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易混概念、名词比较

时间:2019-05-14 03:1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法易混概念、名词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法易混概念、名词比较》。

第一篇:民法易混概念、名词比较

一、民法总论

1、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宣告失踪,是指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神情,依法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的自然人为失踪人,以确定其财产关系的一种制度。宣告死亡,又称推定死亡,是指自然人失踪达到一定期限后,由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宣告该自然人死亡,以便结束以其生前住所地为中心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制度。

二者的区别:

首先,二者设立宗旨不同。宣告失踪只是为失踪人指定财产代管人,终止不确定的财产关系。宣告死亡,结束被宣告死亡人生前住所地为中心的民事法律关系。

其次,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前置程序。既符合宣告死亡的,又符合宣告失踪的,由申请人选择。

其次,宣告失踪的申请人没有顺序限制,而宣告死亡的申请人有顺序性。所谓顺序性,是指前一顺序申请人没有申请的,后顺序人无权申请。如,配偶宣告失踪,父母宣告死亡的,法院应该宣告失踪,不能宣告死亡。同一顺序人有申请宣告死亡的,有申请宣告失踪的,宣告死亡。

最后,法律后果不同。宣告失踪,法院指定财产代管人,财产代管人有顺序性,而且财产代管人具有诉讼主体资格。宣告死亡,终止被宣告死亡的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财产依法继承,婚姻关系归于消灭,其子女可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注意:意外事件宣告死亡,其起算点是失踪日的当天,而不是次日。

热点:被宣告死亡人再婚问题的处理办法,如果在宣告判决前再婚的,构成重婚;如果在宣告判决后再婚的,被宣告死亡人不知道死亡宣告的,仍然构成重婚,被宣告死亡人知道死亡宣告的,不视为重婚。

2、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持续经过法定期间届满,丧失其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的失效制度。除斥期间,是指法定的权利的存续期间,因该期间的经过发生权利消灭的法律效果。我们要注意:

首先,适用对象不同。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

其次,期间性质不同。诉讼时效的法定失效期间是可变期间,可以中止、中断、延长,除斥期间为不变期间,不能中止、中断、延长。

最后,法律后果不同。诉讼时效消灭不行使的权利的胜诉权,即实体意义上的诉权,而不消灭不行使的实体权利本身,除斥期间则消灭实体权利本身。

注意: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保证期间是典型的除斥期间。一般保证,债权人向债务人行使了权利,如诉讼或者仲裁,等于向保证人主张了保证责任,此时,保证期间只能行使一次,一经行使,保证期间归于消灭。从而使得保证债务适用诉讼时效保护。

3、监护人与幼儿园、学校责任

区分监护人与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责任承担的前提条件是:未成年在校读书,并不意味着监护人把监护职责委托给学校,因此,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承担的不是监护责任;监护人仍然对在校的未成年人承担监护责任,监护责任没有发生转移。注意:根据《民通意见》第20条指规定,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被监护人侵权的责任由监护人承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被委托人确有过错的,负连带责任。

民法通则与高法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有关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责任变化:首先,前者,学校承担补充责任,后者承担赔偿责任。其次,前者针对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后者将对象扩大到未成年人。最后,前者没有规定第三人对未成年人侵害的责任承担,后者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承担补充责任。

学校承担的是过错责任,监护人承担无过错责任。

4、个人合伙与合伙企业

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合伙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起字号的个人合伙与合伙企业本身没有多大的比较意义。只是鉴于民法通则、合伙企业法与民诉意见有关起字号的个人合伙诉讼主体资格规定不一致,造成司法考试中出现严重的分歧。为了应付考试,特意提出来:起字号的个人合伙,是经过登记的个人合伙,因此,实质上是合伙企业。但是,由于法律、司法解释之间的分歧,咨询相关的专家 认为:如果起字号的个人合伙考题出现在民法中,以字号为诉讼当事人;如果考题出现在民诉中,则以全体合伙人为诉讼当事人。至于合伙企业,则以合伙企业为诉讼当事人。注意:新大纲将合伙财产统一为共同共有财产。

5、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无权处分

无权代理包括狭义的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狭义的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实施的代理行为。表见代理,是指代理人虽不具备代理权,但因某种表象,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代理人对本人有代理权而与代理人为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依法直接归本人承担的代理。

两者的相同点:首先,行为人都没有本人的授权,不具有代理权。其次,行为人实施的都是民事行为。

两者的不同点:首先,构成要件不同。无权代理,客观上没有足以使人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事由。表见代理,客观上具有足以使第三人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事由。其次,狭义的无权代理立足于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表见代理立足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最后,法律后果不同。无权代理属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被代理人追认而确定有效,被代理人的拒绝而绝对无效。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无权代理、表见代理与无权处分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方面,无权代理是指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无权处分则是指无权处分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另一方面,在狭义无权代理的情况下,相对人不具有正当理由信赖无权代理人具有代理权,因而相对人是有过失的,不得适用表见代理制度。而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相对人则可能是善意的。在无权处分人无权处分他人的动产时,如果受让人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则可以依法取得该动产的权利。

5、委托与代理

委托合同,是委托人与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置委托人委托的事务的民事法律关系;代理则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的行为,其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首先,仅就代理而言,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等三种类型。委托合同是由双方当事人基于相互信任的基础而约定的合同关系,与法定代理、指定代理毫无关系可言,同时委托合同还适用于代理制度以外的不涉及第三人的经济行为和单纯的事务行为,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都不能适用。

其次,代理,只适用本人与代理关系的第三人的关系,即代理属于对外关系,否则,不称其为代理。委托合同只适用于委托与受委托的对内关系,舍此也不成立其委托合同。最后,代理关系的成立,被代理人授予代理人代理权属于单方的法律行为,无须代理人的承诺。委托合同属于双方法律关系,即委托合同法律关系的成立,首先应有受委托人的承诺,若受委托人不作承诺,委托人就不可能委托其处理委托事务,其委托合同则不能成立。

6、事件、事实行为、法律行为

民法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具有直接的人的意志性而将民事法律事实分为事件与行为。事件,是指其本身不直接包含人的意志性的民事法律事实。行为,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活动。是否和人的意志有关,是事件区别于行为的关键。注意:事件与人的意志无关,是指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强调把事件本身与引发事件的原因区别开来,如果事件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人的意志性就与事件发生有间接的联系,但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因而它仍然与行为相区分。例如,甲将乙杀了,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事件是可以区分的。事件包括:自然事件与人为事件。自然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完全无关,纯由自然原因发生的事件。如人的出生和死亡、自然灾害、一定期间的经过、天然孳息的产生。人为事件是指由人的行为引发的事件。如战争、罢工、**、人为事故、人为原因引起的死亡、人的失踪。可以看出,事件与行为一对范畴,统一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事件与行为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直接与人的意志性有关,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行为,否则就事件。根据行为人是否进行意思表示,可以将民法上的行为分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表意行为,是指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进行的行为。表意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非表意行为是指当事人无须意思表示而实施的行为。主要包括事实行为、违法行为。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而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后果的行为。例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先占、加工、著作、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总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统属于行为范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是民事行为,否则,就是事实行为。

7、诉讼时效中断与诉讼时效中止

诉讼时效中止,是指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法定事由而使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暂时停止。诉讼时效中断,是指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相反的事实,使已经过的时效期间失去效力,而须重新起算时效期间的制度。诉讼时效中断与中止的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发生事由不同。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可由当事人主观意志决定,包括:权利人请求、义务人的同意、提起诉讼或者仲裁。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则不能由当事人决定,包括:不可抗力、法定代理人未确定或者丧失民事行为、其他。

其次,发生时间不同。中断发生于诉讼时效开始后的任何时间内。中止只能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 6 个月内,或者法定事由虽发生于6个月前但持续至最后六个月内的。注意:法定事由发生在最后6个月内,如法定事由消除后,剩下时效期间不足6个月,通说认为,应该补足6个月。

最后,发生后果不同。中断是使已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重新计算诉讼时效期间。中止则只是使时效期间暂停计算,中止事由消除后继续计算时效期间。

二、物权

8、地役权与相邻权

地役权与相邻权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很容易相混淆,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来加以区别。所谓地役权,是指为使用自己土地的方便与利益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是一种为增加自己土地的利用价值而支配他人土地的他物权。在地役权法律关系中,因使用他人土地而获便利的土地为需役地,为他人土地的便利而被使用的土地为供役地。传统民法上的地役权关系发生在土地所有人之间,由于我国的土地所有人只有国家或农村集体组织,因而地役权关系更多地发生在土地使用人、宅基地使用人等之间。地役权具有从属性和不可分性等特点。相邻关系即不动产相邻关系(下称相邻权),是指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在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行使权利的延伸或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只规定了相邻权,对地役权未作规定。虽然二者都是为了充分发挥相互毗邻或临近的不动产之经济效益,因不动产的利用而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物权制度,不能相互替代或包含。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首先,在产生原因方面,也就是相邻权与地役权最本质的区别,相邻权由法律直接规定,是依据不动产权利而发生的法定权利,其成立即对抗第三人,无需登记便可当然发生效力;地役权的取得主要是依法律行为而取得,一般是约定权利,如可以基于当事人的合同约定产生,但此种行为属物权设定行为,当事人双方应到不动产登记机关进行设立登记。此外,地役权也可因遗嘱、继承或时效等原因而取得。

