
任课教师
***
注意事项:
1.按培养方案规定,3个学分的选修课课程论文要求4000字以上,2个学分3000字以上。
2.论文由学员自行印制。除大小标题外,打印字号为仿宋标准4号字。
浅谈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基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
摘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型,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为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越来越普及,虽然各地政府在各个领域纷纷试行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但我认为我国的政府购买服务运作模式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依据、模式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四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政府
公共服务
公共经济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依据
(一)激励理论的借鉴
在经济学理论中,“激励性规制”已不是陌生的微观经济学语词,作为对既有规制理论的反思,经济学理论做了二维性的诠释,即认为部分规制的目的指向不单单是单向度的约束,而另有引导、激励性的一面。例如特许投标以特许权激励私人或组织体完成某一事务,区域间竞争规制引导双方或多方合作的实现,改观了管制、约束引致的理论僵局。经济学上的这一理论,对经济法规制理念的转变颇有借鉴意义,尤其适用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一多元主体合作的领域。
政府向社会公共服务组织购买服务,并与之形成契约式合作,如何保证其合作的持久需要制度的切实激励。于是,作为对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回应,经济法必然将激励性规制的经济学理论融入其分析研究的视角中,生成了日本学者金泽良雄先生所提出的二维划分规制的理论。其中促进保护的“积极性规制”便是经济法视角激励分析的理论成因。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认为,政府是提供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管理者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体现在对社会的控制上,而是在于帮助民众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建立社会远景目标的过程并不能只委托给政府官员。政府的作用将更多地体现在把民众聚集到能毫不拘束、公开、真诚地进行对话的环境中,社会的发展方向朝着共商社会发展。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要建立好的、符合公共需要的政策和计划,只有通过集体努力和全体协作,才能够有效地、负责任地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为了实现集体的长期目标,在具体的计划实施过程中,依然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使各方的力量集中到贯彻执行过程中去,从而迈向民众预期的理想目标。通过参与和推动公民教育计划、培养更多的公民领袖,政府就可以激发民众自豪感和责任感。
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要明确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企业机构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责任并不是单一的。新公共服务要求政府公务员不应当只关注市场,还应该关注法律、制度,关注政治行为标准、社会价值倾向、各类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新公共服务理论意识到了这些责任的复杂性和现实性。以人为本,重视人而不只关注生产率。在探索管理和组织时加强强调“通过人来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如果要求政府公务员善待公民,那么公务员本身就应该受到政府机构管理者的善待。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益和公共事务服务。政府官员并不是某机构和项目的所有者,而政府为公民所有。
在传统公共行政中,政府的角色是“划桨”;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的角色是“掌舵”;而新公共服务理论中,政府的角色是“服务”。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分析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将政府直接提供的,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事项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方式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政府购买服务区别于以往政府包办、政府补贴等传统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以契约化生成公私合作模式。此类基于合同委托而产生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是处于社会公共组织权利的维护:一则可保持社会公共服务组织体应有的主体独立性而非职能授予下的非独立性,二则可明确服务的事项而并非事务的随意制定,更不会产生如俄罗斯政府主导下社会组织偏离自身既有角色定位的冲突。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中外比较
发达国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稳定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其政府购买模式体现了制度化、竞争性和独立性等特征,值得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方面借鉴。
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程度比较。“制度化程度”的高低可以通过是否制定了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明确采用政府购买提供公共服务来进行衡量。我们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纳入正式法规和政策文件的称为“制度化”,反之称为“非制度化”,此指标可以透视出政府购买模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制度化程度层面上,国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拥有制度性保障,很多国家制定了明文的政府购买细则。国内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完善和明晰的制度化操作,也有非制度化操作。
2、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竞争程度比较。“竞争程度”有两个属性值,即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核心是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采用哪种方式确定承包方就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核心指标。国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采用竞争性选择承包方;政府购买的初衷是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并降低成本。在我国,既有竞争性的筛选也有非竞争性的选定,大致可以总结为完全开放的招投标、有资质认定的招投标和邀约招投标三类。依赖关系非竞争性购买模式是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需要进一步向独立关系竞争性模式转变。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要想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健康发展,必须制定和健全相应法律法规。没有相应法律法规做依据,这项工作肯定难以全面推行和发展。目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大多停留在行政法规和规章层面且为数不多,没有形成真正的制度性安排。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程序不够规范
