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国传统文化之浅谈年画[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03:0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看中国传统文化之浅谈年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看中国传统文化之浅谈年画》。

第一篇:我看中国传统文化之浅谈年画

我看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年画

学期末将至,似乎马上就要踏上回家的路途了。寒假,最让人心生温暖和挂记的便是过年。对于生长在华北平原的我来说,这又将是一次亲历亲为传统文化的机会。一进腊月各家各户就忙活起来,从放鞭炮到贴春联,从扫房到贴年画,从蒸年糕到买糖瓜,从守岁到走亲访友,无一不是充满了浓郁的传统味道和溢于言表的喜庆气氛。其中,贴年画,确是给我留下印象极深的风俗之一。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干净。然后在堂房、卧室、窗上、门上以及灶旁等各处贴上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但这画,并不是随随便便画出来贴出来就可以,其由来和规矩是大有讲究的,充分彰显了泱泱中华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

民间年画的题材很多,也很讲究。门神是贴在院门上的,根据门神的种类,又细分为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区别。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甚至贴在牛棚马圈上的车马神。“中堂”贴在客厅,“月光”贴在窗旁,斗方贴在箱柜或升、斗上,真是各有规矩。总之,过年时,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的红红火火,绚丽多彩,既表达了主人对来年的美好的心愿,又烘衬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年画,据考究起源于“门神画”。桃符是最早的门神画。又古书记载,有名为神茶、郁垒的两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上画神茶、郁垒的画像以防鬼。这可说是后代“门神画”产生的缘由。东汉蔡邕《独断》记载,东汉时已有百姓把这二人的画像贴在门上的风俗。而流传更为广泛的一个故事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玄武门之变时被自己杀掉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其家人的鬼魂的哭泣声和索命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保卫圣上,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唐太宗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宋代出现了雕版技术,提供了经济技术基础,因而演变为了木版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且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功能也不断丰富。到清代,年画发展到高峰,从最初被作为辟邪驱鬼的附录,渐渐低又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侍女一类的题材,从而也具有了表达在新一年中美好意愿,以及美化环境的功能。同时,年画也出现了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使年画具有了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由于其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倒也应时应景。

以上可算年画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正统的发展历史了。

说起年画这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就要提到中国的另一特色,即数字表示法。如“四大美女”“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西湖十景”等,也就是总要挑出那么几个典型来,代表中国某处名胜或某些名人。年画也不例外,现在就有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绵竹。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桃花坞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内北城下)。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一种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乾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达百万张以上。

其印刷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色彩选用具有精细秀雅清秀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桃花坞的年画,最时兴的除了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外,还有滑稽年画和常识年画。前者如“老鼠娶亲”、“五鬼闹判”、“怕老婆”等,都有讽刺意味。后者像“十二生肖”、“百鸟图”、“岁寒三友”等。此外还侧重戏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西厢记等,都人物曼妙,形象生动。

我现在就在苏州求学,想来倒是有这便利条件去寻访桃花坞年画地,并怀念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寅“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的洒脱胸怀。

临近京畿,怀有海港,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为历朝畿辅首邑和国内南北交通以及连接海内外的重要枢纽,天津地区的祖先们就借此机会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吃的有狗不理包子、猫不闻饺子、十八街桂发祥麻花等,其他民间艺术中,泥人张固然享誉海内外,再有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了。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说起来还有个故事,那是在元顺帝时,战乱四起,一个善于雕刻的艺人霍玉堂避难来到杨柳青,他一眼看到了那成片的枣树林,就想起了看家本领——雕刻,枣树是最好的刻版印刷材料。于是,他逢年过节就刻印些门神、灶王、钟馗来卖钱以维持生活,杨柳青的人们也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及附近地区“家家会点染,户户会丹青”,说形成了“杨柳青文化圈”也不为过。