其次,在调节范围方面,相邻权是法律对相邻关系进行的一种最小限度的调节,其对不动产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限制与扩展程度较少;作为当事人双方超越相邻权限度而约定的权利,地役权对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限制与扩展程度较大,并且能够运用其私法自治的特性来弥补法律规定的相邻关系内容十分有限的不足,从而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和其他不动产资源,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而向对方提出更高的提供便利的要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法律制度。

再次,在存在条件方面,相邻权的存在条件是权利主体的不动产必须相互毗邻,相邻权反映的相邻关系既适用于土地相邻,也适用于房屋等建筑物相邻,但一般认为在相邻的两块权属不同的土地上才会发生相邻关系,而地役权只发生在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所反映的相邻关系只适用于土地相邻关系,但不受土地是否毗邻的限制。例如,需役地人在供役地修建水渠,该行为受制于水源地而无需要求需役地与供役地相邻。

最后,在权利存续期间及有偿与否方面,地役权的存续期间可由当事人约定,地役权的取得有偿与否也取决于地役权的设定方式和双方当事人的约定;而相邻权由法律直接规定,存续期间是法定的,通常是无偿的。

案例:A公司购买了一块位于某市邻近海边的土地,并建一栋豪华酒店。该地旁边有一商店B,A与B曾于1994年5月订立一项书面合同,约定:B在20年内不得抗拒除该商店并兴建高层建筑,以阻碍A的旅客在酒店上眺望大海。为此,A每年向B支付10万,以作为补偿。合同生效后1年,B因经营不善便将其房屋全部转让给C。在与C订立合同时,B未向C提及其与A的协议,C购买到该房屋以后拆掉该房屋,并欲兴建一幢五层楼的旅馆,该旅馆与A酒店相距约200米。A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找B和C交涉,请求C停止兴建旅馆,遭到拒绝;A便在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责令C停止兴建旅馆,请求确认B与C之间转让商店的合同无效,并要求B赔偿损失。据物权公示原则,设定地役权必须进行登记,才可为他人所知悉,从而发生对抗第三人效力。本题AB之间虽然有设立地役权的约定行为,但因没有进行物权登记,故地役权不成立。A只取得了合同债权,可以对抗乙,在甲乙二者之间产生约束力,但没有取得物权,不能对抗第三人C。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A只能以B违反合同约定为由,请求B承担违约责任,而不能对C的建楼行为提出异议。至于AB之间以设定地役权为内容的合同,不能笼统地说因未进行登记而无效,只是不发生设立地役权的物权效力,但可以发生债权效力。

9、善意取得与时效取得

所谓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无处分权的动产合法占有人将该动产处分给善意第三人时,受让人可依法取得对该动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要理解掌握善意取得制度,必须把握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受让人必须是通过交易从转让人处取得财产、转让人须为无处分权人、转让的标的物须为动产、受让人取得财产时须为善意、善意取得的财产必须是依法允许流转的财产、受让人取得占有的动产须是依所有人的意思合法脱离所有人占有的财产。注意:因此,善意第三人不能取得非法转让人采用非法手段而占有的财产,如盗窃物、遗失物等,但盗窃物、遗失物为货币和无记名有价证券的除外。另外,盗窃物、遗失物由拍卖市场、其他公开交易市场等依善意方式购买的,善意第三人可以取得所有权。

取得时效,是指自主、和平、公然地占有或者准占有他人财产,持续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间,即依法取得该项财产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的时效制度。

善意取得与取得时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制度,它们之间存在以下明显差别:

首先,两者性质不同,时效取得是取得时效的法律后果,取得时效是时效制度的一种,它的构成须以一定期间的经过这一事实的存在为构成的前提,而善意取得是以取得人取得并占有财产为基础的,不以一定期间的经过为必要,故而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其次,取得人取得财产的方式不同。善意取得人是通过从不法转让人手中受让而取得财产占有的,而时效取得中的取得人,则是通过直接现实的方式取得财产占有的。

第三,取得财产的代价不同。善意取得人取得财产,必须是支付了对价的,无偿取得财产者不构成善意取得,而时效取得的取得人在取得财产时一般都是没有支付对价的。

第四,取得财产的主观状态不同。善意取得人在取得财产时必须怀着善意、即不知情,时效取得中的取得人原则上应为善意。但其要求没有即时取得那么严格。

第五,取得财产的事实根据不同,善意取得人借以取得财产的行为,除不法处分欠缺处分权这一点外,其他方面均符合法律部门的有效要件。而通过时效取得财产的人一般在取得财产的占有时是事实取得的。

第六,两者立法的出发点不同。善意取得是基于善意第三人 占有财产的事实,重在保护善意第三人利益,维护交易安全;时效取得则是因为原权利人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因为法律亦不必再对其加以保护,则重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第七,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不同,善意取得法律关系中存在三方当事人,分别是原权利人、不法转让人、善意受让人;时效取得中仅有两方当事人即原权利人和时效利益享有人。第八,取得人取得财产后以原权利人的责任不同。善意取得人取得财产后,原所有人因此蒙受的损失,得向不法转让人追偿,在必要时还可以与善意取得人分担损失。而时效取得中的取得人一旦因时效完成取得财产后,原所有即便因此遭受损失,也不得要求取得人赔偿或共担损失。

第九,适用客体物的范围不同。理论上普通认为,善意取得只能适用于动产,只有少数国家规定善意取得在特殊情况下适用于不动产,而时效取得则可适用于动产和不动产;在时效取得不动产所有权时,时效取得利益人须为不动产转移所有之登记。

三、债权

10、所有权转移与风险转移、孳息

一、所有权转移 合同法第133条确立了所有权转移时间: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一)标的物转移原则

1、动产适用交付主义,动产自交付之日发生转移。这里的动产包括汽车、轮船、飞机等特殊动产。

2、不动产适用登记主义,不动产自登记之日所有权发生转移。注意:房屋买卖合同,合同依法成立即为有效,不管不动产是否进行了登记。换言之,登记不是房屋买卖合同生效的要件,而是房屋所有权转移的生效要件。一定要二者区分开来,这也是导致以一房二买,一女二嫁的重要原因。如,甲与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将房屋交付给乙,但没有进行登记。这时,丙听说甲要买房子,于是也提出购买甲的房屋,甲与丙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并且进行了房屋过户登记。分析:根据上面的原理,我们知道,甲乙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甲丙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因此,都是合法有效的。千万不要以为甲乙的房屋买卖合同没有进行房屋过户登记而认定合同无效。这是错误的,在本案中,两份买卖合同都是有效的,丙因为进行了登记,因此取得房屋所有权,而对于乙来说,只能根据合同请求甲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其损失。

3、所有权保留买卖合同中,标的物所有权自买受人交清最后一笔款项时移转给买受人。

4、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合同倡导契约自由,一般情况下,只要法律没有作强制性规定,都允许当事人约定,而且有约定的,优先约定。合同当事人可以对标的物所有权约定自合同成立时移转。这里的标的物必须是特定物。如收藏家甲在画家乙家中看到一幅画,与乙达成买卖协议,协议中特别约定合同成立时该画所有权即移转给甲,即属此例。此案中若甲第三天来取画,发现乙已于前一天将画卖给第三人丙且丙已取得该画。甲可对丙行使物上追及权收回该画,并有权请求乙承担侵权责任。因为乙的行为并非一物二卖,而是典型的无权处分行为(第51条)。当然,若丙系善意第三人,得以善意取得对抗甲。

(二)交付的方式

1、现实交付,即出卖人将标的物置于买受人的实际控制之下,即标的物直接占有的移转。此为交付的常态。

2、观念交付。观念交付又分为三种:①拟制交付。即交付提取标的物的单证,以代替标的物的现实交付的交付方式。标的物的单证,即物权凭证,包括仓单、提单等。②简易交付。即买卖合同订立前,买受人已经通过租赁、借用、保管等合同关系实际占有标的物,标的物的交付系于合同生效的交付方式(第140条)。③占有改定。即由双方当事人签订协议,使买受人取得标的物的间接占有,以代替标的物直接占有的移转的交付方式。我国《合同法》未确认这种交付方式,这里仅作学理探讨。我国《合同法》分别于第133、135、140条确认了现实交付、指示交付与简易交付三种交付方式。

3、现实交付依交货方式的不同,可以再分为三种情形:(1)送货上门。即由出卖人送运货物到买受人处,此时货交买受人处才算完成交付。(2)上门提货。即由买受人到出卖人处取走货物,此时货物运出出卖人处即算完成交付。(3)代办托运。即由出卖人代理买受人与承运人订立运送合同,买受人承担运费的交付方式。此时出卖人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即算完成交付。

二、风险转移

合同法第142条确立了风险转移的基本原则: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风险负担,是指非可归责于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原因,标的物发生的毁损灭失的损失承担。注意:风险转移采取交付主义,不仅适用于动产,而且也适用不动产。

(一)交付主义:不同交付方式下的风险负担:

1、现实交付情形下,若为送货上门,自货交买受人处时转移风险给买受人;若为上门提货,自货出出卖人处时转移风险给买受人;若为代办托运,自货交承运人时转移风险给买受人。

2、指示交付情形下,自物权凭证交付给买受人时转移风险给买受人。

3、简易交付情形下,自合同生效时转移风险给买受人。

(二)例外

1、第143条,因买受人原因交货迟延的;

2、第148条,出卖人瑕疵履行的;

3、第144条,路货买卖;

4、第145条,交货地点不明确的;

5、第146条,买受人受领迟延的。

另外,注意两个问题:出卖人未交付物权凭证以外的标的物单证、资料的,不影响风险负担转移(第147条)。买受人承担风险负担的,不影响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第149条)。

