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对现阶段中国动画的影响
兰州交通大学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兰州交通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所属教学站点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名称动画 学制两年半
准考证号
460509119001
年级
08级 姓名刘宇轩 指导教师孟广俊 兰州交通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所属教学站点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名称动画
年级
08级 姓名刘宇轩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传统文化对现阶段中国动画的影响 指导教师姓名孟广俊
论文(设计)指导委员会主任签字 年月日
传统文化对现阶段中国动画的影响
——从民族文化中探寻中国动画的发展之路
摘要:动画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从动画诞生以来,各国的动画交流就十分广泛。中国动画作为世界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闪耀着它的光辉。中国动画的发展经历了70多年时间,其间,产生了一大批扬名海内外的优秀作品。经过70多年的探索,中国动画的创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国外动画的大量引入,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外动画形象在中国年轻一代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如何在新世纪使中国动画获得更好的发展,抢占国内市场并走向世界,是动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动画发展的道路是目前国产动画急待解决的,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我们更应该提倡中国动画的本土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形象,并作为一种文化战略去开拓中国自己的动画市场。本文从中国动画的历史梳理开始,结合中国动画创作的现状和本土文化特征两个方面,探寻中国动画的艺术创作规律。又比较国外的动画创作流程,来指出国内动画产业的不足以及如何实现动画产业的国产规范化,突出本土动画的风格。关键字:动画;发展;历史;现状 目录
一、追溯中国动画历史 1
(一)中国动画的创始期及起源 1
(二)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 1
二、中国动画产业现状 2
(一)当前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的问题 2
(二)分析问题 3
三、从洋动画的渗透看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4
(一)洋动画在我国的发展渗透 4
(二)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1、受众群体定位不准 4
2、产业政策支持不到位 5
3、国产动画片需求缺口巨大 5
4、动画创作的资金不足,市场回报率过低 5
5、国产动画内容匮乏,质量普遍不高 6
6、动画市场混乱,产业链不流畅 6
7、发展的流程混乱 6
(三)中国动画中传统文化的丢失 7
四、突出本土文化 7
(一)本土文化如何突出 7
(二)我国的本土文化资源是否丰富 8
五、如何将本土动画产业与本土文化资源结合从而实现发展致谢 9 注释 10
一、追溯中国动画历史
(一)中国动画的创始期及起源
中国动画始于1926年拍摄的第一部无声动画短片《大闹画室》。谈到中国动画,不能不提及万氏兄弟,他们可谓中国动画的鼻祖。到1936年,他们撰文高度赞扬美、苏、德等国的动画作品,并提出了中国动画的创作发展方向:“在中国电影界中,应该以中国的传统和故事为基础创作动画片,要符合我们的理智和幽默感,还要有教育意义。”他们提倡创作中国式幽默的动画片,寓教于乐,反对单纯意义上的娱乐片。以此为始,万氏兄弟开创了中国动画理论的先河,并使中国动画从40年代起即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举在亚洲取得了领先的地位。中国动画在创作初期就时刻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联。同时最早一批的动画从业人员也显示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二)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就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由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中国动画形成了一个高潮,同时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段,中国动画一直就注重对中国传统艺术语言的借鉴和探索,并从具有中国本土文化风格的《大闹天宫》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开始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审美语言、造型风格和艺术符号。可以说,中国动画人在立足传统、注重本土、开发文化资源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国动画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56年,当美影的首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外首次获奖,可有的评委竟认为它不是中国作品,这令全厂上下意识到:动画这种舶来品只有输入本民族的血液,才能彻底摆脱西方的影响,标新立异地发展自己的风格而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于是,一支以青年为主体的创作队伍在“探民族风格之路”引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收获。木偶片《神笔》和动画《骄傲的将军》在人物性格特征、动作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体现出本民族特征,在人物和背景设计、表演、音乐中充分吸取传统戏曲和造型艺术的表演手法并加以创造发挥。找到了如何发挥民族独特风格的道路。既符合民众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又丰富了世界文化艺术宝库,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神笔》先后在国外重大影展中五次获奖,为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树立了典范。
60年代,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的诞生更使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达到了新高潮,从而开创了世界动画新的里程碑,以它鲜明的中国风格震动了国际动画界。法国《世界报》的评论这样写道:“中国水墨动画柔和的景色,细致的笔调,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牧笛》也是一部水墨动画的代表作,它把民族风格推向新的高峰。其精湛艺术令国内外观众感受到“一次令人神往的美的享受”。它的成功再次证明:愈有民族性,便愈有群众性,也就愈有国际性。
此时的动画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高潮。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段。动画片《大闹天宫》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巧妙地融入其中,演绎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并运用综合手段“挖掘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的真正杰作。”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鲜明性在《哪吒闹海》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动画片《三个和尚》是既继承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下,同时由于缺乏市场化操作,动画的回收相对较慢,从而导致动画从业者的流失和中国动画业的发展滞后。国内动漫行业目前面临着很多关键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对动画从业者积极性的提高等;大多数从业人员都在模仿美国、日本的动画,缺乏团队精神和对动画艺术的献身精神;缺乏高层次导演;发行无法上规模,不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等等。