杨柳青年画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绘画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人工彩笔绘出涂色。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鲜艳颜色与工艺性,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传统味儿浓厚。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粉嫩的脸颊,笑靥如花,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莲”“鱼”,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脍炙人口。现在在我家里就贴着这样一张年画,历经经年,相信它看到了我家生活的变化,也算是美好的希冀变成现实吧。此外杨柳青年画还直接反映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位于山东潍坊寒亭杨家埠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多反映民俗、理想和日常生活,并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包含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等形式,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但还是以喜庆吉祥为主题。其主要内容有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羊(阳)开泰、开市大鸡(吉)、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正是“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鲜艳的颜色,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流畅的线条具有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绵竹年画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孔明、张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武士神像、动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

其实辉煌中国的年画产地何止此四处,如上海就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提到河北,不禁亲切,因为正是家乡所在,便不由得要“论道”故乡了,这便是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是流行于华北一带的民间木版年画,因主要产于河北省武强县而得名,有“年画之乡”之称。武强年画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

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民间色彩,艺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使画面造型优美,色彩鲜艳明亮。如“虎”,就是艺人们从周代画虎于门以驱邪祈安的习俗沿袭下来的,造型朴拙、有趣,和民间儿童玩的布老虎一样,威猛而不凶恶,反而憨厚可爱。

传统的武强年画,其题材大多气氛热烈,象“五谷丰登”“福禄寿”“年年如意”等,都是主要内容。它采取象征、比拟、双关等手法,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如:画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则取名“喜上眉(梅)梢”;荷塘里一枝出水芙蓉,再画一条金丝鲤鱼,就取名“连(莲)年有余(鱼)”等等。还采用连环画形式,即一张纸印多幅画,表达一个故事。此类作品常取材于传统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呼家将”等。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使人从中受到教益。

表达出美好的希望和祝愿,便也就是年画的功能了。随着时代的推移,旧年画中一些迷信落后的观念——如虔诚地供奉某些神像——渐渐被淘汰,年画作为一种非常通俗而普及的艺术形式保留下来。但仍在现今的春节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更以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的身份、极大的收藏价值、鲜丽的装饰而倍受欢迎。

说至此,便更怀念起小时候,爷爷调好糨糊,和年画一起用颤抖的手递给我,我站在板凳上,接过来使劲扬着胳膊把一张张年画平平整整地贴在门上窗上。看着画上祥和的图,觉得家里也顿时喜庆不少。

年画,贴的不仅是年画,更是“年华”。在一年又一年贴年画的过程中,我长大了,爷爷老了,中国也已走过了数千年的风雨。传统文化何去何从?希望除了贴在墙上,更能深深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让它发扬下去!

第二篇:从北京故宫看中国传统文化

从北京故宫看中国传统文化

张迪

(北京外国语大学 阿拉伯语语言文化学院)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变现形式,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特点。北京故宫以其最宏伟的建筑规模和位于历史巅峰的建筑水平无疑成了中国古代假案主的代表。本文主要以北京皇城为出发点,简要阐述中国古代建筑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关键词:北京故宫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建筑风格,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宇宙观以及对美的思考。北京故宫处于皇家建筑的顶峰,不仅仅体现了建筑技艺的高超,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一、“以和为贵”的礼制体制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调声为和,调味为和。”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衣食住行均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渗透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在封建社会“礼”的作用是按照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规定每一等级的人们,欲望满足的界限,防止人们越出界限。“乐”的作用就是要调和各个等级的人们,使其都能相亲相爱,使社会和谐稳定。“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礼”与“乐”之间是相互相成的。古代哲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里“和”指个体与群体的和谐,以及个体与个体的和睦,而这种和谐是在礼的规定下的,“和”是对“礼”的表现。由于这一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始终以“中和”为核心,通过和谐的群体组合,适度的形体结构,相宜的装饰设计,舒缓的空间结构,协调的环境处理来展示这种“中和”之美。但与此同时,“中和”之美的思想作为礼乐伦理美学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和谐的表现之后却又蕴涵着浓厚的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1、阴阳相和

