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3:3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

第一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大潮,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现。时至今日,农民工的总体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且平均年龄正趋于年轻化,尤其是“9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群体。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市民化、城市化倾向明显,具有更高的生活期望与更强的权利意识。也正是这些特征,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和第一代农民工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处境时,许多人不免会产生更大的心理不适,进而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他们在面对就业问题,也有了多元化的选择倾向,然而在自身技能和条件的限制下,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一定程度的造成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局面。

二、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年龄在16岁——28岁,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经商的农村人口。他们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城市务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大多未婚,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与农村社会生活日渐脱离,而对城市生活则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由于年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民工身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被有关专家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第一,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新生代民工普遍受到过相对规范的教育,许多人都已初中毕业,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高中学业,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所以,与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多数人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了职业培训。另外,新生代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后较好的生活环境中,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和影视的影响,接受了多元化的开放价值观,他们的行为、观念已经相当城市化、现代化了。这不仅使得他们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服务。

第二,职业期望值高。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压力相对较小,这使得他们在找工作时不再单纯以工资看齐,而是越来越多地关注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和专业。因而他们在求职中,除了注重工资和福利待遇外,工作的发展前景,是否有职业培训也备受重视。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上更倾向于第三产业以及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追求社会地位高、条件好、工资高的就业岗位,不愿从事高强度、高危险的苦、脏、累工作。

第三,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从生活方式的变化看,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娱乐活动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从小接触的多是城市的大众文化,他们和城里同代人的差距相对较小,日常穿着、谈吐以及生活习惯基本都与城里人一样。受城市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时尚文化的影响,他们也像城市人一样重视享受生活。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使他们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

第四,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农民工中很多是独生子女,很多是跟着打工的父母在城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全离开了农村。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村成长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像上一代农民一样经受生活的磨练,他们和城市孩子一样被娇惯,没有父辈的吃苦忍耐精神,在工作耐受力方面慢慢不能与他们的父辈相提并论。但与城里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学业不精、缺乏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多人初中毕业就开始打工。

三、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其实新生代民工与上代农民工的区别远不止这些,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需求、文化素质、法律知识乃至人生态度等方面与上代农民工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2】:

第一,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不再为攒钱而使自己变成“苦行僧”——这是不同于父辈的显著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城打工,或是从小跟随着打工的父辈在城市成长。也正因为如此,城市人的消费观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影响很大。

第二,生活目标明显转移。生活目标上,老一代农民工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十分记挂,终归要回农村去。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大甚至出生在城市,没有什么务农经历,因而他们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乡土情结。比起父辈,他们更希望留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要远远大于农村。

第三,渴望的到社会认可。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事业”,希望有关机构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非常关注对人的尊重,希望被人们尊重和社会认可,希望参与城市的种种公共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融入城市群体。他们的“城市梦”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执著,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

第四,社会保障需求高。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需要大大超过第一代农民工。在心态和观念上,第一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农民,对城市认同感较低,即使在城市中无法生存时,还有回乡务农的最后一条退路。第二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心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非正规就业市场,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无法实现真正立足,但也不愿甚至没有能力退回到农村中务农,成为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真正的“两栖人”。新生代农民工不仅需要劳动权益的保护,而且需要社会失业救急网络的保障。

第五,身份认同的双重边缘化——被农村边缘化、被城市边缘化。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的削弱使得农民工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又阻碍政府对其身份的制度认同,于是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使得农民工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形成“新二元结构”和自我隔离,难以融入城市。总之,新生代农民工在对自己身份作总体性的认知和评价时,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内心自我矛盾性。

第六,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市民化意识增强。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之消极表现也很明显。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厌农”、“弃农”思想严重,亲情意识较为淡漠,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迷失。由于各方面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却遭到了城里人的漠视乃至歧视。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个别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以及仇视社会的心态。

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

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其跳槽频率是其父兄辈的近6倍。同时,他们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本领,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代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同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他们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仅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76.4%。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他们很难融入城市,并体面地生存。与此同时,社会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高层次劳动力就业重心下移的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期望高移的状态,加剧了他们的就业矛盾,使新生代农民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从逻辑上讲,“用工荒”和“就业难”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只要企业提高工资待遇,劳动者不挑不检,就一定能够解决就业问题。

但上文我们已经分析过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和职业期望,这与我国目前创造的就业岗位大多属于生产性和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的现实情况不相符。