中国动画曾有过辉煌,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创作道路。
二、中国动画产业现状
(一)当前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的问题
中国动画产业虽然从计划经济进入到了市场经济的时代,但不仅未出现应有的繁荣,相反却走入了低谷。从客观上看,体制、政策、市场,与中国动画发展缓慢密切相关。
体制问题:我国动画产业长期受体制问题的困扰,制定规章、实施管理的部门与受管理的企业没有脱钩,造成不充分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发挥不了作用。如果管理方与企业不真正脱钩,制播分离不能真正实现,不能面向全国以真正合理的价位择优购买动画片,则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就无法胜出,生产力也得不到解放。
政策问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动画业百废待兴,急需依靠政策来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但哪怕是阶段性的扶持都没有及时到位。我国一直没有针对动画产业的发展制定整体或远景发展规划,动画业发展十五规划至今还未出台,没有设立专门的动画监管部门,没有整套适当保护、扶持的举措,对进口动画片的播放管理不到位等。
市场问题:中国的动画创作有较强的艺术性,可市场意识都十分薄弱。中国动画人更多注重在动画片的艺术表现和形式技巧上的挖掘。这是有利也有弊的,在动画艺术水准上我们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可是市场的开拓却不够。发掘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当务之急。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巨大的,有无限的开发潜力。除了创作观念的更新外,市场操作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国动画发展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市场操作方式,并针对本国的特点灵活运用。
(二)分析问题
这里虽然有体制、政策和市场等诸多因素,但从根本上看,仍是动画的艺术表现和动画造型方面存在着问题。近几年来,虽然相关动画专业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相继红火起来,但目前投放市场的优秀作品还不多,尤其是原创性较强、艺术生命力感人的动画作品非常少。中国动画与美国、日本相比有着漫长的历史,但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动画发展迅速,从20世纪60年代起,动画开始了自己文化商品产业化的探索之路,逐步诞生了美国、日本、英国、荷兰等动画制作强国。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动画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后,美国、日本等国的动画市场开始逐步趋于饱和,出现萎缩现象,鉴于这种情况,动画大国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动画强国进军尚处于萌动时期的中国动画市场,极大地促进和繁荣了我国的动画事业,同时也间接地培养了一批新生代的中国动画工作者。这批专业人士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成长起来,扩展了文化视野,尤其是受到西方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影响,对动画的认识从根本上转换了思维方式。应该说,为开辟中国本土文化的动画市场,迎接中华民族化的动画产业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然而,正像观众所关注的那样,目前我国动画产业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的动画片以及品牌动画形象。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动画形象基本上都出自于国外,当代流行的像米奇、史努比、凯蒂猫、火影忍者、死亡笔记等等,已经成为青年人眼中新时代的视觉偶像,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重视的现象。
三、从洋动画的渗透看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一)洋动画在我国的发展渗透
我国动画播出市场被“洋动画”长期占据。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台依赖进口动画节目,进口动画节目更是曾一度创下 90 %的市场占有率。由于外商采取交换、低价出售、甚至免费赠送的进攻战略,而且进来的大多是赢利过的老片子,不但轻松拿下了我们的市场,而且还在价格上造成了所谓“约定俗成”的恶果,电视收购价格一直在极不合理的水平上徘徊,严重阻碍了国产动画业的发展。
其次我国动画产品和衍生产品空间被“洋动画”和其衍生产品严重渗透和侵占。动画片市场分为三个层次:动画片本身的播出市场、卡通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和卡通形象衍生产品(服装、玩具、饮料、儿童用品等)。在国外,这种“制作-播出-衍生产品的开发”已经形成非常成熟的产业链。在这一链条上,动画片只是一个环节,真正获得利润是靠衍生产品的开发。但是在我们的市场上,热销的卡通读物大多是舶来品或其翻版;文具、玩具、儿童服装、电玩以及娱乐网络市场等衍生产品市场到处都是洋品牌的踪迹。据统计,目前我国3亿多儿童每年的玩具花费在500亿元以上,但实际上国内每年只能产销相当于80亿元的玩具,余下部分全部被洋玩具占据。
(二)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是阻碍动画发展的障碍。
1、受众群体定位不准
现今带动世界动漫的主流是日本动画。日本动画的观众群体很广泛,除了一些限制级的动画之外,基本上是全年龄都适合看的动画片。而中国动画相对来讲观众群比较单一,消费群体一般主要是以4-13岁的儿童为主,适合13岁以上年龄的青年观众观看的动画基本上没有。即使是有一些开明的动画人知道青年动画市场有多大潜力,也由于力量单薄而无缘这个市场。
2、产业政策支持不到位
我国的动画产业由于定位不清导致长期处于边缘位置,加之国内动画产业起步较晚,难以得到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促进。随着国家对动画产业的发展关注,2000年3月起国家广电总局陆续出台相关措施扶持国产动画产业。为了给国产动画片腾出最好的空间,广电总局规定,从2006年9月1日起,每天在17时至20时的黄金时间,所有电视台的动画频道、少儿频道、青少年频道、儿童频道看到都将是国产动画片。可见国家扶持国产动画产业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我们也看到,广电总局虽然对各电视台明确要求“以播出国产动画为主”,可由于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措施条例不明,执行落实无力,一些电视台仍然在“洋动画”的播放上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致使国家振兴国产动画市场的举措阻力重重。
3、国产动画片需求缺口巨大 广电总局2004年的统计表明,动画市场每年缺口高达25万分钟左右。仅以北京电视台动画频道、金鹰卡通频道和上海炫动卡通频道等三家卫星动画频道为例,如果三家动画频道每天播出18小时,国产动画片播出时间达到广电总局要求占该频道总播出时间的 60% 计算,全年所需国产动画片时长就达709560分钟,但据了解2005年度全国动画制作单位经审查批准立项的剧目总长度仅为226585分钟。而且,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下,全国少儿频道和卡通频道正不断扩容。在此背景下,对原创国产动画节目的市场激增,而国内动画片的制作量却远远满足不了目前国产动画的播出需求,片源不足问题更加凸显。
4、动画创作的资金不足,市场回报率过低
我国投入动画片创作资金的主要渠道一般有两个:一是中央电视台每年投入3000万元;其次是来自民间的资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要想满足目前国内电视台的播出需求,国产动画片的制作资金需求大约是上述投入的十多倍或几十倍,这么大的资金缺口,仅靠国家投入或事业拨款是不现实的。而动画又是一个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产业,难以获得资本青睐,民营动画制作公司数量虽多,但规模都不大。资金缺口严重阻滞了国产动画的发展。而且,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制片方基本处于亏损状态。目前全国市场上真正购买动画片的电视台不到 10 家,而仅有的几家采取购片方式的电视台的购片价格也仅为30-40元/分钟,但是,现在三维动画的制作成本至少要在 1.8-2万元/分钟。长期以来,国内动画播放体系都是有市无价,国内大多数动画生产企业的生存环境十分严峻。
