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采访要点重点及注意事项
新闻采访的特点:
1.新采访的目的——公开报道
2.新闻采访的过程——广泛性、伸缩性与独立性
3.新闻采访的内容选择——新鲜性、新闻性、典型性、真实性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1.新闻写作依赖于采访获取的事实材料。2.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新闻写作多新闻采访的影响:
1.新闻主题影响采访方向。
2.新闻体裁影响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的职责:
1.和生活在各个阶层的普通读者交朋友,从他们那里了解社会生活的原泰,获得丰富的新闻线索。
2.主动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通过自己的言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在帮助读者的过程中获得新闻线索。
3.给通讯员讲课,让生活和工作在各个领域的通讯员学会与记者一样发现和采访新闻变一人采写新闻为众人帮自己采写新闻。
4.与通讯员合作采写新闻这是最经常联系方式。
5.做好来电,来信,来访工作,这是读者送上门来的新闻线索。
记者的角色失调主要表现在:1角色不当。2角色冲突。3角色不清。4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采访权:
1把采访权解释为自由收集新闻信息源。2把采访权解释为自主调查权。3把采访权解释为知情权和出版自由。
采访权的内容:
1自由采访的权利。2人生财产安全的权利。3消息来源隐秘的权利。
记者的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2理论素质。3知识素质。4道德素质。5意志品质。
新闻事实的类型:
1行为事实与观念事实。2单一事实与综合事实。3过去事实与现在事实 未来事实。行为事实:主要是指自然界,个人或群体施行的某种具体可感的行为的事实。观念事实:主要是指某种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提出的观点。
新闻事实的特征:
1新闻事实是所有内容都客观发生的事实。2新闻事实是客观发生的事实而非记者策划的事实。3新闻事实是总体与局部都真实的事实。4新闻事实是本质真实的事实。
策划新闻事实与新闻报道策划的区别:
1从新闻媒介的基本功能和职责来看,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是其首要职责。
2从两者的运行轨迹来看,新闻策划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策划或导演新闻却是建立在唯心论的基础上。
3从两者的目的和作用来看,新闻策划是利用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策划。组织报道,以期达到某种报道效果,而策划或导演新闻,则是为达到某种新闻效果而人为的策划一起可供媒体报道的事件。
4从两者的运行结果来看,新闻策划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效果,而策划或导演新闻虽然在竞争一开始吸引了部分受众,但从长远利益来看,由于它不合理的配置新闻资源,使之背离了新闻价值规律,将无助于提升甚至有损于新闻媒体品格,有损于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的度:是事物保持某种特定质的量的界限。如何把握新闻采访的度:
1客观准确的反映事物的内在价值。2把握新闻报道的时机,即报道的火候。3保持新闻信息的平衡。
信息不平衡的表现主要有:
1报道事实时突出一点无视其总体背景,造成所报道之事实与其所处的总体背景不对称。
2对一个单位或地区的报道充分和集中,对其他单位或地区的同类信息基本不涉及造成同类信息的地区或单位间的极度不平衡。
3对有争议的事实或现象有明显的报道倾向,只报道记者欣赏赞同的事实,不报道记者反感或反对的事实,造成信息不对称不平衡甚至不真实。
改变信息不平衡的报道方式和方法:
1“正确处理选择与全面,典型与综合,是一种正确掌握新闻调控,运用新闻规律的新闻传播艺术。”
2还必须注意报道的常态避免跟风炒作。
如何理解新闻采访的时间:
1实际上主要涉及如何认识新闻采访的时效性的问题。2并不是只有第一时间发出的新闻才是最好的新闻。
如何理解新闻采访的空间:主要是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即记者采访的位置问题。新闻报道的角度要求:1报道角度的“新”与“准”2新闻角度的“小”与“巧” 采访的对象:是新闻事实的叙述者阐释者也是意见信息的表达者。采访对象的特点:1繁杂性。2代表性。3能动性。如何选择采访对象:
1要选择最接近新闻事实的人。
2要选择与事件相关的、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或者专家作为采访对象。3从不同角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丰富新闻报道内容。4要选择愿意说,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的类型:1积极配合型。2对抗阻挠型。3态度冷漠型。
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取与舍”的矛盾,“深与浅”的矛盾,以及“真与假”的矛盾。
协调深浅矛盾的关键:在于在交谈中获得愉悦,加快有浅入深的进程。1要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2寻找相似点拉进心理距离。
采访对象提供虚假信息的原因:1记者的交往圈及其特点:1的中介。3基层是原态的富矿区。
采访对象因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说谎。2因不希望卷入麻烦而不惜牺牲事实真相。3被人收买利用或者受到威胁等。
上层是个强大的信息场。2中层是各方信息汇聚和传播如何深入基层:1用脚深入基层。2用心深入实际。3建立采访基地。
新闻发现:既发现新鲜事物,揭示事物内在规律以及找到事实中值得传播的要素。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敏锐的识别事实中所含新闻的意识和能力。公众兴趣的构成要素:新鲜,重大,接近,显著,冲突,趣味,人情味 新闻事实的宣传价值要素: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适宜性。新闻发现的本质:1是记者对社会的认知。2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新闻发现的两重境界:显性新闻和隐性新闻
如何培养训练新闻发现能力:1新鲜感与探究欲。2观察意识与观察力。3广博的知识和新闻灵感。4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发现新闻的途径:
1深入实际信息观察—从生活中寻找新闻。2捕捉会议中的公众兴趣点—从会议中寻找新闻。3转准政策热点、工作重点和难点—从工作中找新闻。4在生利用新闻资源—从已发信息中想寻找新闻。5重视读者来信,来电和来访 —从读者送来的信息中找新闻。
采访准备在采访中的作用:1明确报道思想,找准采访突破口。2了解采访对象,缩短双方距离。3熟悉采访领域,减少盲目和失误。4找准问题要害,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5制定采访方案,增强采访的计划性。6节省采访时间,提高采访效率。
采访准备的内容:1认识新闻事实的时空价值。2熟悉要采访的领域。3研究采访对象的档案。4查找背景资料。5拟定采访方案提纲。6采访事物准备。
访问的价值:过程是获得新闻材料的过程、是认识深化的过程、是验证材料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原则:1问题要具体。2问题要特别。3问题要有新意。4问到关键点。问的有策略。
提问的方式:1正问法。2反问法。3侧问法。
采访时倾听的方法:1听出有新闻价值的材料。2听出个性语言和弦外之音。3听出不经意中流露出重要信息。4倾听时思考和互动进行。
新闻发布会的提问技巧:问题要集中。2善于“考问”3多准备几个问题
开座谈会采访的好处:1节省采访时间,提高采访效率。2互相启发,开启采访对象的思路。3互相争论,有助于记者辩证地认识事实。4当面验证,提高材料的真实性。
开座谈会的弊病:1互相推诿。2一边倒现象。3难以深入。
开座谈会的适用空间:1熟悉情况,寻找线索。2广泛搜集具体真实材料。3搜集各方面反应(行为反应、观点反应)
主持座谈会的技能:1事先通知对方座谈的内容。2精心选择参加座谈的人员。3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4善于引导,不轻易下结论。5善于在座谈会上发现新的新闻线索。
现场观察的作用:
1观察能看清事实的真实面貌,提高新闻的可信度。2观察能获得亲身感受,增强新闻主题的变现力。3观察能搜集新素材,获得新发现。4观察能获得丰富的过程,细节信息,增强新闻的主动性。
现场观察的目标:1观察变化:新闻是变动的事实的传播。变动、变化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2观察特点:主要是指观察人或物特有的、与众不同的表现。3观察小插曲:是指哪些在整个场景中不占主要地位、看起来微不足道、很细小的部分。4观察现象背后:记者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观察,宗人要细心地观察每一个细节,但看到的依然是事实的表象、外在的东西。
现场观察的方法:1全景式观察:观察目标对象首先要从总体上去把握,进行全景式观察,获得总体印象。2特写式观察:能使记者对报道对象观察得更清楚、更具体。3多感官配合观察:要求记者观察时要调动眼睛、鼻子、耳朵和手脚等多种器官,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状态。
体验式采访分类:1显性的体验式采访:(1)是新闻记者长期坚持的一项传统。(2)是新闻竞争的重要手段。(3)能提供真实鲜活的第一手材料。
体验式采访的方法:1选好体验对象。2细致观察3全身心投入与参与。4与体验对象交流。体验时不能忘了记者的角色。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不暴露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也有人称之为暗访。类型:侦查性。体验性。验证型。
积极作用:1排除干扰,获得真实的第一手材料。2感知深切,增强新闻的说服力。3培养记者扎实的采访作风。
隐性采访要注意的问题:1选好隐性采访的题材。2选好隐性采访的方式。3暗访须与明察结合。4隐性采访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5隐性采访应接受道德的制约。6隐性采访必须学会保护记者自身的策略。
电话采访的适用空间:1远距离事实的采访。2对已报道事实的跟踪采访。3对热点话题的小范围调查。4对具体问题的个别访谈。
电话采访的方法:1提前预约采访。2设计拟提出的问题。3用语言创造交流的氛围。4切实做好电话采访的核实工作。5要学会利用电话簿。
网络采访的特点和优势:1采访手段更方便更快捷。2采访范围更广泛。3采访内容更丰富更全面。4采访成本更低廉。