(三)不能混淆

1、在所有权保留买卖合同中,可能会出现风险负担人与物的所有权人并不一致的情形,这正体现了交付主义与所有权人主义立法规则的差别。比如,甲卖牛一头给乙,6月1日交货,牛款1800元,约定乙半年内每月付款300元,付清最后一笔款项后,牛的所有权归乙。结果7月1日这天牛被雷击而死。此时风险负担归乙,但牛的真正所有权人却是甲。

2、试用买卖中的风险负担规则也值得重视

如,甲于5月20日交付一辆奔驰车供乙试用,试用期2周,下面以次为例分析如下:(1)在试用期间,发生风险,应由甲负担;

(2)试用期届满,乙表示买下,其后发生风险,应由乙负担;

(3)试用期届满,乙未作任何表示,其后发生风险,应由乙负担;

(4)试用期届满,乙表示不购买,甲未当即取回,其后发生风险,应归甲承担

提示:试用期届满,乙表示购买(或不作任何表示),二人之间的买卖即告成立,此时发生简易交付,故以此时间点来确定风险负担规则。

3、在简易交付场合下,往往合同的成立与生效,交付的完成,所有权的转移,风险负担的转移等四个法律现象,是一并发生的。

三、孳息

孳息采交付主义,交付前产生的归出卖人,交付后产生的归买受人。如,甲卖一头牛给乙,交付后第三天乙将牛杀了出卖,发现有牛黄,那么,该牛黄归乙所有。这里的产生,并不是说形成,而是说已经

所有权保留特约的买卖合同中,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后仍保有所有权,买受人在交清最后一笔贷款后始得到标的物所有权。那么在标的物交付后至交清最后一笔款项前的这一段期间内,标的物所产生的孳息应归买受人所有,而不是归出卖人(所有权人)所有。所以说,对孳息归属权采交付主义与所有权人主义的差别,典型地体现在所有权保留的买卖合同中。

共同点:所有权转乙、风险承担、孳息归属采交付主义,都仅仅适用于买卖、互易、赠与等转移所有权的合同中,而不可扩展于其他合同类型中。如在租赁、借用、保管合同中,标的物所有权转乙、风险负担、所生孳息当然应归所有权人所有,而不适用什么交付主义。如在质押合同中,如果约定合同期满所有权发生转移,视为流质,质押合同无效,因此,所有权不发生转移。质物因不可抗力发生的风险,由所有权人承担。抵押期间,质押物所生孳息当然也应归所有权人(出质人)所有,而不当归占有人(质权人所有),后者仅仅有“收取”(占有)而无“所有”权。

11、违约金、定金与损害赔偿金

违约金,是指合同当事人预先设定的或法律直接规定的,在一方不履行合同时给付另一方一定数额的金钱。违约金具有补偿性特点,并兼有一定的惩罚性。《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因此,主张违约金时,可以实际发生的损失作为要求增加或减少违约金的法定依据。

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由一方当事人按合同标的额的一定比例向对方预先给付的金钱。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的定金数额不得超过合同标的额的20%,超过的部分由收受方退回或抵作价款。给付方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方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应双倍返还定金。因此可以看出,定金责任是一种惩罚性规定,目的在于督促双方当事人积极履行合同的义务。

损害赔偿金,是指一方当事人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时,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损害赔偿责任原则上仅具有补偿性为原则,但以惩罚性为例外。根据等价交换原则,任何民事主体一旦造成他人损害都必须以同等的财产予以赔偿。因此,一方违约后,必须赔偿对方因此所遭受的全部损失。但同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又作出例外规定,经营者在有欺诈行为时,应按消费者的要求以其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一倍增加赔偿消费者的损失,该条是我国法律中惟一的惩罚性损害赔偿金。案例:甲公司与乙公司依法订立一份总货款为20万元的购销合同。合同约定违约金为货款总值的5%。同时,甲公司向乙公司给付定金5000元,后乙公司违约,给甲公司造成损失2万元。甲公司依法最多可要求乙公司偿付多少?(D)

A.2万元

B.3.5万元

C.2.5万元

D.3万元

分析:本题中的违约金为1万元,损失2万元,定金5000元,且定金未超过货款总额的20%的限制。

首先,定金与违约金的适用关系。由于我国的定金在性质上属违约定金,具有预付违约金的性质,因此它与违约金在目的、性质、功能等方面相同,两者是不可并罚的。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了当合同既约定定金,又约定违约金的,可以且也只能由非违约方选择一种对其最有利的责任形式。应当注意:这条规定是针对同一违约行为同时存在违约金和定金责任的情形。

如果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和定金是针对不同的违约行为,且两者在数额上的总和也不太高,在一方同时实施不同的违约行为形态时,两种责任形式是可以并用的。

其次,违约金与损害赔偿的适用关系。一般来说,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应视为对损害赔偿金额的预先确定,因而违约金与约定损害赔偿是不可以并存的。违约金与法定损害赔偿是否并存,牵涉到违约责任的适用是否以发生实际损害为要件以及国家对违约金的干预问题。原则上可以说违约金的运用并不以实际损害发生为前提,不管是否发生了损害,当事人都应支付违约金。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违约金低于损失的,可请求适当增加。据此,虽然违约金的适用不以实际损害发生为要件,但最终违约金金额大小的确定与实际损失额密切相关:法院或仲裁机构对违约金金额的调整是以实际损失额为参照标准的。

对违约金和法定损害赔偿的适用关系可以概括为:①原则上不并存;②就高不就低;③优先适用违约金责任条款。据此,如果本题中的甲公司选择适用违约金条款,题中约定的1万元违约金小于损失2万元,甲公司可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增至2万元。除该2万元外,由于非违约方选择违约金责任请求后,并不影响其要求对方返还定金的权利,故甲公司向乙公司给付的定金5000元应予返还。则此种情形下,乙公司应向甲公司偿付总额为2.5万元。最后,定金与损害赔偿的适用关系。定金具有非补偿性的特点,其适用不以实际损害的发生为前提,因而是独立于损害赔偿责任的。但也不能认为它与损害赔偿金毫无关系,定金与损害赔偿责任的联系表现在定金责任与损害赔偿责任的并用不能超过全部货款的总值。据此,如果本题中的甲公司选择适用定金条款,甲公司能得到定金双倍返还的(5000×2)=1万元,同时乙还应支付给甲造成的损害赔偿金2万。则此种情形下,乙公司应向甲公司偿付总额为3万元。

综上所述,本题中对甲公司最有利的选择是适用定金条款,由甲公司向其偿付3万元。

12、承租权与抵押权

《民通意见》司法解释第118条规定:出租人出卖出租房屋,应提前三个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出租人未按此规定出卖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宣告该房屋买卖无效。

租赁权与抵押权发生冲突,哪个权力更优先?抵押权和租赁权在性质上是相容的,抵押权所追求的是抵押物的交换价值,并且不要求移转抵押物的占有,而租赁权是追求标的物的使用价值,同时又移转占有。两种权利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抵押权的设立先于租赁权。我国《担保法解释》第66条如此规定:抵押人将已抵押的财产出租的,抵押权实现后,租赁合同对受让人不具有约束力。抵押人将已抵押的财产出租时,如果抵押人未书面告知承租人该财产已抵押的,抵押人对出租抵押物造成承租人的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抵押人已书面告知承租人该财产已抵押的,抵押权实现造成承租人的损失,由承租人自己承担。其次,租赁权的设立先于抵押权。当租赁合同先成立时,其后出租人又以该出租物设定抵押时,该租赁关系继续有效。这样,在该房产买卖时,买受人B公司所取得的标的物所有权是不得对抗租赁权的。从本质上讲,该抵押权并无优先于所有权的效力,这样以前已存在的租赁权也可以对抗后设立的抵押权而继续有效存在。对此,我国《担保法》第48条规定:“抵押人将已出租的财产抵押的,应当书面告知承租人,原租赁合同继续有效。”《担保法解释》第65条明确规定:“抵押人将已出租的财产抵押的,抵押权实现后,租赁合同在有效期内对抵押物的受让人继续有效”。

案例:某甲自有房屋1间,1995年5月1日与乙签订一份为期3年的房屋租赁合同,由乙承租该房。同年8月6日丙向甲提出愿意购买该房屋,甲即将要出卖该房屋的情况告知了乙。到了11月7日乙没有任何答复,甲与丙协商以5万元的价格将该房卖给丙,双方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丙支付了全部房款。但在双方准备办理房产变更登记前数日,甲遇丁,丁愿以6万元买下该房。甲遂与丁又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且双方第二天即到房屋管理部门办理了变更登记。不久,丁向银行贷款,以该房设定抵押。就本案处理意见而言,下列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A.丁对房屋的所有权应予保护

B.丙有权要求甲承担赔偿其损失的责任

C.乙有权继续租赁该房

D.若丁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欲变卖该房以还债,乙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

分析:这一道题考了的知识面很广。包括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登记的效力、买卖不破租赁。甲卖房,通知了乙,乙在三个月内没有表示,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注意三个月的期限。登记是房屋所有权发生变动的唯一原因,甲先后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都符合合同法规定的有效要件,因此都是有效,而且必须注意,登记不是房屋买卖合同的生效要件,应该将二者区分开来。因此,丁与甲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并且进行了过户登记,因此,取得所有权。丙与甲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有效,但是没有过户登记,因此,没有取得所有权,甲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再交付房屋,属于履行不能,应该承担违约责任,赔偿丙的损失。