5、国产动画内容匮乏,质量普遍不高
从总体上看,国产动画节目受欢迎的程度并不高。像央视动画制作中心的《西游记》、《哪吒传奇》、《我为歌狂》等受欢迎的精品动画只占极少数。目前大量的国产动画一般重形式轻内容,只注于画面优美,制作技术高超,但内容空泛,故事情节明显低幼化。而且配音、音效较差,往往一味模仿国外动漫,动画形象创新不够,没有鲜明的个性和吸引力,丢失了民族特色。
6、动画市场混乱,产业链不流畅
首先我国的动画市场转轨尚未完成,市场运作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整套产业链还未形成。目前国内动画的制作、发行、品牌推广甚至衍生产品开发均由同一公司完成,而在国外,其中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企业去做。其次市场混乱造成动画片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调。再者盗版市场严重阻碍了动画及其衍生品市场的正常发展。中国许多动画公司是靠替外国进行加工制作动画片成长起来的。许多在中国知名度很高的动画如《犬夜叉》《浪客剑心》《棋魂》等大部分的加工程序都是在中国一些动画公司进行的,这种“纯”加工制作,使产业结构出现了中期生产较强,前、后期生产薄弱的状况,使属于自己的优秀原创动画作品少有出现。
7、发展的流程混乱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行动准则,破坏准则必定将被行业遗弃,这是必然的规律。动漫行业自然也不例外,先举个实际的例子,好吧,就已日本这个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动漫国家作为例子:日本的动漫产业在世界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他的一部动漫是如何从想法到完成的呢?首先在日本有专门以画漫画而生活着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民间画师,他们通过漫画的稿费生活,一旦作品被出版商看中,就会和他们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这样的关系从中获利。其次日本在文化产业方面一向很开放,所以杂志社较为普遍,这样就提供了平台,而通过平台可以了解大众的取向以及审美观念。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一环,以漫画的人气来决定要不要制作动画。然后,动漫的小剧集结束了,就推出剧场版,又叫大银幕版。从电视搬到电影院,最后就是动漫的周边产品,声优的各种演出。好了,以上是说日本的流程。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国内的情况,首先中国只有极少数的人在画漫画,而大部分都是以兼职和副业为主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国内的文化产业管理还很严,报刊杂志的发行受地区限制,无法统一全国读者的意向,为动漫的发展带来瓶颈。再往后就是动漫的制作就像是应付差事,根本没有认真的来完成。最后,后续产品跟不上,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都远没达到观众的满意度。
(三)中国动画中传统文化的丢失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动画强国的压力之下,我们愈来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放弃了自己的传统,丢掉了自己市场和民族文化观念,失去应有的观众群体。这看似是市场的因素所导致的,但究其根源是与动画教育中缺少本土文化教育内容有直接关系,教训是深刻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形象影响了一代人,而又一代人却迷上了“米老鼠和唐老鸭”,甚至把外国的动画形象融入自己的感情世界,而中国本土的动画语言符号在这一代人身上似乎没有传播的可能。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动画片没有丰富的生活内涵,缺乏创新,轻视市场,缺乏民族文化的责任感。由此便引发我们深刻的反思,动画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朝阳产业,虽然我们暂时落后,但借助文化的优势和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应该有能力赶上动画大国的发展步伐。中国的动画产业应该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选用蕴涵丰富、本土文化的题材,塑造新时代的艺术形象。为占领中国的动画市场,美国动画业不断从中国文化中寻找动画艺术试题。《花木兰》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这足以引起中国动画业界人士的反思!为什么美国动画设计师能够从我们的文化资源中找到动画基因,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阐释中国的文化内涵,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我们不得不深思这种现象,根本上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对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信心。其实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资源让我们来挖掘,对传统文化的表现更能使我们的动画作品具有原创性。如果我们不从文化层面上去思考、调整和研究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战略,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动画业面临的问题。
四、突出本土文化
(一)本土文化如何突出
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是比较艰难的,除了政策以及资金的因素外,最令中国动画从业者苦恼的,就是如何解决既要保证本土文化的突出性,又要保证动画的观赏性。其实这两点并不矛盾,因为文化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一定要本国文化的原版故事,而是适当变通一下,用别国或别的民族的习惯以及世界观来对比的突出本国的文化,举个例子,日本的动画,有一些并不是以本国的民间故事来创作的,但我们能很明显的觉察到日本特有的风格,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日本的创作模式呢?也可以在虚构的世界观的大结构下加入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些优秀的气质和文化呢?
(二)我国的本土文化资源是否丰富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从正史到杂谈,多的数不胜数,故事一个接一个,盘古开天地到现代的正史,也有聊斋到四大名著的杂谈,还有上古神器的传说,可以说,中国的本土文化是无穷无尽,数不胜数。可以这么说,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里面,中国是历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所以,我国的本土文化是否丰富?答案是肯定的。
五、如何将本土动画产业与本土文化资源结合从而实现发展
根据上述,我国的本土动画产业面临资金短缺、人才稀缺、投资盲目、政策力度不足等诸多因素,那么如何实现本土动画产业与资源结合发展,从而摆脱国外动画毒霸市场的窘境呢? 我认为首先要从基础做起,首先,应鼓励喜爱动画的民间画师向出版社、报社、杂志社投稿,让这些发行量较大的平台,成为日后的动画制造商提供例如大众对于作品的满意度、购买方向、对产品的认知度等一系列的信息,从而决定是否要进行动画的投资与制作。其次,通过一些前期宣传,让动画在没有制作之前先拥有大众对其的认知。从而为打开动画周边产品而进行铺垫,最后就是资金问题了,可以通过举行试映会来让一部分投资商决定是否投资,这样就有了比较坚实的资金基础。最后,还有一点,就是要提高作品的整体质量,剧集短一些是不会影响整体观赏性的,提出这点是由于我国的动画行业长久以来都是在日本和欧美动话的占据之下,所以,我国的动画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在观看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拿看到的作品和国外的作品相比较,所以,如果不能达到同一水平是很难打动受众的观看欲望的。致谢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他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三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三年的学习生活。注释:
[1]本文数据资料来自百度百科词条中国动画和百度百科词条中国动画片 [2]新华网2002年9月4日文章寻找中国动画发展之路
[3]豆瓣网2010年9月21日文章中国动画发展困境原因初探
第二篇:传统文化对动画的影响
传统文化设计节课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对动画的影响
姓名:苏锦涵
学号:1500410127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深深影响着动画艺术创作。在动画角色造型里,“形体”和“色彩”是构成角色造型两个要素,而“神韵”则是动画造型通过“形”和“色”散发的内在精。神文化特质。在进行造型创作时,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形”、“色”的借鉴和提炼,把握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赋予作品以个性鲜明的艺术神韵。
中国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像国画、京戏脸谱、皮影、剪纸、风筝、祥云图案、彩陶、紫砂壶、瓷器,敦煌壁画、如意、八卦等等,其绚丽多姿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为中国早期动画片的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出现了许多吸收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动画片造型设计的例子,如:《骄傲的将军》中的人物造型借鉴京剧脸谱形式;《猪八戒吃西瓜》采用了民间剪纸艺术样式,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九色鹿》融合了敦煌壁画艺术;1962年万氏兄弟制作的蜚声海内外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官》,其主角孙悟空、玉皇大帝、巨灵神和四大天王等的造型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民间年画、剪纸、京剧脸谱、门神等的形式风格,极具民族特征。巴黎《世界报》介绍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即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而近年来一些动画业界人士重新研究古老的皮影艺术应用于动画创作、把传统的水墨画与三维技术相结合制作动画片等等,也都赋予了动画造型及动画片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动画造型设计,不仅仅表现在对传统造型形式还包括对中国文悟传承。以现代对传统造型中的以改造、提炼和造型富有时代特性,可以提升动术品质和艺术感的引用、提炼,化精神的领的审美观念一些元素加运用,使动画色和民族个画作品的艺染力。在动画角色造型里,“形体”和“色彩”是构成角色造型两个要素,而“神韵”则是动画造型通过“形”和“色”散发的内在精神文化特质。在进行造型创作时,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形”、“色”的借鉴和提炼,把握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赋予作品以个性鲜明的艺术神韵。中国古老的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儒家、道家等多家学派思想的浸淫,使得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对应的,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和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艺术创作则是为了求得人与宇宙精神的和谐,故而与西方根深蒂固的人道精神和科学态度下所呈现的重写实与再现的艺术形象不同,中国的传统绘画,在造型上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讲究比例和透视的精确,而是主要凭目察心记,并在创作过程中总结积累经验,如身体比例有“肩担两头。立七坐五盘三半”之说,规范颜面的有“三庭五眼”,脸型则可用八个汉字概括,即“国、目、田、甲、由、申、用、风”,生动又形象。其表现形式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重客观再现而重主观表现。注重对物象整体造型的气势和神韵的营造,重视神的传达而不被外形所囿。与西方所重视的“焦点透视”、“光影明暗”等不同,中国传统艺术采用“散点透视”,讲究“气韵生动”,重视线的运用,以线条塑造物象的形体结构和体积,对线的把握和运用炉火纯青,在造型上更注重平面化和装饰性的处理,使形象富于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味。力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些传统的造型观念对于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有着很深的影响。动画角色造型中“形”的塑造,主要包括头部、身体和动作的设计。对头部的刻画主要为对头型、脸型和五官的描绘。在对五官的刻画上,尤为注重眼睛的“传神”作用。如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造型,造型师对猴子进行了夸张变形及拟人化的塑造,借鉴了京剧脸谱的形式加以简化,脸部的中央用红色心形把眼睛、鼻子和嘴统一在一起,以简练的线条概括嘴部,那双炯炯有神的双眼极富表情,传达出角色的喜怒哀乐。头上的软皮帽显示了猴子的顽皮与灵活,长腿细腰,短装打扮显示出猴子灵敏、机智、善武的个性特点。剧中人物的动作吸收了京戏的动作特征,具有很强的程式性和表现性。再如在动画电影“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骄傲的将军》当中,造型师对将军的脸部也进行了京戏脸谱化的设计。在京剧里,像“将军”这样威武、粗犷、豪迈的人物。一般是属于“净”角,“净”角是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类型。脸部化妆丰富多彩,俗称“花脸”。《骄傲的将军》里这个将军脸部线条粗且顿挫分明,浓密的络腮胡须,上扬的眉毛,倨傲的眼神,在京戏“大花脸”的基础上进行夸张、简化,显示了将军自信、固执、武断的性格特征。对于动画造型,动作的设计也极为重要。造型的神韵也可通过角色的表情姿态等来传达。片中角色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不光演绎了剧情,体现片子的节奏及动作的流畅性,还展现了角色的个性神韵等。如《骄傲的将军》里将军的形体身段、动作造型也均以京戏里“净”角所要求的粗线条勾勒,以突出扮演将军的性格和声势。比如将军得胜归来,文武百官恭立迎候。将军昂首挺胸,踱着方步,伴着锣鼓的节奏,一步一顿地迈向庆功宴会的情景,仿佛是京戏里的大将出场,韵味十足。而在众人的逢迎拍马中,将军的虚荣无限膨胀,沉湎于酒色歌舞不事操练武艺,所以外形日益臃肿,完全没有了昔日的英武。片中食客师爷是一个腰仿佛永远直不起来、溜须拍马、滑稽调笑式的角色,以京戏里的“丑”角,即“小花脸”的造型出现,鼻梁上醒目的白色图案强化了他狡猾、阿谀奉承的性格特征,其三角脸、白鼻子,夸张的表情动作,京味的念白腔调为全片增添了戏剧色彩。色彩对于塑造角色个性心理、渲染神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国家对于色彩有着不同的审美心理和用色习惯。在西方的造型艺术中,严谨理性的科学精神使得艺术家们热衷于对色彩与光的关系的研究。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绘画上使用的“明暗转移法”刻画人物身上微妙的光影过渡和古典主义对于体积、结构的真实塑造以及印象派对描绘瞬息万变的光线下自然景物的色彩变幻等等,无不体现了其对于“光色”、“光影”的重视,以客观的光影变化塑造体积,注重的是“条件色”对物象的影响。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艺术家们对色彩的主观把握。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以抽象的笔墨塑造物象,可以完全不考虑光源、比例关系,物象的体积、光色则体现在色与墨的“浓”、“淡”、“千”、“湿”的变化以及线条的起承转合、中,艺术家们趣的传达与主而我国早期直形式来表现的民族特色和娴引了世界的目