网络采访的方式:1通过电子邮件采访。2用即时通信工具采访。3网上调查。4网上搜找新闻线索。5报道资料查询。
网上采访的合理利用:1对网上信息要作进一步采访。2网上采访要辅以其他采访手段。
采访方法:1上下结合(1)自下而上的 下上结合通常被用为1对来自基层的事实进行验证。2对事实合理性进行评价。3评价事实的显著性价值。(2)自上而下的上下结合,通常被用为1验证信息的真伪。2位综合信息寻找具体的注脚和解读。3位政策信息寻找反馈信息。
2点面结合:(1)由点而面的店面结合(2)由面而点的店面结合 3交叉采访 4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主要目的着眼于调查对象的数量,向受众提供科学的数据。
抽样调查中问卷如何设计:既要反映调查的目标,又要便于调查者回答。1问题不宜太多2问题简单明了3问题要客观不要使用带倾向性或诱导式的问题答案应该选择客观性的4也可以设计少量的让被调查者自由发挥的问题,以开阔调查者的思路和视野。新闻失实的表现:1完全失实。这种时事新闻表现为新闻的报道与事实完全不符。它既可能表现为“无中生有”,对完全没有的是随意编造。
2部分失实。表现为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有一部分是真实的,但也存在一部分不真实。有以下几种表现:1事实发生的事件随意改动。2事实发生的地点随意挪动。3事实相关的任务随意变换。4是似是而非地编造具体事实。
新闻失实的原因:1新闻来源有误。只要指为记者提供线索或素材者由于种种原因而提供了虚假信息。(1)出于私人目的,故意隐瞒事实而提供假信息。(2)信息提供者知识一个中转站,把道听途说当做亲身经历。(3)信息提供者并非故意造假,因认识能力有限,提供了假信息。(4)信息提供者是刊登离奇新闻的国外媒体。2记者采访不到位。许多新闻的失实还在于记者采访不到位,或者根本没有采访。(1)记者采访不到现场。(2)按计划写新闻而不是根据事实写新闻。(3)记者采访路线有误。(4)记者认识水平有限导致判断失误。(5)记者有意改变事实。
核实方法:1检验消息来源。2到新闻现场去。3问的详细些。4改进认识方法,提高认识水平。
事件新闻:事件新闻所报道的对象是一个个完整的事件,有明确的起止事件,有具体事实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这种事实主要为现时发生的事件。其中有突发性事件新闻和预发性事件新闻。
非事件性新闻:所报道的对象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没有明确的起止事件,没有具体事实的方式、发展和结束的过程。(1)非事件新闻常常表现为一类现象、一种综合事实或做法。
第二篇:《新闻采访教程》重点归纳
《新闻采访教程》重点归纳
第一章 新闻采访
1.1新闻采访[P2]:新闻工作者搜集新闻素材的活动。
1.2新闻采访的特点[P3]:①目的的差异性;②时间的限制性;③项目的突发性;
④需要的广泛性; ⑤知识的全面性;⑥活动的艰辛性。
1.3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P6]:
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1.4新闻采访的方式[P6]:从形式上分:
①个别访问
②开座谈会
③现场观察
④参加会议
⑤蹲点
⑥查阅资料
⑦改写
⑧问卷
⑨电话采访
⑩网络采访
第二章 策划与准备(采访前期)
2.1新闻策划的基础和前提是[P14]:充分了解中央的大政方针及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阶段工作计划,清晰明了和切实掌握当前社会实际中先进的人和事、存在的问题及广大群众的想法、愿望和关注的热点。2.2新闻敏感[P15]:
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2.3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P16]:
①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②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够吸引较多受众;
③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④迅速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⑤迅速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2.4新闻价值所包含的因素[P22]:
①重要性
②显著性:
A.平常人﹢平常事=0﹛张三或李四都是平常人,加上下水游泳,也属平常事,就等于零﹜
B.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例如毛泽东畅游长江﹜
C.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上海青年女工陈燕飞怀孕近6个月还奋不顾身下水救人﹜
③时新性
④接近性
⑤趣味性
2.5新闻线索[P30]: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2.6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P31]:
①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
②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
③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
④通过记者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
⑤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获取;
⑥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取。2.7运用新闻线索时的注意事项[P34]:
①注重验证,不硬顺藤摸瓜; ②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③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 ④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2.8知识的准备的功效(好处)[P38]:
第一,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
第二,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第三,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第四,有助于避免犯知识性错误。
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
3.1创造哪些良好的访问条件[P48]:
①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1、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
2、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②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③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④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⑤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1、见了领导、名人等人物不要低三下
四、阿谀奉承
2、见了基层普通群众不要盛气凌人。)
⑥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1、面部表情
2、体态表情
3、手势);
⑦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1、强调采访意义
2、约束神情语态
3、排除外来干扰4变换活动方式)3.2提问的注意事项[P62]:
①提问宜简洁;②提问宜具体;③提问宜间接;
④提问宜深刻;⑤提问宜自然;⑥提问宜节制。3.3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功能[P68]:
①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②能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③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④能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前提,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⑤能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性。
第四章 深入与收尾(采访后期)
4.1记者应当怎样抓取事物的特点?[P84]
一是看准形势抓特点
二是通过比较抓特点﹛纵断面比较与横断面比较﹜
三是选择角度抓特点 4.2在选择角度时,应当抓住的三个字[P85]:比、小、异 4.3自觉克服有碍深入采访的思想障碍,思想障碍具体有[P87]:
1、盲目自满;
2、追求数量,忽略质量;
3、怕苦畏难,不愿下基层;
4、先入为主;
5、重实践,轻理论 4.4新闻主题[94],即指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第五章 人物与时间类新闻采访
5.1避免雷同,突出个性。采访写作中必须体现的“三个一”[104]:
⑪一人有一人的精神(思想)
⑫一人有一人的典型事件
⑬一人有一人的性格化语言
5.2人物专访特点与作用[108]:①针对性;②代表性;③适合性。5.3事件通讯采访中应注意的事项[113]:
①典型性强,要精心选材;②突发性强,要闻风而动; ③思想性强,要深入挖掘;④具体性强,要破题细问; ⑤政策性强,要注意分寸;⑥延续性强,要跟踪追击。
第六章 时事与政治类新闻采访
6.1政治新闻采访具体要求[117]:
①立场坚定,头脑冷静;②实事求是,保证真实;
③作风踏实,深入实际;④宏观选题,微观选材;⑤知识广播,善于社交。6.2军事新闻采访的新要求[123]:
①时代转变,题材转移;②明确原则,突出重点;
③讲究效应,注重节制;④谨慎从事,严守机密;⑤作风踏实,雷厉风行。6.3外事新闻采访注意事项[126]:
①依靠组织,熟悉情况;②抓住战机,迅速成篇;
③亲临现场,捕捉细节;④注重礼仪,遵守纪律。
第七章 经济与科技类新闻采访
7.1科技新闻采访须注意[138]:
①深入采访,力求真实;②虚心求教,正确认识;
③长期积累,密切联系;④慎重评价,切忌溢美;
⑤讲求效应,掌握时机;⑥突出个人,兼顾群体;
⑦注重解释,巧用修辞;⑧善于结合,提升品位。
第八章 文体与教卫类新闻采访
8.1文艺新闻的采写要求[143]:
①体现特点,明确职责;②亲临现场,认真观察;