购买程序是政府选择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公共服务供给机构的重要环节。有的地方政府长期向以定向的方式购买服务,未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或竞标流于形式,参与者只有固定的几家机构,打击了其他竞标机构的参与热情。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督评估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督评估机制中,评估人员大部分来自政府内部,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专业人士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使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存在模糊感而缺少公信力。
四、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法律具有指导、评价、强制和教育作用,政府购买服务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健全法律来保障,不仅要有立法还要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不仅要保证法律的统一性还要能根据地方差异作出灵活变通,增强法律的实施性。
(二)规范购买程序
良好的购买程序能缩减成本,提升效率。规范购买程序一要明确购买流程,确定目标、预算,发布信息、招标竞标,签订合同及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估。二要公开、透明,建立公开机制让提供服务机构充分了解信息及政策,建立公正公平的购买程序。
(三)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健全的监督评估机制既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又能有效监督公共服务效率。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一要建立公共服务标准,不同服务标准不同;二要建立专家评估(或第三方评估)和社会广泛参与评估的双评估机制,不仅要有专业性评估也要考虑到公共服务对象的公众满意度;三要实行评估结果公开化,评估结果要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让公众了解评估结果,增强政府公信力。
参考文献:
1.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
2.骆路金,经济法视野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激励分析: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3期
3.赵玉宏,郭万超,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3/1.13
4.徐家良,赵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上海的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3(8):25-30
第三篇:什么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什么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涵盖大多数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教育、公共卫生、文化、社会服务等主要公共服务领域。
2.非营利组织是公共服务购买的重要承接主体。
3.购买类型一般分为核心合作或长期合作以及短期项目支持两种。
4.在购买方式上,公开竞标是最典型的模式。
5.资金拨付流程有多种形式。
6.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立法规定健全。
7.公共服务购买有一系列较为严格的操作程序。
8.以结果为导向的监管制度。
9.除签署合同购买服务外,公共财政资金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支持还有三种形式:资助、竞争性或随意性拨款、减免税的间接资助。
10.国际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大致分为内生型和外力型两种模式。
11.服务购买也与向社区地方转移职能、增强地方治理能力的趋势相关。
12.目前各国公共服务购买中体现出的问题与公共服务的难测度性和非营利组织的运作特性有
第四篇:案例分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案例分析: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广州市政府目前在20个街道办进行购买社会服务试点,政府购买服务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福利与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社区矫正、劳动就业、医疗卫生、青少年教育、残障康复、婚姻家庭等领域。
第一家进社区的社工机构是广州阳光社会事务中心,设在越秀区建设街。它是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的5个教师发起成立的,理事成员全都是老师,理事长朱静君是系主任、副教授。
2009年年初,建设街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在市、区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大胆创新,以居民自治为切入点,向广州市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购买服务,建立了“建设街阳光社会工作站”,率先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开展专业的社会服务。建设街阳光社会工作站成立后,在街党工委、办事处的指导下,接收、发展了多名社工党员,并于2010年6月正式成立了“建设街阳光社会工作站党支部”,深入开展了“自律诚信比贡献,服务社会当先锋”行动。阳光社工站党组织和党员以低保低收入家庭、边缘困难家庭、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和独居老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以促进社区和谐与发展为服务目标,通过采取“四种方式”,推进“四个培育”,实现“三个转变”,并取得了可喜成效: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畅通了,社区的服务品质提升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增强了,自治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
2009年阳光社会事务中心刚成立时,越秀区政府尝试性付给它28万元,用于购买建设街的社区自治服务。随后两年,中心获得了市、区两级财政超过500万元购买项目,专业社工由5人发展到40多人。2009年在30多个社工机构评估中获得第一名。
广州市民政局一位处长说,在购买服务之前,政府社会服务的具体事务,基本上都是交给社区居委会做,如果不将这些社会服务“外包”出去,居委会实际上是做不好的。一是居委会承担着社会治安、社会救助、就业再就业、计生等130多项管理和服务工作,居委会工作人员根本无暇开展有效服务;二是社区的专职社工缺乏专业的处理问题的手段和能力,有“专职”,而无“专业”;三是居委会被群众认为是“衙门”,专职社工被认为是政府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无论好坏都经常受指责。而社工都是社会问题处理专家,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处理手法截然不同。
日前,湖南省邵东县综治办与邵东县保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夜间治安巡逻协议书》,将县城城区夜间治安防控承包给了保安公司。这在当地引起争议,并引发了关于把治安外包是否妥当的讨论。
如今,公共服务购买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政府也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向公共资源协调者的角色转变。而摆在这个协调者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可以购买,什么样的不能?”