“用工荒”是针对我国农民工的用工荒,主体特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性和加工性的工人缺乏,如机械加工、设备操作工、电子电器产品装配等,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阶段性特点,发生在我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

造成“用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存在的原因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存在。首先,经济结构失调。

“民工荒”荒的是不太注重学历的普工,“就业难”难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民工荒”意在说明中国现在需要大量民工,大量无知识人员,大量廉价劳动力,中国工业的大部分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难”却又说明了中国有大量的知识密集型人才,高学历人才,但却没有那么多的企业可以接受他们。一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人,一边是知识密集型的人才找不到工作——结构性失业。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培养了大批知识密集型人才,但中国经济却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为主,还没有上升到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时代,或者更确切地说知识密集型企业还没有多到能接收现有知识密集型人才的程度。

“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民工主流,更加加剧了“民工荒”的现实。新生代的农民工与第一代相比,大多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学历越来越高,养家糊口的压力也远没父辈大,择业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自由度、发展机会等,不愿意做流水线上的普工。

从岗位的数量限制上来看,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岗位已然未达均衡,如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研发性、知识性的技术岗位,未能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不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阶段性特点。同时,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他们与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无疑受到了更加全面的系统教育,综合素质较高,更加的适合技术密集型和知识集中型产业。这对新生代农民工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新生代农民工有技术不愿当普工,老一代农民工没精力没能力当普工,于是直接反映出中国整个经济结构失调的现状。其次,劳动力市场失衡。

“民工荒”有一部分“荒”的是民工们的心态。民工在城市的工资待遇很低,并且还会经常受到各种歧视。在经济大面积回暖之后,对于某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城市不再是向往的地方,家门口的收入即便是低,但也可以活得更有尊严。于是导致民工求职市场的求大于供的失衡。

而新一代青年农民工求职却不同于老一辈民工的想法。他们认为自己接受了技术培训,拥有了知识,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再回到农村过着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的日子,是极不情愿的事情。结果便是新一代青年民工扎堆挤进数量有限的好的工作岗位。

可是找不到民工的企业为什么不去录用这些有知识的人才呢?其实原因主要出现在青年民工的不愿意将就心态。大多数招不到工人的企业主要是从事于低技术低利润空间的行业,意味着只能支付起廉价的工资,并且从长远看来发展上升的空间很有限,这些就业机会都得不到大多数青年民工的认可,与他们理想的奋斗目标相悖。而能够提供好的用人单位对所选用的职员提出了较高的技能要求,他们能支付较高的工资,相应的他们也需要员工具有较高的劳动效率,而大多数青年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有限,并未得到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民工荒”与“就业难”现象便顺应而生了。

第三,资源禀赋逆转。

所谓的“民工荒”与“就业难”现象就是,民工的价格变贵了,大学生价格下降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提供了一组数据,“大致来讲,现在我们每年新增的找工作的毕业生当中,初中生是800万,大学生将近500万,高中生是200万。可以这样讲,现在要在市场上要找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比30年前找大学文化程度的人难两倍,基本上是找不到的。

现在新就业人群中55%是初中生,30%是大学生,15%是高中生,这是一个大体的状况。”然而,当今市场对普工需求依然很强烈,但是供应数量却在下降。愿意从事普工的,往往都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更多都是初中毕业或者小学毕业的劳动力,但随着高等教育普及,这个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少,并且,与此相对应的大学生又不愿意从事普通工人的工作,大部分都希望从事相对体面的工作,但是相应岗位却有限。

现在的局面就是,中小学学历劳动力是稀缺资源,因为少,所以价格高;而大学生等高学历劳动力则是富集资源,因为多,所以显得廉价。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愿提高普通用工的工资,并且没有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怀抱远大理想的青年农民工看不到未来发展的上升前景,因此出现了“民工荒”;技术密集型企业所要求的门槛对于未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青年农民工来说相对较高,这一道技术屏障直接将很多人排除在外,同时,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大量增加都会直接将这块本来就不大的蛋糕瓜分的只剩零星,结果便是青年农民工的“就业难”。

第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西部转移。

近年来沿海地带开始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金融危机”加速了产业升级和换代,使得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服务业长足发展。于是农民工外出打工有了更多的目的地。再加之这几年国家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意愿降低。由于产业升级转移正在处在一个过渡期,仍然有一部分密集型企业留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他们需要大批农民工,而上述原因又都直接导致这些地方求职人数减少,从而“民工荒”程度加剧。

