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稿)[样例5]

时间:2019-05-14 03:3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稿)》。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稿)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遵义市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为例

摘 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农民、农村和农业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边缘,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市场理念模糊,农村经济并没有实际发挥其重要作用,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加大。城镇化发展则成为着力解决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路径。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主要途径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稳固发展成为可能和现实。农村集贸市场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小城镇的发展、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繁荣农村市场、农村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遵义市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为研究视角,探讨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从而研究采取有效对策,着力推进农村集贸市场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本人主要从解放思想,转变政治职能,构建公平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完善的农村集贸市场发展体系,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发展,提高农民、农村集贸市场经营者素质,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监管力度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集贸市场 市场经济 和谐社会

一、导 论

(一)问题提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至改革开放以来,1982、1983年的中央1 号文件、1987年的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我们看到农民、农村和农业由于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边缘,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市场理念模糊,农村经济并没有实际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在国家经济总体上发展较快的背景下,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加大,城乡二元机构明显,与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背离。这种城乡差距在西部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更加明显。因此,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党的“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看见了这种差距并以城镇化发展作为着力解决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路径。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就是发展小城镇,着力发挥小城镇的重要作用。但是,这又有一个悖离难题摆在面前。小城镇化的前提是农村商品的市场化、国际化,其根本在于农村商品的集贸市场的市场现代化、国际化。由于农民、农村和农业身上并没有多少“现代性”的品格体现,现代农民、农村和农民的意识和趋势并不明显。而作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市场经济生活的主要领域——集贸市场,其市场化水平不高,再由于社会对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的偏差、过去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在农村集贸市场发展中的制度设计的缺陷、农村文化科技落后、农民、农村小农意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法制不健全等原因,都使得农村集贸市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今天城镇化发展和小城镇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的悖理难题已经不适应其发展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在城乡一体化的呼声下,如何研究农村集贸市场的良性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必然要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部平衡,以及自然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使得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主要途径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稳固发展成为可能和现实。

(二)研究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至改革开放以来,1982、1983 年的中央1 号文件、1987 年的中央5 号文件和1991 年的中央1 号文件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表明了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开始,并将经济建设的主旋律贯彻至今。由于农民、农村和农业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边缘,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市场理念模糊,农村经济并没有实际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在国家经济总体上发展较快的背景下,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加大,城乡二元机构明显,与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背离。这种城乡差距在西部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更加明显。因此,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党的“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看见了这种差距并以城镇化发展作为着力解决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路径。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学者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思考,以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一般来说,从对研究的现状来看,新农村下的农村集贸市场的研究,主要还是政府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人员、专业从业人员和专家,大部分都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研究经验,甚至一些本身就从事政府基层机构的相关从业人员、公务员等。但是,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将触角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尤其是结合中国“三农”问题进行,专门对新农村背景中的农村集贸市场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的成果还不多。

在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中,主题中带有“ “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镇化发展”关键词的研究论文不计其数,就从2000年开始收索就有几千篇,还不包括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硕士、博士研究论文其中不乏为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专门从事者。为主题的收索,从2000年以来,就有上千篇研究论文,还不包括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硕士、博士研究论文。这些研究课题和成果都主要局限在对国家至改革开放以来,1982、1983 年的中央1 号文件、1987 年的中央5 号文件和1991 年的中央1 号文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解读和研究,尤其是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的政策的解读和诠释。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视角,从经济、文化、城乡统筹、农民农村利益、土地建设为研究方向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也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的视角的综合研究比较多,成果也比较显著。这与国家至新世纪以来重视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是分不开的,也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早期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有关系。

郭杰忠比较早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含义做出了全面而清晰地界定。他在2005 年7月撰文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文明状态”。张晓山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 字方针出发,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做了界定。谢来位从公共政策体系方面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是农村公共政策体系建构的目标体系。徐勇从国家整合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理性分析。韩俊则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马晓河认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首先解决农民最需要、最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些内容包括“六通、五改、两建设、一提高”。温铁军则从政策层面进一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做出了解读。他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不再过多的强调经济增长;而是不再单纯的强调城市化。林毅夫则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既包含了过去“三农”政策所强调的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内容,也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同时也包含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既是过去“三农”政策的延续,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已到了需要解决城乡在收入、生活等方面差距的新社会发展阶段。

“十一五”规划以来,国家积极推进城镇化,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进过程中,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初见成效。尤其是以贸易为重要途径的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城乡资源得到整合和协调。有部分研究者开始以新农村建设为特殊视角进行研究。胡必亮就提出将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将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一是通过村镇聚合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将村庄整合到城镇体系之中;二是通过发展城市区和城市带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将城镇系统延伸到乡村系统之中。陈继宁从新农村建设过程本身来分析,新农村建设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新农村,二是城镇化。通过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大量农民进入城市,部分农村变成城镇,有利于加速城镇化的发展。陆大道则提出进行城镇好是必要的,但是应该避免过度城镇化。而集中于农村集贸市场的研究者来说,他们对乡村集市及集市贸易进的研究,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对集市的起源与发生、集市贸易的发展、集市的功能、集市贸易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等。总的来说,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出现了一些具有较高质量的研究乡村集市的专著,研究中更加关注现实问题,视角更为新颖,不再局限于经济史和社会史的视角。但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视野还不够开阔、缺乏从管理学、市场经济、社会学、法制规划等方面综合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尤其是对城乡发展变化和农村集贸市场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影响的海很少关注。而且本身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研究比较少,甚至在中国期刊网中收索的以“农村集贸市场”的论文只有十几篇,其中还以城镇化发展的主题有关,这凸显我们对于农村集市贸易问题的重视仍然不够。农村集市贸易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中心、农村商业流通的主要领域,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能否正确认识农村集市贸易问题,是关系到能否更好地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问题,更是事关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问题,这也是今后对集贸市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也使本论文的研究成为可能。