③实事求是,准确评价;④穿插背景,增强深度;
⑤常来常往,成为知音;⑥严格核实,杜绝失实。8.2体育新闻的采写要求[147]:
①以快制快,分秒必争;②熟悉情况,深刻准确;
③强化观察,待机提问;④掌握分寸,切忌偏激;
⑤提高认识,开阔视野;⑥控制情感,迅速发稿。8.3教育新闻的采访注意[152]:
①知识广博,见多识广; ②密切联系,善交朋友。③视野开阔,面向社会。8.4卫生新闻的采访注意[154]:
①作风踏实,虚心求教;②微观细察,力求通俗;③客观公正,求真求实。
第九章 社会生活类新闻采访
9.1社会新闻特点[157]:①广泛性;②知识性;③趣味性;④突发性;⑤思想性。9.2社会新闻采访要求[159]:
①闻风而动,刻不容缓;②利用空闲,捕捉线索;③研究社会,多思好奇;
④广交朋友,建立热线;⑤讲究趣味,反对庸俗;⑥力求辨证,客观全面。9.3灾害新闻[P162]:
即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体裁。
9.4灾害新闻的题材的特性[P163]:
①突发性;②严肃性;③客观性;④情趣性;⑤科学性
9.5记者应特别注意抓取灾害新闻的组成因素,具体有[P165]:
①死伤情况;②财产损失情况;③原因;④救护、救济情况;⑤灾区灾后情况。
第十章 特殊类新闻采访
10.1特写[P169]:
即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断,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10.2要采写好特写,应特别注意[P170]:
①观察须严细;②选材须精当;③结构须紧凑;④篇幅须短小;⑤角度须奇异;
10.3报告文学的采访要求[P172]:
①立足时代,摸准题材; ②深入采访,确保真实;
③“清扫”外围,间接采访; ④精心选材,合理用材;⑤交友交心,观察体验。10.4新闻采访在形式上一般分为直接采访与间接采访两种。[P174]
直接采访,即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作访问;
间接采访:对新闻事件的有关目击者、知情者及有关联的人作访问。10.5连续性新闻[P179]:即指对新闻人物或事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报道。
10.6连续性新闻采写注意事项[P180]:
①注意优化组合(1、反对简单相加;
2、掌握报道节奏;
3、讲究善始善终);
②注意系统思维;、③注意反馈失调;反馈失调通常指的是反馈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两种情况:
1、反馈不及时;
2、反馈过度。10.7批评性新闻采写时的注意事项[P187]:
①深查细访,捕获细节; ②反复核实,务求准确;
③语言质朴,巧用含蓄;
④分寸得当,褒贬有致。10.8深度性新闻[P188]:
是一种涉及重大题材,系统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客观形式进行解释分析从而延伸和拓展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
10.9预测性新闻的定义[P192]:即新近发生的预测性事实的报道。也即什么人最近对什么事作出了什么预测的事实的报道。10.10预测性报道特点[P192]:
是以现有材料与事实为根据对未来作出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前景作出分析,它与着眼于“新近发生”的事实、事件的动态新闻不同,报道着眼于“未来发生”的事实或事件。10.10精确性新闻[P193]:
即指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新闻报道方法融为一体的报道形式。泛指以各种问卷调查结果组合为新闻的报道形式。
第十一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11.1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P199]:(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
1、坚持真实性;
2、坚持时间性;
3、坚持思想性;
4、坚持用事实说话。11.2真实性的具体要求[P200]:
①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
②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
③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
④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⑤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11.3新闻报道失实原因[P202]:
①初步接触,不明要求;
②作风浮夸,粗枝大叶;
③知识不足,真假难辨; ④道听途说,不经核实;
⑤追求生动,合理想像; ⑥急功好利,“有中生无”;
⑦移花接木,偷梁换柱; ⑧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11.4坚持用事实说话的定义[P218]:所谓用事实说话,即指思想观点通过事实自然地得以流露。记者一般总是带倾向性地选择事实,因此,事实能反映、体现记者的立场与观点。新闻的特殊价值和独特作用,就在于它能通过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体现某个道理或观点,从而感染、影响受众。11.5怎样用事实说话[P219]:
①精选事实;②多细节,少议论;
③多解释,少晦涩;④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12.1记者的应具备的修养有[P223]:
①优良的作风;②高尚的道德;③广博的知识;
④熟练的技能;⑤诚挚的情感;⑥强健的体魄;⑦广泛的交往。12.2新闻职业道德[P227]:
即指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行为规范。补充[了解一下]
1、技能修养:①熟悉用方言和土话交谈的技能;②熟悉用外语采访的技能;③熟悉摄影技能;④熟悉电脑操作技能;⑤熟悉驾驶各种交通工具的技能;⑥熟悉辨向、测时技能。
13.新闻分类
1.人物与时间类新闻采访
①人物新闻采访
②人物通讯采访
③人物事件采访
④事件通讯采访 2.时事与政治类新闻采访
①政治新闻采访
②会议新闻采访
③军事新闻采访
④外事新闻采访 3.经济与科技类新闻采访
①经济新闻采访
②科技新闻采访 4.文体与教卫类新闻采访
①文艺新闻采访
②体育新闻采访
③教育新闻采访
④卫生新闻采访 5.社会生活类新闻采访
①社会新闻采访
②灾害新闻采访 6.特殊类新闻采访
①新闻小故事采访 ②特写采访
③报告文学采访
④连续性报道采访
⑤批评性报道采访 ⑥深度性报道采访
⑦预测性报道采访 ⑧精确性报道采访
[考题类型:选择、填空、判断、名词解释、解答题、简述题、应用题。]
第三篇:新闻采访学复习重点及纲要
新闻采访学课程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新闻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新闻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2、隐形采访
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隐性采访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3、新闻要素
六大要素:五个“W”一个“H”.4、瞬间印象
记者到现场采访,切莫错过一个可以获得有用材料的机会,特别要用心捕捉容易被忽视而值得报道的“瞬间印象”、它包含变动着的事件细节,突发事件的重大疑窦,环境气氛与背景,现场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和神态。
5、新闻线索
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它是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是反映事实的简略轮廓或一鳞半爪。新闻线索是发现新闻的重要途径,是记者进行采访前的先决条件。
6、交叉采访
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收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经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这种做法叫做交叉采访。
7、观察
观察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观察中有访问,访问中有观察,通常二者结合。
8、采访的“透视”法
是采访中抓本质的一种方法,要调动眼睛、耳朵等各种观察器官,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而写出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报道。
9、迂回式提问
在访问中遇到障碍,对方回答不清或不愿回答时,就要放弃正面提问,采取从侧面迂回,逐渐引入正题“曲线救国。”
记者以一种假象来消除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通过巧妙提问曲折反射采访主题的提问方式,提问貌似无关主旨,却能由对方的反应推测和判断。
10、激发式提问
与激将法相似,通过各种方法,以激发对方情绪、感情。
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通常适用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和身份高,而屑于谈等采访对象。
第二部分:简答题
一、简述新闻线索的特点及发现新闻线索的途径。
第一: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它是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是反映事实的简略轮廓或一鳞半爪。新闻线索具有以下特点:
1、比较简单,完整性差。新闻线索只是一种片断的情况,只是反映事实的简略轮廓或者一些零碎的材料。
2、时间短暂,稳定性低。由于新闻事实的发生和存在,有很多是短暂的,时间一过就会失去价值,新闻线索的出现也常常是短暂的。
3、只是信号,有待证实。新闻线索这种信号、征兆,只是表示“发生了什么事”.4、反应现象,变动性大。线索是记者看到、听到或触到的某个事物的表面现象,这种现象经过实地了解以后,可能会出现多种变化。
第二:发现新闻线索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途径,即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二是间接途径,主要有:
1、上级来源。
2、书面渠道,这是从书面材料中发现线索。
3、社交渠道,这是靠“新闻信息网”提供线索。
4、会议渠道,这是记者从各种会议中了解线索。
5、传播渠道,这是从新闻媒介的公开报道中引出线索。
二、记者的任务是什么?