第五,全球经济危机的滞后效应。

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中国东部外贸出口公司经营状况不景气,大量民工被辞工返乡。2010年以来,即便是中国经济明显好转,倒闭的外贸公司又重新活了过来,但仍然难以抹去被辞民工们的“失业”阴影。谁都不知道在这风口浪尖处,中国经济究竟能好多久,外贸公司能拿到多少订单,自己的饭碗又能继续保几年。他们既没有户口,也没有保障,更没有收入来源,“失业”阴影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经济回暖后“民工荒”的现状。虽然中国经济回暖,但美欧各国经济复苏并不明显,国内工人不开工,便向中国下定单,可是收购价格上不去,而中国这边闹“民工荒”,民工工资上涨,导致企业两头难。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资不抵债,日益亏损,便撤出市场,剩下的只是垄断性大企业,结果本来可以解决一部分青年农民工就业的职位消失了。然而只有垄断性大企业,又对产业升级极其不利,中国的加工企业将仍然长期处在产业链的最底端,于是恶性循环,加工企业仍不能有效地帮助解决大量技能型或知识型就业岗位。

五、解决“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对策建议

要解决这一矛盾的问题,必须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青年农民工自身观念的转变这两方面来同时进行。

第一,加快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今天,对外向型工业的依赖过分严重,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让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结构失衡的后果,体现在劳动力市场就是知识型白领岗位供求不足,而对普工或低端蓝领岗位需求旺盛。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能够产生大量“白领”岗位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接受了义务教育的青年农民工们又不会甘于从事一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应对“民工荒”与“就业难”,治本之道就是进行产业升级,逐步摒弃劳动密集型产业。杜绝盲目扩大投入,不引进产能过剩的项目。产业结构调整要主动地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这样才能提供更多的服务性、技术性岗位。这不仅能够满足新一代农民工技能提升的新需要,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难的“结构病”。

第二,国家政策制度相应倾斜。

新生代农民工对享受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的要求比较高,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等因素对于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和流向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要增强对求职者的吸引力,提供好相关的综合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才是长久之策。国家应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提高农民工工资性收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促进农村发展方面,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中央及各地应大力推出惠农政策,从而保证农民工回乡就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同时国家还应当全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对在中西部发展的企业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对东部沿海进行技术密集型转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推动其升级转型。国家需要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比如,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起一个基于信息沟通的合作机制,使得高校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及时反馈对具体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进行修正。这种沟通与交流为大学的改革和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国家还可以对企业实施一些优惠政策,用来支持高校的就业体验制度及相关活动。对于积极支持和参与大学的就业体验制度及其活动的企业,国家将给以一定的补偿或奖励,甚至是某些方面的优惠。这样的制度不仅为大学就业指导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于大学毕业生职业观的形成和就业经验的积累也提供了直接的帮助。

第三,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可以在社会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现有培训体系应该体现出健全市场化的培训运作机制,在培训机构的认定、招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等环节中贯穿市场原则,形成一个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发展方向上应该立足于就业市场需求。针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系统接收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比例较低、用工市场技能型人才普遍短缺、体能型劳动者越来越难以就业的现状,需要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技能培训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求职过程中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后的岗位培训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岗前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采取灵活、有效、节时的培训方式,合理安排培训内容,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培训需求。培训机构应该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订单式培训,保证培训的针对性,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后的就业率,培训机构应该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实行随到随学的办学模式,满足不同时间段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培训机构应该逐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结构调整、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和培训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其次,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在培训方法上,要注重采用案例教学法、工学交替、到实习基地实训和现场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在培训内容上,应该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力度,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技术工种培训,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再次,增加劳动力培训市场供给。规范劳动力培训市场的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力培训市场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和中介组织主动参与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设并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人才资源库、培训信息资源库、城镇用工信息库、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库和就业跟踪资料库等,奠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的基础;加强劳务输出流转的信息服务工作,组织业内人士定期调查并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定期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外出务工,提供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服务。

第四,增强对青年农民工的社会关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欲求与愿望须正确认识和评价。

当前他们欲求和愿望很多,但不外乎集中在:其一,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质量。其二,想在城市安家落户享有城市居民的待遇。其三,工作岗位、工作条件与脏、苦、累、险远点。其四,收入水平除正常生活外有积蓄,不是就业人员的最低水平等。从这些利益诉求的实质上看,不外乎是一个公民或是有正常欲望的人合乎本能和时代特点的基本要求。如果认为是正常要求就不会歧视,就不会从贬义的角度来评价他们的诉求。