国外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集贸市场的研究,就作者的采用各种资源和途径进行的研究考证以及能力范围之内发现,国外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在于从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角度对中国农村集贸市场的考察研究,如弗里德曼(Friedman)等人以区域史的研究视角对农村集市的发展变迁过程进行了历史的描述。他们就河北省五公村的乡村社会变迁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其中描绘了一条清晰的农村集市贸易变迁线。施坚雅以集市的基本情况为立论根据,对集市的规模、结构、功能、特点和集市的设置、管理等进行分析。关于集市的结构,施坚雅认为集市呈等六边形结构排列。他运用中心地理论研究中国的乡村集市,以四川省为典型事例,认为中国的基层墟市、大市集、市镇是一个层级性的整体,基层墟市(集市)围绕中心市场按照等六边形结构排列。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研究还比较少。当然,也可能由于作者本身的资料掌握、视野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不足。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至改革开放以来,1982、1983 年的中央1 号文件、1987 年的中央5 号文件和1991 年的中央1 号文件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表明了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开始,并将经济建设的主旋律贯彻至今。但是,农民、农村和农业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边缘,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市场理念模糊,农村经济并没有实际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在国家经济总体上发展较快的背景下,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加大,城乡二元机构明显,与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背离。这种城乡差距在西部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更加明显。因此,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党的“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看见了这种差距并以城镇化发展作为着力解决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路径。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就是发展小城镇,着力发挥小城镇的重要作用。但是,这又有一个悖理难题摆在面前。小城镇化的前提是农村商品的市场化、国际化,其根本在于农村商品的集贸市场的市场现代化、国际化。由于农民、农村和农业身上并没有多少“现代性”的品格体现,现代农民、农村和农民的意识和趋势并不明显。而作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市场经济生活的主要领域——集贸市场,其市场化水平不高,再由于社会对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的偏差、过去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在农村集贸市场发展中的制度设计的缺陷、农村文化科技落后、农民、农村小农意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法制不健全等原因,都使得农村集贸市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今天城镇化发展和小城镇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的悖理难题已经不适应其发展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在城乡一体化的呼声下,如何研究农村集贸市场的良性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对于本身从事政府服务内容的基层干部来说,更是必需要做的一项基础工作。这也是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和目的。

虽然由于种种的原因,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相对城市各种贸易市场来说比较落后,其管理、规划、制度建设以及市场化引导都需要加强。但是,由于在中国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空前重视,我国农村集贸市场较过去来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集贸市场已由最初的街头地摊逐渐形成规模化,并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特别在一些发达城市相匹配的农村,集贸市场已经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城乡产品交易的平台。中国农村集贸市场的兴起与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来说都是一个无比利好的信号。因此,进一步对农村集贸市场的市场体系、规划管理、市场引导、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拓展农村集贸市场的影响力、推动力,对于农民基本需求的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实现,都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当前,纵观国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下的农村集贸市场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的研究者的研究视角都还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的研究,对于农村集贸市场在新农村发展背景下的综合研究还不多,具有影响力的成果更是不多。因此,如何就建立一个统一、开放、规范、平等、有序的农村集贸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在理论深度上还有较大的研究潜力和研究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集贸市场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空前重视,我国农村集贸市场较过去来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集贸市场已由最初的街头地摊逐渐形成规模化,并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产品的流通、丰富农村农民的生活、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在一些发达城市相匹配的农村,集贸市场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活跃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富裕农村百姓的主要经济载体和推动力。可以说,中国农村集贸市场的兴起与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来说都是一个无比利好的信号。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和战略意义 1.涵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近年国家社会经济形势以及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和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概念,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因此,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的界定,是从我国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采取何种措施和政策,实现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的某些目标角度来说的。一般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在这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农村的发展状况和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策,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的政策。

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和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逐步改变不利于中国城乡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状,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解决农村穷、农民苦、农业落后的问题。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确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经济行业到文化行业,从政府官员到普通老百姓,都在一直在议论或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也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的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和政策,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城乡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2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2.战略意义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目的就是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这一目标,可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有了明确的意义。

(1)是解决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路径

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来看,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现代化道路是必然路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由农村的自主合作的改革道路开始到整个城镇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城镇化的发展来带动的,尤其是城市工业化的道路。到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止,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重要发展高度,基本上实现了大部分地方的城镇化,但由此带来的是城乡差距的两极分化、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阵痛。一方面,城镇化看似基本上达到了城镇化的要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成型;另一方面,农业、农业和农民并没有真正改变落后的面貌,尤其是本身处在西部不发达的地区的农村社会。因此,要解决这种城乡差距明显的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城镇居民与农民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为这种理想提供了可参考的政策路径。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工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的现代化,也是城镇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任何一方面的现代化实现与否,都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命运。但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城镇的现代化与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越来越趋于不平衡、不和谐。尤其是截止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二元格局和城乡不协调发展的局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障碍。因此,只有解决了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城镇和农村共同的现代化之路。

(3)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

一般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当前,“三农”问题却是现代化建设中任务最重、形势最紧迫、道路最复杂、目标最艰巨的环节。“三农问题”的出现,不但加重了城乡结构中不平衡的二元格局,也是制约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下,探索农村社会中各项发展的重要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

(二)农村集贸市场的涵义和特点 1.涵义

农村集贸市场是联系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重要纽带,是农产品主要的供应场所和流通渠道,是具有公益性的市政基础设施。一般来说,农村集贸市场是一定的时间间隔,一定地点,周边农村居民聚集进行交易的场所。3从国家法律法规对市场经济宏观管理的角度来说,农村集贸市场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市场登记的下列农副产品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和综合市场。这也是作者研究中对农村集贸市场的涵义的界定角度。一般来说,现在我们国家的农村集贸市场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建在乡村中的农副产品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和综合市场,主要是从传统的集散市场演变而来;另外一种是建立在农村和城镇交界的农副产品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和综合市场。本人的“农村集贸市场”兼指这两种,作者的研究角度也是基于这两种集贸市场进行。

2.特点

农村集贸市场特指在农村社会中发挥农副产品市场、日用工业品交易功能的场所,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市场形式,也是连接农村与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虽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和乡村的距离逐渐缩小,但是并没有改变农村集贸市场乡村地域性的特点。

农村集贸市场一般是经营农户产品和农业发展相关的如建材、五金、农药等的综合型市场,其建筑面积在大约200-1500平方米不等,主要视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市场地位的不同而定,主要以一个个摊位或门店的形式存在。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民、农村和农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现在的农村集贸市场多采取市场交易大棚形式,运用大跨度、大空间的钢架结构,甚至有条件的建成为封闭的室内市场。

(三)农村集贸市场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二十字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根本在于如何带动农村市场经济的繁荣,创新农村经济基础,改变农民苦、农村穷、农业落后的局面。要改变这种局面,以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则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1.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繁荣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活力、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丰富、流通领域的畅通以及农村经济的繁荣,必须依托农村集贸市场的经济促进、市场繁荣以及城乡发展的纽带等作用,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照办活仿照其他国家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模式,必须要结合我国长期的农业文化传统以及产业分布广的特点,着力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积极发展农村集贸市场,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因此,要借助农村集贸市场这一有效载体,将农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以及农业生产中工业品的供给与流通等环节连结成成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健康的农村产业化格局。以遵义市红花冈区为例,自2008年以来,全区60多个农村集贸市场基本上完成了城乡连结的纽带作用,实现了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布局,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粮油等为主体的加工、包装、生存等产业格局,并通过集贸市场的带动,让一些具有条件的农村建立产品专门供应基地,依托产品基地培育具有一定特色和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和龙头产品,进一步提高其市场化和产业化。如经过深加工和包装的具有一定影响的“海龙米”品牌的打造,正是在农村集贸市场产业化发展中发展起来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