1.报道事实和意见,为社会公众服务 2.提供知识,教育人民。
3.介绍和阐明社会目标和社会美德。4.开展社会批评,进行舆论监督。
三、新闻采访的特点?
采访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显示出来: 1.新闻性
新近发生的,有明显的公开性和普遍意义。2.突击性
时效性,受时间限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3.广泛性
记者采访涉及面,接触面十分广泛。传媒的受众广泛、兴趣需求广泛,扩大采访面,以提高可读性、收听率、收视率。4.灵活性
采访形式、采访内容、采访对象、采访选题。5.持续性
多侧面、多角度的连续报道或系列报道。
四、采访的作用有哪些?
采访是联系事实和新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对记者来说,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发现识别和落实线索。新闻采访有时效的要求→快 有目的要求→准
而它的工作范围又广阔如海,在这样的大海里寻“针”,没有一个路标、向导、索引、就摸不着边际,线索就是路标、向导、索引,它是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讯息或信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可以是一个电话,一封家书中的小事、几句闲话,街上的怪事,甚至是广告中提到的人、事、单位,别的传媒中提到的东西,只要能反映新闻信息,都可以成为新闻线索。
线索只是一鳞半爪,一星半点的影子,却要顺藤摸瓜、追捕到猎物,线索不能不信,也可全信。线索,不等于事实,只是告诉你有物可寻的途径,让你去接近所发生的新闻,一个记者手里线索多,选择的余地大,采访起来就主动。
2.获取第一手材料
直接采访,耳闻目睹客观事实,获取准确生动的第一手材料。3.增加感性认识
增加真实感,获得真知灼见。增强感情认识,真切了解事物,抓生动的情节、细节。
4.核对新闻事实
五、记者的素质包括哪些?
(一)政治素质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正确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3.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4.重视政治理论学习。
(二)业务素质 1.社会活动能力。2.职业敏感性。3.逻辑思维能力。4.文字功底和口才
(三)心理素质 1.好奇心理。2.竞争意识。
3.冒险精神。(卧底、暗访)4.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决心。
六、记者应该有什么样的修养?
(一)、知识修养
记者应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既是杂家通才,又是专家专才,不懂得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知识就不能胜任记者工作。
1.政治理论 2.新闻学 3.社会科学
4.自然科学、生活知识
(二)作风修养 1.求实、正派、勤奋 2.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3.待人真诚、谦虚谨慎 4.遵纪守法 5.艰苦奋斗
(三)职业道德修养
1.报道内容健康,有益于社会进步 2.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 3.处理好与同行的关系
七、为什么说采访要有准备?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应加倍重视准备工作,难度主要表现在: 第一,记者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事实真相,新闻事件有多方面的原因和复杂背景,特点是快:稍纵即逝,毫无准备就会心中无数,难以搞好采访。
第二,采访有记者与采访对象,服务对象之间的多向人际交往关系。要接触并很快熟悉各色人等,就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和服务对象(受众)的关系,对记者如何选角度、定主题、用材料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采访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繁杂,记者的知识结构随时需要更新补充,认识能力也要不断提高。
八、采访准备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第一,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第二,做好准备,能尽快接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第三,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
第四,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第五,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广度,将最有价值、最有特点的新闻挖出来,这也离不开资料,知识等多方面的准备。
九、采访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对象?
1.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2.选择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3.选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4.对同一类型的采访要选择典型对象。
十、拟定采访计划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因人因事而定,目的是获得充足的材料。
第一,明确采写的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从而规定总的采访要求和各单项采访的要求。
第二,确定采访重点对象、一般对象及涉及的领导、部门和现场。第三,设计采访的方式:个别访问、开座谈会、现场观察。第四,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十一、访问有哪几类?
1.因事件访问。重点在事,着重弄清五要素
由于突如其来,准备不足,注意灵活性。变化是重点。2.因人物访问:重点在人。新闻人物著名人士的访问 3.因经验访问 介绍经验,指导性强 4.因问题访问
研究某问题或批评某错误 5.因争论访问
多听各方意见,一般会有一个偏向重点。
十二、简述访问的心理过程。
1.接近阶段 2.融洽阶段 3.沟通阶段 4.激发阶段
十三、提问的方法有几种?
1.开放式提问 2.闭合式提问 3.诱导式提问 4.激发式提问 5.设问式提问、激问,6.迂回式提问
十四、采访活动要领是什么?
1、因人而异,灵活对待
2、把握重点,启发诱导
3、沟通思想,见机行事
4、少讲多听,广采博纳
5、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十五、采访记录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1.记要点
不可能也没必要记下采访对象所述的全部内容。注意地放在要点上。2.记易忘点
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名、数字的各类业务的专用术语等。这些材料不太容易长时记忆,也容易搞错,应该当场笔录。
3.记疑问点
对象叙述前后矛盾或者与事实不符,或与记者掌握、旁人介绍的有出入,要核对笔录,在所记的该材料旁,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或简短文字注明,等对方谈话告一段落时,再请对方作补充说明,或向知情者核实。
4.记有关原话
(记采访对象有关思想和有个性的语气)“闪光点”的展示中引人物有个性的原话,可增强报道的亲切感和可信性。
生活中的真正的人物。应当逐字逐句记录,不要变形、走样。5.记典型情景
十六、新闻观察的特点是什么?
1.观察的直接性
眼见为实,要求直接深入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直面事实,进行直接的观察,积累大量丰富生动的新闻材料。
2.观察的综合性
不仅是和眼看,主要是用眼看,品酒师。3.观察的客观性 不要用有色眼睛看,而应实事求是。4.观察的经常性
贯穿记者整个职业生源,日常生活中就注意观察生活、社会、身边人。5.观察的敏感性
针对新闻事实观察,为新闻报道服务。
十七、简述现场观察的作用
1、辨别真伪,收集素材
验证、核实访问中获得材料,准确为首要标准。
2、印象深刻、生动再现
把抽象的材料具体化、形象化;生动报道和再现事物发生的情节,使新闻写得具有形象性、可读性、可信性。
3、获得亲知,深化认识
增进对采访对象所介绍的情况的理解,加深理解主题,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4、触景生情,寄情于文
记者有了真情实感,才可能去打动别人。
5、见多识广有利积累 少见多怪,“识广”的前提是“见多”。
十八、采访要抓什么样的问题?
1.抓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2.抓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 3.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4.抓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十九、如何营造采访中良好气氛?