14、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合同生效与合同成立相联系之处是:(1)合同成立是合同生效的逻辑前提,在合同不成立的情况下,谈不上合同有效与无效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合同成立与生效的时间是同步的。(2)合同不成立与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均可以由有过失的当事人承担缔约上过失责任。(3)在构成要素上,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均要求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

但是,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区别也甚为明显:

(1)合同的成立是一个事实判断,其回答的问题是“有没有某一合同存在”。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并不融入回答人的主观判断,而合同的生效是一个价值判断,回答的问题是“已经存在的某一合同是否能获得法律的包会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获得法律保护”,反映的是国家通过法律对合同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是法律认可或不认可当事人的意思的结果。在对合同效力判断的过程中,要引入判断者的主观感情和价值因素,从而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2)合同有效性的欠缺,是可以弥补的,而合同成立要素的欠缺是无法补救的,它说明一个合同并不存在,讨论其效力问题,缺乏起码的基础。

(3)合同成立的时间与生效的时间可以不同。在附近延缓条件或延缓期限的合同中,合同已经成立,但不马上生效,成立与生效之间,存在时间差。

(4)二者对意思表示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合同的成立仅要求意思表示在形式上达成一致,而不管意思表示本身的质量,而合同的生效则特别关注意思表示的质量,瑕疵意思表示将严重影响合同的效力。

(5)二者引起的法律后果不同,合同不成立,有过失的当事人会承担缔约上的过失责任,合同成立与否,法院不会主动干预,只有当事人发生争议诉诸法院时,法院才会对合同的成立与否作出判断;合同无效,不仅会产生缔约上的责任,还会产生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不仅私法干预,而且公法也可能干预,如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合同法规定,对因此取得的财产应收归国家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再如我国刑法规定,当事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可根据情节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或没收财产。

15、要约的撤回与撤销、失效

要约撤销是指要约人在要约生效后、受要约人承诺前,使要约丧失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也就是说,要约已经到达受要约人,在受要约人作出承诺之前,要约人可以撤销要约。由於撤销要约可能会给受要约人带来不利的影响,损害受要约人的利益,法律规定了两种不得撤销要约的情形:

1、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

2、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做了准备工作。

要约失效是指要约丧失法律效力,即要约人与受要约人均不再受其约束,要约人不再承担接受承诺的义务。《合同法》规定了要约失效的情形:

1、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受要约人接到要约后,通知要约人不同意与之签订合同,则拒绝了要约,在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时,该要约失去法律效力。

2、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

3、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要约中确定了承诺期限的,超过这个期限不承诺,则要约失效;要约中没有规定承诺期限的,在通常情况下,要约发出后一段合理时间内不承诺的,要约失效。

4、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发生这种情况即为反要约,反要约是一个新的要约,提出反要约就是对原要约的拒绝,使原要约失去效力,原要约人不再受要约的约束。

16、代位继承与转继承 代位继承又称间接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宣告死亡时,应由被继承人子女继承的遗产份额,由其直系晚辈血亲代位继承的法律制度。注意:这里,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直系晚辈,就是继承人的子女,子女都不在的,由其子女的子女,以此类推。转继承,是指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后,遗产分割之前死亡的,应由该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转由他的合法继承人继承的法律制度。如 两者的区别:

首先,继承人死亡的时间不同。代位继承中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而转继承中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后,遗产分割前死亡的。

其次,继承的主体不同。代位继承中的继承人只是被继承人的直系晚辈血亲,转继承中的继承人可以是被继承人的所有的法定继承人。

最后,适用的范围不同。代位继承只适用法定继承,不适用遗嘱继承,而转继承适用法定继承,也适用遗嘱继承。

如,甲有二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娶王某为妻,生有一个儿子,2001年死于矿难。次子娶张某为妻,生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嫁给李某,生了两个孩子。2004年8月20日过与战友聚会,多喝了几杯酒,于当晚死亡。在办丧事的期间,甲的女儿因伤心过度而死。那么在本案当中,长子先于甲死亡,发生代位继承,由其儿子代其位继承。甲的女儿在遗产分割之前甲死亡后死亡,发生转继承,其应继承的份额由其丈夫、子女继承。

第二篇:高中生物易混概念总结

囊胚:卵裂到了一定时期,细胞增多,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内部有腔的球状胚

这个时期的胚胎叫做囊胚。

极体: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除卵细胞外的三个小细胞

极核:位于胚囊中央的两个核就是极核

载体:位于细胞膜上进行主动运输的蛋白质

运 载 体: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的运载工具叫运载体

质体:

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的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细胞内液:细胞膜内液体

细 胞 液:液泡内液体

细胞外液:外界液体

光能利用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

光合作用效率:单位时间内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

染 色 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称为染色体,为细胞分裂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态

染 色 质:主要指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

DNA和蛋白质构成珠孔:

羊膜:胚膜的内层称为羊膜

羊水:羊膜内充满的液体叫羊水

非编码区:基因上有的区段不能转录为mRNA,即不能编码蛋白质,这种区段为非编码区

非编码序列:

编 码 区:

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时候,一条染色体由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构成D N A:脱氧核糖核酸

蛋 白 质:细胞中各种结构的重要成分,在生物体内占有特殊的地位 基因:由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编 码 区:基因上由的区段能转录为相应mRNA,进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即能编码蛋白质,这种区段称为编码区

外 显 子:真核细胞中的基因上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叫做外显子

内 含 子:真核细胞中的基因上一般不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叫内含子 RNA聚合酶结合位点:RNA聚合酶与基因结合的位置

密 码 子:在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遗传密码:

反密码子:在tRNA上与mRNA上3个碱基互补配对的3个碱基

起始密码:mRNA上,刚开始决定氨基酸的3个碱基,要翻译成氨基酸 终止密码:mRNA上,结束的密码子,不翻译成氨基酸

丙酮:溶解色素的有机溶剂

丙 酮 酸: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氨 基 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核 苷 酸:组成核糖的基本单位

渗 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 扩散: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装运。

物种:分布在一定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

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一群个体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互相之间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的各种

生物的总和

花药离体培养:对雄性植株产生的花药进行离体的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化到愈伤组织,再分化到根和芽,发育成植株

单倍体育种:先采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

染色体加倍,获得纯种正常植株

提取目的基因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

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提取目的基因的方法:鸟枪法,人工合成法

运载体必备条件:具有标记基因,可在受体细胞中稳定保存并复制,运载体的存在不影响受体细胞的生存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表现型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时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交叉互换: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常发生交叉并互换一部分染色体

自 交:植物上为基因型相同个体或个体自身的交配,动物上为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

测 交: 与完全隐形基因型个体杂交

分离定律实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

一定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

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

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TP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第三篇:易混成语比较记忆

望文生义备考锦囊:

1、三人成虎: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含贬义【近义词】:众口铄金(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常与“积毁销骨”连用)、道听途说【反义词】:眼见为实

2、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对举。

【近义词】:通俗易懂【反义词】: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3、河东狮吼: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借以讥讽惧内的人(“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近义词】: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怒目而视【反义词】:目不斜视

5、马革裹尸:指英勇牺牲在战场【近义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反义词】:临阵脱逃

6、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指事业精力等每况愈下。【近义词】:江流日下【反义词】:蒸蒸日上

7、曾几何时:指没过多久。【近义词】:稍纵即逝、转瞬之间、弹指之间【反义词】:遥遥无期、久而久之、8、细大不捐: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9、危言危行:指正直的言行。褒义词 容易误认为是“害怕发表言论,不敢说话”或“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近义】:刚正不阿、危言正色 【反义】:油腔滑调

10、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近义】:万头攒动【反义词】:穷乡僻壤

11、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当行出色、炉火纯青(比喻技艺或问、修养)【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12、不足为训:指对事情不以为然,不值得仿效。主语一般是比较正确的小事,而非错事。【近义词】:不足为法、似是而非【反义词】:不易之论、不刊之论、天经地义

13、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近义词】:心满意足、称心如意【反义词】:大失所望

14、望其项背: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15、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近义词】: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震耳欲聋

16、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现却多误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17、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含贬义 【近义词】:衣不蔽体、衣衫褴褛、百孔千疮【反义词】:绰有余裕、绰绰有余、完美无缺

18、噤若寒蝉:比喻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中含贬意。

【近义词】:缄口结舌、守口如瓶【反义词】: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19、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近义词】:天经地义、不易之论【反义词】:不经之谈、无稽之谈

20、火中取栗: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

21、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在说“不赞一词”也指一言不发。解析:这里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近义:一言不发:一句话也不说。暗示有自己的想法或见解。

22、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含褒义【近义词】:一气呵成

23、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近】:烟消云散、冰消瓦解、化为乌有。

24、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褒贬失当备考锦囊:

1、满城风雨: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用于坏事。【近义词】:沸沸扬扬 【反义词】:一片祥和

2、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含贬义)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贬义词。【近义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反义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同义褒义词】高瞻远瞩 :比喻眼光远大。

4、侧目而视: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易误解为鄙视的看着。

3、亦步亦趋: 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含贬义。【近义词】: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如法炮制、人云亦云、袭人故智(套用别人使用过的计策。)随波逐流 【反义词】:别出心裁 独出心裁、独具匠心、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4、蠢蠢欲动:原指像虫子蠕动爬行的样子,比喻坏人准备捣乱或敌人准备进攻。(含贬义)【近义词】:跃跃欲试 【反义词】:按兵不动 安分守己。