2.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

农村集贸市场是实现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建设农村集贸市场,首先推动的是集贸市场周围农村社会经济的市场化发展,使得农业得发展,农村得繁荣,农民得收入,改变了农村传统的小农经济格局,实现以市场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发展,以发展带动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农村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状况发生了根本转变,实现了城乡一体的生活、生产和流通格局。这时候,农村社会不必要羡慕城镇的生活生产方式,因为农村在农村集贸市场的带动下,也在悄然的改变农村小农经济格局,逐步步入城镇化道路。

3.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农村集贸市场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对信息、技术、管理、服务和科技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经营者,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信息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要,这些都迫使农村、农民不得不改变生活和生存方式,不得不得接受新的技术和知识要求,培养现代市场意识和管理意识,农民和农村在集贸市场改变改变经济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文化面貌、精神面貌,尤其是城市的生活方式悄然改变了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推动下,农村和农民有这样的一种结论:没有文化,农民都不好当。

4.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繁荣农村市场、农村经济

农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载体,也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是重要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市场。当前,我国正处在“十二五”发展的起步之年,其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方式是其重要的内容。但是,农村是我国人口最对、面积最广的经济区域,也是目标市场经济最薄弱的区域,这里有巨大的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发展空间,这都依赖农村集贸市场的连接拉动。农产品的销售和深加工,都有赖农村集贸市场来实现,对农村生活、生产所需工业品的供给也有赖农村集贸市场来实现。因此,农村集贸市场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繁荣程度,也影响整个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集贸市场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就很难实现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贸市场的出现,解决了农村市场经济不高的问题,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也推动了农村与城镇市场经济的共同发展。从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的繁荣程度我们可以看出,那个地方的农村集贸市场比较繁荣,当地的社会经济也相对比较好。就以遵义市红花冈为例,目前总共有约60家农村集贸市场,其中长征镇、南关镇和新浦镇占了约整个红花冈农村集贸市场的2/3,而这三镇的经济总量也占了红花冈农村经济的总量的约1/3。因此,农村集贸市场虽然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却是农村市场经济繁荣程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三、遵义市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的现状研究

遵义市红花冈区作为遵义市最大的农村集贸市场分部地,也是遵义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村集贸市场,繁荣农村市场经济,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集贸市场的基本状况 1.分布逐渐合理,结构趋于完善

据初步统计,截止2010年底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共计60个左右,分别分布长征镇、南关镇、新浦镇、海龙镇、深溪镇等主要集镇上,几乎包括了红花冈农村乡镇。总体上来说,遵义市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基本上呈现瞒足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立足农村,以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来不断健全农村集贸市场网络,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共存发展的农村集贸市场格局。

2.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在2008年,红花冈区30个农村集贸市场年交易额约35505万元。并在2009年-2010年之间,在原有30个基础上,投入500万新建和改造了约30个农村集贸市场,基本形成专业与综合、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农村集贸市场体系。这60多个集贸市场,几乎承担了红花冈区农产品的流通和工业用品的流通任务,也繁荣了农村的市场经济,改变了农村自主经营和管理的小农经济模式。集贸市场经营者带动给整个农村集贸市场体系的市场经济意识明显加强。在农村集贸市场中,生产、销售和流通中的个环节中,人们都开始利用市场规则有意识地进行技术加工、包装、市场营销、产地认证等。如通过农村集贸市场走出来的“湄潭翠叶”、“风岗”(米、油)等。通过农村集贸市场,不但盘活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市场,而且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农村地方产品品牌,甚至保护发展了民族品牌、文化遗产。

(二)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作者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得到飞速发展,并且初步形成了以农村集贸市场为纽带的农村市场经济格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遵义市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社会本身的小农经济传统意识等的影响,当前的农村集贸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

1.农村集贸市场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规划布局建设不尽合理。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农村集贸市场的总体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农村集贸市场总体缺少、实际建设合理性等方面都越显不适应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部分地方农村集贸市场缺少,建设简陋,容量不足,基础设施缺乏,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也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在建设农村集贸市场时不考虑实际,求大求新,重复建设,结果有场无市,市场建设效益低下,导致资源财富的严重浪费。在红花冈区就有很多初具规模的农村集贸市场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缺少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往往沿交通干线布局,以街为市线状发展,既影响了镇容街貌,阻碍了交通,也不利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档次不高,存在安全隐患。现有农村集贸市场多数属于传统型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改建、新建的农村集贸市场档次也不高,市场设备简陋,配套设施不全,现代化信息系统不完善。农村集贸市场大多是砖混、砖木和露天简易钢架雨棚结构。此外,农村集贸市场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检测管理不到位,火灾安全隐患、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3.内外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市场设施档次普遍偏低,购物环境差。大部分市场多年来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单一,与快速发展的城市不相适应。农村集贸市场环境“脏、乱、差”问题是制约农村集贸市场提档升级的主要因素。一是市场内部环境因基础设施不配套或老化,市场没有蔬菜检测等必需设备,造成部分市场地面污水横流、部分市场棚顶不能遮风挡雨。还有部分市场缺乏硬件设施,如活禽宰杀专门设施、熟食摊位防蝇设施、水产摊位排水设施等,也是市场内部环境“脏、乱、差”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市场外部环境因部分市场摊位有限或因小菜贩不愿进场交易以及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场外随处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现象,场外环境卫生问题也比较突出。

4.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农村集贸市场管理涉及商务、工商、规划、城管、安监等多个部门,但未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目前,农村集贸市场按管理性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2001年实行“管办分离”从工商部门划出,具体由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管理,硬软件条件相对较好、运转相对有序,但这部分市场只占城区农村集贸市场的9%;另一部分是社会多元化投资兴办的市场,安全隐患等问题较多的正是这部分市场。对于后一部分市场,商务部门有管理职能却无管理手段,既无市场管理执法权,又无市场经营许可权。由于统一集中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造成了大部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无序,也造成了诸多问题的产生。

5.职能部门缺乏协调,造成食品安全存在隐患。与市场监管有关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比如,卫生证办理难,造成各农村集贸市场普遍存在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现象,一些食品经营业户无健康证;“三防设施”、“工作服帽”等不到位、不统一。

6.市场开办单位缺乏做大做强意识,管理水平较低。表现在:绝大多数市场开办单位重收费轻建设、轻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落实不到位;没有争先创优意识,出租摊位(房屋)后对经营业户后续管理不够,造成行市、门头装潢混乱等现象。

7.农村集贸市场建设资金短缺,建市场的优惠措施不到位。这是影响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村集贸市场资金需要量较大,这对于财政状况普遍紧张的乡镇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因此,许多乡镇政府虽然认识到了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却力不从心,拿不出钱来建市场,甚至于建设市场的一些优惠措施也不能到位。

8.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化农村集贸市场不多,辐射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辐射能力较弱。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三)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对遵义市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的调查了解来看,以上所存在的问题看似遵义市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自己本身的原因和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的。但是,从整个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着共同的深层次的问题的原因,归咎在一起还是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农村、农民以及社会经济的原因。

1.农民、农村和农业的观念意识落后,现代化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品牌意识等不强