“阴阳相和”既是礼所要求,又是风水学说这一中国术数文化的基本内容。《易经》言:“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 四象生八卦。”所谓两仪即阴阳。故宫是整座明清北京城的主题建筑。它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千米长的中轴线组织在一起。整个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前三殿在阳区,三大殿均有“和”字,是对天地阴阳和谐,万物有序的“和为贵”的思想的体现。内廷宫寝为阴区,进中路乾清门,是后三宫。而这正是所谓的“前朝后寝”制。位于后宫的交泰殿则意指天地交泰,阴阳和平,是中阴。交泰殿的命名出自“泰卦”,《易传》曰:“泰,小往大来,吉,享。则是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泰”就是通达的意思,阴阳交则万事万物皆通畅发达,就可以达到国泰民安的境地。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道即阴阳之道,天地交泰,阴阳合和,万物有序寓意其中。

2、阶级伦理

从周代开始, 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历代都有相应的规制法典, 对城制等级、组群等级、间架做法等级、装修装饰等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例如《礼记·冬官考工记》中将城市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 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 诸侯城楼高七雉, 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礼记·礼器》中讲:“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诸侯五, 大夫三, 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 诸侯七尺, 大夫五尺, 士三尺。”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 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 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间”指的是房屋的宽度,两根立柱中间算一间, 间数越多, 面宽越大。“架”指的是房屋的深度, 架数越多, 房屋越深。

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 总的说以黄色为尊, 其下依次为: 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 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 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在紫禁城中, 前三殿、后三宫等主要建筑都集中到居中的主轴线上, 在主轴线上, 又把宫城的主体—— 前三殿置于核心部位, 这种层层“居中为尊”的“择中”布局, 体现着礼制规范要求。中轴线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建筑, 占地面积85000 m2, 其中的太和殿庭院, 东西宽200 m , 南北深190 m , 占地面积达38000 m2。太和殿建筑自身也用了最高的建筑等级, 采用了三重须弥座台基,面阔11 开间, 进深5 间, 重檐庑殿顶, 殿内面积达2370 m2, 从建筑形制到建筑规模, 在古代建筑中首屈一指[ 2 ]。乾清宫和坤宁宫也处于中轴线上, 采用的也是重檐庑殿顶。按礼制, 后寝比前朝要低一等级, 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位于中轴线上, 从南到北的四个门: 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也各不相同。午门是整个宫城的大门, 神武门是宫城的后门, 屋顶采用的都是最高级样式的重檐庑殿顶,然而神武门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周围廊, 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 所以在形制上比九开间的午门低。太和门和乾清门在形制上更低。太和门采用的是重檐歇山式屋顶, 比重檐庑殿顶低一级;而乾清门只能采用单檐歇山式屋顶。此外各门、各殿的面阔大小、台基高低甚至于铜狮子的形态在礼制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二、“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最突出的哲学思想, 认为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 自然和人际是相通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 正是风水学说的思想根基。风水学说的前提就是认为天、地、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史记》司马迁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在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观念中,人为的建筑被看作是自然、宇宙有机的部分。门户、窗牖、楼阁、亭榭等建筑之美,既是人工美,又是“天然之美”。建筑之美是自然美的社会侧影,建筑美的源泉在自然之中。离开了自然,建筑便失去了其独立的美的品格。这正如明代造园大家计无否(计成)所言:“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源自计成在《园冶》的开篇“园说”,即造园、总论,讲的是造园所要达到的一个境界,虽由人创造的环境,看上去应如同天工开辟的自然界一样。这也是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整体风格的一个精辟的概括。而具体到城邑建筑就是赋有象法自然精神。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人就是自然人和自然本身就是一体的,从而把这种人工文化看做人的有机延伸,又将自然看作是建筑的文化母体。故宫背倚景山,南面环水,东西南北四周散布日月天地坛。其中天地日月根据“乾南坤北,日升月降”这一思想而命名。兴建紫禁城时, 为了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 用挖掘护城河的泥土在宫城的北面堆筑了一座景山, 又从护城河中引出水流, 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 并让它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