同时,要引导新一代农民工正确的价值观,要让他们自己对农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对农村自卑和逃避的心态。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对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返乡从事农业活动,国家政策要大力鼓励支持农村培训,才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不会农活、回乡没事干的尴尬。多数专家还认为,让农民愿意从事农业活动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包括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拓展农村周边二、三产业的发展。

新生代的农民工相比他们的父兄辈,具有很多的优势,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又有一定的理想,思想也比较活跃,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这些优点也正成为引发新生代农民工心气浮躁的原因。这让他们有时候对自己的估价太高,对部分岗位的要求也比较高,对于利益的要求脱离了现实。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往往看不上低收入的体力活,又没有机会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往往形成“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无奈和郁闷心态,产生需要宣泄和释放的欲望。成了既融入不进城,也回不了农村的“边缘人”。他们既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又喜欢“北上广深”的繁荣,认为好的地方才能展露自己的才华,带着金子总会发光的信念到东部沿海城市求职,于是造成东部人才竞争激烈。他们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的心态相当盛行。他们的职业期望与现实的就业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难以适应企业转型的需要,高不成,低不就,无法在城市中实现真正立足。

因此,这些状况有可能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并阻碍他们的再社会化和社会融入过程,使其既不愿或无法回归农村,又很难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因此,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点,对于理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发展变化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是十分重要的。适时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有助于对其思想动态、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以使其在社会化大发展的浪潮中继续大力发挥生力军的强大力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篇: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用工荒分析

摘要: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最终都是为了让劳动者拥有更好的生活。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提醒我们再不能抱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放,因为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者会做更多权衡,苦活累活,钱再多可能也没多少人愿意干。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就业,用工,大学生, 发展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国家有关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一定难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今年我国还将启动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国家有关部门表示,随着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录取工作的结束,春节后至6月将持续出现毕业生求职高峰,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很大。

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想法也在不断地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总数的大半;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四分之三的女性、将近一半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待遇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虑因素,他们更看重工作环境、工作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能否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很难让他们满意。

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近几年愈演愈烈,即便如此,由于眼光太高,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愿到小企业做一般工人。当前,我国的第二产业还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而且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另外,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以前即使是出生在城市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工作,不管薪水多少,目的在于补贴家用。现在不同了,很多年轻人依仗 “父辈”,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因此他们可以等找到理想工作为止。

这些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想要的理想工作社会无法提供,从而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

近几年,房地产火爆,中国经济的泡沫越来越大,中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却在走下坡路。买不起房自不用说,中国的城市基本上都把自己城市内的普通劳动者挤出了自己的管辖范围。虽然这两年各地的最低工资水平都在上调,却始终赶不上物价的飙升速度。工资的绝对值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同等生活水平相比,其相对值却在下降。所以有近半80后漂一族被迫离开“北上广杭深”,导致这些地方“用工荒”。

企业培养大学生要高投入,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农民工实操性很强,大学生是理论型人才,两者满足企业的不同需要,但对于企业都同等重要。不少企业认为,农民工带来的是“现时利益”,大学生带来的是“长远利益”,在还未能为企业盈利时,不会给大学生过高的起薪。一些企业也认为,目前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企业不得不投入时间、金钱为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这也是刚毕业大学生起薪低的原因。

供需双方认识上的误区还体现在彼此的价值取向上。企业的目标是 “物超所值”,大学生的目标是“所值超物”,只有双方的相互退让才能达成一致,如果互不让步,就会出现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企业怕“留不住人才,成为大学生的培训基地和跳板”,而绝大部分大学生有“最多三五年,积累经验,锻炼能力,然后跳槽到更好的单位”的想法。大学生想跳槽,企业不愿当跳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同时大学生就业存在若干自身内部原因:

(1)某些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某些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

(2)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以下特点: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追求上社会价值观淡化,他们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三是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

(3)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他们的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可见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才能把所学知识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缺工”、“抢人”,成了节后企业老板开工后的第一件大事。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今年的缺工呈现出向全国蔓延的趋势,不但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缺工严重,内地一些省份如安徽、河南同样出现用工荒,有报道说有省份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

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支撑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这种优势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缘于国人易于满足、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还有打工者对自身权益认识不足的原因。不管怎么说,靠着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今,这种模式遭受了挑战,用工荒也算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回应。