二十、为什么要强调采访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需要很强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十一、记者的现场观察有什么意义? 二
十二、怎样理解新闻记者应具有的业务素质? 第三部分:论述题
一、何谓新闻敏感?试举例说明。
新闻敏感含义: 又称“新闻眼”或“新闻鼻”,它是成熟记者所特有的职业性敏感。它能使记者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透过重重迷雾一下子“看到”、“嗅到”哪里有新闻发生,或者哪里会有新闻发生,从而迅速地去捕捉。新闻敏感的表现:
具体地说,新闻敏感就是记者敏锐地发现、鉴别和预见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1.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兴趣的能力。受众关心注意的事实(学生宿舍掉下墙皮;学生从楼上被扔下;在校园中征婚)。
2.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重要,哪个次之的能力(造假:造假洗发水、造假烟、造假酒、造假矿泉水)。
3.判断某一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的能力(关于出售假发票、关于出售摇头丸、关于找枪手、关于出售枪支)。
4.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同记者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从一篇有关深圳ABA的报道到卧底发现一个惊天骗局)。新闻敏感的作用:
能“一触即发”,迅速抓住新闻事实。
能“慧眼识珠”,准确鉴别事实的新闻价值所在及其大小。
能“见微知著”,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能“落叶知秋”,对某些重大新闻事实的出现作出科学的预见。
新闻敏感来自何方
来自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来自对形势、政策和报道思想的透彻了解。来自对情况、资料的积累和研究。
来自记者的理论修养、政策学习和业务实践。
二、新闻价值的定义及其要素是什么?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社会的利害关系涉及的程度。
新闻价值的定义告诉我们:
①新闻价值存在于事实之中,所以我们要尊重事实,注意研究事实。
②新闻价值存在于事实和受众的关系之中,所以我们要尊重受众,了解受众需求。
③新闻价值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随着实践、地点、条件等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要熟悉社会,研究社会。新闻价值的四大要素:
1、所谓新鲜性:
既是新闻事实所具有的客观属性,又是需要记者在事实的变动中考察和把握的一个价值要素。通常情况下,它是指一般人尚不了解的,而不是人所共知的事;或者是一件事情有了新变化、新发展,而不是老样子、一成不变的;或者是事物在运动中有了新的意义,而不是无意义的重复。
事实发生或变动的时间及其所含的新闻信息量。这是构成新闻价值的必备要素。
新鲜性的规定:
(1)强烈的时间性(韩国军舰沉没、俄罗斯地铁爆炸事件)(2)提供给人富有新意的信息(两会、亚运等)
2、所谓重要性:
是指事实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的普遍程度,或与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密切程度。(通胀问题、房价问题)
其意义:
重要性是决定新闻价值大小和有无的关键因素,也是有别于资产阶级新闻价值观和体现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特色的主要因素。重要性比起新闻价值其他要素更能体现一个记者的政治倾向,从而反映新闻传播机构的政治态度。
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判断重要性的标准
影响性——影响社会的程度愈大,影响到的人数愈多,其新闻价值愈大(治理珠江污染)。
显著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愈突出,或者对社会产生的作用愈大,其新闻价值愈大(住房、医疗、教育)。反常性——不合常规的事件。它往往预示了事物的某些重大突破或突变(火车相撞、灾前预兆:唐山地震:老鼠、蛇、鱼的反常)。
3、所谓接近性:指新闻事实与新闻受众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具体而言,即新闻事实与受众在信仰、经历、心理、职业、性别、年龄、地域等方面的重合或近似的程度。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是与这些重合或近似的程度成正比的。有关接近性的分类:
地理(或距离)上的接近性;(同城、同乡:外地人的故事)
职业的接近性;(同行:某个行业的故事)
性别的接近性;(同性:女性美容、性别歧视)
年龄的接近性;(同龄:老年保健、学生就业)
心理的接近性。(同感:打工一族)
4、所谓趣味性:
指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情趣和意味,亦即情感的吸引力。
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的趣味性和思想性密切相关,并融于知识性之中,讲究人情味。
•(两个神童的故事,两个袖珍女孩的故事,换心的故事)•
三、为什么说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关系采访成败的问题?试举例说明。
四、隐性采访应注意什么问题 ?你如何看待隐形采访。
五、提问有哪些技巧?结合实例谈谈你在提问中的体会。
六、媒介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谈谈你对媒介数字化的认识。
(1)数字化再造地市报传播流程(2)创新地市报新闻运作模式(3)扩大和细化地市报受众群体(4)数字化带来盈利新模式(5)造就多面手的“背包记者”
第四篇:新闻采访学考试要点1
第一节认识新闻
1、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反过来则是人们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2、新闻的定义:新闻具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中刊播的各种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的总称,它包括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新闻图片、新闻资料等;狭义的新闻是专指消息这一体裁,包括简讯、电讯等,它是各种新闻媒介中最常见、最惯用的新闻报道体裁。
3、陆定一的观点:“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4、新闻的特有属性:一是真实性,即对发生事实的报道要真实、准确,不得虚构、夸大或者推测;二是即时性,即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求反应快速、事实鲜活;三是公开性,报道是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这个载体进行公开的传播。
5、新闻的基本特征:(五个)
①存在性(本质属性):新闻的本源如陆定一所说,是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或问题。因此,新闻报道必然具有客观性。
②新鲜性(特有属性):“新”指时间新、内容新。“鲜”是指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具有鲜活的个性,奇特的表现,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新闻具有新鲜性,决定了新闻报道必须具有时间性。
③接近性(派生属性):接近性是新闻价值要素之一,这种接近性主要指新闻事实发生地域的接近,也包括时间的接近、思想内容的接近、传授形式的接近,新闻的接近性决定了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性。
④价值性(派生属性):新闻的价值性,要求新闻报道要注意舆论导向性
⑤传播性(派生属性):新闻的传播性,要求新闻必须引起大众的注意,这就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艺术性。
6、新闻的五个基本特征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即客观性、时间性、选择性、导向性和艺术性。
7、新闻的本质:
一、新闻是当前社会生活的反映。首先,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其次,新闻是当前社会生活的反映,新闻并非客观事实本身。客观事实本身是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客体,它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
二、新闻属于意识形态。同一事件,不同的新闻社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表达,说明新闻是可以体现它的倾向性、政治性、思想性的。
三、新闻是讯息。信息的概念与讯息和新闻的概念均无法并置。信息包含讯息和新闻。
8、确定新闻即讯息的意义在于确认新闻的商品属性。新闻的商品属性在我国是上个世纪末才被确认的,而讯息的商品属性却是自然存在的,由于它本身的物质存在,其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表现的更为客观。
9、新闻的双重属性:商品属性和政治属性。
10、新闻报道的分类:
(一)按传播媒介划分:报刊新闻(按大众媒介诞生的时间,报刊是第一媒体,是以空间方式呈现新闻报道的平面媒体。)、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
(二)按体裁划分:名词解释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这是所有媒体最常用的新闻体裁,具有简洁、快速、主题突出的特点。)、通讯(这是报刊常用的新闻体裁,在广播电视报道中一般成为“专题”。)、深度报道、新闻述评
(三)按内容属性划分:政治类新闻、经济类新闻、文化类新闻、社会类新闻
(四)按内容形式划分: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
(五)按新闻的社会价值分:硬新闻、软新闻、正面报道、负面报道
(六)按事件生成原因划分:自然发生的新闻、策划产生的新闻、介入式新闻
★
(七)其他分类方法:a、按新闻事件发生地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市新闻、郊县新闻、乡村新闻等。b、按新闻事件发生的部门分:人大新闻、政协新闻、企业新闻、行业新闻等。c、按新闻刊播时间划分:昨日新闻(日报)、今日新闻(晚报)、早间新闻、晚间新闻、直播新闻等。d、按新闻语言划分:普通话新闻、方言新闻、民族语新闻、外国语新闻等。
第二节新闻价值
1、记者判断新闻价值要依赖新闻观和价值观的集合体,叫做新闻价值观。
2、★名词解释新闻价值的定义:新闻价值是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和编辑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及新闻影响力大小的尺度。新闻价值是二阶的。
3、简答题新闻价值五要素: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
★显著性:顾名思义,是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具备非同寻常、引人注目的素质。套用并扩展曾在西方流行的“新闻教学式”,可以比较直白地解释这一新闻价值因素的内涵:
公式一:平常人 +平常事 = 非新闻
公式二:非常人 +平常事 = 新闻
公式三:平常人 + 非常事 = 新闻
公式四:非常人 + 非常事 = 非常新闻
时新性:用来合指新闻所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起码素质。
4、新闻价值的赋值主体是多方的。通常认为关于新闻价值的判断主要来自传媒把关人那里,广义的把关人除了传媒记者编辑外,还包括媒体之外的其他力量:政府政党、广告主、势力集团、公众(注意次序排列)等。
第三节新闻敏感
1、★名词解释新闻敏感的定义:新闻工作者对某一事物是否具备新闻属性和有无新闻价值及新闻价值大小的觉察和判断能力。
2、记者的觉察和判断能力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判断新闻线索价值的能力。
(2)在构成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进行价值大小的判断。
(3)对报道新闻事件的时效性的判断能力。(4)感知受众看、听、读兴趣的能力。
(5)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发现哪些可能发展为更重要新闻的能力。
3、新闻报道的采访与写作可分为主题先行式和主体后立式。
4、新闻敏感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a、有利于迅速抓住新闻线索,发现有价值的新闻。b、有利于挖掘新闻素材,鉴别最有价值的事实。c、有利于选取最佳的报道角度。d、有利于预见新闻背后的新闻。e、有利于发现独家新闻,增强媒介影响力。
5、如何培养新闻敏感(6点)
(1)好奇驱力是新闻敏感的点火器(2)思想敏感是新闻敏感的发动机(3)知识积累是新闻敏感的蓄水池(4)新闻实践是新闻敏感的加油站(5)社会责任感是新闻敏感的强心针
(6)职业压力迫使新闻敏感的素质
第四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
1、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a、采访的首要目的是制作新闻。b、采访的第二目标是传播讯息。c、采访终极目的是服务社会。
(2)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的成败
a、只有全面的采访才有深刻的作品。b、只有深入的采访才有准确的作品。c、只有公正的采访才有客观的作品。
(3)新闻写作是第二次新闻采访
a、自采访 — 翻检材料。b、“过电影” — 确定主题。c、定主题 — 准确立意。
第一章记者的职责与修养
第一节记者的地位
1、新闻媒体的社会职能包括五个方面:a、报道新闻,传播信息。b、表达意见,引导舆论。c、服务社会,指导生活。d、传播知识,普及教育。e、供给娱乐,刊登广告。
2、狭义的记者即职业记者,是指那些在编辑部外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以新闻报道为专门职业的人员。
3、记者的地位
(1)第四等级 — 第四权力 — 第四种族
1644年11月,英国诗人、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向议会发表《出版自由请愿书》的长篇演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
(2)朱自清先生就在《三祝报章文学》里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
(3)瞭望者 — 看门狗 — 导盲犬(4)灰领职业的记者
4、★一个有思想的记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要有独立的人格(2)要有质疑的精神(3)要有独特的发现(4)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5)要有创造的热情、激情和才情
第二节记者的职责
1、记者的职责(四个方面)
(1)采写报道新闻:a、新闻的主要发现者。b、新闻的主要采访者。c、新闻的主要报道者。
(2)采写情况反映(3)开展群众工作(4)参与新闻监督
★注:记者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目的纯正——不假公济私,不弄虚作假
b、目标集中——不四面出击,不蜻蜓点水
c、行为正当——不违法乱纪,不挟嫌报复
d、报道公正——要全面客观,要给人出路
第三节记者的修养
1、记者最基本的修养包括(五个方面)政治理论修养、作风纪律作风、道德情操修养、知识技能修养、意志体魄修养。
2、法律对新闻报道的规定性
根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和《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任何出版物和广播电视节目,不得含有以下内容:
(1)反对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同
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3)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5)宣扬邪教、迷信的;
(6)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10)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3、道德情操修养
1991年1月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此后又在1994年、1996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成为目前的定本。
《准则》共有6条: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3)维护新闻的真实性。(4)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5)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第二章新闻采访与新闻策划
1、《焦点访谈》曾得到李鹏、朱镕基、温家宝三任总理的题词鼓励。
2、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起抓,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观点是指导媒体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采访性质和采访原则
1、名词解释 采访的定义:是指新闻工作者为了获取新闻材料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它包括了解情况、分析情况、掌握线索、酝酿主题,进一步挖掘和补充材料的全过程。
2、采访活动应包括的内容:(1)日常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积累;(2)广泛了解情况,取得新闻线索;(3)调动和运用各种手段,详细搜集新闻材料;(4)综合分析,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
性认识;(5)明确主题思想,完成新闻作品的构思与写作。
3、从独家获得时效,独家新闻,一般解释为:由一家媒体独立发现并率先报道的有特殊新闻价值的报道。
4、美国的自由论坛主席Charles L.Overby提出了新闻公正性公式:
A+B+C+D+E=F
准确+平衡+全面+客观+伦理=公正
(Accuracy+Balance+Completeness+Detachment+Ethics=Fairness)
第四章采访准备
1、采访前的准备分为直接准备和间接准备。
2、采访又分为意内采访和意外采访。意内采访是指可预知的事件的采访,意外采访则是指对突发事件的采访。
3、知识准备的主要内容:专业知识准备、泛知识准备、实践经验准备。
4、知识准备的主要方法:记者的学习有四个方面内容:(1)从书本中学习;(2)从实践中学习;
(3)向专家学习;(4)向群众学习。
5、记者采访前材料准备的作用:(1)有助于发现新闻线索;(2)有助于了解新闻背景;(3)有助于了解采访对象;(4)有助于确定采访主题;(5)有助于确定报道样式。
6、高质量的材料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针对性。就是准备那些与本次采访目的相关的材料。
(2)关联性。材料的关联性包括两方面,即与采访对象直接相关的材料和间接相关的材料。(3)新鲜性。新鲜性是新闻的第一价值要素。(4)独到性。材料准备不单是对现有材料的占有、研究和判断,还要设法自己调查占有第一手材料。
7、新闻来源的定义:顾名思义,就是构成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的源头。
8、新闻线索的定义:所谓线索,是指事情的头绪。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也有人把新闻线索概括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8、★新闻线索的特点:一是比较简略,没有细节,没有具体的形象,没有事物的全貌。二是比较含混,新闻五要素未必齐全,第六要素基本全无。三是可靠性差,不少新闻线索的提供者不懂新闻规律和报道纪律,也有的线索中夹杂个人情绪,还有的则纯属子虚乌有。
9、新闻线索的作用:(1)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2)指明记者的采访方向。(3)支持记者的采访活动。(4)决定记者的报道质量。
10、采访选题的原则:(1)实施第一性原则。(2)新闻价值第一原则。(3)平衡性第一原则。(4)公共利益第一原则。
11、采访选题的标准:(1)主题明确。(2)针对性强。(3)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4)个性化角度。(5)可操作性强。
第五章采访对象
1、采访对象的质量、数量、地位直接决定记者采访的成败。
2、采访对象则是以人为主的信息提供者。
3、什么样的采访才是好的?
(1)合适恰当。(2)合理合法。(3)诚实可靠。(4)能说会道。(5)权威公正
第六章采访方式
1、基本的采访方式有:当面采访、视觉采访、书面采访、电话采访、体验采访和网络采访。
2、采访方法主要包括:提问方法、座谈调查、现场观察和隐性采访。
3、美国记者约翰·布雷迪的话意味深长,他说:“采访与其说是靠技巧,不如说是靠本能。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的富于思想的交流罢了。”
4、一般来说,当面采访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记者与单个采访对象面对面的采访,即个别访问或一对一的访问;二是记者与群体采访对象面对面的采访,通常叫做座谈会或一对多访问;三是众多记者对单个采访对象的访问,或称群体访问,包括新闻发布会采访和集体采风式采访。
5、论述题 ★ 为什么说当面采访是最主要的和最为人看重的采访形式呢?
一是从采访的可靠性上来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以确认采访对象的真实性。
二是当面采访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对话,采访对象与记者可以当面纠正语言失当之处,记者一般都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材料。
三是记者在采访中五官并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双线并进,对采访对象及其陈述的事实更便于形象捕捉,对记者随后的新闻写作大有裨益。
四是直观性,如果说报纸记者的当面采访转换成文字符号后已失去采访对象的原生态的陈述,那么广播电视记者的当面采访就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一点。
6、记者是采访主体。从整个采访过程看,记者是采访的施行者和使动者,而采访对象则是被动者。记者如何才能掌握主动权呢?