用笔的轻重繁简注重的是笔墨意观性灵的抒发。接以“水墨”的动画片以独特的熟的表现技巧吸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片中所呈现的画面造型写意、色彩淡雅、意境空灵。像在经典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里,以写意画的方式,抛开光影比例关系,在“似与不似之间”塑造人物。以墨代色,并在恰当处敷以淡彩,如给人物腰间的束带以红色,拂柳以浅绿,小鸟以嫩黄等色彩在黑自线条、墨色间进行渲染点缀,生动自然。画面人与景相互映衬,人物造型轻松写意,山水氤氲素净,情景交融,形神并至。散发出东方文化的审美意境。另外,像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都完美运用了墨与色塑造造型,朴素自然,气韵生动。我国的民间色彩体系,深受“五行”观(我国古代先哲把世界的物质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称为“五行“)的影响,各有与之相应的形状、质地、声音与颜色等。比如在颜色上,术对应为青、碧、绿色系列;火对应红、紫色系列;土对应黄、土黄色系列,金对应白,乳白色系列;水对应黑、蓝色系列。“五行”所传达的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情感,也是我国色彩审美观念的理论基础。在用色上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为主色,注重固有色的搭配运用,体现色彩的装饰意味。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生活经验赋予了色彩特定的民族心理意义,如红色象征热情、喜庆、吉利,在民间习俗里,喜事要贴红色喜字,红色剪纸,新娘要穿红色嫁衣,过年要用红纸书写对联、挂红灯笼等,红色容易让人联想到火、太阳、红旗、革命等;黄色在“五色”里,对应的方位为“中”,象征中央政权、威严,蓝色容易联想到天空、海洋、理智、感觉清凉等;绿色让人联想到生命、草地、希望等等。在民间年画里,红色的运用最为普遍,大红大绿等色彩鲜明饱和,画面设色鲜亮,对比强烈,渲染的是喜庆吉祥,而在戏曲脸谱里将色彩作为性格品质和身份地位的象征:红色象征忠勇侠义,白色阴险奸诈,黄色勇猛暴躁,紫色莽撞,金银色象征神仙妖怪,蓝色阴险,黑色刚毅等等。如在《骄傲的将军》里,将军在扛鼎射风铃时的服饰主要是红、黄、绿、蓝等纯色构成,对比鲜明而富有装饰性,显示了将军的威武勇猛,脸部的黄色象征了他性格暴躁、骄傲张扬。在我国的民间艺术里,长期的创作经验积累形成了许多对于用色配色的宝贵经验,像“红忌紫,紫厌黑,黄喜绿,绿爱红”;“粉笼黄,胜坛光”,“要想俏,带点孝,“红靠黄,亮晃晃”;“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等等。把握传统的设色习惯和用色规律,结合角色的性格身份形态进行色彩配置,才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为动画片增添光彩。如动画片《哪吒闹海》的人物造型也汲取了中国门神画、壁画的形式和色彩要素,以简练的线条,上青、绿、红、色彩,让人觉再如在《大闹脸部运用象征金色的眼影,衬托出其“火常穿的那套行
装饰的风格,配白、黑等常用的得既熟悉又新鲜。天宫》中孙悟空忠义勇敢的红色,绿色的眉毛,更眼金睛”的光彩。头上衣为鹅黄色,腰束短裙为虎皮纹样,裤子为鲜艳的大红色,脚上的靴子为纯黑色,脖子上的围巾为醒目的翠绿色,高纯度的黄、红、绿、黑色对比鲜明,衬托出猴子“神采奕奕,勇猛矫健”(万籁明语);太白金星的服饰主要用紫、黄、蓝、黑等颜色,白色的胡须和三角眼体现了他的温和又狡猾、谄媚的性格特征。从不同人物造型的色彩与设计,能够让人看出各自不同性格和身份,这也是角色设计的成功之处。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导语;了解中国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世界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时期对世界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调查方式为通过查阅文献,报刊了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分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现在意义。以及调查研究之后的心得体会。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灿烂的文明。通过查阅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古典哲学。在《易经》包含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基础现代数理逻辑也要依托于《易经》,《老子》思辩哲学应用于现代哲学、《孙子》应用于商战、《四书五经》对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朝鲜等影响更大,这些国家都是中国文化圈的成员。启蒙运动中,法国伏尔泰便利用了中国儒家思想,伏尔泰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伦理、人性观念、社会法则等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明代王阳明的学说还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第一本提到儒教的书《儒家道德》,1641年在伦敦出版。
2.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在现代战争中作用很大,就是航天也要用到。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彻底地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卜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更大。火箭也是中国首先发明的。中国漆器,中国冶铁和穿井技术都是世界最先出现的。中餐、中医也世界独具特色的。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动情地写道:“中国文献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和发现,考古证据或绘画实物证实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的或照搬采用的发明或发现一般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二项式系数排列,还是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相互转移的方法,或是第一台时钟中的擒纵装置,或韧性铸铁犁铧,或植物学与土壤学的开创,或皮肤与内脏的关系,或天花痘苗接种的发现——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居世界第一。”李约瑟著的长达2000万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向世界生动详实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伟大创造及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与影响。3.文化方面(狭义的)。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日本大化改新使其进入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圈也在这时形成。中国的文化在明代以前一直是世界领先。中国的城市发展对世界也有很大影响,宋代以前,世界是许多国家学习中国的城市建造。中国中古的开放时代为世界各国培养了许多各方面的人才。在艺术门类内,中国的书法、国画、诗歌独树一帜。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动作用。1570—1870年的300年间,西方国家出版的有关介绍中国文官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书籍竟多达70种。《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坛。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曾感慨地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举世闻名的中华武术,是我国民间流行最广泛的体育项目。千百年来,中华武术对世界武坛尤其是亚洲武坛有过重大影响。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武术震惊了世界。中国琴棋书画对世界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中国文化圈内的国家。
4.交通方面。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促进了各地的交流。四大发明除火药是元朝军队带去的其它都是经丝绸之路传过去的。