由上可以看出,故宫这一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人思想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它是一种“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为现实而崇拜模仿,又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做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包含了深沉的宇宙观,我们在欣赏古典建筑时,可以感到古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是高深而微妙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现出古人认识到了自然万物之间的依存关系,也认识到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而这正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于“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的追求,认为只要处理任何事都能保持和谐,恰到好处,则天地万物都能兴旺发达,不仅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保持和谐一致,而且体现在于社会和自然关系上,就是注重寻求人伦社会和个体人格的和谐以及自然和社会整体的和谐。这种思想直接的影响了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建筑的演变和发展始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在进入科技时代以后,人们已经忘了怎样才能和自然达到和谐,对自然的背离使得我们离自己的真实面目越来越远。

用现代的科学标准来审视中国传统建筑,它蕴含着中国古人的美学原理,有人类对环境科学的思维和思考其中隐含着古代文化与艺术的精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抽取吸纳先人留给我们的有益的那一部分,并将其发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三篇:我看中国食品安全

我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丰富的食品,合理的膳食,不仅对于个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更对一个民族的强壮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谓“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欣喜地发现食品的种类在不断的增多。可令人担忧的是,市场经济也给了许多不法商贩有利可图的机会,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危机层出不穷,食品安全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什么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抗生素滥用、注胶牛肉——一个个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丑闻的爆出令人们谈食色变,其影响之恶劣,波及范围之广,已经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可以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要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在我看来,引发当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是市场经济自发性引发许多食品生产者盲目逐利的结果。我国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不甚完善;加之许多不法商贩道德缺失,目无法纪,在熏心的利欲驱使下,视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弄虚作假,中饱私囊。我想这是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

其次,中国普遍低下的国民素质和淡薄的法律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国民素质低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中国人确是很聪明的一群人——外国不论有什么发明创新,我们都能造出来,而且造得惟妙惟肖,足可以假乱真——可是这股山寨风用到了食品制造上,可就危害甚大了。素质低下,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又不懂法制,造成做事不计后果,直到犯了罪被逮到的那天才后悔,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及缺乏完善的法律约束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需要足够强硬的监管和法律约束来加以纠正。然而有些部门监督懈怠、尸位素餐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少数官员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收受贿赂,包庇纵容造假行为,与黑心商贩一起坑害消费者。这种现象,更是牵涉到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层次问题。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那么应该怎样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呢?显而易见,针对以上几点,做好以下工作必不可少:提高国民素质与道德水平,强化厂商的法律意识;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然而我要说的是,以上几条方法道理上是可行的,实践中却缺乏效率与可行性。请想一想,我们整天喊着要坚强监管与法制建设,为何食品安全问题仍层出不穷?在我看来,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关键恰恰是监管权力的过度扩张——试问,如何才能有严格的监管,如果监管部门本身就缺乏它方的监督,尸位素餐甚至与商家沆瀣一气,又怎么去实现完善法制的效力呢?事实上,这些年来,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从媒体事后揭露的来看,每一起食品安全危机都可以找到监管不力,或与地方执法部门各种各样的“保护伞”有关。经验一再证明,行政权力膨胀对自发市场秩序的损害——— 例如地方保护主义和歧视性准入限制等在中国司空见惯的现象——— 总是比它允诺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危害性也更大。提高国民素质与法律意识必不可少,然而这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解决或者说缓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必须有一些更加快捷可行的办法。

由于笔者才智有限,无法想出一个万全之策,这里仅提出自己一些小小的建议供大家探讨。所谓“顾客就是上帝”,商家要想赚取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就必须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否则就将会有其他的生产者将其取代;而就食品安全而言,也没谁比消费者更关系着其切身利益。所以,将更多的监督权力下放给消费者,鼓励消费者组成的维权团体介入产品监督,并放宽各种媒体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与讨论,同时相关政府监管部门要给与强力支持,动员全社会的法律、道德、舆论和市场竞争等力量对食品生产者的行为加以约束,或许要比单单强化行政监管权力更加切实有效。

第四篇:被遗忘的墨子-从墨子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被遗忘的墨子

——从墨子看中国优秀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时期,正在经历社会大变革的各诸侯国,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一时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