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者主要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其大部分来自城市周边的农村。作者就遵义市红花岗区农村集贸市场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者超过90%来自集贸市场周边的乡镇农民,只有个别部分是来自下岗工人和手工业者。因此,农民受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在长期作为农业为主导的国家,从长期的实际政策对农村社会的忽略发展来,决定了农民、农村和农业很难得到大量的人力、资金、技术支持。虽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看,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也还没有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经济的面貌。

而从整个农村系统来看,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掌握现代的农业技术,现代化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品牌意识等不强。思想保守,观念成旧,很难担当集贸市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作用;其次是对集贸市场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少农村集贸市场对集贸市场的理解还多停留在买卖商品、交换产品的传统集贸市场理解,对集贸市场的市场经济意识、技术支持、产品包装、农产品与生活用工业产品合理流动、消费模式、品牌经营等等几乎一致的缺乏。因此,农村集贸市场还很难从现代化的市场发展角度思考如何经营、发展农村集贸市场。

2.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制度设计缺陷,使农村集贸市场一定时期内游离于市场体系之外

当前,除了靠近城镇新建的农村集贸市场外,大多数农村集贸市场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农产品集散地和交易流通场所。县乡村各级政府在这些市场调节管理的作用也各有不同。现有政府机构或其他公共管理部门制度设计的缺陷,使得农村集贸市场很很长的时期有利于市场体系之外。首先,政府和其他的公共管理部门缺乏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统一管理和约束。一般来说,政府只是理顺了由政府出资或者在城镇中生存的农村集贸市场与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相对职责和权限比较明确。但是那些大多数长期就存在乡村社会中的集贸市场,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却缺乏制度供给,很大程度上由这些集贸市场自生自灭。同时,那些本身有政府或公共管理部门提供各种支持的农村集贸市场,由于大市场建立后的管理权限和归属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市场后期如何运行、管理以及收益分配等,都存在很大的制度缺陷,很多有政府出资的农村集贸市场由于有市场业主、市场经营者以及政府和相关公共管理部门的共同参营,其管理归属和收益归属比较混乱。

3.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从作者对红花冈区农村集贸市场的调查研究来看,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很不平衡。对于具有地域优势以及良好经营基础的农村集贸市场,发展比较块,发展规模比较大,效益也比较好,而大部分的农村集贸市场也分布在这些地方。遵义市红花冈区60多个农村集贸市场,具有经济效益且规模比较大的多集中在遵义市城乡距离较近的地方,其地域优势和经济发展条件比较明显。大多数乡镇集贸市场还停留在市场经济与小农经济交替存在的环境中。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靠近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市场经济意识比较强,对集贸市场的市场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意识比较浓,得到的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分的各种支持也比较多。而且,这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一旦形成,更加剧了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的差距。

4.农村集贸市场体系不完善

尽管我国大部分的农村集贸市场有市场经济的意识,但是整体的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在监管制度、市场分布、市场经营、市场意识以及市场价值理解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都体现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很多农村集贸市场市场体系不完善。我国农村的市场经济建设明显的落后与城镇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系的不完善,市场环境也在短时间很难改善,市场中产品供应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推动也很难实现,加之缺少影响力大、品牌效果突出,竞争力强、效益较好的集贸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完善的体系很难在短时间里建立。从当前全国普遍出现的食品安全危机来看,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农村集贸市场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得理,管理制度缺陷,从业人员素质差,市场经济道德价值不高分不开的。这不是那个行业,也不是那一个从业者的错,也不是只单纯改变某一个环节就能改变的问题,根本上要培育完善的现代农村集贸市场体系。

5.农村教育、文化科技相对落后

农村一直是我国教育和文化科技落后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长期的农业文明的历史、占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农村的教育、文化科技相对比较落后,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者大部分是来自农民阶层,他们多数承担者农闲时是集贸市场经营者,农忙是农民的双重角色,他们总体上的农业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意识、市场经济知识和意识都不强。正因为农民、农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缺乏技术、知识以及市场经济的管理能力和意识,对农村贸易市场化的趋势认识不足,甚至害怕市场化的冲击,根本上制约了农村集贸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四、以农村集贸市场为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解决农村集贸市场则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集贸市场

转变观念,一是要转变农业、农村和农民就是贫困、落后和低层次生活的代名词,要在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上,将农村社会中的发展提高到现代化发展的高度,是整个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的高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农村集贸市场缺乏现代性的市场经济意识,优秀的管理者、经济人才很难选择到所谓偏远落后的农村就业发展,高素质人才更是不可能回到农村。俗语说“鱼跃龙门”,连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都不愿选择回到农村社会去施展自己。农村集贸市场作为和谐新农村的一个和组成部分以及平台,更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发挥农村市场在整个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农村集贸市场在社会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当前,老百姓的生活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情况下,将农村集贸市场在和谐农村社会、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丰富社会生活中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改变农村集贸场脏、乱、差、俗的局面,使农村集贸市场成为绿色、健康、繁荣的代名词。

二是要农村社会传统的或现存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方式与市场经济文化相结合,走基于民俗民风尊重的市场化道路,让农村社会在市场化过程中得到实惠。过去在小农经济的年代里,人们往往重视农业生产过程而轻视产品流通过程,在传统生活习俗中,并没有把现代化的商品流通服务放在正确的位置。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集贸市场的市场地位、作用及其改造提升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和培育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位置。

(二)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发挥政府基层组织在市场中的调控和监督作用

在县乡村基层政府职能改革的基础上,着重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由管理者、决策者转变为服务者、引导者的角色。要大力构建县乡村各级农村集贸市场管理服务机构,提高政府基层组织在服务和引导农村集贸市场的主导作用。首先,县乡村以下政府机构,要站在公共服务机构的角度,将社会公共服务的政策、精神落实在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服务功能中,使农村社会在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繁荣中得到实惠。其次,解决角色缺失的问题。目前县乡村以下政府机构,还是当县太爷、衙门的的角色,高高在上,并没有体现出在当前农村社会经济中公共服务型机构的角色职能,还市场主体给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村集贸市场经营者,没有认识到他们才是农村集贸市场的主体。县乡村以下政府机构重点做好农村集贸市场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理念供给、技术支持,并且要在农村集贸市场的整体运营过程中发挥政府服务、市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整体效应。

在具体的服务管理过程中,理顺农村集贸市场管理体制,强化镇、乡、街管理服务主体责任。镇、乡、街要创新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管理方式,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便民利民”为指导,加快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发展便民店、放心店、绿色店,鼓励超市增加农产品供应,满足辖区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推进各乡村现有农村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支持“农改超”,全面改善农村集贸市场环境,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品质;加大露天市场取缔力度,规范农村集贸市场发展,防止无序经营,维护合法经营者利益。

政府机构管理服务过程中,树立营销理念,推进品牌经营,开展相关法规和政策宣传,组织开展文明经商活动和创星级市场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集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扶持政策,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并实行必要的考核制度,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快农村集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步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政府主导为主、市场运作为辅”的原则,将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管理作为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纳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