从理论上说,公共服务市场主体比公共部门具有更强的成本意识、更严格的管理和更灵活的反应能力,也就更能够促进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并降低成本。
但现实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公共服务市场发育困难,市场主体没有完全形成。
这个市场主体可以是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事业单位等。在一些公共服务购买比较成熟的国家,主要是非营利组织,因为其宗旨更适合从事公共服务的生产。而在我国却多是企业,并且为数不多。
例如人口超过1400万的广州,公共服务购买洽谈会仅有34家社工服务机构出席。而人口不过700万的香港,却有超过1万家民间组织,承担了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功能。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倪星曾向记者表示,一些政府官员常向他抱怨,没有合适的、值得信赖的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政府的选择非常有限,竞争难以充分开展,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就难以保障。
阻力:与既有利益格局的冲突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精细化要求就越高,公共服务购买的需求就越强烈。从全国来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广东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可谓走在前列。但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以深圳市罗湖区为例,目前全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金额占预算支出的比重仅为10.4%,规模还不大,覆盖面也不广。
造成这种现象除了上述提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与其他一切改革一样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与既有利益格局的冲突。
公共服务购买时遭遇利益冲突是一种常态。因为我国大部分公共服务曾由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垄断提供,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既得利益者受损或者不安。
西乡街道向物业公司购买服务,委托它们代行城市管理之后,公众和原有的管理服务机构居委会接触的几率大大减少。“现在来居委会办事的人少了许多。”居委会工作人员率先感受到了这种“冷落”。这不仅仅是感情上的难以适应,在现有体制下,事权的减少更意味着可支配资源和权力的减少。
深圳的情况并非个别。在江西省乐安、兴国、宁都三县实施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试点项目,也曾因为分流了三县原有政府扶贫部门掌握的扶贫资金而受到三县扶贫办的抵制。
自选角度,展开无领导小组讨论,形成关于如何进一步做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见解和看法,在全班进行汇报。
第五篇:浅说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
浅说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
杨晨曦
所谓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即政府将原本由自身或事业单位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转为向社会组织(本文中社会组织含企事业、社团等)购买,通过政府采购或者其他公开方式选择合适的社会组织,由其按照合同要求代为提供特定的公共服务,政府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
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标志着新一届政府自我革命、转变职能、转变发展方式和培育市场主体之旅的开始,对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政府开启了由亲自操刀到以奖代补直至购买的艰难转变。政府可以从具体的繁杂的服务性事务中解脱出来,社会组织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中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既可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强化了对公共服务的监管,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益和效率,进而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各归其位,各展其能。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为体育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无限机遇。日前公布的《安徽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六个大类均涉及体育产业项目,诸如在基本公共服务类中,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基础设施及体育器材用品、体育培训、体育赛事活动、国民体质测试与指导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在社会事务服务事项类,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产业项目的策划与组织、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在行业管理与协调事项类,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产业政策研究与宣传、体育产业统计与分析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在技术服务事项类,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评估、体育经营场所安全检测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在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和技术性事务类,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体育产业课题研究、体育产业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培训、体育场馆物业管理等公共体育服务产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的扩展,需要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也将越来越多。
近年来,国内各级政府在探索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过程中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各级政府利用体彩公益金购置体育器材;马鞍山市政府各级财政出资设立体育健身器材维修基金、通过招标委托专门公司维修全市体育健身器材;芜湖县体育局以零租金对外承租游泳馆,并代为缴纳游泳馆的全部水电费,同时补贴承租人一定数额开放费,通过严格的合同约定要求,以每场3元的优惠价格对青少年开放;宣城市将部分单位和学校体育场馆免费向社会开放纳入首批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由政府实行定额补助;省体育局向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购买全省体育消费市场调查等课题研究。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主要有两大问题必须解决,一是政府如何买到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二是社会组织怎样才能提供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
解决政府如何买到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问题,要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即提高认识,加快职能转换,不甩包袱推责任,不紧抱权力资源不松手;改政府配餐为百姓点菜,合理的设置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目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修正;建立和完善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规划、政策和规则,加强包括绩效评估在内的监管;引导、培育市场主体,确保政府能够购买到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
解决社会组织能够提供合适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问题,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即落实优惠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服务领域,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加强人才培养,让专业的事有专业人做;指导帮助社会组织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种类和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合理定价。
作为体育产业工作者,我认为一要加强学习,学政策,学经验;二要抢抓机遇,借助政府强力推进购买公共服务的良机,深入一线,了解社会需求,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目录;三要完善和落实政策,提高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积极性,引导社会组织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产品质量。具体要做好全省体育企业名录库建设,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更多的选择;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推进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创新和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政许可工作,加强体育健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引导中介机构,更多地参与培育、推广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用品。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尚在起步,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不懈努力、不断完善,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