这个时期,被我们熟知的两位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孔子。老子,道家创始人,道家学说有两个特点,第一,朴素辩证法。第二,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强调的就是天人合一。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中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在中国古代(尤其元朝以后),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集万般礼法道统学术之大成的万世师表,台湾把9月28日孔圣人的诞辰,定为他们的教师节。

但在两种主流思想外,还有一个常常被遗忘却非常有趣的重要学说——墨家。墨子,约公元前 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由于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因此,墨子又被誉为劳动人民的哲学家。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与仁者爱人相似。非攻就是不要战争,不要打仗,军事只用于保家卫国。尚贤,任用贤人,进行选举。这三点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 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这时墨子的声望与孔子差不多。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就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资料的总集。《墨经》是《 墨子 》书中的重要部分,约完成于周安王14年癸巳(公元前 388年)。《墨子》是 墨翟和他的弟子们写的。墨子堪称一个手工业者,精通木工。墨家一派人中多数又是直接参加劳动的,接近自然,热心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他们把自己的科学知识、言论、主张、活动等集中起来,汇编成《墨子》。《墨经》有《经上》《经下》《经上说》《经下说》四篇(一说还包括《大取》《小取》共六篇)。《经说》是对《经》的解释或补充。也有人认为《经》是墨家创始人墨翟主持编写成自著,《经说》则是其弟子们所著录。《墨经》的内容,逻辑学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大,自然科学次之,其中 几何学 的10余条,专论物理方面的约20余条,主要包括力学和几何光学方面的内容。此外,还有伦理、心理、政法、经济、建筑等方面的条文。

《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贤》、《尚同》、《非攻》、《节用》、《节葬》、《非乐》诸篇中。墨家主张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反对任人唯亲,它说,做官的不能永远都是高贵的,老百姓也不能永远都是下贱的。它主张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官吏,都要选择天下的贤人来充当。墨子反对统治者发动的侵略战争,声援被侵略的国家,并为此而奔走呼嚎,勇敢地主持正义。墨子对统治者过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极为反感,主张对统治者要进行限制。对死人的葬礼,墨子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这些客观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墨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爱》、《亲士》、《修身》等篇中。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人们不分贵贱,都要互爱互利,这样社会上就不会出现以强凌弱、以贵欺贱、以智诈愚的现象。国君要爱护有功的贤臣,慈父要爱护孝顺的儿子。人们处在贫困的时候不要怨恨,处在富有的时候要讲究仁义。对活着的人要仁爱,对死去的人要哀痛,这样社会就会走向大同。墨子的伦理思想虽然抹杀了阶级性,带有空想的色彩,但它却是广大劳动人民要求平等、反抗压迫、呼唤自由的心声。

《墨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贵义》、《尚同》、《天志》、《明鬼》、《墨经》诸篇中。墨家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是认识论。墨子主张把知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类,“闻知”是传授的知识,“说知”是推理的知识,“亲知”是实践经验的知识。这就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为此,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他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墨子还反对儒家鼓吹的“天命论”,他不相信“天命”的存在,他提倡“尚力”。在“名”、“实”关系上,墨家认为“名”必须服从“实”,没有“实”作基础,“名”就是虚假的。这些思想都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但是,墨子又相信“天志”,他认为天有意志,天能赏善罚恶,爱人憎人。他还论证了鬼神的客观存在,这就不免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这说明墨家的唯物论思想还有缺陷,还不彻底。

《墨子》的逻辑思想,主要反映在《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6篇中,这主要是后期墨家的思想。在《墨经》中,后期墨家提出了“辩”、“类”、“故”等一套完备的逻辑概念。在《小取》篇中论述了辩论的作用,即辩论是要分析是非的区别,审查治乱的规律,弄清同异的所在,考察名实的道理,判别利害,解决疑似。还阐述了辩论的几种方式,对推理的研究也甚为精细。后期墨学建立了相当严谨完整的逻辑理论,在中国逻辑思想发展史上起了开创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直到今天,它仍是人们学习中国逻辑思想史的重要材料,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墨子》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等篇中。由于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所以它的军事理论主要是积极的防御战术,这虽然不及兵家的军事思想全面深刻,但它却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理愿望。