(三)构建公平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

农村集贸市场是连接城乡发展的重要纽带,是改变城乡两极格局、缩小差距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地规划好农村集贸市场不但有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小城镇的快速有序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集贸市场,在优先考虑、协调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从政策扶持、资金配套和技术支持方面优先给于乡村发展,由城镇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来改变当前城乡集贸市场不均衡的局面。

当前,正因为农村集贸市场发展本身在政策扶持、资金配套、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不公,使得那些本身原理城镇的偏远农村集贸市场得不“关爱”和支持,完全靠自主的管理生存以及传统习俗的维系而奄奄一息。而靠近城镇的农村集贸市场,是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的门庭、脸面,往往得到的基于以上的支持比较多,发展相对较快,这加剧了城乡两极格局,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背道而驰。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和支持,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要在公平的理念下,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经济特点、各农村集贸市场所处的区位、交通、地形地势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要求上,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村集贸市场发展格局。

(四)构建完善的农村集贸市场发展体系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整体和谐发展来看,要实现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的根本转变,必须要培育建立完善的农村集贸市场发展体系。过去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农村、农业和农民比较分散,各地集贸市场之间、农民之间、经营者之间主要是通过自主的力量在整个发展体系中发挥作用,很难实现集贸市场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最优化的市场配置。

1.创建合理布局的市场项目,完善集贸市场体系。按照地域分布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集贸市场。要有规划的创建和扩建各种功能和配套设施齐全的农村集贸市场,要实现每个乡镇至少一个满足当地农产品和生活工业品流通的贸易市场,切记在布局构建中“嫌贫爱富”,只建效益好、市场大、离中心城镇较近的集贸市场。集贸市场的功能要依据当地不同的经济传统进行定位,如各种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综合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生活集贸市场等,完善各乡村、镇村之间以及镇城之间的市场流通网络。

2.增强农村集贸市场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经济效率。完善的农村集贸市场要靠良性运营的市场环境来保障,没有市场效应,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发展。市场化和经济效率在农村集贸市场中来看,主要设计两个方面的东西,一是市场管理服务水平的高低,二是是否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并能改善、丰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要紧紧抓住农村社会以及城镇经济发展需求,把握新趋势、新发展,不断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集贸市场在百姓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3.构建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是保证农村集贸市场健康发展的体制安排和法制规定的总称,包括市场界定制度、市场资源配置、产品流通、信誉诚信保障以及运营机制方面的内容。农村集贸市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尽量按照市场机制和规则,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发展、实现多种经济方式共同发展,在国家政策导向和法制规定的范围内,把握农村集贸市场定位,配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畅通产品流通渠道、保证产品质量和市场生命而制定出相应的规则,共同去维护发展农村集贸市场,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作用。

(五)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发展,提高农民、农村集贸市场经营者素质 人力资源因素是影响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的潜在因素。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看,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必须仰仗培育新型农民和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集贸市场经营者,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从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者大部分是来自农民阶层,他们多数承担者农闲时是集贸市场经营者,农忙是农民的双重角色。因此,农民是实现农村集贸市场长局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新型农村集贸市场市场化、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引导农产品现代化、品牌化的重要推动力。

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政府组织的力量,提高农民和集贸市场经营者的素质,包括农业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意识、市场经济知识和意识。立足培育农民和集贸市场经营者的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经济意识,推进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将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培育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并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文化下乡活动、技术培训班、经济政策宣讲及选择性考察观摩等活动,面向整个农村社会经济体系,把农产品生产、加工与产品流通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起来,适应现代农村集贸市场需求,培育具有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农村市场经济主体。

重点加强集贸市场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抓好农村集贸市场管理人员、经营者等各类人员的素质建设。要实行分级培训,各级政府、部门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一方面,提高农村集贸市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技能,为下来实施持证上岗、普及应用电子监管手段和实现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增强市场管理人员和经营者的为民意识、服务意识、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人人自觉维护市场秩序,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六)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监管力度,保证农村集贸市场的健康发展 坚持“谁开办、谁受益、谁负责”原则,落实农村集贸市场业主主体责任,督促业主主动承担农村集贸市场设施维护、升级改造、卫生、治安、消防等责任。要求业主严把经营户资格审查,督促经营户自觉遵守卫生、消毒、安全等制度,切实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秩序。同时,商务、工商等政府部门要指导农村集贸市场组建行业协会,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自律活动,不断提高市场业主、管理者、经营者素质,建立完善“部门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农村集贸市场管理机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引下,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主办者、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强化市场主办者责任,建立健全农村集贸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水平,促进我市农村集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部门协调,消除管理真空。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卫生、工商、环保部门定期联合办公,必要时定期共同到农村集贸市场,根据各自职能对经营者及经营场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切实加强服务,针对市场和业户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重点解决卫生部门办理卫生许可证门槛过高、周期过长的问题。

(七)培育健康的农村集贸市场运行环境

培育完善的农村集贸市场健康运行的环境,必须将市场的自主管理和政府或管理机构的依法管理相结合。一方面要发挥农村集贸市场市场主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运行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将强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的宏观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保障健康的市场运行环境,尤其是加大依法管理的力度。要发挥集贸市场自主运行和政府相关机构监督管理的两级运行机制,明确市场运行的政策程序,对决定某个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关键是的市场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的运行机制。

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农村集贸市场升级改造资金以市场业主或经营者自筹、政府以奖代补的运行制度。同时,要根据各农村集贸市场所处的不同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于确实存在资金困难而无力改造的农村集贸市场,要给于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并从将来的市场运行的经济收益来解决部分的补偿。对无主市场或市场业主自愿放弃改造的应该考虑政府财政安排资金升级改造,改造完毕后由政府相关的市场服务管理机构负责经营管理,可以安排失地农民和下岗再就业人员,这样,即增加公益性岗位,又确保农村集贸市场的顺利建设。

(八)以品牌战略推进农村集贸市场跨越式发展

发展特色产品、培育特色品牌,是农村集贸市场的战略途径,也是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注重有特色的专业化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都十分重大。依托农村集贸市场,发展实现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协调一致的特色农业经济品牌,不仅有利于农产品走向市场,占领市场,更有利于实现农村产业化的发展。任何优秀的农产品销售流通,大部分都要通过农村集贸市场的推广,这对于打造农业产品品牌以及集贸市场本身的品牌效应都是一条可靠的途径。

但是,特色的产品和集贸市场品牌的建设,决不能脱离其区域基础而盲目建设。因为其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较广阔的腹地、较高的门槛购买力、较佳的区位和相对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在农村集贸市场品牌的打造过程中,应慎重考虑,在经过综合比较和优选的基础上,注意发挥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把农村集贸市场有步骤、谨慎地改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农村集贸市场。同时,在市场建筑的设计上既要先进又要富有地方特色,满足经商居住多方面的需要,并讲究建筑的风格、造型、色彩,体观时代风貌,把良好的文化环境融入市场当中。