虽然很多企业为找不到工人而着急,但我们应该更看重用工荒的必然性和它的积极意义。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也将促使那些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变在国内一味压榨本国劳动力、在国际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同时,用工荒也会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使得整个社会正视几十年大发展中被忽视了的人群的正当权益,正视不同群体之间巨大、不合理的收入差异。

中国的崛起不能只依赖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也不能只把自己变成世界的加工厂。用工荒是民工潮的一个反向运动,从经济领域看,它提醒我们: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时不我待;从社会生活领域看,它会把我们从“为了发展而发展”中解放出来,促进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认识,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发展、繁荣共享的社会环境。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两相并存,确实是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单纯地以传统的就业观念落后等来解释,已经过时,当大学毕业生起薪和农民工之间基本可以划上等号时,再苛求“天之骄子”的眼高手低,显然不太现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用工荒同时遇上了就业难?又该用什么来破解这对看上去相互冲突的矛盾?

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对悖论性存在,既然有用工荒,就不该有就业难。但剖析两者的背后成因,即可发现两者之间又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都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因而,出现用工荒并不能说明就业难问题已经解决了,在低端制造业用工荒的背后,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问题其实很明了,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路径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用工荒在倒逼企业加快转型,不能仅满足于提高工资来吸引农民工,解决暂时的用工荒;同时,企业的升级换代又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难的现实压力。

应对策略

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热度不曾减退的词语,就不难发现“用工荒”不是真正的无工可用,通过数字对比,我们更加发现,全国用工缺口总计不过二十几万人,而未就业的、仅大学生就有几百万之多。我们更加注意到,全国所有的媒体在报道“用工荒”的时候,无不打上引号,可以说“用工荒”在我们这个国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一个伪命题,倒是就业难还将持续存在。为什么“用工荒”与“就业难”在中国能如此矛盾地存在?低端制造业用工荒的背后,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问题其实很明了,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路径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第一,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保持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的同时,在谋求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产业链条,才能解决企业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对于高校毕业生,首先要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要进一步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走自主创业道路。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除改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外,还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效化。

第三,对于农民工,各地政府加大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可定期、定时组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摒弃“唯学历”论的用人制度,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应提高酬待遇和福利保障,从而能够留得住人。

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并存,真实地反映了宏观经济中的分配不公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泡沫严重等诸多严峻问题,而不是“用工荒是局部性、结构性用工短缺”的说法那么简单。这不是企业一涨工资就能解决的问题。即便企业咬牙上调工资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一旦有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它们便会死灰复燃。根本的出路在于国家应该尽快消除造成“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诱因。这样不仅能解决“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局面,还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三篇: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

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透过现象和矛盾的表面,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工人出现用工荒,一方面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出现就业难。这两个看似是悖论的现象,在中国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用工荒主要出现在新一代农民工身上,他们与前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还有相对的一方面,随着近年经济结构的调整,一大部分企业借着高科技革命的春风转型,经济模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有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由此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岗位需求,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就业者有充足的精力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更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做后盾,这一部分就业市场形成了暂时空缺。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原因也是多层次多方面。首先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要的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没有构建起来,自身素质不足,不符合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要求。其次,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理性正确的就业心态,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就得是“大家”,就得担当干部、管理人员,对工作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缺少职业情操,容易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再次,现在一些企业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感,新的岗位需求都要求有工作经验,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大学生,觉得大学生粗出茅庐,空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招收应届毕业生企业就等于承担起来培养大学生的义务,得不偿失。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与其招收大学毕业生还不如招聘有工作经验者来的实际、实惠。最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成了影响大学生教育的瓶颈,管理机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评价机制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学科设置不灵活,不能紧跟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变,各地区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不均等。

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需要的工作社会不能提供,于是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这反映了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不适应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对工作岗位的挑拣,不是某些人所谓的“挑剔”、“眼高手低”,而是人的解放,人不再单一地只受经济因素的驱动,而更看重个人感受、发展前景等精神因素,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期,经济结构的转型,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也要跟紧节奏,要处理好经济结构转型和就业市场稳定良好的关系,既要保证经济有好又快的增长,也要兼顾劳动市场的结构问题,只有一个良好稳定的就业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才有内生的动力。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民生无小事儿、,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找出问题的根源,发现问题的本质,从劳动者到企业到政府职能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找出要害,针对性的处理好、解决好现阶段出现的用工荒与就业难的问题。