5.经济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等作物的国家,尤其水稻种植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世界上660多种主要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的就有136种,占20%以上,居世界第一。中国还是最早养蚕的国家,丝绸也是中国的重要发明。中国烧造的瓷器也是中国独特的创造,中国人china,就与陶瓷有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英国的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亚洲国小龙的发展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6.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确立了现代外交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人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幅员辽阔,中古时代经济文化一直世界领先,为世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跨越国界疆域时间等的限制,对不同国家的社会进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现代意义的探究主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怀人本
西方文化是以宗教为主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却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尽管中国古代礼仪中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祭祀等仪式,但神学始终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更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孝经》中则借孔子的名义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宋人邢 解释说:“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贵也。”
在《礼记·礼运》篇中,人们又进一步对人之所以异于万物的道理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如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礼记》也出现了“天下为公”的理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很在程度上来说是关注人生的文化,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讨论,也都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二)道德的教化
在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是不信教的,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所有社会问题,都由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引起。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可能真的不是很大,但事实上,中国的道德信仰系统却十分完备。
这一种道德信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我们需要的这种道德教化,不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约束,而是一种去伪存真的,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
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
《诗经》提出“夙夜在公”,《尚书·周官》提出“以公来私民其允怀”,都提倡注重整体精神,都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重视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香水偿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追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
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
另外,《尚书》中关于尧舜禹执政理念的记载就有“协和万邦”、“咸和万民”的名言,这表明,在国家尚未形成的时候,先民就已经把和谐作为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史伯的“和实生物”,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尚同”,“非攻”,老了的“知和曰常”,都以“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文化出力。
三 继承与更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
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继承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
总的来说,单说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再来谈取舍的问题。
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尤其要有自己的主见,一件事,首先要走进它,了解它,才能来评价它,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更不能随大流。
比如说说到传统文化的取舍上,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本身都不了解,只是完全听信别人的“经验”,就不可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适合我们的文化。而只有在学习中,我们才能既做到继承,又能尝试创新。
因此,我觉得,要想真正找到一条传统与现代兼并的属于中国的文化之路,我们首先要重视传统论,走进它,了解它,在大学中应该多开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对于大学生,则应该多看原籍,多自己独自思考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作为世界四大 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 影响,举世罕见。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独特的地理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也就对中国的发展和人文历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养育人的肉体,更滋养人的精神和灵魂。中国的传统 文化是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综合结果。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 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 统一及协调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确定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 “礼”为行为规范的道德模式,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 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这一传统的积极意义在于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 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 为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道德规范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仁的思想是有古代的大教育加大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他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但在今天看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都长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仁者,爱人”,儒家思想首先强调家庭内部的和睦有序,强调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的有序关系。儒家思想还把家庭内部的感情 交流推广到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爱护。