《墨子》一书所蕴含的思想极其丰富,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它不被统治阶级所赏识,到了秦汉,墨学已没有多大影响,墨子的事迹已知之甚少,连史学家司马迁为墨子作传,也廖廖数语。

虽然墨子在中国古代不受重视,但是在这个信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今天,我们可以发现墨子有着相当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过人的智慧。墨子的一生是丰富的,是精彩的,他坚持着思考,坚持着理想,历史不应该也不能够忘记他,这个伟大的生命!

安全工程10-1班敦文栋1002120133

第五篇:我看中国大众传媒文化

我看中国大众传媒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大众传媒文化,首先是从历史的角度说起,虽然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兴起早有源头,但大众传媒的普及化应该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才真正地实现。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各项事业获得巨大成就的30年,也是中国传媒产业取得大发展、大进步、大跨越的3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的传媒产业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展示出蓬勃生机。

我们的这一代从一出生就处在大众传媒的环境中,当我们去学校的时候,学校里的广播会告诉我们各种信息;当我们回到家里,电视上纷繁复杂的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当我们打开电脑,大众传媒进一步展现了它的力量。浩如瀚海的信息,通过大众传媒,向人们无限输送。

工业革命带来的无限机遇给大众传媒提供了越来越宽泛的渠道。我经常会想,古代时候人们在漫长的夜晚是怎样度过?拿我来说,每天至少要到晚上11点之后才会睡觉,意味着从天黑到睡觉要经历3-5个小时的时间。在睡觉之前,我花费时间来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读书,我有很多种方式用来补充知识,消磨时间。可是古人即使用蜡烛照明,也不可能有3-5个小时,特别是穷苦人家,连蜡烛都不舍得用,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从小就包裹在大众传媒的环境之中,现在想来,没有大众传媒的生活,我们这一代甚至无法想象!

传统的四大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简要地介绍这四大媒体是很必要的。四大媒体在世界范围看来,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早的,经历了相当长的生存时间以后,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四大媒体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改变。

一、报纸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报纸的缺点在于不具动感,形式空间小,却反动态感、立体感和色泽感。因而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大,同事也难以使读者产生情感联想。相对呆板和局限,视觉冲击不足。

二、杂志

杂志与报纸一样,同属印刷媒体。它也具备了报纸的某些优势。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优势:读者针对性强;杂志的内容丰富多彩,视觉吸引力强;与报纸广告相比较,杂志广告能印上色彩精美的照片和图案,艺术表现受较为多样,视觉诉求力强;此外,杂志广告能将产品的外观形象比较直接的表现出,让读者对产品有直观的了解,有利于刺激读者的购买欲;生命周期长,杂志是所有媒体中生命力最强的媒体。

劣势:

有限的灵活性;缺乏及时性,有些读者在杂志到手后很长时间都不去读它;制作复杂,成本高。

三、广播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媒体不断出现,广播媒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冲击,然而广播还是有它的优越性,广播广告的主要特点有: 传播方式的即时性;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收听方式的随意性 ;受众层次的多样性 ;制作成本与播出费用的低廉性;播出的灵活性 ;激发情感的煽动性。

但是,广播广告也有稍纵即逝、传播方式单一等不足之处。

四、电视

电视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强;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瞬间传达,被动接受;费用昂贵;有较高的注意率;容易产生抗拒情绪...等等。

如今,电视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具有更大更广的覆盖面,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

四大传统媒介在上个世纪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不管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人们都逃不离大众传媒的影响;不管是这影响显而易见还是潜移默化,人们都无法不承认大众传媒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与人们融为一体。

相对于四大传统媒介,进入21世纪,中国大众传媒文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型的大众传媒媒介不断走入人们的视线,走进人们的生活。其中最为耀眼的新星就是网络。电子计算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面对电脑,可以做的事情比面对电视、杂志等被动接受信息要多得多。有了互联网,人们的生活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巨变。如今网络逐渐成为大众娱乐的主要传媒阵地,他们利用网站来进行宣传、娱乐、产品资讯发布、论坛交流、资料下载等等。整个社会的很多分工、娱乐、秩序等,都需要计算机和网络来运行。