用工荒一方面是年轻农民工不满足与现实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另一方面是劳动者胜任不了企业新的岗位需求;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对工作不满意,另一方面是企业对大学生不满意;这两者的矛盾其实大同小异,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只要我们把问题联系起来,就可以统一的解决问题。从劳动者本身、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分别入手,对症下药,用工荒与就业难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提高劳动者素质,理性就业。新一代的农民工必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的新要求。行成一个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和习惯,做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要最求物质利益,更要注重精神最求。大学生要客观认识自己,在校期间要扎实学习书本知识,打好基础,抓住实习实践的机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工作有一个美好憧憬和预期的前提下,愿意到基层工作,从小做起,从底层做起,步步为营,实现自己的理性。

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把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平衡起来。政府给了企业投资环境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同时,企业也肩负了为社会政府分忧负责的义务,企业不仅仅要追逐经济利益,也要吸纳大学毕业生到企业来工作,为民生做出贡献。要对缺少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有一份宽容和担当的心;要理清错误的认识,培养人才的同时,企业本身也是受益者。对不合格的农民工进行专业的培训,加大对职工素质提高的投资力度。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人康大业,人才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承担着塑造公民素质,培养各类人才的重大任务,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突破教育体制障碍,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要更新观念,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多样化人才,系统培养的观念;形成体制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加大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以教育开放,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我们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和谐社会,在经济结构转变的同时,也要注重由此带来的就业市场失衡的问题。反过来,只有就业良好稳定,经济才能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要充分发挥这个自身优势,劳动者、企业、政府都要身体力行,把我国打造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伟大祖国的繁荣和富强。

第四篇:“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企业的“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这两个现象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现象同时出现在中国,这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是十分罕见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必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要解决当前这一热点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深入调研,以找到有效的对策。关键词:用工荒

就业难

一、现状

“用工荒”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用工短缺的现象。“用工荒”实际上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企业却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国以前政策的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近几年,由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于是,在出现“用工荒”的同时,还发生东西部地区争抢劳动力的现象。在每年春节前后特别是正月十五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企业招工和农民工返城务工的高峰期,“一票难求”、“招工难”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缺工”、“抢人”便成了春节过后,企业老板开工的第一件大事。与往年相比,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外贸订单的恢复性增长,缺工现象在今年更为严重,而且呈现出向全国蔓延的趋势。不但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缺工严重,内地一些省份如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蔓延到普工。有报道称,有些省份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

如此大范围的普遍缺工,是否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拐点”的到来,眼下还不好说。但一个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也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就业难”的事实也客观存在,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2010年为630万,2011年就已经增加到660万,而到今年2012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历史新高的680万,四年的时间里,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成倍增长。这就意味着,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就业难”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在全国各个省份,它都成为了一个普遍又棘手的问题。

一边是大学生供大于求,每个大学生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样造成了劳动力浪费;另一边很多单位又招不到适合自己需求的员工,导致许多岗位的闲置和劳动力的短缺。这两者的矛盾正是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原因

“用工荒”基本还是局限于一定地区范围和特定时间段的阶段性现象。有关调查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每年的“用工荒”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机械加工、宾馆餐饮等生产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依靠较为廉价的生产力。从本质上来说,“用工荒”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的一个重要信号,而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期间,“用工荒”现象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调研发现,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是“用工荒”的根本原因。金融风暴发生后,农民工就业趋向发生了明显变化。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常规思维来看,“用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一项对珠三角五市1500余名农民工的最新调查表明,2009年加班费收入为0元者有839人,但工作时间为1至8小时者有640人。也就是说有199人有加班,但是没有加班费,工作时间更长,收入却没有增加。另外,从2007年开始,农民工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时间均值都在增加。但小时工资却在下降,从2007年的8.0258元/小时,降至2009年的6.9658元/小时。同时,春节过后各用人单位列出的各职位起薪,普遍比节前降了一成左右。市场起着杠杆作用,节前用工是供不应求,而现在则成了供大于求的局势,用人单位降低起薪并不奇怪。再说,企业也更愿意用调低起薪、拔高最高工资的办法,来刺激员工的积极性。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用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而分析其具体原因,中西部快速发展吸引农民工“逆流动”也是一重要原因。随着沿海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和推进,中国经济的纵深活力凸显,劳动力也不再是单向地流动,“逆流动”的队伍正在壮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国家4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需要大量民工。尤其是国家一直以来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采取的免收农业税与粮食补贴等措施,使得部分农民工愿意留在家乡建设。而现今,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城市的各种生活成本大幅上涨,也是许多务工者萌生“退出大城市打拼”的关键。外出务工的人员减少,而依赖廉价劳动力的行业劳动强度较大,本地年轻人也不愿意干。因此,近几年来沿海地区频频上演的“用工荒”,一定程度上也是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民工争夺战”的结果。