(1)掌握采访时间的主动权。(2)掌握采访内容的主动权。(3)控制采访对象的主动权。(4)良好的场面控制力。(5)展示记者个人魅力。仪态仪表、语言风格、个性魅力。
7、现场观察观察,是观看与认识,是新闻采访中主要方法之一。观就是看(这里的看是广义的看,不单是视觉,它同时包括五官的直接感受),只表示看到什么,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表象;而察则是在看的基础上思索、考校、鉴别、认识,也包括提问,由此发现表象背后的本质性的东西。就是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8、★现场观察的方式:(1)旁观式观察。记者身份公开,不参与采访对象活动。(2)参与式观察。记者身份公开,参与采访对象活动。(3)隐匿式观察。记者身份不公开,参与采访对象活动。(4)秘密式观察。记者身份不公开,也不参加采访对象活动。
9、名词解释:体验式采访,是指依照采访对象的职业、身份、地位和生存状态,亲身从事与其相同的工作活动,直接观察对方的生活环境,验证对方身心感受的采访活动。
10、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指在一定条件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告之自己的采访目的,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或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报道采访源,获取新闻事实的一种非常采访,故亦称“暗访”或“私访”。用于电视报道的采访时,一般称为“偷拍”、“秘拍”或“潜拍”等。
11、★隐性采访的基本方法:化装采访、卧底式采访、旁观式采访。
12、★网络采访的特点表现在:(1)采访地域无边界性。(2)采访对象的无障碍。(3)采访时间无限制性。(4)采访主体的模糊性。(5)采访手段的多样性。(6)采访工具的数字化。(7)获取信息的丰富性。(8)采访时效的快速性。
13、★网络采访的方式:(1)网上寻找新闻线索。(2)网上进行新闻访谈。(3)网上查询背景资料。(4)网上查证新闻事实。
第七章采访提问
1、★一般来说,意外采访中的采访对象选择应该坚持以下原则:(1)当事人原则。(2)知情人原则。(3)权威性原则。(4)扩展性原则。(5)即时性原则。(6)公正性原则。
2、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的优缺点:
(1)开放式提问是指问题问得比较抽象和概括,开口很大,范围很广,采访对象有充分回旋余地。开放式提问的长处是问答双方谈话气氛自然、和缓;但短处是没有针对性,采访目的很难达到,写出来的作品必定浮泛枯燥。
(2)闭合式提问是指问题问得比较具体和集中,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是有限的,采访对象要有明确的回答。闭合式提问的长处是目的明确,问题集中。短处是以“我”(记者)为主,主观性强,容易遗漏某些问题,导致片面性。闭合式提问是记者的主要提问方式。
3、座谈调查,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调查座谈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采访活动。
4、实务题(操作)座谈会的开法(P223):
(1)会议规模要适当。一般座谈会的规模应控制在三至七人。人数太少,代表性、普遍性就值得怀疑;人数太多,就成了开大会,不但成本太大,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记者无法从中提取有用的东西。(2)与会人选要慎重。a、与会人员选择的标准可以以“知情”“明理”“懂行”“敢言”“善讲”十字概括b、选择与会人员时要注意分层分类c、选择与会人员,可以采取记者与被调查单位共同协商的办法(3)时机选择要适当。选择座谈会的时机应注意:与会人员有比较充分的时间;与会人员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与会单位的同意和支持;避开生产旺季(4)内容准备要充分。一是座谈会内容的准备。二是座谈提纲还应该事先告知与会人员,让他们也有思想准备和材料
准备的时间。(5)座谈形式要灵活。座谈会应由记者亲自主持,而且最好不要有非与会人员在场。记者主持座谈会要注意调动与会人发言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融为其中一员,这样有利于活跃会议气氛,让与会者能够畅所欲言。(6)调查反馈要及时。记者召集座谈会进行有目的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
第八章时事政治新闻
1、时政要闻是指以重要性新闻价值为主要标准,以政治事件为主要目标,围绕政治人物报道为内容的时事新闻。
2、政治新闻是指那些关于政党、政府、政治团体及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的报道。
3、兰斯·班尼特解释说:硬新闻是指一个社会人应该了解的内容,包括许多政府行为、竞选代表立场、影响我们的国际形势发展、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政策、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历史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
软新闻所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软新闻是根据市场调查和人口统计学的结果来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抓住目标观众的注意力,以向广告商来卖节目。
4、政治报道的特征:题材重大、时效性强、风险较大。
5、政治敏感主要表现在对大是大非问题的快速准确的判断,对大局的基本把握,以及对是否构成新闻、可否进行报道、如何进行报道、报道后的效果与责任的预判。
6、《新华日报》原总编辑刘向东论述新闻耐读性的六个特征:思辨性、规律性、宏观性、震撼性、史实性、指导性。
7、选择题政治事件采访的选题标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选题标准是: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事件重大。
8、名词解释外事新闻也称外交新闻,是指关于国家或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报道。外事新闻是国际新闻的一部分。
第十章社会灾难新闻的采访
1、名词解释社会新闻:是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新闻之外,不受行业限制,侧重于从人际关系、群众生活和道德品质的角度来反映社会状态、社会风貌和社会问题的新闻。
2、名词解释法治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与法制相关的事实的报道,如普法教育、法庭审判、司法改革、法律废立等。
3、简答题社会新闻和法治新闻的区别
(1)从内容上看,社会新闻所反映的社会动态、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趋势,较多地从社会公共道德层面出发来看待新闻事实的本质;法制新闻注重的是那些社会动态,社会问题与法律的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2)从表现手法上看,社会新闻主要以情驭事,看待某一新闻事件,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娱乐化可能;而法制新闻多是以案说法,所有新闻事件的正负判断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相对于社会新闻,是一种严肃庄重的新闻题材。
4、社会法制新闻采访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2)公正性原则。(3)人道性原则。(4)证据性原则。(5)职业性原则。(6)保护线人原则。
5、灾难新闻:关于新闻发生或即将发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对人类生存状态造成实质性损害的报道。
6、灾难性新闻的采访要求
(1)记者必须在场。一是与受害者一起进退,此时的采访对象主要是受害者或施救者,而记者可能是受害者之一或是施救者,他可以对受害、得救写出亲身感受的报道。二是站在记者立场,他最好还要对灾难的发生原因进行必要的调查,这才是他的职业责任。(2)自然灾害的采访。
7、文艺新闻是指关于文学艺术界人物和事件的报道。
8、文体新闻采访中的原则
(1)对于文体事业的产业化保持警惕。(2)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要正当。(3)记者的个性表达要恰当。(4)文体报道要专业化。(5)提防文体新闻娱乐化。(6)文体新闻采访要有所突破。
9、★教育卫生新闻的采访要求:(1)建立对话平台。(2)辨识新闻来源。(3)采访要有针对性。
(4)采访要尊重科学。
第五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期末重点
题型:填空(9个范围)1x16=16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2x16=32分
填空:
1.P17通讯文体构成的感染力打动人。(常常使用抒情表达方式)
2.P17新闻评论 一是对于论点的表述准确; 二是对于论据材料的概括准确; 三是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准确; 四是对于事物的矛盾把握准确。
3.P18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语言既应该是简洁的、准确的,同时又应该是生动的。语言生动的新闻作品才具有可读性。
4.P21消息文体
5.P21广播媒体的消息文本,是为“供人听”而写的(口语化),因而其语言的生动是与口语化特征(通俗、易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6.P41记者的专业素养包括三个层次:
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P73“十比一”原则
“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进行一小时,那么记者就要做十个小时的访前准备。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应成为教条。
8.P45采访对象的分类:
当事人(最重要的采访对象,通常是新闻事件的主体)
知情人(通常不是新闻事件的行动者,但有了解,甚至策划)
目击者(亲眼目睹新闻事实发生的人,没参与,没直接联系,强烈现场感受)有关人士(相关领域学者专家、百姓、社会各界)
名词解释:
1.P129什么是隐私?
所谓隐私,是指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而当事人不愿他人知晓或者他人不便知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者他人不便干涉是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介入或者他人不便介入的个人领域。
2.P129什么是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3.P61什么是策划?
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事物的,也就是说,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
4.P25什么是是信息?
信息,作为一种与物质、能量三足鼎立的客观存在,能够帮助人们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5.P1什么是新闻传播?
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
对象是对新闻信息有所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它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调查采访为基础,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
6.P47什么是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断性的简要信息。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表现出的某些信号或迹象。
7.P117什么是伪装式采访?