“己所不 欲,勿施与人,”在社会交往中,儒家思想强调换位思考,从别人的立场为对方 考虑,这是人际交往的理想境界,是我们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要求“克己复 礼为仁” 孔子的“仁”与“礼”是紧密联系的。“礼”是指统治制度,包括各 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些特性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会出现一些以前社会所没有的特性。但是,无论社会是怎么发展,有些东西在人的内心是永恒的,历史的思想我们可以按照当今的时代背景重新加以解释,它也能发挥时代的光芒。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政治发展阶段中对孔子仁的思想采取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的态度,可以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提倡“天人合 一”,即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尊重与保护自然中谋生存,求发展。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 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扬“和为贵”、“和 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为此,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赢的“和合”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
中华文明自上古诞生之日起,就如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绵延至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 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
一个民族的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 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估量。而传统文化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所以我 们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是要 弘扬爱国主义,这是民族魂。诸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 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等等。在市场经济的 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这些民族精神的精华,必须通过认真的梳理、挖掘,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热情,“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 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 几千年薪火相传,对后代影响深远。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还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从最深处影响着包括当代中国外交在内的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致力于建立新的外交形象,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政策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外交;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长久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
文化通过影响一个国家的决策者的认知模型,影响他们对环境的感知,进而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正如诺威尔(John P.Lovell)所指出的,“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那些在每个社会中握有政治权力的人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将有许多文化根源。此外,在每个民族国家,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中发生的”。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宗教信仰及意识形态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者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而这些因素会在他们制定外交政策和进行外交行为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的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交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体现在外交思想的不同方面。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外交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儒家的“仁义”,“和合”,“天人合一”等思想,时至今日仍在我们的思想理论当中起到一定的影响,而在中国的外交理论当中仍然可以找到其历史思想的支撑。尤其是现代社会以来,“和合”命题始终是贯穿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一条主线,从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邓小平的和平外交理念,再到今天“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无一不是在“和合”思想和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的外交选择。尽管不同时期“仁义”在中国的外交中所具有的含义不同,但中国外交思想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或多或少地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始终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堪称是仁义外交、“儒家外交”;随着环境问题的世界化,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更是引起重视,成为环境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环境外交提供了传统的理论基础[3]。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这与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小农经济上,表现出一种“ 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理想是“和”。“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及战略目标。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规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以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中国政府就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和”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是“和而不同”哲学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辩证法中的儒家精华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典巧妙融合吸收和成功运用。其主张以和平作为各国相处的方式和目的,蕴含了“贵和”的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各国要承认彼此的差异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尊重这种不同,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谋求最终“共处、互利”和谐发展的国际环境,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和”非否定个性,和平共处而非消灭异己。“和而解”是解决国际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非爆发式的方式能够保持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相对平衡与稳定,同时也能够避免和化解矛盾冲突所造成的破坏。重视“和而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体现了一种博大的道德情怀,以“和而解”为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反映出道德价值取向。同时,也表现出中华民族在道德方面的宽容但不失原则的高尚一面。