5、始作俑者: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作宾语;含贬义。【近义词】:罪魁祸首

6、倾巢出动: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或指全部出动。作谓语;贬义词。

7、重整旗鼓: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之后,重新聚积力量,准备再干。用于个人、团体等。【近义词】: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另起炉灶【反义词】:偃旗息鼓、一蹶不振

8、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一般为贬义词。【近义词】: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平分秋色 【反义词】:截然不同、大相径庭、天差地远

9、同心同德:是指为同一个心愿,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多用于褒义。

10、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于贬义。后指坏人得意的样子。【近义词】:额手称庆(形容令人称快的事情)、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反义词】:如丧考妣(贬义)

11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近义词】:无恶不作、为所欲为【反义词】:循规蹈矩、安分守己

12、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费尽心思做坏事,【近义词】:费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用于人思虑谋划)想方设法、、措心积虑、苦心积虑(费尽心思长时间的思考问题。指冥思苦想)。【反义词】:无所用心

13、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含贬义

14、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含贬义 【近义词】:乔装打扮、面目一新【反义词】:依然如故、原封不动、洗心革面

15、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近义词】:口碑载道【反义词】:怨声载道、民怨沸腾

16、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近义词】: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贬义)、死灰复燃【反义词】:风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

17、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近义词】:指日可下、计日程功【反义词】:遥遥无期

18、形形色色: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

19、闲言碎语:在人背后说长道短,说些搬弄是非的话。也指唠叨些与正事无关的话。20、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近义词】:花言巧语、甜言蜜语 【反义词】:推心置腹、开诚布公

21、好为人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喜欢以教育者自居。【近义词】:自以为是、妄自尊大、倚老卖老【反义词】:不耻下问、虚怀若谷(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大智若愚 张冠李戴备考锦囊:

1、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近义词】 :附赘悬疣(fù zhuì xuán yóu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反义词】:言简意赅、放浪形骸(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形容人很放荡)、因陋就简(原意是因循原来的的简陋,不求改进。后指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办事。含褒义和贬义。)

2、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也指谈话或写文章没有中心,离题很远。

3、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限指人。不可用于水平、成绩等,侧重于品质。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一;当指人时是指水平不一。【近义词】:混淆视听、混淆是非【反义词】:泾渭分明(褒义)

4、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指人说话等方面 【近义词】 :栩栩如生(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用于演讲等)、有声有色(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呼之欲出、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5、自顾不暇: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用于个人或集体。

【相近词】自身难保、明哲保身(含贬义)【反义词】助人为乐、慷慨解囊、救死扶伤

6、楚楚动人:本指纤弱的样子。今多用以形容女子的娇柔可爱。含褒义。【近义词】:楚楚可人

7、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含褒义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孤傲,难以与周围人相处。【近义词】:卓乎不群、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含褒义)、横空出世

8、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闹。【近义词】:沸反盈天、人声鼎沸【反义词】:鸦雀无声、耳根清静、冷冷清清

9、休戚与共: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形容彼此间关系密切,利害一致)相同。【近义词】:同甘共苦、同舟共济、风雨同舟【反义词】:不共戴天、无关痛痒、漠不相关

10、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现代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近义词:尽善尽美

11、相敬如宾: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用于夫妻间。

【同义词】:举案齐眉、琴瑟之好(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反义词】:琴瑟不调、分钗破镜、敬而远之

12、豆蔻年华: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近义词】:黄金时代、金色年华、黄花少年、破瓜之年(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锦瑟年华 【反义词】:风烛残年、桑榆暮景(比喻垂老之年)、人老珠黄。

13、耳提面命:多形容长辈的教导热心恳切。【近义词】:谆谆告诫、苦口婆心【反义词】:旁敲侧击

14、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含贬义

15、声情并茂: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反义词:晦涩难懂:文字隐晦很深,难以理解。搭配不当备考锦囊:

1、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用于事情的危机。【近义词】:如临深渊、胆战心惊【反义词】:如履平地

2、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

【近义词】:行云流水(①比喻自然流畅,不受拘束(多指文章、诗文、书法等)。(常用)②形容事物流转不定,易于消逝。(不常用)③形容速度快,而且动作轻巧。(不常用))、龙飞凤舞、字走龙蛇、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笔法或文笔。)

3、熟视无睹: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就当没有看见。【近义词】: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若罔闻。【反义词】:少见多怪。

4、出奇制胜: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用于军事或其他行动。【近】:六出奇计【反】:按兵不动

5、茅塞顿开: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近义词】:恍然大悟【反义词】:冥顽不灵

6、置之度外:指为正义的事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褒义)【近义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漠然置之【反义词】:耿耿于怀、念念不忘

7、(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漠,态度冷淡,毫不关心。含贬义【近义词】:漠然置之【反义词】:关怀备至

8、一劳永逸:常用于形容一次把事情做好,以后就不用再做。【近义词】:一了百了(把一件主要的事情了结以后,其余有关的事情也跟着了结。用于消极方面)、一了百当(指办事妥当、彻底。用于消极方面)【反义词】:劳而无功、徒劳无功、事倍功半

9、司空见惯:经常看到的事物,不足为奇【近义词】:屡见不鲜、习以为常【反义词】:绝无仅有、盖世无双

10、安居乐业: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近义词】: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美满安定 【反义词】:民不聊生、水深火热、流离失所、颠沛流离

11、和颜悦色:形容和善可亲【近义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反义词】:横眉怒目、杀气腾腾、声色俱厉

12、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含褒义。近义词:蔚成风气、风靡一时 语义重复备考锦囊:

1、芸芸众生:现泛指一切生物(多指普通人)。

2、忍俊不禁:【近义词语】笑不可抑、捧腹大笑、喜不自胜、哑然失笑、忍俊不住、喜形于色 【反义词语】泣不成声、强颜欢笑

3、生灵涂炭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近义词】: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反义词】:国泰民安、安居乐业

第四篇:期货法规易混比较(精华)

期货法律法规汇总

一、日期对照

1、结算会员的审批为3个月。

2、期货公司的成立审批为6个月。

3、期货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3个月不开始经营或连续停业3个月的就撤销审批资格。

申请金融结算资格的,受理3个月内作出批复。取得资格6个月内未取得会员的自动失效。

提供IB业务的在20日内作出批复。

4、期货公司那些是证监会审批,在2个月内(2条为20日内),那些是派出机构20日内(1条2个月)审批。见P7

5、调查操纵价格、内幕交易的,可以经批准后对当事人15个交易日限制交易,最长30日

6、期货公司不符合持续性经营、风险指标不合规的2日内上报,整改时间在20日内,自验收完毕后3日内解除措施,连续达标3个月的解除预警期。

7、涉及重大诉讼、仲裁或冻结的,5日内报告。

8、期货交易所管理中的日期基本是10日、但限制会员结算范围和异常情况暂停交易的为3日,按季后15日、年后30日上报经营情况和工作报告。年后4个月报审计报告。

9、期货公司管理办法中的日期基本为5日,处罚基本为3万以下。股东的股权被质押、冻结、转让变更名称的应3日内报告期货公司,他们应在5日内报告派出机构。

10、高管人员的管理办法基本为5日,首席风险官在决定10日内报告、对高管临时任命和违规被调查是3日

处罚为3万元以下,对受贿、非法获利的无警告处分。

11、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取得30日内上任,过期作废。

12、期货从业人员管理一般10日,13、首席风险官:季度后10日、年后20日报工作报告

14、期货公司应当月后7日、年后3个月报送风险监管报表

二、年限的比较:

1、下列不得担任交易所负责人、财务人员:

解除职务、撤销资格之日起5年内。

2、期货交易所每年对遵守交易规则抽样或全面检查。

3、除风险监管报表和IB业务的资料保存5年以上,其他的都是20年

三、金额的比较:

1、设立期货公司注册资本最低3000万。货币资金出资不低于85%

四、法律法规处罚:

1、见整理资料1,注:大部分期货交易所违规的按照第68条处罚,大部分证券公司违规的按照第70条处罚。

2、期货公司接收全权委托的,对交易损失承担不超过损失80%责任。

3、期货公司对交易结果的通知方式约定不明确且不能证明自己无过的,承担损失不超过80%

4、期货公司保证金不足,交易所未及时通知,应承担损失的60%

客户保证金不足的,期货公司未及时通知的,承担损失的80%

5、期货交易所允许期货公司开仓透支交易的,承担损失的60%

期货公司允许客户开仓投资交易的,承担80%

五、比例的比较

1、变相期货交易是保证金比例低于合约标的额的20%。

2、保障基金:按期货交易所06年底的风险准备金的15%缴纳。后续的:期货交易所按照手续费的3%代扣代缴,期货公司按照代理交易额的千万分之五---千万分之十缴纳。每季度后15日缴纳。达到8亿了可以申请不缴纳。

3、机构投资者损失的,10万以内全额,超过的按照80%赔,个人10万元以内的全陪,超过部分90%赔。

4、期货交易所按照手续费的20%计提风险保证金。诉讼金额占净资产10%以上的为重大事项应及时报告。

5、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与上月变动20%的应5日内报告派出机构,全体董事和股东。

六、设立期货公司条件:

1、从业人员不少于15人,有资格的管理人员不低于3人。

2、持有5%以上股东的:

①实收资本和净资产不低于3000万,经营2年以上且最近2年中1年盈利

或:实收资本和净资产低于2亿元。

②净资产不低于实收资本的50%,或有负债低于净资产的50%。对外投资(含新期货公司)不超过净资产。

③3年内无处罚、不诚信行为; 高管人员、自然人股东禁入期、撤销资格满2年

3、持股100%的股东:净资本还不低于10亿元,不适用的净资产不低于15亿。

4、设立金融期货经纪资格的,前2个月风险指标合规,高管2年内无处罚(变更比例满50%的特例)控股股东的净资产不低于3000万。

设立营业部的,前3个月的风险指标合规,高管1年内无处罚。

七、高管人员的任职资格:

1、一般董事、监事

①期货、证券、会计、法律3年以上或经济管理5年以上;

专 科

2、独立董事:

①期货、证券、会计、法律 5年以上或有高级职称 ;

本科 ;

资质测试;

有时间和精力

3、董事长、监事会主席:

①期货 3年,其他金融4年,会计、法律5年;

本科

;资质测试

4、经理称:

①期货资格

;本科

;资质测试

5、总经理、副总经理:

①期货 3年,其他金融4年,会计、法律5年;期货资格;本科;资质测试;金融机构负责人2年经验

6、首席风险官:

①期货资格;本科;资质测试;期货3年和2年风险、交易、结算、合规负责人经验/ 期货1年,经验3年

7、营业部负责人:

①期货资格;本科 ;期货3年货金融4年经验。

其他:

下列①人员不得担任高管:: ① 解除职务、撤销资格、开除日起5年;收到处罚、对托管整顿营业部负责人的3年内;不适当人选2年内 ② 期货10年、金融负责人8年以上科放宽至专科;具有研究生除期货年限外科放宽1年。③ 董事长、监事会主席、独立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有证监会核准,其他有派出机构核准。④ 除下列外高管任职资格换岗即失效:前提是在同一期货公司内:

1、一般董事该监事、一般监事改董事

2、董事长改监事会主席、监事会主席改董事长、两个长改一般监事和董事

3、营业部负责人改其他营业部负责人。

八、期货从业人员管理:近3年内无处罚的可以被聘任。

九、金融期货结算业务:

1、申请金融业务结算资格的条件: ①经纪资格;负责人2年经验;高管人员、控股股东2年内未处罚。②近3年内无 期货公司无处罚、严重的期货交易结算风险事件

2、申请金融期货交易结算资格:除1外

①董事长、正副总经理中至少2人证券或期货5年以上,至少1人期货5年以上且3年管理经验

②注册资本5000万,2个月风险监管指标

③前3年中至少1年盈利且每季度末客户权益总额不低于8000万,控股股东净资产不低于2亿

或控股股东净资本不低于5亿,不适用的净资产不低于8亿。

3、申请全面结算资格

①董事长、正副总经理中至少3人证券或期货5年以上,至少2人期货5年以上且3年管理经验

②注册资本1亿,2个月风险监管指标

③前3年连续盈利,且每季度末客户权益总额不低于3亿,控股股东净资产不低于10亿

或前3年中,至少2年盈利,且每季度客户权益不低于1亿元,控股股东净资本不低于10亿,不适用 的净资产不低于15亿。

4、全面结算会员按照证监会、期货交易所的规定建立

保证金制度

按照交易所的规定建立

限仓制度

5、期货公司被接纳、暂停、终止会员的,3日内向派出机构报告

全面结算会员与非结算会员签订、变更、终止协议的,3日内向派出机构、交易所、保证金监管机构报告。全面结算会员调整非结算会员的结算金最低余额的应向交易所、保证金监管机构报告。

十、风险监管指标

1、期货公司:

① 净资本不低于1500万

净资本不低于客户权益的6%

净资本除营业部家数不低于

300万

净资本/净资产不低于

40%

流动资产/流动资本不低于

100%

负债/净资产不高于

150% ②期货公司委托其他机构从事IB的,净资本不低于

3000万

从事交易结算业务的,净资本不得低于

4500万

从事全面结算业务的,净资本不得低于

①9000万;②客户权益总额的6% ③发生重大事项应报告,重大事项是导致净资产变动10%以上的

十一、IB业务(中间介绍业务)

1、证券公司的条件:

① 申请前6个月的下列指标合规:

净资本不低于12亿;流动资产不低于流动负债150%;对外担保和或有负债不高于净资产的10%;

净资本不低于净资产的70% ②具有实行会员分级结算制度,2个月风险监管指标符合规定。

③从业人员,总部至少5人。营业部至少2人

2、应每半年向派出机构报送合规性检查报告。

第五篇:西南政法大学考研民法概念比较总结

参考教材为张玉敏教授主编的《民法》及 李开国教授、张玉敏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法学》。

1、实质民法VS形式民法

2、事前调整VS事后调整

3、静态财产关系VS动态财产关系

4、表意行为VS事实行为

5、绝对权VS相对权

6、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VS事实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

7、民事权利VS民事权利能力

8、民事权利能力VS民事行为能力

9、民事行为能力VS民事责任能力

10、自然人权利能力VS法人权利能力

11、自然人行为能力VS法人行为能力

12、民事义务VS民事责任

13、民事责任VS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次要)

14、侵权责任VS违约责任(次要)

15、宣告失踪VS宣告死亡

16、法人人格否认制度VS法人撤销制度

17、民事行为VS民事法律行为

18、违约行为VS侵权行为

19、法律行为成立VS法律行为有效

20、效力待定民事行为VS可撤销民事行为

21、可撤销民事行为VS无效民事行为

22、狭义无权代理VS广义无权代理

23、表见代理VS狭义无权代理

24、委托合同VS委托授权行为

25、除斥期间VS诉讼时效

26、诉讼时效中断VS诉讼时效中止

27、监护资格VS监护能力

28、财团法人VS社团法人

29、公益法人VS营利法人 30、本代理VS复代理

31、未成年人之监护VS精神病人之监护

32、附条件的法律行为VS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33、权利滥用VS侵权行为

一、论述题

一、表见代理 表见代理,是被代理人的行为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具有代理权,基于此项信赖与无权代理人进行交易,由此造成的法律效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制度。

1、行为人无代理权

2、客观上存在使第三人相信行为人拥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

3、第三人善意且无过失

4、行为人与第三人所为的民事行为,符合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和代理行为的表面特征

二、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可撤销民事行为是指因为行为欠缺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因此受损害的当事人可依其自主意思,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行为,使其效力归于消灭的民事行为。

1、可撤销民事行为在被撤销前,已针对无撤销权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且在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之前,其效力继续保持

2、是否使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效力归于消灭,取决于撤销权人的意思,撤销权人以外的人不得主张撤销民事行为

3、撤销权人可以行使撤销权,也可以抛弃撤销权,使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转化为确定有效民事行为

4、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的消灭基于撤销行为,仅有可撤销事由而无撤销行为,民事行为的效力并不消灭

5、撤销权一旦行使,可撤销民事行为自始无效 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

1、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

2、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3、乘人之危的合同行为,胁迫、欺诈但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行为

三、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法人人格否认是指对已具有独立资格的法人组织,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如果其成员出于不正当目的而滥用法人人格,并因此对债权人利益造成损害的,法院可基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否认该法人的独立法律人格,并责令滥用法人人格的成员直接对法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法人人格否认的条件:

1、被否认者具有合法有效的法人资格

2、法人成员滥用了法人的法律人格

3、法人成员滥用法人的人格损害了法人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4、法人成员不能为其本身利益而主张法人人格否认 法人人格否认得以适用的情形:

1、法人设立条件暂时丧失

2、虚设法人滥用法人人格

3、利用法人人格规避法律义务

4、利用法人人格规避契约债务或其他债务

5、利用法人人格诈害债权人

6、法人与其成员人格混同行为

7、过渡操纵规避法律的行为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意义:

1、法人人格否认是民法中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在法人领域的扩张和具体化

2、法人人格否认法理是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的具体体现

四、特别诉讼时效期间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

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4、寄存物被丢失或毁损的

五、委托代理权的消灭

1、代理期限届满或代理事务完成

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代理人辞去委托

3、代理人死亡

4、代理人失去行为能力

5、作为被代理人或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被代理人的死亡并不必然导致委托代理权的消灭,在下列情况下,委托代理人事实的行为就不受被代理人死亡的影响:

1、代理人不知道被代理人死亡

2、被代理人的继承人均予以承认

3、被代理人与代理人约定到代理事项完成时代理权终止

4、在被代理人死亡前已经进行而在被代理人死亡后为了被代理人继承人的利益继续完成的事项

六、无效民事行为 行为已经成立,但欠缺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不能按照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1、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不真实

3、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1)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2)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民事行为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4)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实施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行为

二、概念比较题

1.民事权利VS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据以充当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民事权利是民法规范赋予民事主体为实现受法律保护的利益为一定行为,或者请求民事义务主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意思自由。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是密切联系的一对民法概念,民事权利能力是取得民事权利的前提和基础,而民事权利则是利用民事权利能力这种法律地位所获得的结果。

1、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规定的主体在民法上的一种地位;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后实际取得的权利

2、民事权利能力反映的是民事主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民事权利反映的是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

3、民事权利能力作为一种资格,不能转让和抛弃,也不得限制和剥夺;民事权利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依其性质不能转让、抛弃外,可以转让和抛弃,如果构成权利滥用,还可能被限制或剥夺

4、民事权利能力包括享有权利和承当义务两个方面的资格,是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义务能力的两位一体;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截然不同,在民事权利中不包括民事义务

5、民事权利能力在民事主体存续期间呈现出连绵不绝的状态;民事权利通常都有存续期限,只在一定时间段内存在

2.民事责任VS刑事/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其所负的民事义务而应承受的不利法律后果