而“就业难”则集中于当前的大学毕业生这个庞大的群体。

据调查,目前许多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工人90%以上都是农民工,多数城镇居民不愿自己的子女当工人,纷纷花钱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供养子女读大学,毕业后由于花费和投入的比例不协调,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从主观上造成了目前的“用工荒” 和“就业难”。

以前,各类技工学校为各类企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工人,确保了企业的用工,也保证了大多数青年的就业。然而,现在技工学校越来越少,多数为追求经济效益纷纷改为职业学院,转而培养本科、专科生,使得能胜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减少,而希望从事管理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从客观上造成了目前的“用工荒”和“就业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纠正过去“左”的做法,强调对知识的尊重,我们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总是在向“精英人士”倾斜,而普通产业工人却一再被怱视,他们为整个经济发展付出许多,到头来却是只能解决温饱,形成收入与付出的巨大反差。于是更多的人千方百计选择创业,努力成为“精英人”,而不愿做普通产业工人,这也是造成了目前的“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当今的大学生,普遍眼高手低,在自己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有限的情况下,找工作又不愿意从事一些偏向体力劳动以及薪酬不高的工作。他们普遍青睐于坐办公室的白领工作,但是对于这个管理领域的人才,社会的需求又是十分有限。同时在国家每年的高考过后,各大高校都在扩招,因此每年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市场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已经明显供大于求。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只能精中选精。这样以来,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便面临着当今“就业难”这个严峻的问题。如果不是自身条件十分优秀,或者有过人的才能,想要毕业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大学毕业生就不能挑肥拣瘦,要随时作好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以及从基层做起的准备。

三、思考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背后凸显的是工资机制不健全,使得技术工人纷纷离岗;凸显的是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的人才供应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脱节严重;也反映出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们融入城市的脚步,迫使他们回乡另谋出路。

所以,化解“用工荒”与“就业难”之间的矛盾,至少应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第一,企业没有储备人才的概念。他们大多需求的是熟练技工,希望招到的工人马上就能进入工作状态,为企业创造效益,所以将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挡在了门外。企业应该为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学会储备人才。企业也要摒弃“唯学历”论的用人制度,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同时也要善待、关爱企业员工,给他们提供应有的保障和关怀,尽可能地提高工人待遇。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情况下,才能调动从事企业工人的积极性。

第二,高校的教育机制和课程安排并没有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人才资源配置非常不合理,人才供应和人才需求不对口。高校应该展开调查,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合理实用的专业,加强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和人力资源“作业能力”的培养,向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三,大学生本身没有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失业状态。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和择业观,从低做起,不断地锻炼自己,赶超自己。

这样才能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之间的尴尬处境。

参考文献:

[1]《“用工荒”与“就业难”》 [2]《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中国式并存申论》 [3]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4]百度百科 [5]中国青年报

第五篇:用工荒和就业难

小谈“用工荒”和“就业难”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象及原因

近年来,“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多的困绕着我们,用人单位无人可用,无业人员无工可干,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从逻辑上讲,我国“用工荒”和“就业难”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只要企业提高工资待遇,劳动者不挑不检,就一定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但事与愿违。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的进步,如今的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因此大量农民拥有了大量空闲时间,也就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农民工。但农民工自身能力差,很多需要技术的工作,农民工并不能轻松应付。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会涌入城市,而相应的,很多工作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还要求掌握很多科学技术知识,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而那些只需求劳动力的产业,由于本身利益就不是很高,无法给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待遇,无法满足农民工的需要,也就造成了相应的农民工无工可干。

而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是表现的十分明显适合大学生的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还很少,如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研发性、知识性的技术岗位,未能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不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阶段性特点。

据报道,全国的女大学生就业率只有54%。

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就业岗位应该逐步逐步进化,我国有大量的农民工需要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需要大量的知识劳动者实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进入高端技术行业。

因此,用工荒和就业难将长期存在:

一是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工需求缺口大,在今年初诸多沿海企业订单量日益增大、用工数日益攀升。仅广东省技工缺口达32%,其岗位主要是技术工种和熟练工。