中国提出“和平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以五千多年的中华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国家的发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扩式”的,即国家的发展崛起伴随着侵略战争、征服别国、并吞他国领土或建立殖民统治。这种方式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另一种方式是“内敛式”的,即发展崛起不向外扩张,不征服世界,不建立殖民地,而致力于本国各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无疑属于后者。在20世纪80年代在和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谋求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同时,进一步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为和平的长久存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主张为了谋求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推进世界和平事业[4]。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 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2002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江主席在布什图书馆发表演讲时引用《论语》“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中美之间、国家之间应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和”强调和平,和谐。在承认和尊重事物之间差异的同时,还要追求事物之间的协调和融合,达到和谐的状态。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在追求五种和谐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与家庭的和谐;四是人与人的和谐;五是国与国的和谐。“和谐世界”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追求“和”,或和谐的精神。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目的在于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崛起”源自和平,而“和平”又推进了崛起。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想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内在文化保障功能。因此,中国的崛起不会对它国构成潜在或实在的威胁。相反,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更为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模式和文化借鉴。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关系的历史带来新的范例和素材,证明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和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国家冲突这一千古难题。每个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无不根植于它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和合”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和”,指的是尚和平,重和睦;“合”,指的是讲融洽,求和谐。中华文化传统的这一核心精神,突出地表现为三大理念与追求:贵和慎战、包容兼蓄。中国的外交实践证明着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平自主,善结与国,慎战避战。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守护者,绝非世界和平的破坏者和威胁者。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实际生活出发,要求合理地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这种主张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对于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表明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生态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对我国制定环境政策,指导环境外交思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新世纪,我们放眼未来,发展并稳定多边,积极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全面发展,为促进全球环境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又要着眼于现实,认清形势,吸取传统文化的精粹,制定出正确的环境外交理论和政策,切实保护世界环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人 类和谐共生。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指出中国要着力培植文化软实力,这对于扩一大中国的影响力,推广沉淀了五千年的华人文化是很重要的。中国的外交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下,要着力从传统儒家文化中找寻适合于当今外交的有用理论价值,应用于我国外交思想理论的构建,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外交思想。一国制定和推行的对外政策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深受其植根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将进一步影响到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当前,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在国际事务中谋求合作,以及积极追求世界和谐的诚意和举动,也逐渐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信任,相信在未来的国际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台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外交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与收获。参考文献:
[1]谢慧.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期刊论文]-文化论坛.2011 [2]肖晞.牛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王丽丽.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关系[硕士论文]-青岛大学.2009 [4] 楚树龙.王青.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期刊论文]-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