伪装式采访是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
8.P117什么是体验式采访?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社会普通公众去获取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
简答题:
1.新闻采访写作对采访者(记者)心理素质有哪些要求?P8~22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敏锐的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的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常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用准确的语言抒情、叙事、评论
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五、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2.新闻语言的准确体现在哪些方面?P16
新闻语言的准确,一是指叙事准确无误,所交代的新闻五要素、统计数据、人物语言以及细节都确凿无疑,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符合其原貌。
二是指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准确精当,没有失当之处。
三是指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准确合度,分寸恰当。
3.采访关系中间的三步原则是什么?P27 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完全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不完全是采风过程中请教者与请教对象的关系,更不是刑事侦查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审问者与被审问者之间的关系。
4.新闻采访成功的必要条件?P31
首先,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从语言符号的角度说,采访对象在采访者涉及的报道领域中往往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从非语言符号的角度来说,采访者必须了解采访对象所表达出来的一些潜台词,以使采访向预想的方向前进。
其次,采访者应当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
最后,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受访者的心态,这样才能对采访对象的生活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写出深刻和感人的新闻报道。
5.如何做一名称职的记者?P34
1.一个称职的记者应当时刻代表人民的利益监督周围的自然及社会的环境,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时可进行理性的反思,对人类可能面临的危机及时发出预警。
2.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首先必须代表公众利益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3.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从而在社会或自然灾害来临之前,及时地发出警报。
4.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还必须时刻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理性的反思。
6.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道德素养?P37
基本道德素养:
1.具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具有其他优良道德素养的先决条件(不会滥用权力);
2.不畏权势,坚持真理(抵制物质利益的诱惑);
3.有社会责任感(以不断提升广大受众的文化品位为己任)
4.对社会公众有起码的人文关怀(要具备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其他:
政治素养:表现为记者正确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感。
法律与道德素养:他的采访写作以及日常其他行为必须何方,他所进行的新闻报道不能传播违法的内容。
科学素养:客观的态度去报道新闻事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专业理论素养、专业精神。
7.新闻线索有什么特点?P48
其一,相比与新闻事实(事件),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新闻五要素俱全。
其二,相比新闻事实(事件),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其三,新闻线索稍纵即逝。与新闻事实(事件)一样,新闻线索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其四,新闻线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其五,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杂。综上所诉,记者应当严格区别新闻事实(事件)与新闻线索的界限。
8.采访提问的技巧有哪些?P87
1.正面提问:是直截了当的讲明;
采访目的:开门见山提出问题,这种问题开诚公布,干脆利落无需拐弯抹角,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
2.迂回提问;
3.诱导提问: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具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的信息诱导出来。这种诱导,既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又可以诱发对方的情感;
4.追踪提问(连珠炮式的提问);
5.灵活设问:设问题问法,要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一般不要提闭合式的问题;
6.激将法:谈话要让采访对象即受到激发,又感到合乎情理(正面激问);
7.故意错问:记者提出错误的问题以考察、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材料;(适用范围:心存顾忌、不合作、自有主张、无可奉告的人)
8.及时插话;
9.巧用借问: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的问题。
9.采访方法有哪些?P87和除五章(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① 破冰船起航:简要介绍自己以及采访目的,是普遍方法,礼貌、友好、大气。② 用不具威胁性的顺序安排问题,和平气氛,从简单开始。③ 询问基本信息,5w1h。④ 跟进问题。⑤ 控制采访,感性外向型专用,转移话题的控场方法。⑥ 重复问题,适用于社会心理作祟的。⑦ 询问背景信息和发展过程,以及解释性意义。⑧ 建立事件顺序表。⑨ 转化角色,询问正反两反面意见。⑩ 使用沉默对峙法,归咎他人法,媒人技巧,和概要总结式提问。肯定语结束采访。
10.采访当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P97~101
① 注意提问的逻辑性。问题应该围绕采访目标设计,可以试并列、递进、承接、转折等关系。
② 提问力求简洁明确,能让采访对象迅速理解问题的意思,并迅速做出反应。
③ 提问有具体的指向性,使采访对象的回答能集中在一定的有效范围内。
④ 采访提问的引导艺术。巧妙引导消除采访对象的思想顾虑,获得有价值的素材。
⑤ 要避免说外行话。在采访前做大量案头工作,对涉及采访领域的知识做到有大致的了解。论述题
一、如何想法设法的创造采访机会P82~85
A)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合适的场合包含两层意义:其一是合适的采访环境,(该地点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其二是合适的采访语境,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
记者要努力营造这样的一个环境:首先选择合适的采访时间,注意不要在采访对象睡觉、吃饭或者工作繁忙时打扰他们。其次,要注意营造比较温馨的采访气氛,常用的方法是私下约采访对象下班以后出来喝喝茶,或者在采访对象有空的时候到他们家去坐坐聊聊,这样采访对象就很难拒绝记者采访。
B)创造合适的语境; 记者应当尽量谈论他们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以使采访对象兴奋起来。
2.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由于采访设计新闻事实(事件)会损害采访对象的利益,因此采访对象的敌意是明显的。一味的退让是得不到采访机会,相反绵里藏针、态度强硬到可能是记者获得采访机会。
激将法往往也是很好的强硬之法。
3.采访对象总是让记者吃闭门羹的情况下,迂回战术有两个公认的好处。一是往往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行动表示关注,并最终答应两个记者的采访要求;二是如果记者始终无法见到被采访者,这也能获得足够多得新闻素材。
迂回战术采访的主要对象是当事人身边的人。
另一种常见的迂回战术是在采访对象的秘书们身上做文章。
4.“缠住”采访对象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因为采访对象无法接受采访通常采用一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首次采访要求遭到拒绝后明确几天后自己还将登门拜访(给被采访者一定的时间准备)。第二种是使用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采访,必要时付出一定代价创造机会。
5.目前比较流行的暗访中,记者角色转换成了商人或者消费者角色,对才发那个对象进行曝光,取得了很好的报道效果。但不可以因此而与法律规范相违背、相抵触。
二、试析不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式P74~79
不需要过多的提问,采访对象会较为主动地把信息传递给记者,而且有较高价值。
设法保护其交谈的积极性,努力控制谈话的主题,学会追问,让谈话围绕主题展开。
“内秀”,对问题思考深入但不善交流,不易表达自己想法)
找到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提出出彩的提问。
注意调节采访气氛,保证采访对象有个好心情,又要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2.A.热情的配合记者采访:(一般采访对象从自身利益出发,表现热情)
应对:一定要清醒,在清楚了解对方的动机后客观的评价了接到信息。
B.消极的应付记者采访:(采访和他们没有关联,但有工作原因敷衍记者;或者反感记者)应对:取得他们的信任,采用各种办法调动其积极性。
C.借故回避记者采访:(不愿意接受采访,认为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对他们没有意义)应对:给予充分理解,并且应设法让采访对象认识到采访的意义和价值。
D.故意阻扰记者采访:(知道采访对自身不利,百般阻挠,甚至威胁、恐吓记者)
应对:采取更为策略的方式进行采访,一方面巧妙的对付采访对象的阻挠,使事实的真相得以公之于众,另一方面注意加强自我保护。
三、试论如何做一个倾听谈话的有心人 P106
1.动采访对象的记忆。但有些时候也要防止被采访对象欺骗。在不设防的情况下,容易轻信采访对象,所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查研究,寻找与采访对象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进行沟通,已确认采访对象叙述情况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记者需要保持耐心,在采访对象的片言片语中寻找新闻线索。要边听边分析,并多用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提问来帮助对方进行回忆的表达。
3.也容易偏离采访主题。记者一方面要善于用问题将谈话内容圈定在一定的采访范围内。另一方面要对采访对象叙述的进行梳理,与采访无关提醒他不必叙述,同时注意采访对象的大段叙述中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4.记者进行批评报道或揭露性报道的采访时,会给采访对
象带来压力,担心遭到打击报复,不敢过多与记者沟通。记者要学会听弦外之音,将那些采访对象采取委婉方式传递的信息紧紧抓住。
5.对采访题材或者采访活动本身排斥的采访对象,体现在答非所问、回答问题不耐烦、不透露相关信息。因此记者要学会在采访对象的谈话中找到突破口。
四、试析报道策划的含义组成及其意义P61~36
1.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
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策划都是关于未来事物的。策划师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当前的决策,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报道策划的目的之一,是利用现有的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策划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利用新闻线索进行有效采访。
2.一个好的报道策划由以下组成:
A.(明确目的)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
B.(决定执行者和动用的资源)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源和媒体内外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
C.(决定时空)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决定报道所涉及的空间;
D.(采访细节和采访后的总结安排)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势以及版面的安排;
E.(预算和效果预测)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3.策划对新闻报道的意义
A.策划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案。由于策划是一种对新闻线索整体的把握,它能使采访准备的更加充分,目的性更加明确,方法更加有效。
B.策划为新闻采写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从而可以充分地利用新闻线索,使报道在时效性和深度上都胜人一筹。高水准的策划对新闻采访和写作可能涉及的背景资料也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于在短时间内增加报道的深度。新闻从业人员对报道的事实,通常计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真实记录和客观报道的方式;另一种是参与其事在据实进行报道(主观创造性);
C.最后策划能为报道提供强有力的团队。现代新闻报道通常是一种团队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