二是房价、物价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

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生产成本的提高推动的,工资作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工资的上涨必然使得生产成本提高,又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企业便会提高产品价格,减少就业量,同时对劳动者技能又提出新的要求。

据广东省调查,500家企业有300家企业缺工,其工资水平比不缺工企业低200-400元;月工资水平达1800元以上的企业基本不缺工。其它,劳动安全和社会保障也存在问题。

三是劳动力多元分流加快。由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劳动力需求急剧加大。在国家促进劳动力流动政策引导下,人们就业观念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劳动就业“孔雀东南飞”的局面。

劳动者就业从先前的定向流动变为现在的多元流动。在劳动力多元分流格局的影响下,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招工优势逐渐丧失,近年出现了招工困难的局面。

四是我国劳动参与率下降。

预计到2010年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将达到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到“十二五”末期该比例将达到15%左右。人口的老龄化,使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例、代际关系发生着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五是科学技术进步,促使劳动者的技能更新。

我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升级,需要素质更高的劳动者。随着经济垒球化的到来,具有传统优势豹产业经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客观上要求企业产品结构作相应的调整和升级,以获得薪的竞争优势。这就对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六是大学生毕业人数的连年增加。

2008年新毕业了610万以上,流动人口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数开始迅速上升。我国未来每年大学毕业生会在810万以上。

就业难和用工荒,折射出一个共同的命题,那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

在GDP崇拜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想得最多的是迅速做大经济总量。这其中最便捷的路径就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重化工业等,而这类产业恰恰缺少就业弹性,远没有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多。

在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的背景下,顶着“世界工厂”光环的中国企业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赚取微薄利润。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企业,需要的往往只是普通熟练工,赚钱的法宝则在于拼命压低人工成本,自然会导致就业向下竞争。

在产业结构畸轻畸重的背景下,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走父辈老路只赚辛苦钱,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又不具备就业低成本优势,最终形成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怪象。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解决方案

从农民工本身来讲,必需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要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劳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让自己满意的工作。而相对大学生而言,在学校努力掌握知识的条件下,也要想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时为自己的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同时要放低自己对工作起点的要求,不能总是要求超过自己所能创造价值的要求。另外,有能力的人要勇于自主创业。

当经济陷入这样的发展惯性,结构性地缺工在所难免,大学生就业难只会愈演愈烈。因此,从某种角度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东部沿海企业要想保持和巩固先发优势,根本出路也只有靠加快产业升级,迅速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

只有进入利润空间更大的新兴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才能有实力去吸引高端人才,实现“腾笼换鸟”。而每年成千上万的应届毕业生们,正是农民工回流之后的接续人才。这样,用工荒和就业难两大难题才能同时破解,从而形成真正的双赢局面。

所以,从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角度看,目前出现的用工荒和就业难,或许正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的推动力。

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最终都是为了让劳动者拥有更好的生活。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提醒我们再不能抱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放,因为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者会做更多权衡,苦活累活,钱再多可能也没多少人愿意干。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毕竟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并不是不可调节的矛盾。我们相信,在国家和我们自身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克服“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问题

下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用工荒PK就业难 “大学生赚不过农民工”? 前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全国“两会”以及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对近几年全国高校毕......

    谈用工荒与就业难

    谈“就业难”与“用工荒”姓名:王子秋学号:210993240专业班级:09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班摘要:春节一过,一场让企业头疼的用工荒像往年一样席卷而来。尽管有太多的不适应,但 仍需......

    浅析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浅析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09市销 林钻 09110214115  摘要: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得尤为明显,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对企业用工荒和大学......

    看“就业难”与“用工荒”

    如何认识“就业难”与“用工荒” 学 院:软件学院 班 级:11110802 学 号:20082759 姓 名:陈 婷 完成日期:2011年3月2日 2010—2011学年北京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冷静看待“......

    解析“用工荒”与“就业难”

    解析’“用工荒”与“就业难”08级统计1班—2200801111025—秘苹苹前言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难”已不仅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代名词,更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尖锐问题......

    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年来的社会焦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讨论也一直持续着。然而在当下,虽然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就业难......

    劳动法 就业难和用工荒

    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原因和对策 摘要:新春伊始,各地频现“用工荒”,不仅珠三角、长三角缺工,连四川、重庆、安徽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蔓延到普工。与此同时,......

    大学生用工荒与就业难论文

    对“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认识近几年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提高(如去年毕业生人数为630万,比2009年的611万多了11万),同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