1、民事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而刑事、行政责任主要是非财产责任

2、民事责任以补偿为目的,原则上不具有惩罚性,而刑事、行政责任的基本目的就在于对承担者进行惩罚和制裁

3、民事责任具有一定的任意性,权利受到侵害的人可以减轻甚至放弃对责任主体的责任请求;而对于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受害人对责任人责任的负担,没有任何决定作用 3.亲权VS监护

4.宣告失踪VS宣告死亡

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或者居所,没有任何消息达2年,处于生死不明的状态,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在查明事实后,依法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以结束其财产关系上的不确定状态的制度

宣告死亡是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一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宣告其已经死亡的法律制度

1、下落不明法定期限不一样。宣告失踪要求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两年;而宣告死亡要求通常情况下自然人下落不明满四年,因意外事故造成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满两年。

2、宣告失踪的申请人之间没有先后序位之分;而宣告死亡申请人有先后序位之分,前一序位的人不申请,后一序位的人不得申请

3、法院公告期不同。宣告失踪的公告期为三个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一般为一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不可能生存的公告期为三个月。

4、性质不同。宣告失踪是对失踪事实在法律上的确认,宣告死亡则是对死亡事实在法律上的推定。

5、效果不同。宣告失踪只结束失踪人财产关系的不确定状态,宣告死亡不仅结束被宣告死亡人财产关系的不确定状态,还结束了被宣告死亡人人身关系上的不确定状态。5.自然人权利能力VS法人权利能力 法人的权利能力,是国家赋予作为法人的社会组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起止时间不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而法人权利能力始于法人成立、终于法人终止。

2、自然人和法人各有自己特有的民事权利能力,不能相互享有和替代。专属自然人的某些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如继承权利、接受扶养的权利等,法人不可能享有;而专属某些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如银行法人开展信贷业务的权利,自然人则不能享有。

3、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普遍一致和一律平等的,而法人的权利能力范围则因法律、法人章程的规定不同而不同。

6.自然人的行为能力VS法人行为能力(09年)

法人行为能力是国家赋予作为法人的社会组织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

1、法人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一起发生和消灭,两者的起止时间完全一致;自然人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开始和终止时间并不一致,先有权利能力,后有行为能力。

2、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范围完全一致,由于各个法人权利能力各不相同,各个法人的行为能力也并不一样;由于年龄、精神状况方面的差异,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范围有可能不相一致。

3、由于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它的行为能力由它的机关或代表人来实现;自然人的行为能力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实现。

7.法人人格否认制度VS法人撤销制度

法人人格否认是指对已具有独立资格的法人组织,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如果其成员处于不正当目的滥用法人人格,并因此对债权人利益造成损害的,法院可基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否认该法人的独立法律人格,并责令滥用法人人格的成员直接对法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法人撤销制度是指法人因欠缺存续要件而依照法律或主管机关的决定而撤销,或因法人严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经登记机关撤销。

1、法人人格否认是对法人人格暂时的、个别的否认,法人撤销是法人人格永久地、彻底地被消灭

2、法人人格否认是由于法人成员的行为造成了法人人格滥用,有损于公平正义;法人撤销是因为法人欠缺存续有效要件或因为法人的行为违反了国家强行法的规定等。8.法律行为成立VS法律行为有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指基于民事主体意思表示旨在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行为的出现;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是指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律规定而能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的效力

1、法律行为成立是一个事实判断;法律行为有效是一个价值判断

2、如果法律行为不成立,就失去了讨论行为的意义,民事行为本身也不可能补正;如果民事行为无效,特别是在部分无效的情况下,其行为效力还有可能进行补正

3、法律行为成立与法律行为有效对行为人、意思表示等要素的要求不同

4、法律行为成立比较单纯地体现当事人的意志;法律行为有效体现了国家对法律行为内容的评价和干预

5、法律行为不成立,可能产生也只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典型的民事责任;法律行为无效,除了引发缔约过失责任这一民事责任外,还可能引起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9.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VS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有效或者无效尚未确定,需要由第三人意思表示辅助或者特定事实条件成就,效力才能确定的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是指因为行为欠缺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因该行为受损害的当事人可依其自主意思,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行为,使其效力归于消灭的民事行为。

1、效力状态不同。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在经第三人追认之前处于既非有效又非无效的状态;可撤销民事行为在撤销权人撤销之前是有效的

2、主张并影响效力变化的当事人不同。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只能由享有追认权的第三人同意或拒绝使民事行为效力得以确定;可撤销民事行为只能由享有撤销权的行为人请求撤销,其他人无权主张撤销,法院和仲裁机关也不得主动去撤销。

3、受时间限制不同。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第三人应在相对人催告期内做出同意或拒绝的意思表示;可撤销民事行为,撤销权人应在一年的除斥期间内行使撤销权。10.可撤销民事行为VS无效民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但欠缺法律行为有效要件,不能按照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是指因为行为欠缺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因此受损害的当事人可依其自主意思,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行为,使其效力归于消灭的民事行为。

1、无效民事行为绝对无效、自始无效,即对任何人都不发生行为人期待的效力,只能发生行为人意思表示之外的,由法律规定的效力;可撤销民事行为相对无效,在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以前,其效力继续保持。

2、无效民事行为当然无效,不需要任何人主张,也不需要法院等机关认定而自动无效;可撤销民事行为需要受害方向法院等机关请求撤销才能使行为归于无效。

3、无效民事行为永远无效,不能经过补正而拥有效力;可撤销民事行为经撤销权人抛弃撤销权或过期不履行撤销权后转化为有效民事行为。11.附条件的法律行为VS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若所附事实必然发生,则为附期限的法律行为;若所附事实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则为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12.委托合同VS委托授权行为 委托合同又称委任法律行为,是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关于受托人以委托人的名义和费用在委托权限内为委托人办理委托事务的协议。

委托授权行为是被代理人以委托的意思表示将代理权授予代理人的行为。

委托代理人取得代理权通常要以委托合同和委托授权行为两个法律行为为前提。委托合同与委托授权行为共同推动着委托代理的形成。

1、委托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须经双方协商一致才可成立,而委托授权行为是单方的法律行为,以委托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即可成立。

2、委托合同是代理中的内部关系,旨在确定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而委托授权行为是一种对外行为,旨在向第三人昭示代理人的代理权以取得第三人的信任。

3、委托授权并不一定基于委托合同而进行,其还可以基于劳务、服务等基础关系而进行。

4、委托授权行为具有独立性,委托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只要未取消委托授权行为,代理人的代理权并不消灭。

13.诉讼时效的中断VS诉讼时效的中止(09年)诉讼时效中断是指时效期间开始以后完成以前,因法定事由的出现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时效期间重新开始计算。

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时效期间进行过程中,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使权利人不能行使权力时,时效暂时停止,待障碍消除后时效继续进行。

1、法定事由不同。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是起诉、承认和请求;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是不可抗力和其他障碍

2、效力不同。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使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诉讼时效中止的效力是中止的时间不计入时效期间,中止的事由消除后,时效继续计算。

14.20年期限VS诉讼时效期间 1、20年期限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2、20年期限不能中止、中断,诉讼时效期间可以中止、中断。

3、时效期间不论从何时起算,也不管如何中止、中断,都应受20年期限的限制,延长的情况除外。

15.除斥期间VS诉讼时效(07年)诉讼时效是指权利受到侵害后,受害人如不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寻求法律的保护,该权利即不再受诉讼保护的法律制度;除斥期间是权利预定之存续期间,超过期限,权利消灭

1、除斥期间是不变期间,而诉讼时效可以通过中止、中断而延长

2、除斥期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从权利产生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3、除斥期间只适用于形成权,如撤销权、免除权、变更权、解除权、追认权;诉讼时效适用于基本的民事权利或由基本民事权利所产生的请求权

4、除斥期间以维持现有法律关系为目的;诉讼时效以消灭现存法律关系,生成新的法律关系为目的。

16.权利滥用VS侵权行为

1、构成权利滥用,必须有正当权利存在,滥用权利的行为属于权利行使或者与权利行使有关的行为;侵权行为实施前侵权人并无正当权利存在,不属于权利行使或者与权利行使有关的行为

2、禁止权利滥用的目的,在于给民事权利一定的限制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侵权行为制度并无限制民事权利的目的

3、权利滥用原则上以行为人有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故意为要件;侵权行为不以故意为构成要件,过失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也可构成侵权

17.财产所有关系(静态财产关系)VS财产流转关系(动态财产关系)P13 静态财产关系又称财产归属关系,表现为主体对特定财产的占有和支配,经民法调整后表现为物权;动态财产关系又称财产流转关系,表现为财产在不同所有者、占有者之间交换、移转的事实,经民法调整后表现为债权。

静态财产关系发生动态财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动态财产关系是实现静态财产关系的手段和方式,并最终归属为新的静态财产关系。

18.民法的事前调整方法VS民法的事后调整方法P14 事前调整是通过民法规范将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转化为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形成理想的社会秩序;事后调整是通过适用民事责任制度将被破坏的权利义务恢复圆满状态。事前调整的基本方法是通过立法、司法活动,制定和适用民法规范,确认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以及在民事活动中的具体民事权利,为人们提供内含权利义务的行为模式,引导人们实施合法民事行为,不实施违法民事行为。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事后调整则通过适用民事责任制度对被侵害的权利进行同质救济。