(九)新建现代化的农村集贸市场

加强对农村集贸市场规划建设的调控引导和规划布局,坚持规划先行,维护规划权威性,建立和实行农村集贸市场建设论证制度,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商务部门要会同建设、规划等部门在城市、村镇总体规划基础上科学编制城乡农村集贸市场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其布点、规模和功能,引导、推广“农改超”和社区便民菜店等模式。国土、建设部门在办理商品住宅用地和规划时,应征求商务部门对辖区农村集贸市场布局的意见。主城区农村集贸市场布局应与区域人口状况及需求相适应,应符合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将社区建设、小集镇建设与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在主城区初步形成以标准化农村集贸市场为主、超市和便民菜店为辅的总体格局,逐步实现农村集贸市场空间布局合理化、设施建设标准化、培育发展有序化的总体目标。

同时,新建的现代化的农村集贸市场必须围绕以下几个作用进行建设,一是新集市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农民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二是新集市建成后将进一步成为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重要阵地;三是新集市建成后将成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的主要场所;四是新集市建成后将成为繁荣农村生活和文化的理想场所。

结 语

总之,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放在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涉及农业、农村、农民和农村市场经济、资源、政府管理服务职能、教育科技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起发展的模式、道路也有不同。因此,就作者的研究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在具体论证中知识准备、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方面还有诸多不足,也希望同课题研究者能提出宝贵的学术意见,在将来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将继续学习研究该课题,也算是本人为将来的学习研究提前奠定努力方向。

注释:

1.《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55904/3907478.html,人民网:2005年12月1日;

2.任庆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框架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3.郭月菊: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集贸市场,商场现代化,2008年4月; 参考文献

[1]谢来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公共政策体系建构.农业经济问题,2006(2); [2]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1); [3]申端峰;新村建设理论之我见.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2)[4]韩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宏观经济研究,2006(3);

[5]马晓河;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与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6(31); [6]温铁军;新农村建设要实现“三新”.人民日报,2005(10.31); [7]胡必亮:将推进城镇与建设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发展观察,2007(5); [8]陈继宁: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经济体制改革,2007(5);

[9]张其春;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集市贸易的演变及政策取向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9);

[10]杨伯康曾艳华:搞好农村市场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广西商业经济,2000(1); [11]马永辉:新中国农村集市贸易史研究综述.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6); [12]姜红: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快发展.农场经济管理,2003(6);

[13]吴晓佳,章胜勇,李崇光: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经济.2003(3)

[14]贺峰:中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基于批发市场的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6(5);

[15]李泽华:我国农村专业市场的生成发育与未来发展.北京商学院学报,2001(2);

[16]我国西部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建议.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7]王景.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乡村休闲经济研究.中州学刊,2010(5); [18]林达,跃成,万玉.关于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现状的调查.理论界,2000(5); [19]谢涤湘.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意义、问题及发展对策.中国流通经济,1998(4);

[20]周松泉.试论建设农村集贸市场对小城镇发展的作用.小城镇建设, 2002(2);

[21]廖江花,谭小文.浅议农村集贸市场.南方农机,2005(3); [22]王念哲:我国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师,2007(10); [23]郭月菊: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集贸市场.商城现代化,2008(4); [24]李仕波:清代贵州农村集贸市场探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 [25]黄东风:近十年来乡村集市研究述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6]郭纯:繁荣农村集市 激活农村市场.求实,2001(2); [27]张先友:论新中国党的集市贸易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28]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9] 胡必亮:城镇化与新农村--浙江项东村个案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0]陆益龙、郑杭生: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1]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2]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20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集市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33]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4][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 [35][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6][美]施坚雅著,史建云等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7]龙云:非正式制度对农村集市的影响.湖南大学2003级硕士学位论文.[38]王敬华:小城镇市场的规划与管理研究.中国农业大学2004级博士论文; [39]王晓琴:遵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遵义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地结合实际,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现就如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区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上下不统一、不对应,职能不明确,不利于工作协调

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从自治区农业厅职能来看,难以协调这项工作。全区部分市、县只下一个文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但是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没有专门机构、人员具体实施和操作。有的地方领导力量不到位,工作没有思路,资金不落实,问题不解决,几乎完全停留在农民自发建设的阶段。

(二)一些地区的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县(区)、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

(三)连片试点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简单粗糙的倾向 一是投入资金分散,难以有效整合资金。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多,上级投入资金渠道按部门下达,一些单位对试点建设选择和项目审查标准不一,投入分散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影响建设效果。二是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不够。新农村建设项目多而广,缺乏规划设计人员,;工程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村、屯道路建设质量监管工作不到位,真正掌握技术的施工质量监管员少。三是统一政府投入标准,工作方法简单。建设项目的专项补助资金标准都是一个样,致使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苦乐不均。

(四)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不足,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重

以农村道路建设为例,通屯的道路都是机耕路,路基不好甚至没有路基,有的地区实际完成规划任务不到一半,原因是规划设计经费不足。规划资金缺口较大,城区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未到位,并且乡镇又无资金投入,较难完成上级下达的规划任务。同时,新农村建设还要投资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

屯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这些项目也都要农民按一定比例自筹资金解决,农民自筹资金负担重。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了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议自治区、市、县(区)把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设立为一个政府议事协调办事机构。

(二)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分类指导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整治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

(三)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研究,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确定建设重点,研究和提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影响最大、见效最快的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

(四)充实工程质量监督员,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质量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新农村项目建设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从市、县有关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到乡村指导项目工程建设;二是聘请大、中专理工类毕业生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担任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员工作;三是从有项目建设任务的村屯选派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村民或村委干部担任质量监督员。

(五)继续抓好试点,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建立自己的试点,并深入基层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蓝图。要从规划做起,确定试点村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切入点,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建设过程的困难和问题,在实施中逐步摸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途径,以便更好地指导面上的实践,防止工作的盲目性。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

毕业论文

题 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姓 名

姜 向 考 籍 号 010408101796 专业、年级 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联 系 电话 *** 指 导 教师

彭道林

2011年4月8日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正文„„„„„„„„„„„„„„„„„„„„„„„„„„„„„„„1

一、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

1、为谋求发展导致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2

2、以工补农的现象严重,导致城乡之间统筹互动不够密切„„„„„„2

3、缺少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措„„„„„„„„„„„„„„„„3

4、过分重视典型的带动模式„„„„„„„„„„„„„„„„„„„4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5

2、统筹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滞后„„„„„„„„„„„„„5

3、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不明显„„„„„„„„„„„„„„6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6

1、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6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7

3、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扶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8