网络媒介的主要特征有:即时性、互动性、海量性、全球性、多媒体性等等。

其他的大众传媒形式还有户外媒介、POP媒介等等。

中国的大众传媒文化已经初具规模,虽然相比于发展了较长时间的发达国家大众传媒还稍显不足,但是随着中国传媒人的不断努力和进取,中国大众传媒会走的更好。

大众传媒的优势非常明显,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好处数不胜数,我想也不需要一一列举其优点,相反,大众传媒的弊端,非常有必要让大家了解并理智地对待。

1、大众媒介的“容器人”效应。由于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 ,电子媒介对许多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特别是青少年把自己封闭在媒介的“自我”之中 ,成为所谓的“容器人”。

2、造成文化的“快餐化”和智能的降低。大众传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让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神大大弱化 ,加上大众媒介传播的直接性和快捷性 ,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产生一种抑制和弱化作用 ,使人的智能降低 ,思维简单化、平面化 ,缺乏深刻的内涵和底蕴 ,容易形成一种庸人哲学的泛滥。

3、消极价值观念侵蚀精神家园。在感性发展上 ,青少年信赖于大众传播媒介 ,他们往往视媒介为权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惟利是图等一些消极价值观念渗透在许多大众媒介作品中 ,潜移默化地侵蚀着青少年脆弱的精神家园。

4、暴力色情信息对社会的危害。为迎合部分受众的收视欲望 ,暴力色情信息成为大众媒介挥之不去的附属品。很多受众在这个时候便成为了大众传媒的受害者。

5、对受众生理健康的影响。强烈光电、噪声对视听感官的刺激和电磁污染会诱发多种疾病。

大众传媒的弊病不可忽视,在教育方面尤其应该纳入防止青少年对大众传媒成瘾难以自拔。大众传媒对人们造成伤害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在网络上被骗子盯上,遭受骗局;网购被骗;人肉搜索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影响个人生活...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众传媒文化,包围着我们,融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认为中国的大众传媒环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整体来看,虽然各方面的传媒现象都很具备规模,但是整体是凌乱的,不成体系的。形成一个具有完备体系特征的大众传媒还需要一些时间。政府需要加强传媒业的相关立法,传媒企业也要规范自己的传媒行为,包括大众传媒的受众要理智对待大众传媒,不能盲目地沉迷于大众传媒之中。

下载我看中国传统文化之浅谈年画[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看中国传统文化之浅谈年画[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看中国经济发展

    看中国经济发展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便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中国国土面积很大,人口也很多,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这样就有了贫富的差距。 现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之七

    文明城市测评汇报材料之七(Ⅲ-29) 依托中华历史文化原点 打造古都传统文化亮点 洛阳是一座‚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和‚工业名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500......

    优秀传统文化之七

    文明城市测评汇报材料之七 依托中华历史文化原点 打造古都传统文化亮点 洛阳是河洛文化节的发源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文化底蕴深厚、资源......

    从价值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从价值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冲突在实质上也被理解为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变使其脱离了旧的轨道......

    从王朝更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论略[优秀范文5篇]

    从王朝更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论略 作者:杨凯 摘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夏商周的先秦时期,也经历了秦汉时期,更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所展现出来的各种......

    从阿四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悲哀

    从阿四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悲哀 ——《十月围城》观后感 清末民初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捐躯赴国难的能人志士不可枚举。革命难免要历经苦痛,流血牺牲更是不可避免。然而在影......

    传统文化之我鉴[推荐五篇]

    传统文化之我鉴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把文明传承下来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使中国拥有丰富而灿烂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浅析从汉语谚语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女择偶观

    浅析从汉语谚语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女择偶观 [论文关键词]汉语谚语 男性择偶观 女性择偶 [论文摘要]谚语是产生于民间,活在广大群众中的百科全书,它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