事前调整提供的行为模式集中体现在民法规范中,通过一系列授权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表现出来;民事责任制度则以同质救济为特征,表现为对受害人直接进行救济,以恢复被侵害的权利的原有状况为原则,在恢复原状不能时,则按照价值规律要求赔偿。19.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VS事实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P15 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指通过民法规范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模型化的一般权利义务关系;事实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通过一定的法律事实,将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具体化、实在化的结果。

1、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具有抽象性和规范性,是由国家立法程序创制产生的,是人类理性和意志的创造性成果;事实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具体性和现实性,是一定法律事实引发的结果。

2、事实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应服从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指引,二者以法律事实为中介,如果事实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与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所塑造的权利义务模型不相吻合,该民事法律关系就不能获得民法的充分肯定与保护,并可能受到民法的强制性矫正。

20.民事权利能力VS民事行为能力P15 民事权利能力是据以充当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据以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二者共同构成民事主体资格的完整内容,民事主体不能超出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去取得民事行为能力,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即没有民事行为能力,但是有民事权利能力不一定有民事行为能力。二者的区别在于:

⒈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的两种不同的主体资格,内涵不同。

⒉民事行为能力的享有与主体的意思能力有关,意思能力的缺失会导致民事行为能力的缺失;民事权利能力与意思能力无关。

⒊民事权利能力人人皆有且平等,民事行为能力非人人都有且因人而异。⒋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存在期限不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从达到一定的标准而取得,终止也不仅仅是因死亡而终止;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定是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终身享有,非依法律规定(如判处死刑并执行)不得限制和剥夺。21.民事责任能力VS民事行为能力P16 民事责任能力又称侵权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据以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目的不同。法律设立民事行为能力的目的在于使民事主体可以按照自身意志追求利益; 设立民事责任能力的目的在于对民事主体的违法行为追究民事责任,以保护他人或社会利益。

2、效力不同。民事行为能力是决定民事行为是否有效的根据;民事责任能力是决定主体是否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依据。22.绝对权VS相对权P16 绝对权又称对世权,是指可以向一切人主张的民事权利;相对权又称对人权,是只能对特定人主张的民事权利。

1、绝对权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一般人,相对权的义务主体是特定的人

2、绝对权的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不对等,权利人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义务人承担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相对权的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对等。

3、绝对权的义务主体只负担不作为义务,只要不妨害或干涉权力主体行使权利,就算履行了义务;相对权的义务主体的基本义务形态是积极作为,义务人要按权利人的要求实施一定的行为

4、绝对权具有排他性和优先性;相对权具有相容性和平等性 23.民事责任VS民事义务P17 民事义务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他人利益而实施一定行为的法律拘束;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所负担的民事义务而应承受的不利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以民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一般情况下,不存在没有责任的义务,也不存在没有义务的责任。

1、法律性质不同。民事义务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当事人的合法约定而发生,当民事主体负担某种民事义务时,他并未处于民事违法者的法律地位;当民事主体承担某种民事责任时,即意味着他已经处于民事违法者的法律地位

2、发生条件不同。民事义务的发生条件是民事合法行为和某种适法的事实状态;民事责任的发生条件则是民事主体违反了其所负担的民事义务

3、法律拘束力不同。义务的拘束力表现在如果民事主体不自觉履行民事义务,将受到法律的强制和制裁,但对义务人而言,这种强制和制裁只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民事责任作为民事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法律的强制和制裁已经现实地落到了责任承担者的头上。24.监护资格VS监护能力P17

25.财团法人VS社团法人P18 社团法人是以人的集合为基础而成立的法人;财团法人是以财产的集合为基础而成立的法人

1、社团法人可以是公益性的,也可以是营利性的;财团法人通常是公益性的

2、社团法人成立和存续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必须有自己的组成人员即社员;财团法人本身没有社员,只有财产管理人

3、社团法人有意思机关;财团法人没有意思机关 26.公益法人VS营利法人P18 公益法人是以追求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而成立的法人;营利法人是以追求少部分人的私人利益为目的而成立的经济组织。

1、公益法人一般依照民法的规定设立;营利法人一般依照特别法的规定设立

2、公益法人可选择采取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两种形式;营利法人只能采取社团法人的形式

3、公益法人不得从事可能为其成员带来经济利益的营利性行为,而对营利法人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27.本代理VS复代理P20 本代理是由被代理人选任代理人或直接依法律规定、有关单位指定产生代理人的代理;复代理是由本代理的代理人为被代理人选任代理人而产生的代理。本代理和复代理产生的代理人都是本代理中被代理人的代理人,代理行为产生的法律效果都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二者的区别在于授权代理的人不同:本代理是以本人的名义选任代理人;复代理是以本代理中的代理人的名义选任代理人。

28.未成年人之监护VS精神病人之监护P

2129.民事行为无效VS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VS民事行为效力待定P22

30.实质民法VS形式民法P13 实质民法是所有调整市民社会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形式民法是指按照一定体例编撰,以法典形式命名的民法典 实质民法分为广义民法和狭义民法

31.狭义无权代理VS表见代理

表见代理是被代理人的行为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具有代理权,基于此信赖与无权代理人进行交易,由此造成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狭义无权代理是不属于表见代理的未授权之代理、越权代理、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的情形。二者都属于广义无权代理的范畴,但存在明显区别:

1、表见代理客观上存在足以使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拥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狭义无权代理客观上不存在足以使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拥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

2、狭义无权代理第三人享有催告权和撤销权,被代理人有追认权和拒绝权;表见代理中无这些权利

3、狭义无权代理行为是效力待定的行为;表见代理则与有权代理有同样的效力。32.广义无权代理VS狭义无权代理(08年)

33.民事行为VS民事法律行为(08年)

民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是引起私法上效果的最重要的法律事实。

34.违约责任VS侵权责任(07年)

违约责任是违反当事人约定的义务即合同义务所产生的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是违反法定义务,损害他人固有的合法权益所引发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同属民事责任,是以责任人违反的义务的性质进行的划分,当责任人的一个行为既违反了当事人约定的义务又损害了对方当事人固有的合法权益,则构成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

1、所违反的义务性质不同。违约责任人违反的是当事人约定的义务;侵权责任人违反的是法定义务。

2、归责原则不同。

3、责任形式不同。违约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如强制实际履行,支付违约金;而侵权责任既包括财产责任,也包括非财产责任,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

35.违约行为VS侵权行为(05年)侵权行为是民事主体违反法定义务,损害他人固有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违约行为是民事主体违反合同约定义务,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1、侵权行为违反的是法定义务;违约行为违反的是约定的义务

2、侵权行为侵犯的是绝对权;违约行为侵犯的是相对权

3、侵权行为主体是不特定的人,不论民事行为能力有无缺失都可以造成侵权行为;违约行为主体是特定的人,只能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4、侵权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既包括财产责任,也包括非财产责任;违约行为人承担违约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36.表意行为VS事实行为

表意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旨在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事实行为是民事主体主观上没有变动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而依据法律规定,实际上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行为。

答题示例:

12.委托合同VS委托授权行为 概念:委托合同又称委任法律行为,是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关于受托人以委托人的名义和费用在委托权限内为委托人办理委托事务的协议。

委托授权行为是被代理人以委托的意思表示将代理权授予代理人的行为。联系:委托代理人取得代理权通常要以委托合同和委托授权行为两个法律行为为前提。委托合同与委托授权行为共同推动着委托代理的形成。

1、委托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须经双方协商一致才可成立,而委托授权行为是单方的法律行为,以委托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即可成立。

2、委托合同是代理中的内部关系,旨在确定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而委托授权行为是一种对外行为,旨在向第三人昭示代理人的代理权以取得第三人的信任。

3、委托授权并不一定基于委托合同而进行,其还可以基于劳务、服务等基础关系而进行。

4、委托授权行为具有独立性,委托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只要未取消委托授权行为,代理人的代理权并不消灭。

下载民法易混概念、名词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法易混概念、名词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国家司法考试《民法》易混知识点详细解析

    2011年国家司法考试《民法》易混知识点详细解析 所有权转移与风险转移、孳息一、所有权转移 合同法第133条确立了所有权转移时间: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

    人大工作中几对易混概念辨析

    人大工作中几对易混概念辨析笔者留意,在地方人大实际工作中,可能一些同志对人大业务特点不够熟悉,或是认识上的其他原因,往往把一些互有差别的概念混同起来。经常遇到的大致有以......

    民法概念全总结

    民法概念全总结 1. 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

    易混近义词辨析

    易混近义词辨析 【爱护 爱惜】 “爱护”有精心保护,不使受到损坏或伤害的意思。“爱惜”指不浪费,不糟蹋。 【安闲 安适】 “安闲”重在“闲”——心中无所牵挂。“安适”重在......

    易混易错成语

     易混易错成语: 使用成语有时会错用同音字或近义词。这类错误出现频率非常高,所以,使用成语时要特别注意用字正确。 下面列举的成语,括号内的字是别字,括号后的字是正字。 A 1、......

    房地产各类名词概念

    建筑面积 住宅的建筑面积是指建筑物外墙外围所围成空间的水平面积,如果计算多、高层住宅的建筑面积,则是各层建筑面积之和。建筑面积包含了房屋居住的可用面积、墙体柱体占地......

    土地复垦名词概念

    建设项目:依法由国务院以及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用地的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 临时用地:建设项目在勘探和施工过程中临时使用的土地,包括施工便道、工业场地、办公生活区、......

    金属热处理名词概念

    第一章【比容差应变能】由于新相和母相的比容往往不同,故新相形成时的体积变化将受到周围母相的约束而产生弹性应变能,称为比容差应变能Es。 【伪共析】从这一转变过程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