4、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8 结束语„„„„„„„„„„„„„„„„„„„„„„„„„„„„„„9 参考文献„„„„„„„„„„„„„„„„„„„„„„„„„„„„11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与对策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各地都在开展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或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与自然不和谐不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调研,结合自身生活及工作经验,收集民情民意,调研论证,研究分析,调查了解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存在的若干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当地政府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实情,拿出有效解决和应对方案。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建设,应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切不可谋求一时的成效而牺牲环境,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问题 统筹兼顾

一、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起步,但走过了一段弯路。当前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推动,使“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道路。然而,在实施惠农政策的同时,也存在和产生了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

1、为谋求发展导致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虽然落后于城市,但从资源分布情况看,我国的森林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农村地区。以森林、河流、山脉为特征的自然资源,构成了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气候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保障了农业生产,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所在。一些农村地区尽管贫困,但当地农民依靠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强调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资源型企业,导致森林、矿藏、水等自然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对资源消耗提出了新的要求。大规模修建农村公路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既侵蚀占用大量耕地,减少耕地面积,又因大量用水、伐木、排污,而消耗、损毁自然资源,使农村地区山林、河流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或污染,地表地貌和植被状况补改变,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虽然总体上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农村面貌得到改观,但由于农村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将对未来的环境治理埋下隐患。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党委和政府,为了当前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不惜破坏环境,违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行引进污染型企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剧了环境破坏的进程,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2、以工补农的现象严重,导致城乡之间统筹互动不够密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乡村”阶段的必然要求。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相对于通过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通过农村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导向而言的。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坚持“多

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设新农村,只是给农村发展提供一种外在推动力,“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通过这种支持政策得到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强调“以工补农”这种输血的作用,更要致力于发挥农村的造血功能,同时,还要把城市与农村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当前,党和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对“三农”问题予以特殊关注,强调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政策,不断增加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然而,从理论认识和已经实施的政策来看,十六大以来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更多地倾向于“补农”,单向地以城带乡,对于如何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作用、如何发挥农村对城市发展的保障作用、如何通过发展农村为城市开拓市场、如何通过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等,缺少探索和措施。特别是在理论宣传和政策导向上,过分地夸大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而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缺少重视,对一些极为严重的倾向性问题甚至十分忽视。例如,对于居民收入距问题和贫困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党委、政府只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村贫困问题予以较多关注,对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困问题则重视不够,实际上,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时甚至超过了城乡差距的程度,部分城镇居民的生活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死不起人的现象,在城镇居民中同样存在。如果过于倾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而忽视农村的自我发展和对城市、工业的促进作用,忽视城市突出问题的解决,必然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新的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3、缺少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太过强调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激发出农民建设家园的热情,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保护农民利益和向农民让利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取消农民的义务工、取消农业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如农机具、良种等予以补贴或限制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规定了征地补偿的最低标准和失地农民保障措施,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农民权益得到保障,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支持。然而,由于在宣

传和政策导向上,过于强调保护农民权益不受侵害,而使农民对应尽的义务缺少责任意识,进一步削弱了农民的集体责任感,对集体事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对应由乡村集体组织承担的责任,拒绝履行相应义务。实行取消义务工、取消农业税政策以来,农民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乡村组织的号召力减弱,农民与乡村组织的联系更加松散。一些地区的农民,为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置法律法规和政策于不顾,在修路、修桥、征地、拆迁等涉及农村发展的重大事项上,或者向乡村组织提出无理要求,或者设置障碍进行阻挠。一旦出现农民上访情况,无论农民正确与否,县乡党政组织和相关领导干部都要因此而受到责罚,增加了县乡干部的工作难度。特别是对农民与乡村组织之间因土地承包、征占地补偿、税费收缴等事项而产生的债务问题,各级组织因害怕触动“侵犯农民权益”这个“高压线”,或者拖延处理,或者只顾及农民而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由此产生农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既难以体现法律的公平性、公正性,也难以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作用。

4、过分重视典型的带动模式,导致产生形式主义和形成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部署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一些地区特别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省市县,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时机,对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具体安排。然而,由于各地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不同,对新农村建设的安排也形式多样,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标准,距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如何推动新农村建设上,各地坚持了“试点先行、典型带动”的原则,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并规定了试点的具体标准,力图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从已经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地区来看,这些试点工作都不同程度地或者出现了形式主义的问题,或者是即使成功,也不具有推广价值。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过于注重形式,偏离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是根本标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并采取综合性措施,不能也不可能通过试点而在短期内迅速取得成效。一些试点乡村脱离这些本质要求于不顾,而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些容易看得到成果的地方下功夫,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为刷新一些标语,提出一些口号,新盖一些院落,新上一些设施,新修一些道路,等等,为了强调感观效果,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强制要求农民翻新墙院、栽花种草、整修村屯道路,重视改善外观形象,而忽视改善农民生活的需要,形成一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二是试点成效以集中投入为前提,试点经验难以推广。凡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地区,都不仅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乡村,而且,省、市、县、乡四级党政组织都集中财力予以投入和保障,对一些重大问题予以政策的特殊支持,依靠这些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起诸如“小康村”等新农村典型,不能也不可能全面推广,因而,失去了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典型带动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既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决非偶然,既有农村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也有随着新农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它实际也表明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在新农村试点的建设出现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但需要我们去发现、分析和总结,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以利于后一步全面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

1、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当前的试点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国家拨点钱修水库、建公路、修房屋,搞点基础设施建设就完事。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一是急于求成。某些村脱离本村实际,对制定规划、解决问题、完善措施等研究不够,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仿佛新农村建设已经建成。二是“一刀切”。在建设过程中,村干部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更没有尊重群众意愿,选择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资金拮据的情况下,如本来村里基础设施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源的保证问题,但还是坚持“四通四改”没有结合本村实际。三是忽视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改善。四是想办法要钱。为争项目、争资金,“哪里简单抓哪里”,“哪里领导重视就搞哪里。”

2、统筹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滞后。从试点村的建设情况看,村庄的

规划落后,有的村庄没有规划。即便有些村庄已经编制了规划,但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如新修的路只能行人,不能走车。从目前的基础设施规划方面看,是一个村一个规划,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不仅使得本来不足的资金分散,缺乏整体效应,而且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最终造成浪费。实事求是的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农业规模效益战略的逐步实施,“今天的建设成绩可能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

3、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一方面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加上多年来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村民成为无组织的群体之一,目前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老人、妇女较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守住自己承包的土地,这些人很难担负起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重任;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没有尊重农民意愿情况。导致村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政府的事情、村干部的事情,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更有甚者,对建设成果不对自己“胃口”或多少影响自己方便的,竟然恶意破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重要举措的集成,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农村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建设过程,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充分组织这些问题,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没有科学规划坚决不建设,不求短效,注重千载,要充分保护环境,合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新农村建设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在广大农村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载体,尽可能保持农村原生态,不要过多发展污染大的工业企业,要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使广大农民在享受经济发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生活的快乐。我们的领导不要过于强调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欲速则不达。新农村要将道路交通网、供排水网、电力输

送网、信息传输网、新型能源等科学实施;要将民主管理深入人心,要资金和技术的大量投入,道路漫长而遥远。所谓好事多谋,切忌将农村变成新的城市,要保护农村原生态环境。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机制

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于一体的渗透各方面的综合建设。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然而近年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为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创设有效载体,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被誉为“天大第一村”的华西村、“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南街村、“京郊首富”韩村河等明星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村发展快,全靠党员带”。这些村普遍有“三个好”:有一个好“班长”,有一个好“战斗堡垒”,有一支好党员队伍。他们的经

验昭示:党员强化责任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新农村建设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3、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扶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的瓶颈制约就是资金不足,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全部取消以后,原有的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而新的收入来源———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正常运转和村干部误工补贴都不够,根本就拿不出钱来兴办村级公益事业了。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还要升级软环境,如科学化的管理、良好的民风习俗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一切,都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作支撑。令人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力空前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实施提供了财力上的可行性,为我们国家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基础。为此,就必须要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结业式上指出,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特别是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思路。目前,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政府可用财力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有些县、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占到财政收入的35%左右,有的高达一半以上。有些县、市财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60—70%来自出让土地的收入。“以地生财”已成为地方政府增加财力、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借鉴吸收世界上多数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政策融资来解决资金不足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来自各方面的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和完善的投资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

4、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

三农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受益,从而激励他们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处理好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及时纠正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倾向,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的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江西省赣州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一些农民一听说要投入资金,又认为政府在搞政绩工程,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当地政府本着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原则,不急躁冒进,不搞强迫命令,先从解决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困难入手,派出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下到乡村免费为村庄和农户搞规划,然后选定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农民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他们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观望再到积极参与,最后水到渠成。由此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基本着力点,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各种要素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新农村的建设总要面临各种障碍和难题,尤其是在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均相对落后的农村更是一项艰巨任务,资金障碍、技术障碍、人才障碍等的发生理应在预料之中。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主题农民的积极参与。

推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弄明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是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卫兴华,国民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3]光明网:http//-23k.[4]广西农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special/list-17-[5]张绪昌、丁俊发主编.流通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95 [6]金盛先著,农村经济探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李昌平,《当今“三农”存在大忧》

[8]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等党中央国务院“三农”文件

[9]王习明,《近年来中国农民组织建设问题述评》, 《中国政治》2006年第1期.[10]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1]刘伯龙,《当代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彭道林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彭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彭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彭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另外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特别感谢姚宇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祝福所有的同学,年轻的伙伴们幸福,快乐!

第四篇: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包办代替一切,农民参与不进来。虽然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的积极性非常高,工作力度也很大,但是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镇村的很多新农村规划,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在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要不要农民支持和拥护,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

2、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弄几条便道,建个小花园,就是村庄整治、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成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追逐的样板。不少地方流行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误导着搞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在实践上容易劳民伤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新农村建设在农民群众心目中大打折扣。对于新农村建设,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一些地方的规划不切合农村实际,损害了农民利益。

3、政绩为先的思想严重,试点村示范作用不明显。少数县乡干部头脑发热,热衷于立招牌,不想干真事,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是自己政治上升迁的大好机遇,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实施“达标工程”、“限时工程”和“指标工程”,希望在短期内就搞出“政绩工程”米。一些地方的“十一五”规划规定,20户以上的村都要通油路,都要盖新房子,都要按照新的统一的图纸建设。2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全面、系统且完整。新农村建设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真正建立好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1、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三农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受益,从而激励他们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处理好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及时纠正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倾向,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的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江西省赣州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一些农民一听说要投入资金,又认为政府在搞政绩工程,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当地政府本着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原则,不急躁冒进,不搞强迫命令,先从解决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困难入手,派出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下到乡村免费为村庄和农户搞规划,然后选定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农民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他们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观望再到积极参与,最后水到渠成。由此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基本着力点,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机制。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于一体的渗透各方面的综合建设。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然而近年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为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创设有效载体,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

3、建立以深化改革为中心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推进一场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也是从农村当前情形出发而可以迅速推行的改革。取消农业税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如何遏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怎样从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等。这些问题都与农民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必然要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财政也增加了对农村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式却存在严重问题。从近几年来的情况不难看出,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支持三农的资金数量不断增长,但在资金管理、分配、使用过程中却存在着多头管理、“部门寻租”机会增大、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专家建议,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上,应改革现行的不合理的做法,全面推行专家评审、项目指南、标准文本和资金报账、集中采购等一系列制度,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透明运作”的示范作用。还有,要处理好增加投入与创新体制机制的关系,特别是要探索建设项目的民主决策机制、建设资金的筹集和融资机制、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等。此外,还要逐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加强村级民主选举,实现乡村干部队伍消肿。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推行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所谓陋习,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粗俗的、不文明的习惯或习俗。这些陋习,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向前发展,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422.6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1绪论10-141.1选题依据及意义101.2研究现状分析10-141.2.1农村陋习的形式10-111.2.2.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11-131.2.3.解决农村陋习的方法13-141.3农村陋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142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14-172.1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14-162.1.1“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演进14-152.1.2“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概念15-162.2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162.2.1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162.2.2转变农民思想,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162.2.3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162.3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16-172.3.1有

利于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162.3.2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16-173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17-203.1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一些成就17-183.1.1农村的教育现状有了较大改善173.1.2农民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逐年增长173.1.3农民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17-183.2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8-203.2.1公共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稀缺183.2.2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民素质整体偏低18-193.2.3农民的思想建设跟不上社会要求19-203.2.4经济建设的支撑不够给力204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研究20-304.1改革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20-224.1.1严把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考评20-214.1.2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21-224.2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22-244.2.1设立县乡文化副职224.2.2培训大学生“村官”224.2.3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22-234.2.4改善投资渠道23-244.3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力度24-254.3.1抓团队以推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广泛和普及24-254.3.2抓家庭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254.4不断满足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25-264.4.1为农民搭建学习的平台25-264.4.2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文化活动264.4.3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264.5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26-274.5.1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26-274.5.2不断注入科技含量274.5.3加强文化产业管理队伍建设274.6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27-284.6.1打击非法演出活动274.6.2强化网络管理27-284.6.3加强正面宣传284.7增强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284.8统筹城乡文化发展28-30结论30-31参考文献31-33致谢33-3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34-35

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下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稿)[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稿)[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也成为了全体国民关注的热点,经过全国人民的......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但在新农......

    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针对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应对策。要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

    郴州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一直以来,农业问题始终受到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十分突出的摆在了社会发展......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林峰 刘 峰 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我们......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消防在线 | 时间: 2007-07-18 | 文章来源: 宁夏 赵东铂 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文件,有力的促进了......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的调查(5篇材料)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贸市场的调查 摘要: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稳步快速推进,三农问题日益成为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瓶颈。虽然党中央适时的调试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方针、......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5篇)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 2008-01-31 | 作者:范德种 | 来源: 资源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近年来,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乡镇招......